德育会议主题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会议主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会议主题

篇1

【关键词】立体主义绘画,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 多视角 ,简洁

【 abstract 】 cubist paintings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way, the picture is used in great quantities in line and geometrical form, and break through the single the Angle of view of observation methods, from each position relative to observe, anatomy and analyzed objects. So that cubism painting with a brand new idea of space and time, formed the abstract concise picture. Because observation change in a way, the European modernism architectural form the "time-space" form of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e. For straight lines and geometrical form, not only by the building stylist USES the same period in building interior space design, also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outside shape.

【 key words 】 cubist paintings, European modernism architectural, Angle, concise

中图分类号: 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全新的时空观

传统的绘画都是单一地从某一个视点来观察和描绘表现对象的单一形态,使画家能够惟妙惟肖地再现客观事物,这就是被誉为经典的透视法。然而,立体主义绘画却毅然地将之全部抛弃,把许多个瞬间的图像叠加在同一画面,以便可以在同一画面中同时且全方位地表现被描绘对象的完整性。由此立体主义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则,突破了单一视角和绝对权威,而是从各个方位相对地观察、解剖和分析对象。例如(图1)《读书》。仿佛人的视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处于一种不断转换的动态中。

建筑不同于其他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可以被包容于建筑空间中。人们进入建筑空间,可以在其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建筑,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空间印象和体验。多视点观察法表现出了一种流动的时间和全新的空间关系,这也引起了“时间——空间”的建筑形式的改变。也就是,在传统的长、宽、高构成的三度空间上,增加了视角可以在其中不断位移而形成的时间维度。

对事物的多视点观察的方法,使得当时许多处于彷徨中的建筑设计师获得灵感源泉,让建筑的空间呈现出了比以往更多的自由和变化,由此,建筑设计师们在设计建筑作品时能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组织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光影和色彩。例如(图2)萨伏伊别墅,它简单的几何外形包含着复杂的内部空间,从各个要素间互相连接、穿插,各个空间无方向的伸展和穿梭,人们可以在其中轻松地获得时间的空间体验。人们从不同的观察事物视角的交换中,才能够获得更全面、更系统的空间体验。建筑的构成要素越多,观赏者的参与性就会越强,体验时间美的效果就会越大,当然,收获的空间感受也就会越丰富。

2、抽象简洁

立体主义绘画的抽象简洁特点表现在点、线、面的运用上,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直线和几何形体的大量运用。由直线所形成的棱角分明的几何形体是当时立体主义画家常常用来表现被描绘对象的手法。直线作为一种与以前艺术表现中常用的曲线的反抗形式占据着主导的作用,直线可以简单的、抽象的、简洁的表现事物。彼埃·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运用了直线与纯色的组合,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几何抽象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横平竖直的各种直线,向着各个方向伸展开来,可以清晰的看出空间的流动性。

立体主义绘画的抽象简洁也表现在对“简单几何形体”的大量运用。例如(图3)《单簧管》。那些抽象简洁的线条使剪贴的图形获得某种依托和含义,甚至还能让人从中感悟到某种精神内涵。

在同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放弃了传统建筑中曲线的运用,取而代之的是“直线”。直线这一抽象简洁的表现语言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运用。例如后来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四大师之一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利用直线创作出了著名的法古斯工厂(如图4)——外观抽象简洁,有若干条直线构成。

可以看出立体主义绘画和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都推崇抽象简洁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且两者对抽象简洁的表达都涉及到了直线和简单的几何形体。

3、总结

立体主义绘画抛弃了传统的注重写实的绘画方式,改用概括的形式,并且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则,即突破了单一视角不变的观察被描绘对象,改从许多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比较并分析对象。受观察方式改变的影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了“时间——空间”的建筑形式的改变,在传统的长、宽、高构成的三度空间上,增加了视角可以在其中不断位移而形成的时间维度。

立体主义绘画中,由直线所形成的棱角分明的几何形式是当时立体主义画家常常用来表现被描绘对象的手法。直线作为一种与以前艺术表现中常用的曲线的反抗形式占据着主导的作用。这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不仅被同时期的建筑设计师运用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也被建筑设计师运用在建筑的外部造型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刘七一 立体主义绘画简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张敢 外国美术史简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3]罗小未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

在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中,国内许多学者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认清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同时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对其发展的趋势作出了预测。

有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随着生产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国家的社会面貌和国民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改善和提高,进入了以高消费为突出特征的所谓“富裕社会”。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范围广泛。即这次科技革命涉及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第二,智力革命。电子计算机能部分代替人脑的工作。第三,高速化,网络化,信息化。第四,科研、技术、生产一体化。现代科技进步改造、丰富和优化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在劳动工具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新型的先进的生产工具,如电子计算机、机器人、核能、人造卫星等等;在劳动对象方面,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劳动对象的质量,加快了劳动对象的生产,从而推动着新兴产业和原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劳动者方面,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及应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脑力劳动日益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新的科学技术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现代化。改变着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加速着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进程。但是,在物质文明不断加强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的不断发生,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资本主义社会极大的打击,证明西方国家一再鼓吹的新自由主义是彻底失败的。

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的变化主要是所有制的变化:其一,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日益多样。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越来越依赖个人所有制以外的制度形式来实现自己。此外,国有制、合作制等非个人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使当代西方国家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在多样化过程中增强了灵活性、适应性和组合协调性。其二,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下降。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当代西方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是一种以股份制和法人所有制为主,配之以个人所有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其他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结构。其三,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属性增强。在股份制、法人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所有制形式下,资本由分散而至集中,在此过程中,资本的社会属性则得到相应强化。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其形式是可以多变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张力,因此,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能简单化。

篇3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主人,家长也是重要的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什么载体,让家长、学生能及时地把心中的“喜悦、烦恼”向学校、老师倾诉,而学校、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重要问题,又通过怎样的程序及时解决,帮助他们解除学习、心理、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小疙瘩,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与大家心连心,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来,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好载体,这个有效的载体就是由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听证议事会,下面说说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学生议事会,学生自主

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如何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培养他们的主人意识呢?我们推出了学生听证议事会。在每月一次的议事会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谏言的作用,而老师更多地是充当引领、问策的角色。

学生听证议事会采取项目负责制,一般每月一个议题,议题的内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学生关心的话题,诸如作业量的多少、捐献旧衣物、中餐质量、校园活动。二是来自学校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如中国式接送、校门口家长乱停车、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对议题的讨论,学生议事会结合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形成报告,提交学校决策。

学校地处城区的主干道,出校门公路的两边各有一个公交车站台。因为站台狭窄,上车时,孩子们挤不过大人,经常发生小孩被大人挤摔倒的情况。孩子们提议能不能创建文明乘车候车站台,用我们小孩子的文明素养去影响大人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学校、家长的支持,但要做站台隔离不锈钢栅栏,必须得经当地城建局同意。为此,学校起草了书面报告向高新区公安分局、社管局、城建局反映汇报。这个建议报告很快就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城建局利用学生放寒假期间,免费为学校门口的两个公交车站台安装了隔离栅栏。护苗隔离栏安装好以后,学校又设计了印有“安全与幸福携手,文明与美丽同行”等警示标语牌,时刻提醒学生和家长在公交车进站停靠时,当车辆还未停稳,要依次在护栏内等候,做到文明候车,有序上车。

到目前为止,学生听证议事会还完成了更换校服款式、学生的校园幸福指数、中餐满意度调查、学生课外作业量是否存在超标现象四个项目做了调研,并得到学校校长室的同意,学生听证议事会的意见得到了有效落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听证议事会体系的构建,让孩子真正成为了校园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因为学校的信任,孩子们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美好的人性,校园秩序井然,学生的行为在活动中得到规范,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学生的意识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闪耀光芒。

二、家长议事会,家长主动

我们一直在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很重要”等。长期以来,家长往往被看作是被教育的对象,甚至因孩子不争气,有时要接受老师的“训话”,有的家长为此抬不起头来。如何发挥家长的资源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所用,我们适时地把家长推到台前,成立家长听证议事会,明确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使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并以其自身的魅力与能量参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发挥参政不干政的作用。家长听证议事会成员通过发挥各自的特长,从不同侧面为学校献计献策做出贡献,从而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由此产生一种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工作的热情。这些家长在积极参与学校工作过程中,目睹教师不计时间、不计报酬的辛勤劳动,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由此产生感激之情,激起家长的回报之情,从而产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和扶持学校的强烈欲望与热情。

我们的家长听证议事会有一套详细的管理章程,在民主选举方面也有一套流程。如每个班级民主推荐1-2名家长成立班级议事会,各个年级在班级议事会基础上推举校听证议事会成员候选人,候选人通过竞选演说,全体家长自行投票选举听证议事会成员,家长听证议事会工作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通过办实事来启动的,以办实事来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其运行过程是沟通一协调一谋划一听证一督促一反馈。

1.沟通

要参与学校管理,就必须了解学校情况。学校每学期初会及时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计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家长听证议事会也及时把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打算向学校反映,进行双向沟通。

2.协调

家长听证议事会要成为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为此,我们设立了家长听证议事会信箱。如有个别家长的有些意见不便直接向学校反映,可通过家长听证议事会提出。学校面临的困难和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可由家长听证议事会向家长做协调工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3.谋划

家长听证议事会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在不同领域享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他们利用自身的特长、资源,在沟通、协调的基础上,为给孩子更多的实践体验,他们往往能群策群力,想办法,出主意。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主题不同,分成三类,一是参观访问型实践,目的是了解周围社会以及生活常识。二是小组辩论型实践,目的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获得解决争执的技能。三是社交体验型实践,大带小活动、小留学活动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交友的技能和一般的礼仪常规。我们要求每个孩子在暑期要参加一项时间不少于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一份体验报告。

4.听证

家长听证议事会将提出的方案提交各年级家长代表,在听证会上家长代表根据各自的立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反馈,经过多次辩论、沟通、补充,最终形成方案,提交学校落实。

5.反馈

家长听证议事会要经常不断地把家长意见反馈给学校,让他们参与学校工作的管理。如通过家长信箱、网上热线、调查问卷等。

篇4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10余年的老师,在这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担当着班主任这一角色,我深知班主任工作的苦与乐。班主任工作是千头万绪的,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如何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情况呢?我觉得要做到随时确立、摆正自己的身份,随机应变,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慈母的角色

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记得在2000年的时候,我班里有一个叫宋婷婷的学生,她家境贫寒,母亲因脑瘤动手术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负债累累。但是她非常刻苦,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在生活上非常节俭,衣服穿得干净朴素,几乎在那一年没穿过新衣服。尽管如此,她的学习还是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有一天我发现她没有来上学,我很担心,因为她的姐姐已经在前几年辍学了,我不想让她走她姐姐的老路。于是我多方联系,帮她减免了所有的学杂费,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同时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在一番努力劝说之后,我把50元钱交到她手里(当时的工资只有500元左右)。她起初说什么都不要,我急得开始流泪,面对这样懂事的学生,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最后在我的坚持下,她接受了。随后几年,每逢暑假她都会骑着自行车带着满满一袋西瓜来送给我(我们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西瓜)。又过了几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大。

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记得我们班里有一名叫郭帅的男生,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差,还经常给班里扣分,上课经常搞小动作,任课老师都非常头疼。但是我没有放弃他,我对他说:成绩差一个是能力问题,还有一个是态度问题。其实你不是没能力,而是态度有问题。任何事只要尽力,即使不成功,也无怨无悔。恰在此时,学校组织冬季越野赛,当一声枪响后,学生们都一起冲了出去。我站在学校门口焦急地等着我的学生。大约20分钟后,远处开始有学生出现了。在校门口观望的学生开始欢呼起来。近了,近了,我定睛一看,是郭帅,是我们班的郭帅。虽然是冬天,可是他单裤单褂,还是汗津津的,嘴里大口地喘着粗气。我的眼里顿时被热乎乎的东西充满了,旁边的学生不住地喊:“郭帅,加油!”可是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疲惫地跑过我的身边。事后我又一次找到他,问他越野赛时的感受,他说自己就是想跑第一,那多荣耀。我说学习上也是这样的,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不再调皮,下课后也不再给班里扣分。年终考试,他进步了12个名次。

二、严父的角色

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扶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专长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因为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学生犯了错误时,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处理的也一定要处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奖惩得当,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记得我们班有个学生非常懒,一到冬天早晨就不起床,上学还经常迟到。我就严厉地批评他,还经常找他父母沟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最后他终于把坏习惯改掉了。

三、朋友的角色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要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四、细节决定成败

篇5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有句老话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的家,不管家现在多么贫穷或是多么不尽人意,我们都必须尊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家庭。而且我们必须是热爱自己的学校,尊敬我们的老师。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

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我们交口少年科院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同学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交口少科院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创造和谐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学习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争取优异成绩,以此来报答学校,报答我们敬爱的老师!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爱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品质,爱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尊敬师长、爱家爱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合格小学生吧!作为交口少年科院的学子,为交口少年科院增辉。今天我以少科院为荣,明天少科院以我为荣。

篇6

一、主体地位及回归含义

我们这里强调职业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不是说教师要重新成为语文教学一言堂的主人,也不是说教师要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体回归是指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的需要,真正以具有工具性作用的语文去帮学生奠定听说读写的基础,真正以具有语文味和人文性的语文去帮学生奠定人文基础。而其中的“回归”则是指在迷失中找寻回到语文本质的路,是指语文教师在认清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应有价值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自身教学修养,将其中的力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不可否认,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以及地方层面的教学改革,催生了大量的教改成果,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秀的传统被忽视,被丢弃,过多地强调课堂的组织形式如合作探究等,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课改迷失的表现。对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它应当关注两个对象:一是语文,二是学生。语文是指面向高中年龄阶段学生提供的语文教学资料、语文教学目标等;学生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有特定要求的学习对象。

我们强调主体回归还是针对当下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而言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同时我们目前又面临着对“双师型”教师的呼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文化学科的教师尤其需要守住学科底线,真正将“双师”型教师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这样才不至于混淆自身的定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淡化了语文味。显然,这个挑战是不小的,尤其是在由浮华向本质回归的过程中,如何不忘记先进的教学理念等,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主体回归的教学理解

还是让我置身于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来理解主体回归的含义吧。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我们知道站在讲台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携带着教学目标与教学文本来到课堂上,面对的是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对语文没有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专业的学习更是冲淡了本应起着奠基作用的文化学科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自身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那就无法对学生形成一种学科上的感召力量,从而起不到真正的文化奠基的作用。

因而,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将自己首先当成主体,先将自己当成语文――语文教育界曾有名师提出“我就是语文”的观点,在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情境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更要先将自己当成“语文”,只有以自己去阐释语文,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语文。毕竟,我们说学生学习语文,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语文老师,只有当语文老师身上呈现出一种浓厚的语文味道,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爱上语文。

举一个实际教学当中的例子,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文本吗?显然不是,而是文本中的人物,这一人物形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鲁迅先生的情感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仅靠文本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文本的力量本质上是学生在与文本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力量,当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当学生对文本人物缺乏必要感知时,这种力量是无法体现的。此时,教师必须以自身的主体性来阐释文本,才能让这种力量顺利地展开。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在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将自己当成鲁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去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既是追忆,那必然是伤感的,而学生也是有这样的感情经历的;去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既是痛悼,那必然是既有对当局的愤怒,又有对刘和珍的惋惜;去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既是歌颂,那必然是慷慨激昂,必然是热血沸腾的。只有当这种感情的力量在语文教师身上表达出来时,我们认为这才是主体的回归。当我们借着合作探究之名,将这些行为交由学生时,学生其实是无法领会这种效果的,因此看起来是一种更新的教学行为,实际上却是语文味的淡化,也是语文教师主体地位的迷失。

三、职教语境下的主体回归

篇7

(2002年考题节选)E公司的2001年度财务报表主要数据如表1

要求分别回答下列互不相关的问题:

(1)计算该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

(2)假设该公司2002年度计划销售收入增长率是10%。公司拟通过提高销售净利率或提高资产负债率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请分别计算销售净利率、资产负债率达到多少时可以满足销售增长所需资金。计算分析时假设除正在考察的财务比率之外其他财务比率不变,销售不受市场限制,销售净利率涵盖了负债的利息,并且公司不打算发行和回购股票。

【答案】

(1)可持续增长率

一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资产周转率/(1-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资产周转率)

=0.6×10%×2×O.5/(1-0.6×10%×2×O.5)

=0.06/0.94

=6.38%

(2)①提高销售净利率:

需要总资产一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

=1100/0.5=2200(万元)

需要权益资金=总资产/权益乘数

=2200/2=1100(万元)

需要留存收益一期末权益期初权益

=1100 1000=100(万元)

需要净利润一留存收益/留存率

=100/0.6=166.67(万元)

销售净利率一净利/销售额

=166.67/1100=15.15%

②提高资产负债率:

净利润=销售额×销售净利率

=1100×10%=110(万元)

收益留存一净利润×留存率

=110×0.6=66(万元)

所有者权益=1000+66=1066(万元)

总资产需要=2000×(1+10%)

=2200(万元)

负债=总资产-所有者权益

=2200 1066=1134(万元)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

=1134/2200=51.55%

二、问题提出

在这道考题第(2)问中,对于销售净利率,可以直接按照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得出,即可以直接根据“10%=0.6×销售净利率×2×O.5/(1-0.6×销售净利率×2×0.5)”解得:销售净利率=15.15%,过程如下:

10%=0.6×销售净利率×2×O.5/(1-0.6×销售净利率×2×O.5)

0.1-0.006×销售净利率=0.6×销售净利率

0.1=0.66×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0.I/0.66=15.15%

但是,对于资产负债率,直接根据“10%=0.6×10%×权益乘数×0.5/(1-0.6×10%×权益乘数×0.5)”解得的结果并不是51.55%,过程如下:

10%=0.6×10%×权益乘数×0.5/(10.6×10%×权益乘数×0.5)

0.1-0.003×权益乘数=O.03×权益乘数

0.1=0.033×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0.1/0.033=3.03

即:1/(1-资产负债率)=3.03

解得:资产负债率=67%

三、问题研究

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人很多年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系统权威的解释。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这里可以给出全面系统的解释。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唯一的原因是在计算销售净利率时,可持续增长率一销售收入增长率,所以,可以直接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出销售净利率;而计算资产负债率时,可持续增长率不等于销售收入增长率,因此,无法直接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下面先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一下:

在不增发新股和回购股票的情况下,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

如果仅仅改变销售净利率,资产负债率、股利支付率、资产周转率均不变,也不增发新股和回购股票。

则根据资产负债率不变可知,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根据资产周转率不变可知,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即:销售收入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由于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所以,可持续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如果仅仅改变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资产周转率均不变,也不增发新股和回购股票。

则根据资产周转率不变可知,资产增长率一销售收入增长率,但是由于资产负债率发生了改变,即“资产增长率一股东权益增长率”这个等式不成立,所以,无法得出“销售收入增长率一股东权益增长率”这个等式,当然也就无法得出“可持续增长率一销售收入增长率”这个等式。

四、深入研究

经过进一步研究可知,在不增发新股和回购股票,其他财务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收益留存率也可以直接按照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得出正确结果。但是,对于资产周转率却无法直接按照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得出正确结果。

具体情况如下(以背景资料为例):

(1)在仅仅改变收益留存率的情况下:

由于资产周转率不变,因此,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由于资产负债率不变,因此,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所以,股东权益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由于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所以,可持续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第一种方法:

根据“股东权益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可知,股东权益增长率=10%,股东权益增加=1000×10%=100(万元)

由于不增发和回购股票,所以,股东权益增加=计划的净利润×计划的收益留存率

由于销售净利率不变,所以,净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10%,计划的净利润=100×(1+10%)=110(万元)

即:100=110×计划的收益留存率

解得:计划的收益留存率=90.91%

第二种方法:

根据“10%=计戈帕收益留存×10%×2×O.5/(1-计划的收益留存率×10%×2×0.5)”计算

10%=计划的收益留存率×10%×2×O.5/(1-计划的收益留存率×10%×2×O.5)

0.1-0.01×计划的收益留存率=O.1×计划的收益留存率

0.1=0.11×计划的收益留存率

解得:计划的收益留存率=90.91%

(2)在仅仅改变资产周转率的情况下:

由于资产负债率不变,因此,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由于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所以,资产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但是由于资产周转率发生了变化,所以,“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这个等式不成立,即“可持续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这个等式不成立。因此,不能直接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具体情况如下:

股东权益增长率=股东权益增加额/期初股东权益

由于不增发新股和回购股票,所以,股东权益增加额=计划的净利润×计划的收益留存率

根据销售净利率不变可知,净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10%

所以,计划的净利润=100×(1+10%)

=110(万元)

由于收益留存率不变,即仍然为0.6,所以,股东权益增加额=100×O.6=66(万元)

股东权益增长率=66/1000×100%

=6.6%

即资产增长率=6.6%

期末资产=2000×(1+6.6%)=2132(万元)

资产周转率=计划的销售收入/期末资产

=1000×(1+10%)/2132=0.52(次)

如果直接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则:

10%=0.6×10%×2×资产周转率/(10.6×10%×2×资产周转率)

0.1-0.012×资产周转率=0.12×资产周转率

0.1=0.132×资产周转率

解得:资产周转率=0.76(次)并不是0.52(次)。

五、数据验证

前面通过推导证明了在不增发新股和回购股票的情况下,如果其他财务比率不变,则在仅仅改变销售净利率或收益留存率的情况下,“可持续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这个等式成立;但是在改变资产负债率或资产周转率的情况下,“可持续增长率一销售收入增长率”这个等式不成立。下面用例题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资料:东大公司上年主要财务数据如表2所示:

(1)假设本年的销售净利率提高到10%其他的财务比率不变,不增发新股或回购股票。

则: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60%×4%×2.5×2/(1-60%×4%×2.5×2)=3.64%

假设本年的销售额为w万元,

则:本年末的股东权益

=1000+W×4%×60%=1000+0.024W

本年末的总资产

=(1000+0.024W)×2.5=2500+0.06W

而根据销售/年末总资产=2可知

本年末总资产=W/=0.SW

所以,2500+O.06W 0.SW

解得:W=5681.82(万元),即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5681.82 5000)/5000=13.64%

结论: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2)假设本年的留存收益率提高到100%,其他的财务比率不变,不增发新股或回购股票。

则: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一100%×4%×2.S×2/(1-100%×4%×2.5×2)=25%

假设本年的销售额为w万元,

则:本年末的股东权益

=1000+W×4%×100%=1000+0.04W

本年末的总资产

=(1000+0.04W)×2.5=2500+0.1W

而根据销售/总资产=2可知

本年末总资产=W/2=0.SW

所以,2500+0.1W=0.5W

解得:W=6250(万元),即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6250 5000)/5000=25%

结论: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3)假设本年的权益乘数提高到5,其他的财务比率不变,不增发新股或回购股票。

则: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60%×4%×5×2/(1-60%×4%×S×2)=31.58%

假设本年的销售额为w万元,

则:本年末的股东权益

=1000+W×4%×60%=1000+0.024W

本年末的总资产

=(1000+0.024W)×5=5000+0.12W

而根据销售/总资产=2可知

本年末总资产=W/2=0.5W

所以,5000+0.12W=0.SW

解得:W=13157.90(万元),即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13157.90 5000)/5000=163.16%

结论:“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一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这个等式不成立。

(4)假设本年的资产周转率提高到3,其他的财务比率不变,不增发新股或回购股票。

则: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60%×4%×2.S×3/(1-60%×4%×2.5×3)=21.95%

假设本年的销售额为w万元,

则:本年末的股东权益

=1000+W×4%×60%=1000+0.024W

本年末的总资产

=(1000+0.024W)×2.5

=2500+0.06 W

而根据销售/总资产=3可知

本年末总资产=W/3=0.3333W

所以,2500+0.06W=0.3333W

解得:w=9147.46(万元),即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9147.46 5000)/5000=82.95%

结论:“本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一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这个等式不成立。

篇8

从辩证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各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妥善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成为政法机关日益迫切的一项任务。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的客观存在,都提醒我们,政法机关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政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我国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同时,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政法队伍难免受到影响。政法干警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手中的执法权力都可能被错用和扭曲,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地狠抓队伍建设,政法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政法干警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应当看到,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一些干警执法理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需要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干警头脑。

多年来,同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接触,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借鉴吸收了其有益的部分,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各种法治思想给我们的法治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执法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片面崇尚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不从我国国情出发,主张全盘照搬照用,甚至对一些建立在资本主义本质基础上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思想,如“三权分立”、“政治中立”等,也丧失了起码的政治鉴别力。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形象,企图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和影响,以实现其政治图谋。

篇9

【关键词】 关注;职校生;心理;情感育人

一、前言

众所周知,目前,职教滑坡,好的学生都去挤高校这座独木桥,而到职校来的学生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厌学情绪严重、行为习惯差,所以造成了现在教学与管理上的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偏重智育,忽略其他,升学率往往成为教学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学生,人见人爱;学习差的学生,人见人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有着其自身规律和应遵守的原则及方法。作为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情感育人,强化师生感情交流,把班主任工作建立在真正科学化的基础上。

二、分析与讨论

1、问题的提出

面对一群忽略的群体,怎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掌握、分析、研究学生心理,运用心理学理论优化教育过程,强调以情育人,强调以情化人,用积极情感的感召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会学、主动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我认为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2、分析与讨论

(1)转变观念,平等待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跟他们的心灵相碰撞,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师生教学共处,教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叠加的和积累的。教师的一个夸奖的笑容,一个鼓励的眼神,愉悦的表情,都会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这些,对一个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容易做到,而对稍微有个性、不太遵守规则的学生则常会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态度。我们应转变观念,学会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因势利导,抓闪光点。后进生不是一生下来就差,而是缺乏应有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的公正、公平。对待后进生班主任应该既当严师又当慈母。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的原则是:“先微笑,后开口”,“先请坐,后谈话 ”,“先表扬,后批评”,以唤起他们的荣誉感,为此我潜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寻找教育契机,而并非简单粗暴地进行教育。比如:“你是个很有灵气的学生,相信你会努力,并成为班级的佼佼者。”之类的话,会让学生的心灵自觉的靠近你。教师一定要用积极的情感来对待学生。假如不是这样,假如没有认识到情感力量对学生的巨大作用,经常居高临下,随意地或习惯地用简单、生硬的态度对待学生,那么学生产生反感,导致厌学是必然的,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结果。因此,我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接触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并注重情感投入,以自己的情和爱,扣响学生的心灵之窗,培养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提出了“让集体以我为荣”、“天生我才必有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2)小处入手,功到自成

为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我严格的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在教务处各项准则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还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并严格实行操行评定,每周对学生的常规表现得分进行汇总,每月评比一次文明之星。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同学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而且增强了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我带班有自己的特色:注重养成教育,耐心细致。除了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外,我还通过各种活动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组织学生进行韵律操比赛、中国功夫比赛、演讲大赛、寝室规格化比赛、拔河比赛、春季越野赛、卡啦OK比赛等,效果很好。小处入手,就是认真对待学生的琐碎小事,如一言一行、一次作业、一件错事、一则日记、一个闪光点-抓牢小事中的每个教育点,从小见大,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及时施教,把爱生的真情实意溶入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滋润、呵护、点拨、奠基、铺路、引航-教师强烈的责任,持久的耐心,深厚的情感,博大的胸怀,会使学生亲近、信任、敬重、爱戴,进而自觉接受教诲,不断努力,获取成功。这种功到自成的结果是对教师锲而不舍努力的丰厚回报。

(3)学心理学,用心理学

以情育人,先要知“情”。对此,一要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共性,即解决理论装备问题。二要调查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如何“化”,即解决工作方法问题。二者均需要教师多学点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理论,并用之于教学实践,对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言传身教,体贴入微。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真诚对学生,教师的深情厚谊,学生定能心领神会,情感意动转化成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以此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常能事半功倍。理论指导,海阔天空,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使我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教育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我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如:通过“男儿当自强”的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爱我专业”主题班会,发挥学生专业特长,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3、结论

在全社会倡导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己任;应引导学生正确发扬个性,勇于创新;应因材施教,将爱心、耐心、诚心和宽容心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共建良好的品质,以情育人,用积极情感的感召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会学、主动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生会学习,爱会如何做人,是教育目标中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内容。通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那么,这一群被人忽视的群体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希望。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必将迎来第二个灿烂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贤臣,《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篇10

[论文关键词]生存教育 职业教育 理论研究

一、生存问题是时代主题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作为人生存最低限度的“活着”这一问题已基本解决,人的生存主要不再因物质匮乏而受到严重挑战。然而,在此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生存”以至于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话语。不仅社会下层人民为“生存”所困,而且一些“生活”颇为优裕的人也在感叹“生存艰难”。从世界范围看,不仅发展中国家致力于解决生存问题,发达国家同样也没有摆脱生存困境。尤其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生存问题变得愈益复杂且严峻,原以为很容易解决的“生存”问题却变得困难重重。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等,推进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中国正融入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现代化的洪流,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性结构正处于持续的不稳定性变化之中,中国现代化进程使国家富强理想逐步变成现实。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尚需继续努力,促进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尽快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中国人的“生存”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生存与发展问题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理论是实践的反思和提升,人的生存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共同研究的根本课题。现代化虽使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扩展了人们自主、自决的自由度,但人的生存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本真生存的寻求构成西方哲学的中心课题。生存问题之所以凸现,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语言学和逻辑学的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符号逻辑的创立,使一些哲学家感到有必要也有可能从语言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哲学史上沿袭下来的种种观念,弄清楚其意义之所在。另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对应的人的生存危机又使另一部分哲学家越来越注重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探究。正如施太格缪勒所指出的:“知识和信仰已不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必需了。形而上学的欲望和怀疑的基本态度之间的对立,是今天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巨大的分裂,第二种分裂就是,一方面生活不安定和不知道生活的最终意义,另一方面又必须作出明确的实际决定之间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持续而广泛地关注和探讨着人的价值、人的异化、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责任、人的存在方式等现实和理论问题。在这场持续而广泛的探讨中,人的本真生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职业教育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中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就是社会中生存问题的解决。职业教育直接影响人的本真生存,人的生存必然是其关注的重点和核心,职业教育研究者的旨趣亦应转向对生存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党和政府历来都重视人的生存尊严和人的生活质量,都大力提倡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尤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任务,指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十六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需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将职业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在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民生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不可或缺。职业教育被寄予厚望,承载着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他们要能创造物质价值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这些创造者自身也能享受到精神方面的愉悦,真正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并使人的生存价值得以彰显。

二、职业教育即“生存”彰显

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与尊严,这是能被普遍接受的命题。人类通过对象性活动体现人类生存的目的性,人的生存目的性决定了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人的生存意义追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本真地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职业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人类对生存意义追求的体现。马克思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说,人追求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还超越这种物质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人类生存问题之解决方式亦内化于职业教育之中。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亦是将人由一种生存状态,带到另一种更理想更圆满的生存状态。正如有学者阐述的那样:“学校教育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试图提高’生存’关怀的程度和层次的一种努力”。

梳理中外有关“人的生存与职业教育”思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职业教育起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西方职业教育发展起源于对人的生存需要理解的认识。人的尊严源于人善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人是理性的存在,人本身的自在就是目的,而不是被使用的手段。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明确提出,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和他人当目的,而不是手段。每个理性存在的人作为目的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价值,他不是作为手段依附在其他目的之上的条件性价值,人的生命与理性的价值是无条件的。我国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实用”(以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实效”(以反对教育不切实际)和“解决生计问题”(以反对不能适应社会上实际需要)。相应的,我国始终将职业教育建立在“解决生计”基础上,如“富国强兵”、“促进就业”,或者发展社会,甚至更直接,名曰“发展经济”。不同的只是西方人对人的生存的认识不同而已,他们对人的生存理解建基于理性人、自然人等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理论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理解基础上,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建基于理性人、自然人的生存特点。职业教育与人的生存问题密切相连,无论是“理性人”、“自然人”生存需要,还是“生计”需要,都体现教育家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关怀。从古代学徒制形态的职业教育、近代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到今天多种形态并存的职业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本质在不同社会发展形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职业教育是人的理性运用”,还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乃改善生计的手段”,其实质都一致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从经济而言,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从政治而言,职业教育乃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之手段。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人实现本真生存的不同扇面。

从人的本真生存看,职业教育乃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促进人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基本旨趣。职业教育乃人类的一种生活,职业教育即人“本真生存”的彰显。职业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的关系即职业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是立足于当下的生活,走向可能生活。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要与工作世界密切联系,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工学结合和产学合作;第二,职业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如,关注学生就业、创业、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等等。

以人的生存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无论作为社会现象还是理论品质,始终是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之花绽出的过程,职业教育即发展。首先技术即人的生存绽露。第二,技术浸着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追求。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poiesis)的可能性为前提。就人与技术的关系看,技术思想家芒福德认为,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职业教育因技术的双重价值具有双重价值,其中功利价值是人生存的基础,终极价值是人生存的永恒目标。

三、职业教育遗忘了“生存”

从“生存”的本真意义来看,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成为“人力”教育。职业教育强化“工具”内容,遗忘了“技能”中包含人的理智、情感和审美。职业教育异化为“现实的生存工具”,“能力”被简化为一堆没有活力的“技能”或“技巧”,人被看成可随意拆分的机器,人的各种能力就是机器的零部件。人们把职业教育由培养“人”变成培养“劳动力”或“人力资源”,忘记了职业教育亦是“教育”,忘记了“教育的目的”。突出的表现是,许多人对“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存在着误解。本文认为,依据“岗位群”要求安排部分职业教育内容是必需的,也体现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按照技术学的范式选定职教内容符合技术形成的原理。但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技术学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认识论上的知识只有转化为教育立场中的知识才能成为教育知识。教育立场的技术知识需要学生体验到其重要性与价值,并且让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这时技术知识才能转化为人在工作中运用的“缄默知识”系统。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如果将技术学视野中的知识或“岗位群”所需全部变成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就免不了使职业教育被“效率”所“控制”,学生变成“原材料”、学校成为“人才加工厂”、课程变成“标准件”加工的“机器”。另一方面,作为与自然科学同义语的科学,是人类了解自己的工具。正如现代大科学家怀特海等指出的那样:伽利略等以来的科学进展差不多已使我们知道了物理和生物界中所有可以证明的真理,但它对我们神秘的人自身的问题之解决却少帮助。相形之下,职业教育学对职业教育自身研究的局限性就更加严重了。 转贴于

第二,职业教育中人的本真生存缺失。职业教育对“生存”的关切可以分为“实存关切”与“终极关切”。“实存关切”乃是将此在之生存仅仅理解为它的现实性,并仅从现实性方面关切此在。也就是在“活着”的层面对此在的关切;“终极关切”乃是将此在之生存理解为它的精神性,并从精神性层面关切此在。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无“人”的职业教育一味地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一味强调学生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一味强调学生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考虑学生个体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和个人价值追求。这种职业教育是一种在人格与个性发展问题上止步不前的教育,它造成诸多人性的断裂:一个人在生产中可能是能工巧匠,但在精神生活中却缺乏情趣和美感;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同时又是一个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他极有可能整天忙于生计、为了物质生活的存在而失去精神家园。职业教育演变为在“职业”、“技术”固态知识的教学,一切以“实用”为尺度,使整个学校弥漫着“理论知识无用”的论调。职业教育立场中的知识简化为凝固的文字(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多以不同形态的“文字”资料呈现出来),固态知识代替流动的知识,使本来蕴含丰富人类财富的“知识”成为无意义的“空壳”知识。学生领会不到知识的意义、体验不到知识技能掌握的情感价值,知识教学成为无意义的“灌输”。所谓“实践教学”,也不过是增加知识学习的地点而已。学生对与人的生存意义息息相关的人文课程(或通识课程)不感兴趣,转而选一些考试要求较低的课程。在这种职业教育生活中,学生感觉不到知识学习的价值、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知识技能的学习所带来的尊严。用雅思贝尔斯的话说就是“……反叛;虚无主义的绝望;无数得不到发展的人陷入困惑;许多人放弃有限的目的,抵制和谐的诱惑,但是却沿着错误的道路探索……”。“精神因其散漫于群众之中而衰亡,知识则由于被合理化地处理到让一切浅薄的理解力均能接受的程度而贫困化了,除非所追求的目标可以用实用和物质的价值来表达,否则,人们是不愿付出努力。”

第三,职业教育忽视其本体功能。职业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服务经济的功能,也包括改善个体生存质量的功能。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应该是关切此在能尊严地“活着”。为了能够关心此在的“活着”,职业教育就必须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他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所不能或不易产生的“能力”或“品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然后在此基础上生产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本身。为了能够满足此在实存的生命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倚重于劳动科学与效能科学。职业教育本是与人的生存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但当前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框架内,职业教育学只研究怎样把外部世界(社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塞”给学生,不研究怎样发展学生的内在力量。时下国内职业教育研究,最热门、最时髦的用语是“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职业教育研究者在这方面却无视人之根本所在。虽认识到人的“生存问题”及对个体和社会所构成的威胁,如现在社会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严峻对社会造成动荡,影响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等等,但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威胁。在物质不太贫乏的今天,现代职业教育依然是“实存的教育”,而不是“生存的教育”。这种实存的职业教育给予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给予人们对于自己和人类文明一种盲目乐观,却没有给予人们一颗清醒的头脑。其结果是,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技术/技能),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