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7 03:4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龙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龙的诗句

篇1

一、龙居镇经济发展状况

(一)区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1-10月份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6 亿元,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4.8 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 3.9亿元,分别增长23.5%、11.8%和12.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700元,增长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8亿元,增长17%。1-10月份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26亿元、利润1.25亿元、利税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51.9% 和34.3%。服务业完成投资5.0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5%。

(二)新型城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去冬今春改造发展桑园XX亩,全年产鲜茧 130万斤,蚕农实现收入1900万元,今年3500亩更新发展任务已全部落实地块,正在组织进购桑苗。占地1000亩的大棚西瓜基地和集西瓜监测、农资配送、瓜农培训、西瓜批发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完成,第三茬西瓜正在上市。新发展速生林1000亩,对2200亩长成速生杨实施轮伐,XX亩苗木基地已完成迁占,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预计月底全部完成苗木种植。致力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年新增西瓜协会、蚕农合作社林木苗木协会3家,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按照“一产三产化、三产带一产”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型休闲观光农业,成功举办“紫椹采摘节”、“麻湾西瓜品尝推介会”等节会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销售收入达到1200万元,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招商力量,分解招商任务,全力组织好现代农业、纺织、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项目招商,目前已完成投产项目5个,分别是润丰棉业2万锭赛落纺、瑞华工贸400型打包机棉花加工、鲁英化工轻烃石脑油分离、海振伟业棉花加工及海滨工贸棉加工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在建项目3个,分别是海辰伟业150低温棉蛋白项目、晨曦商贸渣油沥青项目、阳光园林花卉苗木项目。正在进行重交沥青、化工物流、光伏太阳能、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的洽谈。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立足于“产业转化”,大力发展桑蚕、西瓜、富硒蔬菜、肉食鸡鸭等特色产业,成功举办富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农业综合效益显着提升。立足“农民转型”,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已培训农民XX余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53人。立足“服务转轨”, 全面完成了盐坨、十三图2处农村社区建设。立足“村庄转变”,投资800万元完成10个村、10.85公里的村内道路,4条总长4.6公里的连村路建设;龙东、大杨等8个村的旧村改造推进顺利,已拆除398户、2895间房屋;完成了5个村的农村饮水巩固工程、第三批拉动内需自来水改造项目,建设沼气池720 户,高标准实施35个村村庄绿化。按照“责任全落实、管理全到位”的要求,大力推行村庄环境“精细化”管理,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完成XX0亩市级“三网”绿化示范区项目,共新增绿化面积1608亩,植树22万株,动用土方72万方,完成总投资1099万元;今冬明春盐坨片25000亩“三网”绿化土方工程已完成60%,争取月底前宜林地段全部完成树木种植。按照“两区三园三基地”产业布局,推进黄河展区生态园项目建设,今年共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龙居湖文化公园、紫椹采摘园、小麻湾休闲生态农业庄园、黄河风情游览区等景区景点建设;搞好景区内坟头清理整治工作,已清理坟头486个,优化了景区环境,提高了景区质量等级。10个村、6处房台的淤筑工程现已完成土方320万方,占总工程量的98%。黄河风情民居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初步完成,将为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搭建更加厚实的载体。

二、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特色农业规模小,品牌农业建设与先进地区比差距较大,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增效不大,农民收入增势不快,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篇2

我来到长江边,这里波涛汹涌,奔流不息,长江的气势感染了我,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首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啊,如此全人心动的场景,你如何不动情。

这时,我和你又来到了三峡。两岸重山峻岭,波涛澎湃,气势磅礴,这时,从两岸传来了猿猴凄惨的叫声,这时,我又这时,我又想起了你的另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此湍急的水流,世间少见。

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引起了我思念家乡的感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这首诗又让我们看到了李白,你,对故乡,家人,朋友的思念。

曾经做过翰林院大学的你,官位可以说是显赫,可是我却从你的诗句中读出了你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寂寞的你只能借酒浇愁。

我们又到了桃花潭边,桃花潭边的美景数不胜数,秀丽山群,美如仙境,这时,我突然想起来了李白的一首关于朋友感情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漫游世界,放荡人生,没想到,你也恋儿女之情。

篇3

近年来,龙泉镇紧扣中国北方温泉养生小镇建设这一主线,突出温泉养生、生态休闲两大特色,加快打造实力龙泉、养生龙泉、和谐龙泉、先锋龙泉。走进龙泉,一片生命的绿色扑面而来。它将山、泉、湖、河、寺等稀缺资源集于一身,是生态观光旅游养生的风水宝地。

龙泉因温泉而名。山水龙泉,名不虚传。昆嵛山被誉为“海上诸山之祖”,是全真教的发祥地,闻名全国的道教名山,也是一座历史名山。好山出好水。龙泉汤温泉是胶东著名温泉之一,开发于明朝,兴盛于清代,历史悠久,清末《牟平县志》中把到龙泉汤温泉洗浴列为“牟平十景”之一,名为“温泉快浴”,清朝诗人王苹曾写诗赞曰:“石气松荫雨后凉,飞鸿流水几垂杨。行人浴罢闲相语,可似华清第二汤。”

龙泉因生态而美。生态龙泉,如诗如画。昆嵛山动植物物种非常丰富,是天然的生态博物馆,有植物品种达1000多种,有狼、梅花鹿等兽鸟200多种。国家珍稀鸟类仙鹤、天鹅等陆续在隐藏仙山深处的昆嵛湖安家繁衍。群山、深湖、幽谷、潭瀑相连,佳景迭出,水质洁净,环境幽雅,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北方难得的一处天然氧吧,是原始的、纯自然的、无污染的生态旅游区,是最适宜人类休闲度假的地方。

龙泉因文化而灵。人文龙泉,底蕴丰厚。古往今来,昆嵛山吸引了无以数计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僧家道众。秦皇汉武曾来此东巡,全真道教在这里发源,扬州八怪高凤翰在松泉观留下他精美的题诗……他们或吟诗作赋,或铭碑刻石,或凿洞建庵,从而为昆嵛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使之成为一座天然的文化宝库。神仙文化、道教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胡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农民文化艺术季、文化下乡巡回演出等在这里喜闻乐见,深入人心。人文尤家泊子,更因从这里走出了著名作家尤凤伟而名声远扬。

山美,水清,汤灵,人和,原生,清新,淡远,悠然,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龙泉镇得天独厚,养生福地,全镇两万多人口,八十岁以上老人1200多人,百岁以上老人6人,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标准。

今年,为推进“中国北方温泉养生小镇建设”,发现龙泉,展示龙泉,诗写龙泉,龙泉镇与牟平区委宣传部、胶东在线文化频道、《昆嵛》文艺杂志社、哈尔滨朗诵网共同举办了这次“好客山东,诗意龙泉,养生福地”相约“中国北方温泉养生小镇”DD烟台牟平龙泉全国主题诗歌大赛征文活动,自2016年4月15日面向全国隆重征稿以来,广大诗人、诗歌爱好者踊跃投稿参赛,一个多月的时间,已收到参赛稿件600多篇。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有老诗人,也有小学生,有成名已久的著名诗人,也有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还有习诗不久的诗歌爱好者。参赛作品质量颇高,文笔优美,构思精巧,热情讴歌龙泉镇的山水秀色美景、人民安居乐业以及经济建设成就,寄寓了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之道,凝练反映龙泉镇旅游特色的金句和北方温泉养生小镇的亮点诗句频出――

山东诗人刘向东要“常住龙泉,做一个幸福的人”:

常住龙泉,做一个幸福的人――

只有回到龙泉镇,我才觉得

我还是龙泉水泡大的龙泉人

春天,我的眼眸,贴满了红花绿叶

碧水清流孕道骨,仙风送来茗茶香

夏天,我心幽雅恬淡,泊在凉荫里

古街深巷老胡同,典藏童贞的时光

秋天,我手捧雨露的幸福,唱海神之歌

昆嵛山养生福地,烟霞洞别有洞天

龙泉镇恰似这洞天福地的一名隐士

手执一把银白月光,垂钓满天星子

冬天,我脚踏琼宇,所有的雪花,一切纯洁的事物

都不曾远走他乡

重庆诗人胡云昌则写出“龙泉,离我灵魂最近的只有水”的动人诗句,在诗中,诗人写道:

起身离开温泉的那一刹那,我的乡愁发出

连根拔起的巨大的疼痛,响彻在骨骼里

让我异乡的梦痉挛,失眠成辗转反侧的诗句

连入睡也用沐浴的姿势,这成为一生的必修课

辽宁诗人翟营文写下《被龙泉认领》的组诗,择其《认领下八月的蜜蜂》:

请认领下快乐的蜜蜂,认领下

它幸福的嗡嗡声和就要抵近的槐花

认领下高家疃村八月里就要成熟的浆果

认领下花朵的朝气蓬勃,有着无穷的野心

我是它们的亲人,在八月沿街寻找

乡镇的故事,每一处温泉都是一场感动

每一处新居都是幸福的影子

我相信太阳会替我见证一个个奇迹

每一场雨都为生长注入力量

让龙泉也认领下我吧,我是八月

走失的孩子,被花期牵引

诗人菊子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现客居大连,她的诗作《龙泉,你是我最深的想念》,写出了远在异乡的龙泉赤子的心声:

昆嵛山给了我生命里最初关于巍峨的概念

那一捧捧香甜的瓜枣喂养了瘪的童年

星石泊那只苍穹里坠落的星星腿

有多少未知的宇宙秘密值得深研

我小小童年奔跑攀爬的顽皮

是否 是否惊动了天庭之上的玉皇大帝

官道南 北岘村 丁家庄……

这些村庄的名字啊是一个个密电码

多少历史沉淀多少自然变迁

每一次接收破译都带给生命震颤

篇4

经典除夕节日诗句《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作者】:龚自珍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庆宫春》【作者】: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蝶恋花》【作者】:晏殊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经典除夕节日诗句精选《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迎春》[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宋]朱淑贞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唐 杜甫《杜位宅守岁》

《除夜》[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岁尽应令诗》[南梁]庚肩吾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新岁》[宋]陆游 改岁钟馗在,依然旧绿襦。老庖供餺飥,跣婢暧屠苏。载糗送穷鬼,扶箕迎紫姑。儿童欺老聩,明烛聚呼卢。

经典除夕节日诗句推荐《卖痴呆词》[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唐太宗《除夜》

《除夜雪》[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关于除夕的诗句 句关于除夕的诗句 句。

患难思年改,龙钟惜岁徂。——宋 唐庚《除夕》

《元旦试笔》[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唐 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除夜宿石头驿》[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如何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唐 孟浩然《除夜乐城张少府宅》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唐太宗《守岁》

《凤城新年词》[清]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鹧鸪天·丁已除夕》[宋]赵师侠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三年除夜》 [唐]白居易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宫阙星河抵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唐 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

篇5

近几年,国内各方面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当代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学科,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语文能力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应该把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本文就“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做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

教育性 趣味性 高效语文

随着国际上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国内对小学生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很多学校普遍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了从根本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很多教育方面的工作者提出把“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进而构建高效语文的教学课堂,提升当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为培养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就“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展开相应的讨论分析。

一、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味效率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当代学校的教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学校现在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不出定势思维的圈子。教师大都是站在讲台上单一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语文,对学习的很多方面都不太了解,一些教师用传统的方式讲起来,学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感觉。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与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一贯的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育,就偏离了综合性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也得不到改善。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作业后觉得只要在老师检查的时候完成作业就好,不会考虑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缺乏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即使语文学习的效率不提高对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学方式有正确的认识,更要讲教育目的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根本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二、语文教学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一)增加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课堂上刚刚接触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完成作业或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进而就会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对于教师应该在课下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进而将兴趣与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语文课堂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一个部分学生的反应如何,讲解哪一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进而尽量多的采用该方式教学。

例如:某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在讲到六年级下册《三亚的落日》这节课时,干巴巴的讲解该地的景色有多么美,多么值得人去游玩,学生很难体会到该处的美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兴趣,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加一些三亚的风景图片,甚至放一些三亚落日美景的视频,这样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趣味性,开创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可以在课堂学习教学中,进行一简单的趣味游戏教学活动, 就是与汉语成语接龙相似的游戏。每一学生说一个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诗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下一个 学生诗句开头的字。

例如:在苏教版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对关于写长江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把过去的诗句重新复习一遍,还能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多加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其重要,一般而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会慢慢减弱,在小学时期,结合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课外文化活动

在课下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关于语文知识的活动,对于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语文科目的文化活动,比如对刚刚学习过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角色扮演,进而在角色中完成对语文字词作者情感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整个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一些语文知识的考验,由教师评选出利用语文知识角色感情表演最到位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奖励,用这种方式激励其他同学参与与语文相关活动,进而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语文的活动,比如说语文句子撕名牌游戏。规则是上下句诗句分开贴在两个人身上,其中一个率先把另一个撕掉则胜利。在该游戏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成功撕掉另一组的句子则得一分,否则不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该游戏可促进学生开动大脑,复习学习过的诗句,结合学生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结 语】

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对学生平时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进行提升和改善。在了解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找到真正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式,利用结合学生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时间内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的教学效率,进而将其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古诗;由“景”生“理”;教学体会

古典诗歌中的很多写景名句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至今传诵不衰。一方面作者表达出了特定情形下的“眼中景”和“心中情”,同时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欣赏者主观能动性使一些写景名句生发出了深刻的哲理,使之具有时代气息,恒变恒新,句短意长,耐人寻味。关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在课堂教学中启发讲解到位,使这些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不仅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而且给予思想的启迪。

一、诗词教学中常见的写景名句例释

选入中学课本的写景诗,是古典诗词中璀璨的代表之作。曹操北征吾桓时写下的《观沧海》一诗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是写景的名篇。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何等的雄伟、壮阔。唐代诗人许浑在傍晚登楼远眺秦苑汉宫,满目荒凉,心中生起今盛昔衰的感慨,写下《咸阳城东楼》一诗。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云日风雨、景物风候之象格外清新。杜甫在漫游东岳秦山时,为其雄奇的气势所倾倒,写出千古传诵的名篇《望岳》。诗中最末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悬想登临极顶俯视众山的情景,令后人望尘莫及。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写景名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说是家传户诵,脍炙人口,短短四句诗,仅仅二十个字,将登楼后美不胜收的景色写得有声有色,气势磅礴,尽收眼底。李白在由白帝城出川直下江陵时,乘船沿江而下,犹如乘奔御风,因而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抒写江行景色的情景交融的名句。这些写景名句,或因虚实相间、或因借景抒情,都有惊风雨、泣鬼神的魅力。学生对作者在这些诗词中所描绘的“眼中景”,所抒发的“心中情”,是比较容易品味出美的,关键是将蕴涵在其中的哲理挖掘出来,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教师对写景名句生发出哲理的挖掘

这些写景的名句除给人以感情的陶冶、美的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人回味无穷,悬想不绝。正如清末学者谭献在《复堂词录序》所指出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然”。学生在欣赏这些写景的诗句时,并在限于对原诗的体会和理解,还包含着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而再创造的意境往往要超出作者所创造的境界。虽然上述这些诗句主要是写景抒情,并不直接表现抽象的人生哲理,可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再创造,常常赋予上述古诗以新的哲理。这种创造不仅为古诗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享受,更深层次的教育。

曹操的写景佳作《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把大海塑造成一个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红日似从海面跃出,明月犹如潜入海底,群星映辉其上,星移斗转其里,寥寥数语,写尽了浩浩瀚的沧海吞吐日月、释纳星辰的壮丽景色。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吞吐万象、志在统一的博襟。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有时人们可以从日月星辰和大海的关系联想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没有集体的存在,就没有个人的一切。有时可以从星汉之光和大海之联想到自己的成绩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培养。一句话,人们从中看到了个人的渺小,世界的伟大,在大千世界里看到了小我,这样学生的眼界就宽了。

篇7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 。(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 。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琵琶行》一诗,篇幅较长,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

总之,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但诗歌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有尽的“言”就是诗人写出来的诗歌,无穷的“意”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诗的意蕴了。因其“意无穷”,所以在分析、理解诗歌时不要字字句句统一答案,译成现代汉语要留有余地,也就是为学生独立欣赏诗歌提供空间。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三、欣赏方法

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当然,不必如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慢慢读,适当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篇8

关键词:红诗;意象;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9-02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1784年成书以来,这本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红学——专门就《红楼梦》文本和作者进行考究的一门学科——出现并发展至今;国外,早至1830年,一名英国人在其关于汉诗英解的长文中讲解了两首红诗《西江月》,并随后附上对应的英文译文,从此开启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JP+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其中占据大量篇幅的诗词曲赋则构成了这篇小说的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歌语言是一种意象语言,渗透着艺术的魅力。”

《红楼梦》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处理一直为翻译界所探究,诸多学者对两个权威全译本——霍克斯(David Hawkes)、闵福德(John Minford)译本(霍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的译本(杨译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解读、评析与比较,其中相当多的学者从归化与异化以及文化差异等的角度分析了两个译本中意象翻译,并认为霍译本在诗词意象翻译处理中未能忠实于原文。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对两个译本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龙和凤两个意象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同与异,以期能得到不一样的启示,为今后红诗意象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二、意象

帕尔默1996年出版其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其理论基础是语言和文化研究中的三大传统和认知语言学的结合,并且借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中,语言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其中的象征符号又是以意象为基础的。意象,既包括人脑中的各种图像,又包括人类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动觉等所获得的经验。意象就来源于所有的这些感觉和体验。因此,拥有不同的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所产生的意象会有所不同。

《红楼梦》诗词中意象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有植物,例如梅、兰、菊、松、竹、桂等;有现实中或传说中的动物,例如龙、凤、狼、等;有自然物质、现象或景观,例如冰、雪、金、玉等;也有成语、典故、谚语、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例如西子、嫦娥等。其中的龙、凤可谓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色彩的两个意象。虽然在中西文化中,都有龙和凤这两种神话动物,但中西方的人在谈起或想到这两个意象时,脑海中所引发的联想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龙的形象是九种动物特征的综合——虎须,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且具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隐身遁形,腾云驾雾等灵异能力。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喜好可追溯至古代,且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而凤是百鸟之王,很多时候,被认为是龙的妻子,例如自古,中国就有龙凤配之说;而中国古代,皇帝所坐之椅为龙椅,其妻皇后所戴的帽子被称为凤冠。在中国文化中,龙、凤通常象征着权贵、威严、吉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龙、凤用来形容、装饰与帝王或相关的一切,如龙颜、龙袍、凤邸、凤驾等,且只有皇家及皇亲国戚才能使用任何有这两种动物装饰的物品。

在西方文化里,也有龙和凤,有很多的传说、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都是关于这两种神话动物的。但是,首先在形象上,与中国的龙不同,西方的龙(dragon),脚强而有力,具有行走能力;拥有一副巨翼,赖以飞行;长有尖锐的牙齿,用于撕咬猎物,也可以喷出火焰或电攻击猎物或同类;且喜居山洞或深渊,好收集金银财宝。因而,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凶残的巨型怪物,西方有关龙的传说大多都是描述人类的英雄如何与龙作战,最终成功屠龙的。而西方的凤(phoenix),与龙并无多大联系,是一种源自于古埃及和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鸟,会在自己生命将近的时候自燃,之后一只新的凤凰会在灰烬中诞生。于是,在西方文化中,龙象征着贪婪、残暴、凶狠;而凤则意味着复活和永生。

三、红诗中龙、凤意象翻译

红楼梦第四回用来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权势富贵的《护官符》中有一句“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此中的龙王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人物,财物丰厚,且掌管东海海域的一切,杨译本中译为“the Dragon King”;霍译本为“the King of the Ocean”。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赋》中有一句形容警幻仙子的美妙姿态的诗句:“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杨译本为“ She bears herself like a phoenix or dragon in flight”;而霍译本为“I admire her queenly gait, like stately dance of simurgh with his mate”。随后的《红楼梦曲》之预示王熙凤命运的《晚韶华》中有一句“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其中的凤袄,是皇亲国戚才可以穿的饰有凤凰图案的服装,杨译本翻译为“phoenix jacket”,而霍译本处理为“robes of state”。再看第十八回中,薛宝钗和贾宝玉两人所做两首省亲颂诗中两句诗。宝钗诗句“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中的凤,杨译本和霍译本均翻译成“the phoenix”;而宝玉诗句“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中的凤凰,杨译本处理为“the phoenix”,霍译本则为“Bird of Paradise”。

不难发现,在这五个例子中,两个译者对龙、凤两个意象的翻译处理截然不同。杨宪益先生将龙译为“dragon”,凤则统一为“phoenix”;霍克斯先生对每个意象都进行了不同的翻译和处理,他取其意将龙王翻译为“海洋之王”,随后将龙凤对等为波斯神话中的巨鸟和其伴侣,凤袄转换为贵族服饰,以及两处凤凰采用西方凤凰和天堂鸟的译法。乍看,霍克斯先生更多地采用了西方文化中的意象进行替代原文的意象,容易给人造成霍译本有文化侵略意识的误解。再细看,笔者认为霍克斯先生完全理解龙、凤这两个意象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龙王就是海洋之王;龙凤也确为神话中动物的一对;凤袄是中国皇亲国戚所穿服饰,而西方地位显赫、权高位重的人被称为贵族;凤凰两次做不同处理,不仅意义上没有缺失或不对等,而且体现了英文中避免重复的语言习惯。换而言之,霍译本既保留了原文本中意象的涵义和美,更有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四、总结

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前者为中国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其妻戴乃迭女士是一位专攻中国语言文学的英籍翻译家;后者是著名的英籍汉学家,拥有诸多权威且广为人知的汉译英翻译作品,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杜甫诗集英文选译本》。可见,两位译者对红诗中意象及译本中所采用的对等词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是在翻译中对不同的对等词不断比较和权衡之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而他们的翻译都是合理的。这恰好符合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观点,学者和研究者应该参与到目标文化中,在理解其本土文化模式和语言模式的基础上,去翻译和发言。我们和目标语言人群的经历越类似,我们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其文化、语言和意象。

参考文献:

\[1\]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百年英译史研究[M].复旦大学,2007.

\[2\]周红专.古汉诗词英译的关联观\[J\].外语学刊,2002,(1).

\[3\]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ans.Yang Xianyi & Gladys Yang[M].Beijing:Foreign Press,1977.

篇9

关键词:唐五代诗格 形式 中西对话

诗格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诗格批评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是非常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诗格作为审美范畴在唐五代加以确立。张伯伟先生强调:“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专有名词的‘诗格’是到唐代才有的。”①唐五代诗格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笔丰厚的值得研究的诗学资源。

一、唐五代诗格的历史流变

(一)初唐诗格

初唐统治者们反对齐梁以来的文风,重文学的功利作用。但他们并不否定文学的艺术特质,讲求抒情与文采。这种思想为文学形式的探讨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律诗在这一时期得以定型化,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讲四声与病犯,初唐发展到讲求平仄律。这一时期的主要诗格批评文本有上官仪的《笔札华梁》、无名氏的《文笔式》、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定诗格》、李峤的《评诗格》等等。初唐人集中探讨声律与对偶问题。声律的研究始于南朝齐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理论。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于言文。”②沈约认为五言诗每一句的用字应该四声各不相同,而且一联上下句间同一位置上的字也须在声调上互有区别。“八病”则是为了贯彻这一原则而规定的一些禁格,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沈约等人虽以“四声八病”为原则来规范诗文创作,但如何把这一原则具体化,使之有可操作性,则是由唐代诗格类著作来解决完成的。唐人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的处理,使平仄相间,构造出切实可行的声律定式。

初唐时期主要以沈约“八病”为中心来展开探讨,并逐渐提出了调声之术。《诗髓脑》云:“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③通过调声之术,初唐人已经将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对举,实际已是把声律二元化,放宽了声律规则。在此之前,人们多着眼于一联之内两句的声律协调,到元兢的“换头”之术中,已扩展为解决一首五言诗内联与联之间的平仄粘对关系,真正使得齐梁声律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促进了律诗的定型与繁荣。

(二)盛唐诗格

盛唐时期追求风骨,要求诗歌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和雄浑壮大的气势。同时,盛唐人又提出了“兴象”概念,要求写出情景交融的完整的意境,使得这一时期诗格探讨也从声律、对偶深入到对句势、诗意等的研究。释皎然的《诗式》、《诗议》涉及到声律、对偶及诗歌体式,并深入研究了“意”与境的关系。他们的批评不仅深化了对声律对偶的认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句法,而且涉及到“景”与“情”,诗歌的语言运用与诗的整体印象等更深的层面。这一时期的著作开始注重诗的句法、篇法,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句势问题。早在崔融《唐朝新定诗格》中就列有十体,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王昌龄《诗格》中有“十七势”之说,承续了崔融论体的基本精神,并且由对诗歌风貌的关注深入到创作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每一种名目除释义外,并附有诗句说明。皎然《诗式》中也说到体式。“评曰: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才性等字亦然。体有所长,故各功归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如《易》之有《篆辞》焉。”④五代王玄《诗中旨格》的“拟皎然十九字体”一节于每体后列有诗句说明,延续了皎然论体的特色。

(三)晚唐五代诗格

晚唐时期,唐王朝彻底崩溃,政局不可收拾,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作家和批评家,普遍具有消沉心态与悲观心理。这个时期有一部分作家主张“诗教说” 与抒写民生疾苦,也有一部分人崇尚清丽绮艳的诗风,但总体的倾向是追求淡泊的情思与境界。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人们更加着力于对声律、对属、字句等方作面的琢磨与锤炼。另外,科举取士对诗律的要求在这一时期也更趋细密,故而大量的诗格著作也应运而生。这些著作所讨论的范围更加宽广,论述更加深入,增添了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主要有僧齐己等人对句势的继续探讨和王叡的“拗律”说。

齐己《旨格》,也有十体之说,即一曰高古,二曰清奇,三曰远近,四曰双分,五曰背非,六曰无虚,七曰是非,八曰清洁,九曰覆妆,十曰阖门。这十体都有诗句附后,但并无解释,还是就诗歌整体风貌而言的。五代的《诗格》中列有十势,其中龙潜巨浸势、狮子返掷势见于《旨格》,孤鸿出塞势即孤雁失群势,其他七势为新增,即芙蓉映水势,龙行虎步势,寒松病枝势,风动势,惊鸿背飞势,离合势,虎纵出群势。芙蓉映水势。由上观之,晚唐五代诗格,承续了初盛唐人对体式的研究,而且名目更加繁多。齐己等人多以动物姿态动作来为句势命名,其意义往往难以索解,不似王昌龄十七势简单明了。但这些名目不仅探讨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而且深入到全篇的意义布局问题,如《诗格》“论诗势”节云:“先须明其体势,然后用思取句。”⑤

二、 唐五代诗格的逻辑构成

中国古典诗学关于“言、象、意”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提出“大象无形”的命题。老子从“无”和“有”、虚和实的辩证关系出发,认为“有无相生”,以“无”为本,这种“无”又必须依靠“有”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但又要有某种具体的“形”来暗示与象征,方能使人体会到。魏晋玄学将无有体用思想运用于认识论,把“言、象、意”关系表述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言”和“象”都是有形的、有限的,而“意”则是无形的、无限的,“言”和“象”是得“意”之工具,没有“言”和“象”就无以得“意”。因此,从形式视野来观照,唐五代诗格的“格”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从逻辑上也包括了言、象、意三个层次。唐五代诗格中往往以“格”论诗,所出现的有关称名主要有:“格”、“风格”、“体格”“高格”、“格力”、“气格”等。这些对“格”的运用,其含义可归为两个方面:一是体式、诗法之意,指向诗歌的总体风貌与外在形式,一是格调、品格之意,指向诗歌的审美特质与审美内蕴。可以说,唐人有关声律、对偶的探讨,属于诗格的语言层,对物象、作用、句势的探讨,属于诗格的意象层,对意与境、用事的探讨,属于诗格的意蕴层。

(一)诗格的语言层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种独特性的存在,特别是诗歌语言。俄国形式主义颇为看重这一点。“形式主义的研究工作是从研究诗句中的声音开始的。”“诗句中的声音问题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⑥可以说在这方面唐五代诗格对声律的论述表现出对声音的特别重视。朱光潜先生说:“律诗有两大特色,一是意义的排偶,一是声音的对仗。”⑦他还指出音与义的关系在诗歌进化史中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有音无义时期二、音重于义时期三、音义分化时期四、音义合一时期,但声音的对仗稍后于意义的对仗。“永明体”讲究句内各字的声律,不过是一种理论,到隋唐才作为律诗的通例。关键是诗乐分开后,诗人如何在文字本身上见出音乐,唐人作了最大的贡献,唐五代诗格予以了很好的总结。

(二)诗格的意象层

意象层主要指艺术作品的章法与结构,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作用与“势”的研究正是对这几方面的关注。唐人诗格中讲物象,也就是用一定的物象来暗示某种意义。旧题贾岛《二南密旨》、虚中撰《流类手鉴》、徐寅《雅道机要》中都说到物象。《二南密旨论物象是诗家之作用》说:“造化之中,一物一象,皆察而用之,比君臣之化。君臣之化,天地同机,比而用之,得不宜乎。”⑧这些物象已不是纯粹的外在客观景物,而是主客观的有机交融,包括了意与象两个方面。自然界中的一物一象,都是被用来寄托某种意义的。

唐五代诗格中,比较集中地论述到“势”问题的著作,主要有王昌龄的《诗格》、释皎然的《诗议 》和《诗式》等。“势”作为一种力,它相关于主体的情感与构思,是作者的生命力与内在精神力量之惊涛中所形成的动态表现,是诗作意脉流贯与浑整一体的气力之美。

(三)诗格的意蕴层

唐五代诗格中的意境的探讨,用事问题的提出,都是指向作品的意蕴层。旧题王昌龄撰《诗中密旨》“诗有二格”云:“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⑨把“意”作为诗之品位高低之标准。皎然《诗式》中“重意诗例”云:“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⑩皎然已经认识到诗意的多重性与丰富性,文外之重旨,并把“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之诗作视为极品。总之,唐五代诗格中,对“意”这一范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深入探讨了“意”与境,情与景的关系,发展了古典诗学的意境理论。

三、唐五代诗格的现实意义

以西方形式批评为参照,来透视唐五代诗格,二者既存在着共相,又存在着歧异,通过互照互补,从而在一定的基础上实现对话。中国古代诗论追求浑然天成的美学境界,所以往往把诗歌的整体意蕴置于具体的语言操作之上。“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言不尽意”这样的命题都是轻言重意,以为意是目的,言是手段。因此古代诗格虽然也关注艺术技巧和形式的问题,但只是视其为一种手段。而西方形式论则赋予文学作品本体的地位,研究纯粹的艺术形式,不重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诗格研究从具体可感的作品形式入手,对诗歌进行“细读”,而不是空谈韵、格、气等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范畴概念,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诗论理路。然而,唐五代诗格远未达到西方形式批评的体系性与理论水平,只是靠直觉与天才认识到某些重要问题,是对当时丰富创作经验的总结。如何吸取西方文论之长,促进中国诗论的发展,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7页.

②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242页.

⑤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⑥汪正龙.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⑦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1页.

⑧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篇10

[论文内容摘要] 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历来为士人所赞许咏叹。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似乎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它们突破了传统的竹子意象性格,与诗人本身经历具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和艺术意志。

作为生于修林之中,长于幽泉之畔,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它的经寒不凋,坚韧挺拔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自我意识很强,喜自然山水的唐代,竹子更是作为一种体现士大夫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和某种心理寄托的意象在数百首诗歌中为人们所歌咏。就是素以虚幻荒诞,喜以瘦蛟、枯兰、鬼雨、碎蚁、秃襟等诡异意象入诗的李贺也写下了数首咏竹之作。同是咏竹,在传统的竹子意象之外,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尤其是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反映出诗人在性格特征、人格操守、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上既有传统竹意象之理又有与众不同之处的特点。

一、自诩龙材质,笑揽凤来仪

关于竹子的传说最引人遐想,“化龙招凤”的传说久已有之。传说竹茎可以化龙,竹实可以招凤①。孤竹待凤生发自《庄子·秋水》中的“非练不食”一典②。这是中国古典诗人潜意识中浪漫思想的强烈投射,给竹子建立了一个无穷瑰丽的世界,用龙之吟声显示作者高贵鸿志,以凤之屈驾光临寓意诗人追求人生理想,希望“凤”的举荐和提携。这种求得自我满足和外人认可的相互作用,使竹子在唐代人心中兼有了认可自我价值和求得权贵赏识的表意特征。

李贺的《北园四首》亦有涉及到“化龙招凤”的典故,不过却是化龙相同而招凤心异。

《新唐书·李贺传》写道:“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③李贺对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颇以为荣,他在诗中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其一),表明自己的出身高贵,以龙材自诩,因此可以傲壮豪气到“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以一夜千尺之气势,可见作者志向高远,而别却一句干净利落,给人以瞬间变化之感,以新生之势,成升天之业,可见龙之英姿豪气。同时以千尺与数寸作对比,两个数量词的比较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状况的比较,可见作者自诩不凡。纵观全诗,作者夜抽千尺,直上云霄的信心并非凭借外物,而是自信自己有龙吟之质,因此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自信心。

而在另外的诗句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作者对外人的眼光有何见地。在第四首诗中,作者先以司马相如自比:“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由此可见此时作者想说他贫病无聊,家无长物。可是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回锋急转,不但化了前两句的黯淡景象,还把整个诗引入了一层新的境界,更给招凤传说添了一种新的心理期待。孤竹待凤本是一种追求孜孜功名的孤苦期待,孤竹就是怀才不遇的意象,以仰视的态度观凤待凤,希望自己可以引来凤的提携和举荐,因此更多的人表现为一种执着的痴情和希望幸运降临一夜拔千尺的侥幸幻想。

作为已经自诩为龙材傲视千尺披靡寸泥的李贺来说,他虽然热衷功名,也迫切希望加官晋爵,但是却多了一种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乐观。诗人自诩为龙材,凭着强大的自信心,在千亩竹林迎雨而啸中怡然自得,因为他有把握那栖息着凤的一枝竹定会映入自己的酒樽,因此反而举重若轻,把苦等变为信心满怀的笑纳,李贺的龙章凤姿赢便赢在这种自我意识的突出和强大的自信心上。

二、硬羽偏折翅,怨节化恨啼

李贺虽自视出身高贵,但他引以为豪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父亲名字的避讳,他看得等若生命的进士前程却还未开始就画上了句号,这无疑相当于雄鹰折断了翅膀,再也无法翱翔于天宇。作为一个“士不遇”悲剧的主角,此时的李贺心中的悲愤之气和原本对自己的完美评价恰也促成了一种士人多有的霜骨傲节,但是他既没有王维的淡泊,也没有李白的旷达,更没有杜甫的悲悯,他的无奈在于内心完美的自我认定和跻身于士大夫阶层的愿望不可放弃任何一个,但是却要眼睁睁地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在对自我的挣扎与否定中,他没有选择去做一个以竹砥砺自己的高风亮节的寒士,也没有以竹为友成为移情大自然的隐士,而是完全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中,咏竹的诗作也呈现出一种凄冷幽邃的独有之病态色彩。

李贺这种抑郁后的不正常心态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迷雾,他消极怪僻的性格反映到他的诗中去便有了诡异的意象和跳跃的思路,为他赢得了鬼才之称。看起来满怀凄怨的第二首《北园新笋》也历来为批评家看好。诗的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歌。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写竹之柔美婵娟;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写“楚辞”之触目惊心。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本身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可是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这种哀怜、凄婉又怀有强烈激愤,格调阴冷的诗句舍弃了一般咏竹诗的意象规范而赋予竹子情恨;舍弃竹子高风亮节傲骨坚贞的品质而用楚辞蒙上一丝怨毒;舍弃那竹节挺拔秀美的谦谦君子形象而取其哀婉凄惨的女性情怀。同样是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气节,但是这首诗表达的方式却因李贺独特的审美而有了差别。

三、咏笋我化物,师心神领情

同样都是咏物诗,李贺的《北园新笋》较那些借写竹子风貌引申出意象特征的诗,则不以毕肖事物形貌为终极目的,而是在诗中把主体感受摆在了第一位,万物皆师我心,非以我观物,而是以我化物,以神取景,使整个诗篇好像有精灵鬼魅穿梭其间,使竹子有了与其他人所咏之竹不同的神韵,可以与人进行最直接最彻底的情感交流。同时,由情领物的艺术意志使他的咏竹在笔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修饰的突出和感情的概念化。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北园新笋》其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李贺在造语奇险的同时把竹子意象感情进行概念化处理。虽然中唐以后更多的赋予意象审美价值,但作者更多的是以我情度物情,反而架空了竹子意象本来所代表的审美理念,再加上对修辞造句的过度重视,使竹子所代表的感情变为一种墨守陈规的概念。竹子的形象从诗中淡化,整个诗歌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如他描写竹笋清雅高洁、坚韧不拔和萧瑟凄苦,都不过是点到为止,借题发挥。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借用竹子倾泻而出,而非以竹为已,崇尚竹子的风骨气韵;李贺的鬼才鬼在修辞设色,而非竹子的意象;他是在师心,而非师造化。

2.个人感情的过度介入。李贺一生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生平经历又不甚丰富,在书斋中经历了大半个人生,可以说书斋的事物对他来说无物不含情。对于书斋中的竹子,李贺难免所歌咏的多是自己的感情。德国著名学者立普斯曾经说过:“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在我们内心的自我活动中,有一种如骄傲、忧郁或期望之类的感情,把这种感情外射到一种表现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对象中去,在这种对象中,精神生活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它安顿的地方。”④我们观李贺之竹,更多的看到的是李贺的化身,而非竹子本身。

第一,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新唐书·李贺传》载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⑤这种纤瘦的长相和他的短寿正好印证了他孱弱多病的健康情况。面对初生的竹笋,诗人一面感到自己寿期不久,一面又渴望能够有像竹笋一般可以“一夜拔千尺”的生命能力。在他的笔下,竹笋可以青云直上,拔地而起迅速成长;可以春粉敷面,香汗淋漓虽纤纤细枝却别有一段青春少女的风韵;可以生长于嫩青的新篁中拥有春光大好的新鲜世界;可以在雨啸中千亩簌簌而动,在莺啼燕语中轻盈起舞翩翩如画。他把各种美好的生命活力和意象赋予了笔下的竹笋,透露出作者自己本身对于生命的强烈向往和对于生命有力向上的歌颂。

第二,倔强的生存形态。竹子一直是人们心中雅节君子的形象,但在李贺的诗篇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对于竹子倔强顽强生存形态的铺张描述。在作者手下,温文尔雅的竹子多了一丝壁立千仞的刚强,多了一分隐忍独立的风骨。就生存环境来看,“家泉石眼两三茎”,李贺笔下的竹子生存在“石眼”之中,但是仍然可以晓看紫陌,复有出者。在“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中,竹子新发就被刮去竹皮,流露着嫩香春粉,给人一种病态的美感,后文又用黑色的墨汁与春、粉相对比照,加强了色彩对比感,用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刺激,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残缺疼痛的美,也写出了竹笋虽嫩却顽强的形象。作者身体心志敏感脆弱,却在世上饱受打击,在种种困境中,他对于自己的困境反而形成了一种欣赏的心理,以写痛苦诡异为情趣,因此,才特意描写在生存形态上有缺陷的竹子。

李贺士不遇的遭遇和他的短寿铸成了他的悲剧生命,他有着诗歌创作的冲动和对诗歌几乎狂热的追求,这种宣泄自己和切磋琢磨的创作行为,使李贺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成就了艺术表现力最瑰玮奇异的诗歌风格。《北园新竹》这四首诗集中的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赋予普通的意象奇特之处,迥然于传统借竹抒怀的咏竹诗,而是以我为中心,使竹子成了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令这谦谦君子变成了峻刻讥峭又新生柔弱的新的性格形象。

注释:

①韩秀琪、刘艳丽:《历代花鸟诗》第27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②《庄子新释》外篇《秋水第十七》第401页,原句:“夫宛刍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竹笋。

③⑤《新唐书·李贺》卷203,第5787、578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刘银光:“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咏物诗漫议),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出版社1984年版。

2.傅璇崇、蒋 寅:《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 琦注释:《李贺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5.廖明君:《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