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篇1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风险管理护理效果不良事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内科老年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将伴有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沟通障碍患者,肿瘤终末期患者与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排除。按照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将其分为2组(n=210,)。常规组男110例,女100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73.20±2.56)岁;96例神经消化内科,114例心血管呼吸内科。试验组:男112例,女98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7岁,平均(73.58±2.46)岁;92例神经消化内科,118例心血管呼吸内科。对比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对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间段进行重点关注,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加强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工作等。试验组患者加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内容为:

1.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事件重点进行观察,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流程与制度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不定期进行小组检查,将不安全因素尽快消除。

1.2.2进一步完善风险预防机制

依据老年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既往病史等,综合分析其风险因素,识别护理风险事件,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包括如何对坠床、跌倒、用药错误、导管弯曲、导管脱落等情况进行有效预防,若出现护理风险,应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快速处理。对于新入院的患者,应主动向其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评估,依据评估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3加强培训考核

依据护理人员职称、年资、临床经验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知识培训,重点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得护理人员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控力度,提高其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定期给予安全警示教育培训工作,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职称考评等挂钩,便于提高其培训积极性。

1.2.4强化日常护理工作

风险事件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所以说,日常护理工作的落实与强化十分重要。不同科室之间应严格落实风险预防机制,强化工作制度的落实,保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日常护理工作。重点落实护理人员交接班、临床用药、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以防出现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不可太快改变,做到老年人起床三缓慢,若患者便秘,需加强饮食指导,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可用力排便,患者外出检查时,应由护理人员带好急救物品陪同前往,以防出现意外。

1.3观察项目

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选择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分析,评价内容包括病区环境、护理服务、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评分范围0~30分,即十分满意表示评分≥25分,基本满意表示评分≥20分且25分,不满意表示评分20分[3]。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9%(P0.05)。

篇2

关键词:安全管理;防控;风险因素; 隐患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15-02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主题,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前提。据调查显示,在医疗安全问题上,护理安全问题占40%[1]。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之一。所以,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患者进手术室到手术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做好手术室安全管理、健全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是提出高效护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采取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的程序化工作,才能消除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保证护理质量[2]。

1 手术室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查对制度落实不全面

1.1.1 接错患者、错放手术间。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使用镇静剂、昏迷及精神因素等不能明确回答问题的患者。术前访视不到位,病人临时调换床位,都有可能出现接错患者的现象。查对及沟通不到位,会发生把病人错放手术间的现象。

1.1.2 开错手术部位。术前未能认真查对手术部位,没有仔细对照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向安置错误,都容易发生此类现象。

1.1.3 术中物品清点有误。术前清点及术中添加物品时记录不及时,术中缝针丢失、一些器械使用前忽略检查螺丝有无松动或缺失没有及时记录,手术所用纱布纱球与其他用途纱布混淆,导致纱布、缝针等不能及时记录,致使发生异物遗留体内的现象。

1.1.4 术中用药及输血的核查。在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不能按照查对制度认真查对执行,用错药或者用错剂量。输血前没有认真执行三查八对,没有经过两人再次核对,致使出现输错血等现象。

1.2 技术水平不全面

1.2.1 物品准备不齐全。术前对手术程序不了解,没有及时的进行术前访谈,对患者病情不能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物品或药品准备不充分,供应不及时,延误手术开始时间,或推迟患者的用药时间,给患者的身心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1.2.2 手术摆放不当。 安置手术不合适,手术时间延长,致使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发生。约束带过紧造成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或肢体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受损,固定肢体或衬垫不当影响患者循环及呼吸。

1.2.3 对抢救用药及抢救设施不熟悉。对手术中的用药或急救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理、作用等不熟悉,如术中病人突然出现大出血或其他意外时,应急、应变能力低下,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抢救,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2.4 不能很好的使用设备性手术器械。对一些高科技的手术设备,缺乏对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了解,对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不能正确掌握,在非正常状态下延误或延长手术时间,对患者造成伤害。

1.2.5 手术配合处于被动状态。对新开展的业务和技术不熟悉,在手术中没有一个整体思路,手术台上只是盲目听从医生所下的医嘱,机械执行,没有前瞻性,不能很好的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1.3 责任心不强

1.3.1 手术患者护送不当 术后患者X线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手术室,护送患者返回病房途中发生各种管道堵塞或是引流管脱落。

1.3.2 术中使用电刀,负极板粘贴不当,患者皮肤处接触手术床或器械台金属,导致皮肤灼伤。

1.3.3 语言行为欠规范。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或者手术负面话题,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刺激。

1.3.4 术中取下标本保留不当、遗失,或者标注错误。

护理安全贯穿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的全过程。因此,需充分认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隐患,从管理的角度对各种隐患进行预测和防范,并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3]。

2 安全防控的对策

2.1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关键[4],中国医院协会(CHA)修订与完善形成了《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国家卫生部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也颁布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细则,将手术安全核查作为一项核心制度纳入手术科室[5]。根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物品清点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手术室护士语言行为规范等多项配套制度。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间时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手术室护士根据安全核查表逐项核对填写,认真执行核查流程使患者手术安全得到严格保障。

2.2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各级护士培训计划,每月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及三基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请手术医生或专科护士讲授新开展的业务或新开展的技术的手术步骤和配合要点,支持外出学习进修及学术交流会。邀请厂家及医院器械科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设备性手术器械的使用、保养、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专项培训,对于进口设备请器械科提供中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将操作步骤及要点分解,或图示张贴于设备醒目处以便使用[6]。建立完善的考核上岗制度,以督促护理人员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业务素质。

2.3 强化自身建设,增强职业责任感 护理人员要严格要自己,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有高度的慎独精神, 严守职业操守,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

2.4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容易发生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检查。重温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牢记于心,学习各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通过风险防范管理,我科护士大大增强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工作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工作更加前瞻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此项举措的实施,减少我科护理差错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保障了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适应了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连芬.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分析及防范[J].广西医学,2005,27(4):595-597

[2] 吴明慧.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5(4):65-66

[3] 冷晓红,王红红.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8):34-35

[4] 赵云书,杨圣俊,李玉琢,郑荣坤,苏月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实施和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65-266

篇3

【关键词】老年;肺水平;呼吸科;整体护理;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35-01

临床内科急危重症严重类型中,肺水肿占有较高病发比例,由过多液体自肺管向肺泡和肺间质转移所致。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种类型,病因多样且复杂,通常有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病程进展迅速,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近年随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老年肺水肿患者显著增多,患者多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的同时,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环节[2]。本次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整体护理干预与常规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老年肺水肿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年龄60-93岁,平均(78.3±1.6)岁,均与《内科学》(第七版)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27例,补液过量3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0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应用BipAp无创通气方案治疗,对照组全程采用常规方案护理,即病情观察、对症支持、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应用呼吸机前干预 (1)环境干预:营造温馨、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光线需适中,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依据患者喜好选取轻音乐播放,以使患者注意力转移,缓解不适,提高机体舒适度。床单位需保持干燥,防范褥疮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2)心理护理:因多数患者缺乏对新型无创呼吸机的了解,存在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担心呼吸机的使用易对自身呼吸造成影响,出现脱机困难及使用后依赖。护理人员需加强陪护,就呼吸机使用的必要性、优势、目的向患者介绍,使其了解主要操作程序及性能,加大配合力度。开机时,尽量调小吸氧压力,患者有一定时间的适应后,再增至一定水平。介绍成功的案例,分享应对经验,提高患者遵医依从。(3)呼吸机准备:严格消毒呼吸机管路,可初步在科室消毒后送至供应室,经环氧乙烷消毒管路。管路在应用前需正确连接,参数依据患者病情设定,模肺工作正常后与患者连接[3]。

1.2.2 BiPAP治疗中干预 (1)合适鼻面罩及选择:治疗时可协助患者取坐位、半卧位,保持肩、颈、头在同一平面,为维护气道通畅,头略向后仰。枕头避免过高,以往压迫呼吸道,对气流通过造成影响。鼻面罩应密闭性好、柔软、舒适。松紧适宜,避免太紧患者不适,太松有漏气情况发生,影响预后。面罩6-8h可行3-5min放松,为患者进食提供条件。(2)安全防护,完善病情变化观察,定时监测血压,必要时辅助吸痰处理。(3)并发症防控,做好面部皮肤压迫性损伤、腹胀的防控,选择合适面罩,指导胃查检查方案,以确保临床安全[4]。

1.2.3 家属及社会支持干预 取得家属支持,给予患者更多关爱,营造温馨家庭环境,使患者热爱生活激情提高,重视社会力量,依据患者家庭情况,必要时给予支持,以解除患者顾虑,全身心应对治疗,进而改善预后[5]。

1.3 指标观察 (1)舒适度:采用医院自制舒适度量表,调查患者在心理、社会、生理方面的舒适度,总分100分,>80分为及格。(2)记录临床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并发肺水肿时,多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所应对的需处理的风险事件较大,心理、精神上也存在较大压力,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整体护理概念与“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符合,即在医护全程开展连续的、个体化的、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心理、精神、社会、生理需求得以满足,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以保障预后,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加强心理干预、安全防护、并发症防护、积极配合、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干预,结果示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老年肺水肿呼吸科整体护理干预,可是著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不良事件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黎琼.BipAp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现代医院,2008,8(5):85-86.

[2] Gajic O,Manno E M.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another multiple-hit model of acute lung injury[J].Crit Care Med,2007,35(8):1979-1980.

[3] 黄文明,黄泽虹,林美璇.急性肺水肿患者院前急救与程序化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3-44.

篇4

[关键词] 老年病房;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19-03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for establishment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ode

GU Moli, CAO Jia, SUN Yingna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the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c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and applying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of preventive improv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86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lack, error and accident. Results: The nursing lack rate fell from 4.5% to 1.4%, the nursing error rate fell from 1.7% to 0.2%, and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also declined, among which,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lack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0.01),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erro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hile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e to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every aspect of nursing,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from 95.0% to 99.3% (P<0.005).

[Key words] Geriatric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安全隐患[1]。

护理安全管理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使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模式是集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于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2008年10月,我科采用此模式,对病房高危因素、护士操作流程、技术理论水平、护理服务方面采取预防为主,动态监控,细节管理、持续改进等方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入我科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860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住的423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前组,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住的437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后组。两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

2008年10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师组成的安全质控小组,负责收集本科室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每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在全科护士会议上提出讨论,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

1.2.2 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护理人员(含进修生、实习生)进行护理安全、医疗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教育贯穿护士工作始终,使科室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3 运用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围绕安全抓护理质量

1.2.3.1 护理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结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护理安全管理经验,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内在因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缺、护患沟通能力缺乏;外在因素有管理监控不严格、技术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流程常违规。

1.2.3.2 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 建立了意外事件、压疮预报评估表,对跌伤、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1.2.3.3 护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的管理,注重护患安全。每月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分析护理现状及安全隐患,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个风险因素的影响力[2]。护士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3-5]。我科室分层次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能培训考核,在考核中注重个性化,分析存在的问题,督促护士改进、提高。同时,在临床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操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弹性安排护理班次,调查工作时间,从而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2]。为突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室制订本专业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护理抢救流程,确保关键时刻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科室各种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清洁、维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严格操作规程,加强对科室抢救、毒麻药品的管理,班班交接并制订专用交接登记本。

1.2.3.4 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5%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6]。我科室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五个一”,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张整洁的床铺、一份详细的介绍、一杯温热的开水;实施“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满足、五个回声”的护理服务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该模式实施后,护士安全意识增强,护理差缺、差错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95.0%,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Р<0.005)。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1.1 以“预防”为主

本模式重点将“防”放在首位,实施过程控制,细节管理,持续改进,将解决护理危险因素的关口前移,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把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1.2 重视风险管理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集全程引导,动态监控,责任到人为一体的方法,从严格落实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加强环节质控、重视风险管理、重视安全教育、定期隐患自查、实施干预措施等方面一一细化,由点及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3.1.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7]。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加大新护士的培训考核力度,经过培训――考核――应用――检查,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技能。表2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减低了护理差缺的发生,其中护理差缺降低最为显著(P<0.01),两组间护理差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护理工作更系统化、规范化,使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过程中,强调了“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了护理安全的管理,强化了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随着护理缺陷发生数的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表3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良好的护患关系,又促进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应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水平,以爱心、慎独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从根本上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程凌燕,蔡金华,李加宁,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2):10-11.

[3] 郭春英.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0,8(5):1294-1295.

[4] 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54-155.

[5] 黄芳平,林湘燕,陈碧珠,等.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7,7(1):120-121.

[6]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5.

[7]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 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篇5

一、以养老服务为重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在全省全面建立贫困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并推进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提标扩面”,争取到2015年底,使高龄津贴惠及全省80周岁以上所有老年人。继续推进“敬老爱老助老”工程项目,重点推进市地级公办失能老年人护理院和县级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完善、落实“民办公助”扶持政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结合实行全省示范化、规范化养老机构评定工作,推广普及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服务并打造一批示范点。力争年底前,全省每千名城市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5张。制定实施《全省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全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要达到80%,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由点向面扩展。建设一批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大力开展养老服务队伍培训工作,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要达到20%。加快基层儿童福利保障网络建设,在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区建立“儿童之家”,并探索推进儿童福利保障向社会困境儿童延伸。针对福彩发行高位运行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发行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继续开展好福彩发行“十项活动”,探索实行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确保福彩发行科学稳定增长,2013年全省总销量要突破40亿元,力争增幅达到20%以上。进一步加强基层慈善平台建设,抓好以“六进六树三弘扬”为主要内容的慈善环境建设,完善慈善信息披露、捐赠荣誉评价和慈善项目规范管理机制,推动慈善事业在基本民生保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以完善服务为核心,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继续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双百示范”工程,社区建设资金适度向农村社区建设倾斜,确保城市社区达标率达到76%,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到75%;城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室覆盖面要达到50%。深化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切实形成“以社区网格为服务单元、以群众自治为组织方式、以多元参与为核心内容”的服务管理机制;制定实施《进一步创新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多元参与主体的指导意见》,开展全省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评选活动;在大庆、佳木斯、七台河等地先行试点,探索推进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加快我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认真做好第四届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扩大直接选举覆盖面,确保换届选举圆满完成,提高基层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

三、以政策改革为突破,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在按照法定原则调整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优抚定点医疗“一站式”服务市、县、乡镇“三级”全覆盖,开展优抚医疗“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制度;加快“安烈保护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100%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改造任务。出台我省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综合性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有意愿的退役士兵100%参加教育培训、参训退役士兵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并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就业率大幅提升;按计划完成复退军人、特别是伤病残退役军人接收安置任务,提高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军供站现代化建设。适时成立我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加快双拥工作社会化进程,增强服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效。

四、以夯实基础为支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继续推进600个社区防灾减灾工程,争取省级财政给予每个防灾减灾达标社区适当资助;力争开工建设哈尔滨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省级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并立项建设1-2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分库;实施第三轮村级灾害信息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全省灾害信息员培训全覆盖;积极推广应用符合我省实际的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手段,增大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强调研论证,力争出台我省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实施办法。

五、以发挥功能为根本,培育社会组织发展

出台我省《推进行业协会政会分开的实施意见》,以行业协会为先行推进政会分开,促进社会组织自主发挥功能;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市(区)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着重培育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行业类社会组织和扶持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在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同时,设立观察点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出台我省《异地商会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异地商会的规范管理,全面启动全省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加大年检和专项执法监察力度,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六、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优化专项社会服务

着眼促进“新四化”同步建设,加强行政区划调整前瞻性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划管理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区划调整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制定我省《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并结合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加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推进力度,逐步实现地名管理政府行为化、基础信息公开化、基本服务社会化、命名更名规范化;深化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维护好边界地区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全省婚姻信息系统建设,做好信息录入和应用服务工作,牵引婚姻服务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殡葬行业服务管理,建立殡葬服务收费定价机制和物价部门审批备案制度,研究制定公墓分类等级评定办法,保持殡葬服务清理整顿高压态势,推动殡葬行风进一步好转。力争出台省级殡葬惠民政策性文件,将惠及范围扩大到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将惠民项目延展到奖补生态安葬方式等方面,同时,加大殡葬服务设施改造力度,推进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倡导绿色节约殡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救助体系,探索建立更大范围的社会保护机制。规范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收养工作,开展好“送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做到“街面发现一个就主动及时救助保护一个”。

七、以拓展事业为方向,推动社工队伍建设

争取成立各级社工队伍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建立支持开展专业化社会工作及社工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保证社工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按照“依托社区、立足民政、面向社会”的思路,在“强化社工培训、完善社工政策、开发社工岗位、发展社工机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出台全省《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社区职业社会工作者工资奖励办法》,形成统一的职业社工薪酬待遇制度;制定我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具体实施办法,选取适当项目搞好试点先行,推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

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随着民政职能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民政工作队伍。同时,随着民政工作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公益岗位人员、村居委干部参与到民政工作中来,也迫切需要提高他们干好民政工作的本领。为此,希望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要以对民政事业负责、对广大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建好队伍”与“抓好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断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以保证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一要把提高能力素质作为当务之急。要通过完善工作绩效管理、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给广大民政干部压担子、树标杆、搭平台,激发干部队伍提高能力素质的内在动力,优化干部队伍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促进民政干部队伍的快速成长,适应形势任务要求;要结合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等民政业务工作,分层次、成系统、有针对性地抓好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村委会干部、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救助基层参与者,以及相关志愿者队伍等各个方面的民政业务知识和实务技能培训工作,确保他们懂政策、会操作、守纪律,成为建设现代民政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要把改进队伍作风作为政治任务。要按照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的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国家和我省、以及民政部的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民政实际,制定实施我省民政系统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办法,从改进文风会风等日常工作抓起、从杜绝奢侈浪费等一点一滴严起,推动民政干部队伍的整体作风在“勤奋、严谨、爱民、守纪”等方面实现大幅改观。要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化形式、创新办法,切实解决“联系群众不深入、为民解困不细致、接待群众不耐心”等突出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进一步优化民政队伍形象,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一6月在麻醉恢复室安全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的手术患者3 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74例,女126例;年龄18岁58例,18一50岁133例,>50岁109例;骨折内固定手术54例,腔镜手术86例,开胸手术29例,开腹手术131例。随机选择2015年7-12月在麻醉恢复室安全管理中应用常规控制的手术患者3 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9例,女131例;年龄18岁54例,18- 50岁141例,> 50岁1 OS例;骨折内固定手术51例,腔镜手术90例,开胸手术33例,开腹手术126例。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年龄、性别、手术类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州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常规控制法,要求护理人员上作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管理者每周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观察组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前馈控制管理小组:由研究者任组民,小组成员包括副卞任医师1名,副卞任护师2名,卞管护师3名。制V]出麻醉恢复室前馈控制安全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评估、病J倩观察、预见性的控制措施、应急处理预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科室成员进行安全理念、上作态度、护理行为和干预措施等培训,使麻醉恢复室人员增强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范。前馈控制管理小组每周进行1次质量检查,持续改进上作中的不足。

1.2.2麻醉恢复室患者的风险评估:通过检索万方网、维普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有关“麻醉恢复,安全,前馈控制”的文章共45篇,结合我科具体情况,总结出麻醉恢复室的安全问题:(1)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病情变化,各种导管脱落,患者坠床等。(2)肌松残余:可影响患者呼吸和肺功能。(3)全麻苏醒期跺动:患者可能自行拔出各种导管,可能诱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气道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4)疼痛:可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甚至休克。(5)苏醒期并发症:低氧血症、血压低、高血压、心律失常、苏醒延迟、发热等。(6)感染:因手术创伤、麻醉药物残留、床位周转快等原因易引起医院感染。

1.2.3预见性的控制措施:

(1)改良复苏。避免同一种产生累计性损伤,对病情允许的患者采取有枕平卧,枕厚度为6cm,并将床头抬高15 - 30,利于隔肌活动,方便引流。

(2)无痛护理。①超前镇痛:术前静脉推注非y体类镇痛药物,提高患者的痛闲。②疼痛处理:疼痛1-3分采取非药物干预,环境安静整洁,温度22一25狱湿度40%一6000,鼓励、微笑、抚摸安慰患者;疼痛4一6分静脉推注弱阿片类药物+非出体类镇痛药;疼痛7-10分静脉推注强阿片类药物+非u<体类镇痛药。

(3)预防跺动。①对患儿达到气管拔管指征及旱拔管,减少气道刺激。②对老年患者严格把握气管拔管指征,充分评估肌松残余。③对延迟苏醒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约束,拔管后延民麻醉恢复室监护时间。④对术中控制性降压及限制液体的患者,术后评估循环血容量,必要时输血输液,警惕发生休克。

(4)安全转运。①转运标准:生命体征平稳;知觉恢复,能配合指令;能自卞有效呼吸,无呼吸遗忘或抑制;脱氧情况下氧饱和度维持在92%以上。②转运前备好急救医疗设备,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固定各种管道。③转运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通畅,夹闭引流管,保持静脉通道及冲洗管路通畅,注意保暖。

(5)肌松残留处置。有效评估患者拔管后1h内肌松残余情况,对无药物禁忌者给予肌松药拮抗剂。(6)预防医院感染。①医务人员着装必须符合院感要求。②每个月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强化院感知识。③严格消毒管理。用0.5%有效氯消毒液每日擦拭地而1斑有污染随时擦拭),每个月对环境进行生物学监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用洗手液洗手。④物品消毒处理。转运车及物品专车专用,用后及时清洁更换;呼吸机、监护仪、治疗盘等用0.5%有效氯消毒液一用一处理。⑤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1.2.4制词各种不良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科室成员按照流程进行演练并掌握。如发生不良事件,则按照熟悉的流程采取迅速有效的控制措施,尽可能将不良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前馈控制管理小组科室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讨论,找出上作中的缺陷,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提高护理质量。

1.3 评价指标

观察在麻醉恢复室安全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与常规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各项护理质量的差异。不良事件发生率一不良事件发生例数/选取的患者例数X10000;根据医院制定的《麻醉恢复室护f}质量标准》评价护理质量,采用5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歹士劝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F>O.O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恢复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6'70a(2/300),对照组为3.330 0(10 /3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才一5.44, P0.025)2.2两组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0.001).

3 讨论

3.1 麻醉恢复室前馈控制管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麻醉恢复室专业强、病种杂、病情重、风险高,护理上作中任何缺陷均可能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本文针对麻醉恢复室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制V]出完善的前馈控制方案,通过各种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患者风险,结果显示在安全管理中实施前馈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常规控制明显降子以F< 0.O 5),表明前馈控制能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 麻醉恢复室前馈控制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

篇7

一、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一)夯实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全面加强医疗救治指导支持。强化医疗救治“五个结合”。强化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建设和发热病人闭环管理,推进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风险排查和评估。健全县核酸检测体系,加强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提升全员核酸筛查应急能力。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做好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优化感控资源配置,强化感控制度建设与感控措施落实。加大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疫情防控措施督导检查力度。

(二)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平战结合、防治结合,加强医疗资源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落实,提升县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助力医防协调机制健全完善。总结提炼肺炎疫情防治经验,重点推进重症医学、呼吸、麻醉、感染防控、传染、精神、儿科、院前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优势学科群,提升传染病依法依规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优化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核心能力

(三)启动规划编制。突出规划纲领指导约束作用,推进“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精神心理卫生规划等多规合一。强化医疗机构规范发展,研究医疗机构多院区管理相关政策,引导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科学有序发展。

(四)打造医疗高地。推进县公共卫生中心(传染病救治基地)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围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推进县临床专科能力建设。

(五)补齐发展短板。深化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县级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以“三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院前院内协同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体系,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加强癌症、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罕见病、脑卒中等重大疾病诊疗管理。

三、聚焦创新驱动,深化医疗领域改革试点

(六)深化医疗管理要素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机构、科室、人员、技术准入备案管理。全面推行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证照。启动2021年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一年两试”和2020-2021年度分层分类医师定期考核改革。

四、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治理能力水平

(七)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压实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限制类技术”备案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规范化培训。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器械管理,强化重点监控药耗临床使用监测,推动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诊疗、合理用药水平。推进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

(八)深化医疗纠纷预防调处。巩固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和治理体系,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安保力量、安检设施、安保系统在内的“三防”能力建设。巩固发展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

(九)提质推进精神心理服务。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抓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和精神科转岗医师培训,开展民营精神疾病专科机构规范化巡回指导培训,促进全县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提质增效。

五、坚持多措并举,加强系统医德医风建设

(十)加强系统行风建设。开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优良医德医风”专题活动,优化卫生健康行业形象。建立健全行风建设工作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指导医疗机构完善行风管理架构。探索开展医疗机构行风满意度调查。深入实施“民营医院管理年”、“人体器官移植专项整治”、“大型医院巡查”和“回头看”工作。

篇8

6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3-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病的患病率也日渐增高,预示心脑血管患病率及病死率的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慢病防控刻不容缓,慢病的防控和健康管理,需从干预开始。采用社区保健与健身康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疆库尔勒市社区部分慢病患者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寻求更为合理的指导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我们知道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饮酒,运动少,是“三高”患者增加的原因。因此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②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每年1次。③争取每天都有耗时25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④注意休息,切勿过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切忌情绪过度激动、疲惫、过劳、熬夜。⑤不吸烟,减少尼古丁、血压升高等有害刺激。⑥肥胖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减肥,减少肥胖病合并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风险。⑦遏制和减缓退化趋势)从而改善社区患慢病居民的健康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2013年长期在新疆库尔勒某社区保健中心保健与健身康复指导相结合的患慢性病的患者共62例,男12例,女50例。年龄55-72,平均年龄60.5岁,吸烟者七人,经常饮酒者四人,不经常运动者40人,饮食中62人或多或少都有喜欢口味过重(偏油,咸,辣)的饮食习惯。其中父母有相关疾病者17人,父母无相关疾病者为14人,余不详。行政事业单位39人,余为其他行业(工人,农民,或无业),并根据2010――2013年疾病顺位统计情况选定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四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病。

1.2研究方法从62位患者的病例中摘录原始病程记录,治疗方案,护理效果评价等病史资料为依据,建立社区保健中心的病例。社区保健中心通过定期对患者体重,血糖,血脂的测定结果(一般每季度一次,必要时随时),对社区不能检测的项目,社区医生督促患者到综合医院进行检查,并要求将检查结果反馈,做好记录。通过随时测量血压血糖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方式和保健建议。①适当的体育运动,身体活动是能量消耗的主要决定因素,对能量平衡和体重控制至关重要。身体活动可减少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险并对多种疾病有极大的好处。最有效的身体活动是经常性、适当的有氧运动。走路对中老年患者来讲就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建议每周至少走路四次以上,每次要达到连续走四十分钟以上。②合理膳食,少盐控油,每日盐的食用量在五克。蔬菜水果所含能量相对较少,而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相对较高。低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纤维素有助于预防胃肠道肿瘤;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定;另外,蔬菜水果中的钾钙等离子对控制血压也有重要的作用。但糖尿病患者少食或禁食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戒烟酒。③相应的家庭护理:家庭成员要关心患病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防暑。督促患者按时服药,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多与其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果

对62例慢病患者采用社区保健与健身康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对高血压患者有效率为80%(20/25),对糖尿病患者有效率为85%(17/20),脑出血后遗症患者有效率83%(10/12),中风后遗症患者有效率100%(3/3)。说明通过定期预防性检查,治疗并长期坚持与康复保健指导相结合,能有效的改善社区居民患者的健康状况。

篇9

【关键词】养老机构;传染病管理;

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的日益严峻,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呼吸道、c道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给机构、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解长宁区养老机构的传染病管理薄弱环节,进一步做好养老机构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效保障老年人健康,对辖区内3所养老机构开展传染病管理的专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在上海市长宁区注册的38家养老机构,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整群抽样,确定应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以抽中的养老机构内涉及传染病管理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及护工,共计120人进行全覆盖问卷调查;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监测情况,数据来源于2011-2015年上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监测报表》资料。

1.2方法采用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编制的调查问卷,经预调查修订后,由经过培训的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分别对传染病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工开展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部分,主要调查传染病管理制度与措施、传染病管理情况及人员配置情况;人员部分,主要调查基本情况、岗位、工作年限、传染病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及培训需求调查。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总床位数708张,调查当月共收住678人。员工总数为128人,包括管理人员11人、医生8人、护士12人、护工97人。3家养老机构均设有单独的诊疗室、配药室,备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血糖仪、注射剂等医疗设备,无隔离室。

2.2传染病管理制度与措施建立情况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均已建立院内的传染病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并按照长宁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区民政局联合制定下发的《长宁区养老机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管理规范(试行)》、《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配备全区统一《养老机构异常信息登记一览表》,落实专人对接所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管理人员。院内建立消毒隔离制度, 由传染病管理人员自行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内部培训,配备紫外线灯、空气消毒器等消毒机器,使用消毒片、消毒灵、84消毒液、酒精消毒剂等开展日常消毒,频次2次/天,提供工作人员手套、含酒精洗手液等个人防护用品。

2.3 传染病管理情况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均由负责人兼职传染病报告、管理的职能。院内建有异常情况登记本,对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开展登记,知晓一旦发生聚集性的发热、呕吐、腹泻情况,需要立即报告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1家养老机构已登记13例,其余2家有登记本,但无病例登记。3家养老机构均未发生聚集性发热、呕吐/腹泻等情况。

2.4传染病防控相关人员情况

本次应调查120人,包括管理人员3人、医护人员20人、护工97人,实际调查120人,收集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100%。

2.4.1传染病管理人员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均设有感染控制部门,由机构负责人兼职,每周从事传染病管理相关的工作时间平均7.5小时,无医学专业背景,每年参加1次疾病控制系统组织的传染病管理相关业务培训,内容涉及传染病报告、消毒隔离规范、接触隔离和手卫生等方面,无法回答“法定传染病分几类”、“列举3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列举3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3个传染病相关问题。

2.4.2医护人员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设有3个医务室,共20名医护人员,包括医生8人、护士12人,医生配置比平均值为85:1,护士配置比平均值为57:1。以女性为主,占总数的80%(16/20),男女性别比为1:4。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65.5岁,55-70岁人群为主,占65%(13/20),均为退休返聘的医护人员,另有20-39岁人群7人,均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0%(14/20),其次为大专、本科,分别占25%(5/20)、5%(1/20)。职称以医(护)师为主,占40%(8/20),其余依次为医(护)士、主管医(护)师和副主任医师,分别占30%(6/20)、25%(5/20)、5%(1/20)。其中在该机构工作不足5年的人员比例最高,占70%(14/20),工作5-10年的人员有6人。35%的医护人员认为得到足够的传染病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30.0%(6/20)希望参加传染病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

2.4.3护工

本次调查的3家养老机构,共有97名护工,护工配置比平均值为7:1。以女性为主,占总数的73.2%(71/97),男女性别比为1:2.7。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平均年龄65.5岁,以50-59岁年龄组最多,占60.8 %(59/97),其余依次为40-49岁、60-69岁、20-29岁年龄组,分别占21.7%(21/97)、16.5%(16/97)、1.0%(1/97)。学历以小学为主,占50.5%(49/97),其次为初中、高中、大专,分别占26.8%、7.2%、1.0%,另有14.4%为文盲。其中在该机构工作不足3年的人员比例最高,占52.6%(51/97),工作3-5年的人员占19.6%(19/97),5-8年的人员占26.8%(26/97)。27.8%(27/97)的护工对消毒器械,如紫外灯,空气消毒机不了解,仅3.1%(3/97)的护工能规范配置消毒液,54.6%(53/97)的护工接受过手卫生培训,78.4%(76/97)希望接受传染病常识、个人防护及操作技能的培训。

2.5 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情况

根据2011-2015年上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监测报表》资料,长宁区养老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提示,共采集不同样本1033件,合格样本952件,总平均合格率为92.2%,各项目中合格率由高到低是餐具表面、室内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依次为95.8%、95.2%、91.6%、90.3%、82.4%。

3 讨论

上海已经是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不仅养老机构的规模与实际需要尚有很大的缺口,养老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也明显不足[1],存在较大的传染病管理风险和隐患。老年人身体条件差,多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高,养老机构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其生活接触、暴露因素较为密切,若一旦有疾病传入,容易发生暴发流行,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极大影响。

本次调查提示,养老机构的传染病防控相关人员,从管理到实际操作人员,每个层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为养老机构内传染病防控留下隐患,养老机构消毒质量总体合格率不高,管理缺陷不容忽视[2-4]。传染病管理人员多为行政人员兼职,缺乏医学背景常识,即使建有相关制度,也不能确保落实效果和质量。医护人员多为临床退休返聘人员,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认识深刻且有较好的管理,但对于传染病缺乏了解,退休后不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更新不足,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护工多为中老年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较大,缺乏传染病及消毒隔离常识,消毒技能掌握不够,手卫生执行效果差,卫生意识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49号《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对养老机构、民政部门在传染病管理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养老机构在传染病管理方面遵循以下规定,包括:“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照传染病防治的规定处理”,“从事医疗等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持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上岗,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定期对老年人活动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和清洗”。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养老机构评估制度,定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养老机构评估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实施,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综上所述,疾控系统可加强与民政部门合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疾控系统定期开展养老机构的传染病管理和消毒隔离效果的综合评价,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以简报形式通报民政部门,以针对性的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立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的监测网络,把养老院纳入重点管理范围,进一步细化各项传染病相关的制度、措施,建立预案,定期开展培训和督导,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疾控系统定期开展养老机构传染病防控相关人员培训,通过系统规范地讲解相关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规范和提高操作技能[5],O立标准,必要时可通过专业的考核,方可持证上岗,定期复训,从而使养老机构的传染病管理、消毒隔离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切实维护好老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庄梅宝,孙小娅,向敏.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19:2430-2431.

[2]田靓,朱仁义,朱秋丽,等.全国三省养老机构卫生消毒现况[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06:503-505.

[3]汤嵩矗陈越火,沈伟.上海市养老机构消毒质量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07:591-592.

篇10

关键词:老年科;多重耐药菌;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The elderly branch of MDRO infection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rate dropped from 2.6% in 2014 to 1.9% in 2015. Conclusion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mplement MDRO patients isolation measures an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powerful guarantees for infection control.

Key words:Elderly family;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设备与技术不断更新,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己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源菌,严重威胁病患及周围人群的健康[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患者住院人数也日益剧增,老年科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差、住院时间长,使用大量抗菌药物且使用抗菌药物级别较高,因此多重耐药菌就应运而生。加强多重耐药菌病例的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抑制MDRO在医院的传播。WHO已将将细菌耐药列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人为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共同难点问题。本文将我科室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787例住院患者,26例感染MDRD,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67~93岁,平均的年龄为80.5岁,住院时间18~124 d,平均50.5 d。感染MDRD26例患者中,10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6例诊断为慢性塞性肺病急性肺部感染,5例诊断为脑梗死,3例诊断为帕金森,2例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查阅电子病历,统计了本科室两年住院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病源菌的种类、分布及送检的标本的来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MDRO感染种类及比例 2014年及2015年共确诊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26例,感染菌株构成比主要以粪肠球菌、人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U曼氏不动杆菌各占15.3%,肺炎克雷伯氏菌为11.5%,其次白色念珠菌7.7%,恶臭假单胞、产气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各占3.8%,见表1。

2.2 MDRO感染部位分布 我科MDRO感染部位多为泌尿道,泌尿道感染17例,下呼吸道5例,血液3例,深部切口1例,2015年主要感染部位与2014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

3.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操作规程。如果需要进行两项或多项的操作,那么应先进行无菌操作,后进行可疑污染的操作,最后行污染操作[2]。各项护理操作尽量专人集中进行,避免分散操作加大感染流行的风险,节约护理操作时间。

3.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及手卫生管理 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医务人员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或在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严格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3加强基础护理 定时给患者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着凉,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四肢进行被动或主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直、褥疮及肌肉萎缩的发生,增强患者的舒适感。循序渐进地进行患肢关节活体肌肉按摩,增加患肢的血液循环和减少血栓的形成。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并发症,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4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报告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特别是殊群体要进行监测,及时正确的采取有关病源学标本,及时送检,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流行爆发[3]。

3.5合理应用抗生素 根据医院感控科要求,送检标本的正确采集,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对其抗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菌的检测,针对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4]。根据医嘱准确使用抗菌药物,护士应熟悉常用抗菌药物的剂量、作用及副作用,配比禁忌,现配现用,合理安排用药时间,保持血液中抗生素的有效浓度并注意观察药物毒副反应。

3.6缩短住院天数 我科发生MODS感染患者多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多及高龄,住院期间应注重合理搭配营养。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以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做到预防为主。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了解到此类患者年岁较高,且本身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频繁入院,长时间住院,大部分时间卧床,身体抵抗力差,易感染或重复感染多种致病菌,在治疗过程中多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人体正常菌群失调,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的同时,无菌操作要严格,无菌意识要提高,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并且经常开展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交叉感染。其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无菌技术操作,全面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防患于未然,避免患者感染后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消除其不满情绪,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2):65-66.

[2]张文丽.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