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道德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道德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离焦模糊;MATLAB;倒谱分析
Abstract:When taking a photo,the image capture system usually fails to record the images precisely for various reasons,thus the photos are easy to be blurry.Defocused image is one of the common blurry images.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cepstrum analysis method,which is used to analyze various blurry models of blurs.The cepstrum analyzing experiment using MATLAB shows that cepstrum analysis can estimate blurred parameters more correctly.It is clear that the cepstrum analysis will provide a guidance in the work of all image examination.
Key words:Defocus Blur;MATLAB;Cepstrum Analysis
1.引言
图像拍摄记录的过程中,图像捕获系统因各种原因常常不能精确成像,故而极易产生模糊图像,又称退化图像。其中,又以离焦模糊图像较为典型。对于离焦模糊图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光学系统在成像过程中,调焦操作不准确,调焦不实、光学系统误差造成的。
目前,针对模糊图像的模糊参数(点扩展函数)的估计出现了多种算法[1][2]。离焦模糊方面,Fujiwara等人采用的小波变换的方法[3],主要针对离焦模糊半径对图像细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李征等人采用逆滤波法结合遗传算法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复原进行了研究,杨鑫等人采用维纳滤波结合复小波变换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复原进行了研究[4]。这些工作对模糊图像的复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实用性不强。
当原图像未知,我们需要点扩散函数信息以重组模糊的图像。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算法逐渐被引入,这对模糊图像的复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针对众多的图像复原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而倒谱分析具有更为准确的优点。目前,经常采用的倒谱分析方法主要是先确定出频率域中模糊特征参数,再转换至倒谱,评估出精确的点扩散函数,最后进行逆向运算方法得到清晰的图像。近年来,随着倒谱分析方法在图像分析领域中的成功运用,智能型模糊图像复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课题。例如,在公安、司法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模糊图像处理问题(模糊的现场指纹图像、监控录像中的人物脸部图像或者车辆牌照图像等等)。刑事技术人员如果能在图像复原工作中运用倒谱分析技术,对低质量的模糊图像进行倒谱分析,推测出准确的模糊参数,并运用一定的复原算法进行增强处理,使模糊图像中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凸显出来,就能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为证实犯罪提供依据。
2.运用倒谱分析鉴别模糊图像特征
2.1 倒谱分析基础
对图像的频谱进行对数运算后,再对其运算数据进行反傅里叶变换,由此获得的数据即为该图像的倒谱[5]。根据上述定义,一幅模糊图像的倒谱可以表示为:
式中,是的傅里叶变换,即为的频谱。
为了下面讨论问题的方便,将模糊图像进行平滑处理,消除加性噪声的干扰。在可忽略加性噪声的前提下,即可获得模糊图像的倒谱为:
其中,倒谱是将卷积映射成加法,由上式可得,模糊图像的倒谱即为原始图像的倒谱和传递函数的倒谱之和。如此,通过倒谱计算可以将原始图像和退化系统地倒谱特征明显地区分出来,而复原图像的倒谱可以近似看做:
最后,根据倒谱的定义,由已知复原图像的倒谱进行逆向运算,便可得出复原图像。
在二维平面内,利用灰度投影将倒谱的幅值映射为0-255的灰度值分布,称为倒谱图像。倒谱图像是原点对称图形,原始图像的倒谱幅值衰减极快,几乎只在原点附近极小的区域集中。在获得各项模糊参数后,构建模糊图像退化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利用倒谱相减的方法对模糊图像进行复原[6] [7]。
2.2 离焦模糊图像的倒谱特征及参数测定
离焦模糊模型的倒谱是一系列不断衰减的周期性圆环,见图1。在图中,第一个中心圆的半径通常等于。
在图2中,像素点255为模糊图像的倒谱中心,像素点0.220661为此模糊图像倒谱离中心的最近尖峰植,可以比较方便地从图中得出,此离焦模糊模型在倒谱的离焦半径:
,为5个像素。
3.利用MATLAB编制的模糊图像倒谱分析程序
Im=imread(‘d:\原始模糊图像.jpg’);
figure,imshow(Im);title(‘原始模糊图像’);
f=double(Im);
g=fft2(f);
lg=log(abs(g));
g=fftshift(g);
Og=abs(255*g/max(max(abs(g))));
figure;imshow(Og);title(‘模糊图像频谱’);
cepg=ifft2(lg);
Om=fftshift(cepg);
Outim=abs(255*Om/max(max(abs(Om))));
figure,imshow(Outim);title(‘模糊图像的倒谱’);
subplot(1,3,1);imshow(Im);title(‘原始模糊图像’);
subplot(1,3,2);imshow(Og);title(‘模糊图像频谱’);
subplot(1,3,3);imshow(Outim);title(‘模糊图像的倒谱’);
4.实验及分析
4.1 实验:针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倒谱特征分析
(1)运用Photoshop CS6图像软件对清晰图像进行模拟离焦模糊处理
利用Photoshop CS6图像处理软件滤镜工具,选择离焦半径为3,相应的离焦模糊图像如图3所示。
图3 原始图像和原始高焦模糊图像比较图
(2)运用MATLAB 7.6.0软件编制的模糊图像倒谱分析程序进行离焦模糊特征分析,测定特征参数利用MATLAB 7.6.0软件对模糊车尾车牌图像进行倒谱分析程序,测定特征参数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原始高焦模糊图像及其倒谱比较图
在图4中,像素点255为模糊图像的倒谱中心,像素点0.306551为此模糊图像倒谱离中心的最近尖峰植,则此离焦模糊模型在倒谱的离
焦半径,为3.5个像素,误差0.5个像素。
4.2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车尾车牌图像同样利用Photoshop CS6图像软件进行了模拟离焦模糊处理,经过倒谱分析后,发现与模拟量多出了0.5个像素。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相机在拍摄时就未准确对焦,导致原始图像就有轻微离焦现象,加上之后的模拟离焦量,得出的倒谱分析值高出了0.5个像素。
5.结论
综上所述,图像的倒谱运算是将空间域的原始图像与退化系统的卷积运算和频率域的频谱乘积运算,转化为倒谱的相加运算。这一转化过程可以有效地抑制逆滤波运算的病态特征和系统噪声的干扰,进而改善了模糊图像的复原效果。
本文对离焦模糊图像在倒谱域进行研究,并根据各类模糊图像在倒谱中的特征,测出各项模糊参数,为复原模糊图像提供必不可少依据。通过实验分析可以看到,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本文的倒谱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它已成为使用计算机来识别各类模糊图像的一种途径。通过对模糊图像的识别、复原,得到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满足司法鉴定要求,特别适合公安实践部门现场物证拍摄的后期处理工作。
虽然倒谱分析模糊图像的方法已证明可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在现实运用中还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以便在日后更好地为刑事图像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翔,叶修梓,张三元.基于小波的车牌汉字特征提取[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8(10):12-18.
[2]肖泉,丁兴号,廖英豪.一种有效保持边缘特征的散焦模糊图像复原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0(7):270-272.
[3]FUJIWARA H,ZHANG Z,MIYAKE T.Defocused image restoration using translation invariant wavelet transform[C].Proceeddings of Sice-Icas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2006.
[4]石明珠,许廷发,梁炯,李相民.单幅模糊图像点扩散函数估计的梯度倒谱分析方法研究[M].物理学报,2013.
[5]谢飞,车宏,蔡猛,张红刚.一种基于倒频谱鉴别模糊参数的图像复原算法[M].电光与控制,2011.
篇2
【关键词】中职;护生;职业道德;调查
护理人员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影响和决定着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和患者的根本态度,影响和制约着护理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作用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职业道德作为护士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中职护生的培养往往重技能轻素养,尤其是对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足。为优化中职护生的培养模式,深化中职德育改革,提升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背景及基本方法
1.调查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学校的主体专业。随着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不加甄别的吸取已经严重影响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现状的调研分析是基础。
2.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我校护理专业中12级女生90名,为已实习一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13级女生50名,为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14级女生90名,为入校学习一个学期的学生,共调查 230人,收回有效问卷 221份,有效应答率为 99%。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平均年龄17岁。
3.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参照国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经过预调查、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调查问卷主要从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职业认同、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道德行为五个方面对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解,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表1.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选项
题目 较差 一般 较好 很好
您觉得当今社会道德现状 53(23.98%) 145(65.61%) 19(8.60%) 4(1.81%)
您觉得医护职业道德现状 25(11.31%) 136(61.54%) 53(23.98%) 7(3.17%)
您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 11(4.98%) 108(48.87%) 90(40.72%) 12(5.43%)
从表1可见,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的职业道德评价不高。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职业道德现状,一方面反映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职业道德具有更高水平的要求。说明加强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其主观及客观的必要性。
2.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度分析
表2. 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分析
选项
题目 强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强烈同意
我的职业是被人们所看重的 21(9.50%) 45(20.36%) 142(64.25%) 13(5.88%)
护理工作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9(4.07%) 44(19.91%) 144(65.16%) 24(10.86%)
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34(15.38%) 170(76.92%) 15(6.79%) 2(0.90%)
护生职业认同感就是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表2显示,有部分护生内心对护理工作极度不认同, 25%以上学生认为护理工作不能实现人生价值,7%以上学生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表3. 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态度
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 救死扶伤,解除人们的疾苦 就业好,比较稳定 父母之命 自己随便决定
46(20.81%) 124 (56.11%) 38(17.19%) 13(5.88%)
您目前对学习护理专业的态度 非常喜欢并热衷于学习 提不起学习兴趣,强迫自己学习 讨厌护理专业,学习非常痛苦
95(42.99%) 118(53.39%) 8(3.62%)
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不是基于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或利于就业的角度。因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表4显示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后,对个人职业规划却越来越模糊,只有69.23%同学明确表示初次就业岗位为护理,仅有31.67%的学生明确护理工作作为终身职业。
表4. 中职护生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态度
毕业后您会从事护理工作吗 是 否 不确定
153(69.23%) 12(5.43%) 56(25.34%)
如果条件允许,您会将护士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吗 会 没考虑过,先做再说 肯定不会,有机会跳槽或转行
70(31.67%) 121(54.75%) 30(13.57%)
3.中职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
100%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中职护生已认识到护理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评价较差,13.57%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接受过该类教育,6.57%的学生认为未接受过该类教育,表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效性较差,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漏洞。
4.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表5.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选项
题目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您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1.81%) 18(8.14%) 114(51.58%) 84(38.01%)
您能做到对病人热情并负责吗 5(2.26%) 20(9.05%) 78(35.29%) 118(53.39%)
您会为了提高经验而在病人身上做不必要的操作 174(78.73%) 28(12.67%) 10(4.52%) 9(4.07%)
当无人在场时,您能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吗 21(9.50%) 20(9.05%) 70(31.67%) 110(49.77%)
当病人遇到困难时,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12(5.43%) 23(10.41%) 83(37.56%) 103(46.61%)
您实习期间有迟到或早退过吗 50(56.18%) 39(43.82%) 0() 0()
由表5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护理职业道德的内涵,但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意愿却有明显差异。
5.中职护生道德行为
表6.中职护生道德行为及自我评价
选项
题目 经常/基本符合 偶尔/不清楚 没有/完全不符合
您在平时和同学交谈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吗 23(10.41%) 168(76.02%) 0(13.57%)
您平时进出教室或宿舍时能做到轻手轻脚关门吗 153(69.23%) 58(26.24%) 10(4.52%)
您认为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吗 113(51.13%) 80(36.20%) 28(12.67%)
表6显示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与护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生经过专业教育对护士言谈举止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但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又与护士的职业要求相差甚远,表现为道德知行上的不一致,但护生自身也能意识到这种差距和不一致。
三、结论及对策
以上调查显示中职护生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好,主动积极向上,但消极因素或不适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表现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分析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需求、心理状况、行为规范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改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系统教育,经过内化,然后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最后形成职业习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中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目前中职院校均开设德育课程,但缺少具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护理专业对职业道德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搭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如将卫生法律法规、护理伦理等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的内容,专业课教学是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要求等,为其将来走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景德育提高职业德育实效
说教式单项的德育灌输课,在传统教学中不失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好方法,但是单纯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情境德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能够感动、感染和感化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情感在情境体验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和提升。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设计系统化的情景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情景中得以感悟和提升,将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开展具专业特色职业道德实践活动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活动,让护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陶冶职业道德、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如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组织护生观看南丁格尔传记等录像,组织师生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举办 “5・12”国际护士节的各项活动以及授帽仪式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福利中心提供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角色有深入理解,培养护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仁爱、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程舟群,冯小君,王丽. 高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认知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27-128
[2]李玲. 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 100-101
[3]王芳婷,廉军孝,张燕鸣,周璇,金瑞,王燕. 老年护理专业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5):1688-1691
[4]王金国,王曼莉,赵要松,刘石磊.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5):393-395
[5]马长永,郭照江,马晓.在读医学本科生职业道德思想养成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5-88
[6]徐萍,罗金艳,项颖卿. 高职院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2-73
篇3
现代护理从医院走向社会,从治疗疾病走向预防疾病,从救护生命到注重生命质量。为适应现代护理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其教学目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为根本,满足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技术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技术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怕累、不怕脏的思想,已不能适应今天护理教育的现状,现代护理教育观念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思想,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质,另一方面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能力的创新和人文素质。而护理伦理教育就是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护理伦理教育包括伦理学基础、原则、关系伦理、伦理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因此利用护理伦理课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为有力,效果也更好。教师要教书育人,树立以德为重的教学理念。而伦理教育也是对道德教育的一种补充,使得德育教育更加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作者体会到在授业中育人既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教育因素,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又可防止脱离专业知识教育而进行空洞说教式的倾向。这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形成一贯的道德行为有深远的意义。
护理伦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着护理学精神和护理道德规范。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演绎护理精神的可贵,在对学生进行护理伦理及心理学教育中,健全他们的心里,筑起心里防御屏障,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际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现在入学的中职学生与统招统分的时期相比,学生的差异性很大,素质有所下降,这是社会、家庭、个人经历背景等造成的。我们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应对学生思想实际,配合学校抓学生管理工作。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曾专门制定并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
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15~20岁,这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显著变化的时期,从心理学上说,此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她们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终身。我们在教育中通过护理伦理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发挥,和未来人生的顺利发展。
护理伦理课中讲到护理伦理学基础、护理伦理范畴及护理伦理修养等内容,学生要想掌握并运用好,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所以塑造优秀的人才,就要从以上几方面做起,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自尊、自爱、自信等性格特征,更主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护理行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患者的健康利益,不论何时,工作态度始终如一,尽职尽责,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检验。然而由于社会、工作环境及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护士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未能做到爱岗敬业。在我校调查中,存在一个现象,高职护士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对待专业的态度及日常行为的自律性上都强于中专护士生,这说明基础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导致高、中职学生的区别。因此,鼓励中等护士生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提高学历层次,道德修养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工作模式以为我国护理领导者及护理实践者们所认同,国家卫生部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科学课程,加强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那么护理伦理教育融汇其他学科内容,利用课间实习及高一届学生进入医院进行生产实践学习的实例经验,在学生中生动的讲授,并在教育中注重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择业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加强美学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形象的一个途径。护理美学的开展能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专业事业的神圣感。我们通过加强形体、姿势动作、语言等训练来扩展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并用表演式教学法开展“培养良好审美情趣”为主题的讲座,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南丁格尔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道出了护士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以美工作。我们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要具备高品位、高修养、高素质的风采。这样的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提高护理伦理学教学质量,达到良好教学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能力。实际现成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为讲好课要广泛的涉猎资料、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杂志等获得最新知识,而且教师之间要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授课内容。并且要一改以往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伦理学范畴等的学习,从知晓、理解到情感内化认同,在外化为行动,进而使学生的天赋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师要改变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习惯,而是以协调员和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感情,这样把伦理课和思想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知、领悟到伦理道德的内涵。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由此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步伐,在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中都要渗透教书育人的思想。
在学习护理伦理学课中,学生有个困惑,即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道德和利益,奉献与实惠的问题,熟人现象红包问题,护士与医生的分配不均等问题,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时,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里,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来正确认识这些社会问题,树立起观念准则,升华护德境界。
篇4
【关键词】 道德教育;渗透;内科护理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D29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3-03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而且社会要求的迅速发展,护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尤为突显重要,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仅只是满足于护理技术层面的完备和精湛,更是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我们的护理教学不能在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护理教学的老师也不再是单一的“答疑解惑”型的教师,务必要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我们师者也必须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1 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的难题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更是为我们的护理教学带来了道德教育的渗透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女性,而且多为青春期,并且具备青春期特质――叛逆、独立、处在心理负重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中职学生在中职入学以前由于学习观念、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好,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厌世、心理负重,使得其形成了厌学心理,也就缺乏了相应的道德观念。
1.2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环因素境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受新的冲击。首先,信息网络化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中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中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2 道德教育学科渗透的重要性
2.1 为学生求职和职业生存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技术和护理技术日益进步和更新的现代社会,如何使得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必须医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道德修养素质,才能护理学生有机会更好地为病患者的进行护理服务。
2.2 是中职学校培养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而忽略了道德修养的培养,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2.3 是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德育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在“内科护理学”教育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学科教学道德教育渗透的保证: 在整个护理工作实施当中,许多工作不是有形可见的,没有质和量的限制,靠的是护理人员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这种责任感和自觉性就来源于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具备崇高的伦理道德是开展整体护理教学的保证。在内科护理学专业是一个系统、复杂、完备的学科教学中无疑“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感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首当其冲的要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势必为我们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对于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的中职学生的关爱就成为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学中对于病人的关爱首先应来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而去弥补学生在成长中长期匮乏的家庭关爱和社会关爱。让其做到独善其身,才能兼爱天下,关爱身边的病人。
3.2 “防微杜渐”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充分体现职业道德: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树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是护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帮助护生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利用伦理、道德的引导就尤为重要:首先使学生树立“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患者由于疾病可能引起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去主动发现他们的需要。在病人护理的细节中要有相应的道德体现,在护理和诊疗过程中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病人的身体,不伤害病人的心理,不伤害病人的“钱包”。最后从人性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爱患者,护理患者,给患者人性化的关怀与照顾,使患者得到护理人员从心理上、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减轻恐惧感、孤独感,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真正让病人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3 将内科护理学渗透道德教育纳入学科建设当中: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学中贯穿道德教育,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通过道德教育,学生掌握了护患沟通和人际沟通技巧;内科护理学和德育的结合,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率得到了提高。在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当中,道德教育再只是单学科的发展和简单的赘述,应当把道德教育列入到护理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在我们“内科护理学”这样的主干学科当中更应将道德教育列入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
3.3.1 将道德教育纳入“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 在制定“内科护理学”学科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能在单纯的强调单调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必须有机的将道德教育融入计划当中。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将道德教育结合相关疾病知识,而不是单一的进行道德教育的累述,为学生的医学学习树立正确的道路。
3.3.2 道德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和学科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对于护理学生的要求不在是单纯的重理论,重技术,更注重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在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在依靠经济利益支撑的环境下,能否建立良好的道德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崭露头角势必要通过护理专业的资格考试,而目前资格考试当中也将道德教育融入了各个学科的考试内容。
3.3.3 调整认知结构,确立健康的道德观念: 认知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一个人是否有正确、健康的认知方式,直接关系到他的道德观念。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某些道德观念的欠缺和错误。中职学生的特殊身体和心理特征,使得学生厌倦了说直白的说教式道德教育。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会改变学生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在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讲解,也要借助学科专业知识调整和增加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进行“糖尿病病人的护理”饮食护理的教学中,将是否指注重通过简单的饮食控制和调整来保障我们的护理质量,还是在保证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调整和控制病人的饮食结构,来让学生参与病人护理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道德判断。
3.3.4 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改变道德观念: 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提高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富有幽默感;坦率真诚、不怕暴露自我,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为人正直、不卑不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健全的人格是健康的道德观念的最要保证和前提。“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和道德评判涉及广泛,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将要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能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就成为了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标准。
3.3.5 融入集体,体验道德教育: 现代“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和应用,使得护理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特别是“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当中,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发挥。但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空巢家庭”,加之入学前后进入了青春期,使得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甚至排外现象。对于道德标准和判断的错误也比比皆是。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无一例外的每个疾病个病人的护理都应该是集体行为。例如对于肺结核病人的护理中,处于孤立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学生将难以完成整个护理工作甚至危及患者和医护生命安全。
3.3.6 志存高远,确立奋斗目标: 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高尚道德标准耳朵前提。具有明确的理想欧尚的道德标准,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的专业中,从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因此,确定正确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红.浅谈人性化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篇5
1.1转变观念,灵活安排排班: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再教育培训和考核。单人值班时一定要经验丰富的护士。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1.2加强儿科护士的规范化培养:特别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努力提高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实行“一带一”制度,帮助新护士尽快成长;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笔记,无菌技术操作,静脉采血,静脉套管针的留置,鼻导管吸氧等考核项目,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制造各项操作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严格规范进行“三查七对”等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做到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紧张而有序,同时加强团队及个人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患者时,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以及科室之间需相互协调和配合。
1.3设立专科仪器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每天清点维护,定时检查,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出入科室实行登记等,保证仪器的有效使用。
1.4制定应急预案及流程: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及流程,使护士认识到管理风险的普遍存在,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1.5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对可能发生风险的护理操作,提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及时发现在护理服务细节中存在的隐患,把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防范,注意每一个细节,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准、更精。
1.6提高护患沟通措施: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头发不过肩,给患者以庄重的仪表。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一次穿刺失败需要再次穿刺时规范化语言是“对不起,让您的宝宝受苦了”。避免生、冷、硬语言。当患者或者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
1.7对护士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需要,掌握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尽量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1.8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按规定程序修改护理记录。如果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
2小结
篇6
关键词:中职生;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初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拥有高素质工人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我校作为一所卫生类中职教育学校,面对中职生自身特点,如何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创新中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课题。值得一提的是,我校通过组织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下面,结合我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谈论一下志愿者服务在培育新型人才方面的功能。
一、志愿者服务是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摇篮
中职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普遍存在自信心较差的特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获得被帮助对象的肯定,有利于培养自信心,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校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团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为服务宗旨,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活动。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等公益机构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深入医疗机构利用所学护理专业知识照顾、护理患者;深入社区开展“奉献爱心,关心、关注孤寡、空巢老人”活动,志愿者们为社区孤寡、空巢老人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以“绿色心门”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南昌市卫生学校心理志愿服务基地,成立“绿色心门”后援会,有效保障援助中心咨询工作持续开展;志愿者们积极参加各项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管理主题日活动。在这些志愿活动中,志愿者受到的表扬和肯定,不仅培养了自信心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志愿者服务活动,本身就是志愿者对社会的主动奉献、热心参与的行为,本身就需要队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同一活动目标,能够培养广大志愿者的团队合作精神。我校由77名学生组成的两支班志愿服务小分队,始终坚持“以藏族学生为主,为藏族学生服务,拓展藏族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空间”的办团方针,以“挖掘藏族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继续发展的机会,丰富校园文化文娱生活,为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为宗旨,无偿献热血。为缓解全市临床用血紧张的状况,藏族学生还与汉族学生一同开展“与爱同行”无偿献血的活动。志愿者有形的殷红温暖的鲜血承载着无形的献血者的爱心,一滴一滴缓缓地注入献血袋,汇聚成了生命的海洋。志愿者们积极的无偿献血行为,展示了他们的拳拳爱心和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也体现了团队亲密的合作精神。
二、志愿者服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及锻炼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作为始终局限在校园的个体,中职学生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通过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能让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志愿服务中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我校是一个医疗卫生学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医学护理技能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更好地服务,能为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现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的融合,推动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发展。强调将知识学习融入实践环节,将志愿者服务与专业实践基地相结合,与医疗卫生单位和福利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以养老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为基地,400多名志愿者在一附院、三医院为病人提供生活护理、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580名志愿者在养老院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希望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学校对学生专业课程教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志愿者服务是培养责任感与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
事实上,任何社会都是由许多个人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中职学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其成员对他人和社会尽责为前提的,利用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职志愿者进行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实践,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能真正养成他们的责任意识。所以责任感的培养要重视实践环节,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校园护绿、低碳节能等环保宣传活动;开展打扫校园卫生死角、清除校园“牛皮癣”等环保志愿服务,美化校园环境;参加“我奉献、我快乐”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自己应尽的责任,树立起中等职业学校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展示了恪守职责的精神面貌,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校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团秉承着“让志愿服务成为中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充分发挥志愿护理服务团的育人功能,坚定不移地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专业技能合格、社会实践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了解和掌握的学生思想发展状况,不断探讨和摸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法。近年来,逐步将培养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了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同学们在相互协作中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和发展,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综合能力,发挥了创造才能,用爱心诠释对社会的责任,用知识和技能向世人证实自身的价值。它强调的不是被动地做好事,而是强调社会群体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帮助,在互助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助中建立信任与友谊,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相信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校青年志愿者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学平.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
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惠芬.渗透“感恩教育”内化学生品质[J].教学与管理,2005
篇7
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以来,护理人员在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病人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知识,解除病人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焦虑和忧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把预防疾病、卫生知识传授给病人及家属,通过我们自身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启发、诱导、暗示影响病人,鼓励病人战胜疾病。
心理护理有利于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护理工作不断向整体护理发展,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它要求护士不仅要严格遵循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还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情格特征和生活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病人要有同情心,态度要热情和善,要用我们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每个病人交谈,从中发现病人的心理障碍,帮助病人解除躯体疾病的同时要解决心理问题,对每个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要按照护理程序,全面系统地护理,同时必须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中,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心理护理有利于孕妇自然分娩,减少并发症。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体健康和患病的相互转化中,我们除了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还要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人们所处社会环境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的护理不仅关注病人躯体上的疾病,还要探讨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医院实行助产士(“一对一”陪产)丈夫全程陪伴的服务模式,产妇从入待产室开始到分娩后观察、送出,均由一名助产士负责陪产,丈夫陪护在产妇身边,这样就使产妇有安全感、信任感,情绪放松,促进了产程顺利进展,减少了滞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剖宫产率由原来的57%减少到48%。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效果,已被广大护理人员重视,积极开展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心理护理对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心理护理对护士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护士应热爱、忠诚于护理事业、工作严谨认真、身体健康、仪表端庄、技术精益求精。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指护士要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反应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护士对病人要进行全面、系统、周密的观察。从病人的言行、行为和情绪的微小变化中去现他的内心的活动和对疾病提心,及时帮助病人病人解决问题。
良好而准确的记忆力是完成护理任务的主要条件,护理工作繁琐紧张,如果对各项工作不认真就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同时护士在做各种操作时要善于发现病人反应,一边操作,一边与病人交谈、交流,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
护士在工作上还要养成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所以良好的语言是治疗身心疾病不可缺少的良药,而不良的语言可以给病人以伤害性刺激。因此护士必须加强语言修养,掌握语言交流技巧,提高对病人心理护理的能力。护士在工作中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护士的情绪对做好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护士的情绪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把个人的烦恼发泄到病人身上,要培养自已的自制力,保持情绪稳定,要有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在和病人交谈时要含蓄一些,不要过于活跃。
护士应具备全学科的理论知识: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病人及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要求护士掌握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这样在与病人交谈中才能掌握病人的心理反应,发现护理问题,才能及时地讲解、解决病人的反应问题。不致于面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失去病人的信任。因此要求护士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识,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心理护理对护士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护理学的迅速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更要有高尚道德感。高水平的护理质量和满意的医疗效果,往往是良好的护理道德在实践工作中的体现。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爱护病人,帮助病人化解各种心理障碍,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了解掌握不同病人的不同性格和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情感和交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安慰,使心理护理有的放矢。
心理护理对护士在科研方面的要求
篇8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专业课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26-02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即“做事”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培养。但长期以来,高职护理教育更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影响和引导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识和修养的过程,并最终固定为个人的内在品质。以护理而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无论从现实功利主义还是长远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考虑,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1]。
一、高职护理专业课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分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融入人文教育,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护理具有人文特征。护理学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学科。护理的研究对象为人,服务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护理要面对的是生物的人、人文的人,护理与人文是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护理教育只有强化人文底蕴,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3.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了了解患者的病情,还应考虑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这无不体现了现代护理所提倡的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因此,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造福于人类的健康。
4.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评价的重要指标。毕业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评价指标恰好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相吻合。所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
在护理教学中专业课占用了大部分课时,如果在教学中专业课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那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变得极为困难。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素养是护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当然,在人文教育中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讲授更具影响力。所以教师应多花心思设计各个环节,同时要结合用人单位、教研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建议制定教学标准、课程设计和考核指标等,以期达到既定目标[2]。
1.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道德。护理道德的养成与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在讲授中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历史背景,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有效引导,加强素质养成。例如在护理操作时,有的学生为图方便,将用具放在模型人身上,全然不顾“病人”的感受;伤口消毒时,碘伏棉球太湿而污损患者衣服等等,虽然这些不会影响患者健康,但却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外在反映。遇此情况我并不即刻指出,而是让学生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评价这次操作,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并获得提高,最后加以点评。在理论讲授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经历(如自己的老师或身边的某位医德高尚的护理人员的感人事迹)使学生领悟到护理工作的神圣。
2.创新人文特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代护理教学要突出教学环节的育人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小组讨论等,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授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例如讲授颅脑外伤,可以使用《还珠格格》中紫薇从马车上摔下来后失明这一情节设问,激发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种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护理操作并不是机械进行的,它包含着护士的态度和情感。如果学生缺乏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只见病不见人,即便护理操作是顺利的,也会给病人冰冷的感受。另外,学生由于心态不成熟,遇到事情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受到委屈当场哭泣,遇到不满就要争执等等,这不利于护患的和谐相处。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可适时穿插身边优秀护士的模范事迹;在情境教学中,老师或同学可以扮演“故意刁难”的病人,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情感,提高她们的调控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大部分护患纠纷实际上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并不单单是沟通技巧的问题,有修养、有内涵,真诚地对待病人,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通常把每班分成6个小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组内讨论,组间竞争答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训练学生对相同疾病的患者因年龄、性别、性格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品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职业素养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例如同学间相互进行静脉注射,学生常因害怕而犹豫不决,如果老师身先士卒,那么学生也会以老师为榜样,勇往直前。这些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直面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突出人文素养的考核。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如理论方面考核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实践环节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但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不同,它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其中教师起到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苗富强.试论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35).
[2]丁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
篇9
关键词:新形势 幼儿 品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品德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品德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好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注重性格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幼儿园品德应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德东西,应在于培养初步的到的情感、守德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1]
一、幼儿品德教育现状的理性反思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与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品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般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社会的消极影响等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许多不良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实际问题不免令人深思。幼儿园品德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是与外部因素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因此只有与外部因素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应。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品德意识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新形势下幼儿品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展现教师“为人师表”的魅力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最大,幼儿对周围人物的言行举止有意识无意识的模仿,是其在品德情感与行为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老师是幼儿在幼儿园力最主要的交往者和教育者,加之在幼儿心目中神圣、权威的地位,理所当然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情感与行为教育时,“为人师表”的魅力是最大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首先,老师必须爱孩子,用亲切、关爱的态度去爱每一个孩子。实际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老师对他们充满抵触于厌烦,总是以严厉与责骂的态度对待孩子,往往教育效果与老师的意愿是相违背的;而每当老师平静下来,以一种关切、理解与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
其次,“教师无小节,处处皆师表”,教师从观念、价值选择到其言行举止,从心理行为特征到外表着装特征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教师自身的社会认知、对事对物的看法、对工作的态度及教师的为人处世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孩子品德情感与行为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工作中我注重从自身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提供一个可模仿的表率。
2.创设适宜的品德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收到暗示的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学期开学,我们都十分重视环境的创设。如春天来了,我们在墙上描绘小朋友植树浇花的画面,对自然角里的植物进行观察、护理。节日的环境布置也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机会。在迎新年的布置活动中,根据幼儿的能力,分组让幼儿用彩纸做花环、剪贴灯笼、做鞭炮等,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制作、集体劳动的快乐,潜移默化的受到了集体主义的教育。
3.精心设计一日活动环节,融入品德教育
幼儿园品德教育除了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起到教育作用外,还能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游戏、体育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种方式得到落实,有针对性的设计品德活动。如针对幼儿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意识淡薄的现象,三月份我们安排了学雷锋做好事,通过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形式培养幼儿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针对幼儿卫生习惯差,不尊重大人的劳动成果,随手乱丢东西现象,在秋游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小小清洁员”,组织幼儿清理地上的食品袋。在活动中幼儿懂得了环境卫生必须人人爱护的道理。一日活动中品德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老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身边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能变成是我们教育的素材。
4.以游戏促进幼儿道德发展
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我们知道,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传授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和培养道德情感可在幼儿游戏中进行。幼儿通过游戏来了解社会,来掌握和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从而促进幼儿道德社会化。我们千万不能对幼儿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堂,那样会事倍功半,应该把道德教育目的、内容渗透在游戏之中。在游戏中,教师通过设置道德情景,对幼儿进行道德判断训练,促进幼儿自主性道德的发展,还可以起到以德育促进智育之功效。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具体做到:引导幼儿与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总之,幼儿的道德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2]
结束语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我们全社会都要为下一代的成长来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建立和谐社会,充分调动社会人员参与幼儿园品德教育,真正做到家庭、幼儿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孔子说:“少小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和品德特别的牢固持久,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给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幼儿期是品德情感的奠基期,是品德教育的黄金期。幼教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契机,对优良的品德行为不断加以强化,使其稳固下来,成为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闫春梅. 当前幼儿园品德误区及对策[J]. 保定学院学报. 2013(01)
[2] 鲁放. 谈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篇10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以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规范缺失性难题、规范冲突性难题和角色冲突性难题。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重点。我们还通过对代际正义、环境伦理学、安乐死以及医生角色冲突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这些道德难题的具体内涵,为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指引。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有了对特定的道德情境和与此相关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就可作出道德判断和选择。这里不存在道德困境。但如果我们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时,对相关事实情境的理解有分歧,可依据的道德原则又相互冲突,或是道德范畴及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就会陷入难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困境。这时道德难题就出现了。由此,我们可以依据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
一、规范缺失性难题
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往往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似乎已无力引导我们走出困境。按忧那斯的说法,这是因为传统伦理学具有的如下几个特征。(1)在时间上具有当下性。它们都对活动的直接标准加以规定,并且活动的主体和对象是同时存在的。(2)在空间上具有相邻性。伦理地域被限定在这样一些范围内:伦理主体和对象作为邻居、朋友或敌人相处,或作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弱者与强者以及所有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角色相处。所有的德行对于这些相近的活动范围都适用。(3)伦理学知识注重此时此地,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具有善良意志的人的知识。由于传统伦理学的上述特点,其确证和提供的道德规范适应的是传统社会的道德实践,但由于现代社会出现了处于传统伦理学视野之外的具有崭新性质的活动领域和利益关系,要调整这些活动和关系,必然面临传统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某种空白而出现道德难题,即所谓规范缺失性道德难题。
代际正义就属于这类难题。代际正义是调整人类社会世代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把社会中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主要归纳为三种形式:家庭中的世代关系、同时存在的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和跨越时间的非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关系。显然,就家庭中的世代关系而言,我们清楚对于长辈和后代应尽的道德义务。如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义务,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父母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对于成年的子女来说,对长辈有赡养尽孝的义务。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受到道德或者法律的制裁,在这里没有规范缺失的问题。就同时存在的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而言,我们也清楚无论对于上代还是后代都有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如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规定有代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处理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也不存在规范缺失的问题。规范缺失性道德难题只出现在跨越时间的非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关系之中。这个意义上的代际正义主要调整的是非同时存在的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后代人是指“和现在的世代没有重叠的那些世代”[1],具体来说是“那些将生活在未来,但是直到现在最后一个活着的人死亡以后还没有出生的未来世代”[2]。AvnerDe-Shalit准确地概括出了这种世代之间关系的五个方面的特征[3]。(1)对这个世代关系中的世代之间的传递问题,人们必须考虑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在的资源更符合未来的生产潜力要求,因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物品传递意味着后者将获得比前者因此遭受到的损失更多的价值。(2)在这种世代关系之中,预测后代人的需要和偏好是困难的,即使能够预测,在与当代人的需要和偏好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是极为复杂的。(3)我们与后代人在经济上的交流完全是单向的。我们为后代人进行储蓄、或对他们施加经济压力,他们都不可能进行回应,或者是在经济学意义上对我们进行“惩罚”。(4)后代人的人口规模是未知的。在这种世代关系中,不同的人口规模将影响对各种物品的分配方式。反过来,不同的分配方式又对后代人口的数量和身份产生影响。(5)在这种世代关系中,许多当代人采取行动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例如,造成某种物种灭绝的行为。这种不可逆转性影响了我们对后代人义务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可见,代际正义问题超出了传统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边界,使我们调整这种关系时,面临无规范可以应用的道德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代际正义才“使各种伦理学理论受到了即使不是不可忍受也是很严厉的考验”[4]。除此之外,还有种际正义、基因伦理等问题,也都涉及规范缺失性的道德难题。
二、规范冲突性难题
规范冲突性难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人类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道德困境。麦金太尔正是从道德冲突出发,来反思近代道德理论的困境的。麦金太尔认为希腊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不是因为当事人的过失,而是因为道德原则存在内在冲突。在具体的伦理困境中,当事人的道德处境与安提戈涅相似。他们不想违背道德义务,但是道德规范提供了相互矛盾的行动方向。道德冲突是道德难题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道德冲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对抗性的道德冲突,即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其二是非对抗性的道德冲突,即同一价值体系内诸要素在特定情境里产生的冲突。
第一,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恩格尔哈特曾提出道德朋友和道德异乡人的概念,道德异乡人之间的冲突,就是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恩格尔哈特认为后现代的生命伦理学面对的是一个道德多元化的世界,深刻的道德分歧充斥着生命伦理学领域。处于不同道德体系、拥有不同道德传统的人们,对于人体改造等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不能共享道德原则或道德观,他们之间的道德争端就难以解决。对于这些持有不同道德前提的人,恩格尔哈特称之为道德异乡人,反之则称为道德朋友。恩格尔哈特的论述具有普遍意义,道德朋友与道德异乡人之分,不只存在于生命伦理领域,也存在于其他伦理生活领域。换言之,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要在两种层次上过自己的道德生活,即与道德朋友们共享的生活和与道德异乡人共处的生活。后者的生活必然要发生对抗性的道德冲突。
在生态伦理学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就是这种对抗性冲突的典型。这种对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的价值尺度低于并服从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尺度,人的利益实现应以不破坏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限度。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的价值尺度是衡量一切存在的价值标准,只有当所有存在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时,才是“善”的。其二,非人类中心主义肯定自然存在物与人一样具有内在价值,人与自然存在物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而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伦理关系,人和自然存在物之间不存在伦理关系。其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方式上,强调人类不仅要以自身的尺度行动,而且要以其他存在物的尺度行动。主张通过对自然界的肯定、顺应和服从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方式上,强调无论是对自然界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以人的尺度为标准的。自然界整体的完善发展应以不损害人的内在价值和生存为度。显见,这种冲突是基于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分歧和冲突,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决策的道德困境,就是所谓对抗性规范冲突导致的道德难题。
第二,在同一价值规范体系内,不同的道德原则规范在运用于同一情境时,彼此之间也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的道德困境。套用上述恩格尔哈特的概念,这种冲突是可以发生在道德朋友之间的。
我们以不同的道德原则应用到安乐死的情境中所产生的冲突来予以说明。尽管关于安乐死的定义有了初步的共识,即安乐死是指使人生命感受上最小限度地承受痛苦和最大限度享受安详的一种死亡实施或死亡过程。但安乐死在法律和伦理上的争论似乎仍未平息,主要在于各种道德原则间的冲突。自主原则是为安乐死的正当性辩护的主要原则。人格利益的核心是人格尊严,即个人的自由自主。这意味着要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独立的决定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受强迫或干预。同样,一个人有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身体,包括选择死亡。如果人们独立而理性地选择安乐死,那么,对人格的尊重将使得社会和他人有义务不干预甚至协助主动安乐死。正如德沃金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说某人有权利作某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含义是,如果别人干预他做这件事,那么这种干预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表明,如果为了证明干涉的合理性,你必须提出一些特别的理由。”[5]但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自主原则却可能与其他的道德原则发生冲突。其一,它会与不伤害原则发生冲突。不伤害原则是由英国思想家米尔最早提出来的,并得到了许多人进一步发展的原则。他主张应当给予个人最广泛、最大可能的自由,但同时也承认,如果允许一个人随心所欲,自行其是,必将引起伤害。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安乐死显然不只是私人的事,它涉及医生、病人、家属和社会等多重关系。患者可能与医护人员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也可能与家属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患者家属也可能与医护人员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而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又都可能与代表“社会公意”的“社会”这一抽象之关系主体发生某种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可见,安乐死的行为不是自我相关的,而是涉他的行为,都有可能因为伤害到了他人、家庭和社会的意愿和利益而不被允许。不伤害原则当然还包括不允许自我伤害。主动的安乐死也有可能是导致自我伤害的行为。因此,为了当事人自己的利益,可对其自主行为进行干涉,迫其促进自我利益或阻止其自我伤害。其二,除了具体的伤害,安乐死的行为也可能因为冒犯了他人而被限制。冒犯原则常常被用来作为反对安乐死的有力论证。因为安乐死确实有可能冒犯人们的职业使命感和宗教信仰。其三,它会和公正原则发生冲突。
需要实施安乐死的病人,常常要花费巨大的医疗资源来维持低质量的生存,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抢救本没有救治可能性的濒亡患者,这会加重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减少医疗机构对其他患者的医疗护理,甚至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公平的。可见,社会公正原则的适用,往往是与自主原则相违背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则的彼此冲突,导致了安乐死的道德困境。
第三,同一道德原则应用于同一情境,也可能发生冲突。以基因改造中的自主原则为例。以前所出现的身体改造行为,如美体美容等,都是当事人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但基因改造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他人个性的举动,这就必然产生不同主体间自主权的冲突。例如父母有改造基因生产后代的权利,但这同时会限制后代自主选择的权利。
三、角色冲突
如果说,前述的规范冲突是在社会层面上说的,角色冲突则是在个体层面上说的。麦金泰尔在《道德困境》一文中指出,有关道德困境的哲学讨论引人注目。他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些境遇似乎确实成了问题。他提供了需要考虑的三个例子,其中第一个例子就是角色冲突的例子。它讲的是:一个道德上严肃的人(此人已承担或被分派发挥一个以上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有人会问我们每个人不就是这样吗)发现,履行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将阻止自己去履行另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在应用伦理学领域里,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职业角色和其他角色伦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区别。其一,职业道德的落脚点是职业全体,而角色道德的落脚点是社会个体。职业道德尽管看起来是直接约束每一个从业个体的,但实际上的目的在于维护职业整体的信誉与尊严。只有通过维护整个职业的利益,才能使每一个从业人员最终获益。这是职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根本区别,否则人们只要根据社会的规范体系来调整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就足够了,职业道德就无必要了。而角色伦理约束个体的角色行为,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约束,使个体能扮演好这个角色,从而维护角色个体的尊严和人格。其二,职业道德是以职业为存在前提的,是对职业本质的反映,它调整的是通过职业活动而产生的职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它调整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相反,角色道德的调整范围就要广泛得多。它以社会个体的存在为前提,调整着社会个体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各种关系,而不仅仅是职业关系,如在医生的角色伦理里,除了与职业道德相联系的职业角色规范外,还包括了非职业角色,如先赋角色的公民角色,这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的;还有身份角色,如某一宗教的信徒、某一俱乐部的成员等等。其三,职业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则会在很长时期内存续下去。除了该职业的职业操作规范外,该职业世代相续的内在精神对职业的存续与发展发挥着根本的作用。这种内在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本源。所以,职业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其他角色伦理就不具有这么大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同一个角色也许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如同是医生,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这个角色要求就不同,所以角色伦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同时更具时代性。例如,救死扶伤一直以来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现代社会的医生却往往被要求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我们以医生的角色冲突为例。医生作为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接受这种职业团体特殊的伦理规范的制约。忠诚于患者是医生职业伦理的核心。其一,忠诚包括了诚实的义务,但医患关系中的具体角色常常要求医生有善意的欺骗。因为有时如实地通知病情(特别是死亡预后的通知)会造成病患不安,破坏病患希望,减缓医疗效果和导致病人自杀等。况且某些病患(特别是重病且濒临死亡的病患)其实并不想知道关于自身状况的实情。其二,忠诚包括了为患者保密义务,但医患中的社会角色常常要求为了公共利益或其他利益而放弃保密。如果不相信医生会保密,病人就不愿意对医师提供资讯或让医师做完整的检验,而没有这些资讯,医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建议。实际上,保密是忠诚的具体化。但保密有时会与他人、社会的利益相冲突,如患者携带了艾滋病毒,此时,医生一方面要考虑到病人的利益和要求,为之保密,免其遭到歧视和排挤;另一方面,医生的职业终究与一般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不同,它提供的服务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对于从事医生、律师及牧师等职业的人来说,最根本的价值是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因此,他在履行对患者的忠诚义务的同时,还要忠于公共利益。为了公共利益,医生就有可能放弃对患者的保密义务,这两者就发生了冲突。其三,忠诚包括了医生信守承诺的义务,但医师有时会面对冲突的情形。如父母带小孩就医,医疗人员应对病人(小孩)负忠实义务亦应对契约的相对人(父母)负忠实义务,此二义务间有可能发生冲突。
上述规范性难题所导致的道德困境既出现在传统伦理学领域,也出现在应用伦理学领域,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D.ClaytonHubin,JusticeandFutureGenerations,PhilosophyandAffairs,Vol.6,No.1,1976,p.70.
[2]SeeLawrenceB.Solum,ToOurChildren’sChildren’sChildren’s:theProblemsofIntergenerationalEthics,LoyolaofLosAngelesLawReview,Vol.35,2001,p.171.
[3]AvnerDe-Shalit,WhyPosterityMatters,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pp.4-5.
- 上一篇:残疾人创业项目
- 下一篇:阑尾炎微创手术后护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