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Poultry Husbandry and Disease Control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3847
国内刊号:44-1202/S
邮发代号:4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黄疸型肝炎总胆红素水平持续上升,将严重影响病情的预后,因此控制黄疸的再上升为治疗的关键。目前,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尤其是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合并胆汁瘀积引起的黄疸尚无有效治疗方法。2010年1~12月收治黄疸型肝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入选患者其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6~65岁;急性黄疸型肝炎5例,瘀胆型肝炎4例,慢性重型肝炎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8~67岁;急性黄疸型肝炎4例,瘀胆型肝炎5例,慢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上述病例均排除溶血性及梗阻性黄疸、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癌症病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治疗方法:两组均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甘利欣30mg,水溶性维生素0.5g,一般护肝治疗。对照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门冬氨酸钾镁20mg,1次/日。治疗组用舒肝宁20ml静脉滴注,联合解毒退黄合剂(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柏等)中药保留灌肠,1次/日。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用4周。
观察项目:记录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肝功能的改变,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bl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酯酶活力(CHE),每2周检查1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血清TBiL恢复正常或下降70%以上;②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血清TBiL下降>50%以上;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结果见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77.78%。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8,P<0.05)。结果见表3。
讨 论
众所周知,临床上黄疸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与肝细胞坏死、胆管上皮变性坏死、肝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血流瘀阻,胆管肿胀和排泄功能受损,使胆红素排泄不畅,造成黄疸进行性加重和持续不退。舒肝宁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芪、板蓝根、茵陈和灵芝等组成。实验表明黄芪对Ccl4、LPS(脂多糖)、BCG(卡介苗)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模型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炎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黄芪能上调IL-2、IFN-γ等细胞因子,提高细胞免疫的功能[2,3]。茵陈清热祛湿,疏肝利胆,药理学证实,茵陈含有促进胆红素与葡萄醛酯结合成分,能促进实验大鼠胆汁分泌[4]。由于黄疸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因此针对病机选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方药保留灌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并且肠道吸收快,安全无痛苦。甘利欣为甘草酸制剂,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抑制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及膜稳定作用,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5]。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肝宁注射液静注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黄疸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减轻肝细胞炎症,黄疸消退及稳定肝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疗效肯定、显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247.
2 刘仁慧.黄芩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理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03,16:57-58.
3 董筠,刘建勇,万莫彬.黄芪静脉滴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664-666.
篇3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腹水; 拉米呋定; 抗病毒治疗
乙肝肝硬化腹水是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乃至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治疗本病仍较棘手,我院在常规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基础上,加用拉米呋定抗病毒治疗48例患者,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3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92例,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腹部B超检查,肝功能化验,HBV DNA检测,部分患者经腹部CT检查证实。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8例,包括男32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48岁;病程1~6年,平均3.6年;首次出现腹水30例,2次以上出现腹水18例;腹水Ⅰ型12例,腹水Ⅱ型20例,腹水Ⅲ型16例[2]。对照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程2~7年,平均4.2年;首次出现腹水25例,2次以上腹水19例;腹水I型10例,腹水Ⅱ型22例,腹水Ⅲ型12例。2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限制水钠摄入,西药常规护肝、利尿(速尿20~40mg,螺内脂40~120mg)、中药活血化瘀,并适当给予人血白蛋白以提高胶体渗透压;治疗组:一般治疗同前,同时加用拉米呋定100mg口服(如果出现病毒变异,改用阿德福韦脂或恩替卡韦),1日1次,2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
腹水消失,临床症状消失,食欲及一般情况好,B超提示无液暗区,脾脏略缩小,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腹水大部份消退,临床主要症状减轻,食欲及一般情况改善,B超提示少量腹水,脾脏略小或不变,肝功能有好转。无效:B超提示腹水不减少或增多,临床诸症加重,肝功能无改善或加重,病情逐渐恶化或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34例,好转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3%;对照组显效10例,好转1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9.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检验,P
3.3 腹水消退时间比较
腹水消退时间治疗组为15.30d,对照组为20~60d,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4 2组治疗前后实验结果比较
2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1)。
3.5 腹水消退疗效巩固比较
治疗组显效34例中长期服用拉米呋定,其中8例服药1年后出现反弹,改用阿德福韦脂或恩替卡韦继续抗病毒治疗,病情稳定;5例服药1年后停药,导致病情加重;3例死亡,复发率38.0%。对照组显效10例中继续服用保肝利尿药,1年后复发9例,其中4例死亡,复发率90.0%。治疗组腹水消退疗效巩固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肝硬化是终末期肝病的共同病理变化,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有75.85%的肝硬化病人合并腹水形成。腹水形成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衰竭等风险,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肝硬化出现腹水后2年存活率只有60.0%,而肝硬化并发顽固性腹水时6个月存活率仅为50%。肝硬化病因甚多,但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之所以进展为肝硬化,祸首是乙肝病毒复制;由于病毒没有能很好地抑制,肝细胞炎症就不能很好地控制,逐渐形成肝纤维化,最后发展到肝硬化。也就是说,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形成,病毒始终在起作用。病人到了肝硬化阶段,并非一定走向肝衰竭,如果想办法抑制病毒,去除或减轻病毒作用,阻止肝硬化腹水继续发展,病人也完全可以生存下去,并获得较好生存质量。传统乙肝肝硬化腹水治疗只是被动护肝,利尿或输入新鲜血浆及白蛋白等,疗效不明显,容易复发。我院应用拉米呋定治疗活动性、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腹水48例,与对照组比较,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呋定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腹水复发率,疗效显著。但是,乙肝肝硬化腹水抗病毒治疗,并非人人皆宜,目前尚不能视为常规治疗方法。首先乙肝肝硬化腹水病人必须有明确病毒活跃复制指标,《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指出: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治疗指征为HBV DNA阳性,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以延缓或减少肝移植需求,抗病毒只延缓疾病进展,但本身不能改变终末期肝硬化的最终结局。其次,应用拉米呋定治疗后患者一旦出现病毒变异,必须加用阿德福韦脂或恩替卡韦,而两药同时联用一个月后再停用拉米呋定(特别是随意停药),则后果严重。本组死亡3例患者中,均为停药所致。抗病毒治疗同时,其他综合疗法不可偏废,但不得选用干扰素治疗肝硬化,否则会加重病情,导致肝衰竭,这在国内专家已形成共识。此外应看到,抗病毒治疗仅仅是乙肝肝硬化腹水形成过程中的治疗环节之一,肝细胞损伤与纤维化形成仍有很多因素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1995.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王贵强,刘卫平. 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2006,26(21):17331736.
篇4
日本学者Mishazawa等从输血后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肝炎病毒,于是根据患者的名字TT将其命名为TTV,而TTV又恰是输血传播的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的缩写[1]。国内学者周伯平等[2]报道了TTV的克隆和测序的检测方法,为该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南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这些患者的肝炎是否与TTA感染有关呢,本文对南京地区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南京地区35例职业献血员和43例健康人进行血清TTV DNA检测,了解南京地区人群TTV的感染状况。
2004年~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96例患者,根据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分组。其中,慢性肝炎63例,重型肝炎12例,肝硬化21例。所有患者筛查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同时排除其他原因,96例患者留置血清进行了TTV DNA检测,了解在非甲-庚型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状况。
2004~2010年住院的肝炎患者中已明确病原学诊断的79例患者,进行TTV DNA检测,从而了解TTV的合并感染状况。
1.2 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PCR法检测血清TTV DNA,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脏功能,试剂盒由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臣蒲б庖濉?2 结果
非献血员健康人43例,TTV DNA阳性7.3%(4/43),职业献血员35例TTV DNA阳性22.1%(8/35),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的感染情况(P<0.05)。
96例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 DNA阳性者31例,(32.1%),31例阳性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6岁,平均39.8岁,与本地区一般健康人群感染状况差异有显著性(P
79例甲-庚型肝炎中,TTV DNA阳性28.7%(23/79)。
3 讨论
初期尚不清楚TTV是无害的伴随病毒,还是致病病毒,是嗜肝病毒还是泛嗜性病毒。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各国学者相继对TT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所在医院逐渐发现一些原因不名的肝炎患者,即甲一庚型 ,其抗原标志物都为阳性,同时伴肝炎活动,给临床的诊断、治疗带来许多问题。经TTV DNA检查后,发现21%患者TTV DNA为阳性。研究发现TTV DNA广泛表达于肝细胞膜或胞浆内,在肝炎急性期TTV弥漫分布于肝小叶内,慢性期则主要分布于汇管附近,故认为TTV是一种能引起临床病理改变的嗜肝病毒。
本研究中,健康人TTV DNA阳性7.3%(4/43),职业献血员TTV DNA阳性22.1%(8/35),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的感染情况(P<0.05),与深圳、北京等健康人群感染情况相似。96例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 DNA阳性者31例(32.1%),与本地区一般健康人群感染状况差异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首先南京地区存在TTV感染,TTV感染后可表现为健康携带,也可引起肝脏的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慢性、重型等多种临床类型的肝炎。此外,TTV还可与其他已知的肝炎病毒形成二重或多重感染。本研究推测TTV可能是另一种引起肝脏损害的新型肝炎病毒,而且还可能是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之一。
参 考 文 献
篇5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症已有较多报道,近年来,笔者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并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表明,该药在改善肝功能、抑制HBV复制方面均有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共140例,为2007年8月-2009年9月肝病科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18-59岁;对照组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16-56岁。两组病例在病情、性别、年龄等方面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片100mg,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山西振东制药有限公司)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主要疗效指标(肝功能、HBV-DNA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3、治疗结果
3.1两组肝功能变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2两组HBV-DNA阴转率比较:两组HBV-DNA阴转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心肾功能异常、无皮疹等过敏反应。
4、体会
复方苦参注射液是由苦参和白土苓两味中药经现代科学方法提取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份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消炎、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中晚期肿瘤。研究认为,苦参类生物碱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癌、抗炎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同时也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另外,近年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中药苦参具有多种临床功效,其有效成分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体外研究发现,苦参碱具有直接抑制HBV的作用,且毒性较小。本观察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与拉米夫定合用时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的对照组,表明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肝功能酶学指标改善和HBV-DNA转阴等主要疗效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l,19(1):56-62
篇6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1 临床实践必不可少
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均不丰富,难免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传染病学》一直在各医学院校均为考查科目,在校学习时未予重视,临床实习轮转到传染科时间短,专业知识掌握不牢,教学效果自然不佳。笔者第一次授课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即板书教学,由于对所讲授知识不是非常熟练,讲授知识如同背书,加上未对讲授内容条理化,板书内容多,后排学生的听课反馈是既听不清楚(老师的声音),也看不清楚(板书)。所幸我校注重师资培训,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间安排笔者到临床一线实践学习,累积临床经验,并积极安排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及时掌握本学科的进展及最前沿的新动态。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笔者的教学评价已经连续7年全A。笔者的体会是:要想让听课的人能听懂,最重要的前提是授课者对所讲授知识完全吃透、弄懂。传染病学作为临床科目的一门,绝对离不开临床实践,通过接触典型的临床病例,可以更强化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记忆,而这些病例在日后教学的合理应用,则可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为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必不可少。
1.2 善于借鉴经验
虽然形象生动的临床实例可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但是由于时间和地理等因素,年轻教师对有些疾病只是听说而已,想通过临床实践积累所有传染病的临床经验,有很大困难。而对于没有临床实例的病种,学生听课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学质量不高。笔者的解决办法是:多听资深教师的讲课,包括本校的老教师、本市其他医学院校教师的授课,甚至网上教学,除了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还特别注意收集他们在课堂中列举的临床实例,特别是那些笔者没有接触过的病种,把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口里说出来的典型病例借用到自己的讲授当中。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一些典型的病例个案运用到教学当中,使沉闷的教学又形象生动起来。
笔者认为,多听课,多多借鉴别人的经验,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不同学生教学重点不同
我校护理专业生源来自三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从未接受过医学教育,占绝大多数;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的已经接受过全日制中等医学教育,目前比例很低;三是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普高生未接触过临床,对于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以及疾病的护理措施兴趣较大,对于这方面的内容重点讲授,而病原学、发病机理、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尽量简略。业余班学员即在职的中职生来自各个医院,临床护理经验丰富,加上工作之前的中等医学教育,对于各病种相当于第2次学习,她们最需要的是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将发病机理及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业余班授课的重点内容,而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则相应简略。
2.2 针对性增加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是传染病护理学的重要内容,护士在今后护理工作中除了对患者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予重点讲述,课后均有学生提出她们所关心的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在教材中介绍很少,或者完全没有提及。比如,为什么接种了乙肝疫苗没有产生抗体?没有产生抗体该怎么办?为什么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对于这些学生比较关心、问得比较多的问题,笔者查询大量资料,得出较全面答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入这些内容,学生反映良好,尤其是在职的中职生。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心理疏导法的应用
有些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认为护士只要掌握护士该掌握的知识就可以了,对于那些她们认为应该是医生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之前就有排斥心理,觉得会不会无所谓,或者认为自己根本就学不会。在乙肝两对半结果判读的教学中,笔者不止一次体会到这点。病毒性肝炎两对半结果判读在学生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之前的课程(如基础学科以及健康评估)中出现过不止一次,但是由于授课时间限制,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判读的方法,因此再次在传染病护理学接触这个知识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又见到了?我不会怎么办?然后自我安慰:这是医生要掌握的,我不懂没有关系!之后就不会认真听这个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之前,把学生的想法以她们学长想法表达出来,指明了这种想法的不正确性,希望她们做到别人懂的自己会懂,别人不懂的自己也懂。并且告知在这次课之后她们的学长都能正确地判读乙肝两对半的结果。在学生树立了信心后,使用尽量简单、口语化的讲授,再请同学按照笔者教授的记忆方法进行大量的两对半实例分析,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小部分学生课后通过复习笔记也能很好掌握。在期末考核中,这部分内容得分率很高。
3.2 完善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篇7
【关键词】 大剂量; 糖皮质激素; 早期; 重度黄疸型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大部分戊型肝炎表现为重度黄疸。临床表现为病程长炎症重,黄疸消退慢,平均住院费用高。本文对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64例重度黄疸型戊肝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系本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成年急性重度戊型肝炎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0~70岁。临床资料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诊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组间情况见表1。两组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症状、肝功能异常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包括:前列地尔10μg静脉滴注,甘草酸二胺0.15 g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静脉滴注,同时低脂饮食,严格忌酒,卧床休息。治疗组:从病程两周前开始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 mg+5%的葡萄糖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每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减少50 mg,疗程4周,第4周结束时,停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对照组:在发病2周后,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 mg+5%的葡萄糖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每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减少50 mg,疗程4周,第4周结束时,停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1.3 疗效判断 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变化,并判定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见至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2;无效:未达到上诉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纳差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31/32)、62%(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68,P
2.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改变治疗方案。
3 讨论
目前,重度黄疸型戊型肝炎近年来发病率高,治疗药物种类繁多,疗效不一,前列地尔具有活血,改善微循环,退黄作用,但其价格昂贵[2]。中药苦黄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疏肝利胆作用,但对重度黄疸型戊型肝炎疗效有限[3]。在治疗重度黄疸型戊型肝炎过程中早期使用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在退黄、降酶、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纳差乏力等症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从表1、表2中可见两组改变有明显差异,用药过程中,无毒副反应发生。重度黄疸型戊型肝炎时,早期与病毒大量增殖,肝细胞破坏,后期则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相关的汇管区出现较多浆细胞,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明显肝细胞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受肿胀肝细胞挤压弯曲[4]。在早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能够保护肝细胞膜,医治后期所产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是一种广泛免疫制剂,可通过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功能,而阻止或延缓过强免疫所致的肝损害。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能抑制肝内外肝和吞噬细胞释放TNF-α、1L-1等多种炎症介质,从而阻止或延缓继发性微循环障碍。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具有很强的稳定肝细胞膜的功能,从而进一步阻止肝细胞崩解坏死,阻止肝功能快速进行性恶化,为肝细胞再生和其他治疗药物的发挥赢得宝贵时间[5]。另外,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DC分化发育表性特征、抗原摄取或抗原加工等多种生物学功能[6]。
所以,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早期治疗重度黄疸型戊型肝炎及肝内胆汁淤积等疾病的常用药,因其有消炎利胆,增加肝细胞对胆汁的结合排泄,从而起到了良好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肝脏杂志,2000,5(4):257-263.
[2] 宋喜秀.重型肝炎综合知识治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7(2):67.
[3] 侯世荣,李永康.苦黄注射液三期临床试验[J].中华肝脏杂志, 2000, 1 (8):324-329.
[4] 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
[5] 张绪清,聂青和.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应用与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7(2):70-71.
篇8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笔者在中医外治法方面加以探索,应用如意金黄膏封包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8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均为本院消化内科2004年1月-2007年4月的住院病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32例;年龄23~75岁,平均47.5岁。肝硬化诊断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标准。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符合1988年(福州)全国腹水讨论会制定的标准[2]。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0例。2组患者的年龄、病情、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选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派酮舒巴坦钠2.0 g,2次/d,静滴;联合左氧氟沙星0.4 g,1次/d,静滴)、护肝(多烯磷脂酰胆碱10 mL,1次/d,静滴)、隔日静滴白蛋白10 g、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如意金黄膏封包外敷整个腹部,每日1次,连用2周。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患者的体温及腹痛、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情况,每隔3 d查腹水常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4 结果
病情缓解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治疗组死亡12例,对照组死亡23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转贴于 5 讨论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发生后,常病情重笃、预后险恶,为肝硬化重要致死原因之一。据国外报道,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住院患者平均病死率为47%[3]。国内报道为41%~71%[4]。自发性腹膜炎的预后不好,1年生存率为38%。在肝硬化的死亡原因中,有31%为自发性腹膜炎复发。
如意金黄散源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一)方,为著名的外用消肿解毒药,与植物油调和成如意金黄膏局部外敷,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我们将其应用于腹部封包外敷,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如意金黄膏尚有一定抗菌作用,可预防外渗局部感染。用如意金黄散提取液与抗菌较强的5-氟尿嘧啶(5-Fu)对照进行抑菌实验,结果300%如意金黄散液与0.5% 5-Fu的抑菌作用相同[5]。因此,以如意金黄膏外敷,大大提高了药液渗出部位组织抵御感染因子侵袭的能力。
本研究表明,应用如意金黄膏外敷腹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其临床症状改善、存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如意金黄膏有利于感染控制,可提高自发性腹膜炎的治愈率及降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死亡率。其方法简便,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传染病信息,2000,13(4):141-150.
[2] 全国腹水学术会议.SBP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89,9(6):359.
[3] Chien RM,Lian YE,Chen TG,et al.Efficacy of Thymosin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Hepatology,1998,27:346-351.
篇9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活动性肝硬化 拉米夫定 丹参 肝纤维化指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08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6~2007年住院和门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为HBsAg阳性,影像学检查肝脏回声呈粗大不均匀光点,门脉直径≥14mm,脾厚>40mm,肝纤维化指标HA>200ng/ml,LN>160ng/ml,PCⅢ>200ng/ml。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男37例,女3例。对照组40例,男34例,女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肝功能等指标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均予拉米夫定100mg/日,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0.27g,3次/日,疗程12个月,同时给予常规保肝、降酶对症治疗。对照组不用拉米夫定和复方丹参滴丸,其他治疗与治疗组相同。
观察项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转氨酶、白蛋白、肝纤维化指标、门脉直径、脾脏大小等变化。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2组治疗后腹胀、乏力、纳差、肝区隐痛、口干苦等症状缓解,治疗组67.5%(27/40),对照组22.5%(9/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影像学检查,治疗组较对照组增大的脾脏明显缩小,门脉直径明显减小,P
讨 论
血清HA、LN、PCⅢ是反映细胞外基质(ECM)代谢的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其血清水平的高低能较好反映出肝纤维化改变的程度。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肝脏的门静脉内径、血流量、以及脾脏长径、厚度的变化,亦常提示肝纤维化的程度。所以我们选择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观察指标。
目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尚存在可逆性[2]。早期干预、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是预防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的关键。拉米夫定是一种脱氧嘧啶核苷类似物,它与病毒聚合酶结合后,可以竞争抑制聚合酶的活性,造成HBV-DNA链的合成终止,从而抑制病毒复制,HBV-DNA浓度下降,肝脏炎症减轻,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肝组织学,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3]。
现代药理证明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兼血热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脾大,兼有低热、烦燥、失眠、肋痛、痛肿疮毒等。临床上长期应用复方丹参有改善早期肝纤维化的作用。
结果显示:治疗后拉米夫定治疗组肝功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ALT、AST治疗1年的复常率分别为79.2%、82.1%。HBV-DNA定量水平在12个月后已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二者联合应用,抗肝纤维化疗效确切,患者影像学与血清纤维化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但拉米夫定不可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加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酸)类似物,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学杂志,2001,19(1):56-62.
篇10
2003-2007年,笔者采用自拟退黄汤联合甘利欣治疗乙型黄疸性肝炎,并与单纯甘利欣治疗者对照,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并符合以下诊断标准:HBsAg(+),总胆红素>34.2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0 U/L, PCR-HBV-DNA>1×105,B超检查显示肝肿大。
1.2 中医辨证标准
采用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1992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口干苦,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其中主症:①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②恶心、厌油、纳呆;③苔黄腻。次症:①口干苦;②大便干;③头身困重;④胸脘痞满。具备主症两项以及次症两项者,即可辨证为本证。
1.3 纳入标准
①同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治疗前1周内未服用保肝、降酶、退黄药物。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②有肝功能衰竭倾向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③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⑤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以及其他类型肝炎。
1.5 一般资料
100例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按3∶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平均年龄(41.3±5.2)岁,平均病程(5.2±0.8)年;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40.7±6.1)岁,平均病程(6.0±1.3)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状及血清胆红素、肝功能、PCR-HBV-DNA水平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予自拟退黄汤治疗。药物组成:生大黄5 g,茵陈30 g,栀子15 g,白花蛇舌草30 g,蒲公英15 g,半枝莲15 g,半边莲15 g,苦参10 g,五味子15 g,郁金15 g,牡丹皮10 g,赤芍30 g,桃仁10 g,甘草5 g。加水600 mL,煎煮为150 mL,分两次饭后温服。配合甘利欣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疗程28 d。
1.6.2 对照组
甘利欣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疗程28 d。
1.7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以及PCR-HBV-DNA改善情况;随访6个月评定疗效。
1.8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黄疸消退,随访6个月以上未复发, PCR-HBV-DNA低于1×103;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黄疸基本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肝脾明显回缩,血清总胆红素正常,PCR-HBV-DNA低于1×105;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好转,黄疸基本消失,肝功能较前好转,肝脾明显回缩,血清总胆红素降低,PCR-HBV-DNA较入院时回落;无效: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PCR-HBV-DNA均无明显改善或反恶化。
1.9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x±sx±s表示,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2组治疗前后血清PCR-HBV-DNA比较
(见表4)表4 2组患者治疗后PCR-HBV-DNA改善情况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5
2.5 2组治疗前后单项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经秩和检验,2组各单项症状改善情况比较,除乏力外,其他各单项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表5 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组比较(略)
3 讨论
乙型黄疸性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多因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饮食所伤或积聚不化而发病。基本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或瘀血等阻滞胆道,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体表肌肤等而发黄。笔者认为,黄疸中阳黄的病机关键是湿热搏结,瘀阻血脉,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病。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是治疗本病的常法,笔者在常规治疗大法中,酌情加用解毒、凉血、化瘀之品,收效颇著。方中生大黄、茵陈、栀子、苦参清热化湿;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郁金、牡丹皮、赤芍、桃仁凉血化瘀;甘草、五味子均有保肝降酶功效。本观察结果显示,退黄汤联合甘利欣治疗乙型黄疸性肝炎在改善症状、肝功能以及PCR-HBV-DNA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甘利欣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乡镇文明创建总结
- 下一篇: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