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范文

时间:2023-03-30 22:4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5的乘法口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5的乘法口诀

篇1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初步体验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一个星期上几天课?(5天)2个星期上几天课?(10天)3个星期呢?4个星期呢?5个星期呢?看谁算得快?

师:到底几天呢?你为什么算得那么快?

生:口答。

2.归纳揭题:如果把5×4=20编成乘法口诀,我们只要记住口诀就会算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口诀,好吗?(板书:5的乘法口诀)

二、借助基础,理解口诀

1.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口诀,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师:比一比,谁知道的口诀多。

生:背诵。

2.师:背了以后,你们还想学吗?

生:想。

师:为什么?

生:有的会背,有的不会背。

师:看来同学们很好学,不满足知道的一些,还想知道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5的乘法口诀。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

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请数一数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数的?再看这个小朋友说了什么?

出示:

师生共同编出5的乘法口诀。

3.师:有了5的口诀,在做乘法时会很快算出来,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

根据口诀你们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

4.请同学们打开书51页,填一填例1的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伸手游戏。(小组做)

2.出示小黑板:一五()三五( )

五五()四五() 二五( )

3.小组合作试着编一编五六、五七、五八、五九的乘法口诀。

四、本课你有什么收获?用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评析: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但考虑到知道乘法口诀的学生会有很多,所以在谈话导入时直接问学生:一个星期我们上几天课,两个星期呢?三个?四个?五个?这样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算得很快,很准,为学习《5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上课开始,通过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5的信息,从而引出乘法口诀。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学时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编出5的乘法口诀。

如新知识拓展的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理,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在尝试编口诀,交流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没有让学生抽象地想到“几个5是几”。而是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张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三、在生活中实践巩固并运用新知

这节课中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首先创设情景运用一串千纸鹤有5只,发现“几个几相加”,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1个5”的乘法口诀,然后由扶到放,逐步给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课末提出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本节课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指导,以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只要做生活的小主人,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篇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七相应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做乘法计算题。本节内容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小研究:(表格略)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我出题,你回答)

同桌一人出乘法计算题,另外一人说出得数并指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二、谈话导入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又是一个星期了。同学们,一个星期有几天?(板书:7)两个星期有几天?三个星期又有几天呢?如果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快算出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我能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四、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猜测7的乘法口诀

(预设: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呢?7的乘法算式又会有什么特点?)

2.汇报课前小研究中的“我会填”。(指名汇报)

(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预设:让学生仔细观察“我会填”里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3.小组合作补充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小研究中的“我发现”,编写7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小组长做好分工,为汇报作准备)

4.全班汇报展示(以小组形式汇报)

指派一个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预设:七七四十九为什么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呢?)

5.巩固练习口诀

(1)全班齐读7 的乘法口诀。

(2)指名完成课前小研究中的“我能行”。(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3)熟记口诀。

(预设: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最容易记?为什么?)

(4)小游戏。

(“我说你对”的游戏,先师生对,再同学之间对)

6.练习提升

(1)教科书72页“做一做”。

(2)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教科书74页练习十七的第10题。)

五、当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预设:今天的当堂检测谁想来主持?)

1.列式计算。

(1)4个7相加得多少?

我的算式:_______________

(2)5个7的和再减去1个7得多少?

我的算式:________________

2.把口诀补充完整。

( )七十四 ( )七得七 四( )二十八

四( )二十四 ( )七四十九 ( )七二十一

五( )三十五 ( )七四十二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出你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7×4= 5×7= 7×6= 3×7=

乘法口诀: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拓展学习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

我的算式:

六、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篇3

一、在操作中积累语言表征的经验

所谓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在“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几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乘法的意义,并逐步实现乘法意义在语言表征上的经验积累,为乘法口诀的编制打下基础。

操作1:搭1个图形要用5根小棒,同样的搭2个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要求边搭图形边说题意,然后列式并计算。有的列式为:5+5=10,有的列式为5×2=10或2×5=10。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每个图形用( )根,有( )个图形,共用几根?为学生进行语言表征提供经验基础。

操作2:每个图形用5根,同样的搭3个图形。要求学生先说出题意再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学生列出的算式为:5+5+5=15,5×3=15或3×5=15。

操作3:每个图形用5根,同样的搭4个图形。要求说出一共用几根小棒,并追问“为什么?”让学生理解4个5是20,并且理解“4×5=20或5×4=20”的意义。

操作4:每个图形用5根,同样的搭5个图形,一共用几根小棒?学生列式为:5+5+5+5+5=25,5×5=25。讨论:算式中两个乘数都是“5”,意义一样吗?这样不仅加强对题中“每个5根、有5个图形以及小棒总根数”各部分意义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在渐进的操作中,让学生感觉到“每个图形5根×图形个数=总根数”这一关系模型的存在,积累乘法意义在语言表征上的经验。同时,也让学生在操作中真实感受到1个5、1个5……地累加的过程,为探究乘法口诀打下基础。另外通过“为什么有了乘法算式还不忘加法算式?”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加法”算式是为计算得数服务,“乘法”列式是为使算式简便,再一次使加法与乘法在意义上得到沟通。

二、在观察中积累感性的经验

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也是确定怎样计算的依据,学生在做题时必须清楚地把握情境的特征,才能领会题意,作出正确的解答。为此,在观察情境图、说一说每一个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与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还让学生用画点子图等方式表示对情境的理解,感受各个数据的特点,为后续探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的经验。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分成三个步骤,渐进地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

出示图1,要求学生说出图中的意思,再列式计算。

许多学生表述成:每排有5个牛奶瓶,有4排,一共有几个牛奶瓶?每叠有5个碗,有2叠,一共有几个碗?每串有5个衣架,有3串,一共有几个衣架?每盒有5个福娃,有5盒,一共有几个福娃?

在观察与表述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乘法意义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此同时,对“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模型有所了解。

步骤2:引入点子图,画一画

在学生进行了上述说一说之后,进行了如下的讨论:

师:上面这些情境中的情形,如果你想表示任何东西,还可以怎样表示?

师:可以用大家喜欢的小圆点(点子图)来表示。

生画出并观察每幅点子图:

图2 图3 图4 图5

步骤3:逐步抽象,引出乘法口诀

在点子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现实情境表征向图形表征、符号表征和语言表征等转化,积累了逐步抽象的经验。

师生在讨论图2的点子图时,师引出:2×5=10或5×2=10,2个5相加是10……教师适时指出,2个5相加是10,除了可用图、用算式表示之外,还可用“乘法口诀”表示,即“二五一十”,你觉得乘法口诀“二五一十”是怎么一回事?

生:“二五”就是2个5,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生:“一十”2个5的积是10。

生:书写时用汉字表示。

生:乘法口诀更简洁、方便,以后要知道得数只要背出口诀就行了。

在学生知道了“口诀”的内涵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想法编出余下的几句口诀。在独立编写、相互欣赏、不断修正、集体交流后,师出示: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为了完整加上一五得五。

在学生带着想法编口诀的过程中,不仅对“口诀”的含义有进一步的理解,更是为学习其他乘法口诀积累了经验。

三、在应用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应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时,除了口述题意即围绕“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外,笔者还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如出示图6点子图。

图6

师:每组5个,有5组,一共有几个?

生:5×5=25(个),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想到‘五五二十五’的,它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两个乘数都可以作为想乘法口诀的依据”,提高学生灵活应用乘法口诀的能力。

图7 图8

同理,如图7所示每列5个,有4列(或每行4个,有5行),一共有几个?5×4=20(个)或4×5=20(个);图8所示每行5个,有4行(或每列4个,有5列),一共有几个?5×4=20(个)或4×5=20(个)。

笔者进行拓展的用意是:一方面用点子图将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幅画,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所列的乘法算式和所应用的乘法口诀相同。在这里,不仅积累观察活动的经验,而且又一次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数量关系,自然地将“几个几”的形式(等量组的模型)与“行与列”的表述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乘法的矩形模型”带来的优势。

先是分别出示图6、图7、图8,单独进行以上的讨论,然后将这三组图放在同一画面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数。“随着一共有几个点子”的问题出现,学生出现了25+20+20=6525+20×2=65,使乘法的意义巧妙结合在其中;还列出现了20×3+5=65,是对“25+20+20=65”的变式处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更深一层了;当然,“13×5”的呈现是对“每个图形5个点子,有13个图形,总共有13×5个点子数”这一数量关系,即“每份数×份数=总数”的再运用。

如此拓展,不仅渗透了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观察、思考、转化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篇4

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七单元《有多少“粘贴画”》

教学目标:

(1)结合2-5的乘法口诀并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

(2)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及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6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间的关系,掌握并能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白兔粘贴画,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么多粘贴画,同学们能不能先估计一下有多少张?(生估计: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那么到底是多少张“粘贴画”呢?谁估计的更准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1.准备:

师:同学们,要很快数出有多少“粘贴画”,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先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一排有6个“粘贴画”, 也就是说有几个几,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呢?你能编出这句口诀吗?

2.探究:

师:那么两排,三排……九排呢,该怎样写算式并编口诀呢?你能独立完成吗?老师相信你们能行,请打开课本72页,试一试吧。

生独立编制6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开火车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口诀好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我们齐读一遍口诀好吗?

3.梳理: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6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4.对口令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吧:六七( )? ?六八( )? ?六六( )? ? 六九( )

和你的同桌相互做对口令游戏,记一记口诀。

5.想一想

师:同学们很棒,这么快就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记住了,那么我现在可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有没有掌握6的乘法口诀中的秘密。

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想一想:6×8=6×7+( )=6×9-(??)

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括号里该填几。

生口答。

三、巩固应用,实践深化

(1)学生独立完成73页“练一练”第1题、第3题,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利用口诀之间的联系进行计算。

(3)“练一练”第5题。

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格子,(2)(3)小题引导学生巧算,用移格子算出有多少个格子,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只要能说出算理就可以了。

四、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编写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理解口诀表示的意思;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全课的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方面。层次比较清楚。(从学生喜欢的小白兔粘贴画。通过观察一排有几张小白兔粘贴画,是几个6,引出加法计算和乘法算式为编制口诀作铺垫,自主探索编制口诀——巩固口诀——各种形式练习——用所学口诀解决问题)。尤其是口诀的编制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独自找出两排有几张小白兔粘贴画,是几个6,编写6的乘法口诀。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积极性也比较高。

篇5

一、创设童话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课件展示活动场景,教师由故事情节入手:今天森林王国里举行比赛活动,智慧老人大象出了探索发现题,看谁能准确地说出数学题中的规律。教师逐条用多媒体出示。

5×1=5 5×2=10 5×3=15 5×4=20 5×5=25

1×5=5 2×5=10 3×5=15 4×5=20

横着看,比较得数有什么变化?

竖着看,每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利用同学们已有的旧知识引入新课,帮助他们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题,懂得乘法口诀是怎样编出来的,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不仅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认知程度。

二、剖析童话形象,挖掘数学素材

教学要从学生实际考虑,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视角考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例题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了优美的外形,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童话形象中,不断地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素材。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件出示音乐大师知了先生的外形。(瞧音乐大师知了先生也来了。)

师:瞧它那双透明的翅膀下灵巧的身躯显得多么优雅,从这么美丽的精灵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它有一双美丽的翅膀。

生:它有一对触角。

生:它有六只纤细的脚。

师:一只蝉有六只脚,也就是有1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出一句口诀吗?

生:1个6 1×6=6 一六得六。

师:“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6和1乘,积是6。

师:两只蝉有12只脚,也就是有2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出一句口诀吗?

生:2个6相加 2×6=12 二六十二。

师:引导学生说出2个6比1个6多几?

生: 2个6比1个6多6。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真棒!

2.师: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请学生同座讨论,根据刚才学的知识怎样编出6的乘法口诀,编出6的乘法口诀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把17页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在书上填完整。同时多媒体演示每一个答案。

3.引导学生比较,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4.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遍。再请同桌轻声试着背背看。

5.师生对口令的方式记口诀,开火车背口诀,指名背口诀。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伴奏下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把自己学习的6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不仅检查了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组织童话游戏,加深新知理解

利用日常生活中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教师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加深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例如在巩固阶段可以这样安排:

进行小猴钻山洞的游戏活动,请8名学生两人一组把手举过头顶排成一排扮演山洞,其余的学生按顺序排好队,每个人站在山洞前老师说游戏开始,扮演小猴子的同学在山洞前说出算式、得数、口诀后,允许从山洞钻过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同时音乐伴奏,看谁说得又对又快,表扬说对的同学,并发给小红花。

出示下列各题:

5×6= 4×6= 2×6= 6×4=

1×6= 3×6= 2×4= 5×3=

篇6

一、铺垫孕伏,为新知奠定基础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让学生按顺序背诵乘积不大于12的2~6的乘法口诀。如,让学生背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六十二、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2.出示填乘法口诀的未知数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练习。如,二( )得八、( )四得八、二( )一十、( )六十二、三( )得九、( )三得六、三( )十二。

3.借助图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找出每个乘法算式里的另外一个因数。如,( )×2=4、3×( )=6、2×( )=10、( )×4=8、4×( )=16、3×( )=12、( )×6=24。

4.认真看图(出示火柴棍图),独立思考,完成填空,说说想法。12÷3=、12÷4=,在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第一空填4,从图上可以看出“12根火柴,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所以12除以3得4;第二个空填3,从图上可以看出12根火柴,每4根一份,分成3份,所以12除以4得3。”

二、自主探索,学习被除数不超过12的除法

在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和理解除法的含义后,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求商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丰富、生动,重点要突出,以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方法一:每个小朋友先分1个,还剩4个,再分1个,刚好分完,平均每人分得2个;方法二:一个小朋友分去2个,2个小朋友分去4个,3个小朋友分去6个,4个小朋友分去8个,刚好分完。用乘法计算2×4=8,口诀:二四得八。方法三:说乘法想除法。想:( )和4相乘得8?填:( )×4=8,说:( )四得八,算:8÷4=2(个)。

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例题教学和练习训练。

1.教学例1:(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12÷3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怎样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12÷3=,想:3和几相乘得12?3×( )=12,三(四)十二,商是4。(2)12个桃平均分级4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用哪句乘法口诀?让学生清楚计算12÷4=时,要想:( )四十二,即:三四十二,商是3。

2.设计练习,巩固求商的方法。如,(1)有10朵纸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朵?(2)9个小朋友去划船,每船限坐3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船?(3)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写出除法算式后,再说说“用哪一句口诀想出商”,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借助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求商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被除数不超过12的除法之后,教师再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教学被除数不超过36的除法,让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教师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教学情境,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引出乘法算式和相关联的两道除法算式,用乘法算除法,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借助乘除法的关系理解求商的思路,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例2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每行栽4棵”、“可以栽6行”等信息,先解决问题“一共要栽多少棵树?”4×6=24(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提出需要用除法计算解决的不同问题,并列出除法算式,根据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算除法。即:

(1)有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

24÷4=,想:4和几相乘得24,4×( )=24,口诀:四( )二十四。

(2)有24棵树,可以栽6行,每行栽几棵?

24÷6=,想:几和6相乘得24,( )×6=24,口诀:( )六二十四。

在学生进行除法计算时,要让他们充分思考、讨论,知道怎样想,怎样算,用哪句乘法口诀,真正掌握“可以栽几行”和“每行栽几课”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掌握求商的方法。

篇7

关键词:复习课;思想渗透;经验积累;孕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53-03

复习课主要任务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口诀的新知,并进行了练习课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学生对于乘法口诀比较熟练了,在此情况下,如何在复习过程中,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复习,需要在复习过程中重新思考,在复习形式上、内容设计上有所创新,来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就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就是说,学生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双基”上,要在“四基”上做文章。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时,没有简单的围绕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组织教学,而是在复习的过程中,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围绕着“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进行设计,让学生在直观图的引导下,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使他们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体会新的内容、新的思想,与本内容比较紧密的是数形结合思想、乘法模型思想(表示几个几)、等积变形的基本经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经验等。

一、教学片断:

1、动口:乘法口诀表的再梳理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乘法口诀,请一位小朋友再来背一背。

生:……(教师课件跟进出示完整的口诀表)

师:今天,老师要把乘法口诀表变一变,口诀中的积用数学字出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口诀中的积,按从小到大背吗?(处理上表,只呈现积,让学生背)

生:(在表格数字的引导下尝试背)

师:积相等的口诀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把相应的口诀变成红色)

生1:一四得4和二二得4的积都是4。

生2:一六得6和二三得6的积都是6。

生3:一八得8和二四得8的积都是8。

2、动手

(一)摆一摆、画一画表示乘法口诀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合作在桌上摆出“一四得4和二二得4”这两句口诀的意思(提供给学生的图形有多种形状)。

生(投影上展示):

师:那么积都是6、8、12、16呢?请你选一组,在练习本上画出口诀的意思,请小朋友们用画小正方形的方法表示。

生(投影上展示反馈):

师:刚才我们表示了这么多乘法口诀,请你说一说乘法口诀表示的意思。

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4个2用“4×2”, 4个3用“4×3”,(课件出示)那如果是求“4个 ”、 “3个 ”、 “5个( )”呢?

生:“4× ”、“ 3× ”、“ 5×( )”。

师:( )里可以填什么?

生:任何数;任何图形;任何符号;任何字母。……

(二)在方格纸上涂一涂乘法口诀

师:通过摆、画等方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的乘法意义。接下来说同学们在方格纸上涂一涂乘法口诀“二六12和三四12”、“二八16和四四16”。(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印有方格的纸)生(投影上展示反馈):

师:①和②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积没有变,形状变了。

师:如果积是还是12,你觉得形状还可以怎么变?

生:涂一排12个,(写成乘法算式会吗),“1×12或12×1”(在前面图形的基础上课件跟进呈现下图)

(③和④采用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操作方法:在前面图形的基础上课件跟进呈现下图)

3、动脑: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初步感知

师:(出示下图)如果把下面的长方形都画成小方格,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小方格吗?怎么想的?(跟进问题:用到哪句乘法口诀?)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两边格子数乘起来就是总格子数。

二、观点呈现:

1、促进“数形结合”

义务教育程标准通过修改后(2011年改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改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后继学习力。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中都是一项重要思想方法,新版数学教材的编排在六年级上册进行明确,单列编排了一块内容:“数学广角――数与形”(六上P107),这是提得最明确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把图形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通过‘以数解形’或‘以形助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兼取了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两方面的长处。”

在教学中,当学生梳理完乘法口诀表后,先让学生用图形来摆一摆“一四得4和二二得4”这两句口诀的意思,接着用画一画方法表示积是6、8、12、16的乘法口诀;当学生归纳出乘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把其中的一个数字变成一个“ 或 ”等;再接着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涂一涂乘法口诀,根据长方形的长边与宽边格子数来得出总格数,再引出乘法口诀。这一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把乘法口诀与图形一一对应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多层的互化,做到“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把口诀进行充分的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

2、渗透“建模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演绎、模型等”。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数学模型,是思维的较高层级。有关资料关于数学模型的定义是:“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借助于数学符号刻划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关系结构。”

从本节课教学内容上进行分析,需要学生建立的“关系结构”是“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只凭一节课、一种方式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需要多种形式进行实现。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摆一摆“一四得4和二二得4”这两句口诀,反馈时,呈现在学生眼前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1个4或4个1”和“2个2”,也有方向的变化,摆法的变化,但本质没变的是“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当学生归纳得出这一数学结构后,教师追问:“4个2用“4×2”, 4个3用“4×3”,那如果是求“4个 ”、 “3个 ”、 “5个( )”呢?”学生回答:“4× ”、“ 3× ”、“ 5×( )”。老师再追问:( )里可以填什么?学生说:任何数;任何图形;任何符号;任何字母。……到此,学生的模型已经真正建立起来了,“不管是几个图形的和、几个符号的和、几个字母的和、几个数的和……,只要是求几个几的和都用乘法。”

3、积累“活动经验”

关于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到目前为止,大家各有各的说法,而朱国荣老师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界定为: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2]。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思考过,那么他们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活动经验是不同的,在这一内容教学中,需要学生亲历什么样的过程、积累哪些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什么基础呢?笔者认为可以抓住以下两点:

(一)“长方形面积计算”活动经验的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而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起始,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经验,给学生不断的思维积淀,才能水到渠成。

在本节课教学中,分三个层次进行积累。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画一画表示“二三得6”的乘法口诀时,跟进呈现(如图):

可以初步感知到“每行3个,2行一共几个”、“ 每行2个,3行一共几个”都可以用“2×3或3×2”来求总数,这里的格子数是分开放置的。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涂一涂,比如根据口诀“三四12”请学生在方格纸上涂,呈现图形(如下图):

并呈现算式“4×3”,这时给学生的感知是直观的长方形(与上面区别是格子已经靠在一起了),总个数的求法是两边的个数乘起来。第三个层次是反向操作:“如果

把下面的长方形都画成小方格,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小方格吗?”图例:

这时有些学生可能还停留在画一画的思维层次上,有些学生就直接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三五15”,跟进出示乘法算式“3×5=15”。通过上面三个层次的操作,学生是在不断经历、充分体验的活动过程中积累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活动经验。

(二)“等积变形”活动经验的积累

“等积变形”可以直观的理解为:积相等,形状发生变化。是学生数学学习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从现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寻觅到它的踪影),也是生活实际应用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表示乘法口诀”时,“一四得4和二二得4”这两句口诀的积都是4,但形状可以是________与________,“积是6、8、12、16”的口诀

变化就更多了,比如积是6,形状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涂一涂乘法口诀”时,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图是:

在这一整个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摆一摆、画一画表示乘法口诀”,到“在方格纸涂一涂表示乘法口诀”,学生体验的既有“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如___、___、___等”又有摆放形状的各种变化,以及到方格纸上长方形的形状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不变的是乘法口诀中的积。利用这些变化与不变信息,引导学生不断的积累“等积变形”的活动经验,加深对这一思想方法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8

一、何谓基本口算

“基本口算”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口算,主要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以及百以内的加减计算等。“基本口算”是口算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的内容常常被安排在小学数学一~三年级的学习中,但它的应用却贯穿于

整个数学学习领域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如何教学基本口算

(一)关注算理与算法,夯实口算基础

通过几个简单的实例谈谈如何关注算理和算法夯实口算

基础。

如,教学9+5=?时,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9+5的计算基础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及10以内数的加法;它的背后是算理,因此,教学时便注重用“凑十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通过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凑十的策略和凑十的技巧,像9+5,可以把9凑成十,也可以把5凑成十,一般是凑大数,思维的过程是看到9想到1,把5分成1和4,9+1=10,10+4=14。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作形象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9+5是怎么等于14的。懂了9+5怎么加,后面的8+5、7+6等等自然也就会了,道理是一样的,并且20以内的加法学好了,后续多位数的加法也能迎刃而解,因为它们还是以一位数的加法为基础的。所以说,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方法、用方法,才是“授之以渔”。

教学384×68时,学生的计算基础又是什么呢?很显然,计算384×68的基础是表内乘法和简单的加法,乘法口诀是乘法计算的重要工具,这道题包含两道乘法口算和四道乘加的口算。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乘法计算。可是,有的学生就是记不住乘法口诀,即使记住了,用的时候还得从第一句开始依次背出每一句口诀才能找到所用的那一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牵涉背口诀与用口诀的问题,如果我们单纯地让学生背口诀,即使是顺背、倒背,背得很熟了,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记忆的信息)还是单向的,没能与乘法算式形成联系沟通,所以,提取信息时就会有困难。由此看来,用口诀比背口诀更重要,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很多用口诀的机会,学生在用口诀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引导学生看算式写口诀,看口诀写相应的算式等,加强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意义,从而灵活地用口诀。在既能背口诀又能灵活运用口诀的基础上,不管是计算再多位数的乘法,也能得心应手。

其实,小学数学中较复杂的整数、小数、分数等的四则运算都是由许多道基本口算组成的,基本口算熟练的,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高,思维也灵活,反之,基本口算不熟练的,反应慢,导致笔算速度就慢,正确率也低。

(二)灵活训练,凸显效果

既然口算如此重要,它既是笔算的基础,又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那么,我们在重视算理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练得有效呢?

1.读题、审题促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感知粗略等心理特点,还有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为口算题目太简单了,计算也就不认真,眼高手低,掉以轻心。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教学的保证。所以,学生首先要做到审清数字和运算符号,像低年级训练口算时,让学生经历“视算(看算式,说算理,报得数)、过渡到闪视(说算式和得数)、再过渡到听算(直接报得数)”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读正确、说清楚、报准确,到看算式或听算式直接报得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低年级口算训练的有效策略。

此外,还可以经常进行不同题组的对比口算练习。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的对比;乘法与加法的对比;除法和乘法的对比。这样,可以预防因审题错误而出现口算错误。如0×9,0+9,0÷9,40-5,40÷5,30+6,30×6等,可以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在看清运算符号和看清数字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趣味灵活促记忆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一切计算的基础,俗称四

表。要求熟练掌握,达到脱口而出,教学中不要害怕让学生记忆,小学生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小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增强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科学地记忆。如:

(1)运用联想记。如,2的乘法口诀,可以联想到相应“对子数”的和去记忆。20以内的加法表也可以先记“对子数”,再联想记。

(2)沟通联系记。如,8的乘法口诀忘记了,就可根据相应的4的乘法口诀中的积的2倍去记。

(3)双手助记法。手指是人人都有的天生计算工具。5的乘法口诀可用手指记忆,还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可以通过手指记忆法。

(4)按照规律记。学习完某一种运算后,引导学生自己将所学的算式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也可以出示不完整的表让学生填写,在整理或填表的过程中,学生有计算、有对比、有分析、有归纳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再引导学生对题组观察、归纳,不断感悟,找出口算规律,然后再运用规律进行记忆,提高计算能力。如,看退位减法表总结出:十几减九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十几减八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2……这样建立新的口算模式结构,减少口算中的记忆过程,学生看着算式,依据规律直接就能说出得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篇9

丰富的案例,来自教师们的思考,与研究者们共同的探讨,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学生主体性的凸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学生都是爱玩的,想让学生喜欢做一件事,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首先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这一课时,我通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呈现一场“划龙舟比赛”,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1)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你们都记住了吗?那让我们大声地把它们背一遍,好吗?(齐背1至8的乘法口诀)

(2)猜猜我们今天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呢?(板书:9的乘法口诀)

2)以小袋鼠激趣,认真观察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

(1)由小袋鼠的话,引出划龙舟比赛。(播放划龙舟比赛动画)

(2)(观察龙舟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条船上有9个人,有这样的9条船。

(3)运用数轴的方式来记录比赛人数。

反思: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是通过主题图来引出课题,而在后面的教学中,却把主题图完全抛开了,直接出示数轴,让学生进行填空,把数形两部分拆开来讲。这样一来,前面的导入反倒显得有些小题大作,多此一举了,而主题图也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固然重要,但首先这个情境应该对我们的教学具有价值。经过专家和教研员们的精心指导,我摈弃了最初的设计思路,而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引出课题,接着播放划龙舟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再由图抽象到数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体现了主题图的价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提升,让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之前学生已有了编制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因此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然后向全班展示交流,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总结出乘法口诀后,通过随机提问,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进而突破教学重点。这样的层次设计达到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案例2

1)通过观察数轴,发现累加的规律

(1)(出示1条龙舟)小袋鼠向前跳了几格?从几跳到了几?这是几个几呢?

预设:小袋鼠跳了1格,从0跳到了9,这是1个9。

(2)(出示2条龙舟,跳1格)现在是几个9?2个9是多少呢?怎么算出来的?

预设1:2个9,2个9是18,9+9=18。

预设2:2个9,2个9是18,2×9=18。

(3)引导学生发现小袋鼠每次向前跳1格就往上+9,再向前跳1格就是18+9=27。(出示竖式。因为这里涉及进位,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4)27表示的是几个9呢?(依次出示方框)那这是几个9?接着呢?

预设:3个9。(强调是3个9相加)4个9、5个9……9个9。

2)按规律填空,理解几个9是几

(1)帮助小袋鼠把答案填在方框内,指名订正。

(2)按顺序齐读,理解感受几个9是几。

(3)(随机提问)4个9相加为多少? 7个9的和是多少? 54表示几个9相加? 72是几个9的和?

3)根据所填结果,自编口诀

(1)1个9是9,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呢?乘法口诀?一九得九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9=9或9×1=9,一九得九,表示1个9。

(2)学生根据数轴结果,自编口诀。(同桌交流,指名上台订正)

(3)(随机提问)理解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强调是几个9相加)

(4)教师揭示口诀板书,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订正。

反思:记得在第一次试讲时,当我问学生:“3个9是多少?”原本希望学生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2个9的和18,再加上1个9,就是27,或者说出3个9相加是27。但没想到,有一个学生直接答出“三九二十七”,这着实让我显得有些束手无措,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9的乘法口诀,这时我是该继续追问,还是该忽略他的答案?为了自己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于是我又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让他按照我设计的思路,再用加法来回答一遍。其实当时在讲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完全没必要,但当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评课时,专家和教研员们一语点破了我的问题所在。由于在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学层次不够清晰,才使得自己对于课中新生成的问题无从下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下我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大修改,把每一个问题学生会出现的答案都做了充分的预设,还都制定了解决方案和评价语言。

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记得第二次试讲时,当我问学生:“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答道:“表示7个9相乘。”由于在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预设,加上上课时略有紧张,所以当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我并没有及时纠正。课后,专家点出了这一硬伤,细一想,7个9相乘表示的是9的7次方,和7个9相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在前面的指导不到位,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把7个9相加理解为7个9相乘。所以我进一步规范了用语,在教学中渗透“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特别强调乘法表示的是几个几在相加,进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记忆口诀,探寻规律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口诀、写乘法算式以及找规律的能力,因此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并熟练地记忆。

案例3

1)初背口诀

(1)请你看一看,9的口诀有几句呢?组织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口诀。

(2)学生自背口诀,初步记忆(自背、指名背)。

2)出示小乌龟遇到的困难,引出积+9的规律

(出示:4×9=?5×9=45 6×9=?)请学生说说该怎样算。

预设:5×9=45,用45减去1个9就是4个9,是36,同理计算6×9。

3)通过填空题,引出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

(1)(出示孙悟空)孙悟空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他想考考大家呢!教师先引导,并借助动画演示,再进行填空:1×9=10-( ) 2×9=20-( )。

(2)指名学生填空3×9=( )-( ) 4×9=( )-( )。全班齐答5×9=( )-( ) 6×9=( )-( )…… 9×9=( )-( ),在齐读中发现暗藏的规律。

(3)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

预设: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学生表达有困难,教师要适当引导)

(4)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出示:7×9就是70-7=63,9×9、3×9)

4)手指记忆,寓教于乐

(1)学做手指操,发现其中的有趣规律。①老师能够用一双手来记忆口诀,你们相信吗?②从左往右给手指编号;③通过弯曲手指,引导学生发现手指左边是积的十位,右边是积的个位;④学生自己练习,师生一起做手指操。

(2)通过观察手指,发现积的个位+十位=9这一规律。

①你发现我们所弯曲手指的左边表示的是积的哪一位?右边呢?

预设:左边表示十位,右边表示个位。

②把积的个位和十位连在一起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十位+个位=9这一特点。

反思: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总是希望把所有的规律都展现给学生,前前后后一共整理出了5个规律,结果真正上课时,不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就连我自己也被过多的超链接搞得头昏眼花,总觉得展现的方法越多越好,却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忽略了教学中的主次之分。

在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最终我只留下了两个对学生最有价值的规律,一个是利用积加9减9,来记忆相邻口诀的规律。另一个是利用星星图发现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前者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后者体现了口诀与整十数的联系,两个规律都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并检查口诀。在最后我安排了手指操,不仅寓教于乐,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辅助记忆口诀。因为学到这个时候,大半节课过去了,学生有些疲倦了。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动一动,在游戏的氛围里学习,调节一下学生注意力。最后通过观察手指,发现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都是9,方便口诀的检查。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由简单的师生对口令游戏开始,然后以“智慧城堡”形式设计了“过关”练习,对9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等式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以“挂彩灯”为思考题,做为开放性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上课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学习氛围高涨,自己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做到了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多样的评价方式,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例如:“你真善于观察!”“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激趣的称号有“小老师”“小侦探”“小勇士”。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课下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学生颁发智慧星、合作星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不足之处

1)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总是希望学生的表现能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完美,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要求过于高了,在课前“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考虑还不够周全,在今后的备课中还须努力。

2)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会烦琐地进行碎问,而且技巧不高,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没能通过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不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篇10

关键词:乘法口诀 联系 直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它对劳动者的素质,对人的创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见,乘法口诀学习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

乘法口诀是除加减法外又一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功的运算工具,它象语文里的拼音一样,学好它受用终身,如果没学好,在做乘除法时将举步维艰,而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因此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掌握,在教学时,应重点把握以下环节。

一、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尤其重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几个同学把手伸出来,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根手指,同学们列出了相同加数是5的连加算式,再请同学们算一算一个小组的板凳共有多少条腿,同学们列出了相同加数是4的边连加算式,接着引出乘法的意义,通过实物,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的概念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科乘法的意义,探究了求几个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课程标准以解决问题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一方面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学中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用权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 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不断运用数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再一方面要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三、组织好练习,熟记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悉记乘法吕诀的基本途径,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促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练习。例如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开火车"、"夺红旗"等练习,既有游戏性,又便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又如天天在口算练习本上利用最后5分钟时间,开展比一比,评一评活动,当天练习当天评优,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口头表扬,10次总结一次,达8个优的,奖励一个作业本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复习口诀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复习要有计划,既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又要进行阶段复习 。及时复习能够减少对口诀的遗忘,易于巩固和记忆,经常复习能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加深对口诀的理解,掌握口诀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有利于运用,才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才有利于掌握更新的知识。

第二是让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杨乐院士在回答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问题时,曾提出三句很简短的话:"一是理解的基础上多实践,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三是循序渐进。"这同样适合小学生,这里所说的实践自然包括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可以说作业是练习运用知识的主要手段,通过作业练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对口诀的记忆绝不拖欠,力争在课堂解决。一旦某一个数的乘法口诀上完,立即要求每一学生记住,无论顺背、倒背,还是抽背其中的一句,都能准确无误的背出。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到乘法口诀上完,让学生完全记住并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为止。

五、要及时进行小结反思,把所学知识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