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绿色技术 创新系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不断加剧,人口不断增加,而绿色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开始被广泛重视。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点。在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做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贵州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技术创新系统
人们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绿色技术创新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它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从人的生活意义及价值出发,把人类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绿色创新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创新模式,把生态重建、生态经济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符合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创新原则,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生态化(杨庆义,2002)。
自弗里曼(Freeman)、纳尔逊(Nelson)、伦德瓦尔(Lundvall)等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后相继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国家创新系统也已引起了各国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在创新系统研究的框架下,绿色创新、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创新、可持续创新等也正在逐步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在各国学者对创新系统进行的研究中,正逐步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内容。
绿色技术创新的外延很广,不仅指以研发污染治理破坏技术、终端污染处理技术、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止技术为主的产业技术结构,还包括一个社会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生态化。从横向看,它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从纵向看,只有绿色技术创新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战略选择等微观、中观和宏观各层面都得以实践,才能称之为绿色技术创新。
将绿色技术创新当作一个宏观系统来考虑,必然要强调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分析框架是将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绿色创新主体系统,主要分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推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公众等其他社会相关群体也应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由此就构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系统。
二、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现状分析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障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三、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积极建设绿色创新联盟。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环境,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区域内创新主体相互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资源的良好氛围,是加快绿色技术流动、转化与再创新的重要措施。而政府推动的绿色创新联盟有利于企业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市场等之间诸多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的关系的建立。这种绿色创新联盟应该以政府提供绿色创新系统基本的框架、资源和开展绿色创新系统发展的相关工作为主要任务。对于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更需要政府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出台鼓励绿色创新联盟的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在区域内的扩散。
【参考文献】
[1]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新探: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1).
[2] 郑继方:绿色营销:变革、冲突与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2(4).
[3] 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2005(6).
[4] 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5]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
篇2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组织结构 技术创新组织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保证这项国策顺利进行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作为主体之一的企业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又会对组织产生影响。有记载,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高技术创新中有50%~70%的失败源于组织结构模式和技术创新战略不协调。
对于组织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比较有名的是琼•伍德沃德和阿斯顿大学工业研究所的研究,但相对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目前,学术界对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已达成广泛共识,认为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相互匹配,才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
一、技术创新的特征
尼尔•凯提到,企业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无特征性,时滞性,不确定性和代价高昂四个特点。一项技术创新,在初期,其产品特征并不明显,极易被别人模仿;从取得成果到投入市场推广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否推向市场及推向市场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每一次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随着社会发展,这套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和成本的比重在增加,而时滞性却在减少。
信息时代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信息,知识和人才,而且技术的改进和完善速度也在加快。技术创新对员工知识积累和创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现代技术创新又呈现出开放性,学习型,变化性的特征。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形式提出新要求
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各个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绝不可能只依靠单一的技术创新战略作为其长期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创新能力的整合。现代企业多表现出以下特征:
1.适应性
组织的适应能力体现了组织的柔性。组织结构根据技术创新战略的改变而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适应性多通过临时团队,工作团队和项目小组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放性
企业必须要对市场变化的调整做出敏锐的反应,因此组织的开放程度也就决定了组织内部部门之间和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可穿透性。组织的开放程度越大,就越会提高创新的速度。
3.扁平化
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信息传递的效率高,不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权力下放基层,有利于适应瞬间万变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4.学习型组织
技术创新给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技术创新给企业提出的又一
要求。
三、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的主要形式
1.内企业
企业根据特定的技术开发特点,允许并鼓励本企业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离开本岗位,创建科技小公司,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利用公司现有条件进行创新的组织形式。从事创新活动的员工为内企业家,内企业家进行创新的风险和收益都在本公司内,由内企业家创建的组织叫做内企业。
2.创新小组
技术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创新规模较大,任务繁重,则就需要一种人数较多,活动范围更大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小组也被称为“开放的灵活的组织”,因为这种组织在客观上能够满足技术创新在信息交流,分权及创新职能连接方面的要求。
3.新事业发展部
这种组织是大企业在涉及到重大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为了开创事业而单独设立的组织结构。因为每一项大的创新活动,企业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这种组织结构也被称为风险事业部。
风险事业部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只受企业最高主管领导,是永久的,独立于现存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是企业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之一。
4.技术中心
技术中心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的企业集团从事重大关键技术和新一代产品研究开发活动的专门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战略,通过对重大关键项目的自主研发或引进,并且将其开发成具有市场前景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
技术中心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且其中大部分实行项目负责制,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一个跨部门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要根据需要对项目进行调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中心应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评估,及时反馈控制。技术中心要与企业内部其他技术开发结构和职能部门保持较好的沟通和配合。
5.动态联盟(Virtual Organization)
动态联盟不是法人实体,是由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基于某种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灵活的临时性联盟。
一家企业如果率先意识到某个新的市场机会或者掌握了一项关键技术,该企业就会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临时组织,动用彼此的资源,对机会做出敏捷反应,共同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整个过程中的风险和利益则有联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承担,当目标实现后,联盟瓦解。
联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进行多方面优势资源整合,提高了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对市场机遇反应的敏捷程度,但联盟中的成员要互相信任,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现代沟通网络做好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换。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
[2] 陈寿雨:浅谈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战略关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46),
篇3
摘要:包容性创新是指因低收入人群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包容性创新的框架。本文分析了低收入人群的特征,认为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市场低交易程度共同造成包容性创新过程中很高的交易成本,这引致了包容性创新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失灵。政府的政策选择应该致力于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市场失灵。最后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政府的政策选择,并对中国的包容性创新实践进行了介绍和思考。
关键词:包容性创新;交易成本;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01104
一、 引 言
包容性创新是指因低收入人群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这些创新既可以是高科技创新,也可以是低技术创新,它的基本特征是创新可以使低收入人群或金字塔底端(BOP)的人群受益[1],我们也可以称之为MLM模式[2]。 该模式指的是以较低的创新投入,获得更多的、能够更多地惠及金字塔底端的低收入群体的创新成果。
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包容性创新的框架。促进包容性创新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讲有两个基本内容:创新的产权制度和配置制度。科斯定理表明产权明晰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然而,巴泽尔认为产权的确立可能存在着交易成本,当这种成本非常高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产权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况,这会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更高的交易成本[4]。更一般意义上的交易成本发生在产权确立之后的资源配置(交易)过程之中。Williamson认为交易成本是指“在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信息搜集、条件谈判议价与监督交易实施等各方面之成本”[5]。这些交易成本是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某一方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本文认为,由于交易对象(低收入人群)的特殊性,与传统的创新过程相比,包容性创新过程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的倾向,可能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因此,需要对包容性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以促进包容性创新的更好发展。
二、包容性创新中的交易成本分析
包容性创新的交易对象为低收入人群。当前理论界关于低收入人群的研究往往同贫困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贫困标准来测度低收入人群。学者们主要从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自然特征或从人口的就业情况以及人口的种族、移民等方面研究低收入群体的构成、分布规律和特征。鉴于创新行为的特殊性,低收入人群的一些特征可能会阻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一是收低入。消费者或许因为太穷,从而没有能力购买产品和服务,这限定了产品价格上限和市场层级。二是知识水平较低。消费者可能对某些新的创新产品接受能力较差。三是空间较为分散。以农村市场最为典型,可能会影响市场规模。四是信息不对称。低收入人群缺乏获取信息的必要知识和手段。五是行为不确定。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偏好不稳定,因为他们的收入和预期不稳定。Williamson认为决定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是所谓的交易维度,它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方面,不同的交易维度决定了交易组织的交易成本的大小[5]。低收入人群的上述特征增加了三种维度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交易成本分析的复杂性。
1确立知识产权的交易成本
创新行为,特别是一些基础研究可以看做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这些产品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很难通过市场方式提品。创新行为的结果往往体现为知识产权,通常难以清晰界定,存在着很高的产权确立成本,知识产权还有很大的被盗版和复制的风险,需要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成本
Williamson认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它与沉没成本概念有关。”资产专用性水平决定了治理结构,资产专用性水平越高,交易成本越大,则市场失灵越严重,应该倾向于利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配置。创新的前期投入往往体现为一定的沉没成本,研究很可能因为市场前景暗淡而极具风险。在包容性创新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倾向,并很难签订连续性的契约,无法保证专用资产的回收,可能会存在着较高的交易成本。
3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成本
包容性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很难了解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背景、消费偏好等信息;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也缺乏了解信息的能力和手段。信息不对称会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预期都不稳定,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上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交易契约很难规范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交易过程的偶发事件频繁发生,进而增加交易成本。
4交易频率导致的交易成本
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 金融产业 协同发展 生命周期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活动包括研制或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新原料或原材料的新供给、建立新组织形式整个部分,也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便于获取潜在的利润。后人在其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认为创新活动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一种体制。20世纪80年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变成知识经济的竞争,创新系统建设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带来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大繁荣,社会财富以几何数量级递增。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而且研发周期较长,需要金融资本长期一贯的支持,因此寻求技术与资本的嫁接,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文章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资本难题,并提出了依托金融创新破解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困境的举措。
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
(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创新型企业成长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趋同效应,地缘边界逐渐被打破,世界经济形成了零距离效应,产品同质性竞争表现明显。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以当前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技术生产、技术创造、技术扩散和转移、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对组织内外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追求知识经济和价值的新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主要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和技术研发,开发有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的产品,满足大众需求获取商业价值。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创新型企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技术创新是高风险和高回报相对应的行为
创新活动是对原有的技术创新,是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改进或毁灭性的颠覆,其技术的有效应尚未得到市场的验证,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世界上很多先进技术虽然具备领先性,但由于缺少市场基础而夭折。早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天才王安博士就发明了“磁蕊记忆体”,大大提高了电脑的贮存能力。1956年,他将磁蕊记忆体的专利权卖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获利40万美元。这第一桶金并没有助其在电脑世界称霸,尽管后来王安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由于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发展战略的偏差,最终公司宣告破产。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要与商业市场的运作协同发展,才能避免高风险,获得高回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难题
(一)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高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银行提供科技贷款后,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不同企业在发展阶段需要的资金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其融资门槛高,对企业的条件和资质有明确的要求,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无法达到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二)技术创新型企业与银行存在信息壁垒
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其所从事的项目和技术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客观上,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出于技术竞争和商业信息保密的原因,大多不愿意主动披露商业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收集项目信息和技术的同时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很难及时掌握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再加上银行对现有的技术和项目的评估手段落后,在分析、识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自身的能力上存在欠缺。这种欠缺会诱使企业隐藏有关信贷决策的信息,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研究分析表明,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也并非越多越好。在假定金融机构理性判断技术和项目的情况下,会对项目和技术信息有正确的评价,但是当企业向金融机构披露较深层次的诸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波动等方面的信息时,金融机构却有可能对这些信息产生曲解,导致采取不放贷或者提早收回贷款的决策,使这些本应有利于企业申请贷款或至少不应对申请贷款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信息变为不利信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存在道德风险,造成银行对企业的监管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加大。由于以上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技术创新型企业存在信息壁垒,合作失之交臂。
(三)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及服务方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服务方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其中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国有大银行的挤压,出现支付问题,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另外,多数中小金融机构尚没有形成信息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办理手续复杂,结算体系不完备,效率低下,风险程度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壁垒。而且,由于金融机构本身也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存在资本缩水的现象,造成企业效益不佳,金融衍生发展能力和企业资本参与能力弱化。另外,中小金融机构受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加上企业效益差、欠息严重等,造成经营效益下降,削弱了对企业进一步支持的力度。
金融创新与资本创新的整合策略
(一)基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整合金融资本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如同人的成长历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对资本的需求不同,资本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1.种子期也称创意期,是指技术人员对富有创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开发,形成整体的创业设计和规划。这一时期的活动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活动,不能产生现金流量,其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在此阶段技术成功率仅占5%,大多数项目和技术中途夭折。这一时期技术创新型企业往往不能从银行等机构获得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本或合伙合资人的股本投入以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其数量一般较小,几百万即可启动一个项目。投资周期一般为2-3年,一旦企业进入正常运转状态,风险投资即退出。
2.初创期也称孵化期,是科技创业人员具体实施创业项目,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一阶段是取得、整合、运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经济资源并创立企业的过程,对资金的需求极其急迫,资金需求数量大,投入密度强。这一时期的现金流来源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对上下游企业的商品贸易融资、企业资本金盈余,以及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政府基金、风险投资、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资金需求数量比种子期要高,一般数千万以上。投资周期时间不等,一般为3-5年。
3.高速发展和成熟期。企业在这一时期已经有成型的、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培育了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市场的稳定发展,企业的扩张行为也逐渐开始,原有的资金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融入外部资金进入企业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可通过民间借贷、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政府基金、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等方式获得融资。这一时期对资本的需求数量较大,一般在千万以上,投资的领域涉及公司的各个业务层面。
总之,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创新型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对资金的需求方式不同、数量不同,但是这些资金在不同层面上解决了企业的资本难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作为创新型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应该遵循投资规律,谨慎选择投资方式和投资时间,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本的效应,避免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实现创新型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双赢。
(二)创新融资制度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当前,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亟需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仅凭借政府财政引导基金和财政补贴无法解决企业长期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鉴于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那种维持金融资产低利率或负数利率及限制贷款发放的政府政策,往往不能刺激储蓄或阻止低效率投资。只有让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凭借自身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和资本创新才能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金融市场应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资本供应体制,建立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金融网络,为企业提供造血功能和成长加速剂。近期提出的资本市场转移平台这一理念,是金融创新的具体体现,转移银行的负债,及时消除坏账和呆账,有利于银行轻装前行,把有限的资本应用在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同时经过资本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和企业金融资本转移梯度,形成整体优势和合力。同时,各个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体制,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历程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制度创新息息相关,资本因素成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跃的因子,激发出无处不在的能量。我国应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疏通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融资瓶颈,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三)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由于多数创新型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资产有限,信用记录不健全,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我国应从宏观上整体把控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政府理应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促进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担保机构担保贷款,降低经营风险。完善担保体系,健全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担保行为,对担保运行等关键内容、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推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制定统一的运作规范。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技术经济时代,技术与资本的耦合带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的繁荣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活动由此也涵盖了思想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创新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技术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有效地融合,企业创新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力。文章从技术和资本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创新和资本创新的整合与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对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能够有所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小兰,赵弘.突破融资瓶颈—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与金融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韩家义.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发展战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篇5
10月11~13日,2016 PH Value中国国际针织(秋冬)博览会(下简称“针织展”)举行,在展出面积达14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220 余家展商展示其创新面料、产品,展品重点以针织类成品为主,包括针织衫、内衣、袜子、家居服及功能性针织品等。
集群+品牌 彰显产业实力
本届针织展延续了“集群+品牌”的展览模式。作为行业标杆,即发和东渡连续多年参加针织展,诠释了了针织展做为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十大针织产业集群集体亮相尚属首次,他们是广东张槎、深圳内衣、佛山盐步、中山小榄、吉林辽源、桐乡濮院、诸暨大唐、常熟古里、常熟梅李、枣庄税郭。
依托于春季针织展中主推“针织衫板块”的做法取得的成功,本届针织展进一步细分了针织展的内衣板块,除了安莉芳、古今、奥丽侬、美思、东渡、铜牛、旭化成、伊藤忠等知名品牌继续参展外,小榄内衣展团首次组团参展。作为男士内裤的代表,小槛重点展示了在男、女士内衣方面的加工及设计研发能力。此外,由辽源、大唐、海宁华尔领衔的“袜子版块”也在本届展会上大放光彩。
张槎展团组织众多品牌参展,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张槎街道常务副主任何永庆肯定了张槎组团参展、整体亮相对推动张槎针织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利用好纺织行业这个巨大的朋友圈,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国针纺黄金大道的建设中,让张槎针织迈上新台阶!
在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以中国针织电脑横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CKRC)形象,通过产业链的形式进行了2017/2018秋冬针织男女装设计流行趋势的展示与。针对当前行业热度极高的“智能化”,公司董事长金永良表示金龙已启动了针织智能化生产项目,将对毛衫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为表彰优秀的产业集群、优秀企业,PH Value“针情十年”颁奖典礼在针织展期间举行,颁发了“针情十年”风云人物、个人贡献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最具市场影响力奖、最佳合作伙伴奖、市场推动奖等多个奖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表示,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无论从展示面积、观众数量、行业影响力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从一个规模较小的单季展会转变为每年春秋两季举办、成为中国纺织联合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引领 再塑产品价值
十年间,针织展一直以服务针织行业,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为己任,见证了中国针织行业快速的发展历程。十年前,2006年针织服装出口以占比51%首次超过梭织服装,针织服装以其舒适、自然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中国针织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针织行业出口首破千亿美元大关,占到中国纺织行业的3/8,占全球市场的1/10。我国针织行业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在增强。
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好的品牌和产品是关键,而好的设计更能增加其附加值。在本届针织展上,参展企业对于服装面料的技术研发和款式的创新设计吸引观众纷纷驻足参观,组委会对设计创新的极致推崇更是从现场秀场区域里接连不断的精彩活动中展露无遗。
本届秋季展的T台秀主要有四场,分别以“时尚大唐,袜艺小镇” ,“魅力张槎,创意T恤”,“濮院毛衫, 续写传奇”和“安莉芳秀,极致诱惑”为主题,演绎了完美针织的风采。
“张槎时尚针织小镇‘花漾禅心’时装秀”上,“秀工莨作”的董事长兼首席香云纱服装设计师蔡敏女士设计展示的20多套晚礼服,将曾一度走向“博物馆面料”的香云纱与一直躲在“内衣”应用角落的针织面料成功结合。以“璞”为主题的中国濮院时尚设计原创会是一场充满江南韵味的针织设计之旅,濮院的原创设计品牌通过此次系列时装展示,试图向人们诠释自然、健康、时尚、创意的生活理念。
作为针织品类中的内衣,此次深圳内衣领“秀”,大牌云集本届展会,其中安莉芳携旗下品牌EMBRY、芬狄诗+IVU、Liza Cheng用新一季的Romantic Holiday新装点燃了一份浪漫的假日心情。
功能性成先导 新驱动力
在本届针织展上,很多功能性产品不管是新材料,还是环保加工工艺,乃至智能化服装等,都折射出了针织企业发力创新发展的举措。记者在走访伊藤忠、旭化成、圣泉、珀鲁、华尔等企业后,企业普遍的共识就是,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必须依靠创新走差异化路线,常规产品利润将越来越薄,只有开发差异化和功能化产品,才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
篇6
关键词:技改;营收;成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专精型转变,技术进步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新兴行业的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正是其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之所在,对新技术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而对于传统行业企业来说,新技术、新设备的高投入往往意味着高成本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若这部分投入无法取得预期收益,将造成极大浪费,甚至造成现金流断裂,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改投入收益,同时适度投资规避风险,将是有志进行技术转型升级的传统型企业当前最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以某集团公司下属长途客运、工程建设领域的两家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2010年―2013年的技改投入和营收状况,探讨技改投入与企业营收的关联,并分析可能对此关联性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最终得出两家企业较为合适的中短期技改投入规划。
2.基本情况
为解决关于技改投入与营收的一系列问题,首先研究两家企业从2010年至2013年的技改投入与营收情况。
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客运公司 营业收入 83556.26 108999.18 114033.76 109208.35
技改投入 3456.19 6972.32 5457.31 8258.28
上年末资产数 24040.28 22165.06 36229.30 29095.52
技改投入系数Φ1* 0.14 0.31 0.15 0.28
工程公司 营业收入 113098 122404 120773 135237
技改投入 640 750 750 528
上年末资产数 11217 11455 11601 11798
技改投入系数Φ2 0.05 0.06 0.06 0.04
表1 客运、工程公司2010年-2013年技改投入和营收(单位:万元)
*技改投入系数Φ:当年度“技改投入资金”和上年度“设备资产金额”的比值。含义是企业当年度对单位金额设备投入的技改资金。Φ≥0,当没有发生技改投入时,Φ=0。
从表1可以看出,两家公司的技改投入在绝对数和投入力度上均有明显不同,它们的营收却都保持在较为稳定的高位。那么,技改投入如何影响营收?。
3.问题一:两家单位的技改投入和营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为研究目标企业的技改投入与效益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别针对历年数据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图1目标客运企业2010年-2013年相关数据图表
从图1来看,技改投入和效益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营收、利润总额、净利润之间必然存在线性关系,本文选取营收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技改投入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及相互影响的作用。
首先,使用数学工具验证营收和技改投入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表2)。
序号 时间 客运企业 工程企业
营业收入X1 技改投入Y1 营业收入X2 技改投入Y2
1 2010上 39235.9 1007.24 51298 560
2 2010末 83556.3 3456.19 113098 640
3 2011上 52060.8 3612.14 68173 520
4 2011末 108999 6972.32 122404 750
5 2012上 57402.2 4022.32 57883 455
6 2012末 114034 5457.31 120773 750
7 2013上 58334.2 2737.15 69029 237
8 2013末 109208 8258.28 135237 528
表2相关性验证表
利用EXCEL内置函数,分别求得:
CORREL(X1,Y1)=0.867
CORREL(X2,Y2)=0.594
由此可知,该客运公司的技改投入与营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该工程公司的技改投入与营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明显弱于前者。
4.问题二:影响技改投入和营收的相关性的因素有哪些?
从图1可知,即使客运公司的技改投入与营收相关性高达0.867,其营收的变化也没有始终与技改投入保持同步。为研究如何使技改投入发挥最大成效,我们必须首先找到影响技改投入与营收相关性的因素。
4.1客运公司技改投入与营收分析
2010年―2013年间,是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转型的重要时期。该客运公司在得到巨大的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设备更新、业务拓展和服务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而技改投入的良好反馈,让企业渐渐形成了技改等同于收益的观点。我们根据客运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将2010年―2013年分为四个阶段:
2010―2011:积累之年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客运公司立足本地,对内整合优质资源,在稳定好客运主业的基础上,出资收购并实现星网物流、捷讯公司、城北驾培、公交驾培股权转让,拓展出修理、驾培等新兴业务;对外则建立起“苏锡常通”企业战略联合,与苏州、常州、南通的客运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区域运输公司,不断增加区域联合的吸引力。年内,公司的车辆等经营资产有所增加,技改投入的增值效应渐渐开始积累。
2011-2012年:跨越之年
该客运公司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2011年,该客运企业的技改投入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公司开始引进清洁能源客车,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本地大型交通枢纽建成,客运公司以站点整合为契机,整顿公司内部经营资源,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范围,在新兴旅游板块上取得了良好进展,公司营收出现跨越式增长。相应的,随着枢纽车站的投用,站内大量的自动扶梯、升降梯成为了维护的新重点,技改投入也有大幅度提高。
2012-2013年:滞胀之年
经过两年的投入,客运公司的车辆、设备整体状况均良好,技改工作由新购转向维护,并保持一定比例的车辆更新,因此投入数字产生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一年,高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其对公路客运的挤出效应日渐显现。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技改投入仍然对客运公司的营收产生促进作用,但2012年的营收增长势头已经明显放缓。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增加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技改投入策略和营收。
2013―2014年:衰退之年
2013年,客运行业的危机开始显现。从环境形势来看,高铁、航空等新兴出行方式迅猛发展,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小车通行费等政策出台,对公路客运行业的挤压现象日益严重。从企业经营现实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渐入尾声,各项指标进入倒排完成期,诸如“黄标车”淘汰等硬性指标给传统的运输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到,2013年度,技改资金投入较上一年明显上升,达到样本年度中的最高值。由于前几年的大规模投入,客运市场的供给已经明显超出需求,根据供求曲线(图3),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公司的营收反而较去年明显下降。
图3 供给―需求曲线
4.2工程公司技改投入与营收分析
对于工程公司来说,2010年―2013年,技改投入保持平稳,营收在2011年和2013年发生明显增长。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促成了这两次跨越式发展。
(1)企业规模的扩大
工程公司拥有多家上下游企业,如混凝土公司、航道工程公司等。2011年前,该工程公司对这些下属企业的参股比例低于50%,这些公司的营收只算作投资收益,未计入工程公司营收。2011年后,工程公司增持控股,下属企业的财务报表与工程公司合并,促使2011年工程公司营收的明显增长。借此契机,工程公司进一步覆盖了建设领域上下游,投标范围明显扩大。2013年,该工程公司在多个领域内中标建设项目,中标额达17亿,实现了营收的第二次增长。
(2)经营的模式不同
特定建设项目对施工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工程分包的运作模式十分常见,指中标公司并不直接进行施工作业,而是以总包单位的身份,将工程分项承包给第三方。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有直接的合同约束,并具有相应的责任连带关系。总包和业主对分包负有监督管理责任。这一经营模式打破了设备保有规模对工程量的限制,2013年,工程公司约70%的中标额都是通过分包来实现的。
4.3 影响因素归纳
从上文可以看出,影响营收与技改投入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直接影响营收,另一类对技改投入的成效产生放大或抑制作用,进而改变营收。前者主要由有以下几点构成:
1.环境形势。如世界金融危机、国家级的发展规划、出行方式的改变等。
2.政策因素。如改收营业税为增值税、淘汰“黄标车”、法定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小车通行费等。
3.经营策略。如企业和资产规模扩大、拓宽经营范围、工程分包模式的发展等。
后者很大程度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5.问题三:两家企业未来的技改投入策略应该是什么?
5.1 客运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出行效率将成为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重要因素。公路运输受到航空、铁路的挤压现象将日益明显,是营收减少的最主要因素。
内部条件
战略选择
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优势-S
S1、主营业务收益较为稳定
S2、机务管理模式较为完善
S3、新能源有政策支持
S4、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劣势-W
W1、机务管理人才供给不足
W2、企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W3、车辆设备更新需求资金量较大
W4、新能源车辆使用经验不足
机会-O
O1、主营业务较为稳定
O2、公司向绿色低碳交通转型
O3、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 S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制定适合行业发展的技改投入计划
2、在技改投入的绿色低碳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3、依靠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机务管理工作效率,减少技改成本 W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向研究探索新能源技术倾斜,培养技术人才
3、扶持新经济增长点,配套投入一次到位
4、强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威胁-T
T1、受航空、高铁挤压,公路客运需求减少
T2、燃油、劳动力等价格不断上涨
T3、发展绿色低碳交通需要较多资金投入
T4、百姓的服务需求明显提高 S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投入技改资金提升服务质量,巩固现有市场
2、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加强与政府沟通,在新能源新技术应用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W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投入技改资金提升服务质量,巩固现有市场
2、技改投入向新技术研究倾斜
3、制定技改投入计划时注意规避风险,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点的风险
表3客运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同时,从2014年1月的客运量及同期对比来看(表4),旅客运量同比下降6.62%。周转量同比增长7.28%,说明选择长途客运出行方式的旅客正在渐渐转向短途出行。
项目 2013 2013 增减(&)
旅客运量
(万人次) 312.33 291.66 -6.62
周转量
(万人公里) 22874.39 24538.74 7.28
表4客运公司2014年客运量和周转量同期对比
综上所述,客运公司未来几年的技改投入策略如下:
1.技改投入适当紧缩。可参照2012年的投入计划,将更新投入集中在设备维护、保持设备新度系数方面。新能源车辆更新投入必须与新经济增长点、新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不宜盲目扩大车辆保有规模。
2.技改投入向新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倾斜。一方面强化新能源车辆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分层次开展新技能、新工艺培训,建立技术人才库,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和QC小组的研究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技改投入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技改投入资金要用来提高既有业务水平,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水平的修理质量巩固现有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要用来不断拓展、延伸业务范围,开展新经营项目可行性调研,发展新项目、开拓新市场。
6.2工程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内部条件
战略选择
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优势-S
S1、业务市场广阔,营收有增长空间
S2、有良好的口碑和企业形象
S3、企业上下游覆盖面较广
S4、技术管理较为完善
S5、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劣势-W
W1、技术人才缺乏
W2、主营业务缺乏新经济增长点
W3、工程设备、生产工艺较为陈旧
W4、工程设备更新所需资金量较大
机会-O
O1、世界经济形势向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前景较好
O2、工程建设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明确
O3、信息化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S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强化市场调研,巩固现有市场,发展潜在市场
2、改进主营业务和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工艺,降低经营成本
3、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设备技术状况信息库 W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2、拓展业务范围,打破区域限制
3、升级主营业务和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工艺
4、合理制定设备更新计划,规避资金压力
威胁-T
T1、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T2、劳动力等价格不断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
T3、在本行业内,企业没有明显竞争优势 S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根据工程建设规划,制定中长期的技改投入计划,确保设备满足工程需要
2、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3、上下游企业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工程原材料,创造竞争优势
4、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降低运作成本 W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2、投入计划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打破区域限制
3、有序更新现有工程设备,并合理配置维护计划,降低企业成本
4、向工艺研发转移,积累企业在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
表5工程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工程公司未来几年的技改投入策略如下:
1.技改投入加大设备更新资金比重。公司要依靠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设备维护,并合理制定中长期的设备更新计划,预留资金逐步更新,避免一次性更新给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
2.技改投入向研发转移。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公司和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从技术和原材料的层面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3.技改投入要紧跟市场需求。未来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较多,技改投入要紧跟业务开展的步伐,确保设备设施的技术状况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思路[EB/OL].218.2.208.140:9002/Gen/KJWEB/SC/KJJY/KJJY2010070611461921867.aspx,2010-03-31
[2]田涛.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1
[3] 谢成辉,杨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新趋势[J].国外公路,2001(3)
[4]邵虎.浅谈安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1月(上)
[5] 张俊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07期
篇7
几年来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开发了模块化电源和氧化锌压敏电阻,目前这两个产品已经成为××公司的主导业务。
一、自主创新填补国内电源行业空白
模块化电源广泛应用在国内通信行业的通讯传输骨干网络、基站、机房,以及电力行业、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铁路站点和银行系统。在明年4月18日起实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6条铁路线,就有四条铁路全线使用了我们××公司的模块化电源设备,有力地保障了铁路的运行安全。
××公司在研发模块化电源产品初期,还是一个注册资金仅为60万元的小公司,公司看准模块化电源产品的巨大市场前景后,果断地从50万元流动资金中拨出30万元做初期研发。2002年出产品,2003年是关键的一年,公司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毅然投入1200万元,加大对模块化电源产品研发资金的倾斜,生产能力由200*年5000台飞速发展到2005年的几万台,年产值也从2001年的四、五百万,一跃起为2005年的7400万元,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8%,员工人数也从01年的9人增加到现在的220人。
一直以来,××公司就以“科技创造××”的理念,立足于高端电源产品的研发,通过几年的艰苦研发,逐渐形成了以模块化电源系列为主的电源产品体系,共有6个系列12个品种,其中又以模块化铁路电源翘楚同业。2004年4月,模块化铁路信号电源第一次在株洲铁路枢纽试运行时,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性能被铁道部称为“铁路信号电源的一次革命,是中国新型铁路电源的领导者”。
我公司的铁路专用模块电源产品通过招标,成功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青藏铁路。青藏铁路途经戈壁荒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因此铁道部要求“青藏铁路”各站点使用的设备都能实现“免维护”。××电源产品最大的技术创新点就是把控制部分与逆变部分都实现了模块化,并且在控制部分实现了双备份,任意一个逆变模块或者控制模块发生故障均不影响其他正常模块的工作,并且正常模块可自动承担已经损坏模块的负载,不需要实时更新损失的模块部件,满足了实际需求。另外,同时参加投标的其他电源产品只能实现2千米以下对输出功率没有衰减,海拔每上升1千米,功率下降10%,而××电源产品针对青藏铁路的特点,大胆地进行了技术创新,实现了在3500米以下输出功率没有衰减,这样,在“青藏铁路”4千米以上的路段的功率衰减不到10%,体现了优异的高海拨适应性。
在青藏高原恶劣环境的严格考验中,我公司的模块化电源产品展现出了强劲的稳定性、技术的先进性及耐低温、宽适应性,性价比相当高,可取代外国产品,深受“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及“国务院青藏办”的好评,在“世界屋脊”完全有能力使用我国自己的模块化电源产品。如果说“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一个奇迹,那么我们××公司则是帮助了奇迹的实现。今年11月,铁道部表彰了××公司为实现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建设目标,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并颁发了纪念奖章。《中国交通信息产业》、《广西日报》、《电源世界》、《ups应用》等媒体也纷纷以“驶入‘离天最近的铁路’——××公司与青藏线一起延伸”、“广西企业在“天路”上竖起民族品牌——××公司信号电源闪耀青藏线”、“××电源产品在青藏铁路大显神威”等标题予以报道。
目前,××公司的模块化铁路信号电源已经服务在青藏线上的31个站点。与此同时,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6月底,××电源产品已占据更新升级后的全国铁路信号电源产品市场份额的30%,各主要铁路干线(如浙赣线、胶济线、京广线)等万里铁道线上均有××的电源产品在保障着铁路的运行安全。
二、引进、消化再创新,建立新品牌
在自主创新的成就面前,××公司同样注重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再创新。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是一种瞬时过电压保护器件,是以氧化锌为主要原料制造的精细半导体电子陶瓷元件。电阻值会随着施加的电压的变化呈现非线性变化。当电压超过一定的值,压敏电阻迅速从高阻状态(阻断电流)转入低阻状态(导通),反应时间可以达到毫微秒级。应用于各种电子线路、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的浪涌过电压及雷击电压的保护,在气象防雷、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等国民经济各个重要领域都获得广泛应用。
我们公司2004年通过从陕西795厂引进技术和人才,通过对生产设备的改造,技术工艺的改进,配方创新等有效措施,使产品质量及性能相比起同行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大大促进了压敏电阻器的技术进步,于2005年建成了通用型压敏电阻生产线,同年4月18日正式投产,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3亿只通用性压敏电阻的生产能力,产值达到3500万元。年产300万只高能型压敏电阻的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已经建成两栋厂房及辅助设施,其中2号厂房已经在11月中旬完成装修,于11月底投入使用;3号厂房预计在11月底封顶,12月中旬完成装修;部分设备已经安装完毕,预计投产后,产品性能指标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我区生产高能型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的空白。
质量是任何产品的生命线,而“保证质量”这个字眼,在新锐电子的厂房到处可见,××公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产过程中,光质量检测就经过了五道工序。正因如此的严格要求,较强的性价比也得到了慕名而来的台湾久尹、联顺等大型企业客户的赞许。
在产品质量审核过程中,数据胜于雄辩。关于压敏电阻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在0.75u1ma下漏电流中国家标准值小于10即为合格,而新锐公司的氧化锌压敏电阻产品最高值只有1.0,而最低值仅为0.3,这些数字均低于国家标准10倍以上,显示了极优秀的下漏电流参数;而在8/20μs大电流冲击电流耐受试验中,新锐的氧化锌压敏电阻产品可以在40ka的大电流下承受2次冲击,同类产品只能承受20ka的大电流1次冲击;且这两次冲击的电流均值也都高于国家标准,最高承受电流可以达到42.3ka。
辛苦换来了成果,优异得到了肯定!2005年8月10日,在我国避雷产品质量权威检验机构——国家绝缘子避雷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锐公司送去的5个型号的压敏电阻产品全部通过了严格的测试;在大电流冲击耐受试验中,充分体现了产品过硬的品质;且各种主要指标方面也均符合《gb18802.1-2002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标准要求。
三、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的自主创新,首先是激励机制的创新,只有建立了鼓励创新的制度,才能发现勇于创新的人才;拥有了勇于创新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技术的持续、自主创新。
××公司通过制订“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专利管理制度”、“横向科技协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做到了把“自主创新”摆到了促进企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突出位置。
××公司提倡“科技创造××”的企业文化,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了健全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我公司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对他们进行股权、期权奖励,还给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等等,为研究开发人员提供发挥创造力和实现个人理想的空间和机会,激励科技人员为实现企业价值和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2004年,××公司对在电源产品研发攻关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深圳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张凌涛奖励了16万元。
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电源产品,既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具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又使得产品本身始终处在行业发展的最前列,形成了真正的科学创新主体。××公司目前已经获得包括“铁路专用并联逆变电源系统”和“一种并联模块化逆变电源均流控制方法及系统”在内的5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模块化电源产品也列入2004年国家级火炬计划和2005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四、技术交流与合作
为确保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同行业先进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后劲,公司十分重视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一是继续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二是继续加强与美国爱默生、西屋电气、台湾致茂、伊顿爱克赛等国际大公司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发、生产面向全球销售的模块化电源产品。
五、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机制采用滚轴发展模式
经过八年的发展与积累,××公司已形成了“集团化”雏形,涉及的领域与技术不断扩展。为了进一步适应时展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公司在创新机制方面采用“滚轴发展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其主要特点包括:
1.强强合作,走联合之路,共同研发新技术。
2.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协调,优势互补。
3.共享资源,避免重复浪费,更好把握技术发展方向。
4.科研、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有序结合、高效运作。
六、××发展战略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中,××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开发出更新的高质量的电子信息产品,快、稳、准的进入新市场,引导市场使我国的电子产品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进一步培养和造就一批人才,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制定一系列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计划,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抓紧引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学术带头人’和高素质懂管理的技术人才,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体系建设,保持技术领先,从技术创新目标、创新任务、创新体制和创新机制等方面深化创新思路和运作内容。切实抓好一批创新工程,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建设部、省、市科技创新计划和创新工程,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科技实力。
篇8
一、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经营工作上水平。生产经营工作是我公司的中心工作,其他各项工作必须以此为核心,充分发挥促进和保障作用。在生产经营工作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客观认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地位,增强危机意识,放下架子,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从质量、周期和服务上保证客户满意。为此要继续贯彻全员经营的思想,用有序的生产组织保证生产经营,用技术创新带动生产经营,用优质的服务促进生产经营。全面提高经营工作水平。
市场信息是开展经营工作的宝贵资源,因此,职能部门要做好经营信息的管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经营信息中心,对经营信息统一管理,完善经营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估,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充分挖掘每条信息的价值,为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帮助。还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加强对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协调指挥,发挥出全公司整体经营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通过制度约束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生产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努力扩大市场份额。XXXX专业应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上,继续保持和扩大市场影响力,积极参与标志性建筑的XXXX竞标,积极开拓新市场、开辟新业务,要通过原位测试手段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成果的技术含量。测量专业要继续加强基础测绘,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开辟日照观测等新的业务领域,并加紧星际公司的运作,尽快形成规模。管线探测业务要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基桩检测业务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测试新技术,做好服务,并与重要客户和有关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今后的市场放开做好准备。岩土施工专业首先要做好生产组织管理,抓好项目成本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这也是我们明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做到抓大放小,努力承揽规模大利润高的公建和工业项目。岩土设计要在深基坑支护项目上寻求新的突破。
为了抓住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筹建滨海分公司,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扩大在滨海新区的市场占有率,并逐步站稳脚跟,开创生产经营工作新局面。
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进我们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严密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执行力,切实保证各项决策和制度落实到位,特别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首先是抓好成本控制,特别是要完善单项工程核算,通过调整核算方式和核算体系,逐步向全成本核算过渡,真实反映项目盈利情况,从而增强经济管理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二是要加强财务工作的计划性,搞好资金的统筹管理,既要认真执行计划,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又要简化管理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适应市场环境需要。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为基层生产单位做好服务。三是加强财务经济分析,经济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所有生产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单位的领导要注意培养经济头脑,要用经济头脑部署本部门工作,并且对本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加强合同和施工方案评审,对合同报价、质量标准、工期要求等关键要素进行科学的评价,降低经济风险,扩大利润空间。
2、做好生产组织管理。合理安排人员设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效率,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工程周期,维护我公司信誉。对施工和劳务型单位,要把现场施工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总结和推广设备承包和项目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降低成本消耗,保证施工质量。并且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政策,加强宏观控制,不能以包代管。另外,作为我局安全工作的重点单位,安全生产始终是一向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重大事故,保证职工和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
3、质量管理要常抓不懈。强化质量管理责任,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责任到岗,落实到位。优秀的产品质量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主要优势,今后我们必须要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在教育上,必须坚持强化全公司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避免出现疲惫厌倦情绪。在管理上,要把贯标工作与实际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加强成果检查,也要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操作程序,确保产品合格率100%,优级品率达到10%以上。
4、严格办事程序,狠抓制度落实。在完成制度修编工作的基础上,抓好制度落实。特别是职能科室要围绕公司里的制度要求,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一方面可减少工作随意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分工协作,明确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也便于监督考核,推动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督办工作,保证班子的各项决策执行到位。
除上述工作以外,要继续完善设备物资管理,加强设备使用的跟踪管理和新型设备调研工作,为加强成本控制和设备购置提供可靠的资料。还要做好成果资料的归档管理,并加强技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利用我公司多年来掌握的资料,总结提炼出我公司自己的经验理论,提高我公司的技术实力。
三、坚持科技兴公司方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探索和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妥善处理经营生产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专职研究和兼职开发相结合,自主创新与联合开发相结合,加强和科研公司所、大专公司校的联系。鼓励技术人员大胆创新,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引进新工艺,开展新业务,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公司的发展积攒后劲。对那些在技术创新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要大力表彰奖励。通过加强科研立项工作,确定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符合我公司实际的科研课题。XXXX专业要加大多种原位测试手段的推广应用,不断丰富XXXX技术手段,还要做好地震灾害评价等新业务的技术准备工作。岩土设计和岩土施工专业要通过新桩型、新工艺的引进开发,抓住滨海新区建设的时机,着力开发或引进软土处理新技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测绘专业要加大数字化技术的投入,依托星际公司,着力研究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管网信息系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和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力争在市政府推行数字化城市战略的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工程测试专业要加强物探技术的应用研究,对新引进的设备加紧开发利用,发挥现有设备潜能。
技术主管部门和专业总工要注意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丰富思路,开阔视野,随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的编制,加强城市地质科技领域开发,不断提高行业地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随着市场经济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逐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明年我们重点要从两级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这几方面入手,加强整体队伍建设。
在两级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继续抓好作风建设,使各级班子和干部加强责任心,增强紧迫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履行管理职责,坚持深入基层,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二是要加强干部考核工作,完善考核机制,突出业绩考核,加大量化考核和平时考核力度。三是加强干部培训,通过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形式,加强业务知识、管理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培训管理。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做好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培训。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对那些工作表现出色,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志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扩大内外技术交流,掌握技术发展前沿动态。通过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技术人员自觉钻研业务。还要通过开展科技论文评比、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尖子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并在全公司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术氛围,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谋求发展。面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们认识到传统的理念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首先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逐步推行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用人上采用双轨制模式,对于我们需要的人才,签订劳动合同,不再调入人事关系,改变以往只能进不能出的现象,真正做到“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既减小了企业负担,也扩大了我们选人用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扩大了选材范围。我们还要逐步推行岗位管理模式,通过签订内部聘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标准要求和相应的待遇,对于符合岗位要求的,不论年龄不论资历,择优聘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内部环境。对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强调业绩和表现,改变以往论资排辈、“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和不干都一样”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完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调动职工积极性。
在专业发展上,我们计划对工程监理和建筑设计实行委托管理,借助外部人才和灷活的管理机制,带动专业发展,增强全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岩土施工专业继续推行设备管理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并逐步健全和完善配套的管理机制,尽快扭转岩土施工专业目前效益较差的不利局面。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三流企业做项目,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版权所有
首先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表彰,对错误典型进行批评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总结我们过去成功的经验,提炼出符合自身特点,适应发展需要,为广大职工认可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成和谐统一,打造优秀的天勘文化。
篇9
摘要:虚拟企业是为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组建起来的动态联盟,是适应敏捷制造模式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而必然有着与传统企业大相径庭的新特征。虚拟化了的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是虚拟企业健康发展和扩张的关键。因此,应从经营理念、管理创新、团队组织等方面加强和改善质量管理。本文根据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提出了针对虚拟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创新和改进内容,并提出了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虚拟企业 质量管理 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十分迫切,传统中小企业和院所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而虚拟企业经营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从转变管理模式的角度,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又一新的选择。其中,虚拟企业的质量管理是虚拟经营能否健康发展和扩张的关键。
1、虚拟企业的概述
虚拟企业是指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虚拟企业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虚拟企业具有管理高效、经营风险小、技术共享、市场反应快速、组织机构灵活等优点。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的性质:虚拟企业是一个成员企业相互联系的整体,成员企业不一定要拥有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单位。
(2)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虚拟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集中体现为一种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组织机构形式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3)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对象:虚拟企业把一切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都作为自己的生产对象,把全世界的消费者都看作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成员企业的组成。
(4)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虚拟企业中成员企业之间是一种完全的合作关系,每一个成员企业必须对自己生产的原材料、零部件的质量负责。另外,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使产品的兼容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大大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2、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
质量管理,总的来讲是在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为使最终产品满足顾客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不同主体(虚拟企业或传统企业)的这些活动必然有一定的差异,本部分将从多个角度对虚拟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特点的分析,以明确对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变革而发展,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必然突破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革。
(1)目标结构:传统企业的设计过程与制造过程是截然分开的,其设计过程的目标是满足顾客需求,而其制造过程的目标是满足设计要求;虚拟企业的设计过程与制造过程的界限不如传统企业那么明显, 二者是并行的, 共同目标是满足顾客需求。
(2)新产品开发制造的程序:传统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制造过程是一个含有多个反馈回路的闭式串行系统,一个简化的流程,从而带来的弊端是产品开发制造周期过长,且有可能使生产与市场脱节。而虚拟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等过程是并行的,对各阶段的评审过程融入其中,因而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周期,以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
(3)质量管理的方式:传统企业的质量管理属于一种过程式管理,在实施中要保证每一涉及质量的过程都符合既定的标准,从而最终保证产品的质量;而虚拟企业的质量管理属于一种面向模块的协调式管理。它不必涉及承担不同质量任务的成员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而只是协调各成员企业完成其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为它们提供各种服务(信息、人力、资金及物资服务)。
(4)质量管理的重点:传统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是事先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文件;而虚拟企业质量管理重点是协调承担不同质量任务的成员企业的活动,为它们提供各种服务,从而确保各质量任务能按时、保质完成。
(5)质量改进方式:传统企业的质量改进是一种事后改进,即从市场调研开始,经历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再收集顾客需求信息,分析上一周期产品质量的不足,改进设计等过程,完成改进;而虚拟企业的质量改进贯穿于产品的全过程,时刻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不断将各过程与满足顾客需求这一目标相比较,持续改进。
3、我国虚拟企业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其竞争领域也由价格竞争转向了质量竞争,质量已成为虚拟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研究发现,目前虚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示。
4、虚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虚拟企业各个阶段,其质量管理具有各自的阶段性任务,具有不同的特征,各阶段整合组成一个全过程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鉴于此,提出了基于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质量环,如图1所示。
4.1生成期的质量管理
生成期是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即虚拟企业创建形成阶段,该阶段的质量管理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市场机遇识别:根据市场调研信息以及顾客需求信息,对市场机遇进行识别,对新市场和机
遇产品的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减小虚拟企业运作的后期风险,提高虚拟企业运行质量和可靠性。
(2)质量目标制定:盟主企业根据市场分析,规划机遇产品的总体质量目标,制定质量任务,为后期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3)合作伙伴选择:围绕质量目标对其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行鉴定,对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候选合作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制定不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策略,以保证成员企业之间质量管理协调和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4)基础构成控制:主要是对虚拟企业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源的控制,确立组织结构模式和虚拟企业的运行模式,组建质量功能小组,构建集成开放的虚拟企业运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平台,制定有效可行的合作协调机制,为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后三个时期质量管理工作及虚拟企业的有效 运行奠定基础。
4.2 运行期的质量管理
运行期是虚拟企业运作管理机遇产品的实现期。虚拟企业一旦组建成功,其具体的质量管理执行过程与传统企业相似,不同的是质量任务的承担者不是在一个企业的内部,而是分配在不同的合作企业中,并以质量合同的形式给以确立,该时期的质量管理。
(1)质量任务的分解:根据质量目标任务信息以及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信息,将质量任务进行分解,并与合作企业签订质量合同,确定各合作企业的质量子目标和子任务,明确各成员企业的职责和义务。
(2)质量任务的执行:各成员企业根据合同规定,执行质量子任务,依据各自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其子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微观控制,实现其对应的质量功能。
(3) 质量监督与协调:依据集成开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各合作成员企业的质量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并就产品实现过程提出优化决策,对执行过程中的收益和风险等相关问题进行协调,提出质量合同改进意见,同时,对各成员企业的信誉问题进行监督管理。
4.3发展期的质量管理
在虚拟企业运作过程中,联盟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模式根据发展变化是必须的,发展期是虚拟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其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评价、质量创新以及组织运行调整等问题。
(1)质量评价:由盟主企业的质量协调信息、各成员企业质量任务完成情况信息、顾客产品使用反馈信息以及最新科技信息构成质量评价信息源,盟主企业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对整个虚拟企业的质量管理以及其产品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动态指导虚拟企业的运行发展,为质量创新提供参考。
(2)质量创新:依据质量评价结果、盟主企业的产品改进建议以及成员企业质量改进建议,产生质量任务修订信息和质量设计新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原有的质量任务进行变更修订或设计全新的质量指标。
(3)运行调整:根据新任务信息和质量创新信息,调整虚拟企业质量目标,并在调整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合作伙伴以及虚拟企业运行模式。
4.4终止期的质量管理
虚拟企业完成了其业务过程后自行解体,终止期的质量管理问题主要是围绕其重构或解体以及解体后的善后工作来进行。
(1)利益分配:根据各成员企业的完成质量任务的考核结果以及协议或合同中规定的利益分配 原则,将虚拟企业所取得的收益合理地分配给成员企业,以保证各合作企业能够“多劳多得”、“多投多得”。
(2)解散计划:虚拟企业业务过程完成后,盟主企业根据各成员企业质量任务完成情况,综合整个虚拟企业质量目标完成效果,结合市场前景,确定市场机会即将或已经消失,提出联盟计划的解散。同时,所签订的质量合同、协议随之终止。
(3)绩效评价:各成员企业对其在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取得地绩效和成果进行评价;盟主企业对整个
虚拟企业所取得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为组建新的虚拟企业积累素材。
5、结论
篇10
1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的文化资源、经济条件等内部因素直接相关,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从而推动企业与文化人才的创意创新。文化产品的创意和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断互动、创新、调整、适应,个人创造、企业竞争、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在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即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下,促进文化产品、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产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文化市场需求。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路径是协同渐进的,其发展动力和成长方式与区域文化、资源、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直接相关,还与政府政策支持、全球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见图1)。
2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动力机制的评价指标
依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拟定出模型评价的驱动指标,见表1。
3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措施
3.1内部动力机制的构建
3.1.1“人才兴文”战略文化产业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是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和合理使用,只有人才能够将文化创意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酒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产业发展起点低,市场化程度、企业创新、技术创新都比较落后,资金、人才等资本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产业附加值较低。目前,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亟需并相对匮乏。必须引进、利用、培养创意、设计、生产制造技术、经营管理等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为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吸引资本、开拓市场,因此,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行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快速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进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优先进行人才资源开发、人才结构调整,保证人才投资优先、人才制度创新优先,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夯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意创新能力,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释放文化生产的活力,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的良好人才环境和氛围。二是政、校、企三方合力,构建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解决文化专业人才亟需的问题。政府充分利用地方院校教育资源,制定相应的用人机制,使地方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享受公平竞争的待遇,激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要有人才危机感,加强与院校的联系,依托院校教育资源,加大对人才的业务培训力度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合作培养人才。地方院校不断研究文化产业市场人才需求,加强文化专业设置调研,创新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自身文化研究资源优势,建立政、企联动参与的研究机构,研究文化精品,提供文化政策咨询,组织学术交流,提供信息资源,培训文化研究和经营管理人员,应用推广文化研究成果,参与开发、策划、经营,服务区域文化企业,传承和保护区域文化资源。三是完善人才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提供文化专业人才就业、职业发展、福利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种创意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优秀文化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保障人才各项基本需求,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的联动,提高产学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1.2企业竞争机制文化产业以技术产业为基础。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方式因为技术创新的应用可能会产生新的产业链,从而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业态,扩展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文化产业内外部竞争力从以下方面得到重要保障。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要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创造消除壁垒。二是健全市场机制。进行项目研发平台、融资平台、产品交易与中介平台、知识产权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健全市场引导机制,使得文化与相关产业资源的信息流通顺畅,有效促进产业间的有机融合。三是制定企业战略。建设和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从员工自身与外部激励入手,进行创新价值观的培育,使企业的创新氛围更加积极、开放、合作。四是建立创新人才体系。文化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中,人才最为关键,兼具文化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得,企业要制定自主人才培养计划,必要时引进外部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与选拔机制,为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五是文化企业要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地位,展开差异化发展。
3.1.3产业融合机制在技术创新、政府政策、企业创造及市场需求变化内外部动力的推动下,文化产业为了适应产业增长,引起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收缩或消失,从而形成多层次产业融合,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成。见图2。创新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为酒泉区域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以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才能为其注入发展的活力,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态,为构建区域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提供动力和支持,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具备竞争力。政府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规划指导、产业引导、机制转变、组织协调等作用,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财税调节、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消除行业壁垒,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市场导向。根据酒泉区域资源特点,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市场需求迫切,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高级需求,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区域旅游资源市场化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文化创意的渗透,技术的应用,催生新的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又快速拉动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并不断获得来自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在宏观引导、区域管理、行业政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市场网络。调整和改进商业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形成不同价值网,延伸其产业链,创新盈利模式,建设未来网络环境,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促进技术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通过交流平台、技术创新、网络促销等方式,创新营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满足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打造区域文化产品品牌。
3.2外部动力机制的构建措施
3.2.1政策创新文化产业的政策联动有效地刺激产业创新,文化人才、市场人员、政府决策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共同作用,制定产业发展计划、生产标准等,有效地拉动产业发展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需要法律保障,需要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有效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保障相关收益在人才、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同时,相关法律为文化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文化业态提供法律依据,确保新业态生产发展过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其次,政策支持是实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基础。加大对文化产业大项目的扶持引导,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激发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热情,健全和完善文化服务市场,优化文化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的环境。最后,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制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为文化企业融资贷款提供优惠便利。开展银政合作,助推文化企业信贷融资的依靠力量,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境,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培养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或文化企业,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
3.2.2创新区域合作联动机制意识创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要紧跟区域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形成相互协调、共进共赢的文化共同体,推动各联动区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凝聚共识,夯实区域合作联动的基础。区域合作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不同产业群、不同区域的竞争。单个的区域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必须群策群力,通过区域联合,形成合力,共同进退,合作共赢,形成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品位,同心协力,共同应对外界挑战。规划先导。科学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战略布局联动区域的文化产业资源,突出区域的独特之处,进行差异化发展。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服务和指导,消除文化产业交流的壁垒,提高区域文化的国际地位。打造平台。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政府做好后盾,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培养、引进创意人才、营销管理人才,以引智为核心,引技引才为重点,整合人才和创新要素,为其提供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利用文化产业国际化交流平台,建立友好关系,签署文化合作协议,推动民间文化团体互访,举办文化贸易洽谈等,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请进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将区域文化自身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广泛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领导。充分发挥领导的职能和协调作用,协调解决好区域合作发展遇到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培育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有效保障区域合作发展的进程。区域协调。出台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政策,全面突破区域联动壁垒,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建立无障碍市场运转机制,协调好区域间文化产业要素间的流通,实现制度、文化市场、产业要素等相关制度间的有序对接,建立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的政策共同体。依托酒泉区域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借助东部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互动,提升整体联动效能。
4酒泉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区域效应
2014年,酒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14.76亿元,增幅43.3%(见图3),资产总额42.09亿元增幅8.01%,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达715家,增幅22.85%,从业人员10963人,增幅9.52%,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61%增长为2.38%,文化旅游加速融合,文化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预计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0.49亿元,增幅38.85%,资产总额达到45.23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2617人,法人单位达到1020家,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值总量在全省处领先地位。依托酒泉优势文化资源,以园区(基地)建设为主要模式,积极推进“一区两园八基地五大行业四十个重点支撑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转型跨越。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重点在以下方面成效显著:一是加紧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引进、培养、开发相结合,统筹推进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221”工程,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0位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创业之星,每年培养100个文化产业方面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领军人才、开发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采取人才一体化建设、订单培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缩短人才补给周期,降低人才开发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多渠道培养、吸引、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形成文化名人梯队阵容。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档案和信息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激励机制,奖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重点支持重要文化产品的研制开发,支持有才干的人士兴办文化企业。建立人才进修培训制度,定期对文化产业管理者进行培训,依托地方院校,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地方职业院校为2014-2015年向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文化旅游、动漫制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管理人才超过600人。二是深化文化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宏观调控,运用市场手段,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形成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市场消费主体,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重点培育满足知识需要的图书、视听消费,满足休闲需要的娱乐、旅游消费,满足生活需要的艺术消费,紧扣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扶持,加快旅游景区旅游纪念品销售市场建设,加快以酒泉、敦煌等中心城市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品中介机构建设,切实发挥文化消费对文化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外部推力。政府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协调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凝聚各有关部门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宣传、文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旅游、城建、规划、土地、环保、农牧、林业、体育、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共同参与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和工作格局。同时,积极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经营文化产业。坚持“非禁即入”,对兴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选址、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政府以补贴、奖励等方式增加投入,发挥扶持、引导和示范作用。文化产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主要依靠市场融资的手段解决。扩大市场融资渠道,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策划包装开发和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补贴,并争取由读者集团、光大银行、酒钢集团、甘肃电投共同出资设立羲源股权投资基金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补助。四是区域合作联动频繁,层次提升。2014年共举办28项节庆、会展、国际赛事。借助文博会等招商节会平台,推进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年来,全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达到247.7亿元,到位资金39.95亿元。2015年将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宣传推介、包装推荐力度。
- 上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
- 下一篇:产权档案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