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篇1

记得我刚刚接到一个班的数学课的教学任务时,当我问到学生:你们是怎么学数学的时,跟班里的同学分享分享啊!有的学生就不敢说,知道的也不敢举手回答。课后我与这些学生慢慢的交流才知道:孩子们有的怕说错,有的怕说不好,怕给老师的印象不好。呵呵!我知道了,那就是孩子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兴趣

1.对学生作出及时的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信是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的民主、愉悦、激励的语言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平等与融洽是交流的重要前提。正如某位伟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有亲历成功和表现才能的机会,他才显得自信,对数学才有兴趣。

2.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仔细地倾听,让其他的学生也做文明的听众,即使学生回答的答案有偏差也不轻易地做出否定,并用数学语言给予引导,给他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他有二次成功的机会。孩子这个时候应该是最体面的了。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自信的树立尤为重要,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交流的兴趣。

二、营造愉悦环境,给孩子数学交流的途径

1.多设问,创造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和语言密切相关的,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有序性是测量学生思维是否缜密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就应该有一点的逻辑顺序,在学生回答问题要给予有序地追问,多提有激发性的语言,这对于在师生和生生交流时尤为重要。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很强的培养。

2.学生提问,让学生有交流的素材。

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于一问。”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孩子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这样无疑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3.教师在教学时多“装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起主导地位,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有效的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抓住学生求知欲的心理,诱发他们提出很多问题,教师这个时候不作答,把一切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同学之间提出的问题,回答得精彩之处师生一起给予鼓励掌声,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结合实践,交流探索的发现。

篇2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交流能力 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

中职生进校的目的大都比较明确,那就是通过自已的学习将来能找一个好工作,因此他们并不清楚职业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几乎都是从一进校开始就等毕业、等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在开学时用实例甚至是以到企业参观、访问的方式,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与人交流能力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能说会道”的意义,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经常帮助学生树立敢于与人交流的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懒惰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交流。中职教师大都有这种感受: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更别说主动问问题和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了。究其原因,不是问题太难不知道答案,而是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不相信自己能回答正确,更害怕回答错误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还有一种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得说话甚至懒得去思考如何“说话”的毛病。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方面要用名人的典型案例加以启发,另一方面要在成绩考核时强调只要主动与人交流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对学生的一点进步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

二、提升阅读训练

1.依托教材,首先让学生学会大胆地、自信地朗读,增强与人交流的信心。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戏剧,都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诵读、说读、演读;单独朗读、男女生分开朗读、小组比赛朗读、全班齐读;名言背诵、段落记忆、整篇朗读。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了说话内容,增强了学生开口说话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表情达意。

2.归纳文章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复述是一种直接有效地口语训练方式,需要学生积累语言,理清思路,把握好重点,整理好层次。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细复述、概括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在形式的选用上,可以小组推选代表也可以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3.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针对指定话题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因此要允许甚至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放胆分析 ,只要有理有据、合情合法即可。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认识人物、社会的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有依据地阐明观点的表达能力。

4.搜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其他文章或是生活片段,筛选有用信息,扩充知识储备。见多识广才能纵横捭阖。要提倡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搜集相关资料,还要提醒学生多留意身边的细节,在固定的课余时间讲给老师和同学听。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采用这种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更接近于聊天,不像课堂发言那样正式。此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交流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

三、强化书面表达训练

1.现代应用文写作训练。简单实用的现代应用文写作训练,如出租房子、学习计划、借条欠条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根据任务要求,选择或确定适合的应用文体,能利用和组织各种素材,清楚地写出内容。

2.读后感训练。读后感也是训练学生根据既定主题大胆表达思想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多看书再选择适当的语言阐述观点,并采用多种表达和修辞方式。甚至是图文并茂,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全面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3.演讲词、诗歌、课本剧。演讲词、诗歌、课本剧的创作,虽然相对较难,但仍可以让学生由背诵模拟经典开始,然后是短暂时间小篇幅的训练,逐步延伸到可以小组合作或是独立完成,创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

四、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交流的平台,集中训练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1.可以在课堂上就简单主题,当众做个简短发言。教师有技巧的提问,引导学生做简短发言,设置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话题发言;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发言;召开主题会议,学生轮流做概要发言。这些学习形式虽然提供给学生的发言时间不长,但简单易学,参与面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发言交流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与人交流的信心。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流的地方,它是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社会相互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与学生互动演示,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亦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面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寻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 引导学生推理,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交流互动,合作学结出求加数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作答,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和与学生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是,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对话”的训练,让学生互动总结,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对话”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对话的训练。例如:1.3米=( )米( )分米,可把1.3米撤成1米+0.3米,整数部分是1米与括号中所填的单位相同,即可填入;0.3米,数字是一位小数,而其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是对应分米单位的,那么就可以叫学生用长度单位的进率知识来讲:0.3米等于0.3乘10分米就是3分米,则第二个空填3;反之,亦然。学生学完例题后,交流互动讨论,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对话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学习中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应做到时时在,处处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了数学课堂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积极创新,革新教法,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变得更为丰富,更为有个性,学生的发展将会变得更全面。

参考文献

[1]王琴.数学直觉思维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2]谭毓澄.数学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篇4

一、创设交流情境,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交流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自主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表达中逐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交流情境来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基本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背景,自主将其改编为情境对话,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话表达出文本中的内容,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交流情境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而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组织讨论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活动是指让学生针对一些与教材文本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进行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和看法,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在展现语文课程魅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更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桂林的山有怎样的特点?(2)桂林的水有怎样的特点?(3)讨论:桂林山水美在哪里?……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与人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优化;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充分施展个人才智,展现个人魅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命活力。鉴于此,就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我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真正数学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历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不会有创新的学习能力。现在所倡导的导学案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它直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明确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灌输中突围出来,向探究进发。教师不仅讲给学生知识,让学生 “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指导学生会问,善问。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它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学生亲自实践,既能够经历学习的过程,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提倡“让学生在做”,就是让学生放开双手,运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富有生机活力,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与学生知识相适应的问题,力求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探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二、转换角色加强交流,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9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外交流的水平和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变得空前提高,尤其是英语。随着其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英语很大程度上起着国际语言的作用。这也促使了英语的学习和教学在国内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探讨,尤其是英语这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国内存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很多学生对英语语法十分精通,词汇量也较为丰富,但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却显得一筹莫展,语用错误十分严重。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观念和实践中必须要做出转变,注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有效地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会和语用冲突。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学生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二、阻碍学生进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原因

我们知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比如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成见。这一切都可能引起误解,造成交际交流的失败。然而,最为主要的障碍还是文化问题(吕美卿,潘茜,1997)。可见,只有了解和理解了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进行交流的真诚愿望,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然而,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却经常犯一些语用错误,有时甚至导致交流无法顺利进行。那么,到底哪些因素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疑惑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的反馈,认为有如下原因导致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困难:

(一)语言特点的客观差异导致了交流障碍。我们知道我们的母语中文属于一种高语境语言,在交流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十分紧密,说话人所表达的很多真实含义一般都内化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比如我们去朋友家做客,主人给我们提供茶水时我们都会出于礼貌说“不渴”之类的客套话。其实,在我们所属的语境中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都能够很清楚“不渴”所隐含的真正涵义,该字面意思很有可能和真实意思相反。而英语属于低语境语言,话语的意义与语境联系不大,其交流方式因此也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而把绕圈子讲话看成是一种思路不清或者缺乏诚意(李婷,2002)。如在上述的事例中,我们把外国朋友的“No”按照中国的传统理解为一种客气的话,必然会在交际中带来误解甚至不愉快。

(二)因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在中国,英语并不是日常用语。学生们使用英语很大程度上只限于课堂,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语法和词汇上,而忽视了语用的学习,尤其是日常的一些交际用语交流习惯的学习。那么这一点必然导致学生经常把一些中式思维或中式的交流习惯带入到日常的跨文化交流中,因此而导致语用失误。如在说英语国家,人们打招呼时只是根据具体情况简单地说Good morning,class!/Good morning,Miss White.不会像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更不会用“去哪?(Where are you going?)”“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来作为问候别人的方式。在中国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不会真正的在意对方是否“去哪?”或“吃了吗?”双方都清楚这些表达方式只不过是一些打招呼的日常用语而已。但如果在和一个英国人或美国人的交流过程中带入这些中式的问候习惯,那么对方真的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误以为说话人真正的想知道其是否“吃了”或“去哪”。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英语中不同情景中称呼和打招呼的方式,让其学习和正确运用一些英语问候语以及仔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问候语的差别。同时,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讲述和渗透如何选择恰当的话题同外国人进行交流,以及怎样才能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袁昌寰,2001)。

(三)我国传统的英语教材编写中存在忽视语用问题。我国传统的教材编写中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语法能力等,而很少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只是片面的追求高升学率绿高四六级通过率,上头要考什么下面就教什么学什么,到头来学生只是掌握一些孤立的语法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正确或恰当运用。因此在说和写过程中,经常看见学生把大量的中式思维和表达参杂进来。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传统的英语教材编写中忽视跨文化的实际操作体验造成的。学生们不知道一些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不清楚一些英语词汇,短语或成语的文化内涵。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7

【关键词】交流合作 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指出:高中学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学会合作与交流也是现代社会生存所必须的能力。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一直思索和探究的问题。

一、 营造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

现代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间的角色互动才能积极的、有效的、能动的发挥作用。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处出于在课堂上解决所有问题的思想,讲的过多过全,很少留给学生自我思维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从思维上对教师产生畸形的依赖,导致严重缺失主动学习与互助学习氛围。课堂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合作,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我们课堂的质量问题,课堂中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教师就应该放手,并对学生的“讨论”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做到张弛有度。

课堂上讨论内容是多样的,可以讨论物理概念、对原理的理解方法、探讨实验设计的方案、讨论解题的方法等等。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见解的机会,在实际讨论中,往往是优秀生讲得多,后进生从头到尾不说一句,所以,教师切记要每个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相应的结果跟踪。在讨论后的反馈中,教师要有意识给每个人同等地机会,并对其发言进行一定的鼓励和修正,这样,除了能激发后进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整体的教学效果的发展与提升。

二、 把握时机,适当嵌入,让交流合作容入课堂

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课堂上有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等三种学习情景,而合作是最佳的学习情景。在课堂中的把握时机,适当嵌入,让交流合作容入课堂,有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性习惯。

1.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问题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解析容易出现错误的常规题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教师在课堂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把握时机,适当嵌入,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不仅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而且得到不同的解法,开阔了视野,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主动、积极。

三、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自我为中心,合作的意愿及能力都相对偏弱,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心理品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中很多是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在力的合成实验中有操作、画线、读数、记录及数据分析等过程,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在这实验过程教师要做好引导,分两人或多人一小组,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缺一不可,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动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四、合作探究,交流提高

新课程物理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分别完成计时、测距以及运动等工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和结果。在这活动中要求小组成员要通力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如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实验的操作,记录实验数据,数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解释与描述等等。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学生有困难的时候给学生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学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其他们同学不能嘲笑,认真倾听,等别人说完后再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才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完成。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向其他同学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过程和方法,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怀疑,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共同提高,找出最佳的方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群体的力量。

篇8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基础的,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都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迅速、合理、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由于数学语言、文化己是人类语言、文化不可分离的部分,数学交流己渗透到人类交流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传递着大量信息,如股市行情、降雨概率、空气质量指数、利息与利率、彩票中奖率等。数学之所以能够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是“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数学交流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加强数学交流,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数学交流的平台,创设适宜交流的情景和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乐在其中,学有所获。因此,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共同探索学习,这是实施数学交流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听得清楚,容易理解,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交流,还要致力于建立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数学交流环境,增进情感交流,使师生间的情感逐步由“接近”、“亲近”向“信赖”、“共鸣”升华,更要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正确处理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判断结果。

二、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

1.在课前自习环节设计问题串,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根据学生的精力与特点,课前设计适当的书面指导意见,学生据此开展自学中的数学交流活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启发引导。

第一,指导学生对课本、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源进行基本的交流。如逐段提炼知识要点;进一步明晰当堂课的任务、重点、难点;从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为什么这样研究、如何用恰当的形式表达新课的内容等方面展开思考、进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答。

第二,指导交流从浅表向纵深推进。如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搜索将所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与科普杂志科普书籍中相关的内容相联系;将所学的知识与已学过知识尽可能的联系,寻求统一的解释;把将学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方法论角度的联系,获得方法的启迪和方法论体系的完善等。

2.在概念教学中设计问题串,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一个新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感性认识的反复。如何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设计恰当的情境,激趣启智,让学生思维自然过渡。

3.在复习课中设计问题串,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复习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单元结束或一章结束时,往往要进行复习。不少教师此时往往越俎代庖,自己将本章或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知识点等抛给学生,让学生熟记。如此做法,实际上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更是错过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大好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章末或单元末小结,让学生在交流中归纳整理知识。

4.在学习难点处设置问题串,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如: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6],求函数f(2x-1)的定义域。由于对题目中的定义域和目标中的定义域的概念理解困难,以及两者内在逻辑的联系存在困惑,很多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可以以具体函数为载体,设计问题串,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求f(2x-1)的定义域?

问题2:若f(x)=■,求f(2x-1)的定义域?

问题3:若f(x)的定义域为[0,+∞),求函数f(2x-1)的定义域?

问题4: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6],求函数f(2x-1)定义域?

问题5:若函数f(x)定义域是[a,b],怎样求y=f(2x-1)的定义域?

问题6: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a,b],怎样求y=f[g(x)]的定义域?

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通过与同学教师的讨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5.在课后延伸环节设计问题串,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现行数学课程的时间,基本上限定于教室以内,这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开辟课堂以外的学习,用“数学头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延伸,课外交流自由度更大,教师要积极建立课外交流机制,例如引导学生组织帮扶小组,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学习伙伴,成立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等。

例如有这样一道函数题目:已知函数f(x)=2■+m,g(x)=x■,若?坌x∈[-1,2],使得f(x)≥g(x),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教师可以以学生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比较辨别探究:

(1)?坌x■∈[-1,2],x■∈[0,2],使得f(x■)≥g(x■),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埚x■∈[-1,2],x■∈[0,2],使得f(x■)≥g(x■),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坌x■∈[-1,2],?埚x■∈[0,2],使得f(x■)≥g(x■),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埚x■∈[-1,2],?坌x■∈[0,2],使得f(x■)≥g(x■),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5)?坌x■∈[-1,2],?埚x■∈[0,2],使得f(x■)≥g(x■),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6)请对以上结论进行推广。

通过课后的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解决了课堂上遗留的问题,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在团队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发展了能力。

总之,不管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合作交流,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当营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从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出发,找到讨论的契机,引起学生思考。还应仔细倾听并分析学生交流中所反应的问题,同时注意对学生表述的技能、技巧的引导、训练,使学生逐步能用精确的、简洁的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认真听取与评判别人的表述。对于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要组织新一轮的讨论交流,不断改进、引申、深化,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深入。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参加,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自主获得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季素月.数学交流能力及其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9.

[3]何文元.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5,9.

[4]牛广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J].泰山学院学报,2004,5.

篇9

“交流”是一种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是信息传递、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用这种方法,使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接近,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活跃去思考问题,在交流中,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对方的缺点、漏洞,使学生有种顿悟感,亦快速地纠正个人的错误思维。

一、 在“交流”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活动中,“交流”是常见到的一种活动,教师经常碰到学生请教题目的情况,而遇到一些难题时,教师一时解决不了(尤其是一些难题),就不当堂解题,许多老师会把题目带回去,完成再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其实这位老师失去了一个训练学生的良好的机会,因为学生没有看到教师是如何起步的。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对学生的能力毫无长进,碰到难题仍无法独立解答,他们自己仍然得不到提高。

现代的教师应转变思想,让学生知道老师也不是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解题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还应让学生知道应该用什么策略去解决问题与困难。因此,教师应利用每一次“交流”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问题,变更问题,选择策略,变更策略,引入辅助问题,综合运用策略……边演示边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看到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在学习开始时分析学习问题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观察,自我临近和自我调节,在学习结束时,则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及学习方法的适用性,评定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策略运用水平和问题所在,并制定调整措施与计划。

二.在“交流”中让教师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交流”着解决问题时,应让学生开声地想,这就是新教材、新教法中的“交流”,这样学生已具有什么技能,缺乏什么技能,这些技能的缺乏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迁移的——教师可以从他们开声的想法中得到所要的足够信息;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设计数学问题和练习,向学生清晰地示范如何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掌握所缺乏的技能,逐步完善认知的技能。

三、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连动性

思维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前人尚未发现和解 决的问题;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如“发现法”和“导学探究教学法“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还要做一些具体的诱惑工作:可以先出示一些典型例题,再交给学生一些感性材料,在学生熟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适当地提示使规律性的东西时隐时现,非本质的东西则可有可无。这样便于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产生独立探究的欲望,继之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在“交流”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通过加强“双基”训练,已使学生掌握了一部分基础知识,教师在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自觉串线归类、加强记忆。这时教师再出示一些综合性练习题,启发学生可纵向,可横向,亦可逆向地联想,从知识结构的不同方向去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四、在“交流”中开拓思路,诱发求异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详细说来,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和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具体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以此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五、在“交流”中激励猜想,追求高效性思维

篇1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学习能力;交流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一、建设和丰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资源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局限于简单的软件操作,比如Windows系统。在狭小的范围内,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没有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自然不能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信息之间的共享,不仅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腾讯交流软件或者微信创建班级交流平台,在平台里随时上传教学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这一平台的交流,不仅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明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和网络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学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就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学习,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从而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以备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2.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常用办公软件或网页制作等知识,主要是对网络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和搜集信息的方法之后,要鼓励学生通过信息交流的平台相互分享更多的信息,进一步了解社会,以备解决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搜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而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