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1 23:0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关键词: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英语教学设计是英语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同时也是整个英语教学的灵魂所在。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设计在前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看似很小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关系到整个大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加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英语教学设计方面

(一)英语教学设计准备工作要认真

要做一个好的英语教学设计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功课,要做到对教学对象特点的把握要准确、教学内容分析要仔细,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对教学设计的恰当把握。本着设计科学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优化课堂,启发学生兴趣,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例如,对于九年级以下的学生要循序善诱的引导,侧重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吸引对英语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把教材过程生动化,培养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的好习惯,最终达到打好应于基础的目的。

(二)英语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宗旨和目的,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制定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最优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最终目标。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也从两个方面来制定。一是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基础来确定,二是依据教学方法和媒介来确定教学内容目标的实现,最后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最后形成最终教学目标。

(三)英语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过程多样化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步骤。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变化、学生生活也在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分析,作为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黑板、挂图、电视、投影灯作为教学媒体的应用,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四)英语教学设计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在实行新的教改以后,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更加突出"有效"的应用,这里并不代表教育改革的盲目化而是教育改革的创新。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注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即为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谁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例如,英语句子的使用等,增强问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得英语教学设计更加能够达到最优效果。

2.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以往的教学设计方式只是程序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只是刻意的强调教师的职责,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然而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以往旧的教学设计不再适应现代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把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突显学生的主动性。多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养成争取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英语课堂教学一定要计划和目的,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就要依据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并能够及一反三应用知识点。

(二)、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使用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该依据学科的特点,针对课堂设备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激发兴趣,真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本着英语交际性原则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不仅是要求学会语法,识别音节,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交际,让学生形成使用英语的能力,要不断在课堂上设立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运通,所以为了锻炼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性,所以英语课堂要灵活多变,让学生体会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

(四)、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熟悉多国家风俗习惯,多角度锻炼听说读写等能力。让枯燥的语言学习丰富化、生动化、实践化,让烦闷的课堂更加有活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使用多媒体能力,通过综合利用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五)、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

教学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随着知识的获取会产生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知识点的启发性问题,这是一种学习的规律所在。教师应该利用这个瑰丽,通过课堂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三、英语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品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就已经开始,这样可以让教学质量更高,教学效果更好。英语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能够从自身和学校可开发资源出发,而是进行单一进行程序性授课,大大削弱了英语教学的效率性,打消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对于单词具体含义的使用,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其含义、内容而未能通过具体语境和事例进行说明,那么单词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字母的排列,并不能进行生活中具体应用,更谈不上在交际中熟练使用。

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反思意识,对于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就是进行反思的过程。课堂气氛好不好?学生是否有兴趣额?是否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发掘深一层次知识点?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所要进行思考的方面。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在进行下一阶段教学设计时更好地指导进行调整,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总结:

英语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的基础,要立足于学生、依据课堂和教学目标进行课堂预设,把知识点充分挖掘,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收获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艳霞.浅析如何进行英语教学设计[J].教育园地,2007,(58)

篇2

学生已经学过了弹力、重力、摩擦力,掌握了利用力的三要素来研究抽象的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还学会了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来分析具体问题,再来学习浮力就有据可依.在本节之前,学生还学习了液体和气体的压强,了解了它们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容易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多个探究活动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借助弹簧测力计这个基本的测量工具,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材把浮力的内容安排在力学板块的最后,体现出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另外,通过浮力的学习,还可以为后续学习过程中解决综合问题提供正效应的方法迁移和情绪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浮力,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质疑和表达的习惯以及交流和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总结、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石块,木块,橙子,小药瓶,圆形玻璃水槽,水,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乒乓球,矿泉水瓶,弹簧测力计,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各一个,细线,用橡皮膜包裹的橡皮泥,烧杯两只,水, 盐水.

2.媒体准备: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情境:把木块和石块放入水中,看看有什么现象.再把一小块橙子皮放入水中,让学生猜想会怎样?如果把整个橙子放进水中呢?学生的猜测和实验现象并不相同.再把一个能悬浮的小瓶放入水中看看又会怎样?学生的判断和看到的现象产生冲突,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其实刚才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浮力.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浮力.

(板书)四、浮力

2.认识浮力

(1)体验浮力

自古以来人类就梦想向往飞上蓝天,大家知道最先使人们实现飞天梦想的是什么吗?

学生都以为是飞机,事实上是热气球.播放一段热气球载人升空的视频.

教师再拿出一个氢气球,松手,氢气球升空.

说明:空气对气球有向上的浮力.

学生实验:乒乓球放到水中,用手把乒乓球缓慢压入水中到一定的深度,然后松手.

提醒:实验时注意体会手的感觉并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教师:大家说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归纳:水对乒乓球有向上的浮力.

大家现在能不能尝试给浮力下个定义?

给浮力下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出示)

教师:通过刚才的体验,你们对浮力有了哪些方面的认识?(施力物体、方向)

(2)例举生活中的浮力

你们能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列举出的非浮力的例子进行评价、辩论,进一步加深对浮力的认识.

(3)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同学们所举的例子大都是能在水或空气中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

让同学们把一个石块慢慢放入水中.

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在水中上升的乒乓球受到浮力,浮在水面上轮船受到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当学生的认识逐渐呈现出两种观点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力争消除学生前概念的影响.

教师:有的同学认为石块在水中不受浮力,有的同学认为石块受浮力,老师认为都有道理.你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请说出你的理由,最好能提供证据.

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可能也受到浮力.

教师:你们能够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和浸没在水中时的重力G',进行比较.

3.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请两位同学汇报一下刚才的实验数据,算出浮力的大小.发现浮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出示第一组对比图片:浮在海面的航母和沉在水底的铁块;

解说词:浮力可以托住几万吨的航母,却托不住小小的铁块,这是为什么?

出示第二组对比图片:落水求救图和死海漂浮图.

解说词: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落入水中,会拼命的喊“SOS……”.可是人却能轻松地浮在死海的海面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不同情况下浮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教师演示:一个蜡块放入水中会漂浮,放入酒精中却下沉.

体验: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把乒乓球压入水中,一个把较大体积的球压入水中.请同学们观察二者表情.每个小组也可用空矿泉水瓶来体验.

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一概念学生建立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先让学生体验,再进行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是根据生活中什么经验提出猜想的?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

大多数学生会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教师引导学生用石块、弹簧秤、盛水的桶验证排除.

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说法: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称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猜想.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整理、板书.

引导学生选取桌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各种猜想(可以自己选择验证一种或两种猜想).老师引导注意体现控制变量法.

学生实验,教师流动参与指导,并收集成功的、优秀的实验案例.

教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或个人)上台来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且要对你们的实验方案和得出的结论进行解说.

对于学生表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模糊概念:“物体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在”、“浸没”等,教师要借助简洁明了的物理模型(示意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使模糊的概念明晰化.

归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出示)迁移: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呢?

学生思考、回答.

4.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赛课的教学设计,虽然上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课后本人认真反思,觉得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新课引入、气球升空视频虽然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但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缩短了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间.在学生猜想这一环节,没有让他们联系实际说出支持猜想的依据,导致有的同学天马行空,猜想过多,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因素却猜想不足,可能这也需要老师有很好的引导.在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时,发现有很多同学并不会利用控制变量法,也就是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器材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这就反映了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所以在放手让学生探究之前还是应该把有的步骤讲解到位.比如可以在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该如何操作.比如“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是选择体积较大的橡皮泥或石块,还是选择铜块、铁块、铝圆柱体做实验呢?如何操作就是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呢?初二的学生毕竟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所以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还是不能忘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实验探究也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不能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节好的赛课,老师前期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但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比如在学生猜想这个环节,如果你先前的准备都是如何应对学生太多的猜想,如果学生猜不到关键因素又该怎么办呢?

在本节课中评委感觉最大的亮点是最后播放的辽宁号航空母舰,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舰载机在航母上升空和降落的画面感动着每一个学生.我想这样的视频给学生的感触、收获要比让学生做几道当堂巩固的浮力题目更多吧.

篇3

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空间观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气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就能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运动现象的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创设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龟山公园游乐场,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新课开始,我开心地问:“你们喜欢到龟山公园的游乐园吗?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吧!今天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各种游乐项目表演出来。”接着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旋转木马、碰碰车、摩天轮、小火车、空中脚踏车……,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时而在原地转圆圈,时而高举双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课件一停,我随即提出“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是怎么运动的?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分类?”处在兴奋中的学生们,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后,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情境再现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学生初步感受到“旋转”和“平移”的概念后,我进一步让学生表演平移和旋转的动作,通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感受空间观念。

2在操作探究中体悟空间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让学生用桌上的学习用品做一个平移运动,然后请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沦:①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在这寓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接下来我出示方格图让学生猜一猜小汽车移动了几格,再动手移一移,并在小组内讨论小汽车行驶了几格,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小结得出数格子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教师给足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操作、分析、讨论,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知识拓展中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篇4

天河区龙洞小学 陈林清

09学年我参加了由我们学校徐冬霞老师申报的《以说促写,培养学生基于职业话题描写人物的能力》的小课题。从开题到现在的结题阶段,我们都在不断的修改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而且通过一次次的备课、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我的教学也得到很大的进步。下面我就对我两次基于该课题进行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与反思。

一、0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教学实践

这次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Module3 Unit7 Work With Language。这个单元的话题是Occupations。在上这节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以下分析:

1、学生在前两个课时已经学习并掌握了部分职业类单词的拼写分类及单复数变化,在这个课时只需把新学的职业类单词归到相应的类别即可。

2、通过对歌曲和课文的学习,学生对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和I want to be a … when I grow up.两个句型的理解和朗读都掌握得比较好,在本课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加以巩固。

3、学生对于单词尾音“-s”的发音常常会漏掉,在教授名词所有格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发音,加以纠正。

4、学生对人称代词的使用还没掌握好,需要不断的强调和巩固。

5、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开始尝试写简单的句子。

根据这些分析,我在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写了这一份教学设计(详见Unit7 Work With Language 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较好。

二、0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教学实践

这次教学实践刚好与白板比赛时间吻合,因此我在教学上使用了一些白板的功能来吸引学生和突破重难点。这次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Module2 Unit5 Work With Language。在设计教案前,我依旧先对我的学生进行分析:

1、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活动类单词,在Module1就开始接触现在分词并学习了它的三种变化规律,在这个课时则要尝试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说出和书写完整的句子。

2、学生对于Sb. is doing sth.. 这种句型还不是很熟练,常常会漏掉be动词或者忘记加ing。因此要让他们通过大量的听说读来加强记忆,并能形成一定的语感。

3、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开始尝试写简单的句子。

根据这些分析,我在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写了这一份教学设计(详见Unit5 Work With Language 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较好。

三、两次教学实践的分析与比较

我们这个小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

1、描写人的词汇和有关句型的课堂教学研究;

2、学生口头流利表达关于人的描写的能力研究;

3、在学生口头流利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描写人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年的研究与实践,我的学生在口头表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引导与提示仿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部分优秀的学生还能根据一个话题写出5到8个句子(详见学生作品)。

两次教学实践对比起来,第二次的效果相对要比第一次好。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词汇量有所增加;

2、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3、学生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直有抄写句子或仿写的练习;

4、老师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老师对学生的能力了解得比较到位,注意到分层教学;

篇5

摘 要 一堂教研课,打造了高效课堂、潜力课堂;一次集体评课,让人期盼精彩课堂、愉悦课堂的出现。如何确定体育课堂的学练内容?怎样设计并营造科学的、愉悦的课堂氛围?值得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去反思。

关键词 立定三级蛙跳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问题反思

在之前的组内教研活动,笔者为本组同仁上了一堂教研课,教材内容是《立定三级蛙跳》,授课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评课活动中,绝大部分意见肯定了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与之共探”及“期待改进”的建议。笔者认真回顾了该节课并结合同仁的建议,觉得很有必要随笔一番。

一、教学设计简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立定三级蛙跳相关的身体练习。

2.技能目标: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立定三级蛙跳技术动作和与之相关的一些身体练习方法,能判断出动作正误,并找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3.情感目标:学生在分组学练中,能互学互助;在游戏活动中,能相互激励。

(二)教材分析

主教材是“立定三级蛙跳”,是南通市中考体育项目之一。该内容可有效发展学生的力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为三课时,本次课为第二节课。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练,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立定三级蛙跳技术;本次课,着重突出巩固、提升的效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跳之间的自然衔接;难点是:节奏清晰,动作舒展;关键点是:目光的投送;易混易错点是:单脚起跳、落地及上下肢的反向摆动。

辅助教材是“三级蛙跳接力”游戏。选择该内容的理由,一是立定三级蛙跳的单元教学计划为三课时,时间太紧了,必须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二是该内容与主教材近乎同类,是对主教材的“趁热打铁”,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运动技能。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因为该项目是本市2015年的中考体育内容之一,他们有了“必须学会”的心理准备,加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身体方面,尽管不少学生的力量不够、协调性不佳,但毕竟有立定跳远做基础,在学练中,感觉到困难的学生可能不是很多。

二、教学效果评析

(一)教学设计运作

1.重点的关注、难点的突破

上一节课,除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基本能完成三级蛙跳外,大部分学生却将其做成了三次立定跳远,虽然不符合要求,但起码有了立定三级蛙跳的雏形。对此,笔者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在课的开始,介绍了改进方法,进行了激励、表扬,告诉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努力,一定能成功掌握动作。首先,要求学生不要过分追求远度,在放松状态下自然完成两级蛙跳,待感觉良好时,再连续完成三级蛙跳,甚至多级蛙跳。其次,做一个连续三次立定跳远动作,在最后落地处画上一条线作为目标,鼓足勇气,完成动作,争取超越。最后,集合队伍,组织个人展示,让体育骨干潇洒、飘逸地进行表演,激励其他同学的求知欲望。

2.关键点的提醒、易混易错点的反复纠正

应该说,由于受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该班的极少数“落伍”学生,笔者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将其组织到一块儿,进行了重点辅导。首先,精讲解、反复示范,让他们模仿练习,只要取得进步且能基本过关,马上予以掌声祝贺,并指派体育骨干进行“一帮一”,要求将其带会、带熟为止。其次,对于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在他们身上用足课堂时间,并为其确立成功目标,嘱咐他们,利用体育活动课,找他人帮扶,请老师指导。

(二)目标达成情况

为了有效地达成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堂课,笔者采用了“反淘汰制”的教学手段,即让技术动作基本成熟的学生过关,到指定的区域进行自主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对照评分标准,确立达成目标;对于学困生,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再完整的教学方法,循序引导、渐进启发,让学生清晰动作、明了过程,在基本能完整地完成动作的基础上,寻找节奏,感悟学练。在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对学困生降低规则要求,并根据各自的能力实际,平均分到各个组,让他们参与比赛,享受快乐。

从本节课的结果来看,预定的三个目标不仅顺利完成,而且还超标完成:一是60%的学生技术动作熟练且技能水平达到优秀级;二是30%的学生能够像模像样地完成动作,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技能水平达到了良好级;三是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学困生基本能掌握动作,且人人看到了希望,收获了信心。

三、问题反思辨析

本次教研活动,同仁的“与之共探”及“期待改进”,让笔者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着实值得反思。

(一)主辅教材的搭配不符合常理

本次课主辅教材的内容本质相同,都是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为主。立定三级蛙跳安排的课时是少了点,但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完全能够做到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吃了红烧肉,还须吃肉片”,类似的搭配形式,偶尔为之尚可,但长期如此,学生会“腻味”的。

(二)讨论与探究的范围受到限制

本次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做到异质分组。已经过关的学生,能够长时间在一起,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练,他们取得了进步,感受了成功的快乐。而少数学困生,只能默默地接受笔者的指导,没能分享到伙伴传递的愉悦;即使获得了体育骨干的帮助,也有低人一等的困惑。

(三)导致了过度紧张的课堂氛围

我们需要高效课堂、潜力课堂,但同样需要精彩课堂、愉悦课堂。本次课,笔者过分注重中考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辅助教材的科学选择,导致了课堂始终处于紧张的学练氛围中。当组织“三级蛙跳接力”游戏时,大部分学生明显感到体力不支,让人质疑教者的“囫囵吞枣”之心、“拔苗助长”之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导学案;课堂教学;乙酸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39–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结论性知识的学习,易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是教师先呈现结论,然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这些结论性知识,并训练他们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和空间对结论产生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推敲。为了改变教与学的状态,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推进“导·学·展·评·练”互动教学的实践,力求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导学案将学习前置、问题前置,课堂则成为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开放拓展、示范引导的舞台,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一个完整的学习链(如图1)。这种教学模式致力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互动交流与合作探究的课堂,其核心在于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图1 学习链示意图

但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几个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渐渐凸显。导学案教学,更多的使得生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想法,但同时也出现了因为导学案的“精密预设”,抑制了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课堂容易演变成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学生失去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减少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导学案的“千人一面”,也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挥。且在较长时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逐渐受到挫伤与压抑,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消磨殆尽,课堂气氛会再度沉闷,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导学案的“前移后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果我们教师持着对“导学案”的这种怀疑,我们的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鉴于此,笔者通过“乙酸”的教学设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2 “乙酸”的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笔者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上看,将乙酸安排在乙醇之后,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探究性和趣味性。从内容看,乙酸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本节课内容不多,实验操作易掌握,便于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法展开学习。

(3)学情分析:从学生知识结构看,除了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也已经熟知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条件。

(4)课堂教学流程:见表1。

表1 课堂教学流程中体现过程与方法

(5)教学过程:见表2

表2 课堂教学过程解读

3 教学后的思考

(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笔者作了很大的调整,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师生共同合作研究,增大了课堂容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2)笔者编制的导学案中大量留白,留出空白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记录(尤其是化学用语),也是为留下完整的学习资料。

(3)教学设计中,笔者关注微型实验的设计,如乙酸溶液与鸡蛋壳反应实验的对比,碳酸钠溶液的两次使用(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先后滴加5%和20%的乙酸溶液的实验对比;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用于接受乙醇与乙酸反应产物),通过实验中的细节点拨,突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常态的导学案编制,预习前置以增大课堂容量,但笔者感觉化学学科的导学案在编制过程中预习前置后易出现填空化的倾向。如何避免这种倾向,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学案编制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理科教学中,导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课堂教学结束后,全组老师进行评析研讨,辨析导学案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期形成共识,促进导学案教学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应该说这次研讨,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对用导学案教学的一次再认识。

我心目中的导学案,是教师在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的一个材料依据,是载体,是以高效课堂为目的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策略体系。学生依案自学,依案研读文本,师生间围绕文本对话,为尝试解决问题铺设道路,是我们使用导学案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它决不仅仅是学习提纲,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练习题集,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我们都能在课后及时写出反思,组内及时研讨,并在导学案上加以批注,我想,这不正是我们教师评价自身驾驭“导学案的课堂”和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吗?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唯有这样,我们今日的课堂才会不断超越昨日的课堂!

篇7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教材分析】

诚信,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一种道德情操,也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诸如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等)的基础。加强诚信教育直接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生分析】

1.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尽管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地加强,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因道德上的迷茫导致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已现象不可避免。这些现象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不可轻视。譬如考试作弊、言行不一、借物不还、胡乱许诺等在学生身上时有发生,所以讲究诚信做人已经成为关系到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

2.做诚信的人就要掌握诚信守则,但在市场经济下,诚信做人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当涉及利益冲突,情与法的冲突时,怎样坚持实事求是做诚信的人是当前学生面临的问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努力做诚实的人,不说谎话,不做假事,积极践约守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能力目标: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感悟如何做诚信的人。

知识目标:了解诚信的内涵,正确理解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懂得与朋友合作交往要言而有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诚信的重要性,怎样做诚信的人?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诚信的复杂性,具备诚信的品格。

【课前准备】

教师:①制做“你诚信吗”调查问卷。

②组织学生收集正反两方面的诚信故事。

③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诚信之星的评比办法。课件准备。

学生:①收集诚信故事及有关诚信的格言、古训。

②观察身边的诚信或不诚信行为,自编有关诚信小品。

【教学设计】

学生观看2011年春节晚会上小品《美好时代》的部分片段。

提问:你觉得事情会怎样发展?(学生续编)

小结:这个小品的原型是北京体彩业主赵书兵。我觉得从赵书兵身上所折射出的那种诚实守信的品质令人感动,尤其是那句“是谁的就是谁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诚信结伴同行”。

设计意图:截取小品的部分,让学生续编剧情,既创设了情境,又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在思辩中引入课题。

活动一:你说我说大家说。学生讲故事:狼来了。提问:你认为小男孩葬身狼腹冤不冤?

故事中的小男孩因为不诚实,言而无信,拿诚信开玩笑,最后葬身狼腹,害了自己。

提问:古往今来,有关诚信和不诚信的故事还有哪些?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什么是诚信?

小结:诚信即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诚实做人,做事讲信用。从古至今,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人不可无信,一旦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请大家自主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这些经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诚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诚实和守信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

活动二:角色扮演。自主合作,体验诚信的重要性。学生表演小品《开店》。

提问:1.小明家的酒店能有今天的红火,真的是小明爸的功劳吗?为什么?2.小明爸的做法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3.对小品中小明的做法,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在观看小品后,自主学习教材,然后小组讨论。

归纳:“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在人们的合作交往中,也许不诚信会在短期内给你带来一定利益,但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自己,不诚信必然付出昂贵的代价。赵书兵的事迹有力的证明了这点。

活动三:七嘴八舌。感悟诚实带来的快乐。

提问:1.日常生活中,你曾遇到过“诚实的人”或“不诚实的人”吗?请说说你与他们相处的感受?

2.你做过哪些诚实的事?做完后心里感觉如何?

3.多媒体出示学生身边正反两方面的故事进行对比。

归纳: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

活动四:我的选择。

多媒体展示:如果你携带七样东西上船,由于超重必须舍弃一种,在健康、财富、机敏、美貌、才学、荣誉、诚信中,你会选择抛弃哪一个?为什么?

诚信比美貌可靠,比机敏憨厚,比金钱更具内涵,比荣誉更具时效性。让我们做诚信的人。

活动五:填写调查问卷

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给你的诚信打分》,检验自己是否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小结: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因为只有对自己诚实的人才能对人诚实。对自己诚实在于不自欺,对自己实事求是,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

活动六:践约守信,点滴做起。

多媒体展示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提问:1.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大家身边有没有存在对人不守信,对事不负责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2.你是怎么认识“善意的谎言”?

3.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行为,事后有何感受?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不诚信行为,这些不诚信行为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我们要学会自评互判,认识诚信就在我们身边,明白践约守信就在点滴小事中。

活动七:榜样在我身边,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学生评选“诚信之星”,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同学们在相互评选中交流意见和建议,相互学习,得到诚信教育。

小结: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一种品格。在与他人合作中,许诺要慎重,不轻诺;承诺一旦作出,就必须兑现,如实现不了,应尽早如实向对方说明;当然,信守诺言也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特定的环境中,也需要说些善意的谎言。

总结与作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诚信的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你准备怎样成为一个诚信的人?

请制作你的诚信档案。

【教学反思】

1.贯彻落实思品课德育为首,智育为主的原则。

2.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主题,积极落实“三贴近”原则。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是本课教学的根本,教师的讲解只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

篇8

一、课堂讲解

(一)提问式导课法

所谓导课是指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使用各种方法将教学内容提起和引入,帮助学生瞬间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计划,选取与向量知识具有紧密联系的现象,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描述这一现象,但不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是让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向量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师可在正式讲课前在PPT上展示一张处行状态中的飞机的图片,并问学生:“假如我们已知一架飞机从上海飞往南京的方向、距离和从南京飞往北京的方向、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得知从上海飞往北京的方向和距离呢?”通过这一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向量的加法引入,然后对向量加法的定义作以下阐述:已知向量■、■的,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作■=■,■=■,再做向量■,则■向量叫做■与■的和,记作■+■。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二)重点式教学法

所谓重点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反复强调、举一反三的着重讲解,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深刻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注意切合课本材料,系统性地、有层次地将其中的知识结构理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向量的加法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是向量的加法法则,即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而难点则是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做详细讲解,并列举大量实例予以说明,指导学生进行习题操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向量的加法的相关知识点。

(三)例题式教学法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先对要教授的基本概念、理论作详细阐述,然后讲解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这就是例题式教学法。向量的加法在高一数学中是一个与实际运用具有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点,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例题的讲解,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向量的加法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时,可先向学生介绍该法则的含义:如果■、■是两个不平行的向量,那么求它们的和向量时,可以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为公共起点,做两个向量与■、■相等,以这两个向量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然后以所取的公共起点为起点,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向量,则这一对角线向量就是■、■的和向量。然后给出以下试题:

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作■=■,■=■,则A、B、D三点不共线,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对角线上的向量■=■+■。

(四)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理论和知识点通过建立联系、进行比较的方法使学习者更加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高中数学学习具有知识点繁多、知识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同一知识体系中具有紧密联系和交错关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了解知识点,避免出现理解错误、记忆重复等原因造成的记忆内容混杂的现象。向量的加法包括共线向量的加法和不共线向量的加法,而共线向量又包含方向相同的向量和方向相反的向量,因此,教师可先对这几种向量的加法分别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列表、举例等方式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向量的加法中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比较,并指出三角形法则既适用于共线向量的加法,也适用于不共线向量的加法,而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共线向量的加法。

二、教学反思

(一)趣味性

向量的加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往往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局限在课本范围内,缺乏与多媒体手段、日常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制订更加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认为向量的加法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缺乏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主体性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2-01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 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2.1 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2 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①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②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3 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3.1 量一量(44页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3.2 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5 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5.1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篇10

关键词:Fe2+和Fe3+;性质与转化;实验;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28

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是以从矿物资源获得的重要无机基础材料为主线,重点介绍基础无机材料中所包含的铝、铁、铜、硅等常见元素的单质的冶炼原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其中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三种活泼金属后,已具备了研究金属元素的学习经验,对较活泼金属的进一步学习。此内容是本章节的一个难点,也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但高一学生所学知识有限,如一加深,学生接受不了,同时时间也不允许,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兼顾。我们作了深入研究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确定了本单元教学重点为高炉炼铁及金属冶炼原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通过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希望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实验,解决新问题,并将探索引向深入?”是我们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作了一些尝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节课设计和教学过程如下。

课题:Fe2+和Fe3+的性质与转化

两名同学为一组,给每组同学桌面上提供的试剂:研磨硫酸亚铁片糖衣片粉末、NaOH溶液、稀酸性KMnO4溶液、H2O2溶液、溴水、碘水、KSCN溶液。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投影三段资料:

教师:围绕课题,从上述三段资料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又有哪些疑惑?

学生答:信息:(1)人体血红蛋白所需为亚铁离子;

(2)硫酸亚铁固体颜色为淡蓝绿色;

(3)铁的化合物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资料3,提出疑惑:

过渡:要想解决这些疑惑,我们必须对不同价态铁元素的性质进行学习研究。

教师:下面我们就从常见补血药硫酸亚铁着手,请同学们先利用已有知识分析“FeSO4可以发生哪些类型的化学反应?”

学生答:(1)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与NaOH溶液);

(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被还原到零价,也可被氧化到+3价。

板书:1.Fe2+性质预测

2.实验探究

要求学生按照下列说明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

【问题1】Fe(OH)2沉淀是白色的,有谁得到了白色沉淀?若不是白色沉淀,你得到的沉淀是什么颜色?

投影: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图片,将所得沉淀与图片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没有得到白色沉淀,得到的是灰绿色沉淀。

视频: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教师:+2价铁的化合物极易被氧化,空气中的氧气就可将其氧化到+3价,所以硫酸亚铁片外面要包裹一层糖衣,不仅为了改善口感,还起到隔绝空气,保护硫酸亚铁的作用。我们的第一个疑惑就顺利的解决了。

设计意图:按照实验1的操作学生肯定得不到白色沉淀,教师有意设计这一实验,就是为了引出学生的疑惑,生成问题,推进课堂。

【问题2】你选择的氧化剂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现象?

学生1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酸性高锰酸钾,现象是高锰酸钾褪色,得到的溶液显黄色。

学生2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双氧水,溶液颜色加深。

学生3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溴水,也是溶液颜色加深。

学生4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选择的氧化剂是少量的碘水,溶液颜色变黄。

【问题3】有没有人觉得第四位同学的结果存在可争议之处?

学生答:碘水本身就是黄色的,加入碘水变黄不一定是Fe2+被氧化了,也可能是碘水的颜色。

【问题4】如何进一步检验反应生成的Fe3+呢?

学生答:可以用KSCN溶液。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我们组加的氧化剂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加入KSCN溶液后,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都变成了血红色。

教师:在含有Fe3+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这是Fe3+的特有检验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即使溶液中Fe3+浓度很低也能检验出来。血红色物质是硫氰化铁,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弱电解质。

投影:Fe3++3SCN-=Fe(SCN)3

设计意图:由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自然引出Fe3+的检验方法这个知识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

【问题5】刚才加少量碘水的一组,你们继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后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没有变化。我们又加了点淀粉溶液,变蓝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①I2是否氧化了Fe2+?②Fe与I2反应能否生成FeI3?

教师:首先老师要表扬你们的探究精神,能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帮助自己进一步确定实验结果。结合大家的实验结论,在老师提供的集中常见氧化剂中,哪些能氧化Fe2+,哪些不能氧化Fe2+?

学生齐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溴水能氧化Fe2+,碘水不能。

板书:2.实验结论

氧化性:Br2>Fe3+>I2

学生练习:请写出溴水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投影:Br2+2Fe2+=2Br-+2Fe3+,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实验结论自然地将Fe3+纳入原有的氧化性Cl2>Br2>I2序列,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认识,适当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再提出下列问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问题6】氯气能否氧化Fe2+的溶液?如能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齐答:能。

【问题7】在溶液中Fe3+能否氧化I-?如能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齐答:能。

投影:Cl2+2Fe2+=2Fe3++2Cl-,2Fe3+2I-=2Fe2++I2,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回答并展示实验结果:在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后,溶液颜色明显变黄,进一步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成深蓝色,说明有I2生成。

学生练习:请写出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投影:2Fe3+2I-=2Fe2++I2,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板书:

【问题8】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够将Fe3+还原为Fe2+?

学生答:铁、铜。

过渡: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比一比谁画的笑脸最可爱。

教师:在等待结果前,我们先假设FeCl3溶液与铜能反应,请同学们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来推测一下可能的产物和随之带来的现象。

学生答:铜元素处于最低价,只能失电子生成Cu2+,有失必有得,铁元素就应该得电子生成Fe2+,用水冲洗后的溶液会显蓝色。

教师:请学生完成后半实验,并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将课堂气氛推向,活跃了课堂,使学生更有参与感,让化学更贴近生活。

【问题9】Fe3+氧化Fe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吗?

学生答:不需要,因为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知道,铁的还原性比铜更强,所以铁也能还原Fe3+。

学生练习:请分别写出铁、铜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投影:Fe+2Fe3+=3Fe2+,Cu+2Fe3+=2Fe2++Cu2+,学生检查是否正确。

教师:这两个反应在我们的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都有重要应用,请大家把书翻到76页,看第一段和第三段内容。

设计意图:回归书本,紧扣书本该单元课题中的“应用”二字。

课堂小结:投影。

过渡:通过本节课对Fe2+、Fe3+性质的学习,课前资料中产生的第二个疑惑“为什么与Vc同服有利于吸收”能否解决呢?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展示并分析:红色褪去,说明Vc具有还原性,可将铁元素从正三价还原至正二价,有利于人体补血时对亚铁离子的需求。

设计意图:回归课题引入时提出的两个问题,使情境的运用不只是停留在课题引入阶段,而是有始有终,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更加完整。

3.课堂巩固练习(略)

二、教后反思

1.优化教学内容,直击重点知识,打造有效课堂

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该部分知识以“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作为标题,先复习铁单质的有关反应,再给出铁离子的检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进行Fe2+与Fe3+性质的学习,最后是应用。笔者将标题改为“Fe2+和Fe3+的性质与转化”,直接从标题中可以知道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过程以生活情境引出课题,再以实验探究推进课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推进下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最后再回归情境结束课题。每个知识点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突然的跳跃;从生活中开始,又回归生活,体现化学影响生活的理念。

2.突出了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支撑作用

整节课都是在化学实验的推动下一步一步的前进,在实验中验证、提炼规律,又用规律来指导下一步的实验探究,通过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将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活中有实,素质教育下一样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实验,活跃了课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体现了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符合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学生实验时间较难控制,生成性问题较多,多采用开放式教学,着眼基本理论或知识框架的构建,而忽略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方程式的训练,知识的运用等。笔者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反应原理、认识反应事实的前提下,再进行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训练,既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本节课最终要将知识落实到应用,尤其是应用于解题,笔者在课堂小结之后安排了四条小题目的训练,进一步巩固了课堂知识,这四条小题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又是该内容的常见题型。改变了以前这类课上下来给人一种花架子、华而不实的感觉,学生在实验、理论、实践方面都得到锻炼。

4.一些感悟和不足

该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原来设计学生需自己剥除硫酸亚铁片外的糖衣,在第一个班上时,仅这一环节有些组就用时超过5分钟,感叹现在学生真的很需要在生活中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后来就改成提供学生已除去糖衣的硫酸亚铁片。教学中学生不一定都能按照教师预设的发展方向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呢?例如:开始每组都提供了四种常见氧化剂,第一个班上下来就发现学生的选择很集中,选一种时基本都选双氧水,使得课堂推进中断,后来改成选两种氧化剂,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对碘水相对陌生,都不选,最后将两组的双氧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拿掉,只提供溴水和碘水,这样才解决了四种氧化剂都有人选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中总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例如:滴加双氧水时如果加过量了会产生气泡等,这种情况怎么解决,是忽略还是当堂解惑,笔者一开始是选择了忽略,因为时间确实不允许,也觉得没必要拓展,课后反思觉得不妥,简单的一句话“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好,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既不影响课堂时间,也不会偏离课堂主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