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教研阶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学中校本教研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校本教研既是一种组织文化,又是一种实践形式,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成为名师。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提升自我。
一、校本教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发明了行动研究法,将实验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半个多世纪以来,行动研究法也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修正,根本目的在于明确教学研究会对实际教育过程产生怎样的效果,从而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对实践活动进行改进。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只有教育专家、学者和教授才会进行教学研究,而教师只要接受教学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了。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校本教研成为新课改的内化方向。也就是强调教师是研究者,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进行落实。传统的教育研究过于艰深,偏重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不紧密,难以真正改进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教学一手资料,充分地了解了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能够通过行动研究将合适的情境教学理论构建出来,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校本课程是行动研究的一种衍生,是行动研究的本土化模式,当前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形态。校本教研就是要以学校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要将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将一线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实践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探索规律,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的特点在于其核心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以教师群体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在当今社会中,由于行业和工作的分化,每一个行业都具有特殊的规范、态度、技能和知识,我们称其为专业,例如教师、律师、医师等。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五个具体的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获得机会,能够参与专业成长活动;第二阶段,教师积极参与了专业成长活动;第三阶段,教师在专业成长活动中获益;第四阶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第五阶段,教师利用反思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专业成长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而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一项专业化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实现专业成长。教师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教育家,通过教育专业成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教师要突破“教书匠”的桎梏,成为教学的反思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三、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通过校本教研,教师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否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和探寻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了解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包括当前的效果和将来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自行自觉地和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研究。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对教育教学行为中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使教师具备理性化、显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难以模仿和言传,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行为中,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的学识修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独特个性都会影响到其教育教学中的智慧、价值观、信念、洞察力、教学灵感和直觉。通过校本教研,可以使用实践经验总结、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把这种隐性的知识和技能显性化。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应细化的专业知识进行转化,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可以充分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自觉的理性化和显性化,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改进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进行反思,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就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省,了解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为根据来矫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理性。通过校本教研,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本质、教师的社会职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地方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方针等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有意义的改革建议。
4.使教师走向教育自觉
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化成长,教师不仅可以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能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职业价值,获得职业幸福感。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能够通过理念和方法,超越教育本能,获得理性上的升华。教师可以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和精神境界,进行自我成长、自主发展。校本教研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学校中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使教师内在的成长需求得到激发,从而学会自觉地研究、学习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
校本教研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连续的、全面的、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自觉地进行理论研究。校本教研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学习、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经验总结等活动来获得专业成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实践证明,我国中小学的校本教研遍地开花、成绩斐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惠闵.在传统的学校教研基础上发展校本教研[J].全球教育展望,2012(02).
篇2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讨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能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其优点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等,之所以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有可能是态度问题,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作上,轻视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或者可能是教学能力问题,即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想得不错但说不出来。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其优点是教学实战能力强、善于应试、善于和学生沟通等,之所以出现没有够份量的教研成果,也可能是态度问题,即认为文章之类的不过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写作能力问题,即想写却不知道怎样动笔,或者是因为屡次投稿不中而丧失信心。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既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又能够让教师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教”“研”的和谐发展,大大有利于“能教而不能研”和“能研而不能教”的两类教师成长为本土名师。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题式管理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29-0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不断实践逐步提出“五步”校本教研法,即内容由教师提出,过程由教师完成,结论由教师归纳,实践由教师执行,经验由教师推广。
教研活动采取五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教研活动内容的确立,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科组全体成员共同商讨,确立一个大家共同面临急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作为本学科组的教研课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问题呈现后,教研组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大家共同参与,通过查找资料或研讨,提出可能可行的解决方法,集中群体智慧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会出现怎样的问题,遇到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第三步:实践问题。即将集体研讨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记录及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灵活调整方案。
第四步:反思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对研究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教师再坐在一起进行研讨,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或重新构建实施方案。
第五步:升华问题。综合大家的经验教训,理论升华为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实施方案,执行并进一步实践研究。
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制度保驾护航。要快速适应校本教研的需要,没有制度约束,完全靠教师自觉行为是不可行的。单靠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去影响全体教师的做法显然不能适应校本教研实施的要求。为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确实可行的制度。
一、课题式的管理,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实施
科学的领导与管理,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为了进一步贯彻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同时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在实践新课程,落实新理念上的积极探索精神,结合我校近几年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对“五步式”校本教研实行课题式管理,即对教师提出的所要研究的问题实行课题式管理。教师提出问题后,在教研组内通过后,教师要填写课题申请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成果展示形式等。经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审查后,教师要填写实施方案,重点填写实施步骤,即本课题将分成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是什么,最后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通过课题式的管理,使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得以科学和规范的进行,学校的校本教研正在发生五个方面的重要转变:一是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转变到长流水不断线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教研,以及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二是从少数人的教研转变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三是从粗疏、空泛的教研转变到落实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教研;四是从只重视教师理解课程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五是从明于一科,暗于全局的单一学科活动转变到吃透两头观照整体的学科教研与决策咨询相结合的活动。
二、教研组建设的加强,保障教研活动的开展
为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制定了学校教研组建设评价内容及标准。标准对教研组长的工作及教研组建设做了具体的规定。突出强调了每学期不少于2次的主题活动,对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一次集中展示。活动形式为:由教研组独立主持并邀请全校同学科教师参与,教研组成员必须对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并提出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教师可以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质疑或提出帮助解决方案,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实施。
三、立足校本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学校“五步式”教研活动的空前活跃,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风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撰写反思札记,开展自我反思,如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行动前的反思、具有监控性的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具有批判性的行动后的反思。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和观摩教学、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篇4
【关 键 词】教育均衡发展;校本教研;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是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全体教师是关键。教师队伍的专业均衡发展又是学校教育均衡化的根本,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中,校本教研作为“教、学、研”合一的特殊形式,在教学教育实践中始终充满着生命力和表现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均衡视域下,必须首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均衡化。要通过专业引领,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丰富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得到稳步发展,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
(一)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有专家指出,“教育均衡即教育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同一地方不同区域之间、在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以及在同一学校不同教育类别之间,如果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就很难使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甚至当地经济发展达到均衡。因此,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基本遵循。
(二)教育均衡发展是形势所需
教育均衡发展非常符合我国当前教育现实,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现实。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尽管国家自2006年以来,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但农村与城市比,同样规模的学校,农村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还是比不上城市的学校。在不同省份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农村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与城市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存在明显差别。二是师资队伍发展均衡。校际间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学校,正规科班毕业的师范生不多,有的学校几年都招不到师范类毕业生。三是生源分布不均衡。无论在农村学校间还是城市学校间,学生择校现象随处可见,好的生源往往都聚集在当地的某一两所重点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发展、生源分布等不均衡,必然导致教学不能相长,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教学在低层次发展,薄弱学校明显增多,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党坚持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不断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这既有效防止了片面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平均分配,又较好地防止了脱离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去片面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将全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公办学校间进行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公办学校不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以破解择校难题,并且通过标本兼治的方法着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相信通过这系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举措,将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把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作用真正体现出来,使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师资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教育均衡的标准,主要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去考量,一是看教育“硬件”。这主要包括生均教育经费、学校教学楼、后勤保障楼、操场和教学用的仪器设备等。二是看教育“软件”。这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队伍、图书资料等。三是看教育目标,主要看学校教育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是否得到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四是看教育功能,主要看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并达到相对均衡。综合上述四个方面,我们不难知道,硬件方面的均衡包括学校图书资料均衡,相对容易实现而且成效较快,只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会立竿见影。但软件方面的均衡包括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均衡相对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必须抓住关键。从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实现需求上看,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的发展,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点。调研中我们也不难了解到,在学生和家长心里,所谓的“好学校”,他们并不看楼有多高,操场有多大,设备有多先进,而是看学校有多少优秀、骨干、特级教师,他们始终相信“一流的教师能带出一流的学生”这个道理。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师资发展这个关键。
(二)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的永恒主题
教师是一个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按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关注阶段理论”观点,认为需要经历: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育情景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与国内目前有些学者划分的“四个时期”相近,即新任教师准备期、合格教师适应期、骨干教师发展期、专家教师创造期。总之,教师必须经过特定的阶段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在教育事业上有自己的成就。而贯穿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始终的必然是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在不同阶段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研究水平要求是不一样的,由教学新手最后成为教学专家,需要教师不断调整奋斗目标,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不断实践探寻未知。
(三)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常见的有“组织培养、专业阅读、反思教学、校本教研、各类培训”等。实践表明,在这些方法途径中,校本研修最受教师和学校青睐。因为校本教研要求以校为本,以教师为主,着眼学生发展,着眼教师提高,着眼学校建设,必须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学校层面,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所发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去分析,寻找解决对策。在这个过程,既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又要求教师在理论上解决问题,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高度融合。在组织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过程中,无形地会督促教师自觉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自觉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思考,自觉开展交流互助,自觉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进行求证等,所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建设发展中作用明显。通过调查了解,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无论是基础义务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学校、成人职业教育学校,无论国内的学校还是国外的学校,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都会较好地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其所在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必然是活跃而富有成效的。
三、教育均衡视域下校本教研创新策略
(一)更新社会大众的教研理念
教育均衡视域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显然是主体,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积极为教师创设优质的教研环境,才能保证教研活动有序进行。只要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抓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遇到或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并研究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办法,就应该给予鼓励。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的教育资源要进行计划统筹,在组织校本教研时,对人力、财力和精力给予全盘考虑,既鼓励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又帮助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既组织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的教师进行研究成果认定和交流,又帮助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研究成果运用和提高。因此,要创新一种全新的教研理念,在区域内,不论学校类别,不论教师级别都可以参加校本教研活动,都可以获得行政部门支持,都能得到及时指导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均衡发展。
(二)端正各类学校的教研方向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师自觉参加校本教研的动力不足,多数教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研究任务,为了个人评职称需要等需要而去搞教研,使教研活动处于被动状态。通常情况下,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行为,其动力既可以来自外在,也可以来自内在。实践证明,只有内在需要而引发动力才会持久,而且这种动力会直接引导教师去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但从目前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现状来看,他们为了缩小与重点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距,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发自内在需要而去开展校本教研并不多。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时,必须端正教研方向,不能急功近利,要坚决纠正靠行政命令、下硬指标和任务的办法来组织校本教研,一定要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不断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只有着眼学校发展需要,抓住教师专业发展根本,才能激活教师的“内需”,实现研究活动从外源性到内源性的升华。
(三)突出行政部门的专业引领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想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但有时苦于方法选择不当,效果就大不一样。尤其在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以及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由于学校的教师队伍在素养上本身存在差别,故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教师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不一样,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就自然会出现高、中、低档。这显然达不到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均衡化的要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强化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要统筹好区域内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强化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对区域内能力薄弱教师的引领,引导他们在校内进行同层级的一对一互助,跨区、跨校进行点对点的协助,由上而下进行面对面的帮助。确保区域内、学校内的所有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时,都能随时随地向知名的专业人士和优秀的成功人士进行询问学习,及时学到先进理论、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和先进经验,用于指导实践研究,提升校本教研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尽可能缩小在研究起点上的差距,以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步伐、同幅度提升。
(四)倡导一线教师的案例运用
学校教育教学是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因施而教”。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实践中不可能完全做到“一对一”个性化教育,需要找出共性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近年来,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法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点方向,越来越受教师的青睐,因其重在探讨研究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改进教学有效方法,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在城乡学校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间,只要教师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从中“解读”出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鼓励区域内的教师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反思教学过程,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撰写各种案例,勇于参加案例交流,可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最终达到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突破。校本教研中的案例分析法因其具有及时性、互动性、针对性等特点,且易于组织实施,在促进区域内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提高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目前该方法已被普遍认为是课改中“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和教学理论的故乡”。
参考文献:
[1]翁良.推进教育均衡 力促教育公平[J].教书育人,2011,
11.
[2]杨芳.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山西省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03.
篇5
一、研什么
时下,农村校本教研仍然是“涛声依旧”,茫然无措,不知该研些什么?笔者认为应从研究自己的行为,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
1、抓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2、抓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3、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⑴ 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⑵ 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 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⑷ 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4、抓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5、抓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6、抓总结提炼
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二、怎么研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应做好“三个结合”,即教研与教学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与师训相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1、开展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开展教育科研的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澄清部分教师在校本教研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研究的性质。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创新。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平时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把“教学”当作“研究”,勤写教后随笔与反思,大胆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校本教研。
2、广泛学习与宣传,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的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保证。校本教研的氛围主要指观念氛围,我们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邀请教育科研专家以及市进修校老师到校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与指导。引导教师树立三个观念:⑴ 明确教研与课改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研须先行”的观念。⑵ 明确教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⑶ 明确教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教研先导”,“向教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
3、加强领导与管理,构建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领导,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到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小组,制定各科课题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总结教育科研成果,要求每位教师平时要注意教研资料的积累。学校每学期均收集每位教师的教科研经验总结或论文、最佳教案、教学随笔等材料,并将其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篇6
一、教研认识要到位,不能认为是负担
回顾新一轮课改之前,教学研究在学校泛称“教研教改”,课改实施后,我认为,“校本教研”的称谓其实质是将教研重心下移,教学研究不仅是专家、学者、教研部门的事,更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本职工作。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管理即教研、教育教学即教研、问题即课题的校本教研思路,将教研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研讨,以形成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浓厚氛围。从目前一些学校看,校本教研成了负担,造计划、编总结,应付检查,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要强化校本教研,首先要认识到位,要树立“教学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的理念。
二、教研选题要小,不能漫无边际
教研选题始终要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主题,始终要围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不能凭空假设,不能选题过大。只有立足教育教学实际,讲求选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才能体现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选题上对于班主任而言,应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做法,结合新时期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确定研究课题。对于教学人员而言,应依据课改实验的新特点、新要求,对照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抓住如何改进、提高,确定选题,重点要放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教与学方法途径的探究上。对于学校管理人员而言,在管理策略、方法等方面确定课题。课题的确定对个人来说,不要大而全,要在一个点或者一个面上突破、创新。对于集体项目来说,开展一些系列研究探究为好。实践证明,哪一所学校校本教研氛围浓,教师研究探讨的积极性高,教育教学就越有活力、有特色。小课题研究,适合校本教研的实际,便于从各个方面创新实践,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这应该作为校本教研选题的切入点。
三、教研要解决问题,不能空中楼阁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诸多,如在课改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改革教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等,对这些问题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思考,确定校本教研课题,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进行认真的探讨、尝试。要注意将研究教材、研究教情、研究学情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将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积累素材,潜心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总结提升,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目前,校本教研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成效甚微。“两张皮”的现象严重,突击式的“假教研”尤为突出。研究成果理应在实践中应用,为什么没有实践应用效能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教研教改要着实解决问题,切忌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假、大、空。
四、教研要反复论证,不能急于求成
校本教研课题确定后,就要进行预设性论证,看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看是否符合教育教学实情和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的要求;看是否真正起到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作用,从而要做到主线明、思路清,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向性强。对研究过程要进行阶段的评估分析,将研究内容和采取的方法措施放在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和实践中,多方位对比看效果,总结“得”与“失”,这是保证校本教研课题顺利实施的关键。
课题完成后要全面地论证,论证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的科学系统性;论证课题研究形成的教育教学新策略、新方法、新途径的科学有效性;论证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研究成果,对一些看法、想法、实际操作的办法还应留有不断完善提高的空间,不能绝对化。不求最佳,应求更完善。
五、教研成果要重推广运用,不能“猴子搬苞谷”
我想,想要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应当重视校本教研的及时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校本教研推广平台。学校可设教研中心,引导全体教学人员积极投入校本教研之中,具体组织校本教研成果推广、探讨、交流活动,对优秀教研成果可及时推荐上报县、市、省教研部门,在较大范围内推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争做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动力。作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奖校本教研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校本教研的实施情况,重视校本教研成果的及时推广运用。因此,校本教研成果的及时推广运用,是教研教改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不重视其推广转化,“猴子搬苞谷”式的教研不可取。
篇7
一、目标明确是校本教研的前提
客观地说,做任何一件事情、一项工作、开展一项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目标,不管目标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然达不到工作的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的项目也安排得满满的,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几乎每一周都有教研活动,作为学校骨干教师的一员,参加教研活动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每次都有活动的主题参加讨论,时间久了,我总觉得有一种“被忽悠”、“被主动”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觉得学校搞这样的教研活动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对教学工作指导性不强,服务教学的思想性没有落到实际当中,归根到底,就是没有目标性,或者目标性不强,通过调查了解,这种情况存在比较普遍,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也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或阶段性目标,教研工作只是一种应付式或“随机”开展的情况,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校本教研没有实际的现实指导意义,教研的理论得不到提升,经验没能很好地总结和推广。这样下去,更有甚者,会滋生一些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对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被动。于此,我认为,在当前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搞教科研是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更好地促进教学,我们不能让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要结合各校实际,明确各个时期的校本教研目标。目标明确后,才能认真围绕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二、内容充实是校本教研的载体
校本教研是以学生为本的一项基础教学活动,追求的是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作为教研的参与者,确定充实的教研活动内容是校本教研工作实施的载体。我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实施:
1.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反映某个地方、学校教育教学重视程度的方向,是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实例的教学研究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反映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载体。所以选择正确的课例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课例当中善于发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挖掘其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生发新的疑问和困惑,然后再总结工作经验,从而促使更多的教师有效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专家引领。为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专业发展,我们可定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省、市有关教学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探讨,通过向专家、学者提问,解惑,加深对最新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消化,从而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充实与更新教师的理念,开拓思路,认识和理解课改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3.个人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下转第40页)(上接第12页)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们知道,教学是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是灵魂与灵魂的触动,是心与心的交融,不能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身上,教师要想把知识最大限度传授给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技能外,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当前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真完成备课、上课、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过程外,平时养成个人撰写教学反思已经是当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有在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课后认真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善于思考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更加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方法,促进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专业化成长。
三、制度创新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校本教研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整套对科学、有序运行起到规范、保证作用的制度,有了制度,校本教研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篇8
教研组名称
菏泽市第二中学分校化学组
教研组长: 祝英华
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 田念玺辛郑丽 王竹伟 聂庆丰 郭艳玲
李佑旺 荣海霞 朱秋红 张汝杰 王淑燕 刘建丽 祝英华
教研组研修计划
教研组研修目标
l 教师: 通过全组教师研讨,制定出教研组研修计划,确定3个微能力;根据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的认领,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配档,在教研组内进行汇报;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可借鉴、可操作的应用策略进行分享;能够通过微能力认证,并积极参加成果展示与交流,从中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
l 面向学生:向学生开展“学习投入、人际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呈现进步发展态势。
l 教研组: 研修中期制作一期学习简报; 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够更便于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及学习投入度的情况,为更好的实施教学计划提供必需及可靠的数据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数学课堂更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提高效率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有助于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20.11-2020.12)
1.制定教研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3个微能力点。(2020.11)
2.征集适合化学学科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问题点,完善教研组计划。(2020.11)
3.组织理论培训,对所选的3个微能力进行分析与解读。(2020.12)
祝英华
实施阶段(2021.1-2021.04)
1.每位教师确定3个能力点并形成个人研修计划。(2021.01)
2.开启线上培训,提升学科组教师的研究力。(2020.01)
3.开展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活动案例研讨活动,以“两备两说一研一评”为主要流程推进,每位教师至少展示一次。(2021.03-2021.04)
4.在校区之间举行一次分享展示研讨会。(2021.3-2021.4)
5.注重日常收集资料,进行阶段研修成果展示。(2021.4)
辛郑丽
总结阶段(2021.05-2021.07)
1.以案例为载体开展评价培训,明确评价要求和规范。(2021.5)
2.教师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研修案例。(2021.6)
3.评选的优秀等级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分享(2021.7)。
4.进行经验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反思存在问题,形成下一步计划。(2021.7)
郭艳玲
考核要求
面向教研组:
1.组员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的任务。
2.开展的常态校本教研活动5次以上,1—2次校区联盟活动。
3.组内老师的微能力认证,确定3个微能力形成案例,参加成果答辩并通过。
面向老师:
1.每位教师要完成 25 学时在线学习和 25 学时校本实践活动;每位教师认领3个微能力点,每学期至少参与3次校本教研活动。
2.每位老师每个学期提炼总结一个小策略,每学期末参加组内学习成果汇报答辩,年度内提交一份案例或执教展示课。
3.根据“微能力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每位教师在研修的最后一个月内要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并能通过微能力认证。
机制设计
篇9
具体说就是要抓住一个中心(新课程改革),突出两个重点(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规范三大行为(教学视导、区域教研、教育科研),协调四方力量(学校、培研中心、教育行政、上级教研部门)、破解五大难题(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规范、新课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课堂教学评价),全面提高质量。
二、工作措施:
1、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责任。强化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任何时候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花大力气抓教学永远没有错的观念。学校校长要精确定位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精心设计校本教学管理规范,为教务主任开展教学工作创立良好人文环境,指导、支持教务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学工作和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教育干事对本区域教学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2、建校本培训基地,抓实校本师资培训工作。各学校要按照《兴山县2005--2008年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落实培训规划,并按各自的规划组织好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做好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和相关的送培工作。要继续组织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新课程培训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掀起一个新的学习。培研中心要将培训阵地前移到区域和学校,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并照顾到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3、各位校长和教育干事要高度重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今年六月下旬将举办一期“校长论坛”,中心话题就是“新课程与校本化”。要求所有中学校长,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乡镇教育干事,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4、规范教学视导行为。要重新定位培研中心的工作的性质,强化服务,淡化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本年度要以求实效为主要目标,从视导模式改革做起,开展定单式服务与挂点式帮扶为主要方式的视导模式改革,促进工作方式转变。中心要向全县学校公布所有培研员的业务资料,包括研究学科、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个人资料,供学校选择,实现定单式服务。采用由服务对象确认为主要特点的管理办法,落实过程管理。上半年在部分乡镇和县直学校试点,总结经验,改进管理办法,逐步在全县推开。同时由培研员自主联系并申报挂点学校的教研组(非县直薄弱学科,可结合区域教研组安排),以挂点帮扶的办法开展工作,要求将挂点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进步与教育科研的进步作为培研员业绩考核的一个指标,加以考评。
5、规范区域教研行为,促进校本教学研究。我县区域教研组建设是宜昌市在全省课改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介绍的成功举措,要进一步落实。针对前段时间区域教研组工作随意性过大,流于形式的情况,要尽快出台《兴山县中小学区域教研活动规范》,抓区域教研的规范运作,区域教研组指导成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每次活动的协调与业务指导工作,确保区域教研活动有效有序,从而促进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证。本学年要继续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十佳教研组长和十佳教务主任,要进一步完善评选办法,以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6、抓课改骨干教师评选与教学大检查。本学期结合课改骨干教师评选的程序,在3--4月要开展一次教学大检查活动,检查组要确保到达所有校点,查看相关材料,听一定量的课,并与学校教师做较为深入的交流。检查的重点是课程计划落实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业辅导情况、校本培训情况和教学管理情况。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目前教学与管理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寻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路,获取第一手材料。同时通过检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在规范化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7、发挥兴山教育学会的研究与协调作用。一是要继续办好“一刊一网”。要在办好《兴山课改通讯》,提高刊物采编质量和印刷质量的同时,提高向上级刊物推荐作品的命中率。要在办好“兴山教育信息网”的同时开办“兴山教育培研网”。以更丰富的内容吸引全县教师,学生参与网站建设。结合湖北省农村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创建工作,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开通因特网,开辟起网上教学研究阵地。乡镇中心小学以下校点在开通KU波段后要加强资源利用研究,推广南阳小学的经验,走教育信息化之路。要以兴山教育培研网为县级平台,加强学科教学艺术交流,课程改革经验推介,并通过这一平台推出各校的校级名师。二是教育学会要在区域性教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可以组织一定范围的教学研究沙龙,也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课题研究、教学比武、成果评选活动,以推动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三是以教育学会为龙头规范县内教育科研行为。进一步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立项,清理“六无”课题,按《兴山县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的要求抓实各课题的研究过程,力求取得阶段性成果。年内要组织一次全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评选展示和奖励活动。
8、以教学评价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一是本年度以小学师生发展性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为研究重点,组织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校,以培研中心小学组为龙头,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有所突破。各乡镇要认真组织有关学校开展专题研究,拿出本乡镇的评价办法。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评价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促进师生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各位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做校本资源分析,设计校级规划,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培研中心要组织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工作交流活动,召开专题研讨会,到课题试验学校开展调查研究,邀请省市专家视导,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篇10
摘 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说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本教研;思路;成果
一、我校校本教研思路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确定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是“理念先导,形式创新,制度保障,教学核心”,基本形式是“开放式的个别学习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网络与现场相结合”。
二、我校校本教研的几个案例
1.理论先导,抓学习培训
我们除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习外,还从学校的阶段性发展及教师需求出发,组织编写了《新课程理念100问》《如何听评课》《有效教学》《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材料供教师学习,组织教师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通过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课堂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
2.内省自悟,抓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我们对课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反思:(1)教学前―前瞻性―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2)教学中―监控性―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3)教学后―批判性―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
3.创新形式,抓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它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放自己,与其他教师切磋心得,交流经验,探讨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或共性问题的解决办法,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其基本形式是对话与协作。我们主要抓如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
通过研究,集思广益,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立足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要求,本着“先学后教,先师后生”,采取“学案导学”的原则,各科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学科、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方面,除了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因素之外,更着重关注教师引领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交往、思维以及目标达成状态,力求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创造性,体现“以学论教”的课改新理念,真正着眼学生素质的提高。
(2)专题活动
研讨:我们要求各组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经常进行专题研讨。要围绕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学校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还通过组建“学科教研论坛”“经验交流研讨会”等形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一个好的经验,变成了多个人的经验;一个新的尝试,大家一起关注完善;一个新的观点,大家一起铭刻于心。一次次的“共Q”与“争鸣”使老师不仅收获了理论,还收获了反思与实践的勇气与信心。
4.课题促进,抓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必须以符合实际的课题研究为依托,才能促进教师教研质量的提高。我校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目前申报立项省级课题5个,县级课题32个,基本达到科任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目标。为了将课题研究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多次邀请市、县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并积极召开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座谈会。教导处、教科研室随时进行督导检查,更重要的是能围绕所研究的课题,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5.激励督促,抓制度建设
为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学校先后制定《教职工量化考核细则》《校本教研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一系列的科研管理规范,促使教研管理步入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中。目前已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学校把校本教研开展情况纳入教研组、教师的期末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教研成果
教研活动的创新带来显著效果:一年来语文组《落实生本课堂―前置性预习作业单》获省教研室优秀论文一等奖;5人在省级讲课比赛中获奖;教师举行县级以上公开课20多人次;发表或获奖论文市级以上近30篇;我校学生参加活动,获省、市、县级以上奖项50人次;在今年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六年级质量抽测中,我校的各科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进步率位列全县第二,我校因此也多次被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