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6 20: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苏州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苏州的诗句

篇1

(一)梅雨特征描述地理环境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梅雨细密绵长的特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敏感和消沉的情绪,而且梅雨天气一般伴随着高温、无风,会使人感觉到湿热、沉闷和压抑。文学作品中也对此有着很多的描写,如陆游在《枕上》中写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南檐风佩已锵然。”写出了长时间的梅雨天气下空气湿度较大、万物容易发霉的特征。

(二)梅雨内涵情感的丰富潮湿闷热的空气容易使人心情压抑、愁苦,而且淅沥绵长的雨丝往往会触动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写道,“昏沉浑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饱含了浓浓的愁思,还有刘敞和袁燮的两首《梅雨》诗,都写出了梅雨所蕴涵的这一感情特点。虽然梅雨的持续时间长,然而梅雨中农人们却可以借此时间暂将农事放下,享受一下难得的闲适和逍遥。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面有着很多这一类生活的描写,比如袁燮笔下有“小小闷人人莫厌,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表达了梅雨带给人们的悠闲惬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经常赋予梅雨以“轻”“细”的特点,用“溟濛”“处处”等词语来描写如烟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纲《梅雨》诗中写道:“小麦青青梅正黄,连山雾雨湿溪乡。轻丝袅袅摇空界,重滴涓涓响暮廊。”着重描写梅雨的缥缈、细密、轻柔的特征。还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把梅雨时节描写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着如烟如雾、丝丝缕缕的自然状态,与爱情的缠绵悱恻极为相似,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梅雨来比喻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思。如晏殊的《鹧鸪天》、程垓的《忆秦娥》、向子諲《鹧鸪天》等诗词,都抓住梅雨的缠绵、轻柔、无绪的特征,梅雨的这些特征像极了男女的离愁别恨,因此能够恰当地把男女感情表现出来。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联系由于江南地区在宋代成为文人墨客聚集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而且描写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文学意蕴和艺术美感的得到了突出,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紧密的联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时节,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发文人的春愁和感叹。梅雨意象的文学和情感内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丰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学象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如“烟雨江南”这一种意象的固定表达。

二、梅雨意象经典表述的形成

(一)“烟雨江南”经典表述的形成自宋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为江南的标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着“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的诗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无边烟雨中,碧瓦、杨柳、红墙相互掩映、若隐若现的场景,这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典型写照。元代《平江记事》中细致地描写了梅雨对吴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说明在元代,梅雨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地理意义上看,说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从美学上来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优势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强化,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烟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节的江南景色,如古诗中常用的“江南风物”“江南烟雨梅子肥”等词句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实际生活来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茶叶出产自江南,而采茶的习俗和梅雨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续茶经》中关于梅茶的记载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作品中对于梅雨的描写大多和江南有关,比如“迷蒙”“烟雨”“溟濛”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正是如烟似雾的梅雨的真实写照,这在雨的意象中是独特和别有韵味的。

(二)苏州的“烟雨江南”意象明清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成为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理认知中的江南,因此苏州也就逐渐成了烟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苏州地处江南,由于其地势较低,在梅雨的时节,池塘青草、树木、山峦、黛瓦粉墙在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以清代王士祯的“诗地相肖”的文学理论来看,梅雨和苏州正是绝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的诗句

(三)明清时期“烟雨江南”表述的固化在明清时期,“梅雨”和“江南”的经典意象表述组合已经逐渐固化,梅雨有着迷蒙如雾的状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对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体现者。在明清时期,描写江南的诗句中无不是这一点的突出体现。明代高启的《梅雨》诗中有“江南烟雨苦冥蒙,梅实黄时正满空”一句,写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满空、婉约缠绵之美。而“烟雨江南”这种极富诗意和离愁别绪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为明清文人常用来抒怀的意象,无论是诗句还是书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明代《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清代《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意象。

三、结语

篇2

1 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意境鲜明可感

诗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与境、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知道“境”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也是这样,恰当地运用空间描写就可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能使诗歌画面鲜明、生动,多个空间描写场面的贯穿,更能完整地增强意境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我们看第一段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等几个别开生面的场面落墨,每个场面又完整地贯穿起来塑造出罗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一个容貌惊人的“好女”的印象,为下文随着叙述的展开,到第二部分把这种空间场面调度定格到她与一个使君的对话上,从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铺垫。

我们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材虽然相似相通,意境却完全不同的诗歌鉴赏题: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2)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这则材料其实是摘选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他在其中曾把唐诗中相似的几个意境诗句做了比较,也就是上面的四个句子。

很明显三位诗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谢榛已经归纳出来了“同一机杼”,即是说三位诗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

“司空为优”优在哪里?在原文的后面谢榛还有一句重要的评价“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 其实,我们更应该在诗句里去比较它们的不同点。“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句的意思是:窗外,绵绵秋雨中黄树枝枯叶黄;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场面。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黄叶树”与“白头人”直接组合在一起,而且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这里,“黄叶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又加上雨景和昏灯这两个意象,就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正如评价所说“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韦应物的“人将老”、“树已秋”,和白居易的“黄叶日”、“白头时”,都把人与树从时间上联系起来,但时空跳跃性不大,场面的调度缺乏灵活性,意境蕴藉性就不太强。而司空曙的两句诗,勾勒出两幅极直观的画面,一盏灯,一个人,还是一个已经白了头的人,意境里延伸出来的情景,能留给读者去丰富地想象。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

可见,诗歌题材虽然相似相通,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的意境却完全不同。

2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进一步成为以景起情或因景生情的意境契机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是诗歌中画面组接的一个显著特点。黑格尔也曾谈论,诗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的统一。诗歌的画面组接,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又可以突破主客观限制,在诗歌中过去、现在、未来,近景、远景、特写都可以被诗歌融合为一,这样使得空间与时空的跨度既明快又简炼。它既是诗人在创作中驰骋想象的生活反映,也是我们读者对诗人们笔下的景物,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这种过程也是我们读者了解景与情的对应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掌握了这种分析空间与时间的跨度来领悟意境的方法就是文学理论中所讲的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过程。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十八个字,三组九个意象的名词连缀成一副不涂浓墨的书画,一组组巧妙的结合,构成了音节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呈现出了一幅夕阳傍斜的画面,化景为情,情从景出,由细笔勾勒到浓墨挥洒,由眼前的悲凉到整个人生旅途的苍茫,描绘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时,还应该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些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在这样一副秋日黄昏白描的画面中,我们注意的不再是“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个个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一个失意才人浪迹天涯的人生走向。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3 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使意象成为带有色彩性的诗眼

构图、线条、色彩本来是属于绘画的理论,运用到诗歌中来就是指诗歌的构思,描绘的意象、带有色彩性的诗眼等等。这个特点王维的诗歌就尤为突出,他本身就是个画家,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更是游刃有余。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之一。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由天到地,由地到水,描写了空山新雨后的明月、山泉、青松、月光皎洁、 姑娘红红绿绿、 莲叶绿、水清澈……这些一串串流动着的气息、光亮、色彩与音响,它们和谐完美地融合,创造出一种闲远、甜淡的意境。

又比如《使之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构图色彩尤为强烈。大沙漠是平面,孤烟是一条直线,孤烟虽孤却冲天而起,变得刚直有力;黄河曲折绵长而且奔流不息,落日与“圆”字搭配并用,就寓言深刻,富含一层象征意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色彩上,河水是黄色,落日是火红,二者综合好似为“半江瑟瑟半江红”。“圆”字与“直”两字,就成了这首诗歌的诗眼,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歌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表现了读者的深切的感受,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空间艺术境界。

总之,在表现运用上,诗歌是兼具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长处的一种文学体裁。诗人借助于空间描写来抒感,创造意境,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中国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

参考文献

[1]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篇3

一、 直接默写型

1.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 (2012・江苏省宿迁市)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 理解默写型

3. (2012・江苏省盐城市)王之涣《凉州词》中包含物候现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北京市)《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迁移默写型

5.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国古典诗词中写到“柳”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你积累的名句(上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山东省日照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有此妙。

四、 运用默写型

7. (2012・江苏省徐州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推己及人、为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因此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8. (2012・江苏省盐城市)身处顺境,我们不妨用《〈孟子〉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见卓识来警醒自己。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对于记诵默写题,中考试卷的评分准则里往往有这么一条:“每句1分,错、漏、添、别一字,则该句不得分。”这就启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认真背诵,准确记忆,工整书写。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给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背诵不能偷懒。对于考试大纲中划定的背诵范围,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全部背完,特别是名家名作名句,要做到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诗、词、曲中的句子常考,这一点同学们都知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也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经常涉及的内容,但有的同学却不够重视。例如“典题诊断”中的第4题和第8题,就分别出自文言文《岳阳楼记》和《〈孟子〉二章》。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对于《马说》《陋室铭》《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出师表》等文言文,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学会分类比较。古诗词里,有一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写法各异,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学会收集和分类整理,在比较中将它们区分开来。

第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对于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和运用默写型这三种题型,一定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第四,养成“验算”的习惯。记诵默写题并不难,不少考生也确实会背,但为什么总有人得不到满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粗心大意。要改正这个毛病,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验算”,即把答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多字、少字、错别字。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

2. 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在求学的道路上,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

(以上两题选自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3. 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4. 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以上两题选自2012年上海市中考卷)

5. (2012・江苏省苏州市)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6. (2012・江苏省镇江市)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

篇4

一、引用诗文开篇,培养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一文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先把杜牧的《过华清宫》和苏轼的《惠州一绝》诗句抄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明白,杜牧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些诗句,描述了长途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逸的生活,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荔枝是一种不耐储存的上等佳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也极力称赞了荔枝的妙处。那么,在诗词大家白居易的眼中,荔枝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把书翻到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这篇课文。

二、讲述相关故事,培养学生兴趣。

讲述张继的《枫桥夜泊》时,老师可以先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唐朝时有一位书生进京赶考,在他落第回乡途中,夜泊姑苏城(即现在苏州),因沮丧羞惭而愁肠百结,难以入睡。书生看到了月色之下姑苏城外的霜天、江枫、渔火,听到了乌啼、钟声……虽然此时景色如画,但因科考场上的失意,这些美景反而增添了书生的乡愁和忧伤:月落乌啼引发了书生心中的无限惆怅,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世间遗弃的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下一下都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使他的心隐隐作痛。这些景物触动了书生的愁情,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枫桥夜泊》。现在,我们就一齐来体会书生张继当时的心情,一同来欣赏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吧!

三、介绍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讲授《威尼斯商人》一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世界文学宝库中有四大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有夏洛克,有的说有葛朗台,还有的说有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那个因多点了一根灯芯而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严监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时老师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俄国 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法国 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法国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英国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然后,导入课文《威尼斯商人》(节选)的教学――

我们现在就一同来欣赏文艺复兴时英国大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节选),看看剧中塑造的夏洛克是怎样的一个吝啬鬼。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兴趣。

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老师可以这么导入:先用投影再现当年天安门广场百万民众悼念的悲壮场面,随同播放在那极其沉重的哀乐声中朗诵全诗的录音,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味《十里长街送总理》所描述的送别时那种沉痛的哀悼、怀念之情。

五、巧出问题,激发兴趣。

讲授《田忌赛马》一文时,老师可以首先这么设问:假如给你们每位同学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去参加赛马比赛,你们将会采用什么策略以保证去战胜对方,赢得胜利呢?同学们的兴趣就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导入新课的话,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篇5

【关键词】明清;苏州;园林;文学;关系

正如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言:“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1]79如果说姑苏的明清园林是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炉的艺术宫殿,那么,打开这一座座艺术宫殿大门的总钥匙,正是明清苏州园林文学。

洋溢着艺术情调和浓郁的书卷气息的苏州园林与文学,便是明清苏州文人的心路历程的写照。既映射出文酒高会的风雅,也潜藏着人生不顺的悲戚和无奈;既积淀了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也成为了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物;既担当了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形态,也化为了他们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精神乐土,反映了文人们对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诗文兴情以造园,诗文兴情以游园,无论造园还是游园,都是文人们表露性情的方式。故而“文”与“园”于明清的苏州来说,本就应该不分彼此,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 园林风雅牵引出诗文的意蕴

游赏苏州园林,总会有一种进入画境的感觉,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总能给人一种经过仔细推敲而置放的舒心之感。园林的这些个风雅,给人的感受又如是吟诗作对时,对字句有过的锤炼,于是,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曲直藏露间彼此呼应而成了一首风雅动人的风景诗篇。文人园林便成为了诗文的物化形态,造园也开始变得如同作诗行文,逐渐牵引出了原本被诗文赋予主题之外的“意蕴”。

作诗与作文,无论哪一个显然都极为重视“意在笔先”,当园林变得与诗文一样时,那么“意”便也出现在了园林的每个角落。“意”即文人赋予的思想认识、观念、精神世界,有“意”便有了境界。造园与作诗,赏园与作文,从本质上看来实则并无二致,都极为注重“意”的存在,而观明清苏州园林,自造园伊始即被文人赋予了文学式的深邃立意,而这个“意”又引动了游园者的情思意蕴,从而便让园林出现了“意随境改”。具体说来,姑苏园林的“意”便是主题,而“意随境改”也正是因为园林具有着与诗文一致的特色:境因人异,意由心生。

明清苏州园林在苏州文学的书册里,无不包含着文人的多样情感,这便使得园林因这些主观情感的存在而具有了诗文之“意”,也使得明明是同一座园林,却在造园者与游园者之间,游园者与游园者之间,有了不一样的主题。清代宋荦《重游沧浪亭记》中,记造园游之“日处尘坌,因于薄书之徽g,神烦虑滞,事物杂投于吾前,憧然莫辨,去而休乎清冷之域。寥廓之表,则耳目若益而旷,志气若益而清明”[2]5已得浩然之气,明纷乱心绪,表达的是游园之乐。然尤侗《沧浪亭序》则言“富贵无德而称,勋业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不朽”[2]9,已从游园产生了议论,直接从园林论到了诗文的价值。另外,游者间对于园林“意”的拓宽,也显得各具特色。俞樾《留园记》写留园“夫大乱之后,兵火之馀,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主乎?”[2]56从写园而写到人,目的显然是为了以园赞人;“无边风月会宾朋,扑蝶流觞聚裙屐。七子联吟雅集图,十番鼓吹群芳席。”[2]53清代袁学澜的《乙丑四月初二日偕吴文清如、潘子m生泛舟游寒碧庄》,则只是简单的写出了赏园之趣。

2 文学对园林意蕴的开拓与深化

从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上来看,以文入园,两者共生共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实则不仅使园林的文化意蕴更为浓厚,也使文学借园林表现的诗文主旨愈加深邃,读之更有韵味。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使赞赏园林的,对造园游园的乐趣描写的愈加精彩。如若没有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中记“夸水为杠,逾杠而东,篁竹阴翳。榆槐蔽亏,有亭翼然而临水上者,槐雨亭也”[2]39,则肯定鲜有人会于偌大的拙政园游览中注视这一小亭;如若沈德潜游复园时不说出“禽鱼翔游,物亦同趣,不离轩裳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获山林之胜”[2]43,不写《复园记》,也就无法让后人看到园林中的悠闲自得;“每风日清朗,升乎高以观气象,俯乎渊以窥泳游,熙熙阳阳,中有自得。其与造物同趣者,意画工有不能尽传者与?是上舍之天爵自尊,与司寇之刚正特立,有无忝祖德者焉。”[2]48如若沈德潜未见《兰雪堂图》,则难见王心一归园田居风采之万一,也就难作《兰雪堂图记》写尽其秀丽风景,其景物之趣又有谁人得知?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弘扬人品行的,无疑让所赞之人的人格品性在园林的一山一水间更显磊落。“良俦言集,恣意偃仰,修山阴之故事,和苏门之遗响。”[2]41如若没有王宠的《拙政园赋》寥寥数字,又怎能将拙政园主人王献臣潇洒的归隐品德彰显得淋漓尽致;“栖迟于数亩之园,尘事不闻,俗客罕至,可以避世,可以娱老”[2]69如若艺圃主人非有如此心性,归庄《跋姜给谏扁额后》里也难写出如此洒脱超然的诗句。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写情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更显得情感的真挚动人,园林才被赋予了与人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我昔无画今有诗,人生聚散能及时?一床明月一双鹤,花开花落长相思。”[2]43如若袁枚不借《蒋诵先复园宴集图》诗来抒发对长女早早孀居的同情,我们又怎能透过冰冷的园林建筑发现它背后隐藏的如此心殇的故事?“杨柳芙蓉次第栽,一泓寒鉴复新开。群飞白鸟浑如鹤,散绕青苹半似苔。垣短不将山翠碍,廊虚能引月明来。溪鳞信美村酤熟,莫怪游人茗J回。”[2]142状物明志的,似汪琬游石坞山房作《坐王咸中池亭》,也不难看出游赏玩乐中对此情此景的喜爱,动与静的结合,也让园林里那别样的美变得触手可及,园林与心的共鸣足以令人沉醉。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写个人追求感想的,东山再起的渴望也得以在园林的点滴处彰显。“主人盖尝以谏官言事,谪戍宣城,虽未行,及其老而追念君恩,故取宣之山以志也。”[2]71(清)汪琬凭《艺圃后记》虽本意不是有此音言园主的出世之意,但读之我们不难看见园主的复杂心结,身即便出世,但心可未尝如此罢;“见彼之为网师者,终其身出没于风涛倾侧中而不知止,徒志在得鱼而已矣,乃如古三闾大夫之所遇者,又何其超然致远也。”[2]76又如(清)彭启丰在《网师园说》中借园林的命名的缘由,来取义纪事一吐心中所想,绝妙而悄然地使褒贬之情生于园林,超然的人格追求随之增加了苏州文人园林的深邃意蕴。

姑苏的园,以文入园,园林已然变为了明清苏州文人们笔下运用特殊的抒情语汇写就的一首首凝固的诗。

明清苏州的文学与园林本便是一体发展演变的,也可说两者在不断互相影响着:一方面文学深化了园林的内涵,另一方面园林也扩展了文学的表现方式。构园以文,园拓文意,“文”与“园”彼此间不断地汲取生存的给养,便决定了它们注定在自己的存在形式里留着对方的身影。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科学与诗;科学教育;诗育;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4-0000-0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千余年前, 白居易登庐山,时值晚春四月,山下花已谢,山上花正艳。千米庐山直耸云霄,气候相对湿冷。唐人似乎已经发现气候与海拔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已经表现出某种科学探索的潜意识。放宽眼界,纵观古今,可以发现:科学与诗之间,总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一、科学与诗,互包互容

科学和诗,是两株凝聚人类智慧的思维之树[1]。两者具有不同属性:诗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表达人的情感,而科学以严谨求真的态度探究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然而两者又和谐统一: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练出来,体现高度的智慧和美感。陈关荣教授说:“科学与诗都源于相同的人文精神,情感和创造力,追求并享受同一世界的美好抽象与优雅本质”[2]。

科学源自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升华。简洁、深刻是诗和科学的共同特征。自然科学的定律、理论,实际上就是用数字和数学公式等写成的诗,是真正的科学诗篇[3]。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力学方程,都是科学的诗[4];简洁而精确的形式,演绎着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寥寥四句,意境深刻,将山高云深、人迹杳渺刻画得十分真切[5]。

翻开唐诗宋词,简洁而精确地描写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篇章比比皆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几个小句,就生动地表现潮汐运动、昼夜交替、春冬更新的自然景观。再看杜审言的《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把早春景物和气候及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规律描写得十分细腻。

许多古代诗篇,把自然现象及规律描写得精练至极,因此成为珍贵的科学资料。例如,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及“日食”一词,就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而天文学家推算,公元前776年十月初一正是辛卯日,早上七时到八时,确有过日食,与诗经的描写完全吻合。地震和地壳运动的最早记载,也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许多描写自然规律的诗篇,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显示出千古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而且彰显出永恒的科学价值。

许多诗句,隽永深刻,意味无穷,因而千古流传。如:“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等等。这些诗句生动形象地道出随机应变、春种秋收、登高望远、向光生长、古今流转等自然哲理。诗的哲理,常能启发科学研究的思路,让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时,感悟到自然的本质与运行规律。

诗和科学的彼此交融,时常让人惊叹。科学思想中有诗,因此广为人知;诗篇中有科学,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二、科学家与诗人,互生互长

世界众多的科学巨擘和饱学之士,不仅有丰富的科技学识,而且有深厚的文艺功底。许多大科学家,不仅能对诗歌作品做出极有趣味、极有个性的科学解读,并用诗歌名句阐释科学理论或科学思想,而且能进行诗歌创作。科学使人明事悟理,诗歌使人陶情励志,在素质与品位提升上,两者具有很高的“同归性”。

杨振宁教授在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时,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他说: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狄拉克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当时的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最后获得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6]。

彭桓武、陈能宽两位院士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两人喜好格律诗词,诗文唱和,打了十几年交道。1996年底,彭桓武给陈能宽去信,内附集句对联的上句:“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彭桓武随后应和寄去下联:“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两人巧借诗词名句进行再创作,妙趣横生;既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表现出卓越的艺术灵性。

薛定谔在其波动力学理论获得成功之际,用诗表达自己的兴奋:永恒的行动和生活已经形成,用温柔的爱的束缚将你簇拥;什么在波动的幻想中躲躲闪闪,与亘古长存的思想一起便高枕无忧。[7]薛定谔是睿智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杰出的诗人;他旷世的才华、澎湃的诗情、广博的知识、对美的无与伦比的鉴赏力,在他的生活、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苏步青不仅在数学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他从小喜欢读诗,十二三岁即开始写诗,他的《南雁爱山亭晚眺》诗,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很多杰出的诗人,是科学家或科学思想家。前一节引用诗篇的作者们,都具有科学家的潜质,可以说,都是潜在的科学家,至少是潜在的科学思想家。在他们之外,屈原,仅仅以《天问》一诗,就足以名列科学思想家之列。至于张衡,既是杰出科学家,又是杰出诗人,在科学史和文学史上,有同等地位与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伟大的科学家也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8]可以说:科学家成为诗人或艺术家,因此成为大科学家;诗人成为科学探索者,因此成为大诗人。

三、科学教育与诗育,互化互成

科学探索和诗歌创作都是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往往依赖直觉、灵感、顿悟,需要不拘一格和纵横奔放。科学探索重理,却不失情;讲事实,却不离想象;多逻辑思维,却不弃形象思维;情理交融,科学中有诗,诗中蕴科学[9]。反之亦然。科学思维与诗性思维,同为创造性思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缺失,或诗性思维缺失,创造性思维也就因此缺省。

理与情、事实与想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等科学之重与诗之重或艺术之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养成或培养大有裨益[10];反之,真正的创造型人才,不论是科学技术人才,还是文学艺术人才,或其它领域人才,都同时具有这些科学之重与诗之重或艺术之重。因此,科学教育与诗性教育不能截然分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一种教育,而应该靠两种教育的和谐统一。但是,在当今中国,在大部分学科,科学教育与诗性教育却各自走在“单行线”[11]7上,各自为政,有时还相互抢道。

其实,诗性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也可促进诗性教育。在一般层面上看,诗性教育可以“从情感、直觉、审美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11]7;而科学教育可以青少年的艺术思考与艺术言行具有真实性、严肃性与深刻性。具体到各科学学科领域,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这一点,已经被科技史、文艺史和教育史证明。科技史、文艺史前面已经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不必再提,只简单提一提教育史。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12],既是对现代中国大学教育史的概括性描述,又是对现代中国大学教育史的阐释性拷问。

参考文献

[1]吴思敏.科学家与诗的对话[J].物理, 2004(1):62-64.

[2] 陈关荣.科学与诗[J].世界科学,2010:27-28.

[3]方鸿耀.人生几何学几何―谷超豪的诗性数学人生[J].自然杂志, 2011(1):58-62.

[4]Bohm, D.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M].秦克诚,洪定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2-193。

[5]周雁翎.倾听科学与诗的对话[J].科技导报, 2011(28):80.

[6]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J]. 物理,2002,31(1):196-198.

[7] 程民治, 朱爱国. 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的激励机制是“数学美”[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3) :164-168.

[8](转引自)陈静.科学家也常常是艺术家[N].中国教育报,2011-09-15(07).

[9] 杨叔子.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展的必然趋势[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4):5-7.

[10]Bohm, D. 论创造力[M].洪定国,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30.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课堂 有效性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具、模型等呆板、单调、枯燥的不足。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各地的冬景图,通过预习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济南的冬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冬天的诗句,找出贴切的描绘济南的冬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屏幕上,学生不但可以看到那温晴清爽的“冬”,还看到那汹涌澎湃的“海”。在《烟台的海》一课中,我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片海浪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课题,然后是作者的头像和简介。这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之中。朗读时,我用了自己进行剪辑过的音乐,配合着烟台的海的四季图,最后在海浪声中结束全文的朗读。可以说,这段音乐使得这些难得见大海一面的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海的味道,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直观表现抽象的形象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变色龙》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随着小狗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在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的根本原因,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发挥想像进行写作训练:《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苏州园林》一文,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承德的避暑山庄,上海的北海公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其他一些古代园林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研究它们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四、运用多媒体,多管齐下,强化记忆

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厌倦了书本上的白纸黑字,一提起要记就头痛。但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或很难做到这一点,用上多媒体就不一样了。

在《我们家的小男子汉》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对于课文的重点:男子汉应具备的品质,我做了如下设计:在屏幕上出现了超市的货品架,罗列出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在有限的钱数内,到超市采购你认为男子汉应具备的品质并简单说出理由。当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展示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在教《柳叶儿》时,我意识到,那个时代离我们的学生已经太远了,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共鸣的。上课时,我用电影中的剪辑片段来导入新课,然后,在低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声中进行范读,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唤起同学们对那段困苦岁月的关注,体会到父辈的艰辛,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运用多媒体,开拓教学资源

运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大树和小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复习阶段往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很难把这些知识条理化,教师串讲起来往往也感到费时费力。若用多媒体进行串讲,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理解和掌握。如将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认真分类、梳理、总结之后,用电脑制作成幻灯片,同时再添加一些播放效果,课堂上讲授时让这些知识内容进行分步骤显示,即先显示提纲,待学生回答问题后,再显示提纲以下的内容。待复习串讲完之后,整个内容都将显示在大屏幕上,使得条理非常清晰,课堂效果比较好。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应注重时间的安排,讲求实效性

注重时间的安排是多媒体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就不用教师的引导了,把课堂都让给多媒体了,这样不行,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同时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信息不能过于紊乱

太多的教学信息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注意:同一模块的字体统一,颜色统一,动画展示速度不宜过快,教学内容的出现必须符合一定顺序。

3.多媒体教学不应该取代板书内容

篇8

关键词:元代;郑允端;孙淑;人格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05-02

女性文学发展到元代,蒙汉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它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出现了像郑允端、孙淑等众多才情出众的女性。本文以郑允端和孙淑两位女性文人为代表,不仅因为她们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元代女性文人,更是因为她们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人格理想:郑允端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词流传后世,教化后人;孙淑则常自毁诗稿,不愿显才。

郑允端,字正淑,元末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她的家族可谓是吴中士族,人丁兴旺。父兄都擅长诗词,精修经学,因以经学教授诸生,闻名于吴下。郑允端也在耳濡目染下,对作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允端及笄之时,众英年才俊蜂拥而至,然允端最后选择了与她趣意相投的施伯仁。伯仁乃贤雅之士,出身名门,两人情投意合,相敬如宾、然造化弄人,命途多舛,一十六年因祸事家破人亡,允端年仅三十。郑允端死后,施伯仁将她的诗词编辑成书,题名《肃雍集》,后几经战乱波折,亡者过半,仅存诗150首。

遍读允端诗词会发现其文风与陶翁极其相似,受其影响颇深。如她的古体诗《陶令归来图》,其中“我爱陶彭泽,放浪形骸外。赋辞归去来,此中有深意”两句表达了允端对陶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的推崇,对陶渊明能不图名利,安于闲适隐逸生活态度的赞扬,中语言虽然简洁,但一目了然,看出诗人尚慕高洁隐士。允端的诗歌创作不拘于自娱,而是满怀利名意识,“惧湮没而无闻,用写别楮,诠次成帙,藏诸家塾,以示子孙。”她的诗歌与时代背景、社会大环境相关联。女子喜好风花雪月是亘古不变的,因此诗作中也常常有体现。郑允端是不屑一顾的,她坚信诗词绝不仅仅如此,而需鞭辟时政、疗救人心。她十分重视诗歌的教育性,如《肃雍集・题词》中写道:“今抱病弥年,垂亡有日。惧湮没而无闻,用写别楮,诠次成帙,藏诸家塾,以示子孙。”这倒是允端值得称道之处。她的《拟捣衣曲》中也有表明了元代妇女深明大义、支援边防的崇高品质的诗句:“封裹重重寄边使 ,为与夫君奋忠义。好将勋业立边睡,要使功名垂史记。”诗中的妇人不辞辛苦地为从军边陲的丈夫缝制寒衣,诗文着重描写了制寒衣的过程,妇女不辞辛苦,只为了激励丈夫斩将立功,名垂青史。诗人写这首诗,有多个方面的意图:一方面,这是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于保家卫国的人将士及其家属的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也寄寓了郑允端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并有所作为的意图。《将军出猎图》写景高远广阔,诗中所描写的将军也是气宇不凡,虚怀若谷:“八月霜风野草枯,将军较猎过滦。短衣疋马非吾事,坐对晴空看画图。”诗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没有一般女性诗人的脂粉气。

郑允端作品中也不乏体现她心思细腻,观察入微的一面,在《哀李处女》中,以“燕子不来春自老,一庭风雨又黄昏”两句描写日夜变换、春秋轮转等自然景象来感叹时光亦逝、光阴荏苒的忧愁。还有《伤春》《落花》等闺阁之作,但是我们从她的诗作中能感悟最深的仍是她能够用冷静淡然的目光来审视人生、对时政的关注、对战乱的担忧不安,同时又对陶渊明安逸闲适的隐逸生活追求向往。郑允端也有描写闺阁日常生活的诗词,但她少写闺阁幽怨、忧思,她往往能够写出别具一格的诗词,如《赞豆腐》,诗着重描写了生活日常见的豆腐,用词精致,角度新颖,用典恰如其分。此诗将豆腐的主要制作流程交代清楚明白,从原料的摘种、磨浆的经过、煮浆的注意事项,到豆腐的定型,一应俱全,并用典故写出豆腐的颜色、味道、口感,从而凸出它的色鲜味美。郑允端写这类写物写景的诗词,用词典雅,用典精妙,文风与陶渊明的闲适洒脱十分相似,她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烽烟四起的战争,身为一个女子,她无法上战场杀敌,也无法改变现状。在无奈与失望之下,她想效仿陶渊明,隐居山野,过闲适安逸的生活,吟诗作画,种田织布,不问俗世。这是她的人格理想在她的诗词中一方面理想的体现,因为人的思想是复杂而多方面的。郑允端时常会写记忆中的故乡情景,这些诗中写的是美景,抒的是乐情,记忆中的故乡始终是美好没有忧愁的。生活中的不如意,家庭生活上的压力,社会动荡带来的不安,使允端身处困境,难以解脱。她希望能够回到过去安定美好的生活,希望战争没有发生,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年少时无忧无虑的生活。

郑允端能够成为元代女性诗人中的大家,其独具特色的教化诗功不可没,《吴人嫁女辞》就是其中的佳作:“花落色衰情变更,离鸾破镜终分张。 不如嫁与田舍郎,白首相看不下堂。”

当时吴中一代寻常百姓嫁女,纷纷攀结达官显贵,一时形成风气,允端认为此风不可长,并认识到这样做“虽夸耀于一时,而终不得偕老。”于是写了这首诗来劝解他人,发人深省。

郑允端的诗体现了她旷达的心境以及清醒深刻的历史观,她的诗词既有传统女性诗歌的特征,更多的体现的是对传统诗歌题材的改革。她的诗风不同于其他人的哀怨婉转,总透着女学士的大局观,诗词立意深远,不拘一格。当然,这也与她提出的“铲除旧习,脱弃凡近” [1]的诗歌主张相印证。

孙淑,字蕙兰,她是元代后期著名诗人傅若金的妻子。自小熟习琴棋书画,茶艺女工,常帮助诸母准备饮食,对父母十分孝顺。他的父亲大多让孙淑习读孝经、烈女等书籍。孙淑诗仅存一卷,名《绿窗遗稿》,存诗数量为18首,断句26则。傅若金于泰定五年创作的《故妻孙硕人殡志》,写孙淑在23岁时不幸早逝,当时他们结婚还不足半年。等到她长大成人之时,慕名而来的青年才俊众多,其父不应允,最后将她许配给了傅若金。

孙淑自幼丧母,自身不曾学过诗词,只是在其弟学习时取了书本自学,却能诗,所作诗往往耐人品读。她不常写诗,也时常自毁其稿,家人只得偷偷收取保存。孙淑深以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愿在诗词上下功夫,她的才情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她自身限制了。当然也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女子足不出户者甚多,做不到见多识广,这也是孙淑诗词立意不够深远的一个主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孙淑流传下来的诗词与传统女性诗词一般无二,多写感闺怨愁思、多写感春伤秋,这是她的写作风格,如:“昨日翠帷新病起,满帘飞絮正愁人。”描写了残春的寂寞,写了她晚春的慵懒,不直写残春的冷寂,自己的春愁,只写自己生病刚好,看什么都带着一丝愁绪。她善写春愁,她的这一诗风与她晚婚,且婚后不足半年就去世不无关系。同时孙淑的身上几乎具备了传统女性的一切特点,贤良淑德、感春伤秋、藏于深闺,以及因为三纲五常对女子的束缚,使孙淑的视野只局限于后院那一小片天地,诗词题材便显得单一,同时无法做到立意深远,她的人格理想也因此深受束缚。虽然孙淑诗词与传统女性的诗词题材一般无二,然而她的诗风隽永、用词典雅、用典新颖。

从孙淑作品看,首先她热衷追求闲适安逸的生活,但写得新颖脱俗,别具一格。如“小妹方才习孝经,可怜娇怯性偏灵。自寻女诫窗前读,嗔道家人不与听。”全诗写闺阁内院的趣事,所写小妹性格可爱,面露娇羞,性情灵动,生动的描绘了一位传统环境下的闺阁女子,她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也被描绘的生动活泼。可以看出描写的生活场景趣味横生,人物生动可人,或许是追忆过往的美好回忆、或许是期盼未来的安逸生活,因此写作这首诗来寄托追求闲适安逸生活的渴望之情。

其次,她向往美满夫妻生活。孙淑的许多诗词都是写景抒情,和其他女子一般,诗中常写孤寂、落寞之情,因夫妻生活。或许孙淑婚后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并不像原先作为少女那般的自由自在,因时常独自一人,无人慰藉,日积月累,心中难免幽怨感伤。故诗人常幻想美满的家庭生活,夫妻和睦,妯娌融洽,相夫教子,安享百年。这便是她主要的人格理想。孙淑很多诗词大都写日常所见所感,用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来抒发深闺女子的孤寂、哀怨之情。如《绿窗遗稿其九》:“小窗今日绣针闲,坐对银蟾整翠鬟。凡世何曾到天上,月宫依旧似人间。”本诗虽缺乏创新,题材还很老套,但终究在女子所做诗词中也算出众的了。求而不得谓之苦,出嫁的女子自古以来都是希望家庭美满,儿女成群,夫妻和睦的。而孙淑作为传统教育下生存的女性,对丈夫的不满是无法埋怨的,心中的苦楚无处宣泄,因此以诗抒情,一泻心中苦闷,一写对美满夫妻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传统女性普遍通有的理想。

同时也可以看出,孙淑诗词风格的单一性,皆为女子闲愁。虽然文词清新脱俗,但立意不够深远。孙淑同时也是当时绝大部分元代女性的代表典型,她们接受了元学思想的教育,深谙传统女子的为人处世。她们由于对外界接触很少,受教育程度不高,视野不够宽广,对社会大环境接触关注不够等诸多缺陷,她们的诗词往往可供写的素材就很少,立意也往往比较浅显,她们所显现的人格理想多安于生活,喜安逸闲适。

个人认为,郑允端和孙淑人格理想的极大矛盾和差异源于元代婚姻开放风气下的影响不同。郑允端就是深受元代开放的风气影响,她区别于一般的传统女性,有感而发,希望自己能够破除陋习,字字珠玑。确实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而孙淑则受传统的理学思想影响,因此她常毁弃自己的诗稿,仆人劝她,她说:“偶适情耳,女子当理家,以致其孝敬,辞翰非所事也。”

孙允端三十而亡,孙淑二十三岁而亡,可谓红颜薄命,这是她们的不幸,但她们又是幸运的,她们用诗作使后人记住了她们。明清时期,她们的名字和作品常出现在评价女性的著作中,《宫闺氏籍艺文考略》中还有对二者异同的比较:“昔济尼云,谢夫人有林下之风,顾家妇乃闺房之秀。比拟孙郑二媛,淑殆犹顾,郑乃如谢云。”[2]其实,不难看出,孙淑虽坚守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并不迂腐,时常能从她的诗词中看出她的小女儿情态。郑允端则更像现代的新时代女性,敢想敢做,又充满着智慧,她作品文风多变,作品题材多样,不难看出她丰富的人格理想,她追求闲适安逸的生活,她批判社会的不良之风,她追忆过去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王伟.元代题画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4):66-82.

篇9

西北自古干旱少雨,而在一天早晨突然能下起丝丝细雨,空气是多么的清爽,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浥轻尘”、“柳色新”把一个古代的咸阳描写的多么美好。虽说是以柳色来写雨后的清新,其实已经突出了别意(古有折柳赠别的风尚),内心的不舍和暗暗地忧心隐隐包含其中。但是作者毕竟饱经世事,练就了旷达的情怀和富含深情地城府,语句动听可爱,感情真切,将一般人难以隐忍的离别之情化作了欢快的赠词,“劝君更尽一杯酒”,面对遥远的征途高兴的跨出这美景如画的渭城,让我们再斟满这杯酒,权当我送你走出了阳关,当你到了那里,可能就看不到从前的朋友了。尽管豪情满怀就要出征,朋友一场,相见时难别亦难。“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之情凸现,读后让人揪心,正是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引起了历代诗人的共鸣。

北宋时期咸阳籍诗人张舜民有一首《卖花声-题岳阳楼》,“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能文词,嗜画,题评精确。诗学白居易,语言通俗,风格与苏轼相近。此词是作者元丰六年(1083)被贬往郴州途径岳阳楼时抒发的登临之感。词以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化出,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木叶飘零时,可望不可及。既然被贬郴州,何日得以往还?不由得联想到落叶的飘零凄惨。楼中斟酒,不待闻歌,古今迁流之苦,百端愁绪,一起涌入心头。这不正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桥上的惆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此刻,与岳阳楼上的饯别已有某些相似了。

另一首是北宋诗人晏几道的《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欢意似云真薄倖,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晏几道(约1084-1118)是晏珠的幼子,字叔原,临川人。北宋词家,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作品自编为为《小山词》,存词200多首。他一生多与歌女来往,对女子的感情既真淳又深沉,没有掺入一丝水分。在他的诗词里,女子的名字如春、花、莲、云等都会被巧妙地镶入诗句,到处可见少女的音容笑貌,脸上霞、眉上月,宛在读者面前。这首诗他依然使用了“春花”、“落梅”、“碧桃”、“摇柳”这样的美好词句,来描述凤楼歌女欢唱《渭城曲》的情景,可知有宋一代,《阳关三叠》风行之盛,几乎成了“劝离”、“远行”时必不可少的送别曲。

还有一首范成大的诗《咏河市歌者》:“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江苏苏州)人。幼年遍阅经史,善为文章。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在朝廷曾任多种官职,出使过金国,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诗词文赋在当时享有盛名,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田园诗成就最高,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河市”也叫市河,在苏州城内,常有街头卖艺的在此卖艺歌唱。作者走上街头,听到以卖艺谋生的歌者忍受着饥饿在唱《渭城曲》,歌声并不轻松(“岂是从容”),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慨。“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歌者直唱到天晚,可能还没有得到一口饭吃,忍饥挨饿,振喉强作黄莺般的歌声,吸引听众。“可怜”、“强作”不但深刻描述受饥饿折磨的艺人形象,还寄寓着诗人的同情之心。《渭城曲》词调深沉,歌女歌声强作黄莺,稀稀落落围听卖艺人卖唱的场景,沉痛伤感引人动情的《阳关三叠》反复叠唱,加上歌女疲劳沙哑强装的音色,使《渭城曲》诗句倍添催人泪下的感情力量。透过歌者的吟唱和诗人笔下的感情,就可知《渭城曲》在北宋、南宋风靡大江南北的情形,渭城也名扬天下。

贺铸有两首词《虞美人》和《醉春风》亦有《渭城曲》的引用。“粉娥齐敛千金笑,愁结眉峰小。渭城才唱浥轻尘,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 伤心风月南城道,几纵朱轓到。明年载酒洛阳春,还念淮山楼上、倚阑人。”“楼外屏山秀,凭阑新梦后。归云何许误心期,候候候。到陇梅花,渡江桃叶,断魂招手。 楚制汗衫旧,啼妆曾枕袖。东阳咏罢不胜情,瘦瘦瘦。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一枝烟柳。”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唐贺知章后裔,以贺知章居庆湖(即镜湖)自号庆湖遗老。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于他耿介豪侠,入仕后喜论当今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因而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晚年退居苏州,著有《东山词》,现存词280余首。其词内容丰富,格调豪放,刚柔兼济。作品以写个人旅途行役、登临游赏等生活经历为主,风格多样。张耒曾赞为“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铸自己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他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美。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李等人,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他的这首《虞美人》就是描写凤楼烟柳的女子们以卖唱为生的风月声情。词中的“渭城才唱浥轻尘。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把《渭城曲》中的离别惆怅巧妙地引入,也把《渭城曲》的离别望怀轻松地化为“渭城怀远,一枝烟柳。”

一首《渭城曲》,唱遍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之间,其影响之大,史上少有。文人学士,争相引用,在宋词中处处可见。然而却不见重复,更不见繁冗,新意迭出,句句牵情。类似的宋词还有许多,真是一首《渭城曲》,鸣和入宋词。再选录几首于下:

一、周邦彦 蝶恋花(商调柳-第二)

桃萼新香梅落后。

暗叶藏鸦,苒苒垂亭牖。

舞困低迷如著酒。

乱丝偏近游人手。

雨过朦胧斜日透。

客舍青青,特地添明秀。

莫话扬鞭回别首。

渭城荒远无交旧。

二、绮寮怨 中吕思情-杂赋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

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三、叶梦得 醉蓬莱

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拚归去。

牢落征途,笑行人羁旅。

一曲阳关,断云残霭,做渭城朝雨。

欲寄离愁,绿阴千啭,黄鹂空语。

遥想湖边,浪摇空翠,弦管风高,乱花飞絮。

曲水流觞,有山公行处。

翠袖朱阑,故人应也,弄画船烟浦。

会写相思,尊前为我,重翻新句。

四、.刘一止 临江仙

台上风光浓欲滴,傍阑芳桂阴成。

乱山相对长官青。琢诗能句好,举酒见心倾。

团扇不应秋后弃,几年仁惠风行。

渭城柳色若为情。一尊松竹底,三唱和秋声。

五、朱敦儒 感皇恩(游园感旧)

曾醉武陵溪,竹深花好。

玉佩云鬟共春笑。

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

日斜青凤舞,金尊倒。

歌断渭城,月沈星晓。

海上归来故人少。旧游重到。

但有夕阳衰草。

恍然真一梦,人空老。

六、曹勋 竹马子(柳)

喜韶景才回,章台向晓,官柳舒香缕,

正和烟带雨,遮桃映杏,东君先与。

乍引柔条萦路。娇黄照水,经渭城朝雨。

翠惹丝垂,玉阑干风静,轻轻搭住。

到此曾追想,陶潜旧隐,忆隋堤津渡。

三眠昼永凝露。更许黄鹂娇语。

似怕日暖,飞花成絮,拟雪堆绣户。

待放教婆娑,如眉处、笼歌舞。

七、王之望 丑奴儿(寄齐尧佐)

蒙泉秋色登临处,愁送将归。

一梦经时。肠断佳人、犹唱渭城词。

春来重醉分携地,人在天涯。

别后应知。两鬓萧萧、多半已成丝。

八、洪适 减字木兰花(太守移具饯行县偶作)

使君情素。念我明朝行县去。

一醉相留。和气欢声到小楼。

暂时南北。莫唱渭城朝雨曲。

此去农郊。收拾童儿五衤夸谣。

九、临江仙(送罗倅-伟卿权新州)

远驾星屏临百粤,康沂户户歌功。

使君五马去乘骢。

卖刀无旷土,赠扇有仁风。

莫唱渭城朝雨曲,片帆时暂西东。

促归行拜紫泥封。

九霄先步武,三接未央宫。

十、长相思

柳青青。酒清清。雨脚涔涔忆渭城。一尊和泪倾。

山青青。水清清。水阔山重不计程。愁堆长短亭。

十一、赵彦端 阮郎归

一春种得牡丹成。那知君遽行。东君也自没心情。

夜来风雨声。追间阔,数清明。不应歌渭城。

只愁河畔草青青。却须离绪生。

十二、吕胜己 满江红(赴长沙幕府,别饯,送客)

拍碎红牙,一声上、梁尘暗落。

纨扇掩、雏莺叶下,巧呈绰约。

字字只愁郎幸浅,声声似怨年华薄。

坐中人、相顾感幽怀,添萧索。

歌暂阕,杯交错。人又去,情怀。

那堪听风雨,渭城吹角。

去去已离闽岭路,行行渐近滕王阁。

便无情、山海曾相逢,坚心著。

十三、韩玉 减字木兰花(赠歌者)

香檀素手。缓理新词来伴酒。

音调凄凉。便是无情也断肠。

莫歌杨柳。记得渭城朝雨后。

客路茫茫。几度东风春草长。

十四、魏了翁 水调歌头(张太博方送别壁津楼再赋即席和)

檥棹汉嘉口,更尽渭城杯。

凌云山色。似为行客苦伤怀。

横出半天烟雨,锁定一川风景,未放客船开。

想见此楼上,阅尽蜀人才。

山猿鹤,江鸥鹭,亦相猜。

滔滔日夜东注,全璧几人回。

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梦死,转首总成埃。

信屈四时耳,寒暑往还来。

十五、方千里 一落索

月影娟娟明秀。帘波吹皱。

徘徊空度可怜宵,谩问道、因谁瘦。

不见芳音长久。鳞鸿空有。

渭城西路恨依然,尚梦想、青青柳。

十六、刘克庄 满江红

嫌杀双轮,驾行客、之燕适粤。

也不喜、船儿无赖,载他江浙。

荡子不归鸳被冷,昭君远嫁毡车发。

叹子规、闲管昔人愁,啼成血。

渭城柳,争攀折。

关山月,空圆缺。有琵琶改语,锦书难说。

若要人生长美满,除非世上无离别。

算古今、此恨似连环,何时绝。

十七、 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

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

红叶流光,苹花两鬓,心事成秋水。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十八、陈允平 蝶恋花

墙外秋千花影后。

环兽金悬,暗绿笼朱牖。

为怯轻寒犹殢酒。

同心共结怀纤手。

粉袖盈盈香泪透。

蹙损双眉,懒画遥山秀。

柔弱风条低佛首。

渭城歌舞春如旧。

十九、临江仙(贺默轩)

旧日诗肠论斗酒,

风流怀抱如倾。

几年不听渭城声。

尊前无贺老,卷里少弥明。

闻说语言都好,

便应步履全轻。

长生第一是风僧。

额前书八十,能说又能行。

二十、张炎 摸鱼儿(别处梅)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

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

空嗟皓首。

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

好游何事诗瘦。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

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二十一、刘将孙 满江红

千里酸风,茂陵客、咸阳古道。

宫门夜、马嘶无迹,东关云晓。

牵上魏车将汉月,忆君清泪知多少。

怅土花、三十六宫墙,秋风袅。

浥露兰,啼痕绕,画兰桂,雕香早。

便天还知道,和天也老。

独出携盘谁送客,刘郎陵上烟迷草。

悄渭城、已远月荒凉,波声小。

二十二、吕本中 生查子(离思)

双双小凤斜,淡淡鸦儿稳。

一曲渭城歌,柳色饶春恨。

离觞洗别愁,酒尽愁难尽。

宝瑟雁纵横,谁寄天涯信。

二十三、朝中措 念奴娇(送淮漕钱处和)

绣衣直指,问凌风一笑,翩然何许。

诏山层霄持汉节,千里秋风淮浦。

鉴远江山,竹西歌吹,曾被腥膻污。

须君椽笔,为渠一洗尘土。

休厌共倒金荷,翠眉重为唱,渭城朝雨。

看即扬鞭归骑稳,还指郁葱深处。

宝带兼金,华鞯新绣,直上云霄去。

回头莫忘,玉霄今夜风露。

二十四、向滈 如梦令

杨柳千丝万缕。

特地织成愁绪。

休更唱阳关,

便是渭城西路。

归去。归去。

红杏一腮春雨。

二十五、张辑 醉蓬莱(舟次东山忆西湖旧游)

记澄湖抱练,画舫参差,闹花时节。

油壁鸣堤,有障萦屏列。

燕草香融,鸦条香浅,似渭城烟雪。

急管斜阳,衙娘葱蒨;带围寒怯。

苏小间情,绿杨如织,阑槛东好山千叠。

料得如今,也翠销红歇。

何限繁华,春来都付与,数声啼鴂。

谩怆羁魂,扁舟买醉,谢公明月。

二十六、徐宝之 莺啼序

荼縻一番过雨,渍残花似雪。

向清晓、步入东风,细拾苔砌馀靥。

有数片、飞沾翠柳,萦回半著双归蝶。

悄无人、共立幽禽,呢呢能说。

因念年华,最苦易失,对春愁暗结。

欢自古、曾有佳人,长门深闭修洁。

寄么弦、千言万语,闷满眼、欲弹难彻。

靠珠珑,风雨微收,落花时节。

春工渐老,绿草连天,别浦共一色。

但暮霭、朝烟无际,尽日目极,江北江南,杜鹃叫裂。

此时此意,危魂黯黯,渭城客舍青青树,

问何人、把酒来看别。

思量怎向,迟回独掩青扉,夕阳犹照南陌。

春应记得,旧日疏狂,等受今磨折。

便永谢、五湖烟艇,只有吟诗,曲坞煎茶,小窗眠月。

还自省,把融和事,长留芳书人间世,

与羁臣、恨妾销离侧。

自题蕙叶回春,坐听蓬壶,漏声细咽。

二十七、杨泽民 蝶恋花(柳)

腊尽江南梅发后。

万点黄金,娇眼初窥牖。

曾见渭城人劝酒。

嫩条轻拂传杯手。

料峭东风寒欲透。

暗点轻烟,便觉添疏秀。

莫道故人今白首。

人虽有故心无旧。

二十八、王泳祖 风流子

东风长是客,帘栊静、燕子一双飞。

看花坞日高,翠阴护晓,柳塘风细,绿涨浮漪。

肠断处,渭城春树远,江国暮云低。

芳径听莺,暗惊心事,画檐闻鹊,试卜归期。

小楼凝伫地,疏窗下,几度对说相思。

记得菱花交照,素手曾携。

有新恨两眉,向谁说破,芳心一点,惟我偏知。

休为多情瘦却,重有来时。

二十九、彭履道 兰陵王(渭城朝雨)

章台路。西出重城几步。

秦楼晓、花气未明,

一霎空濛洗高树。行人半倚户。

飞去黄鹂自语。

秋千小,不系柳条,惟有轻阴约飞絮。

钿车暗相遇。早拂拭红巾,初放鹦鹉。

闻歌犹是淋铃处。

掩面鸣筝,倚垆呼酒,东风重记旧眉妩。

报伊共歌舞。西去。屡回顾。

渐客舍荒凉,嘶马先驻。

玉关万里知何许。

但倦拥荒泽,瓜洲难渡。

将军垂老,望故国,夜寒苦。

三十、.无名氏 古阳关

渭城朝雨,一霎裛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

弄柔凝、千缕柳色新。

更洒偏,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

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

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篇10

水墨游戏:让古诗教学更灵动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让儿童自由的与伙伴们玩耍。因此教师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些水墨游戏调动孩子的学习氛围,在小班古诗《春晓》的教学中孩子们对于古诗内容觉得很晦涩,只是摇头晃脑地念,不知其中的意思,笔者便找来生活中常见的可乐瓶,请小朋友印一印花,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立马想到了诗句:花落知多少。相信在玩的时候想到的古诗内容印象会更深刻。结合笔者所在幼儿园的书画特色,教师常常会把古诗带到宣纸上,比如,在中班,《劳劳亭》《相思》等都是幼儿熟悉的,教师请幼儿挑自己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诗来画,亭子、红豆树……都跃然纸上,一幅幅作品贴在水墨分享区,幼儿一看见就想起那首诗,不由得诵读起来。大班的孩子就更棒啦,他们可以挑一些自己喜欢的古诗合作画一画连环画,表达故事中的意境或发生的事情。

水墨欣赏:让古诗教学更自主

古诗看似简短,但是其中的意思并不容易理解,幼儿容易歪曲字面意思,常常也会让幼儿感到故事非常的拗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正是惠崇先生在欣赏美景之后所发感慨,孩子们对美景从来没有抵抗力,相信他们也会说出很多自己的感受,在学古诗之前笔者先请小朋友看一看美景,请他们说一说,虽然有的答案跟古诗内容相差很远,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仍然能把答案拉到诗中,让幼儿获得说的喜悦,当然对古诗中的意思,所描写的内容也就更形象具体了,孩子们在记忆的时候不单单只是枯燥的文字,也能联想到自己看到的美景进行朗诵。

故事内容:让古诗教学更形象

古诗的语言相当精炼,有些诗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而儿童语言的特点则与此有一定差异,这样对理解诗意就造成了一条鸿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定的情景。例如,在《春夜喜雨》时,根据这首古诗中所描写的一幅幅春天的景色的特点,笔者为孩子们设置了音乐情景。先请孩子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伴随着钢琴曲中的鸟叫声,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个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早晨,空气特别的清新,当太阳慢慢的升起来的时候,花儿开了、小溪水在唱歌、大叔伯伯也随着春风在做早操――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诗人叔叔这时也伸着懒腰醒来了,哎!他听到窗外那么多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好像是在唱歌,又好像是在说话――在说什么呢?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故事讲完了,请幼儿慢慢的睁开眼睛说一说: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一句句的诗面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幼儿一定会生动的理解其诗意,这样学起来也就更有兴趣更带劲了。

水墨动画:让古诗教学更精彩

在古诗教学之后的巩固环节,根据幼儿喜欢动画片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找相应的水墨动画给孩子们欣赏,一来增加孩子的记忆,二来能让幼儿感受水墨和古诗结合的魅力。孩子们在看水墨动画片的时候能更直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比如,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孩子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不知道诗人为何要用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诗中完全没有任何表现感彩的词语,并且诗中的景物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然而这些问题在幼儿观看生动形象的水墨动画片之后迎刃而解,孩子们都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所描写的: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的景象,也明白了夜泊者孤独的感受。

家园合作:让古诗教学更完整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不相同。在古诗诵读活动开展中遇到一些幼儿能力差异的问题,教师会通过家长园地、家校路路通等形式告知家长最近学习的古诗内容,让孩子在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学,感受在家不一样的学习古诗的氛围。在今年六一节庆祝典礼上,有不少节目是古诗诵读系列中选取的,有亲子诵读、古诗接龙比赛、更有儿童故事歌曲演唱及伴舞。家长们都感受到学习古诗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也改善了家庭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