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终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终心理护理

篇1

1 临终患者心理特点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临终期患者身心非常痛苦,美国医学博士Kubler Ro ss将临终患者的心 理反应分为5个心理阶段: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协商期、忧郁期及接受期〔2〕。 临终患者心理特征除表现上述5期心理状态外,还会产生其他心理负担,如觉得自己成为他 人负担、感觉失去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更有甚者会产生其他心理障碍,如性情暴躁、 爱发脾气、孤僻抑郁、依赖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等,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2 临终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在临终护理关怀服务模式下不以生理护理为主,而是侧重 于心理、社会方面的护理。临终关怀的护理与一般护理中以促进疾病恢复目标是不同的,主 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因为临终关怀的护理对象是处在临终期绝望的患者。护士 角色较复杂,包括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照顾者等,甚至要进入患者亲人角色,从而为患者 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护理。帮助患者以及家属共同面对现实,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情况实 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患者不同的时期,护 理人 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在交谈中,要保持柔和的语调,缓慢 的语速、用诚实的关心态度仔细听他们谈话,并对患者表现出热情支持和理解,通过亲切交 谈,可以帮助其缓解焦虑及恐惧。对忧郁者要进行鼓励和支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 神志不清的患者,不能意识身在何处,说话也颠三倒四,甚至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 要予以配合,抚摸及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给予患者安定感,有助于心理护理〔3,4〕。

2.2 针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临终关怀不应只关注患者的需求,患 者生 命的临终对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影响,家属在照顾临终患者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体力和精力, 心理压力大,对即将失去亲人表现悲痛和衰伤情绪,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护理 人员应与临终患者家属多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表现理解和安慰,这可使家属 感觉在情感上得到重视,帮助家属认识患者死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减轻家属的愧疚感,尊 重患者家属的和风俗习惯,并对家属的要求尽量提供方便与帮助,让家属帮助临终 者完成舒适安宁死亡,达到灵魂上的舒适,从而使家属情绪得到有效的抚慰,减轻其悲痛情 绪,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5〕。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终关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专业化、 科学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在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不 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启动时间难以确立、很多措施难以规 范化。因此临终关怀是对护理人员的一种严峻的挑战,认为是特殊条件下的护理工作,也体 现了护理人员施展护理才能,表现其仁爱的高尚心灵,更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谊,增强 社会的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的发展水平和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

4 参考文献

〔1〕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3 (2):207

〔2〕吕淑琴,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52

〔3〕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475

〔4〕陈爱萍.老年病人临终关怀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7

篇2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处理好晚期和临终病人的心理问题,帮助病人恢复良好心理,使病人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事实,使癌症病人得以轻松愉快,使他们在精神上及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增强生存信心,是医护工作者的职责,又是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课题。我们根据急诊和晚期临终病人所表现出来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急诊临终病人心理特征和护理

1.1急诊临终病人心理特征

急诊临终病人具有就诊时间短、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尚未明确诊断、无亲属陪伴、很快进入临终状态等特点,在其短暂的弥留之际,不仅受到疾病的折磨,自理能力丧失,存在恐惧和焦虑的精神压力,极大的身心痛苦使临终病人心情十分复杂。深受疾病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困扰的他们需要承认和面对现实,更需要全身心的护理关怀。在应用药物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护理关怀往往可以起到对病人身心痛苦的安抚作用,使病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自己。急诊危重病人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临终病人把自己临终前自尊愿望的实现寄托在守护他们身边的护士身上,他们需要关怀、爱护和帮助。护士用抢救护理技术和技能、用对病人的照顾关心和心理护理,解决病人的生理需要,达到减轻痛苦、生活舒适,正是临终病人需要的关怀。

1.2急诊临终病人护理

1.2.1 急诊临终病人需要人性化护理

急诊临终病人的护理应做到:言谈话语、举止表情一切从临终病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帮助解决急需解决的要求,消除不适心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情感需要,用亲人般的服务做好临床护理,使其在短暂的人生弥留之际得到更多的关爱,使其在有限的人生路上、在短暂的抢救中,得到更多的人性化的护理。

1.2.2 临终病人需要理解、尊重和优美的环境

尽管临终病人极度垂危,且生命是短暂存在的,但仍然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和交流,需要得到人间的温暖。整洁安静的环境是临终病人精神心理的需要。舒适的卧位、和谐优美的环境和整洁的床单,体现了对临终病人的尊重,是对临终病人心灵的安慰,可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1.2.3 临终病人需要家属亲友的陪伴和守候

临终病人多具有需要家属陪伴的心理,渴望见到亲人,希望得到亲人的安慰和守候。同样家属也有为临终亲属尽义务的心理需要,哪怕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哪怕说一句安慰的话、看一眼容貌,摸一摸手和头,缓解焦虑和不安,希望不留遗憾。护理人员要格外理解临终病人的需求和家属的心情,安排他们相见和守候,倾听家属内心的忧伤,安慰家属或亲友在承受悲痛和精神打击时,要节哀,要注意保重身体。接受家属的询问时,不计较语气和态度,耐心解释,注意沟通方法,嘱咐要准备的事宜和注意的事项。用优良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和周到的护理服务,感动家属、安慰亲友,支持他们克服眼前的危机,在悲痛中得到安慰。

临终病人需要整体护理:

临终病人希望延续生命,希望得到心理支持,需要内心的安抚。在人生的规律面前,护理人员需要对临终病人身心进行整体护理,帮助临终病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流,视临终病人为整体的人,减轻其身心痛苦,给予心理支持。

晚期临终病人心理特征和护理

2.1晚期临终病人心理特征:

大多数晚期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可分为以下五期:

2.1.1否认期:肿瘤病人在被告知自己患上癌症,即将离开人世时,不能接受现实,通常采用否认机制来应对这一消息所引起的惊恐。过时病人表现为焦虑和忧郁。

2.1.2愤怒期:当病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时,常常表现出愤怒,愤怒可指向周围环境和所有人,包括医护人员。

2.1.3服从、讨价还价期:处于极度痛苦中的晚期病人,为减轻疼痛、痛苦、延长生命,常表现为一个服从医疗的“好病人”,要求任何检查,寄希望以此来换取痛苦暂时解除。

2.1.4抑郁期:当疗效不满意、病情不断恶化,继而情绪沮丧,对事物淡漠,心灰意冷,需要亲人在身旁,以免孤独地离开人世。病人常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消极抵抗的心理。

2.1.5接受期:病人从恐惧、焦虑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此期受病人个人修养,文化程度的影响,是我们医护人员对临终病人护理的最高理想。

2.2晚期临终病人的护理措施

根据晚期和临终病人所表觋出来不同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2.2.1 心理护理与干预

心理护理与干预是晚期和临终病人的首要护理。心理护理与干预是指护理人员通过采取护理方法和技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指导。其主要干预方式是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治疗及自身情况认知水平。这要求护理人员充分理解病人,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用自己美好的态度、情绪、行为、动作去影响和改善病人的心境,帮助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怖与不安中解脱出来,使病人正确认识及对待疾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躯体护理

尽可能使病人处于舒适状态,帮助解决好病人的饮食、睡眠、排泄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要求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多方面满足病人的需要,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疼痛的护理

尽可能多为病人寻求减轻及控制疼痛的方法,以降低疼痛的阈值。

2.2.4 做好家属的护理,给予心理疏导,以配合治疗

篇3

1、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1.1表情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的安全感。

1.2眼神安详眼睛可传神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1.3语言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动作轻柔对l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也别轻巧敏捷、稳当、柔和、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2、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2.1否认期的护理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其中护士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2.2愤怒期的护理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2.3协议期的护理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篇4

【关键词】 临终患者; 护理; 尊严

临终护理也叫临终关怀,其宗旨是使患者在有限生命里,安祥,舒适且有尊严而无憾地离开人世,护理的对象是临终患者。所谓“临终”,指人生所患疾病的终末期或遭受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临终护理是针对垂危患者进行的一种特殊护理,所以它是临床护理中的一种特殊护理,具有和普通护理不同的特点。

对临终患者来讲,治愈希望已十分渺茫。此时目标由治疗为主转变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这时,正确认识和尊重患者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患者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服务。此时医护人员对患者所要做的不再是治愈疾病、延长生命,而是控制病症、减少痛苦,保持患者身体舒适,提供有效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最大限度改善和提高患者的临终生活质量。要实现以上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 注意基础护理

1.1 注重躯体舒适 针对患者特点,护理人员应尽可能的为临终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外部环境,注意室温、光照,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从多方面加强基础护理。此时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均已衰竭,身体极度衰弱,免疫力低下,基本无法起床活动,所以发生压疮及口腔并发症的概率很高。对此,要加强皮肤护理,以防压疮产生。要维持良好、舒适的,定时翻身;定时为患者擦洗;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被褥、衣物干净、整洁,防止压疮及交叉感染的发生。要重视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对无法自理患者,护士应对患者应定时进行口腔护理。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护理患者的皮肤及口腔。对于患者易出现的便秘或大、小便失禁等排泄问题,护士应加强患者排泄的护理,并对其家属进行有效地指导。

1.2 控制疼痛 疼痛是临终期患者常会出现的现象。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还会引起其强烈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与疼痛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通过准确评估临终患者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发作规律,认真实施镇痛方案,有效地使用止痛效果强、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同时,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以防发生意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非药物止痛的意向干预,如音乐疗法、心理暗示法、催眠意向疗法以及针灸、按摩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1.3 营养支持 处于临终阶段的患者自主获得减少,循环不良,营养失调,难有进食的欲望, 基于患者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往往处于负平衡的情况。护士和家属应共同商量患者的饮食,要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及营养卫生。处理的原则是少量多餐,给予易消化吸收,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减少恶心,增进食欲。多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或TPN(静脉营养),保证机体的能量供给。加强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循环情况,掌握患者的身体变化。

2 进行有效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是经过治疗生还无望、濒死的患者。他们的身体状况使他们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以及周边人们精心的照料,需要身、心两方面的照顾。在进行全面护理的过程中,除了根据其生理反应与变化做好基础生理护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和精神安慰,使患者不带遗憾地辞别人世。

美藉精神病学家伊莉莎白・库布勒・罗斯博士根据临床患者的心理特征,将临终患者复杂心理和行为归纳为五个典型的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此研究在世界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2.1 否认期 临终患者在初知自己病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强烈否认。此时,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未接受,心理上受到强烈刺激。典型特征就是逃避和拒绝承认病情、承认这个事实。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可能是医生错误诊断,并四处求医,以期望获得相反的结论。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可能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等,甚至还有些患者直到辞世前几天还在谈论今后生活的计划打算。

2.2 愤怒期 当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否认确定病情之后,愤怒、怨恨由然而生,对自己所患疾病不理解,多认为是命运的不公,常将情绪发泄、牵怒于他人。这其实是患者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2.3 协议期 经过愤怒期后,此时患者开始接受既成事实,承认病情的存在,心理逐渐趋向平静,承认死亡即将来临,为了延缓病情,患者会积极配合治疗,并不断提出要求(协议),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希望医学奇迹出现,改变噩运,延长生命。

2.4 忧郁期 因为疾病的不可逆,当一切挽救生命方案都已无效,病情日益恶化,症状逐渐加重时,患者已充分意识到自己逐步走向死亡。此时心情极度忧郁、伤感,痛苦、消沉、绝望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经常表现出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希望亲人能够日夜守候在身边,时常沉默不语,抑郁寡欢。

2.5 接受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抑郁,患者会进入接受期。在这一时期,患者会变得相对平静,表现既不痛苦也不害怕,心情得到了抒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表情淡漠,非语言动作增加,常有嗜睡现象且不易唤醒,此时患者极度疲劳衰弱,对即将到来的现实表现平静,不愿与人交谈。

针对患者在临终阶段所表现出的五个不同时期,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在最后的治疗过程中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1)否认期护理。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患者,针对其所表现出的对病情的排斥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正确引导患者。与患者交流时,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机制,要表现出热心、支持和理解,倾听他的主诉,多和患者谈一些提高精神情绪的话,多用鼓励、暗示性语言,正确引导患者面对现实,尽可能减少不良信息对患者的刺激,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2)愤怒期护理。对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疗效不佳,患者进入“愤怒期”的反应,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允许患者宣泄心中的不快,对于其忧虑、恐惧、烦躁,医护人员要谅解、宽容、安抚、疏导,使患者在医院有安全、温暖感和归属感,切不能“以怒制怒”。同时由于患者情绪的剧烈变化可能影响到其行为的反常,如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护理人员要时时注意,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患者的情绪。(3)协议期护理。此时患者已认识到了自己的病情,开始由愤怒转向平静,并积极要求合作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时间和质量。此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加强生活护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如亲情、爱好需要等,积极引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和其家人的关怀、照顾,让患者感到自身的价值,使心境处于欣慰和轻松的最佳状态。(4)忧郁期护理。对患者经过多方努力治疗无望,病情日益恶化所表现出的强烈失落、消沉、绝望心理,护理人员要对其给予充分的同情与照顾,提供支持性护理。使用非语言的方式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感到被关心、重视和照顾。增加患者与家人接触的时间,尽量带去快乐,让患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同时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患者的悲观自杀行为倾向,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5)接受期患者。经过忧郁期后,患者感觉通过努力已无希望,对病情不再抱有侥幸和猜疑,对出现的症状保持平静,对死亡不再有恐惧感,准备接受死亡。此时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除采取积极治疗和全面护理措施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减少外界的干扰,尊重患者的意愿,帮助患者了却未完的心愿和事情,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和参与护理,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和舒缓,真正体现出对生命质量的珍重。

对于临终患者心理活动的五个发展阶段,并不一定是前后相继的,有时会交错出现,有时会缺如某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作为护理人员就应掌握各期的特点认真观察、分别护理,帮助临终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相对良好的心态(生死观),比较平静地渡过临终的各个时期。

3 维护临终患者尊严

关注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护理人员和家属应把临终者看成一个整体的人,一个正在完成全部生命过程重要阶段的人,给患者以真诚的关心、友爱、温暖,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其尊严,保护和支持个人权利。而且,对临终患者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慰,要使患者真切感觉到自己仍在被人们所关注,是家庭和社会的一重要分子,从而消除他的烦躁和孤独感。满足患者的关怀需求,让患者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满足。通过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提高临终期的生命质量,使他们安祥、有尊严、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终点。

4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安抚照顾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

面对亲人的即将离去,家属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专业护理人员要给予家属精神和心理的关心和支持,使他们增强承受所成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有效的交流方式,使家属和医护人员一块做好患者的生理、心理护理,也使家属在亲人辞世前充分尽到义务,精神上得到慰籍。在临终者去世后,医护人员要协助家属做好善后处理,对家属的悲痛情绪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以降低家属身心疾病的发生率,帮助他们疏导悲痛和重建生活的信心。

篇5

【关键词】心理活动;临床护理;心理护理;运用原则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病人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和行为来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看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积极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有效缓解、迅速治愈、防止复发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临床许多疾病的产生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由于部分疾病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对病情极度担忧,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会出现种种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对治疗效果和疾病康复带来严重影响。

1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方法

1.1焦虑多见于慢性疾病或疾病反复发作的患者。这类病人由于病史长、反复治疗、反复检查、用药,症状却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疾病对劳动能力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不仅使患者极度焦虑,对医疗的信任度减低,入院时还常常存在怀疑、抵触情绪。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安置病人休息,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入院宣教。介绍责任护士、主管医生及同室病友,使他们尽早解除陌生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往,向病人提供疾病的可靠信息,多关心、安慰、鼓励病人,同时,鼓励病人之间来往,让有同类疾病且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讲述自己的体会,使病人缓解焦虑,树立治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紧张恐惧心理多见于急性病及抢救患者,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毒、外伤或急诊手术病人等。这些病人多表现出症状严重,如剧烈腹痛、大出血、肢体伤残等,甚至有窒息、休克、生命垂危等情况,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人及家属缺乏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恐惧。对这类病人,护士除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外,还应热情、耐心地解释,使病人从护士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消除对医护的不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后可向患者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收费标准,医生视病情根据诊断治疗的需要给予检查和用药。通过与患者不断沟通,逐步打消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树立治愈的信心,以积极稳定的情绪更好的配合治疗,缩短治疗时间,早日康复。

1.3绝望多见于恶性肿瘤及慢性病久治不愈并发症较多、经济困难、疗效不佳等患者。一部分病人因对疾病有所了解或经久不愈,或者担心疾病的转归,对治疗失去信心,会流露出绝望的心理反应。他们用药后大部分都希望短时间见效,如果一时未见效果,有少数病人会对一些治疗护理措施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对这些病人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热情、有分寸地给病人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及副作用,讲解治疗和护理措施的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了解病人的生理状况,以娴熟的技术为病人解除机体的病痛。护士还应准确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经常耐心、诚恳地与病人交流,有意识选择治愈或好转的病例开导他们,使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热情、周到的治疗护理感染他们,使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护理工作的效果。

1.4充满希望这是所有医护人员最希望见到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疗效和预后都在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这类病人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素质较高,相信现代医学技术,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医护人员,相信通过医生的诊治和精心的护理,自己一定会康复,充满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这类病人治疗中的一点点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使其时时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这会对疾病的康复起到较大的协同作用,也是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对所有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种期望。

2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原则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护士要帮助患者解除躯体上的病痛,并克服各种心理上的障碍,促进其身心康复,这些职责决定了护患关系是一种有目的的治疗性关系,需要护理人员认真刻意、谨慎促成和建立。因此要求护士主动接触患者、关心患者疾病,同时满腔热忱地面对患者,将对患者的爱心、同情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同时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社会及家庭问题,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帮助。

2.2护士素质要求

2.2.1护士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沉稳,给患者以亲切感和安全感。逐步取得患者信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2.2.2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及操作技能训练,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能够合理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并轻松完成护理操作,沉着处理护理工作中的应急事件,不仅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护士更好的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护士自身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2.3护理人员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以健康、愉快、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态度和观点,饱满的精力和耐心去影响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要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水平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要热爱护理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善于团结人,诚恳地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要正确地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2.3语言艺术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语言的内容要严谨,高尚、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在患者面前的语言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一句好的语言、一句体贴入微的问候,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可缩小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护士的语言只要能充分表达对患者的善良意愿与同情,只要能以文雅和善感人的语言给患者以鼓励、信任、安慰体贴和关怀,患者就愿意沟通。护士要用自己的语言使患者产生信任感,才能全面了解患者、诊断治疗疾病和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因此要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2.4心理护理中的健康指导在心理护理中给予患者合理的健康指导是与患者建立充分信任关系的重要保证。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科学、客观的了解。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让患者学会正确观察病情,了解检查结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相应的解释,耐心进行开导和精神支持,并且适当举出实际病例,这样患者更容易接受疾病的常识,而且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只有患者对疾病有科学的认识,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疾病。另一方面,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宣教、调整心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在医疗环境中恢复身心健康,但部分患者对院外的日常生活存在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分析疾病带给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不便,提供解决、克服的方法,鼓励患者在生活中尽量保持心情愉快。有困难时应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尽量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多参加社会文娱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其积极的、充满信心的生活态度。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篇6

关键词:护理;模式;要素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 为了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护理模式已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现将我在护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趋势下的护理工作

1、21世纪即将来临,社会变革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拓宽,人们不仅注意防病、治病,还注重卫生保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病房实施整体护理,医院开设“家庭病房”、“点名服务”、“精神心理咨询”、“社医服务”等项目。

2、国外对病人进行护理,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与健康科学院袁剑博士在80年代将整体护理引入我国,迅速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

3、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一种新型、科学护理模式,对病人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包括病人入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纳入护理日程,病历资料,出院后随访工作,都输入电脑,为病人身心提供方便。

二、行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1、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外在表现,它体现在护士的姿态表情,动作等,行为也可以成称谓一种无声的语言。

2、行为对患者的影响,人的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以给人很深刻的印象,比如,第一次见面时,真诚温馨的微笑,会让人感到护士的亲切感,护士优美的姿态可以让人感到有涵养有礼貌 。沉着,稳健,耐心细致,娴熟流畅的动作,才能得到病人的尊重和信赖。行为是塑造心灵的途径,是人类显示心灵的外在表现,我们每一个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术,丰富的知识和对人的了解,而且要用智慧和美的心灵创造和谐优美的环境,护士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内在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沟通护患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感到自己似生活在亲人之间,消除他们的恐惧感、陌生感,使病人觉得可靠安全,利于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3、护患关系的基础,主要集中体现在护士的一举一动中,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作到四轻,为病人营造一个安静的治疗场所,病人生病住院期间,病人吃住都在医院,医院就成了病人的家,护士应象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病人,用行动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为病人倒上一杯热开水,协助病人服药,患者做检查时帮助搀扶一下,扫床时,帮助整理用物,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行为都会让病人时时刻刻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将护患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因此,护士应以最佳的形象和行为在病人面前出现。

三、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

1、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还应有高度责任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观念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学、社交学、论理学等理论知识,比如 患者入院后常会产生孤独、抑郁、烦躁、无聊等情绪,更 需要得到关怀的理解,需要新鲜而愉快的感受以驱除消沉的心理。当患者接受临床护理时主要面对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患者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此时护士以端庄的仪表、可亲可敬的表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就会将积极情绪有效地传给患者,使之受到感染,改变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病痛的信心。

2、 护士在多元化场合中,应当充当不同角色,病人不论在医院、在家里就医,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念不同,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不是床边护理提供者,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

3、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病人的目的,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过程指导护理活动,护理人员主动观察病情变化,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看到自身价值,增加过做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

四、改变医护和护患关系

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使其改变不利于疾病康复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护士在操作中也有责任和义务随时展现自己良好的仪表、言行,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向佳状态发展,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摆脱了常规护理方式,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加强,时时刻刻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病人问题为目的,医护主动交流自己看法,共同分析病情。

五、良好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经济市场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 应用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11-01

随着医学科学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心V置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心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所以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监测中心的静脉压及危重症抢救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且在输液透析、化疗、引流体腔积液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病区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间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共65例,现浅谈一下中心V置管术在我科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两年间行中心V置管术65 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 在35―82岁之间。其中肿瘤化疗补液患者 2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1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10例,低钾血症者10 例,胸腔积液引流患者 5 例,其中,行锁骨下V置管23 例,股V置管42 例。

1.2 穿刺方法

穿刺定位,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试穿成功后,改用穿刺包内穿刺针吸带有抗凝生理盐水2ml的5ml注射器直接穿刺,抽得通畅回血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送入钢丝引导丝约20cm,退出穿刺针,此时固定好导丝,扩张皮肤,沿导丝送入导管深度、导管置入长度为锁骨下V8―10cm,股静脉±25cm,引出引导丝,抽得通畅回血后,末端接肝素帽并拧静,接输液器,固定导管。

2 结果

本组 65 例,插管成功65 例,无一例失败,置管时间为7―30天,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等现象。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置管前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中心静脉置管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比较与常规静脉穿刺的利弊,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

3.2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在置管与护理深静脉置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预防感染并发症。护理不当、未及时更换敷料或不遵守无菌操作,可引起细菌沿导管所在软组织隧道生长,侵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1]。因此,常规时,要局部保护,穿刺点要定时消毒,敷料、贴膜要定时更换,一般在冬天每周更换1-2次,夏天出汗较多,应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更换敷料时,先用75%酒精棉球,后用2%碘伏,避开针眼,螺旋式由内向外消毒3次,直径约15cm,干后覆盖透气性好的透明敷贴[2]。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一次。

3.3 防止导管脱落

换药时待消毒液干后再贴透明敷贴,先固定敷贴中间的导管体外部分,然后向两边按压展平,使敷贴与皮肤之间不留空隙,利于固定[3]。同时要注意避免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导管脱落,对神志不清、烦躁者,可在距穿刺点5cm处用长3cm、宽2cm的胶布固定,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凹陷处[4]。

3.4 预防导管堵塞

在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10ml冲洗导管,并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接输液管输液,回抽见小血栓不能推入,回抽血不顺者,可用肝素液(25U/ml)20ml作冲管,封闭[5]。有堵管倾向者可用尿激酶溶栓。输液时,在输粘度较大的药物、血制品或营养物时应彻底冲管,并不安排在最后输入,化疗药或抗生素使用后,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洗管壁药物,防止使用肝素盐水与导管内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产品微粒堵管,以延长导管使用时间,输液完毕先用NS 20ml冲洗管壁,再用1%肝素、5ml正压封管,冲管压力不可过大,防止导管损伤。

4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与外周留置针相比有保留时间长且并发症少的优点,有利于药物的及时输入,可以通过置管输入高热卡、高密度液体进行营养支持;也可通过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可避免化疗药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同时外周静脉不能直接输入的钾等电解质,也可通过中心静脉进行输入;从而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另外保护外周血管在病人恢复期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家银、韩涛、林等,心内直视手术深静脉置管后的细菌学分析与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专.2002.12(11):824-825.

[2]陈伟芬、程永红、朱华等,肿瘤病人行颈内静脉管化疗导管护理方法的研究[J]实手护理杂志.2004.20(5):4.

篇8

关键词:骨外科;心理护理;临床应用效果

骨外科患者的主要病因是有意外造成的创伤,突如其来的伤害使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状况等发生巨大的改变,长期卧床治疗是患者短时间内在心理和身体上无法接受,极易出现焦虑,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因此,要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整负面心理,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安排,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最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1]。本次研究依据骨科及患者的特性为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探究心理护理在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例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骨外科患者,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50.56±7.78)岁。依据骨科的护理特性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所有患者的入院和治疗时间各不相同,部分患者是治疗住院治疗,部分患者是等待手术择期的,部分是术前准备,部分是术后恢复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进本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由于病程不同,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要根据患者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3.0系统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患者护理临床效果:通过骨科外科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变化情况,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积极的采取分阶段性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20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维持在最佳的稳定状态。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为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积极的完成治疗,使护理效果取得了明显进步。

3讨论

3.1心理护理的注意内容 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主动,热情,语言和行为等要礼貌,温和,亲切,依据患者的年龄或职务进行成武,口吻要根据患者的职业采取适当的改变,以便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交流畅通无阻。在与患者的的交际联系中,语言的使用十分重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病情或接触沟通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日常经验,所处环境及谈话技巧加强谈话内容的恰当性和语言的可理解性[2]。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同时用具有安慰性和鼓励性的言辞进行回应,另患者充分感受到心理支持,使患者加强自信心,精神振奋。当患者出现消极情绪时,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要体贴照顾,注意关心患者,改善患者的心境,使患者遵从医嘱,提高治疗配合积极性。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使用准确的暗示类语言,暗示性语言会影响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消极的暗示会打击患者的治疗信新和治疗积极性,积极的暗示则会使患者因良好信息的刺激,情绪高涨,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交流是要绝对避免使用具有伤害性质的语言,具有伤害性质的语言会伤害患者的情绪,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通过大脑皮层与内部器官的关联机制对气管和身体的机理平衡造成紊乱,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后果[3]。

3.2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在接受骨科手术前会对手术效果,手术疼痛等顾虑重重,这时护理人员应适用熟练的语言沟通技巧和丰富的知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及患者的注意事项,手术方式,并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的恐惧和顾虑。手术后应为患者安置舒适的,术后患者的伤病处会出现疼痛,不适,身体不能自由活动等,患者因担心手术效果恶化病情发展及术后恢复状态等情况会出现极度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这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有力的治疗信息,针对有切口疼痛,腹胀,发热的患者应安慰,体贴,为患者解释已经出现的情况,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减轻患者在术后出现的焦虑和痛苦,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交到出院后需要注意的内容及应急处理方法,如,要定期帮助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要注意对石膏的清洁护理,尽可能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

3.3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 不同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发色和那个意外,如车祸等急诊入院骨外科患者常常发生意识模糊不清或昏迷等症状,但他们的求生欲往往是最为强烈的。但这类患者会因病痛的折磨拒绝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这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对待已经入院治疗的骨科患者,护理人员要认识到患者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还急切地希望得到最佳治疗,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要热情,亲切,稳定患者情绪,尽量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4 结论

患者入院后要全面了解患者受伤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伤后心理情绪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使患者保持治疗和恢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喜玲.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202-203.

篇9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根据手术或对疾病的诊断制定的相关护理、治疗方式,它是由参与工作的医护人员完成的,要求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必须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来接受治疗和护理由。

慢性心力衰竭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左心衰竭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单纯的右心衰竭较少出现,通常表现为左心衰竭后继发右心衰竭而致全身衰竭以及心肌疾病波及左、右心而发生全心衰竭。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可见湿罗音,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胸片显示肺水肿和肺淤血。患者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可以不归入研究范围。心力衰竭的治疗应当以控制和延缓病情的发展为目的,缓解患者的症状,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长期预后。因此,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必须从长计议。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我们选择临床护理路径治疗该类疾病,它的规范式治疗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对其恢复健康有促进的作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护理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已经在国外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包括提高了医疗的效率、减少了医疗费用等。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患者对医疗水平的要求更高,不单单是治愈疾病,同时希望患者的舒适度提高,增加满意度,这也成为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国内的大型医院开始慢慢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治疗疾病上的优势。有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并且使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的沟通,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结束以后,医护人员可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结果和评价,对每一个患者进行总结,这样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在下一个患者身上,以此提高医疗水平。临床护理路径的实用价值很高,具有科学性。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较少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床位的使用率,从而降低了住院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本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增加患者依从性、满意度和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着良好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护理模式,来规范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降低治疗成本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和疾病的诊断不断更新临床路径的内容,使之遵循科学的发展,给予患者最新的治疗方法。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使医院各部门、各学科,医患、护患之间很好的交流,确保了治疗的程序化、标准化,减少因随意的治疗给患者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二通过管理和合理的利用医院资源,控制了临床护理的风险;临床护理路径的结果可为实习人员提供学习资料,推动医学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护士;护理;心理

1  心理护理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可以使用五个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来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病人康复。这5个步骤分别是:评估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做出护理诊断;根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1】

1.1  心理社会评估的内容及范围

1.1.1  病人的一般社会情况   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婚姻及家庭情况、营养与代谢,排泄功能、生活习惯及有无其它方面嗜好、职业与教育程度、活动与锻炼等方面的评估。

1.1.2  病人对健康问题及医院环境的感知   了解病人对健康问题的感受,如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是否对自身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感受等。是否能接受自己病人角色,是否有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病人是否对住院环境有压力,是否有医院压力等。

1.1.3  应激水平及应对能力  首先要评估病人患病前一年内的应激水平。 应激研究证明,患病前一年内的应激水平,与疾病有直接关系。【1】可以用生活事件量表来测量病人患病前的应激水平。来明确病人疾病的社会心理原因,从而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预防、减轻或消除以上方面的心理影响;对病人应对能力的评估,包括评估病人的一般应对方法以及技巧等,有无潜意识的心理防卫。

1.1.4  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评估病人的睡眠、精神状态、食欲、性功能及胃肠功能等。

1.1.5  精神心理状态   评估其定向力 、注意力、意识水平、仪表及举止行为、情绪状态、感知情况、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情况、思维与记忆、判断能力等。还有要评估病人的精神信仰等。

1.1.6  人格类型及自我认识  评估病人的人格类型,是否有人格障碍。并且评估病人患病对自身人格、自尊、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控制感等方面的影响。

1.1.7  患病后的心理 社会问题  患病后有无焦虑、恐惧、否认、绝望以及自责、内疚、愤怒、悲哀、失控、无助等情绪问题。有无信任感改变、自尊变化、自我形象,自我概念方面变化,是否有爱与归属及应对无效方面的问题。

2   心理社会评估的方法

2. 1 访谈法  访谈法是应用与病人及家属交谈的方法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方法。

2.2  观察法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观察法来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身体姿势、生理反应、仪表及打扮等方面,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变化。

2.3 整体评估法  是美国护理界以GORDEN的功能性健康模式为指导,为住院病人设计的一套具体而实用的心理社会评估方法。要求护士用会谈、观察、仪器、心理试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来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

2.4 实验法  采用试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或某种环境下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2.5  心理测试 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测量仪器来测量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分析病人的心理问题。测量量表的选择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心理问题来决定,且必须考虑量表的信度及效应。

2.6  自我评估法  由服务对象以简单而准确的方法,了解自己心理状态,确定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7  其它方法  包括与病人家属、朋友、同事、病友交谈,查阅病人病历,阅读病人提供的日记书信文章等以了解病人心理变化原因及形成过程等。

3 心理护理诊断

3.1心理护理诊断的步骤 一般包括确定病人心理反应性质、强度、原因,形成恰当的护理诊断,按照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确定问题的先后次序。

3.2心理护理诊断的陈述 可以按照PES公式书写。即按照问题、原因、症状体征来书写护理诊断。

4 心理护理计划

4.1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是针对病人护理诊断,希望通过心理护理达到病人心理状况的改变。心理护理目标同时也是检验心理护理效果有效性的标准。其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5 心理护理的实施 

5.1 心理护理实施的范围 心理护理贯穿与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可独立进行也可与其它活动同时进行。其实施对象包括所有的护理对象,即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患各种疾病,需要治疗及护理的病人。因而,心理护理为健康人提供心理保健,同时也为患病人提供心理康复护理。

6心理护理的评价

评价是反馈结果的的过程,计划实施后要了解实施的效果,并应用反馈过程检验原护理计划的可行性及效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7 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

7. 1  包括 :为病人创造轻松的恢复环境 、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而满足病人各种需要、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心理疏导及自我心理保健训练。还包括各种放松训练、治疗性的身体接触、心理支持技术等。

7. 2  临床中比较重要而常见的 具体心理护理措施主要有;

7.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微笑无需成本,却能创造许多价值” , 在接待新入院病人时,面带微笑接待患者是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微笑可使患者消除陌生感、恐惧感,增强对护士的信任,缩短护患间距离,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

7.2.2  语言交流    理解 与尊重,关心与帮助病人,增强其信心。 沟通时 尝试与患者进行交流,善于观察,从患者微小的情绪变化来发现其心理矛盾及冲突等,让患者尽情发泄,诉说、、甚至痛苦流涕等,均不要加以劝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静下来后再予以疏导,做有针对性的心理说服及解释鼓励工作。【3】沟通时,语言是沟通护患关系之间的桥梁。美好的语言不仅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和心情愉快,并且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沟通时,要有技巧,可以利用技巧语言,先耐心倾听,再发表自己看法感受,尽量使患者感到你在帮他,以达到我们期望的目的。我们只有热情接待,无形沟通,使他们不知不觉也会尊重你,接纳你,使你的工作得到患者和社会 的认可。【4】现代护理学模式要求护士运用 心理学、营养学、行为学等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其中语言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5】

【总结】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应用护理程序,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可使患者心情舒畅,早日康复出院,护士应加强以上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1); 74-77

2 候卫洪,刘丽敏,王超,等.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 ,2010,29(32);1

3 张建芬.老年抑郁患者的护理  医学新知 2011,24(2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