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讯作者:胡银辉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我国也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老年人患病常表现为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多病共存,病情发展变化迅速,病程长、恢复慢且致残率高,易发生并发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治疗副作用多,心理、社会因素也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一旦患了急性病恢复期长且病情复杂,而慢性病是老年人群的主要问题,不但使老年人活动受限,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008~2009年笔者通过对新疆巴州且末地区和新疆巴州焉耆地区老年人的随访问卷调查,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如何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保健和护理,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质量,达到预防疾病,减少残障的发生。结合临床实践,现就护理工作中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谈几点体会。
1 睡眠异常的保健及护理
1.1 保健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早睡早起、限制白天的睡眠时间在1 h左右,以保证夜间的睡眠质量;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各种刺激,保持稳定情绪;做好睡前准备,如漱口、梳头、温水泡脚、开窗通风等;睡前进食有助睡眠的食物,如喝热牛奶、吃大枣等;睡前不饮咖啡、酒、浓茶或大量水及服利尿剂;进行放松训练,如气功、太极拳、肌肉放松训练等。
1.2 护理 找出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进行对因处理;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光线和温度适宜,床褥整洁;建立活动和休息时间表,白天适量增加活动,减少睡眠;集中进行护理活动,减少对患者的干扰;睡前排尿,晚8时以后限制饮水量;提供各种促进睡眠的措施,如不饮浓茶;摆放舒适;听轻音乐;读娱乐性书籍;身体不适者,按医嘱给药等;向老年人宣传规律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其参加力所能及的日间活动;夜间不宜下床入厕,以防摔伤,床边需放置便壶。
2 饮食的保健及护理
2.1 保健 保持平衡膳食,做到饮食不贪(不贪肉、不贪精、不贪硬、不贪快、不贪酒、不贪吃、不贪热),减少热量供应,少吃糖和盐,多吃高蛋白和蔬菜水果,注意补钙;食物要香、好、杂、少、细、松、软、烂、淡,温度适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
2.2 护理 提供舒适的进餐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保持舒适的进餐,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偏瘫者采取健侧卧位;鼓励老年人与他人一起进餐,增加食欲;条件许可,鼓励自行进食;不能自行进食者,协助喂饭;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上肢活动障碍者可以给予各种特殊的餐具,鼻饲者按照老年鼻饲要求进行护理。
3 便秘的保健及护理
查找便秘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解除老年人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规律生活,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调整饮食,适量增加粗纤维素、高维生素、含脂肪食物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在体力许可的条件下,指导其适量体育活动,卧床者,给予被动活动;每天起床前和入睡前,用双手顺结肠蠕动方向进行腹部按摩;必要时用开塞露、缓泄剂,小量不保留灌肠等帮助通便;在各种方法无效时,可采取人工去便。
4 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掌握老年人的饮食原则,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少渣少油的食物;严重腹泻时,可短期禁食,恢复期吃少渣少油及半流质。适当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给予诊断和治疗。保证补充足够的水分,防止脱水;做好皮肤护理,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涂10%鱼肝油软膏以防皮肤破溃;掌握老年人的排便规律助其排便;被疑为传染性腹泻的老人,应进行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5 尿失禁的护理
查明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建立规则的排尿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有尿意时及时排尿,不憋尿;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白天饮水2000 ml,睡前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以保证睡眠质量;必要时应用接尿装置进行外部引流尿液;对留置导尿者,做好相应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进行盆底肌肉收缩锻炼。
6 跌倒的预防及护理
经常监测血压,改善老人的视力、听力、认知和情绪,引导老人正确的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和活动能力,力所能及的照顾自己;指导家人熟悉老人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改善老人的居家环境和衣着,为老人提供方便的生活照护和安全、便捷的生活空间;夜间睡眠差可导致思维和判断力下降,易发生跌倒,所以应指导老人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导老人注意日常安全,如不要攀高取物,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镇静剂或安眠药等【sup】[1]【/sup】。
7 心理异常的预防及护理
离退休、疾病、空巢家庭等都会导致老年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自卑、迷茫、失落、抑郁、焦躁等负性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必定会降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调查发现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常伴有情绪障碍,所以医护人员要特别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要尊重、理解、信任老人,给老人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帮助老年人顺利度过情感危机期;指导老人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指导老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家人多安慰、开导老人,及早发现老人的异常心理;作为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性格的老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以减轻或消除老人心理障碍,延缓心理衰竭,增加其心理健康【sup】[2]【/sup】。
参 考 文 献
[1] 孙宗鲁.中老年病百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篇2
关键词:老年社会化;医院服务;发展模式
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已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且地区发展不均衡,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
2 老龄人群对健康需求的特点
2.1多元化 健康教育、急症救治、慢病防控、疾病康复、临终关怀、心理干预等,形成了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的多样化。健康教育内容需求中,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最受欢迎,分别占总人次的37.6%和30.3%。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方面有慢性病系统管理、康复指导、照顾者培训、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主观需求方面有上门服务、慢性病管理、保健指导、健康档案、饮食指导、照顾者培训、专科护理、康复指导、技术性护理操作及家庭病床等。
2.2保健知识缺失 医疗保健知识的欠缺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而老年人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途径则更为有限。需求的首位是多发病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心理卫生保健知识、饮食与运动指导[2]。老年患者最喜欢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获取知识,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能使老年人更加乐意接受各种增强身心健康的方法,并且与相关健康工作者多交流,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授。
2.3治疗周期长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如加上治疗好转后的康复时间,平均住院日远高于普通患者。
2.4盲从性 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健知识的欠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盲从性,医院内出现的"医托"、街边的各种"治疗体验馆"的存在,客观地表明老年人求医问药盲目性及从众心理。而老年人的盲从使本已不规范的医疗保健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2.5医疗费用高,支付能力有限 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而目前缺乏为老年人制定的专门政策措施。目前,疾病谱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根本性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疾病中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疾病,主要侵袭对象就是老人。据统计,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占用其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老年人住院费是平均费用的1.44倍[3]。与高支出相对应的是老年人较低的支付能力,绝大多数老年人已经退出劳动领域,收入大幅减少,经济状况较差。
3 老年人群健康保障体系现状
3.1政府各部门协作问题 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管理协调机构,另外,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都在智力于做好老年人健康保障工作,且在养老、医疗保障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现阶段的健康保障机制仍存在弊端。政府各部门虽然各有分工,但缺少必要的协作与沟通,例如:民政部门主抓养老机构的体系建设中,养老院很难为老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医疗需求,也未建立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联运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推出的居民健康卡是一项重大的惠民举措,具有前瞻性,为实现资源共享、异地就医打下了基础,但与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医保卡"是何种关系,能否合二为一,真正方便患者使用?
3.2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并未有一套针对老年病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许多综合医院认识到老年患者的特殊性,纷纷成立了老年病房,也出现了各种体制的老年病医院,但多是从供需角度、自身利益出发,很少体现公益性,更缺乏适合老人的就医和转诊流程。
3.3医院服务内涵建设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是"以患者中心"医疗服务宗旨的延伸,医院虽采取了很多举措来提高服务质量,延长门诊时间、建设绿色通道、提倡优质护理服务等等,但候诊时间长、诊查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现行体制下无法改变或不愿改变的事实。
4 老年医院服务模式建立的意义
医院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是适应老年社会化的需求,也是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已经是现今健康服务业需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4],老年专科医院的建立是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是体系的核心,只有完善的老年医疗体系才会使老年人真正享有质优、价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才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与生活质量。
5 转变医疗服务模式,适应老年化社会发展
5.1倡导建立老年专科医院 建立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评价体系,作为完善医疗机构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是适应我国医疗保障现状的必然,老年专科医院应有其特定的专科地位、鲜明的老年专科医院办院宗旨,注重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将老年病整体治疗康复能力作为评价重心,突出老年病服务特色。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功能定位、管理经营评价考核指标都应区别于综合性医院。更应侧重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强调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的考核因素。
5.2以老年专科医疗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应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老年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应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5.3建立老年医疗的服务模式 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应从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心理干预、康复为一体的整体服务模式[5],目前的综合性医院很难实现这一模式转变,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应围绕这一模式,强化医护人员职责,强调社会心理干预、功能康复、舒缓治疗和生命关怀,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全面分析,维持老年患者的功能完整性和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老年病房可依托现有医疗平台,探索开设无陪护老年病房,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医疗护理,将老年无陪护病房发展成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为一体的病房模式。无陪护病区采取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心理干预、康复、托老、临终关怀等多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无陪护老年病房的运营理念重点是将护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让患者及其家属真正得实惠、享便利,所提供的人性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让人印象深刻。老年病房可结合不同患者的自理情况,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临终关怀等类型,并根据收治对象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服务内容;根据患者和家属的要求,设置"无陪护全程托护病房",接受医护人员全天候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保健和活动场所,为老年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无陪护服务,满足老人们的各种需要。
5.4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医疗行为 行业标准的缺失,使老年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不高,规范性差,医护团队的配备、查房的标准、护理的范畴、环境建设、服务流程均应建立统一评价标准,严格落实老人们的安全目标,形成标准的老年慢性病治疗病房、长期护理病房、康复病房及临终关怀病房。老年专科医院应充分重视老年医疗照料的连续性,诊疗及护理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并逐步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其他机构推广,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5.5重视老年人心理干预 了解老年的心身特征,针对老年期常见的心身疾病和防治方法,解决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加强老年人的心身保健。每位老年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不同,针对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对不同个体实施具体化的干预方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使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重建健康的方法和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采取综合干预方法,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讲解相关心理知识,解答老年人的心理疑问。目前,精神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2011.
[2]张冉,高玉霞.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杂志,2011,31(14):2797-2799.
[3]刘晓强,朱吉鸽.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研究与构建[J].国外医学,2009,26(4):177-181.
篇3
一、韩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结构
(一)韩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对象
LTCI实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韩国从残缺型福利到普遍型福利的转变,所以如何保障各个群体都能得到相应的护理服务安排是关键点。从图1可知,韩国LTCI参保人群采用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享受该制度的人群可分为两类:一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二是65岁以下患有老年性疾病的人群。但在符合第一个条件的群体中,患有较轻微症状的老人可享受到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HomeandCommunityCare:HACC),符合第二个条件的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一等级的残障人士,他们通过残障人活动保障服务(PersonalAssistantService:PAS)来获得护理服务,上述两类可享受到其他服务的群体不包括在LTCI的覆盖对象之中。可见,虽然韩国的LTCI受益人群有限,但很注重其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从图1可了解LTCI在相关制度中所处的位置。
(二)韩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程序
韩国LTCI由中央政府负责总策划、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负责护理机构的设立、审评和监督;具体运营由保健福利部指导和监督的社会公益组织“国民健康保险工团”负责。通常来说,韩国LTCI的申请过程如下:1.参保人向当地的事务所提出申请。2.国民健康保险工团的工作人员会到申请人家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家庭访问,并把调查结果输入电脑,通过检测将这一结果划分为1-3个等级。上述用做审核等级的调查问卷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基本测试(共52项),它注重日常生活能力测试,主要目的是考察申请人是否具有享有该服务的资格,具体包含五大部分,即身体技能、认知技能、行动变化、疾病处理和康复;二级自理能力(IADL:Instrument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测试(共36项),其主要用于了解需为申请人提供哪些服务。1-3级划分如下:分数高于95分的为第一等级,该级人群是最重症老年人,一般为24小时卧床的瘫痪老年群体;分数从75到94分的为二等级,此级人群一般具有坐、卧的活动能力;分数为53到74分的为三等级,该级人群表现为通过拐杖等辅工具可在住处附近行走,属于较轻症状的老年群体。在推行之初,三等级人群的划分界定在55到74分,随后将下限从55分下调到53分的原因是为了提高政策覆盖面。3.长期护理等级判定委员会①进行第二次审定,即以调查所得分数为基准,同时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对受益人群数量和等级进行微调和再确认,并最终确定申请者是否获得服务资格。4.给付方式及服务费用分担。韩国LTCI的给付方式(具体内容见表1)分为三种:一是机构服务②;二是居家服务;三是特别资金给付。其中,前两种方式比较常见。韩国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征收方式和缴纳比例,由长期护理委员会商议决定。这一委员会的长官由保健福利部的长官担任;委员的人数为17-21人,其由三类人组成:一是雇员、雇主、市民、老年团体、农渔民团体、个体团体的代表;二是护理或医疗界的代表;三是中央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或是长期护理研究人员等。依据法律规定,长期护理保险费的征收采取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其标准为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险额乘以长期护理保险费率。两制度虽同时征收保险费,但是分账管理。依据2001年规定,国民健康保险征收的费用为月收入的5.8%,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征收的保险费率为健康保险额的6.55%③。这一额度从2008年4.05%开始分别有四次增幅。总体来看,护理服务费用的分担结构为:长期护理保险支付60%,政府财政支持20%,本人负担20%。可见,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在其受益人服务费用的支付中处于主体地位。具体而言,个人承担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费用的标准不同,分别为总费用的20%和15%,这是因为韩国更加鼓励和提倡居家服务的方式。此外,为维护和保障各类收入困难群体的利益,在韩国,接受社会救助者个人不需付费,次上位阶层人群④仅需支付费用的一半(机构服务费用的10%、居家服务费用的7.5%),即可享受服务。
二、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过程
一项社会政策的产生往往是多因素导致的。制度的建构理念和关联机制的嬗变等政策环境(policyenvironment)是这些因素中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深入考察韩国的LTCI政策过程,需将社会保障理念和养老服务政策变化等政策环境纳入研究视域。
(一)韩国社会保障理念的嬗变
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较短,其发展并不具备西方福利国家社会自治的传统,也非党派竞选制度的促进。可以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致,韩国社会保障大厦一夜建成。总体来说,韩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可分为以最低生活补助为中心的初级阶段(1948-1988年),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1988-1998年),社会安全网的基本形成与扩张时期(1998-2007年)三大阶段[1]。在最后一个阶段,韩国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支出达到顶峰,四大社会保险(国民年金、健康保险、雇佣保险、工伤保险)与社会补助的覆盖面的扩展最为迅速。2006年以前,韩国社会服务虽有所发展,但其受重视程度和成就远远低于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其主要原因是,彼时刚刚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的韩国,各种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社会福利提供方式非常单一。从2007年开始,随着电子福利券(electronvoucher)的发行推广,韩国的社会服务发展步伐加快。上述变化主要基于以下理念的嬗变:一是完善社会福利发展结构理念。如果过分强调社会救助的发展,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尽管持续上涨,但是,社会的福利水平依旧难以提高,难以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质量的期待。韩国政府意识到社会服务本身同样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具有让大众受益的性质,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更易满足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其给付方式为服务而非现金,更能够保证福利的有效供给⑤。二是积极社会保障理念。韩国担心过度强调消费利会给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对韩国改善其就业有积极作用,同时,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相比,社会服务具有更强的社会资源利用和整合功能,可调动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福利建设的积极性。在2007年李明博政府上台之后,韩国提出要发展“能动利”,其政策内涵为,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为市民提供预防型的社会投资,将韩国社会保障政策从残补型转为普遍型,为国民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生活。
(二)养老服务的发展
养老服务属于老年福利的范畴。同社会保障发展脉络相同,韩国的老年福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侧重点也有所变化。韩国的老年福利建制于20世纪70年代,以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为切入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关注点逐渐转移为老年群体的健康、精神慰藉等问题。随着1981年5月《老年人福利法》的正式出台,韩国形成了以机构保护为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模式[2]。该法是维护老年人权利的专门法,确定了政府构建老年人福利政策的基本方向,强调要本着加强老年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和早期发现为重点,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促成老年人身心健康和老后生活安定。具体如下:韩国的机构福利主要指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入住福利机构而享受到的社会服务。在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老年人福利机构以养老机构为主,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老年疗养机构(nursinghome)的规模逐渐扩大并开始独立于养老机构。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加,老年人居家福利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所谓居家福利主要指有特定需求的社会服务对象,选择在自己的家中居住享受特定的登门服务或是使用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的上门服务。韩国的居家服务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虽然机构福利和居家福利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两者在实践过程中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居家福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受益人群的选定基准相当模糊。依据《老人福利法》规定,居家福利的保护对象为低收入人群,即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但是,居家福利更应针对身体、精神等需要照料的独居老人群体来实施。第二,从服务内容来看,居家服务的重点放在了家务帮助方面,而非老年群体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特别是面对失能老人的增多,居家服务专业性亟待提升。第三,服务供给体系不完备。具体状况为,服务的供给主体被分割成居家老人福利中心、地区社会福利机关的居家服务中心等,整个体系亟待统一整合规划。机构服务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机构数量不足。2002年,享受机构服务的老年人为2万5千名,仅占全体老年人数量的0.6%,仅满足了机构服务需求总量的31.0%。第二,机构服务对象选定标准不合理。当时规定,老人护理机构的服务对象为患老年性疾病需要护理的人群,老人专门护理机构的服务对象为患有痴呆等重症老年性疾病需要护理的老人。然而,因综合考核具体指标缺乏,老年人健康程度难被准确判定,这导致上述服务对象划分的模糊性。第三,因福利机构的资金来源为政府,缺乏民间资本的支持,其运营面临融资瓶颈。同时,机构福利的发展并未与社区紧密结合,这致使服务机构和社区资源整合状况差,不利于服务水平的提升[3]。面对上述问题,以有效整合居家、社区和机构福利资源为指向,LTCI制度应时而生。
(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出台
1.初具雏形。1999年10月,《老年人保健福利中短期发展计划促进报告》正式提出长期护理的相关政策议题。保健福利部在长官车洪峰的积极推动下,依据这份报告组建了“长期护理保护政策企划团”。从2000年初开始,该“企划团”着手研讨长期护理的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除了官员身份,在韩国学界,车洪峰还是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的领军人物,对韩国实施LTCI的必要性和各国相关机制的发展模式有深刻认识,这对韩国LTCI的积极推进发挥了关键作用。“企划团”由15名专家学者组成,在一年内举办了5次企划团会议、15次委员会会议和14次的实务进展会议及1次听证会,并于2000年12月出台了《老人长期护理保护综合对策》。该《综合对策》主要探讨了长期护理服务的概念、需求量发展趋势、供给模型、人力和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支出规划方面的内容;确立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政策的基本方向,即以居家服务和机构服务为基础,同时为应对机构不足的现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基础设施[4]。以上述《综合对策》为依据,在2001年8月15日的大总统祝词中,金大中第一次正式向全民公布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引入计划》。之后,由政府主导的少数精英团体开始将制度的实施方式具体化。2001年9月,国务总理室设置了“老人保健福利对策委员会”。同年,保健福利部长官牵头研讨的老年人护理方案交由政府并形成了政策议题。该方案于2002年7月出现在化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风险项目《老人保健福利综合对策》的子课题当中。《综合对策》提出了实现健康和充满活力老年生活的社会目标,并主张在2003年到2007年有步骤地发展老人保健福利的诸多领域,特别是强调了LTCI政策的共同筹资原则。可见,在韩国LTCI政策议题的形成过程中,权威性政治人物的推动作用重大,其所持有的社会保障理念是导致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2.系统建议。“参与政府”⑥上台之后,于2003年3月成立了保健福利部长官和学界代表共同参与的“公共老年人护理保障促进企划团”,其下设四个专门委员会,分别对制度、审评和判准、给付、机构和人力等制度的细节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通过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来构建老人护理保障体系。“企划团”最后完成的《公共老年人护理保障体系开发研究》报告确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政策理念、目标与框架。其具体内容为:(1)提倡老人生活自理和减少家庭负担的理念;(2)制度安排的基本方向为普惠型的、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3)实行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参与、促进社会的互帮互助、家庭护理优先的政策原则;(4)建立以居家护理为中心、机构护理最小化的服务供给结构,采取保险金与税收相结合的混合资金支持方式;(5)根据老人身体状况,有计划地、分步骤推进LTCI,到2013年实现政策全面覆盖。可以看出,“促进企划团”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对韩国老年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这为后面制度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3.立法实施。为了将“促进企划团”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运用到实践当中,2004年3月,以保健福利部社会福利政策室长为团长、健康保险相关人员和保健社会研究所研究员等为成员组成了“公共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事务企划团”,参与了制度具体实行计划和法律条文拟定以及试点模式的研讨。这为LTCI政策在2005年5月开始试点和同年10月《老年人护理保障法》进入立法预备阶段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可以看出,韩国LTCI历时两年零六个月便完成了从政策企划到立法预备案颁布。最终,韩国于2007年4月,颁布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法》。该法的具体实施非常符合韩国当时以社会服务为重心的社会保障发展理念和老年人护理服务从残补型向普惠型转变的趋势。
三、结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4
(一)专业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老年健康服务业 人力资源 对策
1.研究背景
1.1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已病才就医”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需求。而健康服务正是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未病先预防”模式的活动,可以间接节约医疗费用,保障个体健康。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而在我国,健康产品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1]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以多种方式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1.2 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早在1999年中国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为14.8%。
1.3 老年健康服务需求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伴随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2012年我国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对医疗服务需求势必增加。此外老年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长期护理需求量也在扩大增加,还有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匮乏,保健意识淡薄,这些需求都决定了我国要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业,从而改善国民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1.4 相关概念界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老年健康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相关的服务活动。本文讨论的老年健康服务以健康管理和促进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提供机构主要为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暂不讨论传统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提供老年健康服务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保留激励,进而提高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2.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1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数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医护比例偏低。养老机构老年健康服务人员更是缺乏,有些养老机构甚至没有医疗卫生室,有些养老机构即使设置医疗卫生室,人员配备数量也是偏少。例如,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常住老年人口达1000人,而医生仅有3名,药剂师1名,护士1名。医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
2.2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老年健康服务服务人员学历、职称及专业结构都不尽合理。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文化程度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为最多,高、中、初级人员比例失调。医生以西医为主,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中医保健、慢性病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养老机构的健康服务人员构成大多以返聘退休人员为主,在职医护人员也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2.3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偏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对老年健康服务没有足够重视,在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是在医院等病人上门,以临床医疗为主,忽视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服务。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社区和养老院都存在对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合理的用人晋升机制。工资福利水平偏低,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也没有落实,这些都影响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3.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政府对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强政府引导,正确认识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坚持积极引导,营造市场环境,搞好人力资源规划,研究鼓励扶持政策,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发展。
老年健康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老年人服务,从而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更能扩大就业机会,因此应该把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国家对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3.2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
人才培养是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由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为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应该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根据社区服务站工作职责,按照“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优秀培训、紧缺人才加紧培训,年轻人才全面培训,专业人才专门培训”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安排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培训,拓宽视野,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强违纪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卫生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等,通过提高学历和职称,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
3.3 健全薪酬福利体系
要建立基本的薪酬福利保障机制,以保证老年健康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其积极性。对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按规定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特殊岗位补助制度,落实老年健康服务人员尤其是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3.4 提倡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机构的一种,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对于养老院建医院这种方式需要增加具有医疗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护士,而对于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应的护理员。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更应重视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海丽.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调查解析[J],2013,24(6):33-34.
[2]张生.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R].中国行业研究所,2013.
篇6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健康;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25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21-01
1 资料与方法[1]
1.1 临床资料 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体检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20例。
1.2 方法 采用问卷法了解患者口腔保健行为情况,选择自愿合作的患者以即刻答题方式完成问卷。
2 调查结果
2.1 就诊原因 牙列缺失285例(95%),食物镶嵌288例(96%),牙体缺损255例(85%),牙齿疼痛120例(40%),牙齿松动90例(30%)。
2.2 对口腔保健知识不了解60例(20%),一般了解195例(65%),读过相关书籍45例(15%)。
2.3 常用治疗方法 自行常用抗菌药物治疗60例(20%).定期主动做保健检查15例(5%),有病后就诊:①接受医生治疗建议210例(70%),②不接受医生治疗建议15例(5%)。
3 老年人常见病的预防
3.1 老年人龋齿的预防 由于年龄的关系,老年人多半会有牙龈萎缩,牙齿之间的间隙增大,牙根外露,因此,老年人的牙根和牙间隙的部位容易积聚菌斑,牙根和牙间隙的龋病发生率就会增高。龋齿的预防主要还是要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应该坚持每天早晚用温水刷牙,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选择磨毛、柔软、弹性好的牙刷;使用牙签和牙线来清洁牙齿的时候,也要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顺着牙缝及牙面缓慢移动;老年人最好养成每餐饭后漱口的习惯,避免食物残渣残留在牙齿上。
3.2 老年人牙周疾病的预防 老年人的牙周病发病率非常高,可以达到75%-90%,牙周病是一种持续的、慢性的、进行性和破坏性的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许多人去医院诊治的时候,病情都已经相当严重,牙齿发生松动或脱落,引起牙齿缺失。预防牙周病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如果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出现牙龈出血以及出现牙齿松动、牙根、口腔有异味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请专科医生诊治,牙周病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老年人应该定期进行口腔和牙周的检查与护理,每半年做一次洁牙,清除牙垢和牙菌斑,保持牙龈的健康。
3.3 老年人牙齿过度磨损的预防 牙齿过度磨损也是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问题,刷牙的方法不正确、牙刷刷毛过硬,以及平时喜欢吃硬的食物,都容易造成牙齿的牙合面、颈部的釉质缺损,导致牙本质暴露,牙齿在遇到冷、热、酸、甜等食物的时候,会变得很敏感,而且磨损后的牙齿会形成锐利的牙尖,对口腔粘膜造成影响。为了预防牙齿过度磨损,老年人应该注意科学的刷牙方法,要采用竖刷法,牙齿的两面都要刷到,牙刷要每季度更换一次,正确使用牙线辅助牙齿的清洁。另外,一旦发生牙齿磨损的情况要及时诊治,对磨损严重的牙齿进行修补,以保护牙髓及神经不受损害。
3.4 老年人口腔粘膜病的预防 烂牙或磨耗过度的牙尖,极容易损伤口腔黏膜,老年性牙磨耗造成锐利的非功能牙尖或咬合边缘嵴对舌粘膜的长期机械刺激和慢性损伤,是舌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牙周炎等疾病会使口腔粘膜长期处于细菌的侵蚀之中,可能引起粘膜的癌变。老年人的口腔粘膜会出现生理性老化,因此容易患口腔溃疡、扁平苔癣、口腔白斑等口腔粘膜病,老年人应该注意戒烟戒酒,不吃过热的食物,减少对口腔粘膜的刺激;及时修补磨损的牙齿,对残牙进行及时处理;还应该注意合理的膳食和睡眠,适当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积极预防口腔疾病。
4 常见并发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并发病的发生率相对增加,在口腔科老年患者中,影响口腔科治疗的主要并发病为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
4.1 高血压 高血压为老年常见病。由于老年人动脉不同程度的硬化,以及对口腔科接受治疗的恐惧心理等影响,可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病情加重。此外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交感神经对血管反射性调节能力减低,治疗中长时间躺卧后可引起性低血压的发生。在治疗前应测量血压并记录,严格掌握手术禁忌证,轻中度的高血压并不影响口腔治疗,但可于治疗前给予镇静剂,如果收缩压超过年龄加120mmHg、舒张压超过110mmHg,应使用降压药,待血压降至合适后再行治疗。局麻药应避免选用含血管收缩作用药物,可选用利多卡因。在注射局麻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对于治疗时间较长患者,治疗结束后应缓慢坐起,防止性低血压的发生,观察10min后无不适症状后方可离开。
4.2 冠心病 由于老年口腔科就医基数的增加,其冠心病病例也呈相应增多,冠心病发病较急,危险性大,其中心绞痛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上下颌骨,甚至以此症状就医,而口腔科治疗时的疼痛等因素可为其发作的诱因。对于近期曾有心绞痛或6月以内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口腔科治疗应适当延缓,先到内科检查及治疗。对于无禁忌证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口腔科治疗时,需常规配备心血管扩张药物、氧气与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
4.3 糖尿病 近年来口腔科合并糖尿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由于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繁殖,白血胞移动和吞噬能力受抑制,加之血管病变,组织营养差,肉芽组织形成不良,致使伤口不易愈合 [3] ,同时对炎症易感性明显增高,与牙周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糖尿病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易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及酸中毒,术后易并发感染。门诊手术治疗患者应在术前检查了解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常规给予抗生素。护理操作应严格无菌,防止不必要感染的出现。部分患者治疗前若空腹,治疗中需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5 口腔卫生护理的健康教育[4]
5.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坚持上下竖刷,力量较柔,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牙刷不宜久用,一般2-3个月定期更换。
5.2 注意饮食多样化,多食蔬菜,水果及含氟量较高的食物,很多口腔疾病可通过合理饮食来改善口腔卫生条件,并能起到预防口腔疼痛作用。经常参加户外保健操等活动,增强体质。
5.3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牙病,及时治疗,牙周病常使牙周膜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如能早期治疗可保住牙齿。近年来国内在局部治疗同时给灭滴灵0.2克,一日三次口服。效果较好,也可配合中医中药。
5.4 老年人牙病多,义齿也多,带义齿的基牙患病率高,因此经常保持义齿清洁很重要。临床及门诊病例观察到食盐水洗刷义齿和0.2%氟化液漱口效果好,可防腐抗菌。
6 讨论
老年人是口腔疾病的高发年龄,老年人应该多关注口腔黏膜变化,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如果口腔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刺激或有药酒不良嗜好,容易发生口腔白斑甚至口腔癌。因此应早期预防,消除不良刺激和戒除药酒嗜好,一旦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总之,对老年人的口腔预防保健应予重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才会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晓兰,颜雨春,陶小珍,高永梅,丁杉,杨玲,田宏伟,夏薇. 对290例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 2003, (01) .
[2] 徐冬英. 中国老年口腔保健优化管理对策的探讨[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1)
篇7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老年人又是健康保健的主要群体,药物治疗则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1]。我科收治的疗养员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患有多种疾病,服药种类多,加之老年人由于受文化水平、年龄以及用药知识缺乏、自身功能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凭经验用药、滥用药、不合理用药、错服漏服等问题,造成诸多不良后果,致使服药的不安全风险增加。本文就如何加强对老年疗养员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认真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进行探讨。
1危险因素
1.1老年人的自身特点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尤其记忆力减退,极易造成误服、错服或重复服药。因老年人脏器功能的减退,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1.2用药知识的缺乏老年人的用药知识有些来源于广告,一些虚假广告导致了老年人服药的不安全因素增加;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知识缺乏,对出现的药物副作用还以为是药量不够,又重复服药;老年人缺乏药物保管及变质鉴别知识,服用变质、失效药物使不良反应增加;老年人因患病年久,自认为“久病成医”,凭经验自行服药;一药多名问题导致老年人重复服药,使毒副反应增加。
1.3患病多,用药多老年人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用多种药物合并治疗,每日服药几种甚至十几种,因使用药物种类过多,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毒副作用增加。
1.4环境因素老年疗养员入院后,因环境的改变,外出活动增加,出现漏服、自行停服药物等现象,从而导致病情复发。
1.5人为因素医生询问病情不仔细,导致重复给药;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出现给药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给药时间错误、给药剂量错误、漏给药等,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对需服药的疗养
员未做到及时监督服药等。
2对策
2.1健康教育安全服药取决于对用药知识的掌握,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使老年疗养员认识、掌握用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用药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服药风险。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药物保管知识、变质鉴别、服用方法、服用时间、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形式上可根据老年疗养员需求的共性集体授课,对患相同疾病的老年疗养员可进行该种疾病用药知识的专题辅导,对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的老年疗养员采取一对一个别指导的方式,对于老年人难以理解和过于复杂的用药知识如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则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要点制成卡片帮助掌握;对象不仅有疗养员,还应包括疗养员的家属,以便亲属在家庭中指导其正确服药。
2.2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定期开展安全讲评会,围绕如何有效保护疗养员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分析服药中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原因,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进行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安全。护理工作中坚持“三查八对”制度是保证安全的一种有效的防范程序,对“三查八对”制度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讲解,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理解并正确操作,从而保证了疗养员的服药安全。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对于有疑问的医嘱,应加以了解,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非紧急情况,严禁执行口头医嘱[2]。
2.3实施个性管理口服给药时要严格查对,督促服药,并针对不同的疗养员、不同的药物,进行个性管理,做到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正确的病人、正确的时间[3]。针对老年疗养员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生理情况,护理人员应将药物按餐分放,定时发放,并用足够的水(半杯水)协助督促其服用,嘱其不可干吞;卧床者应先扶其坐起再服药,并暂时保持坐姿几分钟之后再躺下[3]。外出活动时,由两人提前检查核对疗养员需服用的药物,并分别注明姓名、时间、药名等,再由保健护士负责按时发放督促正确服用,保证了疗养员外出服药的安全。护士不仅是医嘱的忠实执行者,也是合理用药的实施者和保护者。应定期检查疗养员自带药物的保管情况,并及时和医生沟通,与医生共同做好药物管理事项。
3讨论
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对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差错、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护理管理者也应清醒的看到,护士对药学知识掌握程度与病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而且目前新药、特药的迅速发展,护士原有的药物知识难以满足目前临床需要,如何来学习和掌握临床相关药物知识不仅是护士日常工作之所需,也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之所需,更是保证病人安全之所需。
参考文献
1卢彩霞,王咏梅.老年病人安全服用心血管药物的护理指导.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2):28-30
2白月玲,马双莲.护理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4-16
篇8
中心坚持以服务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脚踏实地强化内涵建设,凝心聚力谋求持续发展。2009年以来,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荣誉称号;2012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主任吴秉德获得2010年度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光荣称号。
1 改善诊疗环境,优化服务流程
2005年,中心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1 600万元,占地面积由6亩增至18.2亩,建筑面积由3 000 m2扩大至7 850 m2,绿化面积达3 636 m2。门诊和住院科室舒适整洁,面貌焕然一新;全自动生化仪、B超诊断仪及X光机等主要医疗设备全部更新。2012年,中心积极争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中医药服务的区域布局,增添了相应的诊疗服务设施,服务区域划分清晰明了;实行“一人一诊室”和“一床一帘”,保护患者隐私,建立“爱心哺乳室”和“无障碍通道”为特殊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药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依托区卫生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居民提供一次性收费服务;在村卫生室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结算系统,农村居民在村卫生室就医,既享受基本药物零差率和诊查费减免惠民政策,又能及时得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偿。
2 转换工作模式,拓展服务内涵
2011年,中心成立家庭医生制服务领导小组,汇编制订了以“实施方案”、“服务规范”和“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庄行镇社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度管理手册》,积极开展家庭医生工作。中心共组建8个全科服务团队,由8名注册全科医师领衔,46名医护人员及乡村医生共同参与,在全区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领衔、团队成员合作、区域划分包干、绩效考核到人”的家庭医生服务新模式。中心先与村(居)委会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作协议,再以自愿为原则,由全科医师与社区居民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给签约居民发放家庭医生服务联系卡,公开家庭医生联系电话,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免费提供门诊预约、双向转诊、出院回访、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老年人健康体检等服务。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工作站服务,每位家庭医生配有一名家庭医生助理(护士),每周半天定期到村卫生室(工作站)提供诊疗服务,每周半天在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室为签约居民提供预约健康保健服务,根据居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看图说画知健康”等个性化健康教育服务,形成了“镇有社区中心、村有卫生室、户有家庭医生”的庄行镇医疗服务网格化格局。2012年全镇村(居)实现了家庭医生制服务全覆盖,签约居民13 414人,签约率达36.55%,提供预约服务3 288人次、双向转诊111人次、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随访17 208人次。签约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达58.40%。
为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中心增设了临终关怀科,开设舒缓疗护服务病区330 m2,病区内设有“谈心室、关怀室、沐浴室”等辅助设施;病房配备空调、电视机等设备。中心6名优秀医护人员经专业培训后走上安宁服务的岗位,采用住院和居家相结合的方法,有17名晚期肿瘤患者接受舒缓疗护服务,4名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有尊严地走到人生终点。
3 整合卫生资源,提升服务能力
2007年起,中心与区中医医院建立了资源纵向整合联合体,由区中医医院派出4名副主任、主任医师每周定期到中心开展查房、带教和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每年安排3~4名职工进修学习,依托区中医医院中医药技术优势,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心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具有浓厚中医文化特色的中医诊疗区;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针灸、电针、推拿等12种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治疗腰突症、老年膝骨关节炎等中医服务项目深受居民欢迎。建立了“治未病”工作室,由主任医师坐诊,并在村卫生室建立了两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由区中医医院专家定期开展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以及中草药的种植、使用和推广,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简、验、便、廉的中医药服务;逐步将中医药诊疗技术扩展到慢性病管理和亚健康人群、生殖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务中去。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推广中医拳操锻炼,开展药膳膏方等服务。2012年开展大型中医药咨询活动4次,中医药知识讲座23次,接受咨询1 994人次,自行编制中医药宣传手册5种、中医健康教育处方14种。2011年,中心获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建设单位。
4 关爱老年健康,弘扬传统美德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心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工作作为每年工作的重点,并将便老、助老、惠老服务措施贯彻到“三好一满意”、“争先创优”等活动中。自2008年起,每年为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体检,累计8 000人次;每年春节为社区特困老人开展“送医送药送温暖”活动,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和康复指导;每月定期深入村(居)委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开展健康咨询、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等活动;增设老年护理床位80张,为卧床老年患者提供住院康复服务。与镇民政、老龄中心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协作机制,共同开展老年人健康保健专项服务。2010年联合开展“夕阳更灿烂―老年之家义诊活动”,2011年联合举办“老年人健康知识公益巡回讲座”活动,2012年联合开展“夕阳乐―独居老人结对关爱”活动,2013年联合实施了“贤乐夕阳,健康血压―农村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补助项目”,得到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2012年,中心在上海市卫生系统病人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同级医疗机构第一。
5 致力文化建设,谋求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心秉承“宁静致远、和谐有为”精神,始终把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凝聚团队精神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予以推进。工会每2年组织开展运动会和野外拓展训练;每年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廉政教育基地学习,每月15日定为党员“干部活动日”,开展党课学习,开展义诊、清洁家园等活动;每年“三八节”举行女性“自强、自尊、自爱”主题活动;每年开展“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先进科室和服务明星评选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中心发展我来讲几句”活动,鼓励每位医务员工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同时自编《庄卫简报》、《中心文化知识汇编》和《享受健康》风采画册,大力宣传中心文化。结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全体医务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庄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区卫生系统年度绩效考核中,连续8年获一等奖。
篇9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21-02
1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的基本内容,即老年人心理状况评价指数。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评价指数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分析和评价的指数。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1 生活满意度指数
生活满意度是指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否感到满意的程度。这个指数综合了老年人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意度。
1.2 情绪状态指数
情绪状态是指老年人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情绪或精神状态。情绪状态指数可以表现出老年人是有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是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
1.3 抑郁的心理障碍指数
抑郁的心理障碍是指老人流露出的消极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这种心理障碍指数比较高,而得不到很好的引导的话,就会有厌世倾向。
1.4 情感慰藉度指数
情感慰藉度是指老人从子女或从亲朋好友那所得到的关怀的程度。老人是需要关怀的。情感慰藉度指数高,老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会少一些。
2 老年人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2.1 失落感
老人们在晚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失落感。退休之前,老人们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一旦退休后,这样的社会角色发生变换。有的老人会有一种被社会所遗弃的感觉,因此难免有失落感。
2.2 孤独感
老年人如果不积极参与一些活动或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也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人会因为缺少关爱而感到孤单。人际交往的减少,时间的空闲,老人们会感觉到孤独。一些老人也会因为失去伴侣或儿女不在身边而孤独。
2.3 恐惧感
由于对身体等因素的担心,老人们也会产生恐惧感。老人们会担心自己生病而使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会因此给儿女增加生活和经济负担。但是这种恐惧感如果的不到很好的抑制或消除,会让身体得不到更好的康复,健康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2.4 抑郁症
老人们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产生不快乐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如得到进一步发展,会让老年人产生抑郁症。一部分老年人本来缺少关爱,再加上出现一些变故,会使心理上雪上加霜,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2.5 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虽然不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一些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现在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处理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就会减少老人们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3 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3.1 由于从工作岗位退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许多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退休之前,每天按时上下班,处理每天的工作,生活忙碌而又有规律。退休之后,交际面没有那么广了,也难得和老同事每天见面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去打发,生活节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一些老年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有一些退休老年人一时间难以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留恋过去的事情,陷于回忆当中,感觉自己的社会价值正在丧失,有失落感,甚至会出现焦虑感,自卑感,抑郁症的症状。
3.2 由于缺少子女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当今,很多子女因为工作或生活等原因,都没有办法和父母经常见面。父母养大了自己的子女,对子女充满了关爱,既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子女和关注他们的现状,又希望能够得到子女的关爱。因此,老人们希望能够多和子女们在一起沟通与交流。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办法和父母能够经常见面。一部分子女因为在外地工作,很难与父母经常见面。另外还有一部分子女虽然和父母在同一地区,但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很少去见父母。因此,这就出现了“空巢老人”这一现象。
3.3 由于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大多数老年人会有慢性疾病。有一部分老年人甚至会患上癌症。老年人会因为这些健康问题,而内心感到焦虑。有些老人因为身体的某些疾病,会导致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一些老年人因为担心自己患病的情况,心理上会非常不安,甚至会拒绝治疗,导致延误病情或者使病情恶化,小病成大病,大病成顽疾。老年人会因为身体组织功能的衰退,身体会产生一些疾病,一些老人生病后,会担心连累子女或担心儿女会嫌弃自己,有的甚至会不相信医护人员不配合护理和治疗。
3.4 由于经济和生活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
老人们在安度晚年时,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因素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老人因为退休金少或因为没有退休金,缺少经济来源,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只能靠子女或亲朋好友接济。另外老年人会比较在意一些家庭的小事,包括儿女的一些事,比如儿女的婚姻问题等。老人也比较容易和儿女之间产生一些矛盾,比如财产问题等。还有人们常说的婆媳问题,婆媳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的女性老年人所碰到的很棘手的问题。所以老人们会因为生活中的经济和生活问题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3.5 由于失去亲人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失去亲人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本来人在老年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亲人的陪伴,无疑失去至亲的人对老年人来说相当于是晴天霹雳。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通常很难走出这种阴霾,一时间很难接受,而且也需要很长时间去填补这种伤痛,这种伤痛也是很难愈合的。经历这种生死离别的老年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有很消极的想法产生,甚至会产生厌世的想法。
4 国外一些国家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4.1 日本的老年心理健康保健工作
日本主要是在老年人的社会和医疗保障问题方面下了很大的力度,从而使这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减少。日本在1959年就建立了很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共团体担负着老年福利的责任,修建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对有身心障碍的,家庭又很难承担的老年人,国家建立了完备的老人福利系统。这些制度和措施可以让老年人不用为生活担心,减少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老年人福利法,另外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这些也是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途径。然后又实行家庭访问和健康检查制度。20世纪70年代又实行了对65岁以上的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免费治疗的制度,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老年人和家庭的医疗负担,是一项非常体现老年人福利措施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日本又建立了老年人保健法。日本政府所作出的这些努力,都为保障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扫清一些障碍。
日本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供的卫生服务体系有老人病院,老人保健设施,养护老人之家和长期护理保险。老人病院是对有治疗需要的老人进行服务的,通常是那些急性病老年人和慢性病需要接受治疗的老年人。老人报建设施针对的对象是不需要接受住院治疗但是需要康复护理的经常卧床的老年人。养护老人之家针对的对象是65岁及以上的有较严重的身心障碍的,需要长期接受护理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日本从2000年开始建立的,它是把老人保健和老人的福利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4.2 英国的老年心理健康保健工作
英国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制定了《精神错乱者条例》。后来在1959年更名为《精神卫生条例》。然后又在80年代对该法进行了修正。《精神卫生条例》对涉及公民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各个方方面面都作出了具体的法律保障,当然,老年人也是这项法律的受益者。200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国家老年人服务机构,专门为老年人服务,提供各项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保障老年人权益。老年人心理问题自然也是服务内容之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可以得到该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让老年人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英国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机构,急诊住院病房,日间照顾服务和记忆诊所等机构。
5 解决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5.1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老年人心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多建立一些机构
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生活保障,从而减少了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年人因为生活问题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国家还需要出台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法规。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规目前来说还不健全。国家还应该多设立一些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机构。如现在的社区与医院都会有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但对于越来越突出的老年人心理问题,这些机构还是远远不够的。
5.2 老年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
老年人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看戏,钓鱼等活动,都有助于老人排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老人们也不应该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多去和其他老年人一起去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老人们多参加一些文艺团体的活动等,这样即可以让老人们感到老有所用,有用武之地,也可以有和更多的老年人交流的机会。老人们还可以做一些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等,有利于身心健康。老人们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让心理更加健康。
5.3 老人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
一方面,子女们应该多给自己的父母更多的关心。老人们喜欢和子女后辈们一家人呆在一起,就连普通的聊聊天,也能带给老人们许多的心理安慰。所谓享受天伦之乐,不是老年人自己呆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自娱自乐,而是和子孙们呆在一起的感觉。子女们要对老年人多一些理解与爱护,让老人们更多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呵护。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多给老人们一些关怀。比如组织一些老年人的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还可以组织一些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活动。
5.4 鼓励老年人再去寻找幸福
一些老年人失去了伴侣,感觉非常孤单,就算子女们再孝顺,但大多数时候,这些失去了老伴的老年人还是一个人,内心非常寂寞的,需要身边有人嘘寒问暖。但能真正勇敢地去选择幸福的老年人还是不多。有一部分老年人觉得如果再婚怕别人笑话。有很多老年人找到了自己的合适的再婚伴侣,但是遭到儿女的强烈反对,这里面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有很多子女担心自己的面子问题,他们觉得老年人再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再次当然就涉及到财产和金钱的问题。很多子女担心另外一方是看中了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财产,也担心最后对方会侵占自己家里的财产。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为使人类健康与社区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健康保健已面临着新的挑战,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治疗就医的需求。开展社区护理已成为中国卫生保健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国情并结合国外社区护理的经验,中国社区护理已初具雏形,很多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因此,一个好的社区护士,应当不断了解,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居民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相关人文知识和慢性病病人管理知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在社区中起到教育者、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 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随着健康内涵认识的深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使人们的心理、生理、生活方式都健康。因此应转变观念,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2)我国及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急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社区老年人护理管理,要针对老年病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护理服务方式,开展护理管理。护士要勤于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重视病人的心理支持、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护理中还应注意给药安全,更应重视病人的安全管理。(3)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高龄人口的增长带来了慢性疾病的增多,而提供给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是健康教育及长期的护理服务,很多需要康复和长期护理服务的慢性病患者将从医院回到社区,护理服务亦会因需要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