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教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雷教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不要停留在山顶、山脊或建(构)筑物顶部。
2、不要停留在铁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
3、应迅速躲入有防雷保护的建(构)筑物内,或有金属壳体的各种车辆及船舶内。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应立即双脚并拢下蹲,头部向前弯曲,降低自己的高度,以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因为雷电流经落雷点会沿着地面逐渐向四周释放能量。此时,行走之中人的前脚和后脚之间就可能因电位差不同,而在两步间产生一定的电压。
4、不要在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各类铁塔底下避雨。因为此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接触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各类铁塔就仿佛手握防雷装置引下线一样,就很可能会被雷击。
5、不要在水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游泳池、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中去避雷雨。
6、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在雷雨天气中有时能够起到引雷的作用。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该暂时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电活动停止后再拾回。
7、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引下线、自来水管、家用电器的接地线、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以防接触电压或者接触雷击和旁侧闪击。
8、不要在户外接听和拨打手机,因为手机的电滋波也会引雷。
9、雷暴天气出门,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
10、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11、在室内也要离开进户的金属水管和与屋顶相连的下水管等。
12、不宜使用淋浴器。虽然目前新建居民楼的金属水管一般与防雷接地已进行等电位连接,但雷电流仍有可能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13、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电话线及电视馈线等有可能将雷电引入室内的金属导线。稳妥科学的办法是在电源线上安装电源避雷器,在电话线上安装电话避雷器,在天馈线上安装天馈避雷器并做好可靠保护接地措施。
14、保持屋内的干燥,房子漏雨时,应该及时修理好。
15、进户电源线的绝缘子铁脚应做到可靠接地,室内的电源插座中的保护地线应连接良好。
16、晾晒衣服被褥等用的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
17、不要在没有防雷装置或孤立的凉亭、草棚中避雨久留。注意避开电线、不要站立灯泡下,最好是断电或不使用电器。
雷电的破坏
1,直击雷破坏
当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强大的雷电流使建(构)筑物水份受热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导致建筑物燃烧或爆炸。另外,当雷电击中接闪器,电流沿引下线向大地泻放时,这时对地电位升高,有可能向临近的物体跳击,称为雷电“反击”,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伤亡。
2,感应雷破坏
感应雷破坏也称为二次破坏。它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两种。由于雷电流变化梯度很大,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使得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可能向周围物体放电,如附近有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和爆炸,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性。
3,静电感应雷
带有大量负电荷的雷云所产生的电场将会在金属导线上感应出被电场束缚的正电荷。当雷云对地放电或云间放电时,云层中的负电荷在一瞬间消失了(严格说是大大减弱),那么在线路上感应出的这些被束缚的正电荷也就在一瞬间失去了束缚,在电势能的作用下,这些正电荷将沿着线路产生大电流冲击。
4,电磁感应雷
雷击发生在供电线路附近,或击在避雷针上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此交变电磁场的能量将感应于线路并最终作用到设备上。由于避雷针的存在,建筑物上落雷机会反倒增加,内部设备遭感应雷危害的机会和程度一般来说是增加了,对用电设备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避雷针引下线通体要有良好的导电性,接地体一定要处于低阻抗状态。
闪电的类型
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闪电现象介绍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千米,但最长可达数百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猜你感兴趣:
1.防雷电安全教育资料
2.防雷电安全知识资料
3.防雷电安全知识讲座稿
4.防雷电暴雨安全知识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地研究;研究方式
作者简介:喻小琴(1976-),江西九江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66-04
西方职业教育20世纪初被引进到中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其中,关于职业教育研究方式成为了重要的关注内容。
一、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基本类型及共同缺失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研究方式上虽然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但职业教育的独特性、综合性与复杂性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差异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基本类型
1.学科研究方式。该研究方式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进行研究,提出职业教育的特有概念、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等,强调以学科视野、系统思维,对职业教育进行学科规划、建构学科体系、理清学科对象、明确学科特征、形成学科文化。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科系统化,它遵循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注重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综合分析,强调对职业教育大系统进行分析。学科研究方式的采纳不仅有利于探索和掌握职业教育规律、对职业教育内部进行合理分工,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职教研究成果等。[1]
2.历史研究方式。该研究方式是将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而采取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注重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评价数据。通过历史研究,不仅有利于完成过去保存下来的相关证据,而且有利于我们在了解职业教育的过去的基础上预测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整体假设。目前,历史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以至于有研究认为,研究者只是满足于对所研究的职业教育问题的历史进行无限的回溯,而对自己所研究的职业教育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不感兴趣。在这种历史主义研究方法中,表现着对历史起点、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的过分膜拜,研究者们的大脑里装满了未消化的历史知识的硬块。[2]
3.思辨研究方式。该研究方式是以概念操作、抽象推理和逻辑演绎来获得研究结论,认识事物和揭示本质的研究方式,它具有沉思、重思和否思等特征,通常被称为哲学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3]由于思辨研究具有有效地触及现象,深刻把握事物本质等优点,因而被职业教育研究者广泛采纳。有研究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研究中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占60%,定性定量结合研究的占26%,定量研究的占14%,其中定性研究又主要以感悟性思辨分析方法为主。[4]
(二)已有职业教育研究方式的共同缺失
学科研究、历史研究、思辨研究方式,从不同立场、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维度分析,为我们系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应该认识到,三种研究方式还存在着如下一些共同的缺失:一是职业教育研究方式过于关注职业教育学科建构和历史发展,缺少对职业教育发展实践和实际问题的现实关注。二是三种研究方式中,特别是历史研究方式过于重视二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发放,忽视了对职业教育实地进行现场观察、体验、分享和对话等。有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研究比较重视用“数学说明观点”,这类论文占到40%,使用的数据主要是二手数据,其中定性定量结合研究论文中二手数据占到90%。二手数据主要来源于别人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有关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数据库中的数据。[5]三是思辨研究方式因为过于关注研究者个人的自我思辨,忽略他人观点和职业教育现实存在的丰富性与多重性,从而使研究陷于狭隘的处境。有研究认为,我国目前的职教研究多是思辨和(不严谨的)质性研究,研究者一般针对时弊阐述个人观点和感受,并提出建议。为数不多的量化研究多是简单问卷调查,所用数据处理方法以计算各选项比例为主,采用严格测量技术进行的量化研究还很少,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量表。[6]
二、实地研究方式的概念与特征优势
实地研究又称“现场研究”、“实地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参与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解剖分析的调查研究方式。[7]关于实地研究方式的特征,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阐述:
风笑天认为: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作为真实的社会成员和行为者参与到被研究对象的实际社会生活中,通过尽可能全面的、直接的观察和访谈,收集具体、详细的定性资料,依靠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其所得到的各种印象、感觉以及其他资料,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这些现象的历史解释。它具有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研究效度较高,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等优点。[8]
张新平认为:实地研究方式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优势,一是实地研究方式重视研究者亲临“实地”“考古”,重视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对话来获取研究资料,而不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二是实地研究方式十分重视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研究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实地研究方式重视从整体的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即强调从事件、行为所依存、发生的背景和个人史的角度来认识研究对象。四是实地研究方式强调从过程和建构的视角来关照和阐释事件及其意义,重视全程地透视事件,并从存在的角度去捕捉和理解教育现象及其意义。五是实地研究方式有利于将研究的重点从注重构建理论体系和形成严密科学转移到注重探究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来,它明显有别于思辨研究。[9]
还有研究者认为:实地研究方式的特征有五个方面:一是能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研究正在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以及这些现象或行为发生时的特殊环境和气氛。二是实地研究方式是在一个自然环境里研究人们的行为,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研究者更能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情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四是对于非语言行为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作用。五是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纵深的考察,从而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和规律。[10]
尽管不同研究者用不同的话语方式阐述了实地研究方式的特征、优势,但是不同的阐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实地研究方式关注了教育实践,以深入教育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教育实践进行重点研究;实地研究方式强调了研究者的全程参与及其对教育现象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实地研究方式重视教育实践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提升;实地研究方式力求对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规律进行挖掘和探索等等。
三、职业教育实地研究方式的理性建构
职业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或手段运用,而是在多重范式影响下的理论建构,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策略,同时还是多种操作方法的共同运用。
(一)职业教育实地研究理论建构的多重范式影响
任何一种研究方式、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某种研究范式的指导,范式是方法论的最高层次。实地研究方式也不例外,它是在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现象学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结论的可重复性总结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并预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解释主义范式(现象学范式)坚持相对主义的本体论,持该范式的研究者认为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事实,“事实”是主观、多元、复杂和不确定的,它会因为时间、地点和人的差异而呈现不同,是人在一定情境中建构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解读和理解。[11]它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主体形成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的理解、解释和建构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对话与互动达成共识。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实地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解释主义方法,解释主义范式决定其理论建构。[12]批判理论范式是在批判吸收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在解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同时,通过努力改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异化、压迫和不平等现象,以获得自我解放和社会变革。在三重范式影响下,实地研究方式从最初的描述研究对象发展到试图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以至于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而细致的调查,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经验性的考察与分析,进而形成一些概括性的结论;而且需要研究者在整理分析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性理解与解读,进而形成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同时,它还需要研究者用一种批判反思的眼光、态度和行为去对待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介入自己的价值观、主体意识等,以求得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的双重变革和解放。
(二)职业教育实地研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策略
关于社会科学实地研究的策略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争论,并在对立的争论中形成了走向融合的趋势。定量研究是运用数学、物理等手段来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现象的一种策略,较多地依赖于测量和计算去关注教育现实的普遍规律。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和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和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一直都处于互相对峙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才形成了的趋势。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在本体论、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对于研究情景、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逻辑、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结论推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才可以交叉、联合起来完成某项具体的研究。因此,虽然有研究者指出实地研究是一个由经验到理论的归纳过程,即由观察到的社会事实到建构理论的过程。[13]但笔者认为,这种单一研究思维的存在不利于教育管理实地研究的理论建构。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日益复杂化、职业教育问题的多样化,我们必须坚持多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即认识到不管是采用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是研究策略选择的结果,是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需要;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避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局限性的同时注重整合二者的优点。关于实地研究方式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整合问题,明确说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不矛盾,二者必须结合。首先必须用直接观察方法做好小社区的微型调查。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大面积的问卷和调查,定量分析绝不能离开定性分析。一般来说,定性在前,定量在后,定量里找出了问题,还要回过头来促进定性,用得不好,以偏概全或为计量而计量,盲目地应用数据都反映不了真实情况的。[14]总之,在职业教育实地研究中,我们必须抛弃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方式,而以多元综合的思维来审视、思考职业教育现象,以多元的研究策略去充实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职业教育实践。
篇3
【关键词】模具设计;项目化;教学;实践
1.引言
针对高职学生的行业和社会认可度低问题主要是职业素养、学生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通过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改革,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各专业实际,根据地区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从不同岗位未来战略能力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制定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以具有汽车技术服务能力、汽车营销技巧及汽车后服务管理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为汽车后服务行业提供后备中高层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模具专业培养目标与核心工作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的知识和CAD/CAM软件,会模具加工设备操作、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与实施,具备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的能力,具有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核心工作能力:具备模具零部件的材料及工艺分析与加工能力;各类模具的结构设计能力;并突出CAD/CAE/CAM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能力。
3.基于虚拟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
3.1 深化“理”“实”一体课程建设,形成模具专业课程的仿真实践化教学
通过校企利益合作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寻求多种合作,以课程开发、共建课程网站、合作编著教材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仿真实践教学与改革。采用“行动导向的4步法”组织教学,即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来组织教学,通过“4步法”的实施,来实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虚拟工作过程教学与实践,为下一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练就基石。
3.2 运用典型模具设计与制造案例项目教学、分组讨论、引导文教学等方法来实施模具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
(1)项目教学:在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模具项目工作。确定的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面对一个典型的实践性的、真实的任务,学生独立地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即不仅从认知上探索和理解,而且从行动上操作和执行,还要从感情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学生完成典型任务主要在课外完成,课堂主要是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教与学的评价与探讨,从中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2)模具设计引导文教学:在任务教学中,强调的是模具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让本专业的学生在单独与协作完成模具设计过程中取得进步。为配合模具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专业教师干扰,将专业教师的讲授材料、演示材料及演示示频,开发成指导专业学生独自完成模具设计过程的引导材料,供自主决定与参考。建议引导文的主要包括典型模具设计任务、典型模具设计学习目标、质量监控单、设计进度计划、专业相关资料来源指示单(如专业杂志、文献、技术资料、设计手册、安全规程和操作说明书)以及基于模具制造企业内部经验总结的辅材料。
(3)分组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让模具专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模具专业学生之间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典型模具设计内容讨论,可激发学生兴趣与爱好,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模具专业知识的理解。可培养并提高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使专业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本专业中《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模具CAD/CAM》《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都已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模具设计引导文教学及分组讨论法,并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3.3 引企入校与校外基地深广度合作实现仿真教学实践途径
(1)全方位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模具产品设计水平接轨,模具专业课程新突破
学校可与利益共同体“示范基地”(众泰控股集团公司)或“一般基地”企业全面参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资料编写、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全方位营造真实工作情境,使教学贴近行业企业模具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并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一致,实现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具专业学生的产品设计能产出合格的产品;避免了“理论化”的模具产品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激情。
(2)确立模具专业学生主体地位,职业能力与素养同步培养
模具专业课程学习是产品设计为导向和开放性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学生现状,符合行业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行动导向的4步教学法,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课程学习、职业资格考证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融教、学、做及理论、实践、生产于一体。
4.结束语
(1)提出了基于虚拟工作过程模具专业课程创新理念,通过校企利益合作基础上,引企入校与企业深广合作,以课程开发、课程网站建设、合作编著教材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开展模具专业课程仿真实践教学与改革。
(2)校企深广度合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实践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了示范基地与一般实训基地的作用。同时,将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与管理等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参与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实训实习指导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实现教学做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翟德梅.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76-77.
[3]杨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5):47-49.
篇4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两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辅导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师生的努力是实现整合的根本所在。
一、两类教育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两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两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教育目标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都是强调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机电类相关专业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远程开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性。
2.教学内容的共性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两类教育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更适合自学,高职教育则更适合课堂教学,但两类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够用、实用。
3.教学资源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讲义、教学录像、参考文献、阅读材料、自测练习、教学辅导等,同时还包括实验的实施方案、演示课件、现实的和虚拟的实验设备以及辅导教师的实验指导等;另外,一些学校也增加了实验的硬设备供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辅导资料、讲义等理论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还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2003一2007年间建成了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高职课程。因此,两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两类教育可以共享重复的教学资源,互用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和网络资源。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远程开放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学习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教育设施先进的特点;而高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得比较扎实,一般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其师资力量相对比较稳定、数量比较充足。两者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弥补高职学校办学层次单一、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灵活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实验实训硬件欠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弱点,从而促进两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都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学分互认,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了很多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因此高职学校通常都有大量的先进设备。然而,数控机床、汽车、三坐标测量仪、实验台等机电类产品设备的成本通常比较高,维护费用也相当可观,如果这些硬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就会浪费国家大量教育资金。另一方面,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由于系统大、分校多,各级学校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实验实训的设备较少,实践性环节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利用当地高职学校的一些资源,可以使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完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设备的利用率,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二、两类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主要途径
1.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可以互相利用设备资源,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例如,把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当地的一些高职学校或其校外合作的企业完成,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帮助开放教育的学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可以共享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培养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一些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与当地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或高职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部分远程开放学员已经在这些高职学校完成了一些实践性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央电大的汽车(维修)专业起初是中央电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开办的,随后逐步在全国各省级电大开设。该专业开办伊始,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与北京电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办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把电大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硬件资源的力量及优势集聚起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在全国电大推广开来。又如,中央电大的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数控自动编程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等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有些电大的市县分校缺乏实验资源,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许多高职学校的机电专业都设有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训室,利用率并不高。远程开放大学可以与附近的高职院校合作,使用这些高职院校的场地和设备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
2.教学辅导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更注重网上教学辅导资源的建设,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提供大量的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课程的实践性强,但学生基础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只靠教材讲解很难掌握,课后复习有一定难度,也需要增加必要的网络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网络教学辅导资源上可以合作共享。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更容易完成教学生产录像等辅导资源的建设;而远程开放大学,则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网络平台支持。例如,两类教育中负责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通过视频会议和聊天系统等先进的工具在网络平台沟通,共同商讨优化整合教学辅导资源的方法。两类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公共的教学辅导平台,并将教学中都能使用的一些优秀教学辅导数据(如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和多媒体动画)上传至公共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院校学生都可以取得权限登录网站下载和使用教学辅导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学资料,对于课堂上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辅导资料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利用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资源、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IT&AT远程培训教育资源以及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为高职的学生开设了一些网上选修课程。这种网络选修课程可以使高职学生自由灵活地运用学习时间,也可以缓解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等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费用相对紧张,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学辅导资源上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弹性学习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和实践性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3.教师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合作。例如,两类教育的教师可以组成教研小组,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建言献策,取长补短。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可以深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学习网上教学的先进经验。以江苏电大为例,其机电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每个专业都建立了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包括江苏电大各分校和高职办学点的一些骨干教师。这些教师通过定期的QQ群讨论、网上BBS讨论和全省视频会议等一些交流平台,共同讨论专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整合已初见成效,一些教师通过江苏电大省校责任教师将自己整理的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江苏电大在线平台,与全省师生共享优秀资源。
两类教育师资可以相互兼职。由于两类教育近年来生源都大大增加,因此都出现师资短缺的局面,许多学校都聘用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的不足。目前,很多电大的教师到高职院校兼职,同时也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到电大担任兼职教师。教师的相互兼职,使两类教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如果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只在学校建立教学资源,思路必定狭窄。近几年,很多远程开放大学都安排机电类的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出国进修,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培训,或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将高职教育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融人开放教育,如在一些实践性环节中融人项目制教学的元素。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也为开放教育注人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三、优化整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体系,重新打破原有的体系,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长期性;而将两类教育重新整合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的学校能够以诚相待、互相监督,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两类教育进一步有效的优化整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内部整合来看,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上至下的系统办学,强调纵向联系和发展,忽略学校间的横向联合。因而,优化整合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个观念,加强各个学校间的横向交流。其次,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两类教育,必须使两类教育在发展中既坚持自己的特色优势,又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利用共同的资源,搭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共同发展。这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两类教育各自原有的教学体系,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因此,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2.政策的支持
两类教育的深人融合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规范,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远程开放大学和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加强合作,在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教学工作量的统一协调、合作的资金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拟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合理的政策和领导的有力支持,可以充分调动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建的工作顺利进行。
篇5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的针对性,是高校考试方法改革的关键。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课程性质分类思想的高校考试方法,并以交通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框架和办法,旨在为高校的考试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性质;交通工程;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57-02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张丽莉(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领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课程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考试方法改革研究” (JG2014010588);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度“交通工程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高等教育同初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等学校是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其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1]。因此,如何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考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研究课题[2]。本论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为例,结合该校的实际特点,提出了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框架体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实行办法,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一)现有课程体系架构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分类方式是按照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教学模式进行的,其具体教学进程如表1所示。
(二)现有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从表1可以看出,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其中对于通识教育课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对于专业选修课,主要以考查和考试两种类型为主。目前的考试方法虽然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进行了区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考核方式种类较少。目前的考核方式在培养方案中只是笼统地规定为考试或考查,对于如何进行考试和考查没有具体的规定。例如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是限制性开卷考试等都没有特别细致的规定;对于考查方式,大多数都是由教师自主确定,如可以采用作业、测验、写论文、交报告等形式,这些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得不细致,造成教师和学生的随意性比较大。
2.未根据课程特性确定灵活的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只是按照课程的重要性确定考核方式,比如基础课或者是必修课,就一定要考试;而选修课等,就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性质,如有些课程的理论记忆性较强,那么就需要以闭卷考试,甚至是周考或月考的形式进行考核;有些课程实践性较强,那么可能需要学生做调查报告或者论文;有些属于理解性质较强的课程,就需要学生根据所需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应采取调研报告或论证报告等考核方式。
3.缺少完备的教务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之所以普遍采取单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缘于教务管理系统以及考核结果的评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教师很积极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但是考核结果在教务系统中无法实现,或者是需要的相关材料过于烦琐,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评估中,有些课程改革的材料无法提供标准的形式,造成了教师对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比较困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二、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举措
由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交通管理、设计与控制、交通环保、安全等专业知识,能在交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交通管理、交通工程和其相关设施的设计、交通安全工程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为道路工程及设施设计及道路施工及监理方面、交通规划方面、智能化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现代交通物流管理方面。因此,课程考核体系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学习和拓展能力等。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具体性质,将课程分为理论记忆类、分析理解类、实践应用类以及语言表达类四种形式。
第一,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组织讲授课程的教师和相关专家与领导进行论证,明确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的主要性质、主要的偏重方向以及课程之间的上下衔接关系,并对每门课程的具体考核方式进行论证和分析。该过程中可以采用专家会议法、集体讨论法、匿名分析法等等。
第二,绘制课程之间的拓扑关系网络,并提交初步的课程性质分类考核方案,组织学生和教师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听取基层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意见、接受的程度以及改进的方法等。
第三,明确方案后,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考核的具体方式,所占的比例,提交考核成果的形式等等。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交通工程专业部分课程的分类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如表2所示。其中,对于理论记忆类,这里列举出数学类、计算机基础类、电子类以及一些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该类课程应以闭卷考试甚至周考或月考的形式进行考核,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分析理解类的课程,列举出政治类以及一些理解分析类较强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如果单纯通过记忆考试,会造成学生考完就忘的现象,因此,应着重加强学生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论证报告、调研报告、设计报告等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应用类课程,列举出专业设计以及实验类的课程,该课程本身是为了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或设计,因此,应采用操作或绘制图纸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的方式进行;而语言类的课程,由于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因此,应该采用口试和写作或翻译的形式进行考核。
第四,教务部门应改进教务管理系统,对各类考核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务考核管理平台,并采用多数据融合的方式进行成绩的考核和结果的评定,如可以采用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评判方法,专家匿名打分法、集体评议法等等。同时,对各类考核方式提交的成果,可以采用人机交互形式或学生在线提交成果的方式,使得提交的成果形式更加规范,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并提高考核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本文提出的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课程考核方法,是一种考试方法思想的改革,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兴趣爱好以及师资力量和学校办学条件而进行调整和细化。同时,由于一门课程中的不同章节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同,如有些章节需要记忆理解,有些章节需要实践应用等。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一门课程的不同学习内容,灵活选用多种考核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的编纂特色
作为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由于采取“分类分卷”出书,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偏向了专业性百科全书。但是,进而推论综合性百科全书与专业性百科全书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则是不妥当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综合性百科全书的特色。
条目的稳定性高,通用性强
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为了体现其权威性,只介绍稳定的知识,而不是过眼云烟或明日黄花。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的编纂者大多对于尚无定论的人、事物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只选取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确定无疑的条目。具体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的编纂者十分注意选取稳定性高、通用性强的条目,从纺织史、纺织纤维、纺织工艺、纺织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充分体现了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教育作用最强、可读性最高的特点,从而将其打造成一部能够增进读者科学文化知识的自学读物。
强调条目的溯源和演化过程
历史溯源是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视为核心内容的知识。对某些特殊条目,溯源尤其重要,如果不溯源,只说它何所指,内容就过于贫乏了。如“国际劳动节”,如果只说是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就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此,某词典介绍说:“1866年第一国际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要求实现八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的斗争,终于获得胜利。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这样说明国际劳动节的来源,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和农业生产差不多是同时开始的。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开始便和纺织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纺织技术和纺织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不仅含有比较多的历史性条目,而且,对于书中的大部分非历史性条目,也提供了该主题的渊源沿革、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不仅收录了“黄道婆”“嫘祖”等古代人物,《蚕书》《天工开物》等古代纺织相关著作,而且在“中国纺织史”“丝绸之路”“纺纱”等条目中添加了考古新发现,并附有大量彩图,借助百科全书弘扬民族文化。另外,该百科还设有“织机的发展”“染整技术的发展”等条目,表现所收条目的演化过程,借此体现百科特色。
索引编排出色
索引是读者检索的门户。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海纳百川,读者对象范围广,要求索引种类尽可能多,便于不同读者查询。《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共有四个索引,分别是条目分类目录、条目汉字笔画索引、条目英文索引和内容分析索引。其中的内容分析索引是百科全书最重要的索引。通过对条目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其中有一定检索性,书中有简要说明而没有设条的隐含主题,将其与已设条目混排,以汉字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编排,方便读者查询。内容分析索引是最能体现编辑水平的索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二、《Springer纺织百科全书(注释本)》的编纂特色
1.强调实用性
专业性百科全书的编纂是为了满足读者对专业知识的需要,选词时首先应考虑选用条目对读者有无实用价值,查阅的频次是否高,也就是说,实用性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Springer纺织百科全书(注释本)》的最大优点就是其实用性。
(1)本书全面介绍了以德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纺织相关法规、纺织技术等内容。举例来说,“透湿性”条目详细比较了德国工业标准DIN53122、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E96与加拿大国家标准CGSB检验杯测定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书中大量纺织机械、设备、装置的条目释文都以最新的实例为基础,结合工厂、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加以介绍。如“实验室染色原理”一条,对国际通用的Ahiba、Roaches、Mathis等实验室红外线加热和水浴加热染色设备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大量横向比较,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5)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纺织专业的具体情况编写会计、管理类通用条目的释义。为体现百科特点,添加与纺织相关的通用条目是十分必要的。这部分条目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与纺织专业的结合程度上。
以上这些内容的加入提升了该书的实用性,对纺织从业者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实用性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举例来说,书中介绍了大量新型染化药剂,不仅附有操作工艺、升温曲线、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附有与市场同类产品的比较结果,数据多源自巴斯夫(BASF)、汽巴(Cibafibal)等国际知名化工公司的内部资料。由于这些数据并非来自官方检测机构,其权威性不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国内专科辞书不收录此部分内容的原因。笔者认为,由于没有经过多方考证,可能有些数据不够准确,但毕竟可以为读者提供参考,另外,印染行业许多工序的工艺条件非常灵活,没有绝对的标准,更不存在所谓的权威工艺,各大公司的工艺条件只起参考作用,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而如果缺失了这部分内容,专业性百科全书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
2.强调新颖性
(1)注重收纳新词。百科全书由于编纂周期较长,常会出现新词不新的现象。《Springer纺织百科全书(注释本)》是汉斯一卡尔一鲁埃特(Hans-KarlRouette)博士经过七年艰苦努力完成的巨著。尽管编纂周期较长,但该书特别注重纺织新词的收录:介绍近年来出现的高性能、高功能纤维及织物的条目,如“莫代尔纤维”“莱塞尔纤维”“桑福织物”等。
(2)增加传统条目的新释义。专业性百科全书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作者往往侧重于新词的添加而忽略了增加传统条目的新释义。({Springer纺织百科全书(注释本)》特别注重收录纺织专业传统条目的新释义。举例来说,德国在废水净化、废气回收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方面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在传统条目如“废水处理厂”“热回收”中有十分详尽的展现。
与强调实用性的情况类似,强调新颖性也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新词条目往往稳定性较差。我国的百科全书编纂者对于百科全书条目稳定性和新颖性是这样认识的:收入百科条目的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并得到承认的。这往往同要求材料新是矛盾的。处理这个矛盾,首先要考虑稳定性,在稳定的基础上求新。因此,对于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新词条目。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删除了。《Springer纺织百科全书(注释本)》却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强调条目的新颖性。举例来说,新型纤维和织物由于面世不久,其工艺不像传统纤维和织物那样稳定,其中有些产品甚至会被市场所淘汰。但正是这部分内容,读者查阅的频次最高,实用性最强。
三、结论
篇7
关键词:农村防雷;重要性;防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雷电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击伤亡事故每年都有发生,气象部门防雷工作刻不容缓,在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的努力下,减少雷击灾害成为社会共识。近些年,城市防雷工作抓得很紧,雷电监测、防雷检测和技术服务等工作迅速铺展,而农村防雷工程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防雷检测和技术服务;防雷知识的宣传教育也通常在城市中进行,农村地广人稀,受众对象文化水平低,集中宣传难度大,从而成了防雷知识宣传普及的薄弱环节等。
一、防雷重要性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2100m,山脉纵横,山多川少,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气候差异明显,寒潮、低温冷冻、干旱、连阴雨、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其中雷电灾害是当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灾害之一。天水市属雷电高发区,由于天水市偏远山区面积大,农村人口多,且居住分散,防雷减灾意识淡薄,防雷工程难度大、造价高,仍是制约防雷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二、农村防雷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自建房屋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越来越高,但农民对雷电防护意识和措施却没有实质性提高,导致防雷工作进度缓慢,具体表现为:
(一)农民防雷意识较低。在多起村民雷击死亡案例中,绝大多数是缺乏防雷基本知识而遭受雷击身亡,在大树下、孤立瓜棚躲雨,抗金属农具在雷雨中奔走等都很容易遭受雷击而造成伤亡。由于年轻农民外出打工较多,村里多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自身防护能力,使得防雷知识进农村的任务艰巨,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通信条件差,农民接收教育学习机会有限,防雷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很难惠及。
(二)农村住宅建筑和学校校舍无防雷设置或设置滞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防雷无投入或投入资金有限,村民住宅建筑物多为无任何资质证书的个体建筑老板营建,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更不存在技术评价和质量检测,基本没有任何雷电防护设置。一些学校校舍简陋,未安装防雷装置,即使安装的也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或长期未进行检测。
(三)不少村民在房顶安装铁皮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架设电视接收天线等,这些没有防雷措施的设施极易引雷入室造成危害;野外建造的棚屋等无防雷装置;电力、通信线路多为架空型,是雷电感应的主要通道;很多村民乱拉天线、电话线和电源线,杂乱无章的金属线最易遭受雷击,导致电力变压器、家用电器受损。
三、加强农村防雷工作开展的对策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电[2006]28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06]9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天水市防雷减灾工作,重点加强农村雷电防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高度重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
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坚持把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天水市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和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岗位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切实领导和全力支持,严格履行防雷管理职能和防雷减灾责任制,建立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努力减少农村雷电灾害和损失。
(二)加强农民防雷避险知识的宣传教育
天水市及所辖县要加强防雷减灾宣传工作,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甘肃省气象条例》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法律意识;充分利用典型雷击案例进行防雷警示,通过电视气象科普知识讲座、防雷宣传小册子、张贴宣传画、村口黑板报、乡村大喇叭、乡村气象信息员等渠道进行宣传。
(三)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测预报工作和灾害预警信息
要求天水市、县气象部门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危害等级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业务,通过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及临近预警预报和雷击森林火灾预报等,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
(四)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网建设
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网建设,防雷中心要针对雷灾高发区域应全面查补区域内防雷设施安全隐患,并联合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农村易遭雷击部位防雷设施建设。对于进入农户的各种线路在入户前可套15m左右的钢管然后埋地引入,或是改15m长屏蔽线再入户;信号线路在入户时应使绝缘子铁脚接地;室外自行架设的电视天线要在其旁边架设金属避雷针且保持3m以上安全距离,避免天线遭雷击后危及室内电器和人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成因;防雷减灾策略
近年来,全球气温逐步上升,因极端天气导致的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受热力条件的作用,雷电灾害也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地位深受雷电灾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防雷知识和防雷意识不高,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防雷减灾策略,以此推动农村的发展,保证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
1.1防雷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科学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等问题,防雷意识不强,不能充分认识到防雷减灾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雷电灾害是雷公发威,不能直接避免与对抗,从而采取消极的态度,缺乏防雷自我保护的意识。如田间劳作中遭遇雷雨天气时,就近躲在孤立大树下;农村选址建房时不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雷电灾害发生几率大的地方建房等,这些都极易导致雷电袭击。
1.2雷电预警信息传播不畅
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及时传播雷电预警信息,因此农民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雷电信息,不能提前制定相应地措施来预防雷电天气,继而在雷雨天气前仍然进行外出活动或在外劳作,遭受到雷电袭击,出现伤亡等事故。
1.3防雷基础设施薄弱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农村家庭都安装有自来水设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砖瓦房或者框架结构的混凝土房,但是由于农民缺乏较强的雷电灾害防御意识,没有将防雷设施安装在房屋建筑中,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同时由于经济条件与水平的限制,雷电防护多是采用简单的装置,安装技术不科学、防雷设计不专业,防护设置与防雷标准不符,不能将防雷设施的作用加以有效发挥,严重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农村防雷减灾的策略
2.1 加大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树立防雷意识,充分认识到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继而推动农村防雷减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始终坚持组织协调的原则,要求各涉农单位和各能部门积极参与,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手机短信、互联网、报刊等渠道来开展专题报告会或专题讲座,扎实推动农村防雷减灾的宣传工作。同时应该将防雷科普知识宣传作为一项艰巨与长期的工程,在基础教育中适当纳入防雷科普知识,从而使防雷科普知识达到人人重视和人人皆知的程度。
2.2 加快雷电预警信息的
气象部门可以积极开展雷电预警预报和监测分析业务,尤其是大气电场、危害等级、雷电落区和雷电天气等方面,加强雷电临近预警预报、短时预报和监测预报等工作,利用互联网和电视电话等方式来传播雷电预警信息,使农民能够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在开展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时,应该建立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旦发生重大雷电灾害,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预案,向上级机构及时上报灾情;或者是与气象部门联合进行灾害的鉴定与调查工作,严肃处理因违法而引发雷电灾害的行为,做好因雷电灾害而产生的次生事故等,提高雷电灾害的预防能力。
2.3 加强防雷设施建设
农村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的防雷减灾工作,加强农村防雷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民房屋的安全。农村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要采用专业设计的防雷设置,通过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保证防雷设施安装的规范性及合理性,如在与屋顶有关的金属物体上直接连接避雷装置,发挥出避雷防护的作用。农村房屋室内电气系统中,应该对相关的通电保护器加以安装,以免受雷电天气的影响,全面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确保屋内的安全用电。另外,有关部门可以成立农村防雷装置的检测机构,定期维修和检查建筑物防雷装置,避免装置因损坏等因素而失去防护效果,促进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质量的提升。
2.4 落实防雷减灾工作责任
首先,县级人民政府在进行防雷减灾工作时,应该讲自身的主导作用加以发挥,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来出台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实施办法,构建切实可行的责任体系,在相关体系中纳入防雷减灾工作,有效落实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
其次,气象部门应该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对农村雷电灾害预防规划进行合理制定,加大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验收的监管力度,及时纠正违反防御雷电灾害法律法规的人与事,限期整改不合规范的防雷装置,从根源上做好防雷安全工作。
2.5建立有效防雷应急预案及事故处置
各地政府建立和完善农村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确保防雷机构健全,应急预案可行、职责分工明确、保障措施落实,以此来提高农村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遇重大雷电灾害时,按序各自的职责,启动应急预案,如果难以防御的要第一时间向上级相关管理部门报告灾情,并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评估、上报等工作,。对违反法律法规导致雷击的给予责任认定或纪律处分,并高效稳妥处置灾后工作,使农村防雷跃上执法、法规层面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防御雷电灾害工作作为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开展工作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农民防雷意识不强,雷电预警信息传播不畅、防雷基础设施薄弱等,导致农村雷电灾害频发,影响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基于这种情况,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快雷电预警信息的,加强防雷设施建设,积极落实防雷减灾工作责任,从而减少雷电灾害对农民带来的伤害,保证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陈贻亮,唐冬慧,刘树平.中国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及其防雷减灾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S2:127-128.
[2]张博超,王鹏,何洋,崔大海,孙忠旗.我国农村产生雷电灾害的原因及防雷减灾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21-222.
篇9
[关键词]防灾减灾 气象服务 农村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55-01
引言
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但我市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分析曲阜市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气象服务现状
1、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在农村非常高,甚至超过新闻联播。在未通数字电视的农村,农民在夏季大多劳作到晚上8点以后才收工回家,经常错过天气预报节目。
2、“12121”电话在农村的知名度很高。遇到天气复杂时一天甚至拨几次。但农民对拨打“12121”的费用(包括电话费和信息费)有顾虑,希望在农村推行费用包月制度。
3、农村有手机的种养专业户都有意愿订制手机短信。
4、通过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告诉村民的原始传播方式,在很多村依然管用,而且常用。
5、通过广播、报纸获取气象信息的人群很有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起的农村广播系统,现在已基本不用了,有的村里已拆除,保留的也只是偶尔用来通知村干部开会。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和村委会的资金非常有限,订阅的报纸很少,农民自费订报的几乎没有,偏远村庄的报纸几天甚至一周送一次。
二、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
涉农部门、乡(镇)、村对气象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也有比较强烈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准确率高的常规天气预报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作为农户,产前需要掌握季节的气候变化科学安排;产中需要掌握天气的冷暖晴雨,采取措施避免气象灾害,提高产量;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更需知天气信息。群众普遍期望气象部门的常规天气预报有较高的准确率,以便根据预报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2)需要快捷的天气预报传输
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比如台风、暴雨、强冷空气等,对农村防灾减灾的作用非常大。群众盼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显示屏等系统的覆盖面,逐步完善预报服务传输系统,建立信息接收平台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立较密集的气象预报预警显示屏,让气象信息深入农村基层,农民能及时获取形式多样的气象服务信息。
(3)需要较长时效的气象服务
如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天气展望,对于农民安排农业生产很有用处。
(4)需要涉农综合信息服务
很多农户希望气象、农业、林业以及植保等部门的服务信息能够综合加工、打包处理,这样农民用起来很方便。
(5)需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作为政府或部门,需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趋利避害,发挥最大效益。特别是在引进新的农业技术、良种等项目和防灾减灾以及防汛抗旱方面时,更需要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如果能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和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目前,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同时,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较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所以就需要大力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多培训让他们更好的在农村发挥作用。
3、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
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三、提高农村气象服务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要强化气象工作为民服务的意识,开发出适合农村的产品
气象工作者要有服务于“三农”的意识,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虽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气象部门应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灾害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利用手机短信做到全覆盖,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3、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
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4、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
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结语:对于气象部门,要做好为农服务,不仅要增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大风、冰雹、霜冻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做到灾前有准备,灾后有措施,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且要加强农业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利用气象资料为引导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在农村建设、能源利用、建设规划等方面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应当不断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了解农业生产的需求,了解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加强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联系,才能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为农服务信息。
参考文献
篇10
雷电灾害是自然界中严重的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__的防雷减灾工作自1991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起到了防护作用。但从“5.23”重大雷击事故,看__的防雷减灾工作,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认识不够到位。一是思想上的侥幸麻痹,总认为雷电还没有危害到自己,防范意识薄弱;二是借口推诿,对隐患的整改不力。20__年度,县安监局、气象局、教育局联合对全县乡镇中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的防雷设施进行了普查,县防雷中心也对乡镇中、小学教学楼、教师宿舍的防雷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时过三年,都以无钱为借口,拖而不改;三是防雷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甚至以“雷打不孝”之说来解释雷电现象。四是物业管理部门还没有把防雷设施的安全性能管理列入工作议程,防雷设施的年检无法正常进行。
2、高层建筑物防雷装置不完善。企、事业单位建筑物大部分都只有外部防雷装置(防直击雷),而没有内部防雷装置(雷电电磁脉冲以及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私人住宅楼绝大多数没有防雷装置,每年到雷暴多发季节,不是击坏电话就是击坏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电子设备,严重威胁居民生活。
3、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防雷装置不能完全保护,带病运行。
4、新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前期可行性评估和设计审核把关不力,流程不规范。
为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加大防雷工作的宣传力度,依法将防雷减灾工作深入、细致、扎实的开展下去,以最大限度减少雷电所带来的损失,造福于人民。
一、加大宣传力度。__是农业大县,地理环境复杂。据统计,__县历年平均雷暴日数达50天左右。近年来,全国各地严重、频繁的雷击灾害,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活动较少、宣传面较窄,防雷知识普及面小。因此,在防雷知识、相关法规的宣传普及上,一是分析雷击事故产生的原因,开展警示教育;二是利用《气象历书》、报刊、电视节目、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把防雷知识、相关法规普及到户;三是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街头宣传和专题讲座。
二、规范管理。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和《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认真执行,依法管理。一是要制定__县防雷减灾工作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防雷减灾工作政、事协调运转、快速发展的新机制,以避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之嫌,取信于社会。二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防雷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层层抓落实。三是县防雷中心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四是积极探索联合与协作的路子,总结经验,把防雷减灾工作推向新台阶。
三、强化执法。雷电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认识到防雷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拓展防雷行政执法工作的新思路,坚定不移的走法制化道路,不断更新观念,优化防雷政策环境,做好防雷安全执法检查工作,做到文明执法。
四、内强素质。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人。防雷减灾工作,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一批掌握现代防雷专业管理、技术及营销人员,尤其需要防雷企业管理、技术专家与市场开拓的骨干。防雷减灾执法队伍的建设,对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为防雷执法检查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知道被查对象在技术上是否违反了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有专业的判断,还要说得明白,执法检查的过程也是宣传和说服教育的过程,不懂业务或业务不精通的人员难以胜任。目前,基层县局的防雷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参加过正规的防雷业务学习和培训,理论水平缺乏,可学的书籍有限。再加上个别防雷工作人员总是以气象行政执法者的身份开展防雷技术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防雷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一支具有防雷专业技术精湛、法律法规精通的高素质防雷减灾队伍,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的工作来抓。
五、外树形象。近年来,我们在防雷工程领域有所发展。在防雷工程施工中,一定要注意防雷器材的质量,杜绝使用已淘汰的、假冒伪劣或无证生产的防雷器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不法分子经营不合格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