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安全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安全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防跌倒
老年人骨骼肌系统功能下降,导致肌肉关节移动功能减退和骨质疏松、反应迟钝、灵活性降低、速度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降低,易引起跌倒。这是老年人常发生的意外事故,可能造成严重骨折和其他损伤。
1.1 了解老人的心理,做好疏导工作。一般有两种心理状态能危及老人的安全,一是不服老,二是不愿麻烦他人,尤其是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愿意自己动手。
1.2 环境设施。由于大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帮助老人熟悉环境,加深对方位、布局和设施的记忆,以协助其感觉器官的作用。在老人走动的的范围内,应有足够的采光,地面或地毯保持平整、无障碍物,水泥地面应避免受湿,如有条件铺塑胶地板,光而不滑,平而有弹性。使用坐式马桶,并设有扶手。澡盆不宜过高,盆口离地不应超过50cm,以便于进出,盆底垫胶毡,以防老人滑到 。
1.3 衣、裤、鞋不宜过于长大,尤其是裤腿太长会直接影响行走,走动时应穿合脚的布鞋,尽量不穿拖鞋。应坐着穿、脱袜子、鞋、裤子。
1.4嘱老人在行动前应先站稳、站直后再起步。小步态老人行走时应有人搀扶或拄拐杖。对反应迟钝,有位置性低血压,服用冬眠灵类药物以及用降压药的老人,尽量夜间不去厕所,如夜尿较频,应在睡前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必须下床或上厕所时,一定要有人陪伴。便后起身上下床低头弯腰捡东西等动作应缓慢,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的动作。
2 防坠床
因老年人视力、平衡能力下降,易发生坠床。 意识障碍的老人应加床档;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人,应在床旁用椅子护挡;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要及时护挡,必要时把老人推向床中央,以防老人坠床摔伤。对于个别老人床边应加护拦。
3防烫伤
老年人怕冷而又感觉迟钝,在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热水袋的温度一般不超过50℃。电热毯临睡前应关掉,有的老人想自己倒水,但提起暖瓶后,就没有力量将瓶里的水倒进杯子,对此护士要定时为老人倒水,将工作做在前面。
4误咽
老年人吞咽能力下降,在进食和服药时速度要慢,不要边吃边谈,要求注意力集中,进食时适当,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每口食物量不宜过多,防止假牙脱落。食物少而精,软而易消化,保证足够的营养,吃干食发噎者,进食时准备水或饮料,每口食物不宜过多,喝稀食易呛者,应把食物加工成糊状。夜间睡眠以侧卧为好。
5 注意给药安全
一般来说,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且所患的慢性病还具有病史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因此,许多老人不仅常年反复用药,而且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夜间或睡眠中给老人服药,一定要把老人叫醒后再服药,以防似醒非醒服药误入气管造成呛咳,粉剂应装胶囊或加水混成糊状再服。
5.1 明确用药指征,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
5.2 应用最少种类的药物,必须合用时最好不超过3~4种[1]。
6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老人活动减少,故常有四肢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状况,因此要坚持让老人早睡早起,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但应注意不宜过度劳累。
7 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老人由于身体的机能衰退,疲劳后恢复较慢,故应适当增加睡眠。一般情况下,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每天睡眠时间达到7~10小时不等,以精力充沛、不出现瞌睡为宜。
总之,医院应做好住院老年人安全的护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住院环境,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骨科老年病人;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29-01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骨科高龄患者日渐增多,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患者健康需求,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势在必行。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石,是优质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我科自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来,共收治75岁以上的骨科患者100例,通过开展新的排班模式及责任护士分层次管理,对科室老年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全程服务,责任护士对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小75岁,最大93岁,平均80岁。其中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骨折的52例,骨盆骨折4例,脊椎骨折11例,并脊髓损伤5例,上肢骨折及其他骨折16例,关节置换的8例,带入院内压疮2例,烫伤1例,肛周皮肤红肿、破溃1例。
2主要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其对策
2.1压疮:肌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及坏死。
2.1.1原因:①患者长期卧床,翻身不及时。②高龄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全身营养缺乏,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引起血液循环障碍。③皮肤经常受尿液、汗液各种渗出液的刺激而潮湿,皮肤组织破损。④护理不当。
2.1.2护理对策:①责任护士垫气垫,设翻身卡,床头交接班,每班对全身皮肤进行重新评估,调整护理措施。应勤翻身,1次/2h,告知患者预防压疮的重要性,让患者配合我们的护理,本组16例脊髓损伤患者因翻身到位,定时翻身,均无压疮发生。②加强营养,遵医嘱经静脉供给营养,指导患者进高蛋白、易消化饮食,促进创面愈合。对骨突处予50%红花乙醇按摩,5~10min/次。本组患者中2例带入院压疮,经及时通过静脉供给营养,愈合迅速。③小便失禁者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及时更换湿衣服、床单,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④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晨晚间护理,为患者床上擦浴,避免用碱性肥皂,并用油性的润肤霜涂抹全身。⑤如发现皮肤已破损,除加强翻身外,予以压疮贴外敷创面,深部溃疡予换药。⑥对带有各种管道者,翻身一定要将各管道固定好,以免压在身下及脱管,挂防管道脱落提示牌。
2.2坠床与跌倒:骨科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合并有各种慢性基础疾病,更容易使骨科老年患者发生跌倒。
2.2.1原因:①虚弱、晕眩致步态不紊,平衡功能失调,控制能力下降。②老年痴呆患者由于定向障碍,找不到自己的房间,给看护带来很大的困难。③患者有不服老、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不愿意让专人陪伴,不听医护人员劝解。④药物因素服用一些镇静药或降糖药削弱其认识能力。
2.2.2护理对策:①勤巡视病房,设温馨提示牌,尽量使用手杖、轮椅等助行器。②病房地面平整、干燥,不设台阶,病房内光线充足,设地灯,厕所应设扶手。③对需服用药物治疗患者护理人员应了解其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加强护理。④对固执、偏激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有耐心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观察和护理力度,夜间休息加用床栏,呼吸器放在患者易于拿取的地方。本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40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骨关节病25例,护理得当,无1例发生跌倒。
2.3烫伤
2.3.1原因:老年患者感觉敏感性下降、热水袋温度过高或直接接触皮肤、患者麻醉后局部感觉减弱。
2.3.2护理对策:①严格掌握热水袋的温度,不超过50℃,严禁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要用毛巾包裹,对使用热水袋者,严格交接班,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②对于感觉麻木的患者,使用热水袋及理疗时尤应注意,使用特定电磁波(TTD)治疗,灯头距离与照射皮肤需>30cm,照射时间20min/次。加强护患沟通,履行告知义务,可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4.1原因: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老年病人血液循环差。
2.4.2护理对策:①主管护士按时给病人活动双下肢,按摩双下肢的肌肉。②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活动踝关节、膝关节,病情允许时早下床,进行行走练习。③密切观查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情况,即足背动脉是否可扪到、足部皮肤温度、趾端甲床颜色及活动情况。出现肢体末端颜色苍白或青紫,肢体并发冷、感觉减退及麻木、巨疼等,及时向医生汇报。
篇3
美国老年人的居住情况。居住情况大致分成以下几类:独自居住。选择独自居住的都是身体健康的老人,他们可以生活自理。住在退休社区里。退休社区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的,在设计和布局上都力求便利老年人的生活。退休社区里有很多公共设施,供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交往、娱乐和锻炼。住在辅助护理机构里。通常,辅助护理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即满足吃饭、穿衣、清洁等日常生活需要。集体居住。这是那些经济上拮据但身体比较健康的老年人的一种居住方式。住在提供专业护理的住所里。那些病得很严重的老年人住进这类住所里,以得到全面的护理。
美国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是个人收入来源,包括个人储蓄、个人退休账户以及逆向住房抵押贷款。个人储蓄即个人的银行存款。个人退休账户是以个人名义设立的一种个人储蓄退休基金。逆向住房抵押贷款,即老年人把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每月从银行提取一定额度的资金的方式,在所提取的资金总额与住房价值相当的时候,住房就归银行所有了。
二是退休金。退休金是指雇主支付给雇员的退休费用,退休金账户里的钱全部是由雇主存放的,雇员不用投入。但是,在美国,这样的退休金已经越来越少了,由于成本压力,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退休金计划,其主要特点是雇主与雇员共同投放资金。
三是社会安全退休金。美国社会安全体系要求每位雇员在薪资中扣除7.65%的社会安全福利税金,雇主也相应配套支付雇员薪资7.65%的社会安全福利税。雇员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后,可以向联邦政府申请领取社会安全退休金。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21-01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逐渐增加,占总人口数的19%,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住院病人人数也不断上升,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居多、病程长、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使得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所以做好老年人护理安全的防护已成为医院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再者随着《护士条例》的出台,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老年住院病人安全原因进行分析及对策研究并通过临床护理教育确保护理安全,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已成为医护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导致老年病人安全问题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1.1.1生理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生理性老化,各脏器功能减退,平衡功能出现失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减退,皮肤形态的改变,再加上老年人体质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跌倒、压疮、烫伤、误吸、药物反应、输液反应。
1.1.2病理因素因长期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动脉硬化症等因素,老年人易患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足疾病、营养失调等导致感觉迟钝,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骨髓肌肉的疾病造成运动不协调,活动受阻,某些急性发作如颈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和心源性晕厥等都易引起病人跌伤、摔倒。老年痴呆患者自理能力丧失,也极易导致意外损伤;病情重、病程长、长时间卧床的老年患者易致压疮、坠积性肺炎。
1.1.3药物治疗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加之患病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生物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致使老年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也是不安全的显著危险因素。这些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铁剂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静药,被公认为摔倒的显著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和阻滞剂等分别在单个研究中被发现有增加老年病人摔跌的危险。
1.1.4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是老年人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约见于20%老年病人。病人从平卧位改成直立位时,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老年病人因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容易发生摔倒。王晶等[1]的研究显示,跌倒与餐后血压下降有关,是高领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原因。
1.1.5病人社会心理因素老年人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其表现为孤独、悲观、绝望、忧虑、急躁易怒;一些老年人不服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护士或他人的心态个别病人对治疗抱失望态度,为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而采取自伤行为。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所滑坡,表现为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尤其是无菌观念不强。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未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坠床,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影响护理安全。
1.2.2老年护理专科知识欠缺目前我院从事内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中专、大专为主,且普遍年轻,在学校很少学过《老年护理学》,工作中由于对老年人生理、病理变化、特殊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且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被动执行医嘱,不能做到及时发现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的不良反应,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1.2.3护理安全意识淡漠护理人员除完成病人一般治疗,不能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而采取防范措施,管理人员未制定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老年人出现的任何症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等。
1.3环境因素当个体功能下降时,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2]。由于老年人常有视力模糊、躯体平衡能力差、活动不协调,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病区环境因素就常常极易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损伤,如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地面积水,病床过高,床脚刹车未固定,门槛过高,缺乏夜灯,厕所蹲位没有扶手等均易引起病人摔倒。
2护理对策
2.1患者安全评估评估老年住院病人摔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摔倒有效和必要的对策。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病人,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的照顾,在病历和病人床前做标记,引起医护人员的警惕,使每一个与病人接触的人必须分担减少摔倒危险的责任。
2.2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慎独精神,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了解护理人员思想动态。科室护士长发现不良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慎独精神,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3老年病人的护理专科培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心理变化、饮食护理、运动、排泄等生活护理,掌握老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4认真做好住院环境的安全评估对潜在的伤害性因素进行及时整改,使病区环境安全。如重视床旁呼叫铃的设置并教会病人使用,配备的夜间照明应使病人看清楚病室,注意走廊的障碍物及路面的高低不平,保持地面干燥,对于神志模糊或定向障碍的病人应加床栏。适当使用约束带或有专人看护,将病人经常需要之物品放于随手可得处。
2.5科室建立护理安全提示本护理人员将需要重点观察的患者或容易出事的患者记录在提示本上进行交班。护理提示本每周、每月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2.6做好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老年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掌握预见性自我护理方法,预防摔倒主要有:①一些药物会使病人摔倒危险性增加,使用前向老年人作好宣教,如使用脱水剂、安眠、精神药物出现头晕无力或走路摇晃及时报告。②有高血压病史应及时监测血压,严禁擅自增减降压药,晨醒后先躺再坐,然后再起立,服药后要卧床或坐位休息30分钟,餐后避免剧烈运动。③对糖尿病老年人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注射前应备有食物,以防低血糖反应。④视力障碍或平衡障碍的病人嘱其上厕所时有家人陪护。
2.7强化护理管理职能护理管理者要善于以差错事故的实例及时教育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建立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在的隐患及护理缺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制度和操作流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常规,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质量。
3小结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患病后机体的总体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为当今老年住院患者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加重社会负担,同时也极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老年疾病的特殊性,探讨干预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问题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医疗缺陷和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老年朋友身体器官功能减弱、反应迟缓、行动不便、并发症多、用药多等特征,导致影响老年患者安全护理的隐患进一步增多,制约着老年患者身体的康复。
[1]经过对老年病人安全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和研究,对于提升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进而有效避免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间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保障老年病人的身体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切实做到为老年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服务。
1影响老年病房安全的潜在危险成分
1.1病人自身原因
1.1.1身体原因 老年患者随着岁数的增长,其身体的各个器官和机能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其器官功能和反应能力下降,比如听不见、语言障碍等,身体的各个机能日益下降,健康情况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直接导致了老年患者行动迟缓、感官功能下降,另外老年人身体和免疫力降低,容易出现跌倒、摔伤、坠床等意外情况。
1.1.2疾病原因 老年患者常常会伴有多种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常常会使得老年患者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另外老年人大脑反应迟钝,肌肉张力下降,容易使得老年人出现跌倒、坠床等意外情况。
1.1.3药物原因 老年人因为身体各个器官和身体机能下降,性低血压与餐后低血压是老年人高血压常见症状;有些老年人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导致老年人出现嗜睡、头晕等症状,再加上老年人夜间小便次数比较多,在夜间如厕过程中意识不清醒、步态不稳等,容易出现跌倒、摔伤等意外情况。
1.14心理原因 老年患者在身体生病之后常常会出现情绪上的紧张,比如孤独、害怕、忧郁等。很多老年朋友常常会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老了,需要人照顾这个事实,往往会表现出自尊心过强,不愿意让护理人员或者他人照顾自己,有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想法,比如夜间如厕不需要人照顾、私自下床拿东西等,导致坠床、摔伤等情况发生。[1]甚至有一部分老年病人性格固执、不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不按要求吃药或者私自走出病房,从而导致治疗不连续或者走丢等危险。
1.2环境原因 病房中的地板砖防滑能力差或者地面凹凸不平,地面有积水,楼梯没有扶手等设施;走廊灯光比较暗等;医护人员对住院环境介绍不仔细,使得病人对住院环境不了解,出现病人走丢、摔倒、跌伤等现象。[1]因为老年患者卧床情况比较多见,大部分老年患者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发生,身体免疫能力低,病人和家属往往担心病人感冒,平时开窗情况比较少,导致病房内空气不流通,尤其是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患者使得病房内空气质量差,病房空气不清新、空气中细菌超标等,使得老年人住院期间出现感染的情况增多。
1.3 护理方面 住院患者大部分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家属照顾,家属的照顾分担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可是使得病房管理难度增加。一部分陪护人员因为长期照顾患者缺少耐心和责任感,对老年病人的身体异样观察不到位,耽误治疗时机等。[2]
2安全护理防范对策
2.1采取不安全成分评估表格,明确高危跌倒患者,给予专门的防护
分析住院病人跌倒的高危性,被看作是预防摔倒的有效性和专门性措施。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平时工作中认真观察老年病人的身体变化,洞察出老年病人的异样。对于高危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予特殊的关照,在病人床头制作防跌倒和坠床等标注,同时采取相应的手段,填写预防跌倒和坠床通知单,让病人家属签名,保存在患者病例当中。[1]
2.2重视对护士人员安全知识培养,采取保护性预防办法
老年病房的护士人员不仅仅要执行分级护理、治疗;同时加强对忽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人们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如果老年病人出现意外伤害,不仅增加了病人身体负担和治疗费用负担,同时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所以护士人员应该成立安全管理条例,在明确老年病人身体潜在的危险之后,应该及时跟病人家属讲明相关内容。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提议安排家属人员陪护,在生活上给病人提供帮助,将在病房发生危险的概率降至最低。
2.3重视相关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注重安全教育
在病人身体情况已经确诊的前提下,病人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医护人员结合病人身体特点和治疗特点等对病人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对视力和听力差的老年病人,鼓励其佩戴合适的眼镜和助听器,对于步态不稳的老年病人,采用助行器。[1]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一定要按时吃饭,避免出现低血糖情况。对于神志不清或者行动障碍的病人一定要加床栏杆,采用约束带或者专门的人员陪护。
2.4完善环境设备
医护人员应该识别可能导致老年病房安全问题的环境成分,为病人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为其生活提供方便。比如陪同新住院的病人熟悉病区与房间环境,卧床的时候务必利用床栏,坐轮椅务必利用约束带进行保护等,病房内设备完善,保持地面干燥和平整;在卫生间地板砖上放置防滑垫或者安装扶手,让病人穿防滑能力强的鞋子;在病区的走廊和楼梯等位置摆放座椅,为老年病人在行走期间提供休息的地方;把常用的物品放在随手可以拿取的位置。
2.5重视护理管理工作
重视对老年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其护理人员务必注重细节。按时对病房进行巡查,注意观察病人用药之后的反应,保证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做到位,为老年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3总结
安全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工作,是保证一切护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这样才能为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按时对住院病人的潜在危险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安全教育,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中,通过对护理人员专业的业务培养和安全意识教育,使得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有预见地避免意外情况出现,提高了护理品质,杜绝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洪秀萍. 老年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举措[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01:99-101.
[2]胡秀萍. 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现状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670-672.
[3]卢兰芳.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J]. 蛇志,2013,03:311-313.
[4]田义华,赵庆华,肖明朝. 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问题及自身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3:743-745.
篇6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重要性
随着现在医学体系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医院的护理水平相较于以前也更加科学完善。然而,由于护理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在手术室的护理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危害患者健康的安全隐患,这些潜在的安全威胁可能会不利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严重甚至可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因此,为了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为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做出保障,医院应当对现有的手术室资源进行整合,从优化护理的管理措施出发,逐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服务水平和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老年护理安全事故的产生,树立医院优秀的护理形象。
1 我国人口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医疗、卫生的不断推广与普及。据统计,2013年人口普查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人数为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养护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
2 老年护理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品德的体现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1996年我国老龄协会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此战略目标主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①老年人个体健康;②老年人家庭健康;③老年群体整体健康;④社会环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2.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身体衰退的信号。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降低、功能减退、以及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感觉及平衡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跌倒交通事故烫伤等意外。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手足协调功能下降,生活自理功能降低,所以应该注意保护老年人的安全.必要时可帮助老年人使用日常生活辅助用品。所以和老年人交谈要注意语调、语速、语言的选择。同时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比如进行健康运动,营养膳食及自我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2.3当前老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老年护理人员素质低 由于传统护理理念的影响,很多医院拥有的护理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服务水平和责任意识不高,对于护理学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够了解,对于应对老年护理的突发事件中也缺乏一定的应急和判断能力。所以,正因如此,部分护理人员往往会在老年护理中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手术未能顺利实施,比如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导致的手术必须物品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对患者病情了解导致延误手术等。
2.3.2老年护理知识不明确 有些护理人员不够细心可能导致用药存在一定偏差,弄混外用药和静脉药的标识,输血输液的查对不严。患者询问时执行的口头医嘱存在一定偏差,给药种类或者剂量出现一定偏差。在仪器使用方面,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定期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维修保养,手术前未能及时对大型手术仪器进行试机,严重时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仪器临时出现故障。部分护理人员在电刀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熟练,容易造成手术过程中电脑的电极黏性不够,固定不稳定,可能导致电刀脱落造成患者的电灼伤。
2.3.2老年护理管理不细心 部分护理人员护送老年患者回监护室时,动作不够细心往往容易导致病患者感到不适。如: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在老人手术前后认真清点手术用品,未能完整记录手术当中需要的手术用品,未能做到仔细核对每样手术用品,确保数目不出差错,确保不将手术用品遗留在病患体内。部分护理人员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记录往往出现差错,在管理和行动上都不细心,出现许多涂改情况,极易造成医疗纠纷。
2.4老年护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2.4.1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医疗改革已经渐渐普及,这就是为了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护理服务专业理念的提升。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做到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医疗和护理理念,有效减少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老年护理的水平,降低潜在的安全隐患,医院应当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的护理理念,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新的护理理论知识,学习新的护理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其次,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强化,坚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需求和意愿。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提升整体的护理水平。同时,医院可对手术室内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让所有护理人员树立起患者安全第一的安全观念,做到严格实施老年护理中的各项工作流程,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手术室内安全事故的产生。
2.4.2加强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宣传 医院需加强对护理人员药物学相关知识的培养,坚决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先认真核对剂量和浓度以及药物的正确用法,对于术中口头医嘱,要做到让护理人员复述一遍正确无误后再告诉患者让其执行,并能坚决保证外用药和内服的标识完全分开。对于需要输血的病患,要让护理人员和主治医生共同核对病患的基本资料以及所输血型的保存期和血袋的破损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后,才能对于病患进行输血,并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减少应输血不当出现的问题。对于仪器使用方面,应要求相关的护理人员了解仪器使用的基本知识。如老年患者手术后,相关护理人员需管理好手术台上的电刀笔及其他手术用具,将手术器具放置于安全位置,避免部分危险器具如高频电刀在非正常使用时造成电灼伤。
2.4.3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差,理解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耐心,对于某些易发生的危险事件除了口头告知以外还需要书面告知。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4.4采用运动指导的方式 由于老年患者的体质一般比较差,所以不喜欢运动或者存在着运动不足的情况,根据当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个人兴趣,可以提出一些运动的方案,比如慢跑、跳舞和慢跑等一些慢性的动动,进一步增强肺部的供氧量,真正改善血液的循环,但是不能太疲劳,根据个人情况要坚持大概40min/d。
2.4.5进行健康指导 只有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或者双休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指导,比如开展老年压知识的讲座,举办一些义诊方面的咨询,发放相应宣传知识手册,使患者从发病原因和常见症状自我监测之后加强预防措施。同时对于注意事项、并发症状和治疗原则方面对高血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个别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到场的进行健康指导或者对于健康指导的一些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采用上门进行服务。或者是采用电话追踪随访的方式,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体验,建立健康档案,直接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距离,真正提高患者各种疾病的认知度,有效地开展护理干预工作。
2.4.6加强心理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存在着一定特殊性,所以在病期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非常悲观、害怕以及沮丧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生活的质量,经过具体情况分析,可以总结出老年人产生不良情者兴奋绪的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因为文化层次比较低,对自己的病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和家人的共同的语言相对比较少,我们一定要患者进行沟通,介绍老年患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其次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然后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让家属主动地担当起照顾的责任,关心患者并,并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检测和提醒,最好能够陪伴在老年人左右。对于老年人吃药这个环节,老年人一定要根椐医生要求进行吃药,不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2.4.7遵医嘱服药 因此,遵医嘱服药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有部分老年患者记性差,常常忘记按时服药,主要靠家属和护士提醒和督促。另有部分患者未能正确服药或对药物的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这部分患者讲解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使患者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2.4.8注重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需要通过鼓励护士积极参与护理大专和本科方面的学习,通过积极选拔优秀的人才去外出学习,护理部组织相关的人员去带教查房,交流相应的经验,努力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只有拥有本科高精尖仪器的操作,才能真正了解本专业的医疗方面的水平,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并完善自己,并请授课水平高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进行全院性的学习,将带教体会与大家进行相应的分享,从而提高护理能力。
3 结语
老人的护理工作由于具有环节复杂,服务要求高,操作过程容错率低,事件连续性强等特点,对相关的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老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及时应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医院想要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就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想杜绝医院各处存在的问题,必须抓好老年护理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从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做起。同时,医院需要采取必须的措施,认真执行各项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老年护理中存在问题有高度的认知,并能针对不同老年护理问题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保证医院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进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对患者进行最有爱心的护理,从而有效的杜绝医院护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也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信誉度和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文传凤,李玲.老年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 临床护理,2012,6(13):17-18.
[2]蒋秀华.护理差错分析与防范对策[J]. 求医问药,2011,9(99):8-11.
篇7
【关键词】 老龄化;应激;并发症;饮食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疾病不断的增加,老年病防治护理,康复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应激能力差,所以病情发展快。有时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甚至完全阙如。病情突然恶化而难以预测,这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熟悉老年人生理、心理、病理特点,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最佳护理。通过临床的护理观察与实践总结出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1 心理护理
老年人平时渴望健康长寿,但系统脏器功能衰退,多病又是老年人共同特点,一旦有病迫切希望迅速健康,是共同心理特征,但情况往往相反。许多老人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医院的条件,患病后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怕孤独,易产生急躁易怒失望情绪。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以热情态度关心老人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各种需求,让患者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愉快接受治疗护理。并且护士言行要稳妥,操作熟练能及时发现老年人心里问题,随时给予咨询和相应医疗护理措施。同时分析心理病症的难点要点,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关爱老人,常与老人交谈,缩短老年病人与我们距离,增加老年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提高战胜疾病信心。2 用药护理
老年人用药特点种类多,数量多,发生不良反应多,给药必须慎重。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的脏器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对药物吸收能力下降,承受不了药物不良反应,因此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详细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时记录,老年人自己服药易漏服或误服。护士必须亲自为病人服下口服药,输液时的输液速度也要严格控制,以免引起负荷过重反应。要勤于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老年病人对药物耐受性、敏感性均与年轻人不同,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用药安全,加强用药管理,保证给药途径畅通。3 预防并发症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主诉往往不多且出现晚,极易发生褥疮、肺炎,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因此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并发症多,病情多变,错综复杂的特点,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血管等处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4 疾病护理
尽量把疾病知识补充给老年人,尽量说一些浅显易懂的词汇,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轻松面对疾病,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让他们接受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同时告知家属多抽出时间陪伴老人,缓解老年人孤独的心理状态,促进早日康复。5 饮食护理
篇8
【关键词】股骨骨折 老年人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77-02
老年人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统计,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其中股骨骨折患者多见。股骨骨折包括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等。在临床中发生再次骨折的病例也不断增多。为防止老年人再次发生骨折,根据其危险因素找出护理措施并给以恰当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股骨骨折住院患者中发生再次骨折的病人有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骨折发生的年龄平均为76岁,其中发生再次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其次是上下楼梯摔倒,由床上或椅子上跌落;病人发生跌倒易骨折的主要因素是骨质疏松。
2 原因分析
老年人股骨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及骨质疏松。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初次骨折后的手术打击及各关节功能恢复的限制,病人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身体素质下降,也可促进骨质疏松,再次发生骨折。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1],是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薄弱,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使得患者在生活中易发生跌倒。如果老年人有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等认知能力下降的疾病,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及合理动作以及偏瘫,小脑萎缩等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行动不便易发生骨折,同时如果病人有严重听觉及视觉障碍时也易多次发生骨折。
3 预见性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
3.1 跌倒的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跌倒是老年人股骨骨折的主要原因,如果有其他的疾病或合并症时,更是存在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以大大的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因此,预防患者跌倒尤其重要。首先向患者讲解防止跌倒的重要性,尽量取得病人的合作,不去做危险性的动作。同时对发生过跌倒的患者,应耐心询问跌倒的细节,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向老年人做好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跌倒危险因素,对老年人的活动方法进行预见性指导宣教。尽量减少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限制对老年人造成的潜在威胁,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安全,舒适,有良好的照明,夜间随手可触及灯的开关,同时室内应布局合理,无障碍物,地面平坦有防滑措施,并且经常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滑倒。老年人下地时不要穿拖鞋,要穿布底或胶底鞋子。在老年人出入的地方设有把手,对保持身体平衡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在厕所及洗浴间要有防滑设置,取消门槛,在老年人外出上下楼梯,应用拐杖时应有人陪同。对有其他疾病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加强陪护,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2 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发生骨折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骨质疏松,增加和保持骨量是预防骨折的重要措施[2]。①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应用骨吸收抑制剂、股形成促进剂和骨矿化药物。对于有初次骨折的病人应给予正规的抗骨质疏松的治疗。②适量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可以延缓骨量丢失的速度,有效的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鼓励老年人到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接受紫外线照射,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的吸收。③多吃含钙及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及豆制品含钙较多,鱼、鸡、牛肉蛋白质含量丰富,以利于骨组织的恢复。同时忌烟、酒及不食高盐饮食,不喝大量的咖啡尽量避免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3.3 重视手术后的护理及关节功能锻炼康复指导
初次骨折的治疗护理对患者的身体及关节功能的康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协助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练及下地活动,以达到术后良好的关节功能[3],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要教会患者使用拐杖的正确方法,保证病人使用拐杖的安全。以防患者应用拐杖时滑倒而再次发生骨折。
参考文献
[1]朱月妹,袁浩斌,陈雷,等.老年人预防跌倒意识与行为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2):155-157.
篇9
【关键词】
老年患者;危险因素;护理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带来的改变如记忆力减退、感官功能衰退、反应速度减退以及体力下降均造成其自身受侵害力降低从而增加了在安全方面的受害率。作好老年住院患者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估、预防,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提供周到的安全设施和护理,对促进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 影响安全的危险因素
1.1 年龄因素 患者均为高龄老人,平均年龄83岁。据文献报道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而跌倒的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以上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1]。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生理能力亦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器官的老化和功能的衰退。
1.1.1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使老年人反应迟钝,灵活性降低,速度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降低。
1.1.2 老年人视力、视觉分辨能力下降,触觉下降,踝关节躯体感觉传入通常与地球吸引力中心位置不吻合。
1.1.3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骼肌系统能力下降,下肢肌肉力量下降,导致肌肉、关节移动功能减退,使老年人举步时抬脚不高,行走缓慢不稳,易引起跌倒。
1.2 病理性因素
1.2.1 老年患者患脑血管病后,临床特点为记忆认知功能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平衡能力差,导致身体应急适应性、协调性欠缺,易发生意外损伤。喉腔黏膜萎缩、变薄、喉的感觉反射,咽缩肌活动作用减弱,咳嗽反射与喉反射减弱而导致误吸、易噎、易呛,造成窒息。
1.2.2 老年患者多病情重、病程长,长时间卧床易导致皮肤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
1.3 药物因素
1.3.1 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病理因素,体内处置药物的能力发生改变,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资料表明:成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而60~79岁组为15.4%~21.3%,≥80岁组达25.0%[2]。利尿降压药、血管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降血糖药可能产生眩晕、低血糖等副作用;用镇静、催眠药后使反应变慢或削弱认知能力。也是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1.3.2 我科老年患者每天均服药者占半以上,且平均一天同时服三种药者达31.3%。由于退行性变化,记忆力减退,使得老年人不能准确和按时服药,造成少服、多服、错服、漏服等现象发生。
1.4 心理因素 许多老年人害怕跌倒的心理限制其活动,降低活动能力并导致功能缺陷,跌倒的危险性随之升高。部分老年患者存在着“怕麻烦别人”的心理,也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这些患者跌倒的危险性较大。
1.5 环境因素 环境常常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损伤的重要因素。如:病房灯光昏暗或直射;地面不平或有障碍物,积水、太滑;家具多棱角;病床高度不适,无床档; 座椅不稳,无扶手靠背;厕所地面湿、滑或厕内无扶手; 床旁无呼叫器等。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进行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护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评估、护理体查、精神症状及心理问题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根据评估分析患者。对于存在的高危因素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并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使用警示标识能提示患者注意某安全环节,明确告知患者应注意的问题,并纳入交班内容,认真做好交接班。
2.2 防跌倒护理
2.2.1 创造安全、舒适、卫生的病房环境 病房内、厕所地面要干燥无积水,浴室地面铺防滑地砖。走廊、卫生间设置扶手,便于患者行走。卫生间内设紧急呼叫机,便于患者需紧急帮助时使用。病房设施安全,灯光充足;床旁、走道处无障碍物。
2.2.2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症状,嘱患者在改变起床或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或稍坐片刻再直立,以防发生性低血压。
2.3 健康饮食护理 为患者提供无骨无刺的半流质或软食,食物温度适宜。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食物量不宜过多,喂食速度要缓慢,让患者有足够的吞咽时间,必要时用鼻饲。
2.4 加强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比较固执,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承认自己老,生病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因此,护士要有耐心、爱心,对老年患者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关心、爱护。做到精心护理,细心照料,耐心解释,推心置腹的与患者促膝谈心,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保持良好的乐观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5 用药安全护理
2.5.1 遵循服药原则,服药时姿势要正确,应采取站立位、坐位或半坐位,以免发生误咽、呛咳。服安眠药者服后不宜再活动。服降压药后不要立即更改,以防性低血压发生[3]。降糖药服用后0.5 h准时进食。
2.5.2 严格掌握服药的次数,每天口服药按时分次发给,执行服药到口原则,以免造成老年患者误将全天药1次服下。服用药物品种多、数量大时宜分几次服。体积大时宜分切成小块吞服。若有金属包装的药物,由护士掰开药物后给患者用温开水送服。服务到位是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服药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保障。
2.5.3 向患者作好安全服药教育,耐心解释用药原则以及按医嘱正确服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说明擅自增减药物的危害性,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2.6 加强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及烫伤的发生。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体表皮肤感觉不敏感,护士除做好晨晚间的护理外,在使用频谱、微波、烫疗等治疗时要注意掌握温度、时间和距离。使用热水袋时要用毛巾或包布裹好,勤观察。
老年人的安全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护士的安全护理意识是直接影响安全护理工作开展和安全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做好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要有护理老年患者的艺术和技巧,关心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做到勤巡视、严观察、防未然,以达到帮助老年患者恢复和维持适当的健康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林琳,范文霞,李斌.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2):215.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德国,护理式,居住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9-0168-03
中国面临的挑战:“四二一”家庭结构与养老危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占到了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开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迅速加深(图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1)。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上升到30%以上,届时中国将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特点,家庭和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急需应对的严峻挑战。
自古以来,家庭是我国社会的重要载体,“子女之幼由父母抚养,父母之衰由子女侍奉”,因此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主要依赖家庭得以满足。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以他们为主体的“三世同堂”的家庭成员构成主要是四个老人、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这种“四二一”结构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家庭模式。在这种家庭组织里,一对夫妇要同时供养四位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身上承载的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相当数量的夫妻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时间或者能力照顾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此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此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决定了伺候老人的责任通常由专事家务的女人(儿媳妇)来承担。但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外出就业的比率不断上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表示,截至2007年中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已经高达45%。期望女性专事家务和照看老人的想法在很多家庭早已难以为继。面对这种现实困境,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该如何满足迅速增长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显然,解决好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关键。总体上,我国当前的老年住宅在数量上供求不平衡,质量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显示:部分老人没有自己独立居住的空间,尚需解决有无问题:大部分老年人住在老房子里,住宅设计缺乏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考虑,急需改造:一部分老年人虽已迁入新居,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住宅周围的社区服务设施缺乏或是服务质量不高,再或者住宅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马以兵,2008)。因此,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急需改善,研究和推广适宜老年人这个庞大社会群体需求的居住模式日见迫切。
“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来自德国的经验
更早进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老年人居住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例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国家通过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和“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颇有成效地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这无疑给我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借鉴。
德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1990年时已超过全国人口的20%。现阶段,过低的出生率和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德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严峻。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德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相对比较少见,即由社会来负担老年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和日常照料。因此,德国的老年人很少接受子女的护理和照料。2001年的调查显示,德国24%的老人选择独居,66%的老人与配偶共居,只有7%的老人选择与子女同居。德国的老年人几乎都希望住在自己独立的住宅和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即使在体能下降,行动不便,需要照料和护理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德国老年人选择在宅养老,因此全德约95%的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只有5%的老年人住在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等养老机构里。德国政府也始终鼓励老年人在宅养老,因为巨大数量的老年人,哪怕只是其中的大部分入住社会养老机构,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强大的德国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
在德国,老年人一方面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生活上的独立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拒绝住在社会养老机构里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在生病或是有需要的情况下随时能得到外界的帮助或照顾。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种新型的老年人居住方式在德国应运而生――“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在德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德国众多新型老年人居住方式中最为普及的一种。文章接下来将分析这种“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法,并探讨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模式解剖:“居住”结合“护理”的社区建设和服务提供
“护理式”居住模式将居住功能放在首位,医护功能作为辅助和补充,从而把“居住”和“护理”两种在空间上不一定直接联系的功能结合起来。这种居住模式既弥补了社会养老机构私密性和自主性不足的缺点,同时又能满足老年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提供包括照料、护理、帮助和治疗在内的,既灵活而又可靠的全天候服务。即使是生病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都不用搬入社会养老机构。可以继续在自己熟悉和信任的住宅和社区环境里生活。
1、“居住”硬件建设
住宅以及住区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这样,因为他们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周围环境中度过的。因此,为了增强老年人在居住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对住宅及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老年住宅必须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特殊需求,用一些小尺度,简单但又合理的辅助设施或家具来提高住宅服务质量(图2)。例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高度可调节、利于坐着工作的厨房操作台和室内合理装置的防滑扶手等;(2)住宅和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必不可少。无障碍设计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住宅单元之中,而应遍及整栋房屋乃至整个居住区,以此降低环境对老年人行动不便造成的限制,从而增强住区环境的可通达性(图3);(3)住区环境设计要与住宅尺度相适宜,具有舒适的活动空间、较强的可停留性和清晰安全的交通导向等(图4);(4)在规划中尽量使住区与当地的社会、市政基础设施紧密联系在
一起,以便有效利用这些城市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邻里网络关系的形成与维护。
2、“护理”服务软件
除提供适宜老年人特点的硬件居住设施之外,“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另一个必要因素,同时也是它区别于别的居住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待命的“社区服务网络”。这种社区服务主要涵盖了:(1)家政服务,包括房间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必需品采购、餐饮上门服务、花园修剪、冬季清扫、洗衣、日常楼宇管理等;(2)医疗护理服务,包括预防、诊断、救助、治疗、护理、康复、心理或精神帮助,紧急处理等;(3)其他社会服务,如个人帮助、紧急求助服务、定时探访、聊天、咨询、入住时的引导、外出乘务等。
这一系列的社区服务相对于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护理服务合同由居住者和服务商单独签订,不与房屋合同捆绑。居住者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项目,当然也只需交付相应的费用。这种灵活而又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在住宅社区与各功能服务商(包括公立和私立的医疗机构、服务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基础上。住宅区中只需设立一个服务中介,服务中介会全天24小时通过电话、网络、紧急呼叫系统或是直接上门拜访等形式,获取老年居住者在各个方面的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反馈给服务商,由服务商为居住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图5)。
综合来看,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对于人力的高效利用率等特点决定了它的经济适用性。相对于社会养老机构,它的费用要低廉很多。它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减轻了社会和老年人自身在居住和养老方面的经济压力。这种“硬件设施”配合“软件服务”的居住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新建居住区,也能融入到已有的住宅小区中。对于新建居住区,选址时要优先考虑邻近基本的市政设施(如医院、邮政、银行等)、日常生活以及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如超市、餐饮、咖啡厅、图书馆、游泳馆、美发沙龙等)和交通便捷的地点。对于配套服务设施比较齐全的现有住区,可以将各种功能的服务进行整合,由中介面向居住者提供相应服务;在硬件设施方面,可以对老年人住宅和住区进行适宜性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日常居住生活的需要。进行住宅改造时,应当设置遍布小区的咨询点,为老人提供咨询服务和相关信息,帮助他们联系有关单位和部门,减轻老年人在住房改造中的负担。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引入中圆的可行性分析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是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老年人居住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否适用于中国国情并在中国引入甚至推广,这需要对一些关键性的决定因素进行剖析。
1、中国对“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客观需求分析
能否在中国引入“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首先要看中国对该模式的需求状况。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的逐渐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于该居住模式的需求。社会养老机构的扩建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客观上刺激了需求的增加。以经济发展比较超前的上海为例,2000年上海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而实际上只有1%的老年人入住(吴宇平,2004)。这一方面因为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无法支付其高额的费用。再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入住社会养老机构无论是对于老年人本身还是对于其子女都是件羞耻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只有没有子女或是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才会被送到社会养老机构。相较而言,“护理式”居住模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我国对这种居住模式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
2、老年人入住“护理式”居住社区的经济能力分析
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于中国的老年人是否能负担这种居住模式的费用支出――这取决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重点表现在老年人的退休金的多少、储蓄状况、子女们在经济上的援助,或再就业的收入以及政府对老年人的住房补助等。总体上,中国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要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中国经济的地域性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远比西部内陆地区发达。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城市中的大部分老年人因为年轻时有工作单位而享有一定的退休金,再加上几十年的积蓄,或是再就业收入以及子女在经济上的援助,大部分城市老年人生活能达到小康水平: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部分老年人一辈子靠务农为生,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积蓄也相当微薄,如果子女也继续留在农村生活,则后辈很难给予他们多少经济援助。因此,德国“护理式”居住模式目前只可能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实现。
3、地方政府及社会各方的支持程度分析
地方政府、各界人士、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医疗、护理、生活、文化服务商对“护理式”居住模式的态度,是决定该模式能否在中国实现的主导力量。来自他们的支持包括:开展地方性宜老政策研究、为建设“护理式”老年住宅提供土地和规划设计、对住区所需硬性和软性基础设施的补充建设、老年人居住模式参考标准的制定、向开发建设宜老住宅的房地产商提供经济支持,以及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组织专业培训等。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的配合至关重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修建宜老住宅,或对现有住宅和住区进行宜老改造,实现老年人住宅及其周围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使老年人的居住及日常生活更为舒适便捷。房地产开发商还应积极推动住宅及社区管理机构与各功能服务商之间的合作。由于老年人群体在未来的房屋市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房地产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不断更新他们的产品,使其适宜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当然,宜老住宅的造价会高于普通住宅,但对已有住宅的改造费用可能会更高,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或直接提供经济补助的方式,对房地产开发商给予一定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4、建构老年人社会服务网络的可能性分析
老年人社会服务网络的存在和构建也是决定“护理式”居住模式能否引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服务网络不完善,老年人在宅养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建设“护理式”老年人社区必须充分利用各住区内现有的医疗、护理、生活服务资源,对其进行整合与补充,并建立服务中介作为联系居住者和各功能服务商之间的纽带。由于老年人移动性不强、行动力下降,各服务商需要为老年居住者提供动态上门服务。建立和维护住区邻里关系对老年人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你来我往,一方面使社区更具人情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老年人对于付费服务的依赖。目前,我国的社会服务网络尚不发达,引入德国老年人居住模式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并不断投入新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