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小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知识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本知识小结

篇1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model from the framework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concept,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thod system, as to help business managers to understand and introduce the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管理框架;基本理念;评价准则;管理方法

【Keywords】excellent performance mode; management framework; basic idea; evaluation criteria; management methods

【中D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31-02

1 引言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模式)是以九项基本理念为指导的评价系统和方法系统的集合。理念系统的9项基本理念相互关联,贯穿于评价系统中,是模式的基石和浓缩。方法系统则是所有可用于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过程、经营、发展质量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的集合,具有非规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企业可根据实际,确定适宜的管理模型、选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评价系统则主张按评价准则定期开展自我评价,确认企业优势和改进空间,持续实施改进以提高综合绩效,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模式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以结果为导向,使TQM的每一分努力都能被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为企业追求卓越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1]。

2 理念系统

模式的基本理念,在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中表现为11条核心价值观: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促进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视野。欧洲质量奖表现为8项理念:实现平衡的结果,增加顾客价值,以愿景、激励和正直的方式领导,基于过程的管理,以人为本的成功,培育创造与创新的能力,奖励合作伙伴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我国则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企业的五大相关方创造价值,明确了远见卓识的领导、战略导向、顾客驱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学习改进与创新、系统管理9项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表现形式虽有差异,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是认识、学习、理解、应用模式的前提。

3 评价系统

GB/T19580和GB/T19579共同组成评价系统。

3.1 评价系统框架

评价准则由7大类目构成,相互关系可用一部前轮驱动、链条下移的自行车来表示(图1)。

由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三部分构成“领导作用”三角,形成前驱动轮,体现此三部分在模式中的驱动性作用,强调领导对战略和顾客与市场的关注。强调领导在特定企业环境中,通过制定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的战略,谋划企业长远未来,关注如何做正确的事。由资源、过程管理和结果三部分构成“资源、过程和结果”三角,组成后从动轮,体现了在前轮驱动下,利用资源,通过过程管理取得结果。强调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效配置资源,规范管理过程,高效实现企业所追求的结果,关注如何正确做事,解决效率和效果问题。两轮下部的测量、分析与改进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是链接两个车轮的“链条”,推动着改进和创新。

两轮间的左右双向粗箭头表示“领导”掌控着企业前进方向并密切关注着“结果”,根据绩效评审结果进行改进决策;上下双向粗箭头表示所有对企业持续成功和相关方重要的绩效都要进行测量、分析与改进;车轮中的小箭头表示了各类目间的相互作用。

车轮上方过程、结果两条右向虚线箭头和车轮下方测量、分析与改进的左向实线箭头表明了过程类目(4.1-4.6)和结果类目(4.7)间的动态特性及逻辑关系。过程是实现结果的手段,通过过程的方法、展开、学习、整合创取卓越结果,基于结果的测量、分析,推动过程的改进和创新。我们应按准则要求,确定、展开管理方法,定期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使之达到系统性的协调一致、融合互补,赶超标杆,不断提升整体绩效,实现持续发展。

指南诠释了准则7大类目的系统性、逻辑性,有助于理解和应用准则。指南明确了过程与结果两个评价维度,规定了评价的关键因素。依据二者开展评价,得到对应于评分条款的优势和改进机会。

3.2 准则内容的相互关系

准则7个类目细分为23个评分条款、43项详细要求,其中过程类评分条款包括基本要求、总体要求和详细要求3个层次,用于管理成熟度定量评分。

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是模式的基本理念之一,绩效源于过程、体现于结果。准则7个类目的评价要求是一个相互关联、协调的系统,其中过程与结果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见图2),也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既要重视过程,更要关注结果;要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实现卓越的结果。通过过程的策划、控制和改进,达成卓越的绩效结果,基于结果的测量、分析,推动过程的改进和创新。据其因果关系,在过程类目中明确了相关绩效目标、测量方法和改进程序,在结果中必然有相关联的绩效数据。

理解模式的评价系统,既要关注过程类目和结果类目间的相互关联性,还要关注准则各条款间的一致性,某一类目与其他类目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性,特别是领导、战略与其他类目间,这体现了企业各项活动要与企业文化和战略保持一致。需要考虑各条款之间的协调一致。如评价发现相关联的条款间不一致,则说明企业存在系统性问题。

4 方法系统

模式为企业追求卓越、取得出色经营结果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管理方法:提升领导力的方法,基于全面分析的战略制定和展开方法,评价企业绩效水平和开展组织学习的标杆对比法,以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评价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方法,建立企业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方法,平衡计分卡,保护员工权益和满意度测量方法等。

5 结语

应将模式的理念系统、评价系统和方法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作为一个非规定性、开放性和发展的管理框架,模式没有规定应如何建立企业的组织架构,也没有具体规定以何种方式开展管理,而是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建立和提出具有创造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对策来满足要求,促进企业渐进的、突破性的、根本性的变革;鼓励企业根据业务类型和规模、关系、发展阶段、员工能力素质等实际,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和工具,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绩效管理是主线,领导是关键,结果作导向,关注市场(外面)和过程(里面)两个面,资源是基础,测量、分析与改进不间断,以卓越的过程使卓越的结果得到实现”很好地概括了模式的实质。

篇2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订单式培养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产学研的创新和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不仅促使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各方共赢,而且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开展产学研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产学研机制是目前此类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实施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产学研的最常用的几种说法包括: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金联合。近20年来,许多高校和工厂、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

纵观发达国家产学研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要得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调控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样化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 产学研战略联盟必须建立起良性、长效的动力驱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从长远来看,产学研合作一定要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切实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不能停留在单个项目合作的层面上;联盟的技术创新活动应具有产业带动作用和技术创新集聚作用,便于集聚产业的形成。

2 产学研模式下订单式培养的研究

产学研模式下的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

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初期探索阶段,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调研”机制,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其次理论构筑阶段,通过产学研模式下“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最后是实践应用阶段,此阶段在信息技术人才订单式培养实验班运作的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继而发挥集群效应,“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分院各专业推广。

2014年6月我校和北京尚官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试验班,第一批定向培养学生取得了预期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在总结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复制和拓展更多的“订单式”空间。并且在该模式下完成联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内容。

3 实施对象需求研究及目标措施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我院的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历年的第七学期,都有部分学生在校外的培训机构进行订单式培训学习,该模式为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自愿缴纳一定培训费用后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保证学生培训后的就业及薪资待遇。我院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在第七学期都有3-5门的专业课程,因此外出参与此项培训必定影响其校内专业课的学习,最终影响其毕业所需的学分,但是如果学生自由离开学校参与此类培训会有很大弊端,我分院提出是否能够在校内实现这种培训及就业。因此申请了在我分院进行该模式试点。申请了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情况,与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进行比对,如果在内容体系、课时量、课程门数比较相似或接近,进行学分置换,从而不影响学生的毕业。

我院论证了把一些成熟的培训机构引入学校进行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反馈、专业教师论证、以及方案可操作性,最后选定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达内科技有限公司为首批企业进行合作。具体模式是学生自愿与企业签订培训及就业合同,分院提供校内机房作为培训场地,分院对参与培训的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及学分置换申请论证工作。

同时根据双方的需求与研究,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培训,联合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开展项目研究及成果转化等领域制定了如下目标:

(1)两年内完成本学院应届毕业生30―50%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措施是合作机制下建立1-2个就业方向的订单式培养试验班,每个班级20―30人,前几个学期完成企业课程的校内植入,第七学期校内集中培训结合企业实习,辅助学分置换,保证学生就业培训与学位获取不产生冲突。

(2)以项目为依托,两年内完成3―5人教师到企业培养锻炼。具体措施是与企业的产学研协议明确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学校培训教师的工程能力,拟通过2―3家企业完成既定目标。

(3)以项目为依托,两年内完成一个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具体措施是以本校的实验室建设规划需求为出发点,引入企业先进设备及平台,建立基于该项目服务的联合实验室,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实践环境。

(4)以项目为依托,两年内完成两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具体措施是根据项目需求,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时明确企业为项目提供校外的实习基地,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5)项目后期积极拓展产学研内涵建设,建立由本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项目开发组,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

4 总结

篇3

[关键词]直接投资;挤入效应;挤出效应;日本;东盟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37-03

一、相关理论概述

在经济学理论中,挤入或挤出效应是指一种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增加时对其他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影响。例如,国外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东道国内部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如外商直接投资拉动了国内投资的增长,即产生了挤入效应;外商直接投资部分或全部替代了国内投资,即产生了挤出效应。

二、关于直接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Borensztein、Gregorio 和 Lee(1998)建立了直接投资技术扩散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69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将投资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结果显示直接投资每增加1单位,东道国总投资额增加大于1单位,即发现直接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

国内学者对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研究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杨柳勇(2002)借助Agosin & Mayer(2000)的古典理论框架下的投资方程式,运用1985—1999年我国的投资率、FDI流入量及GDP增长率等变量对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出现了挤出效应。并认为外资流入我国竞争行业或市场化的行业是引发投资挤出效应的主要原因。此后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大体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以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为代表的对全国FDI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再对全国按照东部、西部和中部进行细分,分别考察不同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他们具体运用1987—2001年数据,分别对Agosin & Mayer(2000)建立的回归方程式(相对挤出模型)和进一步完善的绝对挤出模型对跨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利用绝对挤出模型得出在东部地区存在挤出效应、西部地区挤出效应不显著、中部地区存在每增加1单位FDI就挤入1.80~2.29单位国内投资的结论。对我国FDI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区域性差异分析较为典型的还有雷辉(2006)、李艳丽(2010)和彭红枫(2011)。二是对某一产业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研究。邱立成(2010)等利用1999—2007年的行业面板数据,将产业内各次级部门固定资产总投资占该次级部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该部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引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模型,结论得出农产品加工业FDI产生了挤出效应。王梓薇等(2009)则对汽车整车制造业FDI对中国国内投资产生的效应从产业安全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基于FDI对中国国内投资、国内各区域投资效应的研究,而对我国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对手东盟的研究还少有涉及。截至2011年日本在亚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仅次于美洲位列第二,特别是对东盟和中国的投资较之其他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在东盟与中国引入日资数量难分伯仲、引资产业高度相似的情况下,对日资在东盟产生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研究,对中国借鉴东盟经验适时调整国内引资政策、引导国内投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模型

2.实证检验与理论分析

3.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对东盟内部投资挤出效应的原因分析

首先,日本对东盟投资的主要产业在东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且产业生产系统相对独立,排挤了东盟内部对该产业的投资。近年来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偏重制造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及化学医药业等。这些产业作为日本的主导产业,在世界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这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企业在东盟的投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东盟国家民族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挤出效应。同时,长期以来,日本的交通运输业和电气机械等的海外生产本土化程度较低,生产体系较为封闭,更倾向于从本国企业采购原材料,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对于东盟国家内部该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不会产生明显的刺激及拉动作用,甚至阻碍了本土企业的发展,遏制了来自本土企业的投资。

其次,东盟国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依赖程度分布相对均匀,伴随着日资进驻东盟,其他国家的投资与日本企业一道对东盟内部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2011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占东盟贸易的比例分别为中国11.7%、日本13.2%,欧盟16.0%,美国8.3%;2009—2011年东盟引入外资的结构显示美国占9.6%、日本占11.7%、欧盟占17.1%。可见,东盟与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以及依赖程度相对均衡。随着日本生产线在东盟的建立,其他国家的该产业上、下游企业也跟随进入。如日本、美国和欧盟均在东盟投资设厂进行汽车生产,与之相关的零部件厂商也跟随进驻,在东盟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因此,类似产业特别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外部投资的大量流入减少了东盟内部的相互投资,即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商对东盟此类产业的投资带动的东盟内部投资增加小于其本身的投资流入量,形成了显著的挤出效应。

第三,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外资进入对相互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十多年来,东盟国家国内投资发展缓慢,表现为国内投资在GDP中比重呈下降趋势。情况表明,外资进入对东盟国家国内投资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产生了挤出效应(ASEAN,2011)。外资进入对东盟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产生了相同的效应。一是因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东盟内部的相互投资。尽管当前各项经济指标表明各国经济在危机后向利好发展,但事实情况是大多数国家尚未完全从危机中恢复。二是尽管东盟对金融和合作部门的重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对投资的金融管制仍然较为明显地抑制了相互投资的进行。三是东盟非贸易部门投资发展缓慢,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和利用资金的渠道及能力受限。因此,日本对东盟的非贸易部门的投资对本来就较弱的东盟该类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四、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相当可观,至2011年在中国的投资存量为833.8亿美元,超过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位列第一。从投资产业结构看,日本对中国投资的主要产业和对东盟投资的主要产业具有一定的重合性,特别是在电子、汽车、机械等加工制造业上体现较为明显。对中国投资的产业中已经涉及到关系国计民生的主导产业,如化学工业、金属冶炼、通讯设备、电气机械、纺织及食品业等。因此,作为引入日资的东道国,应该从东盟内部投资被挤出的结论中认识到,挤出效应同样会增加我国经济社会的潜在风险和产业的不安全性。因此,我们在引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下负面影响:第一,由于日资优势产业外资进入导致国内相关产业在夹缝中生存,国内产业发展受到排挤和制约,弱化了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控制权以及安全保障。第二,一旦某些日资产业在国内形成垄断,在国内上、下游产业技术实力薄弱,技术创新、学习和模仿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特别是上、下游中小企业难免被挤出市场,国内投资受到抑制。第三,削弱本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了国家对相关产业调整及扶植等政策的调控难度。

因此,应以日本对东盟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为鉴,调整我国引资政策取向,减少上述负面影响。第一,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情况,适当引入能够带动劣势产业发展的日资进入,放大外资的积极效应。同时,主导产业引资在规模和条件上需严格掌控,防止垄断形成,威胁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第二,避免实施单一的引资战略,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适时适当地引入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以及能在当地充分发挥正外部性的优质外资,释放产业的前后关联对内资的拉动作用,增加对本土企业投资的挤入效应。第三,加快提升本土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技术上满足已有外资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等的需求,形成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减少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带动更多本土上下游企业投资,促进产业链的完整和扩张。

[参考文献]

[1]Agosin,Manuel R.,Ricardo Mayer.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oes it Crowd in Domestic Investment[R].UNCTAD Discussion Papers,2000(146).

[2]Borensztein,E.,J.De Gregorio,J-W.Lee.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1998(45):115-135.

[3]杨柳勇,沈国良.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2(3):6-8.

[4]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重新检验[J].统计研究,2004(7):37-43.

篇4

关键词:资本结构;现状;中小板上市公司;制造业

一、资本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资产负债率比较低

表一是根据在我国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情况。对数据的筛选原则是:剔除ST上市公司和数据异常或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下同)。本文以下数据均根据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的相关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得到。

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低于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偏低,但呈现出与全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接近的趋势。

(二)长期资本的结构变化不大,但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表二给出了2004-2009年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资本的构成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构成情况变化不大。股东权益和长期负债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其中,股东权益占了绝大部分,而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说明,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本的结构变化不大,但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表三根据所取得的实际数据,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偏低,从2004~2009年基本上都在10%上下波动;而流动负债比重偏高,基本上维持在90%左右。

(四)外源融资比重高,内源融资比重低

表四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在2004~2009年的融资结构进行统计。表中的“内源融资”按公司的年末“累计折旧、”“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计算;“股权融资”按年末“股本”与“资本公积”之和计算;“债务融资”为年末“负债总额”。

从表四中可以发现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重低,基本每年平均在20%上下,而外源融资则高达80%左右。

二、优化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

下面本文针对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对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从宏观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

(一)发展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不成熟,尤其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是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首先,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可以设计诸如项目债券、长期债券等,以满足不同投资及融资需要。其次,要改革现有的债券发行和监管模式,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实现债券融资。

(二)完善股票市场

首先,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建立和完善退市机制。选择优秀企业上市是保证合理融资行为和高效的资金使用绩效的一个重要前提,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退市机制。其次,要适时调整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

应建立灵活的贷款责任制,改进信贷业务流程,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通过改革目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上市公司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承担起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抵押的重任。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各级地方政府就要尽快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中央政府要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良好的担保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志国.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3).

篇5

关键词: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3-0048-05

An Empirical Study on Social Capital’ Impact to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Knowledge Resources Acquisition

DOU Hong-bin1,2, WANG Zheng-bi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networks theory, Author obtain the data through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42 companies in the Xi’an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then, Author us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prise network strength, network stability, network densit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while the size of the network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Absorption capacity play a part of th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the enterpris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refore, Enterpris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ternal network structure, strengh their absorptive capacity, make full use of external network, obtain mor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resources, impro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resources acquisi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延伸到社会资本,开始关注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加快企业间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创新实质上是以新的方式对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企业创新跨领域特征要求企业应充分与其他组织机构交流合作。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社会网络,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稀缺资源。Lee[1]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Nahapiet

[2]认为社会资本改善了知识交流的条件,能有效促进知识的交流。Borgatti[3]的研究也表明社会资本能促进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促进企业知识积累。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将这三者进行有效整合来深入分析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资本为研究起点,将知识资源获取作为中间变量,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整合来构建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来深入分析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以期为企业利用社会资本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借鉴。

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由Bourdieu[4]提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社会连带的总和”。Nahapiet[2]提出社会资本有结构、关系、认知三个基本维度。国内学者黄中伟[5]等将社会资本分成结构资本、位置资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四个维度。社会资源理论提出资源可以被行为者个体拥有,也可以在其社会位置中。并且,位置资源通常比个人资源要有用得多,因为位置资源包括组织自身财富、声望以及嵌入在组织位置上的资源。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将社会资本分成四个维度:即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结构资本,分别论述它们与知识资源获取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2.1 认知资本、知识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

认知资本是指那些能在成员之间提供共同的陈述、目标、价值观念的资源。共同认知包括:共享文化和共同目标。共享文化是指影响和支配成员非正式知识交流活动的规则,主要包括有关组织文化问题的共同语言、成员普遍认同的规制等。共同目标则是建立在更加抽象化知识的基础上的。目标共享程度越高,集群内网络成员间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越可能一致。双方共享心智模式是共同目标建立的前提。通过社会交往,这些社会化的网络成员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心智模式创造出新的愿景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会产生一种精神激励,能促进成员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资源交换与知识共享,使知识转移双方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在资源和信息的交换组合中又能够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共同愿景推动了相互联系和有效的沟通,降低了企业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成本,经济主体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同等条件下,认知资本与知识资源获取成正相关关系。

H2 同等条件下,认知资本与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2.2 关系资本、知识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

企业的关系资本是企业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义务与期望等方面内容。由于信任是影响知识获取和创造的关键因素,本文着重分析关系资本中的信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可以加快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传播速度,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在充满信任的氛围下,网络成员之间可以更加容易地交换知识。信任能够促进智力资本的共享。网络成员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就越愿意利用各种方式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获取知识资源。在信任、平等互惠的社会网络基础上,企业容易获取网络内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化,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Dyer[6]的研究表明,企业与外部企业建立密切关系,能增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有利于企业知识资源获取。Ackcomak[7]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与专利申请的数量成正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 同等条件下,关系资本与知识资源获取成正相关关系。

H4 同等条件下,关系资本与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2.3 位置资本、知识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

位置资本是指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获得的资产,主要体现为社会地位。Tsai[8]认为企业占据不同的网络位置决定了企业获取资源不同的机会。企业关系网络中的成员按其在网络中位置的不同有差别地占有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资源,黄中伟[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网络位置是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社会地位越高,权力就越大,企业也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此外,也会有更多的网络成员愿意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促使其更有效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创新绩效。网络位置资本高的企业将明显占据信息优势,在网络中比较容易获得创新的利益。企业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了解技术的最新变化[9],并控制相关的新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就会越占据优势。Giuliani[10]通过对制酒业的集群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在网络中位于重要位置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综合以上分析:处于重要位置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资源,位置资本高的企业容易汇聚不同企业的互补性技能,能争取到与优秀企业合作的机会,增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 同等条件下,位置资本与知识资源获取成正相关关系。

H6 同等条件下,位置资本与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2.4 结构资本、知识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

从网络的密度、连通性和网络稳定性等角度来看的结构资本,它们共同决定了网络成员间的社会联结模式。网络密度和网络连接强度分别反映了网络成员间的交流情况,密度高说明成员彼此间接触的范围广,连接强度则是指成员间的关系的强弱。网络稳定性则反映了网络内成员社会关系的变化状况。高密度网络有助于扩大知识资源获取的范围。Ahuja[11]认为网络成员联系越紧密,知识资源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成员之间实现共享。网络联系越紧密,越能促进成员间的信任,减少成员间的非道德行为,这样就能够使各种资源在成员间互换,企业就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源[12]。强关系因其频繁互动、高度信任而使得一些专有性强的、较为机密的资源或隐性知识的转移成功概率大大增加。一个高度不稳定的网络可能限制社会资本建立的机会,因为当一个行为者离开网络时,社会关系就会随之消失。知识资源获取在一定程度取决于网络成员的既往知识资源的积累。因此,网络越稳定,越有利于企业的知识资源获取。网络结构为企业提供其他经济主体多种有用的信息和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流动,提高了企业的知识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 结构资本与知识资源获取成正相关关系。

H8 结构资本与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2.5 知识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更倾向于利用智力来求得生存与发展,知识资源作为智力劳动产物,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知识具有不可模仿性和稀缺性等特点,知识可以使企业能够准确预测环境的变化,有效识别和利用新机会从而采取合适的战略行动。企业不仅需要内部积累新知识,而且需要从外部获取新的技术知识。Zahra认为从外部环境中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必然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的影响[13]。如果企业获取技术知识资源的渠道很多,就容易获取多样化的技术,则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所以,从网络获取各种技术、产品信息和知识,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9 知识资源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创新是知识资源获取的产出, 而知识资源获取又与社会资本紧密相关, 因而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递推关系。所以,本研究将知识资源获取作为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中介变量,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来考察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的收集

为了验证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我们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此作出研究。首先,需要收集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结构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和企业创新绩效方面的数据,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西安光电子产业集群占地900余亩的,重点发展以光电子一体化仪器设备、光电转化等技术为主的光电子产业。现已有西安光电科技产业园、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西北光学仪器厂、西古光缆公司、陕西华光光电股份公司、1001厂几百家光电子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比较成熟。我们这次选取西安光电子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研活动从2009年12月开始,到2010年6月结束,本次调查共向142家光电子企业发放了284份调查问卷,经过调查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率为84.15%)。从被调查企业规模来看,50人以下11家(7.74%)、50人至100人64家 (45.07%)、100人至500人59家(41.55% )、500人以上8家(5.63% );可见,样本具有较广的分布,达到本研究的基本要求。受访者86%为中高级职称,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研究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 变量的测量

在调查问卷中,其测度指标的设计采用了李克特7分制进行打分。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学者们看法不同[14,5],参考以上学者观点,课题组进行讨论修改,形成最终题项。对社会资本的子维度测量如下:认知维度通过对内对外能够有效沟通,相互了解;对内对外有相同的价值观;集群内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相似来度量。关系维度通过对内对外相互信守诺言,相互可以信赖;对内对外相互真诚合作来度量。位置资本通过企业的社会声望、参考权力来度量。结构资本通过对内外联系频繁程度;对内外联系的持续与稳定性;对内外联系对象相对数量来度量。知识资源获取能力参考罗志恒[15]的量表分为2个指标:知识资源获取能力和知识资源获取结果,共6个题项。创新绩效参考李志刚[16]等研究成果修改而成,分为4个指标: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共12个题项。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进行正式调查前,我们选取了6个企业进行现场问卷预测试和深入访谈,认真听取了企业管理者对于问卷的意见,对问卷中相关题项的语言表述作了适当调整,尽可能减少问卷当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文字表述不清,指标设计不合理等漏洞。最后,对问卷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定稿。

3.3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的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16.0和AMOS 7.0软件。SPSS 16.0统计软件对假设模型中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因子分析,AMOS 7.0软件对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对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和相关假设进行检验。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结构资本,知识资源获取能力,知识资源获取结果,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指标的Cronbach’s α都超过了0.7的标准,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问卷中各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最小的为0.647,高于0.5的基本要求,因此各题项全部保留,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由于篇幅所限,具体数据省略)。在效度检验方面,由于本研究所使用问卷项目全部来自过去的文献,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这些量表测量相关变量。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考虑跨文化管理和当地企业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创新绩效等测量指标,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各量表的建构效度,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由于篇幅所限,具体数据省略)。基于以上分析,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创新绩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所以,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在知识资源获取、创新绩效等指标衡量模式上,以第一级因素作为各因素的衡量题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值,再由第一级各因素作为第二级变量的多重衡量指标。如创新绩效为潜在变量时,其观察变量为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四个因素。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减衡量指标的数目。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些变量整体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4 研究结果与政策建议

本部分利用AMOS 7.0软件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把有关数据分别代入完全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运行后进行比较,得到最佳匹配模型。在社会资本 、知识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的完全中介模型中,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和结构资本完全通过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部分中介作用理论假设模型是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和结构资本对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路径。完全中介模型的χ2/df、GFI和RMSEA三项指标(分别为3.714、0.829、0.084)均没有达到检验标准;而部分中介模型的χ2/df为2.023,GFI为0.927,AGFI为0.906,NFI为0.913,IFI为0.925,CFI为0.929,RMSEA为0.052,各项拟合指标达到了的标准要求。因此,我们认为部分中介模型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资源获取部分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部分中介模型中各项作用路径的参数拟合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文中9个假设均通过了实证检验。统计结果说明,结构方程模型的各个路径系数都显著(P值都在0.05以下)。其中:关系资本、位置资本和结构资本对知识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非常显著(P值都在0.01以下),认知资本对知识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较显著(P值在0.05以下)。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光电子产业集群企业的实证研究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结构资本、知识资源获取能力、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创新具有推动作用,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多的社会资本能获得交流信息和知识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增长知识,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2)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和结构资本通过知识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3)认知资本对知识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其他资本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依靠政府政策成立,地域根植性较差,不易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氛围,不利于认知资本的形成。由此,得出本文的一些政策建议。

(1)企业应大力积累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结构资本

本文研究证实了社会资本、知识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在积累创新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同时,大力积累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位置资本、结构资本。例如,为提升关系资本,企业应建立联系密切的外部网络,加强与供应商、客户、中介组织等外部网络成员的沟通与交往,增强企业彼此的信任,培育相互间更多的共同语言、共有知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准则等,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为提升认知资本,可以通过成立行业协会, 建立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以及共享的知识交流平台等来实现。

(2)创造有利于知识资源获取的企业内部环境

由于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集群中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资源获取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于知识资源获取非常重要。企业内部网络的沟通能够建立部门间信任,提供跨部门合作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因此,企业应建立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共享的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建立互信合作、鼓励交流的企业文化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创造有利于知识资源获取的企业内部环境。比如经常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讲座,开展技术技能大赛等,促进组织内部学习与知识共享。鼓励组织成员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专业领域,组成各种专业社团、兴趣小组等,通过这样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形式,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建立轮岗制度,减少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距离感,提高沟通的效率。使企业能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知识资源,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或员工能及时地共享这些知识,并发掘和创造新知识,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最后,对于政府来说,应制定各种政策,培育社会资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一个知识、技术资源丰富的平台。

但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个别变量的设计可能不够合理以及研究样本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存在一定的局限,其研究结论对传统产业集群是否具有适用性,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参 考 文 献:

[1]Lee Y, Cavusgil S T. Enhancing alliance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based versus relational-based over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8): 896-905.

[2]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3]Borgatti S P. A relational view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learning in social network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4): 432-445.

[4]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 New York: Greenwood, 1985. 23-29.

[5]黄中伟,王宇露.位置嵌入、社会资本与海外子公司的东道国网络学习―基于123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144-154.

[6]Dyer,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660-679.

[7]Akcomak I S, Terweel B. Social capital, innovation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Europe[R]. Unu-merit Working Paper, 2006. 135-142.

[8]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9]Bae J, Gargiulo M. Partner substitutability,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firm profitabil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3): 843-859.

[10]Giuliani, Elisa. The selective nature of knowledge networks clusters: evidence from the wine industr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2): 139-168.

[11]Ahuja G. Collaboration network,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5): 425-455.

[12]Gulati R.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6): 442-485.

[13]Zahra S A, BognerW C.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software new ventures performance: 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2): 135-173.

[14]Tsai W,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4(4): 464-476.

[15]罗志恒.网络、资源获取和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实践[J].软科学,2009,(8):130-134.

篇6

“长江钢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定于2012年11月9日至1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

一、活动时间

11月9日至15日(11月9日报到,15日中午12:00时前离会)。

二、报到地点

1.领队和参赛选手报到地点:三峡大学接待中心

地址:宜昌市西陵区大学路8号;联系人:郭柳;电话:15871655245、0717-6392728。

乘车路线:机场到酒店,距离约31公里,可乘坐机场大巴进入市区后打车前往;火车宜昌东站至酒店,距离约16.3公里,可乘坐9路公交车在长途客运站换乘17路,在三峡大学接待中心站下车。

2.观摩教师报到地点:民生酒店

地址:宜昌市开发区发展大道21号;联系人:刘怡;电话:15072530372、0717-6268888。

乘车路线:机场至酒店,距离约30公里,可乘坐机场大巴进入市区后打车前往;火车宜昌东站至酒店,距离约8.5公里,可乘坐1路、9路公交车在伍家岗站换乘21路,在三环广场站下车。

三、参会费用

每省(自治区、直辖市)领队(限一名)及参赛教师的食宿费用由主办单位解决,差旅费自理; 观摩人员不收观摩费,食宿费与差旅费均自理。

四、观摩事宜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组织观摩人员参加,名额不限。

2.观摩人员需于11月1日前以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观摩人员报名表”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秘书处。联系人:郭娱鸽,联系方式见下文。

五、其他事宜

1. 11月9日晚21:00时召开领队和参赛选手会议,抽签并领取合唱指挥试题。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领队和参赛选手务必按时出席。

2.比赛期间比赛场地除提供钢琴、音响外,其他乐器一律自带。

3.比赛期间特别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安排了两场专家讲座。

六、联系方式

1.比赛事宜联系人:林珊珊,电话:010-59757229、13601214259;宋瑾,电话:010-58110578、13381188353。

2.观摩事宜联系人:郭娱鸽,电话:010-58110567、18611852530,传真:010-59757212,电子邮箱:。

3.食宿事宜联系人:吴为国,电话:18671766636。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

篇7

关键词: 学生 教学 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13-01

复习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老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省时间多系用“提纲式”“注入式”方法复习,这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年我尝试变换课的结构,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就课前复习、课后小结复习,章节复习,单元复习、考前复习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学生课前复习

“生物课上听得津津有味,做起实验也会觉得兴趣盎然,但时间长,该明白的也不明白了,该记住的也记不住了。”这反映了生物课的特点,该记忆的东西多。为适应这一特点的要求,使学生牢固地记住基本知识点,每堂课开始5分钟,我留给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其余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进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作些归纳,甚至还自编出“口决”来增强记忆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短短5分钟,能激活学生思维,从一节课的开始就创造出“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让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参与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实现自我激发,是学生主动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课堂小结,是一种高层次能力的锻炼,一开始可能比较困难,会出现“冷场”。在实践中,这项活动学生参与的发言率确实相对较低,显露出了部分对重点问题的盲从性和缺乏辨别力。但只要坚持示范、启发、鼓励、引导,学生会慢慢地掌握的。学生一旦在全课的小结上有了突破,整个课堂教育一盘棋就全活了。例:遗传规律一节,教师写出1、IA、IB对对i为显形,2、①A型血:IAIA、IA2;②、B型血IBIB 、IBi;③、AB型血,IAIB;④、O型血ii。3、学生写出A型血与B型血始配后,后一代可能有的血型。4、学生小结。

三、单元复习:学生编制试题代替单元测试

让学生自行编制试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可通过不同途径到同一目的)。进而发展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师指导、学生出题 在出题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要求,认真复习课文后,确立评价范围及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在编题过程中学生收获很大,首先回顾知识目标,根据目标对课文中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和运用,特别是在选题过程中,学生对有关题目都将进行仔细斟酌、解答,并且此时解题与平时完全不同,学生要考虑的不完全是怎么解,还必须搞清题目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示什么知识点及题目属于什么层次(概念、运用、综合),也就是说,学生要改变单纯为做题而做题的现象,站在比以往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并且把学过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成整体,从而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此时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改变了以往不知如何复习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2.教师点拨,学生矫正 教师点拨启发,指出试卷中不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来改,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出卷人,决定权还在他们自己手里,但必须对试卷的科学性、正确性负责,这一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查漏补缺的过程。

3.学生互评、互考 在学生互考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在非常轻松、积极的状态下进行集体合作考试,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准确率也高。在合作答题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矫正,特别在批卷时,通过发现别人错误,可以检验自己知识掌握水平。如遇上争议的问题通过双方讨论、查书、教师讲评,可对原来没有被发现的认知错误进行矫正和补救,更有意义的是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教学观念的变革。

四、考前复习

1.抓基础 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没有能力的可言,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绩。在复习第一阶段,我们应把基础知识的复习放在首位,而不必强求多科综合。应重视如下几点:(1)理解掌握重要概念和原理,并能正确表述。(2)弄清相关概念、原理之间前后左右的纵横联系,包括区别和联系。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痒呼吸和无痒呼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的比较和联系。(3)搞清重要考点在知识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其它知识点的重要影响。(4)用概念、原理去分析、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2.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复习时掌握基础知识还不够,应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综合,纵向贯通,形成网络化、条件化、系统化,才能使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升华。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以阶段为基础的单元复习。按课题一节题一框题一问题的结构,整理教材,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全书的知识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第二阶段,以线索为基础进行专题复习,整合考点。这时应打破章节框题的界限,按考点之间内在联系重组新的知识专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专题复习 利用典型例题加强训练,强化适应性、灵活性。专题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选取一些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习题进行练习,但要注意“精”和“活”,注意“练”和“评”,力戒题海战术,重练轻讲。通过讲评,应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方法,讲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考查点,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解多题”等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忠华. 研展评结合的高三生物复习模式探索[D].苏州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教学 提高 知识吸收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61-02

一 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现状

1.重实践操作轻基本知识、理论学习

本院学生主要是专科层次,对其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部分学生就有了重实践操作而轻基本知识、理论的现象,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2.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

由在高中依赖老师家长督促学习转变到大学靠自主学习,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而且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恰当,导致了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3.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

由于课程安排的要求,学生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凑,自习课相对较少。课堂学习结束后,缺少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也导致本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二 提高学生知识吸收率的对策

1.巧设课前提问

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现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以压力。如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对上次课内容进行知识回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巩固所学,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2.以思考题导入新课

授课前的导入过程,可以用思考题的形式导入。如在讲授生命体征中体温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出一名高热病人的病例及问题,将热型、发热程度及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等内容涉及其中,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知识吸收率。

3.精练讲授内容

即讲重点。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某些章节内容多,课时少,对学生一看就懂的,或只要求了解的,或已经在基础课中学过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必再占用课堂时间。如清洁消毒灭菌的内容中,可以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及物理消毒灭菌法,而化学消毒灭菌法,课本上已经总结得条理清晰,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知识吸收率。

4.讲授过程反复提问

在本门课程中,某些重点知识会反复出现。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通过反复提问法来帮助学生反复记忆,加深印象。如“健康”的定义在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中初次学习过,在健康与疾病以及环境这两部分内容中,再次提到“健康”时,就可以提问的方式来回顾,起到督促学生记忆的作用。

5.讲授时适时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多、层次多、且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及一些重点、难点及考点,可以阶段性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回顾。如护理程序这一部分内容,护理程序共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很多重点、难点及考点,内容多、耗时多。往往同学们学习到下一个步骤时就忘了上一个步骤,对护理程序不能进行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每讲授完一个步骤,进行一次小结,五个步骤全部讲解完后再进行一次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6.善于总结口诀

简单而押韵的口诀是教学的好帮手,既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可以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所以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对知识反复琢磨,仔细研究,用通俗易懂、简练准确的语言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如注射的原则共十条,经过仔细思考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三严格,三合适,防意外,要无痛”。只要记住这短短十二个字,就可以将繁冗的注射原则轻松记忆下来。所以,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多思考、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吸收率。

7.做好课堂小结

课堂知识讲授结束后,以思考题或练习题作为小结内容,既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考点进行回顾及复习,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听课效果的评价,并最终提高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吸收率。

8.布置课后作业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性强,且涉及到护士资格证考试。在每讲授完一章内容后,教师可以从相关书籍上查找相应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练习、以及老师批改且答疑,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9.充分利用实训课练习时间

本课程实训课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练习时间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如在测量生命体征的实训课上,让等待操作的学生在某位学生测血压的同时,记忆引起血压测量不准确的误差有哪些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督促学生记忆,将可能浪费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可以起到提高知识吸收率的作用。

10.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媒体,能有效地将各种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如在各种注射法教学中,注射部位的选择、进针手法是重点内容。教师将注射部位的神经、血管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清晰地展示了注射部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并将进针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三 结束语

根据本院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对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美华.浅谈临床见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18~19

[2]郑凤莉.浅谈口诀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4):77~78

篇9

一、复习课

复习课对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概括、回忆、理解、深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查漏补缺已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调整知识与考纲的差距,注重知识的沟通与延伸,有机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2.基本结构

目标导向考点展示知识梳理形成网络典例分析精题演练变式拓展归纳小结巩固训练课后深化。

3.基本原则

系统性:滚动复习、前后衔接、梳理归纳。

基础性:着眼双基、中档为主。

重点性:突出重点模块、重点考点、重点例题、重点解题方法、重点薄弱环节。

针对性:围绕考纲、针对实际、切中要害。

发展性:传授方法、指导迁移、学会自学。

二、讲评课

科学的讲评能起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悉技能、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提高考试技能的作用。

1.主要任务

发现并解决学生考试或练习中所反映的上一阶段复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生对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考试技能)。

2.基本结构

考试简析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反馈师生讨论重点点拨梳理巩固补偿练习。

3.基本原则

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

综合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内外交叉。

启迪性:注重点拨、启迪思维、激发共鸣。

辐射性:以题带点、画龙点睛、举一反三。

诊断性:诊病析因、指点迷津、诊防结合。

三、练习课

练习课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学生独立尝试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1.主要任务

通过练习,使学生迅速、准确、熟练地掌握双基、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点和习题有机结合。

2.基本结构

目标导向分发试题自主练习巡视指导反馈信息课后批阅评价小结。

3.注意问题

练习课着重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主要是学。练习课区别于测验课,前者题量有限,以一课时为单位,后者主要是检测过关,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高考技能。

四、测验课

测验课是学生完成某一考点、某一单元、某一专题、某一阶段学习任务后组织的一种过关检测,是高考的模拟。

1.主要任务

精选习题、精心编题、精细制题、精确难度、准确信息,组织学生限时完成一套试题,检测学生阶段复习质量。

2.基本结构

篇10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被动学习

许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还习惯于像初中那样,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虽然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初高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对于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弃重求轻,培养兴趣

学生数学成绩差,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致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再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最终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所以教师要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能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他们扔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事实上,只要他们感兴趣,就会克服困难,并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只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教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三、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