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感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感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护理措施

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为了便于今后更好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工作,现将收治35例患者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发热患者5624人,确诊H1N1流感患者289例,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9例,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的35例甲型H1N1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儿童3例,成人32例;孕妇2例,年龄3~72岁,平均42岁。11例有慢性疾病基础,慢性乙型肝炎2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高血压6例。

结 果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发热患者5624人,确诊H1N1流感患者289例(5.14%),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9例(0.16%),住院治疗35例(0.62%)。住院治疗病例占确诊病例的12.11%。糖尿病、高血压,全部治愈。24例患者2周后痊愈,重症患者2例3周痊愈,住院患者中11例有慢性疾病基础,2例有慢性乙型肝炎,3例有冠心病,6例最长48天痊愈出院。讨 论

心理护理: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体报道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与恐惧感[2]。此时护士态度亲切、热情和蔼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关情况,他们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强甲型H1N1流感资料宣传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绍。

防护技术: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医院内所有的区域均应当采取标准预防,工作时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戴乳胶手套。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和防护眼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消毒技术: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3]。其中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采取的方法包括:开窗通风和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效果。无人的条件下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还可使用24小时全自动消毒机,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地面应当每天先清洁,再进行消毒,依据各类物品被接触的频率以及受污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如床头柜、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地面等应当每天用消毒剂消毒两次。一般情况下,采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4次/日进行湿拖擦洗,各区域专用拖把、抹布严禁不同区域混用,防止交叉感染。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煮沸10分钟消毒或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所有诊查器械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医疗设备、器械实行专人专用。

对症护理:高热者切忌出汗受寒,衣被要适中,注意休息。可大量热服药饮及食疗,帮助控制细菌感染,以降低体温。由于流感病毒致死原因经常是肺炎所致,因此呼吸系统的监护就至关重要。重点要观察呼吸频率、缺氧的表象,有无呼吸窘迫、口唇紫绀,呼吸系统体检要注意肺部呼吸音、音以及实变体征是否存在肺炎导致的胸水。痰液主要观察性状、颜色、量,注意有无细菌感染的症状。口腔护理3次/日,尿管护理3次/日,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人工气道的管理:①首先是气管插管的安全性评价,这是患者的生命线,每班检查插管的深度。②气囊的管理:每班监测气囊压20~25cmH2O。③气道湿化:气道温度保持32~37℃。气道净化:主要是吸痰,要求无菌原则;吸痰前给高浓度氧气,手法轻柔,时间<15秒。及时倒弃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防止反流入患者气道。有效的气道湿化,评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重症H1N1患者也可出现循环系统衰竭,也要加强监护,观察并评估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保持静脉通路的开放,遵医嘱给予补液和升压药,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维持出入量平衡,避免加重肺水肿。

营养支持:病期应供给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同时给予含丰富维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病情好转,可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进体力恢复。

总之,给予甲型H1N1流感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让其了解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方案、用药目的,确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严格的隔离防护消毒措施,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既做到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做到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对症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疾病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近波.32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75-77.

篇2

[关键词] 护理干预;肿瘤;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a)-0139-02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YANG Ho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pi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Xingping 71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Methods 7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7) and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S, SDS, PSQI and QLQ-C30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41.9±7.1), (42.4±7.3), (10.8±3.4) and (42.6±21.4)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admiss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exhaust time and time into the solid food were (32.17±10.42) h and (50.28±8.54) h, and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2.56±12.34)h, (57.36±9.23)h]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Tumor; Rehabilitation

我国妇科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患病后生理变化、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障碍及家庭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1]。随着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与日臻完善,护理工作亦从配合治疗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如何促进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4月于我院妇科收治的肿瘤患者71例,年龄42~68岁,平均(53.6±5.8)岁。其中,子宫肌瘤37例(52.11%),子宫内膜癌5例(7.04%),宫颈癌8例(11.27%),卵巢囊腺瘤14例(19.72%),卵巢癌畸胎瘤1例(1.41%)及卵巢癌6例(8.45%)。患者预计生存期均>6个月,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语言和智力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将7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 = 37)和对照组(n = 3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阴道冲洗、备皮及留置导尿管等,术后监测体温、呼吸、心电、脉搏及血压等,并记录尿量及各引流管液量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①由责任护士接待新入院者,不宜直呼其姓名或床号,应以“大姐”、“阿姨”等亲切称呼,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减轻其陌生感和恐惧感。②将新入院者和已康复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向其介绍病房的环境和同室的病友,并让病友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③护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耐心地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其负性情绪与睡眠障碍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对于不知情的恶性肿瘤患者,应予以隐瞒真实病情),并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细致解释疑问,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应减少较强烈的情绪变化,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教会患者自我放松心理的方法,同时与患者家属或亲友沟通以取得他们对患者的支持,以消除其心理压力、减轻精神负担。④告知患者哪些行为可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采取松弛治疗、睡眠限制治疗及刺激控制治疗等干预疗法改善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⑤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术后帮助患者捆腹带,协助翻身,嘱其采取半卧位。⑥术后尽早鼓励、指导和帮助患者床上翻身、肢体活动,促进尽早排气,并指导患者饮食、定时排便,避免便秘。⑦向患者耐心说明留置导尿管的重要性及留置时间,避免活动造成脱落,并嘱患者多饮水,定期检查和消毒尿管、更换尿袋等。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出院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3-4]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院前上述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 <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 0.05),且出院前两组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前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无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为(32.17±10.42)h和(50.28±8.54)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6±12.34)h和(57.36±9.23)h(P < 0.05)。

3 讨论

妇科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绝大多数手术需切除子宫或卵巢,子宫、卵巢对女性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肿瘤患者不仅承受着生理上的损害,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年轻女性;加之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术前患者多存在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记忆导致睡眠障碍,而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睡眠障碍等又可导致生理节律的紊乱,最终影响术后康复[5-6]。

患者对病房环境陌生、住院期间生活规律以发生了变化、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各种检查造成的不适以及对治疗知识了解甚少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7]。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SAS、SDS、PSQI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减低(P < 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而QLQ-C30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提示消除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术后康复。而且观察组术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亦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2%(3/34),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影响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因素多种多样的,各因素间互相影响,针对各种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费娜,徐友环,蒋广军.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1-3.

[2] 王灵宣.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379-380.

[3] 张明星.焦虑对妇科良性肿瘤术后康复的影响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4):35-36.

[4] 李妙红.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5(12):83-84.

[5] 张素花.妇科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91,194.

[6] 苍宁.关注妇科肿瘤对妇女健康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1):F0002.

篇3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065-02

脑梗死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部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导致相应功能异常,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此种疾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且多发于男性,大部分患者均存在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发病前患者基本无明显表现,可能为头晕等,常不被重视[1]。脑梗死一旦发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因脑部血管梗塞部位不同导致疾病症状不一,疾病致残率较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2]。本文对于脑梗死后出现尿潴留情况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4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普通组与观察组,每组22例,普通组男16例、女6例;年龄51~69岁,平均 (60.5±2.4)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3例。观察组男19例、女3例;年龄48~72岁,平均(63.5±3.5)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0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患者接受常规疾病护理措施,包括:(1)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发病较急,临床表现较重,进入医院接受紧急治疗,护士应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做好基础检查及体征测量工作,为患者说明疾病现状,安抚家属情绪,及时遵医嘱用药,为患者创造较好的治疗环境,提供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及紧张心理,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2)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嘱咐家属及时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宣传疾病知识,在病情治疗过程中积极回答患者疑问,加强药物及相关治疗手段解释,早期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提供饮食指导措施,告知患者保持良好休息。观察组在普通组护理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措施,重点针对尿潴留加强干预,包括:(1)指导患者进行盆地肌肉锻炼,为患者讲述缩肛活动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加强自主收缩会、收缩括约肌,每日坚持3~4次,每次坚持15 min左右。(2)嘱咐患者进行抬腿练习,大部分患者均会留置尿管,应定时开放导尿管,锻炼其自主排尿意识。对于拔管后出现尿潴留患者应采取适当手段帮助其缓解,如使用温水清洗会阴处刺激尿意产生,为患者按摩膀胱,听流水声,为患者创造隐私环境,缓解心理紧张感,促进排尿[4]。

1.3 观察指标

总结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尿潴留恢复情况,将结果划分为治愈:患者可以自行排尿,尿潴留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排尿依然存在障碍,排尿费力但可排出尿液;无效:症状无好转。恢?陀行?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表判断患者生活质量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机体健康状态、心理活动、社会融入度、家庭成员相处,采用百分制评分,得分较高者表示生活质量评价较好[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后两组尿潴留恢复状况比较

普通组患者经干预后尿潴留恢复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为9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普通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观察组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出现尿潴留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排尿不畅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导致此种现象包括多种因素,如心理压力、药物、神经损伤、留置导尿管等综合引起。此类患者治疗后常见并发症为尿潴留,患者会随之出现治疗信心较低、身心焦虑等情况,不利于疾病康复,因此早期针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篇4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7月将甲型H1N1流感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09年4月1日至7月18日我中心累计对3 381份呼吸道标本进行甲型H1N1流感检测,438例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阳性(154例为广州已确诊病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4患者中有发病前7天内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者到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经隔离治疗后,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出院。

1.2 治疗 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就地隔离治疗,强调早期治疗。对人感染猪流感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48 h是最佳治疗期,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拍胸片,查血气分析。症状较重者可采用:抗病毒治疗、抗生素、中医辨证治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体报道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与恐惧感。此时护士态度亲切、热情有、和蔼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关情况,他们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强甲型H1N1流感资料宣传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绍。让其了解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方案、用药目的,确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消毒隔离 一旦确诊,立即按应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隔离处理[3]。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有开窗通风和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效果。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地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依据各类物品被接触的频率以及受污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如床头柜、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地面等应当每天用消毒剂消毒两次。一般情况下,采用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可以使用紫外线灯(按1.5 W/安装)照射1 h,对空气进行消毒。也可以使用0.5%过氧乙酸或者3%过氧化氢喷雾,20~30 ml/m3,作用1 h[1]。消毒时应当关闭门窗,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浓度、使用剂量、消毒作用时间及操作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护理不同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者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要采取措施预防流感病毒由患者传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由医务人员传染给患者。

2.3 密切观察病情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病例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1]。

2.4 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标本采集人员要注意按二级防护做好个人防护。一般采用下面两种方法:(1)鼻咽拭子:插入干的拭子到鼻孔伸入鼻咽部,停留片刻,缓慢旋转退出,另一个鼻孔使用另一个棉签,将尾部弃去,拧紧盖子[1]。(2)口咽拭子: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一般不超过7天,急性期内每天采集。用棉签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同样将棉签头浸入4~5 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塞紧或盖好管盖[1]。采集的标本若不能在24~48 h送检,应在-70 ℃以下条件保存[1]。标本收集后应由专人24 h内送检,所有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应冷藏(4℃)将装标本管的密封袋放入专用运输箱内,所有容器必须标有生物危险标识[1]。

3 小结

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6级,这意味着世卫组织认为疫情已经发展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截至7月17日8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1 53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1 263例,截至7月19日8时,世界卫生组织未来两年全球可能会有多达20亿人,即近1/3全球人口感,它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长期防疫的准备。因此组织都将采取更加积极和严密的防疫措施及时发现疫情,(1)控制传染源,开展人间和猪类流感疫情监测;(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健康人群;(4)加强院感控制措施是控制本病关键,对患要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宣教工作,是预防流感的主要手段[3]。

参考文献

1 甲型H1N1流感防控技术师资培训教材,2009.

篇5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防护;管理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由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1]。自2009年5月武汉市出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以来,武汉市第十四人民医院(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落实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的防治工作要求,采取了有效的隔离、消 毒、治疗、护理和转院措施,确保了患者无一例死亡和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及时控制了区内疫情的蔓延,获得社会各界和上级主管部门好评。本文就疫情期间加强医院感染防护和完善科室管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

限制医护人员在患者隔离病房实施直接的医疗护理。进入患者房间,所有医护人员均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戴无菌手套,穿无菌隔离衣,并进行眼部防护。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或脱去手套和其他防护物品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自来水洗手或用酒精进行手部消毒。所有医护人员进入甲型H1N1流感确诊或者疑似患者的病房,均戴上检测合格的一次性N95口罩。 甲型H1N1流感疫苗投入临床应用后,对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注射了疫苗,还同时进行抗病毒中药药物预防治疗。在护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间,每天监测医护人员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果医护人员出现症状,就停止工作;若仍在工作,立即停止对病人的医疗护理活动,并通知护士长和感染控制人员。在没有护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间,仍然每天监测所有医护人员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医护人员非防护状态下在门诊或急诊室接触病人。只有没有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的医护人员,方可继续从事医护工作[2]。

2 做好患者的防护

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按指定路线进入病区。患者进入病区前均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院洗衣房统一保管。患者住院期间不能外出,其活动限制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此病区内完成。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管理。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患者出院、转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更换干净的衣服后方可离开病房。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经消毒后,方可交患者或者家属带回家。

3 严格消毒管理

3.1 消毒原则 加强对病室的消毒管理,做到消毒不留一个死角,对所有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开展全面消毒,保证发热门诊病室的绝对消毒安全。

3.2 消毒措施 一是开展随时消毒,即对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做好甲型H1N1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的随时消毒。随时消毒特别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诊疗用品、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等。特别注意对相关人员的手进行及时清洗或消毒。患者诊疗场所采取通风、照射紫外线等方式进行空气消毒。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剂选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于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使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煮沸10min消毒或使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防护眼镜、防护面罩使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0.2%的过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min后,清洗干燥后备用。二是开展终末消毒,即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使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注意家庭、医护管理室和患者病房的消毒。患者使用后的床单、被罩等物品用双层布袋封扎,煮沸10min消毒或者使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接触患者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使用70%乙醇擦拭消毒2遍,或整机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3]。

4 实施人性化护士管理

发热门诊护士工作劳动强度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护士长要以人为本,发掘每个护士的潜力,发挥每个护士的作用,充分激发他们的才干、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收治甲型H1Nl流感患者期间,本科室对护士实施了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护士长经常与护士相互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情况和对工作的感受。深入了解护士的需要,关心其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到尽量合理排班,使护士得到足够的休息,从而有利于激励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了解每个护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发挥其特长,让专业扎实、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搭配上班,共同护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由于甲型HlN1流感的传染性强,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需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交谈,以避免一切可能的感染因素;对于上班人员,每天均饮用医院配制的抗病毒中草药,以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4]。

参考文献

1 任平红.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及防护措施.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11):91-92.

2 黄玉华,林燕会,安丽.甲型H 1 N1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的护理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0(10):70-71.

篇6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6月—12月,我院共收治咳嗽发热病人671例,经抽样作病毒分离,其中28例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实验室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经及时治疗,细心病情观察及护理,25例痊愈出院,3例转上级医院。

1.2 病情分类标准

1.2.1 高危病例 ①年龄<5岁的儿童;②年龄≥65岁的老年人;③妊娠妇女;④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脏及血管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⑤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员。

1.2.2 重症病例 ①合并肝炎和(或)低氧血症,呼吸衰竭;②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③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④孕产妇。

1.3 治疗原则

1.3.1 疑似病例 诊断为疑似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应尽快转运到定点医院,安排单间病室隔离观察。应尽快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及奥司他韦治疗,以便及时诊断或治疗。

1.3.2 确诊病例 对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尽快转运到定点医院,收入甲型H1N1流感病房,可多人同室;并依照卫生部和湖北省诊疗方案所提出的治疗原则,积极进行救治。①一般护理。休息,多饮水,进食富含营养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进行心理干预。②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③中医辨证治疗。对于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尤其是病情较重者,在积极采取西医治疗措施的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1.3.3 重症病例 对于少数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受损或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重症患者,应转入上级医院,由具有较强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医护人员进行积极救治。

2 医疗应急系统的组织与实施

2.1 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应急方案

2.1.1 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防治工作专班。

2.1.2 明确职责 ①领导小组职责:组织协调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负责疫情报告及住院情况通报工作;②专家小组职责:负责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治疗、转诊、疫情报告及填卡工作,落实《防治指南》在我院的实施及全员培训工作;③院内感染防治组职责:负责甲型H1N1流感院内感染防治及医务人员自身防护工作;④疫情管理及报告组职责:负责甲型H1N1流感防治疫情管理及报告工作;⑤护理组职责:负责甲型H1N1流感防治护理工作;⑥保障组职责:负责甲型H1N1流感防治物质、器械、车辆、药品等保障工作,确保甲型H1N1流感病例救治需要。

2.1.3 门诊预检分诊 门诊部认真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预检分诊标识醒目易懂,对疑似或发热病例指导到发热门诊处理,并做好疾病的诊断、化验、报告及登记工作。

2.2 合理调配,保障应急

2.2.1 院总值班室及院办公室必须重视全市各医疗单位甲型H1N1流感紧急救援情况,及时调派车辆及医务人员,特殊情况及时报告院长或值周领导处理,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2.2.2 严格责任追究 对工作不力导致防治工作障碍者将从严追究负责领导和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责任。

2.3 启动应急预案

2.3.1 门诊分诊 ①门诊导医台预检分诊。②轻症:门诊抗病毒治疗或居家观察隔离;③留观病例。留院输液治疗病例收入发热输液室,有住院指征者及时收住感染病区,给予抗病毒治疗;④确诊病例。收住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严格按照《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实施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⑤重症:经我院专家组会诊转诊上级医院治疗,由专人专护专车护送。

2.3.2 住院治疗 ①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③完善诊疗记录。④进行健康教育。

3 结果

2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全部治愈,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了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 体会

4.1 提高防治水平要强化培训。应扎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等培训工作,熟悉甲型H1N1流感诊断治疗标准,落实重症及住院甲型H1N1流感抢救治疗工作。

4.2 甲型H1N1流感就诊和治疗要便捷。应开设甲型H1N1流感门诊室,住院部开通甲型H1N1流感专用通道,并隔离出甲型H1N1流感的专门病区,进行分诊分流处理,以便让患者得到及时、便捷的诊治。

篇7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心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097-01

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因为需要在ICU隔离监护治疗,容易引起相关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绝望等,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笔者在救治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间,积极引进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施行人性化的心理护理,同时兼顾患者家属的心理照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心理障碍表现形式

1.1恐惧心理

重症“甲流”患者需要入住ICU并隔离治疗,大部分患者入住ICU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患者多因疾病的威胁、陌生的环境、紧张的抢救工作感到恐惧不安,同病房其他患者的病情变化、死亡均使患者产生不祥的预感。

1.2焦躁与绝望心理

患者表现为易激怒、烦躁不安、失眠、对生活产生绝望感等,患者多因担心疾病是否能治愈而焦虑,ICU环境陌生又不能有家人陪护,自身又携带各种管道使活动受限,各种仪器的噪声、报警声音、使用插管时无法与人交流也会让患者烦躁不安;担心治疗费用过多等。

1.3抑郁、怀疑心理

患者表现为忧愁、情绪低落,对治疗缺乏信心,与医护人员不配合。原因分析:①ICU的特殊环境给患者一种压抑感;②病情危重时对治疗失去信心。

1.4濒死窒息心理

濒死窒息心理是恐惧心理的延续,患者因病情危重惧怕死亡而产生的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异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出冷汗及原有的症状加重。

1.5患者家属的心理障碍

因患者家属不清楚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及医疗费用支出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不知所措、紧张不安或流泪哭泣。而患者家属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很容易在探视时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对疾病救治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护理措施

2.1满足患者的需要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患者的愿望。鼓励患者通过电话与家属、亲朋好友取得联系,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ICU环境设置尽量家庭化,增加生活气息,有较好的隔音或消音装置,尽量保持环境的相对安静;还可以为患者准备报纸、书刊、杂志,允许患者听收音机和看电视,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其精神心理压力[1]。

2.2 重视护患交流,增进沟通

护士是监护环境中的重要调节者,在调整患者的社会角色、调节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痛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护士应当主动向患者介绍ICU病室情况,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以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随时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患者的合理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3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

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患者,医护人员在向家属解释交代病情时言语要亲切,耐心解释家属担心的问题,从而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在探视前,先向家属做心理知识的宣教,并要求他们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情绪波动,以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而亲人的到来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从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促使其在ICU安全、安心地度过危重期向恢复期的转换。

2.4各项护理措施及操作均应争取患者合作

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护士要取得患者的理解跟合作,采取任何措施和操作前要跟患者说明目的、步骤,使得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避免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2.5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在为患者进行床上浴、导尿、灌肠时要用屏风遮挡,接待患者时要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暴露等。

3 体会

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是一群特殊患者,有着特殊的心理问题,作为护理人员,应该以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了解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和痛苦,帮助其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所有影响患者的调节因素中,最受重视的是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系统中最大来源是患者家属,其在康复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3]。护士在与患者做好沟通交流的同时,更要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用家属的良好心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通过心理护理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并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305-307.

[2]徐改平,黄凤利.ICU患者心理、生理问题调查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9):1078.

篇8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液透析;集束化护理

临床上在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血液透析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一种方法,维持和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概率较高。本文对集束化护理运用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6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中45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62.3±16.3)岁,其中15例为急性肾衰竭、35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为糖尿病肾病;观察组中4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为(62.5±16.4)岁,其中16例为急性肾衰竭、38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为糖尿病肾病。两组的原发病、年龄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集束化护理:①重视手部卫生:护理人员在触碰、插入、护理、重置导管以及更换敷料时都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坚持无菌原则,运用乙醇擦手液、水或者肥皂液对双手进行清洗,使双手保持清洁、无菌,减少感染风险;②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在血液透析治疗中,临床上通常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尽量避免对股动脉进行穿刺或者置管,能够使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同时,在穿刺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执行无菌技术,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液,对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一般在消毒皮肤时,可以运用含氯己定浓度>0.5%乙醇溶液,从而达到消毒皮肤的目的;③监测感染:每天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监测,通过触诊或者视诊的方式对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疼痛、红肿、分泌物以及硬节等情况进行评估,必要的情况下,对白细胞计数进行监测,并认真做好记录。同时,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进行仔细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发热、颤抖、畏寒等情况,在排除其它感染灶的基础上,应该考虑为导管相关性感染,立刻告知医生,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对于普通导管患者,及时拔出导管后,选择其它部位进行插管;对于带涤纶导管的患者,应该定时换药并消毒,运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④导管护理:每次运用静脉留置导管前,应该叮嘱患者保持安静并停止肢体活动,由于一些患者为颈内静脉置管,应该叮嘱患者面部偏向导管对侧,运用碘酒消毒局部皮肤,对无菌敷料进行更换,将无菌敷巾铺在导管下方,将静脉和动脉管帽拧开,运用5%碘伏棉球对静脉和动脉管口进行2次消毒,控制好消毒时间,一般为5 min,待碘伏干燥后,运用5 ml注射器将静脉和动脉管腔内封管的血凝块及肝素吸出,确定管腔无凝血块且通畅后,与血液净化管路相连接,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结束透析治疗后,运用5%碘伏棉球对静脉和动脉管口分别进行2次消毒,先运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静脉和动脉管腔内的残留血液,然后运用肝素抗生素或者肝素无菌盐水进行封管,将无菌肝素帽盖上,包裹无菌纱布,并运用胶布固定。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本次数据,采用率(%)来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运用χ2检验组间对比,以P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护理,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血液透析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与皮肤消毒液选择、无菌技术、导管类型、无菌屏障防护、敷料选择、手卫生以及穿刺部位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1]。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所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一个关键环节[2-3]。在集束化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右侧颈内静脉进行穿刺,一方面能够确保穿刺成功,避免发生气胸,另一方面还能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感染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说明集束化护理运用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4]。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血液透析患者集束化护理,能够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毓媚,吴益芬,李俊儿.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07:665-667.

[2]江培兰,蔡照红,吴兰.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8:1805-1807.

篇9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隔离区内患者,只要在发热早期、治疗期、恢复期进行良好的治疗护理,均可痊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篇10

[摘要]目的 探讨Orem自理理论在PICC导管维护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运用Orem自理理论对留置PICC导管的81例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其PICC常见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局部感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PICC常见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局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3/81)、1.2%(1/81)及1.2%(1/81),未出现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81)。结论 运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患者和/或家属对PICC进行自我维护是可行的,既可满足其自理需要,也可减少护理人员直接护理的时间,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关键词]Orem自理理论;PICC;导管维护

Orem自理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姆(Dorothea.E.Orem)于1971年首次发表的。该理论强调护理对象的自我照顾需求。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我国的一项深静脉置管术,此术式以其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易掌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成为目前肿瘤化疗患者最佳的静脉用药路径。由于化疗分多周期进行,部分患者完成一个周期化疗后有带管出院休息的需求,但面临无法解决导管维护的难题。我院肿瘤科于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运用Orem自理理论对留置PICC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为其解决了导管维护的难题,达到了满足其自理需要的目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共8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43(12~69)岁,平均留管天数85.1(26~242)天;包括鼻咽癌18例、乳腺癌16例、肺癌11例、肠癌7例、恶性淋巴瘤3例及其他肿瘤26例。

1.2方法

1.2.1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运用Orem自理理论中的辅助教育系统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①评估与诊断:包括患者和/或家属的自理需求、自理能力、文化背景、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合作程度与心理反应等,通过评估确认其自理需求与自理能力。②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具体的目标与实施计划,包括落实培训员、培训时间与方式、考核标准与评价等,要求选择操作熟练、无菌观念及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护理人员担任培训员,经培训考核1周后患者和/或家属能掌握基本的导管维护技术;③实施与评价:置管术后1-2d对患者和/或家属进行导管维护知识宣教,说明维护方法、自我观察的内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应对方式等,并指导其观看护理人员为其他患者进行的维护技术的实地操作;术后3~5d,由患者和/或家属执行维护技术操作,护理人员在旁指导,指出存在问题并纠正;术后6~7d,对患者和/或家属进行封管液配制的培训与考核,并对维护技术进行考核,合格标准为90分同时符合无菌操作,如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则一票否决,视为考核不合格;经考核合格者,在患者出院前签署携管出院知情同意书,避免不必要的护理纠纷。④自理的指导:出院后患者随身携带导管维护卡片,科室设立专项登记本,记录患者的姓名、置管的部位及长度、臂围、通管及换药的时间、联系电话等,分管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后至少每周电话咨询1次,随时与患者取得联系,及时提供帮助,减少其不必要的顾虑,增强其自理的信心。

1.2.2评价方法

①评价标准:局部感染是指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范围在2cm以内;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CR-BSI)定义的标准是有全身感染症状,无其他明显感染来源,患者外周血培养及对导管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导管脱出是指导管意外脱掉或移动,致使不能继续使用;导管堵塞是指经导管输入液体不畅或无法滴人。②评价时机:拔除PICC导管后评价患者导管留置期间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局部感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2.结果

PICC常见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局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3/81)、1.2%(1/81)及1.2%(1/81),未出现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81)。

3.讨论

3.1Orem自理理论的基础内容

Orem自理理论是围绕护理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维持及促进患者的自理而组织的。其理论由3个学说组成:自理学说、自理缺陷学说及护理系统学说。其中,自理学说中的自理体,指能完成自理活动的人,对患者而言,其自理体部分为自己、部分为健康服务者或其他人;护理系统学说则阐述了护理系统是在人出现自理缺陷时护理活动的体现,包括全补偿系统(患者没有自理能力,所有的自理需要完全依靠护士来满足)、部分补偿系统(患者有能力满足自己部分的自理需要,但另一部分需要由护士来满足)及辅助教育系统(有些自理需要患者能够自己满足,但需要护士提供咨询、指导与教育才能完成)。奥瑞姆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理的需要,健康就是一种最大限度的自理。Orem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然的能力进行自我照顾,而护理干预应侧重于引导该能力。护理实践的目标是协助患者充足的准备来从事对自己的照顾,从而改善自身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作为护士,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提供支持和教育,使患者通过参与决策来控制自己的一些状况,鼓励患者间分享他们的治疗体验。该理论与护理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体现了护理专业的科学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3.2Orem自理理论在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价值

运用Orem自理理论对留置PICC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现,PICC常见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局部感染发生率仅为3.7%(3/81)、1.2%(1/81)及1.2%(1/81),未出现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与文献报道的6%相似。实践证明,由患者和/或家属对PICC进行自我维护是可行的,且符合患者的意愿,可引导其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减少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有助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自理潜力,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体现其自我价值,达到满足其自理需要的目的。对于接受周期性治疗的患者,因无法提供后续的护理服务而不得不计划外拔除PICC导管者为数不少,极大地影响了PICC的临床使用,成为阻碍PICC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Orem自理理论的应用,减轻了患者因再次置管造成的经济负担及反复置管造成的肉体痛苦,减少了由此造成的计划外拔管,最大限度地延长了导管的使用寿命,从而促进了PICC技术发展;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直接护理的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节省了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通过护患之间的互动,密切了护患关系,有利于开展整体护理和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