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教育研究

篇1

1883年,沃德(L.F.Ward)在《动态社会学》中第一次阐述了“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和内涵。1893年,W.T.哈利斯(W.T.Harris)指出教育研究的基础是建构在社会学上的。A.W.斯莫尔(A.W.Small)也提出要将社会学引入教育学之中。这些论述逐渐明确了社会学的母体科学属性,我们知道,教育学的产生可以说比社会学要历史悠久得多,早在公元前约403—221年期间的《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此后教育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渐形成为一种相对系统和有体系的科学。社会学作为一种研究人类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规律及内在逻辑的科学真正意义上的兴起是在18世纪,以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MarieAugusteFranoisXavierComte)为代表。20世纪初,法国社会科学家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在1903年的《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将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的意义重大,这也是教育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突破性进展。1917年,美国学者W.R.史密斯(W.R.Smith)撰写了《教育社会学导论》。20世纪70年代之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融合里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如布迪厄(PierreBourdieu)、威克斯勒(Wexler)等人,他们讲教育研究与社会学研究高度融合,彼此打通,深刻把握了教育的本质乃是人的实践,教育社会学的视角为我们针对口腔护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针”,护理本质上是针对“人”,讲究以人为本,而教育社会学将与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基础,可谓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教育社会学的这些研究讲究从人的角度以及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推动教育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口腔护理的教育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2当前口腔护理教育的主要困境分析

一是口腔护理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口腔护理不仅仅对住院病人高度重要,对于人们的日常健康也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口腔护理教育的人才教育及培训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如根据《今日口腔》杂志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副院长姚永萍的采访来看,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是四川省唯一的口腔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一年仅培养60名口腔专科护士,而四川省每年对口腔护士的需求量为8000~10000名。60比10000,这供需之间惊人的差距靠什么来填补呢?主要依靠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老带新”、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会等,但仅凭这些,很难实现保质保量的口腔临床专科护士培养。这样类似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口腔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口腔护理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众所周知,口腔护理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及提升,但是囿于当前的教学环境和实际情况,口腔护理的教育还是很多停留在对护理以及口腔护理的理论阐述,实践实习的环节较少,口腔各专科疾病的护理和专科常用材料、器械、药物的使用,以及各专科的常规护理等方面还缺乏实训。三是口腔护理教育的方法亟待改进。当前对于口腔护理教育的方法,更多还是单向度/线性的发展模式,侧重于给学生(护士)单向度的讲解,缺乏多元互动和反馈,口腔护理的目的在于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预防和减轻口腔异味,除牙垢,增进食欲,确保患者舒适;观察口腔内的变化,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这些目的之达成在本质上都需要多元化/网络式以及互动的教育方法。

篇2

关键词:护理教育;教育资源;现状分析;综述文献

教育资源是涵盖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总称,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依托[1]。随着国家对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以及护理行业自身的努力,各地区对护理教育资源的相关研究也有所增加。2011年,国家将护理学认定为一级学科,这一举措为护理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契机[2]。近年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以及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各界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护士不仅要满足患者身体需求,更要满足患者心理、社会等人文精神需求[3]。所以发展护理学科十分必要。而护理教育资源作为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保障,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对于护理教育资源的内涵理解不清晰,对于护理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全面,有关护理教育资源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明确各地区护理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有助于了解目前国内护理教育发展的程度,也为护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笔者将近年来有关护理教育资源的师资、人才培养、物力、财力、护理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护理教育资源内涵及现状

护理教育资源是指为护理领域发展提供护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称。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晚、层次低、发展缓慢,目前各地区护理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从相关研究来看,我国护理资源发展整体存在护理教育师资及人才匮乏,护理教育资源存在投入与利用不足共存,护理教育物资、财力投入不足等[4-7]现象,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市,护理资源配备越齐全。蔡少芳等[8]研究指出,东部地区医学院校的数量、占地面积、师资及护理人才要多于中、西部地区。从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医学教育指南》[9]显示的世界各地医学院校设置,可大致了解全球医学教育资源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现象,经济越发达地区医学院校越多,而这些地区如北美、欧洲等人口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反而设置较少。

2护理教育资源的配置

2.1护理教育人力资源

2.1.1护理师资培养

国内护理教育师资的配置总体上存在人力短缺、高学历少、偏年轻化、临床实践缺乏的现象[10]。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社会对护理学的关注度提升,护理教育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也需要大量优秀的护理教师来培养护理人才。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对于护理教师的培养还在发展中。近年来为了增强国内护理师资队伍力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发展“双师型”护理教师[11],即培养既能胜任护理教学工作,同时又拥有丰富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护理教师。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对于护理师资方面研究大多集中在岗位培训、人才引进、学历教育、校外师资选聘等方面,而对高校护理专职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研究较少,这对将来护理师资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国外护理师资配置发展较快。21世纪初,美国护理联盟(NationalLeagueforNursing,NLN)提出护理教育者出现老龄化、数量短缺、专职教师比重减少的现象,指出要提高护理教育地位,减少护理教育人才流失。随后NLN完成第1版护理教师能力指标框架[12],经过不断修改,成为美国护理教师上岗认证的标准(CertifledNurseEducator,CNE)。此外,护理教育工作者能力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护理教师至少达到研究生水平,以及具备临床实践能力。欧洲学者研究证实了教学能力在护理教师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地位[13]。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有关护理教育者能力研究较国内早、发展迅速,对护理教育者的要求也较高,而国内很多学者虽然正在积极地进行相关探索,但研究的结果大多只能在小范围应用,并不能成为国家认定护理教师的标准。

2.1.2护理人才的培养

拥有大量优秀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护理教育资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专业起始教育层次较低,起步较晚,但全球各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我国护理专业教育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层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提高,近年来中专生的培养规模逐渐缩小,大专生、本科生的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护理专业研究生、博士生也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护理专科院校数量超过500所,护理本科院校超过180所,设置护理研究生培养的院校超过60所,已有超过20多所护理院校设置护理博士点,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14]。“十二五”时期,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护理队伍的学历不断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占总数的62.5%[15]。“十三五”时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45万,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至少为3.14;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其参加培训比例达到90%等;要求护理人才培养要与行业需求相平衡,逐步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可见,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国家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这与国外护理人才培养还有一定差距。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发展迅速。20世纪中后期,美国就已经提出护理教育应以本科学历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护理研究生;北欧一些国家将护理本科教育作为注册护士的最低要求;20世纪80年代日本、泰国、韩国开始培养护理博士;澳大利亚要求注册护士达到本科学历才能上岗,现已完成100%的高等护理教育[16]。Shirazi等[17]研究提出多样的自学活动对护理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运用感官知觉学习、知识建设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方式、与他人互动4大种类。有报道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护理专业协会如英国助理和助产士委员会、美国护理学会等建立有完善的护理人才介入机制,制定了护理专业协会对护理高等护理课程体系认证制度等[18],以弥补护理专业教育的认证和管理不足。

2.2财力、物力资源研究

2.2.1财力资源

高等医学院校建设成本与其他种类同等层次高等院校相比较多,因为其培养医学生所需时间长,一门课需配备多专业老师而致人力成本高(如理论老师、实验室老师、临床老师等),实验设备需不断更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院校的护理研究没有固定的课题资金来源且申请资金渠道少[19]。赵国伟等[20]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地方医学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把教育经费的筹集能力、运作能力、增长潜力3个维度作为评价教育经费管理水平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及28个三级指标。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供参考。有学者提出应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的经费核算体系,公开教育核算信息。

2.2.2物力资源

教育资源中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图书、建筑物、教育及科研设备等。充足的护理教育物力资源可以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部属地方院校教育资源配备的渠道来源不同,各地区医学院校的物力资源发展参差不齐。调查显示,地方院校的自习室、文化娱乐设施等资源供给不足,部属医学院校学生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高于地方院校[1]。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大型设备匮乏,实验室规划和建设不合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利用不足的现象并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有学者也作出了尝试,但国内对护理教育物资的研究还较少。管静等[21]对护理实验室功能定位和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提出构建“3个平台1个区”护理试验教学中心,即基础平台、专科实验平台、综合试验平台、储备实验室,能较好地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3护理教育资源共享

目前教育资源共享是全球研究的热点。虽然我国有关护理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和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网络技术缺乏而导致护理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大多数网络资源共享模式只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缺少多样化资源共享模式等。但我国从院校合作到运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我国的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院校合并

政府依据院校性质、地理、学科特点等把2所或以上高等院校合并,共享师资、图书资料、院校设施等,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并进而打造实力强校[22]。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通过这种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也是我国最早探索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院校的综合实力,但由于各校建设制度和学科发展程度不同,以及权责分配不明等问题,大学合并后会增加教育管理成本,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反而较为困难。因而有学者提出此种模式不宜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常用模式。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校企合作可否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医学院校与医院间合作。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护理学院与附属医院联合培养护理人才和师资,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任教,派送学生到医院实习、见习,这种方式可将临床实践技能资源运用到护理学院教学资源中,同时也将护理知识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共享。

3.2大学城建设

将高等院校集中建立在一个区域,或者在大学集中地域建立社区,各高校在这一特定区域对硬件、软件资源共同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23]。这种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的大学城建设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各高校的管理制度和隶属单位不同,综合实力有差异,存在有些院校共享意识淡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大学城建设是多种不同类型院校的加入,建议可以建设同种类型院校的大学城。比如建立医学大学城,同时邀请教学医院加入,形成大规模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区域。护理专业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部分,通过各高校护理学院与医院护理教学部门共同建设,利用地域便利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3大学联盟

该模式起源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联盟,现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大学联盟指2所或以上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方面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汇集其总资源而形成的合作组织,也可以由科研机构、学院共同参与,具有区域性、多机构合作、扩大资源、节约资源成本等特点[24]。20世纪8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界开始广泛以大学联盟作为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护理教育界也可借鉴这种模式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些护理院校已通过互聘教师等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对解决师资匮乏、教学力量薄弱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但就目前大学联盟在我国的运用程度来看,还十分不够。护理教育领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联盟,比如大学附属医院附近建立新的护理高校,培养高素质临床护理人才;护理学院与护理科研机构联盟,加快护理科研的进步;护理学院与养老机构合作,促进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等。

3.4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在护理教育领域,我国正在通过网络最大化实现护理教育资源共享。

3.4.1通过慕课共享护理教育资源

慕课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各种学科知识[25],它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在于慕课包含的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是“理想课堂”的再现,也创新了教育资源共享方式。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创办我国首门护理慕课《常见慢性病健康管理》在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线。傅映平[26]提出护理专业教师可以把慕课、课堂研讨、翻转课堂3种模式融合,将慕课和护理课堂紧密联系起来。高校护理教师可开设在线虚拟护理实验室教授护理临床技能课程,既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缓解实验室紧缺的现状。护理教育与慕课的结合响应了医学教育改革,通过这种自主化、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使越来越多的护理专业学习者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拓宽了学习护理知识的视野,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促进护理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研究。

3.4.2其他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实践

冯俐[27]对医学教育网络资源网站技术构建进行了探索,通过对上传和下载的医学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强调了元数据对提高教育资源维护性和共享性的意义。汪庆玲等[28]在104家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和医院配合下,构建共享型全国高职护理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13门核心课程,推动了护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有限的护理资源无限的共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速护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过程,对将来护理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深化和完善有一定意义。这些网络资源平台的建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可以缓解目前医学院校教室设备不足、图书资料紧张等教育物力资源缺乏的矛盾。大部分网络教育资源因其可反复免费利用,节约了教育成本,也缓解了教育财力资源紧张与需求量大的矛盾。通过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虽然社会各界都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足,上传和下载网络教育资源的推广力度还不够,缺乏完善的网络构建机制。这些对于护理教育网络资源共享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应根据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4小结

通过对护理教育资源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护理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师资和人才培养方面、财力资源方面、物力资源方面、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归纳总结,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方面,而缺乏对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深入研究,护理教育领域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也还不够。护理学者应集结各方力量,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培养方式,加大护理教育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同时探索出适合我国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积极构建护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充分利用高科技迎接护理教育资源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彦斌,侯建林,陈娟.中国医学生对就读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2):170-175.

[2]魏晓琼,郑显兰.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3):233-235.

[3]罗军飞,廖小利,汪迪.论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现状及其发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6):100-102.

[4]尤黎明,万丽红,赵娟娟,等.广东省护理教育资源与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01-109.

[5]赵杰刚,史素玲.河南省护理教育资源及三级医院护理人力需求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2):73-76.

[6]高艳华,刘秀,李颖,等.河北省医学教育资源现状分析[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9(4):42-46.

[7]苏建萍,赵慧玲,代亚丽.新疆地区高等护理教育资源现况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507-509.

[8]蔡少芳,申思思,张妮莉,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5,36(12):68-71.

[9]WorldHealth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Directory[EB/OL].(2013-10-05)[2017-04-20].ht-tp://avicenna.ku.dk/database/medicine.

[10]董兰,刘冬,吕君.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J].全科护理,2015,13(20):1145-1146.

[11]许路,邱东民.院校合作下高职护理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3):83-84.

[12]NationalLeagueforNursing.CertifiedNurseEducator(CNE)2012-2013CandidateHandbook[EB/OL].(2017-03-08)[2017-04-22].

[13]朱迪,杨培常,张艳,等.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34-37.

[14]章琳,王丽娟.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3):2992-2994.

[1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EB/OL].(2015-11-24)[2017-02-24].

[16]柯盈盈,郑晶,尤黎明.我国护理专业起始教育规模与层次结构及区域分布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145-148.

[17]ShiraziF,SharifF,MolazemZ,etal.Dynamicsofself-directedlearninginM.Sc.nursingstudents:aqualitativeresearch[J].JAdvMedEducProf,2017,5(1):33-41.

[18]曹梅娟.国外专业协会对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介入机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89-190.

[19]郭桂芳.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概述[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7):485-489.

[20]赵国伟,段志光.地方医学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703-707.

[21]管静,孙宏玉.护理学实验室功能定位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79-881.

[22]孙爱萍,张红光,严永江,等.秉承双赢原则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9):203-204.

[23]赵蕾.基于大学城模式下的资源共享问题分析[C].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五届(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11.

[24]李芳芳,姜安丽,顾申.护理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大学联盟及其发展[J].护理杂志,2010,27(7):990-992.

[25]MilliganC,LittlejohnA.Howhealthprofessionalsregu-latetheirlearninginmassiveopenonlinecourses[J].In-ternetHighEduc,2016,31:113-121.

[26]傅映平.浅析“后MOOC时代”我国高校护理教育发展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201-204.

[27]冯俐.医学教育资源网站的技术构建与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617-619.

篇3

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设置由5个模块组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由拓展模块1(基础课程)、拓展模块2(社科人文课程)、拓展模块3(专业相关课程)3种类型课程组成;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596学时,其中基础课程模块为900学时、专业课程模块为918学时、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108学时、选修课程模块为270学时、毕业实习模块为1400学时。

1.2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体系庞大,特色不足张军荣研究发现我国的2007版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学时偏多,设置科目仍偏离职业教育特色,特色专科护理开设过少。谭耀华认为现行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异常庞大,秉承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3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偿初中数、理、化、计算机的不足,还要在语文、英语、政治、人文修养、法律、礼仪与人际沟通方面有所提升,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内容多而不精,体现不出中职的优势和特色,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造成厌学,甚至流失。

1.2.2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陈芬研究显示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中职护理专业特点,医学基础知识偏深、偏难,实用性不强,过于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医学临床知识偏重于医疗,护理实践和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及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另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出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李劲峰等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黄刚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刘彦研究显示中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模式还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的授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2.3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李晨曦等研究显示课程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明显、缺乏衔接,以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候,往往无法体会前面知识的铺垫性;其次,由于学制较短,既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仅有的两年学习时间显得捉襟见肘;再次,人文类课程开设偏少,忽视了护理人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忽视病人心理需求;课程内容相对落后于临床,知识的应用性不强;课程难度大,缺乏吸引力。李淑芬认为目前的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2中职护理课程设置改进原则

2.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黄岩等认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要以社会专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2.2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方勤等提出应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除应具备护理专业必需知识外,增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的、有利于就业的专门课程,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专门课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3发挥职教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

何君芳提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3.1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增减

谭耀华等提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体现出职教特色,对基础文化课应进行适当地删减,特别是减少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增加专业文化课,如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法律教育、护士礼仪与人际沟通等内容,稳固扎实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宽基础”,为学生自行选择专业后进入高职学习打下专业理论基础,且要减少分科,缩减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技能培训应缩减项目,如删减给药、输液、插管等项目;强化基础照顾护理技术,如变换护理、床上翻身、口腔护理等,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符秀华等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王俏认为课程设置应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素质是从事护理职业的基本要素。杨敏英等提出应早期开展护理专业课程教育,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临床见习,增加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专科实训教学,增加计算机操作应用实训课教学。李晨曦等提出应增加人文类课程,塑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合理安排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3.2课程的整合

付杰提出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张美琴提出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构成不同需求的模块,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合并重组为人体学基础;将免疫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学合并重组为传染病护理;将基础护理学、护理概论合并重组为基本护理技术;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合并重组为临床护理,并将其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护理;把精神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合并为心理与精神护理。伍小飞提出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职业要求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将各分离的学科和课程融合为形态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形态和异常人体形态);机能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机能和异常人体机能);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增加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内涵;以人的生命周期重组专业课程,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训专业技能时,要注重护理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从单纯的技能培训改变为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注重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充分满足现代护理教育的要求。

3.3构建“12345”的课程体系范国正提出建设

“一个指导、二个要求、三个对口、四个面向、五个模块的“12345”课程体系,即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口、实践技能与护理岗位对口,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4大岗位群的能力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新的五个模块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3.4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与分层教学

篇4

关键词:中专生 本科生 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02-01

护理学与护理教育学的关系是母学科与子学科的关系。护理教育学的形成是护理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与教育学发生互动、互补的关系,继而形成护理教育学[1]。

护理学是研究、促进正常人健康,减轻患者痛苦,保护危重患者生命的护理理论、技术及发其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2]。

护理学的理论、技术构成护理教学的基本内容,现在和未来的护理工作人员构成了护理教育的基本对象[2]。

护理教育学研究是护理实践领域中一类特殊现象和活动。这种研究,丰富了护理科学的理论体系,拓宽了护理研究的领域,大大推动了护理教育从经验教学转向现代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科学化的教学进程[3]。

1 中专与本科学历护理教育培养要求不同

1.1 中等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除了具有本专业人才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熟练地掌握护理、病房管理的知识与技术,具有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的病情观察,应急处理能力,毕业后在各级医疗机构独立地从事护理工作[4]。

中专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思想较单纯,思维简单,易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献身护理专业的志向。学生为将来毕业能从事一种职业而学习,职业定向性强,学习和工作上比较脚踏实地,毕业后终身从事护理事业的比例较高,能吃苦耐劳。但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有所欠缺,有待提高。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技巧方面有待培养和提高。在病房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心,做到与科室同事紧密合作,与患者关系融洽。

1.2 护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应具有医院护理管理及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护理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4]。

本科学生年龄在19-23岁之间,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是智力发育的高峰时期,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已趋于平衡,大脑结构功能进入复杂化进程,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不断增强,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本科学生的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上独立性、评价性、品质不断发展,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对社会上各种事物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本科生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各种学习、生活等社会活动中,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且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自己更加关心,对未来进行设计,并为客观目标而奋斗。有很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记忆力好,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事物进行整体概括能力。因此,本科生适合从事护理科研工作。虽然本科生能胜任病房护理工作,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对新知识、新技能可以很快掌握和灵活运用,但由于对自身职业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容易对病房高强度的、又脏又累、重重复复的体力活产生厌倦心理。在临床,本科生可担任护士长或主带教老师,增强其自身认同感。

2 中专生与本科生对待护理临床实践的态度不同

2.1 中专生对待护理临床实践的态度。中专生比较积极参与护理临床实践。也是通过大量的护理临床实践巩固、充实其理论知识,使其进一步掌握护理专业的各种技能。中专的护理教育及护理临床实践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优良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为毕业后独立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本科生对待护理临床实践的态度。因为本科生生理、心理发育已成熟,而人掌握操作技能的能力随年龄、经验增长而提高,本科生接受能力强,短时间内能掌握护理操作的要点,并能熟练操作。因此,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参与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做到像中专生那样,反复在实践中练习操作,乐此不疲。本科生更喜爱参与护理查房、病例讨论、讲小课等活动。

中专生因年龄偏小,对临床科室里的护士较尊敬,以她们为学习的榜样。而本科生实习时,有时临床科室的护士年龄比本科生小,学历也比本科生低,本科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床护士有时无法回答得详细。本科生热衷于书写护理病历,对其他简单的护理操作实践较少,例如:给病人换补液、病人的生活护理、整理科室内务等。

本科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周详的设计,很多人喜欢回到医学院、护校当老师,继续升学读研究生,或者想当一位护理管理者,例如: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等。本科生的精力多放在增强自己的护理管理及护理教学的能力,忽视临床护理实践工作。

3 讨论

护理专业的特点是职业定向性强,护理专业的学习是为从事一种职业而学习。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教育必须引导学生首先学好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技能是指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实践护理工作,技巧是指技能经过多次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

因为我国目前的执业医师人数为1555658人,注册护士人数1349589人,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51,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05。在医生人数多于护士人数及医院护士人手不足的前提下,护士的大部分工作仍以护理实践操作为主。因此,在本科护理教育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操作,在实习中积极参与护理实践,多练习护理操作。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何才能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知识爆炸之间的矛盾呢?新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使护士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观念也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中专的护理教育应增加人文社科的知识,培养中专学生为病人提供相关健康教育信息的能力,学习多元文化及全球健康服务等核心知识,理解文化、种族、宗教、性别等不同对人健康状况的影响,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护士角色的功能要求。中专的护理教育也应鼓励中专生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继续教育,学习护理科研知识,进行临床护理的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现有的护理理论及技能,使护理学的理论更具科学性,更好地发挥其指导护理临床实践的作用。进行护理科研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护理科研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护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与本科学历的护理教育各有其优势及不足。因此,我们应通过护理教育方法的改良,取长补短,为培养高素质的、具备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护理科研能力的现代护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护理教育学(供本科护理学专业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9

[2] 李小寒.护理教育学(全国高等学校专升本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

篇5

【关键词】移动学习;护理;教育

1移动学习内涵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对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欧美国家一般表述为mobilelearning,我国通常表述为移动学习,不同研究者给了不同的定义[2-6],移动学习可以理解为:是移动计算技术和数字化学习的交叉点,可以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是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的数字化学习,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远程学习的方式上更加自由化,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无线通信连接,都可以进行学习,因此,下一代远程学习方式将会是移动学习。简而言之,M-learning是依托于无缝式的无线网络和便携移动通信设备,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获取教育资源、服务和信息,利于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学习方式。

2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2.1满足需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网络的功能的同时也提供着多元选择,新媒体的风靡伴随着知识碎片化的传播,移动设备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有效渠道,国内有研究指出,校园学生群体内已经使用移动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99.42%,研究显示有61.05%的学生也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来获取相关学习信息[7],王进等对护生移动学习行为需求的调查研究显示[8],移动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移动学习在专科护生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2.2提高学习效果

于利伟等研究表示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实训成绩,培养团队精神,达到因材施教目的,有助于信息化教学,周俊等研究证明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我导向学习能力[9],刘萍等研究探讨表示手机移动学习可以改进学习效果,提高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进而提升临床教学质量[10],吕海琴等研究表示通过移动手机可以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实训结果和学生综合能力。

3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现状

1994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主持开展了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11],这是国外最早的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其范围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此后,全球范围的移动学习的研究也因此展开,美国加州大学伯里克分校人机交互研究室移动学习项目,提供了移动学习的个性化支持服务;英国部落数字化学习工作室开发了支持不同语言的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日本的“NarikiriEnglish”英语移动学习项目,专注于英语听力教材和以企业英语为背景的开发[12]。在医学领域,欧盟开展的“Mobilearn”行动项目,为需要最新医疗信息的医生或者学生提供了移动学习的相关资源;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专业学生通过PDA或WAP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疾病诊断率,在护理领域,LeeNJ等将移动设备应用于护理技能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了学习效果[13];OrtegaLdeM等在护理课程中应用移动学习也证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4]。

3.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2000年上海电视大学的建校周年学术报告会上,DesmondKeegan对移动学习概念进行探讨,第一次将“移动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的概念引入中国,因此拉开了国内对移动学习研究的序幕[15]。2001年北大成立我国第一个移动教学实验室,2007年,诺基亚开展了中国第一个在线移动学习“行学一族”项目,2003年,上海电视大学投入使用“移动英语学习系统”,将移动学习应用于实践中,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移动教学系统的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国在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广泛应用前景[7-15],在护理领域,潘彦彦等应用云班课移动模式,提高护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成效,实现了多元化教学的良好互动[16],钟佳等应用基于微信引导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护理学生对中医学知识和中医技能的掌握[17]。研究发现,国内外的很多院校企业都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研究,主要还是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并且研究探索与实际应用并行,证实了移动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正在不断更新发展,但是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存在的问题

4.1移动终端技术方面

移动学习伴随着技术产生,移动技术用来支撑学习系统,开展M-learning需要首先建立起支持移动学习的技术系统和相对应的支持平台,目前进行合作开展的移动学习教学网络系统,多半是建立在一个课题的研究或者项目应用上,应用终端较少,而护理学科的专业性使得相关技术平台较少,数量有限,李杨柳等调查表明,现有的医学类APP专业可靠性低,用户体验差[18],有待利用学习资源开发更有针对性、实用的专业平台软件,从而帮助护理专业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4.2学习资源方面

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最核心的部分,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部分,M-learning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资源相对匮乏,医学类科目种类繁多,专业性强,对于设备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软件公司和教育机构需与医学院校合作,因此积极性不高,在护理领域,周俊等对936名专本科生调查显示,在临床课程中,学生对视频、动画的期望值达到90%、95%[19],但是目前缺乏专门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匮乏,应针对护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丰富护理专业的移动资源,使得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4.3教学观念方面

高等教育经历着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教育教学方法也向多元化、互动式改变传统但是教学观念深入人心,移动学习的理念并没有被普及,从教师方面,对于新兴事物接受和理解有所不足,不能很好的利用,从学生方面研究,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数小时的学习,移动学习更倾向于对零散时间的利用,容易被忽略[20],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成为临床适用性人才,更新和改变传统观念是必经之路,因此要帮助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师生关于移动学习理念的培养,确保移动学习更好的适用于教育教学中。4.4使用自觉性和学习评价方面移动技术发展迅速,内容复杂,正在塑造新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中使用移动设备给学生提供了上网自由和资源便利,但是由于手机APP种类繁多,游戏、通讯娱乐等信息的传播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控力差的学生可能会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19-20],其次,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因此,为提高学生自觉性,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监控追踪系统和评价体系[21],及时反馈学习者的相关活动信息,对其科学性进行准确评估。

篇6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护理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关爱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为契合高职教育创新的育人理念,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护德护风,这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往往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易忽视人文教育。因此,重视人文教育对护理专业学生提高护德品质和个人素养有促进作用,对促进现代护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护理专业同本科护理专业相比,在生源、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在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上还存有误区,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浓厚。高职护理专业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总体来说,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

相比本科生的入学成绩,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高职教育的学制又较本科教育短1-2年。依据专业培养方案,高职医学专业相关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须在有限的两年多的时间内修完,这也增加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压力。虽然大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此项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不可量化。因此,在诸多高职院校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体现在课程构建和课程教学研究上,就是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因此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与将来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只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生在上人文素质课时埋头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课程漠然置之。

2.忽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权衡就业与学历提升的关系,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衡量一所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一些学校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学生就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或者把人文素质教育仅仅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认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就业时必备的人文素质。从现状看,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护理实习期间即能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赢得带教医师和患者的肯定,在毕业后的求职面试、工作期间的胜任能力和创新性诸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认可,能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与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

3.把人文教育简单视同为通才教育

目前在一些高职医学专业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旨在强化通才教育,如公共音乐、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文学欣赏等。通才教育是有益的,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记忆性、工具性的,人文精神是思考性、批判性、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最深刻的在于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渗透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仅仅通过几门人文课程的学习,就想要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二、医学人文精神对护理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毕业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护理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护德水平,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谐相处,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1.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融通

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护理中,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医乃仁术”这一医学本质特征反映出医学是学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这种相通性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有现实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2.良好的人文素养是高尚护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促使护士生对患者形成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提高技能熟练度的原动力,这是护士生高尚护德的基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既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护德护风的护理毕业生。

3.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护理模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地用于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将护理学理论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意味着对健康与护理疾病的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护理专业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在护理中,人文教育倡导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从而实现健康公平,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三、高职护理教育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就是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1.与时俱进,引导人文素质教育良性发展

护理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护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高度完善专业的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将人文素质与护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只有结合护理专业实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充分激发医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职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医学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机会,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教师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他们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实施者和体现者。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及课程研究,增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上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向教师推荐有价值的书籍,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及学术交流等,多方位开拓教师视野,培养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3.护理教学方法寻求多样化

护理专业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护理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开展讨论实践教学,例如在讲一个专题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谈谈体会等,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时,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

4.积极探索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精神是使专业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两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提高结合后的教育成效。首先,要把握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度,即在两者融合中要把握分寸,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内容上要契合。也不是每节课、每次课都要结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不能牵强附会,搞成形式主义。其次,灌输的教育内容要贴切,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医学人文精神真谛的热情。无论在专业课程教学或医院实习教学中,都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及言传身教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护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护理患者,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风发扬光大,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总之,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护理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必然趋势。护理专业院校要积极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5-122.

篇7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高职 生活护理 对接

2010年1月,卫生部提出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2011、2012年卫生部又分别印发《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明确医院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扎实做好对病人的基础护理,改善服务,努力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同时,各大医院均已取消护工,生活护理工作全部要由护士来完成。因此,护生在进入医院之前,就应进行全面的生活护理学习。但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生活护理却不如治疗性护理受重视,这与优质护理服务中护士要为病人提供基础生活护理相矛盾,导致学校培养的护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护生思想,将优质护理服务对接到生活护理教学中。

一、当前生活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优质护理服务及生活护理的认识

部分教师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缺乏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认识到生活护理的重要性,更难将优质护理服务对接到生活护理教学中来。在授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治疗性护理教学中,安排的实践课以及考核的项目也多是无菌操作、鼻饲、导尿、各种注射法和输液这些治疗性操作,而更换床单、口腔护理、床上擦浴、喂饭等生活护理却很少练习,甚至不练习。由于护生缺少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不能熟练掌握生活护理的技能。

2.护生不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对生活护理学习缺乏积极性

大部分的护生不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对生活护理的忽视,导致护生无法认识到生活护理的重要性,最不感兴趣就是床上擦浴、排泄护理这些生活护理操作,学习缺乏积极性。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多是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护生仅单纯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忽略了职业礼仪的运用以及与病人的沟通交流,更没有爱患者的观念。

二、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没有融入教学的原因

1.老教师教学理念难以转变、青年教师缺少学习机会

一些老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落后,认为护理从属于医疗,优秀的护士就是快速执行医嘱、准确完成治疗性护理操作,忽略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无新意,对护生的职业礼仪、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的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大部分青年教师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不了解病人需要什么样的护理,医院需要什么样的护士。

2.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排斥

许多护生来高职院校学习护理并非自己的意愿,大多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因此对护理专业不够热爱,甚至讨厌护理工作。而且如今的护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长辈的呵护下和老师的关怀中,少有照顾他人的意识和主观愿望。而优质护理服务所提倡的就是基础护理,要求护士为病人提供满意的生活护理服务。当护生接触到为病人疏通大小便、梳头喂饭这些生活护理操作时,从心理上产生排斥,认为这是保姆的工作,而自己应该去做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教师在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的教育时,会遇到学生的反感情绪。

三、对策

1.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要想让优质护理服务真正与生活护理教学对接,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理念,打破固有观念。在教学中融入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强调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护生职业礼仪、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的培养。

2.增加青年教师外出培训机会

青年教师是将来护理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教学理念将会对护理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青年教师应该走出去,开阔视野,增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进入临床一线顶岗实践,全面了解优质护理的开展情况以及临床的实际需求,将优质护理服务融入到日后的护理教学中,对生活护理教学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了解优质护理服务,认识生活护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3.改变教学方法

适当增加生活护理的课时,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生动感人的事例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增加实践练习课,要求学生不要一味地模仿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洗头、剪指甲、梳头洗脸等生活护理练习,在不违反操作原则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张开嘴、迈开腿,多和病人沟通交流,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感受。将生活护理的内容纳入护生操作考核中。考核时可提供一个病例让其分析,并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考试,重视操作原则、淡化操作流程,不硬性规定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爱伤观念以及职业礼仪的融入上。

4.逐步灌输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的初期,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以提高其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同时通过讲座或临床见习等形式,让学生逐渐了解什么是优质护理服务,理解护士的本质是照顾,无论是生活护理还是治疗性护理,都是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在实践操作中让护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病人的痛苦,唤起护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洗头、洗脚的生活护理服务并不等同于保姆工作,而是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中的高尚行为,同时也含有很大的技术成分。例如床上擦浴,不仅是单纯地帮助病人擦澡,还要同时观察病人的病情、皮肤的状况、预见褥疮的发生,以及发生褥疮后的护理。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要做到这些是不可能的。当护生感悟到自己工作的高尚并发现其中的“技术含量”时,便会重新认识生活护理意义,真正明白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总之,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与生活护理教学的对接,可以提高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理解及对生活护理的认识,改善其今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病人提供基础生活护理服务的态度,让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护生真正成为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燕红.卫生部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相关文件的背景介绍及解读[J].中国护理管理,2010(3).

[2]谭维玉,王潮临,吕子静,李凤莲,廖小琼.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护生就业率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3(23).

[3]吴飞盈,廖海涛,韦义萍.在护生教育中增加生活护理教育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3).

[4]庄佳娥,史瑞芬.临床护士从事生活护理的行为意愿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1).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4-5月随机抽取该校护理系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共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0人,女生660人,年龄19~23岁。其中2010级和2011级各200人,2012级300人。

1.2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尔后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展开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率为93.4%。

1.3 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①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②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③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调查资料经过核实与纠错后输入计算机,建立Foxpro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认为很有必要者占28.9%,有必要者占52.9%;明确表示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者占13.8%,有4.4%的学生不知道要不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清楚。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0.9%)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54.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增强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技能,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有部分学生(32.7%)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护理职业素养;极少部分学生(3.4%)认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无任何作用。调查发现,本科护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公共选修课和图书资源,有少部分学生(33.9%)认为参加校内各种活动也能获得所需人文知识,有17.1%的学生认为医院见习和社区护理实践等途径也能获得人文知识,只有17.7%的学生认为能通过人文课程学习获得所需人文知识,这反映了学校的人文课程教育不理想。

2.2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提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等概念时,21.5%的护生表示“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绝大部分(占76.8%)护生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有1.7%的护生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些概念”。对人文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显示,护生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知识的掌握分别为69.7%、49.5%和42.3%,可能与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知识以及中学阶段所学有关;而法律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分别只占23.4%和12.6%,说明学校对护生伦理法规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待加强。

2.3 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针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合理,缺乏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不高,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人文课程数目太少、设置不合理;另外有47.7%的护生认为学校“缺乏优秀的人文教师和学者”,导致已有的人文课程授课质量差,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见表3)。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①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②人文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完善,尤其是人文课程设置面比较窄、内容单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滞后、手段陈旧,人文课程不固定且随意性较强;③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④缺乏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对人文教育的监管不够;⑤缺乏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2014级本科护生开始,契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大力改革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改革措施概述如下。

3.1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重新提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向师生大力宣传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尤其是要让护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护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护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发展。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专业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人文讲座、新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社区志愿护理服务等多种途径,创造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管齐下达到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3.2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以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增加人文、强化实践、注重素质、凸显能力”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规律,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贯穿于本科护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上,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增加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如《护患沟通与交流》,增加原有的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的学时,强化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精简和压缩医学基础课程,打破原有的医学基础课、护理基础课、护理专业课这种老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实施模块式课程结构,把学生从繁重的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也为人文教育腾出更多的时间。

3.3 改革教学模式,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学生普遍反映人文课程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低。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革后,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导入法、翻转课堂、反思性教学、幕课和微课教学等,重视专业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3.4 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护生未来的护士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本次调查发现,该校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医学和护理学知识缺乏,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严重不足。因此,根据该校师资及人文课程特点,在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由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②护理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后,进行《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③由相关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知识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后,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如形体训练课和健美操由体育教师承担。

3.5 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护理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评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三位一体”(即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理本科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不断完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单一评价模式,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逐渐建立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不再侧重考查知识的记忆力,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3.6 创建校园人文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篇9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参与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提供案例,并以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案例情景中模拟临床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增加师生互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参与式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教育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了解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主要对2015届护理系两个班级87名专科学生进行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5届护理系两个班级,随机将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参照组(43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另一个班级作为研究组(44名学生),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参照组中女40人,男3人;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2±1.0)岁。研究组中女42人,男2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9.7±1.1)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都选用相同教材,授课教师、课时、教学内容、授课进度及教学大纲均相同,课堂评价指标和期末考试内容、时间、方法一致。

1.2.1参照组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在实际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按照“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

1.2.2研究组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即在实际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组织教学[2],具体过程如下:(1)理论教学: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介绍国内外最新技术与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组织学生演讲,每节课安排1~2名,时间约为5分钟,以此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2)实践教学:采用以分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后进行示范操作,然后组织学生操作,由教师点评,接着模拟临床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理人员,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巧,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本组所采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以及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1)学习成绩:主要包括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60分及格。(2)对本组所采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以及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百分率表示。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s)表示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用百分率表示学生对教学方法及带教教师的满意度,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

研究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均高于参照组(P<0.05).

2.2两组学生对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带教教师的满意度比较

97.7%的研究组学生对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95.5%的研究组学生对带教教师满意;83.7%的参照组学生对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79.1%的参照组学生对带教教师满意,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带教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根据研究组学生听课及教学反馈情况,带教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效果满意,且认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3讨论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所以,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一定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参与式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建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主动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2)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参与式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了教学效果。(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参与式教学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来获取知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4)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有压力也有动力,由“我想教什么”“我会教什么”转变成“我应教什么”“我应怎样教”,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并且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不仅要统筹全局,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才可以满足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水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参与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4-5]。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对本组所采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由此说明,参与式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综上所述,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作者:杨丽 伊美霞 单位: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方化.参与式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683-684.

[2]臧瑜,李蕾.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护士,2016(5):169-170.

[3]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 糖尿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31-02

Research 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Path in Nursing of Diabetes

XU Ping

Outpatient Infusion Room, Qingb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path in nursing of diabetes. Methods 10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blood sugar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nursing path; Diabetes; Effect

糖尿病是由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异常而引发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该疾病可诱发如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等各并发症,进而对患者的相应器脏造成损害,同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会产生严重的负性影响[1]。因此及早预防、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降低患者的血糖形成十分重要,在患者的治疗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进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糖尿病护理的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12月―2016年5月间在该院治疗的109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将患者进行分组,分组后两组患者的基本治疗为:对照组:54例,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在37~76岁,平均年龄为(51.6±3.5)岁。观察组: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在39~77岁,平均年龄为(52.3±3.6)岁。两组患者经多项临床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均全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特征标准(1999年版),无其他严重心脑、肝胆器脏及传染性疾病,均为自愿选择护理方式并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护理[2-3]:①健康心理教育:针对部分患者面对突然出现糖尿病而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等情绪通过多项干预来予以消除,如向患者介绍目前对于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方法手段以及保持良好治疗习惯而获得较好预后等方法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等;对长期接受治疗患者易产生的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定期沟通交流方式来促进患者家属从多方面给予患者关心,包括心里和生理等,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保持积极健康的治疗心态等。②健康预防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让他们从多方面对糖尿病有全面充分了解,如糖尿病的形成、主要临床症状、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坚持治疗的结果等;并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治疗原理、使用方法、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防范措施等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向患者宣传,以此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③用药健康干预:对每位患者的用药情况在护理中详细了解并观察,对用药过程中依从性较差(如不按时、按量服药等)的患者进行了解,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如定期督促监督等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每位患者服用的药物进行不良反应的相应指导:如对服用磺脲类药物告知患者应在早餐前0.5 h服用(以降低低血糖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对使用双胍类药物则告知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用(以消除口中金属味而避免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患者要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选择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等皮肤疏松部位)、注射时间(应在餐前10 min注射)、注射注意事项(注意两周内不要在同一部位75%范围内连续注射2次以上,以降低出现皮肤硬结、脂肪萎缩等反应,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等)[4]。④健康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保证能够摄取每日必须的能量和营养,并能有效控制患者糖类物质的摄取,并不影响到患者对糖的正常需求;严格控制饮食时间和饮食量,避免出现暴饮暴食情况;按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等3大营养物质配比合理为前提进行合理配置患者的食物,并保持食物品类丰富,避免食品单一而使患者出现厌倦感。

1.3 评价指标

将血糖主要指标值及心理质量(抑郁自评量(SAS)、焦虑自评量(SDS)为评价指标。其中血糖指标为: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主要血糖指标值(FBG、2 hPBG、HbA1c)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质量评分

对照组SAS和SDS评分为(46.2±3.1)分和(47.2±3.5)分显著高于对观察组(32.3±2.3)分和(32.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 P

3 讨论

糖尿病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普遍认为是遗传及环境因素而造成,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另外饮食过多、活动减少也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控制和预防是目前治疗的基本原则。随着人类生活饮食习惯的明显改变,加上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同时也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目前已经确诊接受治疗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 000万,防控形势严峻[5]。

通过该文研究,认为在对患者采取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患者面对突发的病情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各类负性情绪,另外由于面临长期治疗也会出现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也导致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如忧郁等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负心情绪,极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其治疗过程基本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患者自觉进行预防、控制、治。通过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多方面护理干预如健康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来促使患者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改变治疗的格局[6]。从该文的结果中可以看到,采用该方式护理的患者不但临床血糖指标值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得到极大改善,充分表明该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湘郴, 庄鹏, 刘红瑜.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门诊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14(z2):55.

[2] 刘光月,尹芳,侯芳丽.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8(20):4998-4999.

[3] 吴常艳. 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医药前沿, 2016,6(30):238-239.

[4] 李微.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5):363-364.

[5] 黄建美. 健康教育在55例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14(10):1426-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