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泰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09: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泰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泰山的诗句

篇1

2、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元·康渊《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3、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元·徐世隆《纪梦》

4、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元·张养浩《登岳》

5、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6、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元·李简《登岳》

7、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谢灵运《泰山吟》

8、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9、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简《登岳》

篇2

告诫学生学无止境,教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4.《〈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桓公讳疾忌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反映扁鹊为人机警的语句是:___________。

7.《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钱塘湖春行》中写禽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花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的伟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龟虽寿》中表达诗人要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15.《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爱莲说》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物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30.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小儿活泼可爱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使至塞上》中曾被《红楼梦》中香菱点评过并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春望》中写诗人所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论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反对泥古不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正面描写三峡山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8.《三峡》中写三峡悬崖高耸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秋天三峡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的独特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1.苏轼在《浣溪沙・山下蓝芽短浸溪》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旷达胸襟。

42.秋天总给人悲伤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却表达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43.《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醉花阴》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魏学的《核舟记》一文中整体介绍核舟体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雕刻者技艺之精湛、手艺之卓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核舟技艺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现诗人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孤城被围、将士斗志昂扬坚守城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商隐《无题》诗中描写自己无尽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山坡羊・潼山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8.《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写作者在西山宴饮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表达作者喜爱西山景色而不愿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朝暮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唤,表现了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6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写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一意孤行,宣布终止“”与“”的运作,遭到台湾岛内外的强烈反对,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69.《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内心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观刈麦》中具体描写农民割麦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近衰老的现实抛在脑后。

73.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概括全篇大义表现其“舍生取义”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75.王维《汉江临眺》中描绘汉江周围广阔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6.《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述作者临危授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具体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引用的孟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于役》第一节中勾画农村晚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8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8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84.建国50年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如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静态为动态,描写了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86.在比喻人民教师细致的思想教育时,常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语和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

87.虽然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为社会努力工作着。

88.人们往往借草的顽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9.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石壕吏》中的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___________;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诗句是:_________;体现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读书时,既需要字斟句酌的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所表现的矛盾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

93.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9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寡人无疾;已逃秦矣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2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5.莲,花之君子者也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0.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3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身寒骨,悄怆幽邃

4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3.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技亦灵怪矣哉

4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4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5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8.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5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不欲归

6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9.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2.鬓微霜,又何妨

7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76.亲贤臣,远小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7.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7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82.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8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8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0.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1.好读书,不求甚解

9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9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9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5.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篇3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来自泰山山脉的雨水渗入地下,形成裂隙岩溶水,顺势向北向西潜流,到黄河南岸被坚硬不透水的辉长岩体堵截形成压力水头,在低洼的济南老城区明水洪范等地喷涌出来。经过夏天一个雨季的积蓄秋天,济南泉水是年中最好看的时候:喷势大,水位高,清澈,灵动。

秋天的趵突泉池,三股水的喷势特别壮观。恰如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所描绘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秋天的黑虎泉也是最富诗意的高崖下有一深潭,清冽澄澈,旁为方池,有3个石雕虎头,泉水从虎嘴里喷涌而出,犹如万斛珍珠流泻,喷吐入池,再流入护城河。其状如明代诗人刘敕所描写的,“悬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悬崖欲几寻。石激湍声成虎吼,泉涌清响作龙吟。”至于墨泉和梅花泉,秋天的喷势比趵突泉黑虎泉还要壮观。

济南的泉水四季都很清澈灵动,秋季尤佳。济南的泉水是经碳酸盐岩层裂隙过滤,悬浮颗粒物少,水质好:泉池底部是沙石,淤泥少,秋天又少雨不易被冲浑。故济南秋天的泉水更是碧潭如镜,清可鉴人。曾任在济南任齐州知州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当年一走近趵突泉泉池,就对泉水清如明镜涌如转轮印象深刻,写下了“已觉路傍行似镜,最怜沙际涌如轮”的诗句。明代诗人刘敕则用“澄色千年可洗心”的诗句赞美黑虎泉水清无杂质,赏心悦目。如有时间多转转看看,就会发现,济南72名泉和无数无名涌泉哪有不清的?

赏完黑虎泉后,从游船码头上船,在众泉汇流而成的护城河里经大明湖环城游一圈河水清澈见底,倒影清晰可见风光潇洒似江南,沿途下船到趵突泉的无忧泉五龙潭的古温泉。醴泉江家池边坐下来,慢慢赏,那望穿秋水,秋波频频的意境,不身临其境是难以领略到的。秋天的百脉泉珍珠泉,更是千姿百态只见串串水泡,粒粒珍珠,从泉池深处冒出来,如清代学者王昶所描述的那样,“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下达于面。”如在泉池边一跺脚,泉池底部急速冒出的珍珠水泡会更加玲珑剔透多姿多彩。我多位友人秋天到济南看了泉水后,发出了“济南归来不看水”的感慨。

济南秋天的诗境在红叶中。济南南部山区的土质最适宜红叶的生长,故济南的红叶分布广,面积大,品种多。济南青山入城,南部多山,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红叶,但景色各不相同。

近处,千佛山,四里山,佛峪、龙洞等地红叶,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之中,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片红的景致。晚清小说家刘鹗曾描写道

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岭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十里长的屏风。

赏红叶最出名的地方是红叶谷。红叶谷距市区约3 3公里乘车半个多小利就可到达。十月中旬,下霜之后,是到红叶谷赏红叶的最佳时光。我去过几次,看不够。每次进'_后先从绚秋湖畔向南远眺,只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和青松环绕的万叶塔耸立在山峦间,倒影在清清的湖水中、红叶、青松、柳树、湖水交相辉映、顿觉人像在画中一样。沿环秀路,欧洲风情谷到情人谷,或坐电瓶车,或步行,边走边看,红叶似火,如诗如画,波澜壮阔。近看,叶如卵形倒卵形的名贵红叶黄栌,穿插其间的五角枫,叶态优雅色彩斑斓、浅黄、深黄、嫣红……多姿多彩的红叶给萧瑟的深秋平添了独有的精彩。更奇妙的是,无论向前看还是回头看,哪个角度都可看到无边无际的红叶,4000多亩黄栌,红透了远近的山,染红了山后的天,映红了山洞的水。那壮观、那热烈,那绚丽那灿烂,令人震撼不已,心潮激荡。可惜这样的诗境在老舍先生居住济南的年代还没有。否则,先生一定会写进他为人脍炙人口的《济南的秋天》中让更多的读者分享有红叶的济南的秋色之美。我在沪上的多位朋友看了红叶谷后,几乎众口一词,济南的红叶比香山红叶还好看!

篇4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篇5

一、品读古诗,悟山之神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座座山川不仅秀美、雄壮,更有迷人的文化神韵。蕴含哲理的古诗,就是山山水水的精华再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沉淀。利用古诗可以更好地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学习“五岳独尊”泰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只有1532.7米,并不是很高,但孔子为什么会有“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地形知识后,就会懂得因为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于山东丘陵之上,整个华北大平原之上惟它独高,所以相对高度就显得很大,气势就显得特别雄伟,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一个美学形象。此时,再引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能感悟到诗人借物咏志的远大抱负。

再如,学习庐山时借用《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朗朗上口的言语中感受到诗人坡慧眼横看、侧看和远视、近观,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再加上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常隐没在云雾之中,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造就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地貌,寥寥几字,不仅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地理原理,也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领略了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美。

二、品读古诗,感水之灵性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长江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时,教师可以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首先请学生思考: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天”指哪里,“海”又指哪里?学生很容易指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天”指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海”指的是渤海。接着再思考: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东去,势不可回,黄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状态?学生经过研讨发现:黄河流经我国的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地区高出2000-3000米,比第三阶梯的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巨大的落差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学习长江流经地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和有趣,先点拨学生思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舟”、“彩云间”表达了什么?学生易答出“轻舟”形容长江流速特快,“彩云间”是描写白帝城地势特高,以突出长江流经上游时落差特大,生动突现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的特征。再指导学生赏析“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朝三暮,磺硫如故”的含义,领悟长江中游河道多弯曲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学生展示长江下游江阔、水深的特点。这样把地理与古诗巧妙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生动感悟长江各段的水文特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

三、品读古诗,观地形之奇妙

古诗中的精练语言,能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某地的地形特征,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内蒙古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诗句,能启发学生轻松感悟其地形特征是地表坦荡,草原辽阔。

再如,学习四川省地形特点时,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四川省地图,借用李白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边读边悟到四川省特别是西部崎岖的地形特点,四川西部山脉属于横断山脉,山峦起伏,地形非常复杂。最后借用俗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体验到,气候垂直分布是山高谷深之因,为学生体会四川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品读古诗,探气候之奥秘

每天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无不给我们以直觉的感受,但一提到气候,学生就感到抽象,提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时候学生更感到难以接受,此时可借用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如为了指导学生识记和理解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有关知识,可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拨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探究并懂得其中的科学原因: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这就是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太平洋暧湿气流在亚洲高压的吸引之下,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以东以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为季风区,以西以北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至此,学生通过古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情感,深刻理解了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形成,也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篇6

奶奶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广阔的竹林吗?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还是溪边,不管是河岸还是田边,不管是庭院里还是房屋边,处处长满了绿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斜照在清凉的地面,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洒落在地上的碎银。微风吹来,家乡便成了竹的海洋。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欢乐的时光,仿佛又看到了农民劳动的情景。爷爷自豪地对我说:“美丽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样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洞庭湖里穿行,大片大片的荷花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那些花儿,有白色的,有淡红的,有浅红的,也有粉红的,特别好看。有的全开了,长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刚绽开几片花瓣,似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看着这美丽的荷花,我也不由得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色彩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还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副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美丽而神奇。也是从那时起,我对栖霞阁充满了神往,对白鹿寺充满着想象,对立波亭充满着崇敬……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的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对您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它;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它――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教师点评

篇7

(一) 题目的含义

1. 题:额头

西方人称赞人美丽常标榜“漂亮的额头”,中国旧时的年画中寿星的额头之大则是健康美的象征。冯梦龙“三言”中记载苏轼、苏小妹的一段趣话“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这是关于额头的玩笑。苏州方言表达“幸运”的通俗说法为“额骨头高”。

2. 目:眼睛

中国人更注重一个人的眼睛,称为心灵之窗。

《诗经》中早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说。文学作品中我们接触过不少有关眼睛的描写。《祝福》中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显现她麻木崩溃的状态;《老残游记》中说书艺人王小玉的眼睛则“如寒星,如秋水,如宝珠,如白水银中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双眼睛体现着镇定自若的神情。

额头眼睛可以展示人的整体风貌,而诗歌的题目则恰恰能展示整首诗的精神面貌和基调。

(二) 如何以题目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初读此诗,学生一般会认为诗中含有伤感之情。其实,李白在情感方面并非含蓄之人。其写与汪伦的送别场景,就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思念友人,即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黄河的壮观则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庐山瀑布的姿态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自己的愁苦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自己与权贵势不两立,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句。

由此可见,李白诗中的感情表达一向是直抒胸臆、畅快淋漓的,而本诗中并无任何表达伤感之情的词句,学生有上述伤感之情论正是未看题目所致。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题目,题目分为三大内容:黄鹤楼、孟浩然、广陵。

(1) 黄鹤楼:送别之地

黄鹤楼自唐代就是长江一线闻名天下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之一,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对于“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李白来说,黄鹤楼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此次又是故地重游又兼与友人相聚,自然就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了――楼非寻常之楼。

(2) 孟浩然:所送之人

孟浩然是盛唐诗坛的老大哥,诗名早著,人品极佳。李白心中的孟浩然是一个陶醉于山水、风流儒雅的形象。李白有一首《赠孟浩然》的诗,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首联即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尾联更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品格由衷的崇仰之情。能在黄鹤楼与自己心目中无比景仰的诗人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自然是其乐融融――人非等闲之人。

(3) 广陵:前往之处

广陵即扬州,自南朝就是繁荣富庶之地,经隋炀帝苦心经营,到唐代更是盛极一时。扬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海港之一,经济文化繁荣,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称。当时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腰缠三十万,骑鹤下扬州”等诗句。包括李白在内的唐代人对扬州一直憧憬有加,李诗颇有“你先去,我随后就到”的意味。那么这样的送别诗就是言喜言憧憬了――地非平常之地。

从以上三方面内容来看,李白在天下闻名的非寻常之楼,送风流倜傥的非等闲之人,去当时繁荣富庶的非平常之地,自然不会带有伤感之情,而是在愉快的分手中带着诗人的向往之情。

通过以上对题目的分析,再细读此诗时,学生便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那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情了。

2.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初读这首诗,我们会认为它是一首平常的送别诗,但细细品味“易水”二字就会发现这是一首抒发内心忿懑、渴望建功立业的借古咏今诗。这里的“易水”决不是单指现湖北省西部大清河上源的那股细细的支流,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千百年前在易水之滨上演过的那悲壮的一幕:太子丹等人素服送荆轲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那种视死如归、反抗的精神不正是骆宾王身体力行、孜孜以求的东西吗?骆宾王虽为初唐四杰之一,但人生际遇颇为凄凉。他借易水送别的特定场景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决心有所作为的心愿。

3.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很多学生对其中的“荡胸生层云”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是描写泰山之高的句子,解释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胸前飘着层层的白云。将尾联理解为:站在泰山的绝顶一看,所有的山都变小了。其实,只要仔细看看题目,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题目中的“望”字,说明了作者是在远处观望泰山。所以,“荡胸生层云”是指杜甫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为之荡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的想要攀登泰山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4.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的题目也很有特色。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早”是一个线索,诗文中的首联、颔联、颈联都体现了“早行”的特有景象。早晨起床,旅店外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这时鸡刚鸣,月亮还清晰可见,旅人收拾行装启程,却发现板桥薄霜之上“早”有人迹了。因为天色尚早,枳树的白花就显得非常显眼。这些早行所看到的景色很自然地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景象,既与“客行悲故乡”首尾呼应,又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悲切感受。此外,诗题中的“山”字在诗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如“茅店”就是山区特有的景物,“槲叶落山路”更是直接地写出了山路上的景色。自始至终,思乡之情都是紧紧围绕题目而抒发的。

此外,《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安西”、《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江南”、《逢入京使》中的“逢”等字都为我们分析诗歌内容提供了重要信息。

篇8

公无渡河

瓠山才子

你不见他的头上

狂飞几丛蓬松的乱发

你不见他的唇边

干裂一层苦涩的皴皮

十三年前他依依告别的长城大漠

又一次

以庄重的沉默迎迓――

别来无恙

从万里长城到塔克拉玛干

从黄土高原到阿尔泰山

从神农架到魔鬼谷

从天鹅湖到原始森林

从日出到日落

从三十到五十

超越死亡的脚步不曾停驻

为心灵之约

为悲壮之梦

欣喜自己做山魂与水魄的过客

忽略在生与死边缘的悔与无悔

沧桑不过是一种短暂的疲惫

而执著才是唯一的天真

在空旷之野

跋涉者喃喃自语

与大漠与石头与城墙

与许多不知名的花草

悬壁拔天而上

他拔悬壁而上

他是那种遇到艰难险阻时

才拈花一笑的人

他的音容笑貌有如

雪鸿泥爪在人生的琴弦上

不可摹拟的千古绝调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

这呼声来自千古之外

但只见在烈日与狂风中

一个五十多岁的狂徒

乱发当空

向西长行

(选自《诗选刊》)

赏析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对所见所闻所感作了整体的铺陈,所以诗人在写探险家的形象时,不吝惜笔墨,而是铺排开去,以求充分表达自己对公无渡河这位探险家的深刻感情。

在感情上,本诗有着浓厚的抒彩。诗人的感情炽热而又深沉。诗句简单,没有多余的修饰成分和特意的渲染,却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探险家的形象。

诗歌二

探险者

郑愁予

静,从声音中走出来,

这儿的山,和低流的水,

葛里克达的夜,

我们底车停了。

至帐篷如空虚的鼓,鼾声轻轻摸响它;

爱静的蕃社的精灵们,

不安地跃上树梢摇晃着。

啊!这儿的山,高耸,温柔,

乐于赐予,

这儿的山,像女性的胸脯,

驻永恒的信心于一个奇迹,

我们睡着,美好地想着,

征一切的奇迹于一个信心。

(选自《郑愁予诗集》)

赏析

篇9

耶律楚材文学成就很高,有《湛然居士文集》 《西游录》传世,其中最突出的当属诗歌,有600多首,内容丰富。通过诗歌,书写了他大济苍生的远大政治抱负,抒发了他对民族融合、天下一统的向往以及对不施仁政的忧虑。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体察到耶律楚材以儒治国的勃勃雄心却不得志、不被重用的复杂的心路历程。耶律楚材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较高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华夷一统”的大中华民族的概念,这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本东丹八叶花

耶律楚材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是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耶律楚材的九世祖为辽朝的创立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耶律阿保机雄才大略,是当时契丹族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会说汉语,重用汉文人,他从建立辽朝开始就不断地吸取汉文化。耶律楚材的八世祖为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909~946)。耶律倍很有军事才能,而且野心勃勃,对儒家思想和汉族文化也有着很强烈的认可。

对于自己家族的历史,耶律楚材非常自豪,在为儿子耶律铸所作的长诗中,耶律楚材骄傲地述说家史:“皇祖辽太祖,奕世功德积。弯弓三百钧,天威威万国。一旦义旗举,中原如卷席。东鄙收句丽,西南穷九译。古器获轩鼎,神宝得和璧。南陬称子孙,皇业几三百。”成吉思汗十年(1215),燕京被攻陷,耶律楚材看到时局已定,金朝已元气全无,于是便拜师万松老人学习佛理。后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受成吉思汗召见并跟随于他,效力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几十年。

天皇有意用吾儒

耶律楚材是一位饱读儒家经典、汉文化程度高的文人,他崇尚“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生于乱世的耶律楚材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他辅佐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积极宣传儒家思想,减轻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到窝阔台继位后,更加施展出了他安定国家的政治才干。他将拯救民生作为己任,兼济天下。

成吉思汗四处进行征服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了广纳贤能对自己统治的帮助。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成吉思汗得知燕京城中有个博学的耶律楚材,于是派遣专使前来,想一睹其人风采。耶律楚材得知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这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抱负的难得机会,于是。这件他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也反映在他所写的《和平阳张彦升见寄》中:“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耶律楚材开始并没有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成吉思汗之所以让耶律楚材跟随他,是因为他看中了耶律楚那套儒家文化本领。耶律楚材耐心等待机会来实现自己“民族融合,华夷一统,共享太平”的理想。由于当时他自己得不到重用,他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思想只能是理想,不能得以实现。在这一时期,耶律楚材致君泽民的雄心壮志受到压抑,在他回忆性的诗歌里可以看出这一点。如《和移剌子春见寄五首》其二:“生遇干戈我不辰,十年甘分作俘臣。”在耶律楚材看来,自己在西域近10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尽管如此,耶律楚材仍然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一些有益于民族融合的事。1224年,成吉思汗率军攻到印度河畔,据《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记载:“行次东印度国铁门关,侍卫者见一兽,鹿形马尾,绿色而独角,能为人言曰‘汝君宜早回’。上怪而问公。公曰‘此兽名角端,日行一万八千里,解四夷语,是恶杀之象,盖上天遣之以告陛下。愿承天心,宥此数国人命,实陛下无疆之福’。上即日下诏班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耶律楚材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君宜早回”的话语,只是耶律楚材为避免成吉思汗过多为了征战残害生灵而借助怪兽叫声来劝告成吉思汗班师的一种方法。

华夷一统太平秋

耶律楚材通过诗句充分表达了希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思想。他超越民族界线积极支持蒙古的统一事业,期盼由蒙古大军来实现国家“华夷一混”的大一统局面。他认定蒙元统治者有实现大一统的真正力量,寄希望于蒙古政权;加上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自己的经历,亲历了乱世政权的混战,又继承着祖辈的志向,因此他要以儒家思想为思想基础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历来主张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而且很重视正统王朝的正统地位。至于非汉族政权,经常将其贬低为“夷狄”,不把他们列入正统王朝的行列。耶律楚材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也非常强调正统王朝在政治上的大一统。在他看来,这种正统王朝的大一统是没有严格的华夷区分的。对于这种认识耶律楚材虽没有正面加以阐述,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湛然居士文集》中窥见端倪。耶律楚材借蒙古西征寄托自己期盼国家统一的愿望,渴望统一天下,出现太平盛世。他在《过闾居河四首》其三中写道:“一圣龙飞德足称,其亡凛凛涉春冰。千山风烈来从虎,万里云垂看举鹏。尧舜徽猷无阙失,良平妙算足依凭。华夷混一非多日,浮海长桴未可乘。”耶律楚材在与同僚之间的赠答酬唱诗中,也多表达了对于统一的盼望。如“车书南北无多日,万里河山宇宙新”“泾渭同流无间断,华夷一统太平秋”“何日要荒同入贡,普天钟鼓乐清平”,等等。后来,耶律楚材还把蒙古大军大捷比作汉唐伟业加以赞美。他在《继宋德懋韵三首》中称成吉思汗为圣人,认为蒙古政权时期的强盛大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汉唐时期。

斯文将丧是吾忧

耶律楚材一生处在蒙古国创业初期,随成吉思汗西征,在西域生活多年,长期远离亲友的他常常感到寂寞和孤独。他在许多诗中抒发了对亲人、朋友及故乡的思念。耶律楚材幼年丧父,母亲辛苦地将他抚养成人,在文才和德育上言传身教,所以他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作诗句感人至深:“游子栖迟久不归,积年温情阙慈闱。囊中昆仲亲书帖,箧内萱堂手制衣。黄犬不来愁耿耿,白云空望思依依。欲赁鳞羽传安信,绿水西流雁北飞。”

耶律楚材也时常思念往日一起读书的朋友们。郑景贤是耶律楚材最知心的朋友,二人往来的诗歌中有许多感情真挚、语境优美的佳篇。“金朋兰友音书绝,玉轸朱弦尘土生。……云山不碍归飞梦,夜夜随风到玉京。”这类表达思念故园之情的诗歌还有很多,如 “回首故园千万里,倚楼空望白云飞”“万里西征出玉关,诗无佳思酒瓶干”,等等。

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思念家乡亲人是情理之中,但他的忧思还有深层的原因,就是对于“仁政不施”和“斯文将丧”的深刻痛楚和忧患意识。耶律楚材终身奉行“以儒治国”的经世思想,但他的治国之道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只能为后人所叹息。

葡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

耶律楚材的诗歌作品中,西域诗是文学成就很大的一部分,为蒙元的文学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篇10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审美

一 谢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晋时期,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处于稳固的政治权力中心,他们的子弟,享有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平流进取,坐致公卿。无仕途之忧,无生计之虑,整日空谈玄理,远离社会现实。

豪门世族南迁之后,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他们惊异的生活方式,明山秀水的江南环境,改变着他们的心态。他们仍然像西晋士人那样谈玄,但趣味起了变化;他们仍然纵乐,但已慢慢地有了节制;他们仍然追求风流潇洒,但已经趋于宁静优雅。江南秀丽的山水滋润了士人情怀,他们由对玄理的追求慢慢转向审美追求。明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则是这一转型的外部因素。玄言的余绪影响到刘宋初期,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1](77)的人格美,人对自然的认识更为深刻。

此时,佛教的影响逐渐加大,士人以佛入玄,自然山水成为了体现玄学佛理的媒介。佛学的兴盛与玄佛的合流,对山水文学的产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东晋末期,士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出身寒门的武将,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刘裕以“禅让”的方式代晋建宋。士族的势力削弱了,影响缩小了。一方面,他们在骨子里蔑视靠武力取得政权的刘氏皇族。另一方面,他们又无奈的依附于这一新贵。

以上因素,致使刘宋时期士人精神、心态及审美情趣发生转型。在这些因素中,精神的自由、自适是审美的内在先决条件。

谢灵运便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即体现了士人精神向审美倾向的转变,又体现出士族势力的衰弱所带来的精神郁闷。他出生于谢氏家族的鼎盛期,祖父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谢玄。到他成年,东晋司马氏连同拱卫他的高门望族,已经衰微,元兴元年谢灵运承袭康乐公,由于和当政者的矛盾,几度入仕又几度去职,最终还是落得被杀的厄运。虽然在仕途上他是个失意者,然而在文学上,却成为了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奠基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谢氏山水审美。《诗品》把他列入上品,评价他是“元嘉诗人”之冠冕,“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故以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2](17)

二 谢诗的审美特征

轻功利、重抒情是元嘉文学由阐玄理向审美转型的重要标志。谢灵运的诗歌从审美的角度看,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抒发个体情感的创作倾向。建安时代,士人从经学的桎梏中挣脱了出来,玄学是打破这一桎梏的有力武器,然而,到了东晋末年利用诗歌阐释玄理,玄学又使诗歌走向空洞,失去了情感,使诗歌重回审美的是描写田园的陶渊明和抒写山水的谢灵运。

1 谢诗的审美抒情性

王国维先生评词标举出“境界”说,强调要写“真景物,真感情”。他又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以“隔”与“不隔”来进一步说明“境界”,“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不隔,延年则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之诗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3](9)。王国维先生将谢与陶、苏并举,给予谢诗以极高评价,正是谢氏山水诗符合“真景物,真感情”这一审美特征。

谢灵运的性格中充满了诗人的情感,高傲、率真,官据高位,却不擅权谋,《宋史》本传对他的评价是“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遨游,遍历诸县”[4](1753)永初三年,被逐出京,贬为永嘉太守,这年冬天他大病卧床,来年春始愈。《登池上楼》就做于这一时期。“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得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这首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处,妙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细腻的景物描写,点画出江南初春的绮丽。从全诗看作者原本是借景阐理,这是南朝初年受两晋玄学影响的痕迹。然而,写景处忘却了阐理的主题,尽情抒写的是由景激发的情,青青的嫩草在春风中萌发,绿绿的柳丛迎来回迁的鸟雀。抒情处,“祁祁伤豳歌”以《诗经豳歌七月》中“采繁祁祁”用典,暗喻出作者离京避祸永嘉的苦闷心情,含蓄而不失率真。作者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2 谢诗典雅厚重的审美情趣

玄言诗大兴之后,诗歌成为谈玄的方式,空洞而失情感。谢诗则以状山摹水的方式把率真的感情寓于山水之中。“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5](881)用“初发芙蓉”来作比,是对谢诗审美特征的准确概括。“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富春渚》)、“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游南亭》)。谢灵运大量的诗句集中体现出这一审美特征。他的诗,既能典雅、细微的刻画出山水的自然美,又能单纯而厚重的表现出率真的情感韵味。在刻画自然美时,精细而无腻味感,词句通脱,又不显单薄;表现情感的厚重处韵味无穷,而无呆滞感。

山水之美既与人格之美相关,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体现出的是作者的人格境界。因而能否领略自然之美,乃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谢诗之所以能体现清新鲜丽的审美情趣,与作者生长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教养密不可分。谢氏是著名的高门望族,家族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莲、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泽之游,时人谓四友”。《宋书谢弘微传》也说“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生活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使谢灵运的精神气质上既有豪门子弟傲岸狷狂的一面,又有高贵典雅的一面。尤其是典雅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已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追求,成就了谢诗“初发芙蓉”的逸情神韵。

3 谢诗自然而清丽的抒情风格

出身于高门士族,使谢灵运几乎一生都保持了猖狂,而不失傲岸之气。仕途的失意,迫使他流连于山水之间,面对大自然的明山秀水,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之美。与自然的对话冲淡了内心的抑郁、愤懑,这使他的诗自然而清丽。以《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为例:“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此诗景中寓情,情寄景中。如“清晖”“林壑”“蒲稗”等自然景物都满含了深情,景物与诗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而诗人“愉悦”之情也寄托在这些景物之中。

建安时代以“三曹”、“七子”为代表,文学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奠定了“非功利,主缘情,重个性,求华美的文学思想。”[6](15)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中概括为“这就是人的觉醒”。从建安到永嘉之间,经历了玄学的思辩,以诗的形式阐解玄理占据主流。谢灵运以状写山水的方式,重启诗歌的抒情性,再次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山水已非凝固的山水,而是蕴涵了诗人情感的山水。

三 玄学的合理因素对谢灵运诗的影响

玄言在以诗歌阐理时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诗歌失去真情感。但是,玄学宗庄老而尚自然,六朝又是中国思想史上较为自由的时期,玄学的方法论灌育了六朝的美学园圃,使得六朝人观察和分析美学问题有了新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与两汉不同的面貌,注重表现和描绘精神之美,在山水赏会中澄怀观道,静以求之。在各类艺术中追求超越形相的无限之美,本体之美。

谢诗中不无玄言的影响,许多清丽的诗句,是在阐玄时无意而成。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以景抒情,而是以山水为依托达到说理的目的。“从玄言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7](99)对诗人而言,诗歌一方面有意寄托,另一方面又无意间不自觉的抒情。这种不自觉的抒写,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恰是中国诗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不自觉提升的高度。也许作为诗人的谢灵运从创作出发点到结论是有意让山水成为概念的载体,然而,我们把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分段来看,创作过程中作者已忘却了概念,而是一种纯粹感情的抒写。当然,客观的说在谢诗中确实残余有谈玄的缺憾,尚留有借山水明玄理的遗风,描写山水是为阐理,不能达到精神的完全愉悦、完全自由,这也是两晋以来文人谈玄阐理向抒写真性情过度的必然反映,也是士人心态向审美转型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楼宇烈,王弼集.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钟嵘.周振甫译注.诗品诗品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李延寿.南史颜延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