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2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

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结合、协调研究。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效发挥,并且將系统中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组合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整合理论,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整合研究理论依据

1.整合研究理论基础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目前我国心理研究教育的两个概念,在进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而对过度悲观的消极心态,在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则是心理疾病,所以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评审范围内,从而弥补了心理疾病的单一视角。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审的过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诊断,所以极难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教学体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体系之一。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论基础储备,应该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换理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频繁、快速,经常出现毫无预兆的交换,所以将两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出发,从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特征和频率,通过多个层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考试成绩攀比与升学压力引起的焦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部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试压力。学生的考试水平经常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而容易产生考试失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须要不断战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严重的学习成绩攀比心理。学校、社会将青少年进行分类,并且划分出重点和一般等学校等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目前,青少年在进行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进行社交的过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经常会保持极大的社交热情,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持单纯的情感,但并非周边所有的人都会接受,所以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则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敏感,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的社交是否会其他人带来困扰,从而形成社交障碍。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改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性别特征逐步明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变化。最典型的心理反应是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出现了青春叛逆反应,对家长和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均抱有异议,情绪激动的主要表现是青少年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反应,长此以往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伤害,消极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长期伴随青少年左右,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养成

1.青少年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家庭、学校的认同感,在精神上要给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热情属于非智力学习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行动,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才能够使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养成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负面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内在心理,所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主要是希望获得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青少年的进步,并且鼓励青少年继续发展,使青少年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素质的养成

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当的社交,并且给予青少年宽容的社交环境,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对拒绝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要逼迫青少年进行学习,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共同发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内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该项研究的具体标准和方式,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出关于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方式,并且能够将其他学科应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心理科学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必要。实践表明,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2.遵循“人在环境”的理念

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人在环境”的理念,并且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环境”主要依據以下几方面:

应该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比如:人格、情绪、思维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通过环境来反应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能够将环境和个体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是心理和生活等综合因素结合的整体,所以人类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并且两者互相影响。人类的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掌握整合办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工作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8):11-11. 

[2]任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18). 

[3]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5]王鑫强,张大均,苏志强.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7,37(1):84-90. 

篇2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4)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智上都开始飞速地发展.因为这个阶段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当今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的疏导,所以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其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切入话题,分析当前心理咨询评价的相关情况,进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各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却总是在学业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仰塑造和情感交流.这种要求的弊端已经无数次地显现出来,很多青少年长大以后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在性格上存在各种缺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久久不能融入社会.近些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亦或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不会让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能够让其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

1 青少年心理咨询概述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加有效率.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其生活和学习都更有效率.恐惧、焦虑、过分兴奋、愤怒这些情绪都会让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生活,遑论学习.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性格发展,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其在社会上的立足甚至有些时候会高于本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收到广泛的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放心,更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学习气氛.

1.2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指的是咨询者认为或者实际出现心理上的疑惑或者问题,主动或者被动地前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甚至仅仅是寻找愿意吐露心扉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并且专业的人士给予其帮助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在概念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将心理咨询的主体缩小解释为青少年.

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首先心理咨询并不一定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思想无法把握,以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阅历无法明白这种情绪和思想从何而来又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需要向他人吐露.而心理治疗则必须要求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咨询主要是一种疏导和帮助,而心理治疗则更加注重“矫正治疗”这一过程.

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概述

2.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具体实在的,又有抽象的.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咨询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认知程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里主要指的是咨询者自身的因素,并不包括外界对其的影响.性格影响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并不是相对活泼的孩子就会比内敛沉默的孩子咨询的效果要好,也可能内敛的孩子更能够领会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三观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正确三观的灌输,三观没有偏差的青少年自然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认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青少年能否对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也是影响心理咨询评价效果的因素.

第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一般来说,能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往往咨询效果较好,因为既然主动去咨询,心理对心理咨询是不排斥甚至是较为看重的,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较好.而被动咨询的往往效果就较差,这是因为在被动咨询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当然这个也并不绝对,在某些情况下,被动咨询者被家长或者教师要求去咨询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而是碍于面子等这方面的性格原因,那么主动和被动并不能成为咨询效果的绝对评价要素.

第三,咨询师本身的水平和技巧.毋庸置疑,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咨询师心理咨询知识的扎实与否,心理咨询的技巧是否巧妙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够从青少年表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巧则对效果的影响更大,因为常规的理论基本上心理咨询师都能够掌握,但是每一个咨询师咨访过后,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益处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采用的技巧各不相同.

第四,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塑造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也会因为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其效果.学校则是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内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意见都能够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学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至于社会,在现今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从社会或者网络上见过越多的负面信息,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差.

2.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沿革和现状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是一门并不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而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那么效果评价也就随之诞生并在20世纪有所发展.但是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都是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又不尽相同,所以其评价实际上并不能令人信服.直到20世纪90难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仍然没有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评价标准各抒己见.当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仍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自行设定.

3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探讨

3.1 青少年心理咨询评价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地、长远地考虑,不能够只看眼前现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评价时,应当长远地看,看到青少年在咨询后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而不是仅仅看到对青少年所诉问题是否解决.仅仅解决了青少年特定所诉的内容,不能够说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是好的,因为如果以后青少年还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说明被咨询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帮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其次,评价要注意到青少年本身的特殊性,将其与成人的心理咨询效果区别开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社会经验,还有内心活动的情况都是大相径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要加入特定的评价要素.例如,要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心理咨询效果的评标标准中去.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些技巧.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手应当有合适的技巧.多用开导和聆听,尽量少用命令和要求,以免引起请少男的反感.青少年年轻气盛,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顺着其特点进行疏导,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评价要客观.某些数据上的表现和观感上的表现是不仅一致的,这个时候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评价的结果和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后对其的了解进行结合,不能够过分地迷信数据,也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观感,要综合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实在的效果评价.另外,心理的评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的,不能够拿着一两次的研究数据就来确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要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3.2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要考虑到下面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然是青少年,儿童和成人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范畴之内.

第二,评价者.评价者自然是与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相关的人,与其没有联系的人进行的评价毫无意义.评价者的范围包括本人、家长、心理咨询者、学校同学和老师等等.

第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一般是通过交流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量化或者程度上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的总结和统计.举例来说,OQ-45.2就是一项专业的运用于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研究工具.

第四,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自然是面对面交流和调查问卷最有效.面对面交流是针对青少年本身,通过青少年的表述来对心理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针对与青少年相关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为单纯地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客观,因为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评价不一定准确.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咨询的事项;咨询事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咨询事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为咨询的问题而导致内心不正常情绪的程度(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烦躁等等).对这些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分数例如1-5或者1-10或者1-100,对每一个级别的数字赋予不同程度的描述,使这些因素的程度能够一一对应.

在调查以后就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调查问卷中的答案进行统计并且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换算,得出一个数值或者范围,对照这个数值或者范围所对应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再赘述.另外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举例来说,采用某种研究工具,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经过心理咨询后,学习和工作被咨询事项影响的程度为2,若0~3的范围代表心理咨询效果较差,那么可见该次咨询的效果在对被咨询者学习和工作影响方面是不显著的.

4 结语

总之,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堵不如疏,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并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仅仅是在一般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一些能够让青少年接受的方法,这样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要能够保证.当然,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是复杂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抽象的,也不是靠着量化的数字就能够确定的,所以心理咨询的研究者还应当对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机制,让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03).

(2)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篇3

一、 家庭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整体素质培养,过度重视成绩。近年来,父母及教师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未注意到孩子健康成长,用自身理念去衡量和束缚孩子,让他们按照所铺垫的道路前进,却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

2.忽视榜样作用,重视物质利益。青少年成长期间,父母未做好榜样作用,在教育孩子时多是口头上进行,却没有重视行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正确的原则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使孩子逐渐忽视行动,而口头上教育并没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采用物质手段去束缚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与孩子进行良好的精神交流,导致青少年认为父母重视的只是成绩和金钱。

3.父母错误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所有父母普遍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理念,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并且部分父母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极易影响孩子信心,并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同时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取得更好成绩,多让孩子参加培训班,上名校,从而父母这些心理导致青少年对学习态度逐渐向坏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目的。

4.过分保护。近年来,独身子女是越来越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全成长,过分保护孩子,从小时候父母就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在成长期间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并且懦弱无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认知正常、人格健全、感情成熟、行为稳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据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地青少年心理问题都超过10%。而通过相关调查得出,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础条件是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成长关键时期,周围环境会严重影响着孩子成长,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矛盾逐渐升华,一旦没有很好处理就会造成孩子出现抱怨、易怒等情绪,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并且不会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矛盾,因此,家庭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关系不可忽视。

三、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青少年健康心理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因此,父母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学习期间,父母不能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多聆听孩子心声,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品质,使孩子可全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期望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不稳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情绪易受到外界因素而出现波动。因此,父母需适对孩子的期望要适中,不可太过。

2.重视榜样作用。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因此,父母必须要重视自身作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实际行动去带领孩子和教育孩子。这就要求着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正确的行为,重视榜样作用,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父母不可过分溺爱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特性。因此,父母应让孩子学会自理,可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理念,使孩子可健康成长。

3.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使孩子情绪稳定,自信开朗,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比如鲁迅先生说过:“倘有人作一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因此,这就要求着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父母要关心孩子成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进行精神层次交流,尊重孩子隐私,了解孩子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4.创建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健康教育根本条件是良好的成员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使孩子时刻沐浴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在充满爱的环境下,使青少年懂得爱,积极向上,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

总结

篇4

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达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目的,为大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活动时间:20xx年4月15日-5月25日

四、活动方案:见附件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本次活动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大学生心理协会承办,各学院心理辅导站协办。积极发动全校学生广泛参与,力争丰富多彩。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活动充分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QQ群、微博、贴吧等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学院心理辅导站要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站成员、班级心理委员的骨干作用,结合本学院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三)突出主题,务求实效。各学院要紧紧围绕各项活动主题,教育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四)认真总结,不断提高。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保存相关资料,活动结束后各学院要形成活动总结,请于5月26日前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至邮箱。

心理美文征文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xx年4月14日5月15日

二、活动主题:我成长 我快乐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作品要求: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抄袭者按零分计)。

2、字数在8001000左右(诗歌除外)

3、作品写在稿纸上,在封皮上注明所在学院、班级、姓名、联系电话,由各学院心理辅导站站长收齐后于5月15日12:00前统一交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护理学院2219室),电子版发送至xx,联系人:xx(大学生心理协会会长)。

四、奖励方式:

本次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择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获奖作品将上传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和在《xx工学院》刊登。

我绘我心心理健康手抄报创意设计大赛

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xx年4月14日5月15日

二、活动主题: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发掘学生潜力,促使学生思考生命意义,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作品要求:

1、作品规格大小统一为A3,单面版式;

2、内容要求:主题鲜明、思想积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报头名称自定,要求围绕主题、简名、贴切,不能以手抄报命名。

3、版面要求:版面制作均使用手抄文字和手绘插图,版面制作不能有任何剪贴。版面自由设计,图文并茂,同时须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等。

4、注意事项:要求手写,不得打印,不支持使用网络用具(如word, Front Page),每个作品参赛人数不得超过2人,作品背面须注明参赛者学院、班级、姓名、联系电话。

五、作品提交时间

作品以学院为单位提交,各学院至少提交5张,由心理辅导站站长收齐后于5月15日12:00前统一交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护理学院2219室),联系人:xx(大学生心理协会会长)。

六、奖励方式:

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择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获奖作品将于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进行展览。

5.25吾爱吾心理健康演讲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呵护心灵,健康人生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流程

(一)初赛及复赛:

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层层选拔,确定2名选手参加决赛,大学生心理协会从复赛优胜者中确定1人,于5月18日前把决赛选手的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及演讲稿上交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护理学院2219室)。

(二)决赛:

1.时间、地点:5月25日晚7:00,地点:明德讲堂。

2.5月19日(周二)上午10:00参赛选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演讲顺序抽签。

四、奖项设置

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7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五、评分标准

(一)仪表形象:(15分)

1、着装整洁,大方得体;上下场致意,答谢。(5分)

2、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动作适度。(10分)

(二)演讲内容:(50分)

1、主题鲜明、深刻,观点正确,见解独到,符合主题内容。(25分)

2、内容充实、新颖,事例动人,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5分)

3、行文流畅,用词精练,结构完整合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10分)

(三)语言艺术:(35分)

1、要求脱稿演讲,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减0.1分。(5分)

2、发音标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表达流畅。(10分)

3、节奏处理得当,演讲技巧运用自如。(10分)

4、表现力、应变能力强,能活跃气氛,引起。(10分)

(四)时间:限时5分钟。(计时从我演讲的题目是《》开始,到我演讲完毕结束)。

比赛得分:评委在前三位演讲结束时统一打分,以后每演讲一位打一次分。评委打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汇总后取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若出现同分,则精确到后三位,依此类推。

xx工学院办公室 20xx年4月14日印发

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

把爱说出来。

二、活动背景

在两会胜利召开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又一次次被很多人大代表作为提案提请出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加,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约13%的小学生、15%的中学生、19%的高中生和23%的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3%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我国15岁至35岁人群自杀行为已成为首位死因,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这既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又是保证青少年正常学习和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谐稳定蓬勃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响应两会,我们团队特做出此次活动,借此希望能号召更多人重视以及参与到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

三、活动目的

1、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活动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2、引导中学生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3、希望借此能对活动参与者有更多正面的帮助。

4、通过策划举办这种有意义的慈善活动向社会传递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一面。

四、活动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青少年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能够与父母沟通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并借此慈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青少年热情富有活力的青春风采,让孩子远离一些不利的社会影响。

五、活动概述

此次活动,主要凭借慈善的作用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为主题,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为目标,通过丰富的形式为在校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此次:

1、活动会邀请12个班级参与,务求活动的高质量。希望能以点带面为建设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环境贡献力量;

2、活动以丰富的形式呈现;

3、在活动中,会邀请院里优秀的心理老师和在校老师等进行活动的指点和专业辅导辅导。以争取给学生和家长最正确的指导。

六、活动对象

福州某中学的学生们及其家长。

七、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xx年5月6日至5月中旬;

地点:福州某中学的操场、教室。

八、活动形式

主要通过视频短片、演讲、亲子游戏等形式呈现。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前期准备,前期宣传,活动实施。

九、嘉宾邀请

1、举办活动的中学的校领导;

2、校心理咨询与训练中心的老师;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中体育;教育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家长们也意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严重影响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活动容易受到外界活动的影响,而且表现的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走极端事件,所以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在我国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问题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教育能够解决孩子今后的工作问题同时能加强孩子的素质,与时俱进。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应试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的教育上,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由于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上大学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形势,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在高中阶段,学校把文化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多占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但高中体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了家长和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心理素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引起学生价值取向、判断能力、心态发生扭曲,追求不正常或不正确的事物,容易误入歧途。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敏感、叛逆、嫉妒、自卑、孤僻、过分依赖、喜欢幻想、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活动,这些都对学生今后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限制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子女依赖性过强,不够独立,意志力得不到锻炼,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心理容易受到挫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青少年应该具有积极、自信、独立的良好心理素质。家长的过分溺爱还会引起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会引起青少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沟通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处境,盲目的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导致人际关系淡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得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教育来增加子女的就业优势,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很多农村家庭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子女的命运,愈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对子女的学习尤为严格。这种形式同时也给了学校无形的压力,对青少年的学习抓的特别紧,学校和家长的加压使得青少年小小的肩膀就承担起了过重的任务,造成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在学习上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与适当的压力。

二、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学生的压力过大多表现高中时期,高中是学生的重要转折点,是鲤鱼跃龙门的关键。许多高中为加强对学生文化学科教育,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校甚至不开设体育课程,将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积压,缺少释放压力的机会,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高中体育课程能有效缓解学生压力,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育课程对当今高中生有以下几点影响:

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很单调的,学生每天的时间都被文化课塞的满满的,每天沉浸在书本里容易造成精神疲劳,适当的体育课程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缓解学生长期学习积压的枯燥情绪,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关系,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增加同学之间来往,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各项集体体育项目中学生能体会到团队协奏带来的快乐,减轻心理的孤独感,使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变得勇敢自信。体育项目是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个挑战,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大量体力,且竞争激烈,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体育项目的危险性和高难度能够锻炼学生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不气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

三、如何开展高中体育课程

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不到位是因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学校应该意识到所面对的压力情况,适时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减压活动,能够放松身心,稳定学生情绪,思维变得敏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此,为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建设学校体育设施。现在学校都增设了健身设施,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做到减压。同时也有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丰富体育项目。

重视集体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集体项目是需要大家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并取得胜利,在集体项目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集体精神、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减轻学生的孤独忧郁的负面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敏感的现状。

加强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各项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

四、总结

总之,学校需要重新认识体育课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家长也需要更多关心孩子心理素质的教育,减少孩子身上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地方,心理素质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中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减轻学生压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变得积向上。

参考文献:

[1].钟成娣.体育对心理健康效应及消极影响的探讨[J].银山学刊,2006(03).

[2].何平贵.论高校体育对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8(18).

篇6

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刚刚诞生的社区心理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领域上。以下我们从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两个视角来审视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问题。

1.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不同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其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变革,经历社区的发展历程,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其心理学体系中,社区心理学主要重视的是强化自身对于现实中人的行为的理解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去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简单来说就是以自身掌握的社区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从这个视角来看,社区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是社会性公益性于一身的职业价值观。社区心理学界定的基本环境是社会系统,即人们生活的真实背景,在这样的系统中和背景下去理解人们的举动,去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由此,我们可以说其学科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人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由人的集合构成,这是西方国家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2.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综上所述,社区心理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必定要以特定的人群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以达到其研究的目的,即帮助人。一般意义上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如果将社区心理学的援助体系分解成为三个步骤的话,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应该是第一个环节,也就是预防阶段,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而且相关心理学家认为,预防大于治疗。其二,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在社区心理学家眼里,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个人也会因为自身适应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对于环境的不同态度,但是最佳的状态就是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其三,关注生态,希望以调整的方式达到生态上的平衡;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生态上的平衡,人要积极的调整自我,环境也要做出改善,争取都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其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和集体之间的个性化;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面,其在表现上很可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在社区心理学中要求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表现。这些人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是我们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五,提高个人能力;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与环境的融合,人要不断的改善自己,以充分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社区心理学的学科功能

由于社会心理学科要求能够进入社会真实环境,以社会化的心理学理论去审视处于社会系统下的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识,以此展开各项活动。其实践性和公益性很强。由此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科的功能概括如下。

1.能够有效的预防社区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倾向由于社区心理学科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也就是说其需要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前期就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将最好的心理资源、时间精力集中在第一个环节,的确可以有效的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在前期我们以健康、积极、正面的思想去引导人们的生活,使得社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有利于规避心理问题的产生,将其抹杀在萌芽状态。

2.能够保证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发展的趋势在社区心理学体系下,人要求实现更大的发展,这需要健康的外在环境,也就是需要社会给予其发展创造一定的基础条件;社会要想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这就需要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去创造。两者之间形成合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此社区心理学倡导生态学观点,充分尊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社会积极创造条件,以满足个人。由此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局面。

3.能够合理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弱势群体问题由于社区心理学关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认为其具备权利去表现出个性化。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社区心理学势必会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视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展开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时候,这样的弱势群体将会得以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之后,其必然使得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由此活动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引起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从制度、资金上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4.能够提高社会环境中个人的综合能力社区心理学认为,在社区心理学的体系中,个人的能力会得以更好的提高,因为社会环境的转变,给予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机遇,发展自我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充分的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中国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国来讲,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于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1.从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青少年心理理论体系在社区环境中,青少年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社区环境是其认知形成、感情寄托、行为发展的地方。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国在此环节还处于初阶阶段。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在青少年特点的基础上,以社区心理学的视角去研究其心理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在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上。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其年纪都集中在14-25之间,其活动的区域限制在学校、社区、家里,普遍缺乏家长的监管,因此常常处于游离于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在社区环境方面,学校教育难以管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区环境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其一,在社会方面,徐静平等人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于一定年纪的社区青少年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结果显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尤其在敌意因子中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情况严重于现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此情况下,提出要以社会支持的观点去审视其问题的产生,希望社会对于其展开系列的救助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不算恶化。其二,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同样以调查的方式对于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严重影响到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家庭软环境作用的结果。希望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社区青少年,避免其问题的恶化。在于社区青少年犯罪方面,主张展开社区预防和矫正措施。我们知道,社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渐渐成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保护青少年避免其走入歧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我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的犯罪现象,其中心理问题往往成为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依据吉朝珑等人(2005)的文章,其提出社区应该积极发挥其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作用,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各类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问题少年及时纠正行为误区,合理调整其情形,形成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也有相关学者关注于国家权威部门的作用,如徐素娣等人在对于上海某社区服役青少年进行调查来看,一般有着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其犯罪的几率比较大;其在服役过程中,不仅仅要面对外在环境的质疑和唾弃,还要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由此,其呼吁社会对于这类群体要予以重视,倡导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化解其内心的困惑,促进其社会矫正的进程。

2.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老年人心理理论体系对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来说,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涉及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支持的力度,集体效能,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等。以下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其一,社区老年的生活质量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这方面,张卫东(2002)基于Lawton理论框架,以上海地区某社区的老年人为例,对于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在结构建模的研究方式下,关注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发现,生活质量、生活环境都会对于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社区生活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生活质量方面,戴静以三组试验为基础,对于老年人的抑郁情况进行了评定试验,得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其认定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王芳、廖晓春、王庆华等人认为由于抑郁情况的恶化,会使得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其二,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影响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支持方面来讲,王永丽等人主要从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中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积极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缓解老人的抑郁症状。对此张明园在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理论看待老人的心理问题,认为社会支持不足,会使得老人的心理问题不断恶化。贾晓清等人对于干部门诊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调查,倡导以提高退休干部的社会支持水平,以缓解其抑郁状况。王兴华等人以测量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证明了社会支持与老人抑郁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将有利于缓解不健康情绪,使得易感抑郁人群处于健康的状态。其三,社区老年人的集体效能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国内来说,在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上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完善。但是依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集体效能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对此艾娟等人在2005年就以集体效能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出了其预测的结果。可惜的是,对于老年人这样的群体来说,其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之间还处于待开发阶段,但是从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以提高老年人集体效能的方式去探索心理问题,想必可能成为全新的解决老年心理问题的方式。其四,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措施,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其一,家庭探访;其二,康复锻炼;其三,心理知识讲座;其四,心理影视观看;其五,心理咨询,其六,心理护理。对于干预效果来说,钟深秀、于琪等人都以效果的发挥为研究目的,对于其效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得老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其一方面有利于社区老年人心理障碍的调整,另外一方面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总而言之,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五,老人幸福感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幸福感的视角去审视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我国来说,始于上世纪初,起步比较晚,但是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成绩的。对于幸福感来说,我国的老年人主要考虑的有文化水平、职业、人际交往、经济来源、健康状态等等。关维俊等人以唐山市的社区老年人为数据源,调查发现幸福感与健康与否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于文化高的老年人,其知道以何种方式去调节身心,使得其处于健康的水平;对于经济收入好的老年人,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年人,其感觉到外界的关怀;李志雄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娱乐活动、生活能力、身体感知对于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3.从社区特殊女性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特殊女性心理理论体系这里的特殊女性,主要指的是更年期女性和离婚女性。首先,更年期女性,对于此类社区人群的关注比较晚。李英坤等人以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更年期阶段的女性,其在心理水平上呈现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于疾病的恐惧,遇到事情焦躁,容易冲动,敌对情绪明显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况,相关的学者赵卫青等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措施去化解其心理障碍,争取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其二,对于离婚女性来说,其经历了离异,家庭破碎,其对于旧的生活有着愤恨的心理,对于新的生活有着怀疑的心理,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使得其心理出现问题。对此,俞文敏对于离异女性展开了系列的调查,发现离异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常常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其也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手段去加以引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中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要在尊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去探索自身发展的模式,争取做到科学、有效、精准、健康。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注重引进,主要是指对于西方国家先进的社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要不断的学习、总结、归纳,不断夯实我们的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社区心理学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其二,重视本土化,无论是引进经验,还是开展实践,其首要做好的是对于本社区实际情况的了解,由此制定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才是最符合实际的。其三,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体系中,其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权不多,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其四,强化预防,在社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预防一直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做好社区的心理预防工作,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下。其五,注重制度化,对于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要以适度化的体系建设来审视,对于谁来管理,谁来维护,谁来负责的问题,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管理环境,使得社区心理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其六,讲究合力,我们知道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各方面教育工作的缺失,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心理问题,群里群策,以形成合力,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其七,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全社区动员,积极学习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心理问题的形成、预防、治疗都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指导自我舒缓情绪,缓解心理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篇7

1.问题突出运用案例法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案例法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案例法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案例法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

确保学生真切体验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

做好师生有效互动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

认真做好总结评价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

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叛逆

换位思考

正确引导

一、中职学生叛逆问题研究

就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青少年心理的“瓶颈期”,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还在进行相互的“斗争”。这也使得他们有一种非常强烈摆脱成年人监护的内在要求。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非常畏惧外界忽视的独立存在,他们期望外界能够得到更好的认可,以一种非附属于大人世界的认可。但是,往往青少年又时时被外界对自己独立个体的明确忽视,这种忽视可能实实在在存在,或者不存在而被他们曲解。这样的结果导致他们在幼小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本身不够成熟的他们会采取一些让成人无法理解的“惊人”举动,以此来吸引外界对自己的注意和认同,这样的一种行为是他们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个体独立价值的真实体现。

(一)中职学生叛逆问题的基本表现

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他们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他们非常害怕社会上的忽视他们的存在,一方面他们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一方面又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外界对于他们的特立独行的忽视。在这样的心理矛盾下,通常就会去做出一些超常规的事情,以此来获得外界的关注。

(二)中职学生“叛逆”的原因

一般而言,叛逆心理在所有中职学生中都广泛存在,只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叛逆心理不是很严重,不容易被发现,而另外一部分则非常明显,我们往往针对的是后者。究其中职学生“叛逆”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知识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增强,青少年不再事事依赖父母,对老师的话也不完全言听计从。其次,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常常还是模糊的、无意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非常大的盲目性。再次,盲目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关心也是导致青少年呈现越来越叛逆的一大重要原因。最后,由于青少年本身心智不成熟,一些人性的弱点在他们身上被放大,例如以自我为中心本身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往往会在很多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

二、中职班主任解决中职学生叛逆的对策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少年也在慢慢的成长,心智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事物对生活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看法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由于他们心智不够成熟,阅历不深,这会最终导致其在思想及行为上的偏激、叛逆和错误。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中职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地违背科学的进行批评和指责,而应该以一种科学和系统的教育方法来健康引导其走向成熟。其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很显然,“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问题,所以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所以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认识思想及言行上的错误,充分地利用班会或者其他活动,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自我认知。同时,必须要抱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进行关心和引导。

(二)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更多关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永远的榜样”。老师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更让学生心服。在学生心服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朋友。

(三)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世界上的人都希望公平,我们的孩子们更加渴望公平和认可,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师把那些“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就是孩子看成不听话的孩子,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导致了学生们心理产生一种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所以他们试图去打破这种不公平,这也最终会导致叛逆性格的出现。显然,作为一个师长,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就把他们归为异类,不去关心他们,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作为师长应该一视同仁,对于听话的学生要表扬,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更应该进行引导和关怀,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感受到公平,从而减少叛逆心态的产生。

总结

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年龄段恰好出现在叛逆高发时期,最终也使得叛逆成为了中职学生的一大问题。面对此种变化,一些家长或老师不理解,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教育,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一些不利。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责任,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和方法,用自己的真诚和不懈努力来引导孩子们健康的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王芳,耿莉.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干预的初探[J]. 职业技术,2010(03).

篇9

【关键词】

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1 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1.2 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1.3 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2.1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2.2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2.3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等。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 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3.1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3.2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3.3 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3.4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篇10

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二)社会负面因素。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四)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五)社会环境治理方面。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影视宣传、文化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患无穷。

四、总结

青少年做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既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情绪多变、情感冲突的时期。因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帮助青少年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美好和谐!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季成钧,《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3]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