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控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管理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同管理控制

篇1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合同管理;

通常来讲,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必须融合于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对整个项目、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项目的所有工程活动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合同意识,则工程项目整体目标不明;没有合同管理,则项目管理难以形成系统,难以有高效率,并使效益丧失殆尽。没有有效的合同管理,则不可能有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当然就不可能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加强合同管理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投资结构多元化,使工程建设合同利润逐渐减少,合同风险增大,合同条件日趋苛刻。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惯性,真正体现市场尚未有效形成。如何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做好合同管理,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建立合同实施的保证体系

建立合同实施的保证体系,也是企业为保证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有序地进行,工程项目的全部合同事件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合同目标的实现。

(一)做好合同交底,注意分解合同责任,实行有效的目标管理。企业在总承包合同签订后,具体项目的实施是项目部人员。项目部从项目经理到项目成员,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该掌握合同各条款,对合同进行分析、分解。项目主要负责人要向项目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风险作出解释和说明,“合同交底”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大家只有在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各种规定及要求、管理程序的同时,才能了解作为总承包商的合同责任、工程范围以及法律责任。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克服人们注重“图纸交底”工作,忽略“合同交底”工作的问题。合同交底工作做好了,通过“按合同施工”才能在执行合同时不出或少出差错。

(二)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的工作程序。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通常较多。如何协调好个方面关系,真正使得总承包合同实施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按预期计划和质量保证体系完成任务。一方面建立并制定定期或不定期的协调会制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经常性的工作按程序化正常开展工作,只要有章可循,管理人员也就不必进行经常性的解释和督促。

(三)文档管理系统非常重要。每一项目都要设立合同管理专门人员。合同管理人员负责各种合同资料和相关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不要怕繁琐,怕花费时间和精力。一个项目中工程的原始资料都是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通常是由业主、分包商及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建立文档并有效管理对以后工程的索赔与反索赔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四)建立健全报告和行文制度。工程总承包商和业主、监理工程师、分包商之间的沟通都应该以书面形式进行,或以书面形式成为最终依据。这既是合同的要求,也是经济法律的要求,更是工程管理的需要。内容包括:定期工程实施报告,工作量报表;工程过程中发生的特殊情况及其处理的书面文件,如工程环境的突然变化、不可预测的地质条件以及其他情况等等,这些都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及总承包方的签署和认可。对在工程中合同双方的任何协商、意见、请示、指示都应落实在纸上。有依有据。

二、合同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真正最好的手段就是合同管理,而合同实施控制是合同实施过程中对合同实行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 实施工程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费用控制。对工程目标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整个工程建设的总目标在总承包合同中已经定义,实施合同就是将这个目标经分解后落实到各个环节,并形成目标体系。分解后的目标是围绕总目标进行的,分解后的目标实现与否及其落实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总目标的实现与否及其质量,这就是它们的辩证关系。控制这些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工程实施按预定的计划进行,顺利地实现预定的目标。

对一个合同的控制要根据其本质特性,在合同的实施过程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这就需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调整。合同如果本身发生了变化,总承包商的合同控制,在总承包模式不尽完善的情况下,针对与业主之间的总承包合同,包括与总承包合同相关的其他合同,如分包合同、采购合同等等,也包括这些合同间的协调控制,在合同控制中更须加强各种关系的沟通和协调。

(二) 实施合同跟踪监管。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如导致合同实施与预定目标发生偏离时,必须对合同实施进行跟踪,不断找出偏差,加强合同实施过程中的调整与控制。

总承包商对分包合同以及采购合同的实施更须有效的控制,对其进行跟踪和监督,以确保总承包合同的实施。总承包商还有责任对分包商的工程和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三)合同实施过程信息动态管理。随着工程项目规模扩大与分散,施工难度与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利润空间缩小,工程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加之工程项目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及时有效交流难度增加,工程管理对信息动态管理的要求提高。信息化管理是给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目前在工程管理中对信息的处理还基于纸介质进行,信息的流速并不快。要充分利用通信和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与工具。对总承包商来说,一是由于项目自身的管理水准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受到分包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影响。

因此,加强合同实施过程的信息动态管理,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信息流通的路径;二是建立项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有关信息进行链接,做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传播的流速,降低项目管理费用;三是加强对业主、监理、分包商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发出的内容和时间有对方的签字,对对方信息的流入更要及时处理。

三、重视合同变更管理

通常来说合同内容的频繁变更是工程合同控制管理的弊端。在总承包合同或分包合同的变更中,分包合同的变更比总承包合同变更加频繁。这是因为总承包合同往往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而分包合同采用的形式多样,有单价合同、固定总价合同等等。如装饰装修工程建设中,总承包商收到分包商的合同绝对不仅仅是数以十计。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变更都可以作为合同变更的。如我项目部承建的某政府投资工程的合同中明确“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由于国家规定的动态造价指数上涨……则对项目的投资总额进行调整”;“对于因不可抗力事件造成的影响,甲方和乙方将协商确定对工程价款和合同工期的调整”;对合同范围的变更,更是有专门的章节描述,对范围变更的定义、范围变更程序、价格的支付等等问题都有明确的条款。

合同频繁变更是索赔的重要依据,在合同变更中,量最大、最频繁的是工程变更,所占的工程索赔份额也较大。因此对合同变更的处理要迅速、全面、系统。合同变更指令应立即在工程实施中贯彻并体现出来。对工程变更的责任分析是工程变更起因与工程变更问题处理,是确定索赔与反索赔的重要的直接的依据。

四、加强合同实施的索赔与反索赔管理

合同索赔对总承包商来说,同样有两个方面,一是总承包商与业主关系,二是与分包商的关系。合同管理贯穿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而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施工索赔。施工索赔亦同时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一方面要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总承包商向业主提出索赔的要求,减少工程损失;另一方面总承包商利用分包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对分包商提出的索赔进行合理合法的分析,减少分包商提出的索赔。如果因分包商自身原因拖延工期、和不可弥补的质量缺陷及安全责任事故要按合同罚则进行反索赔。同时坚持公平对待各方利益与谁之过、谁赔偿的原则。在索赔与反索赔过程中要注重客观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在索赔管理中,避免恶意压低报价,过分期望索赔弥补等现象。

篇2

关键词 :合同管理; 工程变更; 施工阶段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contract management,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contract management; Engineering change; Construction stage

中图分类号: TU7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现阶段施工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大多是通过招、投标取得的。由于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露天作业难、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因此,施工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充分的重视合同的重要性。合同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是确定和调整合同双方经济关系, 解决合同纠纷, 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在合同管理中如何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做一个分析,供大家参考。

2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造价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勾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人投资决算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标底和标价估价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或者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贷款利息不断增加,原本紧缺的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贷款利息不断增加,原本紧缺的资金在恶性循环里运行,给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现行造价管理中, 占十分重要地位的合同管理还未完全规范和法制化。一方面,合同条款不够严密,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影响工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足,有法不依。如工程款的支付往往就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等情况。

(3)现行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其确定往往是以定额为依据,定额单价又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虽然各地造价管理部门也通过定期一些调整系数或补差来达到与当前市场价格相适应,但由于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能及时提供造价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难以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实物法预算编制,因此,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无法满足13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水平的承包商依据同一定额编制不同工程的价格,无法区别承包单位在不同地点、不同工程上的价格差异。

3加强合同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3.1 增强法制观念,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

在建筑市场日益规范的今天,《合同法》已经实施,各级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抓住时机,积极组织宣传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增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组织培训管理人员,以开展先进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合同管理人员掌握政策和业务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包括用一些合同订立不规范,执行合同违约等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宣传教育,使工程承发包双方认识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约束双方的法律性文件,双方必须认真订立和严格履行。否则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以达到自觉规范合同的订立、履行等行为的目的。

3.2 合同管理与招标和工程造价管理应紧密结合

合同管理、招标和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市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招投标中。承发包双方承诺的内容为合同的签订提供了条件,合同管理是招投标管理的延伸件,为招投标的结果有效实施提供保证。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之中,因此应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3.3 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合同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发育,工程项目的规模日益庞大,合同条款日趋复杂,合同文件的组成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迫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合同管理系统。如合同档案库、合同分析系统等。利用计算机合同管理体系,实现合同的订立、履行、监督和检查的系统管理,从而达到保证工程建测顿利进行,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稳定的目的。

4加强合同综合管理,实现成本控制

4.1 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合同管理机构

合同签订以后,只是理论上控制了工程成本,然而为了把支出控制在合同金额以内,还要特意在计财部门设置一位既熟悉合同条款又熟悉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还具有实践经验的预算人员,作为合同成本的专职管理人员,对合同进行归档管理,并负责处理执行合同过程中因有关政策法规和计价依据的变化,以及各种工程变更等方面引起的索赔事宜。同时负责对于合同的履行实施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避免由于履行不佳造成成本增加。

4.2 实行全员管理,严格过程控制

项目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全员、全过程的系统性管理。施工、技术、质量、成本、安全等在合同中融为一体。合同的管理和执行,依赖于全体职工,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义务随时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因此,合同签订以后要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研究合同,深入理解合同文件的精神。这样在

工程实施过程中,才能自觉的执行和运用合同文件,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避免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1合同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按照合同管理的性质,可将合同管理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等。

1.1 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按照风险防范控制的等级划分,合同管理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流程管理,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履约风险评估、合同争议解决、合同解除管理等,最大限度地规避或降低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政策、法律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等因素影响,造成合同不能正常签订、履行。

1.2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合同管理的主观风险受内部和外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是可以规避的。内部管理风险是由于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造成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解除过程中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可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或带来巨大损失。外部环境风险是由于合同对方信用等级较低、不正当竞争以及财务状况不佳等因素,造成的蓄意欺诈或违约导致合同管理风险。

1.3 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的风险可分为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直接参与合同管理全过程中,由于在合同评审、履约、变更或转移方面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因素,给合同管理带来的直接风险。

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间接参与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于合同中的联合体成员、分包方及第三方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合同的履约、变更或转移、终止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风险。

2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合同管理风险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终止等各个环节。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方面:

2.1 外部环境方面

外部环境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客观因素,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自然灾害事故等不可控因素。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受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形势等影响较大,只能提前进行预测和进行必要的风险规避。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因素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现行法律法规的适当调整,调整的内容、时限、幅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搜集和预测,相对经济环境变化风险可控程度高。自然灾害事故因素偶然性较强,很难提前进行预测,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可通过风险转嫁等进行分担。

2.2 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

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对合同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因素。风险意识因素是对合同隐含的风险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如在合同中经常出现责权利不平衡,罚责不对等的情况,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质量、付款、索赔等方面的诸多风险。法律意识因素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全过程中,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掌握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对合同条款未做仔细推敲,未按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签订和履行合同,不能有效地规避合同法律风险。例如:一些建筑工程在开工后再补签合同,存在较大风险。责任意识因素是对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认识程度不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失灵,给合同管理带来风险。

2.3合同管理制度方面

合同管理制度方面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关键因素,主要涉及合同评审制度、成本核定制度、工程款支付制度、结算管理制度等因素。合同评审制度因素是各部门在合同评审中未按评审程序、内容、标准、时限等进行评审,致使合同不能正常签订或存在履约风险。成本核定制度因素是未按成本核定制度进行成本分析、核定,造成经营风险。工程款支付制度因素是一些单位未按合同条件支付工程款或随意挪用工程款,对各类分包/分供合同的付款不能加以有效控制,导致合同履行存在风险。结算制度因素是由于结算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对已竣工项目进行结算;对以往项目不能及时进行清理、核查数据;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导致结算不能顺利进行,合同履约不能圆满完成。

2.4人员素质方面

人员素质方面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因素。知识结构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或对经济社会变化的敏锐性不强,缺乏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的准确分析、预测,造成合同在签订和履约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能力水平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未能发现合同中条款不合理的风险;发现问题,但未提出合理性改进意见的风险;起草合同人员未采纳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风险等,致使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

3合同风险管理与具体控制措施

在合同管理的实践中,建立健全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合同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分为合同流程管理体系、合同文本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预警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

3.1建立健全流程管理体系

合同流程管理一般由合同调研、策划、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审核、签订、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存档等环节构成。明确流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每个环节有制度、有落实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合同的全过程监管,就要在合同的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和履行后管理阶段,指定专人进行监管,开展综合评价,以确保签约合同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合同表示真实、条款完备、表述规范、签订手续和形式完备,能有效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实现合同流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3.2建立健全合同文本体系

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合同条款不合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存在的不合理、不完整、不严密;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因此,要根据国家规范化合同示范文本,综合考虑合同的类型、管理方式等不同要素,建立本单位的合同标准文本体系。并密切关注国内外有关合同文本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拓展思路,及时补充完善合同文本体系,力求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合同管理与投标报价、成本核定和结算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同管理的作用。

3.3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是使合同双方增强互信、加强合作、确保合同签订和履行顺利进行的平台。为此,应建立并完善分级信用等级制度,对合同当事人的组织机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划分等级,建立合同对象的商业信用档案等,并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可给予优先考虑,反之,则从严掌握。

3.4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实施合同管理全过程风险预警是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合同对象的信用等级进行分析,在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全过程分阶段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实行分级分类预警,果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要建立信息会商制度,通过对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对发现的风险隐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集体会商,研究防范和控制措施。在实践中,对各单位合同中潜在的风险、条款的合理性以及收益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评判,特别是对所报收益过低、甚至是亏损的项目,应要求其找出问题的根源和风险之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上报详细的报告,对如何化解风险进行详细说明,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风险。要建立风险跟踪制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实时跟踪、反馈和预警,努力降低合同风险。

3.5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有效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管理体系可包括业主信息管理、总(分)包合同管理、项目制造成本核定管理、项目施工预算管理、项目结算管理、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等内容,可通过互联网或单位内部局域网实现各单位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全面掌握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推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执行力差、管理人为因素大的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过程管理控制,适时反映合同管理状况,最终达到对合同管理过程加以控制的目的。

3.6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合同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为此,应建立并完善专业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建立专业人员考核机制,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合同履约情况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逐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在整个管理系统,营造重视合同管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合同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篇4

关键词:工程施工;造价控制;工程合同;选择;管理

前言:

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设投资和建设产品的物化过程。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大部分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因此,加强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建设工程合同,是关系工程造价能否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因素。

建设工程合同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法律保障,也是进行工程造价有效主动控制的依据。在合同订立、实施阶段,加强对工程合同的研究,与国际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接轨,使其成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的有力工具。在工程建设实践中,由于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是1999 年制定的,对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改革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已经是极大的滞后。因此,分析论证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合同订立阶段对工程合同类型的选择

按照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建设工程合同类型划分为固定总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及可调价格合同。

我国建设工程行业长期以来都习惯采用可调价格合同,即按实结算合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数量与工程价格可以随实际情况变化而调整。这种合同的实质,是使承发包双方约定的合同造价成为一个毫无约束性和操作性的“暂定价”。从表面上看,这种合同在签订前,对工程造价不需要经过仔细严格的核算,按照实际情况调整也部分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发包人承担通货膨胀的风险,承包人承担其它风险。但从实际来看,由于事前未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核定和控制,造成太多不确定因素,其结果,是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完全变成了事后的被动管理。由于合同约定不清楚,价格模糊,工程合同在实施中会发生大量的纠纷。工程合同的司法诉讼纠纷,大部分都是由这种合同引起的。

因此,在工程中应当少用或不用可调价格合同这种形式,尽量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在贯彻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今天更因如此。其一,采用固定单价合同是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的一个形式。国际上通用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制订的FIDIC 合同条件,英国的NEC 合同条件以及美国的AIA 系列合同条件等,主要采用的就是固定单价合同,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形式。其二,采用固定单价合同,能够真正体现风险分担的风险管理原则。发包人承担工程量清单的风险,承包人承担综合单价的的风险。发包人在施工准备阶段,应精心编制工程量清单。承包人由于综合单价不可调整,应认真理解招标文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选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及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较低的工程造价方案并运用策略进行合理报价,以技术和经济相组合为手段,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既定的利润目标。如此以来,使整个承发包双方的工程管理能力都得以提高。其三,由于综合单价的固定,有利于发包人合理组织资金,以保证工程建设。因此,选择正确的工程合同类型,是工程造价事前控制的主要环节。

二、加强合同中工程造价支付条款的具体约定

工程造价支付条款,涉及预付款、工程款、工程变更款、竣工结算款的具体约定。这是在签定工程合同时必须明确的内容。

1.预付款可以分为预付备料款和预付工程款两种形式。工程中大部分是以预付备料款形式支付的。在合同中,应明确发包人支付预付款的比例和支付时间。预付款的比例,视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一般在30 %之内,目前以10%较为常见。在合同中,应特别约定不能按时支付预付款的违约责任和处理方式。由于目前的建筑市场基本是买方市场,承包人处于相对劣势,很多承包人提出发包人违约的责任及处理方式不能在合同中明确,使承包人在工程管理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也直接影响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合同中应明确规定预付款的扣回方式和扣回比例,这一点也是许多工程合同忽视的问题。

2.明确工程款的支付方式,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主要因素。工程款的支付,可以采用定期(按月) 结算和按形象进度结算这两种方式。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必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从工程实践来看,采用按月支付工程款较好。即每月结算一次工程款、竣工后清算的办法。根据工程进度,以已完分部分项工程这一假定的建筑产品为对象,按月结算。采用这种方式,承包人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已完分部分项工程量,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和考核月度成本情况,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使工程价款收入符合其完工进度,生产耗费能得到及时合理地补偿,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有利于发包人对建设资金实行有效控制,根据进度控制分期拨款。

3.工程变更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主要所在。工程变更款的大小多少是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能否有效控制在投资限额以内的关键。因此,在工程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程变更款的计量计价方式和依据,哪些工程变更可以计量计价,哪些不能计量计价,工程变更后综合单价的调整方式,技术措施费的调整方式,规费和总承包服务费的调整方式等等。社会上发生的大量工程合同纠纷,主要的争执点就是工程变更问题,而这也是目前工程合同中最薄弱的环节。我国目前使用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上述内容基本没有,已不能完全适应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后带来的变化和产生的问题。因此,当承发包双方对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缺乏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又没有相关资料可参考时,在合同约定时就会“缺位”。在合同管理时,就会产生纠纷。因此,合同中必须对价款调整的范围、程序、计算依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价格的签发、确认及工程变更款项的具体支付时间、支付方式作出明确约定。

4.竣工结算是指承包人完成工程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内容并经竣工验收后,向发包人办理工程造价竣工价款结算的文件,是承包人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同时竣工结算也全面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是发包人建设投资的具体体现。因此是承发包双方都高度关注的内容, 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办理竣工结算价款依据、时间及方式。如竣工图的要求和份数,有效、合理的现场签证,设计变更,材料认质认价单,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适用的政策法规等等。除此之外在合同中必须约定工程索赔条款,如索赔的依据和程序,索赔的证据,索赔费用的计算方式等等,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三、加强合同中对工程造价变更的管理

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过程中,对于已有的条件、要求、计划等改变和修改。由于工程项目在技术、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复杂性,工程变更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工程变更干扰工作流程,可能造成工期延误、成本超支、质量缺陷等问题。因此,全面认识工程变更的类型、原因及后果,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和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十分重要的。

工程变更涉及到设计变更通知书、现场签证记录、签证记工单等资料,这些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实效性是反映工程变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合同中应对工程变更的发生作出明确的界定,对变更后工程造价的计量计价作出明确的约定。

1.工程合同应约定工程变更必须真实,即发生了非承包人原因的原设计或原招标文件中所没有的工程内容。在工程变更的管理中要有资料确切的反映变更内容的部位和范围,并具体说明这些变更是由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所提出的。

2.工程变更的有效性是指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工程变更资料的会签程序,只有完全符合会签手续的工程变更资料才是有效的。由于大部分工程变更都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增加,因此,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工程变更必须有造价人员的签字。而目前大部分工程合同中没有约定谁有签字权,谁没有签字权,更没有约定造价人员的签字权,这是很容易使工程造价失控的。工程造价的确定和计算,是一个很专业的技术工作。对工程变更的内容,造价人员应预先进行测算和分析,当分析结果发现工程造价增长较大时,造价人员应及时向发包人反映,取消变更或者找出替代方案,以控制工程造价的增加。只有合同中对工程变更资料的有效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后,在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才是有据可行的,才能避免“干了再算”的被动管理现象的发生。

3.工程合同应约定工程变更资料办理的时间限制程序和违约责任,即变更资料的时效性。工程建设是一个期间很长的过程,施工的内容也复杂多样。工程变更均要进行及时的签证工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加强合同中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

采用固定单价合同的工程项目,主要是综合单价的确定。按照规范规定,综合单价包含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和利润,并考虑风险因素。在构成综合单价的各个要素中,主要是材料价格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控制工程造价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材料价格的风险。因此,在合同中应明确材料价格的风险管理办法。

目前大部分工程合同中都约定了综合单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进行调整,即材料价格也不能调整。但当市场材料上涨波动很大时,承包人就不能完全靠自身力量来承担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不调整将使承包人面临亏损较大的危险,反过来也会影响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按工程项目管理的原则,此时采用风险分担的办法,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因此,在合同中应约定材料价格变化时的调整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不予调整,将其视为是承包人应承担的风险。在此范围外应调整,将其视为是发包人的风险。这样约定有利于承包人认真考虑投标报价,中标后及时采取备料措施,加强施工中的材料管理工作。这样做也基本反映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使最终竣工结算的工程造价真实合理。

有些时候发包人为避免承包人对材料设备价格的高报冒算,由其提供主要的建筑材料,承包人必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甲供材料的方式、品种、数量和相应的责任承担条款。对承包人自购材料的情况,发包人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需对材料“认质认价”,并规定“认质认价”的程序和方法,认质认价表的会签制度。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市场,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管理的国际化正形成趋势和潮流。承发包双方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工程合同的研究,学习国际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水平。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要重视和加强对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实施、合同风险的防范等方面的主动管理,确保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造价控制;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规模逐渐加大。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建筑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控制好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节约成本投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以及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每个建筑企业都应该提高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控制认识,特别是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和责任方面加强力度,以使造价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工程的建设和造价的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相辅相成,互相适应。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分为项目建议书制定的投资估算、初期设计阶段的设计基本概算、设计阶段的施工图造价预算;对于招投标的建筑工程,有城堡合同的造价,在施工阶段,在承包合同价的基础上,考虑市场上物价的变化和施工过程中突况的费用来对施工造价进行估算。在工程竣工阶段将整个过程中的费用汇总,进行竣工决算。

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阶段,包括工程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承包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造价限额的范围之内。对实际中发生偏差随时进行纠正,以保证项目顺利施工,实现管理目标,是项目建设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2.1前期准备不充分

很多建筑企业都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项目的开发上,忽视了前期的控制工作,同时也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对于承包合同中关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深度、工程标准的尺度、投资额度等都没有仔细审查。这很容易造成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并且难以把握变更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总之,建筑企业忽略前期准备工作重视施工等阶段,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2.2关于造价的相关法规不够全面

虽然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相关法律仍存在许多漏洞,这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对全过程造价的控制管理。由于建筑工程造价没有相关法律所约束,往往会出现建筑工程造价不断进行调整的状况,这就容易发生追加投资成本的情况,使得工程的前期预算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2.3技术与成本的不平衡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存在“重成本、轻技术”或“重技术、轻成本”的问题,很难在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两者间取得平衡。工程成本的投入与支出难以获得有效的控制,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管理。

2.4合同内容不严密

合同内容在招标文件中尤为重要。一份严密的合同能够使全过程造价获得强有力的保障,能够帮助建筑企业解决许多纠纷。但是我国许多企业都忽略了合同的严密性。首先,合同中对于纠纷的解决方案过于简化,没有明确在发生纠纷时责任如何分配;其次,合同双方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容易在合同中出现太多变更和索赔条件;最后,关于工程结算方式采用融资费用。这是一般合同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

3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应遵循的原则

3.1重点控制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控制是否到位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因此,必须重点控制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严格控制设计阶段的工作是为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计阶段发生偏差,必然会导致建筑工程的全过程造价发生错误,而在施工过程中改正造价错误是非常复杂的,并且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说重点控制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3.2强化控制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息息相关。在发生问题时去寻找偏离目标值的原因并做出相应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强化控制了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而是工程造价控制的误区。建筑企业应该主动发现误区并及时解决问题,主动控制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主动控制每个阶段环节的造价,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4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的措施

4.1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决策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的决策控制关乎投资方案的选择和决定,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建设方,必须要做出正确判断,在方案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上把好关。此外,还必须注意两个很重要的因素:规模以及成本。建筑企业在确定投资方案规模成本的同时,还要从该工程的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分析该项目,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4.2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造价预算工作

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在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建筑企业必须要重视整个预算过程,防止出现各种资源的浪费。造价预算控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预算编制人员对施工图纸是否有准确了解,能否充分理解设计者的想法。第二,预算编制人员对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的种类、规格是否都了解,并且是否能够准确预测这些材料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价格变动趋势。

4.3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

施工阶段是这个建筑工程造价耗用最多的部分,至少85%的造价会用在这个阶段,因此,控制好了施工阶段的造价,就能控制好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建筑企业需要在此阶段处理好造价与工程时间、质量间的关系,尽最大的努力使人力、资源、技术、经济达到最优组合。

4.3.1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

施工过程虽然是体力劳动,但也有必要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以便于工程进度、质量的控制。造价控制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施工过程所需的人力、资源都进行远期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进行调整。这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的控制施工阶段的造价,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3.2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材料耗用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从开始到结束至少有几百道工序,其每日所需耗用的材料费用少则几千多则万元,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材料耗用。施工现场的管理者除了要认真严格的做好材料的验收、审核、签证工作外,还要对施工所需材料的价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易造成材料的浪费,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控制了工程造价。

4.3.3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监督管理

施工现场每天至少有100多人,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所以施工现场的管理者一定要注意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随时监督是否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以及施工现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以免意外发生而导致人员伤亡。此外,施工现场管理者要能够在意外发生时及时做出反应,高效率的处理好一切。

4.4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验收工作

工程的验收与决算工作是施工全过程的最后一环,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项工作。工程造价人员在此阶段要进行的造价控制主要有三项:第一,核对工程是否与合同规定所规定的内容相符合;第二,核对工程竣工程序是否正确;第三,核对工程中的支出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在验收与决算阶段,设计变更等情况会导致出现新的工程量清单的出现,此时应按照已有价格进行调整工程价格。如果清单中并未产生价格的变更,可按照招标文件的内容进行价格调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和建设施工及竣工结算的各个阶段,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树立工程造价意识,加强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才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跟上时展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协助投资方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以争取获得最高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郝成法,张继军.加强项目管理控制工程造价[J].工程造价管理,2012(3).

篇6

【关键词】暖通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

前言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因其施工工艺非常复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实用性。因此,在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真抓实干,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进度,进行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暖通空调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材料问题。在采购过程中对材料的质量审查不严格,施工单位为了节约工程施工成本,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价格低廉、质量差的暖通材料,从而导致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第二,施工技术问题。首先,在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例如,制冷风管没有事先进行调直,设置支架位置时,支架之间的距离以及标高出现较大的偏差,或者在堵穿墙洞的时候对风管的设置把握不准确,导致风管局部拱起或者下陷,甚至形成局部的反坡现象,造成水汽聚积,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次,固定、活动的支架混用现象。有时由于管道灵活度低,不能随着方向的转换实现伸缩作用,容易导致管道和支架受损。如果用立管的卡子来取代横管的支架,也很容易使管道下坠。最后,填充保温材料时,由于填充较疏松,导致了空调末端设备的不美观,同时也影响了其保温效果。

第三,冷凝水管道安装坡度测量计算问题。表现为对空调制冷系统冷凝水管的坡度计算不准确,没达到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的坡度,导致空调末端制冷设备冷凝水排放不畅,更严重的甚至出现冷凝水倒灌现象。

第四,施工图会审问题。设计出图时,一般只会标明暖通空调设备安装的平面位置,没有标明各种水管以及风管的标高尺寸和走向定位,在此前提下,施工单位往往对图纸会审不够重视,会审前没有认真翻阅消化图纸,也没有对管道的综合布置进行深化,导致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管道发生冲突。

二、加强施工的管理

1. 强化施工图会审工作

现实中,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深度不足导致设计图纸往往会出现遗漏或者矛盾问题,所以施工前要先对图纸进行会审。项目建设单位、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会审,对于会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只有按照会审合格之后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才能保证施工质量,避免工期的延误,减少施工中的浪费,节约成本。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完整的施工技术档案对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的运用在档案上面都有记录,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都有详细的记录;这些内容详细、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是暖通空调工程竣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加强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配置相关的管理人员,以方便将来的资料查找。

2.加强暖通空调施工中材料的质量管理

暖通空调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进度进行采购材料。首先,在采购材料时必须注意严格检查三证以及规格、性能、材质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对于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设计图纸要求的材料,一律不准投入工程中使用。其次,暖通空调设备的正常运行,需依靠电动阀门的稳定工作。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保证电动阀门等关键部位的材料质量,并且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同时还必须保证阀门强度与密闭性,保证阀门在检查合格之后,再投入工程使用。再次,在对镀锌钢板的施工应用上,要保证钢板本身平整,没有缺陷,并且厚度均匀。总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并且加强施工环节的验收工作。

3. 加强暖通空调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主要是控制暖通作业的施工工序,是保证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相应零部件、各分项与分部工程施工质量的具体工作。第一,施工中务必要结合已经复审后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图纸以及相应技术文件,按照相关施工规范去开展施工。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图纸与实际施工中出现矛盾时,未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批准同意,不得擅自变更图纸设计。另外,要及时收集与整理技术资料,尤其是关键工序的验收记录等,每道关键工序未经过相应检验人员验收签字,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避免监督职能仅流于形式。同时施工过程的施工日志要记录详细,为将来出现问题复查提供依据。

三、暖通空调工程的成本控制

暖通工程施工阶段是整个暖通工程项目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是暖通工程项目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该阶段成本支出占项目总支出的90%以上。所以在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要在实施阶段做好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对物资采购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材料及设备质量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且材料和设备的投入资金大,成本开支大,所以要对物资采购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首先,对材料的选购要选择物美价廉的,尽可能的在当地进行材料选购,降低运输费用。其次,要对设备进行养护,保证能正常运行。最后,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时,要进行严格的验收。

2.严把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关

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订必然会影响到工程造价,因此要严格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关。在进行施工之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不能随意更改方案,施工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更改设计图纸等,要经多方协商后方可进行调整,并做好相关记录。再者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随意更改设计方案,若必须进行更改,须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协商后,报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最后,加强现场签证审查。对变更内容进行现场抽查,根据合同等相关文件对定额或相关综合单价进行计算,避免出现重复计价现象。

3.严格控制设计环节

设计图纸是建设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所以要严格控制设计环节,尽量减少设计变更,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开支。由于建暖通工程施工工艺复杂,涉及的管道系统较多,造成设计变更的因素多种多样,故要加强对设计的审核。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多方对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核,减少施工中设计变更次数。

篇7

关键词:工程合同;合同管理;造价控制

TU723.3

一、工程合同

建筑工程合同即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是发包人和承包人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合同管理则是为使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承包单位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通过对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的利用。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其合同关系,以解决合同纠纷,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制裁,从而保证合同内容得以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建筑施工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双方相互协作等条款。总的来说,承包人进行合同管理有利于工程建设,有利于收回发包人支付价款,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投资,从而控制工程成本。

二、合同管理与造价控制的关系

1、合同成本的控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把控制费用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技术方法的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的评价,对工程中的各种消耗进行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把施工的费用控制在成本管理计划范围之内。合同成本管理在造价控制中的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以工程项目的建造合同成本为中心,不断加强对项目建造合同成本的管理,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的提高。

2、一般工程项目实施时间都比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甚至几年,实施的时间越长变化会越大,管理的难度越大。如果管理不好,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甚至不可收拾。合同实施中涉及工程造价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工程质量、工期、工程付款、工程变更、材料、设备价格的异常变化、竣工结算、风险、索赔等。这些因素量大面广,之间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并通过合同管理实现造价控制。

三、工程合同管理风险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承包合同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合同中明确规定承包方应承担的风险。如合同中规定,材料涨价在5%(有些为10%)内和其余包干价材料涨价的风险,承包方得不到任何补偿。

2、合同条文不全面,不完整,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不清楚,承包合同在执行过程中会导致双方发生分歧,最终导致承包方的损失;

3、业主为转移风险单方面提出过于苛刻、责权利不平衡的合同条款。如合同中规定“业主对由于第三方干扰造成的工程拖延不负责任”,这实际上把建设方干扰造成的工程拖延的风险转嫁给了承包方,甚至个别业主把自己的风险和责任转嫁给承包方;

四、加强工程合同管理,实现造价控制

(一)树立合同观念,加强合同意识

企业要对管理人员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合同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建筑法》,更要学习《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使他们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处处以合同为依据,以合同管理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按合同办事,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国际工程中,合同管理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尤其对承包商来讲,可以说其合同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是否顺利,自身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

(二)重视内部合同管理工作

施工合同贯穿于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而要想有效地防范合同风险,承包人要加强内部的合同管理,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不断提高合同签订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严密的合同签订、审查备案等管理制度;同时要求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合同签订之前进行合同签订评审工作,各个部门针对每项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相应合同条款的意见,合同管理员汇总分析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合同的洽谈及签订工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施工企业同样要求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权履行施工合同,确保施工合同的圆满兑现。合同履行完毕后要作好备案、合同资料的整理及履行过程的分析报告,为以后的合同签订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合同的各种风险。

(三)采取权力限制法,确定合理合同造价

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工程,其专业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项目合同,由于进行成本分解很困难或因承揽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合同价格谈判往往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权力限制法。使用该办法时,一方面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广泛收集信息,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在洽谈过程中,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利用本单位的实力和市场优势打动对方,这样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不平衡报价”法是指在总报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内部各子项的单价,争取实现既不影响总报价、中标后又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对先施工的子项单价可适当提高,后施工的子项单价适当降低,以利于资金周转和增加资金时间效益;估计今后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项单价可适当调高,而工程量可能减少的子项单价可适当降低,从而增加工程项目总收入。

(四)加强施工索赔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索赔项目一般包括工程变更引起的费用、工期增加,由于地质条件造成局部或部分停工等引起的机械、人员窝工费用,相应工期及费用增加等。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在建工程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业主与施工企业签订的工程承包协议、业主对施工企业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变更令及大型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修改等。索赔证明文件包括业主下达的各项往来文件及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项有利证据。索赔金额及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单位与业主签订合同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工程概预算定额、机械台班单价,地方政策文件及业主、总监下达的有关文件。但是,多数施工企业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只对存在的问题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或只填写索赔意向书而不注重证据的收集,最终导致很多本来对施工企业有利的索赔项目不能得到批复。由于索赔引起费用或工期增加,所以往往成为上级主管单位的复查对象。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情况,施工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工程索赔台帐或档案。索赔台账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索赔发生的时间、索赔意向提交时间、索赔结束时间、索赔申请工期和金额、监理工程师审核结果、业主审批结果等内容。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笔索赔均应及时登记。工程完工时应形成一册完整的台帐,作为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的组成部分。施工索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索赔工作中施工企业要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签订的合同、补充协议及与业主、监理的各项往来文件,必须依合同、重证据、讲技巧、树信誉,踏踏实实地做好索赔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按程序办事。

(五)建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是合同管理的窗口。为了能及时掌握合同的实施情况,合同文件、变更记录、补充协议、会议纪要、各方的来往函件等文件要及时传递给合同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合同管理应建立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施工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合同管理,可以建立局域网,信息网站等。

结束语

施工合同的管理应当贯穿于工程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作为施工方不仅要紧紧抓住合同签订前的各项工作,为施工合同的履行奠定基础;而且在施工合同签订后,要严格履行施工企业的合同责任,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将施工合同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工程和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尹贻林,林中文,等 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徐大图,林中文,等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3]吴炉庆,张波,鲍乐呜.浅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篇8

Abstract: Contra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Article conducted detailed and targeted analysis and research,from aspects which are easy to cause changes in project cost, such as setting up terms of the contract, contract negotiations and contract execution, which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 合同管理;造价控制

Key words: contract management;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53-01

0引言

如何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是每一位参与工程建设管理者,尤其是业主期望达到的目标。控制工程造价并不是一味的要把工程造价压低,一味的降低工程造价可能会导致工程造价低于成本,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合同的签订关系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诸如工程款支付方式及其进度、纠纷的解决方式以及途径、工程变更签证项目综合单价认定的过程及其方式、材料设备认质认价过程以及方式、工期延误处罚的方法以及内容、市场及其他客观人为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材料人工费用上涨甲乙双方责任范围的划分等问题的解决。它看似和工程造价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在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造价。所以,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如何合理的设定合同条款,为己方争取最大的利益,也是合同签订的难点之所在。一旦设定成功,将为业主节省建设资金,降低项目造价。

1合理设定工程进度款支付进度和方式

工程款的支付在常规条款的基础上,合同甲乙双方可以根据工程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支付进度和支付方式。对于建设资金相对紧张的业主来说,合理的结合自身资金的来源保障情况设定既不损害乙方又有利于己方的工程进度款支付方式是必要的。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或者资金来源保障不是很好的业主,就可以按照银行的放贷速度和银行不同时期的贷款利率水平来设定工程进度款支付。变更工程量较大的项目也只支付工程的实际造价部分,项目措施费和管理费用等到工程结算再行支付。这样业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留下一大笔工程款到结算时再支付,减少了由于贷款造成的利息,实际就是在降低工程造价。

2合理设定主要材料费、人工费的风险甲乙双方承担的范围

近几年建筑市场材料价格和人工费波动较大,尤其是价格大幅度上涨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亏损是市场本身无法调节的。为了确保施工企业能够不因亏损而放弃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结合市场主要材料波动的情况,甲方应该对施工单位实际不能承担的部分给予一定的补偿。拿钢材价格来说,2009年全年的波动实际已经超出施工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范围,所以我们在合同签订的时候就约定,以施工单位钢材采购实际到场时间当月(一个月价格波动加权平均数为准)的市场价格与清单报价进行比对,超出部分如果大于原价格的8%,甲方将承担超出8%范围以外的部分。而在8%范围内的价格上涨,则由乙方自行承担。基于合同甲乙双方平等的原则,我们还约定如果施工单位钢材采购实际到场时间当月价格与清单价格相比降低范围在8%内,甲方不对低于部分进行扣减。如果超过8%范围,甲方将对超出部分进行进行扣减。这样既解决了施工单位因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也降低了施工单位由于不平衡报价带来巨额利润的可能性,将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制定合理的认质认价程序

工程施工中的材料或者分部分项综合单价的认质认价一般委托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部门来完成。政府投资的项目一般由业主单位委托当地财政部门下的评审机构或者审计单位来完成。非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由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造价机构来完成。部分业主单位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专门负责建筑材料市场询价,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4设定合理的由工程量变化造成的综合单价调整范围

投标单位往往会在工程量计量明显有缺陷的项目上采用不平衡报价以求在结算中增加索赔。通常的做法是工程量明显少计的项目报高综合价,将来结算工程量大幅度的增加会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不合理利润,而对于工程量明显多计的项目则报低综合单价,将来结算工程量大幅减少则不会对其利润产生大的影响。这种不平衡报价的影响在投标中一般不被人发觉,反而会给投标单位增加投标总价的价格优势。

为了避免中标价和结算价出现大的差距,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合同中对清单工程量的变化做相应的规定。如果清单工程量明显高于结算时工程量,结算综合单价按照原投标报价进行结算;如果清单工程量明显低于结算时工程量,差距在10%以内(含10%),结算综合单价按照投标报价进行结算,差距大于10%时,结算价格将按照结算工程量较清单工程量增加幅度作相应的调整。如增加20%,则按照投标报价下浮10%作为结算综合单价(以上情况排除非不平衡报价的情况,但仍可在对整体利润进行核算的前提下对结算单价进行下浮)。

5签订相对周全的质量保修书

当前建筑市场从施工技术到材料质量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尽管从业主到施工单位都制定了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也难免在具体的施工中,在材料的采买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建筑施工单位虽然在涉及结构安全方面不敢弄虚作假,但在防水工程、设备采买、材料使用等方面或多或少会使用假冒伪略产品以次充好。工程竣工初期,甚至在规定的保修期内,这些问题都不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过了保修期,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维修费用不断增加。这些看似与工程造价无关,但是建筑后期维护费用的增加实际上是变相的增加了工程造价,由于施工单位无良的行为,使得本该用在建筑上的资金变成了施工单位的黑色收入。为了减少因施工单位无良行为造成建筑后期维护增加的费用,业主可以在合同签订的同时与施工单位签订约束力较大的建筑质量保修书。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合同管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尤其是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条款的设定到合同谈判,再到合同的执行都需要根据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和所属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合同管理,以期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传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内控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异同;融合

一、引言

自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概念以来,将传统管理制度中的“内部牵制”制度不断发展到现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使内控制度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逐步超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逐步形成一种制度体系。企业在执行内控制度时,大部分单位把内控制度和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分别运行控制,形成了两套控制管理程序和方法,给企业增加了控制管理成本,甚至出现两套制度不一致,发生冲突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内控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比较,兼顾二者的目标、程序和方法,使内控制度成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

二、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异同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而制订和实施的一系列业务流程及配套的制度和控制标准。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和企业经营目标,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制订的具有企业法规性质的政策、规定和行为规范,包括国家法规、上级政策、企业内部章程、制度、规则、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决定、操作流程、技术标准等,是企业整体利益、经营管理者的意志和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和约定。

(一)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同属性

1.二者都是以制度规范行为为目的。不论是内控制度,还是企业管理制度,都是通过制订一定的程序、规范、流程、权限、检查考核等,来达到规范、协调经营过程,实现经营目标,防范经营风险,遵守国家法律、落实上级政策的目的。2.二者都具有内部自行管理的性质。都是由单位自行修订,由单位内部人员执行,意在维护企业经营秩序,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营效益,防范经营风险和舞弊行为的制度规范,执行的主体是单位内部人员。3.二者都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需要而不断修订完善。如:中石化股份公司内控制度每年修订一次,河南油田企业管理基本制度每经过一段时期进行一次修订,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进步的需要。4.二者形成的动因基本相同。内控制度是因为部分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给公众造成巨大损失后,为了堵塞漏洞,防止舞弊和风险而对公众企业做出的强制性规范要求。而企业规章制度也是因企业管理、操作、运行的需要而逐步健全起来的,多是由经验总结或血的教训而铸就。因管理和控制的需要,是二者形成的根本动因。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部分,都是管理制度的范畴。但内控制度又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更高要求,是满足特定需要的控制体系,具有其特殊形式和创新性。

(二)内控制度的特殊性

1.内控制度的适用范围小于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一切管理规定、流程、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职能分工,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上级制度规定等的总称,是对企业所有经营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普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即分上下层次、又分专业类别,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如河南油田2003年清理局级规章制度达9106个,还不包括二级单位和基层的规章制度,仅整理成册210个制度就超过百万字,可见规章制度涵盖的范围和幅度非常庞大,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软环境。而内控制度的应用范围较小,一是适用的范围较小,仅限于大中型企业(主要是上市公司),而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二是控制的范围较窄,初始的内控制度主要是控制与会计信息关联的一些业务流程,现在的范围向人力资源等方向扩展,但与企业管理制度控制管理的范围比,内控的范围仅是其中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一部分,范围相对较小。2.内控制度的侧重面不同。由于内控制度的概念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审计会计报表真实性,而对企业相关制度提出特殊要求,使内控制度的侧重点在于与财务会计管理相关的管理要求。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为了使企业高效健康运转,不仅限于财务管理,也包括生产、销售等各条块制度,并且涵盖企业不同管理级次的制度,调控的范围是整个企业纵横交织的经营行为。3.理念和视角不同。内控制度更强调风险控制,更多地维护股东等社会公众利益,对合法合规性要求更高,而企业管理制度更注重效益性、可行性和适用性,更注重保证企业良性高效运行。4.法律要求不同。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法律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要求定期披露。是否建立了内控制度,甚至影响一个公司能否到国际市场上市融资。但《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对于企业应建立哪些管理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因性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管理风格差异等因素,所建立的制度体系差异很大,法规上也不便于做出统一要求。5.内控制度控制框架比较完善。内控制度以建立内部管理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前提,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五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内部控制框架,使内控制度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方法更先进、控制更有效。而企业管理制度,控制的方式、手段、理念和视角等许多方面,没有达到内控制度的规范和高度。6.内控制度的执行效率更高。企业对内控制度执行力情况有硬性的检查和考核,如中石化要求各分子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内控制度的穿行测试,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考评。审计中介机构还对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披露和监督,促进了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而企业管理制度因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检查动用资源多等原因,存在着执行率不高,部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的可能和状况。

(三)内控制度的局限性

1.内控制度的主要控制依据来源于企业管理制度,失去了企业基本制度,内控制度就成了无源之水。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都是依据企业管理的某项制度,主要内控制度的业务流程均附有依据的制度目录。内控制度是对企业制度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业务流程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对职责权限进行了系统界定。2.内控制度协调规范的范畴有限。内控制度从诞生起就具有内部会计控制的特定目的性,主要是与会计信息相关的程序性制度。对于非程序性的标准、规定等,内控制度一般不进行规范,涉及到的制度,一般采取引用企业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的方式解决。与企业规章制度调控范围相比,有其局限性,也就决定了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代替企业管理制度。3.内控制度具有一定的僵化性。由于内控制度实行的是各层级控制标准的高度统一,虽然定期对内控制度的不适应性进行修改,但由于内控制度是一套自上而下统一执行的体系,基层单位不能根据实际环境需要进行修订,不合理的或不适用的规定需要上级统一修订才能变更,有些不符合基层实际需要的内控制度多年也得不到修改,不能适应基层环境的特殊要求。而企业管理制度则不同,具有层级性,下级制定制度办法时,一方面执行上级的政策,更注重按照可行性和适用性原则将上级政策与实际情况融合。4.内控制度的执行成本较高。中石油聘请中介组织设计构建内控制度,耗资数千万元,还不包括培训、执行等费用。即使如中石化自己设计建设的内控制度,从设计、改进、培训、执行到检查落实,费用也是相当可观,增加了制度执行机构和人员,增加了审批环节和相关记录资料等,给企业增加了较高的成本。5.由于内部人员素质不高,或不能很好执行,以及内部人员串通作弊、蓄意营私舞弊,会导致内控制度失去应有的效能,因而,内控制度不是万能的。

三、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实践与探讨

(一)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比较看出,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否定,而是完善和强化。但多数企业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中,为了突出内控制度的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割裂开来,形成新的问题:一是出现与原有企业管理制度重复、重叠、关联交织,甚至冲突;二是增加管理机构和运行成本;三是造成概念误区,认为内控制度是另一套制度,消耗管理者精力。因此,有必要在发挥内控制度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二者的融合。

(二)对二者融合的探索及效果

为使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中去,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实现了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1.摸清制度家底,评估经营风险,选择高风险领域,按内控制度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的风险来源于市场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和法律环境风险等。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选择风险较高的流程和环节,重点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防范风险发生。2.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互适应修改。特别是修订企业管理制度时,借鉴内控制度的严谨性、程序性、系统性的优点。将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分类,对于程序性的制度,参照内控流程格式进行制度修订。如河南油田修订2010年版企业管理制度时,参照内控制度,按照统一的格式,制定各经济业务流程矩阵,使企业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在形式和要求上趋于一致。对于非程序性的配套制度,制定各类制度的标准格式模板,统一制度名称规范、内容规范、格式条文规范等,使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矩阵、制度适用的法规依据三部分相互结合,组成制度体系,达到制度建设规范化的目的。在修订内控制度时,依据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规定,符合企业特点,避免与企业管理制度冲突,直至达到一致性。通过相互修改完善适应,使内控制度镶嵌于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去。3.完善提高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制度完全适应内部控制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企业管理制度修订中,积极吸取内控制度强化风险控制、经济业务与事项的信息沟通、检查评价、岗位分离与权限指引控制等好做法;使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完整、目标明确、执行有力、控制有效、检查有度、考核到位。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分类,如:生产运营类、管理支撑类、监督保障类等,加强对高风险类业务的节点控制,细化高风险类业务制度的监控力度,使企业管理制度不仅完全满足内控制度的五项目标,而且达到其它管理需求,使内控制度有机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4.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吸收内控制度执行的好做法,把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执行率列入定期绩效考核体系中去,防止制度执行逐级弱化的情况。制度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为防止高风险发生的制度执行情况,定量考核;专业管理部门对分管制度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给与考核,使企业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5.归口制度管理部门,防止制度冲突,降低了管理成本。例如: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处将内控制度由财务部门管理调整为经营管理部门管理,实现制度由同一部门管理,避免政出多家,有利于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协调,有利于相互适应修改,有利于二者融合为一。

(三)实现二者融合的意义

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归口内控制度管理部门,吸收内控制度的管理优点,优化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二者的融合。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能够满足内控目标需要,二是避免了制度的重叠与冲突,三是降低重复劳动和执行成本,四是避免制度僵化,降低制度执行矛盾,五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人在管理中的首要作用。内控制度不是万能的,发生舞弊行为的许多上市公司,虽然已经实施了内控制度,但并不能完全规避内部人员串通作弊、蓄意营私舞弊的风险。

四、结论与建议

实施内控制度,是近年来世界性经营风险加大,社会诚信危机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强调内控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将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割裂又有其弊端,建议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力,才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6.28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讲解.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河南油田企业管理基本制度.2010

[4]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框架.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专题培训班资料,2009

篇10

论文关键词:合同管理 企业法律风险 控制

企业法律风险伴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一个企业只要保持运营,法律风险就难以避免。法律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企业法律工作的实质就是控制和解决法律风险,但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不仅仅是企业法务人员的工作,而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目标,因为它贯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并且随着企业外部法律环境、企业业务范围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具有整体性和持续性,不同类型的法律风险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取单一的办法势必降低风险控制的效率,因而要考虑不同部门的特点,业务性质,人员素质等,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控制措施,并且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才能使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符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加强合同管理是使企业法律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一条必然途径。

一、合同管理中业务单位的前期法律审查与法律事务部门的专业审核相结合是企业法律风险事前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对合同签约主体资质进行识别性审查,做到法律风险的事前控制

对签约相对方进行资信审查是为了排除不适格的交易主体,确保合同合法和避免产生法律风险,也是确保合同有效履行的第一道防线。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各市场主体的动态变化极为频繁,特别是目前的内外经济环境,国际市场持续的低迷,必然会使很多公司的履约能力受到影响甚至引起变化。所以对交易对象的资信情况严格审查,并及时跟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主办合同的管理人员认真开展签约单位的资质调查,及时掌握交易客户的现状,做好建档及动态维护,严把合同资信审查关。确认对方单位有相应的履约资质和履约能力后,再与其签订合同,对资质档案要及时更新维护,否则无法从源头防范经营风险。通过对、签约主体资质审查,以识别合同订立的合法合规性、签约主体资格、资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关证件的有效性,做到法律风险的事前控制。

(二)采用格式文本,加强条款的审查力度,可以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

书面合同可以使当事人双方能够准确的理解合同规定,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便于管理。同时也为将来万一发生纠纷时提供了原始的文字证据,为及时解决提供方便。企业的合同主办部门在订立书面合同时应当优先采用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格式合同文本,因为此类合同示范文本是经过专业法律人员和有关部门业务骨干集中集体智慧偏订而成,其内容严谨、完备,不仅防范合同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也大大减轻了企业法务人员审查合同的繁重度。为此,企业一方面要扩大合同示范文本的宣传和使用范围,另外一方面企业专业法务人员也要指导业务人员正确使用,严格各选填项的填写,对个别内容确需修改的,须加盖合同专用章以完成双方确认,避免留下纷争。使用非合同示范文本的,应当由专职法务人员审核。努力实现法律工作从服务型向管理型,从事后救济型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型的根本转变。

二、合同管理有助于企业法律风险的事中控制

搞好合同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和问题,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应该发生纠纷和损失,从而做到法律风险的事中控制。作为独立法人的公司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签订的合同往往数量巨大、类别多样,那么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合同履行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较大。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必须做到以下的几点:

首先,要求合同承办人员切实负责,积极主动地督促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并要求对方按时按质量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如果合同履行中发生问题,应按照《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规定主动和对方协商解决,并依法及时采取补救和应对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些合同承办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往往会疏忽往来单据的确认,如对方的专项委托授权书的确认、货物出厂票上对方单位的签字确认。这些工作上的疏忽大意,会出现履行义务举证不能或举证不足从而导致败诉的风险。因此,我们一贯强调合同管理和承办人员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按制度办事,一丝不苟,以维护公司利益为己任,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

其次,企业的法务人员要定期检查各主办单位的合同履行情况,督促各合同主办部门按合同规定履行各项义务的同时为公司取得各项利益。目前,比较常见的督促手段主要有:定期的合同管理专项检查、不定期的督促检查、主办单位合同履行终结表的报送及台帐的管理,这些手段的运用能够让企业法务人员了解到整个企业经济合同履行的大体状况。

再次,完善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制约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密切的配合,互相制约,做到联系制度完备,传递手续齐全,及时的反馈信息,而不能搞“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如销售部门要及时反馈信息,把合同的订立情况与发货情况向财务部门通报,财务部门发现合同履行的问题要及时向企业相关管理者报告。

三、及时履行合同管理的闭环手续,做好法律风险的事后控制

合同的关闭,就是指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企业对完成的工作成果,如没有特殊情况,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验收,及时关闭合同,在关闭合同时,要求主办方要对相对人资质及合同中的关健要素再次认真审查。合同的闭环管理在整个合同管理流程中处于最后的一个阶段,但它在企业法律风险事后控制中确又是非常之重要,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关闭管理与企业内部财务监管制度相衔接,突出了风险控制点的管控措施。如果缺少了这一关键环节,那么再严密的合同条款都有可能形同虚设。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出血点可能会逐渐放大,最终伤害到整个企业正常运营。

2.合同关闭管理是法律风险事后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合同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在付款审查的视角不同,前者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更关注结算时的法律风险,排除合同关闭的隐患;而后者更关心量、价的变化以及书面形式真实性。以前,合同签订后是否得到正确履行,是否合法关闭,合同管理部门均不得而知,法律风险难以有效控制。推行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后,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与合同签订前会签互相呼应,把住了“入口关”与“出口关”,堵住了“出血点”。另一方面,风险不仅来自对方,也要确保我方不违约,例如付款要按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否则会招致对方的索赔。特别是我方较为强势的情况下很容易忽视合同条款而自行其事,这为今后可能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3.合同关闭管理不仅是一个履行程序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制宣贯的过程。企业法务人员的强力介入,在合同关闭前法律审查中揭示出一些问题,说明了“一个条款完备的合同要强于事后补救”的道理。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一些企业员工中头脑中固有东西,从而认真对待合同关闭前的法律审查,保证企业的利益不流失。

4.对合同关闭前法律审查的不断研究,可以反过来促进企业更加注重使用合同示范文本,通过对个案的总结梳理与提炼,可以将经验教训化作最佳实践,指导未来的各项合同业务。同时,通过研究对方单位在合同关闭时的行为,促使企业在合同管理中拾遗补缺,更好地运用合同化解法律风险。而且通过合同关闭的管理与后评估可以及时对企业工作流程、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总结好的经验,保证今后法律风险识别的准确性,能更好的完成法律风险的事后控制。

四、加强合同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巩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光靠法务人员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体系,并建立起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包括企业管理层和各管理风险点岗位在内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从事合同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是精通本部门业务人员,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法律、法规;熟悉合同履行和合同管理。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培养有应变能力、坚持原则、知识面宽广的人员担任合同管理工作。根据主办方业务的特点,总结以住合同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有针对性的加强合同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从而巩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只有使人员配置适应工作性质要求,才能使得工作职责得到充分的履行,从而保证合同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真正发挥它的法律风险防控作用。

五、注重合同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完善法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