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

篇1

关键词:韩国综艺;传统文化元素;Running Man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一、节目简介

Running Man于2010年7月开播, 是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的SBS电视台的主打节目之一,也是《星期天真好》板块的组成单元。SBS电视台通过此节目,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娱乐节目新形态。

节目主要以竞赛方式进行,一般邀请韩国偶像、艺人为特别嘉宾,游戏是重要组成部分。游戏设计夸张,为了搞笑,参与嘉宾常需卸妆,便于拉近受众与偶像之间的心理距离。开播五年来,不仅在韩国国内广受欢迎,在亚洲其他地区也大获成功。2014年,中国浙江卫视向SBS电视台引进此节目的版权,一同合作新节目《奔跑吧兄弟》。该节目于2014年10月10日在浙江卫视首播,被誉为“中国版的Running Man”。

Running Man这档大型游戏综艺节目作为如今最受热议的韩国综艺节目之一,除栏目环节设计精彩、主持人之间互相配合和对节目的推动外,节目的核心仍是渗入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二、节目中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1.饮食文化

Running Man中对美食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亲自体验。例如,由嘉宾和主持人亲自体验制作泡菜的乐趣,配以讲解,加深了观众对传统食物泡菜的认识。第二种就是将这些传统美食融入游戏环节中。比如济州岛特辑中嘉宾要根据听到的方言介绍,按照正确的顺序卷着食物吃,既展示了传统美食,也表现出了方言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给美食赋予了地域性的新鲜感。

2.服饰文化

Running Man节日特辑中,主持人和嘉宾常常会穿着韩国传统服饰――韩服。多彩飘逸的韩服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增加了节目的效果,同时还展示了韩服的传统之美。

3.建筑文化

建筑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播载体,如果能在游戏中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可谓一举两得。由于Running Man的游戏特性,几乎每期都会选择极具韩国文化代表性的建筑作为活动场地。如在国立国乐院拍摄民乐盛宴一期节目,进入国乐院后一幅恢宏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此时字幕会配合演奏的曲名以及含义,让观众对演奏有进一步的了解。嘉宾主持人跟着音乐展开游戏,也使观众见识到韩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游戏活动与文化传播也显得自然,毫无牵强之感。

4.传统节日

Running Man通过传统节日特辑的方式,使很多被韩国人遗忘的习俗被大家重新记起。比如新年特辑、中秋特辑等。

5.音乐文化

音乐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可以感染人的情绪,加深对节目的了解。Running Man的音乐一方面融入游戏内容中。例如唱歌环节中,有多种韩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猜歌名游戏,考虑到游戏者的不同背景,节目倾向于选择年代比较久一点的大众歌曲;另一方面是作为配乐的音乐呈现,尤其是极具个人性格特色的音乐,这是Running Man的一大特色。

三、国内影响

1.高收视率和高人气

作为三大台之一的SBS的当家综艺Running Man的播出时间在周日的晚饭点的黄金档,从2010年开播以来,其国内收视率一直在10%以上,可称为“长寿综艺”。

自开播以来,Running Man每年都在韩国SBS演艺大赏中获得包括“最高人气节目赏”“最优秀节目赏”等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并且连续两年获得百想艺术大赏的TV部门女性综艺赏。

2. 强大的制作团队及参演嘉宾

首先,Running Man的团队十分强大,MC(Micphone Controller)们都是业界翘楚,主MC刘在石更被称为国民MC,实力强大的MC保证了节目在韩国的影响力。同时,强大嘉宾阵容是节目强势的体现。其嘉宾从演艺界扩展到体育界的各类运动员等。在2012年的全盛期,国民级大咖孙艺珍、金喜善等把Running Man作为自己的综艺首秀,还有韩国一线明星崔智友、河智苑、韩佳人等加盟及香港特辑中的成龙等,无疑不是其极高地位的体现。

3.游戏成为独特的节目视觉符号

Running Man开创了有自己特色的许多游戏,如独创性的撕名牌;而且会根据节目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来创造游戏,保证了节目的创新性,也使得韩国国内许多综艺节目争相模仿。

四、海外影响

1.“韩流”风靡亚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综艺节目播发版权的海外输出,以Running Man为首的韩国综艺的受众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以百度贴吧为例,截至2016年1月12日,百度贴吧Running man吧已有主题89125个,帖子10894295条,会员数达1015253人。

借助Running Man,韩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使得国外观众对韩国的了解越来越深,韩国文化对中国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 赴韩留学热 赴韩旅游热

韩流的吸引力以及韩国综艺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引领了赴韩留学热和旅游热的潮流。

2014年韩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赴韩留学的外籍学生中,中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赴韩留学的外籍学生共8.5万名,中国留学生共计4.8万名,占56.7%,亚洲国家为其主要生源地。

赴韩旅游人数连年攀升。据韩媒《朝鲜日报》报道:2014年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共392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占赴韩旅游外国游客中的最大比例。旅游项目多为韩国著名的地标建筑、韩剧经典场景以及韩国民俗体验等,这些都离不开韩国综艺节目中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与推广。

3. 版权输出 二次传播

由于Running Man节目形式新颖和收视率火爆,2014年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团队联手打造了中国版的“跑男”――《奔跑吧兄弟》,该节目在借鉴Running Man成功经验的同时又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处理,在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粉丝。根据CSM50城市网收视率显示,前五期节目中有四期位列首位,第五期更是达到了2.489%的高点。

随着《奔跑吧兄弟》的大获成功,原版节目Running Man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关注。Running Man由于版权输出带来的二次传播威力不容小觑。

Running Man作为当下最火热的韩国综艺节目之一,除节目形式新颖、主持人的默契配合以及丰富的节目环节设置外,其成功的核心因素仍是节目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节目通过对建筑、饮食、节日、音乐等传统因素的表达,彰显了韩国文化自身的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国内和海外影响,推动了“韩流”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春节 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92-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然而,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出于安全考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潜意识中,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也有人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搭建文化桥梁,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调整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可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中国所特有的、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特点。

文化对政治、经济、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性;其次,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塑造人格,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再次,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人格修养及思维方式——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聚宝盆。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课程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渗透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因为语文教材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加之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的缺失,都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作为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题解解读、注释分析、师生讨论等方式把重点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在《师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我向学生总结出韩愈三点进步的“师道”思想: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老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师和弟子的关系的是平等的,倡导和传播古人的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的思想,让他们对老师的理解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情感共鸣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人文基础。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专注阅读文本这,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

中国古今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如组织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弟子规》《三字经》背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还锻炼着学生的心智,启迪者学生的心灵。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篇4

1.引入传统文化可以纠正标志设计同质化的趋向。目前,由于标志设计过多引入西方现代的艺术设计理念,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表现。这就导致,我们的标志设计作品往往过于彰显了简洁的一面,而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民族化形式;而且,由于设计语言的重复使用率极高,造成了很多标志设计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的倾向。因此,在标志设计实践中引入传统文化等元素来加以纠正。

2.引入传统文化与,不仅可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促进自身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若能将传统文化体现在公众日常必然接触的设计作品中,就等于将传统的文化渗透到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这就很自然很直接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长期以来,标志设计行业一直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接轨。虽然促进了标志设计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使作品丧失自我个性的危险。而要彰显标志设计作品的个性,最为自然、最为直接的一条途径就是回归于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运用。

二、引入了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1.中国联通的公司标志。该标志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的。形象上类似于中国结,色彩上也运用了中国红,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日久天长。这一标志将我们的传统图案运用其中,更有中国味。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将北京的“京”,利用书法形式,演化成奔跑的人形,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渗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该标志渗透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展现着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质。

3.2008年申奥会标志。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的色彩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展现了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充满了动感,一个小小的标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包含其中,同时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这些都是被各界人士所赞赏的标志,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成功的案例,这些标志在另一方面将我们的文化得到了发扬,也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使传统文化得到普及。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 思政辅导员 教学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当今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因为倡导传统文化其中内涵非常丰富,而面对大学生,特别需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从而有发扬的能力。那么在第一课堂推动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政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上的旗手、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益友。不仅是高校教育中的管理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1]思政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通过润物无声的言语影响学生,通过行为的示范引导学生,更要从最为基本与直接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提升辅导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基于此背景,思政辅导员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系列第一课程能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涵,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工作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孔子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阐述了君子应具备的素养。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志于道”,君子应树立伟大志向,符合“道”的志向均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学生指引着立志方向,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报效国家相结合,是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就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儒释道三家的孝道、尊贤才、包容、和谐、厚德等思想对大学生树立人生志向有着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大学生摆脱追求高分心理、重新审视祖国人民和自己内心的需要、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渠道。[2]

2.塑造学生行为模式,为适应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对成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传统文化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类的行为模式比比皆是,对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提高自我管理、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有着引导和塑造作用,对大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3.通过传统文化渗透,达到思政辅导员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

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没有充分重视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优秀成果,在北大的讲话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而这些例子、这些成语使读者能够倍感亲切,能够使听众更直观感触到民族荣誉感和存在感,能够更好的提升民族凝聚力。大学生站在整个时代的前沿,能够接触更多的先进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于传统优秀成果的重视程度,作为辅导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引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

二.教学基础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前期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实践方式入手,得到有益的经验。比如通过开展相关类型的专题教育项目、辅导员培育项目、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程与蓬勃发展的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等方式,了解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从而帮助有效开展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

1.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针对高校有兴趣学生开展一个文化传播力研究会、一个跨文化教育中心、一个文化社团群、一批文化传播大使、一批文化导师和一系列示范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系统设计、有效组织,协同推进,培养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者。通过这些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思政辅导员在筹划、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教育的同时,能够

2.中华传统文化类辅导员培育项目

通过高校辅导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工作室(培育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和目标,研究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素材和经验的获取有着显著的成效。

3.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

可以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浅显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普及。比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等传统文学类课程,或比如中国通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理论型课程。

4.中华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为本,培育和发展并重,学生社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制定专门政策和制度,在专业指导教师聘任、活动场地和经费、新兴社团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校园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思考

1.分条块开设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从思政育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德、体、美多维度出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设相关课程,比如经典诵读系列教学,以传统文化中道德层面的基础知识普及和传播形式达到从德行方面的教育。这些经典诵读课程主要还是将普适性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对大学生进行阐述,初步基本面上的普及。修身养性系列教学,以中华传统养生国术教授课为形式,开设《太极拳》、《八段锦》、《武术》等课程。涵盖中国古代道家、法家等流派的健身功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身健体的基本功法。文、乐、书等系列审美教学,从文艺、音乐、书画等方面,从而陶冶学生的美学细胞。文艺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茶道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培养中华传统技能的艺术修养。音乐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二胡、古琴等系列课程,增强学生对于传统乐器的了解和普及。书画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书法、国画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传统书画艺术氛围。

2.结合实际的教学评价方法

辅导员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过程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建立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成长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表现、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反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习得程度与情况,有助于辅导员及时总结授课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门行业协会或者民间重要人士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专业行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要通过“经典诵读”、“修身养性”等活动关注学生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关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结合校园中现已有的辅导员培育项目、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积极引入到第一课堂中,关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相关的传承中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不断提炼教学方法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三个方面对思政辅导员如何提炼教学方法和意义进行阐释:一要注意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思政辅导员队伍定位的反思,要从本质上明确思政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根本意义和核心任务,明晰思政辅导员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学生精神灵魂的铸造者”这一重要角色;二是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一方面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开拓创新,建立能够触及学生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教育的感染性,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于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引导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三是着力从灵魂、理性、本事、人格魅力四个维度上提升思政辅导员自身的教学修养,构建思政辅导员教学体系。思政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善于把“问题”变成“选题”凝练成“课题”,将经验上升至理论,逐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最终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史哲理论背景的专家型思政辅导员,做好“铸魂育人”这一核心工作。[3]

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等,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以来,外来文化的挑战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因此,中国文化不能回避外来文化,应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性要求,把中国文化建设成现代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如何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将传统的、经典的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将是值得深刻研究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辅导员第一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将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使大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维护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

[2]初探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契合”[J]高翔,张丽叶,曹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15

篇6

2020年传统文化课程总结

延期开学以来,全校教师齐心聚力,为学生开设了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通过形式不同的素养课指导孩子们在家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让孩子们在“居家隔离”期间过得充实、有意义,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月份,有两个节气,一个是惊蛰,一个是春分。我们带孩子们走进二十四节气,带孩子走进唐诗宋词等等,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诵读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在第五周学习生活中,我们开启了传统文化居家课程,带领孩子们走进唐诗宋词,让孩子们在参与的同时感受诗词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诵读经典。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孩子们主动思考并动手制作了具有传统色彩的物品。二、才艺大比拼,同学们根据当前疫情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自编诗词。三、诗歌故事大会,同学们走近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们的人生,将自己收集到诗人的故事改编后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篇7

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魂。教育也从古老的传统教育,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古代传统教育的精华以古代先贤总结提炼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己任,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坚持在各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学科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将课程知识、技能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结合起来,突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B。

突出语文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主体作用 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将《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古代经典根据不同学段纳入语文常规教学,通过晨读、欣赏、诵读、午练、暮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之受到爱国、诚信、友善、文明、礼仪等教育,身心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延伸语文课堂,整合其他课程资源 在发挥语文学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其他学科也要齐头并进,创造性地将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少年儿童能全面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使之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学科。学科涵盖历史、地理等知识,既有古代名人先贤立德修身的事迹,又有爱国志士的故事,具备很强的人文性,为进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乡土文化等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音体美等学科,同样集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发掘教材中诸如京剧、剪纸艺术、民族器乐、国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以欣赏、感悟、体验、参观等形式,培养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情感,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依托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办学软实力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要求学校在“双基”训练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今倡导的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读书节,以传诵经典为主要内容,通过晨读、集体诵读、说古代先贤名人故事、汇报演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瑰宝的认识。开设写字课,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结构艺术。开展软硬笔书法比赛、汉字听写大赛,培养学生对汉字艺术的感情和美的熏陶。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游园、灯会、收集对联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减少因时代而产生的时空距离。体育节里,在正常项目的设置中适当安排一些诸如跳绳、拔河、太极拳、武术、抖空竹等传统体育活动。艺术节开展曲艺、民族舞蹈、陶艺、艺术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活动。在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渗透友爱、谦让、文明、礼貌、守纪等礼仪教育,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既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教育信息化发展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正处于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安徽省作为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取得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技术上的变革,让教学不拘泥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这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保障。

目前,各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限制少、人际合作便利。教师在教学古学经典时可以随时调取网络上音视频资源,也可以录制微视频上传到空间,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作业,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学生学习时也可借助网络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写字课上,教师播放着《高山流水》,学生练习临摹。信息技术的革新,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新的时代特征,横亘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鸿沟进一步缩小,传统文化教育不再是源于文献、口头说教、历史遗存和难以实施的。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外交流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可见,作为教授外国文化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的教学任重而道远。但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程中因四六级考试的应试压力而造成一些灌输式教育的弊端。现存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更加单向,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有明显的缺失表现。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涵义

按照《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天、地、人相对话的历史性记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有形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理应发扬光大。

二、当前大学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缺失

作为与世界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语言工具,英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越加广泛。在大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倾向于西方文化的引进。英语教学通过社会实践的过度强化和宣传,成为升学、晋升和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但却忽略了大学生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能力的基础应该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和对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事实上,教授和发现影响传递信息的各种文化因素(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必须以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为比较对象,只有通过两种文化差异的比较才能找到影响交际的各种因素[1]。对他国语言工具的能力运用要以加强母语文化的学习为基础,否则,在英语教育中过分重视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忽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学习和输出,就必然导致当前这种教育缺失,即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外语学得一知半解,而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传统文化却被同化得不中不洋、被遗忘得不知所以,失去了本来的韵味。

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四六级拿到高分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仍然不能很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尤其他们在谈及中华传统文化事迹和历史渊源时经常哑口无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的缺失。这种现状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必然造成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必然带来负面影响,面对这种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缺位现象,我们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面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着重对西方文化的传播而忽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这三方面进行改进,注重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大学英语教育同样承担起传播与振兴中华文化的重任。

1.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适当调整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大学英语的教材是以培养学生能力结构为目的的知识载体,而知识结构自然是其中的最基本的结构。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实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是关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讲之甚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该教材的内容大多数是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内容,距离中国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比较遥远。这种距离感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难以从课本上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一旦进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环境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文化失语的现象[2]。因此,对当前教材建设的适度调整,就是要在教材内容中增加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加展示中国文学、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的丰富内容。并且,要将这种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相匹配,即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可以以必修、选修或课外阅读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开设用英语教授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使之也变成高校的通识教育。事实上,国外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并有大量著作,可以原汁原味的引用和学习这些原著内容,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所选篇目可中英文对照,做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通过开设这种融合中西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学习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与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意识,并指明中华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可成为英语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

2. 以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当前的国际交流中,英语仍然是主要的工具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这就要求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我们要运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文授课,不能一味注重对学生笔头功力的培养而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除了日常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利用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热爱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兴趣。在对涉及到有关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课文讲解时,可以引入中国文学与文化内容,并根据其主题观点进行中西文学与文化的互证、互释,使学生在对比中对中西文学与文化的各自特点有清晰的认识[3]。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准备一些具有中华特色文化现象的英文材料,比如运用英语讲述“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具备浓厚中华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以及用英语讨论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问题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在进行第四单元《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教学时,可安排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若干象征进行自我学习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最后还可按小组划分要求各小组用英语向全班介绍中华文化的某一象征;对第七单元《比尔•盖茨》的教学,则可适当联系到中国的IT巨头,或以“人生楷模”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熟悉的国内科学家、作家等。此外,多媒体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既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又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易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毕竟,对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立体式的学习过程,不能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大学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以本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学习外国语言及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延伸到任何一个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去。要将英语学习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文化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培养学生能够准确恰当的运用外国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的能力。

3.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国学修养。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主体,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和国学修养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成果的优劣。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和内涵,可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进行对比,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行为礼节、道德规范、文学价值、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进行对比讲解。具体来说,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讲授英文的字面意思,在涉及到西方传统节日、和风土人情等内容时,还要讲解这些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华文化进行对比解释。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西学知识,更要具备深厚的国学修养,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等,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旁征博引。总之,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在跨文化交流中大显神通,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智慧[4],并以这种专业优秀自身素质来感染学生,给学生形成榜样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横贯中西、纵横历史的知识脉络。

大学英语的课堂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所在,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向学生们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又要以英语为工具和载体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配合适当调整的教材,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运用能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青年,尽到身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2] 张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0(4)

[3] 曾宏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5(4)

[4] 孔倩云.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J].邢台学院学报,2007(2)

篇9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水平的飞速提升,工业设计受到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广泛关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工业水平多受到经济、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多部分还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始重视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并且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此后的20年里,我国的工业设计开发流程和教育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工业设计水平也在不断突破,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状态,大多数工业设计的风格都无法得到世界市场的认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较发达国家短,工业设计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工业设计跻身到世界潮流中,必须分析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工业设计思想,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经验,采用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衍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能有效的反映出中华本文由收集整理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我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艺术形式和观念形态的综合表现,是由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和祖先共同创造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发展历史悠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体现,向人们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看到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时,我们都能想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传统文化却被保存并流传下来,在物质和思想放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使得现代工业设计在材料、颜色和形态方面都有可借鉴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其基本内容如下:

1.动植物类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许多工业印刷艺术品中多运用到动植物类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动物类的麒麟、龙、凤、大熊猫等,和植物类的梅、兰、竹、菊、松、牡丹等在工业印刷中应用广泛,使得工业产品的美观性更强,在体现工业产品个性化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乐器类中国传统文化。像古筝、笛子、二胡、古琴、琵琶、萧等乐器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可以借鉴此类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使得工业产品的经典特性更突出。

3.器物类中国传统文化。器物类的陶器、玉器、中国结、古玩、鼻烟壶等,通过其外形和色泽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时代文明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们只会的结晶。

4.民间艺术和工艺类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知名度最高的民间艺术品和工艺品包括剪纸、刺绣、泥人、皮影、风筝等,武术是一种经典的民间艺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不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5.思想文化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化类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文化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就是告诉人们相处的时候应该自然和睦,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也应用到该思想,形成了最实用的绿色设计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工业设计的内在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流传。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工艺设计者在进行现代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工业设计中,这些现代化的产品才能得到国际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就是造物艺术和技术的有效结合,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实现现代工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民族文化符号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中国象征民族文化符号的就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对于工业设计中的民族符号表达具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常见的民族文化富豪有图腾、吉祥等。像那些图案内容丰富的纹饰,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并且大多是吉祥的寓意,这是中华民的一种特殊文化偏爱。梅、兰、竹、四类植物常被用作工业图式,寓意君子良好的品质,其实人们应该修身养性、淡泊明志。此外,龙、凤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等常设计元素常备用到家具、灯饰中,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艺术色彩,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大量使用,能够有效增强工业产品的时尚感。中国传统纹饰通常具有色彩古典高雅的特点,其中国传统风味十分浓厚。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如果仅仅使用表面化和符号化的中国传统元素,就不能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无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完全体现出来,使得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缺乏内涵和灵魂。此外,民族文化符号不仅仅应用在产品的外观上面,应该贯穿到工业产品的整个生产制造流程当中,使得消费者在使用工业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

3.周易、儒家思想、到家思想、佛文化等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周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文化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周易中主要阐述的是“简就是繁,就是丰富”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大多强调“简”的神韵,在其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反对过分强调外在的修饰。例如我国的明式家具大多简洁素雅,极具艺术感染力,其造型语言丰富多彩极具动感和韵律,其塑造的基本形态可以充分体现出古朴、温婉、大方的风采。对现代工业设计具有深远影响的苏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文化等,儒家思想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品的整体外观,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将产品的外观和文化内涵融合起来,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4.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工业设计中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工业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使得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形态更美观,有效实现人机和谐和人际和谐的目标,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工业设计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民族符号和工业产品纹饰形态的关系,华硕这个计算机品牌就是将“云门舞之竹梦”的设计理念充分的引用到其中的一款机型中,在该产品的工业设计中融入竹的特点,使得产品更具中国风情,深受文化爱好者的爱好。总的来说,华硕这个品牌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其中,最终实现华硕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中国人都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优质工业产品设计不仅有效体现展品和人的和谐,还能通过工业生产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使得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更能理解自然会人类的融合,实现构建和谐共生社会环境的目标。例如现代化的餐桌和配套椅子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企业根据就餐人的身高、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出高矮尺寸兼顾的桌椅,让人们在就餐的时候感到舒适和关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都喜欢正圆形的餐桌,正圆形的寓意就是“团团圆圆”,这充分迎合了众人的心理特点。人们能在使用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的过程中,能深刻的体会到中也设计中表现的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广泛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使得工业产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国际认可,还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流传和发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于热门情人节活动总结范文   xx局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 局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 主题活动总结主题活动总结根据区文明办的有关通知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 略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局领导高度重视,集思广益, 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的 “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顺利开展,局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节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科室以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载体;突出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突出营造家庭美满、 社会和谐氛围的具体要求,全面推进我局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一)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结合“在我们的节日”期间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我局党委印刷了“迎七夕、诵经典”文学小册子,并对全局干部职工及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发放,要求各科室组织诵读。活动陶冶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在诵读经典中受到中华情爱文明的熏陶,续写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新故事。

  (二)开展爱情文化活动

  在七夕节来临之际,我局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观看 “七夕”节期间民俗表演团体、民间艺人在我区各地举办的各类传统工艺和七夕民间技艺表演。鼓励干部职工参与节日期间组织的歌舞晚会,活跃了单位气氛,促进干部职工间的有效交流,增强了团队战斗力。更让干部群众充分感受节日的浪漫气氛。

  (三)开展“七夕传统节·共植爱情树”活动

  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七夕”文化内涵,突出“爱情忠 贞、 家庭幸福” 的主题,我局精心组织开展了别开生面的 “七夕传统节·共植爱情树”活动。组织局干部职工及其配偶,共20对夫妇代表在局花园内进行植树活动。为我局环境增添绿色气息的同时,为人们作出了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

  在本次活动中,我局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导文明和强化作风的热潮, 更是承七夕文化精髓,扬民族传统底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关于热门情人节活动总结范文   根据区文明办的有关通知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局领导高度重视,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顺利开展,局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节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科室以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载体;突出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突出营造家庭美满、社会和谐氛围的具体要求,全面推进我局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一)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结合“在我们的节日”期间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我局党委印刷了“迎七夕、诵经典”文学小册子,并对全局干部职工及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发放,要求各科室组织诵读。活动陶冶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在诵读经典中受到中华情爱文明的熏陶,续写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新故事。

  (二)开展爱情文化活动

  在七夕节来临之际,我局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观看“七夕”节期间民俗表演团体、民间艺人在我区各地举办的各类传统工艺和七夕民间技艺表演。鼓励干部职工参与节日期间组织的歌舞晚会,活跃了单位气氛,促进干部职工间的有效交流,增强了团队战斗力。更让干部群众充分感受节日的浪漫气氛。

  (三)开展“七夕传统节〃共植爱情树”活动

  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七夕”文化内涵,突出“爱情忠贞、家庭幸福”的主题,我局精心组织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七夕传统节〃共植爱情树”活动。组织局干部职工及其配偶,共20对夫妇代表在局花园内进行植树活动。为我局环境增添绿色气息的同时,为人们作出了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

  在本次活动中,我局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导文明和强化作风的热潮,更是承七夕文化精髓,扬民族传统底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关于热门情人节活动总结范文

  一、开展“七夕”主题诵读活动

  诵读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历代名人关于七夕的经典诗文;二是与七夕节紧密联系的歌谣、诗篇、美文等;三是历代名人歌颂纯洁爱情的名篇佳作;四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流传的经典爱情故事;五是近代或新时期关于爱情忠贞、家庭和睦的感人故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传承中华情爱文明,讴歌纯洁爱情、诠释爱情真谛,使人们在诵读经典中受到中华情爱文明的熏陶,续写高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新故事。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氛围

  利用展板、黑板报、宣传画和网络平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做好“七夕”节日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七夕节日氛围,不断扩大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