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 青春期家庭教育 亲子冲突 班主任 态度改变

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子女互动共振的教育工程,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关系结构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顺利推进。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成功家庭教育机制的建立取决于亲子之间的和谐互动,而在这和谐互动之中,班主任的有效指导与协调则是必不可少的剂,尤其是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家庭教育阶段,实现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适度参与和积极影响成为了家庭教育和谐施行的关键环节。

一、班主任对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

青春期的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全局的稳定。在这个子女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由认知、情感、行为与态度等不相容而导致的亲子冲突①常让家庭教育陷入无序的非实体化状态,据最新研究分析,青春期不仅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而且随着所处阶段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冲突程度,如王云峰等在其《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②中就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详实的阐述。

家庭教育的无序非实体化状态一方面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异化”,降低家庭对个体的支撑程度,另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子女个体的人格完善、行为倾向、学习兴趣等,阻碍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无论是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还是对家庭、学校、社会都会造成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自杀犯罪的案例中,有很大部分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或者缺失导致的。因此,作为学生个体在学校成长发展的主要责任者――班主任而言,科学施行青春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实现家庭教育的积极转化,努力促进亲子冲突管理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更是必要的,这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的必要举措。

二、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构成要素

作为班主任来说,客观分析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构成要素是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就目前学术研究而言,主要还是遵循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模式的趋势,即从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分析③,我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将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构成要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家长专制意志”和子女的独立价值选择。在青春期中,子女个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有不稳定性,但越来越突出自主性、独立性,而作为习惯为子女做主的家长,却仍然希望一如既往地以家长意志设计子女的发展路线。但由于受时代环境、教育水平和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意志与子女的观念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脱节,亲子之间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存在着分歧,甚至是南辕北辙,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亲子间没有必要的有效沟通和相互尊重,就势必会引起父母家长意志和子女独立倾向的日益分离,而这种分离最后会形成亲子冲突,引起一系列其他亲子问题。

2.父母的严厉管教和子女的争锋相对。在许多家长的思想观念中,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的思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为了督促子女金榜提名,往往会从幼开始,就采取严格的教育方式,强加给子女许多他们所认为的必要训练与经历,长期的被动选择不但会使子女形成强烈的压迫感,更会从本能上产生各种形式的抵制。而当这种压迫与抵制随着父母期望与子女表现差距的增加愈演愈烈时,特别是在子女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度落差很大的青春期,必然会致使亲子间关系的恶化、沟通的失效和亲情的淡化。

3.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和子女亲情的缺失。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而相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家庭结构不完善,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将会影响子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在家庭结构不完善的条件下,很多个体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性格相对孤僻,处事相对偏激,而到青春期时,面对急剧的生理与心理变化,面对社会化的过程,这种孤僻、偏激会更加强烈,所承受的社会化压力会更大,因此,对家长意志的抵触与反抗会更加剧烈,亲子冲突的程度也会超出一般家庭。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尤其是对离异、单亲家庭结构对子女个体的影响方面④。

三、班主任对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态度改变策略

青春期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的态度是决定其中所有环节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来说,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⑤,对个体行为表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冲突根源出发,科学利用态度改变理论,不失为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另一蹊径。

1.宣传说服是前提。宣传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即改变、巩固或加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⑥。而在宣传说服的要素中,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积极进行宣传说服。对学生家长来说,班主任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他们积极地沟通,充分利用他们周围的成功教育典范和他们的爱子之情,通过家校信息通、父母网络学堂、家庭教育展览、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其认识到亲子冲突的根源,学会尊重子女,学会无条件接受子女,让子女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不是一种强制的压迫和因受压迫而感到的恐惧。对学生来说,班主任也需要通过一系列宣传途径,如阅读书刊、班级陈设、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父母无私的爱,感受到父母的含辛茹苦和殷切期望,从而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和无条件接受父母。

2.实践参与是途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是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或是在活动中让他发挥自己的主动性”⑦。这些都是个人态度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除了理论上的说服宣传外,班主任还需要举办各种形式的亲子实践活动,诸如素质拓展、团体辅导、换位表演、联欢活动等,培养他们的亲子协作关系,深化他们的认知、互信、互爱,增进他们之间的亲子感情,实现亲情的有效传递。

3.循序渐进是标尺。在态度改变理论中,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除了注重宣传说服、实践参与等方式之外,还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原先的态度立场与其后所要达到的态度改变之间的差距,在充分权衡这个差距的前提下,需要注重态度改变的循序渐进。在青春期的众多亲子冲突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问题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积累过程的,并非一蹴而就,面对亲子稳定和坚固的态度防线,班主任应从长计议,制定阶段性的持续指导计划,一步步深入亲子的内心,逐渐改变两者之间的对抗状态,而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使亲子关系更加恶化。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首先通过感恩教育和促进父母家教方式的改变,缓和子女对父母的敌对情绪,其后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引导双方的心灵沟通,使双方都能感到对方的爱意,最后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对之前的指导进行巩固和反馈,及时引导双方消除在再沟通和再教育过程中的误区,进一步强化正在形成中的新态度。

4.群体规范是辅助。在著名心理学家海德的“平衡理论”中,特别注重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而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则进一步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因此,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班级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通过群体指导的方式,逐渐引导子女的心理倾向,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互助的形式,促进子女对父母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通过召开家长交流会、心理咨询会等形式,实现父母之间的群体讨论和经验分享,从而改变其原先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从内心中真正建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5.有效沟通是关键。“沟通又叫通讯和联络,指的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它意味着沟通双方分享经验、思想、感知和情感”⑧,因此,有效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一环,而在所有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根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双方的无效沟通,父母对子女的猜忌,对子女行为解读的歪曲,逐渐形成了子女对父母的误解和恐惧,加剧了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态度,进而导致双方的信任危机,并引发了诸多亲子问题,因此,首先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是和谐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所谓的有效就是通过沟通我们要达到互知、互信,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积极搭建亲子间的沟通平台,让父母理解子女的内心,让子女体会父母的望子成龙,只有这样,亲子之间才能找到和谐的共同点,也才能在这个共同点的基础上,实现家庭教育的和谐与共赢。

家庭之爱,需要亲子共同编制,和谐之爱,需要亲子共同支撑,班主任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终落脚点,努力搭建家庭教育的有效平台,恰当运用宣传说服、实践参与、循序渐进、群体规范、有效沟通等态度改变策略,实现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干预,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注释:

①张林,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②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③俞国良,周雪梅.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④关于具体研究的成果和动态,可参见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⑤⑥⑦吴晓义,杜金锋.管理心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47-148,171,171.

⑧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224.

参考文献:

[1]吴晓义,杜金锋.管理心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林,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4]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篇2

关键词:亲子阅读;图书馆;基础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亲子阅读启蒙孩子对这个世界有更多地认识和理解,锻炼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亲子阅读是非常有益的方式,也是一种美丽的休闲方式,亲子阅读不仅仅只是读书,它还是一种沟通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一、少儿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的必要性

幼儿是少儿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对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不仅能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其阅读兴趣、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为家长和孩子相互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

少儿图书馆有适合各年龄段阅读的少儿读物,有符合儿童特点设置的阅览区,有专业的阅读指导工作人员,还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制订的阅读方案,通过亲子阅读活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及对图书馆的喜爱,为将来利用图书馆更好地学习打下基础,使之终身受益。

二、开展亲子阅读的途径

1. 故事活动

故事会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由于其可操作性强,组织方便,活动效果佳,成为各少儿图书馆一种亲子阅读服务工作模式。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牵手公益小书房举办的“七色花亲子共读·小书房阅读会”以“亲子共读”的形式开展,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深圳少儿图书馆开展的“红姐姐讲故事”活动,是专门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的系列早期阅读活动之一。 “红姐姐讲故事”作为一项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其新颖的形式,生动的故事场景,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精彩的故事讲述,吸引了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参加,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2. 故事表演活动

故事表演活动是根据幼儿熟悉的故事内容,以亲子表演的形式,通过角色对话、动作、表情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故事情节。深圳少儿图书馆推出的少儿童话乐园,推广先进的阅读理念——“读书不如‘演’书” “我与孩子共成长”等,通过故事表演,让读者感受到“阅读之美”, 探索亲子阅读新形式。

甘肃省少儿图书馆举办的亲子同乐故事会比赛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及少年儿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生动感人地讲述、绘声绘色地表演,一个个经典故事如《小猫钓鱼》《龟兔赛跑》《小美人鱼》等,被小选手们演绎得妙趣横生、活灵活现。

3. 多形式的亲子阅读活动

杭州少儿图书馆举办的亲子课堂活动,课堂内容包括乐乐故事会(古诗,儿歌)绘本阅读、贴纸手工、手指画、剪纸等,活动定期于每周日下午进行,每次限12户家庭报名参加。除了幼儿故事会之外,穿插安排动手性强,亲子合作性佳的手工活动,特别受低幼儿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智慧宝宝手工”活动,根据幼儿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大胆丰富的年龄特点而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好多幼儿的喜爱和家长的关注。工作人员启发、引导与幼儿创造性发挥相结合,结合图片、实物、视频和表演等手段,充分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在工作人员引导和家长的共同协作下,幼儿完成自己欣喜的作品,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及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

4. 亲子共读主题书展活动

亲子共读书展活动,使父母能和孩子共享读书的快乐,也是少儿图书馆给父母和孩子提供的一项亲子阅读活动之一。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亲子阅览区开展的主题书展活动,精心挑选了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图书展出,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选择适合阅读的图书,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打开一本好书,与孩子静静分享,其乐融融。

5. 亲子阅读交流活动

如何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早期阅读理念及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家长知道和幼儿一道看书阅读的重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给幼儿树立好榜样,逐渐引导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阅读交流——“亲子教育你我他”活动,通过专家讲解并与读者互动交流等形式,探讨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解决方式,在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搭起了阅读交流的桥梁。

6. 结合不同节日设计有特色的亲子阅读活动

在日常的亲子阅读活动之余,还可以根据不同节日设计有特色的亲子阅读联欢活动,为家长及孩子提供一个展示亲子阅读成果的平台。由于联欢活动形式活泼,读者及家长参与面广,有利于亲子阅读服务工作的更深入开展。在重大节日及特殊日子里,深圳少儿图书馆亲子阅览区开展的“宝宝才艺秀”活动,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的主题诗歌朗诵、才艺展示、表演小舞台剧等,这样的活动可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在轻松和趣味中体会阅读的快乐,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7. 集体阅读、亲子共读

组织幼儿园小朋友和家长参与到亲子阅读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少儿图书馆亲子阅览区温馨的阅读氛围,专门为他们设计主题阅读活动,引起家长对亲子阅读的关注及幼儿的阅读兴趣。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亲子阅览区经常接待幼儿园的集体阅读,根据不同年龄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受到了很多幼儿的喜爱和家长及老师的好评。

三、对亲子阅读服务工作的一些思考

从我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工作以来,家长陪同孩子参与亲子阅读活动的热情很高,但存在着覆盖面不是很广,亲子阅读的社会氛围不足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思考,探寻亲子阅读服务的最佳模式。

1. 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根据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弱的特殊性,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工作人员团队最好由图书馆学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馆员组成,还要不断加强自身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及良好职业素质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做保障。

2. 不断创新亲子阅读工作模式

开展亲子阅读服务工作,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来。

3. 加强宣传亲子阅读重要性,营造良好的亲子阅读氛围

通过当地媒体、报纸、网络论坛等大力宣传儿童图书馆开展的各项亲子阅读活动,通过亲子阅读的成功案例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到亲子阅读的实践中来。

总之,亲子阅读活动对孩子和家长而言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少儿图书馆的重视及家长们的关注。而0~6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丰富多样的亲子阅读活动实际上也是幼儿家长和少儿图书馆馆员相互学习幼儿早期教育的实践过程。少儿图书馆也期待着更多的读者步入图书馆, 积极参与亲子阅读活动,为幼儿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秋颖.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初探[J].图书馆

工作与研究,2006(5).

[2]林芬.儿童图书馆亲子阅读服务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市少年

儿童图书馆电子馆刊,2004(3).

[3]张俊杰.少儿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活动实践的点滴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反哺 基础教育

课 题: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高职专业课课堂拓展形式研究――以《汽车性能评价与选购》课程为例”(kg2015697)。

一、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定义

反哺,指幼鸟长大后,衔食喂食母鸟,取自《初学记・鸟赋》中“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笔者所讨论的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是指运用高职院校的人员、设备、条件和资源,通过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教育渗透。笔者对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方法与建议进行了探讨。

二、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要求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如图所示,高职院校的生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另一类是选择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的技校、中职学生。总的说来,小学、初中、高中在职业教育之前,属于基础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前教育阶段。

图 职业教育生源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输送大量的技能人才,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历认可度低,职业教育往往成为不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差生”的无奈选择,职业院校普遍面临招生难的困境,这也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造成上述矛盾局面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的惯性,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形成了天然的障碍,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衔接,体系间的沟通和融合十分困难。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有益于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正确处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三、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研究方面,课题组进行了探索,开展了职业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学生校外实践活动,赴小学、幼儿园、社区开展活动;另一类是组织中小学生走进高职院校学习体验。

1.大学生实践活动

依托社团(汽车创意协会),开展职业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活动,拓展汽车类专业服务社区、服务基础教育的路径,打造社团文化品牌,提升汽车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成功组织开展了“汽车遥控赛车亲子同乐会”“汽车是怎么来的”“汽车大世界”“大手牵小手”四个活动。

(1)汽车遥控赛车亲子同乐会。汽车创意协会“汽车遥控赛车亲子同乐会”活动在某社区举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参与,报名参加的家庭将场馆围得水泄不通。在活动过程中,协会成员耐心地指导家长与孩子正确、安全地使用赛车,并进行示范,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好评。

(2)汽车大世界。汽车大世界”活动分为模型车讲解、汽车发展史介绍、绘画汽车车标、手工拼装车、拍照留念五个环节。旨在让孩子通过学习拼装模型车学到汽车的相关知识,享受亲自动手制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完成作品,在合作中理解团队的意义。通过此次活动,大学生学会了如何和孩子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的提升。

(3)大手拉小手。汽车创意协会在某幼儿园开展了“大手拉小手”主题活动,活动分为认识模型车零件、手工拼装模型汽车、汽车试跑、“大手拉小手”欢乐舞蹈四个环节。

在模型车零件认识活动中,协会成员耐心仔细地为孩子们介绍各零件外观以及零件的作用,让孩子们触摸了汽车的每一个零件并记住各个零件的名字。在手工拼装汽车模型活动中,协会成员细心帮助不懂组装的孩子,共同完成车子的组装。在汽车试跑活动中,协会成员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启动试跑车子。在“大手拉小手”欢乐舞蹈活动中,协会成员和孩子们的手紧紧地牵在一起。活动圆满结束,幼教教师评价:这是个有生命力的课堂,并希望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协会成员们都感悟良多,这次活动使各位成员的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2.中小学生走进职业院校

汽车创意协会指导教师以“汽车是怎么来的”为题,在汽车整车实训室为某小学6年级的29名男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两位教师从汽车发展史、汽车技术发展、车辆构造等方面展开精彩阐述,不时提出有趣的问题,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并耐心细致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孩子们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车模拼装活动。此次活动增进了孩子们对汽车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对汽车的兴趣。

四、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建议

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兴趣,提高自信心和服务社会能力。在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上,能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课题组通过实践探索,对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面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反哺”活动。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生源;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充足的生源,这促进社会人才结构合理分布,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开展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应加强高职院校与中小学长期共建,双方共同协商,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避免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三是开展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活动,应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目标,避免为活动而活动,避免停留在浅层次上。

参考文献:

[1]陈琳.新时期高等教育之“反哺”培育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2]张红梅.高等职业教育须实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3]郑建英.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1(14).

[4]辛阳.浅谈我国职业教育[J].才智,2015(8).

篇4

本园通过对幼儿及幼儿父亲进行调查研究,反映当前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情况,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父亲参与亲子阅读提出一些建议。

一、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认知

1.父亲认同参与亲子阅读,但对其价值的理解简单化

在很多家庭当中,经常看见母亲陪伴孩子读书,却很少见父亲陪孩子读书的。实际上,亲子阅读并不仅仅是指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阅读,也包括父亲与孩子之间的阅读。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到亲子阅读中,对孩子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中笔者发现父亲对参与亲子阅读的价值都有一定的理解,他们认为参与亲子阅读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很重要的帮助,但大都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

2.父亲对阅读指导的认识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孩子父亲在参与亲子阅读时应紧密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了解幼儿阅读时的发展状况与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指导。访谈中,笔者发现父亲对孩子阅读指导的认识更多停留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层面上,对亲子阅读指导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含糊不清,随机阅读的次数较多,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

二、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现状

1.父亲对孩子阅读环境的创设不够完善

在孩子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让幼儿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阅读,可以提高幼儿的读书兴趣,使幼儿热爱读书热爱亲子阅读。

2.父亲为孩子选择的阅读材料不够丰富

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幼儿还需要足够的可以激发阅读兴趣的好书。因此,教师和孩子父亲应该对孩子的读物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把关。

3.父亲对孩子阅读时间的投入不够充裕

经调查得知不足50%的父亲与孩子有固定的共读时间,每天能保证与孩子共读的时间有30分钟的父亲不足10%,大约75%的父亲只有在睡觉前或周末才有时间参与亲子阅读。这些数据说明,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时间十分短暂。

4.父亲对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够科学

大部分父亲对孩子阅读的指导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父亲没有亲子阅读的经历,对此产生距离感,缺乏经验,这是父亲参加亲子阅读的主要障碍。调查表明,孩子阅读过程中,父亲与孩子共读的只有28.89%,大部分是给孩子读或让孩子自己读。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只有53.33%的父亲是主动向孩子提出问题,又回答孩子问题的,甚至有些父亲只将书读完,却不和孩子交流。亲子阅读结束后要求孩子回忆或复述的家长也不足15%。以上情况表明父亲们对于孩子亲子阅读的指导方式还不成熟,大大降低了亲子阅读的效果。

三、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因素

1.父亲的教育理念

父亲不仅是一个家庭角色,更是一位重要的教育者,在对孩子教育上所起的作用一点也不比母亲小。遗憾的是,很多父亲有大男子主义,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与自己无关,把教育孩子这一点忽略了,把所有的责任几乎都推给了孩子的母亲。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很难见到父亲的身影。

2.亲子关系的亲密度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比较好,孩子比较喜欢自己的妈妈,喜欢把妈妈做榜样,但是有些却比较崇拜自己的爸爸,希望将来可以成为和爸爸一样伟大的人,孩子和父母亲之间亲子关系强弱也成为影响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重要因素。

四、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建议

1.父亲应正确理解参与亲子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父亲作为亲子阅读的参与者,只有对亲子阅读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地让亲子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理解亲子阅读对孩子的重要价值及意义。当然,孩子是亲子阅读的主人,亲子阅读的主动权应该由孩子掌握。亲子阅读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对幼儿的良好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亲子阅读中,父亲不应该剥夺孩子自由选择书籍的权利,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加强与孩子沟通,积极为孩子思考。父亲要尽量满足孩子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各方面的需要,达到亲子阅读的良好效果。

2.父亲应为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

父亲在亲子阅读中起重要作用,阅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亲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尤为重要。

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在物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父亲可以为孩子专门打造一个小小的书房,不用太华丽,但一定要有很多的书籍,孩子可以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父亲和孩子也可以给书房进行装扮,让孩子在自己设计的书房中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书房要保持卫生、整洁,孩子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阅读,阅读效果更佳。

父亲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环境的建立,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孩子身心发展没有成熟时,父亲影响着他们的喜好,要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父亲就要对阅读有足够的重视。亲子阅读,顾名思义,父亲应和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父亲应解答孩子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也增强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父子之间的情感。

3.父亲应选择适合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书籍

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对于亲子阅读来说至关重要,如今的阅读材料越来越丰富,父亲应选择适合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书籍。首先,父亲选择书籍时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兴趣,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标准,只有引发孩子的兴趣,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因此,父亲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只是一个建议者,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其次,父亲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范围要广泛,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心理发展不稳定,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长,他们对色彩鲜艳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因此,父亲应为他们选择情节简单图案清晰的阅读材料。随着孩子语言能力不断的发展,父亲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类型,加大孩子的阅读面,扩展他们的知识和视野。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种类繁多,但数量要适当,不能让孩子“饥饿”,也不能“过饱”。

4.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在图书的世界里畅游

有部分父亲表示孩子实在太忙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钢琴、英语、跆拳道等各种培训,挤占了孩子的阅读时间,但“孩子太忙”不应该成为父亲不参与亲子阅读的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父亲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利用时间,哪怕是睡前的10分钟。

同时也常有父亲抱怨“自己没时间”。父亲的工作非常忙,这属于意识层面的问题,显然很多父亲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所在。其实“父亲”也是一种职业,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付出爱,并兼具责任。亲子阅读就是最好的亲子互动方式之一。而父亲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给予父亲最好最长远的回馈,胜过任何一次加薪、任何一次升职。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跟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关:母亲天经地义该独自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父亲好像都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并付诸实践的父亲占少数。

5.父亲巧用正确的指导方式参与亲子阅读

篇5

一、“暖心”服务,拉近家园之间距离

外来务工人员淳朴、勤劳,但比较敏感,易自卑,普遍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城里人的歧视,所以与教师、城市孩子家长有一定的心理隔阂。为了消除这种心理隔阂,我们努力为家长着想,提供了一系列的“暖心”服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的,从而有效地拉近了他们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

1.家访改革,尊重家长意愿

我园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幼儿的家庭环境都较简陋,98%的家庭租住在附近廉价的房屋里,80%的家长表示不愿意接受家访。为此,我们提出了“既尊重家长意愿,又保证家访效果”的家访原则,改革家访方式,尝试进行“预约式家访”和“小组式家访”。“预约式家访”适合各种目的的家访,教师提前告知家长家访缘由,由家长选定家访时间和地点。这样的家访尊重家长意愿,目的明确,效果明显。“小组式家访”是让就近或熟识的几户家庭一起接受家访,特别适合新生家访。它营造了一个互相熟悉的群体氛围。有效避免了家长与教师一对一时的紧张、拘束感,家长和孩子都表现得较为自然,家长之间还会相互交流信息,使交谈不冷场,从而保证了家访的有效性。

2.玩具接力,满足幼儿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状况大多很一般,他们的子女平时缺少玩具的陪伴,虽然家长有时也会在路边摊点买点便宜的玩具,但那些玩具往往缺乏质量、安全方面的保证。为此,我们设立了“玩具接力坊”,为那些由社会热心人士、园内教师等捐赠的玩具制作“身份证”,每周一和周五向家长和孩子提供玩具的借还服务。家长们认为这一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节约了开支,还让孩子有了安全、合适的玩具可玩。

3.追踪制度,牵挂流动儿童

幼儿园里外来务工子女的流动率相对较高,为了掌握“流出”的孩子去了哪里,“流入”的孩子来自何方,他们有什么特殊需要等信息,我们开展了一项名为“流动儿童的追踪服务”的工作。一方面,在家长办理退园手续时,我们将孩子的退园原因、去向、教育安排等情况登记入册,在之后的一个月之内进行信息追踪,以了解其去向、面临的困难等。并根据可能给予一定的帮助。如小婕因爸爸工作单位搬迁而在中班学年末办理了退园手续。我们了解到她爸爸新单位周边正在建设中,原定的配套幼儿园还没有建造起来,家长正在为小婕的再入园问题而烦恼。为此,我们通过业务关系为小婕联系到离她爸爸新单位较近的一所幼儿园,帮助他们解决了入园难题。另一方面,我们将新插班的孩子视为重点服务对象,我们既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入园后的情况,也积极与家长交流,尽可能获取他们入园前的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对流动孩子的牵挂和关爱让家长们深受感动,他们真切体会到了幼儿园服务的周到。

二、“舒心”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共育

如何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如何让家长明白什么是科学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为了解决孩子这些问题,我们采用“舒心”沟通的方式以引导家长关注教育,参与共育。

1.视频解析,认同共育职责

我们把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游戏活动拍成录像在家长会上加以播放,让家长客观了解孩子的表现。并借此向家长宣传游戏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以及家园一致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有益于孩子一生发展的观念。伟伟妈妈看了视频才意识到儿子在同伴交往中有攻击倾向,并对自己以前与教师交流不够感到愧疚。为此,伟伟妈妈主动与教师共商家园共育的方法。乐乐爸爸最初在视频中看到儿子在活动中因为没有爸爸的陪伴而表现出伤心落寞的神情时并不以为然。但当他看到其他家长临时替代自己满足了乐乐的愿望,以及乐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快乐表情时,乐乐爸爸愧疚了。于是,我们结合视频适时讲解了亲子交往的意义,以及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关注孩子成长的必要性。乐乐爸爸当场表示以后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时绝不请假了。这种视频解析的方法能有效帮助家长意识到家园共育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教育职责,促使家长关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动与教师保持交流和沟通。

2.亲子同乐,感受参与意义

我们以指导家长与孩子共读、共享、共乐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亲子活动。如,我们利用双休日开展“亲子同乐会”活动,即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外出参观或游玩。让家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一些简单的亲子小游戏,借此增进亲子情感,进一步理解亲子互动的意义。又如,我们利用建立“天使绘本书屋”的机会推出了“亲子共读节”活动,向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借阅绘本,以鼓励家长利用空余时间与孩子共读,并建议家长通过“亲子共读卡”记录亲子共读的体会。再如,我们收集并记录孩子想对自己爸爸妈妈说的话,把它们布置成“亲子爱心港”墙饰,既借此交流了爸爸妈妈们所做的让孩子开心的事,也展示了孩子让爸爸妈妈们开心的事。

3.课程展示,体验共建成效

我园开展的“家乡美”特色课程活动以挖掘、展示幼儿家乡的地域特色,提升幼儿自信心、自豪感为目的,并借此营造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文化共融、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来自安徽的康康妈妈演绎的一段黄梅戏《对花》,让孩子们感受了黄梅戏明快流畅、活泼诙谐的风格。来自广东的栋栋妈妈展示的做茶点绝活,让孩子们了解了广东人爱吃早茶的生活习惯。来自江西的豪豪给“风光照片”配上了解说,和爸爸一起介绍起了江西的名胜古迹。来自广西的妮妮和妈妈一起展示了苗族的特色服饰。几位来自湖南的家长共同介绍了家乡的特色菜,还做了几道让孩子们品尝。“家乡美”特色课程活动既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又让家长自信地参与到课程创建的活动中来,体验到了文化自信。

此外,我们还根据自愿报名原则广泛动员家长做“爱心义工”,把“爱心义工”组建成出行协助组、游戏辅助组、特长助教组等小组。每次出游活动时,每班都会有4~5名“出行协助组”的义工家长同行,不仅让幼儿外出活动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也让家长更充分地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游戏辅助组”的义工家长会在幼儿园开展游园活动、运动会时担任管理员或裁判员。“特长助教组”的义工家长则会积极发挥自身特长为孩子们组织特别的教学活动或游戏。如杭生的爸爸是种菜能手,他带领孩子们在种植区浇水施肥,春种秋收,比教师组织的科学活动还要生动有趣。爱心义工队在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增进了家园互动。促进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深入了解与全面合作。

三、“细心”帮扶,提升家长教养水平

为了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改变家长急功近利的教养观念,我们选择实用的内容,采取循序渐进、注重互动、符合家长理解水平的形式,细心帮扶,以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提升家长的育儿信心、和能力。

1.语言沙龙。消除交流障碍

我园的很多家长常常使用方言与教师、幼儿及其他家长交流,为此,我们开设了“家长语言沙龙”,分基础班——“普通话晚间培训”和提高班——“亲子讲故事培训”,让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在这个“语言沙龙”,我们让家长学习用普通话对话、表达,回家后尝试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我们还以绘本故事为凭借,让家长练习给孩子讲故事,学习亲子共读的方法,如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用猜图、提问、接讲故事、比赛讲故事等方法让亲子共读变得有趣好玩。“家长语言沙龙”不仅消除了家园之间的交流障碍,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家长获得了亲子交流和亲子共读的方法,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技能。

2.案例品评,渗透育儿道理

我们在家长会上以表演的形式再现了某些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情景,内容主要指向亲子关系、教育观念、家长榜样等话题,以引起家长共鸣,或引发家长思考。如小品《爱发脾气的凯凯》演绎了一个孩子因缺少大人关爱而采取乱发脾气的方式以引起大人关注的故事,向家长传递了“亲子关系很重要”的理念,并借此帮助家长了解客观分析孩子行为的方法。又如生活AB剧《喂还是不喂》,再现了家庭中常见的父母因对孩子吃饭问题持不同观点而发生争执的情境,让家长现场就“让孩子吃饱饭重要还是养成吃饭好习惯重要”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升了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再如故事《小艳艳的困惑》讲的是艳艳妈妈因私设摊点而被城管人员教育进而让艳艳产生困惑的故事:城管人员是好人,妈妈也是好人,可为什么城管人员要批评妈妈呢?这个故事引发了现场家长的思考,家长们不仅由此懂得了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更明白了自己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明辨是非,要遵纪守法,不做不能面对孩子的事的道理。案例品评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懂得育儿道理。

篇6

【关键词】幼儿家园合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58-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创造多种机会与环境,让家长可以参与幼儿教育。家长的权利之一也包括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家庭作为幼儿降临到世界,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深刻。发展初期幼儿处于安全感的形成时期,母子依恋关系对幼儿尤为重要,家庭是幼儿不可分割的世界。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开始为幼儿转变以自我为中心提供重要契机。两者间的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能性,家园合作的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家园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家园合作历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探索,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也不断扩充。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家园合作具有一些新特点。

一 家园合作的教育形式与目的

1.家园合作形式之必要性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家庭是幼儿自降临世界后亲密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境。家庭教育不但是幼儿的启蒙教育,更伴其一生。幼儿园教育则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也是幼儿真正社会性大发展的开始。在幼儿园里,幼儿接触到更多社会中的人:同伴、老师和其他成人。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成长正经历一个特殊时期,慢慢完善为社会之人。由于幼儿处于社会化的初级阶段,要从单核心(家庭)生活转变为多核心(家庭――幼儿园/社会)生活,幼儿身心上都会出现不适应。这就更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促进幼儿成长发展,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家园合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2.家园合作目的之必要性

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育不同,体现在目标上就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社会化的关注,而并不局限于对系统知识的获得。社会化是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的重要任务。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意味着从家庭系统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他不再是家庭核心,而是众多幼儿中的一个。他必须学会和周围的同伴、教师以及社会中的人交往,逐渐出现社会化。为了让幼儿能够健康成长,家园合作必须全面地支持幼儿的发展。因此,家园合作呈现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而非单独了解、帮助幼儿的学习情况,抑或是健康情况。例如,家园合作仅限于幼儿学习情况的交流,或只关心在幼儿园有没有受伤等。家园合作在内容、途径、形式上都需要呈现不同。

二 家园合作方式与路径的多样性

传统的家园合作主要依靠教师与家长间面对面的交流、家访、电话联系与家园栏等。而随着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人们对教师与家长在家园合作中角色认识的不断深入。家园合作的方式也不断多样化。计算机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使网络成了比电话更生动、有趣、信息量大的家园合作形式。幼儿园创建了BBS、网络联络栏、博客、QQ群等。家长通过网络不仅可以随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同时在网络上家长也可以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动态、教师教学活动的实况与近期教学重点、获得家庭教育的小资料,如亲子游戏与家庭食谱、卫生防御知识、亲子阅读材料等。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资源共享,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幼儿园与家庭间的关系也从以幼儿园为主导转向平等的对话,甚至更倾向于从家庭的角度考虑。家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形式也随之多样,如母亲会所、家长助教、节日家园合作、亲子平行游戏组等,体现了人性与民主性。

三 家园合作空间范围的扩展

家园合作不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以往的家园合作比较倾向于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如家长助教,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幼儿园给幼儿提供不同的职业经验感受,分享相关故事与常识等;或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节日庆典活动、家长义工、亲子日等,使家长走进幼儿成长的第二重要环境,感受幼儿园的教育与生活氛围。从情感与认知上达到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与赞同。

如今,除了给家长提供以上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机会,幼儿园也会主动走到家长身边。如香港的亲子游戏小组,教师与家长、幼儿分为两组进行游戏。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幼儿园与家庭在一起组织活动,走出幼儿园、进入家庭,实际上也延伸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间的合作。如大家一起去公园、博物馆、超市、公安局等,开展相关活动。此时的家园合作延伸为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三方合作,且是相互的、理解的、共情的、自愿的,而非强迫的、单方面的。

四 家园合作在内容上的丰富性

在合作的内容上,当下的家园合作涉及以下方面:

1.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

幼儿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其安全与健康是家长与幼儿园首先考虑的,保育也成为幼儿园的工作重点。所以,家园合作在内容上常常是基于幼儿身心的发展状况。如幼儿身体不舒服时,幼儿园教师会及时与家长联系。家园联系栏上也常常有关于幼儿养护的小知识与注意事项,如膳食搭配、疾病防御常识、疫苗注射提醒等。

2.教学活动

教师在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时,家长不仅是参与者,也会作为一定的教育资源。例如,发动家长帮助搜集相关的教学活动资料、向相关比较专业的家长询问领域教学的常识与知识经验、利用家长社会关系取得社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等。家长不仅是家园合作中的重要主体,还有可能成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资源。

3.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阶段的重要活动。传统的“业精于勤荒于嬉”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使得游戏活动长期被边缘化。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努力,游戏在早期教育的地位逐渐引起重视,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但是,家庭的游戏观念仍较传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甚至不得不放弃游戏,转向“小学化”的教育。幼儿园通过组织亲子游戏和提供相关游戏材料可以使家长理解幼儿对游戏的需求,从游戏中加强亲子关系。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独特性。

由此可看出,家园合作在内容上越来越具有专业性,体现了一定的目的性与系统性,而非限制于偶然的、随意的家园间的沟通。同时,家园合作也从单向的接收转为双向的互动:家长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更主动、深入地参与到了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成为家园合作的主体。

五 家园合作关系的协调性

关于家园合作中幼儿园与家庭间关系与角色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观点:李生兰认为教师是学前教育机构的迎宾者、儿童家庭隐私的保护者、儿童家长心声的倾听者、儿童家长意见的采纳者、儿童家长施教的合作者、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儿童家教指导的研究者。在家园合作关系上,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旨在平等,而非传统的幼儿园组织、家庭配合工作。家庭处在弱势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下,更加关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家长应有的权利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家长是家园合作中重要的一方,从另一层面讲,家长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幼儿园需要起到为家长服务,满足其要求的作用。李生兰认为家长在家园合作共育中的角色是孩子教育的消费者、幼儿园教育的观察者、不断进取的学习者、家园合作的支持者、孩子的教育者、幼儿园教育的评价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edu.

cn/20011126/3011708.shtml

篇7

关键字:社会智力 儿童社会智力 儿童社会智力差异性

1 社会智力的定义

1920年,桑代克首次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虽然社会智力概念的提出距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界定的视角不同,研究者对社会智力的定义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取向的定义:(1)基于行为表现的定义:该观点根据行为的后果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智力是个体社会能力的有效性或适宜性,即认为社会智力是在人际关系中采取明智行为的能力或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等。(2)基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此类概念内涵比较狭窄,仅仅从对社会信息加以解释的角度定义,将社会智力看作是译解社会信息的能力。(3)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整合的定义:此类概念纠正了以往偏重于认知或行为的一个方面的倾向,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理解人际情境中人们包括自己的感受、思想和行为,以及据此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总之,虽然研究者们对社会智力的定义仍难以达成共识,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 儿童社会智力的特点

2.1 儿童的社会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叶斌(2003)认为,抽象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走下坡路,而社会智力、情感智力则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长。这比较符合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现实情况。社会智力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期间既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也可能会出现发展延迟或停滞的时期。

2.2 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福曼(1999)对260名学生的研究表明,男生言语智力、实践智力的自我评定高于女生,而社会智力的自我评定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智力的自我评定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除社会焦虑外,女生在社会智力其余4个维度及总体水平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具体原因可能是由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女生社会敏感性比较高;其次,女生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强;最后,女生身心成熟比较早。

3 儿童社会智力的影响因素

3.1 师生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倾向于把老师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高玉祥,1989)。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师生关系会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3.2 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的适应价值。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邹泓,1998)。简言之,同伴社会支持能够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能力,缓解和克服与人交往的紧张心理,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进而能够促进和提高儿童的社会智力水平。

3.3 家庭因素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因素非常多,在这里主要说一下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长与孩子间的代际血缘关系,它既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也是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的一种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儿童感到被爱与被尊重,使他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知和期望。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容易使儿童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知和消极体验,并影响他们与同伴或教师的交往,致使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较为消极(叶子等,1999)。由于亲子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情绪、体验和期望,所以它必然会对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3.4 儿童个体因素影响社会智力的发展

3.4.1 社会观点采择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通俗地讲,观点采择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社会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观点采择有利于儿童社会信息的沟通,有助于调整儿童对自身的评价与反应,便于儿童理解人际关系,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推动儿童的道德发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等。

3.4.2 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对所面临的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的知觉或信念,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经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地预测儿童的社会智力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儿童对自我以及自己与人交往能力的看法,从而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关且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个体也能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采取恰当的行为。

4 结语

社会智力培养应具有全员性,而不是专为少数社会智力低下者设计的补救措施。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儿童社会智力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将社会智力培养看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素质教育,应在课程设置、制度保障、校风建设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智力培养工作。教师在培养儿童社会智力方面,应该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应该关爱学生,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在花,许燕.社会智力评估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3]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5

[4]柳夕浪.社会情境与社会智能训练[J].教育研究,1998,10

[5]叶斌.从社会智力到情感智力―对社会智力与情感智力理论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3

[6]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篇8

一、幼儿园开展陶艺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陶艺”是一门中国的传统艺术,融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于一体,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平塘牙舟陶是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让家乡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陶瓷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幼儿园的孩子对这种天然矿物――牙舟陶泥情有独钟。他们能尽情地感受陶泥的柔软、成型的随意,尽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手中的泥转眼间就会变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幼儿心理世界。

最后,陶艺的制作与欣赏对幼儿动脑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对智力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陶艺创作过程中不仅能训练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

二、幼儿园陶艺教学的开展

1.创设良好的陶艺氛围,让环境和幼儿互动

《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走进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牙舟陶的宣传栏”,陈列架上摆放着教师的陶艺作品,亲子作品及幼儿作品。经常有家长和小孩在那里顿足观赏,浏览作品。幼儿园到处营造出浓浓的陶瓷文化氛围。

来到班级,我们可以看到教室内设有陶艺美术区,摆放着拉胚机、牙舟陶泥,牙舟陶瓷展品及幼儿作品。使我们的陶艺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还让它与区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幼儿园开设陶艺吧,在幼儿陶艺专用的活动室内摆放相应的陶艺作品,让幼儿对陶艺作品进行观察、探讨,在欣赏过程中让幼儿对陶艺作品有所发现。并让专业教师以兴趣为主导开展更多的陶艺教育活动,不断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

2.挖掘本土资源,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平塘牙舟陶,是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如何让孩子认识家乡的牙舟陶这就是我们开展陶艺课程的初衷。在开展课程之前,孩子们对瓷器一无所知,让孩子接触了许多关于瓷器和陶泥的神话传说;通过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快板、散文诗,让孩子了解了牙舟陶。并以牙舟陶艺术作品为媒介,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欣赏为核心,不断地提高陶艺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地对幼儿开展陶艺教育。另外,通过开展师幼共建陶艺活动,能够让幼儿对陶艺作品进行直观的理解、欣赏和分析,再通过幼儿之间的探索、操作、创造、交流等进行经验的分享,不仅对培养幼儿陶艺兴趣有一定的作用,更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3.促进家园沟通,让家长幼儿爱上陶艺

亲子同乐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为幼儿的教育做出正确的引导,其中家长的参与对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有着一定的作用。在幼儿陶艺教育中,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陶艺制作和欣赏的活动中。我们除了陶艺课程教学以外,还会每年开展一届陶艺节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一起感受玩泥的乐趣。让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让幼儿的心情愉悦,充分激发幼儿的表现欲。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的娱乐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同时对提高幼儿陶艺教育效果也有一定作用。

三、提升教师陶艺教育素养

篇9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长;学校教育;教育误区

一家长参与特殊儿童的必要性

特殊儿童由于身心方面的缺陷或病症,导致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与社会的融入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与普通儿童的巨大差异,他们的成长之路显得尤为艰巨。因此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包括社会的全员参与。第一,有利于儿童成长与发展。著名心理学家、苏联特殊教育理论奠基人维果茨基曾提出“人类的文化,是生物学上人类在某种稳定的、恒常的条件下形成和创造的。因此,文化的物质工具和设备,文化的社会—心理、生理的结构和器官,都是为具有正常的心理、生理的机体准备的”[1]。特殊儿童因为心理、生理方面的某些缺陷,在融入人类文化社会中的过程中必然存在障碍和矛盾,也就是说特殊儿童天然不具有融入人类文化普适性。这就意味着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成熟需要成人世界付出更多的努力,营造适合其发展的不一样的社会环境,而在这个环境的营造中,家长的作用无可替代。家长是特殊儿童的抚养者、监护者,从出生到成长,都会与儿童朝夕相处,他们也是最了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人。家长融入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措施,将发挥儿童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很好桥梁作用。第二,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行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与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样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否则,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2]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意味着学校的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而家长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合作者。家长可以向学校提供儿童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性情爱好甚至包括儿童医疗诊断的信息,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可靠有益的参考,促进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将会从学校那里了解到其教学计划、教育目标等信息,了解学校的近期活动和教学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家校合作的同步性,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第三,提升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感的获得。特殊儿童由于在身体和精神上的缺陷,对当事家庭来说要担负更大的物质和精神负担。家长从儿童呱呱落地,就背负着巨大的失落感、焦虑感、愧疚感以及对未来儿童发展的担忧感等。儿童家长在付出额外的物质财力投入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投入普通儿童所不能够比拟的精神陪伴和治疗,长期的抚养培育压力往往会导致家长的心力交瘁,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感的获取。实际上,家长的疲惫感从最根本的角度上看,是在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同时,看不到儿童发展的希望和改善的表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将会在与学校的合作,联动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儿童的成长和进步,这将为家长带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感,同时在参与学校教育时,家长将会学到更多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学会改善亲子关系,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这样可以在促进儿童的成长的同时,提升整个家庭的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消除家校合作中家长的某些观念误区

第一,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观念存在的误区通常表现:教育无用,由于身心方面的某些缺陷导致家长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认为不管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孩子身体精神上的缺陷;学校全能,认为学校教育是特殊儿童的教育的全部,很多家长认为只需要提供儿童的衣食住行,为儿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即可,甚至消极等待,期待儿童入学之后把教育交给学校就可以卸下重担了。实际上家长对特殊儿童抚养责任的推卸,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儿童的成长和治疗。第二,亲子关系上的误区:家长因为孩子的某些缺陷会觉得自己很丢脸,不愿意在人前提起自家孩子的状况,甚至觉得特殊儿童是累赘,认为家庭的不顺都是孩子导致的,因而在教育方面不愿意投入精力,对孩子的教育听之任之;或者家长对儿童的缺陷抱有愧疚失责的心理,认为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跟早起怀胎或者抚养方面失当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对孩子抱有深深的愧疚感,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进而过分的溺爱、迁就甚至放任。不管是上述哪种亲子关系,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对于建立恰当和谐的亲子关系实际上都是一种损害。第三,在学校教育上的误区:美国学者Dale,N.(1996)指出:由于各自角色的不同,家长和教师双方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家长的参与[3]。希腊学者EvaLaioumi-Vidali(1997)也认为:家长与教师双方在价值观、态度及期望值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影响他们的合作[4]。Payne,M.(1986则认为: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完全明白对方的观点和意图[5]。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权威,因此在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方面完全服从学校的安排,不能够对一些看上去明显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疑问和见解;或者家长因为在教育理念、目标等方面与学校不能够和谐统一,经常对学校的某些教育活动抱有质疑的态度,加上平时的沟通不畅,进而对学校抱有不满甚至是敌视的态度,这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必将产生很大的障碍。

三学校如何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篇10

(1)使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的基础之上,子女在出生后的第一时间,接受的就是父母以及父母给予的教育,父母通过躬亲示范、信息沟通、情感培养等家庭教育的软环境辅之家庭教育的硬环境,以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施加潜移默化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长此以往,子女的品性和行为特征就会得到父母的感化和感染。家庭教育与其他的教育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相比,对人的影响最长远与深刻,也表现为独有的依附性和信赖性,尤其是目前的社会,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孩子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是与日俱增的。使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出来,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好处是溢于言表的。

(2)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功能。每个人受到家庭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因此,大学生会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因此,在加强家庭教育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这样,有利于学校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开展。

(3)家庭和学校的矛盾冲突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减少。随着法制化步伐的加快,人们依法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近年来,家长与学校的矛盾和冲突频频出现。探其原由,多数是由学校和家庭二者之间沟通信息阻塞造成的,沟通信息不通畅、相对滞后是突出的特点。为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积极方面来达到缓解和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矛盾和冲突的目的。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大学是个综合体,它是科学研究的阵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服务的基础。和谐的家庭来源于每个高素质的家庭成员,那么高素质的家庭成员就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来支撑,由此看来,加强家庭教育这一基础性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一度备受关注的“马加爵事件”、“李天一事件”等无一不反映了大学生缺失家庭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多种力量多用的结果,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长和大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来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真正地成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2.1政府提高对大学生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明天的新星,祖国的栋梁,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管理者和建设者。因此,对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工作,政府有责任进行监督和管理,并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家庭和父母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对促进高校积极地开展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责无旁贷,尽量让更多的家庭和父母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上得起大学已不仅仅是政府唯一的职责了,同时政府还要保证上得起大学的学生在高校要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也要同过社会的各种渠道和其他的各种力量,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在大学生家庭教育过程中有困难的家庭应建立应急机制,随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在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时的主导作用。

2.2良好的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

靠高校的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是大学生的主要阵地,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里,师生交往时间长、交流的范围广,相互沟通频率也远大于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的频率,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工作的阵地转移到了学校,由学校主导完成。第一,学校要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条件,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性的文件或者建立健全相关主题网站,同时,学校要抽调专业的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机构,协调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学校要做到对各个具体部门的工作加强方法和理论的指导,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加强考核和监督,争取让家庭教育的工作能够在学校落到实处。例如,学校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家庭教育档案,尤其是对那些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更要做好相关工作,可以让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来认真完成这个任务。第二,学校可以建立学校—学生、学校—家长、学生—家长的联系机制,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关的亲子活动。当今网络社会下,联系渠道多样,只有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选择适当的联系方式加强联系,紧密联系,才能推动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上的开展。同时,学校要在每次和学生以及家长取得联系和交流后把相关情况写入家庭教育档案,这样可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沟通。长此以往,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交流频率不断增加,遇到突发事件和相关的具体问题就能够高效迅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时效性。学校可以通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校庆日和学生的毕业典礼等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日、教育周、教育月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同时参加,增强家长和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让更多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3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家长高度关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孩子接受终身教育的课堂。由此可见,家长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充分调动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因素和学校、和孩子多交流与多沟通,“多闻多问”,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里状态,和学校保持信息的畅通,遇到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解决,积极配合学校来解决孩子的一些生活、学习的问题。

2.4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