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普通话课程 评价 个案研究 区域推广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是指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进行的为应试人学习普通话服务的培训(下文对这种“应试人”称为“学习者”)。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以下简称“普通话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求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但是时至今日,对普通话课程评价鲜有研究。
普通话课程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与全日制的大中小学课程明显不同的是,它无法归类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普通话课程的课程来源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样一种国家法律规定的语言标准化测试,课程内容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由此看来它有些像国家课程。关于它的课程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可以根据测试对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免测“选择判断”测试项,例如湖南省就对“选择判断”测试项予以免测。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根据本地区实际,编辑出版并采用了各具特色的教材,由此看来它又像地方课程。它的课程实施的主要承担者往往是直接面向考生的测试站点,而这一般又主要依托中等及其以上的学校。每一个培训单位,在课程内容、师资聘用、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常常拥有较大的自,这些又与校本课程很相似。
普通话培训课程学习者之间差异极大,如果同一课程采用混合组班的形式,同一班的学习者在年龄、智力、职业背景、学习和工作经历、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时间和学习压力等方面情况不同;如果采用层级分类、合作互助、条块分割、课程延伸等其他教学模式,则对师资、场地设备、学习资源、教学管理等提出了更精细、更严格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课程评价实施起来难度更大,更需要清醒的课程意识、科学的评价理论和合理的操作方案。
一、评价框架
本课题运用现代课程论,构拟并初步实施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初步框架。2012年以来,以该框架为基础,针对H学院①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计并实施了普通话课程评价,取得了初步成功。随即在Y市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进行区域推广,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该框架涵盖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6个方面,简明回答了“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为谁评价”“谁来评价”“怎么评价”“靠什么来评价”等6个问题,即评价的目的、对象与范围、服务对象、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模式等。现简要介绍如下:
为什么评价?普通话课程评价,基本目的是准确、具体、全面地判断该课程促进学习者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提高学习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需求之满足程度。
评价什么?普通话课程的评价对象包括课程标准评价、课程资源评价、施教评价、学业评价以及元评价。
为谁评价?普通话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包括:评价的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具体到H学院和Y市,普通话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H学院和Y市语委及其培训测试站、培训者、学习者及其家人等。
谁来评价?具体到H学院和Y市,其普通话课程评价主体既有站内担任培训的教师、学习者、培训测试站管理干部等内部人员,又有外单位的同行。
怎么评价?评价过程和方法很多。具体到H学院和Y市普通话课程,评价过程为6步评价法(确定方案、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实施元评价),采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观察法、访问法、叙事法、问卷法、录像法、录音法、书面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
靠什么来评价?课程评价的模式很多,迄今为止,使用最为普遍的是CIPP模式。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该模式由美国著名评价理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立。无论最初的4步骤的评价模式,还是后来的7步骤的评价模式,从理论上看,都比较适合评价普通话课程。
二、评价方案
2012年以来,针对H学院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和Y市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计并实施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现将该评价方案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一)评价原则
根据湖南省对省、市州和高校测试机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已有经验,确定评价原则为四条:注重实效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导向性、激励性与可行性原则,实行条件、过程、效果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课程资源、施教情况、学业进展和教师成长)和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详见表1《普通话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评价内容(检测要素)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普通话课程状况。内部和外部人员联合打分,最后给出等级评定和评价报告。
表1:普通话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评价
内容 评价
要点 主要内涵 等级判定 评价
方法
优良 尚可 较差
背景
评价 课程目标 社会
行业期望 课程目标与社会和行业职业对
本课程期望的吻合程度 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利益相关者
学生
发展需求 课程目标与学生个体对本课程需求的吻合程度
学校
课程资源 课程目标与学校课程资源可实现性的吻合程度
输入
评价 课程方案 内容
重构 课程内容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和科学性、可行性 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其他方案、费用分析
计划安排 工作计划、日程安排、课时统筹的周密充足程度与可行性
课程资源 教材
组织 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 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其他方案
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与师生水平、学校资源环境和语言学习环境适应程度
资源配置 文字资源准确规范、具体翔实、便于自学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现场考察、视像记录、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费用分析
音频资源发音准确规范程度、清晰度与保真度
视频资源的科学性、可视性与保真效果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科学性、便捷性
过程
评价 施教情况 备课
教案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
过程方法符合普通话学习规律
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适当有效
教学反馈与评价及时准确
现场施教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现场考察、视像记录、目标游离评价、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
过程方法符合普通话学习规律
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适当有效
教学反馈与评价及时准确
成果
评价 学业进展
摸底性评价 诊断性普通话水平测试、注音测试
形成性评价 注音测试、字词段落朗读评价、命题说话评价
总结性评价 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成绩分析报告
教师成长 专业的发展 调查法、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
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成长
教育教学技巧的进步
总评 汇总概括上述评价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者: 时间:
评价完后,再由另外的一组兼具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评估人员给予元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课程评价的元评价之所以必要,一是“监控评价本身,以确保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从而发挥形成性能”,二是“对评价本身作出最后的判断,发挥总结”(钟启泉,2007)。[1]
根据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方案评价标准》,设计了《普通话课程评价的元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详见表2。
表2:普通话课程评价的元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评价
要点 主要内涵 等级判定 评价
方法
优良 尚可 较差
实用性
标准 满足意图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视像记录、个案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会议讨论、任务报告等
可行性
标准 确保评价的现实性、审慎性、平衡性和经济性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方案档案、费用分析、访问利益相关者等
适宜性
标准 确保评价行为合乎法律、伦理的要求,充分尊重评价所涉及所影响人员的福利和权利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个案研究、费用分析、评价报告、访问利益相关者等
精确性
标准 保证获得和传播合乎技术要求的关于评价方案特征信息的程度 调查法、文件法、评价报告等
总评
汇总概括上述评价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者: 时间:
(三)评价的有关说明
考虑到湖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课程方案评价重点放在根据学生需求重组课程内容上,课程资源评价重点放在非统编教材即自编补充教材和相关课程资源上,施教情况评价重点放在备课计划和实际课堂教学等方面,学业进展评价重点关注表现性评价和学习前后效果的评价。
上述“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个方面评价,实际上即4个评价步骤,它们贯穿在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也贯穿在课程管理与提高的全过程。如果一门课程3年或者6年学完,很可能每年一次评价,至少要进行3次或者6次。至于普通话课程评价,由于课时普遍不多、授课对象差异大、编班情况较为灵活,比较适合同类型班次完成课程之后作一次评价。
背景评价阶段,着重从社会行业期望、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课程资源等3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必要性、重要性、可实现性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利益相关者。这需要收集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政策文件、不同类型学习者在普通话方面的发展需求的直接的和间接的资料、学校课程资源能否满足课程目标需求的条件保障等各方面资料。例如,至少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近三年或者更长时段以来,国家、地方和行业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普通话等级要求的政策、法规、文件。
2.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普通话等级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要预测。
3.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学习者普通话水平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不同类型普通话课程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
5.普通话课程培训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现有教学设施等对课程目标的满足程度、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
6.社会、用人单位和利益相关者对普通话课程以及相关情况的反馈信息。
诸如此类的材料,都试图揭示学生背景知识的有关信息,目的是确保新课程和修订课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他们对学生、教师、教学设施及其他教学情况的设想都是正确的。[2]
通常在大型方案如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中,一般每年都进行反馈讨论会,并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普通话课程评价,大体上可以每一个同类型班进行一次背景评价并提供相关报告。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课程正式实施之前,完成背景评价,以帮助改善与提高课程管理。
在输入评价阶段,着重对课程方案和课程资源进行评价。课程方案主要从内容重构和计划安排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资源主要从教材组织和文字、音视频和网络等资源的配置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不同的学习者普通话学习的基础、动机、能力和时间精力等千差万别,各一班的学习内容势必各不相同,总之,因学习者和教师情况的差异而呈现出各异的面貌。因此,内容的重组和具体的包括课时分配在内的计划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体现在教材组织上,除了使用省级统编教材外,还要结合学情、语情,有针对性地编写补充教材或者提供补充资料;同时,注重推荐或者提供适应学习者需求的文字、音频、视频和网络等资源。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对课程计划的可行性评价,它能够为新的或修订的课程计划提供有用的信息,其目的是帮助评价者在课程实施前,作出最可行的决策。这样看来,如有必要,最好赶在课程实施前完成输入评价,以帮助决策者选择与确定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佳的手段与方案。
过程评价阶段,主要对施教情况的准备工作与实际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可涉及内容很多,在此只选择了教学目标明确合理、过程方法符合普通话学习规律、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适当有效、教学反馈与评价及时准确等4个评价点。同时,这2个方面的评价要点内涵保持了完全一致,就是希望便于对照、研究、评价。
成果评价阶段,主要对学业进展、教师成长进行评价,没有惯常涉及的学校发展之类的评价。三者之中前两者更为重要,学业进展好、教师成长好,学校发展自然就会好。学业进展评价,由摸底考试之类的诊断性评价而到形成性评价,再到总结性评价,较多考虑了普通话教与学的规律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际需要,采用注音考试、诊断性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字词段落朗读、命题说话、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方式展开评价活动、收集评价资料。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正式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后,应编写并提供测试成绩分析报告。这是一般的普通话课程都缺乏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考试之后的评价反馈,不应当缺失,应当负责任地编写并提交出来。教师成长评价主要关注专业的发展、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成长、教育教学技巧的进步等3个方面。无论新手还是专家级教师,这种成长性评价终究会让人受益良多。
最后是总的评价。一方面需要汇总概括上述各项评价结果,进行简要具体的性质优劣的描述;另一方面,更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不断完善课程。
在元评价四大标准中,可行性标准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实行,其他三个方面在实际的课程评价中存在较多问题:在实用性上,往往以委托人为中心,很少考虑到使用者的需要;在适宜性上,课程评价对有关人员权利尊重不够;在精确性上,既有评价技术的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完善的问题,又有夸大优点、掩饰缺点等非科学的行为。在实施元评价时,可以专业人员为主,辅以部分利益相关者参与,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上面提到的问题与不足。只有严格地遵循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普通话课程评价才能发挥其改善课程的功能,其评价成果才能为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充分利用。
三、评价情况与反思
2012年以来,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的实践主要有:H学院普通话测试站湘方言班与非湘方言班以及混合班三类班别的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Y市普通话测试站幼师专业学生班与社会人员混合班两类班别的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涉及的人数虽然不到300人,但是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的经验,特别是初步了解了湘方言班与非湘方言班以及混合班、较为整齐划一的专业职业班与社会人员混合班等不同类型普通话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与确定、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些带规律性的较好做法、制度机制。同时,也发现了普通话课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课程常规管理比较薄弱、课程方案针对性不强、研究学情不够、指导学习乏力、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课程时数普遍偏紧偏少、用于课程的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妨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制约了普通话课程的健康发展,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课程评价的实施,有助于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服务课程决策,改进课程管理,切实完善课程。
通过元评价,也发现了一些评价方面的问题:一是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这是对普通话课程评价这一新生事物意料之中的问题。二是在精确性上,评价技术的专业水准有待提高。三是在实用性上,主要考虑委托人,暂时难以顾及使用者的需要。
经过一个时期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的实践,感到比预想的要难得多,主要是评价过程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评价成本比较高,专业评价人员严重不足。更关键的是,推行课程评价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推力都十分缺乏。在目前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普通话课程评价及其元评价的春天还没有到来。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立项课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XJK012AYW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H学院”指湖南工艺美术学院。
②“Y市”指湖南益阳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美]阿姆斯特朗(Armstrong,D.G.)著,当代课程论[M].陈晓
端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说[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1996.
[5]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杨益斌.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语文学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话教学 改革途径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自200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来,各大高等院校早已纷纷开设普通话课程。这既是对推普工作的支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才能无障碍地与人沟通和交流。但是,从高职院校十几年来的推普工作来看,普通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仍将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二、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的问题
(一)高职生对自身普通话水平缺乏理性认识
笔者在连续四年的普通话教学中发现,高职生对普通话学习普遍缺乏应有的认识。一是近九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或比较标准。二是对开设普通话课程不理解,认为没有开设的必要。三是在普通话学习的初期有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可学可不学,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越学越难,心理上有畏难情绪,缺乏必要的信心。四是寄望于通过课堂听讲和训练就能大幅提升普通话水平,课下却难以坚持练习。五是缺乏基本的语言知识,学生词法和语法知识欠缺,遣词造句错误不断,语言选择随意性大。
(二)不同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语音水平存在差异
通过招生部门调查,笔者所在学校招生以安徽省生源为主,在数量上农村学生多于城市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这一现象在安徽省各大高职院校里具有共性。大体上来看,在安徽省域内目前存在着北方方言区、赣语区、吴语区和徽语区四大现代汉语方言区。从笔者调查来看,来自北方方言区如宿州、淮北地区的学生普通话发音水平整体较好,但方言口音特色明显。来自其他三个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如安庆地区的学生在发音中存在的问题较多,纠正起来也很困难。但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来看,安徽不同方言区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普通话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尚属空白
安徽省高职院校很多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的,从办学投入来看,前期更多是投入在基本建设上,在高职教育初具规模后高职教育开始尝试走内涵发展之路。办学投入由基本建设转向专业建设,办学条件特别是强势专业及其核心课程的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等软硬件资源建设投入大大增强。然而,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压缩。普通话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一支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三个一”阶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普通话的学习缺乏必要的语音设施,如语音室、录音机、普通话训练软件等,教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予以示范,但很多语音间的细微差别学生学起来感到很茫然,难以体会和把握到学习的要点。
(四)学生心理素质不强、自信心不够
语言学习尤其是语音学习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强调训练和实践。在课堂语音训练中,很多学生无法摆正心态,比如认为发错音会被人笑话而不愿开口。在命题说话训练中,有的学生词不达意、磕磕巴巴,有的学生过于紧张而说不出话等等。这些现象事实上是高职生心理素质不强的突出表现。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命题说话环节都难以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普通话水平。
三、普通话教学改革途径
(一)积极营造普通话学习的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普通话课程虽然很普遍,但课程涉及的专业面仍然较窄。笔者所在学校仅有与旅游、酒店、文秘等相关的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多的是一周2课时,少的是一周1课时。然而,普通话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习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加以实践才可能达到的。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增加普通话课时仍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转变教学观念,比如将普通话设置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普通话学习中去。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将普通话学习融入活动开展过程中。语言学习离不开好的语言环境,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普通话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因此,可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
普通话教学重点就是听与说,其中,学生“听”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说”的水平。在普通话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讲授方法主要依靠教师反复示范的方式进行,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职院校应为普通话教学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学生听说的语音设备。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来看,出于外语学习的需要基本上都建有专门的语音教室。高职院校可以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适当给普通话教学安排语音课,并安装普通话训练软件。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录音设施,让学生在标准读音与自身发音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重视对普通话教师的培养,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通话水平来看,高职院校对普通话教师的培训力度远低于中小学校。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教授普通话课程的教师没有一名是普通话测试员。从其他高职院校来看,情况也相似。因此,高职院校急需加大普通话师资队伍培养,应多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普通话培训和普通话测试员考证。
(三)科学设计普通话教学模块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均是大班教学,由于师资有限,目前仍无法做到小班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各个方言区,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差异性。而普通话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有针对性地纠正学习者的主要语言错误后,再逐个纠正小的、非规律性的错误。针对来自不同方言区的语言特色,教师要找到不同方言区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主要缺陷,将学生分类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模块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训练,教学难点逐个击破,效果会更好。
(四)把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自信心
在普通话课堂训练和测试中,很多学生有害羞、紧张、说错没面子、不自信等心理障碍。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除了学生本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至关重要。每个个体在普通话训练中的心理素质虽然不一样,但也有一些共性和规律可循。教师如果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不仅对学生普通话学习有益,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以说话训练为例,学生在命题说话环节常常面红耳赤,过分紧张。究其原因,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不喜爱参加各类活动,缺乏足够的公开展示自我的经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鼓励和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能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活动,如座谈会、辩论赛、情景剧表演、文艺演出等等,一回生二回熟,多参加几次胆量、自信自然会提高。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高职生能否熟练地运用普通话将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高职普通话教学要取得实效,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因材施教才是开展普通话教学的有效途径,唯有如此,普通话教学才能真正成为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1] 宋晓霞.文化强国战略下高职生语言文字素质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7:175-176.
篇3
现在社会对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了,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问题,也是现在社会的要求。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尽量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人类社会文明、为国家通用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主要工作安排
1.充分发挥校园的宣传功能,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2.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校园广播宣传学习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文件,领会精神,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不断提高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3.进一步推进全校教师及教辅人员普通话水平达标的培训和测试。
4.继续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创办不同特色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养。进一步规范校园用字、用语,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写字读书比赛,普通话使用标准率进一步提高。
5.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举办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能力为主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局的艺术节比赛、知识竞赛等项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在每学期中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等活动。“读革命史书,学革命先烈,讲革命故事”普通话讲故事比赛、 “我说身边文明事,我说身边文明人”普通话演讲比赛、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
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将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了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达标与评聘相结合,即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从而进一步完善校、班二级管理网络体系,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贯彻“三纳入一渗透”,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根据“三纳入一渗透”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1、纳入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我校重视教师语文素质的培训与提高,将教职工语言文字培训列入校本培训计划。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大个别帮扶力度,重点搞好个别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帮助未达标教师尽快达标。组织全校教师的硬笔书法大赛,选拔优秀作品进行展评等。
篇4
【关键词】母语母语水平 调查
引言
母语指民族共同语,相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母语就是我们的汉语。母语水平,就是指我们的汉语水平。我们国家为规范语言,推广普通话,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决定》, 制定了测试大纲和测试等级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量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对于母语是汉语者的汉语水平究竟怎样,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测定标准。不过通过我们解读国家中小学语文教育大纲,关于学生对语言掌握使用的规定和借鉴国外对母语水平的测评标准,本文中涉及母语水平时主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因为我们的学生母语为汉语,听、读的方面一般不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我们主要从说和写的方面考察学生的母语水平,主要是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词汇积累、语法掌握)和写的能力(汉字书写和应用写作能力)。
早在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倡议,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 母语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尊严。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源远流长,它是植根于民族灵魂和血液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汉语言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民族的文化踪迹,凝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然而当下,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却处于弱势地位。求学、求职、晋升职称、考公务员,都要考试外语,而对母语水平却不闻不问。作为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他们的母语水平如何,这将是关系到我国整体母语水平、母语纯洁度、母语教育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社会、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和家庭各方面的重视。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题目共涉及学生学习母语的时间、目的,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汉语写作水平、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不同专业相关母语课程的设置和基本常识题。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学生构成主要是—湖北省内学生占60%、湖北省外学生占40%,其中农村学生 46%,城镇学生 54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处理
2010年10月,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64份,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0%。有效问卷中男生问卷164份,女生问卷19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语言文字法规的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了解,理工科人数比例显然偏低,了解和有些了解的人数只占20%,而不知道的却占69%。文科类学生知道《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人数比例比例是33%,听说过的占27%,还有近40%的学生不知道。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至今已有27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为国家标准也有16年了,但作为文科类的学生,只有近30%的人知道,理工科的学生会有多少知道就可想而知了。
(二)普通话使用情况
(1) 普通话水平在提高,实际应用稍少
82%的学生认为自己普通话水平在不断提高,有29%的学生保持经常讲普通话的好习惯,17%的学生有时使用普通话,而很少或仅限于课堂上讲普通话的学生竟达到41%。调查显示城市生源的学生整体要比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通话水平高。
(2) 学生对自己普通话水平评价不高
4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讲标准流利的普通话。23 %的学生认为自己普通话水平很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3) 学校推广普通话措施未彻底落实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为推广普通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76%的学生认为高校推广普通话仅限于宣传,其他有效措施未真正出台。54%的学生认为应定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89%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他们普通话问题未予以关心和重视。70%的学生认为本校应定期举办有关推广普通话的演讲比赛。
(4) 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加强
从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来看,一直使用普通话的教师占50% ,经常讲普通话的教师占31 % ,很少讲普通话的占18%,基本不讲的占1%。而从年龄层次来看,94 %的中青年教师能够使用普通话授课,但54 %的老教师(50岁以上)很少或未曾用普通话授课。总之,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不是十分理想,有待加强。
(三) 规范字使用情况
1.学生作业、生活使用规范字的情况不太理想
文科类学生认为完全规范的占75%,一般学生只占47%。主要存在笔画、笔顺、部件不规范等问题。
2. 校园报纸、刊物及海报用字规范化情况有待提高
我们选取《武商院报》《商院人文》《物流天地》作为调查对象,经过调查发现,这3种校园刊物都存在或多或少打印错误和作者用字错误的现象。错别字的使用包括同音代替和形近代替,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没掌握形近字意义、马虎大意和乱用成语。
宣传海报中出现了滥用字体的现象。在调查中,55%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海报用广告字体或繁体字来写,从中也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学生对写规范字是不太重视的。
4.学生对不规范字辨认的情况统计
对于不规范字的辨认,总体上是文科学生正确率高,理工科学生辨认的正确率较低。从调查中所反映出的规范字使用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用字规范化情况不容乐观。
5. 汉语拼音掌握情况
本次调查,笔者感到最不理想的是汉语拼音的拼写问题。笔者在问卷中都给出一句话,涉及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易错的平翘舌、前后鼻音问题,涉及人名、地名的拼写问题。结果显示,拼音的正确率不算高,主要原因是前后鼻音分不清、平翘舌音相混。文科学生正确率为64%,理工科学生的正确率只有35%。
三、学生母语水平问题的成因
(一)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高度重视推普工作,然而有些大学推普工作只流于形式,而不重视实际效果。在选聘教师的时候只注重专业水平,忽视普通话能力。
(二)语言规范推而不广
《审音表》于公布已近30年了,但语音规范的普及率却很低,知道掌握的人寥寥无几,语言规范推而不广是普通话推而不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思维方式的局限
学生经常遇到很多说了普通话却表达不出内心感受及确切意义的现象,认为说方言土语比较生动形象,普通话比较生硬。于是,他们往往会非常自然地直接选择方言。
(四)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思想意识和文化方面对社会用字用语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一些人误以为与港台人交流必须用港台音,学习传统文化必须使用繁体字等。其次外来词不断涌现,代替母语的常用词语。最后在媒体方面,某些传媒为了商业的利益, 造成许多语言文字差错,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对母语的认知。
四、提高学生母语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母语意识,培植民族情感
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情感,要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构建对祖国的亲和力,从而使汉语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培养学生超功利的语言学习观,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语音抑扬顿挫的美、词汇形神毕肖的美、字形智慧灵活的美,发掘和宣传汉语汉字的美及艺术特征,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多作贡献。
(二) 宣传规范,提供参照标准
高校要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普及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自觉遵守规范。要利用课堂、讲座等机会,向学生宣传、介绍语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规,给学生提供规范用语用字的参照。
(三)严格要求,把握语文应用的各个环节
在校期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均要求以书面形式写出报告、计划、总结等,善于运用语言记录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观察结果。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相关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开设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训练等相关课程等,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的语法结构,使语言表达规范、严密、得体。
(五)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
适当减缩课内学时,给学生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加口试、抢答、辩论、演讲的形式,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母语水平。
(六)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用开讲座、举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与校内各社团配合,组织学生多开展演讲、朗诵、辩论、三笔字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五、结束语
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认清母语的价值和地位,培养热爱母语的感情,正确无误地运用母语表情达意,身体力行地为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做贡献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中国是国际友人汇聚的场所,纯洁母语的表达,提高运用母语的气质、品味和水平是彰显民族文化之举、民族文明之举、民族自豪之举。尊重自己国家、自己民族、自己语言的人才真正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高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运用母语的任务,应竭尽全力传承母语的人文情怀、祖国的灿烂文化,弘扬她蕴含的民族睿智和民族精神,让母语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优美、精湛、隽永的汉语发扬光大、屹立东方、走向世界。将我们的生命融入母语,母语的生命会如江水奔腾不息。
【参考文献】
[1]陶晓辉,苗邯军.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
[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EB/OL].
[3]冯学锋,李晟宇.母语与母语教育[J].长江学术,2006:60-65.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39-02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对现代化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称为机测)系统应运而生,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区)运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所谓机测,是指应试人采用上机模式进行测试,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和第三题“朗读短文”由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题“命题说话”由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或测试站调配测试员通过网络在线评分。
笔者参加过多场现场测试(以下称为人测),在钦州学院成为钦州市机测试点后,也接受了多次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测试任务。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机测或人测,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和测试效果的影响都是存在的。笔者拟以“命题说话”题为例,对非语言因素在机测和人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一、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及测试效果的影响
非语言因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非语言因素主要是指除考生的语音面貌之外,对考生测试成绩产生直接影响的其他因素,如考试环境、考生心理素质、试题难易程度等。
普通话水平测试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普通话的能力,考生的语音面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但在实际测试中,非语言因素对测试的影响非常大,有的时候甚至比语音面貌更能直接影响测试效果。在机测与人测中,测试公信力、测试环境、测试员、测试操作环节、考生状态发挥和互动性等诸多非语言因素对考生和测试效果的影响都是存在的,但表现及影响力度不尽相同。
1?郾测试公信力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绝大多数考生认为,机测由电脑进行评分,比人测要公平、公正得多。事实上,机测的确能够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在测评准确度方面,机测由两名测试员(由测试中心指定,并且不公布搭档名单)通过电脑打分,缺少了人测时的沟通和参照条件,全凭测试员本人的听力和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的把握进行客观评分,如果出现评分跨档,则由监测员进行复听。在考试公平度方面,人测采用的是面对面考试,考生的姓名、单位等信息一览无遗,而考生也能直接接触测试员,容易出现说情现象,而在进行机测时,考生的信息一概不得透露,只以编号的形式在电脑上出现,有效避免了人情关系的问题。因此,通过机测得出的考试成绩,考生通常比较容易信服,而对人测得出的分数,考生往往存有质疑。
2?郾测试环境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测试环境对考生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考生通常需要在考场外等待考试,这会对正在考试的考生产生干扰。比如,场外考生的议论会产生噪音,影响应试人的思考和考试的录音效果;待考考生的围观会让应试人产生害羞、紧张或焦躁的情绪,影响其考试水平的发挥等。在机测中,考生是在一个密封的、单独的、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考试的,这对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很有好处。
3.测试员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考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两名测试员,这对考生形成一种压力,如果碰到个别表情颇为严肃的测试员,考生的紧张情绪将会加剧,这种情况对考生正常发挥水平是不利的。而在机测中,应试人面对电脑进行测试,相对于面对测试员,紧张情绪要小一些,在测试时的自由度也大一些,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4?郾测试操作环节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在人测中,录音等环节全程由测试员进行操作和掌控,考生只需在测试员的引导下,直接进行测试即可。而在机测中,考生的测试是在电脑上独立完成的。这样的测试形式除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以外,对应试人的计算机水平以及应试人对机测程序的熟悉程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下列举的是机测中影响测试的最为常见的一些问题:(1)考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进入测试室后,独立面对电脑感到无所适从,影响考试的顺利进行。(2)考生不熟悉考试程序,不能熟练地按要求进行操作,或者读题后不知道直接点击相关按钮进入下一题测试,耽误考试时间。(3)试音环节出错较多,主要表现为:考生的音量太大或太小,在试音过程中拨弄耳麦发出噪音,不知道点击“确定”按钮,因而造成试音不成功。(4)试音音量与正式测试时的音量不一致而导致评分不成功。除以上所列影响测试进程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对测试进程有影响:(1)考试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考试不能继续。(2)考生在测试室内做与测试无关的事情或在考试过程中无故退出,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
5?郾考生状态发挥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考生状态的发挥在人测和机测中的表现和影响是差不多的,例如对一些生僻字的把握等。在此不展开论述。
6?郾互动对机测与人测的影响
测试员与考生之间的互动是对考试成绩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尤其在“命题说话”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人测中,由于考生与测试员面对面进行测试,相互间的互动还是比较多的。测试员对考生出现的一些失误能够及时进行纠正和提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考生帮助。例如,考生出现某一题的考试速度过快或过慢、整行漏读字词或句子等情况时,测试员可以及时进行提醒。尤其是“命题说话”题,考生如果无法自行完成说话,测试员还可以围绕所选话题与考生对话,对其进行恰当引导,避免出现考生因缺时太多而影响考试成绩的情况。
而在机测过程中,由于考生单独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考试,如果出现上述失误,测试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尤其第四题“命题说话”是在没有文字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应试人提出的要求较高。在众多丢分原因中,“离题”是最常见的、也是导致丢分最多的一个原因。考生通常是因看错题目造成离题,笔者就碰到过这样一位考生,她把“我最喜爱的节日”错看成“我最喜爱的节目”,全程围绕“节目”进行说话,尽管语音面貌很好,但依据普通话测试评分细则,最终要在说话题得分中再另外扣除6分,她的测试成绩因此受到影响,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有互动环节,测试员可以及时提醒考生,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避免。
二、重视非语言因素,提高“说话”质量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非语言因素在机测中的影响力被放大了,其对考生普通话测试效果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在机测过程中,我们要重视非语言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考生提高“说话”质量。
主要措施是加强考前培训。在以往人测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应试人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结合机测的特点,机测流程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耳机的使用、测试系统的登录、考试信息的录入、音量的调试、测试的程序等。最好能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作成课件,使用课件对应试人进行培训,会使培训更加直观形象,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6
一、重视普通话运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书面表达。由于受方言环境影响,平常生活中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部分教师课堂上也未用普通话,因而提高普通话运用习惯与能力是教师,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现实任务。教师应坚持从我做起,带头营造普通话交流的氛围,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项基本功。听,教师可利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故事、听报告、听讲座、演讲、朗诵、听课文范读录音。读,可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加大课外阅读量,可利用每天安排学生轮流读报或读自己看到的某篇好文章、某段精美语段或名言给大家听。说,教师每周可安排一到两次说话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将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趣事,也可谈某次活动的感受,我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收获,供大家交流并允许讨论。写,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三、加强信息处理、语汇积累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语汇手册。将语汇分类编册,可将语汇分为:词汇(含成语、歇后语、谚语等)、名言、格言、精美句段等。也可分为:写人物、写事物、写景物等类型,并编目录分页记录积累。每天积累、运用的词汇三、五个为宜,句段一至两个为宜。还可将运用得好的词句、段落读给大家听,或利用墙报搞一个专题张贴栏,一是激励做得好的学生,二是供他人学习、借鉴。
篇7
在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历来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校领导多次强调,用规范字、说普通话,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此,我校近年来一直坚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学校和教务工作计划之中,并认真组织各项活动,使之落实到位。依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及浙江省语委下发的《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们对照相关要求,对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专项工作如实进行了自查,现将我校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领导机制,制定总体规划
1、建立领导机制
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对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校为了更加有序地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特成立了由王刘毅校长为组长,两部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少先队大队部为成员的推普及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使之常规化、普及化。
2、制定规划
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领导组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投入专项工作开展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经过认真讨论,制定并完善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实施细则》、《检查反馈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列为教师聘用、晋级和评优的条件之一。并在“教师为主、全员参与;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全方配合”的原则指导下,制定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总体规划,开展科学、生动、有序、有效的“双推”工作。同时,利用我校的优势,发挥推普的辐射作用,加强对结对学校“双推”工作的指导。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1、“双推”宣传
我们加强了校内外的“双推”宣传工作,学校利用宣传窗、黑板报、集会、广播等形式进行“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字”的宣传,增强全校师生的自觉推规、推普的意识。我校还特别重视一年一度的推普周工作,认真组织好学校的校外宣传,发放《致全体学生家长一封推普公开信》;积极搞好校内推普宣传,加大“双推”工作力度。
2、营造氛围
同时还精心布置了教室内部环境,将“双推”活动渗透到整个教室的布置当中,针对各年龄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并悬挂了不同的班风牌匾,并要求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行动起来,通过检查身边的牌匾、标语,净化我们的语言空间。
三、夯实“双推”基础,注重常规落实
1、队伍建设
推普、推规工作的落实,关键要有一支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开拓精神的工作队伍,教育工作者自身运用普通话、规范字的能力、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为此,我们逐步探索,不断完善管理,注重“双推”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以领导组主管、办公室牵头、语文教研组监督、全员落实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围绕“严管理、重考核、创特色”的总体思路,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
我校特别注重对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广大教师的普通话素养、运用规范字能力等的培养。我们知道“双推”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每一位教职工尤其是教师的影响力非常重要。我校组织教职工学习各级语委下发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强化教职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组织教师针对自身及学生运用普通话、规范字的实际情况,摸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
同时,要求教师率先垂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讲标准普通话、用规范化汉字。学校还派专人不定期听课,检查教师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情况。近年来,许多老师们在各级各类赛讲中荣获大奖。现在教师们大多能自觉运用标准普通话、规范字进行教学,形成了一支善学习、勤钻研、肯耕耘、能奉献的教职工队伍,为我校“双推”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课堂实践
我校在落实“双推”工作过程中,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主,辐射所有学科,要求师生必须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从认读音节及应用音序查字典等方面,规范学生用语、用字行为。小学开展各年级开展“古诗诵读”活动,初中进行每周练习钢笔字和时事新闻播报训练,将语文课上强化训练和其他学科教师逐步影响统一起来,使“双推”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强化与常规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让受教育者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收到显著成效。
3、课外活动
在领导组的安排下,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组织广大师生进行书画比赛,还组织全校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美术、书法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起到了规范汉字书写,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而且还取得了丰硕成果:谢懿卿教师辅导的叶玲等3位学生获得书法7段;靳宁等10位学获得书法6段的好成绩。同时,还组织各班以“讲普通话、用规范字”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并定期检查各班的板报内容,杜绝简化字、繁体字,增强“双推”工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4、社会实践
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生活,经受锻炼,增长知识,潜移默化渗透推普、推规工作。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啄木鸟在行动”小队活动。雏鹰假日小队员利用课余时间对街道、商店、市场、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标语、单位名称、店铺招牌、商品标牌等不规范用字进行检查纠错,及时向有关单位、个人发出联系单反馈信息,督促及时修正。
四、扩大辐射范围,寻求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开展任何工作的一条强有力纽带,为此,我校在抓好在师生中推普、推规工作的同时,还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提倡学生坚持在家庭、在社会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由学校到家庭,由家庭辐射社会,使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补充渠道,形成有效推普、推规辐射网,扩大“双推”工作的影响力。
经过长期深入的推规、推普教育和严格的考核管理,讲标准普通话,写规范化汉字已成为我校师生的自觉行为。也正因日常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所以我校学生在常规语文学科教学或中考等一系列考试中,语言文字基本无障碍,得分率较高,同时,通过纠正身边用语、用字等活动,我校师生不仅能规范用语、用字,也在一系列活动中形成了严谨、文明的自觉行为。学校也因此先后荣获我校被评为首批“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丽水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丽水市师德师风达标学校”、“丽水市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莲都区三星级学校”;被吸收为“浙江省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研究地团体会员单位”、“中国教育学会04-06年学校管理机制研究单位”;被授予“丽水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尽管取得了如此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我们也深深知道自己工作仍然有待改进,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借鉴兄弟学校有效方法,推动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专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8
论文摘要:现代汉语是大学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改革。文章探讨了高职高专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分析了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提出把现代汉语分化整合为“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四门课程的新构想,以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所促进。
现代汉语是大学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现代汉语的教学效率低下,成了一门令教师头痛、让学生厌烦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语言学者史有为先生发表了《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一文,指出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基本上是失败的,引起语言学界的强烈反响。于是,在现代汉语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改革大潮,一直断断续续延续至今。总结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但是,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成果基本上很少被现代汉语教学界普遍吸收,进而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高校的现代汉语课至今仍然没有大的改观。而且,前人的讨论大部分都是针对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教学要求、培养规格等都有很大差别,针对本科的教改经验在职业院校并不一定适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职业院校整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想,期望能够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实践。
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股高校合并、“专升本”的大潮。同时,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来说,职业院校包括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和新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理论够用、实践能力强,能够学以致用。
以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其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建立的是师院(本科)—师专(专科)—师范(中专)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分别培养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师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种体系行将崩溃。大中城市的学校,包括初中和小学,现在一般都只接受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师专毕业生很难在中、小学立足。因此,当前的师专应该改革以前的单一培养目标,调整为开放立体、多重面向、适应市场的多元培养目标。以师专中文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可面向基层(乡镇、社区、中西部地区)的初中以及小学师资;侧重培养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从最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则在其他领域就业。这说明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实际。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作用
师专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面向基层的初中、小学师资,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应用型人才,都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如,需要掌握语音,即普通话、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具备听(即言语理解、信息接收)的能力、说(即普通话、言语表达、言语交际)的能力、读(即阅读理解、信息搜集)的能力、写(即写作通顺流畅、合乎要求的应用文字)的能力。学生上述语言知识的获得直接来源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但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就依靠为学生创建培养综合语言能力的实践环境。
(三)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
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实际情况。从1999年开始,国内高校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8万人,2005年招生504.9万人,年均增长24.6%。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步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许多大学又新办了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被放在第四批次录取,生源质量大幅度下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扩招前录取分数线一直稳定在460~480分之间,而近几年的分数线是师范专业400分左右,非师范专业分数线则更低。因此,事实上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录取分数较低。与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表述不清。面对这样的学生,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确定课程整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的课程整合总体思路:
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语言能力,着眼语言运用。
重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对现有教材内容实行“增、删、改”的调整,将现代汉语整合为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四门课程。
努力更新教
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多元、综合适用的评价方式。
整合课程内容,
建立“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
(一)“四支分立”课程思路的提出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由于学制较短,课程较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不长。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新的教学计划把现代汉语定为100课时。由于假期等因素影响,实际只有90课时左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内容繁多的现代汉语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委实难以完成预期目标。出路只有综合现有课程资源,分解融合、优化整合,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语言学者汪国胜先生曾经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体系采用“四支分立”的思路并付诸实践。所谓“四支分立”,就是建立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语用学。他认为“四支分立”既便于加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也利于加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并用实践证明了分科教学的可行性。借鉴汪先生的“四支分立”的基本思想,笔者所在学校中文专业现开设的相关语言课程有必修课现代汉语、教师口语、选修课为语言学概论、朗读学。教师口语和朗读学都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开设的,而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教师职业,可见课程的适应面太窄;语言学概论一般只在本科开设,专科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把现有的四门课程优化重组,形成四门新的课程,即“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提出这四门课程是有充分考虑的,主要是针对师专学生的实际及其必须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四支分立”课程的具体内容
四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普通话开设30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融合了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章,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以及朗读学的内容,主要讲授普通话语音知识,包括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方音辨正、语流音变、语音规范、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和语音运用技巧等内容。其核心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纠正方音,通过系统训练,使学生普通话语音面貌达到较高水平,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合格等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能,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
现代汉字词汇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两章的内容。汉字部分包括汉字概说、汉字结构、造字法、汉字简化与规范、汉字信息处理简介等。词汇部分包括词汇概说、词的构造、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与规范化、辞书等。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字、词汇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字词汇素养,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词汇的规范意识,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汉字和汉语词汇进行言语表达。
语法修辞开设55课时左右,每周3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两章的内容。语法部分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单句及其分析、句类、句型、句子的动态分析、复句、病句修改与语言规范等。修辞部分包括概说、词语选择、句式锤炼、常用辞格、语体风格,同时,介绍语用学的成熟成果。比如,话语交际的过程理论、话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要素、会话含义、预设等。以上三门课程仍可使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对有关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更新。
言语交际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和现代言语交际学的内容,其内容、范围都比教师口语要广阔得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具备口语交际的能力。基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不到半数从事教师职业,所以开设言语交际课比教师口语课有更大的适应性,而且即使是从事教师职业,也非常需要这些言语交际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安排有言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需要订购相关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有一种教材,除绪论外共有十七个专题,广泛涉及学生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所面临的言语交际问题,它们是:招呼与介绍、拜访与接待、日常闲聊、提问与回答、意见与建议、褒扬与批评、说服与拒绝、协商与谈判、主持与讲话、演讲与报告、讲解与评述、讨论与辩论、求职与应聘、通讯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体态语言、语言交际中的谬误。这种教材涵盖了言语交际的主要方面,可作为言语交际课程的教材使用。
(三)“四支分立”课程体系的价值
“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分门别类地细化教学内容,把原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开来,每门课程着重完成1~2项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同时又有效解决了这门课程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新的课程体系把“言语交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这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能落到实处,使前三门课程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J].语文建设,1987,(1).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王建华.新编大学生口语交际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李小三的报告把握历史脉络,紧扣时代脉搏,紧随发展脉动,视野开阔、内涵丰富,围绕“年轻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当代青年生逢其时,大有希望,大有可为”“青年人成长成才应该有所坚守”等三个方面引导在场高校学生要树立文化自信,努力磨砺技能,坚定理想信念。
李小三指出,青年人要成长成才,就必须要克服眼前困难,提升自身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决策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执行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等9项能力是当代青年人不可获取的能力素质,是中国青年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所必备的条件。
李小三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勉励大学生要做胸怀祖国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信念坚定的人、自强不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诚实守信的人、知行合一的人、甘于奉献的人、情趣健康的人,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光明日报》消息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工作。
《规划》提出,将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推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同时保障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实现国家语言能力与综合国力相适应。
今年是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60周年,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15周年。截至2015年底,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20世纪末的53.06%上升到70%以上。近1 400个城市基本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
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开园
云南网消息 近日,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在该校雨花校区正式开园。该创业园将主要开展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创业项目生长点的项目孵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更大的平台。
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位于该校雨花校区芷院学生宿舍1栋负1楼,集服务、教育、孵化及文化传承功能为一体。园区于2016年7月建成1期,占地面积1 000余平方米,拥有创业工作室25间,园区管理办公室、会议室及作品陈列室各1间。
篇10
一、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质
1.能用准确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交际。普通话发音准确,表达流畅得体,是一个学生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表现。在一个市场化的知识共享的环境中,学会与不同人群、用不同方式沟通,将成为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而这种沟通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学会使用普通话。目前,已不只是公务员、教师、新闻记者等这些必须说普通话的职业求职时要求出示普通话证,就连许多大公司也越来越把普通话及具有人际沟通能力作为求职者的“软实力”。所以,普通话是高职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
2.具备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自信心及应变能力。现代社会,伴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绝妙的口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之充足的自信心及应变能力,就像是一把开启人生财富金殿的钥匙,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高职学生将来会涉足于许多领域,口齿伶俐、精于表达应是其基本的素质。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求职、业务开展等各方面都会占有明显的优势。语言交际能力是学生将来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
3.具备一些实用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一些实用应用文体的写作是高职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比如:学生毕业前要写论文;就业时要写求职信、个人简历、订立劳动合同;工作后需要写总结、计划、述职报告;如果涉及到法律还要写状、答辩状;在各行业工作都要会写各自的专业文体。在生活中,有事询问要写咨询信、寻物要写启示;商品买上当了,还要写投诉信等等,应用文是伴随学生学习就业及其一生工作和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技能。
4.具备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时代召唤具有宽广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技术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通过掌握语言文字的技巧来实现的。
5.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的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如何,不仅要看他是否博览了群书,拥有较广博的知识,更要看他是否有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内容的深入思考。另外,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会外化为人的谈吐水平和修养,体现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交往的层次,进而影响他们的未来。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方向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出相应的教改措施。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到个体差异,把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堂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设置愉快和谐的授课环境,努力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力图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种愉快积极的教学环境,一种真诚信赖的师生关系,使之对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普通话状况、学生生活的方言区域,以及他们回答问题时的自信心状况、学生个体的语言交际能力差异等,为以后的因材施教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利用课文内容创设出引人入胜的话题,或者在一段内容讲述后穿插一些知识性、技能性的语文素质训练,用饶有兴趣的听课氛围使学生的大脑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使之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2.设置目标教学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添加动力。目标是激发人们上进的诱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努力。在授课前,应根据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质要求及有关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清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单元教学前,预先告知学生该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这一目标将会取得的社会功效,让学生形成一种对学习目标的心理准备和美好预期,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他们努力达到目标的勇气。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接近,直至帮助他们实现预期目标。
比如给文科学生教授大学语文课的时候,笔者先从现代社会中语言在人们的生存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谈起,告之学生将来要想顺利就业并且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而语文综合素质的各项内容我们将会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中进行教授和训练,学生如何配合。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心理的准备和美好的预期,以此可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最后再用实现教学目标后的喜悦使学生更加充满信心地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实践证明,目标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所给课时是有限的,在很少的课时内既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以达到为专业课服务、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目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探索学习各知识点及其利用所学知识实现最佳社会效力的学习方法,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可以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时间汲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坚持不仅要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习方法,并且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探索使各种应用文体实现最佳社会效应的途径。笔者在为工科专业的学生讲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应用文体的功用以及写各种应用文体都应具备的写作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个整体认识;然后介绍将要学到的各种文体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的影响,比如学会写公文、述职报告、论文、招投标文书、合同、求职信等文体的功用,使他们有一个美好的预期以便努力地学习。在讲具体文体的时候,我们注重讲解文体的适用范围、格式,然后用教师写的作文或精选出的范文讲解怎样写才能达到最佳的社会功效。最后让学生依据所学方法进行实际的作文操练,达到会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