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08:1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透镜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透镜教案

篇1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关于透镜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取火,令人怀疑,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探究。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加速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前提,提高办学程度,具体提高教育教育质量,推进完成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的和义务

(一)工作目的。经过积极争夺上级资金和加大县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乡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教员待遇保证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逐年增进,加大优异教员奖励力度,施行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标准化、教育治理信息化、后勤保证优质化、学校教员安居化工程,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前提,提高治理程度,执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年度义务。2011-2012年,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共需投入资金7455万元,其中2011年需加快建设,完陋习划义务的三分之二,即投入资金4897.4万元,2012年投入资金2557.6万元。2011年,需投入经费4897.4万元,其中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69万元,美化校舍、绿化校园、建筑校门、骨干道、文明墙及泊车棚等900万元,新建塑胶体育场1975万元,装备体音美劳、理科教育仪器和图书607万元,改换教员办公桌椅25.6万元,装置核算机教室、进行班班通建设、为教员装备笔记本电脑603万元,添加学生宿舍物品柜、物品架、钢床、食堂餐桌椅154.8万元,改换学生课桌凳74万元,装置直饮水设备63万元,新建教员周转房150万元,津贴贫穷寄宿生交通费36万元,奖励优异教员40万元。2012年,需投入经费2557.6万元,其中外国语学校和洋坪中学新建综合楼520万元,建筑校门及骨干道、绿化校园等330万元,新建塑胶体育场1185万元,装置太阳能热水器、添加学生食堂设备设备和不锈钢餐具41万元,改换学生课桌凳285.6万元,维修教员周转房80万元,津贴贫穷寄宿生交通费36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教员进行具体体检40万元,奖励优异教员40万元。

三、保证办法

(一)依法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进”,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经费悉数纳入公共财务保证范围,重点保证教员待遇、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前提、教育质量提高和教员培训。

篇3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感穿透;途径

我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多年,获得了一些荣誉,也从英语教学中获得过许多乐趣。然而走过二十多年,竟发现自己不会教英语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我缺乏了教好英语的自信。近几年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担任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虽然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可是任教班的学生普遍厌学情绪严重,且一些毕业生回校探望老师时,也反应进入中学,英语较之语文、数学,更难适应和把握。是什么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呢?无数个疑问伴着我一路体验,一路感悟,一路成长……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在教学中适时实现情感穿透,才能改变目前的情况。

情感感化:在师生关系的和谐帮衬中实现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适时激发。

【案例】

Jack是个沉默寡言的小男孩,上课时他从不正视老师,当我找他谈话时,他要么面无表情,眼神阴郁地盯着你,要么头一低,任你讲再多的话都不理睬你。自然,在课上你的任何活动都得不到他的回应,课后你也收不到他的任何作业,他就像是一个生活在套子中的人。

【分析】

通过跟家长沟通,发现Jack有个对他关心过度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强的妈妈就预先在家教会Jack上课的知识,所以到了学校,听课对于Jack来说,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小学的中低年级,Jack就是通过这种奇特的“教育”完成学习任务的。可到了高年级,妈妈的知识储备已经跟不上学校的要求,特别是英语,妈妈更是无从下手,需要靠Jack自己学习,而对上课没有听课习惯的Jack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师看着他的这种状况也非常着急,在学习中给了他更多的关注,但处于青春期的Jack误解了老师的关心,认为老师始终在针对他,情感上产生了障碍,又缺乏学习方法,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

【策略】

1.语言沟通:抵达学生理解学习的触点

在与Jack妈妈的沟通中发现,孩子对英语学习非常排斥,特别是口语交流。他认为老师课后让同学轮流用英语问他“What’s your mother’s job?Does your father get up earlier than you?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之类的问题,有侵犯他隐私的嫌疑,老师明明知道父母的职业,也了解他的课后活动,为什么要让同学来问他呢?而且,老师经常关心他作业的完成情况,上课还不断提问他,这不是有意让他出洋相吗?看来,Jack的抵触情绪是非常严重的。我想,注意自己语言的质、量、度,把握好跟孩子交流的尺度,和谐师生关系是改变Jack学习状况的第一步。首先,我非常诚恳地跟Jack妈妈作了沟通,简洁明了地向她解释了让同学跟Jack英语交流的原因:因为课上Jack从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课后老师就让学生互相提问,以此来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而问的问题是随机的,这跟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有关,绝没有要窥探别人隐私的意思。而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检查他的作业旨在提醒他认真听课和完成作业。这番谈话,希望父母能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配合学校教育。接着,在安静的心理咨询室,我用Jack理解的话语跟他交流,特别是对他比较在意的两点作了解释,缓解孩子的压力。虽然,在谈话过程中Jack没有更多回应,但我看到了Jack释然的目光,他的神情不再紧张。之后,Jack妈妈也反映:孩子回家抱怨少了,对立情绪减少了,对英语也不再排斥了。

2.角色转换:扫除学生主动学习的盲点

回顾Jack前几年的学习,完全是跟着学,妈妈把知识嚼烂喂给他,他不需要任何主动地参与。我觉得,要使他学好,家长和老师必须对他的学习活动无为无治,要让他形成“我要学”的内在动力,满足他的学习需求,使他进入“我要学”的境界。所以,我跟Jack妈妈沟通,让她放手,让孩子自己听课学习,自己记录并完成作业,学习上的事由Jack自己完成,而父母更多的是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关心、了解,疏导他的情绪。于是,妈妈战战兢兢地放手让Jack自己记作业要求、听课、完成作业,我在课上也给了他更多的帮助,采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提醒、鼓励他重拾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虽然,Jack的第一次记录漏记了两项作业,订正的作业依然错误百出,但是他勇敢地跨出了“我要学”的第一步,这对今后的学习一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5

一、课前预设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而言,要想上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案,这就如同打仗,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案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前提。所以要强调备课,下面谈其中的三点。

1.在“备教材”上下工夫。(1)要看教参,一定要细读,必须把握好教学的目的、重难点和教材上每个环节的用意。(2)要看与课程知识相关的资料。一些可用的知识点可以填充到课程里,丰富课堂内容。比如学习透镜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当学生将凸透镜靠近书本时,发现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像;当通过凸透镜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3)最后再看两篇现成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参考别人上这节课的精彩环节,同时又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2.在“备学生”方面做文章。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为了缩短教师与学生在认识教材上的距离,教师备课时应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本节内容。例如,小实验“纸杯烧水”。实验前,由于生活经验的原因,许多学生觉得:用纸杯怎么能把水烧开呢?然而实验事实是水被烧至沸腾,而纸杯未燃烧。学生在惊讶之余,必然想探索其中的奥妙。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总之,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优化“课堂设计”。我们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带着新问题去。首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很多,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爱“玩”的天性,教师可自制教具,从生活中找实验材料。例如,用装满水的玻璃杯验证大气压的作用;用“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教学光的折射;用“鸡蛋落入水杯”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等。对于新课的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1)抓住主题,理清思路;(2)注重过程,引导参与,加强训练。设计巩固练习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练习题设计成不同难度和不同类型的题,而且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多样性。一堂好课不仅要巧设导入,还应该处理好结尾,让学生觉得课已尽而余味无穷。

二、课堂生成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意识到,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课堂是每个学生能动的课堂,课堂上随时会有意外发生,教师光有课前备课,不足以应对课堂上产生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课堂备课的思想。

事实上,“变”是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的重要特征。新课改要求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样一来,课堂“变数”就增多,不可预知的内容就增加。而此时,如果一味地依据教案上课、照搬教条上课,那就是刻舟求剑。只有一切依从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有“变”的精神,做到求变、会变、善变,在变化、调整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课后辅助备课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照相机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离不开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德育目标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去拍自然风景名

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上节内容《光的折射》基础上的应用讲述,又是第四节课《幻灯机放大镜》的对比课.重点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情况和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并说明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成的,是实像.然后在此基础上讲照相机的原理.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了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照相机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而理解它的应用,因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为实验法、讨论法、探索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作出凸透镜在具体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照相机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四)师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照相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方案: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照片和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继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向学生指明这节课要研究物于2倍焦距以外(画出板图)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板书)

教师介绍仪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学生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一个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4)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实像.

如果略改变一下物距,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像变大.

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光路图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将下图用投影仪打在幕布上,教师边指示图形边讲解.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轴射出,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相交于一点,AB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组成了AB的像,由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所以是实像.

教师简单介绍照相机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应的光路图,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照相机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3.总结

分析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镜成像问题.

探究活动

【课题】关于胶卷的感光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市场上常见的胶卷的规格,在某种照度的条件下,它们使用上有何差别.

【备注】

篇7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物质的微观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不少知识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现象,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电流、分子运动等,这些关于物质微观现象的知识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即使教师采用图片、模型、文字等静态教具进行教学,也难以形成各种微观现象的动态表象而进行思维,学生也就难以理解这些认识。但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这些微观现象模拟出来,就能变静为动,创设一个虚拟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接触一个形象的物理世界,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就呈现在课堂上。结合声音、动画、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因而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抽象为形象,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初三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一节中,先利用"氯化铜溶于水"具体事实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形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一抽象物理规律。然而利用电脑动画向学生展示氢原子和氧原子结构图,这些物理图景生动展示出物质的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是围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的,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得到事物的信息和形象,在形成正确形象的基础上就易于总结出物质的原子结构特点。接着,向学生展示"物质得失电子过程"电脑动画:画面一:在通常情况下,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核外电子围绕各自的原子核高速旋转。画面二:在一定条件下,氢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会转移到氧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画面三: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原子带负电。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电脑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获得了生动清晰的感性知识和材料,得到了具体的直接经验,形成物质得失电子的物理图景表象,并利用生动、具体、形象的物质得失电子图景进行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有效突破节课的难点。由于本节课运用计算机教学,充分启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效果良好,因而在"一九九七年度惠城区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本节课的CAI课件获得"一九九七年度惠州市电教仪器实验研究年会"电脑软件三等奖;本节课教案得"一九九八年度惠州市中小学多媒体优化组合教案设计"优秀奖。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物理变化

篇8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原因:初二年级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找原因:有些教师自己做演示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成像规律。有些教师也使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引导学生分析的方法不当,最后只能由教师包办说出规律,失去探究实验的意义。有些教师不能深入研究新教材,对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前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一些成像实验重视不够,如小孔成像。

(二)教学策略的理论根据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奥苏伯尔的命题学习理论,新的学习内容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并列关系三种类型。

(三)讲究教学策略,化解教学难点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的探究,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在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的课后习题中安排这样一道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并试着加以解释。

与旧教材中有关小孔成像直接告诉学生相比,新教材这样处理小孔成像现象有它的绝妙之处。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先让学生课后制作好实验装置,观察远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由于观察窗外景物时,物距大于像距,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如果到此结束只能算完成一个阶段。应该用烛燃代替景物,让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燃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上位知识准备。

2.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通过比较认识实像与虚像的不同。

平面镜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实验。把该探究实验孤立看只不过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但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该实验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认识比较实像与虚像的方法,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又准备了一个上位知识点。

3.让学生用凸透镜进行课前预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仔细研究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的课后习题第四题:通过放大镜观看物体时,若适当增加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是增大呢,还是缩小?若继续不断地增大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将怎样变化呢?本题也属于实验类作业,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物理规律的教学适宜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是长期困扰初中物理教师的难题。为让学生能顺利探究出此规律,教师要全盘考虑前后概念的联系,还要在新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如何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实验装置?如何用器材进行探究?探究时需要观察、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规律?其中提问题和分析数据是最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如上文所述,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

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

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

方法一:用电脑中的Excel软件分析,优点是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学生兴趣浓厚。缺点是学生从屏幕上看到的仍然是数据信号,分析能力不强的学生还是得不出结论。

方法二:用贴图片法展示成像规律。课前,教师准备下列教具,在一张大白纸上画好凸透镜符号,画出主光轴,用1∶2的比例尺在主光轴上标出刻度线,标出一倍焦距处和两倍焦距处,目的是增大可见度。用不干胶纸制作表示物体和实像的小图片,小图片形状是:,每种形状的图片多做几个。当成缩小像时,用大表示物体,小表示像。当物体成放大实像时,用小表示物体,用大表示像。成等大像时,用表示物体,用表示像。在课堂上最后分析数据时使用这些小图片,根据成实像的三种现象,让学生根据物距、像距把小图片粘贴到白纸主光轴上,每种现象白纸上粘贴的图片数不超过十个为宜。最后让学生观察白纸上小图片的分布,学生就能方便地说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1)用《凸透镜成像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出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2)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之间的关联。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从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三方面描述。这些性质之间有关联,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再去挖掘其他的关联性质就能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3)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的比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推定成像的性质,这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

[摘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本文首先从多方面分析该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然后说明有关概念、规律的结构关系,最后介绍化解难点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成像规律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实施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能动的进行探索、实验,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在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研究问题的一个学习方法[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是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同时也是新课标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表现。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学习好课程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更好的达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一、以学生为中心,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

为确保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有序开展,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设置以体现学生主体性。而这要求物理教师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推行现代教育方式,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对探究式学习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明确探究式学习目标后,需根据高中物理教学特征、学生的学习实际等,精心设计教案,选择合理适用教学法。同时,还要在学生自主阐述观点、提出疑问等预设基础上,开展不同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及讨论,并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开展推理,以验证结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学应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挥出探究式学习效用。比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中,在动生电动势规律部分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思考该定律的发展及形成过程,并对该规律形成中存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将该物理规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磁场的产生、金属杆运动等现象有更深入认识,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行有更为清晰的思路。

二、选好探究内容,有序实施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学习方法,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好探究式学习内容,将物理的理论知识和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明确探究式学习课程目标,要适应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强化学生物理动手实践经验,确保物理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灵活度和深度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安排物理课程时,应基于物理重点知识为核心,同时还应营造出轻松、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探究式学习中的乐趣,进而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光的折射,折射率》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让学生自行去了解和认识光的折射是什么现象,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光的折射原理,进而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光的折射率,并掌握折射率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去检验光的折射率,让学生自行探究,逐步建立符合自己探究学习方法。

三、重视物理实验,有效开展探究实验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路径,所以在探究学习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不但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验证、总结的重要基础。探究式实验学习应注重过程和新知获得体验,所以教师还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的设计,在设计实验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发现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因学生在思维、认知水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因而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尽相同。比如:《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学中,回顾初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再引导去探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距离和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的关系,在实验中让学生了解不同实验参数的操作方法、结果是有差异的。

四、重视探究深度,实施过程性评价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探究式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对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推进作用。但要强调探究式学习并非现代教育中唯一创新教学法,在开展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探究式学习深度,应根据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此才可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进而实现高中物理的优质高效。在物理探究式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究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可更好培养和强化学生物理思维,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基础上,可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学习心态[2]。同时,通过寻找、提出、分析及探索问题,强化师生间的互动,进而在反思、归纳及总结中,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有效的强化学生自信心,最后真正达到探究式学习目的[3]。通过过程式评价,还可让学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性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翻阅资料-实验探究-提出假设-验证-得到结论。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探究式学习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选择好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如此才能实现优质高校的物理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光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理科考试研究.2015,8(1):450-451

[2]钟启泉,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71-572

篇10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物理备课效率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的一种先进技术,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固有特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渐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潮流,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超文本”强大功能,为物理教学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教学中,有时板书较多、例题及解题过程要规范、实物图、电路图或一些画面要出示等,许多计算机软件,如:Word、PowerPoint及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都具有超文本(超链接)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由于在物理学中更多的需要有动态的画面、插图,因此动态处理功能较少的PowerPoint就不太适合了,而能设计物体运动路径和编程的flash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力学、运动学等课件。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功能,制成电子教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物理实验能见度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任何模拟实验都不能代替的。但由于一些实验的可见度很低,很难使学生观察清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中制作演示实验简单而且没有失败的风险,并且实验过程可以慢放,同时软件更加吸引人,很多老师都愿意在多媒体中进行实验操作,但是这毕竟是仿真的,用学生的话来说是老师“故意做出这样的现象的”,因此我认为有条件的还是应该以真实实验为主。加上多媒体辅助实验以配合讲解,同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如,液化现象,一般用乙醚做常温加压液化演示,可见度很小,使用视频实物展台演示效果也很好。演示时用装有乙醚的注射器,放在载物台上,调节镜头使成像最清楚,推动或抽动活塞做加压液化和减压汽化实验,就明显地看到液化和汽化现象,使抽象难做的有毒的实验获得很好的效果。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来提高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演示实验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物理实例化远为近

在物理教学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事例,让学生在头脑中复现许多生活现象,而那些生活现象有的学生能及时的复现,而有的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在平时根本就没有注意,从而影响教师的讲课。如果教师适时地利用事先制作成的视频音像资料,播放一段古代的、近代的、过去的、他人先进的教学资料片段,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物体浮沉条件的利用时,用光盘展现潜艇上浮、下潜、悬浮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效果是学生看书无法比拟的。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放一段物理史学资料片,以再现古代、现代科学家的刻苦追求精神,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这是只有多媒体技术才能做到的,它明显优于一般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讲授效果。

4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迅速应用起来。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在快速的发展,使得教学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实验仪器的结构进行自由拆分;对实验原理进行动态分析具有模拟实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辅助教学效果。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分析、总结、归纳,很快地突破色光混合的难点,真实地“模拟”了实验现象。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的“模拟”,较好地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再如,讲摩擦起电时,要涉及原子的结构,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可以利用课件模拟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情况等等。

5 利用多媒体技术上好物理复习课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进行,有的实验是不适宜重复做的,尤其到了复习阶段,平时课上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可能都重做一遍。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功能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可以利用CAI课件来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复习巩固实验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天平各部分名称和调节、使用方法实验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特点进行复习教学。再如,In―spiration软件是一个以制作思维导图为主要功能的软件。它提供两种工作环境:图表形式和大纲形式。图表形式利于显示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大纲形式利于组织书写文件的要点。使用者可借助这个软件制作出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有动感的各类型、不同层次的思维导图;也可借助这个软件组织文字内容,拟写内容大纲。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可以让使用者更清楚要点之间的联系,使思维活动更活跃,思路更清晰,较之文字段落更能促进学习及记忆。

6 利用多媒体技术搞好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