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技术专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控技术专业总结

篇1

1.孔洞形状:目前,国内生产的烧结页岩空心砖孔洞的形状主要有:圆形孔、正方形孔、椭圆形孔、矩形孔、菱形孔等。烧结页岩空心砖的孔洞形状与热工性能紧密相关,而与制砖工艺存在矛盾。生产工艺希望孔洞形状越简单越好,但相同条件下,孔的形状对导热系数有较大的影响。孟繁华等[1]研究了不同孔型的烧结页岩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的平均导热系数,其研究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空心砖和空心砌块不同形状的孔洞对其导热系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圆形孔的平均导热系数最大,方形孔的平均导热系数次之,菱形孔平均导热系数略低于方形孔,矩形孔的平均导热系数最小。其原因是,在空心砖体系中,空气的导热系数最小,传热能力最差,有很好的绝热作用。矩形孔中的空气容易形成长路对流,而菱形、方形、圆形中的空气倾向于形成短路对流。而长路对流的传热量远低于短路对流的传热量。因此,在进行烧结页岩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的孔型设计时,在相同孔洞面积下,应选择加大孔洞长度,以减少温差传热量,提高其保温隔热性能。

2.孔洞方向:烧结页岩空心砖主要应用非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填充。但是,在满足建筑各方面性能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其抗压强度。不合理的孔型设计将导致空心砖砌体强度偏低。当烧结页岩空心砖的孔洞为矩形条孔时,矩形条孔排列方式不同,其抗压强度也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空心砖垂直于孔洞方向受压的强度较平行于孔洞方向的强度低60%~80%,这就是承重空心砖的孔洞大多为垂直孔,而非承重空心砖的孔洞大多为水平孔的原因。因此,在进行空心砖和砌块孔洞方向排布时,应选择使矩形条孔的长边平行于受压方向。

3.孔洞排列及排数

1)孔洞排列方式:烧结页岩空心砖的孔洞排列分为有序排列和交错排列。在孔洞率相同的条件下,孔洞错排的空心砖导热系数要比有序排列的空心砖导热系数小,这是因为通过空心砖的热流绝大部分是借助实体的孔壁来传导的。传导的热量与传导的横截面积和传导的流程长度有关。在横截面积一定时,传导的流程越长,热阻越大,传热量越小。如果把空心砖中横向有序连接孔壁交错排列,加长了空心砖内热传导的路径,就相当于增加了空心砖的厚度,也就相应提高了烧结页岩空心砖的热阻。从导热热阻公式R=δ/λ可以看出,导热热阻R与材料的厚度δ成正比(式中λ为导热系数)。因此,空心砖孔洞错排分布,相当于增大了空心砖内热传导的路径,可以提高其保温隔热性能。

2)孔洞排数:烧结页岩空心砖的孔洞排数对其热工性能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沿平行热流方向把一个大孔分成几个小孔,传热渠道的总宽相等,其导热系数不变;但如果在垂直于热流方向将孔洞重叠排列,把一个大孔分成几个小孔,则热阻增加,其导热系数变小,也就是说,沿垂直热流方向的孔洞排数越多,相应的其热工性能也就越好。因此,烧结页岩空心砖排数的选择原则为:①以多个小孔代替一大孔;②在温差方向上以短距离小孔代替长距离孔。

4.孔洞大小:为了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目前烧结页岩空心砖和砌块的孔洞率也向不断增大的方向发展,但并不是孔洞率越高、孔洞越大,其保温效果越好。相关研究[5]表明,对于孔径<5mm的空心砖,当孔壁两侧壁面的温差Δt=10℃时,孔洞内对流热导率的计算为:λ=0.00123λ几乎等于零,说明空心砖孔洞的热导率近似等于静止空气的热导率。但是,当空心砖孔洞内空气层厚度超过10mm时,空气层内开始出现对流换热现象,而对流换热强度随空气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因此,空心砖内孔洞越大,空气运动越激烈,保温隔热效果越差。

5.孔壁厚度:在国家标准GB13545—2003《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中,没有对烧结空心砖孔壁厚度提出具体规定。然而,空心砖的孔壁厚度对其性能有一定影响。一方面,空气的热导率比孔壁材料的热导率低得多,通过空心砖的大部分热量是借助孔壁进行传递的,因此,孔壁构成了空心砖的热桥。由此可知,降低空心砖的孔壁厚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保温隔热性能。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对空心砖墙面的吊挂性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孔壁过薄,锚栓锚固过程中有可能就会引起空心砖的开裂,即使不开裂,其有效锚固深度不足,也不能满足吊挂重物的要求。在国家标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中均规定,系统基本构造中应按需要采用锚栓将保温层与基层锚固,其有效锚固深度不小于25mm。为此,重庆设计了薄壁型和厚壁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空心砖,其壁厚分别为15~20mm和25~28mm,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6.孔的倒角:从生产工艺的角度,烧结页岩其中空心砖和砌块的孔洞形状越简单,越容易生产,圆形孔是最容易生产的。但是由相关分析可知,圆形孔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国家现已取消了圆形孔的设计。国家标准GB13545—2003《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和重庆设计的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示意图如图1所示。调查研究表明,方形孔烧结页岩空心砖在生产工艺上存在劣势,具体表现在:①方孔砖要求颗粒细度比较严格,为≤1mm,因此,对相应的生产设备有较高要求。②粉碎颗粒过程耗能大,不利于环保。③方孔砖成品率低,原料消耗大。其原因是在方形孔的直角边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在生产、烧结、搬运、施工中易导致破损。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裂缝都是沿着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产生的,因此,在孔形设计上,选择将其直角边处设计为倒圆角,可以有效降低空心砖开裂破损的风险。

结论

篇2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训;整合

作者简介:张欣波(1970-),男,辽宁辽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常雪峰(1975-),男,湖北荆州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510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6-0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目前,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受训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这样只重操作,难以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对CAD/CAM软件、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等数控技术核心进行研发的部门很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这都导致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培养出集机械、电子、电气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性数控技术人才,还需要从高校做起。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秉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发展,在大陆第一个鲜明提出了“创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因此,整合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校在“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数控理论课程整合

学校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数控技术”课程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脱节;原有体系中,过分强调数控机床的加工与工艺编程。而对数控控制原理的涉及内容不多,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中。

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数控技术”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了传统制造工种的学习,又增加了数控控制原理的应用、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的内容,形成从“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铣、钻等)数控设备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数控设备改造(再制造)”一条龙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见图1。

二、建设数控技术试验室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维护的相关内容。目前我校机械工程系也建有数控实验室,主要装备只有VMC-2002B数控加工中心、TH-DNC-Ⅲ型多功能数控教学机床和模拟编程器等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数控编程及上机操作时训。而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也做一些“数控技术”实训而用,学生通过这些机床完成“加工程序”的编制,并在机床上进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对数控机床本身的控制在理论课、实践课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市场上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利用我校目前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数控技术的实验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成型的数控设备其数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相对固定,不能进行随机的系统参数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深入了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及测量反馈等模型的理解;另外由于数控实验室配备的数控教学机配置的数控系统在实际大中型企业中所占份额极少,不是市场主流,也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数控技术的掌握。现有的设备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机制、机电等相关专业学生在数控方面课程的实验及培训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当前市场占有率高的数控系统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实验室,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全面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及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我校建设了FANUC 0I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实验台、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实验台。这些数控系统多为当今市场流行数控品牌,每个实验台均采用开放式、工业级配置。见图2。

三、改革实训内容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强化数控实训中的机械加工工艺与编程,另一方面增加数控维修维护内容。在数控技术实训体系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1.在实验机房中增加了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的实际内容

根据最前沿的专业原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排故等过程进行模拟,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工具。利用仿真软件对各类故障现象进行设置,使学生可以针对出现的故障现象利用仿真软件模块查找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尽快地掌握和提高数控机床的维修技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2.编写《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教材

由于厦门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所以在“数控技术”人才方面既有重点大学的博士也有从一线企业招聘来的具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人才。编著者在企业常年从事数控机床的维修工作,并多次负责或参与数控机床的改造工作,所以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排除办法比较了解,总结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并加以归类。

3.编写辅助教材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数控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编写了适合学校的的实际教材,例如编写了《FANUC 0i数控系统连接调试》、《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连接调试》等多项实训教材。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数控项目实训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数控机床的再制造和维修维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厦门理工学院一方面广泛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为企业数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带动兴趣小组参与维修实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针对过去的老式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将所学为所用。例如,我校XK713型数控铣床采用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是由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其结构是在个人PC计算机(286以上)安装控制软件,通过并口与数控控制板相连接,并由控制板向步进电机的脉冲电源方向及脉冲指令来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机械传动链完成机床的进给运动。主轴采用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机械换挡,满足不同加工需要。但由于此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链符合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具有机床改造的先决条件,故可对机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和性价比选择了采用武汉华中世纪星HNC-21MD数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原来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可直接与原有机床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相连接,即不更换驱动系统及步进电机。图3分别为改造前后的数控机床对比。

通过对教学镗铣床XK713型镗铣床的数控化升级改造,带领学生完全做到了从硬件连接到软件调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构成的几大部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动链的数学模型,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电机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直流控制系统和交流控制系统、PLC的编程技术及技巧、测量反馈的原理等,彻底达到高等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

五、总结与反思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重点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加入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维护内容,力争在实践体系内,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强化了技能训练,增加实训项目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机电类数控技术方向的本科类学生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全面理清了课程体系。

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尽管“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是在全局范围内,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终究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展开。为此,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是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新国,刘宏伟.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3,(13).

[2]齐文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8).

篇3

【关键词】数控技术;教学;实验;方法;考核

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数控技术课程内容通常以数控机床为中心进行展开。数控机床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总体包含机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两大部分,即分别为被控对象和控制系统两部分。按照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又可以分为输入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执行系统和检测系统等五大部分。数控技术课程内容按照程序编制、插补算法与CNC系统、驱动放大电路、伺服电机、检测装置等部分进行设置即采用了这一分类方法。从数控技术课程内容的规划中可以明确,数控技术实验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对数控机床控制思想的总体认识、对数控机床操作的实践技能培养和对数控技术原理的基本认识,从而通过实践教学实现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

二、根据实验条件,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目前的数控技术实验教学中大多只注重数控编程部分的实践,而数控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方向课程,可以供学生选择的方向除了数控加工技术外还应包含数字控制技术。因此,实验内容的选择不应只局限于编程,还应注重于机床的数字控制原理,该部分内容几乎涉及到除数控编程外的所有数控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数控实验室现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立式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宇龙仿真软件及机电一体化实验台等设备,每个学校的设备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相同的控制思想。因此,在数控编程课堂教学内容开始前,进行的数控机床基本操作实验中,首先通过各个机床的加工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对机床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思想、操作方法进行初步认识,加深对数控机床原理的理解。然后,以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为重点,通过对机床操作面板的使用,让学生熟悉机床的基本操作方法。最后,通过简单实例,从零件图、程序组成结构、程序输入、调用、材料装夹、对刀、模拟、加工,介绍数控编程加工的总体实现过程。在数控编程课程结束后进行的数控机床编程加工实验中,由教师给定题目或学生自拟的方式,根据零件图纸,学生通过仿真软件编制程序,最后经教师审核后在机床上加工。

在课堂教学后期进行的数控机床控制原理实验中,首先通过机电一体化实验台,演示对数控机床工作台的控制,介绍机床控制系统中的PLC、继电器、接触器、环形分配器、驱动器等关键部件,然后,通过结合机床操作面板、控制程序让学生观察电气控制柜和数控系统软件界面中的PLC输入输出信号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数控机床中信息的传递与驱动、反馈控制原理。

三、做好实验准备,提高实验效率

数控机床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精度、高性能的设备,设备造价比较高,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设备少,学生人数多,要使学生在短时间的实验教学课时限制下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掌握数控机床编程及其技术原理的众多知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开学后,实验教师应与理论课教师充分沟通,协调一致,制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开始前,实验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论课程进展情况,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教学方案,并事先准备好刀具、材料、程序,并试运行,防止因疏忽造成实验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数控技术涉及理论广泛,学生的疑问也较多,因此,实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实验中涉及到的理论原理,明确实验过程,从而使整个实验过程系统化,并能及时准确、简洁明了的解答学生的提问,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四、注重知识应用,提升综合素质

单一的数控机床编程操作实验,简单的通过加工演示、简单实例,很难达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发综合类的实验项目。如:利用加工中心,设置刀具长度补偿和半径补偿,采用多种刀具完成零件的钻孔、平面轮廓铣削加工、圆及圆弧等的加工;利用数控车床多刀加工,完成回转零件的内外圆柱面、端面、切槽、螺纹的加工;通过对操作面板的操作,观察数控系统PLC状态图的变化,结合电气控制柜中的继电器、接触器的动作,绘制机床的电气控制原理图;通过机电一体化实验台,编制PLC梯形图,实现对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控制;采用自动编程软件,完成零件的自动编程。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根据实验室条件,结合自身兴趣和方向、科研经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共同设计新的实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数控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方向课,相比于大多数课程,实践应用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应加大实验内容所占比重。考核形式采用基本理论、软件仿真、基本操作、综合实践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基本理论涉及机床结构、控制原理、程序代码等;软件仿真涉及材料、刀具、工艺及程序等;基本操作包括图纸、编程、对刀、加工等实践操作;综合实践由教师拟定综合实例,由学生选题或自主选择工程科研实际问题,拟定加工工艺完成操作加工。

六、结语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现知识的应用,进而实现对知识的综合和创新思维的产生。数控技术课程实验是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深化认识数控技术理论的关键,同时也是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数控技术实验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燕.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2:100-101.

[2]葛云立. 关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 职业,2014,03:46.

[3]贾颖. 关于提高数控技术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6:66-68.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数控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数控技术是随着生产行业的发展而蓬勃兴起的新兴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创造力要求比较高。它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不仅提出了反馈性意见,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却不太乐观,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情况:由于信息技术与生产实践的迅速发展,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沟通不够紧密,导致了教学实际跟不上生产实践发展的现状,致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因此,为了使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对高职院校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们要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立足于更高的起点培养从事数控加工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人才与社会协调发展。

1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的现状

数控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由此来看,数控技术可以说是整个生产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体现的标志之一,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却跟不上社会的实际需求,未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这样的冲突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教学与社会生产活动实际相距越来越远。

1.2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社会生产的需要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对学生的实训基地建设做得不是很到位。比如由于资金的匮乏导致设备不齐全、不先进、数量不够,甚至设备更新跟不上社会的步伐;由于教师的不重视而导致实训基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对实训基地的利用率极低,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不够到位。

1.3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数控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任何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都将牵动数控技术的革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却不高,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变化和进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2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2.1教学思路的改革

应设计出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以三年制数控技术高级工培养为例,学生进校后,一个学年内基础理论教学与普通机械加工实习教学交替进行,如一个月基础理论教学,一个月实习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加工感性认识,一年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基本上达到初级工程度,对机械加工的基础知识有了相应的了解,为学习数控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第三个学期开始进入数控技术的教学。在数控技术的教学中强调相关知识的积累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强化训练并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2.2一体化教学模拟改革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即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结合,交替进行。理论、仿真、实操融为一体,按模块式进行。对每一个模块,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仿真训练,然后进行实际操作。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很明显,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学习有一定的动力和压力。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2.3教材改革

纵观现行数控技术教材,都是各有其优缺点, 理论部分的叙述基本相同, 而实习操作部分差异较大。数控技术的教材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与学校的自身情况,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教材建设,即根据学校自身的设备情况,自行编写符合实际的实习教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自编实习教材,解决了实习教学中的空白, 又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数控技术的教学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4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数控技术教学的专职教师,应该达到“双师型”标准,即学历应该是大学本科以上,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讲师以上技术职称。在操作技术水平上, 至少应该达到数控高级工技术等级或技师等级,至少能熟练操作两种以上的数控机床。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例如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政策, 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3关于数控技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含理论教(下转第52页)(上接第32页)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应该具有相应特色,主要是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根据“实际、实用和实践”的原则,以必要的数控技术理论为基础,以CAD/CAM为平台,以操作技能为龙头,整合课程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课程开发上精简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现代制造技术。实行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2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应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理论与实践应分别按40%和60%进行分配,紧紧围绕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实习内容包括钳工实习和普通机械加工实习, 进入数控技术实习后,应以CAD/CAM为平台, 突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软件应用上,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以及CAM软件的应用,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强化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的训练,然后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全国性的数控技术方面的考试, 如通过等级鉴定取得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中、高级工证书,通过参加全国数控工艺员考试取得相应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工艺员证书,推行“一生多证”制度。

3.3充分重视技能的综合训练

学生的技能训练不应仅满足于熟练操作机床,还应注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日常训练不能完全是消耗性实习, 仅仅由实习教师给学生指定实习课题,而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进行外协加工,为企业加工各种零件,只有通过零件加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加工工艺;二是重视毕业课题设计,一般应以各种比赛课题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零件分析到工艺方案的制定、加工程序的编制、各种技术文件的填写, 一直到将零件加工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总结, 对零件的加工又进一步深化了对加工工艺的掌握, 进入企业后很快就能顶岗工作, 缩短磨合期。

3.4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前提,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以及校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的质量与数量要跟得上教学的实际情况,设备的先进性也要跟得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否则,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跟得上企业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这也是为学生建设实践的一个良好平台,将学生送到企业去进行实时实地的实践,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保证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刘铁.数控加工职业资格认证强化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1实施

我院在2010级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执行时采用上述模式,进行了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试点。试点选取30名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分为4组,根据学生综合能力高低每组题目各有差异。第一阶段,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情况选题。在试点阶段,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教改全过程,除风力推料机构为我院参加全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构难度较大外,其他的如装卸器,槽轮机构,大力神杯相对难度都较小。风力推料机构由15人分别完成叶轮加工,凸轮轴加工,齿轮加工,偏心轮加工,底板、推杆、料筒等部分加工,其余3项目共有15人完成。第二阶段,毕业设计学生根据设计任务进行造型、编程、加工、装配。本阶段,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料单上报,所需工装清单;院部进行材料的准备,并由数控实训中心提供相应的工装,机床;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毕业设计机构的加工我们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如晚自习、周末。学生进行零件工艺设计、数据计算、造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刀具、夹具、量具、切削用量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最终各小组成员完成零部件加工后,进行装配。标准件:如轴承、螺钉、螺母、垫片由项目组统一购买;在装配过程中,出现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正,直至完成机构装配达到预定目标。第三阶段,毕业设计资料整理完善。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完成的指定零件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整理,主要内容有零件图绘制,零件结构分析,工艺规程设计,各工序工装的选择,各工序切削用量的选择,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毕业设计总结几个部分。本阶段不仅仅要对零件进行工艺设计,更重要的是提高工艺规程资料的填写、毕业设计文本资料的规范,通过本阶段的总结,真正实现毕业设计内涵的升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第四阶段,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在答辩过程中我们一改以往提问基础理论知识的模式,重点让学生陈述自己在机构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图1为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流程图。

2毕业设计教改效果

通过2013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试点后座谈,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既巩固了原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加强了数控编程、加工、装配等知识的学习,尤其对数控刀具、夹具、量具、切削用量这些知识理解更深刻,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如何独立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3总结

篇6

1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特点及我校教学现状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 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

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2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

2.1 合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差距,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数控技术》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一般先对电气和机械部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过多,到后面的电器控制回路和机械系统控制分析时,感觉联系不大;同时学生基础较差,对高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

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公司,而目前的《数控技术》教学数控技术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知识部分分开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付诸实践,等到另外一学期上实训时,理论的内容基本上都遗忘了,两者严重脱节。因此,结合生产实际,应将理论和实训操作部分放在同一学期内建议分前十周后十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2.2 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以其全面生动的声、像、图、文等综合课程信息颠覆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应制作大量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电器和机械控制系统课程动画素材,运用多样的教学载体,从挂图、教具到实物、动画;从板书到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

2.3 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和实训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电器基本回路和机械系统组合满足实际需要的数控加工系统以及编制数控程序和进行加工操作。同时加强实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理解复杂、难懂的结构和原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进行改进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现有的机械加工设备和电气实训设备为我们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比如介绍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由于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学生仅仅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授往往不易看懂、弄明白,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行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各类零件工作的实质。同时数控技术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对复杂零件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编程,通过相应的数据传送通道将其输入到数控机床内,进行自动加工。

2.4 建立试题库,学习评价,考核标准多样化

通常在机械类专业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班级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工作量由几位老师承担,考试一般是各任课教师各自出题,难免具有片面性,且题目保密性差,因此各班成绩也无可比性,教学效果不明显。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考试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通常实行教考分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试题库并使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试题库既能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使的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又有利于监控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考教分离同时还必须注重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利用理论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训并重的学习评价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能力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篇7

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由于数控化加工可以让机械加工行业朝高质量,高精度,高成品率,高效率方向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车床,对其进行数控化改造,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还没开始实习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了解到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

现在,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数控软件上面每个指令的使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上手了,踏入了数控这个门槛,还适当地给我们布置些作业,我们也积极认真地对待,认真完成每一次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之余,我们还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自己尝试着车一些自己想要有图案零件,效果还不错。

篇8

一、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的劳动的工具。6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制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

二、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第三阶段是在国家“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目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所掌握的五轴联动数控技术较成熟,并已有成熟产品走向市场。同时,我国也已进人世界高速数控机床生产国和高精度精密数控机床生产国的行列。在CIMT2003上,中国内地共展出机床700多台,在600多台金属切削机床和近100台金属成形机床展品中,数控机床分别占75%和54%。这既体现了中国机床市场的需求趋势,也反映了中国在数控机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占据市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型产品上,而在中档、高档产品上市场比例仍然很小,与国外一先进产品相比,在可靠性、稳定性、速度和精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三、数控系统中的新技术

(一)网络化数控系统平台

1.网络化数控系统平台的基本结构。

(1)系统软件。机床网联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他机床机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通过开放式的CNC同环球网的连接,车间能够从跟踪到收集机床生产情况等更多的信息。Pro/Engineer北航海尔CAXA等CAD/CAM软件能够依据零件CAD轮廓生成相应的加工轨迹,生成数控代码程序。这些代码通过网络发给机床进行加工。网络数控通过网络将制造单元和控制部件相连,活将制造过程所需要资源(如加工程序、机床、工具、监测监控仪器等)共享。

(2)系统硬件。系统硬件包括组成的各种物理实体。系统硬件对外部的表象和接口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通过设备驱动程序使之与操作系统分隔。系统硬件各部分通过信息管理网络和开放设备及网络互连,传递命令和数据信息,并行完成数控任务。对于数控系统硬件来讲,开放性主要是指其计算机、网络、伺服系统及I/O逻辑控制等单元应该具有统一的标准,以实现互换性。要使其硬件具有互换性,全球所有数控系统制造商都认为应该采取现场总线技术。

2.未来数控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人机协同的新型数字化制造模式,它把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引进来,创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能充分发挥“人的智能”和“及其智能”的分布式人机系统工作模式。车间数字助理(Shop Floor PDA)和新型数控系统构成了这种新型制造模式的两个核心环节。这种专业化的数控PDA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和上网,获得车间或单元服务器乃至CAD/CAM技术中心的支持,因而极大地增强了数控系统的功能。

车间数字化是企业制造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环节,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难点。企业排除人的参与,完全依靠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把当前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引入到制造业中,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和人机沟通,把人的智能和及其的智能无缝的结合起来,形成以一个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的制造模式,将为实现这种崭新的制造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控机床智能控制技术

1.数控机床智能控制技术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系统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CNC向多变量智能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技术有: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人工智能控制。

篇9

【关键词】中职 数控技术 理实一体化

一、引言

中职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专门为制造类企业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对于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地联系起来,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制造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必须改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那些初中毕业却未能考取高中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理论基础差,自控能力不强,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是安排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由于没有实践的体验,所以对于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以致很难学懂书上的知识,进一步加重了学习的挫败感,让其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会使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督促,学生就会开小差,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些都给正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2.学生对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薄弱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等几门专业课程涉及许多数控机床操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的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把理论与实践分成了二段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无法实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导致多数学生仅仅学会了机械式地操作数控机床,而所支撑操作的理论知识却与实践操作挂不上钩,使得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

3.学生就业后不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

由于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使得教师在实训时要占用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讲理论,使得学生操作的课时减少。这样又导致实训无法按原计划实施,教师只能缩减实训内容。最后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的技能都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就业时达不到制造企业对其岗位的能力与技能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分离的教学模式,把在教室中给学生讲解的理论知识融入车间的实训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及时地进行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成为学生实训操作的基石,而实践操作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理论与实践两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学生由被动接受模仿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创新转变;教学从单一的知识的讲授向知识的综合运用转变;教学的场所由固定教室向实训车间转变;教学的手段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向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操作实践转变。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建立专业化的实训基地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立即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购置一定数量的数控机床是必要的。但是,数控机床造价比较昂贵,一次性购置数量较多的数控机床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着手建设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让学生对所学编程指令以及机床操作进行练习,可以为学生在数控机床上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建设数控仿真加工实训室既满足了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操作的需求,又缓解了数控机床不足的压力。

2.构建教学模块与编写授课教材

将《数控编程与操作》和《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所需的编程理论、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等,按数控车、数控铣、电火花线切割以及机床维护等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并形成各自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实训项目,各个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承上启下。学生在学完各个实训项目后,就完成了该模块的学习。编写授课教材首先要聘请企业里面的实践专家来校与教师们一起先把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等编写成教学大纲,然后把教学大纲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分别设计到典型的项目任务之中,最后由教师们根据教学大纲以及设计好的典型项目任务进行授课教材的编写。

3.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界限,不仅要求理实一体化的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能将自身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可以给学生传授操作技能以及解决学生在操作时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因此如何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骨干队伍是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最有力保障。可以通过资深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结对子模式,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安排教师到相关制造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数控技术;高职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用高新技术增强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致使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确定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本文结合多年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管理与实践教学经验,在数控技术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创新和实践。

一、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有问题分析

1.重硬件投入,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已为多数高职院校所接受。不少学校通过增加添加教学设备,增加理论课学时数,忽视实践教学连贯性、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整合,学生个体的实践时间不能保证。2.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目前,许多高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仅仅基本定位于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上,忽视学生在以后岗位上的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都不完善。

二、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1.开放式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面向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跟踪社会需求变化调整数控技术实践教学侧重点。根据校内各相关学院和实习工厂设备情况,制定学生分阶段、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即缓解了设备投入的压力,又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公司和工厂生产线参观和顶岗实习,形成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熏陶。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真实订单生产,增加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和了解行业发展的机会。有对外加工订单的教师和学生只要按照制度要求上缴一定比例的利润就可以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进行生产加工,甚至一些企业也与专业签订合同利用校内设备进行生产加工。学生申请批准后就可以免费使用相关的实训室进行个人项目加工和比赛作品制作。2.科技创新协会实践教学高校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其他人才培养环节无法取代的位置。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和管理的“机械与电子创新协会”,通过科技类社团组织的活动,学生可充分受到科技的熏陶。一批批小创造、小发明成果的出炉,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这种为大学生科技创造和学术自由带来的宽松环境,有利于活跃大学生的思想,激励大学生的学术创新,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科技活动方便进行,组建“创业孵化工作室”“机械设计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在科技活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术科技类社团为单位划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及研究任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现扶持并注重骨干学生的梯队建设,保证工作的延展性及承接性。为了更好地为协会培养人才,组建了专业性活动室。建立激励制度可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创新激励机制不仅是简单的物质奖励,而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精神奖励等因素紧密相连,全方位激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另外,学生的创新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训练。在相关激励机制中也必须包含教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逐步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创新的科研项目式实践教学以项目为中心,组长负责制为实施的指导思想。由学生能力强、科研经验丰富的学生组建项目组,招募组员,指导项目实施。学生制定完整项目计划,分工负责,组长和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师父,对徒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每项任务分工设置完成的时间节点和考核要求,结果评价考核,优良的项目和成熟的团队是完成这种模式必不可少的条件保障。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科研过程中,①“老带新”,即高年级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加工等活动。②“传帮带”,即传承科研精神与研究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要把自己当成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要承担科研任务、有研究目标、有研究行动。③“走出去,引进来”,即项目实施中,学生走进工厂参与项目的加工合作活动;参加展会、交流会及研讨会等,让学生开阔视野、接收新技术新知识。学术科技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将开展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将组织参加校院两级基础性的科技活动和重点参加全国性的科技竞赛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赛前培训、赛场比赛等,获得了较好的成绩。4.构建具有高职数控专业特色的“多元智能”实践教学评估体系(1)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进行了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目前,本专业大部分课程,特别是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其课程学习评价已经由原来的“期末卷面成绩+平常出勤与作业成绩”改革为课程各学习情境考核评价综合形成;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由原来的理论考试改革为“理论+实操”考试。而对于目前与相关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课程则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执行,从而实现课程与职业的对接。(2)根据新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有些实验实训课实行单独设课,自成体系,单计学分。实验实训课考核考试由实验实训理论笔试、实际操作与口试相结合、平时实验实训成绩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等组成。实验考核考试具体方法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测评等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给出学生实验实训总成绩。

三、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总结

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优化了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校内基地的建设提高了专科学生动手能力并为本专科提供职业认证平台。1.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数控技术专业逐渐形成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一体化的应用型工程教育。2.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了产品设计、零件加工、技术开发、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3.实践验证充分论证后,确定了以工程素质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制造技术为主线,机电结合、校企联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针,为地方企业培养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人才。4.建设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平台,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要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对口培养;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能够降低学校教学成本,缩短企业培训周期,减少开支,为企业快速培养急需人才,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5.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师资队伍,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专业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学历学识外,还对数控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追踪学科前沿,快速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形成既能立足科学研究、又能提高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合格人才的渠道。适应了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符合办学方向、建设了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晓勇,谢建庆.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

[2]花峰.高职高专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3

[3]罗杜宇,邓兆虎.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