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培养目标滚动式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资格教学推动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4-0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加强行业人才建设,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于2005年6月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于2006年2月起草了《关于2006年度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总体方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十条”和“总体方案”都对财经院校在培养行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今年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形式初探如下: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通晓会计学、审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会计学理论和实务教育,练就了较强的综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会计与审计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将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按通才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完全的本科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要求,强化注册会计师统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机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立足地方,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跨国文化交流,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2.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大、中型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竞争精神和效率、效益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计和审计惯例,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5.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审计等基本知识。
三、实现形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设想我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办学特色概况为:“一个独立滚动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大纲”、“两种考试”、“两个结合”。
1.一个独立滚动的人才培养方案
(1)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不同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方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以全国注册会计师统考科目为主要专业课程,采用相应的CPA教材,CPA课程参加全国统考。
(2)滚动性
滚动式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CPA考试内容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以后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修订和补充。如2009年CPA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就要及时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两个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和CPA课程考试大纲
CPA课程的教学要按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组织,其教学大纲要紧扣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教学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课程结构框架;②教学目标;③课程的主要章节;④课程内容具有的广度和深度;⑤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分布;⑥主要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⑦课时分配建议(含实践课时)。
考试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基本要求;②知识要求;③参考法规;④修改说明;⑤特别说明。
如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将在100分之外增加10分英语附加题,试题为专业主观题,分值计入本科目总分,成绩合格分数线仍为60分。
3.“两种考试”――学分考试和CPA统一考试
对于CPA课程,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既要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取得学分,获取毕业证书;又要参加全国CPA统一考试,为将来成为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传统会计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命题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表1会计资格证书报名与考试时间
4.“两个结合”――学历教学与资格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将学历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教学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
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规定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时间见表1。
根据上表的考试时间安排,笔者设计了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滚动式”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认真领会邓志阳教授《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推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施,即学习知识层次、知识的运用层次和知识的升华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逐步推进的性质。具体的做法是:
1)学习知识层次――传授知识
知识的学习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双语课程,充分体现我校“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①英语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管理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学;②中文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整个社会来看,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违纪违法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我们轻视了德育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知识的运用层次――实践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那就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加深对制度和准则的理解。教学就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每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模拟实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根据实际资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真实完整。但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渗股、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经济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资料失真、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应对一些业务进行必要的虚构,也就是在基本资料中加入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其次是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资料,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帐,或是企业要进行改制或合并,出现了资产减值或增值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等。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达到解决目前模拟实验只重视核算、轻审核监督的问题;最后是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发展的方向,实习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从今年开始我校会有一些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建立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开展各种业务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身临其境,体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审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及适当运用判断。通过实践学习要求做到:①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识别、获取、组织及理解;②能够进行调查、研究、逻辑思考与分析、推理及质疑;③能够识别和解决无既定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
3)知识升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注册会计师要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做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如何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创建“实例――理论――实训(实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①老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学生实训;②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③学生自学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④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⑤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学生讨论讲解老师总结补充。
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需求 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课程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1-02
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于经济市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用人标准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使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与经济市场需求接轨,进而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
在进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中职院校必须将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二者的高度统一,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进而实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课程不仅要满足会计职业需求,同时要符合学生个体发展要求,因此具备一定的定向性与特殊性,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市场的用人标准,大多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要进入企业实习或是就业。对此,在进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其课程内容要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也就是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并针对不同学习能力人群展开差异化教育。同时,中职院校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引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培养学生形成基础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丰富学生继续教育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终生学习思想,进而实现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课程教学
在进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实施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系统性,紧跟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新模式,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原则
(一)职业岗位需求原则
为了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职位岗位需求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岗位需求设置会计专业课程,实现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接轨,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做好市场前期调查,明确会计专业岗位群,掌握企业会计岗位必备的理论资质、技能要求以及工作规范,结合岗位能力明确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进而逐一明确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教学体系以及排列方式。
(二)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以应用为核心,重视会计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实用价值,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达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同时,要适当调整会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通过理论知识辅助实际教学,强化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会计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三)主动服务建设原则
在进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中职院校要从课程服务性本质入手,结合中职院校服务行业和服务企业进行课程建设,以需求为核心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结构,一方面要坚持“三面向”原则,即为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面向学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学生为前条件,而学校是最终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明确各个课程间的关系,构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综合教育体系,实现三者的交叉与融合,进而形成现代化课程体系。
三、基于自底向上设计法课程建设方式
(一)建设策略
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主要以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相结合的结构体系,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学习专业课。该课程结构相互没有衔接,也不能突出专业的重要性。对此,本文提出“文化基A-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自底向上的设计策略。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和会计专业理论的学习后,学生据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方向来选择专业技能模块,即根据不同学习能力人群展开差异化教育。这样既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又可以让对专业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吃得了”,进而达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最佳效果。
(二)课程结构
自底向上设计法主要以需求为核心,其结构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大环境需求模块。结合会计行业与企业岗位需求,分析现阶段市场需求下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以此为依据设计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明确会计专业各个课程教学的培养方向。第二,个体需求模块。结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尊重并发展学生个体差异,明确学生特点与优势,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开展层次性教学,为学生定制专属职业规划,发挥出学生的个人优势,促进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课程发展需求模块。除了学生专业实践素养之外,学校要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思想政治、心理素养、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强化会计专业特色,体现了中职会计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
(三)设计应用
首先,自底向上的设计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思路,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其次,逐步推行专业模块化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能力,为学生定位就业方向打好基础。最后,强化实践性教学,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内化成自身技能。
四、以需求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定位课程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中职会计课程应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中职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市场的用人标准。大多数中职会计毕业生就业方向是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而且多数学生处于15-20周岁年龄段,学习能力有限,所以会计课程应更多偏重于学生能接受的、实用的知识。但是中职课程中的《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一般为会计高端岗位如财务总监应用。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向应重新设置,定位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出纳、收银员、仓管、办公室文员等,相应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改革。[2]
(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质量
综合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中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程、会计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以及考试辅导课程,应用自底向上设计法,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开展课程教学,形成会计专业技能发散结构,做好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中职院校要和当地企业加强沟通,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引入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开展专业教育,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创造有利的平台。除此之外,针对学生个体需求,中职院校要保证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性,根据学生期望与需求,设计不同的升学类型,其中主要涉及对口升学、2+3升段以及成人高考等内容,分析各类升学模式的考核内容与考核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而保证学生的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3]
(三)S富教学手段,开展课程组织实施
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会计课程教学要求和特点,更新课程实施理念与实施模式,重视学生在课程互动中的主动性与教学地位。配备一体化实训室,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通过仿真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或会计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有经验的会计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包括担任兼课老师、定期举办讲座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等。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落到实处。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新模式,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四)完善课程资源,促进专业课程改革
首先,为了保证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在进行课程建设中,中职院校要重视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设备的投入,增加课程实训设备,同时政府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成立中职院校扶持资金,一次性投入配套资金,进而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中职院校要加强会计专业特色构建,强化会计专业的自身魅力和吸引力,动员社会力量扶持学校建设,进而为会计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引入小班制教学策略,经大班分为若干个小班,而将小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为6人左右,提高学生实践机会,进而保证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现有资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深入研究中职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效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通过任务分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行为,引入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模拟教学法等方式,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从而编订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模块化、项目化的教材,并使之形成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以需求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需求导向即为市场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在明确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要求和建设原则的基础上,选择自底向上设计法,以技能为核心,提出“定位课程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质量”“丰富教学手段,开展课程组织实施”等有效措施,不断调整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关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J].财经界(学术版),2016(5):177+179.
篇3
关键词:大学 会计教学 现状 能力本位 教学模式 构建 策略
目前,大学会计专业毕业上存在“两多一少”问题,即毕业生多,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多,但会计专业毕业上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少。如何促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企业需要,从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呢?这还需要从当前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上着手。在对当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前,分析当前会计专业的现状就是首要任务。
一、大学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会计教育的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发展方向,并对教育教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模式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就业率也直接受到教育目标的影响。从当前的大学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来看,首先是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混同,认为大学会计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能满足社会需求了,也正是因此,在会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了;其次,在培养目标体系中,注重基本会计知识的传授,而将会计技能作为次要目标,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二)专业设置不请
在大专院校扩大招生的背景下,院校为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随意性较大和按学科设置专业的弊端。如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同时,盲目地设置网络会计管理、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这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知识面变得狭小,就业空间缩小,社会适应力降低。
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也让课程设置出现了各种问题,课程设置的落后,内容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会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失调,当前,会计专业课越来越多,而基础性课程却被放到了边缘位置;注重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理论课程设置而对会计实务技能操作课程越来越忽视;很多专业课之间存在交叉且交叉内容较多,没有一定的学科衔接性和系统性。
(三)技能型教师匮乏
从当前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结构来看,更多的教师是理论型的教师,而具有一定会计实践能力和会计从业经验的教师较少,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会计实践能力培养。还有部分教师,将大部分精力花在搞“科研”上,不是找关系,就是“闭门造车”,形成教师能“写”不能“讲”的怪现象,而对于具有实践能力和会计从业经验的教师又因待遇问题而不愿进入到大学会计专业中从事教学。这些现象都极力互换能力型和实践型的教师,学院本身也可以考虑引用兼职教师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的会计教学模式策略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和教师配置上都存在较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还得从学生的技能培养上进行构思。因此,构建以能力为本的会计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前会计教学的重点。
(一)注重专业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在大学会计专业教学中,首要要注重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会计确认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会计软件能力、会计预测和决策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在教学中,首先就要从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课程的设置两方面进行优化,以任务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其次,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在教学中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特别是要注重以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会计实践能力。
(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块化设计
首先,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专业设置。学院在进行专业设置时, 不能一味地迎合社会需求而盲目地进行专业设置,而要从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在教学中,要注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学院要以企业用人的“订单”为出发点,要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后来决定专业的取舍,从而保证社会需求和生源之间的协调。
其次,加快会计专业能力的标准制定。教育目标的不同会让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能力培养类型不同,专业的不同又会让课程涉及的内容和能力培养不同,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快能力标准的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各院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涉及上,制定能力标准前,展开大量的行业调查,对行业中最实际,最需要的能力为基准,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来制定出能力标准,以便促进会计教学的能力化方向发展。
(三)开放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课程模块
突破传统模式而进行模块化教学是会计教学发展的一大方向。即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注重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确定该技能所需的知识结构,按照技能的训练需要和分类来建立教学模版,从而形成理论和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根据会计专业核算岗位的特点,以模块化教学为依托,形成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教学,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设备和实训基地
首先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注重过渡到讨论交流、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资料收集、问题解决、角色扮演、任务模式等多种上来;在教学设备的优化上,要以现代多媒体的发展为依托,科学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视频等功能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其次,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众所周知,会计专业所要培养的会计人才是要以会计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这就需要在会计教学中,一方面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作为教学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一些院校已开始采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来建立实训基地,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而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
总之,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毕业后就业,这不仅需要从教育目标上进行宏观调整,还需要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优化,教师的配置,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慧: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师,2005(11)。
篇4
学校教学要进行改革,首先要了解企业和毕业生的需要。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每年大学(包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庞大,企业可选择的余地多了,因此对于技能要求较高的会计岗位,大中型的企业都会选择大学毕业生,只有小部分的小企业还会找中职毕业的会计毕业生来做会计工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因为是中职学校,生源素质差距比较大,既有一批素质高、成绩好的学生,也会有一批能力较差、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从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来看,素质高、成绩好的可以选择传统的会计和出纳岗位工作。同时,也应该培养一批适应企业较低需求的岗位,如仓管员、跟单员、市场营销人员等一些与会计有一定关联的基础性的工作岗位。因此,我们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需求,可以参考其他专业实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提前让学生进行就业方向选择,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更专业、更细化的技能和知识的培养。
二、分类教学,差异发展,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实,提前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方向的选择,是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前景的。中职学校作为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在目前的招生来源中,无论是因为个人能力或家庭原因,基本都是放弃了考大学的选择后才进入中职学校的,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通过就读专业的选择后,其实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基本已经作了大方向的选择。有一部分同学在自己的追求和家庭的支持下,还是会选择参加高职高考,但大部分的中职生都是选择就业的,甚至可以说在入学时就已经作了相应的决定。对于这部分的中职学生来讲,职业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如何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方向选择,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更专业、更细化的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会计延伸出来的职能岗位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但对于中职阶段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毕竟是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如果全部都进行学习掌握的话,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于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能可以做到,但对于一部分相对素质较低的学生来讲,就难以做到了。所以,让学生在进行了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然后进行分类教学和学习,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三、分类教学,差异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思考。
让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方向选择,在什么时候进行选择好呢?中职学校的学制虽然是三年制,但实际上到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就会陆续有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因此,让学生进行就业方向选择应该在二年级的上学期结束后就进行,那么就有一个多学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前期有三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会计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并组织学生考取《会计上岗资格证书》。在二年级后,我们可以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三个方向的选择:一是进行高职高考方向的选择;二是进行初级助理会计师方向的选择;三是基础性会计工作岗位方向的选择。这样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时,就可以对已经进行了三个方向选择的会计专业学生们进行分类、分班教学了。
至于分类分班的形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按学生的方向选择重新分班,按新班级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第二种是只分方向,不分班。学生仍在原班级上公共课,到上专业课时再进行分类教学。对于选择高职高考的同学,由于课程学习有很大不同,肯定要采用第一种分类方式;对于第二种和第三方向选择的同学,如果学生人数比较多,能进行重新分班的话,还是按第一种方式进行分班教学比较好。如果学生人数不多,不好分班的话,因为选择这两个方向的同学都是以会计就业为主,还是会有部分公共课程相同的,因此,也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只分方向,不分班。学生仍在原班级上公共课,到上专业课时再进行分类教学。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会计专业;高职教师;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10-02
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高职院校纷纷出台人才强校战略,教师职业素质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会计教师的严重缺失与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制约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开展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对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打造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进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内涵
职业是人们因社会分工而从事专业领域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所谓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完成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与自身从教工作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观念、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1],为完成责任与义务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个性修养等。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既不同于中职院校,属于高等层次,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人才,人才体现高等性和技术应用型特点,这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具备作为一般教师职业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共性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应具备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必需的高层次、技术性、应用型等特点。
二、校企合作在培养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为顺应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蝶集团等企业展开合作。校企合作提高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度,在推进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前校后厂等合作的同时,通过共同帮带、研发、引进、内培、兼职等方式,“金蝶会计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了本院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增强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
通过校企合作,促使教师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突破学校办学围墙,将理论用于实践,真枪实战,在努力促进学生学做合一、职业素质形成的同时,教师首先贴近实践环节,接受企业环境、企业实际运营方式及管理体系的实地操作训练。教师边干边教,学生边干边学,利于教师从自身经历和体会出发,用意志品质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职业兴趣,从而使教师职业观念增强。有些高职院中部分会计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存在功利思想,迫于晋升职称等压力,教学疲于应付,缺乏奉献精神,教师单单讲,学生呆呆学,过程缺少交流,忽略对学生从业思想、从业观念、职业道德与从业价值观等进行引导教育,职业观念淡薄。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后,学院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专门制定了《会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项目研究、技术服务、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建设、编写实训教材、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促使每位会计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一个月,特别是无企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每三至五年就要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或开展社会服务半年以上。这些教师通过深入管理、服务一线,亲身经历企业会计领域目前的管理现状,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从业情感和职业观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观念增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有利地推进作用。
2.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是通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衡量的。校企合作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管理、服务与课题项目研究过程,与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企业人员交流学习,获得宝贵的会计从业经验,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组织教学,让企业专家、岗位能手参与教学,共同打造专业技术教学团队,让教学更贴近实际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从而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把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实现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
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相对高职教育要求偏低,而部分新招的中青年教师,学历达到要求,但职称与教学经验又不够。并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信息相对封闭,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会计从业能力、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缺失。
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着力打造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的会计专业技术教学团队,实施订单培养。通过专业建设研讨,校企联手根据当前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方向,如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连锁经营财务经理方向)等,共同拟定未来几年的招生(聘)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联手设计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融入行业标准新内容的课程与教材。通过打造会计专业技术团队与会计专业过程开发、教学组织,有力地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3.培养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个性
高等院校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职院校除了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直接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服务于企业成了吸引企业深入合作的另一有力保障。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3],高职会计教师要具备“解惑”能力,作为从教者帮助学生直面社会、人生难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专业疑难攻克能力。
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在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课题、共建项目的同时,开发了教师的职业潜力,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水平,这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个性形成。由于会计首要遵循会计准则的职业特点,过去多数会计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观念陈旧,这无法与当前会计行业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也直接影响高职会计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的开掘。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建创办金蝶会计学院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师打开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学院制定政策规定会计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脱产深入企业,共同开发软件,组织或参与企业课题、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咨询、开展员工培训等服务。并在时间、设备、资金上予以政策倾斜,让教师真正走出校园,面向企业,面向行业学术研究与理论前沿。通过校企间的亲密合作,调动了会计专业教师投入教科研服务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为引导学生热爱会计专业、钻研业务知识,根据“90后”学生的智能与个性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展现出蓬勃的教学活力。校企共建挖掘了教师职业潜力,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培养了教师创新与攻坚精神,发展教师职业个性,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在社会上有力地发挥了示范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
三、结语
从历史经验得出,任何一个行业、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高素质人才。新形势下,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与产业、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结合起来,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校企合作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增加了高职教师的职业观念,提升了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了高职教师的职业个性,而且为学校带来了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为在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为提升会计教师整体素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杰法.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3).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尤其需要财务会计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度的信息化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培养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么应用型高校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目标
一般对应用型教育的理解认为应用型教育是指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专业人才教育,教育目标为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力,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面向整个经济活动的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从应用型教育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型教育应该具备两个层次的内容。
1.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力
2.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并且具备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在建设应用型教育下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把握这两个核心内容,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培养要求
为了完成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目标,构建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教学课程、方案和质量与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吻合度;相关基础设施对教学的支撑度;以及社会对培养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满意度。完成上述“四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为: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基础
要热爱祖国,愿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有责任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吃苦、会做人,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财会职业道德规范。
2.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关键
必须对理论知识有很好的理解,熟悉我国的有关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报表分析等基本知识与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成本分析能力、财务报表阅读和财务指标分析能力等。
3.把握知识的全面性是学生创新的关键
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熟练应用会计语言;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熟悉通行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数据库操作,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熟练掌握基本的汉字输入方法,具备文档的编辑、排版、表格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
三、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文把一般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称为传统财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总结为两大类。
第一类把专业课程按照三个大类进行划分,分别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政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上、中级财务会计下、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而专业选修课程种类繁多一般包括15~25门课程。
第二类把专业课程按照“2+1”的模式进行划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与第一类基本相同,特殊的就在于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按照专业方向课程来进行设置,一般专业方向设置有:涉外会计方向、内部控制方向、审计方向、管理会计方向、财务管理方向和金融方向等。
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初看起来是基础和核心课程分配合理选修或者方向课程设置明确,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各高校的课时分配情况和上课学期情况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不能满足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需要。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比较晚
一般情况下基础会计专业财务会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大部分高校是在大二的上学期即第三学期才开设。这种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基础专业课程的实践比较晚,对学生在大学里面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相对造成一种滞后反映,影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2.部分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合理
例如,在国内的很多大学财务会计专业里《税法》和《审计》在很多大学里的授课学时数为36课时,这个课时数远远不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这对应用型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很大。
3.课程的安排顺序相对比较混乱
查找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里发现,《审计》与《财务管理》同时开课,《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同时开课。课程设置时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四、应用型教育下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应用型教育下,我们要符合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文认为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应把握突出重点的同时,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建设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上应完成以下几点才能完成“四度”的要求。
1.把握财务专业的主干
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为以会计的核算为基础,这里牵涉的基本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税法》,这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系统地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为应用型财务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主干课程与发散课程的课时数分配要合理
对于主干课程我们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时数量应该比较多,一般不能少于54课时,个别课程应在72课时以上。对于发散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不应超过45课时,一些课程可以考虑以报告加自学的形式来完成,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什么。
3.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应在大一开始
财务会计专业起码在大一的下学期就应该学习《基础会计》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应该学什么,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度提前,促进学生对财务会计的兴趣培养。此外,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应该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知道作为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我们要具体怎么做人。
鉴于以上几点总结出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列表及开课时间及学时数为:
第一学期开设《会计职业道德》(36);
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会计》(54)、《经济法》(45)和《市场营销》(36);
第三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上》(54)、《管理学》(36)、《财政学》(36)、《金融学》(45)和《经济法》(45);
第四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下》(54)、《税法》(54);
第五学期开设《财务管理》(54)、《成本会计》(45);
第六学期开设《管理会计》(45)、《审计学》(45)和《会计信息系统》(45)。
此外,专业方向课或者选修课可根据学校情况来开设,《证券投资学》一类的课程可以开设报告课程,会计核心课应适当设置实习课:
对财务会计专业基本的专业课程的构建,主要体现的思想为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合理安排课程的课时和上课学期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四学习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把握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终使每个财务会计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篇7
【关键词】会计技能
竞赛平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28-03
职业技能大赛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大赛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推动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我国培养选拔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拥有1200多所职业院校,有800多所院校设置会计专业。2012年举办首届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项目竞赛,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比赛项目,会计技能赛项是在仿真财务、会计、税务、银行、供应商等职场氛围中进行的,由会计行业专家、企业财会人员和高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师生共同参与、观摩、体验的一项分岗位开放式会计技能竞赛。会计技能竞赛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一次大检阅,成为今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试金石和推进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一)教学改革缺乏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教学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高职会计专业的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如今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缓慢,缺乏改革的推动力。教学改革进入疲软期。要摆脱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瓶颈状态,必须有一推动力,推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健康发展。
(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缺乏可比性
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有一套指标体系,这些评估指标是根据被评估的院校提供的资料通过分析、汇总、计算而得,然后在信息的采集过程或多或少会受到采集者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评估信息的失真现象就无法避免,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比性,也就缺乏了说服力,造成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形式大于实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的评定,也成为目前困惑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缺乏对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意性大
我国高职教育由于缺乏对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行业部门对会计的核心能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会计核心能力的阐述也就众说纷纭,缺乏科学的论证。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由于没有一个职业上的统一标准,因此许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因对会计核心能力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而偏向于以就业为导向;然而社会的发展变化影响着就业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随之变化,因此,在没有统一会计核心能力标准的前提下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意性也就大,这势必影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的质量。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高素质的会计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长期以来由于对会计的核心能力理解不透,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虽然经过教学改革取得了有效的进步,但课程的设置上仍是重视会计核算,忽视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在会计技能的训练上往往忽视珠算、点钞、小键盘输入、数码字的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课程的安排,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数码字的书写不规范,影响了做账的质量;会计工具―会计电算化主要为考证服务,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掌握会计核算工具所需;重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会计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等,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五)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十一五”以来许多高职会计专业都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会计行业的特殊性给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强校企合作虽然使得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校企合作处于一种学校的行为,无政府行为的参与,再加上校企合作没有建立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基础上,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力度小,校企合作办学的合力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校企合作处于―种浅层次的合作状态。
二、建立多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平台,开展会计技能竞赛的意义
(一)建立高职会计教育交流的平台。加强了校校交流和校企交流
会计技能竞赛,建立高职会计教育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参赛院校、观摩院校还是企业,竞赛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企业家有机会聚集一堂,通过竞赛和竞赛期间的高峰论坛,共同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热点,探讨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教学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通过竞赛的平台,加强了学生与企业沟通,进一步展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向企业用人单位宣传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人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二)通过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推动教学改革
会计技能竞赛是评价高职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职会计技能竞赛教学改革风向标的作用,明确了逐渐形成面向会计能力培养、面向会计岗位就业的创新教学模式,应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一个重要方向。会计技能竞赛的战略目标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通过有效的会计技能大赛,学校可以根据会计技能大赛,反思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中的不足,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又促进职业教育会计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使高职会计教学更趋合理、更加科学。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生会计技能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竞赛的指导教师在竞赛培训中不但要“言传”还要“身教”,然而每一名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完成竞赛指导的任务,必须依靠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教师有来自本学校的教师也有来自校外的教师和会计行业的专家,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赛,必须熟悉和理解竞赛的规程和竞赛细则,了解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核算技能和评分标准,在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能了解自身知识的缺乏和技能上的缺陷,激发加强社会实践与调研的积极性,加强业务交流和研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技能是通过反复的训练而形成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会计技能竞赛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比的是会计技能,同时比的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建立多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平台,学生参与竞赛面广,通过竞赛和竞赛的奖励机制,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竞赛的环境下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会计技能竞赛的培训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训练,一是提高会计的技能,二是在训练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因此,会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素养,是对会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五)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
会计技能竞赛连接着学校和企业,为校企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加强了校企的交流,使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企业也更好地了解学校,互通有无,促使校企在学校教学、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有效合作,使学校和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和有效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三、以多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平台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首届高职组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的开展,将促进多层次高职会计技能竞赛平台的建立,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这正是会计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
(一)成立各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组委会和执委会
为了确保会计技能竞赛的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应成立各层次会计技能竞赛组委会和执委会。成员有来自学校的主管领导和专业骨干,也有来自行业的会计专家。负责大赛的有关制度的制定,及时总结竞赛的经验,组织开展竞赛的科学研究,确保制定的竞赛规程与时俱进,竞赛的内容与会计实际工作贴近。并通过执委会有效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使竞赛工作按计划顺利开展,确保竞赛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完善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必须加强会计核心能力的研究,通过对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反复的论证和研究,确定符合时代的会计核心能力,为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平台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技能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根据技能竞赛确定的会计核心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会计核心能力为核心,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和完善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会计技能竞赛的规程和竞赛细则,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有效的会计竞赛平台是建立在科学的会计技能竞赛规程的基础之上,制定会计技能竞赛的规程则关系到竞赛的成败。职业技能竞赛不能为赛而赛,而应该与社会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契合,与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相吻合,让职业技能竞赛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引领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为此各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首先要明确竞赛的目标,以全国高职会计技能竞赛规程、竞赛细则为指导,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本区域的会计核算环境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确定本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的核心能力,和企业家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技能竞赛规程和竞赛细则。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会计技能竞赛的规程和竞赛细则,企业参与到技能竞赛组织和培训工作中,进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校通过竞赛的校企协作,教师深入到企业,提高教师实践的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从多环节多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双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合力。
(四)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把握竞赛的内容和评分标准
应结合区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建立起多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平台,既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体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对于校内的竞赛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开展和组织会计技能竞赛的成功经验;对于校外的竞赛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对会计技能竞赛规程和竞赛细则的有一个正确理解,把握竞赛的内容和评分标准,更好地开展会计技能竞赛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对会计技能竞赛规程和竞赛细则的正确理解,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完善会计技能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坚持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会计技能竞赛中评分标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竞赛的公平和科学,也影响着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作用的发挥,影响到竞赛的有效开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会计技能水平,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竞赛评价能够发挥竞赛的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因此,会计技能竞赛中评分标准的制定应周密严谨,从规范性、正确性、完整性等全方位进行评价,与会计职业素质的评价要求相符合,坚持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六)开展多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健全各项教学制度
会计技能竞赛应作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将会计技能竞赛分为校内会计技能竞赛、校际会计技能竞赛、区域会计技能竞赛、省级会计技能竞赛和全国会计技能竞赛等层次。通过分阶段、逐层递进地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的会计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参赛面,强化对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并通过竞赛检验和反思教学效果,找准“赛”与“教”、“赛”与“学”、“赛”与“建”之间的结合点,最终形成教改合力,优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会计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互动,在参赛过程中逐步完善教改组织机构,在教学中逐渐健全各项制度,并形成无缝衔接、运作高效、长期稳定的教学体系,以真正保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机制的长效性。
(七)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热情,全面提高教与学质量
篇8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创建于1960年,隶属于广州市教育局,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由广州财政学校、广州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和广州市中华会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学校是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人事局确定的“广州市财税、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州市财税系统干部培训中心”、“广州市财会人员培训基地”,同时还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确定为“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培训中心”、“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培训中心”、“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培训中心”。
励精图治,铸就鲜明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强技、服务社会、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打造财经职教品牌,形成了“德技并重、双核驱动、双轮发展、校企共赢”的办学特色,将学生培养成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技能,终身发展有基础”素质全面的财经职业技术人才。在全球金融海啸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对财经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1年招生指标数为2200人,实际招生达2780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达125%,600分及以上112人,平均分521分;是全市和全省完成招生任务最好学校之一。201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学生获手工会计综合技能、会计电算化综合技能、传票、点钞、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项目第一名,手工会计综合技能及国际贸易单证员项目前三名均为该校学生。由于在校学到一技之长,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且专业对口率在74%以上。
“德技并重”:学校坚持“德技并重”的人才价值观,树立“诚信做人”的职业信念,内化服务意识,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交融,专业学习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造就“厚德强技”的财经职业人。
“双核驱动”:以会计和商务英语专业为“双核”引擎,推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改革创新。学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课改成果引领全省。商务英语专业跟单员、单证员考证通过率居全省前列。
“双轮发展”:学历教育和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近三年,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年均六千多人,对外会计培训年均一万人次,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
“校企共赢”: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训在岗人员和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全省率先对会计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了“中职会计一体化课程体系”,牵头开发了广州市、广东省会计专业指导方案及配套教材,较好地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对接,在全省、全国推广中受到好评。
新财经职教品牌,发挥“财经学校效应”
“三强”合一,品牌聚集效应得以放大。学校合并前的“三校”,分别曾是广州市财税系统、广州市粮食系统、广州市会计人员在职教育培训的“品牌”学校,强强合并,使得校园面积、教学设备、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辐射区域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和软实力在整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办学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品牌聚集效应得以放大和擢升,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打造广州市中职会计专业的“航空母舰”。 学校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品牌优势明显,是广州市中职学校的老牌专业,曾为广州市财税系统、金融系统培养一大批技术人才。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在校生规模,稳居广州市中职学校之首。2008年至2011年会计专业每年招生约1200人,在校生规模突破4000人大关,堪称广州市中职会计专业的“航空母舰”,专业实力和抗风险的能级巨大,是历次专业调整中的常青树。由于优质的教学和体面的就业,吸引了大量的广州生源,形成了“读会计,到财校”的社会效应,生源质量比较高。2009年中职状元李倩雯同学的中考成绩718分报读本校会计专业,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看上财经学校就业前景好,所以选择读中职。
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会计专业建设的创新。针对社会对初级会计人才的要求,兼顾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在柔性教学的原则下,以“宽基础”为支撑点,搭建起“大平台、活方向”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大平台上,构架财务会计、会计文秘、会计电算操作等多个方向,走会计专业专门化方向发展的路子,促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与相关现代新型职业的融合,使学生就业面更广,适应能力更强,从而使传统会计专业焕发生机。
擦亮商务英语精品专业名片。商务英语专业是学校一张亮丽“名片”,是学校今后重点发展的创新型精品专业,为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内涵,学校对商务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开设国际贸易方向、外贸会计员方向等,设置商务英语、外贸跟单员和商务单证员三个教学模块,培养外贸商务复合型人才,就业定位明确,适应于珠三角地区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外向型企业和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英语+商务”及其双证书是商务英语专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生在选考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证书、LCCI认证证书、全国商务英语认证证书等外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之外,加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满足了学生转岗需要和职业迁移以及职业发展的愿景,受到不少英语基础好的同学青睐。2011年,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与广东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行“3+2”学制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在打通学生升学出路,搭建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先进管理方法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再加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及社会服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新的国际发展形势和会计服务市场的变化走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本文先揭示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套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传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而不为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机会,从而使得会计人才的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种人为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也不利于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只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评价。虽然在某些高校中,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有着实践环节,但大多流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在处理会计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另外,有些高校不注重考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得会计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所欠缺。
3.不能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会计人才
我们都知道,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包括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他们越来越难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他们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但由于高校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导致他们在应聘时遭遇闭门羹。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
二、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1.构建全新的会计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当今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高校要构建全新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首先,教育内容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开设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主要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与会计专业有关的教育内容,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其次,高校要强化会计专业教育,将会计学划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理论方向、会计审计方向等,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精通和强化某一会计领域,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会计人才。
2.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学生要在教师创设的富有活力和生机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自己学会学习,努力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其次,努力把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去实践应用这些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下去一些知名企业进行实习,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向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财会人员请教学习,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通过教师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当中,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将部分学习内容实现CAI教学,以此实现会计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要看他的水平高低,还要看他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关系到将来会计信息真假和会计质量高低的重大问题。所以,财经高校的学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自己养成依法办事、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心,使自己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做假账”。此外,学生在高校中还应该接触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和企业的呼唤。
4.强化学生的技能教育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财经高校的学生要自觉加强会计实验和实习课学习的力度。首先,要有基础会计知识学习后的认识实习,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其次,学生要有自我实践的意识,主动寻找会计实践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再次,学生要有毕业设计内容的集中体现,财经高校要让学生去企业中进行实习,然后写成综合论文进行提交,从而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循序渐进地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对会计课程的兴趣。值得指出的是,高校还要将会计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将会计人才培养成企业骨干和领导的必要措施。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出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文涓:新会计准则下本科财务会计学的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 2007,(15) .
篇10
【论文摘要】笔者根据21世纪职业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就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与认识。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学科,经济发展得越快、越好,会计就越重要。会计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是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以及会计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的回归。通过课程的合理优化设置,使学生成为一个进修有基础、求职有技能、创业有潜力的实用型人才。
一、现有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仍受普教模式影响下的职业教育,有些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文化课为重、专业课为辅,尤其是对专业实践课的缺乏,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教学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校内的专业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在这种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受挫,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少毕业后的学生是“只动口不动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在给其定位时往往一味强调“做会计”、“做账”,不注重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只要学会基本会计核算就行了,不用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偏向于单一性、理论性、片面性。其实这种理解是很不科学的,把专业局限于某种工作岗位,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难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
3.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实训教材缺乏
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与当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市场变化和制度调整相挂钩,学校“闭门造车”,按传统上课,组织教材。结果是不少学生出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还有,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有权对本企业的会计资料实行保密制度,不愿意被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所用,所以学校在进行专业实训时经常无法得到真实的实训资料,造成模拟实训资料的缺乏。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里的总体构想
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具有高中文化和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在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应能胜任出纳、收银、仓管、成本核算、材料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1.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职业教育最本质目的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使所设课程与今后就业紧密结合,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即使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再好,如果不会填制会计凭证、不会登账等这些专业工作,也无法就业。这也是职教与普教的区别所在,所以光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只有在不断地专业实践中,才能学会并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并进,相互补充,实现“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专业教学形式。在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课时比大约为1:1‑
(3)实用原则。会计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专业,且有很鲜明的时间性。任何一个人在专业学习上都无法做到一劳永逸。会计专业的准则、制度、核算方法会随着经济活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就有70%左右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尤为重视实用性。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新准则相配套。同时也应开设一些实用型的相关专业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珠算、点钞、市场营销等技能类课程,也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其他相关的财经类课程。总之,要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1)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职业高中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首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会使用会计软件;再次,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统计等工作的能力和具备珠算、点钞等技能;最后,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所以,应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筛选,就是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对不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课程或内容进行删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实用价值差,偏重深奥理论的阐述进行去除。整合,就是将有些相关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涉及的相同或相近的学习内容,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避免了重复性学习,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学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在第一学年就已进行系统详细地讲解.在《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又出现大部分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进行简单学习。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置换前后顺序。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的“会计凭证”与“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两章时,可以按学生认知规律:从“实践理论”,先讲后者再回过头来讲前者。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更能接受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强化,就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来组织编写教材,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着“宽基础,重实用”的宗旨,精选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渗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嵌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专业课程应占全部课时的70%左右,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一半,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做到两点:一是专业教授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如在《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就可以这种形式进行有效地单项模拟实训,在《基础会计》中涉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知识可以通过模拟资料进行填制,为以后的综合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学生边认知边理解的思维,实行边学专业理论边进行专业技能操练的模式。改变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专业分成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训模块和德育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模块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细化,专业方向课程里的组成项目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同时在专业基础模块里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然后学校根据意向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集实用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课程模块示意见下页“课程模块结构示意图”)德育基础模块: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自主就业的创业精神,同时进行会计职业人格教育。文化基础模块: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培养自主锻炼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宗旨,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该模块是与专业考核实训模块组合成一体化的专业模块体系,课程教学上无前后顺序,应是相互加强、相互呼应、相互结合使用。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丁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本模块还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自由选择。
专业考核实训模块:该模块重在综合实训、考证、见习和顶岗实习。单项技能实训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进行;考证主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以三年制说,该项教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放在第五、六学期进行。
三、我校近年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上的尝试
1.改革常规试卷题型
试卷内容与题型以技能操练为主导,本着理论教学为实操服务的专业教学理念。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考试中,加入操作题,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形式完成实操,此种类型题材占的分值约为50%-60%.试行后效果显著,学生动手能力提高。
2.专业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以前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免考而直接领取会汁从业资格证书,从2005年开始实行了“领证必考”.所以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课程等,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领到“上岗证”。不用再参加社会培训,直接就可上岗。同时,由于本地保险业最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急需大量专业从业人员。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今年起开始进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工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I
3.自编《创业者会计指南》校本教材
该校本教材是本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征及当地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编写的。书中分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还配有相关练习,以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去除冗长、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实践为主导,是对现有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
4.使用会计实训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 下一篇:合同文件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