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护理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肠内营养具有费用低、使用安全、管理容易等优点。今年来,一些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晚期肿瘤、大手术后等病人住院期间已经实施肠内营养,并有良好效果,考虑住院费用较高及家人照顾不便要求回家实施肠内营养的病人逐渐增多,这给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笔者在2004-2007年通过对社区家庭中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17例病人进行指导、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均为在医院经治疗病情稳定,需回家进行疗养,但都不能进食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44-86岁,平均70.6岁,其中脑血管意外8例,重型颅脑伤2例,晚期食道癌5例,全胃切除术后2例。
1.2 营养途径 17例中行鼻饲营养10例,空肠造瘘管营养5例,胃造瘘管营养2例。
1.3 结果 17例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由于社区护理得当,无一例因管道堵塞或滑脱而中止肠内营养。其中持续时间最长180d,最短40d,除4例晚期食道癌因病情恶化和1例脑血管意外再度复发死亡外,其余12例随着疾病恢复逐渐过渡到经口饮食,最后停止肠内营养支持。
2 社区家庭肠内营养的实施指导
2.1 病人评估 上门探视病人,与病人及家属惊醒交谈,分析病人健康和缺陷因素、家庭社会文化基础、饮食习惯、经济条件,估计家庭实施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营养液的选择。
2.2 家庭肠内营养技术指导
2.2.1 指导家属做好营养液的选择和配置
2.2.1.1 营养液的选择 1)选用能全素,冲调后滴注;2)指导家属加工富含高蛋白、低脂、高热量的菜汤(如鸡汤、鱼汤、虾汤等)加入米汤内;3)自制蔬菜果汁。
2.2.1.2 营养液的配置 按浓度称取固态膳的量。营养应该现配现用,配置好的营养液置4℃冷藏备用,但不得超过24h。米汤加菜汤营养液先用两层纱布过滤,再滴注。滴注瓶应24h更换消毒一次,以免引起细菌感染。
2.2.2 指导家属掌握营养素滴注速度和浓度选择 起始浓度为6%,40-60ml/h,12-15gtt/min,8h后按10-15ml/h递增,直到达到预期的液量,然后再增加挠度。在特定的时间内只能变更一个因素,即提高浓度或加快速度,决不能同时增加,如无异常,最终浓度可达25%,速度可达100ml/h即30gtt/min。
2.2.3 指导家属做好营养液的滴注、加热及保温 一般营养液温度为30℃-40℃,可防止滴注过冷营养液而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
2.2.4 指导家属做好空肠造瘘管的护理 对空肠造瘘的病人要教会家属经常检查造瘘管固定是否妥当,要求既利于病人翻身活动,又可防止造瘘管滑脱;每次滴完营养液后要用足量温开水冲洗管道,防止管道中营养液淤积和凝固,引起管道堵塞。
2.3 营养指标的检测工作 开始每隔3d社区护士登门为病人抽血后叫家属送医院测血红蛋白、电解质,半个月后改为每周测一次血红蛋白、白蛋白;同时,指导家属做好各种营养指标的监测工作,包括收集24h尿标本测尿素氮,计算病人每天的氮平衡;上臂中段周径和三头肌皮厚度的测量,要求每周测量1次并画表格登记。
2.4 并发症的防治 社区肠内营养支持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腹胀、腹泻和恶心,其主要原因与营养液的洁净、温度、滴注速度有关。因此,必须告诉家属营养液一定要现配现用,余液则置冰箱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4h,如在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8h,配置过程要注意卫生,并掌握好营养液输入速度和温度,对于出现胃肠道症状病人可适当对症用药,使症状得以控制;其次为喂养管阻塞,可知道家属用温水(38℃左右,50ml)冲洗复通或调整喂养管位置,平时每次灌注完营养液后必须用温开水反复冲洗,切不可大意,此外营养液的黏度和浓度要适中。
3 小结 由于肠内营养最符合营养素消化、吸收、代谢的生理过程,同时具有防止肠道黏膜萎缩和肠源性感染的作用,加之其简单、安全、有效、经济,颇受病人和家属的青睐。社区医护人员要认真仔细地教会病人和家属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营养灌注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完成角色转换,使他们成为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家庭肠内营养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通过社区医疗保健为其提供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和各种营养指标的监测,综合评估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液的成分和量,使肠内营养支持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癌症老人;家庭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61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73
家庭护理是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访视人员与客户/家庭之间的互动过程,其功能是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并协助其更好地掌握社区卫生资源,增强自理能力[1]。服务对象包括医院外的所有年龄段的急性、慢性病人和临终者。癌症是慢性病[2],癌症病人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预防褥疮和防止感染五大方面[3]。
本文探讨的农村癌症老人的家庭护理有别于上述学术概念,它的护理场域不限于家庭环境,还包括医院;护理过程少有医护人员,而以家人和患者自己为主。笔者通过参与观察与入户访谈,获得较为宝贵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癌症老人三阶段的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农村社区家庭护理的快速发展,提高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时间。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年年攀升的抽象数字表明,癌症已“大众化”。其中,城市略高于农村,老人略多于年轻人。本文以湖北恩施市白杨乡为调查点,首先从宏观上收集了白杨乡2009-2014年的患癌总人数,共551人。其中男性330人,女性221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90人,占总数的55.5%。然后选取44个家庭进行了入户访谈,其中13人进行了住院治疗,10人选择了放弃治疗,另有21人已病故。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有5个来源渠道:一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病理科,该院已实现数字化管理,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有登记,便于筛选和统计;二是2005年以来,白杨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对申报了重大疾病救助和慢病补助的癌症患者有登记和统计;三是2011年始,各村卫生院开始本村的死亡登记。从死亡登记表中获得了一部分癌症患者信息;四是2014年始,乡公共卫生防预办公室开始统计全乡的癌症患者人数;五是访谈中调查统计。
1.2.2 调查方法 考虑到性别比例、病人对病情的知晓度、家庭境况、居住分散等因素,调查前先联系驻组干部,由他(她)带路并决定访谈家庭。
2 农村癌症老人护理三阶段
2.1 住院治疗阶段:配偶子女轮流陪护
老人住在医院,家人和患者都有安全感。治病是医生的事,家人能做的就是陪护――陪吃陪喝陪住。不论是远方工作的子女还是配偶,都会放下一切事务,轮流陪同。一是从精神上给予安慰,疏导患者的同时还要隐藏自己的忧郁;鼓励患者多吃多喝的同时,自己却吃不饱睡不好。这种精神压力是双向的。二是从物质上尽可能为患者购买病前不舍得买的一切,如营养品、水果、衣物等。三是为病人搞好后勤服务,清洗衣物、擦洗身体、咨询医生等。四是每天去医务总台查看药费清单,心里盘算着下一笔费用的来路。这种陪护背后彰显着尽心、尽力与尽孝之意。此阶段的护理主要表现为生活照料、心理安慰与咨询医生。
2.2 在家养病阶段:老人自己应对病症,配偶照顾饮食起居,子女回归生活
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老人,如果能坚持完成治疗方案的,说明身体状况较好,带着医生的嘱咐及药物回家进入养病阶段;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就垮掉的,那么就直接进入临终阶段。
未接受住院治疗的老人,一是拖到很晚才去检查,已经不起治疗,很快进入临终阶段;二是因经济困难、怕治疗后死得更快等原因而放弃治疗的,患者老人自己在民间寻医问药。
以上两种情况,癌症老人生活能自理且自己想方设法应对疾病。配偶依然是在场陪伴,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如做饭、洗衣、内务整理等。与此同时,另有三种情况不容忽视。
第一,夫妻感情欠佳,患者获得配偶的照顾较少。如70岁的喉癌患者Z,出院后自己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明白少食多餐对养病的好处,但顿顿吃稀饭。
第二N,鳏寡者养病中缺少精神支柱。如64岁子宫癌患者T,丈夫去世多年,家庭贫困。育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入赘婚,女儿出嫁;大儿子身体不好,40多岁还没结婚。2010年确诊为晚期,没钱治,没吃药,卧床一年后去世。
第三种,家庭关系不和谐时,患者养病常抑郁,压力大。
2.3 临终阶段:家人缺乏处理疼痛及各种不良反应的能力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癌痛到临终期最为严重,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抽筋、乏力等药物副反应。农村有种习俗,人要死在自己家里才安心。故此,处于临终期的癌症老人不会送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护理。只有少数交通方便、子女在身边的老人才会送到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没有床位),输入能量增强体能,打吗啡止痛。绝大多数都只得呆在家里靠坚强意志忍受。然而,无法忍受的疼痛会让许多老人产生“自寻短见”的冲动。调查中,有7位老人明确了此种想法,但为了家风只好作罢;有4位老人付诸了“实施”。
“卧床不起”才是农村观念中的临终,这时,儿女们又从各地赶回家,守护病床,等待“送终”;三亲六戚赶来看望老人,安慰家人;左邻右舍“看病人最后一眼”。这让老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当然,极少数家庭会请村医到家里为老人输葡萄糖延缓生命。
由上,癌症老人临终阶段的护理仍然以配偶的陪伴为主,面对疼痛和各种不良反应,也只有极少数老人享受到乡卫生院和村医的护理。除此之外,大家都束手无策。
3 农村癌症老人家庭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护理常识来说,癌症病人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安慰,消除病人焦虑、恐惧与不安的情绪;保证饮食营养、口味清淡、少食多餐;病人个人清洁卫生;疼痛及各种副反应的处理等。但是,农村社会一无医疗护理指导,二无“传统”护理癌症病人的经验。因此,癌症老人的家庭护理存在诸多不足。
3.1 家人没有时间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
农村癌症老人的心理护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陪着说说话,聊聊家长里短,消除老人的孤独寂寞,增强养病的希望和信心。然而,与老人最亲近的人都没有时间。
第一,配偶既要照顾癌症老人的生活,又要承担所有家务,如洗衣、喂牲口、田间地头的收种,还有人情交际等,可以说整天忙进忙出且非常辛苦。如此与老人交心的时间不多。
第二,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经济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解构”了农村家庭。四处打工的儿女们没有时间与老人面对面交谈,以致老人异常孤独和忧郁。虽有电话虚寒问暖,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三,农村以族聚居的格局被打破,使得左邻右舍真正的“亲人”都变成了熟人。比如兄弟姊妹、侄男侄女等亲人间的走动和互访频率少了许多。癌症老人缺少家族“集体事件”回忆的乐趣。
通过对已故患者子女“遗憾”的调查,答案最多的是“自己一直在外打工,与父母沟通少,没有好好陪伴他们”,其次是“父亲或母亲死得早,没有享到福”;其三是生病之前一直都在为子女忙碌,没有好好休息。这充分证明了癌症老人心理护理的不充分。
3.2 家人缺乏康复保健护理常识
在农村,绝大部分癌症老人基本可以专心养病,还能享受“饭来张口和衣来伸手”的待遇。只因家人对癌症防治及康复知识的不了解,除了监督患者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上注意不做引发疾病疼痛的食物外,其余则与原有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如此导致未住院治疗的老人身体很快衰弱,住院治疗的老人康复不理想,很快复发。这也是农村癌症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对未住院治疗的晚期患者家属说:“老年人有什么想吃的想喝的,都尽量满足吧”。意思是生命尽头,让老人的心愿变成现实。而事实是,癌细胞对身体的侵蚀和对精神的冲击,使老人变得食欲不振或者毫无食欲。这时,家人会认为老人消极度日,仍以农村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来对待老人,养病无营养保证。
针对住院治疗的癌症老人来说,手术伤了元气、放化疗损伤了人体的正常细胞,每个出院的老人身体都非常虚弱。那么就需要实施“七分养”之术。笔者看过很多“抗癌英雄”的经验,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饮食的少量多餐多样化和清淡易消化,保证营养与吸收;坚持每天按时锻炼;调整好心态。调查中,仅有一位70岁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是执行了少食多餐,而且还是顿顿吃白米粥,根本谈不上营养。其余则保持病前的饮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老人几乎没有,仅一位老人常在屋前屋后转一转,其余要么闷在家里看电视和睡觉,要么到邻居家“斗地主”消磨时光,表现为“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态。而家人则认为,只要他高兴,任何事都顺着他。可见,家人没有建立主动帮助老人康复保健的意识和行为。
3.3 家人不具备应对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常识
癌痛和药物导致的各种副反应极其强烈地影响着癌症老人的生存质量。针对癌痛,一是药物止痛法,不同程度的疼痛服用不同的药。二是非药物止痛法,冷敷、热敷、中医按摩、针灸等。还有意向干预疗法,如听舒缓的音乐、催眠疗法、翻看旧照片、旧书籍等[4]。农村癌症老人的疼痛,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止痛法。对于方便实施的非药物止痛法,如冷敷、热敷、按摩、听舒缓的音乐等,一是医生没有介绍,二是家人也没有相关技巧,更不知道什么症状下该用什么方法。由此,在农村流传着“癌症都是痛死”的说法。针对各种副反应,医生说是“正常现象”,家人也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望着老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身感无奈与无助。
4 对策
当前中国,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家庭护理发展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院外付费护理在短期内基本不可能实现。然而,癌症老人的饮食营养、个人清洁、躯体疼痛、心理压力等既需要家人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更需要来自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
4.1 主治医生延伸护理指导
医疗服务与生命和死亡相关,所以需要医生对病人的恐惧、无望、无知提供椭并理解他们。这是医生工作的意义所在[5]。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包括乳腺癌、胃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不同形式;又因生物多样性导致癌变的复杂性,医学界的实验,检验的都只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另外每个人的成长模式、生活经历、文化水平、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家族病史都各不相同。故而100个患者就有100种患癌的原因,不同的患者接受同样的治疗模式就有不一样的疼痛体验。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养病中可能出现的某些病症,以及应对这些症状的措施等,只有其主治医生最清楚。
笔者对养病阶段的患者提问:“您是否知道养病小常识,通过什么渠道知晓的?”只有10.3%的患者主动看书、看电视和上网查询;43.5%的患者不知道也不查询;46.2%的患者偶尔通过电视、书报、医院散发的传单或听医生说的知道一些。
就患者来说,医生的话就是圣旨,医生说不吃不喝什么或要吃要喝什么,他们绝对听从。笔者又问:“如果主治医生根据您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给您制订一份养病指南和注意事项,您有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和有心去遵守吗?”有61.5%的患者有心遵守,48.7%的患者有条件遵守,35.9%的患者无条件遵守,23.1%的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因老小问题要操心而无暇顾忌养病,15.4%的患者因身体康复较好而不需要养病指南。可见,绝大部分患者及家人都渴望一个“专业指导”。
基于此,笔者认为针对住院治疗患者的家庭护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及家庭条件制订一份较为具体可执行的指南和注意事项,或提供一个咨询的固定时间和电话。
4.2 家人积极主动与心怀希望
在农村癌症老人中有部分患者没有住院治疗,一是确诊时太晚不能接受治疗,二是因“各种”害怕而拒绝治疗。前者是医生浇灭了患者及家人的希望,后者是患者及家人主动放弃了与癌抗争的希望。总之,他们都从心理上屈服于“癌症”,并逐渐接受了临近的死亡,且在“等待死亡”的^程中,老人遭受心理煎熬和身体疼痛时,大部分家人都不主动咨询医生或向外救助。
为了消除癌症老人忧郁、悲伤、沮丧的情绪及缓解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笔者认为家人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从精神、物质到医疗等方面给予护理。第一,从表孝心来说,其子女应尽可能较长时间陪在老人身边,鼓励老人一直“心怀希望”看待病痛,说出心中的需求或愿望,并尽可能满足。传统观念的养儿防老,就是人老了病了有人端茶倒水、寻医问药等。在此应针对老人出现不同病症时,及时询问医生或上网查询,并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应对。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宽慰。第二,从表爱心来说,配偶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来关照患者的饮食、清洁、睡眠、疼痛及情绪变化,并和子女齐心协力让老人过好“每一天”。调查发现及笔者的亲身感受,临近病故的人非常依赖和渴望配偶子女的关心和陪伴,家人的心态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
4.3 村卫生室拓展家庭护理服务业务
村卫生室是一个村级单位的医疗机构,如今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每个卫生室有3~5名乡村医生(以下简称村医)。村医的前身是“赤脚医生”,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等相关工作。中国目前有近百万村医,他们与9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紧密相连。
村卫生室是农民就医的第一步,村医掌握着全村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第一,近年来,村医除看病外还担负着公共卫生宣传与建档的重任。比如人口死亡、肿瘤病人、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的登记,还要配合村干部进行女性的两癌筛查、慢性病监测等工作。可见,村医对村民的患病情况非常清楚。反过来说,村医是村民最熟悉的医生,可以无拘束地叙述病痛。第二,村医掌握着地方医药知识,比如各种中草药、拔罐、艾灸、针灸、推拿等。这些都是缓解癌症老人疼痛和副反应的替代方法。第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15]13号)明确指出: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村医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基于此,村卫生室将家庭护理纳入其医疗服务项目,既可行又可操作。
5 结论与建议
某种程度上,癌症是治不好的“绝症”,它象征死亡的临近,也意味着患者与家人在生死离别之间有了期限。突如其来的噩耗如何让患者接受与承受?这是精神护理的开始,接下来才是生活照料,最后才是康复保健。从癌症老人家庭护理三阶段可以发现,护理水平最好的是生活照料,其次是精神慰藉,最低的是康复保健。由于家人缺乏疼痛护理、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的相关技能和技巧,导致农村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和存活时间不长。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主治医生依据癌症老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家庭条件,从饮食、休息、锻炼、心理抚慰、疼痛应对等方面提供可参照执行的护理方法和原则;家人心怀希望,积极主动寻医问药缓解癌症老人的负面情绪和躯体不适,尽量满足老人的各种愿望,陪伴老人过好“每一天”;村医将家庭护理纳入医疗服务范畴,方便村民的同时,又弘扬了地方医疗知识。
参考文献
[1] PASTOR D K. Home sweet home: a concept analysis of home visiting[J].Home Healthcare Now,2006,24(6):389-394.
[2]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轲凤丽.家庭护理常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篇3
产妇因为其现阶段的生理特殊性,使得产妇易出现恐惧、紧张、忧虑、烦躁等心理特征。初产妇处于对分娩时疼痛的恐惧以及对分娩知识的缺乏,一般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态,经产妇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另外,很多产妇紧张胎儿的身体是否会出现一些缺陷或疾病。一些产妇因为缺乏对分娩的一般常识,心理反应很强,过分恐惧与紧张,导致产妇极度不配合医生及助产士的工作,以至于影响正常产程进展。
2妊娠期的心理护理
2.1通过同孕妇进行沟通,了解孕妇内心存在的心理障碍根据孕妇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从而对有心理障碍的孕妇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很多孕妇在分娩前十分恐惧,因为对分娩的过程不了解,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这时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就显示出其重要性。护士可向孕妇解释,分娩的具体生理过程,以及此生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安全性,当孕妇了分娩的过程及安全性,自然会降低因担心分娩痛苦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一些在孕妇因为身体原因在妊娠期间有其他疾病或妊娠并发症发生,所以要对她们加强相关的疾病常识介绍,同时进行心理护理,让产妇对自身的病情多有了解,以达到配合治疗的作用。例如:很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护士应给予主动的、具有持续性的心理护理,同时要对产妇进行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护士应该做到经常同产妇进行交流,增强同产妇之间的熟悉程度,从而有利于监督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及时发现患者内心所存在的问题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而减少病患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生产及治疗。
2.2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一些孕妇,特别是初产的孕妇,在最初入院治疗时,对医院的陌生感会增加其内心的不安情绪,护士的沟通是医患关系的桥梁。所以,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首先对医院的总体环境,医疗水平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其次,对产妇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让孕妇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建立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由于信任感的增强,这样产妇也更易接受护士给予的护理帮助及心理支持,更好的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2.3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降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频度创造良好的家庭,特别是高危妊娠孕妇和健康不佳的孕妇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护士适当的向产妇的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在医院同家庭方面共同帮助孕妇解除心理上的顾虑,树立对医护人员及医学的信任。同时也可以发放宣传手册、建议孕妇参加孕期学校培训的课程、安排孕妇与已经进行分娩的产妇互相交流等增加其对分娩时的感受和信心,改变其认知来减轻焦虑的情绪。调查显示,家庭支持是避免妊娠期妇女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家庭成员对产妇的支持理解越高,抑郁症的发生频度越低。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及产妇的恢复,而劣性的家庭关系的存在则损害母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产妇的家庭中应尽可能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舒适的气氛。
3分娩期的心理护理
3.1第一产程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与产妇需要密切接触。助产士要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内心活动情况,通过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生产期心理护理计划,向产妇们宣讲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在产妇有疑惑时及时的解决相关问题,在此,可建立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是孕妇对助产士具有信任感,从而通过消除对孕妇对于分娩的恐惧感及紧张情绪。以达到孕妇心情的舒缓以及情绪的稳定。对一些情绪极度不安定的产妇,助产士更加要细心及耐心的进行心理护理.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帮助按摩其下腹部及腰部,以减轻症状.避免孕妇过多地消耗体力,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达到舒缓心理的作用。
3.2第二产程心理护理第二产程是十分关键的,这就使助产人员在这一阶段要更加的稳妥,从而给产妇心理依托,做到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在精神上安慰产妇,并且对一些在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对产妇加以解释,让产妇有安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3.3第三产程心理护理分娩结束后,当产妇看到自己所生孩子,无论婴儿健康与否,均可引起产妇的情绪激动。表现为或沮丧,或兴奋,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直接影响子宫的收缩情况,易导致宫缩乏力,继而出现大出血。此时,一方面在治疗上,给予产妇宫缩剂加强宫缩,从而预防出血的发生,助产士的心理护理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抑制住产妇过分激动的心情,避免产妇因内心波动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病症。总之,在护士的心理护理下,让产妇在产前做好心理准备是很必要的,这关系到产妇和婴儿的健康。
4结语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35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联系而发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随着医学成长,医学模式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标的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物身分、心理身分、社会身分、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大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的情形下,大脑能够客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况,适应社会,可是人在患病的情形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洞悉能力、情感状况、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均有所改变。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模式改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改变中能顺应需要,就必需学习心理护理学常识,因为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单要把握正常人的心理规律,还要把握精神患者的心理规律,才能有用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要改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其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首要的是要考虑患者社会身分和心理身分对疾病的影响,观察患者心理状况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1]。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把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对病院的一切都陌生,显示出惊恐、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况,也有的患者因为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而终日吵闹,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应用恰当的说话技巧去解决患者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情形,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按照病情安置到合适的病室,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收集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必然要力争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使他们在院时能获得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所以应按照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患者在他们情绪稳定时给予劝解,同时要向患者宣讲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也要按照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给予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水平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冲动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分析拒食的原因,按照分析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护士必然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主动配合,而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现实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往往都对病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此时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可能受到的挫折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忧病情再次复发,怕回家后不能适应社会,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感觉往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发生自杀念头。前者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他们有战胜困难信念及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常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看待和处置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患者出院前向家人介绍精神病的护理常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达到健康人的心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密,常不断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受幻觉、妄想支配发生的症状,而且按照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工娱治疗、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缓解。把握好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心理上给以支持,在临床护理上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措施收到理想的效果。
篇5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有着密切关系,疼痛程度往往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如产妇情绪镇定,精神放松,分娩则无痛或疼痛轻微,如情绪紧张、恐惧不安,则疼痛较重,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适时的心理护理,对产妇减轻疼痛,能否顺利分娩,保证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分娩过程由三个过程组成,即: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宫口开全为第一产程,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为第二产程,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为第三产程。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过程,谈谈心理护理对产妇的影响。
1 心理分析
由于产妇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的不同,所以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
1.1 恐惧紧张心理 不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均存在。初产妇的恐惧心理来自亲朋好友之传说,以及目睹其他产妇的表现,经产妇则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其中以高龄初产妇且文化程度较高者为多,她们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另外一种初产妇因年龄偏低,缺乏对妊娠及分娩的一般常识,由于宫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始料未及,心理反应过强,过分紧张与恐惧,以至于大吵大闹。
1.2 忧虑、烦躁心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在忍受分娩的同时,一方面期望尽快结束分娩,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生一个理想的孩子,感到忧虑和烦躁不安。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此次住院以初产妇自居,隐瞒其婚前做过人流术甚至是多次人流手术病史者,担心对此次分娩有影响而感到不安。
2 心理护理
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适时恰当的心理护理。首先,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亲切和蔼,动作轻巧柔和,操作准确,尊重产妇,热情接待,以礼相待,并为其保守秘密,同时保持整洁、舒适的环境。
2.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与产妇密切接触,在进行护理过程中,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通俗易懂地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介绍病区环境、设施及相关制度,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使其对助产人员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样可以加深双方的感情,使产妇感到亲切信赖,情绪稳定,以造成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吵闹不安者,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地照护和安慰,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指导做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以减轻症状,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促进产程。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供给足够的饮水,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2.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在第二产程中,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和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至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产妇信心,使产妇对我们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2.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胎儿娩出后,可引起情绪激动,表现为沮丧或兴奋,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此期,一方面给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其不要过分激动,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总之,在产科临床分娩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她关系到母婴安康、家庭幸福和医院的工作质量。
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初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睡眠质量
在女性的一生之中,妊娠和分娩都是必须要经历的生理阶段,很多产妇,都是第一次生育,没有分娩的经验,家庭的因素以及分娩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自身的疼痛都会给孕妇带来负面情绪,产妇的睡眠质量会得到很大的下降,造成对孕妇和胎儿的伤害。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5在我院接受分娩的100例产妇,年龄为22~28岁。所有的产妇都是头位单胎,怀孕的周期35~40 w。将100例产妇都进行临床监测,妊娠没有并发症,母体宫颈良好,全部头盆相称。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之间妊娠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以及病理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P>0.05),因此具有对比性。
此外,本组所有研究对象排除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患者,排除严重肢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要同时进行产后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基础之上,还要增加进行全面护理干预治疗。
观察组孕妇进行护理干预治疗的方式有:定期开展培训和讲座,对孕妇仔细的讲解产妇在妊娠、胎儿发育以及分娩方面的常识。依据孕妇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以及性格来对孕妇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医护人员要和患者进行认真、热情的沟通,调整好孕妇的心态。孕妇在分娩以后会出现无力,会阴疼痛的症状,从而造成孕妇的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不断的下降,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1]。
1.3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12.0数据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后产妇的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在女性的一生之中,妊娠和分娩都是必须要经历的生理阶段,很多产妇,都是第一次生育,没有分娩的经验,家庭的因素以及分娩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自身的疼痛都会给孕妇带来负面情绪,造成对孕妇和胎儿的伤害[2]。
对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极大的改善产妇的焦虑情绪,增强产妇的睡眠质量,提高产妇和胎儿的整体健康。医务人员在孕妇情绪低落时要及时的进行安慰、劝导和解释,要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医护人员要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协商,共同讨论出消除孕妇在妊娠期的护理方法,确保孕妇的心理和身体都能够处于健康的状态下。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任何医疗问题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孕妇在治疗期间服用的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要进行解释,如遇发现不良症状要及时向医生反应[3]。
此外,还可定期开展培训和讲座,对孕妇仔细的讲解产妇在妊娠、胎儿发育以及分娩方面的常识。依据孕妇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以及性格来对孕妇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医护人员要和患者进行认真、热情的沟通,调整好孕妇的心态[4]。
综上所述,女性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大都是第一次生育,由于经验不足,孕妇在此期间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较大的外界压迫和家庭压迫。对初产妇产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极大的改善产妇的焦虑情绪,增强产妇的睡眠质量,提高产妇和胎儿的整体健康。对初产妇产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袁莲花.浅谈心理干预对产妇分娩的影响及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J].中外医疗,2010,28(9):105-106.
[2]陈庆伟,赵富美.足反射疗法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安神助眠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0(39):16-17.
篇7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正常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反映现实揭示事物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人在患精神疾病情况下,其认识能力,知情意协同性,主客观统一性,个性相对稳定性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精神科的护士在护理模式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要加强学习相关的护理学知识。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加强对精神患者心理活动规律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服务。因此,护理人员要转变护理观念,不仅要看到表面的阳性的疾病本身的症状,还要看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善于观察患者细微的心理变化,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
1 住院患者心理护理:
对于刚刚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要消除患者对医院周围环境、医护人员以及病友的陌生感。由于刚入院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猜疑和恐惧心理,缺乏自知能力,常常否认自己有病,并在医院治疗期间闹着回家,不安心养病,此时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地接待患者,对医院的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和病友进行详细、认真地介绍,告知患者医院的规章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相应的病房,告诉病房内的其他患者要关心、帮助刚入院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合理解释以求谅解,使患者能够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被保护,从而使患者能够产生安全感和温馨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安心养病。
2 病态行为心理护理:
精神科同综合科不一样,精神科患者受症状支配往往会出现冲动、攻击、破坏、暴力、自杀、外走等意外行为。因此,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症状特点的同时,还要善于观察思考患者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态度亲切和蔼,关心患者,取得患者信任,走进患者内心,才能了解患者的想法,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法律常识,向精神患者讲明,即使在精神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也要根据自己的责任能力,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进行此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控力,减少发生攻击、冲动以及破坏行为等不良行为几率[1]。若患者有自杀倾向,要详细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发病因素,有无特殊生活事件,症状特点等,以便了解自杀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与不同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积极、阳光、向上的一面。
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使症状减轻消失。对于外走患者,了解其外走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症状的支配,那么我们严密监护,不离视线,症状缓解时外走行为消失,如果是因为不安心住院,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住院的重要性,多关心理解患者,必要时与家人通电话或来探视,以安慰患者,让患者主动接受治疗,从而更好的促进早日康复。
3 康复期心理护理
康复期患者自知力基本恢复,在康复期间内,患者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反应:第一种表现是患者对于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较少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第二种表现是患者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认为个人存在的问题非常复杂,担心疾病复发,担心不被家人理解,担心不被社会接受,有病耻感,出现消极悲观情绪,而此时护士应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讲解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讲解出院后坚持吃药的重要性,讲解诱发因素,复发症状,随时复诊等常识。向患者进行人际关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在家休养的计划,并进行健康教育的宣教,同时,还要向家属宣教,介绍精神病护理的知识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休养康复,使患者能够以一种正常人的心理与周围人进行相处,从而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至健康人的心理水平[2]。
篇8
关键词:产后抑郁;干预防护;观察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76-02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指妇女在生了孩子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改变而造成的巨大变化,如情绪低落、郁闷、不安、内疚、易怒、焦虑、失眠、绝望甚至有轻生念头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尽管分娩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但并不是每一位产妇都会发生产后抑郁症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个体的性格和健康状况、环境因素等有很大关系。预防“产后抑郁症”非常有必要。笔者认为,面对此类患者,可以采用感情上的交流、心理上的疏导来治疗。在护理这类病患时,需要运用语言上的鼓励、行为上的激励及暗示的方法来进行疏导,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正确的想法及行为,并且能够主动地进行改变或者配合医护人员的调整,从而预防、改善、控制产后抑郁的发生。
一、产后抑郁程度
对病因进行分析,从程度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类:(1)产后沮丧。“儿童忧郁”开始于产后第一周(1~4天),26%~85%的女性产后会出现这种症状。尽管经历不愉快,但通常在两周内会减缓下来。(2)产后抑郁。比产后忧郁更严重。症状范围从轻微到严重,可能是产后几天出现或逐渐出现甚至一年后出现,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治疗很有效。(3)产后精神病。这是最严重的情形。一般产后很快发生且十分严重,持续数周到几个月。产后精神病需要立即药物干预,因为有增加自杀和伤害婴儿的危险。
二、导致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学角度:(1)内分泌不平衡。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产妇体内的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产妇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导致内分泌失调。(2)家族遗传影响。研究表明,在“产后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占到了很高的比例。这就充分说明了家族遗传对产妇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度。
2.心理压力变化:分娩是个生理过程,但是由于产妇对于分娩过程存在恐惧心理,几乎全部的孕妇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由于道听途说生产时的痛苦,对于未知的恐惧无限放大;另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期盼,孩子是否健康、能否平安降临、孩子的性别是否理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孕妇。同时孕妇对于即将成为母亲这一角色也不适应,对于婴儿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压力突然增大导致情绪紊乱,形成心理障碍。
3.历史因素:对于非第一胎的产妇来说,尤其是那些曾经接触过死胎死产婴儿的孕妇,更容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她们往往忧心忡忡,精神高度紧张,对即将到来的分娩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更易导致产后情绪低落,是一种重要的诱发因素[1]。
4.家庭成员影响:“产后母体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产妇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强,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发生”[2]。丈夫如果能够嘘寒问暖,以比平时更多的呵护对待,就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安慰和鼓励,有助于该症状的早日痊愈。但如果产后家属冷漠,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或家庭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低劣等,都容易引起产后抑郁症。
三、产后如何进行干预护理
1.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要良好。要摆脱“产后抑郁症”,护理人员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护理人员精神状态要良好,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去对待孕妇。向孕妇宣传正常的心理生理变化,告诉她们与生孩子相关的知识,比如产科的技术力量、监测母婴安全的各种先进仪器、分娩过程的基本知识等。认真回答孕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如面对孕妇的恐惧、压力、不适的心情,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地进行情绪上的安抚和疏导,打消其对未知的恐惧,使其自然接受这一切,稳定情绪。
2.产妇充足的休息时间要保证。产妇由于孩子的降临,身心极度疲惫,需要充足的睡眠和极好的休息。并且这些疼痛会导致产妇情绪波动较大,更易引起产后抑郁。所以,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属要引起注意,一定要尽量给产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3.健康教育指导及心理支持要加强。护理人员要分阶段、高标准地去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温柔细致的讲解,如在产前要及时地同产妇聊天,了解产妇的恐惧,及时地开展心理安慰活动,对于喂水、喂饭、擦汗、如厕等生活护理要细致周到,在产后要及时照顾到产妇的心理波动,让病人家属主动参与到分娩期的护理工作,并且让产妇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用一种正确自信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4.家庭及全社会的支持要倡导。产妇出院后,如何进行护理就更加重要了,因为产后抑郁症患者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家里形成的。住在医院里,有医护人员细心的呵护,有专业知识的辅导,再加上医院人很多很热闹,产妇往往不会感到情绪焦躁。但是,随着产妇出院回家,爱人要去上班等因素的到来,产妇会感到更加孤单、辛苦。因此家人特别是丈夫,除了在生活上的必要关心爱护外,更要做个心灵上的倾听者,对于产妇的唠叨、不安、压力要耐心地聆听,同时要担负起丈夫的责任,及时地开解劝导产妇,帮助其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让产妇觉得自己和孩子的地位同样重要。平时勤于跟产妇一起照顾刚出生的孩子,提高产妇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
5.母亲角色认同意识要培养。妇幼保健院及社区要大力开展产妇健康教育,帮助产妇做好母乳喂养的指导工作。首先,医护人员应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惑和真实想法,帮助她们进行从妻子到母亲角色的转化。其次,医护人要向这些新妈妈传播母乳喂养及育婴的小常识。再次,宣传新生婴儿的护理常识和新生儿生理现象,并且指导产妇饮食上的注意事项。最后,鼓励产妇多和家人朋友谈心,如向自己的母亲请教经验等,并且产妇需要主动地锻炼身体,保证足量的睡眠,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总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出现,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必须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运用心理疏导和干预护理,在全社会构筑一张包含医院、社区、家庭全覆盖的孕产妇健康护理网,减少“产后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营造良好的孕产氛围。
参考文献:
[1]黄仙萍.对产后抑郁症相关问题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4,18(1):109-110.
[2]李福娟.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2003,9(1):61-62.
篇9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一般是50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很多属于兼职性质)。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护理人员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老年护理服务发展滞后,护理人员资源缺乏。
(一)老年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随着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增加,相应的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巨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6,《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每千人才拥有不足2个护士,然而护士偏重医学,并不是针对疾病预防和老年康复的。绝大部分护士因为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低,并且也没有职业晋升的机会不愿意转岗到养老机构做老年护理工作,工作阅历丰富资质较高的医护人员更加不愿意进入到养老机构或者护理机构,因此,老年护理人员目前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我国护理医学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不同教育层次,但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尚未构建起与我国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养老护理人员的教育资源投入较少,全国各大高校没有设置养老护理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不足,导致老年护理人员输出量较少,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般设置护士类学科,涉及到老年护理的学校较少,种种因素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老年的护理需求。
(二)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根据以往的调查,目前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能称之为“老年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只是提供端茶送饭,洗衣之类的日常生活照顾,缺少医护常识,对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和老毛病不能进行简单的治疗和护理,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或者急性病发作,不能及时给予救助,使老年人往往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另外,部分老年照料人员服务态度差,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和关怀,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期望。这些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来说,属于比较消极的养老方式,会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增加老人的精神焦虑感。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落后,以及对护理人员培训的缺乏,以及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得老年照料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服务老年人的意识,缺乏工作热情,而且缺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三)老年护理人员的地区分配不平衡就农村地区而言,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并且缺乏必要的养老资金,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相比城市更加缺乏保障。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养护老人的人员数量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农村老年人口不仅不能享受养老和护理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加剧了身体老化和病化的程度。农村老年人的疾病护理服务人员更是缺乏,农村的老年人能否得到基本的养老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配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难度比城市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更大。尽管一些城市建立了养老护理院,护理人员素质较高,但是这种资源较少而且老年人护理成本较高,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无法享受专业的护理人员服务。
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培养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开展老年护理人员教育,加强职业态度培训,老年护理人员的政策扶持以及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培养一批满足当前养老、护老需求的老年护理人员。
(一)开展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和技能鉴定建立多元化的护理教育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多样性、差异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农村、城市的养老模式。就农村而言,目前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针对这种养老模式,全民特别是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尤为重要,老年人应该学会自我护理的常识。最重要的是开展护理教育培训班,老年人在家务农的子女必须参加学习,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偿付能力,这部分培训应由政府拨款,对学习老年护理技能突出的子女给予奖励。另外,乡村诊所的医生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培训对象,可以对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就城市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同时发展,同时还出现一些养老护理院这类护理机构,面对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对老年护理人员的教育应该多样化。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分为专科教育(大专、中专)、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并对从不同层级毕业的学员进行资格认定,例如,借鉴会计行业,有从业资格证、初级、中级、高级,老年护理服务的资格鉴定根据教育水平、实际操作来颁发资格证书,对于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教育,教育年限不同。对于大多数老年护理人员来说,实践更加重要,理论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应合理分配。专科教育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妇女、失业再就业者和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设入学考试。在学生入学半年后再进行考试,用来考核学生的护理从业知识和素质,注重护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学教育是针对高级护理人员而言,学生主要来自转岗医生、护士、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主要培训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有的地区开始注重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资格鉴定,以江苏省为例,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解决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目前已经在全省先后建立15个技能鉴定所,开展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鉴定,举办多期培训班,组织等级鉴定,目前护理队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注重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培训护理人员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老年护理的职业态度问题,所以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培训及其重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护理情感起着直接决定以及导向的作用,能有效对护理学习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表明,因此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据调查只有4%护生认为老年护理有较好的就业前景,42%护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老年护理工作充满了各种猜疑,其他有的是为了文凭,并没有多少人有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打算。在进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外,还应该增加“情感护理”、“情绪护理”、“心理护理”模块。此外,培训教师是关键因素,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护理职业肯定,也要对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宣传和正面激励。
(三)注重对老年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教育的开展护理人员教育都要重视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护理教育,老年人的心理有其特点,焦虑不安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低等。容易感到孤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情绪悲观消极,易猜疑,对生活没有希望等。提高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质量,必须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研究。护理人员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心态。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有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政策倾斜现有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政府政策应该倾斜,使老年护理人员得到更好的职业晋升通道,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政策上对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要有明确的倾斜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在养老机构内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医疗和管理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对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免费岗位培训,可以定期送医护人员去医院学习进修,或者有机会到国外的护理机构参观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在原有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使得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晚年服务,节省去医院就医的费用,使医院的资源向更多的年轻人提供,达到养老机构和医院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10
【关键词】浅谈;干休所;家庭病床;护士;管理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97-02
为了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干休所开始着手家庭病床的建立,这为解决住院难的老人医疗问题打开了新的路径,我们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响应,踊跃参与,起初有的同志感到没什么,认为平时我们就是与老年病人打交道,出诊、巡诊、输液打针、送医送药到家,区别不大吧,可是深入分析就出现了为难情绪和担心,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和解决。
1 尽快建立家庭病床各项制度
目前家庭病床管理只是上级布置的一项工作,没有相应的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对于护士来说,护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俗话说:没有规定不成方圆。因此迫切需要业务主管部门制订适应家庭病床护理工作特点的统一服务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家庭病房管理制度,护理出诊制度,建立相应的护理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以便加强对家庭病床护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使家庭病床护理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使家庭病床护理的实施有章可循,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方能提高护理效果。否则就是对老前辈的不负责。
2 确立适宜的家庭病床管理理念
我们目前执行的是干休所门诊护理工作常规,任务范围与家庭病床截然不同,以前的护理服务内容单一,就是执行医师医嘱,而家庭病床护理服务的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我们门诊目前是以肌肉注射、静脉输液为主,注重医嘱,不重视对患者的观察和判断;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病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工作。对于家庭病床中的饮食指导、精神支持、健康咨询和教育、康复训练和指导、临终关怀、用药指导等全方位、立体性、连续性、综合性、及时性的服务,就更加较少顾及。专家认为,确立家庭病床患者出院后远离医院,要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家庭病床护理必须与院内护理无缝接轨,基层卫生单位的护理管理者,必须与医院密切沟通,紧密协作,及时向上级护师汇报工作中的需求,医院要积极提供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技术支持,才能满足院外后续治疗与护理的需求。
3 积极培训家庭病床护理人才
我们知道,家庭病床的大部分工作是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具有全科护理知识和技能,一定量的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常识,了解心理学,掌握心理、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并要善于观察分析,具有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才能做好家庭病床护理工作。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少部分经过全科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和新招聘的护士,年龄虽然不大,但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识与技能相对缺乏,尤其缺乏家庭访视护理的相关知识,难以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对家庭病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尽快的根据时间地点,途径多种多样加速进行。以培养出一大批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具有一定各专科护理的知识与技能、有较强沟通技巧、能独立处理家庭护理工作中各种疑难和突发的事件、使病人及家属信任和满意的护士。
4 重视对家庭病床患者的家人和照料者的培训不容忽视
我们建立了家庭病床,但并不是我们的护士24小时都在患者身边,更多的时间是家人或照料着在为患者服务,所以提高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样重要和迫切,我们在对护士培训的时候,要侧重她们管理和指导能力的培养,他们的直接领导是护士,要让护师将他们组织起来,抽时间挤时间集中学习,或在巡诊查房中个别指导,还应重视护师对家庭护理人员的沟通与交际能力、与同行合作的能力培养。指导护工需认真、细致、全面、尽职尽责地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做好病人的口腔、头发、皮肤护理及其他基础护理,对所护理病人做到:一剪(剪指甲),三周到(呼吸处理、饮食照顾、大小便处置),五送(药、水、饭、大便器、小便器)六洁(头、皮肤、会阴、床铺、口腔、足)。平时我们要真心体贴关照照料着,让他们懂得我们是战友,共同的岗位、任务、目标都是一致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我们的职责,携手做好各自的事情才是目的。
5 帮助护师克服为难情绪
护士的职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般人可能不大理解,当您近距离接触之后就恍然大悟了,专家提出,家庭病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士职业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生物、物理等方面危险因素及出诊时的安全危险,还有家庭治疗护理中涉及的问题:护士要为患者打针、输液、摆药,稍不注意可能出现差错或漏摆错摆,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他人协助或监督;同时认为,从事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如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及时,内容不详细,描述不准确,字迹不清楚,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吻合,这都有可能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这些对于一对一服务的护士来说,压力、担心是随时存在的,因此要鼓励护士,勤学习,苦练基本功,独立工作既胆大又要心细,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心里时时刻刻装着防护意识,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开展家庭护理的法规或规章的情况下,有问题及时向领导和老师请教,抓住事故苗头不放,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总之,开展家庭病床护理是对慢病患者的关心和关怀,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使服务从医院走向家庭,它已成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热点。因此,承担家庭病房护理的护士,应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一专多能专职护士,并且应掌握心理学、健康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尚能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同时,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家庭病床的规范化管理和资格管理,促进我国社区卫生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杨萍《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6期2012-8-1
[2] 张艺潆,王嘉淇,杜宁,等.我国家庭病床的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5):69-70.
[3] 殷爱琴.家庭病床与社区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1039-1040.
[4] 刘腊梅,周兰姝,吕伟波,等.我国老年家庭护理服务的利用情况及现状分析.护理研究,2007,21(8):1982-1984.
[5] 单伟颖,李青,张树峰,等.大学生及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家庭护理的认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67-70.
[6] 林毅.华林社区中医特色家庭病床服务模式研究.中国社区医师,2010,13(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