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艺制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一周发生的事情有几件特别重要,我打算仔细说说。
每天早晨,早来的人总是补作业,尽管老师再三强调,值周班长也每天很早来查看补作业情况,但总有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比如值周班长去食堂时,教室里面的人就好比不听话的孩子,到处乱钻,到处抄其他同学作业,这种行为难道不可耻吗?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的一大陋习!
我曾与别的班的同学讨论,她说他们班补作业都是重罚的,所以每天早上就没有看到人在补作业。我就在想,是不是我们班的处罚制度不严重?是不痛不痒的吗?是不是要处罚地重一些呢?他们补作业,就代表昨晚没写或没做完,如果在这样下去,成绩是很难提高的,同学们也得为老师,其他同学,父母想想啊。
其二是班级纪律问题,我想,这个病根除掉了,我们班成绩自然就好起来了。我们班是一个快班,但在课堂上,总有几个同学睡觉,是没有睡醒,还是不想听呢?这不是最差的班的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习惯吗?老师在提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的思维也发散了,可当老师让大家举手发言时,顿时教室鸦雀无声,连针掉到地上都听得一清二楚。而且总是我们几个成绩很好的同学和几个大胆的同学敢举手,刚刚那些同学呢?一个个“守口如瓶”,好像是被拷打的革命战士。既然这样,那分数,自然上不去啊。
其实这些并不难做到,哪怕你装认真,那也比你不认真听课学得多,还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我们每个人管好自己,就能营造好的班风,那同学家长最关心的——成绩,不就自然上去了吗?
篇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景观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广阔。环境景观陶艺作为新兴的环境景观形式,在创作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陶瓷艺术语言的延续,又有现代陶艺创作思想的融入,散发着特有的艺术魅力。
环境景观陶艺的具体特征
1.公共性
环境陶艺是为公众服务的,所以公共性是它的根本特征。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形式的方面分析,以往的陶艺作品主要以私家收藏为主,不会在公众面前长期出现,只会偶尔现身。这些艺术品不具有公众性。环境景观陶艺不同,它的功能就是装饰公共环境的,必须面对公众开放,走进公众的视野之中。二是从内涵的方面分析,环境景观陶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其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人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品评。
2.多元化
陶艺走进公众视野是社会进步和艺术发展的结果。那些只供欣赏和把玩的陶艺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环境景观陶艺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环境之中,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存在。商业广告、指示标识、城市雕塑等,广泛存在于城市建筑、街心公园、公共绿地等地方。为美化城市、提升人们的艺术品味贡献了力量。
陶瓷存在这么久,有其自身的耐腐蚀、色彩鲜艳、易于清洁等材质优势,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可以充分展现陶瓷的优势,为创作所用。环境景观陶瓷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德国慕尼黑的一个花园里就采用了陶艺景观,此景观为美国陶艺家所设计,他利用陶瓷马赛克进行设计,使用色彩鲜艳的红色、灰蓝的浮雕陶瓷片镶嵌在草地上,让陶瓷的质感和小草进行完美结合,使公共环境一片田园的气息,陶瓷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一点也不突兀。
3.平民化
环境景观陶艺广泛存在于公共视野之中,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园林,越来越多的环境景观陶艺作品不止发挥着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性,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比如街灯、路标等等。环境景观陶艺在设计上完全考虑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走上平民化的道路,体现人文关怀,让人们尽情享受生活,在平凡中体现艺术的魅力。
陶艺新语言的创新
在对环境景观陶艺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还要探讨环境景观陶艺怎样在城市化建设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实现陶艺新语言的创新。
1.转变观念,打破传统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人们审美的发展,为环境景观陶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参与性是新时期环境景观陶艺的一个重要特点,外国艺术家捷足先登已经开始参与景观陶艺的创作,在作品中把自己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段与陶艺相结合,创新创作出环境景观陶艺作品,为人们广泛接受。作为古老的陶瓷国度,中国陶艺家任重道远,要积极参与到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中,解放艺术创作思想、提高作品的创新意识、实现自然与陶艺的完美结合。以继承和发扬的态度,创新传统的陶艺文化,为环境景观陶艺注入新的艺术活力,创造出备受人们喜爱的环境景观陶艺。使陶瓷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审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满足时代的需要,实现内外兼修
审美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永远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没有终结。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样板城市”建设时期,广场雕塑、街道、小区的装饰极其相似,没有城市文化,缺少人文内涵,城市没有自己的环境特色,更不要说有个性的环境景观陶艺了。
不能让历史重演,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陶艺家,在进行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之前,要做足功课,了解城市的历史,了解城市的文化背景,了解城市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传统文化,然后总结出城市的气质和城市特色进行创作。作品要体现城市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居民的审美带来深刻影响。陶艺家要以内外兼修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准,在作品中体现城市文化的意识形态。
3.创新制作工艺,更新创作手法
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一名陶艺家要深谙陶瓷的制作工艺,熟练掌握陶瓷制作的流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陶艺家不仅对传统陶艺制作方法做到熟练掌握,还要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对于一个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者来说,制作工艺和创作手法都要有新的变化,不仅要掌握陶瓷制作的传统技法,还要研究和探索陶瓷制作工艺中是否能引进其他行业的制作工艺,拓宽陶瓷创作的表现手法,打破传统的制作程序,带来新的改变,这些都需要环境景观陶艺创作者潜心研究,不断创新,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体现城市文明的好作品。
结语
篇3
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
篇4
关键词:现代陶艺;抽象雕塑;材料表现;空间美感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26-01
中国素来享有“陶瓷之国”美誉,陶艺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陶艺是指人的思维可以用可捏制的方式制作作品而产生的人工形态,包括实用陶瓷、工业陶瓷、艺术陶瓷等。中国陶艺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陶器,距今已有一万多年,从陶瓷的造型制作和装饰效果来看,彩陶的艺术成就无疑是最为突出,后来出现的黑陶把新石器时代陶器推向顶峰。陶艺经过各个朝代,经过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性的洗礼发展到现代,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陶艺在中国产生,现在陶艺把艺术创新和实用相结合,不仅从制作工艺、材料结合进行突破创新,更多的从精神领域和艺术设计者的观念上进行开拓和突破,打破传统禁锢。从概念上来讲,雕塑与陶艺有些许不同,雕塑是指形体量组合在三维空间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传统雕塑出现也比较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产生,雕塑可分为具象雕塑和非具象雕塑,雕塑从材料分类中比较广泛,有石雕、木雕、骨雕等等,其中包括陶艺雕塑,从这一点来看,陶艺雕塑是材料雕塑的一个分支,现代雕塑打破传统雕塑的造型形式,现代陶艺从形式和观念上与现代雕塑相吻合。陶艺的制作有构思式、联想式、连贯式、象征式、实用美术形式和随意式。雕塑的创作有主题式、寓意式,包括伟人名人、战争等等的主题。其中雕塑的寓意式和陶艺的象征式基本相同,我们在创作中要善于将陶艺和雕塑的不同相同之处利用起来,可以尝试运用雕塑的形式创作陶艺,也可以运用陶艺的材料、创作理念来创造雕塑。
抽象雕塑的空间自由感和视觉美感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有些人对抽象雕塑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认为抽象雕塑就是凭空想象,让人不理解的就是抽象,其实不然,抽象雕塑即非具象雕塑,虽然对形体的真是要求不太严格,但是抽象雕塑超越了具象雕塑的写实意境,抽象雕塑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感觉和给人们留下的视觉感以及它所表达内涵的意境是具象雕塑不及的。纵观雕塑形体美感史,亨利・摩尔运用连贯性空间成为他雕塑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亨利・摩尔采用实体的穿插、分离、组合、重叠、空洞、大小重复及厚薄颜色对比等等手法来体现造型的形体美感。最为有名的是亨利・摩尔在1951年《内部和外部的倾斜人物》,线条自然流畅,空间美感强烈。
从抽象雕塑中来看陶艺雕塑创作,陶艺雕塑作为独特的材料艺术门类,在创作过程中必定遵循雕塑造型表现原则,陶艺雕塑的造型形式有仿自然形态、实物造型形式、抽象造型形式等,现代陶艺的抽象造型形态与抽象雕塑在意境表达和内涵传递中不谋而合,陶艺的抽象造型形式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设计观念和所要表达的主观意向,在空间中利用点、线、面、体等各种造型元素在空间中有规律有层次的摆动,这与写实造型形式体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给读者表现出来的不是直观的空透,而是内涵的理性深思。陶艺从造型形式法则与雕塑的关系可以说成部分与整体,从材料表现上与雕塑的视觉感又有所区别。陶艺的材料表现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品的表面处理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肌理效果对于陶艺作品造型感官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不同的材料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产生不同的美感,陶土给人的感觉比较醇厚、质朴,而瓷土表现出来的效果比较细腻、优雅。单从土质材料的不同陶和瓷的美感就各有千秋,雕塑从材料来讲就颇多,上面也已经提到雕塑材料的分类,所以材料的选择取决于设计者作品的需求,取决于艺术设计者是要表现怎样的效果。
在陶瓷材料的表象特征中,可以从色泽、触觉质感、视觉质感及肌理美感上分析,现代陶艺不是传统陶艺的复制和重复,它要具备后现代艺术形式美感,要体现情感的真实和艺术家心灵的感悟,这一点从抽象雕塑的寓意形式可以体现出来。雕塑的材料多种多样,陶艺作为雕塑材料表现的一种,在与其他雕塑材料的结合的尝试显得很有意义,现代陶艺在与其他材料结合方面的创作已经非常普遍,如与琉璃、石头、金属等材料的结合在情感传达和视觉感触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现代陶艺应该打破泥土做为唯一材料的限定,现代陶艺家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创作情感而创作出的作品更能体现新生活、新的审美观念。
现代陶艺雕塑与具象雕塑、抽象雕塑及装饰性雕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陶艺家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社会生活或自然形态中归纳总结,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情感用陶艺材料进行创作;有的陶艺家采用装饰性雕塑的手法利用陶艺所固有的材料特性和肌理效果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手来进行陶艺创作;抽象和具象是对立的,抽象在创作中对于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具有很大的考验,作品要达到简练、准确、形态美感及体现出设计者的情感和抽象空间的自由效果,怎么样使自己的作品做到形神兼备,让观者通过看设计者作品雕塑的形来领会设计的神,设计者要把众多事物的特征归纳提炼出来,给观众各种思考和联想,甚至观者能从蛛丝马迹中去揣摩设计者的思维。现代陶艺的表现手法不一,体现陶瓷雕塑造型中的张力,给人一种随意而又严谨的视觉美感,通过翻阅现代陶艺家的艺术创作,可以经常发现几何抽象造型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比较广泛,现代陶艺吸收了抽象艺术,继承发展了抽象艺术的空间美感,运用看似简单的几何抽样经过不经意变形、破坏来表达艺术创作中的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几何抽象艺术在20世纪初开始,比较著名的是美国陶艺界大师彼得・沃克,他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体现随意自由的表现泥土开裂、破碎等自然感觉,他所创作的作品总是有意无意的去留下瑕疵,有时候这些瑕疵正是整个作品最醒目的地方,让观者换位思考,打破以往的规矩和方圆。在雕塑与陶艺创作中,将雕塑的体积感和触觉感与陶艺的形式感和肌理美感结合进行创作,这是我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这次课程研究当中,我初次进行陶艺创作,我所采用的雕塑理念是运用抽象雕塑中几何抽象所展现出来的空间美感和体积感,采用陶艺肌理美感,在不同设计中通过材料的构造所采用的不同肌理效果,有的是模仿实物中肌理在设计中的点缀,在感觉质感上采用的是“破”,把完整的东西化为不经意的偶然破损,体现材料质感和缺陷美。在设计中多处用到几何形体(圆柱、三角体、正方体)穿插、重叠、破损、组合等在空间中的摆动,同时运用不同雕塑材料与陶土材料的结合,做到综合材料应用。
艺术是贯通的,陶艺和雕塑是不同的艺术形态,现代陶艺吸收了抽象雕塑空间感和体积感,结合陶艺本身材料特性和肌理美感,现代陶艺由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纯意向的转变,现代陶艺创作形式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从雕塑的造型形式法则来体会陶艺,用陶艺的材料特性来表现雕塑的空间美感,将两者不同相同之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陶艺既然成为现代陶瓷造型艺术的一个新的门类,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引入瞩目,必然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从样式上看,现代陶艺禀承了传统陶艺的基本材质和形式?其作品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既可以展示高超的工艺技巧,也可以展示窑火的神奇魅力……总之,表现的领域十分宽阔。而绘画在其表现形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陶瓷绘画一直未在理论上得到足够的总结和升华,而且陶瓷绘画和纯粹意义上的绘画(如中国画、油画)在概念上常常容易被混淆,因而有必要对“纯绘画”的概念和陶瓷绘画的概念进行一番梳理,同时,对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的绘画形式特征进行一番比较。这种比较对当下的陶艺创作活动,特别是陶瓷绘画创作活动应该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陶艺在我国迅速发展,为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所喜爱。它的魅力来自材质的特殊美感和它的手工制作过程;来自泥土、釉色、烧成之美,以及艺术家与泥土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痕迹;更来自泥、釉、火与人文精神情感浑然天成般的交融统一。可以说,陶艺创作最能反映作者的性格和爱好,流露心中的情绪。比起日用陶瓷设计,陶艺创作比较少的受到制约,更多的是尽情发挥,按着作者的意愿去完成作品的构思和制作。因而在欣赏陶艺作品时,比较直观地看到:有的作者冷静理智地追求严谨规整的秩序感;有的作者热情奔放地表现自由自在的形式变化,凡此种种,丰富多彩,构成了多样的陶艺世界。可以说现代陶艺作品把作者的思想愿望和所要阐述给人们的东西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现代陶艺发展情况,在创作上大体呈现“惟美”、“惟理”和“惟物”三种相对流向,它们并存共进、交织互动,构成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基本格局和整体风貌。“惟美”流,其中心在于追求带有一定变形性和抽象性,符合规律的和谐形式结构,专注于形式美。这种风格反映了入的一般审美心态,深得社会的赞赏。“惟理”流,主张沿着心灵的轨迹去思索,以形和色的构筑来显示深度思考的精神气氛。而典型的“惟物”流却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失落感和强烈的补偿要求,陶艺家所希望的不是局限于现实自我的对象化,而专注于单纯的身心“感悟”,体味朴素而真实的感性存在。目前,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已形成相对集中的陶艺群体,但就其整体实力来看,我国的现代陶艺还是处在艺术家圈子里的“圈子陶艺”,再往前走,参与的人多了便成为大众化的“生活方式陶艺”了。
欧美现代陶艺的发展则直接受西方文化及其现代艺术运动影响,并处在这种运动之中一大批艺术家参与了陶艺创作。如大家熟知的毕加索、马蒂斯、米罗、贾克梅第和塔皮埃斯等。他们以一个现代艺术家对材料的敏感和全新的制作方式,对陶泥进行探索性尝试。他们的介入和突破性成果,是欧美现代陶艺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被时人称之为“陶艺的革命”。在美国,陶艺教育则很普及,全国有近千所大学和学院设有陶艺系或专业,常被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选修课目,在一些学校中,学生有十几岁的,也有几十岁的,组成了陶艺创作人才队伍的庞大群体,成为美国现代陶艺创作队伍的基础,美国陶艺家在材料运用、工艺处理上很下功夫,他们没有传统模式的约束,不停地试验各种工艺材料,因此在陶艺语言种类上就显得格外丰富。我国陶艺创作从题材、内容、形式、材料到队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篇6
现代陶艺灯具是以陶瓷的独特材质去塑造其形态,而造型为装饰的载体,同时装饰为造型和陶瓷质地丰富其外在表现,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彼此制约,使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魅力在现代陶艺灯具中具有独特的表达。图1作品造型简单大方,有现代大众设计的元素。运用了传统的镂空的手法,作品的上方和镂空部分透光,使作品实用性增强,造型与作品镂花装饰完美结合。现代陶艺灯具的造型与装饰的结合可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a.空间感强和气质高雅的陶艺灯具:如大型的组合式灯具将为您的大面积住宅增添光辉;b.反朴归真、崇尚自然的陶艺灯具:一些具有浓郁乡土和古典气息的灯具;c.充满时尚和温馨典雅的陶艺灯具:现在较前卫新潮的色彩艳丽的异型灯具。现代陶艺灯具通过不同的造型,其装饰方法和釉色的不同,在其灯光的色彩上也是各式各样的。它把现代陶艺创作手法融于灯光的艺术之中。在保持陶瓷特有的材料质感的同时,增强其透光性,使其具备透光性好、光线柔和的特点,适合家居装饰照明,是营造温馨气氛的理想选择。
多种材料综合运用的独特性
当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现代陶瓷灯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将陶瓷材料与其它多种材料结合运用的方式也成为陶艺灯具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将多种材料综合恰当运用会丰富现代陶艺灯具的表现形式和呈献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图2:这是一座日本博物馆在走廊上的陶瓷壁灯,它是利用了陶瓷、玻璃、金属的不同物理特性通过综合运用这三种不同的材料特性结合装饰性将其制作完成。此陶瓷壁灯与宁静淡雅的整体建筑装饰风格相配合,并突现出陶瓷博物馆的主题。想要利用材料自身的特性巧妙结合,在陶瓷灯具创作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了解其不同材料本身的属性及其特点是非常必要的:金属材料特点是延展性较好、可承受的强度大,能制作出如镜面般的光洁效果,可以对陶瓷进行搭配镶嵌使用。天然树脂与人造树脂是塑料主要原料,是将填充剂、增塑剂、剂、颜料等加在一起制成的一种高分子有机物。塑料具有色彩丰富,比重小、强度大、耐腐蚀、绝缘绝热等特点,并且品种多样化,用于大型陶瓷灯具的悬挂以及主要配件较为适合。木竹材料品种繁多,它贴近自然具有古朴、自然之美。采用木竹作为陶艺灯具的底座能更好地与陶瓷灯具主体呼应,木竹本身的材色、质感与纹理经雕琢后使其造型能衬托出陶瓷不同质感表现。织物和纸张在色彩、纹饰、质感上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加之有一定的透明度,可用于灯罩、遮光罩的制作。织物和纸张在市场上品类繁多、应有尽有,因此选择空间也很多,找到与灯具协调搭配款式并非难事。所以要营造出更为精致巧妙且富于变化的视觉氛围就要使金属、玻璃、塑料、竹木、纸张和织物等材料与陶瓷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如此,陶瓷材料因其独有的肌理变化、变幻莫测的釉色效果,以及质朴温润的内在气质形成特殊的装饰内涵,更有助于与不同材料结合形成造型和色彩的统一,使其更具有现代感,既打破了传统的灯具风格,又有独具创新的新风格,更符合当今时展的潮流。
与周围环境个性融合的独特性
陶艺灯具的个性表现也是构成室内环境的最生动的因素,它不再局限于仅仅体现其照明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营造使人感觉安宁、自由,在缓解人们对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感的同时修身养性,舒缓积累在心灵上的郁闷和忧虑,使人们增添一种全新的人性化的生活审美情趣。现代陶艺灯具其材质的亲切感和朴实感,能让人们细细品味和感觉陶瓷灯具独特形式美的同时倍感舒适。随着现代建筑室内、外装饰的普及,人们的需求向多样化和现代陶艺灯具的功能化,将使现代陶艺灯具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现代建筑室内、外装饰的兴起给现代陶艺灯具的创新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和契机。由于多变的建筑环境空间的格局和风格,要求现代陶艺灯具与不同的环境空间相协调、统一,使其更好地发挥出现代陶艺灯具的装点性的作用。在现代建筑室内、外装饰设计中,现代陶艺灯具从其实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如图3它不仅仅是一盏用来照明的日用器具,同时在室内装饰设计中陶瓷与光影的有机结合所发挥的效果更为突出。将一组陶艺灯具置于一个特定的空间之中的时候,它打破的不仅是灯具作为生活用品的限定,更像是一件饱含着陶艺家对室内空间装饰作品奇思妙想,更突出它在环境中的观赏性。因此,现代陶艺灯具既体现其创作者情感思维的传达,又成为整体环境构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现代陶艺灯具独特的设计意念
陶艺灯具的造型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产物。现代陶艺灯具是一种有着特定功能要求的造型设计,有着相当严格的固定使用习惯和审美要求。我们知道现在的陶艺灯具种类繁多,都是根据人为的环境、使用要求、审美、情趣去研究、总结、借鉴,设计出人们喜爱的陶艺灯具,适应人们多层次、多品位的需求。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陶艺灯具的发展应在迎合当代社会潮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更要求设计者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它,这才真正符合现代设计的理念。设计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现代陶艺灯具以别具一格的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图4)。在现代陶艺灯具的设计当中,遵循其造型设计的原理同时,更应具有其独特新颖的艺术表现,这样才能使灯具在外观上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它将为现代陶艺灯具带来新的生命力。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现代灯具的需求越来越高了,这样不但要求灯具具有完善的、科学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求灯具形态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宜人性。
篇7
为提高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学校在反复讨论,并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以最富有宜兴地域文化特色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建设为典型,来推进和提升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和质量。我们在充分调研并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与宜兴陶瓷研究所合作,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并印刷了一本3万多字的教材,制定了学生陶艺课成绩评定办法,聘请了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制作经验的陶研所研究员担任主讲老师,并且定期邀请宜兴的紫砂工艺大师和紫砂文化学者来校做讲座或现场制作示范。为了提高该课程开设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规定该课程为学生必选校本课程,并且排入课表,享受与国家课程相同的待遇。经过多年的实践、思考和改进,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2005年江苏省第二届校本精品课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市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大大地推进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使我们认识到:本土资源和地域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中值得开发的富矿,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接地气”,才能拥有生命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陶艺课的质量和影响力,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并且把该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它建设成为一门更具影响力的精品课程。为此,学校精心制定了《植根于紫砂文化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该课题被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批准为第六期教研立项课题。
在三年多的研究历程中,课题组在有关课程专家和紫砂艺术大师的指导下,修订完善了陶艺课的教学大纲,更加强调陶艺课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修订后的大纲,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完成了陶艺课校本教材《陶艺欣赏与制作》的扩编、修订,修订后的课本容量由原来的3万多字扩展到10万多字,印刷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为进一步提高陶艺课的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课题研究,建立起“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校本教材―教学策略―学生成绩评定”比较完善的课程形态,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范例,也对兄弟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
2009年,省教育厅作出了以课程基地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我校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总结提炼了十多年来紫砂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申报了江苏省宜兴中学“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并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并且获得了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经费支持。现已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利用”的思路,完成了方案的设计,开始了一期工程的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最初的一门简单的陶艺课到现在的课程基地,我校的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粗陋到精致、从松散到谨严的过程。可以说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是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校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我校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
(1)一所普通中学只要有追求、肯努力,完全有能力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过于整齐划一的弊端。
(3)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和社区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支撑正是学生发展与学校课程特色形成的重要条件。我们选择《陶艺欣赏与制作》作为重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因为宜兴作为有着深厚的陶文化底蕴的陶的古都,具有独特的陶文化资源,同时作为一种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其精神内涵已渗透到宜兴人的血脉当中,由宜兴人研究和发展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紫砂文化,这是最合适的选择。在宜兴集聚的陶艺及紫砂方面的人才,也为这一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支撑。
篇8
“环境陶艺”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其运用在欧美已成流行趋势,中国的起步则比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建水中医院大型紫陶浮雕墙的创作给人们的启示就在于,在进行环境陶艺创作时,把握传统文化特色,借鉴典型民族文化符号,同时体悟民族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代陶艺观念,创作出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与文化精神的环境陶艺,才是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文化特色;环境陶艺;建水紫陶
“环境陶艺”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一种新艺术形式,主要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共建筑、广场、公园、道路等场地中设立的陶艺或者以陶艺为主的综合媒介作品,是现代陶艺与环境艺术结合的产物,既属于陶艺的新分支,也是环境艺术的新发展。陶艺介入公共环境艺术领域有其独到的优势,第一,陶艺制品是粘土经高温烧制而成,具有耐磨损抗腐蚀,防火防水,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其回归自然的天然属性,也符合生活在钢筋水泥都市中的现代人心理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第二,陶艺作品变幻莫测的釉色效果,自然生动的材质肌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是任何其他环境艺术媒介所无法达到的;第三,我国的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当它介入公共艺术领域,展现的是一种文化积淀和传承,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本着以上三种优势,现代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环境陶艺的运用在欧美国家已成流行趋势,我国的起步则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是陶艺大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民间陶艺传统,它们在各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下成长,姿态万千,异彩纷呈,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当代中国的现代陶艺发展受日本、欧美等国的影响较大,但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由内而外地发散着它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优势。
一、传统文化特色对环境陶艺的重要性
陶艺融入公共环境中,并不是体量上的简单放大,作为一门公共艺术,首先要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注重作品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还应尊重当地的人文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广义上来说是一座城市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城市性格、气质和灵魂,因此,文化特色成为当前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规范和影响着环境陶艺设计。尊重人文环境就是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地人文环境的陶艺公共设施。可见,环境陶艺不单是艺术品,更兼具文化意义的表现和意境,是物化了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它释放着文化能量,镌刻城市历史,记录城市传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特征。
二、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陶艺中的体现
那么,如何凸显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从而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气质与性格呢?艺术是抒感的特殊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个性形成不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从而在各自的审美理想追求中,建构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因此,首要任务就是需要准确把握城市的文化特质,不抄袭,不造作,适宜而朴实地在题材、造型、材质、色彩以及细部设计上进行符合城市特征的处理。比如,题材上我们可以寻找陶瓷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所要表现的历史和现实文化的交汇点,使两者融为一体,这样既凸显了环境陶艺本身的文化性及艺术特质,又提升了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品味。同时,城市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会积淀为一些为公众所认同的符号,这些富有城市历史、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意向性符号、标志、色彩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环境陶艺设计的细节中。
三、实例分析
近期,由云欣成设计,徐光强负责制作的以中医发展传承历史为题材的一组紫陶浮雕墙在建水县中医院安装完毕,这组大型紫陶浮雕墙有3.2米高,12米宽,由500块左右的正方形陶板拼接组成,是首次以建水紫陶为载体的大型环境陶艺创作。从材质上看,建水紫陶是指使用建水本地泥料制作的所有细陶,因其产地建水且呈现紫色而得名。建水制陶历史悠久,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之说。至清道光年间,制陶艺人吸收传统粗陶制造工艺和青花装饰工艺精华,始创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工艺。发展至今,建水紫陶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建水古城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形成的独特地方传统工艺,即保持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边地文化特征,又自然地融入了儒家文化特征,已成为公众所认可的建水城市历史的文化符号,以建水紫陶作为环境陶艺的载体,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建水古城的历史积淀,展示了城市文化特色,易于为公众理解和认可。从烧造工艺来看,浮雕墙采用的是分割组合的烧造方式——先按设计图纸制作泥稿,根据整体画面的需要将泥稿分为大小和形状适合的单元块,然后翻制为石膏模,再用建水紫陶泥料印坯、晾干、编号装窑,烧制为陶板,最后按编号拼装为浮雕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印坯的方式,使陶板坯体厚薄均匀,再采用电窑氧化气氛来烧制,提高稳定性,基本解决了建水紫陶泥料缺乏脊性成分容易变形的问题,从根本上突破了建水紫陶无法进行环境陶艺创作的技术难题。从内容和题材上看,陶取材于泥,经手的感知,人性和泥性的交融在火的历练中生化成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医学也一直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为理论基础。中医不但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如今,中医养生理念已成为现代时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情感。从表现手法上看,整件作品以浮雕形式做表面肌理的处理,运用写实的塑造手法表现中医传承发展中的一些著名典故,如悬壶济世、杏林春满等,作品大气且局部精致,使公众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符合当地民众审美趣味,易于公众理解。而整件作品采用建水传统紫土为材料,所呈现出的紫红色赋予整个作品庄重、沉稳、浑厚之感,同时暖色调也可以调节周围建筑单调的灰色,丰富充实了环境空间。在这组作品中,建水紫陶本身所蕴含历史文化积淀的与作品所表现的中医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完美交汇,融为一体,同时也通过自身的文化性以及艺术特质,挖掘和提升了作品本身的文化品位。可见,不管是从外在形式还是内涵意蕴上这组紫陶浮雕墙都与中医院这一空间环境十分契合,充分把握了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以及设施本身因素,是件非常成功的环境陶艺作品。
四、总结
中国是传统的陶瓷大国,发挥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环境陶艺非常重要,建水中医院大型紫陶浮雕墙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在进行环境陶艺创作时,把握文化特色,借鉴典型民族文化符号,同时体悟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代陶艺观念,创作出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与文化精神的环境陶艺,才是我们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之路。建水紫陶作为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在环境陶艺的开发和运用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水紫陶这门古老的技艺,将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展现新的魅力。
作者:刘嫄 叶石勇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慧文.现代陶艺介入公共艺术的优势与局限[J].中国陶瓷,2006(6):63-64.
[2]丁传国,刘江辉.浅析环境陶艺设计的三要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167-168.
篇9
我国较为系统化的高校陶艺教育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陶瓷学科专业;其后,5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相继成立,使得国内陶瓷艺术教育进入发展阶段。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现代陶艺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时代。高校也开始逐步对原有的课程及陶艺理论进行了重新审定和拓展,对最初的教学方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良。然而,尽管高校陶艺教育经历了举步维艰的发展初期阶段,并且也逐渐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国际艺术领域,但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与瓶颈。而其中首要的问题便是研究成果与陶艺教育体系的脱离,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机构投入到系统性的研究中,并且同时在理论及实践层面上完成了一系列当代陶艺知识框架的构建。然而,这些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内高校陶艺教育的整体模式。首先,当代艺术语境下陶艺领域所发生的多重变革形态并未能及时地进入课程,进入学生的视野;其次,当代陶艺的相关研究方法、创新观念也未能正确地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自觉的思维空间。笔者认为,当下的陶艺高等教育应该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及思维观念教育三者的综合。一方面,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积淀为陶艺教育提供基础技术及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从创作观念上对陶艺教育提供高级启蒙及艺术自觉的顶层结构。因而,当代高校陶艺教育亟待从传统“授人以鱼”的思想中脱离出来,从多重维度针对当代陶艺发展特点进行合理变革。
高校陶艺课程教学现状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综合类高校及专业类高校两种,二者分别在教学思维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前者偏向于基础知识及理论框架的初级教学;后者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均是针对不同培养计划及方略而制定的,并无绝对的优劣势可言。但事实上,二者在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运用上,均存在各自的弊端。
首先,综合类高校虽以理论教学为主导,但其理论框架所涉及的知识面往往过于宽泛,重点不突出。尤其是在陶艺的历史及工艺等基础层面缺乏系统化的授课方法,学生往往仅有大致的了解,而并未从本质上得到充分认识。尽管其会在陶艺实操课上接触到这些工艺,但往往流于形式,浅尝辄止,陶瓷工艺中许多繁琐的细节往往被忽略。而专业类高校往往由于对工艺技法的过度偏重,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容易偏向技术型。学生的思维理念往往被束缚于传统工艺技法的框架之中,从而失去独立、自觉的创造力,因而也难以成就较为全面的陶艺人才。
其次,由于传统陶艺教育的话语体系整体呈现相对稳定的结构,导致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不足,难以及时吸收和容纳当代陶艺中诸多前瞻性、实验性的创作观念。当然,这一因素并非是当前我国陶艺领域的研究状况滞后所造成的,而是因为优秀而先见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地整理归纳,进入高校陶艺课程内容之中。研究成果到陶艺教学体系之间的转化率持续低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陶艺教育未能将学生的视野拓宽,而是局限于某一类相对固定的创作经验与艺术观念之中,教学内容保守而缺乏活力。因而,国外倡导多元化发展的艺术思维模式并没有从源头上根植入学生的内心,这也是导致高校陶艺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不高,思维相对保守的关键因素。
同时,当前国内高校的部分陶艺课程设置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譬如,许多高校陶艺专业的教学任务是按工艺或艺术种类来划分和安排的。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也是按照独立的学科及课程门类进行按部就班的授课。这样一来,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往往是独立的、零散的。那么,在深入创作实践过程中,他们也往往只会在某一类特定范畴进行构思、设计、创作,或偏重造型,或倾向装饰,而缺乏相应地跨界及交叉性结合。当然,这也与部分授课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观念有着重要关联。
除上述之外,还有不少直接或间接性因素。譬如,高校陶艺教学的思维导向也存在部分偏差。目前,无论是部分课程教材,抑或是授课人员,往往将陶艺教学的重心过多地关注西方,以及韩国、日本等,而忽略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本土性、民族性基因。这就导致学生容易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国外的陶艺形态,甚至是思维模式。尤其是一些激进主义者,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将西方陶艺中的部分形态元素照搬到自身的创作中。这些均是当代高校陶艺教学中出现的普遍弊端。
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 重构教学模式
高校陶艺教学目的,归纳起来,即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观念与意识,并引导思想性、原创性的形式创作。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便是需要营造自由、开放、多元的艺术氛围。在常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融入各种流派、风格的陶艺家创作样式及思维观念,帮助学生构建感性的创作经验。其次,陶艺的各种工艺、技法相对复杂,所谓“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任何细节部分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作品效果。因而,仅仅只是以动手为目的的简单“体验式”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因而,从原料、成型到彩绘、装饰、烧制等等这一系列过程,均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系统性流程的尝试。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当然,眼观终究只是建立起感性认知,以及积累创作经验,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去领悟。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学生思维与材料的关联式思考能力与潜力,通过与材料及工艺的亲身接触,切实去感受来自泥土的触感、湿度、温度,并将这些情感体验转换为感性或理性的创作灵感。
此外,还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法。由于大部分高校的陶艺教育远离陶瓷产区,因而学生往往难以进入生产制作一线,实地考察并接触深层次的工艺技法。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新近陶艺创作资讯,便需要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多媒体平台。不论是图文资料,还是创作视频等等,均能够从精神思想层面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而通过对陶艺历史传承、工艺技法等内容的分门别类的讲解论述,能够在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延伸并巩固其理论知识框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互联网多媒体渠道及平台正在面临转型和升级,越来越多的传播形式陆续呈现出来,典型的入微博、微信等等。在教学程序上尝试以“问”导学法。将惯常传输式的授课程序“理论――赏析――制作――总结”改变为启发式的实验教学程序,即“课程要求――发现问题――理论学习――调研与分析――创作实践――方案制作过程记录”。这一教学程序的改变,让学生在整个课程中一直伴随解决问题而进行,达到在问题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创作中提高的目的。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吴冠中先生曾提出“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这恰与高校陶艺教学的特点不谋而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对于陶艺创作的重要性。而若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要求教学者运用各种开放性思维,在教学细节中融入个性与反叛思维。对于教学者而言,首先,要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意识。不论当代或将来高校陶艺教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如何,教学者的任务是最重要的。陶艺教学永远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而作为高校陶艺课程教学工作者,必须做到知识广博、思维灵活,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有时甚至将这些闪光点最大化,以尽可能鼓励并保护其开放性思维。其次,运用“联想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陶艺或具象或抽象的形态特征,对其中的造型、纹饰、色彩等结构语言进行提取。并就这些形态特征鼓励学生多作一些大胆的联想与想象。有时甚至是一些工艺上看来不够成熟可行的方案,仅仅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提升艺术修养,激发创新灵感。对于陶艺创作者而言,除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及丰富的创造力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和眼界。社会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做出新奇物品和事物的设计师,而是能洞悉时代潮流,再把它表现于形态的设计人才。因此,在陶艺专业教育中,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历史、地理、文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使其敏锐地了解社会环境和人的需求,深刻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汲取其中的营养,也能洞察世界发展方向。
3跨界交叉的课程设计
学科之间的跨界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下研究领域所共同关注的论题,许多相对独立的学科,往往由于跨界的交叉,产生了更多不一样的研究成果,并破解了一定的难题。事实上,不仅只是研究领域,教学任务中得课程设计往往也需要这样的尝试方法。对于当代高校陶艺课程来说,仅从教材来看,其跨界交叉程度十分低下。大部分均是以独立的工艺、技法形式出现的。譬如造型艺术中的浮雕、镂雕等,以及装饰艺术中的青花、粉彩、新彩、色釉等等。事实上,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基本知识面覆盖的基础上,多鼓励促发学生将各种工艺技法进行结合,并分别从理论及实践角度进行分析实证。如此,便可深层次地培养并拓展学生的实际表现力。例如,原本以青花工艺出现的传统纹饰,将其以粉彩、新彩等釉上彩工艺表现;原本以瓶器为主的造型,换以不规则的雕刻手法来表现之。甚至原本仅作陈设之用的器物,通过一定的变化将其转化为室内装饰中的装置型陶艺作品。
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 公共性 陶艺装置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06-02
1 环境陶艺雕塑的特点
环境陶艺雕塑脱离了底座的限制,走出了展览馆和博物馆的特殊关怀,开始面向更广泛的人群和更广泛的评定标准,并在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做着选择。由于陶瓷材料自身的独特性质,使它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景观规划师以及陶艺雕塑家所关注并应用于场所的整体规划之中,以此增加场所的人文关怀性。虽然在建筑师、景观规划师以及陶艺雕塑家之间存在很大的交流的代沟,但是由于陶瓷具有诸多特点而且能为建筑师或景观规划师提供新的媒介和艺术设计手段,因此在这三者之间就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了合作的纽带。具体来说,环境陶艺雕塑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公共性、对话性、强迫性、审美性、亲和性以及恒久性等等。
第一,环境陶艺雕塑的公共性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这是与私密性领域相对立而存在的。公共一词确切上来说是指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审美意愿,并以这样的意愿为前提,而不是以艺术家或是精英的意愿而转移。艺术理论家皮道坚先生在《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中写道:“虽然它使用的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媒材,但它关注的却是当下的人性、社会和自然……可以说在当代艺术的诸多方式中,现代陶艺是唯一同时兼有原始性、现代性、和公共性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20世纪80年代之后,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文化觉悟不断提高,一个市民社会和大众文化的时代正在到来,因此,传统的精英社会的文化结构自然要被在公共领域能够体现公众自身文化利益的结构所取代。面对这样的历史条件,陶艺家必须要在个人的创作意愿和公众的意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创造出既具备艺术个性魅力的艺术品同时又具备公共性的环境陶艺雕塑。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启发观赏者的审美意象,提高审美理想和美感能力,并诱导人们在欣赏中进行各种不同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欣赏的极大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也许就是环境陶艺雕塑的公共性特点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环境陶艺雕塑的公共性特点的基础上,其价值的判断不再变的模糊不清。“确切的说,美的感受是比较虚的东西、特别是技术美感,工艺美感,抽象形式美感,都是在心领神会中获得的一种美的享受。”但是,由于环境陶艺雕塑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因此它便获得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客观社会性价值评判标准――人文尺度,这样它就不再为了追求形式或风格而感到困惑。
第二,环境陶艺雕塑的创作形式和主题并不是游离在现实生活之外的绝对“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围绕着时代和社会的生活主题。在其表达对生活问题及其感受时,与大众的体会是一致的。由于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审美基础上来欣赏艺术,因此,“环境陶艺雕塑应付的不断的对话,一方面是民主;另一方面是对艺术家的尊重,两者意见不一。”这样一来,环境陶艺雕塑就要不断的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协调出现的矛盾,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并提升欣赏者的品位。这种对话的形式是互相渗透,彼此影响的。首先是要求艺术家与公众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走出工作室深入现实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公众所关注关心的事情,通过寻找的过程逐渐形成所要创作的意图;在这只后才是公众与环境作品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艺术家通过艺术再现的手段黯合了公众的内心感受,所以通过心理和生理的感受活动之后,公众的审美满足就很容易被实现。
第三,虽然环境陶艺雕塑的出现的时期较晚,但是与传统雕塑一样,作为环境装饰的一部分,无论公众喜欢与否,或是社会舆论如何,它都将强迫公众接受。这一点证明了公共艺术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也反映出来在物质文明日益曼延,人情因日趋于肤浅的时代里,其具有义务的教育功能。由于雕塑属于美术的范畴,所以它和说理教育不同,具有恳切真挚的情素,能摒弃强制性,牵动人的心灵,通过启发良知,从而起到诱导的作用。
第四,无论是环境陶艺术还是脱离了使用功能的环境陶艺装置,其审美性是重要的艺术特征。陶艺经过时间变迁,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在介入环境之后,因其釉色的变换、烧成的偶然机理效果,是其他景观元素不能比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艺可以与数字技术、照相晒版、丝网印刷技术、声光、音频、DV影像、等材料结合,所以在众多媒介和艺术表现手段介入以后,环境陶艺雕塑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由于陶材料的使用从人类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所以从传统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又因为现代生活的紧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越来越高,而陶似乎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因为它取材于自然又经过火的烧制,加之釉料的丰富多样以及窑变的偶然性,使它很容易被公众接受。
第六,陶艺是经过1000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因此具有很高的强度,它不是瞬间艺术,它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放置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陶艺的这一特点,使它进入室外环境装饰空间成为可能。
通过以上环境陶艺雕塑的六大特点,对其优越性做了初步的总结。总的来说,无论在雕塑范畴内,还是在建筑和景观范畴内,陶艺都将提供新颖的媒介材料和艺术手段,因此,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环境陶艺有极其广大的发展空间。
2 环境陶艺雕塑的表现形式
2.1 陶艺壁画
在陶艺壁画的范畴中,环境陶艺作品更多的体现出了它的平面性,并且没有完全脱离对建筑的依赖。由于新工艺的应用,使陶艺在平面领域更具有优势,从而增强了其人文关怀的特征。在这一层面上其优越性远大于其他空间艺术门类。由于数字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陶艺实现叙事性及真实性成为可能。陶艺家从繁重的手工描绘中解脱出来,从而更真实、更热烈的表达着他们对社会、自然和人的感悟。当然,也有一些陶艺家仅仅从形式或者材料的质感的层面出发寻找突破,而并不在意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但是不管怎样,建筑对陶艺作品的限定以及陶艺作品对建筑形式的强化始终同时存在着。
具体来说,陶艺壁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绘画型;另一种为浮雕型。绘画型又可分为釉上绘和釉下绘。在这种以绘画为主的形式中,陶艺家要与建筑师很好的配合,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达成共识。日本作家杉浦康益在《陶》一书中写到:“艺术家已将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极抽象艺术的反映,以便创造出注重建筑的作品。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筑师已开始探求传统的现代主义和肤浅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备选方案,并指望将艺术作为灵感。”浮雕型壁画与传统意义上的浮雕创作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材料有所区别。在制作方法上,陶艺浮雕要按照烧成的要求切割成块,最后再拼装起来。
2.2 陶艺装置
装置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波谱艺术”“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等之影响,装置艺术发展迅速,目前已盛行于当代艺术界,许多画家和雕塑家都加入装置艺术的行列。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简森这样解释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装置艺术:“它创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新奇文本世界,读者能自由地根据积极的理解进行解读,因此引发并强化观众的记忆经验。它可以用来作为表达社会、政治或者个人内容的最顺手的媒介。”陶艺装置艺术以陶为主要原料并结合其它一切可能的综合材料,提供给人以使用功能以外的精神享受,并且更大程度上呼吁提高平民权利意识。在公共艺术方面,陶艺装置艺术比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更具有参与性和社会性。
在户外陶艺装置范畴中,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公众意识的提高陶艺作品可参与的空间越来越大,并在陶艺家的不断努力下刺激着主流艺术的发展。脱离了使用功能的束缚以后,陶艺雕塑成为越来越多陶艺家抒发个人情绪的艺术手段。在这个范畴中,陶艺作品第一次摆脱了建筑的约束,而真正独立于建筑与环境的体系中并起到协调与强化的作用,它从三度空间的角度,反映着陶艺家的创作动机,而且与纯艺术靠的更近。
由于陶艺雕塑是三度空间的造型艺术,所以在概念上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在两者互相联系方面表现为:(1)创作理念相同;(2)创作主体一致;(3)与公共环境艺术缘不可分;其次,在两着的区别方面表现为:(1)材质的不同;(2)成型、制作工艺的区别;(3)审美追求的不同。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点,使得陶艺雕塑有更多介入环境空间的可能。
2.3 环境陶艺雕塑
在环境陶艺雕塑范畴中,环境陶艺作品的形式与陶艺装置的形式类似,但是作品的内涵有所收敛,并且更具有使用功能性,如环境陶艺雕塑可以被创造成一个供人们休息的场所甚至是一个坐椅。在这一范畴中,陶艺家彻底走出美术馆、博物馆的保护性环境,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当中。因此,陶艺家―公众―环境三者的制约关系变的明显起来,首先是陶艺家对公众的理解与认识然后才是公众对环境的认可。
3 结论
通过对环境陶艺雕塑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陶艺雕塑的各钟形式都是相互渗透,界限模糊的。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材料的统一,更重要的是陶瓷作为陶艺家的表现手段,被赋予了广泛的社会属性。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庞杂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陶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脱离了底座与精英主义的桎梏,以其天然的亲和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既具有平面装饰特性同时又具有三度空间的可塑性,因此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相比较,现代陶艺所要考虑的因素要更加全面,如材质、色彩、灯光、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公众的参与性以及人的行为流线等等。
所以说对现代陶艺的欣赏与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审美经验上,而应有所突破,总而言之要体现出更大关怀性。
参考文献
[1] 刘木森,魏嘉,郁有西,等.陶艺基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