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流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3]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篇2
1、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护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沟通技巧,对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护理工作者来说,沟通又有其特殊的意义,实习护生进入临床所面对的是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护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同时护士在医院内还要与其他医务人员、后勤等各部门工作人员合作、开展工作,只有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保持健康自信的护士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有利于沟通交流,护士要仪表端庄、态度和蔼。护士要依据病人的年龄、职务等正确地称呼病人,使用礼貌性语言,护士的姿态应该文雅、健康、有朝气,这些都会给病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赢得病人的信任。因此在进入临床之前,对实习护生进行护士形象培训及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临床实习过程中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3.1 提高护士的知识素质,为有效的护患沟通奠定基础
对患者的理解是护患沟通的关键,要理解病人,必须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应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护士不仅提高了对护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克服了以往的一些问题,使患者感到护士不仅能为病人提供治疗护理,而且能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护患之间达到了相互理解与信任。
3.2 培养沟通技巧,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3.2.1 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
倾听与交谈是语言沟通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倾听患者诉说时,护士耐心关注着患者,不随意评论,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与困扰,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且可以为护患沟通提供充足的信息。交谈是护患沟通的重要因素。护士与患者交谈的语言可分为治疗性语言和交际性语言。治疗性语言是护理专业术语的一部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本专业的治疗性用语,注意谈话的针对性、保密性、谨慎性、婉转性和引导性,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个性、职业、病情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和态度,以患者的身心需要为出发点,以语言有计划地影响病人,达到治疗的意图。
3.2.2 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人与人之间以服饰、神态、动作、眼神、姿态、表情、双方位置等无声方式进行交流,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1)塑造白衣天使的形象。护士应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特别要重视首次接触的心理效应,衣着素雅整洁、举止端庄大方、热情、态度亲切和蔼,动作轻柔、敏捷,可以满足患者安全及审美的需要,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2)关注能力的培养。面部表情、眼神可体现护士对病人的关注,病人可以从护士的面部表情得到关于疾病的信息,所以,护士应以微笑、坦率、真诚面对病人,在与病人交流时眼睛不能左顾右盼,要望着病人的面部,在做治疗护理时,要专注于自己的操作,适当与病人交流,给病人信任感和安全感。
4、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是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4.1 学习带教老师的沟通技巧
言传身教,是培养护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护生一直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成长,社会阅历浅,对许多社会常识、社会组织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都缺乏经验。因此需要带教老师来引导与教育。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主动传授知识,在和人沟通交流时,示范给学生,使学生学到沟通交流的技巧。
4.2 用心倾听。用心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沟通习惯。教师与护生谈话时,应用心倾听,教师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护生的谈话进行分析并加以引导,做到真正把握护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4.3 善于表扬。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期望得到赞赏,当受到老师表扬时,护生的自信心将倍增,这样有利于护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
5、提高护生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护士从患者一入院接受护理开始就与患者之间形成了护患关系,并始终如一地处于护患交往的主导地位。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病人需要从与护士的交往中得到安慰、理解、帮助和鼓励,有些病人在康复出院后仍受到护士人格力量的感染和鼓舞。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认识护患关系的重要性,护生才会努力提高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患者之间的良性关系。
篇3
关键詞:高职院校;人际沟通;改革
人际沟通能力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工作氛围的建立有着直接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更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就面临着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下面本文就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高职院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再也不是只靠实干就可以成功的年代,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将自己很好地推销出去,可以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人际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科技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人才的开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展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文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学生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等,所以,面对这些不定因素的变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就成为了必然,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专业人才。
2.促进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的分析
2.1做好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那么就要加强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对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原则来开展,更加合理地构建人际沟通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态度进行改革。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一种幽默的、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进行沟通交流时,都要讲普通话,这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前提。另外,课堂要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沟通的乐趣,教师要站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展开交流,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结合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特点对这门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使得人际沟通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口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2通过网络加强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更甚,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对于人际沟通来说,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中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通过对网络平台的利用,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化教学模式,在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这个大的资源平台,建立一个师生共同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来进行人际沟通交流的设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问题的交流与互动,有效地实现人际沟通的实践性。而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将一些日常交际中所涉及的一些沟通技巧、礼仪规范等通过情景创设、视频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对人际沟通有一个更加全面与深刻的了解。另外,通过网络在人际沟通课程中的运用,还可以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使得人际沟通教学更加全面,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情境教学的运用
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人际沟通的精华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情境教学的运用。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真实的交际情境,给学生以置身现实情境的感觉,让学生来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根据设定的情境来开展交流。例如,可以虚拟学生今后在面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场景、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境的场景等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任务中去深入地体会人际之间的沟通,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2.4人际沟通课程的考核要多样性
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课程,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考核时,不能单纯地靠理论考试,而要注重考核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其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运用,在于可以真正地促进自己沟通能力的提升。考核要从学生敢说、会说、有效地表达与沟通等实际操作来入手,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勇敢地说。沟通并不单纯地是说话,而是通过说话来达到目的。人际沟通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准确、舒服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接受自己。
另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的开展,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更加系统地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训课程,通过实际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交流,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交际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秦汝芳,王宏.网络环境下高职《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6(19):122-123.
[2]艾琛.结合高职院校专业需求开设的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内容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7):108-109.
篇4
一、非语言技术的内涵
非语言技术,是指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态度和意向和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这种技术能力,具有语言信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是人际交流、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间的沟通、交流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并非是由语言传递的。毕业生要想应聘成功,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取决于非语言技术在应聘时的灵活、有效运用。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研究者把声音和肢体语言都作为非语言交往的符号,那么,人际交往中信息沟通就只有7%是由语言完成的。另有研究者统计,人脸部能表现出约25万种不同的信息,教室内可以有7000多种课堂手势,这些非语言技术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当运动员进行训练时,无论所做的动作成功或失败,教练或是抚摩头或是拥抱,都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露和传达。
二、非语言技术的作用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会发现,非语言技术的运用,可以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手势、表情、眼神、笑声等,都可以说话或传情。所以,非语言技术不仅是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补充,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事实上,非语言技术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有时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传播和沟通中,非语言技术的运用,既补充和支持了语言信息沟通的作用,又体现了自身的魅力所在。在特定的场合,非语言技术可以起到特别的作用,且效果远比语言信息更好。因为语言传递的信息可以是真,亦可为假,全凭说话者的意识所控制,而非语言技术却难以伪装而透露出实情。例如,一个人在演讲台上,一边抿嘴、搓手,一边说自己一点不紧张,台下的观众能相信他“不紧张”吗?
非语言技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早已被人们所熟悉。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和文化交流的多元性,使人们越来越希望从非语言技术中捕捉更多、更深层、更真实的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招聘与应聘活动中,双方都希望从对方的交流中得到较多的、真实的信息。因此,非语言技术的应用,在招聘活动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同一专业的毕业生一起参加同一单位的应聘,若其中哪位着装得体,在面试过程中能坦然、自信、谦逊地与考官进行交流,回答问题内容准确,语音、语调悦耳、手势自然,那么,这位毕业生将比不注重非语言技术运用的同学更容易得到工作。这充分验证了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技术的重要性。近年来,笔者走访观察发现,大部分毕业生与理想职业岗位失之交臂,主要就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非语言技术的准确把握和正确、灵活的使用。例如,曾有一位毕业生到一家用人单位应聘,尽管他很想得到那个岗位,然而在应聘时却漫不经心、东张西望、心神不定,结果用人单位以不自信、没礼貌、素质差等理由,未录用该毕业生。由此可见,学习交流中的非语言技术,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择业是十分必要的。
三、非语言技术的主要形式
在实际交流、沟通中,非语言技术有诸多的表现形式与类型。其中,最重要的三种是目光、微笑、衣着。掌握并运用好这三种非语言技术,将有助于毕业生实现成功
就业。
1.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是人与人之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眉目传情等成语形象地说明了目光在人们情感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毕业生在应聘面试时,与考官的目光对视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眼神,可以展现聪明自信;另一方面,可以察言观色,避免面试出现尴尬。如果眼光游移不定,逃避主考官的目光,这除了表明应聘者的拘谨之外,还表示应聘者缺乏自信心。另外,应聘者可以从主考官的眼神中看出一些信息。如果对方满意,其目光一定会有所反应,如注视时间延长,凝神的眼光突然闪亮等。如果主考官露出这样的眼神,应聘者的应聘基本可以说是成功了。
2.微笑
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微笑来自快乐,它带来的快乐也创造快乐。在应聘过程中,微微一笑,双方都能从发自内心的微笑中获得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是朋友”。微笑虽然无声,但表达了如下多种含义,如高兴、欢悦、同意、尊敬、认可等。作为一名应聘者,应把笑意写在脸上,传递给别人温暖、信心等,从而有助于建立彼此的信赖感,增强自信心。如果应聘结束时,主考官面带微笑地告诉你“等通知”,说明这次应聘是成功的。
3.衣着
在公共场所,人的衣着也在传播过程中与对方进行着沟通。意大利影星索菲亚•罗兰说:“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型,它代表你的个性。一个与你会面的人往往自觉地根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衣着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但人们常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穿某种衣着来表达心中的思想和建议要求。同样一个人,穿着打扮不同,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完全不同,它们会得到不同的收效。
在应聘面试中,应聘者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面试官总是先看到应聘者的外在形象,然后才会听到对方说话。所以,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众人皆知。据统计,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是在1~7秒钟之间形成的,外表形象占55%(显性因素包括服装、个人面貌、形体、发型等),行为表现占38%(显性因素包括声音、手势、姿势、动作等),真才识学占7%(隐性因素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由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表形象在第一印象中占据最大比例。如果给人一个好印象,就算不善言辞,人们也会比较宽容;反之,如果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那么,就算后面的交流很精彩,也会大打折扣,甚至降低可信度。着装得体的应聘者会给主考官留下较好的印象,可以加大应聘的成功机率。那么,如何着装才能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呢?整洁、大方、得体即可。
参考文献:
[1]叶素贞,曾振华著.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郎尼・佩斯里著,王跃红译.组织中的59项沟通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 语文教学 应用
众所周知,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非语言沟通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是指有目的地用身体动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配合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并训练教师的非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地运用非语言因素进行教学,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欧文・戈夫曼说过:“尽管一个人可能停止说话,但是他不能停止通过身体习惯动作的传播。”麦热宾则测量了信息传递的3种形式,即言语的、声音的和面部的信号,并发现在传递信息的形式中,言语信号占7%,声音信号占38%,面部信号占55%。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表达在信息传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的非语言行为是一种符号,传递一定的信息,能为处于特定文化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非语言沟通可跨越语言不同的障碍,往往比语言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非语言信号所表达的信息往往不是很确定的,但却常常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更趋向于发自内心,并难以掩饰。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语言表达在沟通中起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非语言才能准确反映出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约有60%~70%是非语言沟通方式,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非语言沟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语文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言语表达有效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在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定会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二、教师的非语言沟通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及应用
非语言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通过仪表、举止、表情、触摸、人际距离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表。在人际沟通中,来自面部表情的信息,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察觉,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教师的表情是教师的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体现。通常情况下,“微笑是最好的入场券。”教师的微笑标志着自信和友好,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的心理武器。例如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若微笑着点头,表示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给予学生勇气,甚至比用语言夸奖的效果要好得多。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表情符号也可以很好地传达信息,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愉悦、皱眉、深思等形象的表情符号,这些都对课堂氛围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实践证明,自觉地运用各种表情来传神会意,经常能收到预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2 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语文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教师温和的眼神可使学生消除顾虑,亲切的目光可使学生得到亲人般的温暖,镇静自若的眼神可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凝视的眼神可使他们感到时刻在受到关注。因此,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也可以在课件上现出鼓励、加油的眼神;学生回答正确时,课件上现出惊讶、赞赏眼神,这些都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仪态服饰
在人际交往中,仪态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服饰无小事!”尽管教师的内涵比服饰更重要,但不修边幅的打扮也会减损教师的内涵、气质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教师的服装应简洁而庄重,明快而得体,符合教师职业规范。
4 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能把姿势动作看作一种普遍的符号,因为它并没有明确的含义,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某一象征的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重难点问题伴随恰当的手势,可以使学生用来判断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用什么样的手势,多用还是少用,全看表情达意的需要,要根据对象的年龄特点、文化程度和对语言的状况而定,机械套用只能弄巧成拙。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势功能,例如对学生的反应满意时在课件上呈现大拇指的手势等。
5 人际距离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沃斯霍尔曾说过:“空间也会说话。”作为语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情况调整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以便更好地取得交流效果。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时,可采用公众距离,此时应声音响亮,姿态手势可适度夸张。在与学生进行一般辅导、个别交谈时,可采用个人距离,近距离的接触可以增加师生的亲密程度,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此时音量要适中。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控制调节与学生之间的合适的人际距离。
三、结束语
非语言沟通的合理运用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时应适度合理、自然、精到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和表达艺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举手投足、课件的情文并茂,与有声语言默契配合,相得益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及水平提高施以有益的影响,是语文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篇6
[教学片断]课前,我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伴着优美的旋律,现场高歌一曲。然后,以此来引导孩子们说话。
师唱歌完毕:谢谢!学生鼓掌。
师:我猜这掌声里一定饱含赞美之意,但我更想听听你们的心里话。
生:周老师,我觉得您如果不做老师的话,一定能当歌星。
师:哟哦,你过奖了!谢谢!
生:老师,您唱歌非常动人,我们仿佛置身仙境。
师:“置身仙境”,应该改一下,改成“身临其境”。
生:老师,我觉得,您可以当音乐老师,唱得太好了!
师:哦,是吗?被你说中了,我曾经教过音乐。
……
师:孩子们,谢谢你们的赞美,此时此刻我内心充满了喜悦、自信和力量。赞美有这样神奇的动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会赞美!(板书课题:“学会赞美”))
[简评]有人说,课前交流谈话是师生情感的粘合剂,作用不可小觑。的确如此!本来,换一个环境上公开课,学生们比较紧张,这在意料之中,而老师能现场来一首歌,这又是意料之外。于是,学生们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释放。老师非常扎实的歌唱功底以及现场出色的发挥,在让学生们一饱耳福之余,送出自己内心的赞美也便是顺理成章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我想,课初老师亲自动情地演唱(而不光是放音乐),孩子们乐意倾听,很想赞美,其间,也在考验着学生们的应对及表达能力。这一环节的预设可谓自然而又温暖。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导入新课,也使其后的教学如行云流水,层层相扣,却又自然无痕。
师生陶醉在歌声里,陶醉在现场化的交际中,其乐融融。
[教学片断]老师课件呈现某生的优秀作文片段。学生各自阅读,边读边思该怎样赞美这位同学。
生:×××,你的作文内容真丰富,字也写得很漂亮。
师:被夸赞的×××同学,在我们课堂里,听了这两位同学的赞美,你会怎么说呢?
×××(被赞美的那一位):谢谢你的赞美,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
师:俗话说“人誉我谦”,×××同学在大家的夸赞之前,非常谦虚,一点也不骄傲。好样儿的!
[简评]第二学段中,在“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及“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交谈”一次,其实就在告诉我们,心中要有交流的“对象”,口语交际一定要体现交互性、针对性。在四上语文课本中,口语交际“学会赞美”练习的插图上有句提示语是“受到别人的赞美,你会怎么说”,意思就是在引导学生增强口语表达的应对能力,多实践。
在课堂里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以真人为对策,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了真实的交际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被赞美的对象介入交际,进行应对处理,场面真切、自然。在现场生成比较热烈的交际之后,教者能恰到好处地进行点评,“人誉我谦”一词,不仅关注着交际活动,更关注着学生的精神成长,积极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可谓站得高,望得远。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映示)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走进校园,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赞美的人或事,擦亮我们的眼睛,你有什么发现?
生1:交警叔叔,您不论刮风下雨都在马路上辛苦地指挥,使我们畅通无阻地行驶。您辛苦了!
生2:清洁工,你们不管严寒还是酷暑,都在清扫马路,你们这种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
[简评]从赞美身边的同学,再延展到赞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这样的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教学训练的层次性,参与的人员“由点到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赞美的愉悦,人人都获得情感的体验。使孩子们都能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从而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评价别人。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们感受到赞美的魅力,体会到赞美是桥梁和纽带,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人际交往;重要性;身心健康;事业成功;提高
人际交往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方式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朋友、夫妻、同伴、师生、同事等凡是涉及人与人联系的地方,必定会有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轻松、愉快的交谈、互动,协同工作,结伴出游等,都能增进感情,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如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的人际关系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
下面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人际交往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人际交往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渠道,能让一个人适应环境,融入集体,能维持心理健康水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能仅限于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必要的交流,这些交流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沟通,不是我们所说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可以适当扩大交往范围和对象,增加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使自己逐步融入群体,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人群独行于世,只有当我们与周围的人关系融洽,和谐相处的时候,才能获得存在感和幸福感,才能身心愉悦、舒适,这样的环境才能保持内心的健康发展。当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参与社会生活,那他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人们常常会谈到“适应能力”这个词,我们认为适应能力强的人能更快更好的融入集w,具有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实这种心理适应能力,主要反映在对周围人际关系的适应上。比如,去一家新公司上班,有些人的表现比较孤僻,只顾埋头做事,不与同事交流,久而久之就会让同事们觉得你难于相处,会与你保持距离,时间久了,你会觉得自己被孤立,被边缘化,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甚至选择逃避,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反之,如果能正确对待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并真诚大方与他人交流,就能使自己迅速适应集体,成为集体的一员,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促进自我心理的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愉快、广泛的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致,每个人都有快乐和忧愁,快乐时与朋友分享会更加快乐,忧愁时向朋友倾诉会减轻困扰。如果长期缺乏与他人积极、友善的交往,缺乏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甚至造成严重的性格缺陷。
在对人们的心理咨询中不难发现,人们内心的焦虑不安和孤独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因为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总是与良好的人际交往相伴的。当我们怀着阳光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并且能够融洽相处,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符合社会的期望。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了身体、智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很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人际关系都很好,他们有着一系列有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好、可靠、替别人着想、温和、真诚、信任别人等等。研究还发现,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在一个幸福和谐、关系融洽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乐观向上,同时向周围的人传递正能量;如果是在一个充斥着暴力、打骂,或者毫无关爱、亲情淡漠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必然也会带着这些不健康的因素,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
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际交往,美国成功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现代人的成功方程式是“99%的人际关系+1%的专业能力”,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俗话说一滴水汇不成大海,一棵树形不成森林,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成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别人的出谋划策和鼎力配合,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人际交往,注重人脉关系的培养,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才会有人伸出援手,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价值高,人们渴望拥有更多有用的信息,并善加利用,人际交往就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交往和交流,人们相互间传递着信息、交流了经验,既增长了知识,活跃了思维,也从中汲取了大量信息为我所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闭门造车已经无法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从各种媒体、从各行各业的朋友那获得信息,从而使自己快人一步,占尽先机,但如果闭目塞听,便会让自己举步不前,错失各种机会。事实表明,既能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努力拼搏,又热衷于跟外界沟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拥有广泛的交际网的员工往往工作成绩斐然,主要原因是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们通常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如果有健全的人际关系网,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作支撑,解决问题时可能少费许多周折,从而更加高效快速的达到目的,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使自己心情舒畅,信心百倍的投入接下来的工作。
所以有效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成为事业成功的有力武器,善用人际交往,让它成为我们成功道路上的剂。
怎样才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呢?
首先,不能把会拍领导马屁,请客送礼,讲奉承话等不良行为当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必备要素。其实想改善人际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难,关键在于你要敞开心扉,以诚待人,只要我们能多些微笑,与人和善,学会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重他人,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雪中送炭,我想,等你需要帮助时,必然会有很多人像你伸出援手。
篇8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现状调查
为了解关于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笔者在江西省南昌市十余家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学生。
1.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所收回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仅有20.21%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下,44.49%的用户每天平均使用社交网站进行社交在2―4小时,而35.3%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在4小时以上。分析以上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配上较为合理,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分析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的设计及其人性化,操作简便易学,且界面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使得其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运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以近乎成为了一种零距离、零成本、高效率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信息实时更新,这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大学生们交流学习、追逐时尚、娱乐消费等的平台。目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有新浪微博、QQ 及微信等。而诸如微信、QQ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软件,克服了了传统通信方式高成本、时间长等缺陷,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平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存在一人多户现象,即每个人都会选择多种社交网络,在南昌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便是QQ、微信、微博。在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中超过半数的用户选择用来与朋友聊天以及通过朋友圈了解好友的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进行互动。而26.3%的用户选择用来了解时事新闻政策,打开视野。18.9%的用户选择了通过社交网络来了解八卦新闻,查找身边新奇的新闻。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方便沟通,打破障碍。社交网络极大的方便了现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社交网络也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打破传统只能当面交流或事后电话沟通的障碍,通过网络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朋友交流,并且使广泛结交良师益友并深度探讨学术问题成为可能。
(2)网络传输,消息实时更新。通过诸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之类的平台,使朋友间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生活与动态,并且经常实时互动,一方面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使彼此间不会因距离遥远而变的生疏;另外也可以拓宽交流渠道,使相隔千里的人也能了解到彼此的感情与心情,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心情。
(3)匿名交流,保持平等关系。由于诸如微博、知乎论坛类的网站是匿名注册、登录、发表言论,使得人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更加轻松,不受拘束与限制,并且能够使网络上的每个个体间保持相互的平等,没有所谓的等级的区分,保持彼此的神秘感,使得在网络上交流各自的思想与看法变得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4)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化与普遍性,使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交往几乎可以遍及全球各地,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开拓视野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交际技能,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拓展了交往空间,借助社交工具有助于扩大交际语言,并最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满足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即为认同感,个体认为是某一群体或者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大学生的这种群体归属感,主要表现在个体有困难时向群体求助。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帮互助中,而社交网络正是一种可以加强将个体与群体联系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同时可以引发许多人的认同感,社交网络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把想法相同或相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引发彼此间更多的探讨与讨论,而这种方式正是一种很好的满足大学生集体认同感的方式,也同时可以使自身思想受到群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彼此的帮助与认同,即寻得一份集体归属感并同时获得一份自我认同感。
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过分依赖,影响正常生活。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日常使用社交网络时过分依赖,每隔几小时就要登陆一次社交网络查看是否有消息,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有的同学甚至是每隔几分钟就会登录一次,而这种过度依赖的现象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将社交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手机社交网络上,而忽视了现实中正常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有些同学甚至表示,过度依赖使得无法专心专注的思考学习,而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手机上有没有消息,有没有人又找自己有事情。
(2)不当使用,增加孤独感。正确使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感孤独,甚至是性格孤僻等症状。而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甚至会导致情感淡化,缺少热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很多依赖于网络的大学生满足于在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缺乏必要的、真实的社会实践参与体验,一旦依赖于虚拟世界的交流,便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漠不关心甚至疏远,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适应真实社交。
(3)使现实人际关系弱化。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然而过度依赖则会导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很多学生会无时无刻不低头玩手机,并导致逐渐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人们一般无法得到最真实的面部表情、肢体的反馈,使得人们逐渐弱化了对这种真实交流的敏感程度,而这种长期的机器化交流会使人逐渐淡化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在完全不同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变得不适应,甚至会刻意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4)社交网络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由于很多社交网络不必填写完整基本信息,而很多时候所填信息也与实际不符,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即使看到对方的消息也持一定怀疑态度,而在一些完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完全卸下人前的模样,任意发表看法,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身份,使得很多同学在网络上与网络下完全判若俩个人。而由于匿名登录发表言论,使得很多学生的言论毫无约束,甚至肆意散步网络谣言,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发表看法,使得网络传播存在极大的信任危机。
(5)语言退化。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的隐秘性,很多人忽视甚至是放弃了使用文明用语,放松对自我语言的约束与管制,用语低俗,而当这种行为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便很难再改。而这种标新立异的低俗用语却因为其自带的独特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并在网络上疯狂流行。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研究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大。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等使得大学生在一个高压环境下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会将长期压力积压在心底而无处宣泄,但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针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甚至借此发泄个人情绪,而这种宣泄往往会得到网络上一些人的回应与认同,并因此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成为了可能。
(2)环境决定,缺乏沟通。由于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使很多同学缺少与同龄人的必要沟通,使得他们缺乏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在社交网络中,由于彼此间的沟通缺乏面对面的眼神与表情交流,则淡化了实际的人际交往则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
(3)大学生心理。由于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式宿舍生活,在行为及思维方式上则需要一段时间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内心孤独甚至有些被孤立的感觉,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个人心理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但社交网络正是一个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她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从而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内心的孤独感便可得到弥补,而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愈强烈,愈会使得大学生依赖于社交网络。
(4)现实人际交往少。“依赖于手机的低头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当周围的同学即使相互见面也都在低头玩手机时,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变少,每天将自己封闭在人机环境中,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造成了现实的人情关系的冷漠,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淡然或是自卑。
(5)政府缺乏监管。由于中国很多社交网站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着社交网络的界面,而这些不良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意志力的形成,甚至会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而针对这种行为,政府缺乏监管,没有合适的法律来约束诸如此类的行为,监控与执法脱节,使得这类违法行为在网上肆意妄为。
2.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宣传教育。大学生所处的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却也正是最容易被影响的阶段,如果受到了正确的引导,则会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所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及其必要。加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自我约束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交环境。
(2)重视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在网络告诉发展的今天更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念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确、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做到:一、紧跟时代脚步,反映贴合客观实际,传播主流意识;二、报道贴合群众,拒绝庸俗八卦的小道消息;三、保持自身职业操守,倡导文明网络。
(3)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引导。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的组成便包括家庭、社会与学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已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电脑网络,甚至对网络上所充斥的不良信息毫不知情,任由孩子使用社交网络,如此毫无约束的情况极有可能使大学生无法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正确引导。
(4)进行自我引导与自我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主体,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认识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尚未成熟,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还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则需要通过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媒体的引导讲解分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自省,吸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自我主动教育,凭借自身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训练,大道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加强自我约束力,在能够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改正不良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梅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击和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1).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3]杨宏兰.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 学习月刊. 2011(14) .
[4]张玲娜.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5]张敏.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
[6]王雅倩.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心理教育研究,2008,(1).
[7]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8]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9]杨平.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篇9
一、学说普通话
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的词汇,虽然具备了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但这个能力还很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平时都用方言交流,普通话都讲不来,交际能力差。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管在家里、学校里、社会上都要大胆地讲普通话,不会讲的可以问同学、问老师、问家人,慢慢地学。鼓励学生大胆地讲,讲错了或讲不好的,同学间互相帮助,互相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利用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1培养学生认真听话的习惯
课堂教学要师生交流,生生合作交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我用分析“聪明”的字形的表意作用,使学生明确,聪明的人耳朵、眼睛(右上两点)、口和心都要带来,耳朵认真听,眼睛仔细观察,用口进行语言交流,交流后记在心上。“明”中的日(即天天讲)、月 (即月月记),这样人才会聪明。从字形中可以看出“耳”字占了一半,可见认真听话的重要性。在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后,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督促培养。
2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习惯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对提高学生写话及习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应大力提倡。如提问学生:天空中有什么?学生应完整地回答:“天空中有小鸟”,不能只回答“小鸟”。要让学生初步建立说完整话的概念。
3仿照课文例句学说话
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模仿对提高说话能力起了很大作用。例如:仿照“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让学生说说“(哪里)有(什么)?”的句子。一年级学生虽然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较浅,但他们善于模仿。只要有句式可依,学生们就会说出很多这样的句子。当然,刚开始练习说话的时候,有的同学往往会说出同一方面内容的句子。为了不挫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不要否定、批评,而是要多加鼓励。
4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口语训练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与情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最好依托,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完整准确地介绍画面内容。好的同学可以多说几句,差的同学也应鼓励他们敢说、多说,逐步提高。
5课前准备与情境激发相结合
教材选编了许多精美图画。在上课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另外,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还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任何一堂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兴趣的激发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以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方法各种各样。例如:我在教《小白兔运南瓜》时,当学生看完第一幅图后,都知道小白兔收了一个大南瓜,想把它运回家,却搬不动。这时,我用课件演示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白兔搬南瓜,可南瓜很大,他怎么搬也搬不动,他急得满头大汗,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运走呢?”假如你是小白兔,你会用什么办法把大南瓜运回家呢?这时,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进行了扩散思维的训练,同时也进行了口语交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便得到培养。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群体动力;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89-02
寝室的人际关系处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较为重要并且特殊的一种人际关系之一。寝室是学生日常生活、娱乐、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同时,大学室友也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相处时间最长的伙伴。因此,寝室关系的融洽程度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流畅度。
一、当下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个体性强与地域性强并存
21世纪以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增大。现阶段大学生大都第一次离开家庭或所在城市,独立寄宿在外,容易形成精神上要求独立,但实际行动上无法自理的情况。同时,近年来各高校外地招生人数相对增加,学生需要与不同地域同学共同相处。而个性与地域的差异往往又容易产生极大矛盾,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又不想寻求他人帮助,意见不合时又不愿意谦让。这诚然已经是现今大学寝室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小群体集中出现度增高
小群体的出现有时不仅仅局限于同寝室之间,较为常见的还存在于临近寝室中。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以“小群体”的意识先于个人意识,而“小群体”的决定又常常会影响着同学个人在中的形象。即使个别人有不同意见也会故于面子,保留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小群体”的产生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一方面,“小群体”能够迅速改善自己孤立无援的状态,日常生活有所照应,遇到困难时也容易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它也容易产生分化,当意见不合时,容易产生矛盾,但又顾虑到室友关系,常以冷战的方式解决。
(三)寝室成员“搭便车”现象比较普遍
当下寝室人际交往中“搭便车”现象十分普遍,它集中体现在日常作息以及长期的学术理论培养的过程中。但是,笔者在这边需要强调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常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搭便车”。在开放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会倾向于让同学以小组形式来完成部分教学内容。很多情况下,由于需要考虑到人员沟通、数量及水平等因素,以寝室为单位则成了最方便最理想的组合。但这样往往就会形成“搭便车”的现象,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果、降低了同学的学习效果。在百色学院学报第22卷第6期中,曾有一文指出“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搭便车’是指个体对团队的学习贡献很难衡量,致使成员在群体中的工作付出比自己单独工作时的付出要少,进而产生相互依靠。甚至有些成员没有真正地参与进去,对团队没有任何学习贡献,更多的是由小组组长或团队领导完成案例讨论工作”。因此“搭便车”现象不能仅从表面浅显看待,更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其普遍性及重要性。
二、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
(一)宿舍同学性格差异
寝室同学之间的不同性格,对于寝室的人际关系处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果室友之间志同道合,日常生活氛围融洽,那么对于个人的成长也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反之,如果寝室氛围紧张,对于学生身心各方面都是一种负担。大学期间,学生人格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自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看待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当寝室内遇到矛盾时,双方如果持有不同观点,往往会出现当仁不让的状态。一方因而容易产生对于对方的抵触情绪,长此以往,这种情绪成为寝室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剧烈爆发,极端如“马加爵案”。简而言之,室友之间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处理的方式各不相同。如何有效得当地处理不同性格室友之间的关系则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室友的沟通频度
由于不同的性格特点,作息习惯,室友之间的交流频次也不同。如果寝室内一个同学经常早出晚归,游走于寝室、教学楼及图书馆之间,每天只能在教室里或者临睡前见一面,长此以往,交流的机会必定大大减少。寝室中,“卧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环节。许多寝室会选择卧谈的方式来交流自己最近几日的心得感悟,卧谈的内容范围往往比较宽泛,看似随意性较强,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卧谈的内容没有限定,所以往往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相比较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卧谈更能完善展现出个人的意见与想法。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能够自然地表现出本我,也能够全面地了解到室友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沟通与交流是增进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寝室“领头羊”的引导
虽然寝室的组成是随意的,无集权型的团体,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在入学之初,每个寝室都需要选出一名“寝室长”。寝室长对整个寝室的氛围有重要影响。他往往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能够受到室友的重视与认可。比如,他(她)总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提议寝室周末凝聚力,提醒寝室同学应该完成某些作业等等。这些小事看起来并不起眼,但默默地推动着一个寝室的氛围。如果“领头羊”比较专注学术,那么整个寝室会都较偏向学术型,又如“领头羊”较重社交,那么这个寝室的课余生活就会较为丰富。
三、寝室人际交往的社会化动力
(一)寝室交往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人的社会化动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个性社会化趋向力、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对个体的同化力以及社会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马克思把人比喻为社会的动物,这就是说,作为自然的人、精神的人只有变成社会的人,才能成为完整的人。而寝室则正恰好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的社会人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寝室的设置涵盖了社会化动力的较多影响因素,它包含于学校的大环境之内,又包括同辈群体,寝室又赋予了大部分同学大学四年“家”的意义。因此,寝室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个性社会化动力的推动之下,在个体内部,个体需要与寝室成员进行互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体验,在他人身上学的教训或技能,不断完善其内部机能。在个体外部来看,寝室生活不可能是独立的,通过寝室的生活,让个体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寝室氛围,如何建立起共同的寝室家园,这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段,大学期间,是成人社会化基本定型的时期。由此可见,寝室生活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关注其重要性。
(二)寝室群体动力分析
群体动力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有关力量相互作用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B=f(P,E)。其中B表示个体行为方向和强度,P表示个体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表示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从公式可以看出,群体里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同时又是构成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的氛围主要与群体风气,群体领导方式、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有关。
寝室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寝室的每一个成员是否具有向心力,能否正确看待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都对于寝室整体的氛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寝室的氛围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反之亦然。通过相关调查发现,情感交流是最为直接有效地建立和谐寝室氛围的手段之一。寝室间经常会通过长时间的聊天或者一起外出游玩能够有效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果一个寝室的向心力较弱,则个体会呈现出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当下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寝室四个人,一人一台电脑,回到寝室后,大家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各自沉静在电脑前,看电影、聊QQ、网购等等。相较之下,向心力较强的寝室,会选择聚餐,或者上文提到过的“卧谈”的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数量增加,个体独立性较强,缺乏合作群体意识。而寝室又正是一个大家学习相互合作的媒介,需要考虑到他人的生活习惯,通过强化集体意识,形成友善的群体氛围,有助于大学的生活学习。
同时,我国当下的寝室管理制度可谓“严格过于合理”。许多学校把寝室的整洁、文明程度与学生个人荣誉挂钩。这样的做法确实使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有所改善,但一旦出现寝室有违规的情况,学校的做法通常是写保证书,谈话、差评等,严重的还会取消其成员各种评优资格。这样的惩罚,往往会让个别成员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寝室成员关系恶化。
笔者看来,寝室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宜与个人荣誉之类挂钩。只要该寝室符合基本的安全规程,不做违规的事情即可。寝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大家在家都有享受自己“小天地”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张一丹.影响当代大学女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