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1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90-02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建构适应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合格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拟对现行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现在实行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于2004年。虽然2004版的培养方案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培养方案基础上多次修订而来,但是四年过去了,这一版的培养方案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具体情况,因此参照国内外著名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加以修订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参照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加以分析。

一、相同点,也是需继续发扬光大之处

1.统一规划设置课程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与四所著名大学的本科生课程设置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分析类课程为例,都是从初等的微积分起步,讲授一元和多元的微积分,然后是复分析和实分析,这些课程在本科前两年讲授完毕。到后两年讲授泛函分析和开设关于分析数学方面前沿课题的研讨课程。

2.注重因材施教。各个大学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国内的大学都是针对不同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国外的大学分为一般数学、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三个层次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向分别为将来从事其他非数学工作的本科生、将来从事数学研究的本科生和将来从事数学应用方面工作的本科生。

3.分门别类设置课程。各个大学课程设置均分为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几种类型,不但注重对学生数学方面休养的培养,还注意学生在人文、艺术、体育等方面休养的培养。

4.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各个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培养方案在保持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可行性的同时,也在合理的范围内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教学计划的开放性,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留有余地。

二、不同点,也是需改进和修订之处

1.部分课程数学内容重复。有些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没有四所著名大学那样设计得很合理,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如数学分析与数学分析续,高等代数与高等代数续,离散数学课程代数系统部分的教学内容与近世代数的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因此我们统筹规划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删去了数学分析续和高等代数续这二门课程。

2.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没有兼顾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仔细分析四所著名大学数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两者是整体规划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本科生课程的设置没有很好地兼顾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如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开设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与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而且教学内容相似。为此我们删去了一些本科生课程,将其部分教学内容与相似的课程合并,如删去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将其不同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入数值分析课程。

3.学科前沿课程设置不够。分析四所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特点:开设了许多各个方向的前沿课程,介绍一些各学科方向的前沿发展。如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开设了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代数数论,微分流形等多达二十门的专业前沿课程。对此我们也做了调整,将原有的现代数学基础选讲与应用数学现代方法课程扩展为入门比较专门的专题讲座或研讨类课程,分别为现代数学基础知识选讲I、II,应用数学现代知识选讲I、II,计算数学现代知识选讲I、II,信息科学现代知识选讲I、II,这些课程(转上页)

(接下页)由各方向的博士导师挂帅,提高教授上讲台的比例,而且I类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

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导师制;培养模式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处在实施本科教学初期,许多机制尚在完善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不强,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数量很少。学校还没有真正把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日常工作日程。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竞争力较差,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实施导师制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掘,创造条件让本科学生较早参与创新项目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目标。

1.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以导师制为平台,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本科教学改革。

1.1地方本科院校传统学业导师制存在的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导师一般试行学业导师。但由于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偏多,指导的目标仅强调指导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等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因素,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2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选题、文献查阅和实验操作,共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等。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发现问题及查阅文献、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构建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1地方本科院校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强调应用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采用系统的培训方法、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以”质量工程”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性实验、专题设计、毕业论文等为载体,体现导师制的基本内容,体现导师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2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注重的几个环节

(1)导师的选聘。要选聘学术水平高、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导师,定期进行导师经验交流,开展导师业务培训。

(2)以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性实验、专题设计、毕业论文等为载体,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师生关系。

(3)对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积极申报“质量工程”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和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4)实施导师制应制定科学的管理考评体系,管理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将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具体指导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等量化到具体的指标中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通过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导师指导下,对创新方法、创新基本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系自2009年实施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今,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学科竞赛,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指导大学生先后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在“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先后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在“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铜奖1项,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2011年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团体总分全省第2名的好成绩,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成果报告会上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4.结语

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开展,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学风和校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尚王海等. 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认识[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 (10):93~95

[2]郭蕊,邓树嵩. 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81(3):78~79

[3]翟科峰. 应用型高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宿州学院学报,2011,5:113~114

篇3

关键词 郑州大学 质量标准 质量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14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s and quality standard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Zhengzhou University develop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 revis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to amend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ews of regulate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 monitoring mechanism, establish the examination link quality norms and practic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brother colleges.

Key words Zhengzhou University; quality standard; quality specification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规范则是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条件。

郑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一直关注并思考着如何构建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规范,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以郑州大学工作实践为案例,探索如何在高校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规范,供兄弟院校借鉴参考。

1 制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已经制定出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教育部要求,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定位是三合一的,就是要把专业设置的要求,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集成到一个标准体系中。专业设置的要求是作为专业准入的门槛,要有较为刚性的规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要求要用来指导高校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把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要求和实施的结果有机地统一起来。质量评价的标准,要明确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目标导向,重点放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上。郑州大学按照国家标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制定56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并经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郑州大学的标准定位是“二合一”,即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要求“二合一”。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相衔接,对提升专业建设、办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郑州大学先后修订和完善了《郑州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郑州大学新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郑州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细则》、《郑州大学本科专业(类)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郑州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专业建设、新专业设置、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方面对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2 严格执行专业质量标准,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结合郑州大学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与上一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较,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四个特点:一是专业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内涵相对应,把卓越计划、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融入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是遵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课程群中增设2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与实践选修课;三是公共基础平台课的授课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由开课院(系)和专业所在院(系)协商确定;四是由专业负责人、实习基地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实践中心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员为行业企业人员),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3 修订课程建设质量实施意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十二五”期间,郑州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修订和完善《郑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发展指明方向。在课程建设方面,出台了《郑州大学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郑州大学MOOCs课程选课管理办法》、《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加强建设、推广使用中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教学改革。

郑州大学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优化为契机,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重组课程,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郑州大学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二是以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相对稳定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保持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缺失,精选课程内容;三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四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授课内容按照专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由开课院(系)和专业所在院(系)协商确定;五是以修订教学大纲为抓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郑州大学的课程分为平台、模块、课程群三大类。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模块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程构成。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含学科前沿课)、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

4 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

郑州大学以制度强化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执行,通过制度来统一思想和行动。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科学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端正教风和学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制定了《郑州大学课堂教学管理规定》。规定对教师教学日历编写、教材选用、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命题、考试、批改试卷、成绩分析等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与考试工作。

5 加强制度建设,让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郑州大学以“自主、创新、发展”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文、理、工、医多学科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 “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的工作思路,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促进实验室开放,强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将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有机地结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郑州大学修订《郑州大学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等28个管理文件,从宏观管理到实施细则全过程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完善实践教学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的有机结合。建立一支由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广泛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制订《郑州大学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等评价办法及实施细则,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

6 确立考试环节质量规范,做到制度保障、环节落实

考试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校风、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郑州大学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课程考试考核工作模式,在统一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院(系)为主体的管理机制。

学校和院(系)都成立了考试工作领导小组,从命题、试卷保密和管理、考场安排和监考到成绩评定,各个环节严格执行《郑州大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建立标准化考场,安排专人在考试指挥中心对考试过程实施全方位监控;实行部分院(系)之间教师交叉监考;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对整个考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及时了解学生的考试状况,发现学生违纪作弊的,要求相关院(系)必须当天上报,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做出处理,给予相应纪律处分。通过上述措施,考试工作正在实现三个转变:由重视考核结果向关注过程考核转变,由成绩评估向效果评估转变,由理论知识考核向应用及创新能力考核转变。

7 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篇4

Abstract: One of the primary objectives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theory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it explores a cultivating model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关键词: 学研产;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

Key words: teaching,research and production;research university;innovativ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60-02

0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体制及机制方面的限制,我国的学、研、产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较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成果脱离生产实际,成果完成后即进入“沉睡”状态,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现象固然有制度、企业方面的原因,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化理论传授而忽视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提出“探索、调查、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现者”、“学习者”,要求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其研究优势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所在。因此,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现实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目的性要素、计划性要素、实施性要素和评价性要素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1]。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倡导创新教育的高校之一,设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本文尝试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总结大连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大连理工大学学研产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自20世纪80年代初,大连理工大学便开始系统培养以实践创新能力见长的精英人才,1997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将大学生创新教育纳入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倡导打破传统的知识讲授和被动学习观念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三个“一体化”特色: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问题、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这是一种以问题探究、知识发现和能力形成为核心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1.1 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精英人才的内涵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精英人才的素质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为营造条件宽松、自主发展的培养环境,学校自2008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按专业招生的机制向按大类招生的机制进行转变,逐步向按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招生的机制进行拓展,使学生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发展局限。学校推行以学院(学部、系)为单位,按学科大类招生改革,学生经过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确定专业及专业方向。原则上一、二学年设置基础平台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第三学年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培养。明确提出“三个转变”,即专业教育由窄口径向宽口径转变、培养模式由一体化向多元化转变、培养理念由强调共性向重视个性转变。充分利用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方探索,坚持发展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等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培养模式框架内,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优化知识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对于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采取本-硕、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将本科生与研究生打通培养;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实行复合型、双专业或双学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修读跨学科课程或修读第二专业,鼓励学科间建立跨学科的联合培养实验班;对于软件工程等专业,采取产学研紧密衔接的工程开发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动手能力强、创新潜质好的学生,采取强化实践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设创新能力强化班和创新实验班,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

1.2 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探索面向知识发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旨在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因此,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鼓励学生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建立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的制度。国家、教育部、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实验室,要根据各自情况和特点,规定开放的时间、形式和范围,最大限度地向本科生开放。通过实施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与课题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等,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②推进“4个一”制度,即要求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原则上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接受至少一名大学生承担该项目研究。

面向知识发现的研究型教学是指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调查和发现为方式进行学习,它是建立在知识发现而不是知识传递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面向知识发现的研究型教学可视为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2]。树立“带着问题打基础”[3]的观念,实行问题、项目、课程一体制,问题即项目,项目即课程,开展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或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由于发现过程是研究型大学的必要组成部分[4],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要加强教学科研内在的统一[5, 6],开展面向知识发现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学校积极推行研究型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性质,将讨论式、情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灵活贯穿于“问题-讨论”、“阅读-辩论”、“经验积累”等教学方式中,进行研究型或研讨式教学。积极推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课堂教学形式。改革考试办法,采用闭卷、课程论文、口试答辩、开卷以及操作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校每年设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引导并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这种面向问题探究和知识发现的研究型教学深受学生好评,如开设的“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2007年至2009年三个学年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平均测评分数分别为95.2、96.1、96.5分,综合测评结果优秀。

1.3 建设国家级创新实验基地,探索能力培养的体验式实践模式 本着“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认识,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实施“区校一体化”战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体验式实践模式。

1.3.1 创新实验学院建设 创新实验学院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示范区与先导区,是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创新实验学院不同于传统的基础实验中心,也有别于按学科划分的专业实验中心,它是在前两类实验中心基础之上架构的一种新的实验模式,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综合型很强的实验研究项目,树立CDIO工程教育新理念,倡导学生“做中学”。学院设有机械大类、信息大类两个实验班和数学建模、机电、软件等15个创新实践班,其中机械大类、信息大类两个创新实验班面向高考优秀学生招生,创新实践班面向校内学有余力、有兴趣的优秀学生招生。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个性化、双渠道、三结合”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特色。“个性化”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双渠道”是指课内、课外双渠道,打破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将学生课外渠道的创新实验也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三结合”是指学研产结合、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结合,学生实验项目均来源于生产实际,学习对象都是一个个“系统”,有别于课堂上的分门别类的理论性教学,也有别于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课内教学的有机结合、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创新实验学院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3年,学院被、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在2004年10月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创新教育被确认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07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创新实验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辽宁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10余项。2002年以来,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807余项次。其中,国际奖124项次,全国奖773项次,省级奖878项次。三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多次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大学生创新成果申报专利1400余项。大学生在各类学术刊物上数百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学生完成科技成果数百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2 区校一体化建设 2010年,学校提出并启动了“区校一体化建设”方案。根据“区校一体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包含大连理工大学在内的几所高校和大连高新园区建立紧密型合作联盟,遵循“优势互补、高端先进、辐射带动”的基本原则,在科技创新、产业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互动、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其中,人才培养居于一体化建设的突出位置。①实施高新区企业的CEO、CFO、COO、CIO等高级管理人员到大学兼职、大学教授等到企业兼职。②在高新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博士创新实践基地,鼓励企业开设IT训练营等,高新区企业招聘时,优先考虑高校需求,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③高校根据高新区需求,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适度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特殊学科,满足产业发展适用人才的需求。④高新区充分发挥“海创工程”功能作用,为高校吸引聚集高端人才搭建平台。

1.4 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优质教学资源 全面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在现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和导师制,增大学生进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比例,全面推行基于学分平均绩点(GPA)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与学分制配套的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制度。逐步建立与新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相配套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强化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要求,在岗教授、副教授必须具有一门课程以上的主讲教师资格,每年至少主讲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鼓励教授或优秀副教授+青年教师的“A+B”主辅角色承担本科生课程;鼓励教师跨学院(学部、系)、跨教研室申报主讲教师资格,鼓励专业课教师申报基础课主讲教师资格。要求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开设一次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建设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采用专家随堂听课、学生网上评价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工作。

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各学院(学部、系)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每个专业应至少分别建设2门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原则上本科生公共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负责人必须具有教授职称,鼓励教授主讲本科生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进一步加强本科百门双语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网上教学平台建设。

2 结语

高水平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实践和产业实践,而目前多数高校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难以满足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因此,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包括高新园区与高校紧密合作的“区校一体化”建设是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尝试和重要途径,有助于推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渠道,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为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提供知识供给和人才支撑,引导和推动自主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谈高水平大学如何构建本科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34-36.

[2]李正,林凤,卢开聪.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9-85.

[3]潘金林,龚放.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之道”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归[J].中国大学教学,2010,(2):92-94.

[4][美]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朱雪文译.全球教育展望,2001,(3):67-73.

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实验班 探索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32-03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今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遇到了很大挑战。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的创造能力。[1] [2] [3]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基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到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且富有特色个性与创造力的高度来认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教育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学会学习与创造、学会做人与做事的基础上,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有:思想道德素养高,身心健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潜质;乐于探索未知,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生活和事业永葆激情,适应能力强。其中,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基本特质中的核心内涵。[4] [5]河南大学始建于1912年,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为了探索、实践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河南大学于2005年开办了文理本科实验班。本研究以河南大学本科实验班为依托,主要在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形成校院两级联动机制

河南大学本科实验班培养方案系统研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联要件,对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创新,同时结合河南大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建设,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与创新的全面培养和学生人格结构的整体优化。开班范围将在部分文、理学科基础上,拓展到人文社会学科及理、工、医更多的学科领域。实验班的管理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由教务处、学生处负责教学与学生的宏观管理,主要对实验班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聘任、学生选拔、经费投入等重要问题进行研讨审定,监督、考核实验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遴选并依托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学院负责本科实验班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河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特点,我们加强课程整合力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和创新学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达到总学分的30%;倡导研究性教学方法,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环节进课堂;进一步做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规划设计培养计划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梯度、密度与进度,科学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形成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放和交流力度,引进国外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国外高校教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强化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

在通识课程体系中,我们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西方文化和跨学科专业等四大课程模块。对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增设中国文化史、心理学基础、管理学概论、逻辑学基础西方文化概论大学基础数学、大学物理学概论等课程;对理工学科专业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基础心理学、逻辑学基础等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素质与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适应性。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例,课程结构与学分见表1,公共平台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学科平台课程及专业课程由各个实验班依托单位根据承办实验班的学科专业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应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国防教育、专项学分、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不同学科专业可根据其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置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与学分。

四、因材施教,尊重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

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等方面,注重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同要求,重点在语言训练、计算机技能、实验实践、学术研究与创新等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低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在本院所办学科专业范围内提出专业选择意向,经学校审定后可进入专业阶段学习。

培养方案本着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注重创新的教学原则,实施低年级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将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培养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复合型本科生,为使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在教学与学籍管理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学分制和淘汰制。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择优推荐本科实验班毕业生进入本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实行本硕贯通式培养。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营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以项目形式予以立项实施,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所在学院为每个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配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导组,指导教师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工作,并且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其职责是就实验项目的技术理论、实验方案设计、工作路线和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学生完成并通过鉴定验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可取得创新专项学分。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验实践性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知、情、意、能的高度融合。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导向,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创造力,使实验教学的定位由单纯的实验课程教学向开放式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转变。借鉴“自助式”管理模式,使学生自由地研究和学习,逐步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由验证、认知型实验向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同时,确立以学习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营造适应创新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

根据跟踪调查和统计,2011届~2014届实验班毕业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厚,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毕业生就业率和研究生录取率在全校毕业生中名列前茅,有51.6%的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生;在校期间生均获得“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演讲”、“电子设计”等省级以上奖励1.3人次;31.2%的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44人次获各级论文奖。

经过调查分析,在实验班教学与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生个性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需要调整理顺,开放办学与国际交流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为此,学校实验班办公室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示范带动全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晓中,刘志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特点及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46-50.

[2] 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江苏高教,2009(3):79-81.

[3] 李孟辉,熊春林.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及其化解[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60-62.

[4] 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97-101.

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1-02

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共享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为平台,遵循多元文化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和差异性教育等教育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着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结合延边大学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为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长期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体制化,过分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的单一培养模式,束缚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专业人才共性培养,忽视人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延边大学对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适应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五种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了具有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学校在本科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环节中,设置跨文化素质教育模块,增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通过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了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

2.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改革了教师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了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要求以及民族教师的特点,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的培养。使全校18个教师教育专业均能根据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学校建立了“大学+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协作体和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研究+服务+引领”培养模式,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民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亚非语言文学、世界史、民族学等重点学科以及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点学科与研究机构的优势,创新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学、表演、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等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4.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理学类、工学类、经管类、农学类、药学类、政治学类、机械类等大类专业中,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打通,前期不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后期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发展要求和学科特点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途径,使相关专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实施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5.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19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培养,我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涉外型人才。

二、构建“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沿袭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这种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还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查找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自身地位不相符合的问题的存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服务面向,科学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在特色教育上突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建立“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夯实大学文化基础。为了进一步夯实大学文化基础,近年来,学校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均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重点,调整各类课程的内部结构。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多元文化课程模块。大学体育课根据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重新调整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兴趣和身体发展要求,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大学外语构建满足学生差异学习需要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

2.打通学科基础课,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为了构建“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实践整合到一起,拓宽了专业培养的口径。学校通过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计划,在大纲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梯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确定了课程建设标准,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在每个专业建设几门学科主干课程。在学科主干课程建设基础上开展了“课程标准化建设”,以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保证学科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规定学科基础课必须由高职教师或博士担任课程主讲,必须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必须建设网上辅助教学资源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

3.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引领课程发展。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制定“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资源建设、条件建设等几方面打造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并出台了《延边大学优质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关于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要求》等文件。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学校通过国家精品课、省精品课、省优秀课、校优秀课程的建设,使优质课程覆盖全校97%的专业,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4.挖掘多元文化特色资源,系统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教材。为了丰富多元文化教育内涵,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学校始终把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编写一流的、富有鲜明民族与区域特色的教材作为建设重点。学校出台了《延边大学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其中专业教育类多元文化特色课程覆盖了全校80%的本科专业。学校编写出版了多部特色教材、自编教材,其中朝鲜语、朝鲜族文化、朝鲜族文学艺术、朝鲜历史、东北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教材被国内相关专业广泛采用,有些教材被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确定为教学参考用书。

三、基于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对特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综合大学的多学科特点,构建了课内教学、课外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同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内规定的“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体系与课外培养计划的“技能训练-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各专项体系组成。整合了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性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建立了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即:形成了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外基地联动实践教学平台,校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平台体系。

四、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延边大学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绩点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往建立的绩点学分制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突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制定了《延边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关于制定延边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延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延边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试行办法》、《延边大学关于校、院(部)二级本科教学管理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7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 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 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 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 张薇薇.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 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1-5.

[5]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刘楚佳.适应时展 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教育导刊 , 2003(2):27-29.

篇8

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接入的时候,中等教育的学生的立场上比较,以及作为社会人想要重新学习的成人的立场上来看,只要自己有想学的态度,就有一方对高等教育机构中高等教育的果实的机会得到。像现在一样入学考试选拔而造成的“全入”的情况下,进入高等教育“入口”控制的前提丧失。很明显的是,而各大学为了本身的存亡目标,都在争夺数量一定的生源,不得不将进入高等教育的口径“扩宽”。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保证不了,实难保证本科教育的质量。本国学生已经不能完全支持日本的高等教育产业,又将他们的眼光吸引到国际市场高等教育的。培养出更为出色的知识分子,才能吸引国际性人才,确保的日本的教育产业发展。所以需要新的保证教育“结果”的手段,保障“学士”的质量。

针对日本大学以学部、学科为单位的纵向划分的课程组织结构所导致教学内容过分专业化、人才培养规格狭窄的积弊。2007年9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科会制度•教育部会下属的学士课程教育委员会做了《面向学士课程教育的构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学士力"的概念,即与学士资格相称的能力,为大学本科教育教育质量保障提供了参考指标,2008年3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科会的审议总结报告,即《构筑学士课程教育――审议总结》,重申"学士力"是"学士课程共通的学习成果的参考指针标志着日本本科课程改革在明确教育目标、保障教学质量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方案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学位授予、学修评价,二是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学位授予、学修评价方面,“学士力”是培养“21世纪型市民”的内容,它既是学士课程共同“学习成果”的参考指针,也是今后日本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学士力是指日本大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学士力包括“知识与理解”“通用性技能”“态度与志向”“综合性学习经验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等四大方面。

以岐阜女子大学为例,在入学一年级培养学士力的具体实施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效果几大方面。教育内容与以上提到的内容基本相符,主要叙述教育环境、教育效果的内容。

一、教育环境

1)学生的信息第一学年教育信息保存,入学时期和此后的学生的生活情况和价值观、学生等信息,给予理智地支援与指导。

2)补充教育,入学时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下降,为了弥补这种情况,入学前教育将有关第一年度核心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信息,通过提供给本校教员通信、e-learning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来补充教育。

二.教育效果

校长讨论组织委员长、校长、系长、主任构成检讨委员会来保证实施。为了学士力确保和教育力提高,高校长委员长,系主任、系长,主任构成检讨委员会。

1)教育效果提高

①大纲

教育是为了保证,核心课程的每个科目概要书,上课设计书,评价考试书的教育资料,都需要有学生提出来。而教育内容,科目概要书(大纲等)和上课设计书需要提交给委员会讨论以下是大纲的内容

a.科目概要书

•科目名称,教育期间,授课时间数,教科书,教材,资料等)

•达到目标(评价考试也使用),评价标准(评价考试也使用),教育项目(基础用语,基础项目),听课者是最低限度的教育项目或实际技巧能理解

•教科单元(教育计划书)的构成导入女生学习期间和教育内容的基础教学科目的必需理解项目应用复合项目的理解练习演习相关学科和复合理解演习

②授课方法

与FD比较的上课方法,并且进行探讨内容。岐阜女子大学的FD的特点就是全教员研修会一年都会进行几次。教学评价的FD主要内容,

1)组织以探讨委员会为中心,以教育内容改善为内容,主要有关教学计划的研究、调、建议,以及上课的过程和指导方法相关的研究、调、建议。TA(教学助理)通过规定人数的实习,讨论等的来支持这项活动。

2)教育效果评价。成绩评价基准是,尽量突出考试大纲的评价书,外部评价可能的话,也要相结合,结果是由顾问来决定通过与否,学习指导事业。

通过和学生自己比较,每节课学习的完成评价和学习的过程,学习活动的发表和评价,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学习的过程的调查,学习的事前•事后评价项目分别进行有意识的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每节课和社会活动能力,每节课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必要的基础单元。

这种(授课、实习等)学习过程、成果事前的相关评价,事后教学评价的调结果“初年次教育学士力培养课程改善学生的调查成果。在PDCA系统图2上显示了

图一PDCA系统运行图

多样的学生对大学毕业的时候,拥有的确实的知识、技术等,及自身主体性和热情可以作为社会人行动力的培养的目标。高中生向大学生转换角色,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1)保证多样的入学生对确定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学生生活的适应和学习动机提高,并为了顺利过渡高等学校,提高学生入学时的信息把握。

2)基本学士力的保障。因此全学共通的核心课程的检讨,实施,大纲制作,评价的PDCA系统,学士力教育的实践和课程•授业改善取组。入学时的第一年度教育为了有效的执行,入学前教育和补充实施教育,TA授业支援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全体的教育方针要有检讨委员会实施。

从"学部教育"到"学士课程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即使是"学士课程"这一概念在日本研究者问只是一定程度上使用着,作为正式用语是近几年来的事。和硕士课程、博士课程教育对毕业生有明确的要求不同,对获取学士资格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学士课程要求并未完全确立。现在实行的学士力保证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几乎是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指定的。实施要点就是强化学士课程教育的“出口管理”,严格毕业认定评价,重视学生在学期间的成长过程。在明确各教学科目所达成的目标和成绩评价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活用资格考试、等级考试等外部考试制度。总之,重视促进与完善“学习成果”评价及其相应条件的增加。

参考文献

[1]矢藤慈郎、松村幸四郎.学士力を保するための学生支援方策にする研究,2009(6)

[2]闫飞龙.日本大学本科课程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大学,2011(11):67

[3]黄福涛.日本大学本科课程改革与启示[N].龙岩学院院报,2006(4)

篇9

关键词:民族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校毕业生有了新的要求,对其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的新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新课题。

新疆大学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探索新疆少数民族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经验,对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认知、技能和创新的教育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并采取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探索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1. 构建一个体系

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型本科专业采取3+1、3+0.5+0.5等进程安排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要求学期内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适应。按“长短+长短”、“长+中+短”、“ 短+中+长”等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课程群中按课内实践、独立实践、课外实践等类型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要在课程内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

2. 实现两个贯通

纵向贯通突出基础实验“厚”,综合实验“宽”,专业实验“深”;横向贯通要求学科类各专业共同设置学科基础实验内容,要求专业内各方向共同设置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化学类、化工类、生物科学类各专业设置基础化学实验平台课,同样,艺术设计类各专业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实践;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内各方向也同样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或实践。

3.强化三个阶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将经历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实践能力锻炼阶段和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符合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文、理、工专业对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充分发挥新疆大学作为疆内最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同时,科学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文科类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理科类专业着重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类专业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作为重点,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实践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设置军训、公益劳动、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工科专业开设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2门专业“课程设计”、1~2项综合(创新)实验等;要求文科专业开设社会调研、1~2门“课程论文”、1~2次学年论文等;要求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为:文科类专业20%以上,理科专业25%以上,工科类专业30%以上(高于教育部要求文科类专业的l5%,理工类专业的25%)。08版“培养方案”又提高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总周数和学分要求;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要求理工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文科类课程4个学分;文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理工科类课程4个学分;对于同专业汉族班、民考汉和民族班,根据“削枝保干”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实践能力锻炼。新疆大学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创建了面向本科生的个性化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法学院自2006年起开设“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实训环节;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沙盘实验室”将“电子沙盘”作为必修实训环节,使学生通过接受实战模拟训练受益匪浅,屡次在全国电子沙盘设计大赛中获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设计开放实验室”设置的实训环节极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学生向往的“实践梦工厂”。此外,学校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引导,采用拟定项目竞标与学生自主选择两种方式,通过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拟课题、自选方式、自由组合、自我评估、自行测算资金,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水平、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多重目标。

(3)创新能力培养。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读书报告)设置素质类创新学分。

4. 搭建四个平台

(1)基础实验平台。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先导,以实验室内涵建设为核心,对实验室进行了整体优化。2005年将117个实验室整合为54个,在10个理工科学院设置实验中心,2007年增设新闻与传播学院文科实验中心,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近2亿元用于建设和改善实验室,各实验教学中心面积、空间和布局科学合理,生均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新疆大学各中心每年面向学生开设实验达3600学时。

(2)仿真模拟平台。新疆大学一向重视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将其视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现有校内实习基地6个,分别为:工程训练中心、旅游学院实习基地(2个),新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OBU大学与外国语学院语言实习基地、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新疆大学附属中学实习基地。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例,该实习基地建筑面积为6867平方米,各类金工设备的配套组数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用于机械制造基础和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已经成为工科学生实现仿真模拟实验的重要平台。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平台,新疆大学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补充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切实配合好实验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技能培训平台。依托1个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进行科研训练项目、制作学科竞赛作品等,将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与科研素质训练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学生做到了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做到了尽早接受工作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创业平台。通过设置创新学分,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对接。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例如,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

在做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先后与地州、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近200个。这些基地涵盖学校本科所有的8个学科门类,分布在疆内13个县市6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全国6个省区。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布局合理、管理先进、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在专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为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开发潜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通过多种的工学结合方式,使学生在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中增加真知、增长才干,使得他们更加了解社会、更加贴近社会、更好融入社会。

通过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践,新疆大学兼顾到了全校8个学科门类的80个本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围绕本科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了新疆大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实现了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做到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新疆本地高等人才的重要输出地。

参考文献:

[1]粱亚敏,梅荣政.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求索,2009(5):99.

[2]顾钰民.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6(3):54.

[3]唐一科,李华,伍一.促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与学科建设的融合.中国高等教育,2004(17):27—28.

[4]张来斌.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教育方法与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06(12):38—39.

[5]侯曙光,桑辰.浅析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放实验的意义.科技咨询导报,2007(30):202.

[6]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5.

篇10

大学学校期末工作总结【1】 **月**日下午,**学院在教务处会议室召开20**年大学学期期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会。各学院(中心、部)分管教学院长(主任)、校教学督导组和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出席并主持会议。

会上,教务处对20**年大学学期期期末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本学期教务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动力,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

亮点频现:

1、在20**级新生中推行未进大学校门先修大学课程,此举在国内高校尚属首创,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点赞;

2、精心组织首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骄人成绩,共获省级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3项、优秀奖2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获奖总数仅次于**大学位居全省第二;

3、以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为契机,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扎实推进;

以省级两个计划项目立项和部分项目结题验收和阶段检查工作为抓手,让振兴计划成为振奋计划,把质量工程做成满意工程;

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学校十三五专业和课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主题,成功召开20**年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校校合作,与台湾亚洲大学、**大学达成合作协议,促进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特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光明网、搜狐网、中国网、中国高校之窗网、**网络广播电视台、**新闻网、**日报、**教育网、**高教网等媒体对**学院教学工作多次进行宣传报到。

会上,教务处副处长***对期中教学检查专项检查情况进行了反馈,并对期末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教务处副处长***就教学工作量统计和实践实验教学工作进行了安排。

***对会议总结时,充分肯定了教务处在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他要求各单位要扎实做好做实期末相关工作,确保本学期各项教学任务圆满完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谋划好20**年各项教学工作。***还传达了教育部第四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会议精神,并着重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大学学校期末工作总结【2】 **月**日下午,**师范大学在*楼501会议室召开了20**年秋季学期本科教学工作总结会议暨本科教学视导组工作总结会。本科教学视导组全体成员、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教学秘书及教务处全体干部共计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副校长主持。

会议第一阶段:本科教学视导组组长分别对视导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本科教学视导组人文社科组和理工科组组长分别就本学期开展的本科教学视导工作进行了总结。总体上看,本学期绝大多数老师敬业精神好,责任心强,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发展,不断更新、丰富课件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互动性强,教学效果明显。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理论性的内容讲授较多,与实际联系较少,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工作管理方面,部分教师随意调停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课程异动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会议第二阶段: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就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就目前**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管理中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

一是介绍了**师范大学20**年度普通本科招生的基本情况,目前**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生源充足,同时,今年首次进行部分专业大类招生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生源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同时建议在新的招生形势下,大类招生是必然趋势,通过大类招生能够使生源质量得到提高;

二是介绍了**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及线上学习、20**年度各类教师教学竞赛**师范大学的参赛获奖情况,同时,鼓励跨学科专业群模式的建立;

三是就实践教学环节做了简要介绍,20**年度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在工作中对实习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后向各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对20**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全员检测,力争进一步提高**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是介绍了日常教学管理排选课及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对20**年**师范大学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开展专业审核评估、教学管理工作档案归档等重点工作做了部署。

与会人员就本学期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副校长对本科教学视导员、教学管理队伍全体成员表示感谢,并围绕本科招生、本科教学项目建设、本科教学考试、实践教学以及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方面对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五点意见:

一是进一步扩大招生渠道,努力做好专升本专业的招生工作,逐步推广大类招生试点范围;

二是做好强基创优计划中各项项目的建设并按期完成各项任务;

三是改革与创新考试方式和方法,适时推出诚信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