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学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会计学教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7-03

近几年我们对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整理时发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与各自母体的雷同,课程体系90%以上相同,未能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所以本文旨在探讨独立学院办出自己的特色的途径。

一、研究的意义

1.促使改变独立学院目前办学雷同现象。杨磊认为独立学院的现实选择只能与“母体”错位,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自身办学灵活的优势,主动适应我国产业布局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外辐射[1]。

2、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办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柴玉华指出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在新型的办学机制下运行的依旧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没有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更没有展示出独立学院“新机制、新模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荆光辉、罗建文也分别撰文指出,目前独立学院培养方案“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3,4]。

2.有助于解决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不断升温。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的高级专业岗位80%以上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本科院校纷纷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高等教育出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空档,独立学院也因此找到了谋求错位发展的良机[5]。所以,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又为民营企业输送了合适的人才。

二、国内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因此现就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未来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Bedford委员会)的报告,“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须的,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6]。美国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沟通、表达等职业情商能力的培养[7]。我国大部分学者和企业经理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应定位为“应用型”。如杨丽霞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及各会计师事务所[8];张晨民认为,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技能+素质”型上比较合适[9]。何艳则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体现出“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应用性”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定位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所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5]。

2.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周宏认为会计职业能力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第二部分为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职业道德、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10]。张锡侯主张应用型人才应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高解决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但他的创新是把新发明、新知识、新技术加以应用或推广,转化为生产力,与学术型人才发明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是不同的[11]。陈应侠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压缩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增加案例教学内容[12]。张晨民提出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课堂搬进实训室,一边讲一边做)[9]。周莉则则提出两点:①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充足的实践课时(不少于32课时);②拓宽实践教学思路,采用课内单项实训与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课内单项实训就是在章节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与之匹配的单项实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到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工作的过程;课外综合实践则是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让学生在不断实训、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13]。

3.培养质量评价。培养质量评价的手段主要是对校内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如刘书兰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反映,毕业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的分别占48%和32%,同时提出了要严格实习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的建议[14]。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特精深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5]。”以上研究针对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方面已有了一定成果,但是没有学者就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哪些能力进行研究,提出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不详细,课程模块及其权重不清楚,如何对独立学院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还没有定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探索独立学院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关于独立学院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会计学应用性强的特性,会计专业教学应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识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操作为中心转变。以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但会计学的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做合一”,则要从会计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的重组、培养过程管理、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是独立学院主要任务,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也要符合教学。同时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16]。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会计行业人才的需要标准,结合独立学院自身优势来办学。

2.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学课程体系。首先,将会计学大部分专业课程设计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如《基础会计》的讲学中就可以一边讲理论,一边做会计凭证;《财务分析学》也可以一边讲理论,一边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使学生在讲授、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在专业设置上就不能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课程设置,而且两类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同[17]。例如,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但思维活跃,社交沟通能力强,因此必须对母体高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更好地进行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有别于一、二本会计学专业的培养过程管理。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所以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为准,应以其实际能力为主进行能力考核。唐湘华和周莉认为:一是在会计学专业考核内容上从“重书本”转向“重实操”,将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例如学生对各种常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实操能力;二是以“立体考核”替代“一考定论”,即从平时成绩(包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训成绩、课程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五个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更注重过程学习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13]。

4.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独特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监督机制。张晓林通过利用以下评价指标: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进行评价。并提出构建完善的反馈制度。独立学院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各类反馈制度,依次对教学质量、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做出公正和及时的判断[18]。

参考文献:

[1]杨磊.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26).

[2]柴玉华,王俊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04).

[3]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9).

[4]罗建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4).

[5]何艳,王艳延,张婷婷.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2012,(04).

[6]Albrecht,W.and R.Sack.Accounting 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Sarasota,FL:Americi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2.

[7]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03).

[8]杨丽霞,石道金,王天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01).

[9]张晨民,高静颖.独立学院“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6,(05).

[10]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

[11]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9).

[12]陈应侠.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09,(08)

[13]周莉,唐湘华.深化会计学教学教改助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14]刘书兰.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思考与探究——基于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J].财会通讯,2006,(09).

[15]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6]仲伟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神州,2012,(30).

[17]吴春红.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2,(26).

篇2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内容组成。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纲领,是战略定位,其他几方面内容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近年来,针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二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合格的现代会计人才。从具体的培养战略看,叶晓玲(2011)总结了我国大学会计人才培养常见的三种定位,即:综合型大学会计学专业采用“宽口径、厚基础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采用“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一般工科院校采用“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质量及目标看,周宏(2007)基于市场需求调查和会计人员职位能力要求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设计及杨政(2012)基于社会、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调查的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认知以及其他调查研究,揭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从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看,于国旺(2012)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条件、师资力量等自身因素,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优化办学资源,避免盲目求大求全,着重在某一特定行业有所突破,形成特色。针对不同的培养战略定位,学者们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刘惠利(2007)提出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巫绪芬(2012)提出的以分阶段能力培养和形成为重心的培养方案,以及叶晓玲(2011)提出的体现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等。总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信息加工技术的智能化,会计的角色正在逐步由信息的加工者向信息和经济行为的管理者和决策参与者转变。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从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向以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养成教育为主转变。为此不仅要改变培养方案,还要在培养方式、培养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做出重要变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教育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适应新形势,会计教育界也在积极进行创新会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何玉润、李晓慧(2013)在深入考察了美国的会计教育模式后,提出了“以点播智慧为基础、以唤醒创新为核心,完善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等新观点。邵瑞庆、张维宾(2013)全面介绍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建设高质量良性运转的会计产学研一体化中心的新经验,指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核心经验在于互利共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该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方的高校的资源供给能力、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几方面统筹考虑。其中,市场需求是核心,是导向,主要由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内容组成。作为教育服务供给方主体的高校,应立足于经济发展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在人力资源、学科、资金、社会等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在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方面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作为受教育者和培养对象的学生来说,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从教育投资学的观点来看,学生更应该被看作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其对应该接受何种教育、选择何种方式接受教育和选择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已拥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权。纵观目前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多着力于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于高校资源能力和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对培养模式的内生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直接影响了各类高校对自身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和选择。本文基于这一视角,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透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独特的办学资源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办学路径。

二、我国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能力的统计分析

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实现创新,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资源现状,才能为进一步的创新培养模式把好脉、定好位,扬长避短。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现状,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办学层次等几方面入手较符合逻辑。本文从国内各高校公开的数据中搜集整理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与能力的相关数据,主要选取师资力量(人数、职称、学历)、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博士、硕士)、专业细分度等方面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鉴于不是所有高校都会详细披露这些维度的数据,本文界定所有维度信息都齐全的高校才能进入样本库。同时为了便于横向比较,本文还选取了财经类院校和知名综合类高校作为对比样本。经过整理,本文建立的样本库包括47所二本以上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的工科院校,其中“985”“211”高校12所,普通高校35所。对比库中包括财经类院校10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5所。相关数据信息整理如上表所示。在师资力量方面,工科院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教授占比方面,与财经类院校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工科院校中“985”“211”高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方面接近财经类院校,但职称结构中教授占比与财经类院校差距较大。在衡量师资力量是否充足方面,工科院校并不处于劣势,主要原因在于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教师数量不少,但学生规模较大,专业分工较细,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办学层次方面,47所工科院校中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的有2所,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的有34所,对比样本库中的10所财经类院校,8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10所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5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和硕士点。即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办学层次与对比样本相比差距较大。在专业细分度方面,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远远比不上财经类院校,并且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主要与办学层次相关,与学生人数及教师人数的相关度不高。本科会计学专业一般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审计、税务会计等方向。财经类院校由于本科生人数众多,在校生规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专业设置一般细分为3—5个方向,既有规模效应,又有细分培养。而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一般设置在本校经济管理学院之下,以一个系或者专业的形式办学,学生规模一般在几百人左右教师数量在10—30名之间。47所工科院校中,开设2个以上会计学专业方向的有18所,其中17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教师规模平均在20名左右。最为极端的是个别高校的学生有700余人,教师有20多名,竟然全部集中在会计学一个专业方向,培养压力及就业自我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培养方案缺乏特色。通过对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是办学层次高低、生源质量好坏、师资力量厚薄,均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高度雷同的现象,并与财经类院校基本一致。这种雷同一方面客观反映了会计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各高校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内容相似,但会计明细核算及核算组织、财务管理无疑应具有行业特色),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办学定位及学生培养定位方面,未能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及资源特点实现差异化培养和在办学市场上的错位竞争。

(二)办学资源配置不足。因为自身能力及资源的限制,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是立足于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般认为,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语言,强调其共性,因此许多高校的办学者及就业单位认为工科院校没有必要设置会计学专业,办学者在办学实践中往往将其定位于工科院校核心学科专业的配套学科,在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上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和科研投入等竞争性资源方面存在配置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的恶性循环。

(三)办学质量普遍不高。工科院校一般都设置了经济管理学院或类似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综合性学院,会计学专业则作为学院下面的一个系或者专业。在与本校其他专业的办学竞争中,因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技术性,修读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比修读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人数要多,生师比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导致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现有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科研质量、教师层次难以有效提升,限制了细分专业设置、提升学科层次,培养方式粗放,学生整体培养层次不高,知识结构雷同,会计学专业办学水平普遍不高,造成学生培养结构的单一化和在就业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和自我竞争。

(四)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由于办学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培养质量不高,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国内甚至区域就业市场上普遍缺乏知名度,所办专业在用人单位缺乏认同度,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平台和就业层次不高,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也无法有效地为学校会计学专业持续发展积累高端校友资源,最终导致专业发展前景黯淡。

四、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资源特征分析

除受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性影响外,资源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配置行为。高校的教育工作作为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准公共产品,也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工科院校也有与其办学历史和类型相适应的独特的资源特征。

(一)行业资源特征及影响。从办学历史上来看,工科院校一般具有行业渊源和纽带,办学基础定位于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其核心主打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这些高校的专业特别是核心专业定位于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行业就业率较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及科学研究着眼于解决行业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研究结果定位于行业引领或问题导向。教师通过面向行业的社会服务获取研究资金支持,建立或拓展成果应用空间,搭建学生实践就业平台。学校通过行业纽带、校友资源及相关资源整合行业和地方资源,为学校发展拓展资源空间,并直接为学生就业服务。

(二)师资队伍特征。配套性(支撑性)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定位决定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存在数量少、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人数少导致办学力量单薄,不能实现专业细分化培养。学历层次及职称结构不合理导致科学研究实力不强,重教学、轻科研倾向突出。师资及科研资源的约束导致学科层次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较多工科院校不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和博士点,对优秀本科生的培养缺乏目标性、连续性激励,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性不强。但受益于学校主打工科专业的行业影响,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行业社会实践,能够有效促进会计理论、管理理论与行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引导教师注重会计理论与行业运用的有效结合,并为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

(三)学生特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财经类院校的学生人数较少,但相对本校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生源质量因招收录取批次有很大差别。由于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门类无法细分以及高水平教师队伍组建困难,会计学专业学生接受高水平的综合性经济管理文化和理论熏陶的机会较少,但学生能够接受更多与本校背景相关的工学理论、实践及商务的熏陶,从而与本行业的技术特征、商业运作、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实践快速结合,降低学生融入实践的难度,缩短学生融入实践的进程。

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制定需要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等培养资源、生源质量等因素综合权衡进行拟定。培养目标是导向、是指南,既受制于高校培养资源的约束,又决定了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及后续培养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因此必须仔细论证方能符合实际并有效指导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的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推进特色型办学的大背景下,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抑数量重质量,坚持行业特色型办学,差异化人才培养,不断积累学科资源、提升办学层次”的办学思路,摈弃以往那种“小而全、资源分散、四面出击”式的办学思路。抑数量是因为对于公办高等教育来说,规模不是出路,品牌和质量才是立足之本。而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有限的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其多元化四面出击。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是在遵循会计学专业办学规律的基础上重视行业实践及行业应用,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行业传统纽带,畅通就业渠道,又有利于加强会计实践,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拓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平台及学生实践平台,并通过社会咨询及相关服务集聚专业发展资金。行业是纽带,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才是有基础的,可靠的。在渠道畅通、数量控制、质量提升、师资提升、资金及人脉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适度细分专业、创新培养方式、逐步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和办学层次提升才是最终出路。

六、工科院校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和优势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首先是一套信息加工系统。从作为会计信息加工规则系统的财务会计来看,信息加工过程具有全球规则的统一性和客观性,这也是会计的立身之本。随着会计国际化趋同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基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实力的局限性,要围绕国际化大做文章存在资源限制和提升难度。会计同时是一套管理和控制系统,除遵循专业的普遍规律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方向更具有实务性、行业性和创新性,因此依托行业管理特点,深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绩效评价等在行业中的应用,更具有现实可行性。深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有助于商业实践与会计财务理论的有效融合,持续跟踪和引导行业财务管理实践,树立行业财务管理标杆,搭建财务理论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服务社会能力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服务于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及搭建就业平台。

七、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特色定位。会计学专业可以细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资产评估等几个方向,工科院校究竟应设置多少个专业,主要是由就业市场需求、专业学生人数、学生细分培养需要、专业师资力量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师资力量方面主要应考虑数量、层次、研究方向、学缘结构等,教师数量越多、学缘结构及研究方向越多元、学历层次越丰富,专业细分的可行性就越强,专业细分的支撑力度就越大,这一点在上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有力支撑。此外,学生数量、市场需求程度、培养目标定位也是专业细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数量越多、市场需求越旺盛和个性化、学生素质越高,对精细化培养的要求就越强烈。学生因素决定了教师资源配置因素,并反过来对学生细分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为质量竞争、特色竞争、需求竞争、层次竞争,工科院校由于在培养力量上的局限性,不可能与财经类院校在就业市场上进行全方位竞争,只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展开特色竞争,因此专业细分不宜过度,否则容易导致力量分散,使每一个专业的建设力量及培养力量摊薄,培养质量下滑,得不偿失。

(二)特色型培养方案设计。特色型学生培养必须以特色型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计作为支撑,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培养方案中必须精心平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实验课程、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与行业特色型课程之间在课程门数、学分数之间的比例分布关系,按照精简必修课程比重、增加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实验课程比重进行设计。必修课程数量少一些,会增加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必修课程中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适当,公共课程中除政治类课程外,数学外语类基础课程设置的多少,与高校学生的层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基础好、培养层次较高的高校,增加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夯实基础、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乃至学生考研及工作后发展方向的转换都十分有好处;对于学生基础一般、以培养应用型层次人才为导向的高校,夯实学生的会计学专业基础,适度增加其对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则更为重要。降低必修课程的数量并不等于降低学习要求,精简必修课程的数量及学分后,夯实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体现在强化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设计、实验环节设计、作业及考试要求等方面。此外,对必修课程教师的要求应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比如职称、学历、教学水平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腾出空间的同时,不降低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基本生存能力。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精细化到手、专业能力精细化到位,完成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搭建及基本专业能力的搭建。增加限选及特色课程的比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学分,限选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特色能力,即让学生查漏补缺,发展某些特殊专业能力,或在某些方面深化专项能力。因此限选课程的设置及目标在于深入补充某些侧面知识、技能或者深化某些特殊知识和技能。增加限选课程的比重,一是增加学分及课时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及满足培养特殊能力的需求。二是增加门类设置,以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而且增加门类设置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限选课程群。三是可以解决新专业设置因上级部门审批限制难以达成而暂时过渡性满足学生多元化培养实践的需要。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多样化设置,教学质量必须依靠高质量、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予以保证,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支持发展跨专业选课和跨学校选课的自由度,实现优势教师资源及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显得十分必要。实践实验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实验课程的课时及学分十分重要,并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

(三)特色型课程群建设。培养行业特色型人才,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认真设计行业特色课程群。可以在限选课程模块设计两至三门反映行业产品技术特征、业务经营管理及商务运作模式方面的课程,便于学生了解行业环境及业务特点。同时设计一至两门综合反映行业会计核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行业会计核算及组织的特点、行业成本管理的方法及重点、行业企业预算及投融资管理的模式、行业企业税收管理的重点及税收筹划的方法等,在校期间学生就能对行业会计实务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可以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缩短学生进入行业后的适应期。如果学生人数较多,一个行业不足以吸纳所有学生就业,可以围绕本校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行业渠道设计一个以上的特色课程群,便于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及学业规划进行课程规划和选择。由于工科院校师资力量的约束,这类特色课程群数量不宜超过三个。

(四)特色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特色型课程需要建设特色型师资队伍,要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都较强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由于观念、习惯、能力的约束及高校激励措施的欠缺,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偏理论轻实务,许多教师不愿意耗费太多的时间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去锻炼自己,既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去解决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动力和意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务工作中去提升和更新理论。动手能力较差的教师自然无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加之会计和财务管理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理论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理论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较差。因此,要建设一支特色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积极采取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战略,鼓励教师脱产或在职学习进修、全薪挂职锻炼、科研学术休假,鼓励教师创新创业,采取加强横向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倾斜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激励,鼓励教师积极承接企业横向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撰写实践实验教材或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专著。与此同时,积极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将行业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深厚管理实践功底的财务管理专家引进高校,充实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特色型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五)紧盯行业财务管理实践需求的服务能力培养及搭建实践就业基地。要培养一支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科院校应努力为教师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及其团队更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响应行业企业在行业会计信息系统、行业财务战略制定及并购重组、行业投融资管理、行业全面预算管理、行业成本精细化管理、行业财务管理诊断、行业税务管理及纳税筹划、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行业流程重组及优化等方面的需求,展开管理咨询服务,为企业规范管理、管理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价值创造空间等服务,为行业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结构创新提供培训服务。通过持续的互利合作,致力于建立共赢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双方建立会计学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和合作的空间,探索双方建立人才实习实验基地的可行性,并利用横向合作项目锻炼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立足行业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学生培养层次。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的提升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十分关键,而这需要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的双重积累。科学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二者对于高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都十分重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研究方向必须有效凝练,研究力量必须有效配置,根据教师的能力及研究兴趣,可以选择2—3个理论研究方向,配置部分教师着力于进行理论性研究,其余教师从事以行业应用性为主的研究,两翼齐飞,互为支撑。理论性研究教师团队有责任为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团队提供方法论支撑,后者有责任为前者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对于研究实力较弱的教师,应更多地承担基础教学工作,对于创新型课程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更多地配置给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对于部分市场开拓意识、意愿及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承接更多的横向项目和应用服务性、开发性研究。教师之间的分工,目的在于各取所长、通力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在积累研究成果的同时积累研究及培养资金,尽快提升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这不仅需要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各取所长、通力合作,更需要在团队建设中理顺和平衡团队成员在科研合作、职称评审、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各自发挥专长,在专业建设和提升的同时,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总之,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现有学校资源特点,充分扬长避短,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快速集聚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叶晓玲.论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2]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

[4]于国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商业会计,2012,(02).

[5]刘惠利.新升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07).

[6]巫绪芬,魏朱宝,李道芳.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7]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

[8]邵瑞庆,张维宾.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3,(06).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会计学基础;实践教学

1《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安顺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房产专业)创办于2013年,至今仅有三年多的时间,从通过学生和任课教师访谈,笔者得知,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提高。《会计学基础》课程作为房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后期学习《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经过对137名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需求非常大,85.7%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会计实践的学习,但67%的学生却表示未曾参与会计实践学习,并且对会计实践课程缺乏充分了解。

2《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学生在该课程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关于会计的理论知识,即使有相关的习题练习,也是多着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效果显然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经过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2.1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代静、许波2013),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缺乏对于《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学时规定和相关实践教学的安排。这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数是54,而且是全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2.2该课程“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

“会计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实际的情况是该课程目前的三名任课教师中,都缺乏在房地产企业从事相关财务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安顺学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与考核制度也相对欠缺,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

2.3教材的专业针对性有待提高

目前该专业学生所使用会计教材几乎都是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业务缺乏紧密联系。以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为例,这几本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对于该知识的讲解几乎都围绕着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展开,并没有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业务。由于所使用教材的专业针对性相对较弱,即使按照基础会计教材内容进行会计实践操作教学,对学生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也相对有限。

2.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该课程的授课以讲授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教师在对会计实践方面的知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软件的使用进行传授时依然采用讲授法,其教学效果远不如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会计凭证填制和实际的会计软件操作。而事实是教师在教授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方式。除此之外,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也相对缺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会计相关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会计案例教学通常来源于会计与理财工作的典型素材,是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仿真和模拟(姜旭2016),而且会计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刘婷2007)。

3《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3.1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首先,调整该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笔者从学生和相关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得知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2相对合理,即18个实践学时和36个理论学时。其次,可以将学生在会计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且要求明确,以此为教师备课与课程计划的安排提供依据。

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以从学院层面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尤其房地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且要求教师将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验和体会在教研室活动中进行分享,进一步深化教师自身对于会计实践相关知识的认识,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好从实际出发,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从学校层面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与考核制度。采取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在考核制度中应明确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且针对“双师型”教师所做的贡献和自身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对于贡献突出或者进步较大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提升的积极性。

3.3组织教师自编针对性强的教材

学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到房地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需求,编写适合于本专业学生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材中关于会计的相关知识应更多的围绕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展开。同时,教材编写小组还可以编订专门的房地产企业会计实际操作教程,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非单纯的“老师讲授,同学记录”。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教师应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即以企业或相关单位的实际素材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简冠群,岳世忠.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经营管理者,2016(06):354.

[2]许静,代波.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3(12):111~112.

篇4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会计既是一门专业,又是一种职业,会计的专业教学要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而服务。因此,在会计教育中强调实践教学,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校会计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相继开设了模拟试验、课程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课程,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会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与其他信息进行整合,这就使原有的会计实验赖以存在的实验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二,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来看,用人单位已不满足学生只会简单的借贷记账工作,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熟练应对日常工作以外,还要能够根据一定的会计理论处理日常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对会计报表的分析、财会制度的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工作。

第三,虽然会计学专业已经开设一系列实践环节的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近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会计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没有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经费等原因,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紧跟会计环境变化而调整;由于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业务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等。

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不断进行革新,因为只有通过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会计学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独特性。关于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各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对国内重点财经大学等高校会计学专业调研结果及网上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目前主要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大部分院校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学生完成一定的会计课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教材,集中进行实验。国外一些院校采取问题授课方法,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并要撰写报告。

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类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不同,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多数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停留在模拟实验上,没有形成科学体系。

二、趋势分析

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提供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高校今后的教学改革趋势可概括为:科学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不但教会学生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之间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有的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实践课程的内容,必须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进行构建。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好的指导老师,就没有好的学生,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自学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素质。

三、解决方案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构建科学的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编制与会计改革步伐一致的教材及修订教学大纲、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设计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培养学生素质等6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来看,其需要的是理论+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结果,结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可从以下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基本技能训练层次,主要指的是操作性实验层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起到巩固和深入的作用。

2.主动学习训练层次,即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设计的结果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3.融会贯通技能训练层次,其目标是让学生到实际单位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研究能力的培养层次,即研究探索性实验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

1.整体性: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会计学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贯穿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始终的会计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应从整体性进行考虑安排,以避免重复,提高效率。

2.协调性:在设计实践内容上,协调好各门课程的关系,使实践内容能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

3.有效性: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断推新与修订,会计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保持有效性。

(三)针对不同的实践课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体系

由于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不一样,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研讨会、课堂教授、模拟练习、演示、指导性自学、实践、问题教学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应针对每一门实践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体系。

(四)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学改革得以推行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领导者,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要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教师压力,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对个别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学生反映极差的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整个大局。当然,高校要保证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如:准备充足的技术资料、配备必要的实验条件、派出进修学习、聘请学者来校讲课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讲座等。总之,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一支相对稳定、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五)构建考核体系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大三、大四学生一般会忙于考研、找工作,而会计学实践课程大部分分布在此阶段。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文件夹”控制法,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过程包括实践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为学生建立考核文件夹档案,以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

(六)引导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按照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多少这一个标准来衡量,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另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在课堂上讲解得面面俱到,应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内容。

由于会计理论和实践类方面的书籍种类繁多,可选定几本作为课后自学教材。一般在课堂上着重讲解会计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而对于理论的应用,可采取按课程单元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经历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同时,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为修改一下教学或考核方式、课堂上讲授一点新知识、能进行出一两个新实验就自认为是改革,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鉴,具体怎么去做,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摸清各方面的情况,初步制订出可实施的改革方案;然后,逐步进行改革尝试,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并调整方案,使方案更趋合理和完善。对那些条件还不具备的环节应暂缓改革,努力完善条件后,再开始着手推进改革。

教学改革没有终点。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将会逐渐显露出来,还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人们展开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以丰富和发展有实际意义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逸平.对会计学科实践性环节的评价方法初探.会计之友,2006,3(上半月).

篇5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 研究生教育 改革 教育理念 实务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 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也由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渐普及化, 招生人数连年增长, 而从就业情况来看,更多地走向实务界。这与原先培养教学科研与实务双重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由于教学实践落后于形式的发展, 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期望有着较大差距。在新形势下, 有必要对我国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加以反思和改革, 以实现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 、我国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教育形势的变化

1.经济环境的变化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资本市场逐步健全, 大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的数量均有所增加, 民营经济等非公经济也快速发展。这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1随着我国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多, 国际投资、并购、融资日益增多, 迫切需要国际会计、反倾销会计、税务筹划等高层次人才;

1.2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衍生工具等新兴业务不断出现, 金融控股公司也有所发展, 有关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对会计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增加;

2.教育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这必然对会计学专业硕士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2000 年以来,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增长, 录取率由 16.6%提高到目前的 27%左右。这表明,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正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近年会计学硕士专业一直是报考的热门专业, 可以预见, 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培养会计学研究生的师资和其他软硬件增长缓慢。

3.就业形势的变化

我国快速变化的经济和教育环境使得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渠道有所拓宽,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对教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大大减少,而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与以前相比,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直接从事科研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将面向实务界。务实型研究生模式的建立显得更为重要。

二、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随之带来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都给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造成很大影响。

1.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 教育质量下降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 30%的速度增长, 近年会计学硕士专业一直是报考的热门专业,可以预见,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培养会计学研究生的师资和其他软硬件增长缓慢。会计学硕士的学制现在普遍改为两年,两年中不论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更多的会计学硕士生共享一个导师情况下学制的减少,使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2.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理念陈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十分陈旧,仍把研究生教育看成是只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数和规模决定地位论盛行,片面认为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越大, 会计学专业在大学或同行中的地位也就越高。更多的是“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 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 重机械记忆, 轻试验应用;重专业单一型人才,轻开拓复合型人才” 。片面理解教育产业化,未能将产业化的宏观思想与微观的具体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急功近利,浮于表面。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

3.会计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模式化,严重束缚了会计学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

有学者在对三十多所有代表性的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 发现多数学校是相同甚至是一样的。会计学研究生课程设计基本上采用学科中心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对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考虑的较少。在竞争日趋激的社会, 特色就是质量, 特色就是水平, 特色就是生命, 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缺少竞争力,“国际化”成为口号。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更加重视“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培养“标准化会计人才的”的大学必将越走越窄, 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三、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构想

1.教育模式改革。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1.1建立高级会计人才的评价标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关于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很多机构和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献。

1.2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①适当放缓招生增长速度,加快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设;②提高导师素质,强化导师责任,明确导师职责,落实导师考核制度;③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和外语交流能力,这有利于其未来发展;④导师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⑤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2.培养目标改革

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就业导向等,因此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来说十分关键。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倾向于学术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认为我国现行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强调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已逐渐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型、科研型转向综合应用型。

篇6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3-02

中国会计人才结构畸型,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人才供过于求,即“核算型会计人才”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人才供不应求,即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严重短缺。那么什么是管理型会计人才,管理型会计人才如何定位,如何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现实意义

1.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跨出国界,面临更为复杂多变、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环境,企业必然面临更大范围更激烈的市场冲击。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就充分证明了全球化对企业经营的挑战。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引致的高政治与法律风险、高经营风险、高财务风险,会计专业人才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已不能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经济环境的需要,熟悉国际国际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具有战略管理、风险控制、跨国投资和融资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

2.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企业将摒弃传统资源扩张和过度竞争的发展模式,而采取主要依靠品牌和核心技术、依靠核心知识和竞争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发展模式。生产的知识化、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从而带来会计工作灵活性和不断变化,会计工作不只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和监督,而应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其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作用,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职能的突出体现,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财务管理的才能,对会计人员综合分析和管理控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

3.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功能,提供了更为广泛、全面而系统的会计管理信息。可以使会计人员可以更多从事分析、预测、决策等高级管理工作。当前大型企业集团要求会计专业人才能适应会计核算、报告编制、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税务筹划、投资融资、风险控制等多个岗位。而在众多中小企业更需要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更需要会计人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对会计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

什么是管理型会计人才?目前学术界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管理型人才应该是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税务法律,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视野,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解决企业复杂经济问题的中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会计人才。

1.管理型会计人才是中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应该是解决中高级会计人才的缺口问题,管理型人才不应该是只会从事简单的事后会计核算工作,而应该能够针对复杂经济问题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等高层次的管理工作。管理型会计人才必须是将来在一般中小企业胜任财务总监或在大型企业胜任总会计师、财务工作某一重要方面的中高级人才。

2.管理型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会计人才。现代企业认为会计人才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管理型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越来越多企业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因此,会计人员应是综合性的人才,他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及时地吸收反馈最新的知识,例如金融、证券等知识。

3.管理型会计人才是创新型会计人才。管理型会计人才不仅仅只能解决企业中常见的会计问题和管理问题,而是能够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解决以前没有出现的复杂难题,例如知识经济的兴起引起的会计新兴业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不仅仅是等到问题已经发生而做事后处理,而是能够提前预测问题的可能发生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例如经济全球化引起的企业汇率风险预防与控制问题;不仅仅是专注企业会计方面的问题,而是能够跳出会计和财务,与企业营销管理、研发投资、生产管理乃至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总之,管理型会计人才必须是具有战略眼光、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三、基于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1.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会计教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摒弃传统仅仅以学习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四维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会计专业人才不仅具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时系统掌握了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受到了会计方法和技巧的系统训练,因而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事)业财务与会计问题的能力,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总之,要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做人的基本品质,形成具有健全人格、意志坚强、心胸宽广、善与他人合作的综合素质。

2.建立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把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应该借助企业、会计事务所的力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与企业、会计事务所合作开发横向课题,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生通过高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在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实习锻炼了业务操作能力,通过参与教师横向课题研究训练了创新思维。

3.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科学、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综合专业教师和专家、行业与企业专业人士的智慧与建议,聘请会计事务所及企业的财务经理组成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并定期或不定期听取行业与企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积极进行修改与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制定上,结合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对课程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设置循序渐进式的“四级专业教学模块”,依次为:充实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模块;突出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专业模块;通过专业实验、实习与毕业环节,强化实践能力的应用模块;拓展会计学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的发展模块。充分体现知识结构、能力需求和素质发展的层次性和全面性。

4.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管理型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当作如下调整。首先,加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基础课程学分学时,适当减少专业课程学分比重。应整合现有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减少重复内容讲学,对于简单易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节约学分增加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基础课程学习。其次,会计课程设置应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增加学生选修课程学分学时比重,给予学生较大自行选择的余地,根据自己的方向和兴趣爱好去选修课程,做到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会计专业人才。第三,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使学生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平和、乐观、积极、上进,能经受挫折、抑制浮燥,能坚守不做假账的职业操守。第四,课外开设讲座式、专题式的课程。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等方面的热点话题,每学期聘请著名教授、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至少开设两次讲座式、专题式的课程。

5.更新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会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问题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定型的教学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改变以往老式的教与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和交流,增强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信息反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交叉运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案例教学和模拟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J].会计研究,2000,(9).

[2]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3]张炎兴,赵秀芳,许庆高.管理型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财会月刊,2009,(24).

[4]李启平,刘美兰.基于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

[5]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12).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全程导师制 个性化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报考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以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定位,立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初中级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要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会计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会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正是基于具体过程的个性化能力训练和素质提升。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导师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高职会计专业推行全程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提升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导师制的文章仅有两篇:裴清华(2012)描述了“1+1+1专业导师制”在该校会计专业学生中的改革方案;郭长平(2011)给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而更多探讨高职教育导师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应用现状。杜钢清(2013)指出了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赵振洲(2013)提出了适合工科类尤其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即“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张学林等(2013)指出了在民办高职院校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导师制”;张新科等(2013)构建了一种全新的“PFPT”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和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其他某专业中的应用。李小敬等(2013)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彭远芳等(2013)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专业团队导师制试点实际情况,阐述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并介绍了实施效果;童玉芹(2013)结合轮机专业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导师制运作模式、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可行的论证和实施方案,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导师制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导师培育制度,找到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实施方法及评价体系,是全面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并向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全面推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

(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

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

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

(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

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

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

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四、实施保证

要实现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必须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和导师学生实施层面分别落实。

(一)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实施方案到考核办法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做好顶层设计;会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重点做好具体落实;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制度层层落实,有效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开展。

(二)在导师学生实施层面。会计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要有导师指导,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不同的阶段又有阶段性目标。为此,本文拟采用三种措施,以确保全程导师制的实现。

1.导师为主,全员配合。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原则上学院机关各行政部门、教学各系部的教师都可以依照导师标准应聘学生导师,全员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会计专业导师可在学生大一阶段不定期的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教学内容及业务专长,而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宣传这种导师制度,培养学生对导师科研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动员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2.接力指导,无缝对接。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的最初导师不是专业教师,他对学生专业不能实施具体指导,当该学生需要接受会计专业和实践能力指导时,最初导师就将此时的指导接力棒传给专业教师去指导,由专业教师做学生在这一时段的导师,具体指导学生提升会计专业水平和能力。虽然导师换了,但是对学生的指导没有中断。

3.合力指导,全程互动。以导师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导师团队中具有不同专长的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使多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有利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部分会计学生中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S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专业导师制下高职院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裴清华.高职会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杜钢清.高职实施导师制的瓶颈分析及有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5.张学林,陈凤琴,林树青.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三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篇8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学位 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为了迎合现阶段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等学校把双学位人才培养列入重要的本科教学内容。

一、双学位教育定位及各国状况

双学位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修读了另一学科门类所属的专业规定的学位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另外一个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的教育形式。在本科教育中,双学位教育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兴起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开设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综合性质课程,如杜克大学的“交叉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伦理研究”等方面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跨越时间或空间、国界之内或国界之外识别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技能。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人文教育转向重视现代科技教育,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如牛津大学课程三分之一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课等。1985年我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为双学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目前双学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普遍现象。

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双学位的实践探索

会计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专业,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其适用性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就业前景,更是成为各个高校学生进行双学位专业的首选。各个学校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三、关于双学位及会计专业双学位研究状况

从国外来看,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思(R.S.Woodwoh)1926年提出了双学位(跨学科)概念,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深入理论探讨和精细实验分析的文献,国内近十年才开始展开了双学位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关于双学位教育必要性的研究。Batson ela1(2002)指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双学位教育能更好地提供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毕业生;Batson et a1(2002),North(2005)指出大学应至少在两个学科间发展技能并在学习之间进行切换,双学位学生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适应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国内学者也指出双学位跨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趋势,双学位教育是教育的一次实质性改革(卢晓东,2003;徐体高,2004)。 第二,关于双学位的界定与属性研究。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而获取的学位(高艳芳,2005;谭家健,2007;叶双、曾志新,2008)。双学位教育应定位于独立于普通本科教育,并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和学科渗透融合等多方面的教育模式(张彦丽,2008),会计双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赵宏杰、2010)。第三,关于双学位本科教育做法、存在问题与采取措施研究。Russell(2005)、Boucher et a1(2004)指出由于大学学科间明显的差异,跨学科教育可能会存在结构和文化障碍;针对我国高校的双学位,学者们提出目前高校还存在着缺乏灵活的学制、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制度保障(龙艳,2009),同时国家也存在着缺乏专门机构进行审核及缺乏明确的国家政策(朱红,2007;丁峰,2012);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吴亚男(2010)、杨宗仁(2011)等从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指导教育学生、加强培养方案研究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关于会计学双学位,余兴无(2008)、邵军(2010)、徐伟航(2012)分别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赵洪杰(2010)从引进兼职教师、完善会计学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会计学双学位的建议。

四、高校会计学双学位发展和研究现状述评

现有研究和各个高校实践为会计学双学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目前实践和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从高校实践发展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尚未体现出差异化特征。从本文八所学校的培养现状来看,在培养要求上都定位于能在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且开设的课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学分上有所差异。实际上,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科类型有较大的差异性,学科背景不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应体现出差异性,如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学校战略定位的差异化导致了其学生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等不同,差异化定位的学校应体现出不同的会计双学位培养特征,但目前在各个高校还没有进行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和细致化的设置。

(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研究还缺乏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非系统性问题。一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关注的问题是客观事物“应当是什么”的规定和陈述,与价值有关,目前研究对会计双学位教育持肯定态度,在满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尚缺乏关于会计双学位目前高校状况的系统化实证的研究,尤其是要证实或证伪会计学双学位对于学生就业、素质提高等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目前尚无定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局限在培养目标等单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研究,如会计学教学模式应体现出会计作为应用型的特征,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移动课程、抛锚式等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另外关于会计双学位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研究,就应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环节、毕业论文环节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双学位培养的整体质量效果,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注: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82)

参考文献:

1.(美) 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 等著.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龙艳.大学辅修专业实践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144-145.

4.赵洪杰.会计学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0,(11):118-119.

5.朱红.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教学建设与改革,2006,(2):40-41.

6.丁峰.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11):79-79.

7.余兴无.中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4):170-173.

8.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J].江苏高教,2011,(3):102-106.

9.徐伟航等.中外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2,(4):115-118.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会计学;课程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89-02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演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笔者从事会计学课程教学多年,深切感受到传统会计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环境及实际业务的需要。可见,改革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改革传统会计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源于英文Case,是指具体事例,它来自于现实的第一手材料,具备有环境、有情节、有真实性的特征。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即被称为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MBA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最初主要运用于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国内一大批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普遍,在许多高校案例教学法已趋规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具体的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设计不同的教法。

11案例讨论法

这是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而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不同思想产生撞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会计实务中,有时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呢?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进行讨论。例如,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而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对企业的所得税和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针对这个内容的教学,就可以通过一个企业案例,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比较、分析、论证,这样开展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能发现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2案例质疑法该种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充分地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质疑、答疑、存疑几个部分。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即可由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教师质疑,学生答疑;遇到有争论的问题可以采取存疑的办法。如在“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中,可给学生提供一个企业案例,要求学生根据企业背景资料设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将全班学生按4~5人分组,要求每组学生都要提出一种设计方案,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对各组提供的方案反复进行质疑、答疑,最后从中筛选出相对较优的方案。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13案例提示法

运用该种方法时教师对案例的处理不直接发表意见,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独立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如上述“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案例,既包括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又涉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政、税收、金融甚至企业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种案例对开阔学生视野,全面培养其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因其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运用这种综合型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对一些较复杂或易忽略的环节予以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14案例操演法

该种方法要求学生按案例中的某些要求,根据学过的会计理论知识,独立或分组操作处理,如要求学生按案例要求填制各种凭证、账簿;或将学生分组模拟某一企业财务部门系统操作全套的会计业务。这一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以便将来毕业以后能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以上列举了四种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形式,当然,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其他的应用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方法进行案例教学,都应注意以下教学步骤:首先,应由教师布置案例,同时点明所需理论,提出具体要求;其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案例进行解答,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案例内容,达到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的目的。

2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理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大、效果好。

21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会计学是一门非常务实的学科,而现在的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甚至具有“跳跃性”,但同时他们又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对一些会计理论似懂非懂,甚至有时觉得某些知识点难以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基本上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们“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因而在学习会计学时,普遍感到枯燥、单调,学习兴趣不浓厚。而运用案例教学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提供的案例,学生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案例教学法解决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进入会计业务处理“现场”,充当一个“角色”,对于所要接受的知识有比“旁观者”更深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专业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22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法,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使课堂教学可实现以下转变:一是转变主体,即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必须学会分析问题;在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案例或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探讨了。所以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转变思维方式,即由过去的“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在案例教学法下,学生的思维不再是教师思维模式的“克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阐明、论证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种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

23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会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从事会计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跨出校门以后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如果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必将被淘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按教材、教案要求给学生讲是什么?怎样做?即“授之以鱼”;而运用案例教学,既可以“授之以鱼”又可以“授之以渔”,即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运用“案例提示法”时,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从教师的授课中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独立解决案例中要求解决的问题。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也许要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收集新的信息,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能迅速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使他们领悟一些修学之道,受益终身。

24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老师思维走就越好的教学观念。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多样,学生不仅可以听老师在课堂上讲案例,而且可以自己参与其中分析、讨论案例,针对案例中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允许对同一事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而经常进行讨论、辩论,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所应具备的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3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毋庸置疑,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案例法,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正确选取,合理组织案例教学

在组织案例时,要选择一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超前性的案例。案例形式要多样、数量要适当,所选用的案例应能体现会计理论学习的要求。案例教学的运用,必须要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要区别于“例子教学”,不能只是在讲解某一理论知识点时,举一例子来说明之,而应选取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讲解,将所要讲授的知识融汇于其中,使学生有一种“实训”的感觉,这样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对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力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的主体,正如前文所述,通过案例教学的几种方法,切实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会计学科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最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3要注意应将德育教育寓于案例教学之中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存在一些诸如利用假账偷税、贪污等消极丑恶现象,如何看待这些不良现象,对于学习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毕业以后大部分接触金钱的机会较多,若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坚定无私的职业信念,那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告诫学生要自觉守法,抵制外界不良的诱惑,成为爱国爱社会、有志有为、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人。

34要与其他教学方法密切配合,不能单一化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倡导运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仍要配合采用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因为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纷繁复杂,而对某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讲解实际上是不需要运用到案例教学法的,而只需举一“例子”即可。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研究、实践实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缩短教学与社会的实际差距,从而使学生掌握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篇10

在教学内容上,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经常被设置成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化版,即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上,或多或少地删减会计学课程内容。教师对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等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缺乏全面的了解,致使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不能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相应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实用性。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很难感受到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轻视实践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采用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试评分这种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法。即便如今,在很多独立学院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中,这种方法仍然屡见不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但是忽略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

三、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方向,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结果是否成功。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要跟具体的专业情况相结合,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就业方向等明确会计教学目标。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知道会计信息如何产生,了解会计计量、核算方法,能够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利用到经营管理中,做出适当的预测和决策。

(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体现专业需求独立学院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突出实用性,体现出不同专业的需求。具体的讲就是,教学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上,而是在会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财务会计报表为目的讲授会计原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会涉及到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交流协作,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了解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实践教学重在实践,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