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培养

篇1

(厦门理工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摘 要:为了培养卓越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同时为产品衍生项目。让学生在工程实践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44-0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No。 FJJKCGZ14-066);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重点课题(14003)

1 引言

作为一所亲产业大学,我校一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办学理念,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以海西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先进企业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共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是我校作为卓越工程师试点培养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秉承我校“知行合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机械行业培养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创新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勤劳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学科竞赛与创新实验项目结合,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建立了与地方业界共建多赢的长效机制。各专业组建了有业界精英和外校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还聘请企业技术、管理骨干来校兼课、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如图1所示项目驱动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形成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现已形成三种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共建实验实训场所,如PLC控制实验室、全自动机械手研发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等。二是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如全液压干冰成型机、威盛叉装车工作装置研制等,人才培养;三是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如松霖科技、厦工机械、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路达科技有限公司、林德叉车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实践环境、工程项目和指导力量等方面,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3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为了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开辟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在项目的带动下进行实验教学;充分结合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目标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引入项目的内容并将项目合理地分成若干教学模块(子项目、任务),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任务情境,为学生提出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最新的、实用的专业知识并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连贯起来获得实际工程项目的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完整过程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划分部分任务让学生完成,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图2所示。

让学生参与各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无碳小车比赛、挑战杯、方程式赛车等具体项目中来。它以学生主动性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当主角、由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来学习优化设计知识和技能。它给学生的主动性更大,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了解优化过程的行进,在设计具体实例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优化知识,从而学会运用优化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挑战杯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无碳小车比赛、挑战杯、方程式赛车比赛、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意识以及科研开发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教学目的。

4 效果与特色

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小型产品。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图3所示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设计的教学用箱式全息投影仪及自动伸缩桌子。特别是学生在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解决问题,跟着工程师和老师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或课堂中老师没讲的知识,如图4、5所示学生在现场进行工程实际项目的研发及产品的调试工作;同时从实践工程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要应用到实践问题中,有很大的差距,如何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那才是最关键的。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进一步激励他们参与到实践课题的研究中,这样不断的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毕业跟踪调研发现:参与这类实践项目的学生,在工作中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提前主动联系高校,预定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图所示是学生根据自己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的产品,申请授权了相应的实用新型专利。

5 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的建立起长效的培养机制,并把每个教学实践过程落到实处,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得以激发和培养。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挖掘和梳理理论知识。不到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桂娟。《机械优化设计》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探讨[J]。赤峰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256-257.

(2)以项目驱动的双主体教育模式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34-37.

篇2

关键词 舞蹈专业 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舞蹈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和其他学科相比,舞蹈对与大学生来说它在创新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舞蹈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欣赏、模仿和表演的一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体现的就是学生对自己所欣赏的舞蹈的一个消化、吸收以及再现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和内心世界都不同,因此,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她们将来担当的主要责任是将舞蹈技能传授于人。因此,在培养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只有她们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在以后的舞蹈教学中她们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更好地传授舞蹈的美感、理念、技能。而舞蹈教学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从舞蹈教学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稳定和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济恢复时期,政府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摆在全国就业工作的首位来落实和解决,采取研究生扩招、扩大招收大学生村官、预征兵入伍等一系列非常规手段,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不容质疑的是,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

(2)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生在社会上就业质量,持续发展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声誉面对这种严峻挑战,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创新创业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2.1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创业品质

从本质上说,个性发展和创业品质的形成具有同时性和共生性,无法用数字和定性来完全区别开。因此,个性化教育和创业教育不是教育的两条线,而是成功教育的两个维度,我们必须在充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并使之自由正确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探索有利于充分提高每个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采取多种途径挖掘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创新激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个性人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2.2多样化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将课堂教学与多样化训练相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舞蹈专业的学生创造性地将所学舞蹈知识应用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舞蹈专业为依托,以舞蹈团队和舞蹈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以学术性社团为平台,层层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组织开展校友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萌芽意识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2.3打造创业平台,锻炼创业技能

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要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发挥舞蹈专业学生的特性,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结合舞蹈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录制视频、微电影、艺术写真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创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 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5).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紧迫性;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44-0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紧迫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型创业意识、思维、能力以及优良创业品质、环境认知、实践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2014预计将达到727万,创造新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之最,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考验。部分学生选择考取研究生规避就业问题,但这并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21世纪是一个科技和信息迅速蓬勃发展的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因此,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岗位结构与毕业生专业技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它可以吸纳部分高校人才,但也意味着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将与社会岗位失之交臂。因此,自主创业无疑就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优方案。如何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坚实的创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成为高等教育急需关注与解决的十分紧迫的战略性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有效举措。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必然要求。上世纪末,以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为先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渐次拉开帷幕,部分高校开始以设立学分、举办创业大赛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要求并建立相关研究计划,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有效途径。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确立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始阶段,教育模式仍然以课堂教授为主,并辅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创业计划等实践活动。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培养目标评定标准不统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弱、培养环境不理想、培养模式不成熟、监管制度不完善等缺陷。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改革培养理念,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取向及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是找到一份福利待遇优厚、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自主创业意识较弱,甚至完全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相关调查表明,试点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强于非试点院校,并且毕业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比例明显高于非试点院校。因此,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首先必须改革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并开展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及创业支持体系,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观取向以及自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校内,仅毕业实习时学生有机会粗浅接触到社会工作环境,平时难有机会直面社会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投身社会大环境难免心存恐惧,更不要说冒风险自主创业了。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期望过高、实践能力较差、自卑心理等问题,心理素质较差,无法适应社会创业现实需求。因此,高校改革培养理念,积极转变和更新就业指导思路,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及实践指导纳入其内,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十分必要。

培养理念的改革必须以相应培养体系的构建为支撑。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经费、政策支持,探索开展创业教育的各种有效形式,主动寻求适合的培养途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建设,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和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是舒缓就业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但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不应被动的把它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展开。创新创业对创业主体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对其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是一项考验,可以有效促进创业主体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锻炼他们的受挫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2.提升教师创业素质,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创新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教师创业素养与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国外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诸如美国、德国,都设有专门的创业学首席教授职位,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处于理论构架初期,缺乏完整、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部分高校还完全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度,创建一支具有高水平创业素质、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稳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是符合我国目前创业教育实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之一。创业教育是一门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它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各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更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积淀远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创业模拟活动、成功创业案例分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考察、开展创业教育研讨会等形式,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其创业经验、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提高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有效资源,设立创业教育导师兼职岗位,聘用社会上相关领域既有丰富创业经验又有一定程度学术背景的成功创业家参与校内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并以讲座或创业导师的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建立以校内高素质创业教师主导与校外优质创业资源相结合的长期稳定、有效的“双师型”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3.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及培养模式,引入个性化案例教学。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仍然以讲授为主,但事实上,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对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的“实践型”课程,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简单抄袭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引入个性化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兼顾实践的有效培养模式。个性化教学案例需要以教师优良的创业素养和敏锐的创业思维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引入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典型、个性化创业案例展开讨论、研究,并适时穿插模拟案例训练,设立专门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提高训练的实时可控性、指导针对性,启发大学生发散思维,形成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6日

一、前言

十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认为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根据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不可能继续依靠规模和低成本来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应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这就对作为社会中具有高素质、拥有较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但同时也是重要机遇。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赢。本文就是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各方面需求,全方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进言,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所以冒不出杰出人才。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近些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直接导致经济社会驱动力不足。

(一)教育课程设置没能体现培养目标,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基础

1、理论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知识运用能力。首先,很多高校在常规课程修订中,常常是因人设课调课,难以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实践中。各高校对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基本趋同化,办学特色难以有效体现;其次,理论课程中必修课所占比重较高,而选修课比重过低,甚至大多学校的选修课其实也是必修课,并且课程分布过分集中于本学科专业,导致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缺乏综合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难以形成创造性思维。

2、实践课程安排困难,实践与理论很难结合。现有的很多实践课程开设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实践课程课时少,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第二,较难找到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使得很多学校的学生采用分散实习,甚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实习;第三,有些实践课程所需硬件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学校对硬件投入有限,而各院校之间缺乏沟通,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这导致一方面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又缺乏实习基地和试验设备,在如今高校扩招的宏观背景下,每个学生利用的资源较少,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法提高

1、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效果不到位,创新能力没得到有效提高。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很多高校纷纷成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举行各种创新活动,组建科技团队,通过教师指导科研项目训练,适当弥补了理论教学上的不足。但是,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环节,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创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项目题目大多都是由教师代替选的,在后继的研究环节也没有兴趣,即使在获得立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只是为了完成课题而做了一些论文等,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刺激学习创新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高校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总体上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即使有教师运用了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其他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教室环境所限导致开展的范围较小,无法刺激学习创新的兴趣,收效甚微。

3、考试方式单一刻板,无法与培养目标匹配。我国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谈到他长期坚持的一条学习原则:对所有知识不要死记硬背,除了学习外语之外,什么也不要背。而目前很多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采取闭卷考试,甚至建设闭卷试题库。长期以来,这种考试模式使学生功利性很强,不管教师在课堂怎么努力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管低头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反而对教师上课讲的实践应用知识并不领情。这种单一刻板的考核方式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在无法匹配。

4、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无法提供创新保障。一方面现有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能力,无法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而有些学校考虑到教师培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问题,导致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制度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面做了很多工作,但高校没有一个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能给予这方面的肯定,无法激励教师提供创新保障。

5、缺乏资金支持,无法维持创新创业项目运营。一方面因为创新创业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表现出风险性较高的特点,所以不能够吸引足够的校内和校外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确实缺乏创新创业经验,进而加大了项目失败的概率,就更难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所以使得很多项目无法正常运营,最后无疾而终。

(三)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精神层面的认可会使以后的行为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但由于高校缺乏引导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从课题申请、立项一直到结题,整个过程表现并不积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就放弃,或者直接依靠导师或学校解决善后。事实上有些高校为了完成课题检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都是由导师自己完成的。这些问题都是源于学校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三、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站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对代表国家未来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大学生建立适合的培养机制,面对新形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所需的知识往往涉及到“超纲”内容,传统的教学受于学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无法完善创新的知识体系,为此需要开设一些面向全校跨越各专业的实践创新类特色课程,每门课都给予相应的一定学分,组成系列课程体系,正确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选课时,学生可以根据网上对课程的介绍和选课咨询会上了解的情况报名选课。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实现模块化,每门课程都列出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在开课之初集中讲授相关的前导课之后,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某项课题即可视为完成教学要求,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与主动性完成课业。另外,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着眼点,还可以通过请一些某前沿领域的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讲座和实践经验畅谈讲座,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角。

2、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创新创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整合现有基础课程,并通过横向扩展,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化教育结构体系的建成,具体表现为以下方式:

第一,整合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很多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内容近似,可以基于内容引领,在不受课程名称限制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论证整合相关课程,减少总体学分数,将多余的学分预留给选修课环节。

第二,构建选修课程模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选修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体现一个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跨专业、跨领域选择选修模块,并督促学生对模块中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以使自己能够掌握比较完备的知识用于创新创业。

第三,增设多元化实践环节,并将实践考核纳入学分管理。对于有外部社会资源的院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企业和社会活动。在外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采取分散策略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匹配外在条件,通过双休日实习、暑期勤工俭学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同时,构建平台实现各高校实践资源的共享,合理安排各高校实验室和设备对外校的开放使用时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1、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推行多种教学方式。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全盘接受而很少思考和怀疑,学生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但是,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素质和创造力。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而能力、素质和创造力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学到的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高校的教学方式不应该继承中小学的灌输模式,而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大学生已经成人并面临将要进入社会去工作,将要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工作之前的大学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选择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授课地点,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启发引导学生去解决课堂以外的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学习效率,实现教育目的。

2、根据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发使用各种考试方式。高校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开发出多种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如除了闭卷之外,还可以采用开卷、非命题论文、案例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发明创造等各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注重加强自身创新技能的培养。

3、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制度,以加强现有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能力,再有,可以适当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等参与这方面的教学,这对学生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给予肯定,进而激励教师,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另外,对有创新创业期望的学生推进“导师制”,建立一支业务水平精湛、勇于奉献的指导团队,以创新创业教师为主导,邀请校外技术人才、企业家和投资人加盟,并吸纳优秀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手。以开放式咨询、见面会、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形成长期支持计划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建立多种筹资渠道获得项目支持资金。一方面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划拨一定比例的创新创业基金用以扶持项目前期启动;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融资平台,与企业、风险投资家和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的引导开发,以及帮助进行市场应用推广,从而获得双赢。

(三)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高校应该倡导创新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树立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与创新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树立敢于突破、追求卓越的自信心,树立协调合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可为适当比例的学分,并通过建立文化传播平台,经常举办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讲坛、创新成果及优秀创新个人事迹展览,对创新创业事迹予以公开表扬和肯定,并进行大力推广,发挥榜样的导向和牵引作用,帮助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互帮互助使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四)推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应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进步需求为最高追求目标,切忌闭门造车。鼓励大学生追随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关心经济社会运行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找准创新切入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院校可以参与帮助寻找适当的合资合作伙伴组建以创新创业为目的团队,最终形成知识产权、工艺技术等创新成果;可以参与转让过程将其推向市场,或者可以帮助联络企业参与生产环节,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成立企业,自己直接生产以实现价值,以创新促进创业,形成以创业牵引拉动创新的成功模式,实现大学生由教育资源消费者向社会价值创造者的转变。

四、结论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了要进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必须要改变高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把单纯的灌输知识转变为让知识文化走进学生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启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促使他们运用思考力和创造力将知识的力量尽情发挥,以帮助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经济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景莉.教育部“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4.23.

篇5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 弹性教学 创业大学

美国大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研究、创业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这两次重要变化被概括为第一次大学革命和第二次大学革命。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大学已摆脱远离“世俗”的“象牙塔”形象,使大学从次要的社会支撑机构发展为促进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社会主要机构。这不仅表征了大学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意味着一个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形成。美国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衍生新公司和新产业的母体,同时是合作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历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型大学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有的放矢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大学教学状况

大学的使命正是生产、传承、扩散和利用知识。大学的未来及大学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的角色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重要的知识生产机构,一些大学在未来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以至于成为创新系统的领先性机构,具有组织创新活动的条件和能力。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创新,但各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的一种创新模式。美国大学的进化使社会创新朝这一理想的模式发展,给中国大学很多启示。

1.1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5年800多万毕业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社会经济下由于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出措施,运用职能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企业抱团过冬”稳定就业队伍,但是职能性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创新制度,是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效应的必由之路。

2006-2015近十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数据来自互联网)

大学生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潜能,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是知识创业的生力军。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不高,与创业“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多”不无关系。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失误的主要原因包括:(1)创业项目选择失误;(2)创业项目资金不足;(3)合作伙伴内部矛盾;(4)不良创业项目侵害;(5)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提前培养创业能力。

1.2校企合作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大学生从头至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创新性地运用有效管理手段,引入现代管理中的QC小组模式,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虽然只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却为整个难题的攻克作出重要的贡献。要认识到最大的收获是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科研能力的逐步形成。

创新研究梯队的组建,是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得以持续进行,也为保证研究项目的延续性。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探索欲望,特别是当他们发现本专业有许多可以研究,可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时候,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相当强劲,加上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上具备科研创新所需的条件。学校出台良好政策,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帮助,细心指导学生,学生就可以逐渐走上科研之路,优秀者还可以成为老师的帮手。

1.3具有科研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武汉轻工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常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和“基础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在学校学分制建设上下工夫。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才环境和运作机制,具有个性化灵活性可选性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条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将创业者成功的经历的视频影片作为教学资料,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意识,真正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武汉轻工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自主创办武汉无穷大公司,拥有一个勤奋工作创业团队,经营范围:出售笔记本电脑等。经营规模已经达到100万资金,毕业后即在武汉买房。创业者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敢于迈出创新实践的步伐,是一个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业的典范。

2.建立科研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2.1上海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2.1.1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和见习的力度。

各高校要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引导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积极落实有关创业培训的费用补贴。

2.1.2加强对有创业意向{校毕业生的咨询指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所在地区高校的合作,积极组织开业专家在高校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开展创业主题咨询活动,努力营造高校良好的创业氛围。

2.1.3加大对自主创业{校毕业生的扶持力度。

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和小额贷款担保对从事科技、创意等各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前的融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扩大到毕业两年之内的高校毕业生。

2.1.4成功创业的{校毕业生优惠政策。

在18个月的初创期内,符合条件的给予有关房租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贷款担保及贴息的扶持。对从事农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吸纳就业情况,给予专项创业补贴。

2.1.5大学生注册公司零首付政策。

上海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带上身份证和大学毕业证,就可以到上海市各区县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零首付”的方式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2.1.6创业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并根据创业组织在贷款期间吸纳本市劳动力的情况,给予贷款贴息的扶持。

2.2国家对大学生科研创业的政策

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绿色通道。

2.2.1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激励。

要全面梳理现有创业、就业有关政策,把扶持政策统一到“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导向上,把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把创业项目开发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把毕业生创业与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相结合的创业机制。

2.2.2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

一是培养创业精神。让毕业生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强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丰富创业知识。三是加强创业心理辅导。通过培训树立创业自信心。四是提高创业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如何把握商机、如何组织创业团队、如何充分发挥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

2.2.3建设创业基地,加强创业扶持。

政府要鼓励多方投资,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理清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技能。通过聘请知名企业家、毕业生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组建自主创业导师队伍,根据自主创业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咨询、技术、管理、政务等项指导和服务。

2.2.4规范执法行为,创造创业环境。

要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打破行业垄断,凡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业,都要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让各种所有制经济获得平等竞争的权利,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3.结语

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潜质,需要学校的指导,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只有将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好,才有可能真正见到实效,解决目前大学生岗位少、薪水低、就业难等问题,积极响应政府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为祖国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静.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及管理体制探讨[J].科教文汇,2009(01):38.

[2]周立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40.

[3]李文阳.浅谈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160.

篇6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目前,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创新创业能力较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思考能力缺乏

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习惯于老师讲授知识后做题练习巩固,当在课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时,学生往往不愿独立自主思考,而寄希望于网络搜索已有答案或直接等待老师解答。工商专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结果是学生知识浅层次的了解到基本理论知识,没有深刻领会和创新。

(二)创新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工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之一,主要学习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市场调查与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需要学生结合市场环境和企业情况,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并加以创新。但是大部分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将所学与实际相结合。

(三)创业创新动力不足

通过调查,84%的高职工商专业学生认为刚进入大学时对学习专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甚至有36%的学生有创业的初步想法。但随着大学学习的推移,大部分学生只是期待毕业后能有份稳定收入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也呈现出自信心不足、满足于现状,不愿也不敢去尝试创新。

二、提升高职工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参与性和互动性

首先,完善高职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高职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对其他课程也规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比例。创新创业类课程应普遍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比如开设《模拟公司创办与运营》、《企业沙盘经营模拟》等课程,学生在这类课程中逐步了解到创业基本流程和方法,也体会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在开设创业创业类课程的基础上,其他专业课程也需要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建议老师采用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以规范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其次,加强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大部分职业学院的老师毕业于高校,对企业的实践缺乏认识,教学方法多采用理论传授的形式,从而也无法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兴趣。鼓励老师进行企业实践,吸纳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能推动专业的课程改革,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再次,推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能让老师聚焦于将课程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在这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就需要认真分析工作情形,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项目实施过程同时也能启发学生对于工作任务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现实训实践情景性和真实性

首先,高职工商专业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将实训实践过程依托于企业的真实场景。高职工商专业学生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是行政助理、人力资源助理等岗位,主要针对企业会议组织、人员招聘与培训等工作任务进行实践。学校如果能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先由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部分实际工作再逐步过度到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要求其主动思考并创新实践,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提高创业实践类实训要求,督促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工商专业创业类实践实训主要有模拟企业创办与运营实训和企业沙盘实训等,这一类的实训要求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分析调查市场后创办企业,并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经营企业,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激情。但是,从以往的实训实践来看,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还是有30%的学生并没有实际参与企业的经营运作,他们属于团队的“免费乘车者”,不需要付出劳动却可以享受团队成果。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积极创新思考的动力,因此在实训评价中应采用对个人表现与团队表现相结合进行评价的方式,以激发大部分学生创业激情。

(三)打造专业竞赛常态化和普遍化

高职工商专业专业竞赛大部分也采用企业沙盘比赛这一形式。但是只有少部分参与竞赛的学生会对比赛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这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创新思维还是创新实践的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不参与比赛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实践和思考。高职工商专业要普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将小众的专业比赛打造成常态化、普遍化的大众比赛。学校可以利用专业协会的力量,鼓励协会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比赛,比赛的形式可以采用晋级制,由海选到初赛再到复赛逐步展开。这样既锻炼了专业协会学生组织创新的能力,有大面积的在学生中开展了专业竞赛,使得参与比赛思考创新创业成为学生中的流行文化。

三、总结

高职工商专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适合企业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就需要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专业竞赛多个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

英语教育不是自我封闭的学科和课程,它不仅遵循内部二语习得或外语教学的规律,而且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且与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外语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也不一样。

一、问题的提出

1.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近些年,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但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毕业时就业压力加大。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出现供大于求和产销不对路的现象,由于各大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而且又逐年扩招,英语专业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就业情况更加严峻。同时,随着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员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英语。此外,还有许多海外留学者的不断归来,英语就业市场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再者,由于英语功能发生转变:外语己经不只是作为单一的专业而学习,而是作为一种工具被应用。而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面狭窄,学生缺少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之与市场需求脱节。

2.英语学科的存亡问题。早在1997年,《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北方课题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39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外语技能基本满意,但由于盲目扩招,人才市场供求规律扰乱,培养质量下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技能的强化和职业语言日益呈现专业性、技术性、情景性等原因,用人单位对其整体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的评价相对较低,其结论是毕业生单一的外语模式已经不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针对英语专业的渐渐萎缩,招生规模日趋减少,后来甚至有专家大胆指出英语和计算机这类专业将会消失,现在看来这不是危言耸听,危机已然出现。

3.英语专业教师的职业规划问题。伴随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艰难困境,英语学科的尴尬处境,英语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英语专业招生规模日趋减少,班级数目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原来庞大的英语专业师资队伍急需“瘦身”,而且高学历高水平的海归留学者日益增多,该领域已经在某些高等院校执行优胜劣汰的市场淘汰机制。

二、 问题的解决方法

1.提高思想认识。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我国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俱增。在这良好的英语需求大环境下,我们也应该看到与英语专业相关的问题――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英语专业教师面临下岗,英语学科岌岌可危。追根溯源,我们应顺应创新创业应用型大学发展需求,转变思想观念,去除传统且已陈旧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教授英语技能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现状,杜绝闭门造车。为此,英语专业只有与其他职业或专业融合起来,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他们既需是专于英语,又需是通于其他学科。这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注重个性教育。为了避免第一部分提到的供大于求和产销不对路情况,英语专业学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英国文化委员会于1994年至1995年进行的一项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问卷调查在关于英语学习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将是英语类学生不再单单学习英语,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的现象。

北方课题组的研究足以表明: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既关注英语运用能力,又注重其他专业知识水平。为了培养适合市场的有用人才,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就得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比如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再学一门别的专业。学科的交叉有助于学生把英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得他们能创造性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开展个性化教育为基础,充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个性并使之自由正确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探索有利于充分提高每个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个性人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正如上文所言,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失去多年从事的英语教学岗位的危险,但是巨大的挑战也意味着潜在的机遇。事实上,根据“English 2000”问卷上关于英语的世界地位和使用方面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未来50年内,英语的世界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经济全球化使英语已经成为一门被世界所拥有的国际语言。以此为前提,在社会、学院及学科的压力和推动下,英语教师即可乘风破浪,修改原有的职业规划,实行专业转型,成就自己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

4.改革课程体系。基于观念的转变,注重个性教育,以一个优秀的“双师型”英语教师团队为保障,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起步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调整英语技能课的课时,并用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27-01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为设计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无缝对接,毕业生就业率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为解决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养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型设计人才。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提倡将第一、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提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的教育模式;三是专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仍然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创新创业教育还比较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面都需要优化。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没有以岗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艺术设计学生进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学校设置的课程很宽泛,学生学到了很多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但是没有强化岗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陈旧。高职院校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模式设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政治》《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为公共基础课;《绘画基础》《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为专业基础课;《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版式设计》《广告设计》等为专业特色课。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没有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现代设计企业要求设计人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性思维,采用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学生也不能把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联系在一起。

(三)实践教学不足。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校内实训主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公司仅限于参观、考察,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司的设计项目。而且学生对生产工艺和材料了解甚微,在设计过程中,不能考虑到材料和工艺对产品的影响,容易出现设计和产品要求不一致。实践教学均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几乎没有涉及。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学校网页、广播站、报纸、论坛等媒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校园蔚然成风。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展示设计作品、创意大讨论让学生和教师们在创新方面开展互动交流;邀请业内创业者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学习和借鉴创业者的经验和技巧;举办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二)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课程贯穿到教学过程中。适当开设史论、人文、人格塑造、公关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工艺和材料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熟悉产品的使用材料和生产工艺,为设计奠定基础。

(三)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通过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等方式,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中实验室、实验设备、专业资料等都采用开放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和老师有足够空间展开工作。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熟悉设计但是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时难以做到游刃有余。因此,学校要采用聘请和自主培养等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教学需求。一方面学校邀请专家学者、业内精英担任兼职导师,向学生传授行业动态,设计新技术、新材料,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另一方面,组织本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的运营情况。

三、结语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文化知识、创新创业经验、专业实践方面进行长期积累。只要高职院校充分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静,刘永平,李运芝.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课题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3,40(3):169-170.

[2]哈艳,高向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6):148-150.

作者简介:

篇9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论文认为应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新型“1-2-3”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推动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经济形势对国家战略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也对其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现状,研究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形势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市场营销专业又具有很强实践性,具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础优势,更应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如何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1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更需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所谓“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备“创业品格优、创新意识强、创业知识素养高、实践技能精、组织协调能力强”等素质的人才。具体来说,“创业品格优”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有团队合作意识,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创新意识强”关键就是要培养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要敢冒风险,敢创新路,敢于在创业和科学的大道上百折不挠地前进;“创业知识素养高”就是要掌握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关键是具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精”就是实干能力要强,要有处事的实践经验和技巧,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组织协调能力强”就是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事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一定要将这五个方面综合。

2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特色各高职院校制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人才的范围较大,针对性不强,缺少特色和个性,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2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仍是三段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样的教学计划中营销类共性的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目前高职教师授课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并且只限于案例、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甚至连项目模拟教学或者情景再现教学都不能实施。授课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大部分教师授课只限于使用幻灯片,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4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僵化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依托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构建,考评方式也多以试卷、论文等方式进行,更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过于薄弱,难以考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5教学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目前,在高职的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教学管理过严过紧的问题。各系部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后,实施课堂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学计划,教务部门对教师课堂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教师主要精力被锁定在“课堂”内,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形成了一个脱离市场和社会的封闭教学体制。

3构建创新创业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3.1广泛市场调研,开放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中占据全局和统领的地位,构建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的教学保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应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后,重新确定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作为一条主线,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凸现培养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设计“自主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的学分要求,用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和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和创新,这将为学生将来的创业和创新,准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和过程经历资源。

3.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重在培养营销实践能力,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为两个模块:基础学习模块和创新创业学习模块,基础学习模块主要包含营销理论课程和营销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学习模块主要包含创新创业课程群、模拟创业项目训练和弹性在线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心,可以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大环节,再结合课程实习、与营销实践方面的专家互动交流、兼职训练,策划训练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另外,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有营销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前沿信息,还要有相关专业横向延伸渗透的课程,增设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建立两个教学模块,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能把营销知识和技能与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技能。

3.3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传递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也可以推行项目训练教学、现场模拟教学、销售现场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可实施“弹性在线教学”、“理论+创业项目实战推演教学”,建立线上线下创业基地,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施全员网络互动教学等。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可以实施“本校教师+企业专家联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专业化创业教育,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营销策划、创业计划书、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大赛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提高。

3.4实施创新创业考评体系,建立并完善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机制在考核形式上,改变单一的考核形式,构建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等能力,探索多种考核途径,力争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学科竞赛、创业业绩等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评价主体方面,让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师、企业、家长、学生作为主体,按不同的比例来评价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生最终形成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的发展。

3.5保证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行之有效对学生实行学分管理,并规定在总的学分中来自实践学习方面的学分不得低于40%,实践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及各种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的企业实践实行双导师制,既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制定政策,既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又把教师职称评定与教师企业实践相结合,督促教师深入企业,使师资队伍的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4结束语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是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构建新型“1-2-3”创新创业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营销人才,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昭琼.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资讯,2011(21).

[2]袁胜军.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3]付萍,谢爱平.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4]吴飞美.浅析高职高专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一个涵盖范围十分广泛的专业,同时也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总是追求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水平的实际需求。在电子商务领域中,企业对从事该行业的人才往往有更具体的需求方向,要求其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商务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对人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也有着一定要求,这意味着电子商务教学需改变传统固定的教学理念,结合市场岗位职能方向合理规划教学方案,使其更符合当下企业对人才职能的需求。

二、电子商务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理念

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学生在学习固有的学科知识时,需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新的技能,将所学知识变成一种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创新能力主要以实践培养为主,教学以组织团体进行实践与创造为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逐步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创造力,改变学生过往盲目跟随教师教学的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创业能力上,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职能发展又存在较大差异,创业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时,对该专业的学习意识仅仅停留于未来的就职道路上,对创业未存在明确定位,甚至对创业无任何规划,这使得学生对电子商务岗位的运营与操作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去运营该岗位,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创业能力的培养需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始,再逐步过渡至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具有足够的实力去创造自己的事业[1]。

三、电子商务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定位出现偏科

从整体教育过程来说,创新创业能力属于相同的能力领域,因此在实践方向上其路线也相同。而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上,许多院校将该能力培养分为了两个方向,将其定位于不同领域进行实践教育,以独立方向为教学指标,这使得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达成统一方向。同时,许多院校在面对当前学生的就业压力时,其教学方向也会更偏重于创业教育,使得创新教育缺乏指导,导致教学出现了偏科问题。

(二)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缺乏层次

创业是一项新的职业创造过程,在实际的创业领域上,所适合的人群范围十分小,对创业者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而创新能力则适合所有学生群体,其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道路也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同一个教育领域,且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时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侧重点教学,对不同行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学中,教学方式极少以个体差异的培养方式进行。

(三)教育体系缺乏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其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范本为主,根据教材内容来完成对学生系统知识与系统技能的培养,教学方式十分单一,且教学范围也十分有限。创新创业能力虽在许多院校均得到有效开展,但其教学内容却未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衔接,且创新创业课程也未融入专业教育中,教学体系存在缺失。

(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是一个既有实践教学又有理论教学的综合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里,教师的教学方式仍以灌输式为多见,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被动。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需求准备教材资料,在教学时将准备好的知识授予学生,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缺乏独立思考,对知识仅仅是一味地接纳,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给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与影响。

四、电子商务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将育人放于教学中心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在教学中做到育人,在服务理念中做到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教学融为一体,做到全程式教学,减少分支的教学模式,将其以更集中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时,需将学生放于培养的中心,根据专业教学所需对人才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并逐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在教学体系上,教师需根据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向进行构建,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扩大教学范围和教学深度,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学校可聘请当地的企业家进行讲座访谈,由企业家分享自己创业过程的心得与进步,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有所了解,在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将创新意识融入专业理论教学中,并在实践教学过程里突出创新理念,将创新意识渗透于各个阶段中[2]。在打下基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群体进行创业规划,以竞赛的方式来评比每位学生的创业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基于以上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需为学生准备相应的企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考验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在电子商务课程规划上,高校需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电子商务课程整体课程进行教学。课程规划以就业指导课程与网络创业为主,通过课程的融入使学生全面认识职业方向,具备一定的基础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可将当前各个有名的企业家如马云等人物的创业经历和创业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激励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将电子商务课程作为一项职业进行教学指导,摆脱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当成职业人士进行指导,开展创业活动,如创业理念设计、创业新渠道、不同规格的企业创业途径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教学达到双重效果。

(三)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一个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突出专业特色外还需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对学生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融入模块式教学方法。例如,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图像处理实践中,教师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盲目跟随、模仿操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将以往教学的侧重点进行转移,转移至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以科学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抠图知识时,该图像的处理方式有许多,教师可提供照片给学生,让学生事先对图像进行抠图处理,自主完成抠图过程,通过学生对抠图处理的训练,学生能够了解抠图的特点,自主总结出抠图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像进行抠图操作,掌握不同图像的抠图处理方式,在学生掌握抠图技术后,教师可引进企业真实案例,将企业logo或其他图片的制作融入教学过程里,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在创业教学上,教师可将企业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摆脱以往对教材知识的依赖性,并将教学范围扩大至实践当中,培养学生成为实践型人才。教师可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需求融入网络企业案例,如网络企业的销售渠道、网络平台的创新设计、网络营销方案策划等,将网络创业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由学生进行组团策划,由小组内的不同角色进行分工与实施,在团队协作下完成初次创业。例如,教师可布置一个网络订餐软件任务,学生可组成小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工,由同学A对网络人群的饮食爱好进行调查,由同学B对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习惯进行数据统计,由同学C对该网络订餐APP的运营结构及流程进行掌握,由同学D对该APP的市场竞争对手和风险作出评估,最后由学生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合理规划网络订餐软件,在基于市场订餐软件的缺陷与优势上,创新出更完善的软件APP。

(四)构建竞赛课程

电子商务教学是一项考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外,还需构建相应的竞争模块,针对电子商务的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开展一周一次的模块竞赛,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模块竞赛主题,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针对图像处理、网络创业等教学环节将其划分为模块知识点,为其设计竞赛内容与竞赛标准。另外,教师还可将各个模块知识组合成项目内容,在组合过程中以突出创新与创业能力为主,由学生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逐步实践,完成项目的基本运营。如,教师可将网络店铺中的商品图像处理、商品拍摄、营销策划等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践任务。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未来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同时这也对就业人员的职能水平有了更高需求。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当前电子商务市场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对该职能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有着明确定位,从而结合实际教学,将各个市场需求融入教学当中,为学生群体构建更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案,使教学方向与电子商务职能方向形成良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梁林蒙,杜永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以西京学院陕西省电子商务创新实验区为例[J].知识经济,2013(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