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管理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 研究进展 未来趋势

系统名为数据库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 DBMS)指的是提供对各种数据进行管理服务的电脑软件系统,此服务有数据的对象定义、数据备份和存储、数据更新和访问、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还有建和和维护数据库等。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目的即是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收集、管理、加工和利用随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产生而来的数据,用以提升企业生产的整体经营效率,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所以,企业信息化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整是数据库,数据库也是大部分的企业的信息系统之核心。所以加速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于剖析数据库的管理系统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

数据库管理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60 年代早期的人工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 70 年代的文件系统阶段,第三阶段是80 年代出现到90 年代初成为主流的关系数据库,第四阶段是目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1. 人工管理阶段

早期的数据管理是人工进行的,当时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科学计算的,输入数据运行后,不保存数据,只要计算后的结果。

2. 文件系统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后,计算机超越了只进行科学计算阶段,已经能处理非数值数据。数据可以实现长久保存,并且实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的分开,减少数据的物理组织。数据可以实现多个应用,实现数据的重用,不同的程序,在了解其文件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重复应用。文件组织多样化,可以有索引、接散和散列等文件,缺点是数据冗余度大,文件和应用程序关联度大,不同程序应用时,重复定义重复存储,不能共享,造成冗余度大,数据联系弱,文件中的数据组织记录由字段组成,内部有结构,但是,文件之间是孤立的整体,也没有反映现实间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应用上,很难能适用不同的应用。

3. 关系数据库

随着80 年代到90 年代,一种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并且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称为关系数据库,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模型来表示。目前主流的关系数据库有Oracle, SQL, Access, DB2, Sqlserver,Sybase等。

4. 面向对象数据库

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指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限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 数据模型和数据序发展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随数据库系统发展而发展的。自数据管理进入系统管理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发展产生了层次数据库系统、网状数据库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系统。这 3 个系统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数据模型理论上的,数据模型是一种限制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在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分别表达描述,分别以数据、信息或记录等表示的。数据模型主要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等。

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形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维护而建立的。其功能主要有:数据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数据结构化统一管理。这样在统一的数据模型表示上,数据可以面向整个应用系统,容易维护扩展,数据冗余少,实现共享,较高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独立,将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提供了对安全性、完整性、并发和恢复的控制。

3. 数据库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组织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 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数据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应用越来越复杂, 会涉及应用服务器、Web 服务器、其他数据库、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第三方软件等, 数据库产品与这些软件是否具有良好集成性往往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 数据库向应用软件方向发展

随着用于在线事务处理 OLTP 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专业化发展,会出现管理要求不高,价格相对低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进行集成,相当方便的指导初学者了解安装和管理,向导自动完成许多任务调用的智能功能,使得 DBMS 易于安装操作和管理。数据库开发商还进行远程管理功能的开发,富有经验的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从其他地方来监视和管理数据库,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是数据库开发商来为用户处理问题,这使得DBMS 的管理要求降低,随着用户对应用开发商要求的增加这种趋势将会持续。

2. 数据库和网络结合起来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许多 DBMS开发商把产品发展方向定为 Internet 数据库。这些开发商正设法赋予数据库网络连接功能,扩充对网络上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和操作管理功能。通过设置 Internet 网络接口,如支持 HTTP 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DBMS提供许多与网络服务器功能相匹配的功能以实现与网络的连接,其趋势朝 DBMS 拥有网络地址的方向发展。DBMS 开发商认为 DBMS 是替代由网络服务器担负的数据和文件存储的最好工具。随着网络商业化的发展,将开发出在 DBMS 上进行存储的方法,并将取代目前把多媒体数据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的做法,同时 DBMS 还会具有传输控制和数据集成能力。

3. 数据库的优化存储

以前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是把数据放入数据库保存,而现在则是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DBMS正在进行数据存储的优化,如增加并行处理位图序列化改进队列算法,预合计改善批量装载能力等主要的功能。DBMS开发商已经开发出数据存储的优化技术,但要达到最终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过渡期主要的DBMS开发商转向建立新的数据存储功能,并作为其 DBMS 产品的可选功能。IBM 的 DB2,OLAP Server 把 DB2 与Hyperion Solutions公司的Essbase数据库集成起来。Oracle Express Server 采用从Information Resources购买的快递Express技术,它们都能存放和管理多维数据阵列并具有直接分析复杂相关数据的能力。

4. 数据库技术发展高端化

数据库技术一直是社会现实需要作为推动的,现代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已经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这样的现实需求推动着数据库技术从以前的专门的技术领域走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领域,走向企业等生产业务决策等前台。要求数据库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信息服务、到业务本身管理,甚至到知识和决策。这就产生和发展了相应的技术,比如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库专家系统、能处理和控制大量的生产信息和资源的数据库技术如 ERP。

参考文献:

[1]徐红梅.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 微型机与应用. 2006; (10):11-13

[2]萨师煊, 王珊. 数据库系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1-37

[3]蔡立军, 翟亮. Oracle9 关系数据库适用教程[M]. 中国水电出版社. 2004;25-41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造价管理,如何保证我国建筑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筑造价管理的含义分析

所谓建筑造价管理是指对建筑工程全部投资的费用和价格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投资费用管理也属于投资管理,它是建设单位为了实现投资目标,以设计方案为参考,计算、预测并确定工程造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包含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投资费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属于价格管理,价格管理也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价格管理即建筑施工方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前提下,通过确定造价、控制成本等方法,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它反映了微观主体按照有关的价格规律,对价格进行调整和预测,最终调节生产活动的过程。宏观价格管理是指政府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各种手段方式,对价格进行科学的调节和管理,以此来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建筑造价管理的特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加强对建筑造价的管理工作,进而降低施工成本,使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熟悉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实施合理的成本控制,可以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建筑施工单位才不断地加强对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当前,由于我国建筑造价管理起步较晚,多数采用国家直接参与管理的方法,对建筑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费用和预算定额的有关规定,并明确规定审批管理等工作的权限,以此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以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施工单位造价管理工作中,对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的前期工作缺乏重视,造价管理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后期阶段,这就容易造成工程成本超出预算。此外,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竞争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技术性人才较少,人才的不足给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滞后。

三、我国建筑造价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建筑造价管理部门而言,在建筑市场不断的发展中建筑造价管理始终具有很高的重要性,而要使建筑造价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依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根据多年的工程造价管理经验,现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是阻碍了造价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采购能力亟待提高

建筑材料和设备对建筑行业影响极为重要,而对于材料的采购则与建筑造价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建筑造价管理不当就会造成企业采购能力较差,必然会引起建筑单位经营成本增大,而材料及设备如果不符合标准,则会致使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给企业的名誉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合同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对合同条款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对相关合同方面的法律认识不足,对合同条款所具有的严密性未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现象将直接导致很多造价管理中法律问题的产生。

(三)建筑造价管理失真

建筑造价管理过程的控制失真,始终长时间存在于建筑项目管理中。在建筑工程期间往往会出现预算超过概算、决算超过预算、概算超过估算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大多时候都是因为建筑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失真现象而引起的。建筑工程项目与一般的项目有所不同,它是一项持续周期长,规模体量大的工程。在具体进行造价管理中通常存在主动控制力度较弱,而往往应用被动控制的造价管理形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图纸方面预算重视程度不够,单纯对建筑结算比较重视。

(四)轻视建筑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在建筑造价管理中有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忽略了对建筑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因为我国早期发展所遗留的某些问题,目前在建筑市场中,我国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竞争。一方面,在建筑有关材料质量评定中仍旧存在不依据相关标准审核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还存在仅仅依靠价格最低进行竞争的现象。目前,为了牟取高额经济收益而进行串通的恶性事件在个别地区仍旧存在。

四、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消耗费用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有的大型建筑工程可能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造价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科学的解决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预测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已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建立自己的造价信息网,把部分同建筑造价管理有关的政策到该网站上,也能够建立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各类造价管理软件,以此来达到建筑行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进而使建筑行业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建立建筑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可以为建筑单位和政府急时提供所需信息资料,可以将造价管理相关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对于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建筑市场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建筑市场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市场行为还有待规范,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建筑行业的法律体系,建筑行业发展滞后等。所以,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的法律体系,并利用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建筑行业市场行为的约束和管理,以此来制止各类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好建筑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进而规范建筑市场的各项活动,确保建筑行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建筑价格将实现计划向指导性价格的转变。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预算定额管理方式,不能仅仅以计划价格为指导性价格。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尚未成熟,政府对建筑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能够有效调节建筑行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不再仅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行业的造价管理工作也逐步发挥作用。

(四)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中造价审核工作将逐步正规化。造价审核工作主要是以计算工程量的方式,来考察预、结算是否正确,费用是否准确。审核工作的正规化主要表现为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招投标书、工程变更签证等资料的正规化,建筑施工企业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来计算工程造价,审计部门严格进行计算审核。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审核逐步正规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快造价管理改革,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同行业发展的差距,从而建立科学的造价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市场化与科学化。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建筑企业在改革造价管理体制中,必能立足市场,循序渐进,最终推动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艾. 浅谈建筑造价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4,03:13.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精细化管理;策略

1引言

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内部的管理也逐渐细致,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合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合同精细化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是人们的意识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合同对于当前企业活动的重要性,也有不少企业在签订合时过于随意,甚至管理不规范等已经成为基本现象,这也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如何将合同精细化管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成为众多合同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内容,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2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对于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强化企业内控机制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但是一些企业尽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依然没有达到相应的目标,主要还是由于当前的管理机制不够规范,导致管理人员在执行时缺乏系统化管理理念,即使是资历较老的企业也可能无法做到合同精细化管理。施工企业中的合同归属于经济当中,而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管控,因此,“合同”便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与承包企业双方合法利益的支撑,也成为施工企业监督各项建设环节的主要依据,企业的经济往来都离不开“合同”的身影。在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之后,施工项目中的各项计划以及验收指标都要严格执行合同内的条款,以此保证工程质量。企业对于合同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可以侧面反映出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后续发展当中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保证施工企业可以处于平稳发展当中[1]。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看,科学化管理主要从规范化、个性化、精细化3个方面着手,其中,精细化管理在规范化管理的角度上逐步注重程序化以及信息数字化,运用更加规范的形式管理施工企业中的合同,降低企业需要支付的管理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以此实现企业协同管理,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合同精细化管理在施工企业发展管理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工程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势必会与政府、业主、监理方等方面相互沟通,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合同”就成了一种“契约”,以此来保证相关方面的权益。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管理人员在制定合同时,要考虑到合同涉及的内容是否具有涵盖面广、综合性较强等特征,以此判断施工企业合同制定是否符合精细化管理需求,为后续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2]。

3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精细化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企业并非脱离于社会生存或发展的个体,而是受市场、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建筑企业在制定合同时,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制定合同时可能存在沟通、合同内容不严谨等问题,导致工程合同缺少了原本的效益,从而给企业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一定隐患,甚至可能阻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进程。首先,项目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经济效益是维持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一些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味追求企业所承包项目的数量,或者竞标规模较大的项目,在投标当中只关注工程规模,没有考虑到项目后期的经济效益。而且当前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采用较为单一的业绩考核形式,一些工作人员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指标,可能会片面、盲目选择工程项目,没有从经济效益、综合情况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考核,也没有考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可能在多个方面都欠缺考虑,将“中标”设立为唯一的“工作任务”,从而导致所制定的合同没有从当前的市场发展情况、人力等因素着手,忽视了合同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给后期的工程施工埋下隐患。这种企业管理形式可能造成企业管理的项目出现亏损情况,相关的利润也在大幅降低,从根本上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也背离了合同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其次,合同制定初期存在问题,再次修正出现沟通问题。一部分企业在制定合同内容时,只是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制定施工合同,并没有深度研读或者分析相关内容,导致合同内容没有完全表现出基本诉求,因此,在制定合同时可能存在歧义。这一行为又会导致施工企业对合同进行改正,但是在与对方企业沟通时也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实际企业在合同管理上管理质量低下或者沟通不畅,甚至一些企业将修改过的计划直接交由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按照已经修改过的数据进行施工,但是计量部门却没有得到相关的书面报告或者消息,经常出现后续补签相关资料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合同管理成本大幅加大,而且施工项目也可能面临着延长工期等问题,最严重的还需要支付巨额赔偿,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隐患,也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施工工程的管理难度[3]。再次,施工企业当中缺乏具有法律素养的合同管理人员。企业在制定以及审查合同时,必须请具备法律素质的管理人员到场,合同的签订以及管理人员会成为相关制度的直接实施者。这也促使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招聘或培养具有良好法律观念的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支出成本,很少单独聘请法律专员,一般是请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签署或者审查合同时粗略翻看其中内容,但是自身却没有能力对内容进行评判;也有的企业没有对制定或审查工程合同的人员进行资质审核,由于这类人员本身专业能力不足,很容易导致工程合同内容丧失法律效力,无法保证工程企业相应的利益,这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而言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合同条款存在漏洞,不够严谨。很多施工企业在制定合同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导致合同内容不够严谨,履行期限不明确,这不仅导致合同失去了原本的约束效力,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潜在隐患。合同内容当中对于质量验收标准以及基础要求缺乏明确性,也有的合同当中虽然有明确条款,但是不够具体,缺乏一定的可执行性。还有的合同条款可能对于违约情况的表述较为模糊,从而导致一方受到合同的约束程度较低,即使违约也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甚至在一些项目中,材料供应商与承包施工队没有在材料价格上达成一致,或者对计量单位没有进行进一步明确,导致双方理解的内容出现不一致等情况,严重影响到项目的正常推进,也影响到合同精细化管理水平。

4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建议

4.1建立精细化合同管理体系

从当前的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针对当前施工企业工程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实际情况,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关注合同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正在进行项目的操作细则,规避因合同方面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全面了解工程项目的情况,并且建立可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的精细化合同管理体系,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管理合同的相关部门,并且采用精细化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内部的合同有专人专处看管。与此同时,企业在执行合同时,也要注重将精细化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将合同整体的管理内容进行“拆分”从而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为其运转提供方向。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要将所有的合同落实到书面上,方便管理人员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工程中的各项活动都可以在相关规定中执行,管理人员在遇到相关合同事宜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精细化合同管理上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帮助,企业除了吸纳法律人才,也要为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或者鼓励这部分人才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等形式,逐步完善自身的法律知识,并且结合施工企业当前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除上述内容,工程合同当中也要注重施工设备、采购等内容的制定,并且请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员对合同执行人进行相应培训,强化合同中重要条款的解读程度。管理人员需要将授权文件及时盖章或签字,并将此作为书面文件存储到企业中,保证所有文件都有据可查。有条件的施工企业也可以采用数字化管理形式,将所有材料都收录到计算机当中,这种管理方式更有利于资料的查询以及提取,大大提升办公效率,更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施工企业需要签订合同的方面较多,每一份合同都有其相应的法律效力。例如,在签署勘察设计合同时,需要请业主与承包主共同到场,明确自身权利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质量要求,并且按期支付相关费用。针对不同方面的实际需求,施工企业要积极制定相应的合同,并且在其中明确工程范围、工期、自身职责、对方职责等内容,充分保证双方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

4.2完善相关制度,推行权责利项目合同管理模式

在签订合同时需要对双方企业的从业资质进行审查,保证双方有能力按照合同内容履行自身职责,而且合同内容要充分遵守当前的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涵盖任何强制性内容。最重要的是,合同内容要更加规范,具有高度的参考性,切忌用词模棱两可,以免在后期施工中产生争执,给施工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从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上来看,企业首先需要将项目经常产生的利润作为首要管理目标,并且及时设立相关的管理人员,以此为中心落实合同精细化管理体系,按照项目实际的责任划分,将原本的“权利”拆分成“权”和“利”,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自身职责。与此同时,合同精细化管理也要按照项目合同责任制内容进行划分,实行动态项目管理机制,保证施工项目时刻处于监管状态当中。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虽然施工企业在合同公正等方面没有强制要求,但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以及施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在合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及时对合同内容进行更正,以此保证合同精细化管理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管理人员除了要推行权责利项目合同管理模式,也要重视招投标相关的工作,全面落实管理内容。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形式下,施工企业可以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保证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有效性。

4.3加强合同风险规避,实施合同内容审核制度

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以室外为主,受到的影响也会比其他企业多,因此,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自然天气、地质灾害等影响,导致建筑施工无法如期开展。这一问题也导致实际的施工工期延长或长时间停工等现象,这也导致施工合同内容与实际产生较大出入,施工企业为了可以继续履行合同内容,在行政管理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虽然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对于这部分内容没有做出强制管理,但是对于施工企业来讲,为了可以保证企业在项目当中的合法权益,就需要保证合同在项目期间可以得到执行。如果施工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在施工过程中决定变更合同,或者更换设计图纸等,施工企业首先需要将需要变更合同的原因以及实际情况上报给相关管理部门,待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后及时签订相关手续,如果工程存在赔付等情况,也要及时收集相关资料以及证据,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赔偿申请,降低企业需要承担的赔付风险,如果需要停工,双方也要及时签署书面合同,明确停工原因,并且按照法律程序进入后续的流程。在开始施工前会与相关的保险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并将其纳入合同精细化管理工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降低施工当中的风险程度。

4.4加强项目施工分包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分包合同管理上也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合同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时明确分包合同中各方的责任,以此将合同当中的内容进行精细划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任何一项施工项目都需要签订相应的承包以及发包合同,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管控,或者忽视其管控作用,就可能导致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人力资源等出现问题,不利于后续的合同精细化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企业首先要严格筛选分包企业的资质,并注重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筛选出更适合当前项目的管理人员。此外,合同管理人员要对分包合同及时归档,方便后续的跟踪管理,以此提升建筑施工项目合同精细化管理程度。

5结语

综上所述,从施工企业角度来看,为了解决合同精细化管理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企业内部首先需要设立相关的合同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流程,与此同时,企业也要采用相应的管控措施,防止合同在制定过程中出现纰漏,为施工企业的后续发展带来隐患。从当前的施工企业发展来看,合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工作当中重点内容,企业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结合新的管理方式,提升合同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施工企业因合同问题带来的风险,保障企业各项事宜平稳运行,并且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美莲.施工企业建设工程合同财务风险管理[J].质量与市场,2020(17):16-18.

【2】王英燕.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与风险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9):295-296+299.

篇4

我国建设领域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监理工程的实行,文章主要分析监理工程对建设工程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监理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法制;规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呈迅速发展的趋势。但日渐增加的工程建设中,常常会有不足之处,给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监理的研究力度,规范监理行为,促使监理水平得到提升。

1工程监理的发展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合理实施工程监理制度,能够使建设单位更加社会化与专业化。在工程建设中,监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监理作用通常表现在下列一些方面。

1.1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化

监理通常出现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期,使投资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决策时期的工作不但可以使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降低投资决策失误的概率,使项目的投资与国家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1]。

1.2使工程建设多方建设行为得到规范

工程监理企业应是社会化与规范化的,在工程实施的阶段就参与进工程建设中,并约束多方建设行为,工程监理企业的任务是根据委托合同监督管理参与到工程建设多方的建设行为。结合控制事前、事中和事后,能够对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规范且有效地管理,尽可能防止不适合的建设行为出现。

1.3建设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得到保障

作为特殊的一种产品,建设工程不但拥有常规产品所包含的质量特性,它还有一些额外内涵,其中包括有可靠、安全、耐久以及经济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几点[2]:评价方式特殊性、波动幅度较大的质量、终检局限性以及质量隐蔽性等,这就使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不能仅立足于政府的宏观监督以及承建单位的内部管理。监理工作的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就能够被不但懂经济而且还懂技术的监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监督质量责任人立即实施合理措施保证使用与质量安全,防止遗留工程质量隐患。

1.4提升建设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建设单位期望质量标准与建设工程预期功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建设投资金额尽可能最低。对于社会公众及国家来说,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将工程本身的投资效益。将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有效实施。建设单位不但能协同监理企业将工程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5工程的使用价值与质量得到保障

在工程设计时期,工程监理企业进行专业且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对建设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质量以及功能提出更准确的要求,制定选取与建设单位需求的更合适的设计方案,从而使建设单位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以及功能方面得以实现。

2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分为监理试点、推进稳定、深化发展三个时期,目前已经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如下[3]:(1)在我国建设工程基础制度中,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已经形成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同时渐渐转变成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建设工程监理制度逐渐向法律化以及制度化的道路上前进。(2)目前,随着不断壮大的建设工程监理队伍,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在进一步的提升。快速上升的注册执业人员数目,表现了建设工程监理团队正在逐步扩大以及拥有更高的素质。(3)随着监理工作范围的逐步延伸,其包括的内容有电力工程监理以及房屋建设工程监理,另外还包含有通信工程监理以及铁路工程监理等,从投资决策监理以及施工监理逐渐转变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理。

3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3.1法制化与规范化

即便目前我国对于工程监理出台的法律规定不多,《建设工程管理规范》在一定范围里对施工时期的监理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在我国这个方面的法律不够先进,比较陈旧,特别是市场规则以及市场机制问题上。另外对于监理企业而言,其合同管理意识大部分都较薄弱,对于监理行为的管理十分不到位,对于该行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满足效果。

3.2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通常来说,建设工程监理的职责是对建设单位所带来的项目进行管理,作为工程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的所有时期都需要完成建设单位所委托的管理需求。实际上,大多都是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监理上,并且着重对工期的把控以及质量的监理方面,关于投资控制与合同管理所产生的效果是十分局限的。所以,施工监理应该顺应趋势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道路前进。

3.3国际化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迅速加大开放的过程中,国外企业逐渐参与到我国的建设工程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市场对我国参与的企业竞争给予了良好条件。但因国际管理与我国的监理企业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另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理还欠缺完善。这就要求国内监理企业接轨国际,朝着国际化发展前进。监理企业要借鉴国外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技术,从而使经验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3.4提升监理工程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就目前我国从事建筑工程监理的工程师而言,绝大部分都经过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监理理论的培训,并且需要在进度、投资、质量以及合同管理上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从业。但是在全方位监理工作的发展中,依然有许多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没能达到需求。并且,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是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监理工作道路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条件。因此要着重对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深入,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整体上将监理工程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不断更新知识技术,从而使业务水平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工程监理的意义不容小觑。如果想要使建筑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那么必须不断加强工程监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借鉴优秀的国外知识与技术,逐步调整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方法,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涛.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0-141.

[2]陈武.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7+151.

篇5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市场经济;挑战

一、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突显了“三超”现象,即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这种采用概预算定额来确定工程造价的机制的缺陷,是人工价格和机械台班价格固定化,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在工程造价领域中,源于市场形成价格的竞争机制很难实现。如何认识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第一,在传统模式里,最受重视的往往是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而项目前期的造价管理很容易被忽视,因此成为了造价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前期造价管理和项目质量差、工期长、“三超”现象、拖欠工程款、招投标不合规范等现象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阶段的决策失当,必然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合同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纽带。制定合同不规范甚至口头协议的现象屡见不鲜,合同管理的水平层次较低,处于松散、凌乱、相互之间的联系严重脱节,致使合同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降低。(1)旧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趋势。由于存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模糊,原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呈现出多头管理,各部门不能明确地各司其职的局面。从管理方法的角度来看,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按部就班地根据编制原则,价格信息,直接干预产品价格,导致建设市场的价格机制处于较为混乱的政府管制状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企业自主定价、价格由市场形成的模式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会引起难以调解的贸易争端。这种管理形式看似参与单位众多,其实追根溯源,并没有哪个单位实行全过程管理,项目法人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无法确立。项目法人的核心地位的确立是改革原有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是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使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问题。在当前,项目法人和施工企业的定价权利没有保障,甚至被部分剥夺,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2)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一门工程技术性极强的专业,工程造价管理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同时兼有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国际惯例上对此类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对这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的限定不是十分严格,导致了从业人员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从正规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毕业,他们的主修专业是经济投资、工程经济等相近专业。受专业知识所限,他们很难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而是仅仅停留在概预算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成为了制约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当前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高速膨胀,由此引发的必然趋势是工程造价管理愈来愈依赖于电脑手段。信息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成功运用在了工程造价管理中,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反观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上,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与国外先进水平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尤其是在搜集、整理和工程价格信息方面更是远远滞后。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数据库、编制出既能保证利润又具备竞争力的工程造价体系,是准确、高效、快速预测工程造价,尽快适应科学化、信息化要求的最佳解决方式。

二、应对挑战的举措

(1)改变观念。在国际惯例的指引下,各企业遵循政府制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依据企业内部定额和过往经验,采用完全由竞争形成的计价模式来自行编制价格。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必须着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改革定额的作用,实现工程造价的真正市场化。二是调整工程造价的费用构成。(2)加强法律、法规的作用。为加强建设工程管理,我国出台了《价格法》、《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这些法律对规范市场交易提供了依据,促进建立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积极贯彻落实,并加强自身的法律法规建设,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体系。(3)注重工程造价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是严格组织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二是普遍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继续教育;三是加强对外交往,借鉴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的成功经验,扩大自身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四是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具备全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西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TV738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迅猛的前进,国家公路主干线建设逐步规划实施并且取得了进展,组多地方都已经建成通车,我国贯穿南北东西的高速公路初级网已经形成。西南出海通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三个重要路段基本建成,三个重要路段是指京沈、京沪和西南出海通道。按照我国公路实施规划,完成长达36200千米并且五纵七横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将在2010初步形成。修建高速公路是解决交通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对修建完成的高速公路进行修护和维护,以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从而是国家投资效益达到最大化,而高速公路养护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金和技术。就资金而言,初期很多高速路段都刚刚投入运营,路面的使用性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也就是说资金问题相对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步入新世纪时代,新建高速公路不断建成通车,而以前的高速公路也逐渐步入使用中期阶段,路面损坏的增加趋势逐渐呈现[1]。因此,在有限资金的制约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路网状态和养护资金的分配,以便保持高速公路的良好运营状态,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高速公路主管决策部门的问题。就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维护现状来看,主要的管理手段还是传统的经验决策和主观臆断,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为公路的养护维修决策带来了盲目性和片面性的危害,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更是无从谈起。

1 我国西部高速公路养护发展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实施,外交逐渐扩大,许多国外的高速公路先进管理经验被引入国内,丰富和深化了我国的公路管理手段和方式,再加上我国人员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养护和管理经验。但是就目前我国西部高速公路的养护发展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落后

事业型管理体制仍然在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占据主导地位,极少数的地方建立的相应的公路养护公司,但是养护经费仍然沿用拨款的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养护管理模式已经很难跟得上高速公路公司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虽然各省市的养护管理机构及其组织方式相对比较完善,但是落后的管理体制和封闭式管理养护市场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速公路养护水平和养护管理机制的创新并且呈现出越演越烈的趋势[2]。

1.2 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根深蒂固

早起公路建设形成的这种“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主要表现为:建设时没有详细周全的考虑建成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甚至有的直接忽略,高速公路开通后出现问题才会进行养护管理和研究;高速公路工程质量优质的思想贯穿始终,导致早期根本不考虑养护问题。在高速公路的养护和管理过程中,国家给以的重视不够,养护资金紧张,投入不足,不重采用视科技手段等等。

1.3 缺少定额与技术规范

我国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指导高速公路养护的管理制度、养护定额以及技术规范。各个地区均自行决定养护公路费用的划拨,依据主要是公路工程定额、实际情况和公路养护技术

规范中有关高速公路的条款制定养护方案,一般采用好路率标准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进行考核。这些内容存在着片面性,从土建方面来看内容符合,但从全方位养护需要来看还有很大的缺点。作为实业公司经营的高速公路,统一的定额和规范相当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久之后将会实现全国高速公路联网,到那时制定全国统一的规范如:车辆分类、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等更加重要。在高速公路大规模养护来临之前, 详细研究制定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2 西部高速公路养护发展对策

2.1 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集中统一原则是顺应高速公路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优先考虑的一个建立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原则[3]。具体的集中指的是集中领导权,严格按照分级管理实施;统一指的是高速公路养护的标准、规划和调度的统一,实行统一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力培育高速公路养护开放市场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速公路管理和养护的分离,促使养护管理用人机制和用工方式趋向社会化,市场化。将公路养护维修当成一个项目,面向建筑市场,实施招投标机制,选择优质的施工队伍和优质的养护队伍来进行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逐步建立养护工程竞争机制,实现养护工程的合同管理制度,从而适应现代高速公路的工程状况。

注重专业化施工队伍的培养,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等,如果出现突发状况,可以快速实施高速公路的抢修,避免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传统的经验型养护公路决策已经不再适应,应该逐步向系统型转变 ,实施养护质量评价标准的综合服务水平管理,利用科技手段尤其计算机建立并完善公路养护数据库、路面信息系统、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4];采用国际通行的服务类行业星级评价标准,对高速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2 养护管理技术发展对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这个系统利用软件,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和可视化,公路沿线直观简明,公路养护管理数据便捷、准确、高效,奠定了科学公路交通发展和管理决策的基础。公路养护逐渐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高科技检测技术和工程质量监测技术也逐渐建立,高科技手段(如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RS技术等)的应用更加促使自动化检测的发展;更加快捷方便地分析公路质量的检测和评估;更加合理经济的进行公路的养护。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外的公路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逐渐引进并且推广使用,这些都对路面耐久性的提高和公路使用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3 养护机械发展对策

不断的排本国人员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同时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如: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等,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和创新节能、高效、低噪声、低污染、高自动化程高速公路养护机械[5]。为了确保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简便操作性,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机械故障自动监控系统;为了适应现代高速公路的安全快捷要求,逐步向大功率和多用途的养护机械方向发展;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机械的可靠性,逐步引进高外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增强养护机械的制造技术、工艺水平和寿命

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的养护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的现状出发,对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建立适合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发展的新规模和新形式,对现行的公路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促进西部高速公路科学式发展,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立美.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效果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2] 武文杰.新时期西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9,02:39-43.

[3] 张雁.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对策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发展现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more and more fierce competition, th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of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of our country's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 discussion and study.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has the meaning of the reference for later.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由于建筑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深刻分析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建筑企业达的竞争力非常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工程项目管理,对我国和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将我国与国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做了对比,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所在以及发展方向。总之,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自身资金及技术力量的积累,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2国外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现状研究

运用BOT承包方式。在国外的建筑行业中,对建筑施工企业要求较高,要求施工企业的工作范围包括施工前的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融资、工程设计和项目建成后的运行、产权转移等等。这就是流行的一种叫做BOT(建设―运行―产权移交)的承包方式。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会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及时组建独立的集团指挥部或项目经理部机构,具有统一的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再是金字塔式,而是改革成为网络式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传达及反馈,将各职能部门通过无形的信息中心连接起来,信息共享,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出科学明智的决策。

管理信息化。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企业将计算机技术与项目管理结合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一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企业也开始大量使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项目管理,同时还从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研究工作。

3 国内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84年开始实行项目管理,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获取了较为客观的经济效益;接着,合同承包制、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等项目管理体制开始在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工程中实施;二十一世纪开始产生招标投标法,为项目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但是,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断出现,特别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项目管理这个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4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1)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造和构造合理的企业集团内部运行机制,实行制度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机制需要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新的创新,构建科学、规范、有效、合理、协调的管理制度体系,从各个方面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正常正确运行。从企业功能定位出发,确定制度创新的具体形式;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

(2)机制创新。企业机制创新要以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管理人员定期考核力度,建立优胜劣汰的用工机制,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加快配套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招标投标法律体系。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维护招标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管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改变,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改进,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是坚持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在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是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管理机制的创新。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企业自我评价向用户满意转变;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由企业整合向全面创新转变。

(4)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的得到普及,这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推动下,给项目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与计算机结合的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筑企业的综合管理和信息实时共享,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所以,新时期的项目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

5项目管理不同管理阶段应采取的控制

控制主要表现在质量、进度以及资金三方面,对于不同的管理阶段,三方面控制的具体内容如下。

5.1起始准备阶段

在质量目标方面,对各种经济测算指标的准确性和进度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以确定融资渠道通畅性,资金来源,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时间进度方面,对项目进度进行分析,这包括征地拆迁进度计划、项目建设进度计划、资金筹措进度计划等,总进度计划是各阶段进度的控制依据,必须依据项目开发的特点及资金运作要求进行编制,而各阶段进度应在总进度目标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编制,以达到进度控制的目的。在资金使用方面,根据规划要求确定建筑物的容积率和配套设施面积等,建立各方面的成本控制指标,这其中包括工程项目的土地开发成本、销售成本、工程建设成本等;同时要对项目的资金筹集进行详细的策划,确定融资渠道并结合项目的进度研究融资计划,最大限度降低财务成本;对项目资金流量合理计划和进行预测,确定启动资金的数额,制定资金的投入计划。

5.2前期设计阶段

在质量管理方面,包含设计方案的优化及其完善,注重设计的品质,并利用竞争机制使设计单位在竞争中提高设计的水平,从中选择经济实用品质优秀的方案,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要组织设计人员踏勘现场,避免设计图纸脱离实际,与现场环境不协调;在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要组织设计评审小组对各个专业的设计进行评审。关于时间进度方面,要和设计单位定期召开设计会议,讨论设计方案,尽量让出图的时间与招标施工计划吻合,核查设计进度,与总进度安排相一致。在资金使用方面,要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意向,确保符合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做好设计概算是这个阶段投资管理的工作;由于现实情况,设计单位对设计都趋于保守,促使设计单位变为设计与预算同时进行,设计招标时可以把方案的造价作为评标的一项内容,因此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量做到成本节约,合理控制成本。

5.3建设施工阶段

在质量管理方面,首先要完善招标制度,选用信誉好的承包商进行施工,通过招标选择最适合的施工单位;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通过监理公司着重对各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设备安装单位等进行协调管理,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及投资达到计划要求;另外要加强合同管理,通过合同形式来约束双方的责任义务与利益关系。关于时间进度方面,建立完善的进度计划及监控体系,能否按照总进度计划进行的关键阶段,建设实施过程本身除了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定期召开进度会议,严格进行进度控制,实现预期目标。关于资金使用方面,资金大量投入的阶段,预算审核是这个阶段重要的成本控制环节。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资金流量进行动态监控其费用的收支及时发现实际收支与计划之间的差异,进而采取适当措施及时调整。

5.4后期管理阶段

在质量管理方面,主要是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做好生产使用的准备。在时间进度方面,要把握节奏按照生产进度安排,完成后期进度管理工作;对于业主,则应在建设实施阶段后期及后期管理阶段,进行招商,按时租售商业地产;同时制定运营维护计划,实现正常运营。在资金使用方面,主要是生产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运营维护,物业管理等费用的支出。

6结论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起步较晚,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企业性经济管理组织,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我国和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项目管理在不同阶段中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自身资金及技术力量的积累,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俊,李全兵.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分析[J].人民长江,2009,40(10):74-76.

[2] 宋福来,王广柱.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技能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国际化;信息化;集成化

随着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化,科技元素的不断融入以及业主需求的多元化,这为新时期项目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已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具备融资、投资和带资建设的BT融资管理模式;还有目前盛行的融设计、施工、采购于一体的BOT融资管理模式等等。随着这些管理模式在我国重大项目诸如奥运场馆、高铁的成功实践,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显著的趋势:国际化、信息化和集成化。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项目工程管理的概念及其运用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产物,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并在1983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推行项目前期项目经理负责制,随后开始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2006年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标志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日益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许多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不断应用,不断完善着一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如BOT模式广泛应用于高铁、城市地铁等设施建设上,起到了良好的管控效果。然而,近十年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管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诸如地铁塌陷,高架桥垮塌等问题,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问题都要归结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漏洞。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和项目经营也在日渐递增,如许多企业进行国际招投标,寻求国际化企业进行项目咨询,海外竞购企业的BOT模式运作等等。总之,管理的国际化日渐突出。随着我国加入WTO,行业壁垒日渐减少,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的彼此融合,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必须主动迎接挑战,不断拓展自己的国际化视野,提高自己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为“走出去”和迎接国际企业挑战作准备。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还体现在学术交流打破地域界限和意识形态阻隔,以国际性的行业协会和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为特征的国际化趋势日加明显。如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每年都进行很多行业性和学术性的活动,甚至还发行刊物和通讯报道,以便各国随时了解发展动态。基于项目管理的普遍规律性和许多项目的跨国特点,目前许多专家都在探讨项目管理学科的国际通用体系。

(二)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时代,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一些工程建设公司、咨询公司已经率先在项目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实施项目管理的网络化、虚拟化,如桥梁工程的虚拟效果图和工程关键环节的电脑模拟处置等。信息化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大量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诞生,组成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工程系统,从而实现高效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互联网的运用,为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科学工具。工程项目管理系统(MPIS)软件的开发和互联网的应用,包括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子系统,为实现工程项目零距离管理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手段。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开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并成功运用到重大工程建设,借助有效的信息技术,将规划管理中的战略协调、运作管理中的变更管理、商业环境下的客户关系与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诸如造价成本、质量安全、工期等相结合,建立起管理集成化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

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项目全寿命管理、项目全要素成本管理和全面一体化管理。

项目全寿命管理即为建设一个满足功能需求和经济上可行的工期项目,对其从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到工程拆迁的全寿命全过程进行策划、协调和控制,以使该项目在预定的建设期限内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并达到工程要求的质量标准和满足客户的要求。项目全寿命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和信息系统。目标系统囊括了工程最基本的目标即建设目标和运营目标,还应包括社会目标,如与利益攸关者是否和谐,与周围自然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组织系统从项目策划决策、建设实施到后期的运营维护都要有效组织集成,最终实现项目参与方的共同目标。信息系统是指项目策划决策、建设实施到运营维护各个阶段所有参与方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为项目参与方提供信息服务。

项目的全要素成本管理指的是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不应仅考虑建设工程项目本身建造成本的控制,同时还应考虑工期成本、质量成本、社会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从而有效实现建造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社会成本的集成管理。分析来看,全要素成本管理更加注重隐形成本的存在或流失问题,以更加全面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工程是否达到成本可控。以我国的房屋建造为例,虽然近几年来房子大量拔地而起,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但我国新建房屋的寿命普遍低于国际标准,许多房屋寿命甚至只有十年左右,这无疑忽视了房子的质量成本和社会成本,这是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全面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其所有领域内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为核心,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依据国际性管理标准为框架,融合了其他管理要素,集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标准,逐渐建立起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促使客户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工程项目管理日益重视人性化关怀,从健全制度和管理体系入手来保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和职业健康,充分契合了现代管理理念人文要求。

三、如何应对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一)主动与国际接轨,从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促使自己主动适应并最终吃透国际规则、标准等。事实证明,只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才能熟练运用规则游刃于国际市场,同时还能保护自己。

(二)项目管理必须逐渐信息化、网络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巨量的信息流,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已远远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或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三)转变思维,从工程项目的阶段性管理向全寿命管理,将项目目标的分散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从追求单一的质量管理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转变,改变传统的只关注质量管理的旧思维,更加强调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结果和社会责任,以“大质量”的全局意识和全新理念来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国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03).

[2]王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集成化[J].信息交流,2008(03).

[3]葛强,米玉征,李奎等.浅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J].中国水运,2010(07).

篇9

关键词:创新;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技术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面临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非常必要。在各行各业中,创新已经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条艰辛路,从这可以看出它的重要地位。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建筑企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行业的生命之源和工作效率不断改革的原始动力。建筑企业如想得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就要改变传统古老的管理方式,把创新的成果不断地在实践中应用,致力去探求和自我未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企业不懈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1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1.1符合时展的潮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大、施工工期长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因此,施工管理存在很大难度,进行创新非常必要,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谋求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建筑工程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总承包,一个是工程项目管理,这就给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必须对建筑工程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深化建筑工程改革,与国际接轨。否则,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同时建筑工程管理市场秩序也得不到规范。此外,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能够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因此,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非常必要。

1.2是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管理的要求

我国建筑施工管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施工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施工企业自有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才能够促进我国施工企业的发展,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3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针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具体条件,从多视角、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困扰管理创新的阻碍因素。就是要在认真探寻施工管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进行建筑施工管理,要善于抓住制约建筑施工管理发展的关键节点,并按照规律去认真思考改进措施。减少不应有的失误,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建立健全有利于管理创新的机制。

1.4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系统化的流程管理,而流程管理就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对本企业优劣势的研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进行研究,按照目前的建筑工程发展趋势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符合时展潮流的,秩序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建筑施工管理的目的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对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管理师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只有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才能够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加入了创新和实践的互动方式,且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目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创新的实践性活动和工程本身存在脱节的情况,技术创新的整个模式不够系统化;建筑企业存在的重经营管理而轻技术创新的现象,技术创新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的资金支撑有限,科技投入量不够,使得技术创新缺乏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

3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

3.1质量管理与创新

质量是工程的灵魂,只有创新质量管理技术才能够进一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质量管理与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的科学质量观,在建筑工程全过程中落实这个观念。同时还要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建立质量的考核机制;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严格质量管理程序和流程。

3.2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创新

(1)项目管理优先,打造企业形象。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2)增大项目技术含量,提升竞争能力。找准适合的目标,强调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3成本管理与创新

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合同管理,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要把我好细节,提高投标成本的预测工作的准确度,对签订的合同进行论证,邀请专家审阅,避免合同漏洞,给建筑工程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针对工程中的索赔,需要双方进行研究和商议,找出合适的方法。合同实行过程中要做好工程团队伍的选择、施工中材料如何管理及如何施工预算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工作。工程竣工后,需要做好决算和尾款索要等工作,并做好工程维修工作,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减低工程成本。

3.4管理体制的创新

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顺利完工的关键,建筑企业应该建立管理层次分明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流程,完善各个分项工程的责任和授权制度,并根据工程的工期和工程质量要求,建立考核机制和惩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业务的发展,扩大企业的运营规模,使企业达到更好的水平。

3.5技术管理与创新

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建筑工程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筑成技术管理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把技术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专业性的学习与训练,使每个技术人员都能够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提高技术人员的执行能力,从而在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提高施工技术方面的编制水平,建筑工程需要成立专门的投标小组和编制人员,专门进行施工方案的拟定和施工组织的设计与编制。第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引进新材料和新机械,并将其推广在建筑工程的实践中去。

3.6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不同地区的建筑企业,甚至是统一地区不同工程性质的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都不同,建筑管理形式具有灵活性,企业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找出合适的经营管理方法,不能仅仅使用单一的管理形式,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最值得推崇的,并将这些想法应用在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里,以便建筑企业对项目成本的管控。

3.7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指导思想,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需要从源头做起,创新管理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开始实行“无为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使人人都是管理者,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使管理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居安思危,高瞻远瞩,只有对自己严格,才能让员工和企业得到可持续的长足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是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占领响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鉴于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对于我国建筑工程发展以及建筑市场秩序的维护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刁晓,王伟.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要点[J].民营科技.2011(04)

篇10

【关键词】 管道工程项目 管理

1 工程项目管理涵义

管理就是指对管理的对象进行控制、协调、组织以及规划。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就是指在管道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对管道工程项目进行计划、协调、控制、指挥等。但是管道工程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一次性特点,所以在对管道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时,要对管道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性、全面性、程序性的管理。

2 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要和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相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工程项目管理合和工程建设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围绕着工程项目的出发点、中心以及最终归宿所展开的管理方式,它将传统的以政府集中管理为重的计划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并将该计划管理方式的优点进行了延续。

(2)工程项目管理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在合格的市场主体之上,我国建筑市场进行了建设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主体主要指合理的项目法人、合格的承包单位、合格的监理单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买方、卖方和中介方。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将这三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此之后,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进行制定,主要内容具体指以下四个方面: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四个内容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仅仅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实施。

(3)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形成了“三个一”体系,第一个“一”指一门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第二个“一”指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第三个“一”指一大批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成功案例。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三个一”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基础。

3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演变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组织形式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一个是改革开放阶段在国家建设要求和经济形势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将经济时代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3.1 由生产企业自行进行组织力量建设

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中,这种生产方式运用的较多,在当时的情况下,主要是对原有企业的生产进行恢复,并将企业的生产和建设相结合,并且各个部门未进行设计施工结构的建立。

3.2 独立筹建处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当时的发展趋势中,自营的办法已不能满足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生产指挥系统与投资项目的组织机构出现了脱离的现象,成立单独的筹建处。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纳入计划建设的工程项目都由上级的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并成立一个独立的筹建处,该筹建处就是项目的建设单位。对于大规模的建设任务而言,这种组织形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了将我国的宏观调控予以加强,我国中央部门建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机构。

3.3 工程建设指挥部

在1958年的活动中,投资规模逐渐的扩大,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方面、施工方面以及采办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设计单位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的饿加剧、恶化。筹建处已不能将这些矛盾进行全面的处理,在这样的形式之下,上级部门安排了专业的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和指挥,并成立建设指挥部。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种管理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中管理方式的缺点和弊端逐渐的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种管理方式主要利用行政权力进行命令式的指挥和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第二,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管理人员都是上级直接下达的,很多管理人员都缺乏工程建设知识和管理知识,专业性较差;第三,对于建设期和经营期之前发生的变化,没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发展趋势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样形式之下,我国对国外的管理模式进行借鉴,在遵循我国国情和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之上,将我国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变与创新,主要为招标机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建设监理制。

4 工程项目管理新型模式

4.1 CM模式

CM模式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初阶段中,聘请专业的CM单位或者CM经理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管理,并为设计人员提供施工方面的建议,在此之后,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CM模式将工程的全过程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并将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既能减少建设的成本,缩短建设的时间,还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CM模式的适用情况,第一、在设计方面变更性较大的工程;第二、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建设工程;第三,在模糊的工程范围和工程规模下,不能准确的预算定价的建设工程。

4.2 EPC模式

EPC模式就是指设计—采购—建造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建设工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并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筹划。EPC模式模式将承包的范围扩大到了工程的前期,业主只需将自己的投资目的和投资要求告知承包方,承包方将予以全部的完成。

EPC模式适用的建设工程主要为石油开发、发电厂、工厂以及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

4.3 Partnering模式

Partnering模式也就是合作管理模式,Partnering模式的使用必须建立在业主和建设工程参与各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并在之后签订一份协议,在对建设工程的目标进行确立时,要将各方的利益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并建立工作小组,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避免纷争与矛盾的产生,各方之间相互合作,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的解决。

Partnering模式适用的建设工程主要为以下几类。第一,业主在长期时间内都持有投资活动的建设工程;第二,不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第三,具有较多复杂因素的建设工程;第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郭臣.管道工程项目HSE一体化管理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9.

[2]王岩.西气东输水网地区管道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