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探究能力 素质教育 能力目录

一、科学探究的概念及特点

1.“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规律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探究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问题”研究,是人们对科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开展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体验,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能力。

3.探究性实验是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实验,有效地促使学生关注和联系实际问题,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知识的本意和正确的结论,使学生的意志、毅力、能力等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在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素质教育的依据和必要性

1.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就必须加强基础文化教育,也就是说要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能力为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有不同的教育(素质教育)规律和目的。高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时展的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为研究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开展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体验,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教学主旨。而物理教学的改革更应注重物理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曾经对北大毕业生说:“问题是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而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从而终于问题的解决。

2.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达到教学的能力目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若是老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效果欠佳。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物理实验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养成科学作风,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激励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可见,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特别倡导探究学习方式是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成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断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10.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 培养能力 终身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中心和猪蹄,是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基础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教育。

“学好课本,落实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是广大师生应遵循的基础思想,同样是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根本。素质教育包含着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未来性等基本特征,并且与基础教育相一致和统一。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的教育。因为人们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而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要使学生成为栋梁之才,先要学好语文,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从事最一般的服务工作,要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领会和贯彻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接人待物讲究文明礼貌等等,都离不开语文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应抓好学生的基础,逐步发展成为能力。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非面向一部分学生。这符合义务基础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多记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本人认为好的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学生思维和记忆的中介。

1、有时候一个警句、一句幽默的话,往往使人终生难忘。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讲究,要求更高。因为语文教师讲课,要生动地描摹形象,严密地阐发事理,精要地概括事件,细致地复述情节,准确地传授知识等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或一语中地,或妙趣横生,或余音绕梁,有时只寥寥数语,学生便豁然开朗,听他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所以,语文教师首要的基本功便是锤炼教学语言。

2、除语言的规范性外,应力求语言的准确、精当、生动幽默。因为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听起来精神集中,感受深刻,并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留下难忘的印象。在讲新凤霞写的《傻二哥》一文时,根据书中对二哥卖药糖时的动作描写,我请一位同学进行模仿,同时,我还加了一句评语:“这简直是傻二哥转世。”全班顿时欢笑起来,这篇文风朴实的散文,在轻松、愉快中就学完了。

(二)“幽默”是教学语言的剂,恰当地将幽默引导课堂上来,能够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我们的教材本身,就含有不少幽默成分。像《分马》里骑马摔了屁股,痛叫不迭的老孙头,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我们要注意挖掘引导,让学生在笑声中进一步领略文章的深意,同时,我们还要力争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也能幽默一点,有趣一些,以便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2、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是课堂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一位教师针对学生抄袭作业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实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可在我们班却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个程度呀。请你们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施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教师厉声厉语,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此时此刻,说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是安慰剂、安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

3、风趣幽默是语言艺术,对词义的褒贬、色彩、应用范围等创造性地运用,就能收到非同寻常的功效。风趣幽默,特别能启迪智慧,因而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运用,可催化感情,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这样一来,教师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在短短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素质教育又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不仅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还特别重视自我修养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今天的素质教育是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国民素质基础,做好人才准备。

1、中学生面临着成长、发展的重大人生课题,他们通过学习和一段较长生命过程的洗礼,逐步想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即对自我、社会,发展和成长等问题的意义认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才能通过语文教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而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语文能力与素质的高低,除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方法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这就是“授之以渔”,学生学会学习,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说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还要体现在对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概念、题型,以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识记,不仅让数学教学变成了一言堂,还大大挫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科学素养不相适应。为此,研究和探讨“说”数学的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起,切实让学生从数学语言的表达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并从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说”数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出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这一要求,而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或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充满好奇心,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应用数学知识,从数学的角度来追求新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能够加以探究和解决。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转变数学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片面追求试卷分数,将数学知识和概念通过“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题海中获得所谓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技巧。在应试中,学生只能将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机械地应用到答题中,死记题型,死记答题方法,甚至依靠背诵模板等方法来实现对应用题的解答。在这种不注重“说”数学能力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避免不了落入生硬老套的循规蹈矩中。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从自身出发,将“说”数学能力重视起来,通过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语言,巧妙地将数学知识和概念流畅、通俗、趣味性地表达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讲到黄金分割知识点时,教师在与学生探讨黄金分割的应用时,可以提问:芭蕾舞蹈中演员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很多学生由于对此不了解而产生了求知欲。教师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阐述,通常情况下,芭蕾舞蹈的演员都比较苗条,身材都比较匀称,可是很多演员由于下半身与身高的比值只有0.58左右,而将脚尖踮起的时候,下半身的高度与身高增加的总高度的比值就能够接近0.618了,这样从视觉效果来看就显得更加优美。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和趣味盎然的教学将数学知识和概念呈现给了学生,也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获得了新的感受,对数学知识实现了有效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个人角色进行定位,从引导者的视角来推动学生去学习,去体悟数学的奥妙。同时,学生需要全方位地参与课堂讨论,把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坚决不留知识死角。学生要多问多说多思考,并尝试着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块。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语言表达时,要注重数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在用词上要做到准确、简明,对数学语言符号要做到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够让学生易于理解。平时教师也应该加强数学语言知识的训练,从自身能力上实现对数学语言的驾驭和掌握,从而将学生的“说”数学的能力提高上去。

二、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口语化的训练和操作

口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常用语,也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日常用语,所以在对课堂语言的应用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化的口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与日常口语之间的互译,也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语言通过灵活的真实的现实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和真切。需要说明的是,在数学语言的互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将文字语言表达转化成数字式的语言,如对应用题中的文字表达,需要转换成能够进行数学知识解题的公式或方程式等;还要注重将数学语言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口语,比如在对数学知识的讲解中,对于有些复杂的难点或重点,就需要教师通过口语化的语言能力,来实现对抽象知识的通俗化讲解,便于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学生在构造立体图形的时候,总是难以实现顺利的思维转化,为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感,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把平面图形看成立体图形。当教师将一张钞票变成一沓钞票时,这个现象就是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幽默诙谐的例子,学生可以很快地吸收数学理论知识,并且在记忆力方面不会存在太大的负担。运用口语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有很大帮助。

课堂教学是双向的,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说”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时,也要体现出“说”数学的能力。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在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平衡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更是老师从学生的表现中,根据学生的发言调整教学方向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和谐氛围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热爱学生,善待每位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互动,以关爱、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课堂中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做错题、说错话后的胆怯,有的是微笑,民主和更多鼓励自己发表看法的机会。重视发现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变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为共同探讨的好朋友;变课堂为学堂。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在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2 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比如:我在教课文《桥之美》这一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桥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行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3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萌动的火花,是创新意识的源泉。儿童遇到不懂的事特别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可我们的教学往往不是由学生提出疑问,而是教师提问,学生按标准答案顺杆爬,既无标新立异,也无别出心裁。这不仅泯灭童心,挫伤好奇心,而且是儿童个性的扭曲。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知道:学生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更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或任意灌注的容器,也不可能是“园丁”手下的“花朵”,“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讲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惟师是听、惟师是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特的需要与愿望,与众不同的地方。正由于这种独特性,才使校园变得多姿多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这岂不是叶公好龙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引导他们质疑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生疑、思疑、存疑、解疑。

4 大胆发言,抒发心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篇5

一、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①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②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③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经过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

二、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causes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

三、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这样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善于应用愉快教育这一手段。教师就应寓教于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增强记忆效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有利于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多创造语言环境,多联系实际。学生喜欢在实际中学,更喜欢在实际中用。每个问题我都问好几个学生,让他们运用英语说解。在实际的操练中,学生们学会了运用有关单词,birthday,party,present,candle,feel,happy等。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

四、开展竞赛,调动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通过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单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比赛,猜谜语大赛,传悄悄话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用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是将其用为一种交际工具。运用所学知识与别人交流,体验成功能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并使他们乐于学习。英语教学的成功决不仅是学生考试分数的成功,而是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用英语组织教学,开辟英语语言环境,再配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提供英语对话、表演、朗读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在语境中学好英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是学生说对的每个单词,每个句话,翻译对的每一个句子,回答对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成功的一次表现。教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进步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篇6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数学观念的建立。数学观念是数学教学这一范畴的最高境界,也是数学素质教育所刻意追求的培养目标。学生如果具备了强烈的“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思维能力,合情、合理、精确、严密等处理问题的习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处理事物的科学精神,那么当他走入社会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将会使他终身受益。

那么,学生的数学观念从何而来?这一任务自然就落在我们数学教师的肩上。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家、数学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研究这三种思维活动的相互关系,就成为研究数学教学结构的根本出发点。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作为“思想过程”来进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质,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这条线,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应从自己设计讲授教案改变为学生设计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去找出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疑难点,确定出哪些精讲,哪些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我们应讲学生之所需,讲概念的重点与难点的转化,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规律。其次,应重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大、中专学生刚入校接触的大都是普通文化课,而学生在学习上还停留在中学那种让教师和试题牵着走的学习方法。大、中专生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处于一种主动进取的状态,会分析、勤思考,把知识学活,能触类旁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从被动的获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说明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意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强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概讲”与“精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大脑接受外界视角符号(如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能力。阅读包括略读与精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概括介绍教材及章节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获得关于学科内容及章节内容的主要信息。通过对具体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图表等)进行仔细分析解释,以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

2.“点总结”与“面总结”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自学的基础,但要形成对知识的连贯性系统的理解,还需要不断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点总结”与“面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点总结”是指每讲到重要的知识点后,用“说明”“注意”“注”等方式进行强调、解释或归纳,让学生对知识点有较全面完整的理解;“面总结”是指在讲完一节、一章或一本教材之后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认识准确、完整,而且对面上的知识也能较全面地掌握。

3.突出逻辑性、加强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掌握知识是指知识必须过手,或者说知识能通过思维再现出来,也就是“记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吸收并不单是学生的任务,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记忆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吸收知识的效率。同时,应该突出知识间的联系,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介绍记忆方法,以提高学生记忆吸收的能力。

4.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各知识点的地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必须建立在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除努力让学生掌握好各部分知识外,还应力求让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这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并且明白每一章、节或知识点在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地位。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打下基础。

5.例题要精选精讲、习题要精练,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以致用,学生能否将熟练掌握的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自学能力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或精选例题,例题的选择要以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为原则,同时要考虑知识的实际意义。另外,在例题讲解上也要讲求“精讲”。即不在于把解的过程全讲出来,而是要特别突出问题的分析理解过程。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仅有教师的例题示范是不够的,还要给学生留适当的作业,让学生“精练”。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6.适时组织学生自学,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安排学生自学,教师不但不轻松,还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基础的情况下才行。当然,自学时间及自学内容也不能随意选择,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选择某些章节组织学生自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采用“完全自学”和“辅导自学”两种方法。前者是让学生独立自学并完成作业;后者是教师给学生拟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按提纲在课堂上自学,有问题时向老师请教,老师从旁辅导和答疑,然后完成作业。

以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为目的

篇7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素质 教育 实践能力 培养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护理专业所有学生均是初中毕业后入学的青春期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处于心理发展的、个性较叛逆的、可塑性较强的时期,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以及训练。

1 中专生心理特征

青春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心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但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对如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面临许多困惑。青春期的学生又是全面接受新知识的时期,此时带来的种种不适应感和焦虑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记忆、情感、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新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开阔眼界,促进心理发展;一方面,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又为新知识、新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

1.1求知欲强,富有理想 青春期是学习各种知识过程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通过学习知识,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把求知和素质提高联系在一起。青春期学生富有理想,所以,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和国际“护士节”上都以“南丁格尔精神”教育学生[1],使学生入学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2思路开阔,责任感增强 思想开阔、富于创新是当代青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知识、经验、物质和技能等方面没有太多旧框架,喜欢接受新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新世纪的历史使命,所以,责任感的增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

1.3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交往的互益 并轨生的出现,毕业后自谋出路的困惑并没有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认识和评论,职业价值观上出现了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的相互分离。护生的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交往、学会沟通,也是一种互利互益的人际关系,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也看成是自己的合作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激励,才能共同获利。

1.4耐挫折性差 中专生对未来充满幻想,抱有过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有差距时,会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再有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很大。

2 中专护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它是个体遗传和社会环境、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2]。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其优越性、前景性和现实性。

2.1优越性 全部日教生均为中专生的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开设医学和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身体保健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

2.2前景性 中专部卫校点(原西双版纳卫生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针对人的医疗卫生工作,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服务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临床工作中从身心到全方位为患者防病治病以及提供服务。

2.3现实性 中专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认识、需要、兴趣、意志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优化了非智力因素,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 中专护生实践的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专部护理专业教研室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实践工作,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护生非常重要。从心理学上说,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知识的概括化的结果。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专部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临床实践能力。

3.1人际交往的能力

3.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动手操作的能力

3.4收集信息的能力

4 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训练的关系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而能力是一个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由此得出,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护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开展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观察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37-01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意义深远。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基本的观察意识与能力的学生,怎么能迅速、准确地发现图像、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许,这也是当前应试制度下学习质量不高,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做法与大家交流几点意见。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讲,调动学生观察的内在动机远比外驱力重要。浓厚的观察兴趣,不但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发现、观察、钻研、探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

现在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很多关于数列的找规律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这是一个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纵横联系、积极思维,升华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譬如: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什么?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说出第100个数、第2004个数、第10000个数吗?

① 2,-2,2,-2,2,-2……

② -1,3,-5,7,-9,11……

第一道题,学生在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个数列的数字正负相间,绝对值都等于2,即第奇数个数字是2,第偶数个数字是-2,这样,无论是后面的3个数,还是第100个、2004个、10000个数字就都一目了然了。

二、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快捷、全面、有效的观察往往能够使学生在一瞬间茅塞顿开,闪现出解决问题的灵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条件间的共性,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还有题干中的隐含条件、数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准确性、针对性与深刻性。

譬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父母为了调动小强做家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根据他每月家务劳动的时间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设小强干家务的时间为x小时,获得的报酬为y元,两者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请写出当0≤x≤20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根据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知识掌握情况,笔者在指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时重点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图像当中的折线与题目要求当中“0≤x≤20”的对应关系;二是函数图像的起点(0,150)代表的实际意义。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们将函数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也在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却依然找不到解题的思路。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或者观察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或者不能抓住题目中相关的因素顺藤摸瓜,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往往在遭遇观察瓶颈的时候不能多方联系、集中发散,从另外的角度寻得解题的方法,进而轻言放弃,在距离成功一步之遥的时候戛然而止。为此,我们需要立足课堂,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内容,因势利导,连续发问,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譬如,笔者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就针对下面的一道题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全面性。

已知,关于x的方程a2x2+(2a-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解题过程中,笔者料想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丢掉a2≠0的条件。果不其然,很多学生见到题目后,马上从二次函数根的判别式中求出了a的取值范围a<1/4。于是,笔者不断地提醒他们,要考虑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观察题目要全面,学生们才逐渐地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借此契机,笔者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培养他们从表象看本质的观察品质与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肩负着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据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表达能力等数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重任。要满足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察能力开始,养成他们良好的观察品质与习惯,深化数学课堂素质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义务。在新课标中,深化素质教育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1.自学能力培养

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故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显的特别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有两条重要的途径。

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全书共有插图280多幅,看起来像一本精美的彩色画报,直观生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课前预习,同时使学生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自学信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完成适量的形成性练习题。如: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后,组织学生完成形成性练习题:

例题1: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氢气。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过一会儿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请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4)_______;

化学性质:。

题析:学生在自主阅读、解题时,应抓住关键字词,如"小刀切""浮于水面""熔化""银白色的小球"等归纳得到金属所具有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中才能体现出来,解题时必须抓住金属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产生的现象,分析归纳出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不能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混淆。

2.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在教学中离不开实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验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时,教师把教材中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探究性实验,定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用红磷和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方案:(1)分别用棉球蘸取水和酒精,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2)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3)把相同大小的小煤块和小木块,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实验(1)观察到:棉球上的水不燃烧 ,棉球上的酒精燃烧。

结论:燃烧要有可燃物。

实验(2)观察到:没烧杯罩住的蜡烛继续燃烧 ,

烧杯罩住的蜡烛一会儿熄灭。

结论:燃烧要有空气。

实验(3)观察到:小煤块没有燃烧 ,小木条燃烧。

结论: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又如:学生在学习酸的性质后,做一个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探究性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提出问题]:稀盐酸溶液中有哪些粒子?哪一种粒子(氢离子、氯离子、水分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提出假设]:(1)氢离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氯离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3)水分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方案]:实验(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2ml稀硫酸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2ml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实验(1)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结论:氢离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2)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结论:氯离子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3)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结论:水分子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反思]:上述实验一定要进行吗?有没有可不做实验的?如果有,是哪个实验?为什么?

(1)有。

(2)是第三个实验不用进行;

因为紫色石蕊试液中含有水。

3.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新观点新见解的重要工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往往会出现思维混乱和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3.1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其科学性与客观性,应清晰、准确、简练和全面。例如在"分子"的概念教学时,强调"物质化学性质"而不是"物质性质",强调"最小粒子"而不是"唯一粒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

3.2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化学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在进行"固体物质溶解度"教学时,组织学生回答如下问题:固体物质溶解度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1)与温度有关;

(2)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学能力;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学会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具有真正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仅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教与学”的主要矛盾

现代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的本身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无疑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方面。我们承认矛盾主要方面在学生,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绝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教师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他是知识技能的输送者,更重要地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和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上,表现在经教师的指引,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自觉地进行探究发现学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导而勿牵”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学习,这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很关键。一位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应像对待问路的人,只指给他方向,而不牵着他走,只鼓励他前进,而不能强迫他赶路。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导而勿牵”,教是引导,不是包办,不要代替学生作出应该由他们自己经过思考才能作出的结论。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思想品德。而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是精神的东西,它不像物质的东西,可以由别人直接给予,而只能通过本人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认识、情感、意志、判断等各种心理活动积极来完成,这就是“导而勿牵”,学习具有不可包办和代替的道理。

三、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种类繁多,但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的方法论,它是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即教会学生辨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这是一般的学习方法,即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学习方法。如在地理教学中,有人称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认为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运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起着一定的直观作用,“对比直观”可以使抽象的地理数据和不易想象的地理事物及现象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三个层次是教给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特殊方法。如“野外观察法”“地图阅读法”等,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地图,培养学生阅读、运用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地理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评价、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素质。让地理教学真正的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上述三个层次的方法,很难割裂,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如讲《中国地理》“新疆”一节内容,教师可利用学生手中的图册,用读图发现法,比较、分析、综合法,围绕一个“干”字,边讲边绘有关图表,把新疆的“干”同那里的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牧业、交通业等一系列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完整而系统,不但学到了完整系统的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套方法,为今后自学奠定了基础。

四、运用“启发式综合教学”

“启发式综合教学”的“启”,源于传统启发,又不同于传统启发,其突出特点就是它不仅仅把启发式教学视为教学方法,而是看作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维,这一教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启发性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性和使学生“会学”。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爱好,产生一种紧迫的需要感。这种紧迫的需要感,就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自觉性,就有了主动性,就意味着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的过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地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根据调查得出: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初一时,对地理的兴趣如何与印象如何,对以后的地理学习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使之学习兴趣趋于稳定。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因为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告诉我们,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先教会学生做人,也只有懂得做人道理的人,才最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并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3期.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