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52-02
门诊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直接窗口,门诊护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医院的评价。门诊输液室是医院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有着重要影响[1]。老年患者多属慢性疾病,输液次数较多且患者血流速度、血管弹性及血管闭合速度相较其他患者较为特殊,因此对老年患者门诊输液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对该院门诊部门320例老年输液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收治的320例老年门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56例,女164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0.5±6.8)岁。其中肺心病68例,脑血管病53例,糖尿病71例,冠心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1.2 方法
在输液期间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门诊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有效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医院改善输液室环境,配备彩电、空调、饮水机等设备,提供杂志、报纸等。将注射室及配药室隔开,实现无菌操作,同时对患者进行实时观察。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护理人员真诚、亲切的对待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②门诊输液人员较多,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现象,因此医院要保证充足的人员,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输液操作,避免输错、漏输等现象的发生。门诊部门是交叉感染易发生地,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保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在为患者输液后立即洗手,进行消毒。同时每天由专人对输液时进行消毒处理。③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精神及生理状态、焦虑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所得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身体及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安抚患者,并将输液时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保证出现突况时,可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患者输液时间,医护人员可将输液知识、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④老年患者静脉管壁硬化、增厚、弹性低,因此医护人员在穿刺时,要先对患者预穿刺侧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与患者有效沟通,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速度依据患者病情、年龄、耐受力等进行。输液后,医护人员要正确拔针,避免出现皮下淤血及血管损伤,并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避免穿刺部位出现感染[2]。
1.3 评价方法
采用该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满分100。非常满意:90~100;满意:60~89;不满意:40~59;非常不满意:39分及其以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参考组
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亦明显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比较[n(%)]
2.2 观察组
患者接受门诊输液治疗平均时间为(3.25±0.82)d,参考组患者接受门诊输液治疗平均时间为(6.39±1.15)d,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2
1 农村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
1.1排泄问题:在机体老化的过程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可出现生理功能减退,老年人的排泄形态发生改变,如便秘、腹泻、尿失禁、尿滁留等。
1.2睡眠问题: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失眠是指睡眠不足,导致正常睡眠受到扰乱,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情绪,甚至使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老年人的失眠既涉及健康问题又涉及社会问题。
1.3安全问题: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现意识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断力减弱、记忆力减退及应变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显下降,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老年人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跌倒和用药问题。农村老人存在用药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1.4健康知识缺乏问题:农村老人普遍文化层次低,自我保健意识差,获取信息途径局限。所以他们往往缺少有利于健康这方面的知识。
1.5角色改变的适应问题:进入老年期,面临离退休问题,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离退休后,生活规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期习惯的作息制度被打乱,许多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常常会产生颓丧情绪和失落感。另外大多的农村老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随着逐步劳动能力的丧失。担心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变得敏感,显得罗嗦、唠叨、固执,造成家庭气氛紧张。
2 农村老人护理要点
2.1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很容易延误诊治,因此护士不但要掌握老年人发病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老年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2.2护士可通过一切与老人接触的机会进行有效沟通,收集正确完整的资料,从而做出护理评估,为准确、及时、完整地实施良好的整体护理打下基础。评估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否有效呼吸;能否维持身体各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营养状况;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肢体活动能力及协调程度;休息与睡眠状态;感觉器官的功能;记忆力、智力及人格类型;适应能力;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自我照顾能力及安全情况;护理需要等。
2.3农村老人普遍健康知识缺乏,所以健康宣教就显得犹为重要,可通过集体讲座、利用传播媒体讲座和社区健康咨询等形式来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另外,在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用语,态度谦和,尊重听众。
2.4重视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做好饮食、排泄、休息与睡眠、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改变老年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对日常生活技能进行指导,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篇3
关键词:胃镜;老年人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日渐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将老年期起始年龄定为60岁,老年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上消化道疾病高发人群,胃镜诊断和治疗术是消化内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1],已经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方法,早期对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对改善预后、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老年人往往由于机械性、心理性应激及一些其他因素而导致胃镜检查不能顺利完成,所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胃镜检查进行护理干预,提高胃镜检查的成功率明确诊断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我院共行老年胃镜诊疗术325例,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男188例,女137例;年龄60~81岁,平均73岁。
1.2方法
1.2.1认知干预 大多数老年患者对胃镜检查的认知不足,或者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了解胃镜检查的意义和过程,而对此感到恐惧。所以主动与患者接近,了解其对检查认识程度、心理状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胃镜检查的目的、优点及操作过程,交谈时态度真诚,语调亲切,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2]。
1.2.2行为干预 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检查前必须严格了解有无胃镜检查禁忌证,护士应充分评估患者对检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备程度。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必要性、不良反应,介绍检查前准备、操作步骤、时间及已成功的许多病例,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使其积极配合检查,从而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将患者送至胃镜室后,用口服局麻咽喉部,嘱患者取左侧卧位,放入口垫,如有假牙要取下假牙,并用纱块住口垫,并有专人扶住,切忌脱落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必要时心电监护仪的监测可以增加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同时降低老年人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术中护士有意识地紧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树立信心,必要时可让亲属陪伴,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1.2.3情绪调节 医务人员精神饱满、仪表端庄、热情周到。在检查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检查环境,提高主动配合能力,达到检查的预期效果。
2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294例患者对胃镜检查过程的满意度为100%,胃镜检查成功率100%,胃镜检查并发症3%.
3讨论
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3],老年人自主神经反射的反应速度减慢,反应强度减弱。其压力反射反应、冷刺激的血管收缩反应和改变后的心率反应均启动较慢,反应幅度较小,不能有效地稳定血压。高龄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在于脑萎缩,脑血流也随之下降,围术期易发生中风等脑血管意外事件。胸壁僵硬、呼吸肌力变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和闭合气量增加会使老年人呼吸功能降低,因此容易形成老年性"低氧血症",在接受胃镜检查时,易导致缺氧;老年人的喉反射能力下降,易发生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心理方面老年人社会活动交流减少,认知障碍,又缺乏倾诉对象等,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无用感,甚至有负罪感或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
胃镜诊断和治疗术是消化内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已经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方法。胃镜检查是胃管通过咽部插入食道、口腔、胃入十二指肠来检查其各部位的病变,胃镜检查对于机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应激性,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躯体应激反应,严重者使检查无法顺利进行;部分患者因害怕而回避检查,从而耽误疾病诊断。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功能、免疫功能的降低易受环境及潜在致病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对疾病抵抗力的全面衰退,因此其应激时产生的不利影响大于中青年患者。人们对插入的胃镜有排斥心理,加之老年人对胃镜检查相关知道缺乏了解,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引起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和紧张恐惧,在各种应激源的作用下,容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不稳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自己拨出胃镜,影响检查的成功率,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胃镜检查并发症是指在做胃镜的过程中及其检查后容易引发的疾病,如出血、下颌关节脱位、喉头痉挛引起呼吸抑制(一过性血氧饱和度下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苗红宇.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护理配合要点[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2).
[3]王拴勤.浅谈老年患者的麻醉特点[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10-211.
篇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老年人又是健康保健的主要群体,药物治疗则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1]。我科收治的疗养员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患有多种疾病,服药种类多,加之老年人由于受文化水平、年龄以及用药知识缺乏、自身功能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凭经验用药、滥用药、不合理用药、错服漏服等问题,造成诸多不良后果,致使服药的不安全风险增加。本文就如何加强对老年疗养员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认真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进行探讨。
1危险因素
1.1老年人的自身特点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尤其记忆力减退,极易造成误服、错服或重复服药。因老年人脏器功能的减退,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1.2用药知识的缺乏老年人的用药知识有些来源于广告,一些虚假广告导致了老年人服药的不安全因素增加;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知识缺乏,对出现的药物副作用还以为是药量不够,又重复服药;老年人缺乏药物保管及变质鉴别知识,服用变质、失效药物使不良反应增加;老年人因患病年久,自认为“久病成医”,凭经验自行服药;一药多名问题导致老年人重复服药,使毒副反应增加。
1.3患病多,用药多老年人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用多种药物合并治疗,每日服药几种甚至十几种,因使用药物种类过多,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毒副作用增加。
1.4环境因素老年疗养员入院后,因环境的改变,外出活动增加,出现漏服、自行停服药物等现象,从而导致病情复发。
1.5人为因素医生询问病情不仔细,导致重复给药;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出现给药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给药时间错误、给药剂量错误、漏给药等,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对需服药的疗养
员未做到及时监督服药等。
2对策
2.1健康教育安全服药取决于对用药知识的掌握,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使老年疗养员认识、掌握用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用药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服药风险。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药物保管知识、变质鉴别、服用方法、服用时间、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形式上可根据老年疗养员需求的共性集体授课,对患相同疾病的老年疗养员可进行该种疾病用药知识的专题辅导,对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的老年疗养员采取一对一个别指导的方式,对于老年人难以理解和过于复杂的用药知识如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则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要点制成卡片帮助掌握;对象不仅有疗养员,还应包括疗养员的家属,以便亲属在家庭中指导其正确服药。
2.2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定期开展安全讲评会,围绕如何有效保护疗养员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分析服药中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原因,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进行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安全。护理工作中坚持“三查八对”制度是保证安全的一种有效的防范程序,对“三查八对”制度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讲解,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理解并正确操作,从而保证了疗养员的服药安全。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对于有疑问的医嘱,应加以了解,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非紧急情况,严禁执行口头医嘱[2]。
2.3实施个性管理口服给药时要严格查对,督促服药,并针对不同的疗养员、不同的药物,进行个性管理,做到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正确的病人、正确的时间[3]。针对老年疗养员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生理情况,护理人员应将药物按餐分放,定时发放,并用足够的水(半杯水)协助督促其服用,嘱其不可干吞;卧床者应先扶其坐起再服药,并暂时保持坐姿几分钟之后再躺下[3]。外出活动时,由两人提前检查核对疗养员需服用的药物,并分别注明姓名、时间、药名等,再由保健护士负责按时发放督促正确服用,保证了疗养员外出服药的安全。护士不仅是医嘱的忠实执行者,也是合理用药的实施者和保护者。应定期检查疗养员自带药物的保管情况,并及时和医生沟通,与医生共同做好药物管理事项。
3讨论
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对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差错、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护理管理者也应清醒的看到,护士对药学知识掌握程度与病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而且目前新药、特药的迅速发展,护士原有的药物知识难以满足目前临床需要,如何来学习和掌握临床相关药物知识不仅是护士日常工作之所需,也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之所需,更是保证病人安全之所需。
参考文献
1卢彩霞,王咏梅.老年病人安全服用心血管药物的护理指导.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2):28-30
2白月玲,马双莲.护理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4-16
篇5
关键词:新型;老年公寓;设计;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aging population situation at present and demand to the elderly apart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key points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of the new type apartment for the aged.
Key words: new model; elderly apartment;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考虑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出易于使用、易于到达、易于控制、易于交往的无障碍空间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目的,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健康长寿、和谐幸福的晚年。
1 人口老龄化及老年公寓的需求
所谓人口老龄化现象,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联合国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有两个,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或者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作为一种人口学现象,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有100多年历史。1990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5.9亿人,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0%,这意味着在20世纪末全球已正式进入老龄化人口时期。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在未来几十年内将进一步加重,日本与意大利更是将在2050年进入“三人行必有一老”的超级老年型社会。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问题更不容忽视,预计到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将达15亿,其中3/4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在亚洲,1/4在中国。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据预测,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长到4.6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提高到27.71%。另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又有自己的明显特点,如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发展不平衡、“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多等。面对这样的形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集居住、服务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老年公寓养老模式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极好选择。如何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老年公寓,也成为建筑师关注的热点课题。
2 西方发达国家老年公寓发展现状
从19世纪末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公寓已基本成熟定型,其模式大致可分四种:独立型老年公寓、服务型老年公寓、护理型老年公寓以及大型综合体老年公寓,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这些老年公寓以老年人为核心,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医疗和心理健康需要,营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养老环境。
3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现状与新型老年公寓设计
3.1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老年公寓设计的基础研究工作,如胡仁禄、马光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一书,对老年住宅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刘美霞、娄乃琳、李俊峰著《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一书,提出了我国城市老年住宅发展的可选模式。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有关老年公寓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的资料很少,说明这一领域的工作尚处于初步研究和待开发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不同规模的老年公寓仅有1000多家,数量上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老年公寓类型单一,除适用于特定老年人的护理型公寓外,多为一些服务型老年公寓。这种养老模式太过依赖社会服务,强化“他养”的概念,而老年人自身的能动性较差,心理健康状况也不理想。
3.2 某老年护理中心实地调研
为切实了解我国老年公寓现状,我们调研了某老年护理中心。该中心主要分为老区和新区两部分:老区拥有一幢门诊楼和一幢病房楼,配备了全科诊室与药房,并为整个社区服务;新区是中心的主要部分,四幢建筑围合成一个内向庭院空间,其中包括两幢公寓楼、一幢医疗护理楼和一幢老年人活动中心,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整体规划、周边环境和户外活动条件差、居住户型单一、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文化娱乐和邻里交流缺乏等,这正是我国老年公寓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新型老年公寓设计要点研究
由于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心理状态的转变,老年人对住宅形式、居住方式和居住心理环境的要求都异于普通人。在对国内外老年公寓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亲身参与的老年公寓项目的设计探索,我们认为新型老年公寓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
4.1 多样化的套型选择
对于居住建筑而言,最基本的建筑设计内容就是居住单元的套型设计。目前国内的老年公寓套型单一,多为单人间或一室一厅的小套间,缺乏家庭气氛,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在新型老年公寓的设计中,我们应参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规范和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设计多种套型,包括单人间、双人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甚至三室两厅等,并深入考虑套型中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的构成方式,将老年公寓与“宿舍”区别对待,既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又能营造一种家庭氛围,让老年人住的温馨、舒适。另外,在一些面积较大的户型中,考虑设专门的护理用房,最大限度地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4.2 无障碍的建筑设计
无障碍设计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性和便捷性,它的范围很广,坡道、楼梯、电梯、地面、卫生间……哪里有老年人活动,哪里就应该有无障碍的考虑。老年公寓的无障碍设计主要应针对老年人移动、听觉和视觉障碍考虑,对应到建筑中,即应考虑在建筑物的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卫生间等部位设置相应设施方便老年人出入,如将建筑入口面积加大、有高差部位做成坡道、楼梯踏步沿口做成圆角、适当放宽各种指标等,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安全和行动便捷。另外,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一般都比较敏感,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应注意保持室内宽敞明亮、富有生活气息,结合室外环境的塑造,使老年人可居、可游,心情愉悦,达到“心理无障碍”的目标。
4.3 完善的配套设施
老年公寓是有针对性的居住建筑,针对老年人或其家庭的特殊要求,更针对他们对居住配套设施的特殊要求。老年公寓的配套设施主要有医疗功能与服务功能两种类型,医疗功能包括了医疗指导、个人医护与个人照护,服务功能则包括了生活服务、娱乐服务和教育服务。老年人通常并不愿割断他们与家庭、邻里的联系而生活在一个生疏的环境里,他们不仅需要个人活动,还要求参与社区的活动。因此,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我们也应遵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设计相互交往的空间,提供交流的机会,减少老年
人的孤独感,益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5 设计新型老年公寓设计的注意点:
目前,我国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养老建筑显然难以满足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和谐、完善的养老设施已成为建筑师的新目标。通过这次对国内外老年公寓的初步研究,结合亲身参与的老年公寓项目,我们认为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老年公寓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5.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各种特殊居住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5.2 发展独立型和大型综合体老年公寓,以保持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5.3 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居住空间和医护设施,选择合理的居住模式,做好无障碍设计;
5.4 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创造活动和交往空间,保持其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北京,2008.
[3] 美国建筑师学会编.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住宅;布局市场销售;特性
Abstrac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views of the status of the elderly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ut ou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lder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ging trend and demand for residential aged, point out elderly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 sales.Key words: elderly people; living residence; the layout of the market;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老龄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我国正面临着极其迅猛的“老龄化”趋势,面对大量增加的“银潮”,一些专家认为,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建筑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1.老年住宅建筑设计指导原则:
1.1老年住宅的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因此,应树立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爱好、心理和生活等因素,创造使老年人能健康、安全、方便、舒适地生活于其中,并能培育、发展其才华的居住环境,建立具有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老年设施。
1.2老年住宅应具有适应性与可变性。当前的住宅建设应多建一些中、小套型住宅,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住宅,满足家庭居住模式多样化选择的需求,为多代同居家庭创造更为灵活多样的居住环境,通过住宅的组合变化,在将来发展变化成老年住宅。因此,设计人员应具备创造出一种限而不定的分隔形式的设计思路,以提高住宅空间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1.3老年住宅建设应征求老年人的建议,让其参与设计,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给我国老年住宅建设带来新的活力。同时还可以考虑将部分设施和装修等留待老年住户自己去一步步地完善。这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经济能力的老年住户的要求,而且有助于为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从而使住宅真正成为老年人身心的归宿。
1.4老年设施应与社会服务网络相配合,使其具有社会共居性。共居性是指居住环境能够保证老年人与他们的家庭、同代人和其他几代人共同居住生活。老年住宅应既能保证老年人的隐私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鼓励并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使自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老年人融入社会中。
1.5老年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适宜的空间环境,避免喧闹干扰,并且交通方便。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考虑将老年设施作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根据不同规模、不同服务对象设置。除此之外,还应满足老年住宅设计要点中的相关内容。
2.老年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2.1功用性:老年人由于年龄偏高,其行动迟缓,因而在居住空间的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使老人能自由地在住宅内移动。要合理慎密地布置室内每一件家具设备,其尺寸要方便老人使用。要适当减少室内家具的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小老年人房间的面积,从而降低老年人行动的能耗。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一定要大一些,以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和协助老人时所需要的空间。此外,设计时还应认真考虑房间细部,比如地面材料的质感、颜色,家具的尺度、形式,宽度、材料,以及门开窗面积、形式等等,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实际需要。
2.2安全性:老年住宅设计要从老人的安全、舒适、方便出发。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脚动作逐渐变得不灵活,所以住宅内的地面材料要求防滑,要排除高差和门槛;在厕所和浴室应设置必要的辅助设施,门最好是推拉式。由于生理老化,老年人的判别力、行动力急剧减退,因此,室内应安装紧急呼叫装置,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从而使老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2.3健康性:老年人的健康卫生状况最为重要,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注意使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老年人喜欢清净,要注意使用一定的隔音材料,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居室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在热环境方面,老年人由于脂肪组织的减少,对外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这就需要在房间朝向设计和室温改变方面加以考虑。周边的环境建设对老年人也特别重要,要创造一个老年人特别喜欢的休闲散步的绿色环境,有通达的道路和文化娱乐的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之间的交往,要使老年人能看到青年人和幼儿的身影和嬉戏,从而为老年人身心健康、安度晚年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4确保隐私性:老年人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一些个人的生活和交往等事却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老年住宅设计还应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既要创造一个未被疏远的氛围,同时又要注意老年人的隐私。通常出现的二代居的模式就是既保留了老年人的独立居住部分,同时又体现了晚辈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这类住宅中不仅保留了一些家庭共用的设施,而且还增加了老人独立使用的设施。另外一种共居的形式是邻居型,即通过一个共同的门将住宅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套型,这种住宅使隐私性更能得到保证。
2.5要便于改造老年人从自理自力期到关怀照顾期,老人身体将由健康到衰老,老人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因此,住宅的设计应考虑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等改建工程,从而能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老人的衰老过程。
3.小结:
从生到死经历了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全过程。老年是人生较长的一个阶段,老年人与住宅的关系最为密切,老年人居住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老年住宅的设计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其生活的自信心,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居住环境。
依据标准:
[1]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 50340-2003)
篇7
【关键词】 CCU;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可见胸骨后持久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之首,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病情凶险,病变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积极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本病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CCU收住的老年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72±4)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右室梗死3例。
1.2 研究方法 根据老年患者及CCU的特点,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仔细观察病情及疼痛时的主要表现、部位,准确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1.3 结果 选择CCU收住的老年患者30例,经仔细观察、严密监测、治疗及时,精心护理,无一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17例病情平稳后行心脏血管支架植入术,9例病情平稳后出院药物治疗,4例病情平稳后转入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2 临床特点
2.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 老年人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等疾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而且老年病人通常反应迟钝,主诉不清,一旦发病往往病情危重,猝死率高。因此,在CCU里,有专人护理,护士能够随时仔细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
2.2 CCU(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的特点 CCU(冠心病加强监护病房)是一个具有十万级层流净化的病房,集优秀医护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为一体,运用现代医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病人的生理功能进行连续性监测和积极治疗,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护理单元。是危重病人集中、设备、技术先进、监测治疗及时,针对性强的专科护理单元。要求无陪护,护士随时准备抢救,专科技术强,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早发现、早抢救,及时报告,使病人转危为安。
3 护理措施
3.1 仔细观察,准确评估 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入住CCU后,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神志、精神、性格、心理、皮肤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建立护理病历,随时注意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当心前区疼痛剧烈时,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
3.2 严密监测,早发现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情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极易诱发心律失常,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应严密监测心电监护、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也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临时起搏器等一切抢救物品[1],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3.3 建立静脉通道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立即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随时进行静脉给药,对于血压过低或循环差者,可行深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预防空气栓塞,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特殊药物可给予微量泵注射,保证剂量的准确性。
3.4 氧气吸入 吸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间断或持续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疼痛,有助于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的供养,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2]。一般使用鼻导管吸氧法,氧流量可根据病情调节,入住CCU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期时,氧流量3~6L/min,如合并左心衰竭,可采用酒精湿化加压给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鼻导管及湿化瓶每天更换、消毒。
3.5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可为胸痛、牙痛、腹痛、咽喉痛等,疼痛可使缺血进一步加重,梗死面积扩大,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剂,如吗啡、度冷丁,吗啡可抑制呼吸,老年人慎用,各种止痛剂用量要小剂量开始用,密切观察药效。
3.6 绝对卧床休息 入住CCU后,必须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及护理员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包括进食、洗漱、翻身、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待病情稳定,可逐步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床边活动,活动时以不出现不适感为宜。
3.7 饮食及便秘的护理 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如何健康饮食,少量多餐,饮食以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为主。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多食新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指导病人床上排便,排便时不能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困难者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
3.8 心理护理 老年人普遍具有固执、自尊心强、害怕孤独、畏惧死亡的心理特征,加之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急,病情复杂,患者入住CCU后,又无儿女及家属陪伴,看着陌生的仪器,常易出现紧张恐惧、忧虑烦躁、悲观等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做好宣教,特别讲解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告知病人他(她)们的亲人都在外面,都非常关心他(她),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乐观的语言、态度、表情来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激动等心理状态,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使疾病得到最快最好的恢复。
4 讨论
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不易被察觉,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减退,各种感觉欠灵敏、反应慢,不易表现出来。因此,护理工作应做到细致、认真,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做好每一项指标的记录。同时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在紧张的抢救阶段过后,患者有可能因年纪大的关系,产生各种害怕死亡或放弃治疗的念头,所以做好心理辅导,介绍目前心血管疾病先进的治疗方法以及成功的病例,安慰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多数老年患者脾气较暴躁,有的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已经有一些心脏病预后方面的知识,但这只是一知半解,在患者感到恐惧、焦虑的时候,只有通过我们关心体贴、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及时解除痛苦,做好舒适的护理,给患者一个安全的感觉,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促使病情迅速好转。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多针内固定;护理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疾患,老年人受伤后气血更加虚弱,常出现神色憔悴,面色苍白,胃纳呆减,舌淡苔白,脉细弱。中气不足,可出现大便秘结,长期卧床还可出现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坠积性肺炎、发热等并发症。我科室对258例老龄人股骨颈骨折多针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1年~2010年共收治258例骨颈骨折的老龄人,年龄60~87岁,平均(73.2±18.6)岁,男性88例,女性170例,病程3~28天,平均( 10.5±4.7)天。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护士在病人入院时首先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及各项住院制度,以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护士与病人谈心、安慰帮助病人,协助解决生活及各方面的困难,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他们的合作,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心情舒畅配合治疗。(2)保持患肢正确的位置及功能:患肢外展20~30度,中立位,适当抬高患肢,保持牵引的位置无移位,注意牵引力度,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缓解疼痛。(3)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按摩骨骼突隆处,以预防褥疮。(4)术前备皮应注意不能刮破皮肤,保持皮肤清洁。(5)鼓励病人做有效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
2.2 术后护理
(1)护理:病人术毕回病房时,协助医生将病人稳妥移至病床上,保持患肢中立外展位,并穿上“丁”字鞋,以防患肢外翻,并向患者讲解穿“丁”字鞋的目的和注意事项。(2)防止感染:应动态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鼓励病人多饮水,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食粗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和泌尿感染。(3)术后第二天可以定时给病人向健侧翻身,每日用1%红花酒精按摩骶尾、肩胛、足眼等部位1~2次,鼓励病人尽早在床上活动,有条件可用气垫床。(4)病人疼痛时,查明原因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或分散注意力法,例如:听音乐,讲解疾病的知识以减轻疼痛。(5)社会家庭支持:当老年人面对突发骨折时,家庭、社会、亲人的社会支持可使老年人有所依靠,进而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调整个人应激水平,同时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增加了老年的适应性,克服消极的情绪,使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6)术后1周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肌肉关节的锻炼,如仰卧举腿等。
2.3 出院健康宣教
(1)嘱病人继续卧床休息,每2~3小时翻身一次,按摩骶尾、肩胛、足跟等以预防褥疮的发生。(2)多饮水,有痰及时咳出。(3)术后2~3个月可扶拐杖下床活动,患肢不宜负重,不盘腿,不侧卧。(4)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摄片,之后每2~3个月摄片一次。(5)加强患者的功能锻炼。(6)饮食宜清淡而宜有营养,忌油腻之品。
3 结果
本组患者中手术治疗258例, 住院最少 14天 ,最长 3个月。出院 6个月随访,除 15例死亡外, 其余均能扶单拐行走, 压疮、 泌尿系统感染、 肺部感染、 假体脱位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功能恢复理想。
4 讨论
现在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骨折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股骨颈骨折最常见,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全方位的特别护理和功能康复在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
根据患者的生理、 病理特点,结合骨折患者正确的肢体指导, 找出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护理问题,实施科学护理, 着手从心理、 生理, 术前术后进行骨折康复的功能锻炼, 以利于骨痂生长, 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进老年患者的康复事业。
通过本组患者的护理要点得知,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患者心理焦虑, 护士应多鼓励患者主动运动, 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 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 2)康复训练时, 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锻炼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保证牵引及固定效果; ( 3)警惕老年患者其他隐匿疾病 [ 2]
另外,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也十分重要, 心理护理对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结合心理护理的综合护理模式, 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患者施加积极影响, 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 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老年骨科患者 护理风险 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93-01 针对临床上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年人特有的一些情况和特征,例如老年患者由于普遍存在岁数较高,机体能力衰退等特征,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并发其他疾病。卧床康复时间较长,护理难度较一般骨科患者大的特点。尤其如果患者话骨科患病部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行动,则更加容易导致老年患者的心理出现波动。本文针对本院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针对本院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35人,女性25人,年龄为65-87岁,平均年龄为75±7.4岁。平均住院时间为25天。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2例,膝关节问题14例,股骨头坏死15例,股骨头骨折8例,腰部疾病11例。
2 护理风险分析
老年骨科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而且出现骨科疾病之后都存在治疗周期较长,有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对于护理工作的开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其次由于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都比较脆弱,容易在骨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产生焦虑、恐惧、多疑等不良情绪,一旦没有处理好这些不良的因素,不但会对治疗的效果造成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对护患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
3临床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骨科患者的特点,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心理特征开展心理状态确认的工作,尽量不要将相同情绪的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尽可能将一些性格较为开朗和忧郁的患者放置在一起。同时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和患者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担忧的根源所以,尽可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满足他们,或者安抚他们的情绪和缓解不安。老年人往往都希望的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方面需要加大工作的力度和频率,以为老年患者的康复的心理环境打造,营造一个良好的互信的平台。
3.2 饮食护理
老年人骨科患者由于患病之后大都存在行动不便的情况,生活上大多不能自理。甚至有些患者为了减少上厕所厄次数而可以减少进食的次数和数量,这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营养不良。针对于此,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向老年人患者进行营养知识的教育和指导,说明营养均衡和对于病情治疗的重要性。建议患者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习惯,尽可能摄取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多喝水,确保大小便的通畅,避免便秘的情况出现。
3.3 生活护理
老年人骨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摔倒的现象,这中治疗过程中的意外和危险性因素非常容易造成病情的加重和延长,因此在日常的生活护理上,护士应该注意定期检查患者病房中的各种床边的杂物和床车的脚刹是否停稳。在夜间,要密切注意夜灯的是否能够正常运作,亮度是否足够等。在患者的日常行动中,一定要确保有家属人员或者护理人员的在场,并对其家属做好护理安全的指导和沟通,将可能发生危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4 并发症护理
老年骨科患者的身体的各项功能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有的甚至存在其他的并发症,例如脑梗塞、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情况。这一类老年骨科患者入院之后一定要做好相关的资料登记,并密切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定期的观察和照顾,除了常规的护理方式之外,还必须关注其它生命表征的变化和患者的情绪。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其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和压疮的形成,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老年患者的常压部位进行检查和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例如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增加软垫等等。同时注意提醒患者保持个人的卫生工作,对于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也要采取一定的协助清洁工作。
4 结果
60例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患者及家属据对于在治疗的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感到满意。
5 护理体会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其年龄上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一些其他年龄段骨科患者没有的特点和存在护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心理、生活、饮食和并发症这几点护理要点上,做好老年人骨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有效回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中涉及的60例老年人患者在采取了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环境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经治疗后,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提示了在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中,树立"以患者为本"的原则思想是关键,将护理工作落实到细节,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责任心,对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正确实施,都有非常积极和关键的作用,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就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效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争取早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高珞珞.浅谈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5)
[2]覃小梅,庞月芳.骨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32)
[3]孙建华.浅谈老年人骨折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14)
篇10
【摘要】 在医学模式、医疗服务观念发生转变的今天,医院建设更重视医疗环境质量。我国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逐渐增多的老年患者,医院环境的建设势必将老年人群特性纳入重点考虑范畴。而作为老龄化社会及新医学观念产物的现代化老年病专科医院,其康复环境的创造问题则更具代表性。中国目前老年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在这一情况下,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老年护理 健康老龄化
老龄化问题现在是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发展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面对一年比一年增长的老年人群体,我国政府以及民间爱心机构更加高度重视老年护理医院的结构配置和数量的增加,以及对老年护理服务的专业质量强有力的提升。近一步的维护老人的情感、心理、信心和尊严,使老人得到更加人性化的治疗和照顾,不断完善和增加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的步骤和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再度提高。
一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状况及提倡老年医院的建筑与室内设计
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普遍多病共存。在我国,慢性疾病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是几大的健康杀手。对于反复发作数年,难以治愈,使得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限制。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九的老人平均患得三、四种慢性疾病。大多65―74岁得老人日常生活需要得到协助。85岁以上的老人依赖他人协助的是70多岁人的三倍。
适应老年人身体机能特征。进入老年后,人的身体机能显著退化,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仅为20岁的50%。考虑到医疗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建筑安全(无障碍)问题是老年医院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评价老年医院建筑设计的落脚点,安全、健康、方便、舒适是对老年医院康复环境的基本要求。重点把握在出入口、水平通道、垂直交通、病区空间、卫生间、诊疗空间以及为老年人提供的交流、休息空间等的安全措施设计。此外,从老年人身体机能特点出发进行功能布局,关注医疗环境细节。下面举出适应老年病患的医疗康复环境设计例表考虑角度采取措施:
施力方式需要手持握的物体的体积不能太小。如各种开关、把手等;需要手指捏的物体的体积不能太小,如钥匙;需要手开启的物体的体积不能太小。
操作的精确度及复杂性降低操作的精确度,如:各类用品的按钮与手指的对应性问题,要求按纽与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能太小,按钮与按钮的距离不能太近;降低操作的复杂性,如:病房电器的操作难度不能太复杂,操作步骤尽量单纯化。
信息强度为适合老年人视力、听力衰退和记忆力下降的生理特征,设施及用品的文字、符号设计要清晰,标识易辩识。色彩对比强烈高反差。大小适中,简单明了:声音的刺激要大,如电话、呼叫等暗键表示通话和忙音的提示音响要加大;设施在形态、色彩方面应具有易于辨认的特征。某些用品应附带提醒功能。
老年人体工程尺度与站高有关的工作面要相对降低,与坐高有关的支撑面要相对降低。服务台要低矮。体力衰退:走廊设扶手,在水平、垂直交通部分适当位置设置休憩区;对建筑进行更为人性化的布局划分。智力衰退:建筑布局应优先考虑分组原则而非排列原则。清晰的平面布局具有容易辨认的方向性,路径简洁而空间序列不失丰富的变换。对建筑元素如房屋、楼体、组群、生活区以及个人私密区域的分类组合增强了患者的方向感,有利于患者更好地与建筑环境融合协调。建筑设施操作简便,结实耐用。老年人生理特点:不能设置吊柜和床下柜,以免老年人上攀下蹲引起病变。水龙头采用自动、限流自闭式。
二 充分考虑老年人心理特征及护理人员对老年情感和心理的陪护辅导
老人面对生理机能的退化,面对各种疾病的困扰,大多显示出情绪低落,抑郁萎靡的状态。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模式节奏的加快,多数儿女亲人们都在遵循生活模式,由于忙于工作,不能全面放心合理的对患有疾病的老人进行24小时护理。所以护理老人就成了大的社会关注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护理的老人和我们护理人员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护理人员要理解病人的需要、情感和所处的环境或状态,对保证护理实践的有效性来说是基本的要素。所以要突出人性化我们护理人就应该在工作时把爱心表现在细节中,把需护理的老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和长辈。面带笑容,耐心细心的治疗呵护老人。在工作时可以和老人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建立信任和情感。观察每个老人的性格特点,记录每个老人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性格对老人进行对症下药。比如有的老人喜欢像个孩子一样的被哄着吃药,我们护理人员就耐心的去哄着。有的老人喜欢聊天说说儿女,我们护理人员就要发扬心理陪聊医生的优点和老人多聊聊。有的老人焦虑抑郁,我们护理人员要多关心多开导,带鼓励、带阳光给老人,争取让老人多些笑容少些顾虑。老人们慢慢心里有了温暖,觉得情感上得到了尊重和重视,觉得医生护士没有了那些架子和严肃,让人感觉可亲可信,慢慢的对我们护理医院和人员就有了可以依赖的和亲人般的情感,开始积极乐观的接受治疗。护理人员愿意花费时间了解作为一个个体的病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倾诉和迎合老人,让老人充分达到情感的宣泄。让老人保持情感的良好状态,有利于老人身心。
三 老年护理人员要辅助恢复老人的信心和尊严;护理人员要注重道德修养,发扬人道主义
我们护理人员不仅需要高等的老年护理的实践和高等教育培训,还需要提高协助和处理等能力。比如在实践中,有些老人疾病比较严重,一些瘫痪中风者和疾病致残者行动不便,有的表现出自暴自弃,有的表现出不愿意连累亲人的放弃治疗的想法。拒绝治疗的、大发脾气的都避免不了碰到。在这种情况下,检测我们护理人员的素质的时候到了,我们护理人员不能表现出任何懈怠,要敬岗敬业,对于严重有溃烂和褥疮的老人必须做到定时清洗,换药翻身,积极帮助老人度过难过,耐心鼓励病人恢复生活信心,让老人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康复治疗,今天锻炼的能动一下手指头都是莫大的鼓励,明天偏瘫的老人通过系统康复治疗能走一步的都是很大的自我挑战。庞大的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痛的增加,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生活品质随之降低,对自我存在的价值也渐渐失去认知。因此,鼓励和培养这些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唤醒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再次燃起生命的希望之光。所以我们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实为重要,要常鼓励老人能坐着绝不躺下,能走路绝不坐着。身体的机能,就这样一天一天被唤醒,对生活的信心,也这样一点一点被重建。恢复每个需要护理的人的生命的尊严和对康复治疗的信心。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老人重精神生活时,它是生命的质量,老人患慢性病或较轻的疾病时,它是生活的质量。但尽管生活质量因性别和年龄而有差异,但基本要点是老人的幸福感。由于老人们能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并能减少孤独寂寞。随之尊严、信心和幸福感慢慢就建立起来了。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病痛,病痛这时候会萎缩变小,生命会无限放大更加精彩。
在当今霓虹灯下的世界里,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老年护理职业?在一些青年的眼里这是枯燥无味的职业。所以积极更新护理概念势在必行,将当前的人口结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护理人员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地位进行广泛宣传,以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年护理人员培养的重视,逐步建立、健全各层次教育体制及人员专业教育。社会各界在呼吁和提倡青年走入献爱心职业,去接触、去接受、去爱。老年护理提倡从业人员共情,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的精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的一种能力。各种负荷的能力,要求护士能够进入病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的个体。共情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病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病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国情,对老年护理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推广。国家在基层村委会、社区卫生站、县城老人服务医疗机构、省市级城市老人护理医院等都加大加强了资金投入和扩展建设。在建设完善老年护理医院机构和老龄化发展赛跑的过程中,我们领略到了显著的成果和实践规划。让我们共同迈着坚韧的步伐,迎接和面对、建设和探讨“老年护理”这个全球关注的话题。本着完善再完善、服务再服务的宗旨去奋斗!
参考文献
[1] 姚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国卫生初级保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