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市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市调研报告

篇1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七亿四千万正常劳动工作者中有二亿五千万多人,长期需要和经常需要配带口罩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与风沙田、久晴不雨、出门旅游、家具大扫除等等,如果备有口罩就方便、顺利、轻松,但常常是用而无备,弄得灰头土脸,烦躁不适,鉴于有庞大的市场,网上热卖的品种有百多种,价格各异,单价从0.5元到100元不等,初估年产值为20亿以上。

现有口罩有多种缺陷:1、全柔性口罩佩戴时以罩蒙面,口鼻一起包,滤网紧贴皮肤,四周不易封闭,还增加语言交流的难度,造成呼吸气体集中,有效过滤面积狭小,呼出潮湿的气体影响皮肤和眼部的舒适,且清洗后要晾干再用。2、硬质口罩过于笨重,缺乏美观感,增加了头部的负担,且清洗难度大。3、一次性口罩成本高,最低批发价单个在0.5元以上,有继续使用腻味,弃置浪费可惜感觉。4、药物口罩它是靠药物的挥发起作用,药物挥发有时间限度,到时也是弃之浪费可惜,继续使用一物原有的效果。

上述诸种缺陷,替换式支架折叠口罩与支架隔层分气式口罩,两项专利技术合用生产口罩,让这些缺陷迎刃而解,其优点在于量轻、物美、价廉、方便、环保、实用。用筛网式卫生制作一次性过滤网罩(有如卫生纸、餐厅纸代替手帕的功能)是最起码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今后人们随身所带的卫生纸可为口罩模样,根据需要使用,价格单个过滤网以分厘计算。具有方便添加药剂,更换方便、价廉物美、卫生、实用。而且面清洗、打消了继续使用腻味、弃之浪费可惜的感觉,其它高、中、低档口罩过滤网也可以做成相应的模型,置入支架内使用,省去置带等工序,省成本。

篇2

一、不放过释放善意的机会

一位旅居加拿大的朋友和家人一次去爱德华王子岛公园,在他们正想以Downtown为背景拍照时,后面一个正在巡逻的帅哥警察满脸笑容走上前来说,如果愿意,我可以为你们拍张合影。拍完后这位帅哥警察还检查了一下,确认拍得不错才离开。事情很小,却让人春风满怀。这位老外警察释放出的小小的善意,没有任何企图,没有任何功利,却收获了至纯至真的人性的美丽。美国警察的入警誓词里有这样几句话,保护无辜者不受冤屈,保护弱小者不受欺压,待人和善并永远乐于助人。无论国度和肤色,警察的职责是相通的。对他们来说,并不只是抓住十恶不赦的恶徒、破了惊天动地的案子叫善,这些是大善。警察身边还有很多无处不在的释放小善的机会。对求助的百姓,尽所能帮助他们;对受害的弱者,在他们哭泣时倾听并递上纸巾;对偶尔犯错的年轻人,给他们前行的信心和真诚的鼓励;走在路上,或者仅仅微笑就够了。当然,释放善意决不仅限于此,平时我们广大交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衣帽鞋袜等都在传递着这方面的信息,比方说,有些做的比较好的民警坚持每天更换一次手套、每周清洗一次值勤腰带和更换一次警帽,上岗前必先擦拭一下皮鞋,检查一下警容警姿。以至于过往群众普遍反映,以往路口的“黑脸包公”不见了,现在的民警、协管员形象更严整、管理更规范、说话更和气,交通也更加安全有序了。

二、不放过任何一个为民服务的机会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年轻的警察搀着两位老人护送他们过马路的情景。老人臃肿迟缓,警察机敏灵活,黑发衬着鹤发,年轻的臂弯护佑着年迈的身躯,这一举动无疑增加了老人过马路的安全保障、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相信每一个看到此情景的人必然会同我一样深受感动、感慨警民的鱼水情深。公安机关是什么,是舟。人民群众是什么,是水。水和舟的关系大家都清楚,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什么近几年全国几个地方发生大规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个别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存在不作为,消极作为或乱作为行为,无视民生,疏忽民意,引起群众的长期心里压抑,必然会在某一个时间在某一个导火索引导下爆发。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里,交通运输如此繁忙和重要,要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每一个公安机关的民警都要有如履薄冰的压力。要关注民生,以百姓冷暖为自己之冷暖,这样才能以警心换民心。

三、不放过与社会和公众沟通合作的机会

篇3

一、夜间交通事故多发的成因

由于天气光线等诸多因素,驾驶员在夜间行车心情比较放松,注意力也就容易分散。据统计,本辖区在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有80%以上发生在夜间,而大多数重大交通事故和逃逸案件都发生在夜间。因此,做好夜间交通事故的预防非常重要。夜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夜晚车辆相对少,驾驶员会猛踩油门。我们知道,在夜晚,光线不好,同时,道路上车辆和行人也相对减少。于是,一些驾驶员为了尽快地赶往目的地,就大着胆子猛踩油门开快车,根本不去考虑后果。再加上夜间光线暗淡,驾驶员视线能见距离缩短,路面状况模糊不清,虽然车灯的照明度达到了一定的亮度,但视线总不如白天清晰。同时,速度太快会使驾驶员视力相对下降,判断情况的时间缩短。速度太快还延长了车辆的制动距离,扩大了非安全区。一旦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驾驶员就会措手不及,乱了方寸,采取措施不及时或不正确,后果可想而知。

(二)由于车困人乏,违章停车路边休息。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在夜间行驶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如驾驶员需要停车休息,随意停放,不开停车夜视灯,不放置警示标志,车身占据行车道,甚至有的车辆停放在陡坡处、转弯处、交叉路口等。这既影响过往车辆的正常行驶,又容易造成一些由于超速行驶、酒后驾驶违法驾驶车辆追尾碰撞。夜间人困车乏停车休息时,有的驾驶员忘记在车前后一定的距离内摆设警示标志和开启示警灯光。这样,由于夜间视线不清晰,来车无法远距离看到前方的车辆,当快速行驶到前方发现时为时已晚,就来不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有的驾驶员摆上大块石头作为警示标志,放在路中间,其结果使快速行驶的车辆因看不见就会碰上摆放的石块,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人车劳顿,勉强打起精神驾车。一些长途行驶的车辆车主为了赶时间,让驾驶员长途奔波,顾不得休息,把安全行车抛至脑后。这样,人的体能和精力是有限的,由于长时间的驾驶操作和奔波,人体机能消耗很大,如果不能很好的休息,精力就下降,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况且人体的生物钟在夜间是处于半休眠状态,夜间行车危险性会加大,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危险。

(四)强行超车,占道占线。有些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由于争强好胜和显示自己的高超车技,总想千方百计强行超过别人,甚至有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强行超车。这样,由于夜间行车视线不好,目测与前方来车的距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当正在超越时,前方来车临近,想把车辆驶回正常车道时,会因车速过快而无法及时回归,或者正赶上其他车辆占线,结果导致与同向行驶的车辆发生刮擦或与对向行驶而来的前方车辆发生碰撞。发生事故的几率会增加。

(五)过度自信,开车随意。夜间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和行人相对减少,一些有着一定驾龄和技术的驾驶员由于过于自信驾技高超,而疏忽了安全行车的准则。这些人在驾车行驶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或吃东西,或点香烟,或打电话,或与同坐的他人聊天、嬉戏,至两手不把握方向盘。可想而知,由于注意力分散不集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驾驶员就会措手不及。

(六)争强好胜,飙车族增加。时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已进入众多家庭。同时,道路也在不断的加宽,路况越来越好。一些年轻人逞强好胜,夜晚闲暇无事,三五成行到宽敞的马路上兜兜风,飙飙车。我们时常看到呼呼随风而过的快速机车,还有那刺耳的叫声。真是让人替他们捏着一把汗。试想,在车辆和行人突然出现时,他们还能够来得及采取制动措施吗?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夜间事故多发的特点,作为交警部门要从本辖区道路交通实际状况出发,认真研究对策,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采积极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积极加强对驾驶员队伍的教育,提高广大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做好驾驶员队伍的管理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源头,也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根本。为此,交警部门要积极对辖区驾驶员进行核查登记,按照属地划分原则,将安全教育活动分配到辖区各驻地中队,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利用交通安全学校这一有利阵地,以及车辆年审的时机,对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做到不留死角,落实到人。同时,积极利用广播电视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大的特点,利用本单位在县电视台栏目对夜间行车带来的危害进行宣传,利用血淋淋的案例进行以案说法,使驾驶员从内心感受到夜间行车不遵守交通法规带来的危害。

(二)认真排查危险路段,制定有效措施。夜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其规律,特别是在一些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地段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此,交警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认真开展对辖区道路安全隐患进行一遍普查。主要对于一些人员集中的公路边的村庄、十字路口、道路转弯处、山路陡坡处、厂矿企业密集区等进行细致的普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要在这些路段设立相应的警示标志和电子屏,有必要的指派专人进行管理。

篇4

一、背景和依据

在我国,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作为一种评估手段首次以法规条款形式出现于2007年5月国务院第486号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2008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2008年上半年中央编办选择江苏、重庆、厦门和青岛4个省、市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一形势下,烟台市针对新设立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政策执行和机构职能履行情况开展评估方面的研究,出台了《烟台市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总体意见》和《烟台市新设机构跟踪评估实施意见》,在推动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方面进行探索。近几年来,莱州市编办根据烟台市编办总体部署,认真总结前期机构编制评估的经验,大胆探索政府工作部门和新设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跟踪评估,不断创新机构编制评估方式方法,完善评估体系,有效地推进了机构编制规范化、法制化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政府部门提速增效和事业机构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针对不同类型机构,评估重点上各有侧重。落实省编办“五年内要将所有政府工作部门评估一遍”的安排部署,丰富评估手段,优化评估流程,积极推进政府部门履职评估。先后完成了审计局、商务局等26个部门机构编制管理和履职情况评估工作。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跟踪评估主要侧重于各部门职能配置、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及履行职责情况及成效,评估结果作为部门“三定”修订和机构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今年刚启动的对近两年新设立事业单位的跟踪评估则主要侧重于机构启动情况、职责履行情况及公益服务情况,对不能正常启动开展工作的,撤销单位建制;对不能履行全部职能的,相应核减编制。

(二)着眼于评估效果,在手段和体系上不断丰富完善。评估分单位自查、实地督查两阶段。实地评估督查主要采取听取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实地查看相关资料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在上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评估内容,重点加大了量化评估,细化了外部评估,一方面,将评估表由2类增加到8类,将自我评估、外部评估的二级指标具体量化到“三定”规定中每项职责上,同时增加了部门基本情况表、人员情况表、借调人员表、工作创新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表等,可直观地反映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职责适宜度、人员配备到位度与结构合理度、人员岗位适应度、工作创新成效度、社会满意度等分指标。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走访了服务对象、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共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服务及监管对象155人次,发放部门履职情况调查问卷600多份,书面征求意见建议40余条。

(三)根据不同阶段改革要求,做好结合文章。2017年,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公益类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机构编制跟踪评估范围,计划用五年时间将全市所有公益类事业单位评估一遍;对市体育发展中心、市文化中心管理处等近两年新设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评估,并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有效衔接,形成监管叠加效应;同时,将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情况、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情况及“四张清单”公布与执行情况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内容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丰富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手段。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是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基础上,又一条加强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各部门特别是被评估部门对机构编制评估都比较重视,将之看作反映本部门工作成效的途径之一,将之作为检验本部门内部运转情况及履职效能等情况的试金石与检验器。二是凝聚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合力。走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部门服务对象对被评估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取得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题都能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并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社会反响比较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三是增强了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被评估部门(单位)充分认识了机构编制法制化的意义,并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对机构编制跟踪评估作为政府绩效评估重要途径的认识不足,评估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一些评估对象为维护自身或部门的既得利益,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很少有单位主动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的要求。不能辩证地看待评估的优缺点。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制度也是一样。通常情况下,人们总希望评估“一评就灵”,而现实中,机构编制管理往往遇到各方面的阻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容易形成“评也白评”的认识障碍。

(二)指标体系方面不够完善。机构编制跟踪评估指标体系界定还比较宽泛。如现行的机构编制评估主要围绕职能履行、机构编制执行和执行成效三个方面展开,但这三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只有“机构编制执行”项目是比较容易细化考评的,而对如“职能履行”的评估,说某机构“越位”“缺位”“不到位”,“位”在哪里,拿不出一个明晰的尺度,认定比较困难。“机构编制执行成效”的评估也是难以有统一的精细化考评标准,评估指标量化难度较大,容易流于形式。评估敏感复杂,属于一种多因素综合评判。科学而全面地衡量或评判一个部门的“三定”执行情况或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总体执行情况,需要把影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多种因素分成若干类别和层次,对多因素若干类别和层次的影响指标是很难进行逐一量化的。基础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机构的某些职能逐步弱化、消失,而一些职能得到强化或新产生,这就需要不断规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合理界定和划分职权范围,适时对相应的机构和编制进行调整变化。但多数单位总想在“增”字上打主意,很少有单位愿意在“减”字做文章,多形式阻扰,造成机构编制评估参照的基础指标本身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评估对象不够系统全面。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多数是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被动开展的,列入评估范围的机构覆盖面小、评估的领域覆盖面小,党委部门以及所属事业单位并未列入评估范围。对住房保障、农产品与环境保护及食品安全领域进行过专项评估,其他领域未开展评估。

(四)方式方法相对单一。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机构编制跟踪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听取汇报、资料审核、民主测评、开展访谈和调查访问等。这些评估方法主要通过“听”和“看”两个方面来完成,主观性影响程度较大。要么因光环效应,要么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致使考评结果不够准确。评估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客观、定量分析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中的运用较少。借鉴政府绩效评估,利用统计学与数学原理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参量加权,综合评判的评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多部门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还未形成监管合力并未形成。

(五)跟踪问效上不到位。评估效能尚有一定差距,评估结果运用乏力。机构编制跟踪评估作为职能、机构、编制的配置与调整依据其依存度并不高,作为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及主要领导提拔、任用、奖惩依据的关联度也并不紧密,评用脱节现象还时有存在。违规问题的处罚权限相对有限。对于机构编制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按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法规规定的情形处理。但法规中对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的行为只有通报批评、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建议处分等,没有直接处罚权,影响了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四、深化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

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化评估工作,提高评估的合理性、科W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报道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工作动态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机构编制跟踪评估有关情况,获得社会对机构编制评估的关注和支持,营造健全机构编制监督约束的良好氛围,引导各部门(单位)熟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自觉遵守机构编制纪律。定期召开编委会议,组织学习机构编制法规文件,汇报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协调市委党校,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培训列入了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内容;每年举办1―2期机构编制业务培训班,着力提升市镇两级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水平。

(二)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制定设计指标体系一定要符合被评估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针对被评估部门机构职能差别较大,业务范围各异,积极研究探索适合部门(单位)特点的个性指标,避免凭主观印象打分、凭感觉打分的问题存在,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对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以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和部门之间的可比性。要科学、准确地评价各部门履职尽责的情况,兼顾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显绩与潜绩,区别对待不同类别、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体现部门工作性质、特点差异,做到共性目标和本部门的个性特点相统一。

(三)逐步扩大评估范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机构的运转、职责履行和机构编制执行等情况,逐步将党委部门和全市所有事业单位纳入评估范围,计划用5年的时间,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一遍。对职能弱化、不能履行全部职能的,相应核减编制,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四)丰富方式方法。在现有“看”“听”“访”的基础上,加强数理统计与数学计算及数据分析等定量评估方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估。认真拟定每批评估对象的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做到科学合理、更加贴近每一个评估对象。周密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确定调点,设置调查事项,以求不同侧面取得较为全面的信息。要多层次全方位确定调查对象,将被评估单位的分管领导、班子成员、机关中层干部、下属单位代表、服务对象等列入调查对象,力求较为广泛地取得评估信息,使评估结果更真实、更全面、更科学。进一步完善评估主体与被评估部门配合联动机制,加大与被评估对象的联动协调,保持密切衔接沟通,通过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联动配合机制,增进工作共识,健全工作网络,合理调配力量,推动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积极探索建立由编办牵头,组织、纪检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评估机制,切实形成评估工作合力。

篇5

2011年,对基金公司来说,是个坏年景,整体资产规模、份额总量以及盈利水平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收成不好

作为替人理财的专业机构,62家基金公司前三季度亏损2510.74亿元,在第四季度未有起色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全年亏损或超过4000亿元。

尽管令基民们赔钱,基金机构仍然照常收取管理费,只不过,未来前景不太妙,其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明显下降。据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刘鸿儒统计,近两年基金业资产管理的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另外,公募持股市值占居民存款余额的比例也不断下降,从2007年的18.99%峰值一路下滑至当前的6.33%。

资管规模减少,自然地,基金公司的收入随之减少。

从具体数据看,2011年上半年,仅有26家基金公司实现了管理费收入的同比增长,约占可比基金公司总数的43%,另外近六成公司的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下半年,不少基金重仓股支撑不住,大幅下挫,引发大规模赎回,基金的管理费收入状况显然并没有改善的可能。

从行业数据看,2011年上半年基金行业收入状况已趋恶化:2011年上半年,基金行业共收取管理费149.22亿元,相比2010年上半年仅提升了0.35个百分点。而2010年同期,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实现了5.8%的同比增长,超六成的基金公司管理费同比增长。在下半年股市继续下跌的背景下,大多基金公司的境况更加不妙。

一位基金经理说:“资产规模减小,渠道、工资等费用不减,盈利状况当然会下降。”

人心不稳

“大河无水小河干”,基金公司收入下降,令员工不再对丰厚的年终奖抱有幻想。对于基金公司员工来说,年终奖占总收入的一大块,往年一般能达到40%以上。但在2011年年末,多家公司提前放出风声,年终奖不会很丰厚,不会像往年那样按月工资的倍数来发放。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员工表示,目前该公司内部已经传闻要开始降薪,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场人员也透露,如果行情继续低迷,年终奖可能跟随市场跌幅,按比例缩水。

不过,岗位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同。“基金销售和市场支持方面的员工可能受奖金缩水的冲击会更大一些,而基金经理和投研人员的年终奖可能影响并不大。”据上述深圳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经理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人员,尽管基金公司年终奖整体上将出现缩水,但对基金经理影响并不大。有些基金公司对投研人员的考核倾向于长期化,如3年基金业绩、超额收益等,因此即使基金经理2011年所管理产品业绩不怎么好,但整体对年终奖的影响也不太大,不如外界想象那么严重。

业内人士推测,尽管基金公司员工收入有可能减少,但2011年情况应该比2008年好些。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基金行业整体人均年现金总收入从42万元一举跨越至80万元。2008年的股市调整,迫使这一薪酬水平回落至58万元。2009年市场复苏,人均收入小幅上升至59万元,2010年延续稳定增长势头,2011年很可能去上一年持平,或者略有降低。

但是,若2012年仍维持弱市,基金机构为降低成本,非核心人员将会受到显著影响。据市场传言,目前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准备裁减非核心岗位人员,一些部门甚至准备实行硬性淘汰制,力争减少10%的人员。

拿到年终奖后,基金经理忙跳槽,是往年基金行业的特点。2011年底,除了主动跳槽外,有的基金经理因业绩太差而被动“下课”,还有基金经理被新基金预定“抢走”。

2011年以来新基金公司的竟相成立令业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据Wind统计,截至12月26日,2011年共有266只薪基金成立,而在市场行情走牛的2007年,全年新发基金数量仅为66只。与急剧膨胀的新基金发行数量相比,基金经理人数增长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业内人士预计,2012年基金人员流动率可能升高。

年终奖调查

篇6

但是,从国际上的经验看,在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纪人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随着相应的经纪人监管制度的建立以及券商、经纪人、客户间关系的明确,经纪人的工作必将多样化、复杂化。

首先,是充当证券买卖的媒介,迅速、准确地执行客户的指令,无论是争取为客户以最低价买进、最高价卖出,还是代为进行资金划拨和存取,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客户利益。

其次,是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和如何获得最佳收益的建议。需要提供包括证券市场的未来走势、公司和行业的调研报告、经济金融大环境的基本情况等多方面的资料。这些作为经纪人个人很难完成,一般要靠身后的研究部门提供帮助,但是经纪人本人的经验和能力也相当重要,毕竟在研究完基本资料后要有自已的判断。

篇7

本文中提到的市场调研咨询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本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立场,从事咨询业多年,从中收获颇丰。其中奥秘有三,第一,目标明确。市场调研通常是为后续方案的制定和决策服务的,事先对方案有了预想和假设,调研方案的设计的针对性就强,调研成果的利用率就高。第二,精到、原创的调研方法。我一直以为有效的调研往往是直接、简单的,咨询公司有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完全可以运用到调研中去,如我们为家友超市做业态定位时,就使用过小票调研法,通过对消费者购物小票的收集、回购,加上即时询问得到了极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将调研本身作为品牌推广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就曾通过消费者大会做现场调研,同时预告某楼盘即将上市的消息,一石多鸟,效果很好。

精细化营销重在“会做”,每个细微处、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讲究,要动脑,精耕细作,市场调研也不例外。

孔繁任

看清调研误区系列文章之二--聚焦实效调研

万卫

问题与事因:“老虎是不吃草的”,这是很多调研公司花掉企业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调研费用得出来的结论,看似有道理,对企业来说,却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说调研公司不专业吗?没有道理,调研公司的专业性有目共睹,各种工具,各种研究模型能把没有接触过咨询公司的企业搞的一头雾水,各类算法就算是统计学博士来也不一定能够明白。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观点与方法:一般来看,调研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服务于投资、政府和社会、营销、日常的商业活动等。其中大部分的调研是为营销服务,但是我们的调研公司在为营销服务过程中制定的调研计划却掺进了太多了额外的元素,并且讲得头头是道,企业不做总好像心里没有底,可是照他的计划做了,结果就是花掉了大笔的钱,得到了“老虎是不吃草的”的结果。

怎么办?有个欧洲著名的咨询公司提出一个维生素理论,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就像一棵大树生长过程中出现枯萎,不过就其原因,只是因为短缺了一种维生素,补充了这种维生素,其他的问题迎刃而解。调研也是这样,实效调研就犹如寻找这种维生素。

只做正确的事,不做所有的事,这就是实效调研。

谨防数字陷阱

调研中用得最多的,也是很多企业最为认同的就是定量研究,很多企业不怕多,不怕大,就是迷信数字说话,动辄来个全国20城市,30城市的几千个样本的调研。当然定量调研也是调研过程中成本花费最大的,这个成本是硬性成本,让谁做都是省不下来的。

数字陷阱有两个,一个是数字说话算数,第二是样本越大越好。

第一,很多企业认为,调研必强调数字,只有数字是可靠的,用事实说话变成了用数字说话,我们承认,数字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的发现事物的本质,更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未来市场,更直观的看到市场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而我们也同时发现,仅仅局限于数字就会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如果数字可以说明问题,那么中国2002的汽车市场就不会出现井喷,股市上人人就都能够赚钱,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市场中存在太多的不可测因素,仅看数字完全看不到他们的存在和影响力,只有对市场进行综合多方面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定性方面的分析,再来结合数据,这样的结果比单纯的数据研究要来的真实的多,尤其在预测方面,单纯的用数据来推理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者,市场是人做出来的,局限于数字就会让市场策划人员变得消极和沮丧,阻碍市场营销的创新。

第二,样本越大越好,认为样本量越大,调研出来的结果越客观,这完全是个误区,每个调研课题,如果涉及到定量研究,那么它所需要的样本量按照统计学的规则,只要达到一个基本值就足够达到效果,完全没有必要过分的追求样本量,只会浪费人力物力。

正是汽车行业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个争论关于企业研发的成本问题,说到国内没有历史数据积累的新兴汽车企业研发的成本非常高,比如需要设计车内阅读灯的亮度和高度的时候,光研究费用就需要几千万,利用超大样本量的调研把中国人的视力情况做一个摸底调查,才能决定设计方案。这个案例并不一定真实存在,却说明一个问题,很多大样本的研究完全可以参考国家或者行业所作的一些既有的研究结果,就算是自己全部重来也没有必要做那么多的样本。

定量研究有一个公认的缺点,就是无法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挖掘,那么针对性和深入性就会偏弱,企业在需要某些数据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借鉴既有的研究数据,然后决定是否需要全面的定量研究。这不仅仅是费用问题,还是一个效率的问题。

市场调研咨询化

什么叫做市场调研咨询化,有人说市场调研本来就是咨询的一种,其实有共性也有区别,若把调研和咨询分开,那么调研报告,咨询性会变得很差。比如完全按照已经做好的调研报告来提出营销建议,你会发现什么建议都提不出来,就象上面所说的,调研了半天最后发现“老虎是不吃草的”,对着这个结果你怎么去做咨询呢,怎么去制定方案呢?

所以针对营销策略方面的市场调研,一定要是咨询公司所主导的市场调研,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分开的调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调研的无用和重复。

笔者做过一个项目,是关于啤酒方面的,当时客户为了在各个领域都用到最专业的公司来做整个咨询项目,于是把调研,策略,创意,设计都分开委托给几个公司来做,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做调研的只管调研,做策略的看到调研报告发现无法做策略,很多问题没有针对性,于是找调研公司再调查,没有费用支持,调研公司当然会拒绝;创意的看到策略报告做创意,不过已经远远的偏离了策略的本意,设计的更是只管自己设计,这样一轮下来,最后的方案和作品已经远远不能体现针对市场的真实状况了,其中扯皮的,重复的子项目数不胜数,本质上说,这就是信息失真导致的效率低下和方案走样。

很多大企业的最高层往往喜欢自己亲自去调研市场,就是担心通过第三者的信息会给自己带来误导,因为自己就是策略的制定者,非常清楚自己要调查什么,哪些需要深入的,哪些需要反复的,哪些是市场的直接感受,哪些是分析的结果。

因此说,市场调研咨询化就是从咨询的角度去做市场调研,“你不只是告诉我市场是什么样的,你还要告诉我根据这个报告我应该怎么做”这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调研类的咨询公司提出的要求,这也是综合的营销咨询公司的优势所在。

带着假设去调研

有人说,带着假设去调研,那不是违背了调研一定是客观进行的原则了吗?

因为他们认为带着假设必然在调研过程中去引导消费者,调研者一定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市场。如果真是这样,结果当然会是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不一样了。

前面已经说了,市场调研需要咨询化,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进行咨询化的调研呢,因为咨询一定就是要制定方案,这个时候,就是要带着假设去调研。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调研结果的假设,而不是调研过程的假设。就是说要在调研计划,座谈会大纲,问卷设计等的过程中就要完成假设化的工作,而且这个假设化仅仅是对目标调研结果的假设化,而不是调研技巧的假设化,而在调研的过程中则按照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来完成调研。比如我想对某产品的包装在市场的反映作出研究,而且针对这些结果我还需要做出修正意见,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采用提前假设的办法,在开始调研之前,我就会根据个人的看法对现有包装在消费者中可能的反应都做出假设,并针对这些假设我需要提出整改意见,带着这些假设和意见到调查过程中去印证结果和测试意见。这样就避免一遍遍的来做包装测试,而且能够非常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对包装的偏好和特征。

第二,多个假设。单个的假设无可避免的会影响调研的公正性,解决这个办法的一个途径就是多个假设,只有在多个假设,并且客观的,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假设的前提下,这样的结论才不会是自说自话。

篇8

留心的读者会发现,“证券通”资讯分析系统数月以来的跟踪报告反复提示机构对蓝筹板块投资价值的重视。“证券通”对主流机构研究报告统计的结论是:未来大盘上3000望5000依靠的就是这些权重股。然而,当前时期虽然人们都知道权重股的好,但实际操作时还有许多的迟疑。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还是在以以前的眼光看待大盘权重股;或者说市场新形势新趋势下的新投资思维尚未得到确立。

“证券通”资讯分析系统的统计结论还表明:目前有一种趋势已经明确,即随着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逐步推出,以及机构市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蓝筹股不单单再是单纯的投资品种,更成为了影响指数的重要手段。蓝筹股不但迎来了价值的回归,更因为其无可比拟的权重意义而享受到了更高的估值。在前十几年存在于我国股市非正常的“蓝筹股折价”现象正在逐步转化为“蓝筹股溢价”。并且,当前正处于这种从折价到溢价的转化周期中,同时,以当前大多数大盘权重股的价格定位,还远远没有达到溢价的程度。“蓝筹股溢价”新理念也还处于市场的认知阶段。

在此背景下,“证券通”资讯分析系统对各机构的调研报告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跟踪调查显示,多家证券研究机构已经对可享受蓝筹溢价的相关行业和重点个股进行了相当的关注。

银行业

重点关注:招商银行

看似只有区区7家上市公司的银行板块,却蕴含着极大的能量。“证券通”资讯分析系统的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工商银行在A股市场上市,银行板块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已经从16.82%提高到了26%以上,占沪深300成分指数市值的权重也达到了16%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两市第一大板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将来掌握了银行股就等于掌控了沪深300指数的命脉!

从大的方面来说,市场好坏的背景因素取决于宏观经济,而经济命脉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银行。因此,无论是从市场运行机理,还是从银行股已有与将有的市场地位来看,银行股都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市场兴衰的战略性资源,目前两市银行股的数量也一共只有7个,这更体现了银行股战略资源价值的稀缺性。

从行业属性来看,贷款利差水平的提高、改制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混业经营大趋势下业务收入结构的改善、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国民经济日益提高等因素,均构成了银行股的长期驱动力。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更使市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股产生了“饥渴症”。

正因如此,作为A股市场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上市银行,招商银行受到机构的普遍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中信建投的分析显示,招商银行资产质量在高水平上保持稳定,存贷款业务增长稳定,整体盈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四季度招行的贷款增长将重新加速,而手续费收入高增长的局面也可望长期维持。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招行A股股价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已经有很大的涨幅,但目前招行的H股股价保持在12港元以上,较A股仍有较大溢价,这为招商银行的股价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同时也为银行板块其他个股打开了估值空间。

钢铁行业

重点关注:宝钢股份

今年以来,钢铁股整体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在经历了11月初的强势上涨之后,于11月中旬再度陷入调整。但机构认为,当前钢铁股的短暂调整是前进中的调整,11月初的钢铁股上涨仅仅是开始。国外钢铁股的大涨,特别是H 股市场鞍钢和马钢股票的大涨,是敏锐的国外投资者的提前反映。国内投资者的逐步觉醒,将不断推升钢铁股行情纵深发展。

据“证券通”资讯分析系统得到的相关分析显示,钢铁股持续上涨的动力是钢铁行业基本面的改善,钢铁股的业绩上涨使得国外钢铁股大幅度上涨,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台湾中钢都成为本国市场的明星。H 股市场鞍钢、马钢的大放异彩,都将引爆国内投资者投资钢铁股的热情。据预计,钢铁行业2006 年的恢复性上涨,将延续到2007 年,而且2008 年将有望进入加速上涨阶段。

过去由于钢铁业绩的波动性,认为给予钢铁股较大的折价,当目前钢铁股的业绩变得平稳而且成长性明显的时候,钢铁股的估值空间也应该上移。目前整个市场平均市盈率达到了20倍,因此钢铁股的估值也应至少达到10 倍以上,而部分行业龙头则将获得更高的估值。按照当前价格计算,目前主要钢铁股都存在50%以上的涨幅。

从行业内部来看,由于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存在,且行业整合也已经拉开序幕,未来具备规模、技术、资本优势的行业龙头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整合中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也成为了目前机构投资的主流。

宝钢股份作为国内大型高端钢铁生产龙头,具有良好的上游议价能力和成本消化能力。同时其高端产品如汽车板,宽厚板等都占据了国内国际的大量市场份额,使其即使在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作为国内主要钢铁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未来还将领导行业内的整合,这也给了市场良好的预期。

综合来看,作为一家在全球都拥有竞争力的钢铁公司,宝钢理应向受到更高的估值,2006年9倍P/E,2007年8倍P/E更为合适,中长期目标价可以达到6.5~7元以上。

铁路运输业

重点关注:大秦铁路

“十一五”计划的展开,使国内对物流运输的需求量大增。但随着2006年下半年第六次铁路大提速的结束,我国当前的铁路运能潜力已经基本挖掘完毕,铁路客货运输能力瓶颈开始显现。这给了铁路运输企业良好的市场机会,对行业内上市公司业绩形成了有效支撑。

同时,作为我国传统的政府垄断行业,铁路系统大资产将给相对的小上市公司带来重组的空间。由于铁路系统资本规模甚大,而历史上相关上市公司数量很少,使得相关公司若进行资产重组则资产的可选择余地相当大。而“证券通”资讯分析系统数据显示,大秦铁路就是这样一家拥有资产重组题材的铁路运输龙头。

海通证券分析分为,作为铁道部直属企业,大秦铁路将成为铁道部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的融资平台,未来将担负起收购其他铁路资产重任。大秦铁路未来的发展模式将不仅依靠运量的增长,更主要将通过外延式收购来实现发展。但具体收购时间、收购方向以及方式还将取决于铁道部的态度以及国内铁路行业的改革进程。

目前从企业盈利能力来看,2006年大秦线煤炭运输量将达到2.5 亿元,扩能至3 亿吨目标已明确,预计将主要通过增加2 万吨列车通行对数扩能至3 亿吨,主要投资包括固定设施的改造(铁路线路、供电设备等)、机车及货车购置以及其他配套工程的建设,总投资额约40―45 亿元。从上游煤炭资源以及下游港口接卸能力来看,大秦线3 亿吨建成后仍将保持较高利用率。

篇9

制胜关键是找出合适的投资方式

记者:据了解,你是2003年揣着12万下岗补偿金进入股市。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所持有的股票已经翻了10倍,即使是在熊市里,所持有的股票组合也有持续的收益,这样的成绩令很多股民羡慕。能不能就为何选择在熊市里入市,以及你投资股票的独家秘笈?

容超飞:从1981年开始就在一无线电厂当技术工人,到了2002年因为种种原因下岗。应该是迫于生活所需,揣着仅有的12万下岗补偿金进入股市。下岗前我就开始接触股票,但当时并不懂得股票。2003年就开始买股票,但没有价值投资等理念。当时购买股票只是自己熟悉的股票,例如说,了解的行业就购买了这行业的股票。后来就觉得在牛市之前,即使是熊市,也有翻几倍的股票,连年创新高的也不少,当时的中集集团(000039)、天津港(600717),这些股票都是年年有回报的,佛山照明(000541)也如此。

后来因为看得多了,研究得多,自己也关注电视新闻、报纸新闻,读了比较有价值的上市公司的年报,看过后,就觉得中国也有很多好的上市公司,即使是在熊市,很多人说没有好的上市公司,我认为不对的,还是有很多好的上市公司。

印象最深刻的是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经济半小时和中国证券两栏目,中国证券经常会邀请的上市公司高管进行对话,持有中集集团(OO0039)也主要是其高管在对话上清晰地表述公司未来的发展思路。

每个人的投资方式不同,每个人的思维也是不同的。我有这种投资的理念,可是很多人也不认为我的方法是对的,只能说是我的投资理念跟某些一样思维的人是吻合的,很多人是不认同的,因为大家的投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做短线的,赚了很多的钱,这就不适合我。

说到个人的投资方法,我主要有几个观点,一是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坚决不买入。

二是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从我的投资组合来看,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都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三是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一般人只注重概念、板块、市盈率的投资方式,而我却认为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比如说出门就能看见的公司,像招商银行就属于这类股票。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丝毫不要动心。

四是不做投机。购买一种股票绝不在意来年就能赚多少钱,而是在意它是不是有投资价值,更看中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钱,天天看盘实际上是十分愚蠢的。

记者:选择有价值的公司,如何来制定自己的标准,比如你交易单中金发科技的成本是-9元,如何挖掘出这只股票的?

容超飞:这个过程是很特殊的,以前我也做过化工,对塑料有一些了解。当时就想到了,金发科技是做塑料的,而且该公司是属于消费类的,例如汽车、电冰箱都是用塑料的,所以就购买了这只股票,就看了它的公告、业绩,购买了以后,就一直持有到现在。

至于交割单上成本为负数,是因为某种原因提了一部分钱出来,所以就是负的。原来是成本是3元零几。

我选择个股的标准是按照公布的信息及数据,如果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前几年的市场中,财务报表很多都是假的,如果碰到地雷是需要果断的掉头。

我记得购买了一只股票,当时公布信息,说是因为董事会通过方案给董事长和职工发奖金,造成业绩倒退,有这样的信息,我立刻就清空所持有的该股。个人对这种信息的看法是,这样的公司是损害股东的利益。本来该上市公司是属于资源垄断的,按数据分析属于垄断型的公司,而且属于竞争力强的公司,而且是行业中的龙头公司,但是这样的做法很不合理,果然没多久,该股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股价也持续下挫。忍受着寂寞去专注投资

记者:2003年、2004年是熊市,2005年上证指数一路下挫最低点998点,当时的一份调查投资人的投资理念、盈亏现状、对全流通的态度等若干问题的报告表明,有八成投资人在亏损中,散户亏损比大户严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你是如何投资的?

容超飞:当时是比较难熬的,当时也是购买这只股票的,2003年学习炒股,2004年转变了,购买了一只股票后就没有动过,一直持有。也就是2004年这只股票给了我很大的财富。

那时候根本就不看盘,不关心涨跌停的股票,看的就是自己的股票,有没有什么变化,例如说公司内部是否有出问题,只是关注自己购买的股票的基本面的情况。

当然这也是很难的,这些转变主要是购买了一只股票给了很大的启发。这只股票就是中集集团,我觉得这家公司特别的好,后来想买,但是价位比较高,但是回过头来看,想买的时候,价格又很高了,就不能买了。因为好的公司业绩不断的增长,估价不断地膨胀和上升,这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在漫长的时间内,要有一个上升和下跌的过程,不可能每天都上升。你看到别的股票在上升,你的股票没有上升,自己为了其他的股票卖了这只股票就是错误的。

当市场上经常有许多好股票走势凌厉,即使垃圾股也会连续涨停,你如何抵制这些股票的诱惑?

记者:价值投资是你坚持的投资法则,就你个人而言是如何理解价值投资,在选股票的时候,肯定会考虑下跌的风险,进行风险控制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容超飞:例如购买一只股票,不是将全部的钱买进去。好的股票,什么样的点位建仓,这是很难定的。好的股票,如果认为好,什么价位可以先买,如果下跌了再买一部分,上去了也可以再买一部分。只要公司是增长的,就没有问题的,这些判断主要还是通过看股票的公开信息、电视新闻,以及上市公司的调研报告。

有价值就是那家公司的价值能够给你很好的回报,业绩跟着经济不断的增长的,这是我个人认为的。一般的投资者是可以按这个方法投资的。

对于那些频繁买卖股票的投资者,比较不能理解,他们是如何待一个投资品种。为了购买某一只股票,而卖了这只股票,就等于是将祖业丢了,这是不对的。关注上市公司,从关注到买入的过程,不经历两三个月的时间是无法分辨出一个投资品种的优劣。股价没有高低之分

记者:当买入的个股已经上涨50%甚至100%时,继续看好这只股票还是换股,同样的道理,所持有的股票下跌的时候,是减仓还是别的操作?

容超飞:下跌时看盘很难受,所以一般都不看,做其他的事情,即使大跌,市场行情不变,公司的经营情况没有改变,业绩只要是持续增长,经济持续向上,股票应该是反映价值的。

当买入的个股价格已上涨50%或者100%时,如果要继续投资就要看业绩和数据,股价高只能是相对,市场上有更高价的股票,低的也有二三元的股票,所以不能说什么是高,只能说是公司不断的增长,只要具备投资价值的就要购买。

记者: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做价值投资很不合适,因为垃圾股也可能被炒上天了,而一些优质的蓝筹股表现却相对没那么吸引投资者,如何看待中国股市的价值投资?

容超飞:我认为价值投资时趋势的,不会改变的,好的公司永远是好的,金子绝对是发亮的,不会改变的。

只能说的是,价值投资中还需要其他的技巧来补充,比如熟悉的行业就有利于个人的投资。投资熟悉企业中业绩最好的那家公司。例如某一家公司购买了土地,后来升值后又卖了出去,这说明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稳定,卖了土地,下一年就没有业绩了,所以就不会增长。

当然这样也有选错股票的时候,如果自己证明自己选错误了。尤其是熊市的时候,应当在认识到选错了以后,全部都卖掉了,这也是考验人心里承受力的时候。

篇10

【关键词】金融脱媒,类型,程度,商业银行

一、金融脱媒与分类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去中介化”。在间接金融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着资金在盈余方和短缺方进行交易的媒介作用,所谓“脱媒”,即资金的融通绕开此媒介,不再依赖银行。资金在间接金融体系外流动,使得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做为间接金融媒介的功能减弱,金融脱媒大大降低了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新挑战。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银行资产端的脱媒,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二是银行负债端的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三是技术脱媒,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支付清算绕过银行系统,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

二、各层次脱媒原因与脱媒程度

1、资产端脱媒

目前,金融融资方式大幅创新,企业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多样化融资与投资,同时,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对企业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限制,企业可以通过大量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例在下降。

表外贷款(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主要是通过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推出的业务创新,体现出对银行传统媒介功能的削弱。因此,本文使用表内信贷(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来作为衡量资产端脱媒量的指标。由图 1,其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由2002年95.5%下降至2012年末的61.9%。

2、负债端脱媒

随着我国的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理财观念发生变化,储蓄己经不再是闲置资金的唯一出路。而金融机构的创新使得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互助基金等机构迅速发展,给居民投资者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更丰富的产品和提高收益的机会。

负债端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来源的持续下降。由于储蓄存款是银行最稳定的存款来源且占比高,因此我们选取居民部门存款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来度量负债方的脱媒量。由图2,其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71.8%下降至2010年的63.8%。2007年由于股市高涨,存款占比曾一度下降至54.2%。

3、技术脱媒

技术脱媒主要是指随着支付结算体系的快速发展,资金脱离银行体系而通过第三方支付体系进行支付清算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银行面临的渠道脱媒。这里我们使用经过第三方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额占经过银行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额作为度量技术脱媒程度的指标。第三方支付规模与增速如图3所示。

三、商业银行经验策略建议

1、金融服务对象的调整。中国的商业银行应更多关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群。由于直接融资途径使企业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对称性,中小企业更偏向选择绕过银行,但是,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资信度不高,无法顺利获得发展的资金。故而,数目众多且融资无门的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各个商业银行关注的对象。

2、经营业务结构的调整。兼顾传统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开展,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开拓中间业务。目前,此类中间业务包括基金托管、证券买卖、财务顾问等。金融脱媒要求商业银行走出单一经营模式,中间业务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间业务的活跃使中国商业银行真正从“吸储放贷”的模式中解放,回归到综合服务性机构的地位上。

3、理财业务是银行稳定存款基础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加强的情况下,居民金融资产可投资渠道较少。理财业务是贯通存款市场、债券市场、PE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的桥梁,它既能满足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也能使银行锁定客户的存款,保持存款业务的平稳增长。

4、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报告指出,网上支付的用户中,有54.8%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的,超过了直接登录网银进行支付的用户。在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用户及网上银行建设的双重作用下,第三方支付的用户导入对银行的重要性极其明显。因此,为应对技术脱媒带来的挑战,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