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8: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象征手法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象征手法的作文

篇1

>> “借物抒情”作文升格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咏物抒情? 借景手法的古为今用 对举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浅析议论文中的抒情手法 善借歌曲创作精妙的手法,巧设作文教学新课堂 浅析借景手法在庭院空间中的运用 从小“物”中“探幽”出大“理”——“借物喻理”手法解读 借物抒情的花鸟画 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 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 浅论“点化”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表现手法 试论学生作文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作文表达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抒情与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抒情和描法 论穆旦诗歌的戏剧化抒情手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付祥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 借物抒情手法 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

一 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抒发深层的感情,解释“物”象征的含义,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联想要恰到好处,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 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 结束语

篇2

对于高中生来说,漫画作文是难度较大的材料作文之一。其实,漫画作文难就难在审题上,一旦审题错误或者偏离题旨,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在近年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中频频出现漫画作文,因此在2011年的语文高考备战中指导学生写好漫画作文至关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高考漫画作文的审题指导。

在进行漫画作文审题之前,先要充分了解漫画的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针对性。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漫画家对某些社会问题有所感悟,就运用漫画形象地来表达其褒扬或者批判的立场。如2006年山东高考卷中漫画《砍》,描绘的是一个只有身子而没有头的人提着斧头把四周砍得只剩下大大小小的树桩。画家的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那些任意砍伐森林的没有头脑的行为,同时也传达出画家内心出离的痛心和愤怒。

第二,夸张性。漫画一般不采用写实手法,而是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凸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以达到讽刺或赞扬的目的。如一幅名为《英才教育》的漫画极富情趣:黑板前一只英俊洒脱的公鸡在对着一只还没有形成生命的鸡蛋讲授高等代数。画面的夸张之处显而易见,鸡蛋连生命都没有形成,怎么能听懂高等代数?如果把鸡蛋画成小鸡,那漫画的夸张性就没有了,讽刺性也削弱了。

第三,象征性。漫画中的人或物,都是作者用来折射生活的载体,它承载着作者要讽刺或赞扬的对象的特征,它们都是有代表性、象征性的。漫画中的人或物,往往都象征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种现象。理解漫画时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真谛。

在了解漫画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漫画,审清题旨。

漫画作文的审题,按照思维的流程,分以下四步。

第一步,全面而仔细地观察画面。

漫画一般由图和文两部分组成。观察漫画时,首先要全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由近到远、从主到次,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人、物、景、文字,搞清楚画面都画了些什么,做到不遗漏任何对象。其次,要仔细。在观察漫画时要留心细节,仔细观察漫画中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语言,特别是漫画中夸张变形的地方。

如观察199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中的漫画《截错了》:先从左到右看,左边是卧在床上的一位右腿已截肢的患者,右边是刚完成手术任务的医生和正在作记录的护士,医生和护士的后边是一道门,上面写着“手术室”。画面上的细节是刚做完手术的医生正在用毛巾擦手,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而床上的患者却张着嘴大哭,手里拿着“左腿截肢”的手术单。其中,夸张变形的地方是手术已经结束,而患者要截的左腿还在,完好的右腿却被截去了。

第二步,辨明关系,明确褒贬。

在全面了解画面基本信息之后,要结合漫画题目进一步辨析画面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连缀成完整的事件,准确地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忽略漫画的题目,因为题目是漫画的眼睛,能补充画面所不易表达出而又十分重要的信息,它对读懂漫画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辨明关系后,还必须进一步明确画家要褒扬的或批判的是什么。

如《截错了》中主要人物之间是医患关系,患者要截去的是左腿,医生却截去了他的右腿;漫画讽刺的对象是医生。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漫画《摔了一跤》,题目点明了中心事件,画面要素之间联系起来讲述了一件事:小孩子踩着西瓜皮摔倒了,引来家长、学校、社会的指责“出事了吧”。漫画要批判的是家长、学校、社会对待孩子的态度。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把握题旨。

漫画都是有强烈的针对性的,在读懂漫画的基本内容之后,还要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漫画的象征意义,深入挖掘本质。有的漫画画的是动物,我们就得明确它比拟的是什么。审读时最好追问这样几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画面有什么象征意义,该怎样做。

第四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题旨。

漫画作文,一般宜写成议论文,因此观点须准确鲜明,一针见血,不宜冗长和转弯抹角。在审题时,最好将自己的观点组织成一句言简意赅的话。

篇3

一、提高初中新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提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创新能力是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合金”。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跨越时空,展开想象,才能使思想更有深度,内容更有

广度。

二、让初中新生学会用语言打造作文

初中作文,语言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外衣的漂亮与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穿着者”的看法,所谓“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是也。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布料”,缝织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

1.学会修辞手法的运用

恰当地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能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展现文章的魅力,很好地吸引人的眼球。

2.积累经典的诗词名句

恰当运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歌词等,能使文章神采飞扬。因为它们都是历经大浪淘沙后的精华,是语言宝库中的珍珠和钻石。

3.幽默风趣的语言的点缀

“幽默也是智慧的象征”。运用幽默手法要做到诙谐而不使之无聊,轻松而不使之肤浅。要能寓教于乐,使人在微笑中受到教育,得到美的享受。

三、初中新生要到大自然、社会去发现美

鲁迅先生说过:“面向自然与社会,耳濡目染写人间。”我们可以把学生引到自然环境中去,领略写不尽的天然素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或社会采访,让他们发现身边存在的美与丑,学会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新的时代风尚融入作文之中。

篇4

一、运用简笔,形象勾勒

【示例】“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纪念刘和珍君》)

这段外貌描写,对刘和珍进行简笔勾勒,重点写她的微笑和温和,但鲜活的人物形象因个性的鲜明而跃然纸上。

二、大胆夸张,极力变形

对人物夸大或夸小都为了一个目的:展示人物个性。它既可以是静态的粗线条勾勒,也可以是动态的速写式捕捉。写作之初,往往是看不见人物或者是看见人物后不知道怎么着手描写。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因为看到了,所以也不去深想,就相信人物是自己看到的样子。此时我们应努力寻求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到人物以后深思了,挖掘出一些形象特点来,也就是从简单的表象上升到内在的东西了。此时抓住人物关键环节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突出其某一特点,给予其贬斥、讽刺或赞美,就是所谓“变形”。变形手法的运用是使人物描写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重要环节。

【示例】“听见敲门声,我迅速拉开门,一位老人背着背篓佝偻着腰站在走廊上,两头差不多都着了地,像一张拉满弦的弓正对着楼道天花板。”(2010重庆高考满分作文《难题》)

在这里,老人幺叔的腰身变得“像一张拉满弦的弓”,一方面显示尽“老人背着背篓佝偻着腰”的程度,另一方面尽展夸大的效果,凸显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三、巧用比拟和象征

人物肖像描写使用比拟或象征手法,可以使人物的形象、风采、韵致跃然纸上。

【示例】“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包身工》)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既有夸张变形之法,又有比拟之巧、象征之妙。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妙用比拟勾勒出人物的画像,以表现其性格特征。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示例】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篇5

一个秋季的午后,我站在阳台上看同龄的孩子们嬉戏。他们留着清爽的短发,尽情地挥洒着汗水,跑着、跳着,头发随着运动的节拍在天空中划出帅气的弧线。他们是那么的活泼、完美,而孤僻又有伤疤的我,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一抹火红进入了我的视线,是新移栽的枫树。它们瘦而光滑的树干像极了水墨画中几笔苍劲有力的白描,在宣纸上滴几点血泪,便化作枫叶。那纯粹的火红惊艳了我的双眼,在我几乎黯淡的眼角里燃烧起来。

我飞快地跑下楼,俯下身,拾起一片枫叶。我轻轻地把它捧在手心,手指细细地描绘着它清晰的脉络,那温暖的触感几乎使我落泪。

我多么希望你能改变我,让我的生命像你一样火红。

妈妈又带我去医院了。医生说,右眼上方的骨头还没长定型,不能做手术。穿白大褂的医生,刷得雪白的墙壁,整齐的白床单。我想,我的脸色也一定是一样的惨白。周围的白色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低下头,看着手心里皱巴巴的枫叶,它依然那样火红,像一枚掉落的火种,将这片白色迅速地燃烧殆尽。

晚上,雷声吓得我睡不着觉。我起身穿好衣服,走到阳台上。雨点“啪啪”地打在枫叶上,狂风也无尽地向它肆虐。可它兀自将那片火红蔓延,似乎要将天空熔化,也将我的忧伤一并熔化。

我的手轻抚着眼眶上的伤疤,手指不住地颤抖,心里却早已有些释然。

第二天,我让妈妈帮我把长刘海剪掉,牵着我的手出门。同楼的大人都用惊诧的眼神看着我,我只是微笑着向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微笑地拍了拍我的头。我知道他们不会在意我的伤疤。

枫树依旧伫立在那里。一阵秋风吹过,雨过天晴的灰白天空也被枫叶点染成火红色了。

篇6

漫画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在表达主旨的方式方法上类似于寓言。它往往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反映事实、表明道理,漫画的主题,有贬斥意义的居多。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当然,漫画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观形象,另一方面则由于夸张而使讽刺意蕴的含义更复杂,更不容易把握,不过从总体上看,漫画作文与供文字材料作文在写作思路、行文结构上基本一致。从思路上说,只有先从所供材料(或漫画)的蕴涵谈起,引发现实社会的种种景象,才可以减少离题的危险,但如果一味缠绕于所供的内容着笔,又会陷于“就事论事”,难以充分展示出写作水平。

一.解读漫画

1、读懂画意画旨。只有读懂了画意,明确了画旨,才不至于偏离题意。

如何读懂漫画呢?首先,要阅读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其次,要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再次,要品位漫画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最后,要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读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2、抓住形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像,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作者的用意。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二.按图索旨

1、联想引申。根据观察、分析结果,确认漫画的主题思想。就是由此及彼地联想与引申,在画面意义的基础上联想到生活中另一层新的内容。这里必须运用联想的法宝,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结合画旨和作者的用意,确立文章的观点或主题。

2、定点明旨。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以漫画为话题的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发挥作者的特长。但由于自由度扩大了,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中心不明、文体模糊的毛病,所以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做到内容集中,文体特点鲜明。

三.漫画作文审题的常见失误

一般漫画作文的审题时候容易出现失误,这会导致写作时偏题甚至离题,得不到高分。现在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几条出来供大家参考借鉴。

1、观察漫画不仔细,不能准确抓住画面的主体。没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把握看仔细,特别是没有将漫画旁的标题联系起来审察。

2、不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把握好漫画作者的作意。如上述漫画的用意理解为讽刺图中母亲,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大谈无教育的失败,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3、要以画面为根据,要“从画面的实际出发”。要有一定的广度浓度,又切忌节外生枝,捕风捉影。

4、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审题,不停留在漫画本身,不能就漫画写漫画,而应以此展开,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实际,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人生或社会的规则或哲理。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素材;方法;评价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项目,对于学生的作文综合认知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作文常用写作方法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素材的积累、作文写作的实践等角度做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写作也是如此:拥有了良好的写作兴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主性,引导学生从自身认知入手进行有效的作文写作。但是在小学时期,由于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作业式”的作文布置形式,导致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很难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文感知,对于学生的作文要多表扬,让学生能够尝到写作的趣味性。确实,学生尝到了写作的趣味,甜味,像刚学步一样走好了写话(甚至一二年级就开始拼音写话)这一关,话不在乎多,长则七八句,短则两三句,只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着去写观察到的事物,用心写出自己想到的感觉,学生会觉得想写,有的写了,这写作的大门就已经向学生打开了。

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放宽学生的写作范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看法进行写作,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作文当做一件“工艺品”来做,而不是当做作业来应付完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做好素材积累

生活中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没有一定的素材作为基础,是很难进行有效的作文写作的。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就是首要任务。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的素材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名人就说过: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因而,我很注重平时在学生面前快乐生活,全身心地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的滋味,不论是“酸辣菜”,还是“甜美汤”,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最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品尝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能大胆地写清楚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生活中的场景写细写活就了不起了。教师要当好伯乐,尽力发现每位学生,每篇作品的“亮点”、“闪光处”,大力表扬,相信在教师欣赏的目光里,每位学生都是千里马。

写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扎实走好前两步,学生有的写,就能写“大胆文”。我觉得学生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了,这就是作文,不要把小学生的作文当作品,而是要牢牢记住: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呀,因而,走好前两步是打好了写作的扎实的基本功。有人说:小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简简单单做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素材的积累之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比如要引导学生掌握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与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还有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就能够促进学生从简单的素材积累入手,逐步的提升写作的高度,这样以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写作。

三、引导学生作文写作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论知识的升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升作文教学的深度。我们知道,有了方法,能使一件事做得更轻松,做得更完美。学会一些方法对小学生的启蒙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要说,在写作教学中遵循方法入手,让学生从大胆写到小心写,由“大胆文”过渡到写“小心文”,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基本的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篇8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不说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篇9

【关键词】 阅读写作 有机结合 注重积累 模仿范例 巧改课题 形式多样 强化意识

俗话说:“作文作文,憋死小人。”提起作文,学生总是愁眉苦脸,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也免不了千人一面;教师则是硬着头皮,精批细改,更是苦不堪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问题出现在哪里?

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视阅读训练而忽视写作学习的倾向,教师过于看重“阅读”与“写作”的课型区分,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平时上课多在进行课文分析,仅靠每周两节的作文课进行写作训练和指导,学生自然不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作文水平也就很难提高了,老师和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也属正常现象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阅读是基础,写作是提高。一个阅读极少,积累极少,没有丰富阅读感受的学生,其写作能力多半也不会突出,很难有出色的表达潜力。反过来,通过写作实践,又能加强阅读中的理解,深化对阅读对象所蕴含的微妙精湛之处的体会,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等重要,不但不能偏颇,我们还应把阅读训练与写作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阅读为写作导航,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思想立意、材料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可以作为读写一体训练的选择点。因此我努力从那里攫取写作的激发点,力求改变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教读课文时可让学生摘录和识记文中精美语句,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如《岳阳楼记》写阴晴变化的句子就很优美,如果利用它来烘托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或喜或悲的心情,也是满有韵味的。《傅雷家书》中对待成功与失败的句子,用在的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耳目一新。

2.模仿范例,学习技巧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提高写作能力。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如《第一次真好》在材料的安排上详略得当,是训练学生注意记叙文材料根据中心详略安排的很好的例文;在表达上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写法典型,让学生模仿写一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收效很好。再如学习《白杨礼赞》的开门见山,《驿路梨花》的环境描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议论抒情等等。

3.巧改课题,推陈出新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要使作文亮起来,慧眼明眸必不可少,因此我教给学生巧妙引用或改造课文标题,既解决了部分学生不会给作文拟题的难题,又得到了作文创新,水平提高的效果。例如 想要借物抒情,可以采用象征手法,仿照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写成《梅花礼赞》、《蚂蚁礼赞》等。如果我们要写"赞颂教师呕心沥血"题材的文章,歌颂教师是最关心孩子、最具奉献精神的人,可以把课文题目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改为《教师是最可爱的人》。如果要写因风、雨、云、雪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情思,可以改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为《望雨有感》、《见雪有感》等。借用或改造,就地取材,移花接木,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4.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可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及时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和文学写意等等。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仿写花;阅读《海燕》,用象征手法仿写一段话;阅读《孔乙己》,仿写人物描写;阅读议论文和哲理散文,可以仿写有哲理的句子。阅读《故乡》,续写水生与宏儿后来的生活;阅读剧本将其改写为小说,阅读诗歌将其改写为散文;阅读诗词曲时,可以根据其意境、意象作文学写意,如阅读《天净沙•秋思》写一段表现秋思的优美语段,表现自己对其意境的解读。作文形式多种多样,灵活自由,化难为易,学生才会觉得新鲜有趣,才会变得“爱读”、“乐写”。

5.强化意识,反复训练

在教学中,要随时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表达意识,在写作时能有意识地借鉴教材中的课文,自觉的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创作的灵感;使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航标,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因此,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强,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我们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努力,坚持让阅读为写作导航,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才能广积博蓄,厚积而薄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天作文教学对我们提出的挑战,那就让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我相信,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定会在阅读教学的指引下,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

参考文献

[1] 《学语文》:《让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作者: 叶翠 2007年第04期

[2] 《陕西教育》:《怎样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 作者:李艳青 2007年第9期

篇10

关键词:象征 比喻 异同

在最初的一些修辞学着作中,我们很难发现对“象征”这一辞格的定义和评论。但对比喻却有详细和准确的论述。因为在古代文体中,象征更多地被运用在寓言故事中,寓言这种文体遮盖了我们对象征的研究。随着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语言的口语化,写作手法也有所更新,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象征这一辞格。

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称作“譬喻”。并将其列为材料上的辞格。认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象征在《修辞学发凡》中却没被列入辞格之内,陈望道认为象征不属于辞格。

直到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才将象征和比喻都列到联系辞格的一类里。定义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种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如:

(1)月亮挂在天上,星星眨着小眼睛,象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挤在妈妈的身旁。

王希杰将象征列到了修辞格中: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借助于联想作用,虽然只说乙,但可以使人联想到甲。例如红色象征热情,鸽子象征和平。

吴士文的《修辞讲话》则又将象征和比喻列到特殊性辞格一章里。说某一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另外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叫“取比以明”,简称“比喻”。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修辞方式叫“以物征事”,简称“象征”。吴士文对象征的认识比王希杰对象征的认识稍显深刻一些。

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发现,修辞学的经典作品中也缺乏对象征的系统论述。

一、对象征、比喻辞格的认识

(一)象征的定义和特征

用句子做材料,象征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这种辞格叫象征。象征和比喻一样,包括三部分。通常格式是:象征本体、象征客体、象征词。常用的象征词有“象征、表示、意味、标志、预兆”等。象征的客体和象征词一般省略。象征是文艺创作中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创作者将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读者体会其中真意。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几个常见的象征类型

象征赋予自然事物以人文特征或者以自然事物来承载人文特征。如用“兰花”来承载人类特有的“清纯”气质,兰花从而符号化,成为“清纯”的化身。松树象征坚韧是同样的道理。

1.人文历史规定性的象征。如古代民族图腾,国旗,国徽;银河象征夫妻分离,希特勒象征法西斯统治等。

2.文化积淀、文化共识、约定俗成的象征。如狐狸象征狡猾,红玫瑰象征爱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有的民族以白色象征哀悼,有的民族以黑色象征哀悼。

一般来说,来自于自然界的象征关系,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三)比喻的定义及特性

上文已对比喻有所解释。为了描写甲事物,用与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在某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打比方。如: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通过比喻,一弯新月像一张弓,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更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另外,有些道理,也用浅显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

比喻辞格运用灵活简便,通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由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组成,暗喻和借喻中还可以省略比喻词和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有比喻词。如用“像、似的、是、仿佛”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一种增强形象性的手段。在本质上,比喻属于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修辞范畴。凡属于比喻这一辞格的句子都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二、象征和比喻的共同点

正因为象征和比喻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容易引起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象征和比喻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如:

(3)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比喻)

(4)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象征)

例(3)用“燕雀”比作“庸人”,用“鸿鹄”比作“陈涉”。例(4)用“红白的花”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表达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象征和比喻都由三部分组成,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省减。比喻可以省略除喻体外的其它部分,象征也可以省略除本体以外的其它部分。

三、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一)属性不同

象征更多地被看作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比喻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其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于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涉及“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二)两者之间同中有异

虽然象征和比喻都以相似点为基础,但象征的客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没有直接联系,要通过读者的联想把它联系起来。如《XX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象征通过暗示,通过特别的表达来刺激、诱导人们去联想,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象征和比喻中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

象征的本体和客体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是借此寓彼,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同类的两种事物,它是借此喻彼。象征中可以用具体的本体表示某种抽象的事物,但在比喻中必须是具体表示具体,抽象表示抽象。如:

(5)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6)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冰心《寄小读者﹒山中杂记》)

象征的客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四)象征和比喻的表现方式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比喻一般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贯通全段落或全文。

(五)象征和比喻的艺术效果不同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比喻一般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它运用灵活简便,旨在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

象征和比喻同用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根据其修辞效果,将其看作修辞格,但在某些作品中却得将象征和比喻区别开来。正因为这样的联系和区别才使文学创作异彩纷呈,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准确地进行辨析从而灵活地运用。修辞之间也存在着辞格之间的兼用现象,有时辞格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还需要对辞格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