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分子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分子行业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 专业群;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18-03

当前,多方协同参与下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还是省财政支持的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均从政策层面对多方协同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

一、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基本现状

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的省级重点专业群,群内涵盖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三个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为群内核心专业,作为学校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在95%以上,建有江苏省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示范实训基地、江苏省塑料加工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即《塑料注射成型》和《塑料配制》,与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建有江苏省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轻化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拥有十余家校外实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虽然“年轻”,但与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服务的技术领域非常相近,在专业教师、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资源等方面与之共享程度高,目前也已开发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

二、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协同创新理念逐渐深入到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赋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的内容[1]。当下的专业群建设也可以说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间协同创新的尝试。就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而言,群内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两个专业间的协同已取得一定成效,而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协同则刚刚起步。虽然已构建面向塑料助剂与树脂生产、材料与加工工艺实施、塑料产品成型等塑料产品制造领域职业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体现出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共性特征要求,但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由于三个专业先前的资源开发缺少规范性和有组织的统一与集成,在资源的类型与内容上缺少整体优化,在技术层面上缺少对标准化的重视,尤其是面向塑料产品制造领域核心岗位群的塑料助剂合成、塑料配制和塑料成型三个核心课程群资源建设缓慢,使当下的教学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成为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的“瓶颈”。

三、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

(一)以项目化团队组建为载体,建立团队成果共享与利益互惠的动力机制

专业群建设的实质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实现群内各专业的资源共享[3],最终要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去协同完成。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不仅需要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需要实现这种动力的团队环境,因此应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项目化团队中,即通过项目的申报和完成,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共享专业群建设带来的成果与荣誉。

(二)以核心课程群资源开发为重点,促进专业群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为“公共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群分立课+专业群互选课”。为更好地体现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特征,在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中,将专业群平台课程组成“工程基础课程群”,按专业群分立课程所对应的塑料产品制造领域核心岗位群,分别组成“塑料助剂合成”、“塑料配制”和“塑料成型”三个核心课程群,形成保证专业群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和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底层共享)、实现群内三个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中层分立)以及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学习的“互选”课程体系。其中,塑料助剂合成等三个核心课程群资源是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通过群内专业间协同开发机制,重点突破,以此带动专业群其他课程资源建设。

(三)校企合作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补充

当前,信息技术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针对塑化产品制造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安全生产要求,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与华中科技大学、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实现虚拟操作环境,克服直接上机培训耗资大、易发生意外等状况,可大大降低对仪器设备与培训教师的数量要求,同时兼顾基础知识学习和生产操作学习两个方面,并为初学者的技能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四、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

(一)建立并完善专业群管理体制与运行保障机制

为达到专业群资源共享、集成创新的目的,从学院层面,专门成立由分管院领导、教务处、信息技术中心和系部组成的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出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对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聘任,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提高专业群教师的整体水平。从系部层面,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机制,打破传统以专业划分教师归属的格局,以课程群来组建相应教师团队,由专业群带头人直接带动课程群负责人,开展基于岗位群的课程群开发及资源建设。

(二)以群内专业间协同为主体的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

1.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框架设计

以群内三个核心课程群团队成员为主,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成员共同组成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对专业原有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定位、设计,搭建由专业通用模块、专业群共享模块和校企对接三大模块组成的资源框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诸如专业资源检索利用、教学指导、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的网络资源平台,如图1所示。

2.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内容

专业通用模块资源主要包括行业企业调研报告、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资格标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群资源、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实施等教学文件。其中,核心课程群资源包括: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整体设计、核心课程单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虚拟实训、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职业技能大赛题库等。

专业群共享模块以群平台课程、群互选课程、分级别课程资源为主构成。以国家精品课程《塑料注射成型》为例,该课程按照“分级别、模块化”的思路开发而成,分为入门模块、提高模块、精通模块三部分。其中“入门模块”为群内三个专业必修的平台课程,该模块内容包括了注塑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等;“提高模块”,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的必修模块;“精通模块”为选学模块,该模块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校企对接模块资源主要包括校内示范实训基地、专业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库、行业企业网站链接,企业素材案例库、企业员工培训资料库、订单培养教学文件、校中厂等。如校内示范实训基地资源,包括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高分子材料加工示范实训基地,拥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既满足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又可与企业共用;利用这些仪器设备,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或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

参考文献:

[1]莫勇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0):29.

[2]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29.

[3]万军,胡宁.专业群建设视角下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n Specialty Group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ENG Ye-fang, YIN Xin-y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篇2

1869年,美国印刷工人赫特兄弟发现,把樟脑的酒精溶液当做增塑剂,将樟脑加到硝酸纤维素中,硝化纤维竟变成了―种柔韧性相当好、硬而不脆的材料,在热压下这种材料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的制品,这种材料被称作“赛璐珞”,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由化学改性而来的天然塑料。赫特兄弟这一次发现的动力,是因为南北战争后台球运动在美国的上层社会越来越流行,但台球厂的老板却苦于做台球的原料象牙越来越难得,便以1万美元做奖励,寻找象牙的替代材料。

赛璐珞真的可以做成台球,但据说赫特兄弟并没有得到1万美元,他们自己建立了工厂,除了生产台球外,还用来做马车和汽车的风挡及电影胶片。塑料会“模仿”象牙,会“模仿”金属,会“模仿”木头,它什么都是,所以它什么都不是。上层社会的台球因为塑料变成普罗大众的游戏,塑料将曾经的奢侈品变成大众肖费品。人们依赖塑料的便宜、便利,同时厌恶它廉价、低劣,毫无美学价值。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更让塑料无处容身,它不可降解,从不消失。废弃塑料难以自然分解,地球上的固体废物不断增加;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如果被海洋生物误食,很可能窒息、中毒等,影响海羊生态;焚烧废弃塑料又可能带来空气污染……谁还会想到,塑料的涎生从某种意义上延缓了非洲象灭绝的脚步。

人们扔什么就把什么给禁了吗?

6月底,记者就塑料的是非问题采访了国内某行业专家,

“我只是希望能够为你们提供更多的材料和数据,又不是追求这个名誉,就以行业专家的身份来写就行了。”采访结束时,对方一再要求不用透露身份,他说自己很多时候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就是怕报道会断章取义,“我并不只是说塑料怎么怎么好,我也有说它的缺点。”

Q=《旅伴》

A=不愿透露姓名的塑料行业专家

Q:塑料行业的规模有多大?

A:从世界范围来讲,如果讲体积的话,塑料远远超过钢铁的用量,钢铁―年要用14多亿吨,用掉的塑料是20多亿吨钢铁的体积;在我们国家,按体积算,每年用掉的塑料跟钢铁是基本相当的,你看到多少钢铁,就能看到多少塑料。

Q: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核心是因为它不可降解吗?

A:塑料最主要的性能正是因为它的耐久性,它在常温常态下耐久性长,这是它的优势,但是使用价值没有了,把它扔了不易腐烂,这又变成它的劣势了。塑料还有一个特性,它是石油副产品,能燃烧,着起来很厉害。现在使用的塑料产品都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所有对塑料的负面评价要一分为二看。现在有人在炒作,有人在诋毁塑料,因为塑料的竞争性无与伦比。但塑料使用不当,你扔了以后不回收、不合适处理就是对环境的危害,这不是塑料本身的问题。

Q:那中国回收塑料的状况如何呢?

A:在中国大陆,每年要回收1200万吨废塑料,加上进口800万吨废塑料,一年回收废塑料2000万吨的量应该是存在的。而我国2010年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为6365万吨,其中进口量为2390多万吨。这6365万吨是纯原料,加上之前提到的2000J5-~屯废塑料,还有再加上相关助剂约300万

塑料

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缩合反应聚合而成的材料,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的。塑料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但同时,塑料在自然界无法降解,废弃后如不回I恢处理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限塑令”

中国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限塑令”,与普通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二是“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吨,总体塑料消费量达到8665万吨,按此计算,我们国家人均消费塑料就达到了64公斤,远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但是比发达国家还很低,比利时最高达到200公斤,美国约170公斤,日本约120公斤。

所以,一个是我们每年进口的塑料原料就是合成树脂量很大,一个是我们人均水平低,意味着发展潜力很大。塑料在我国方兴未艾,只要回收再利用工作做好,就是利国利民的战略型、资源型、环保型的新兴产业。

Q:也就是说每年有很大部分塑料没有进入回收环节?

A:没进入回收环节的很多了,因为很多种塑料还没有到报废期,仍在使用和发挥作用。不同种塑料一定要分类分开回收,这个是有难度的。我们把垃圾叫城市矿藏,塑料肯定是其中一种,除了超薄的塑料袋有不大的回收价值或者回收难度比较大,其余成为废塑料的产品基本上可以得到回收。我们任何一个不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加10%的废塑料可以满足产品标准要求的,有的产品加到30%还是不影响产品质量,所以我们提倡回收利用废塑料。这是目前人类先进程度的表现,也是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责任采取的节约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也是国家政策提倡和鼓励的。

Q:单就塑料袋而言,它是没有什么回收价值的?

A:人们用完塑料袋,又把它装垃圾扔掉,我们国家又以填埋为主,一场大风刮得漫山遍野都是,造成视觉污染,它的回收价值不大,没人捡,所以薄的塑料袋就限制使用。但是你不用塑料袋你用什么袋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袋子它的环保性、节能性,它的绿色、低碳比得上塑料袋,从它的原料到使用寿命结束,塑料袋是最环保的,只不过收集不起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陆晓中老师把垃圾里的塑料袋压出托盘来,相当受欢迎,这是一个解决方案。至于怎样才能大规模做就是国家的问题,从我的角度讲,没有技术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Q:你如何观察“限塑令”颁布三年来的效果?

A:对于超薄袋的禁止,我是直接的参与者。“限塑令”出来两三个月,我们国家塑料袋厂就大规模倒闭或转产,超市里塑料袋用量减少了四分之三。但是现在塑料袋禁了,垃圾袋销量上升了,所以我们垃圾袋用降解材料做,大家扔就好了,但也需要堆肥才能降解。我们提倡塑料是种有限的、珍贵的资源,应该重复使用,减少使用,不要浪费、奢侈地去用,任何一种资源都要把它效能发挥最大。如果说塑料袋确实不如其他袋子,那人们就用其他去了,这是市场的选

择,它的性能非常之好,其实无纺布还是变相的塑料袋,人们说无纺布是环保袋,我们一听就笑了。

Q:需要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还是让市场做选择?

A:我再表个态,市场上任何一种塑料制品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一种需求。塑料以前是满足吃、穿、用等普通的消费,现在我们的材料升级了,工艺升级了,正在向建筑、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等高层次领域扩展,它是整个社会绿色发展的手段。塑料袋,我认为不仅是市场的选择,也是老百姓和社会的选择,任何一种材料都应该放到同一个起跑线、同一个政策环境下去评价,比一比谁是绿色的、谁是环保的,不能因噎废食,难道人们扔什么就把什么给禁了吗?你不能说这个餐盒不好回收就不用它,你得从它的生命周期和本身性能的评价、社会使用的评价、老百姓的评价、再看看国际的反应,综合各方面去评价才是最客观的。比如我们的食品没有塑料的包装,近期做的食品不久就会变质,塑料材料为食品保质保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又是节约节能的概念。用塑料袋应该收环境税

2008年3月初,中国限塑政策行将施行之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毛达和其他几位来自民间组织和高校的环保人士共同组建了“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政府建言献策,为公众提供信息支持。“很多环境政策都有问题,问题不是出在环境本身,而是出在制定这些政策的过程之中。我们希望借助‘限塑令’这样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政策,从自己的实践来找这个过程中和政府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我们不是随便说说,我们希望是有道理、有调查的。”

“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准备在今年暑假再次对北京“限塑令”执行情况展开调查。在最近一期《2010年商品零售场所“限塑令”执行情况调研报告》涉及杭州、哈尔滨和郑州三个城市。

调研报告显示,三个城市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连锁超市的比例为63.0%,三城市中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连锁超市的比例较2009年有所下降。在连锁超市以外的零售场所,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商家比例仅占26.3%。在连锁超市中,43.7%的消费者没有自带购物袋而全部购买或索取新的塑料购物袋,43.7%的消费者会在自带购物袋不足的情况下购买或索取新购物袋,全部使用自带购物袋的消费者占2.2%,另有2.2%的消费者会滥用手撕袋等政策豁免的购物袋。而在超市以外的零售场所,以上四种情况所占比例分别为41.2%、36.4%、4.4%和9.9%

调研报告认为“限塑令”的效力正在下滑,消费者的购物袋使用行为却比“限塑令”前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篇3

一、加快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积极推进县科创中心建设。县科创中心强化技术与资金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孵化质量与水平,对在孵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引进项目时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及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努力引进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项目。科创中心全年新引进孵化企业14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0%;孵化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8项,有2家企业通过了软件企业认定,中心内软件企业达到4家。科创中心累计引进孵化企业达到83家,累计引进博士30人、硕士37人、高级职称人员36人,其中有26人为归国留学人员。入驻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7倍;外贸出口322万美元。中心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青年创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加快建设行业研发平台。“浙江中科电声研发中心”、“浙江中科辐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行业研发平台已正式组建,电声研发中心消声室土建工程正式奠基。这两个行业研发平台将依托中科院声学所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构建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成果产业化平台,加快各类科技成果在转化和产业化,为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载体。

三是加快建设主导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电声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方案,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省级公共科技创新条件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我县电子、电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与省林学院等单位接洽,研究探索组建县木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利用科研单位的人才及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势,在木业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开展全面合作,切实提升木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以来,我们立足发展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遴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在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五金机械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全县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浙江众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市民营科技企业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24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0%。截至年底,全县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比2012年增长22.9%,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9家,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嘉兴市民营科技企业90家。全县2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51.9%,上缴利税总额9.14亿元,出口创汇3.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6%、38.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4.83%,比上年上升1.67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倡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全县共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10项,“组合式墨盒”、“GPS/GSB/CDMA组合天线模块”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内增强型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列入省级项目161项、市级项目19项、县级项目101项;列入省级新产品125项,省级新产品验收82项,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56%、137%。全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51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20项、县级2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奖成果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有30项。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新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2家、市级5家、县级5家。

三是加强专利工作。认真抓好2007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加强专利培训,共组织专利培训班9次,参加市级以上专利培训5次,参与企业155家、230人次。全年共申请专利673件,授权专利543件,其中发明(进入实质审查)和实用新型专利187件,发明专利正式授权12件。加强专利示范企业培育,新认定专利示范企业省级2家、市级3家、县级6家。

四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导向作用,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实施方案。7月,我县被省科技厅列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大云镇、姚庄镇及缪家村、北鹤村、南鹿村分别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和示范村。12月,大云镇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1项。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新认定农业科技企业1家。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县电子电声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咨询、科技项目申报、评估、专利、科技培训等特色服务,共科技项目61项,专利中介服务69项,开展独立评估业务157项。全县技术合同登记251项,合同金额1350.08万元。网上技术市场新增会员企业99家,上传技术难题140项,提供技术难题研发经费9763万元,网上签约技术合同3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867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交易数16项,交易额960万元。

六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年县财政安排科技支出2946万元,占当年县级财政总支出的4%,比上年增长10%。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575万元,占科技投入的87%。落实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对申报2012年度财政高新扶持资金的39家企业,兑现扶持资金457.6万元。

三、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加强科技横向交流。加强北京、上海科技联络站建设,调整充实了联络站成员。举办了“2007专家教授行”科技交流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高校院所的15名专家教授,开展了科技项目推介、校企互动洽谈以及难题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参与省内外科技交流活动11次,举办了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邀请东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为我县西塘、天凝、杨庙等镇纽扣、纺织、植绒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组织企业参加北京科博会,与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进行技术对接。深入各镇、企业,做好技术难题征集工作,筛选出46个难题汇编成册,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下一步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科技接轨上海。进一步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了科技接轨上海工作方案。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接洽谈,加强与上海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参加上海举办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将上海高校推介的项目整理、筛选后,选取适合我县产业的项目汇编成册,下发到有关企业。

三是加强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更多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今年,确定了万正电子的“高可靠性PTFE多层电路板的合作开发”等5个项目,作为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予以专项经费扶持。全年我县企业与高校院所共达成科技合作项目37项,合作金额6786.75万元,项目总投资19326.75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我县新的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落实上级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的政策,出台了《县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开展了2005-201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工作。调整充实了新一届县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特别聘请了6位杭州、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任委员,增强专咨委的力量。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了新的一批科技特派员入驻11个镇,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批”示范工程。通过开展科技进步、专利、自主品牌(商标、名牌)、标准化、信息化、农业科技等六类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

五、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在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经费的管理中,继续坚持“三审一决策”制、异地评审制、招投标和课题制、合同制,完善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提高科技管理效率。

二是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结合作风建设年和“三创一争”主题实践活动,县科技局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镇、村、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宣传科技政策,协助企业做好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申报。建立了重大科技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强调查研究,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承担一个重点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篇4

关键词:空港产业;空港经济;广州

中图分类号:F5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6-0034-06

收稿日期:2008-03-25

广州(新)白云机场使用后,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设备,飞机大型化和大规模运输,使其纯粹的“运输中心”转变为临空制造业、综合物流、旅游及服务业、鲜活性农业等空港产业聚集的中心,使空港经济逐渐成为广州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为促进广州白云机场功能转型及空港产业的形成,就广州空港经济发展问题对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白云国际机场管理公司、花都区和白云区有关部门进行了广泛调研,本文是调研报告的一部分。

一、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状况

广州(新)白云机场于2004年8月启用以来,机场周边逐渐生成了一些新的空港产业,已经形成了空港经济雏形:一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管理公司为了引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落户广州,专门规划了相应的配套产业园区,广州太古(飞机维修)公司、诺富特酒店、UPS、DHL、伯灵顿等物流企业已经进驻。二是花都区规划了包括高新科技园区、物流产业园区、机场商务区、基地服务区在内的约100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办事处、广州太古、合和集团、华钜集团、嘉华酒店、深圳航空公司广州分公司、海南航空公司广州分公司、国际航空公司广州分公司,以及一些航空物流服务企业已在机场及其所在地区落户。三是白云区也正在致力强化珠三角经济区北部物流枢纽地位,将白云物流规划为“两圈三带”:综合物流产业圈、机场带动物流产业圈,空港物流产业带、铁路物流产业带和公路物流产业带;并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和白云新城的建设(广州市规划局,2007)。

广州经济软性化和产业高级化特征正在催生“空港产业”的形成。2006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45.10亿元、2430.02亿元、3498.71亿元,其比例分别为:2.39%、40.00%、57.60%,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反映这个阶段特征的基础产业逐步转变为新的空港产业,对广州空港产业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一)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扩大了空港产业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年均增长13.4%;2006年实现增加值3503.52亿元,在GDP中占57.60%。生产服务及物流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各种交通工具2006年完成客运量43777万人次,货物运输量42759万吨,2001~2006年间年均增长率分别是7.33%和9.00%。进入21世纪以来,广交会带动各种会议、会展业发展,促进广州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以上;2006年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00.51亿元,在全国居第三位。

(二)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要素国际化流动对空港依赖性不断增强

广州2003~2006年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率23.8%,超过经济总量的增长率;2006年,进出口总值637.62亿美元,其中出口323.77亿美元,进口313.85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73倍、1.71倍、1.75倍。外商投资重点逐步转向基础设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1家进驻广州(张广宁,2007)。

(三)汽车产业拓展了空港产业的发展领域

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白云机场附近的花都、白云、萝岗区等,从化也开始引进汽车产业。近几年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产量跃居全国轿车产区第二位,产值1168.20亿元,成为广州市首个超千亿元产业,逐步具有支柱产业的地位。

(四)高新技术产业群初步形成,对空港依赖性不断提高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等五大产业群,涉及约1000种高新技术产品,其中,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作为“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支柱产业群。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18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1%,已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广州(新)白云机场使用时间比较短,机场仍以航空运输功能为主,商贸、办公及服务等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空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发育不足。白云机场及其近邻地区仍未实现多功能化的发展,机场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聚集还需要较长过程。具有空港特性的产业“空港化”程度较低,大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值农业等产业有待转化为空港产业,受到空港条件的限制。

二、广州空港经济发展定位及产业选择

(一)广州空港条件及基础设施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和花都区交界处,至广州市中心仅20公里,于2004年8月5日正式通航,是我国三大空港枢纽之一;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机场,设计建设方案在国内首次注入航空中枢理念,硬件设施和客货吞吐量均居亚洲前列。现正在建设第3条跑道,最终建设规模为5条跑道。3座航站楼,总停机位85个,客运能力达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00万吨,年。2006年的旅客吞吐量已达到2620.6万人次,货运吞吐量110万吨,国际货运量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花都区分局,2007)。

广州白云机场处于东南亚、南亚与东亚、东北亚民航市场的结合点,民航通航里程约16万公里,已开通100多条国内定期航班航线,53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是世界航空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依托广州白云机场的南方航空货运中心拥有各种运输飞机逾100架,经营航线300多条,其中国内航线250多条,国际和地区航线50多条,航线网络连接国内外8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覆盖全国,辐射亚洲,连接欧、美、澳的航线网络,其中国内航班频率和航线覆盖面均居国内航空公司之首f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花都区分局,2007)。

在地面路网衔接方面,白云机场周围密集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港口及水路、城市地铁(轻轨)使得机场附近地区的人流、物流移动十分便捷。约2个小时车程范围覆盖了包括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等在内的27个重要的大中型城市。白云机场专用高速公

路与广州市交通网络相连,与广州港和广州保税区相距也只有40分钟左右的路程。2009年地铁3号延长线以及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开通以后,将进一步缩短白云机场与市区及珠三角城市之间的来往时间,使白云机场发展空港经济的辐射能力更强。

(二)广州空港经济发展定位

广州不仅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也处于亚太地区中心所在位置上。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从空间距离看,5个小时的航程可覆盖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和地区,18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内可以到达全球各主要大城市。必须发挥广州区位优势。提升白云国际机场的空港定位。

根据广州区位条件、机场及基础设施及其产业发展基础,对广州空港经济发展可以分三个层次定位:

1 国际目标定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赋予“亚太地区空港经济的中心”地位,其定位必须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连接世界各地的空港枢纽。广州依托白云机场逐渐成为国际商务活动基地、国际会展业基地、国际空港物流基地、高科技研发和管理机构聚集的总部中心、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基地等,逐渐成为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空港产业的聚集中心,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

2 国内“南大门”定位:从国内看,广州白云机场是连接国内外空港的枢纽,具有华南地区乃至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港经济中心地位:具有飞机维修中心、航空物流运输服务基地、以会展、金融和中介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并形成国内高端产业聚集区,推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密切合作。

3 广东内部定位:从广东内部发展看,通过空港产业集群式发展,可以培育成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把广州空港产业建设成为广州乃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依托空港带动力整合广州高端产业,推动广州经济结构重大转型。

(三)广州空港产业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电子计算机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经济出现以下特征:一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导因素。二是全球化市场使得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成品、资金和信息等要素不停地跨越国界流动。三是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即时(JIT)生产和交付,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所以,全球化资源供应和即时生产及交付方式不断创新,为空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空港产业提供了选择空间。航空作为现代化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把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空港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形态的快速成长。

根据空港辐射区域、空港产业性质和广州市产业发展状况,必须在整个广州范围乃至相邻区域进行空港产业及布局的战略调整,构建广州特色的空港产业体系:

1 空港经济的基础产业体系。这是围绕航空运输形成的基础产业体系,一是为旅客提供客运及地勤服务、航空食品及饮食业、零售商业、住宿等的产业:二是为货物运输提供服务的航空货代、仓储及货物装卸、现代物流业以及提供快速安全运输服务的急送快递产业;三是飞机本身所需的维修、航材供给等服务业;四是为机场和航空工作人员服务的零售商业、购物中心和社区服务业等。

2 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快捷服务的空港物流产业。广州发达的制造业及其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设施,有条件建成服务珠三角和华南地区、辐射大西南和东南亚、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成为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可见,空港物流是广州物流体系重要部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高新技术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类型:信息网络技术,光、机、电、磁、化、软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快速原型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辅助设计及工程技术,以高分子聚合为重点的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纳米技术,以工业“三废”为重点的环保处理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需要及时运输工具来配套,其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可以构成广州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4 生物医药及现代生物产业对空港依赖性较强,可以培育成为广州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广州已成为全国生物产业四大基地,经过整合提升,向现代生物产业及生物医药业方向发展。按照生物技术及产业特性要求,对白云、萝岗和黄埔的生物制药产业进行整合,扩大生物产业规模,形成未来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5 建立汽车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对空港依赖性不断增强。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化高速增长,汽车零部件及生产设备制造业将是未来空港产业的主要部分,可以把汽车产业培育成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6 整合和完善商贸服务业体系。这主要是指满足旅客商务活动需要的贸易、商务、金融、保险、会展、会议、酒店及旅游服务、呼叫中心、中介服务、数据处理、创意产业、会计及审计、科技及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广州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产、学、研进一步结合,把科技研发、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产业培育成空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7 “总部”将是广州空港经济的重要选择。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将成为东亚、华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性企业行政总部、营销总部及研发总部的集聚中心。

8 现代高附加值农业可以培育成为广州重要的空港产业。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于各种农产品生产,具有热带特色的农产品需要利用航空及时运输,可以结合白云区“中央大厨房”战略思路,逐渐形成广州重要的空港产业。

三、广州空港产业布局与培育空港产业园

(一)广州空港产业分布状况

广州(新)白云机场启用时间不长,所在地区已有了空港产业规划,但要实现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规模聚集还需要一个过程。一是以机场为核心的地区与区域的交通联系还不够强,交通方式仍以公路为主,立体化、无缝连接的快速交通尚欠缺。地面交通条件对外辐射影响范围不够,对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主要集中在机场周边几公里范围内,而对交通廊道沿线的城镇辐射还未形成规模。二是潜在空港产业在区域上的布局分散,广州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及其现代服务业分布在广州各个区域,没有形成聚集优势。

(二)培育广州空港产业园

白云机场处于广州市北部,属于广州市城市空间战略“北优”范围,是北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可以利用广州市城市空间“北优”战略,加强空港产业的集聚,建立“空港产业园”。在规划和培育广州空港产业园区时,科学的产业布局必须遵循产业航空枢纽指向性强度的高低确定相关产业的空间位置,基本思路是: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大体上从

机场向外实行“圈层规划”,粗略分四个层次(见图1):

第一层是机场所在空港区,是机场基础设施及空港运输服务机构所在地,其范围大约机场周边1公里,布局临空指向性最强的基础产业。这主要为飞机运行、旅客、货物流动服务的基础产业,包括飞机维修及地勤服务、旅客出行所必须的候机及食宿服务、零售商业、货物急送快递、仓储及货物装卸、货运及物流服务业、机场服务员自身所需要的社区服务等。

第二层是紧临机场周边的空港区,在机场周边1~5公里范围内,布局临空指向性较强的产业,主要满足空港运营、空港服务人员、旅客活动的需要,包括仓储业、物流及配送业、商贸、商务、金融、保险、酒店、会展、会计及审计、呼叫中心服务等信息服务产业。

第三层是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区域,在机场周边5~10公里范围内,布局临空指向性一般产业,包括总部经济、休闲旅游业、数据处理、中介及咨询、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元件与附件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与供应、药物制品批发及配送、电器配送、公共仓储业等产业。

第四层是辐射区,在机场周边10公里外。主要布局临空指向性较弱产业,一般是指新一代机电仪化产业、光学仪器制造、电子和电器设备制造、工(量)具与控制仪器制造、特殊化工制品制造、通讯器材制造、特殊塑料部件制造、特殊构造金属制品、机械装备制造业、化工业、汽车产业等。

广州空港产业布局分散,必须促使空港产业的适当集聚。根据圈层布局思路及其不同空港产业特性,对现有空港产业进行整合,实现园区化布局:培育专业化空港产业园,按“一区多园”构建多个分工明确、产业特色突出的空港经济区。可以从以下途径构建专业化空港产业园:

1 对物流业进行整合形成“物流园”体系。广州具有“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功能和地位,物流业比较发达。花都区、白云机场管理公司都开始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必须进行功能整合,合理分工,配合广州城市“南拓、北优、中调、东进、西联”战略,建设和优化北部空港物流园区。

2 构建多个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广州已经建立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下一步对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光机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精密仪器制造产业园、现代生物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其次,广州软件及信息产业呈快速发展势头,广州市政府正在调整和优化行业机构和产品技术结构,重点开发生产移动通信、数字视听、集成电路三大产品,建设软件、计算机及设备、光电子产业三大基地,同时增强数据、网络、咨询三大服务中心功能,集中发展具有优势的软件产业、移动通信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再次,广州各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制药基地。按《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要求,2010年,把广州建成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最主要的产业化基地,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3 在辐射区整合或构建多个汽车及其设备制造产业园。广州整车企业有效带动了零部件企业高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花都、白云、黄埔、开发区、南沙、增城、从化等汽车零部件的产业集聚地,必须对广州现有的汽车产业进行整合,合理分工和协作,凭借利用机场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口岸优势,构建多个汽车制造、设备制造产业园。

4 构建现代服务产业园。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广州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根据产业特性可以对广告、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及审计、数据处理等信息密集产业进行整合,构建相应的服务业产业园。其次,全球化带动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凭借广州经济外向度高,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相对集中优势,可以构建广州外包服务产业园,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

5 整合总部集聚区,构建总部商务园区。广州已有14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他们在广州建立研发基地和管理中心,其分布相对分散。通过规划和整合,引进更多大型跨国企业“总部”,形成多个相对集中“总部商务园区”。

6 对金融、保险业的整合。抓住国外银行业务“外包”的契机,利用机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及保险服务业,构建“离岸金融服务园区”。

7 构建多个会展、会议及旅游服务中心(园区)。广州会展资源条件比较丰富,对“广交会”、琶洲会展、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各区的场馆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和整合,提升广州“广交会”会展品牌,大力发展会议产业,并依托一批高档别墅区、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构建多个会展、会议及旅游服务中心(园区),促进广州旅游业发展。

8 在辐射区构建现代高附加值农业基地。改造都市农业,在广州郊区、机场辐射区建设优质特色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品等农业基地,发展需要航空及时运输的稀有、高值、鲜活性农产品,比如,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品等生产和加工业。

四、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广州(新)自云国际机场运营以来,机场周边逐渐形成了空港产业雏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空港对要素和产业聚集作用,促进广州空港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空港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协调

广州区域产业空港化程度不断提高,空港经济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需要空港产业发展规划来指导。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公司、花都区、白云区都在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并积极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布局和盲目竞争。所以,需要加强空港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布局,促使良好投资环境的形成和有序招商。

(二)制订空港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并积极扶持空港产业的发展

广州各地为发展空港产业,都采取“优惠”条件吸引外资。必须依据统一规划,制订促进空港经济发展的统一土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及扶持政策,比如,在土地约束问题方面,对空港产业园区实施宽松的政策;在税收方面实行优惠的流转税、营业税、所得税、进出口税收政策。

(三)强化机场的中心地位,提高机场的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个国际门户枢纽机场的辐射范围相当广阔,广州白云机场涉及周边区域的交通衔接问题。必须以白云机场为中心,构建一个集公路、铁路、轻轨和空运为一体的综合换乘交通枢纽。一是继续完善机场国内国际航线覆盖网络,积极扩大空运航线航权。二是加强白云国际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空运能力。三是加快机场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机场辐射圈。实现机场与地面交通的立体化、无缝对接,完善机场腹地交通体系,加快货运快线、城市地铁和轻轨铁路的建设;在机场近邻区设立客运站,增强机场陆地集疏运能力;减少广州市内高速公路收费关卡,加快货物流通速度,降低物流费用,促进机场与萝岗、黄埔、南沙以及与佛山及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对接。

(四)促使海关监管手续便利化。实行信息化一站式监管模式

对国际物流业务,可以设立空港自由贸易区或者设立“保税仓”,把广州保税区政策延伸到机场;创新货物监管模式,比如异地报关认可和对接,延伸保税区范围,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和缩短通关时间;出入境检验检疫环节可以前移到产地实施,通过电子转单方式直接到机场检验检疫机构办理验放手续。

(五)加强空港经济区环境保护

花都、白云作为水源保护地和景观生态控制区,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广州市政府重视。必须确保空港园区的建设及其人驻企业不能对当地水源及空气造成污染。保障空港经济区拥有良好的工作、居住和娱乐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