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合作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合作交流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思考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2000年开始,抓住中国“人世”与民航高速发展,大量需要机务、空乘、空管、安全等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机遇,在广泛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航高职教育“三高一快”的特征要求和学院的比较优势,利用学院多年开办行业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国际化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中外校企、校际合作办学,使学院获得快速发展。2005年初,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一、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民航行业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更为重要。根据这一认识.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积极争取民航总局支持,选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比例。近年来,该院先后派遣了9名教师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行MBA专业学位学习,选送了30多名教师到美国加州SIEERA学院参加FAA执照和FAA签派员执照的培训和考证。二是通过中外合作教育项目,每年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加拿大合作院校免费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自2001年开始,该院已分5批选派了33名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外派教师专业课程的培训,不仅快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使该院“双语’’教学课程达40多门,全英文原版教材专业课程高达54门;而且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能力。三是积极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不仅每年保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和外籍英语专业课教师来校任教,而且保证外籍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同时呈递增趋势。目前,来该院任教的加拿大、英国外籍教师已递增到19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11%左右。“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各占一定比例,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教师骨干层、出入有序的外籍教师流动层、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补充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创新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民航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民航高技能人才、提升毕业生在国际民航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己任;基于此,该院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为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创新多途径、多渠道的中外合作教育模式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发展策略。

1.“中加”联合办学模式。此模式为国内2年、国外1年的“2+1”合作教育模式。2000年,该院与加拿大圣力嘉(Seneca)学院首次合作,开办了“2+1”模式的“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2+1”模式扩充到“电子工程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合作院校则由加拿大圣力嘉 (Seneca)学院扩充加拿大卡纳多(Canador)学院。 2004年,“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在2003年试点的基础上,改革为“3年直通车”的“2+1”模式,即将模式中最后1年的国外留学教育改在国内完成,采用原版教材由“加方”教师全英文授课;“电子工程技术”则由一个专业方向扩展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扩充到8个专业方向(包含计算机程序和网络技术、通信、控制、电缆等),培养层次由“2+ 1”专科)扩充到“2十1”(专科)和“2十2”(本科)两个:“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则由一个扩充到2005年的四个专业(新增专业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机电结构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中加“2+1”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使该院“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出国门.不必花赞巨额学费就能享受国际化教育,获取与出国学习相同的中外两个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而且使“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相应条件,出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或选择“2+2”模式就读国外本科:机务工程系的出国学生则可选择参加FAA(美国联邦航空局)执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飞机维修执照。

目前,该院中加“2+1”模式的合作专业已由 2000年的1个扩大到2005年的6个,年招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1080人,占学院年招生总数 1956人的55.2%;在校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 1694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4199人的40.3%;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四届106人。涉外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比例趋势发展。中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建,不仅使该院合作专业快速形成品牌效应,而且使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此为该院引进国外(合资)企业设施设备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培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技术技能培训的一种合作模式。鉴于民航业的国际化属性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而且必须及时跟进、掌握国际民航业的最新技术、最新标准和最新规则。

基于此,该院一是与亚太教育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太语言培训中心合作,双方以资金,品牌、场地、设备、设施、生源及数码语言系统等知识产权作为投入,筹建中加语言学院;针对“中加”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英语水平短期难以达到小国要求的现状,以通过“托业’’考试为办学日标,确立了股份制的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二是利用中国大型航空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具备世界航空业的先进技术与设施,在企业员丁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均有一套完整体系的优势,主动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珠海摩天宇飞机发动机维修公司(MTU)合作,并以联合培训协议为纽带,根据企业培训需求,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对员工或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截止2005年底,该院已为企业组织了20多期的职工培训.培训人数累计6000多人次。三是联合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与香港中国飞机有限公司,香港职业训练局属下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对香港飞机机务人员、民航雷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执照培训和“雷达工程师”培训。现已组织了三期香港电机机务人员的执照培训、一期“雷达工程师”培训。

3.中外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模式。此为该院与中外合资企业联手,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合作进行量身定制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首都及国际民航业快速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的需要,2005年,该院和北京飞机维修公司(ARMECO)进行了定向北京招生,“订单”进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历合作教育的洽谈。双方约定,从专业定向招生的组织宣传,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生的实训实习,考证与就业,企业全程参与竹理。学生前2年在该院学习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3年在企业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和顶岗实习,若考核合格则直接被企业录用。H前,按双方约定招收的2005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60名北京新生已顺利入学就读。

三、推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是高职教育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属性。我国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圈里,中国经济与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更加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也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国际接轨成为必然趋势。这些.都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的“双证书”与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接轨。为了顺应这一要求,该院自转制后率先在人才培养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即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证书培训、考试内容引进相关课程,以保证毕业生在获取相应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个以上国内或国际通用岗位资格证书。

此外,该院还参照民航国际交通管制标准、飞机签派的FAA标准、JAA(欧盟地区/英联邦国家)标准、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IATA/UF TAA、IATA/FIATA、标准规定,通过与国外同类院校、合资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行业授权在学院建立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

经过努力,该院现已获得了多种行业岗位资格证培训、考试单位的授权,先后成为中国民航总局委任的“中国民航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和考试单位、“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客货销售人业务”培训和考试委任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国际客运(货运)销售人”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中国BSP(开帐结算计划)”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同时也是“剑桥商务英语(BEC)”培训单位授权的“托业(TOEIC)考试报名咨询站”,“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点,“思科网络学院”培训考试点,中国商业技师协会授权的“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

这些具有国际、国内岗位资格培训机构的授权设立,不仅使该院应届毕业生中持有“双证”比率高达85%,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且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境外。

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总结该院中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可得到如下启示:

1.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践性环节比重大,教学设施设备投资大,教学资源消耗大;尤其是属于“三高一快”的民航行业高职教育,设施设备资源依赖性更强。因此,走中外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泛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快速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的重要举措。

2.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一条捷径。要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而通过中外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教师在出国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通过中外校际合作办学外派教师的出国课程培训,可以使派出教师既以学生身份直接插入班级听课学习、参加专业实训实习.又以教师身份参加合作院校专业教研组活动,无距离地和国外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商谈教材处理和教学的组织安排,熟悉原版专业教材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与示范技巧,为回国后使用全英文教材授课,实施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外籍教师的来校任教,可以便中方教师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感受异域文化精髓,提高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师国际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使中方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提高专业改革、课程创新能力;同时,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

3.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核心手段。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和前景,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岗位能力标准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国际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行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该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行业专业优势,借鉴国外合作院校专业开办经验,得益于及时掌握国际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关键岗位能力标准,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从而较快地树立起专业品牌形象。

4.是保证“双证书”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该院“双证书”制教育的成功.关键是正确定位“依托产业、产学结合、双师双证、国际通用”的办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技能、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针对性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教育培训的结果。

(二)中外合作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与优良教育资源合作,注重长远成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定位不准,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应对合作方的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管理模式、考试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选择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秀院校进行合作办学。

2.要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合作方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坚持本国文化和教育方针,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从而不分良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应该根据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方面,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惯例,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则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培养锻炼师资.引进国外优质原版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切忌放弃本国特色而“东施效颦”。

3.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因我国高职教育历史短无多少成功经验而妄自菲薄,认为国际化就是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或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学习,或引进国外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而要以我们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使“请进来”成为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访问研究;吸引更多国外、境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吸引更多高水平学校来校合作办学和吸引更多的外企来校投资;要使“走出去”成为选派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要使我国优秀的高职院校、品牌专业、优质培训办到国外去,挤入国际高职教育培训市场,使中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国际承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接轨。

4.创新管理制度,做好中外合作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开展,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给合作院校增强了办学活力,但也提出了管理上的新课题。创新中外合作教育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使中外合作教育以高起点迈步、规范化管理、健康化发展,是保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要选择有双赢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合作载体;二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外籍教师的聘用质量;要按照一定的招聘条件,通过广泛的国际招聘,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外籍教师来校任教,避免合作学校成为国外观光旅客的周转站,锻炼外籍教师跨国教育的加工厂;四要注意做好外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的协调管理工作。应将外籍教师纳入本校教师的整体管理范围之内,在生活、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优良环境,但在教师岗位职责的规定上应与中国教师同样要求,在教学规范上一视同仁进行管理,使外籍教师逐步适应由优惠待遇向国民待遇的角色转化,以避免媒体所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提高‘外方’质量阶段”的现象出现,从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奎,王路炯.中国入世与中外合作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篇2

作为展览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届展中展都吸引了展会主办方,场馆方、搭建商、展览服务机构等相关企业的目光,遵从市场化、专业化的操作模式,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本届展中展力求为企业树立形象、广交朋友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带动东、西部地区展览企业间的交流,促进国内展览行业向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推动中国展览业的不断进步。

据悉,本届展中展期间将组织召开“展览场馆CEO圆桌论坛”。届时,来自全国各地新、老场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将就场馆经营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中国展览馆协会组展专业委员会将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南地区组展市场专题介绍会,并将对云、桂、川、渝等省市的展览市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

与此同时,“中国展览馆协会2007―2008年度会员年会”也将在同时同地举行,中国展览馆协会将在年会上进行“2007年度场馆最佳营销奖及最佳展台设计奖”评选活动,评奖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打造优秀展览企业的经营品牌,发挥优秀展览企业的引导示范效应,促进展览市场的繁荣。

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桥.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4,27.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合作模式;现状与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颁布之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与美、日、德、法、英、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的教育机构及个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举办了中美经济学、法学、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班,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创办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等。

第二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之前。

至2003年9月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12家,比1995年增加了10倍还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外方合作者则主要以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大专教育为主,也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设专业首先以工商管理类为多,其次是外语、信息、经济和教育等。合作类型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学历教育为辅。

第三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后。

中外合作办学按新条例的要求和规范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合作办学的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合作办学的规模相应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向西部边远地区发展。

合作办学的优势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国际化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高职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可以填补一些学科空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化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可以体现国际化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外,国际化的课程也能够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以外语见长,外语在教学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许多专业、课程大多使用原版教材,不仅可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学生能看懂外文资料,用外语听专业课并与教师交流。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就会有外方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这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可以为无法出国深造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向外方专业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

有利于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学多样性由于受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许多高中毕业生无法跨入大学校门,只能望而兴叹,中外合作办学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可以带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国内与国际上的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人才。因此,自199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对一结合的方式、一对多嫁接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合作院校主要涉及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机构。

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中外双方根据实际资源特点制定出最佳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引进外方院校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教学评估方法,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课或聘任有留学背景的中国教师进行双语授课,从而将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办学,能确保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在保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培养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英语”,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流利的英语交流技能。该模式的英语教学通常以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从专业课初步阶段的双语教学逐渐过渡到专业课后期的纯英语教学为特色。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为中外合作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双文凭(如西安思源学院“中加班”的学生既可取得国内大专文凭,也可取得加拿大莫哈克大学的大专文凭)。另外,有些学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申请前往国外的大学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因此,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国外教育的需求,减轻他们去国外学习的经济压力。由于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学生可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获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同时,也可以满足国内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对多嫁接的方式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保留合作办学方各自课程的特点,几所学校之间的资源通过合作达到共享,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从而把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因此,一对多嫁接的方式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合作模式。

灵活多样的方式该模式是指选送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同时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从而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该合作办学模式形式多样、灵活,对于合作的双方没有较严格的时间和课程限制。该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派遣教师代表团、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和教师培训等。这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更多地吸取国外办学的经验,强化国际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开发我国的职教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该合作模式既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允许企业介入。校企合作模式的好处是有企业直接的资金注入,这也是校校合作模式所欠缺的,而且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这样,既能减轻合作方启动资金方面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办学的硬件水平,也容易与国外的教学条件接轨。但是,由于企业行为是需要回报的,这类合作办学机构在经营中比较注重追求利润,其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扩大招生量和获取一定水准的学费,就成了这种机构最大的外在追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经营中会做一切有利于吸引学生、扩大生源的事情,其中包括降低录取分数、放宽教学要求等。其结果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影响了学校的信誉。这是所有注重盈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通病。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处于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政策法规不配套,市场不确定,目标和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如下问题。

课程设置差异较大由于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还有待于解决学历、学位的国际互认问题。

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参差不齐,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公办与民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目的、发展水平、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例如,有的学校与外方合作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科建设,有的学校则着眼于经济创收;有的学校采取单校园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则实施联合培养模式等。因此,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更好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是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一些学校对国外院校的识别能力、对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较低,根据本校特点设立的特色专业少,盲目引进热门专业,教材、教法、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教学计划不能很好地衔接。

师资队伍不稳定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从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资队伍组成来看,外籍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流动性较大。中方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学历层次及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中方任课教师缺乏国际化理念和专业知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

优质生源不足从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来看,学生可分为五种类型:高考落榜型、出国留学型、就业需求型、岗位提高型、文凭需求型。传统优质生源的不足,与相当比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社会影响和信誉度及学历认可度不高有关,更与高额学费有着直接关系。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层面要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在寻求体现外交对等的学分互认的同时,积极与国外监督大学课程质量的协会和部门加强沟通,通过他们明确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水平,了解合作方的背景、课程资质和师资力量。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标准、税收标准、外籍教师的待遇、发放币种、聘请方式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等。

政府层面主管部门要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纳入地区整体规划中,建立专家评议委员会,对申报的专业学科进行评议,调控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层次,有选择地进行专业设置,避免无序和重复建设,使中外合作办学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同时,应重视对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加强年检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估方法、制约措施等以保证质量,如可设立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评估机构发挥专业性评估职能,定期在主要媒体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评价结果等。另外,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标准。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资源。要以课程为中心,优化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实践使学生具备跨岗、跨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外,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种种优势,应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就具体的合作模式、英语教学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合作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利弊,建立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分享国际教育资源,争取在合作办学中少走弯路。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有利于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强项,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外的学生。

教师层面中外合作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格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合格的中外合作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评估体系,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成为确保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有了合格的师资,也有助于减少外教课程,降低合作办学的成本,减少学生的入学费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

总之,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学质量始终应是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03-03-01).[2007-02-25].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23.htm.

[2]王培根,胡水华,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略[J].机械高教工业研究,1996,(1).

[3]黄建如.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OL].(2005-08-05).bjesr.cn/esrnet/site/004ff001615c5ce8.ahtml.

[4]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OL].(2005-05-18).ep-china.net/article/strategic/2005/05/20050518094229.htm.

[5]黄道平,方国爱,徐芳.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篇5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资源 质量保障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此,笔者回顾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继续发展的历程。

(一)合作外方总体水平稳步上升。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合作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合作外方教育资源水平。世界上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是以合作外方教育机构的资质来衡量合作外方的教育资源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刚兴起的时候,那些进入国内市场,被批准合作办学的国外教育机构办学资质参差不齐。通过调查发现,来华进行合作办学的国外二、三流大学很多,一流大学相当少。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999年以来连续扩招,国内高等教育供给扩大了,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及教育发展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中外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当时国内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比较少,造成国内大学对国外大学的办学情况不甚了解,容易引进一些办学资质不高的国外大学;同样,国外大学对国内大学的办学情况也比较陌生,国外一流的大学不敢贸然来华合作办学。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中外大学之间学术交流日渐频繁,政府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门槛,国内合作方加强了对国外教育机构的鉴别。因此,国外合作方的总体办学水平稳步上升。虽然不排除有些国外院校来华合作办学是为了扩大生源和影响力,从而获得经济上的高额回报,但从整体来看,大多数国外院校来华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增进学术交流、加强双方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合作。为了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促进其更好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抓好准入关,做好对国外院校的资质审查;国内院校也应选择那些在专业上能优势互补、或强强联手的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的合作项目做大、做强。

(二)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早期,规模较小,有些项目甚至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办学硬件方面,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硬件设施缺乏,如缺乏独立的实验室等。办学软件方面,突出体现在课程、师资队伍等方面。有两种课程引进的倾向:首先是教材全盘引进,没有经过本土化过程,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不适合以我国高等教育消费者为主体的中外合作办学;其次是引进缺乏实质性,也就是说引进的东西只不过是改造国内同类同层次院校的培养计划,与合作办学的初衷不一致。更为突出的是师资队伍问题,专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而且外籍教师比例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外方对合作办学的投入不足。虽然本期双方合作很好,外方担心在下一期的合作中得不到中方的支持及通不过中方政府部门的审批,所以外方不愿在前期投入太多。现在,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合作外方对长期合作办学充满信心,各项与教学有关的软硬件都配备到位。最能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征的是教材和师资,教材的引进已形成完备的体系,学生使用的教材基本符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标准;专职教师队伍趋于稳定,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在逐步增加,外籍教师的比例得到显著提高,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已初步建立起体现合作办学特征的教学管理体系。为了使中外合作办学更好地发展,中外合作双方应共同努力,积极为合作办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彼此都应尽最大可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把合作办学建设好,努力创建优质中外合作办学品牌。

(三)专业设置趋向合理,科技含量得到重视。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发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对于引进国内急需、国外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予以鼓励。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但从学科整体布局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开设了较多投资成本较低的专业,如外语、经济、工商管理、外贸等,我们急需合作的农业、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等领域,则专业设置不多。上海市2004年数据显示,“合作项目高科技和尖端学科领域的合作不多,约80%左右的专业集中在文科领域”。[1]根据近年来上海的人才需求来看,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重点发展新材料、能源环保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因此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以前较少设置这方面专业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太过“功利”,设置的专业都是一些投资成本小,回报率高的专业。第二,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优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失,导致无法开设那些国内急需的课程。第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比较薄弱,缺乏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现在,为了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适应当地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努力做到毕业生适销对路。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也加强了对新开设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训,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完善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另外,国家在政策上也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引导,做好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这两部法规文件政策导向的核心是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后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重点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和优质教育管理资源。

对于一国的教育而言,其优秀的文化通过课程予以传递,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会在课程中得到反映与体现。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引进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课程。优质课程资源与优秀教师、优质教育品牌等其他要素是紧密相连的。真正优秀的教师应体现为开设或开发优质课程的教师,真正优质的教育品牌应表现为优质的课程品牌,教学设施等硬件要素的引进也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另外,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学习与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有益成果与成功经验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大有裨益。因此,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引进。

优质教育管理资源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优质教育管理资源包括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教育管理制度。我国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管理的差距。就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对优质教育管理资源的引进。

三、综述

总体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国内大学参与跨国高等教育交流机会的增加,国内大学迫切希望与高水平的国外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优化国内教育资源,带动本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国内院校在考察国外院校的同时,国外高水平的院校也在考察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慎重找寻合作办学的伙伴。刚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规模普遍偏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任何事物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只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的理念,就一定能够创立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并发展壮大。至于专业的新科技含量较低,这一问题已经有所扭转。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也要逐步调整并丰富起来,不少合作办学机构已经意识到合作办学要与时俱进,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合作双方正在逐步提高合作程度、档次和水平。另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支持,所以合作办学首先要立足当地,开设当地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大批急需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优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不仅能促进国内合作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国际化战略视野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经过市场的检验,优胜劣汰,对于那些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品牌,要靠中外双方共同维护,促进其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今后可在政府的牵头下,引进一些在各层次和领域比较有名的国外院校,如在学术研究领域,可引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国外名校与国内名校合作办学,共同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并加强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技术应用领域,可引入国外相应的专业院校,双方加强在技术应用领域的合作,共同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国急需的人才。

只要政府、社会、中外合作双方共同重视合作办学,合作双方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的理念,中外合作办学就一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兴德.关于加快发展上海教育服务业的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2]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2006[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中外合作 高职 交际意识 交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立项项目“中加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ZY2013A1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5-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亦在国内众多领域实行开放政策的浪潮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开放研究,即允许国外的院校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进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BCIT)合作开办IT类专业教育,首次招生至今已近十年,学院通过与BCIT的密切开展的双方教学渗透促进了在教育资源、制度、理论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形成了教学科研合作方面的诸多教学成果。

一、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分析

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将越来越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化技术融合的进程。中外合作办法的初衷即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这其中的一个部分便涵盖出国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作班在设立之初便使用了该模式,即学生在国内的大学学习英语和专业技术,在取得毕业资格后可以继续前往加拿大深造。

随着IT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我国软件外包行业占领IT市场极大份额的形势下,无论从在国外学习阶段或在国外工作过程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亦或是从拓宽工作空间的角度论,英语教学的成败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乃至工作之后业务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鉴于此,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以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构建了立体化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互渗透的英语教学体系,其课堂教学一直贯通整个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其中,跨文化交际已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培养学生以交际意识和能力为核心的跨文化素养,从而增强高职IT类专业学生在国外学习阶段的文化适应性,是该合作项目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高职IT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1.合理化课程设置

提高应用型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应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科学化设置,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深层挖掘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本研究领域的相辅相成性,科学甄别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实现课程优化设置。

2.科学化教学模式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尝试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教学创设适合的真实英语语言交际文化背景相关的情景,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习惯方能使其能自然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最终实现语言知识的持续长效的积累和强化。

3.多元化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都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检验和完成。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多维度的能力发展目标,使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成为必然的趋势,为学生进一步的跨地域跨文化深造完成基础能力建构。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高职IT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容分析

结合高职IT类专业学生未来出国进修阶段的学习特点及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内涵需求去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从而探索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应从知识、态度、能力和素养四个方面构建培养内容体系[1]。

1.知识层面的培养内容应包含通过构建跨文化语境,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中西文化对比法以强化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力。渗透以合作方国家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交融为主线的文化性常识;以合作方国家和地区的交际风格及交际习惯为核心的语言知识;以合作方国家为主的社交礼仪、法政常识等社会性知识;通过使用立体化教材开展科技类信息资源阅读和沟通,积累基于IT类专业背景的专业英语知识。

2.态度层面的培养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心态以及国际化的视野,从而养成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同时能够适应性地包容和接纳他国文化。

3.能力层面的培养内容应包括通过中外双方每年一度的大使团互派交流活动以及虚拟社区专业群体交流等活动形式构建跨文化体验,以训练其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等。

4.素养层面的培养内容应涵盖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及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养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素质。

四、中外合作办学中高职IT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模式分析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从入学伊始便进入英语教学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有益地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交流,有效的国际合作化英语教学应在科学地考虑和体现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甄选多维的教学内容和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同时打造专业多元和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多角度合力共育跨文化专业人才。

篇7

国际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英语辅导学习氛围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表明,政府对扩大教育开放进一步做出了总体规划,社会越来越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将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增强。要成为国际化人才,拥有较好的外语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很多项目都是与英语国家合作开展的,而且很多办学项目对达到要求的学生都可以颁发中外双文凭或者双证书,因此相应要求学生的英语程度要比较好。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于1995年我国才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2004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方法》,由于我国真正开始规范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很短,早期招收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习的学生可能相对于其他的普通高招学生分数还更低一些,但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相关规定:拟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外方课程占该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拟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占该项目专业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占拟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门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数占拟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专业核心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对项目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学习外方专业课程,同时也能为他们今后赴国外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呢?

二、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对英语的要求

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很多都属于非语言类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方积极引进外方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双方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中方引进了外方的专业核心课程,原版的英文教材和英文资料,三分之一的专业课由外方承担教学任务,三分之二由外方审定符合要求的中方教师负责,实施双语教学。因此,要求学生要用英语上课,用英语讨论,用英文完成作业,用英文考试。学生的英语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克服语言的障碍,具备更好地应用英语学好专业课程的能力。

三、如何提高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

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在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设置、授课方式、英语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都有不同,本文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中澳合作办学为例,介绍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区别:

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是闽江学院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简称NMIT)合作成立的高等国际学院。2001年开始合作办学,至今已有10年合作办学的历史。目前,爱恩国际学院是福建省唯一通过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合作方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体系(TAFE)中规模最大、最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之一。1995年8月份,NMIT成为第一所澳大利亚获得ISO9001的TAFE学院。它在专业技术革新、教育质量及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等方面都享有盛誉,在日益开放的教育市场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中澳双方针对项目学生的情况采用了以下方式开展了英语教学:

1.加强学生对项目的理解,积极开展英语入学教育

每年新生入学,学院特别举办英语入学讲座,英语中心主任为新生介绍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基本情况以及国外院校的相关信息,激励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进入国外合作大学继续深造。同时针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侧重点、课堂与考试要求及如何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等几大方面要求向学生们做详细的说明。讲座特别强调,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不仅学到的是英语听、说、语法及写作等各种英语能力技巧,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并不断坚定自身信念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多参与师生间的互动,不要害怕犯错,要在错误中不断学习与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坚定自己成功的信心。

2.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合理设置英语教学课程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英语程度,大一实行英语强化,增加英语课时数。每周安排英语课时为22节,是普通本科(4节)的5倍以上。按照英语能力的课程要求,开设阅读、听力、口语、写作、语法等课程,课程设置更详细,针对性更强。一半以上课时由外教授课,以教授口语和听力为主,中教要求全英语教学,以教授阅读和写作为主,充分发挥中外教师的教学特点。

3.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采用灵活的英语教学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无论英语成绩高低,在同一班级上英语课,甚至开展大班教学,不仅违背语言教学规律,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吃不饱”“消化不良”等现象,也造成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英语采取按英语程度分小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所谓按英语程度分小班教学指的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能力和成绩层次接近的学生组成一个20~30人的班级,层次不同的班级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爱恩国际学院对入学新生,全部进行英语测试,测试成绩结合高考英语成绩,不按专业分班,而是按照英语程度分25人左右小班教学,把学生分成强化班和提高班。通过基础英语、EAP(English of Academic Purposes)学院英语及雅思课程的强化,使学生具备进入澳大利亚专业课学习的英语水平。学院采用国外大学EAP英语教学模式即学术英语课程。EAP英语课程以学生英语能力培养为本位,具有国际性、针对性、一致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点。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引用EAP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国际化的EAP英语课程体系,实现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先进学术标准的有效融合。课程教学采用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评办法,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运用任务驱动式的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完成专业课题等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达到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要求。

4.注重因材施教,采用EAP英语辅导模式

由于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经过一年的英语教学,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的英语还需要继续加强。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EAP辅导模式,由负责教授相关英语课程的教师担任辅导老师,每位教师负责2~4名同学;除了每周三下午固定辅导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咨询。此外,每位教师会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学生每周的辅导情况。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指导,提高英语程度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

5.积极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课时数,但是光靠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环境和资源的作用,积极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中外合作双方联合举办英语口语竞赛。口语大赛由外籍教师担任评委,采取命题演讲、现场提问和即兴演讲的方式进行。参赛选手通过个性化的演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最后,评委老师还为选手们做幽默风趣的点评,并讲解演讲的技巧,使参赛选手和在场的学生都受益匪浅。通过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英语应用能力,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举办学生英语广告作品大赛。中外教师担任大赛评委,全院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同学通过英语这一纽带走到了一起。按照规则,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选派4~6人组成参赛小组,共计16个小组参加竞赛,选手使用PPT或是DV对自己的广告作品用英文进行介绍,根据选手们的平均成绩,评委组评出优胜者。由于赛前选手们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制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并通过大胆表达的方式,体现其各自特色。评委老师在比赛进行中也给每位选手提出了中肯、精彩的点评,使在场同学和参赛选手受益匪浅。通过这样的比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院英语教学优势,大力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应用能力。

(3)创造英语学习氛围,定期举办英语角活动。英语角活动外籍教师积极参与,英语成了此刻的主旋律,热情的同学们将到场的外籍教师团团围住,开始了热烈的英语交流对话。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交流,擦撞出愉快的火花。通过英语角活动,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英语的平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敢于说英语的勇气。就如一位大一女生所说,“在英语角,我真正体验到了英语语言的无穷魅力”。

(4)充分利用外教资源,鼓励学生与外教加强交流。邀请外教定期举办英语讲座,邀请外教参加本班的集体活动等。同时外教每周都安排工作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指导和解答疑问。特别是每年的圣诞节,学生都和外教共同举办联欢活动,加强了外籍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5)开设英语阅览室,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英语阅览室配备英语的教学资料以及各种英语杂志,也有很多外教捐赠的外文资料。学生在阅览室也可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6)开展各类讲座,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经常为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举办英语雅思讲座,邀请雅思名师传授雅思学习经验,提高雅思考试技巧和能力。同时,也举办英文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等实用型课程,以拓宽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面,弥补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英语教学成果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英语环境。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通过一年的英语强化,大部分学生具备了用英语上外方专业课程的能力。同时,他们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每年也有100多名学生考取雅思,被国外大学录取,赴国外继续深造。参加国内专升本的学生由于具有英语的优势,为国内专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学院毕业生专升本通过率逐年提高,近几年专升本通过率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院的招生录取率逐年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五、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围绕这一特点开展英语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合理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注重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实行小班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学习专业课程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实践证明,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确实起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这对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7-29.

[2]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标准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教外办学[2013]9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并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提出高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旨在为今后中外合作办学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为何研究高校引进境外优质

教育资源的标准

(一)中外合作办学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已颁布实施了12年。截至2015年10月,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总量逾2371个,其中本科及以上层次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大学数量已达8所。中外合作办学的成绩越来越引人注目,从国外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和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在中外合作办学历史上创造了“4个最”,即最早、最多、最优和最好。“最早”:江苏省是率先开展并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省份,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最多”:江苏省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33个,占全国总量的16%,居全国第一,其中承担高等学历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98个,“十二五”以来已培养6万名国际化人才。“最优”:2011年,江苏提出通过“政府邀请、院校合作、不求回报、适当资助”,着力引进世界一流大学来江苏合作办学,该提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江苏本科及以上层次机构数量达7所(有2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占全国总量的1/4)。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及特色学院与江苏高校建设了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最好”:2009年至2014年,江苏的1个机构和34个项目在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的评估中均为合格,据学生评议和网上公示反馈信息统计,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均超过了90%,有的高达98%,获得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全国各省份中最好的评估成绩。2012年,教育部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约共建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二)中外合作办学仍面临一些困境

第一,在全球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上,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占据强势地位,发达国家教育国际竞争力优势显著,中国尚未充分发挥其庞大的教育资源的力量。

第二,相关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与金融、贸易、信息等行业进军全球市场所做的准备相比,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进入世界市场、融入全球化的准备还不够充分,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政府相关部门亟待协调,还需妥善解决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税收、外汇帐户等相关问题。

第三,从目前的布局和结构上看,我国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的机构和项目的数量占比不高。从办学者层面上看,教育过程监控管理和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我们要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及时研究和解决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在资产投入、合作机制、办学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牢固树立教育的意识,维护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正常的教育秩序。高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研究正是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

(一)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同层次合作的标准。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指国际知名、具有优势专业的高校,特色鲜明、可填补我国弱势或空白领域、行业急需学科专业的高校,在教学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实训实践等方面具有先进性的高校,对相关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教育资源。

第二,坚持以能力建设为导向,构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在高水平大学、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中,要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重要考核和评价指标,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辐射作用。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纳入国家、省和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整体规划。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在线辅助教育资源应当不低于国外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专业要求。鼓励中外教师共同开发、开设课程,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推进课程本土化建设。

第三,坚持“本土+引智”混编团队建设,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标准。以国外教育机构名义在国际上招聘的教师,其资质水平应当获得合作双方办学机构的共同认可。同时,以合作办学为依托,加强中方教师的境外培训和素质能力提升,逐步使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中方教师都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第四,坚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教学内容要与国外先进技术、行业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品牌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以此研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这将有利于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领域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要有利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办学方针的落实,在标准设计上应体现鼓励开设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实践类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鼓励引进与外方有合作关系的跨国企业优质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鼓励引进外方优势专业、优秀教师和工程师、先进仪器设备和管理经验等,与中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鼓励部分高校开展试点,与国际认可的行业协会或机构合作,在本校学生中增设选修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颁发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二)基本标准

1.基本标准之一:办学定位

第一,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在符合国家法规,有利于引进和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中外双方充分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优化和改进高职专业、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经验,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维护双方利益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创新中外合作特色机构、特色项目的建设模式和途径。

第二,办学条件。办学投入和教学基本设施能够满足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知识产权界定准确、比例合理。提供合作专业在实施地具有竞争力、不可或缺性以及预期社会效益的论证。

第三,合作专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择要适应新技术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结合学校的定位与特色,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专业,鼓励探索跨专业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2.基本标准之二:教育教学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清晰明确,符合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反映培养国际化创新创优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趋势及方向。对实施跨国分段式教学的项目,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第二,教学组织。中外双方共同设计、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评估和选用具有先进性的教材,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要求应不低于外方高校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学术要求。鼓励中外教师共同开发、开设课程,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推进课程本土化建设。

第三,学科专业。促进所引进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的本土化建设,促进国际科研学术交流和学科专业建设。

3.基本标准之三:依法管理

第一,师资管理。有计划地培养国际化“双师”师资队伍,设置合理的师资结构。在国际上招聘的教师,其职业资格、学术水平、实践技能应不低于外方高校的教师标准和水平,并应获得中外双方的认可。双方对外方教师的人数规模、专业水平、任教的课程和时间要有明确的约定,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第二,招生要求。招生标准和考核方式合理,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监控制度完备。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应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学校招生规模内,按照专业招生目录分列执行,并满足同地区、同批次的录取要求。

第三,协议内容。协议内容应能够体现合作双方平等协商的主体地位,包括双方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姓名;合作宗旨与原则;合作内容与方式;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理(董)事会(联合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职责和议事规则;协议的期限、修改、延续、中断、终止程序;违约责任;仲裁等。

第四,财务管理。在物价管理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登记手续,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向社会公示。在招生简章中标明所有学习费用,包括国外部分的学习费用,不得双重收取国内、国外的学费。国内收取的费用纳入学校财务内统一核算,并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项,统一办理收支业务。

除上述基本标准外,设立机构还需附加章程、办学硬件条件、经费投入等内容。

三、研究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标准

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利用中外双方共同设计、制订的培养方案,科学评估和选用教材,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促进所引进学科专业的本土化建设,共同开发一批高质量课程,编写一批高水平教材。高等职业教育以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

第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把握国际化创新创优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趋势及方向,以符合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为立足点,着力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探索交叉、边缘、空白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推动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的实施,为学生出国学习提供更多机会。

第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方面,支持高校围绕优势学科、重点专业建设的目标与需要,引进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专业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以中长期访学或专业团队的形式选送教师赴外方合作高校学习进修,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协助外教讲授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使一批学科专业的学术实力达到或超过外方高校,提升国内高校整体办学水平。

第四,促进管理机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改革,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高校应将国际合作交流情况纳入院系考核范围,促进监督考核机制、学术制度、学术文化建设等,促进招生制度改革。针对只颁发外方学位文凭证书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不低于外方高校在其本国录取标准的基础上,逐步采取与国内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相结合的录取方式。

篇9

关键词: 河北独立学院 中外合作 问题与对策

为培养国际型人才,使其尽快适应全球化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河北省10余所独立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按独立学院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分为单校园与双校园模式。单校园模式是指学生仅在我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双校园模式是指本科教育一部分在省内完成,另一部分到国外合作高校完成,通过“2+2”、“3+1”等合作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机会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开阔视野,掌握一技之长。

一、河北科大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河北科大独立学院于2014年起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伦敦南岸大学、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西苏格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成为合作院校,截至2016年,与英国、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学建立多种合作办学模式:马来西亚大学交换生、马来西亚北方大学交流生项目;英国西英格兰大学交流生项目;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世明大学本科交换生项目;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交流生项目。目前较受欢迎的是与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其优势为外方高校接受学生在独立学院完成的60分学分,在顺利完成国内外本科课程学习后颁发双学位。独立学院专门成立国际交流实验班,为学生开设雅思班并且聘请美国外教一周上一次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充分做好出国留学的准备。

笔者从2014年开始对河北科大独立学院参与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访谈,内容包括项目报名人数、男女性别比例、英语水平、英语雅思或托福考试成绩、专业课课程设置、留学专业选择等项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学生中具有留学意愿的人数较少,男女比例不均衡;合作办学项目费用较高,大部分家庭负担不起;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短时间内雅思或托福分数达不到外方院校的入学要求,除此之外,独立学院中外合作项目的留学模式少,层次低,合作专业的选择趋同严重,选择面少。

二、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困难

1.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积淀少,在获得优质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再加上起点比不上公立大学,很难寻找到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的机会。如,河北科大独立学院合作院校之一的加拿大菲少河谷大学虽是公立大学,但在加拿大属于末流大学。目前与独立学院合作的外方院校大多数是规模较小、名气不大的院校,合作层次无法提高,导致办学质量偏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但独立学院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国外本科层次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缺乏与独立学院合作的积极性,即便有合作,也往往限于短期学术和文化交流。

2.引进外方智力不足。外方智力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保障。教育部明确规定: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河北省大部分独立学院引进的外方智力数量与质量均未达到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有关规定。部分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与母校其他院系没有差别,徒有合作办学之名,根本无实质的合作;部分独立学院的中外合作项目引进的课程数量及由外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教学时数难以达到“三分之一”的要求,缺乏必要的语言与专业课知识的衔接,两或三年国内教育结束后独立学院学生很难顺利进入国外大学高年级学习,没有坚实的语言和专业课基础,直接入读国外高年级的课程非常困难,导致挂科、重修,既耽误时间,浪费金钱,又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3.合作项目学生的英语基础差,雅思通过率低。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时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英语水平普遍较低。雅思或托福考试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需全面发展,但国内学生初高中英语学习主要是应试教育,英语听说写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短时间内无法大幅提高,因此达到英语能力要求是部分同学选择中外合作项目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河北科大独立学院加拿大菲沙河谷合作项目开班学生30名左右,完成2年国内教育后,余下的20多名学生中仅有少数同学雅思成绩达到外方学校要求,其中4名学生按原计划于新学期赴加拿大留学,另外2名学生延期至12月份出国学习,其余学生因雅思成绩未达标而继续留在国内学习语言,延期赴加拿大留学。因此,帮助合作项目的同学通过英语考试是独立学院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要求独立学院配备高质量师资力量,制订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方案,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对策

1.加强中外合作项目的宣传。独立学院应加大对合作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举办讲座、任课教师宣传及往届毕业生结合自身留学经验给有意向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介绍经验等方式,让更多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要求及优势。

2.实施导师制。为国际班学生配备具有海外留学、访学、教学背景的教师作为留学导师,指导其备考雅思等英语考试,专业课学习及海外留学生活。

3.提高英语技能。英语水平是出国留学的前提条件,鉴于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在入学初,将国际班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配备不同水平的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进度,尽快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出国前顺利通过雅思考试,并为在国外的专业课学习打好语言基础。可以利用母校留学生资源,加强合作项目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互帮互学,结对子分别提高其英语与汉语水平。河北科大大部分海外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尼日利亚、韩国、孟加拉等国家,他们的英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国内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水平,完全可以帮助合作项目的学生提高听说能力,顺利通过雅思等听说测试,而独立学院学生反过来亦可帮助留学生提高其汉语水平,实现双赢。

篇10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吉林地区;东北电力大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10-01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1]合作办学能够扩大高校办学的视野,提升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国家和社会进步对高校跨越式发展的要求。[2]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38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616项。这一发展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二、地方高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所提供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显示,地方高校具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资质的共有25所,合作办学项目共有544项,分别占到我国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65.8%和88.3%。[3]由此可见,不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数量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地方高校占据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地位,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便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将就吉林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探讨的主要对象。

三、吉林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吉林地区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中外合作办学数量有所增长,办学质量较高。吉林地区共有普通本科院校3所,其中2所院校先后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层次结构方面讲,截至2013年3月,吉林地区合作办学项目3个。3个项目均实施本科层次教育;项目所开设的专业分布方面,可以分为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合作对象方面,与吉林地区高校合作的外方合作者来自美国和英国;合作办学在吉林地区的分布方面,分别为东北电力大学和北华大学;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方面,吉林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吉林省高校与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的高校在学科、专业、课程等各个层面展开一对一的合作形式。因吉林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来自东北电力大学且该校中外合作办学历史较长,故重点分析该校的具体情况。

此外,经东北电力大学申请,吉林省教育厅审核推荐,于2012年,教育部批准了我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自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每期招生300人,为期4期。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获批,使东北电力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到2个,合作国家由美国扩展到英国,学科门类由管理扩展到工学,实现了东北电力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突破。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吉林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尤以东北电力大学为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是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吉林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之一,办学结构方面:(1)办学层次相对较低[4]。 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仍是空白。吉林地区现有的3所普通本科高校均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其中东北电力大学更是具备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有若干个专业招生硕士研究生,但是高校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却仍是空白。(2)区域分布不平衡。从合作对象看,与吉林省进行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分布尽管不平衡,但是比较合理。从合作办学在吉林地区的分布看,东北电力大学拥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造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东北电力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规划好、起步早、建设稳。(3)专业设置过于单一。吉林地区两所具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资质的高校,共计有3个专业,而这三个专业又与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设专业趋同,并没有太多的特色。

问题之二,办学模式方面:(1)合作对象过于单一。吉林地区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多是校校间的合作,缺乏政府间和校企间的合作。(2)仅有合作办学项目,无合作机构。吉林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尚没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均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问题之三,管理体制方面:(1)吉林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独立的教育教学、财务管理等权利和办学自,内部管理更多地受制于合作高校中方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造成办学过程中的许多不便。(2)在实际的运行中,外方高校很少或根本不承担管理事宜,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方高校实施管理。

五、拟解决对策

在分析吉林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具体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扩展合作对象的选择,放眼全世界范围,寻找教学资源优秀的国外合作高校。将合作对象的选择扩大,有利于吸收和借鉴更多的文化,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国际高等教育。

(二)办学模式方面,要扩展合作主体范围。加大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的建设,尽快申请合作办学机构;构建以融合型为主,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发掘合作渠道,要尽快在吉林地区进行研究生培养部分的合作,增加本科合作办学数量。将中外合作办学范围不断扩大、加深。

六、结论

本文的目的是总体把握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着重分析在吉林地区的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取得的成效、经验和不足,提出促进吉林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议和对策,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当然,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操作、加以及时总结,从而寻求更大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8-02

[2] 袁 健 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