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90年代提出来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过去的“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素质教育则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自从这个教育概念提出后,现在已成为时代的口号,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
1.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是所有学生共同具有的,其内容构成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会存在些许差别,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品德、文化、体质和能力等方面。第一,思想品德方面的。首先是思想政治品德,它是学生素质结构的主导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性、目的性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民族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道德素质,要具备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尽自己的努力。第二,文化科学方面的。这是作为文化人的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首先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文化、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是个人在社会生存交往的工具知识,比如语言知识、理工科知识及计算机等科技知识。第三,体质方面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身体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第四,能力方面的。这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我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从事非复杂性劳动的能力,以及吸收选择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方面的能力等等。
1.2专业素质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需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掌握,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涉猎面广。除了本学科专业基础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可选择文化艺术类课程或是对日后踏上社会岗位有帮助的的课程。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一般能力,包括阅读、信息资料的搜集查阅、书写、社会观察、运算等能力,这是所有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其次,是运用专业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文科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最后,是创造能力。也即是学生在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创造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方法方面的。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与少及获取的程度,工作成效及科研成果如何都跟方法有一定的联系,通过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获取正确的方法。作为大学专业素质组成部分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即是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科研方法,三是思维方法和方法理论基础,方法作为创造欲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大学生必须得具备。
1.3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创造力上升的阶段,也是品德、信念、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较强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次,要具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再者,要具备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客观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成长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最后,遇事要学会沉着冷静思考,切忌冲动、情绪化,采用极端方式解决矛盾。以上这些都是良好心理素质结构所该具备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
2.1将素质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融合进去,改变过去教学活动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做法,构建起以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并围绕素质培养来制定培养的规格要求和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2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素质培养不能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要能够有助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基础素质的形成,因此,需要设计出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人文发展的新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除了基础专业课程外,可以重点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以强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开设逻辑推理、写作、公共关系、领导科学、组织行为等类别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计分析、人际关系处理及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素质教育本质上发展教育,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培养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以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16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教育 诚信品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诚信观念正在遭受破坏,社会诚信危机出现。在社会诚信危机的汹涌潮水面前,大学校园这片净土也未能幸免于难。虽然从主流上看,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普遍较高,整体诚信评价也普遍较好,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校园里诚信缺失现象频频出现,而且有着加剧之势。
大学校园之所以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诚信现状,既因为社会诚信危机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偏颇,又因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自身道德修养的欠缺,更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可见,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学校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改善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学校首先应给力。
一、学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不力表现
1.学校德育观念存在认知偏差。
有学者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是使大学生个人在道德与精神上得到完善。人之所以立,德为其先,大学生的第一要旨是学做人,而做人必须先立德。立德必须以诚为本,以信立身。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诚信现状,有众多复杂的原因,但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德育存在着将道德认知当做道德行为的认识偏差,把德育的主要任务定位于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上,认为只要教育者把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听,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学生从接受思想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品质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己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形成,学生的道德素质才有可能形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能够背诵大量的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概念,而在道德实践中却表现出不讲道德。诚信品质的培养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认知要通过内化为道德情感,再通过道德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因而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的。
2.学校德育内容陈旧、方式方法简单。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一般多按照传统的道德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只关注道德规范本身,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教育内容陈旧且缺乏针对性,缺乏能体现当前时代特色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素质,诸如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1)重“教”轻“育”。
“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培养健全人格。诚信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学习。德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为人之道。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的,将诚信教育限制于狭小的课堂教学空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讲授时重在知识的传授,这些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试图在“认知积累”和“规则传承”中造就个人的诚信品质,使得高校的诚信教育远离了大学生集中生活的校园环境,走向了“科学化”。这种诚信教育,只能使诚信停留在认知上,忽视了诚信的体验、实践和反省,使诚信教育走向了“科学世界”,而远离了“生活世界”。
(2)重灌输轻引导。
目前高校德育方法仍然停留在原理的灌输、规则的阐述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将诚信教育等同于诚信知识的积累、诚信规则的传承,试图通过对诚信规范的强制灌输和全盘接受造就个人的诚信品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过程,使诚信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3.教师失信行为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及社会角色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并把他所讲的话和他的举止进行着对比,在教育的名词后面学生时刻想着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的深远。目前高校一些老师经常做出一些不诚信的行为,这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教师言行不一,不注重维护公平、公正的诚信氛围,如改作业发现抄袭现象佯装不知,对考试作弊现象予以包庇等现象使大学生对诚信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学校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的途径
学校德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在促进人的素质方面,特别是思想品质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并应用新的德育教育方法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诚信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诚信品质。
1.更新德育观念和方法。
现在学校的德育方法多采用灌输法。柯尔伯格认为灌输既不是一种传授道德的方法,又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教育毕竟不同于灌注香肠,只需朝里面灌满各种现实规定性即可了事”。①可见灌输的方法不是一种好的德育方法,但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抛弃这种方法。一方面,我们可以坚持必要的正面教育灌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为学生已经形成的品德意识转化为品德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均衡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除晓之以理外,更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投身实践,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2.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
“道德不仅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②仅仅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的道德教育,目的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道德的概念而已,其实学生是非常厌恶这种说教式的教育的。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是道德概念的记诵,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熔炉,是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有效途径。道德教育应该区别于一般学科教学的教育,教育者不能只注重于说教,应该要求学生付诸行动,让学生形成言行一致的习惯,只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注重养成教育、体验教育,才能使学生的诚信教育起到实效。高校应该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如观摩有关诚信方面的电影、名人访谈、名家讲座、征文、辩论等。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修养。
教育应该以教育者完善的人格为基础,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的道德要求。“学高方可为师,身正方可为范”。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有造诣,而且在人格上也应有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较之学术上的影响力更为重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教师应该以身立教,以德育德。同志曾说:“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追求,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在学生中发挥榜样人格的作用。在平时要做到不欺骗学生,及时兑现对学生的承诺,鼓励并倾听学生的真心话,不和学生之间搞金钱交易,等等。
4.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德育环境的实施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声教育”、“隐形教育”,它依靠环境育人的一些特殊功能对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大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其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载体共享、形成合力”。③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可以为大学生遵守诚信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例如在校园内规划诚信教育专栏,在公共场所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等校内新闻媒体,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大学生是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网络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了有效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在网络上宣传诚信、弘扬诚信,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监督,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思想素质、文化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知识群体,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状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当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
注释:
①鲁洁著.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②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
③陈春琳,薛勇.塑造健康人格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134-136.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魏昕,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3.1.
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必要性;途径
一、前言
素质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德智体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做一个德育结合体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教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忽视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日益紧迫。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剖析,探讨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内容,并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实施途径,以期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内容
1、身体素质教育
强身健体作为体育的原始功能,因此,在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务必重视这一基本功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大学生实际所需,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体魄。
2、知识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扩展其知识面,学生的终身体育成为可能,知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体育理论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体育技能、卫生保健、竞赛规则及项目欣赏等等。
3、能力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显得格外重要,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成功完成体育活动的综合表现。
4、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非常重要,帮其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强精神,完善个性品质。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1、教学目标中的体现
体育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需将个体教学目标与社会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该顾及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从而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锻炼的方法与手段,以期实现大学生毕业后实施自我锻炼,注重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法中的体现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中情境化教学法的引入,能够实现大学生快乐地参与体育教学,同时将体育课堂向课外延伸,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四、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当代社会需要大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具备强健的体魄、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等等,所以,为了充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2、顺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
素质教育改革对体育教材及观念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设计体育课程时需拓宽思路,体育教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这样才可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高校体育教学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顺应了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五、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引导教师深入了解素质教育内涵与价值,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趋势,切实增强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感,着力提升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同时,需要将在校期间效益与大学生的终身受益紧密联结,学校体育作为终身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将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并综合运用终身体育相关理论与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能力,最终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贡献力量。
2、体育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体育科学作为一个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总体而言,体育教学是一个培养人的工程,所以,体育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复杂化,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提出的种种要求,也就是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毕竟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或则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均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入研究素质教育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所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首先,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其次,端正教学思想,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树立现代教育观及人才观,积极树立高校体育为健身、益智及育德的观点;此外,体育教师还需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只有这样,体育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才可以得心应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更需具备健康的心理,所以,需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其健康心理。
4、理论联系实践,着力提升大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理论具有指导性作用,而实践锻炼更具实用性。首先,就理论而言,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前认真了解教材,把握重点,同时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教学课程,将枯燥理论富有趣味地教授给学生,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就实践而言,体育教师需要把书本中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应用到实践课程中,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与有效化。
5、注重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
首先,组织课堂教学时需严密有序,培养大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与作风。其次,积极运用各种体育游戏,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热爱集体、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通过田径、体操等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结束语
素质教育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做一个德育结合体育发展的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展示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爱岗敬业,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促使大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改被动为主动,积极掌握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方法,最终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栾金峰.谈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证券期货,2011.
[2] 周夏池.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6).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素质 养成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专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学校要从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智能、品德、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文明素质,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动之以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班风,关注学生的个别性,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深化体验,强化责任感。
(三)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方因素,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首先,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篇5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童编号:1673-291X(2010)16-0266-02
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迅速扩张,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没有人可以又专又全,人才之间的竞争,核心就是素质高低的较量。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弄潮儿和时代先锋的储备人才,这不仅关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竞争力。
一、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从生理角度来界定,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即人的品德、智商、体能、审美等综合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总和。
何为素质教育?就是不仅要认识自身及外部规律而且要正确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综合品质和综合表现能力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侧重创新和包容,强调终身学习,“止于至善”,个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客观环境,充分发挥潜能并不断创新――诚如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009年9月4日,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了五堂课后,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尽管听取的是中学课程,但是讲话的实质强调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且指出“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品德素质。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除了需要良好的知识教育,更需要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的当今,强调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对于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和不惧困难的毅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2.科学的人文素质。现代科学的特点是新科技革命的层出不穷,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日星月异。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加强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拓展知识层面,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自己打造成为具有综合知识基础的人才,成为时代进步的新要求。
3.终身学习的素质。学习是终身的革命,肩挑社会、民族、国家重任的大学生,解决在校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发展性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教师除了讲授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书本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真正的“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一代,创新才是竞争力的源泉。终身学习培养出的是创新的素质。
4.民主法制素质。《礼记》记载“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以法治国强调的是规范、公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领导干部的摇篮,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治”,只有守法,用法,才能“治人”。
三、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提高学校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高校是教师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场所,也是催生栋梁之材的基地。学校的素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1.硬件方面。学校要有必要和充分的办学资源,包括经费资源、课题资源,在此前提下要具备办学条件――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各类教学设施装备尤其是先进的教学设备、足够的生源。
2.软件方面。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可行的管理方法以及教师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理在教师节前发表的讲话,特别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师队伍需要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高要求,培养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教书”和“育人”的素质。
1.“教书”的素质。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非常精辟地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教师要具有尽量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有敏感的社会嗅觉,感受和汲取最新的知识成分,应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方能胜任“能者为师”。除了文化知识素质,业务素质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组织能力、口头书面表达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测评、课内外辅导体现教师职业所需一般基本功,还要对教学经验积累总结,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的分析、知识体系的掌握及教学方式方法、技能的应用等方面要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当然语言、演示、提问、讲解、板书、教态、处理问题等方面体现了教师素质的更高的技能要求。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备探讨教学理念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相结合的能力。
2.“育人“的素质。师德和师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教师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素质应以德为首,以技为中心,德技相促,德技并重,互相渗透,共同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作为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学生的典范。除了直接教育还要间接影响,这取决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表现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
(三)改革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包括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相关教化熏陶;能力素质着重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应试教育注重学习成绩,并且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解决知识和能力的矛盾,就要提倡文科和理科协调发展,改变文科生欠缺现代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文学素养的现状。要做到
文理兼顾,’说到底还是侧重能力的锻炼,文理科都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个“全”字,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是也要明确,应试教育强调的应试能力也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接受知识,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塑造自己的个性。
四、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
1.文化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的均衡,实践教学注重学科的分工和专攻。不少高校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学科交叉的符合人才,设置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开设文理科的再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知识范围,完善知识层次,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2.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1)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更新建设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图书环境,让学生在先进的设备,优美的校园,接触新的事物,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2)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包括科技节、文化节,大力发展大学社团,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提高文化素养。(3)举办适合大学生的系列讲座包括心理讲座、专业讲座、求职讲座等。(4)开展学生干部的公开选拔和自我推荐,创造人才竞争的机会。(5)校企联合活动,一方面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从适应企业需求的角度,注重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3.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4.改革考试方法,重视教育评价的革新。(1)明确考试目的,既要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鼓励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改革考试方法,做到形式多样,可以课堂讨论、提交论文、完成调查问卷等考试形式。(3)改革记分制度,可以五级记分,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4)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可以对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记录学生以往的实践活动和成果。
参考文献:
[1]“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3]谈在中学听课感受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EB/OL]新华网,省略/2009-10.
[4]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1).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环境
环境是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个大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实践范围,在不同的实践范围中受到不同的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根据大学生一般的实践范围和个人的成长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以及传媒环境四个部分。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研究各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主要指家长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虽然现在的大学生相对比较独立,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但是其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的长期影响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性格、品行和对社会、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成为家里重点关注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早已走出孤立生产单位的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密切相关,社会要求家庭抚养教育子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预期不断加强。也就是说,家庭的教育职能大大加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相应加强。二、学校环境及其影响
在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的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地。因此,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环境有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指办学指标、建筑、道路、实验仪器与设备、公共服务设施等;软环境主要指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管理艺术、师德建设等等。硬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相对而言,高校的软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
首先是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主要方面。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坚持什么样的观点、立场去讲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而言,学科教学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起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环节的组织和教学艺术的运用过程中,能不断地使学生激思、励志、娱目和动情,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是校园活动的影响。高校不仅具有教书功能,而且具有育人功能。大学生个人能力及社会实践的锻炼,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对相关校园活动给予积极的引导,就完全可以用积极教育因素占领大学校园里的各项活动阵地,使大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再次是教师榜样的影响。大学生尊重科学,渴求知识,必然尊重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教师既是他们业务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导师,也是指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进步的长者。所以,教师自身人格对大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再好的教科书、道德格言和奖惩条例都替代不了的。最后是校园风气的影响。学生置身于校园环境三至四年,必然要受到校园风气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潜移默化的。校园风气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它普遍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部门,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师生产生感染与熏陶作用。
三、社区环境及其影响
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在行政管理上,高校相对街道、乡镇等概念是基本独立的,但是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又难免和高校所在的区域相联系,因此,社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
一是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的社区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都会形成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与文化传统,同时也难免存在自身的文化惰性。如果能将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并加以继承与发扬,不仅能陶冶师生情操,还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议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发展战略,必须增强各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加快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改进历程,完善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争取使得各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会得到一个全面、快速、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缺乏理想,安于现状,贪图享受
根据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难免会出现父母过度对孩子的溺爱而导致其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在学习上缺少持之以恒的坚定意志,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或者自暴自弃,缺乏一个既定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甚至有些富家子弟整天在大学校园里不是游荡,就是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酗酒当中,使其完全失去了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
2.道德观念复杂化
很多大学生都崇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他们能够助人为乐,诚信待人。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传统社会美德的重要性都是认同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被看成是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 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道德观念、品德意识也有着一定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比较复杂,他们对社会的很多现象会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分析,而且有时候在这些问题上知行不一,比如大学生认为抄袭作业是不良的行为,但是有很多大学生都有过这种行为。
3.注重自我发展积极进取,集体意识淡薄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注重个人自我理想的实现, 勇于追求自己权益,不断奋斗。 但是还有部分大学生很难正确地把握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集体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集体意识逐渐淡薄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原因
1.社会环境
从社会氛围来看。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转轨阶段,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社会和经济矛盾冲淡了一部分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流价值观和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正逐渐被弱化,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面临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
2.家庭环境
当前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对子女教育重学业轻品德的教育。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庭过度溺爱,造成了缺乏感恩意识和规则意识。容易形成极端自私人格,缺乏关心和照顾他人的意识。同时。由于升学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大致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子女的学业,而忽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导致现在大学生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品德低下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3.学校教育
在高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道德的倾向。长期以来,高校方面都面临着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重重智育轻道德的倾向,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长期缺乏最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教育导致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三、 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科学设置、认真实施,进行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与焦点,通过研讨、辩论等方式,交流思想,使学生从中明辨事理;讲究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或“照本宣科”,善于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倡双向交流,平等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根据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
2.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既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抓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要从人格品性培养、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等高度抓养成教育,小中见大,把养成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抓落实,抓出成效。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在德育目标上创新。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构建多层次的目标要求;在德育的内容上创新。重视对教育主体的研究,突出学生的个体需要,以丰富多彩、以人为本、贴近时代的内容代之以过深、过高的理论内容;在方法上创新。从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要求出发,创新教学方法,重引导,重效果,把课堂延伸到公司、企业、厂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中了解和接受事实,在实施教育中获得启发和感悟,形成思想和理念。
4.培养高职学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所有这些直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面临各种挑战。同时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群体,正面临青春期,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及冲突,出现心理不适。学校应开设一些基础心理学课程。普及宣传心理学、心理卫生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自我心理测试和调解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当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他们进行诱导启发。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信心训练、自我心理袒露训练、解除考试焦虑训练、化解嫉妒情绪训练等专门性训练课程。
5.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首先要增强德育队伍的整体合力。高职德育队伍包括政工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这三支力量目标一致,分工不同,各有侧重,形成合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力量。为此,要求专业教师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发挥专业教育优势,寓德育于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学生管理队伍要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发展脉搏,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大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的德育队伍。首先,应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与研究。高校应引导这支队伍把实际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经常开展经验交流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培训,以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工作实效与研究能力。其次,高职学校应创设条件,鼓励德育工作者攻读学位、晋升职称,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最后,要积极搭建德育工作者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要加大对优秀德育工作者的表彰宣传力度,发掘、培育他们中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工作导向,营造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6.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水平的提高
培育学校鲜明的办学精神以及办学理念, 统一学校的思想认识,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积极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严格进行教学管理,使学生遵守纪律、勇于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校要积极的开展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组织,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总之纵观我国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作为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一些扭曲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身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师,我们就必须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思想扭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我们可以引领大学生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去亲身体会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从而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体验教育;勤工助学;道德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87-02
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人的品德和个性均形成于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新时期应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岗位体验是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的需要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勤工助学岗位的道德教育功能,既是落实实践育人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新形势下增强德育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条有效途径。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探索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应积极地同社会生活相融合。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尽管勤工助学活动由于受自身条件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与现实社会生活有差距,但我们不能以此而淡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各高校开展以贫困家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思想教育问题。勤工助学的最终的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敏锐的青年群体,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紧张与冲突,以及承受的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普遍加大,都是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启示我们,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在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生活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把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作为岗位育人的重要内容,这也是追求教育目标和谐的需要。
二、必须重视岗位体验的育人功能
过去,我们对岗位育人问题关注不够,比较多地强调勤工助学的经济功能,对于岗位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强调经济功能没有错,必须也应该长期坚持,但并不是说,勤工助学工作只发挥好经济功能就够了。新时期,勤工助学已注入了新的内涵,扮演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中介”角色。我们要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关注教育对象的变化,把岗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实现教育方式与途径的创新。
1.要在思想观念上对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勤工助学活动具有岗位体验、情境感受、意义沟通、价值辨析、以知促行等方面的功能。勤工助学构成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的实践育人观点的创造性运用。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对勤工助学活动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偏差,有的看做课堂教育的补充,有的当做扶贫助困的点缀,有的在管理上放任自流,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从学生层面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职业性课程的学习中,对能完善人格、滋养精神品位的勤工助学活动没有积极投入。从学校层面而言,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下,对知识学习或技能学习比较注重,而对勤工助学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包括个性、品格在内的综合性素质的塑造关注不够。这种单向度的学习理念很容易把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人格萎缩为单调的工具理性,人的精神被单调和紧张充满。因此,对岗位育人功能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2.要处理好勤工助学规范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勤工助学作为学生自愿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事务一般都由学生自主管理,但为了确保实践育人的高质量运作,其制度建设、育人安排等应该由学校来规范管理。规范管理的作用正在于鼓励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变重“管”到重“理”,重视“理”的作用,理事、理人,注重人的因素,理顺人际关系;由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人的积极性。重视“理”的作用,人的因素抓好了,才能吸引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强化正确的思想与情感,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
3.充分挖掘勤工助学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做事的体验教育
岗位育人、强化实践环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德育(高校德育即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必然结果。人的发展是通过活动所展开的各种对象性关系来实现的,勤工助学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体验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责任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新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活动对大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素质的培养,是第一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三、岗位体验的主要途径
勤工助学不仅对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思想认识、培养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1.岗位认同,强化大学生的体验意识
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首先就需要强化勤工助学“岗前、岗中、岗后”的教育培训,通过宣传、了解、观察、接触、讨论勤工助学活动,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和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正确思想理论的信度和效度,强化大学生对正确思想理论的接受与认同,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对勤工助学的精神要求和实施方案不知、不懂、不熟悉,就难以做好参与、体验、感悟和以知促行工作,如果参与不到、体验不好、感受不深、知行不一,那么,育人功能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勤工助学也没能真正担负起强化实践环节的责任。
强化认同教育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岗前”基本素质培训。要求参与者认同育人要求、管理规定、工作内容以及协议内容等各种规定,让大学生认同勤工助学是老师领进门、岗位要育人的培训目标。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开展对“在岗”学生进行“回头看”。“回头看”看什么?一足要按照强化实践环节的要求,看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有没有达到,进而巩固和扩大岗位育人的成果,不断推动大学生道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二要看认同教育如何,认同程度要以大学生赞成不赞成为标尺,认同效果要以接受用人部门满意不满意来检验。认同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必须付诸行动,体现在实践活动中,让广大师生实实在在地看到岗位培训带来的变化。三要对岗位育人做一番回顾总结,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指导、督促、把关”的职责,强化思想认同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促进实践育人的发展。
2.引导体验,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补钙”
岗位育人是勤工助学的根本目标。经历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对学会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和综合素质提高,是课堂上、书本中学不到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从表面上看,获得收入用作学生生活困难补贴,但实质上经历社会实践过程,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个人信念,塑造和完善了自己的人生“软件”,在待人接物、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健康状态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为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补钙”。基于此,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就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一是要引导大学生从勤工助学的参与中经受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增长能力与才干;二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创造和发展正确的思想理论,提高科学理论素养;三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吸取他人长处,为弥补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加锌补钙”,实现多方引导、共同进步。
3.体验感悟,走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第一步
近年来,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来领取一张迈向社会的“通行证”已非少数。学生们普遍认为勤工助学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美丽”,是极好的社会实践,是未出校门先上岗(意向就业)的好路径。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们对外交往、管理协调、与人合作、抗挫折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与提高。许多高校以招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生们竞相投递简历,把参加面试竞聘上岗,当做一次次宝贵的就业模拟“演习”。可以说,勤工助学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培养能力、施展才能的“舞台”。
显然,勤工助学要为大学生补上“生涯辅导”这一课。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局限于书本与课堂,而不积极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不能在学习期间就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社会实践能力、竞争力的提高,未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要强化岗位体验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准备和就业体验教育。倡导职业生涯辅导有多种途径,就业体验教育内容也很广,主要有道德体验、岗位体验、集体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比如,通过个体岗位体验,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和为他人服务的岗位实践中,感受义务,学习服务,体验责任;又比如,进行团队岗位体验,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力量,体验团队精神;再如,岗位模拟体验(学生勤工助学实质上就是模拟角色),模拟和学做一个角色,从中体验这一角色的基本素质、基本规范和基本能力,学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从而培养起社会责任感。
收稿日期:2006-07-0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Sz0601);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成果之一(JXJG05012)
篇9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耸桥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德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等院校必须把大学生德育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只是“两课”教师和宣传部门的事情,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人们公认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它的教育功能使它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辅助学校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方面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二是配合学校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专业教育;三是配合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进行综合教育;四是进行文献、情报信息教育。这四项教育职能中,德育教育职能是带方向性的,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来看,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这不仅要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而且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图书馆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和知识的集散中心,有吸引读者学习并传播知识的优势条件。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课外呆的最多最久的地方,据调查全国大学生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一生的。在专业教育方面,图书馆能够提供师生最新的专业文献,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供参考书刊;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图书馆中的书刊报纸资料,是我国政治思想宣传工作的有力工具,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读者在图书馆的学习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活动,图书馆的环境幽雅,学习气氛浓厚,有诱导和感染读者学习动力的因素。图书馆是一个公共场所,具有人与人的思想和行为交流的功能,因而对读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实际教育性。
三、图书馆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优化馆藏结构,提供丰富的德育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品德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要纠正以往文献资源建设偏重采集专业文献、忽略德育方面文献收藏的做法,有计划地增加有关德育方面的文献资源。在馆藏中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马列主义理论文献,为读者了解、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理论指导。还要收藏适量的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好书刊,观点正确、格调高雅、学术性强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为发挥图书馆的德育职能奠定资源基础。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图书馆可向读者开展阅读导向、信息导向工作,引导学生读好书,提高读者的文明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2.美化服务环境,提升德育教育感染力
塑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是高校图书馆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理想的物质环境是图书馆文明的载体,它直接反映图书馆精神风貌,对大学生有着潜在陶冶作用。按照知识殿堂和文化中心的标准,加强高校图书馆硬件建设,包括馆容馆貌、建筑设施、环境布置等,通过美观的装饰设计,干净整洁的书架、排列有序的书籍、一尘不染的桌椅,使读者置身于自然与人文精神融合于一体的图书馆环境中,实现自然和人类精神文明的最佳交流。
3.提升馆员素质,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决定着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馆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馆员的人格、形象等,对读者有着无形的教化作用。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养等,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为,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日常工作中要本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展现自身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一种默默奉献的服务育人精神来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意志、情感与性格的教育和塑造。
4.加强高校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德育的教育功能。
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法制和制度建设有利于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的高效能德育教育场所。高校图书馆法制教育能够预防大学生及其他读者的违法和不良活动,高校图书馆应当周期性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法制教育,防止一切图书馆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图书馆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具有文明习惯养成的教育功能,图书馆规章制度润物无声地引导和约束着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图书馆通过新生入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维护文明秩序和幽雅的阅读环境等公共道德;通过图书借阅制度,可以检验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图书馆对违反借阅制度的行为进行惩罚,具有维护道德底线的功能。
5.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可以围绕大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编制专题索引、简报,组织图片展览和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专题讲座和书评等导读工作的开展,根据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阅读健康向上的书籍,强化导读的德育功能。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主渠道,是我党进行政治理论宣传的主阵地。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从高职院校本身和教育对象大学生两方面入手,采取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达到党和政府预期的效果。
一、注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这就需要大学生、学校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惑,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要素之一,也是以生为本的新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要求。
2.建构大学生的心理交流平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倾向是二重性的,尽管大学生主流的心理倾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消极方面的因素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此,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疏导。
3.实施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真正的感受到关爱,就必须怀着真挚而深厚的爱去做工作,实施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积极情感打动人和陶冶人的作用。
二、全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从体制上、组织上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科建设,以确保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纳入教学改革之中,确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调整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的比例。
2.全面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3.完善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实现教学观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精神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用较强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涵养去教育、感染学生。
三、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合力
1.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更好地发挥好这一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效。
2.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氛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氛围,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贯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意识。
3.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美化大学生心灵、陶冶大学生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4.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队伍领导。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队伍领导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效果的必要保障。
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科学的理论是实践工作的必要指导,应该注重调查、观察、个案分析等方法,充分直面现实、深入大学生生活,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找到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载体建设
1.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建设。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建设。要善于使用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接受性和有效性。
2.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文化载体建设。尤其要加强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打造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学生身在其中、感悟在其中,让他们感受到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3.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活动载体建设。注重学生人文实践活动载体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通过多彩、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五、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1.满足大学生合理的需求。只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身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强化其接受的动力系统,使教育要求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纳,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培养出健全品德的大学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合理要求。
2.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活动,有效地实施和实现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3.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得到体现,让大学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关爱,识到现实自我的不足,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去追求一个完满的自我,尽可能达到更美好的生活世界。
六、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