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展厅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交站点实用性节能环保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current wuhan transit site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wuhan bus stop site existing in the design of a variety of unreasonable place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improve public ones of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transit site practic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武汉市公交办举行公交站点候车亭方案征集活动。此次公交站点候车亭方案征集的要求很明确:“要求设计方案能够体现城市风貌,不仅具有美观性、人文性,还应兼顾简洁性、实用性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候车环境。”
针对此次设计,首先做的就是对武汉目前的公交站点进行调查分析。再结合武汉独有地域特点进行方案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调查环节。只有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一击即中。因此,在方案设计的前期做了问卷调查,街头采访,大量收集乘客在使用公交车站点时的种种不便得信息。
一、存在的问题
生活在这座没有地铁的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出行都是离不开公共交通系统的。因而,公交站点候车亭的便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出行。目前武汉市内大大小小的公交站候车亭有很多而且大小不一,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公交站候车亭可以很方便的为大众的出行提供方便的。经过长期的考察,总结了武汉市公交站候车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本地人都无法分清楚的前站、后站。有些较大的站点停靠的公交车线路较多,有前站、后站之分,实地调查中发现很多本地人无法区分前、后站。本地人都分不清楚,对一个外地人来说就更加困难了。
2、站牌设置不合理。站牌和广告牌一样,而且位置不固定,令乘客难以捉摸,特别是有大件行李的乘客两边来回奔波,特别不便;站牌字体太小使用不便,而且站牌位置设置不合理,市民需要弯腰、踮脚才可以查阅相关信息;站牌标识不明,使乘客犯难,如去行、回行等;不提供地图方便乘客查找路线;广告多而信息少等等。
3、武汉市内公交站候车亭的配套设施欠缺。功能单一也导致了公交站不具备亲和力。如可增加报亭、零售或自动售货机、垃圾桶(公交站虽然有,但破损严重)、公话亭等等。同时,夏天公交站台的顶棚不能提供足够大的区域供乘客候车,雨天则存在顶棚滴水使乘客无法候车,而各自撑伞的情况,从而使原本就很湿的候车环境更加的拥挤和潮湿。
4、许多公交站站台的地面坑洼不平,特别是在雨天,不平的地砖经常溅起污泥弄脏乘客的衣服。公交站台前的路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路面不平使车辆行驶的时候会溅起污水。同时,不平的路面导致积水,使乘客无法靠近公汽。这点从雨天出行人数明显少于晴天可以看出。
5、武汉市内的公交站候车亭的科技含量太低。无法为外地乘客提供足够的信息。即便是最近武汉市使用了新型的公交站牌,但它的出现并没有使目前的状况得到好转,或者可以是使乘客更加不知所措了。新型的公交站牌采用的是L形的布置方式,很多人一起查看站牌信息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拥挤。同时巨大的液晶显示屏显示的也不是导航信息,而是广告。对于这种华而不实的“高科技”广大乘客除了表示无奈就只能够被动的接受。采用正常的姿势想要看到最下面的信息根本是不可能的。
二、解决方法
公交站候车亭作为公交系统的节点,如何保障公汽的顺利停靠,如何保障人们轻松的候车及安全的上下车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始终把改善候车环境,人性化的设计,创造方便、快捷、高效的候车空间作为本次设计的重点。最后结合武汉的地域特点及实际情况,针对以上的问题做了相应的改进。
1、节能环保。武汉地区夏季时间长而且热,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应该被优先使用。而且遮风避雨的顶棚应该被特别设计,加大的顶棚配上太阳能板,不仅可以提供站点自身能源需求,夏天可以为乘客提供一处阴凉,雨天可以为乘客避雨。
采用更加宽大的Y字形的顶棚结合雨水收集系统,可以避免雨天顶棚前后两端滴水的情况出现。而且,收集的雨水用于旁边花坛的灌溉。多余的雨水则补充地下水。
2、公交站牌。在公交站候车亭的站牌的设计上,运用高科技触摸屏的电子站牌。电子站牌与站牌进行分离设置,以方便不同的使用人群。对于本地乘客查看实体站牌即可。外地乘客对则可通过高科技触摸屏的电子站牌来导航,触摸屏电子站牌可以更加清楚的显示公汽的运行路线及周边环境设施。
同时,对于实体的站牌我也作了相应的改进。根据武汉三镇的特点,用不同的颜色代表开往不同区域的公汽。这样不仅十分的明确还可以方便乘客查找,大大提高站牌的使用效率。
站牌的位置则布置在0.8-2.2米的范围内,避免太高或太低的情况出现,使它们始终出现在人们的最佳视域内。站牌的设计更简洁,对当前站点、已过站点及将到达站点的标注清晰明确。
对于站牌的位置,我将站牌布置在整个站台的中间,这样就可以避免行李较多的乘客往返于站台两端面找不到站牌的尴尬。
3、站台。在候车亭右侧(背对候车亭)用不同材质的铺地划分出一块专用的上车区域。目前武汉公交站候车亭,候车区域混乱,公汽随意停靠。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专门设置一块区域用来指引乘客在此上车,到站的公汽也只在这个区域才能开门让乘客上车。这样候车的人群也便于管理:将要上车的乘客就集中在此区域候车;稍后上车的乘客则可以在旁边的座椅上休息。避免出现乘客追赶公汽的情况,同时也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站台背面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同时在站台设置语音报站及来车提醒,方便盲人乘客。站台地面铺装使用强度高的石材,配合细致的施工,保证站台地面完好。
4、将公用电话、自动售货机、报亭、垃圾箱等设施合理布置在公交站候车亭内。这样可以满足候车乘客的不同需要,使之更加的人性化。同时,在候车亭内设置电子时钟、木质坐椅等设施。而不是现在使用得最多的不锈钢材质座椅。不锈钢材质的物体虽然易于清洁和不易腐蚀,但它也存在亲和力不强及不适合武汉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不适合大量使用。
公共汽车是大从最普遍采用的出行方式,公交站候车亭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多方面细节的改进来改善武汉市民恶劣的候车环境,给市民提供方便。
作者简介:汪文俊(1982-),男,汉族,现任职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
篇2
第一步:商务对接
1.获取项目
2.了解需求
3.对接相关资料
第二步:项目启动
1.项目启动会:梳理信息,召开项目启动会(参与工作人员均需参与),确定工作节点。
芆第三步:概念设计
1.素材收集:背景调查、实地勘察、相关主题展馆收集、需求调研
2.大纲梳理: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展馆的定位、内容初步梳理,并整理出初步展示框架
3.大纲内审会:内部对大纲进行沟通,通过会议确认完善修改方向
4.概念设计:初步平面图,意向图/草图
5.方案制作:以ppt的形式,将展示主题、内容框架与概念设计,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方案制作与美化
6.方案汇报:提交客户
第四步:初步设计
1.内容规划(展厅大纲):对概念内容框架进行扩展,内容填充,作为设计的内容依据
2.平面布局设计:根据大纲布置平面布局图,完成两版给甲方进行确认选择(先内审,后交给甲方审核)
3.空间设计
4.设计方案汇报
第五步:投标、合同(该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步骤调整)
1.招标工作
2.合同签订:
客户过稿(电子版)——修改——确认。
3.跟进项目第一笔项目款付款进度
第六步:深化设计
1.布展大纲:对确认的大纲进行细化,完善平面展示内容(与甲方进行确认)
2.深化设计
3.施工图制作
第七步:项目施工
1.供应商选择:列出需求清单,对接供应商,确定供应商
2.现场施工对接:根据展厅空间,与施工人员现场对接施工细节
3.现场施工:内部空间拆改、硬装、强弱电、管网、暖通、硬件、集成、多媒体、布展、软装等
4.内部验收
5.客户验收
第八步:后续工作
篇3
1设计理念
项目的规划定位决定了展览馆与城市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展览馆既是城市的一部分,又在内部展现了城市的规划模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承德城市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城市中独一无二,由避暑山庄向外延展,可以叙述的历史有很多,如何结合地域、城市与历史设计展览馆,成为设计的核心理念。在承德的主要特点中,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承德的山水、避暑山庄、外八庙等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展览馆的内在形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了以上因素,才会孕育出符合承德城市特征的、自然的、本土的建筑。展览馆主展厅为本项目的核心区域。在本项目设计之初,计划放置于主展厅正中位置的城市规划模型的形状和尺寸即已确定。由于主展厅必须围绕城市规划模型展开设计,而该模型的形状特殊(呈三角形),且占地面积较大(约800平方米),因此,如何结合城市规划模型,又体现建设方提出的设计要求,成为主展厅以及整个展览馆设计方案的难点。通过数轮前期调研及方案讨论,最后形成本项目以承德城市发展形态为出发点,结合承德特有的山脉地形和浓郁的历史建筑特色的设计理念(见图2)。展览馆在临近的城市地块中并不以高度和沿街长度突出,而是突出建筑的整体感和与城市空间、城市地貌及文化特色的结合,充分地表达了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关系。
2功能分区
展览馆的功能主要分为城市规划展览功能和规划局办公的功能。其中城市规划展览功能又由主展厅、副展厅和序厅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总高四层。一层全部为序厅。主展厅位于二层,是整个建筑最核心的部分。主展厅沿三角形城市规划模型的三边,亦设计为三角形,再以三角形的主展厅将整个本项目二层及以部分建筑体量切割成三个功能体块,其中两部分为副展厅,一部分为规划局办公区域,主展厅的虚和三个功能区的实相呼应,隐喻承德市三角形的主市区地形及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和城市脉络。展览馆内部空间以城市规划模型所在的主展厅为中心,结合序厅、副展厅的参观流线和规划局办公空间形成了本项目的整体建筑造型(见图3)。参观人流由序厅进入(序厅主要为区县展览、临时展览),随后进入二层主展厅,沿三角形城市规划模型完成参观后,即可进入位于二层副展厅区域,在副展厅内逐阶向上至三层和四层(副展厅主要为城市规划展览模型、主展览和评审会议厅),最后可从四层俯视二层主展厅的城市规划模型,从整体感觉承德市整体城市规划的立意和布局,完成参观。规划局办公部分为建筑东侧的一至五层,与展览流线互不交叉,且面向比较安静的一侧。整个建筑屋顶为上人平台,用卵石铺砌出承德的城市形态。
3立面造型
展览馆建筑整体方正,城市规划展览体块被三块实体包围,展览馆入口为位于建筑西北角缺口处的大台阶(见图6)。建筑立面简洁沉稳,将承德的山区地形抽象为岩石的材质和体型,四周成组悬挂深色石材条板,通过不同宽度的间距及朝向突出建筑的体量感,代表环绕在承德四周的山脉。城市规划展览体块外墙和屋顶为红色,开下疏上密的方洞口,从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古建筑中抽取红墙和凹窗的传统建筑元素,与古建筑外墙同色同做法。与灰色石材交相辉映,隐喻位于群山之中的承德古建。
4建造技术
展览馆立面在设计中采用了模数的方法,让设计和建造的过程更加理性和系统化。通过对立面的分析,最终确定采用柱网在主轴线上的间距6.6m,石材间距200mm的模数,通过倍数的放大调整间距,即当石材间距达到600mm即可设置竖向外窗,外窗高度与石材同高。在与立面垂直方向,通过层数间的高低错落和角度的扭转,形成大小不一、错动有致的石材体块,由于石材大多为垂直方向,因此在阳光投影下会呈现出很深的阴影效果,从而使立面的体积感更加饱满(见图7)。作为立面上面积最大的部分,石材的选用对整个建筑的效果呈现起到关键作用。最终多次通过材料的比较及现场小样,发现了“承德绿”这种本地石材,颜色呈沉稳的深灰色,经过烧毛处理后,完美体现了承德的本土特色。红色墙面同样利用了模数控制的方法,长宽为300×300mm的凹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间距均为1.5m,通过随机的排布,使光线能均匀而又自由的投射到展厅内。凹窗的形式吸取了承德标志古建普陀宗乘之庙的立面开窗形式,具有浓郁的藏式建筑的本土特色。建筑立面倾斜的山石切割造型一直延续到主展厅内,从展厅内部也可以完全感受到三块石材实体环抱着城市规划模型形成的主体空间。从内到外贯彻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立面是平面功能直接的展现,不是通过立面表皮或者其他手法主义的方式表达想法。(见图8)建筑展厅内统一使用与外立面相同的花岗岩石材,只是从磨光处理上采用抛光的处理手法,更适合室内展陈的需要。主展厅顶部设计了三处采光天窗,光线通过不同方向投射到城市规划模型上,表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同时,天窗在屋面的造型上同样是仿照山石的处理方法,隐喻群山与建筑的关系。建筑立面造型的完成度把握成为施工控制的重点,模数化的立面设计使得施工的技术含量相对降低,即使是普通的技术工人也可以完成相对令人满意的结果。干挂石材及真石漆墙面均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做法,在紧张的工期中设计方充分与建设方及施工方沟通,解决了很多设计中不完善的技术问题。
5结语
篇4
都锦生故居位于杭州下茅家埠31号,它分为许多个展厅。我们先到了第一展厅。一进门,就看见一件非常漂亮的丝绸工艺品,织的是“九溪十八涧”,十分逼真。据说这是都锦生在留校任教期间,经过多次教学实践,亲手织出的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同时,我们还了解了都锦生的生平: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杭州人。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1943年5月在上海病逝。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
接着,我们又去了第二展厅,这里有都锦生家客厅的蜡像。客厅中摆放有一张桌子和四张扶手椅;每张椅子上都垫着用丝绸绣的软垫;桌子上摆放着一只插满花的花瓶。整个客厅的布置充满一种高雅的艺术气质。都锦生正和工人、技术人员进行丝织品的解剖分析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呢!
都锦生故居还有诸多房间,让我来分别介绍一下:
润余堂是故居的正厅,用于接待客人、嘉宾;
创作室展示的是都锦生先生和场内技术人员在讨论设计方案的画面;
作坊展现了都锦生先生办厂初期织锦作坊的场景;
篇5
3月19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学校在这天选择让我们全校师生一起出去 旅游。这个学期我们旅游的目的地是广东科学中心,我们学校已经有一年没有这样的旅游活动了,所以我这次是特别的兴奋。
其实我在去之前就在网上查了有关广东科学中心的资料了。我知道了:广东科学中心总投资为19亿元人民币,全部由政府出资,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的科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3.75万平方米,成为目前世界上展示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科普教育场馆。广东科学中心项目,先后进行了两轮设计方案和国际招标,经过严格挑选,最终,国内的中南建筑设计院凭借“科技航母”方案,从国内外30多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广东科学中心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演绎包含人与文明、人与科学、人与自然相对关系。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是为广大公众提供科普教育的社会科技活动场所。 “人与健康”、“飞天之梦”、“儿童天地”、“交通世界”、“数码世界”、“绿色家园”、“感知与思维”和“实验与发现”,这主题展馆。建筑面积共有6万平方米。、4座科技影院(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两个开放实验室和一个2500平方米的“数字家庭体验馆”,此外还有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临时展区,用于随时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全部“藏”在“木棉花”的5片“花瓣”里。广东科学中心的展项目前已超过400个,这些展项形式非常新颖,有一半都是国内外第一次出现的创新展项。我对广东科学中心有了这些认识,我到里面参观的时候可以更容易的理解那些科技项目。
早上,我很早就起了床,然后飞奔学校,我看到了很多同学已经在学校门口了,我走过去便和我的同学聊了起来。没多久,学校的校门就开了,我到了自己的班级里,见到了同学们都是春光满面,有的拿着MP3在听,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说笑……吃了早餐,我们就听见校长在广播里通知各班下去操场集合,同学快静齐马上就排好了队。
校长给我们说了些到科学中心时的注意事项,然后我们就按顺序陆续开始上车了,我一路上看着风景,风景很美丽。因为车是走高速的,没过多久就到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大很广阔的广场,不远处就有一个大型建筑物,那就是广东科学中心了。我们跟随着老师进去,到了科学中心的2楼,老师就说分小组进行活动,我是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我们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到了第一个展厅“儿童天地”进行参观,那里有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在那里玩,有为车装备、做月饼、观察蜜蜂的生活等等。第二个展厅是“实验与发现”那里有按照牛顿的引力原理来发明的机器,也有法拉第实验室还有人类的进化区。第三个展厅是“交通世界”,那里有很多种交通指示牌给我们认识,有模拟汽车驾驶、模拟汽车撞车、模拟汽车翻车等等。第四个展厅是“绿色家园”,那里主要是宣传保护环境,到处都有电视、小游戏、实验,都是环保宣传的东西。第五个展厅是“飞梦天地”,里面的科技项目都是有关于宇宙的秘密和星际探秘,有宇航员的亲身体验、在月球上跳跃、飞机驾驶、太空宣传片等等,到这个展馆是个不错的选择哦!然后我们小组对先后7个展厅进行了一一的参观。我么妨碍想那了一个问题,不是说有8个展厅吗?怎么现在才直有8个,还有一个呢?经过我们小组同学努力寻找,我们终于找到了最后一个展厅——数字家庭体验区,那里是我认为最有趣的地方,那里的人很少,没有几个人发现,里面有很多科技项目以及数字电视,想要使用这些东西,必须先得到服务台那里注册一个条形码,还要照相,接着就可以疯狂的在里面尽情的玩,我们是顺着玩过去的,还去打印了一张卡,这张卡上就有我的名字和照片,我们有的同学在看电视,有的在玩小游戏等等。
篇6
一、人才培养要“专而精”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用人需求、设计类行业的发展和变化,确定本专业的主修方向为室内设计方向。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涵盖空间、材料、色彩、心理和设备的设计与规划,设计种类分为住宅、办公、娱乐、餐饮和商业等空间设计,还可以延伸到展厅、家具和橱柜等设计种类。同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素质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且专业核心课程只占整个课程体系的30%左右,因此,要在三年时间里,让学生熟练掌握多种类型的设计显然使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将室内设计相关设计技能进行精简,突出培养作为室内设计师的最核心技能,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并对毕业生进行信息反馈的方式,我们了解到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能沟通、懂设计、会画图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这几种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能沟通”即要求学生具备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能力,在每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学生方案阐述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整阐述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方案表现能力;“懂设计”要求学生具备各种空间设计能力,我们将室内设计根据设计特点将各个空间设计进行整合分成两大模块,分别是住宅空间设计模块和公共空间设计模块,其中住宅空间设计模块又分为小户型住宅、大户型住宅和别墅空间设计,这三个小模块分三个学期来实施,课程安排由简到难,技能水平逐步提高,毕业设计阶段完成别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模块又分为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和娱乐空间设计,这三个小模块分二个学期来实施,学生根据兴趣和个人专业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两个模块来学习,此目的是使设计课程更加具有系统性、延续性,更能体现职业岗位技能教学,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专业能力,打造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会画图”即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标准的施工图纸,每门专业设计课程都要求学生绘制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施工图纸,而且施工图纸必须符合国家装饰工程制图标准,要求学生既会做设计又会画施工图。各个用人单位纷纷评价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上手比较快,专业基础能力扎实,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这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将人才培养定位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分开来。
二、上课就是“工作”
篇7
1.1地景建筑
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和场所精神等理论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思路。主要特征表现为:地景建筑将建筑与大地形态视作同一整体。建筑形态以其连绵起伏延展的形体与大地形态走向融合,甚至创造性地重构大地形态,而建筑则整合于城市系统和大地景观系统之中[1]。
1.2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
地景建筑的屋顶开放空间是地景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筑的屋面通过延伸、反转、扭曲,实现了与地面的融合与重构,建筑不再脱离地面基底独自存在。倾斜屋面使得人与建筑的关系发生改变,建筑不再拒人之外,斜面和屋顶满足更多的都市活动,地景建筑的屋面成为一个可体验、可接触的引人入胜的场所[2]。
1.3坡度问题
屋顶开放空间的营造是场地周边环境,建筑使用功能和景观设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主观体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坡度的大小会影响人的行走速度以及生理和心理感受。如果地景建筑的屋顶坡度过大,往往不利于人的行为活动,人走在上面会感到吃力并且具有危险感,难以诱发其他活动[2]。同样也不利于植被的种植,甚至在暴雨时出现泥土的滑坡现象。在地景建筑形态越趋复杂化的趋势下,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屋顶界面坡度的因素,提高屋顶开放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下文将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为例,探讨一种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我们希望将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融入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通过运用GH软件对非线性屋顶进行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依据人体工程学中对于行为活动的坡度要求,对屋顶的游憩空间进行设计,改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打造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2.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2.1设计目标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地处延庆县,毗邻八达岭长城、海坨山。总建筑面积21298㎡,包括国家地区展厅等四个园艺展厅和办公、接待等功能。国际馆场地为世界园艺轴上的一处三角形场地,东西两侧为国际展园和中国展园,北侧毗邻湖区。方案设计之初,我们从世园会的场所特征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平等、无国界”的性格出发,确定了“地球.家园”的主要设计立意。运用地景化设计手法,将建筑消隐在大地景观之中,将参观游客引上屋顶,在建筑屋顶营造一个绿色的、多样化的开放空间,突出园艺博览会绿色和园艺的主题(图1)。
2.2建筑形体的推敲优化
在建筑的形态设计上,依据园艺展厅10m净高的使用要求和将游客引上屋顶的设计构思,生成了建筑形体——将四个园艺展厅设置在中心和端处,同时在三端形成三处观景平台,建筑的三边高度降低,形成自然起伏的坡地,建筑屋顶与大地直接相连,将人流引上屋顶空间,与场地轴线相呼应,形成建筑的主入口。接下来,通过对屋顶进行高程分析,优化建筑形体,使屋顶开放空间具有更好的可达性。我们运用grasshopper编写一段逻辑,对屋顶界面的高程进行模拟,得到屋顶界面的高程点和等高线(图2)。依据高程分析的结果,调整优化屋顶界面的高度,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高度;建筑主入口位于屋顶与大地相连的斜坡之上,通过调整入口的高度,使入口坡度更加舒缓;同时优化屋面起伏造型,创造人性化的游憩空间。通过对建筑形体和高度的优化,实现建筑体量消隐,使建筑融入园艺和景观之中,符合生态绿色概念以及地景建筑的特点。游客伫立屋顶草坪上,可远眺海坨山,俯瞰世界展园和中国展园,观赏花车巡游,沿中心坡道缓缓而下,可观赏各国家地区各式园艺作品,为来宾创造多视角的观展体验。同时拉长了参观流线,创造了更多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在场地受限制的情况下,充分扩大了场地条件。
2.3坡度分析与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在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上,根据场地周边的景观与建筑的形体,我们确定了建筑主入口和观景平台的位置以及大致的参观流线。接下来,通过对非线性屋顶进行坡度分析,对屋顶的游憩空间和游览路径进行详细设计。首先,我们在grasshopper中编写了一段简单的逻辑,对屋顶界面的坡度进行模拟(本质上是将非线性的屋顶转化一个网格面,求得网格面各点的倾斜角度,进而得到坡度),得出了屋顶界面各点的坡度和坡度分布情况(图3)。分析结果表明,屋顶界面的坡度范围在1.2%到24%之间,符合覆土种植屋面的坡度要求;屋顶界面的坡度分布均匀,较为平缓,在三端形成三处舒缓的平台;外环屋顶的坡度变化较大,内环屋顶坡度变化较小,在内外环衔接的三个端处,坡度较为平缓。对于坡度设计参考,在地形学、景观设计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中,都有对活动空间坡度的规定与描述。在自然地形中,坡度值在3%以下称为平坡地,对人们的活动以及其他景观要素不造成影响。坡度在3%~10%之间称为缓坡,坡度在10%~25%称为中坡地,需设置台阶、台地等景观要素。在景观设计中,园路主路的纵坡上限为8%,正常人与残疾人都可以接受的路面坡度为5%以内,大于5%的要设计残坡道,残疾人坡道8%为最大坡度,范围在5%~8%内[3]。对种植屋面而言,屋面坡度应小于50%,当坡度大于20%时种植土层应采取防滑措施。地景建筑的屋顶空间,作为一种室外空间,往往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因此,我们将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看作是一种室外景观设计,可参考景观设计中对人活动场地的坡度要求,局部考虑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最终确定坡度值在3%以下的区域可作为人的活动区域,坡度值5%~8%可设置坡道,坡度值大于8%需设置台阶。接下来,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和人体工程学中相关的坡度要求,设计游憩空间的布局和路径。屋顶观景平台要位于坡度小于3%的区域,对于路径坡度大于5%的需要设计坡道,大于8%的需要设置台阶。在满足室内功能空间净高的前提下,对屋顶形态进行微调,使屋顶端处的观景平台坡度更加平缓。路径空间要尽量远离建筑边缘,尤其设置台阶的区域要靠近建筑内侧,以增加游客的安全感。在坡度小于8%的区域,可考虑路径空间与屋顶绿化的相结合,使游客能进入绿化区域,丰富参观体验,激发更多的自发,得到最终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方案(图4、5)。
3.总结
总的来看,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形体优化,结合屋顶开放空间的构思生成形体,通过屋顶高程点的调整优化建筑形体。(2)坡度分析,编写grasshopper程序,分析非线性屋顶界面的坡度。(3)设计,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对屋顶开放空间进行布局设计和路径规划。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是地景建筑与参数化分析方法和地形学分析方法结合的一个小实验,是坡度分析与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初步探索,目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屋顶开放空间坡度参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坡度标准。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屋顶开放空间,活动空间的坡度设计只是影响人主观体验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充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这种方法设计出的屋顶空间能对人活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多大的作用,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但是,将地形学中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与参数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引入建筑单体设计中,并参照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步行空间的设计方法设计屋顶开放空间,这是与以往所不同的。这种方法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地景建筑坡度问题,是一种将地形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新方法,也是对地景建筑和非线性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新探索。
作者:孙若宸 孙宗列 郭 骏 霍续东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地景建筑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陈昱彬.当代城市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8
1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处福清市,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在该文化艺术中心内,主要有前厅、休息厅、观众厅以及舞台等部分。在该建筑内,整体建筑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为30.884m,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7247m2,地下建筑面积为4261m2。同时,在本次福清两馆一中心之文化艺术中心的空调设计中,需要将原设计预留的150mm预埋管改成110mm,这样才可以与甲方订制的座椅配套。文化艺术中心内,每个风口的风量为50m3/h,送风支管使用100mm的金属软管,支管上设风量调节阀,并做好相应的消声处理,预埋口定位由厂家提供。空调系统中送风口预埋件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2合理划分艺术中心内的空调系统区域
由于该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的功能复杂,在投入使用之后文化艺术中心的隶属单位较多,对此,在优化设计文化艺术中心内的空调系统时,需要做好分区的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可以根据文化艺术中心内不同厅使用功能的不同[4],优化设计不同的空调系统设计方案。2.1观众厅空调系统。应用一次回风低速全空气集中式系统。计算冷负荷为343.7kW,运用2合组合式空调机,单台空调机制冷量是176kW,送风量为30000m3/h。2.2舞台空调系统。应用一次回风低速全空气集中式系统。计算冷负荷为248.2kW,运用2合组合式空调机,单台空调机制冷量是132kW,送风量为25000m3/h。2.3展厅空调系统。应用一次回风低速全空气集中式系统。计算冷负荷为284.4kW,运用1合组合式空调机,单台空调机制冷量是286kW,送风量为45000m3/h。
3优化设计文化艺术中心的空调设计方案
3.1优化舞台空调设计。在福清两馆一中心之文化艺术中心空调设计中,舞台面积约1100m2,舞台至三道天桥处高度约为19.5m,舞台上空灯光和幕布纵横交错,火灾危险性很大。因此,在舞台的室内空间内,有4台排烟风机,单台排烟风机的排烟量达到28400m3/h。所以,在设计文化艺术中心舞台空调系统中,可以合理设计安排空调系统设计与排烟风机的布局,合理设计空间布局,节省舞台空间,也可以进一步降低舞台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在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及舞台空调设计中,噪声会影响演出效果,气流会使幕布晃动影响舞台视觉效果,对此应该处理好噪声与干扰气流的问题【5-7】。实际进行舞台空调设计时,空调、通风系统均采用高效率、低噪声设备,并设置减震装置,提升舞台内人员的舒适性。还应用定风量全空气系统,并且还设置空气处理机组,可以根据室外空气状态调节空调系统新、回风阀开度控制新风比,并根据新风比数据进一步控制排风机的运行速度。还可以采用侧送风、下送风的方式,可以将嵌入式、风管式等吊装式空调室内机与吊装式风机设于吊顶内,还需在四周设活动吊顶或检修口,以便在日后对设备进行检修。在空调系统设计中,通过信息化智能设备,控制好空调系统的主风管与出风口风速,就能够很好控制空调温度,使空调风速可满足舞台要求,有效规避气流对舞台幕布的扰动现象。3.2优化设计文化艺术中心观众厅的空调系统。在初始的观众厅空调系统设计方案中,经对观众厅设计安装好的空调系统进行冬季调试运行,证实在观众厅内一层、二层温度可以达到16~20℃,仅观众厅前几排与后排相比温度略显低。分析可能与观众厅前部侧壁没有设置回风口有关。本来设计中在观众厅前中后部分别留有回风口,但由于内装单位与安装的施工配合出现了一点问题,致使漏设一处风口,导致无法有效控制观众厅温度。在福清两馆文化艺术中心中,优化设计观众厅的空调系统,需要联合观众厅实际情况,考虑到该厅是观众较多的厅,因此,需要提升空调送风量,可以合理调控观众厅的空气环境质量。由于文化艺术中心观众厅高度达到16.3m,且观众厅吊顶下净高达10m,室内面积达1100m2,观众厅的人员密集,若是采用常规的空调系统下送风方式,将很难达到满足观众需求的空调效果,且也会在无形中增大空调能量的消耗。在设计中也需要考虑相邻厅的发热量,不同厅的温差传热会导致空调房产生冷负荷,而冷负荷又不随时间变化,因此,在实际中,可以优化设计观众厅空调系统方案,确保可以降低能源消耗[8]。在计算冷负荷中,能够按下式进行计算:Qc(τ)=AiKi(to.m+ta-tR)式中:Ki表示文化艺术中心观众厅内维护结构传热系数(如观众厅内墙、楼板的传热系数);Ai表示观众厅内维护结构面积大小;to.m表示夏季观众厅空调室外的日平均温度;ta表示附加温升。在文化艺术中心的观众厅空调系统设计中,可以在一层观众厅内运用置换式送风;在观众厅二层,采用空调旋流风口下送风的方式。在实际运行中,能够运用组合式的空调机组,开启新风管的电动调节阀,关闭排风管的电动调节阀,就可以对文化艺术中心观众厅进行补风,从而维护好观众厅的空气环境,调整观众厅温度。3.3优化空调系统的冷源设计。考虑到整个剧场空调系统很少同时使用,供冷系统设计了一大一小两台电制冷机,可以根据文化艺术中心内不同文化厅的实际情况和使用需要开启空调系统。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在各种情况下的需求,避免了单台机组过大,大部分时间处于低效率运行情况的发生。最初考虑了外部蒸汽热源供热或自备燃气热水炉的方案,但考虑到剧场在冬季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使用外部蒸汽热源需要很大一笔增容费,每次使用时又要负担大量的管网损耗,且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经济上相当划不来。使用燃气热水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用气时间短,用气总量小,燃气公司的增容费也居高不下。在文化中心的空调设计中,空调冷冻水回水温度为7~12℃冷冻水系统配3台循环泵,其中1台为备用设备,并运用变频启动方式,低负荷时运用变频运行。同时,本设计中冷冻水管运用冷却塔调节空调的供水温度。此方案几乎无需额外增加电增容费,这就省掉一大笔初投资,另外利用了峰谷电价差,供电部门提供了很好的电价支持,使得运行费用也占有很大优势。由于剧场的使用特性决定了空调的开启具有很大的可预约性,完全可以通过变频的方式提前调控文化中心内的温度。3.4节能减耗设计。在本次设计的福清文化艺术中心空调系统中,为满足艺术中心内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也应该合理对防火分区与排烟分区合理划分,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减小排烟风机容量与耗电量,实现节能减耗。在文化艺术中心通风空调设计方面,需要在排烟系统的排烟风机入口位置,安装排烟防火阀,若是排烟温度达到280℃,则需关闭排烟防风阀,并使排烟风机停止运行,确保文化艺术中心内消防排烟安全。在设计空调系统中,将空调系统与建筑空间内其他设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在文化艺术中心内形成一个综合的空调系统设计方案,使本次设计的空调系统整体能够体现出安全、节能、减耗的优势,使空调设计方案满足实际使用需求。3.5设计研究小结。在本次设计的福清两馆文化艺术中心空调系统中,从多个方面结合文化艺术中心各个文化厅的实际情况,优化选用空调系统设备,并优化设计空调系统方案,确保能很好地满足房间舒适性要求。同时,在本次设计的文化艺术中心空调系统中,形成复合的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将空调系统与文化艺术中心的排风系统、消防系统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文化艺术中心内的有效空间,满足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的舒适性要求,也满足实际在文化艺术中心使用空调系统的要求,并且空调系统也可满足文化艺术中心内的节能要求与消防安全要求,是经济合理的空调设计方案。
4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福清两馆一中心之文化艺术中心空调设计方案,提升空调设计方案的质量,可以确保为文化艺术中心内的人员带来良好的通风体验,也可确保文化艺术中内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为人们营造良好的馆内环境,发挥积极研究意义。
作者:陈宁 单位:北京华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曾宪帼.新乡文化艺术中心空调排烟系统设计方案[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8):355-355.
[2]岑建智.平舆县文化艺术中心空调设计[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15(1):636-637.
[3]郑坤,徐俊杰,孙淑萍,等.泰山文化艺术中心空调设计[J].暖通空调,2011,41(10):22-24,64.
[4]周敏.高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6):541-541.
[5]王小波.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要点分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11):28-28.
[6]闫坤惠,丁子虎,潘峰,等.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2航站楼暖通空调设计[J].暖通空调,2016,46(10):106-111.
篇9
四川青城山是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圣地。不久的将来,它将拥有新的名片:中国第一个当代美术馆群所在。它包含了八位中国当代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私人美术馆,其中艺术家何多苓的美术馆由建筑师余加主持设计。
参与“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建设的九位建筑师当中,有两位女性建筑师,余加就是其中一位。此次为何多苓设计具名美术馆,这位拥有24年建筑经验的建筑师,将有怎样的灵感火花?地震已过去了1个多月,美术馆的结构工程师也在进行重新测算,地震后的美术馆比较之前,将会有哪些变化?
“安静的盒子”
在未建成的成都安仁镇建川博物馆群内,有余加为已故电影表演艺术家冯设计的纪念馆。冯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桃花扇》等耳熟能详的电影中,塑造了“高营长”“骑兵班长”“侯朝宗”等经典形象。该馆旨在展示银幕后真实的冯以及他的代表影片。
余加为冯设计的纪念馆,成了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为艺术家设计建筑的作品。她认为,“艺术家纪念馆的展览空间与艺术家的艺术方式有关,和展览艺术品的共用性有关。展览空间如何布置,核心在于艺术家。”再次为艺术家何多苓设计作品,余加显得更成熟老道。
这次的“馆主”何多苓,是极简主义的“粉丝”,他的绘画作品《乌鸦与女人》、《冬日的男孩》、《午后》、《向树走去》等作品都倾向极简主义,运用大面积白色基调,把空白背景,当做产生幻觉的主要场所。有作品送展时,还曾以“空白太多,观众决不会为一大片什么也没有的画布而付钱”为由被拒绝。
何为极简主义?余加的理解是精神上的“极简”,形式真实反映“极简”而不是“简单”,是通过技术手法甚至复杂的技术手法来清晰表达建构逻辑,让任何简洁的形式通过技术逻辑建构达成,形式简洁使视觉清晰,以至于达到精神上的纯净之美,如此也很符合何多苓画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更简单的比喻是,一个简单的盒子,经过各种技术处理,最后成为了迷宫。
余加与何多苓是多年的朋友,2005年初在安仁镇冯纪念馆就有合作,即使不是为何多苓美术馆,两人也经常在一起交流。“何多苓常说他是我最好的小业主,他善于理解建筑师,我们沟通也很容易,重要的是他充分理解建筑中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建筑空间艺术和艺术中的艺术之不同。何多苓非常赞同艺术是艺术,建筑是建筑,建筑是反艺术的观点。何多苓对建筑的真诚,如同对待自己的绘画一样真诚。他是‘极简主义’的追随者,符合我的价值观。”余加说道。思想统一的艺术家与建筑师一拍即合,何多苓美术馆的精神内涵就此产生。
首先,美术馆采用简洁的方形作为基本形式。一个最简单的盒子成为美术馆的整个外部形态,不张扬也不出奇,甚至被枝繁叶茂的松树遮住,只是安静地藏在地块中。通过时间的洗礼,美术馆能有一个恒久的感人空间存在,如同何多苓的画一样。
如果说外部特征的简洁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那么,在空间关系上的巧妙设计,则让人真正感受到精神上的“极简”:公共部分设在一层,由主展厅、侧展厅、咖啡厅以及售书服务台、办公和收藏库组成。私人部分占两层,一层为客厅、门厅、厨房和餐厅,画室及卧室、书房位于二楼。整体采取私人空间包围公共空间的空间关系,画家可在回廊观赏展厅,而公共空间却无法看到私人空间,在展览厅里则更是无法感知展览厅外的实墙。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可知与不可知,产生了实与虚的绝对形式。
展览空间分为主要展览空间和附属小展览空间,以满足绘画及当代艺术展、小型提名展等综合需要。余加特别强调展览空间以满足展览为主,属功能性空间。“不赞成因建筑造型要求损失展览空间。”此为余加的经典告白。
当然,何多苓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何多苓本人对建筑的要求都成为其具名美术馆灵感的源泉。余加举例说:“何多苓画中的技法复杂性表达出寂静的气氛,画中的偶然性表达出视觉与心之间的张力和那些可知与不可知的神秘感觉等。”她深有感触地补充道,“作品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内心的,正如何多苓的画不能够完全表达他自己一样。我也认为我的作品也不能完全表达我对何多苓的理解,只是尽最大努力去接近它。”
有限设计
余加并不是每次都追求极简主义,在她所创造的建筑作品中基本找不到相同的建筑风格。余加的个人建筑观是:设计行为是一种随机性或不确定性活动,其有效性表现为对目标的展示、功能的说明、技术逻辑的呈现。不主张设计师在不同场地使用相同的可识别性符号来代表某种“风格”,应该把每一种材料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而且遵循其有效的建筑方式。
“其实,建筑师应该在限制条件下来完成作品,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有限设计’。”余加说。这在何多苓美术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何多苓美术馆最基本的限制是造价成本、施工条件。美术馆总用地建筑面积576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7.3平方米,土建、室内、景观共计大概投资511万元。青城山位置较偏,也可能就是选用当地的施工队。余加只能按照当地的施工条件和施工人员能达到的技术水平进行最优化设计。
美术馆用地位于群落始端且呈三角形,美术馆的主于用地的西边,主入口由北边进入,货运入口由西边进入,私人入口可以由东边进入,也可以由馆内进入,狭窄的三角形地带成为私人的后花园,私人和公共空间共享南向沿河景观。
美术馆选材极力表达简约的风格。美术馆采用基本的柱板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加剪力墙,外墙为涂料,美术馆内部以最常用的白,灰为主调,美术馆专用设备均按照美术群馆的统一标准施工。
建筑的北立面与西立面为实墙面,东、南面由于景观尚好,日照充沛,采用玻璃幕墙。从而使整个建筑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呈现极简的现代主义风格。
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得何多苓美术馆的结构工程师不得不重新对美术馆做验算,增加结构的抗震烈度,加强配筋,但美术馆的设计方案不会因地震而改变。目前抗震救灾工作仍是第一位,城市建设总还需要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只是,施工时间要听从政府统一安排。
通过这次地震,余加希望所带来的伤痛不仅能时刻成为建筑师,而且能成为全社会所有人的长鸣警钟:少一些明星炒作,多一些踏实;少一些骄傲,多一些谦卑;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敬畏之心;少一些商业和政治上的迎合,多一些技术上的诚实和尊重。
篇10
“甲方的第一要求就是颠覆传统办公空间,不要中规中矩。因为艺谷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运营公司,这样的机构决定了未来会有许多艺术家或设计师来此合作。”李道德介绍说,因此他们需要的空间不单是办公场所,还是会谈、活动、展览的场所。所有设想都必须基于“颠覆”的创意设计之上实现。同时,甲方还要求要满足至少200人的日常办公。但冲突的是,既要保证每个员工有一个合理的办公空间,又能不停地来回转换空间,这对设计者非常具有挑战性。
23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完全颠覆人们印象中办公空间的模式,整个设计方案从入口通道便开始讲述“流动”与“梦境”的概念,设计师完全摈弃了传统办公空间的设计,遵从办公空间的性质及功能,循序渐进地自然变化着,一个超现实的、充满动态与能量的流动空间被设计出来:地面、墙面、天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如同有机细胞组织一样的线条和几何形体在方正的空间中蔓延,形如挑战视觉底限的空间舞蹈,相互联系、制约,也创造了空间使用上的灵活性,但同时循序渐进地根据办公空间的性质及功能的变化而转换着,从办公室、展厅、咖啡馆、T台到俱乐部。
通过计算机参数化软件和方法论的指导,设计师将完整的空间做了生态化分割。“这是一个以生物细胞核为创意基础的空间设计,由细胞核之间的关系,依据泰森多边形法则生成细胞组织,即为各个办公功能空间,饱含无限生命力。这种有机的构型方式用于建筑中,一方面打破传统的平面的正交划分方式,加强了功能单元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为三维建筑空间的组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李道德说。
获奖点评
与同类竞争性物业相比,这个设计完全颠覆人们印象中办公空间的模式。具有独有的设计策划、市场定位。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体现在地面、墙体、天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如同有机的生物细胞,相互联系、制约。该作品创造了空间使用上的灵活性,在设计选材上,灯光设计、空间性质随着时间,从办公室、展厅、咖啡馆、T台到俱乐部不停地转换。时尚、前卫、不失温馨的办公环境令该作品在投入运营后显现出众效果。
与上一代建筑师介入世界建筑群体的方式和角度不同,80后的建筑师已经可以直接在前辈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全面参与到设计的实践中来。对于数字技术和参数化设计之间的关系,设计师的态度不再是学习,而是将其视之为进入的起点。
“参数化只是一种方法,既不是主义,也不是风格,我们当下的设计已经在现代主义之上拓展了设计本身。”这是李道德对于数字时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