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护理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护理常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科住院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350例为对象,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进行监测.结果 在各类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为最多见,约62%,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0%,室性早搏29%,心房纤颤4.2%室性心动过速3%,右束支阻滞2.0%,停搏1%,其它心律失常有交界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结论 :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可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护理

Investigate the law of Elderly arrhythmia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take the 35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hythmias in our departments from March 2010 ---- March 2011 as the object, Application of 24-hour ambulatory ECG (holter) monitoringResults:To the various types of arrhythmia, atrial arrhythmia is the most common, about 62%, the rate of Paroxysmal atrial tachycardia is about 30%, 29%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4.2% of Atrial fibrillation, 3%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2.0%of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1% arrest. Other arrhythmias have junctional escap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etc.Conclusion:The rate of Holter monitoring for arrhythmia detection is high. It provides accurate and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care. And it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cardiac events

【Keyword】Elderly Arrhythmia Holter Care

本研究分析老年心律失常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患者350例,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68例,冠心病182例,急性心肌梗死26例,高血压86例,肺心病15例,心肌病13例,风心病19例,安置永久起搏器6例,在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前,做常规心电图作对照,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 结果

动态心电图监测35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各类心律失常的结果:房性早搏217例,短阵房速105例,室性早搏101例,心房纤颤15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8例,窦性停搏6例,窦房传导阻滞14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短阵室速26例,植人心脏永久起搏器9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检出例数比较

类型 总例数 常规心电图检出例数 动态心电图检出例数 P值

房性早搏 350 68217<0.05

短阵房速35032105<0.05

室性早搏35056101<0.05

短阵室速350726<0.05

心房纤颤350615<0.05

窦性停搏35036<0.05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50412<0.05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5026<0.05

窦性停搏3501 5 <0.05

3 护理

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应根据动态心电图提供的信息,诊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律失常类型,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3.1 做好心理护理,心律失常患者常有焦虑,紧张心理,护士应安慰患者,使患者能消除焦虑,紧张心理,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3.2 与休息 嘱患者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使不适感加重[1]。

3.3 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动态心电图报告,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如偶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偶发室性早搏等,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窦性停搏,Ⅱ度 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活动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

3.4 用药护理 严格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改善机体缺氧情况,提高活动耐力。

3.4.1 静脉注射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注意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病人心率,心律,P-R间期,QT间期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要勤观察输液侧肢体,防止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4.2 口服药要按时按量服用,对特殊药物,如地高辛,乙胺碘肤酮等要特别注明服用方法及时间,严防病人多服或少服

3.4.2 护理人员要了解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又常常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如奎尼丁,对心脏的毒性反应较严重,可致心力衰竭,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等,利多卡因在老年病人,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明显延长,可致窦房结抑制,传导阻滞,低血压等。腺苷可使病人有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面部潮红,窦性心动过缓等。

3.5 预防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3.5.1 受伤和猝死是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最常见的潜在并发症,对老年性心理失常患者,应先评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有无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有无电解质紊乱和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

3.5.2 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给予氧气吸人,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多源性、成对的或呈R on 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Ⅱ度 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3.5.3 配合抢救:建立静脉通道,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及时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心率显著缓慢的病人可先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必要时配合医生紧急安置临时起搏器或心脏电复律。一旦发生猝死的表现如意识突然丧失,抽 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抢救。

3.5.4 对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经有跌倒病史,动态心电图报告有长间歇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嘱病人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发生。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等,一旦有头晕,黑蒙等先兆时,立即平卧,避免跌伤。

3.6 健康教育

3.6.1 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劳累,情绪激动,感染,以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3.6.2 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的病人避免排便时用力憋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3.6.3 有晕厥史的病人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有危险的工作,有头晕,黑蒙时应立即平卧,以避免晕厥发生时受伤。

3.6.4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暗以嘱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教会被人及家属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嘱有异常时及时就诊。

3.6.5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诱因及防治知识,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4 体会

心源性卒死占总心脏病死亡率的50%,其中绝大多数因室性心律失常所致[2]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或高血压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时,其他病因还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或内分泌失调,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且老年性心血管病人合并心律失常的现象更为明显,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心肌及传导系统有退行性病变,心肌逐渐出现退行性变,纤维化,心肌顺应性降低,加之老年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传导系统纤维化,心肌缺血可至心律失常[3]。患有心脑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由于心脑反射,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这些重要因素均使老年患者的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多种心律失常同时并存,大大增加了老年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护理人员具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到突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其对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及正确处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护士了解病人动态心电图的结果,客观地评价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心律失常是十分必要的。在护理中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对预防老年心血管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及时处理尤为重要。本组3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凡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危险因素的,均进行了积极的相关处理,其中有4例急诊行临时起搏器植人术,56例进行了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有潜在危险因素的,我们制定了严密的观察,护理计划,所有病人均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p145

[2] 郭继鸿、张萍 动态心电图上册p305

篇2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以及眩晕等症状,较为严重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当前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为: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和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通常具有病情反复多变特点,能够导致患者心跳骤停,从而导致死亡。针对上述状况,为了有效了解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病例选择过程中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力低的患者。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6±2.9)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8±3.1)年,在此之中有心动过缓患者32例,房颤患者13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例,室早患者5例。

2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根据现实研究,可以得出老年人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加重心肌淀粉样的变形,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房肌纤维和束支传导系统出现老化变形以及房室结起搏细胞出现减少症状,在此之中,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律失常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3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昼夜变化规律

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准确把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以及变化具体过程,从而有效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服药与作息,避免与控制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基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下,其高峰期位于夜间20:00―24:00,属于患者进入睡眠之前以及睡眠开始之后不久,而窦缓则主要发生于夜间2:00―凌晨5:00。

4 针对性护理措施

4.1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要定时监测患者心率、心律以及脉搏与血压状况,对治疗效果与心电图进行及时分析与观察。针对一些症状不明显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加强对其病情观察。一些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虽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然而由于其较差的人机体代偿能力,因此其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的心律失常,病情较为复杂多变。若心律失常得到频繁发作,则需要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床边预先准备相关抢救器械以及药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随员的作用,嘱咐医护人员当患者出现心悸、胸闷以及出冷汗与全身无力症状时,应该及时赶到,做好急救工作。

4.2 饮食指导

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应该少食多餐,选择一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较多食用植物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与蔬菜。患者应该禁止吸烟与喝酒,忌讳浓茶与咖啡。医护人员嘱咐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该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因为排便过于用力,禁止出现憋尿现象。

4.3 用药指导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心绞痛以及抗心律失常常用药的服用方式,相关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保管方法,与此同时,可以制定出健康教育的处方交付给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从而有效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做好服药日记以及日历等,叮嘱患者依时依量进行服药,避免出现失误服药现象。

4.4 睡眠指导

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症状一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之下,针对这种状况需要护理人员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半衰期以及作用时间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帮助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设定合适的服药与作息的时间表。在另一方面也要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采用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4.5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可以结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体制的状况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具体严重程度来进行运动量的确定,具体运动量应该以不能够引发患者心绞痛与心理失常为度,同时要结合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来进行及时调整,帮助患者以及随从人员进行脉搏与心律的测定。

4.6 心理护理

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数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均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预后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老年人基本上具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评估,以此做出适当的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老年患者 改进灌肠方法 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07-02

在中医痔疮手术的肠道准备工作中,清洁灌肠法广泛运用于传统肠道准备方法,术中肠胀气,之能减少,利于术野暴露,避免术中及术后过早排便。但70岁以上老年患者因盆底肌组织萎缩退化,括约肌功能缺失,松弛,不能控制排便。术前清洁灌肠时往往出现液体边进边出的现象,给护士工作造成不便。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摸索出适合老年患者术前灌肠的技巧。

原术前常规使用0.2软皂水800-1000ml通过灌肠肛管灌肠,而我们现对老年患者灌肠方法做了改进。

1方法

1.1将22好肛管改为12号一次性吸痰管。

1.2将肛管前端用液状石蜡油,左手食指、拇指轻轻将分开,右手将好肛管轻轻插入,插管深度15-20厘米改为20-25厘米。

当患者稍有便意时,护士用左手按压患者臀部右侧,尽量压到溶液灌完,继续按压5-10分钟为止。嘱患者尽可能保留后再排便,如此反复2-3次,一直达到清洁灌肠的目的。

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展、转变、预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一日生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尤其是手术病人更会产生较强的生理应激反应,比如:焦虑、恐惧等不健康的心理,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改变,消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使病人的手术耐受性降低,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危险性;很不利于手术后的康复,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和抗感染力的下降,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逐渐减退,抗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加上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差,又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于手术的治疗和康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改进方法

3.1粪便堵塞导管的机会比灌肠管少。12号一次性吸痰管为导管前端,和侧端都有开口,内径比灌肠管稍光滑,粪便堵塞导管的机会比灌肠管少,这样可避免导管堵塞进程的操作失败,致患者不满,并由此降低工作效率。

3.2减少灌肠中的液体流出

使用吸痰管灌肠,可严格控制流速和压力,对肠道刺激少,减少液体流出。护士用左手按压患者臀部右侧,可降低直肠壁内感受器的强度,降低排便反射,可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液体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促使大便充分软化,提高肠道清洁效果。

3.3病人痛苦小

导管较灌肠管软,对直肠粘膜刺激小,损伤少。特别是对盆腔巨大肿瘤和肠道痉挛者,插管遇到阻力少,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不适。

3.4灌肠中的护理

由于灌肠部位在,治疗时需将裤子退到臀部以下,患者常会感到丧失尊严。因此,要注意周围环境,床与床之间用屏风或布帘遮挡;患者取侧卧位,注意遮盖,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冬天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在灌肠过程中,护士经常询问患者有何不适,使其感到被关怀,从而增强其安全感,稳定情绪,对防止紧张、消除不适有良好的效果。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9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37-02临床治疗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护理方式的挑选以及护理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抑制有关键性作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使用连续护理方式做护理干预,有突出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大的为89岁,年龄最小的为61岁,平均年龄(72.6±6.3)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全部确诊,患者心律失常发作过程中,心室率为每分钟120至245次,平均每分钟(186±13)次。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干预组使用连续护理方式,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

1.2.1常规护理

第一,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如心率、脉搏、血压等等各项基本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头晕、心悸、胸痛等各种严重的临床症状。

第二,观察患者有无出现造成猝死的各种临床危险先兆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比如室颤、室速等等,患者一旦出现了临床危险因素,需要立刻报告医师并且使用有效方式抢救,观察患者的电解质情况特别是患者的血钾变化。

第三,要避免患者过度劳累,多休息,患者一旦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过程中需要卧床休息,减少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尽可能的避免患者以左侧姿势卧床,因为这个会使患者感受到心脏搏动,因此引发患者的身体不适感。

第四,患者的日常饮食需要尽可能低热、低脂,多食用一些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物质,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保持患者的大便通畅,患者在排便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不应过度施力,特别是心动过缓的患者尤其要注意不能屏气用力。

1.2.2连续护理模式

第一,健康宣教:患者入院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各项有关的健康教育指导,指导患者使用健康的方式生活,日常活动活动中开展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并且依照患者的心功能情况设计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方式,在临床活动过程中注意遵循劳逸结合的方式,确保患者的各项情绪稳定,并且要指导患者改变各种不良的饮食习惯,禁烟禁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食,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与此同时,需要为患者讲述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以及发病的诱导因素,使用积极有效的方式预防以及治疗患者的各种原发性疾病,严格依照医生的叮嘱服药,不可自行改变用药数量。另外患者的家属需要学习辨别各种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症状需要立即入院就医。

第二,心理护理:患者因为临床症状的反复,会对日常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此时需要多和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将内心的郁结抒发,缓解或者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情绪,防止患者因为出现各种负性情绪而使得心脏压力加剧,造成心律失常的情况的恶化。

第三,药物护理:确诊后患者服用参仙生脉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天一次,连续服用一月时间。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情况,药物服用前后的最快、最慢与平均心率变化模式,以及患者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有任何不适症状需要立即告知医生,并且使用有效方式及时处理。

1.3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

2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干预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有效率为100%,观察组为66%,两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慢性心律失常包含了现代医学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博等,在临床病症中慢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概率较高,能够诱发各种症状,有些可能会造成阿-斯氏综合症、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等症状[1]。此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只是心电图有不正常表现[2]。患者一旦出现此种病症,需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及时的入院接受治疗,避免患者的病情持续[3]。

篇5

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117例,将其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

结果:63例患者出现了腰部酸痛症状;22例患者出现了尿潴留症状;10例患者出现了血肿症状;8例患者出现了拔管综合征;2例患者出现了造影剂反应,经过及时的处理,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术后,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及对症处理,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老年患者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24-02

年龄是对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其并发症与高危性病变发生率越高[1]。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动脉硬化的病变程度较重,加之其常合并有其他疾病,给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增加了难度,有效地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机率及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117例,将其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117例,其中:男79例,女38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年龄为72.8±6.4岁。疾病类型分为:不稳定型的心绞痛患者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合并疾病有:合并有高血压42例;合并有糖尿病39例;合并其他疾病37例。

1.2方法。患者局麻下行冠状动脉的造影后,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程度、性质选择手术方法,术中对其肝素化,手术结束后继续进行抗凝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的变化情况。

2结果

117例患者术后,63例患者出现了腰部酸痛症状;22例患者出现了尿潴留症状;10例患者出现了血肿症状;8例患者出现了拔管综合征;2例患者出现了造影剂反应,经过及时的处理,患者均治愈出院。

3护理

3.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长期患病,反复住院,其心理负担比较严重,再加之术后腰背酸痛,肢体制动等,均会引起老年患者烦躁、焦虑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爱护与关心,让其更多的了解冠脉介入治疗带来的益处,消除其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对腰部酸痛的患者,告知造成不适症状原因,在鞘管拔除6小时后,指导其床上翻身,患者活动后,症状会逐渐减轻;给予热敷或适当按摩;遵医嘱,在必要时给予镇痛、镇静药物。

3.2尿潴留护理: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要卧床24小时,因术侧的下肢不可弯曲,加之患者的习惯、术后特殊的卧位、男性患者原有的前列腺肥大等因素,易引发患者排尿困难。术前应给予患者床上排尿的指导,并对其进行训练[2]。术后若有尿潴留症状发生,可诱导排尿,无效时给予留置导尿,对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导尿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损伤尿道,间隔3小时一次,合适的放出量为500ml,不可过多,避免发生迷走反射现象[3],两次中间,要对导尿管进行夹闭,以训练膀胱的功能。

3.3血肿形成护理:血肿产生的原因有:穿刺时血管受到损伤,造成局部渗血;拔管后对其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不足,或按压部位错位;术后患者手术的侧肢活动过早;老年患者血管的脆性,再加之自身凝血障碍等。护理措施:详细地记录患者鞘管拔除的时间与手术部位是否有渗血、包块、肿胀、苍白、发绀、术侧的肢体温度、动脉搏动情况等;术后5小时内,间隔30分钟记录一次,以后间隔1小时记录一次,至止血装置拆除止,若有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医生;应用约束带来固定患者的术侧肢体,不过在使用时,要争得患者同意;患者在用力动作时,指导其自行压紧穿刺的部位;对血肿的部位,使用硫酸镁进行湿敷和理疗,若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3.4拔管综合征护理:主要产生的原因为:对穿刺点重压或刺激而出现了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高[4]。护理措施:拔管时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分散注意力,防止因过度紧张,而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拔管时要在心电的监护下进行,将多巴胺与阿托品准备好备用;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与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拔管时医生动作应轻柔,采用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不要过猛用力,以局部没有出血,并且能够触摸到患者足背动脉的搏动为宜,避免迷走神经的张力过高,而引发反射性低血压症[5]。

3.5造影剂肾病护理:冠脉介入治疗时,使用较大剂量的造影剂,若不能及时的排出,将会加重肾功能的损害。老年患者因为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加之可能存在有肾血管疾病,易发生造影剂肾病。在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对不愿饮水又大量出汗的患者要给予静脉补液,加强术后患者出入量的护理,特别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要注意观察。

4小结

临床冠脉介入治疗时,会存在并发症,手术的风险性有所增加,其手术的成功与否,除手术医生的操作水平外,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本组病例117例患者,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一套完整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术后,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及对症处理,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丽钦,吴瑞珍,周小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急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19):1182―1183

[2]郜竟宏.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2(06):448―449

[3]迟永兰.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监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2(09):2261―2262

篇6

【关键词】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老年骨折;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00-03

目前医院收治的有吸烟史的老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骨折后如采用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的尽早恢复[1]。由于有吸烟史患者肺功能较差、手术操作的刺激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术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2]。笔者所在医院骨科针对吸烟指数≥300的老年骨折患者,不论有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术前2~3 d均应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减少了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吸烟指数≥300(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的老年骨折卧床患者72例,年龄68~91岁,平均(78±9)岁,均为男性,其中髋部骨折67例,腰椎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功能障碍,亦无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等,给予择期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两组患者年龄、骨折分类、病情严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术前准备完善后即行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出现咳嗽、咳痰困难等症状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B组患者入院后,主治医生与责任护士即对其病情、以往身体状况、合并症以及有无潜在的并发症进行全面详细地评估,尤其注重了解有无长期吸烟史并计算吸烟指数。该组患者术前给予雾化吸入2~3 d, 2次/d,每次20 min,术后继续雾化吸入,5~7 d为一疗程。采用北京吉纳高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QW15气动雾化吸入器,有口含式和面罩式两种型号。雾化吸入液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规格2 ml/支,商品名:普米克令舒)加复方异丙托溴铵混悬液(2.5 ml/支,商品名:可比特),用药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吸烟病史以及原有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个体化,一般剂量为两种药物各一支。氧气采用笔者所在医院中心供氧设备。雾化前后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操作前护理 (1)环境准备:保持病区温湿度适宜、整洁、安静,相对湿度50%~60%,室温20 ℃~22 ℃,禁止将易引起过敏的花卉及其他物品放在室内。(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精神紧张,不易合作,尤其是初次治疗者常拒绝合作。对于首次接受雾化吸入的患者应耐心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意义并演示吸入方法;也可请做过该治疗的同室病友现身说法,争取患者配合。由于老年患者本体弱多病,又遭遇骨折创伤,多数患者易产生悲观、烦躁等情绪,护士指导治疗的同时,时刻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与开导,使其树立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并坚决戒烟。告知患者或家属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过程中,严格遵守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等注意事项。(3)的选择:一般不取仰卧位,因仰卧位减少了潮气量,影响治疗效果[3];对下肢骨折、体力允许者应取坐位,坐位能使吸入的药液沉积到肺泡及终末细支气管;腰椎骨折应将床调整为头高脚低位;髋部骨折取半卧位,但不可超过90°;对无力咳嗽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可取侧卧位,抬高床头30°,提高呼吸深度;髋部骨折的患者尽量避免侧卧,若取侧卧位时,一定要取健侧卧位,两腿之间和后背要垫枕头,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安置好后,要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4)雾化器的选择:能够配合深呼吸的老年患者易接受口含式,雾化前指导患者掌握呼吸要领:吸入前缓慢呼气,然后双唇含住口含器缓慢深吸气,吸气末停留5 s,呼气时,尽量用鼻缓慢呼气,如此反复使药液达到远端的支气管。因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鼻炎有效,故有慢性鼻炎的患者建议使用面罩,此时患者只需平静呼吸即可,不需患者深吸气或呼气。(5)氧流量的调节:首先检查雾化吸入器有无破损、裂缝,中心供氧管道氧气输出是否通畅,然后把装有药液的雾化器与中心供氧管道连接,再次检查连接是否正确、紧密,有无漏气,再调节氧流量,待雾气喷出后再让患者配戴面罩。调节氧流量时,应从低到高,找出患者无不适感且能接受的氧流量值。针对心理不适应产生憋气的患者,起始氧浓度不宜过大,以3~4 L/min为宜,待患者适应1~2 min后,再逐渐调整氧流量为5~6 L/min,不超过8 L/min。氧流量过小,影响药物的吸入与分散;氧流量过大则会导致患者咽喉部不适,也易导致雾化器与流量表连接处脱管。嘱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调节氧流量。氧气湿化瓶内不加蒸馏水,保持瓶内干燥。

1.2.2 操作中护理 雾化过程中经常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心率、SpO2变化,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面色青紫等表现时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迅速予以叩背、吸痰,并给予吸氧,同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待症状完全缓解再进行雾化吸入,直到药液用完。对咳痰者应注意观察痰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不适应、难以坚持吸入的患者,可采用间歇吸入法。雾化过程中应做好眼睛保护措施,避免使眼睛接触到药液或气雾,特别是青光眼倾向的患者。

1.2.3 操作后护理 加强口、鼻、咽的护理,每次雾化完后要清洁面、颈部,嘱患者用温开水反复漱口,或每天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三次,以防止口腔二重感染。经雾化后,支气管痉挛解除,痰液被稀释,此时轻叩患者背部,有利于痰液排出。方法为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腕部放松由下而上、由外侧向内侧,后背应避开双肾区及脊柱。为腰椎骨折患者叩背时要用强力腰围固定好骨折处,掌握好叩击力度,以免加重创伤处疼痛。雾化器做到专人专用,用后放入500 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 min,然后清洁,晾干备用。湿化瓶每天更换消毒。

1.2.4 健康指导 住院期间指导患者每日做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上身能活动者鼓励其做扩胸动作,以增加肺活量。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 ml,以避免痰液黏稠。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雾化用药后若有解尿困难要及时告知。

1.3 观察指标

于术后3 d观察两组患者日均咳痰量并比较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生例数。痰量的划分依据为:昼夜痰量为1~50 ml者为少痰;50~100 ml者为中等量痰;100 ml以上者为咳大量痰。另外,由于有些患者无力将痰咳出,笔者亦根据肺部听诊的湿音(偶闻少许湿音、两肺散在湿音、两肺满布湿音)将其区分少量、中量、大量痰。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B组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治疗,未发生雾化吸入的不良反应,术后发生4例肺炎并发症,少量痰患者例数及并发症例数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咳痰量比较 例(%)

组别 少量痰 中量痰 大量痰

A组(n=36) 6(16.67) 19(52.78) 11(30.56)

B组(n=36) 23(63.87)* 11(30.56) 2(5.56)

*与A组比较,P

表2 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肺炎 肺不张 并发症总数

A组(n=36) 11(30.56) 3(8.33) 14(38.89)

B组(n=36) 4(11.11)* 2(5.55) 6(16.67)*

*与A组比较,P

3 讨论

长时间吸烟的老年患者呼吸道常有隐匿性炎症且多并有慢性气管、肺部病变[4],长时间吸烟也可使呼吸道无症状患者的肺通气功能、通气储备功能同时下降,气道阻力增加[5]。该类别患者骨折后又因较长时间的卧床及被动,极容易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此,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表1结果显示吸烟指数≥300的老年骨折患者术前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可减少患者咳痰量并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布地奈德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力,抗炎作用强,能有效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性介质释放,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腺体分泌,减轻黏膜水肿[6-7]。复方异丙托溴铵是异丙托溴铵和硫酸沙丁胺醇的复合制剂,具有舒张大、中、小气道,达到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的目的。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疗效更显著,副作用少[8]。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物理治疗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祛痰、消炎、局部用药手段,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它利用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具备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局部病灶药物浓度高、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9]。在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可持续充足的供给患者氧气,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正常水平,吸入的气体对患者呼吸道刺激性较小,患者无不适感[10-11]。观察B组患者治疗结果同样显示雾化吸入治疗有效安全,无一例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骨折后失去自主能力,加之创伤疼痛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大,都希望尽早手术以使骨折愈合,减轻身心上的痛苦,往往不能认同术前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做好雾化吸入的护理能提高老年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通过雾化吸入的护理,患者也掌握了呼吸锻炼及有效咳嗽的方法,使之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提高手术耐受性、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有重要作用。

总之,氧驱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在有长期吸烟史的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临床优势,配合精心细致的护理,对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艳.老年骨折患者36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2,5(5):171-172.

[2]陈毓梅.老年人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严重肺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40(1):115-116.

[3]柴宁,冯雪.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8):1101-1102.

[4]张海燕.术前温药物氧气雾化吸入预防术前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4):27-29.

[5]刘洋,陈丽萍,高瑛,等.吸烟对中老年人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247-4248.

[6]韩伟,周新.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2):6-8.

[7]王玮玮.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主导作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20-21.

[8]邹喜生.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38-40.

[9]解秀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0B):2643-2645.

[10]王红梅,孙炜,林琏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6.

篇7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一般是50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很多属于兼职性质)。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护理人员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老年护理服务发展滞后,护理人员资源缺乏。

(一)老年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随着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增加,相应的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巨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6,《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每千人才拥有不足2个护士,然而护士偏重医学,并不是针对疾病预防和老年康复的。绝大部分护士因为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低,并且也没有职业晋升的机会不愿意转岗到养老机构做老年护理工作,工作阅历丰富资质较高的医护人员更加不愿意进入到养老机构或者护理机构,因此,老年护理人员目前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我国护理医学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不同教育层次,但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尚未构建起与我国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养老护理人员的教育资源投入较少,全国各大高校没有设置养老护理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不足,导致老年护理人员输出量较少,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般设置护士类学科,涉及到老年护理的学校较少,种种因素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老年的护理需求。

(二)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根据以往的调查,目前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能称之为“老年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只是提供端茶送饭,洗衣之类的日常生活照顾,缺少医护常识,对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和老毛病不能进行简单的治疗和护理,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或者急性病发作,不能及时给予救助,使老年人往往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另外,部分老年照料人员服务态度差,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和关怀,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期望。这些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来说,属于比较消极的养老方式,会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增加老人的精神焦虑感。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落后,以及对护理人员培训的缺乏,以及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得老年照料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服务老年人的意识,缺乏工作热情,而且缺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三)老年护理人员的地区分配不平衡就农村地区而言,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并且缺乏必要的养老资金,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相比城市更加缺乏保障。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养护老人的人员数量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农村老年人口不仅不能享受养老和护理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加剧了身体老化和病化的程度。农村老年人的疾病护理服务人员更是缺乏,农村的老年人能否得到基本的养老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配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难度比城市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更大。尽管一些城市建立了养老护理院,护理人员素质较高,但是这种资源较少而且老年人护理成本较高,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无法享受专业的护理人员服务。

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培养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开展老年护理人员教育,加强职业态度培训,老年护理人员的政策扶持以及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培养一批满足当前养老、护老需求的老年护理人员。

(一)开展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和技能鉴定建立多元化的护理教育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多样性、差异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农村、城市的养老模式。就农村而言,目前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针对这种养老模式,全民特别是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尤为重要,老年人应该学会自我护理的常识。最重要的是开展护理教育培训班,老年人在家务农的子女必须参加学习,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偿付能力,这部分培训应由政府拨款,对学习老年护理技能突出的子女给予奖励。另外,乡村诊所的医生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培训对象,可以对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就城市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同时发展,同时还出现一些养老护理院这类护理机构,面对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对老年护理人员的教育应该多样化。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分为专科教育(大专、中专)、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并对从不同层级毕业的学员进行资格认定,例如,借鉴会计行业,有从业资格证、初级、中级、高级,老年护理服务的资格鉴定根据教育水平、实际操作来颁发资格证书,对于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教育,教育年限不同。对于大多数老年护理人员来说,实践更加重要,理论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应合理分配。专科教育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妇女、失业再就业者和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设入学考试。在学生入学半年后再进行考试,用来考核学生的护理从业知识和素质,注重护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学教育是针对高级护理人员而言,学生主要来自转岗医生、护士、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主要培训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有的地区开始注重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资格鉴定,以江苏省为例,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解决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目前已经在全省先后建立15个技能鉴定所,开展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鉴定,举办多期培训班,组织等级鉴定,目前护理队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注重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培训护理人员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老年护理的职业态度问题,所以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培训及其重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护理情感起着直接决定以及导向的作用,能有效对护理学习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表明,因此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据调查只有4%护生认为老年护理有较好的就业前景,42%护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老年护理工作充满了各种猜疑,其他有的是为了文凭,并没有多少人有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打算。在进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外,还应该增加“情感护理”、“情绪护理”、“心理护理”模块。此外,培训教师是关键因素,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护理职业肯定,也要对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宣传和正面激励。

(三)注重对老年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教育的开展护理人员教育都要重视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护理教育,老年人的心理有其特点,焦虑不安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低等。容易感到孤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情绪悲观消极,易猜疑,对生活没有希望等。提高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质量,必须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研究。护理人员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心态。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有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政策倾斜现有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政府政策应该倾斜,使老年护理人员得到更好的职业晋升通道,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政策上对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要有明确的倾斜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在养老机构内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医疗和管理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对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免费岗位培训,可以定期送医护人员去医院学习进修,或者有机会到国外的护理机构参观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在原有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使得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晚年服务,节省去医院就医的费用,使医院的资源向更多的年轻人提供,达到养老机构和医院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8

榆林市卫生学校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降压治疗的84 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2 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2 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降压效果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降压有效率为88.09%,两组在降压效果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有条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帮助老年高血压改善病情,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优化患者临床病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护理干预;高血压;降压;效果

高血压作为临床多见的心血管疾病,采取单一的药物治疗方法,降压效果不尽人意,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降压达标率。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降压治疗的84 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效果差异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84 例,均为2013 年1月至2014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8 例,女36 例,年龄47-73 岁,平均53.2±2.1 岁,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2 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2 例(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降压药物治疗与日常护理,观察组额外实施有目的性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心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大都病程长,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忧虑、消极、压抑、慌张等情绪。医护人员需多聆听患者的主诉,给予患者一定的支持与鼓励,并将疾病的相关常识与预防方法告知患者,勉励其正面应对疾病,不躲避、不惧怕,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2)睡眠障碍干预,睡眠障碍是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通病,不仅不益于患者的治疗,还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病房环境嘈杂、个人经济原因、家庭因素、忧心疾病恶化和住院后日常运动量少等都是造成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从而导致夜间失眠或无困意等。就以上情况[1],需对患者展开有效的心理辅导以及健康常识普及,确保其心情舒畅、适当运动,保证形成正确生物钟,同时提醒他人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为他人创造温馨和谐住院环境。

(3)生活行为干预,患者需确保营养均衡,多选取口味清淡食物,控制盐的摄取量,以3-5 克/ 天最佳,切忌暴饮暴食;保证每天食用400-500 克绿色蔬菜,500 毫升牛奶以及足量的钾、钙;选择低胆固醇、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保持体重;尽量不碰烟酒;加大运动强度,结合患者的年龄与自身素质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或跑步,时间控制在20-60min,一周3-5次,若患者身体不适则需立刻停止。

(4)用药护理干预,鉴于老年人多发直立性低血压的特征,应尽可能少的运用神经节阻滞剂、强利尿剂、受体阻滞剂等,以防出现脑供血不足。另外,少选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功效的药物(如甲基多巴、可乐定、利血平等),以防出现精神抑郁等不适症状[2]。治疗阶段,通常会选择长久药效、稳固降压的药物,并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按时为患者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起伏变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尽量不要变换,以免血压骤降而引发昏厥。同时,降压需温柔、恰当、慢速度,结合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进行个性化的降压方案。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收缩压与舒张压都下降到正常水准。

(2)有效:血压有所改善,却未达到正常数值。

(3)无效:血压始终没有降到有效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降压效果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降压有效率为88.09%,两组在降压效果上差异显著(P<0.05),见表1 。

3 讨论

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大都身体机能衰退、器官老化,临床表现和预后都区别于中青年患者,有着典型的年龄特点。所以,我们综合老年高血压的特征与患者的精神心理常态,首先制定相关计划,如宣传疾病预防知识、予以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其次在运动、服药、饮食等方面提供丰富、详实的参考意见,科学调理睡眠质量,提升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从本研究结果获悉,展开全面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有条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帮助老年高血压改善病情,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优化患者临床病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种难治性贫血,此病患者往往有一种恐惧与灰心的心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本病的疗效不断提高,由于护理得当,促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疗效起了决定性作用。我院为全国血液病研究中心,再障治疗的有效率在84%,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自2012年至2014共收治老年再障患者50例,为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更好地发挥疗效,我们对老年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根据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了辨正施护,收到较好的效果,促进了疾病早日康复,有效地体现了“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特点,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1 一般资料

本文采集老年再障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慢性再障46例,重再Ⅱ型4例。工人10例,农民32例,教师2例,干部6例。发病至就诊日期10天~5年。

2 方法

我们从住院环境、生活起居、社会与家庭、营养饮食、护理工作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在选择的50例老年病历中,均为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语言表达准确的患者,逐个讲清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了病人的同意和合作,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进行了统计,并给以针对性的护理。

3 分析与护理

3.1 住院环境方面

障病程比较长,有的已5年之久,故老年患者需要安静的(94%),愿意自己住单间由老伴及家人陪伴的(68%)。老年患者希望病室内有花的(50%),愿在室内放置自己喜爱的物品的(48%),愿意看电视的(86%)。老年人喜欢睡软床的(56%)。

了解了病人住院环境的心理需求,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患者的要求。根据老年人的各自特点给以解决,准备了老年人单间病房且室内放有鲜花,准备了娱乐室,放有彩电、象棋、扑克牌等,供老人定时娱乐。需要软床的老人,我们备有海绵床垫,解决需求,使这些老年人有一个舒适满意的修养环境,使老人不感到孤独寂寞。

3.2 生活起居方面

老年人睡眠时间较短并睡午觉,50例老人(除卧床及气血两虚甚者)全部愿意早起散步。但由于气血两虚卫外功能低下,腠理不固,易劳累和感冒,因此我们按老年再障病情的发展情况,指导病人起居适度,适当地做户外活动。要保持身体健康,重要的是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注意寒温调节,随时增减衣被,指导户外活动,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3.3 社会与家庭方面

50例中,18例为国家干部与工人,全部离退休,32例为农民,其中24例不再务农,8例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成员,故顾虑重重。忧虑恐惧心理(40%),认为自己患的不治之症,加之经济条件差怕单位及家人不予付钱而失去治疗机会。抵触心理(20%),认为本病治不好,花钱多,子女不予陪床照顾,自称“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不想继续治疗,不吃药,不打针,性情暴躁,蛮横无礼。自尊心理(40%),他们有自己的威望,要别人尊敬服从,虽然对医院的制度不适应,但能认真遵守,处于服从状态。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制定了总的心理护理方案,首先向病人解释本病的病机及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介绍治愈患者的事例,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给老年患者讲七情致病与治病的关系,告诉患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劝其子女陪伴老人,让家人经常探视,陪其散步游玩,我们精心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治疗做在出现症状之前,尽量为患者节约资金,合理收费,我们在做治疗护理时,言谈举止处处表示尊敬老人,重视他们的存在,他们有过激语言时,我们面带笑容,给以安慰,与老人做好心理相通,使之精神振奋,心地相容,互相配合,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接受治疗。

3.4 营养饮食方面

老年患者都希望吃小灶,自己家人做饭菜才能适应他们的口味。老年再障的治疗,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是先导,平衡阴阳稳定症状是关键,补肾生精益髓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是根本。因此老年再障调理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年人牙齿脱落,咀嚼不细,加之贫血消化机能减退,极易出现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纳呆、食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学说,是脾生血的理论依据。所以我们从饮食上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在病房专门准备一间配膻房,让患者在此烧煮食物,护士专人服务指导,家人合理辅助,保证饮食有节。因再障Ⅲ型均为肾虚证型,宜给以补肾。但根据阴阳而定,肾阴虚者给以清补,如银耳、海参等。肾阳虚者给以温补,如食用羊肉、狗肉、蛋、豆类食物。如偏热证时,佐以清热食物,如冬瓜、西瓜等,禁食辛辣等热性食物。如偏阴寒证时,佐以温养食物如姜、川椒目汤、葱等,禁食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根据老年再障患者的特点,精做细加工,口味适宜,易消化,高营养,易吸收,达到调理脾胃,补益中气,促进食欲的目的。通过辨证调理饮食,使老年再障患者营养合理,食欲增加,起到了治疗的先导作用。

3.5 护理工作方面

老年再障患者希望护士经常和他们谈心(65%),提供治疗、护理、饮食、信息等健康咨询(72%),说明老年患者愿意参与自己的护理活动。希望护士在做新的治疗与特殊检查时做一下解释工作(90%),以减少紧张情绪。希望护士白天多巡视病房,晚间少巡视病房(68%),因为老年人睡眠时间短而易惊醒,再入睡较困难,故提出此要求。希望护士多做卫生宣教,提供防病知识和延年益寿常识(90%)。

通过了解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说明老年患者尽管理解衰老生病是生物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也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所以我们护理时根据老年患者的需要,经常和老人谈心,我们定于每周六下午为与患者交友日,与他们交换思想,通过这一活动,使老人与我们无话不谈,无事不说,我们也真正了解到了他们的家庭与子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解决老人的思想问题与困难,帮助他们外出办事,购买物品等,并讲一些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及自我保健常识,讲明巡视病房与他们身体安危的利弊,使他们懂得了巡视病房的重要性。我们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动作轻柔敏捷,不开灯,只用手电照地观察病人情况,每次巡视病房时都为老人们轻轻盖好被子,整好衣物,因此使老年患者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及护理,学会了自我保健,促进了早日康复。

篇10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服务对象中老年患者所占比重大约为30%,并呈日益增长的趋势。2013年1月我科针对这一现状,分析老年输液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了老年患者输液的安全系数,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

1 危险因素

1.1 护士因素

1.1.1 三查九对制度执行不严 输液室病种多样、药物输注种类繁杂,输液高峰期人满为患。在忙乱的环境中,机械性操作易使护理人员疲劳感增强,思维混乱。护士不按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查对医嘱粗心大意,加之老年患者耳聋、耳背等生理因素,无形中增加了护理查对难度与隐患,最终可能导致给病人输错液体,加错药物等严重事件的发生。

1.1.2 静脉穿刺技巧欠缺 老年患者血管脆、细、滑,不易固定;再者,大部分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病,由于长期反复用药,静脉使用率高,血管损伤大,穿刺较困难,易刺破血管壁,导致药液外渗。低年资护士缺乏对老年患者输液常识的正确认知,穿刺技术差,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1.1.3 巡视、观察、指导不到位 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按时巡视,对某些输液故障、药液外渗和不良反应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尤其对并发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输液患者预见性差,一旦出现问题会措手不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当或失败,造成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直接影响护士的整个输液操作过程,甚至耽误治疗和造成医疗纠纷。

1.2 老年患者自身因素

1.2.1 自行调节输液滴速 有些老年人性情急躁、固执,不听从护理人员劝告,私自加快输液速度,导致在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从而引发心衰或急性肺水肿。

1.2.2 按压血管方法不正确 老年人听力减退,反应迟钝,输液完毕时护理人员嘱其正确按压血管的方法,注意事项往往不能正确领会,造成皮下淤血,破坏血管,严重者引发护患纠纷或投诉。

1.2.3 预防性输液 由于缺乏科学的输液常识,某些固执己见的老年患者即使在无任何输液指征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年冬、春两季的预防性输液,走入“无病治病”的心理误区,增加了输液危险因素。

1.3 其他因素

1.3.1输液风险管理制度薄弱 门诊用药范围广,许多新药配伍使用有无禁忌根本无法查询;配药操作环境不达标;一次性输液器具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护士配制药液过早,操作程序不当等多种因素存在,给整个输液过程带来潜在危害,甚至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1.3.2 社会支持系统不到位 老年患者孤独感强烈,输液期间无家属陪同,会造成心理失衡。有的甚至不配合护理工作,给后期输液带来潜在的风险,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2 护理对策

2.1 严格查对制度与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认真负责的安全输液服务意识,各个护理环节务必严格遵守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收药护士严格三查九对,防止药房错发或漏发药物。配药护士做好输液瓶签与医嘱单的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药液配制。配制时严格实施无菌操作规范。先洗手;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避免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液体现输现配;配药室定时消毒,空气培养,减少输液反应发生的概率。输液护士严格执行患者双重身份识别制度,保证患者的输液号牌与姓名高度一致。查对患者姓名时必须采取反问的方式,杜绝患者因耳聋、耳背等原因听错姓名而输错液体。

2.2 正确选择和使用静脉 首选手背、前臂暴露较明显、粗直、有弹性、易固定的静脉。根据老年患者病情需要,除特殊药物外,穿刺时尽量使用5.5型号的输液器,不但对血管损伤轻,还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1]。长期输液患者注意保护血管,避免重复使用同一血管,输液时按先远心端后近心端的原则,尽量避免反复回针。

2.3 加强巡视、宣教工作 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采取尊敬、理解、主动和真诚的态度,全面了解重点患者的病情、输入药物种类、既往史等,做好病人评估和相关解释工作,使病人知情同意,取得配合。输液高峰期及时换拔液体,观察液体有无外渗。对特殊药物要正确调节滴速,告知患者及家属随意调节滴速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正确指导患者与家属要科学、规范、遵医嘱用药,切忌盲目过度输液。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密观察,并告知病人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及局部皮肤状况,按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保持高效的护患沟通,发现病情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对症的处置措施。输液完毕告知患者竖压血管5-10分钟,输液侧肢体半小时内不宜下垂或提重物,防止穿刺处皮下淤血的发生[2]。

3 小结

静脉输液产生的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各项环节和过程中,而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危险。特别是老年患者,身患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身心痛苦不堪,迫切需求来自于家庭及社会的关爱。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减少输液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系数,是现阶段门诊输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在具备规范的输液安全管理体系下,操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技术,要将知识、技术、爱心有机地融入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职业道德,以规范的职业行为从事护理工作[3]。及时发现输液中危险因素,及时整改,不断提高输液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岩.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1,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