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篇1

【关键词】疼痛;第五生命体征观察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不舒适形式,也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癌性疼痛一般是指由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肿瘤侵犯或压迫神经根、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侵犯脑和脊髓;侵犯骨膜或骨骼;侵犯实质性脏器及空腔性脏器;侵犯或堵塞脉管系统;肿瘤引起局部坏死,溃疡,炎症等,在上述情况下均可产生严重的疼痛,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疼痛,也被认为是癌性疼痛,鉴于未缓解的疼痛会给患者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国际上已将疼痛定义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Pain as the 5th Sign,P5v5)。

我科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5月把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在临床肿瘤癌痛患者中加以观察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入住我科,意识清楚、能明确表达其疼痛的肿瘤患者63例;男42例,女21例;其中肝癌17例,肺癌14例,胃癌11例,直肠癌13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4例。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2011年版)》[1],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癌性疼痛的定义、疼痛的类型、疼痛评估方法、三阶梯止痛原则、止痛药物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疼痛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的认知,选用疼痛评估工具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观察、治疗及护理。

2 实施

2.1 疼痛评估工具 对癌性疼痛患者,我科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与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Face pain Scale,FPS)相结合的原则[2],因数字评分法(NRS)简明准确,但不能用于无数字概念的患儿;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直观真实,没有文化背景的要求,对于小儿、老年患者及表达困难者较为适用。每位肿瘤科护士随身携带一把疼痛评估量尺,量尺可用来数字评分和面部表情评定(量尺上有0~10数据及有无疼痛的各种脸谱6个),方便疼痛患者指出其疼痛程度,并制成表格附病历,做为医疗文书存档。

2.2 疼痛的观察 对癌性疼痛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强度及发生的部位,如疼痛是否可以忍受、睡眠有无干扰,以及受干扰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等疼痛的强度观察;疼痛为全身疼痛还是特定部位的疼痛,如胸部、肝区、胃部等等;疼痛的性质:闷胀痛、酸胀痛、刀割痛、烧灼痛或绞痛等,疼痛发生时是否伴随有如:恶心、呕吐、眩晕、口干、焦虑、抑郁等其它症状。

2.3 用药后的观察 通过观察,癌性疼痛评分≥4分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处理,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口服1h、皮下注射30min、静脉输注15min一次,直到疼痛评分≤3分。

2.4 护理

2.4.1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及真实的心理需求,实施疼痛相关知识介绍,用药知识指导,相应的语言安慰,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让患者真心感受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并鼓励患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解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有效缓解疼痛,

2.4.2 体温单的绘制 疼痛定义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我国目前基础护理学教科书虽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也单列在“疼痛患者的护理”章节重点讲授,但并未列入“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章节[2],故传统体温单上并无疼痛一项。我科征求多位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在肿瘤科常规体温单上增加疼痛一项,遵循“常规、量化、动态、全面”评估的原则。绘制方法与呼吸相似,在疼痛未≥4分情况下,不纳入疼痛评估,体温单上不绘制,在疼痛≥4分,纳入疼痛评估情况下,常规入院前三天测绘每天3次,时间为06:00、12:00、14:00;以后每天2次,时间为06:00、14:00;如有特殊根据医嘱绘制,最多每天可测绘6次。

2.4.3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在疼痛未≥4分情况下,护理记录单不用书写;在≥4分情况下,护理记录单上就需详细记录患者NRS/FPS得分、疼痛性质及部位、所用止痛药物;实施止痛治疗30分钟后再次书写患者疼痛评分、疼痛性质及部位、伴随症状(如口干、恶心、呕吐等等),判断疼痛是否缓解,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 结果

通过NRS/FPS疼痛评估,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癌性疼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1]。疼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疼痛自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研究会列为第五生命体征以来,如何将疼痛评估信息简明、准确地记录下来,引起了国内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从选择适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3]到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第五生命体征监测[4]及改良式生命体征观测单用于疼痛记录的效果观察[5]等多方探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总结,通过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多次培训,掌握评估技巧、疼痛绘制、护理记录书写,加强了肿瘤科护士对肿瘤患者的疼痛管理,使肿瘤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对疼痛的恐惧,达到无痛生存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2011-161,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S].

[2]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6-448.

[3]李漓,刘雪琴.选择适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J].实用护理杂志,2003,(6):50- 60.

篇2

【关键词】 宫颈妊娠; 抢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163-02

宫颈妊娠系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子宫颈组织内口以下的子宫颈黏膜,宫颈妊娠的发病率为1/(8600~12400)妊娠.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这一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宫颈妊娠独有的高危因素是剖宫产史,约占所有患者的70%[1]。宫颈妊娠的发病率大大增高,子宫颈的解剖和组织都与子宫体不一样,常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休克,而危及生命,现将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8月12日收治的1例宫颈妊娠大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4岁,未婚。因清宫术后阴道持续性流血半天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5 d/30 d,LMP:2013年7月1日,尿妊娠试验(+),未婚有性生活史,不避孕。8月11日下午同房后出现下腹部疼痛,晚间就诊途中突发大量阴道流血,伴血块。急诊B超示:子宫体积增大,宫腔线分离2.4 cm,内见混杂性回声,范围约6.3 cm×2.3 cm。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血红蛋白110 g/L,血β-hCG:985 mIU/ml,当时考虑不全流产,阴道大量流血,晚间急诊行清宫术。术前、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止血,促进子宫收缩等对症处理,观察一夜阴道流血减少,但仍有持续性出血,故以阴道流血待查、子宫复旧不良于2013年8月12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 36.2 ℃,P 78次/min,R 20次/min,BP 100/65 mm Hg,病程中患者自觉头晕,无心慌及晕厥,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观察生命体征及阴道流血,遵医嘱予以抗感染、止血,促宫缩等对症处理。但止血效果不明显,患者8月12日上午一直有少许阴道流血,中午时给予阴道探查术,查看宫颈口有血凝块堵塞,予以清出血块约100 g,同时予以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宫颈2、11点注射,1 h后,仍有阴道间断性流血,色红,伴有大血块,患者面色苍白,自觉乏力、头晕、出冷汗。予以心电监护示:血压 103/68 mm Hg,心率 112次/min,血氧饱和度99%;急诊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9 g/L,考虑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急诊输细胞悬液2 U,根据病史及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为1000~1500 ml,急诊送手术室抢救,行阴道探查术。急诊床边B超示:宫颈管内有8 cm大小混杂性回声,有明显的包膜,子宫内膜线正常,考虑宫颈下段活动性出血,宫颈妊娠破裂,予以行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双侧宫颈膀胱交界处方约0.5 cm,距宫颈外缘1 cm处纵行缝合宫颈前后唇,继之行缝合处稍上方再分别缝合,纱条填塞宫颈管,术后转入监护室,阴道流血少,血色素上升明显,予以抗感染、止血、输血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后复查B超宫颈管内4.1 cm×3.0 cm的混杂性回声,局部与宫颈肌层分界不清,考虑宫颈妊娠。予以MTX 20 mg肌注行化学治疗,以杀死滋养细胞共5 d,后复查血hCG逐渐下降至132.5 mIU/ml,术后予以精心治疗,护理,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病情恢复良好,住院10 d,患者要求签字出院,嘱院外定期门诊复查。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及急救配合

患者入院后因阴道持续性流血伴有大血块,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出冷汗,遵医嘱立即用16~18号粗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保证各种药物及时的使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快速补充血容量,准确快速执行医嘱,同时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抢救处理,如交叉配血、备血、血常规、急诊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血标本的抽取,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予以氧气吸入,留置尿管,正确估计阴道流血量、性质、颜色并记录,记录24 h出入量,及时更换潮湿的一次性成人尿垫及卫生垫,以保持会的清洁。

2.2 术前的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因突发大出血,担心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思想压力较大,家属表现出极度紧张、焦虑和恐惧,护士应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计划以及观察阴道流血的重要性,时刻给予人文关怀,清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戒备的心理,使患者和家属有安全感。

2.3 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术后返回监护室,护士向手术医师及麻醉师详细了解手术过程和麻醉情况及术中阴道流血量,术后予以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要注意血压的变化,每15~30 min监测1次,血压波动98~104/57~62 mm Hg,呼吸18~20次/min,心率90~108次/min,血氧饱和度98%~99%,并予以氧气吸入,2~4 L/min,患者术后24 h内生命体征平稳,从监护室返回普通病房。

篇3

结果:4例患者行经腹腔引流后,于7~9d引流管无胆汁流出,且拔管后未发生再次胆漏;20例患者行再次腹腔镜探查,并放置腹腔引流管;8例患者行开腹探查,留置支撑管引流,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而均得以治愈。

结论:LC术后需重点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体征,以做到早期发现胆漏,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干预,以此改善临床预后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5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72-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普外科临床常用术式之一,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术中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因患者个人差异,或手术操作不当,可易引起胆漏等并发症,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往往影响预后质量,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1]。为此,本文将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加强临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8.5±2.3)岁;所有患者均为为首次行LC术,且术前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证,其中胆囊结石伴胆囊急性炎症1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0例,胆囊结石伴萎缩性胆囊炎4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体征、引流胆汁总量及B超检查确诊,B超检查可见腹腔及肝下间隙积液;临床体征表现为术后不同程度发热、腹痛、黄疸、腹膜炎体征,且经腹穿抽出胆汁;术毕当日及术后第1d引流胆汁总量≥100ml,其中24h内引流胆汁100~400ml者8例,400~800ml者24例;胆总管漏15例,肝总管漏3例,迷走胆管漏2例,胆囊管漏8例,胆囊床漏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腹部体征观察。由于LC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无明显腹部异常体征,因而LC术后需严密观察腹部有无剧烈疼痛、腹胀、肌紧张、反跳痛等异常体征,若有上述体征,且患者的生命体征较平稳,则需警惕胆漏发生,需及时上报医生,必要时经BUS扫描确诊,与此同时,待患者全麻清醒后,主动询问患者腹部有无异常体征,并倾听患者主诉。一旦出现腹膜炎体征,应首先考虑胆漏的可能,另外,部分患者因个人体质差异,未发生明显腹部异常体征,因而需要在观察腹部异常体征时,需全面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其他体征。如本文研究中,有1例出现反复腹泻,经止泻药治疗仍未改善,考虑为因胆漏引起少量胆汁刺激肠道而引起的腹泻,经BU检查确诊;另有1例无明显腹痛,但腹胀明显,且术后未排气,经灌肠治疗仍未缓解腹胀,考虑为胆漏而行BUS检查可见腹腔内有积液而确诊。

1.2.2 生命体征监测。术毕,加强对患者脉搏、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并加强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若出现恶心、呕吐、低热、继发感染、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异常改变,需考虑为胆漏,应及时BUS检查确诊。

1.2.3 腹腔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部分患者因胆囊炎症较重或腹腔粘连等因素而于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因腹腔引流管可引出炎性渗出液,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及性状,以准确诊断有无胆漏,若引流管内有胆汁样液体,24h内引流量≥100ml,则需考虑有胆漏发生;与此同时,做好引流管标记,并定期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逆流,定期更换引流袋及敷料,若术后24h内,患者主诉右上腹局部有腹膜炎体征,且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则考虑为引流管堵塞,可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管腔。若术后24h引流量在30~50ml之间,且引流液呈棕红色,与血性液相混,常与LC术后正常带有血性引流液相似,而被忽视,但实验室检测引流液,其胆红素明显升高,则可提示有胆漏发生。拔管时,需观察引流管内无胆汁后方可拔除,且拔管后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有无异常改变,若仍有胆漏,则需重新置管引流。

1.2.4 胆漏后持续负压引流的护理。若临床确诊为胆漏,需立即遵医嘱给予负压吸引装置,加强有效引流,预防胆汁对腹膜的持续性刺激,以此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在胆漏负压引流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有无异常改变,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24h内引流量有无异常变化,并根据引流量适当调整负压,负压引流需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待腹部异常体征明显改善,且经BUS检查无腹腔积液,待形成引流管周围瘘道后,方可停用负压引流而改为普通腹腔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治疗,

1.2.5 创口护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手术创口有无出血、渗出液,并观察记录渗出液的色、量,同时,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1.2.6 心理护理。患者经LC术式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后,常深感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但若合并胆漏,往往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对LC手术治疗失望的情绪,而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的心理,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同时部分患者因腹腔安置引流管而产生疼痛不适,常想拔出引流管。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胆漏发生的病因,并肯定LC的疗效,以此消除患者的心中的疑虑,减轻心理负担,以此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时,向患者讲解留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叮嘱患者切不可因疼痛不适而自行拔管,护理人员可在心理安抚下,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以此减轻患者的疼痛及心理焦虑。

2 结果

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经腹腔引流后,胆汁由第一天180ml逐渐减少,未发生腹膜炎体征,于7~9d引流管无胆汁流出,且拔管后未发生再次胆漏;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患者行再次腹腔镜探查,并放置持续负压引流,8例患者行开腹探查并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留置支撑管引流,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而均得以治愈。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肝胆外科疾病的深入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逐渐成为肝胆外科临床常用术式之一,较常规开腹手术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等优势,与此同时,伴随LC术后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其中胆漏是LC术后常见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发现,常影响预后质量,为此加强LC术后病情观察,及早发现胆漏,早期腹腔引流,不但是临床积极处理胆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2]。

篇4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 手术 护理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为化学感受器肿瘤。化学感受器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通过对血液中PO2、PCO2和pH值变化的感应,对调节人体的血压、呼吸和血管阻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发病率较高,认为是长期慢性缺氧刺激了颈动脉体的不断代偿增生,进而导致了颈动脉体瘤的发生。颈动脉体瘤既来源于颈动脉体。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观察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有无烦躁不安、焦虑的心理。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解释,稳定病人情绪,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现肿块的时间、部位、开始时的大小及生长速度,局部有无疼痛,有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伸舌时舌尖有无向患侧移位,观察病人有无晕厥,耳鸣,视物模糊等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并详细记录。

3.术前准备 因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手术中常常需阻断颈总动脉,为了促使患侧脑的侧支循环建立,术前常规做Matas训练。余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或颈丛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 血管移植后去枕平卧,头部勿旋转至患侧,以免颈部移植血管扭曲,有利于增加脑部供血。

3.病情观察 心电监护,持续吸氧,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意识及肢体运动情况,了解有无脑细胞损伤及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高热者给予降温处理,以降低脑代谢。观察呼吸发音及吞咽情况,判断有无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等损伤。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4.药物护理 术后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若行血管移植,还需抗凝治疗6周左右,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5.引流管护理 术后颈动脉切口处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负压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神经损伤:由于术中过度牵拉血管鞘及周围组织,容易损伤喉返神经、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病人可出现呛咳、声音嘶哑、伸舌偏斜等症状。一般单侧神经损伤后,术后3~6个月经对侧代偿,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床边常规备气管切开盘。了解病人的发音及吞咽情况,判断有无声音嘶哑或者声调降低、误咽呛咳等表现。及时发现切口敷料潮湿情况,并予以更换。

(2)脑细胞损伤:是严重的并发症。多数由于术中阻断颈内动脉血流时间过长而引起脑细胞缺氧所致。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意识的变化,若病人持续昏迷不醒,肢体运动障碍则提示脑细胞损害严重,应遵医嘱给予脱水治疗20%甘露醇250ml,呋塞米20~60mg每4~6小时交替使用,同时给予冰帽、降温、血管扩张药物和脑细胞营养药物综合措施,有条件应行高压氧治疗。

(3)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术中阻断颈动脉使脑血管血流减慢,脑血管痉挛易致脑血管继发血栓形成。病人可发生昏迷、偏瘫甚至瘫痪,也是术后致死的主要原因。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观察病人的意识的改变,以及肢体运动情况,遵医嘱正确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 肝破裂;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80-02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生命器官之一,它本身质地脆弱,血供丰富,因此,肝破裂的患者,病情重而变化迅速,并发症亦较多,死亡率较高(14%~20%)[1]。我科2004年1月~2008 年12月共收治了30例肝破裂患者。通过制订肝破裂的护理程序,并采取一系列预见性的护理错施,有效地防止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0岁,平均30岁,临床特点起病急,为外伤性腹痛,以腹腔内出血症状为主,患者意识淡漠、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移动性浊音、腹膜刺激征等。入院后立即行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并积极完成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肝叶切除术10例,肝修补术20例。

1.2术前护理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以利于呼吸及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搬动时取右侧卧位,借助内脏压迫起暂时的止血作用[1]。若有多发性骨折,搬动时应慎重。

1.2.2 抗休克 目的是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采用液体抗休克疗法应遵循早期、足量、快速、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尽量选择中心静脉穿刺,测量中心静脉压。确保补液的顺利进行。

1.2.3 对重要脏器功能的支持 防止因休克引起ARDS、ARF、DIC等并发症发生,术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常规供氧并观察有无低氧症状及牙龈出血情况,及时记录生命体征、每小时尿量,监测肾功能及中心静脉压。

1.2.4 动态观察 本组30例肝破裂患者中,4例入院时血压在正常范围,患者末梢循环及肢端温度也尚可,属于肝破裂的早期或间歇期,这类患者,我们始终监测生命体征,随着出血量增加,均出现阳性结果。因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者意识、面色、末梢循环、肢端温度、尿量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为抢救患者提供依据。

1.2.5术前准备 ①紧急联系行床边腹部B超、心电图及X线胸片检查。②遵医嘱完成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如血液分析、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交叉配血试验、HIV、梅毒、甲乙丙肝、尿常规等。③做普鲁卡因,青霉素过敏试验。立即给予胃肠减压,吸氧、留置尿管,观察尿量。④开放性损伤患者应在24 h内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1.2.6心理护理 患者遭受身体伤残,面临死亡威胁,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应注意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安慰,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较大,对手术能否成功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因此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方法、优点、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并介绍成功病例,减轻患者的疑虑,增强对手术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1.3术后护理

1.3.1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出血。术后患者入监护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中心静脉压,持续心电监护,常规低流量吸氧;麻醉未清醒时应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预防误吸,保暖,确保输液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血压平稳后取低半卧位,床头抬高30°[2],并做好生活护理。

1.3.2 管道的护理 保持各引流管引流通畅,固定稳妥,做好标记,观察并记录引流液色泽、性质、量,防止受压、弯曲、打折、脱出;注意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肝切除部位放置负压引流装置,要确保引流有效。

1.3.3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严密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切口外敷料情况,如有大量渗液的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渗液多时及时更换,保持外敷料干燥,并遵医嘱继续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4 注意体温和疼痛的护理 如果体温达38.5℃以上时,一般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采取药物降温,患者出现大汗时,及时更换衣服及床单。患者因疼痛而害怕咳嗽,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地咳嗽,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切口疼痛者根据疼痛程度遵医嘱使用镇痛剂,镇痛期间注意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的变化并保持环境安静。

1.3.5饮食及活动 术后禁饮食,术后3~5 d肠功能恢复后,可进食低脂肪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汁饮食,并逐渐改为半流食、普通饮食。肝脏手术后不宜过早下床活动,尤其是肝叶切除术后过早活动易致肝断面出血。术后24 h指导患者在病床上适量活动,可预防肠梗阻的发生。病情稳定后,术后5~7 d可下床活动。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因肝破裂患者往往起病急,出血量大,易出现失血性休克,而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预见性护理,对保证其疗效有重要的意义。本组经过围术期细致完善的治疗护理,积极地抗休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预见性的护理是保证该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102.

[2]安菊凤.肝脏破裂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581.

[3]赵希转.舒适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06-107.

[4]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篇6

【关键词】 超声引导;囊肿;穿刺;术中护理;体会

目前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肝肾囊肿是临床医生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患者治疗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手术治疗,填补了肝肾囊肿微创治疗的空白。加强术中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可以防止术中不良反应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同时还可以连续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2007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采用超声引导下对肝肾囊肿患者进行穿刺治疗,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术中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脏囊肿116例,男63例,女53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2岁;肾脏囊肿238例,男125例,女113例;年龄17~7岁,平均年龄58岁。354例患者穿刺治疗前均行彩超检查确诊,囊肿大小约3.3cm×4.1cm~4.0cm×9.2cm。

1.2 方法 嘱患者取合适卧位,采用超声仪扫查肝、肾脏以确定穿刺囊肿的位置及与周边组织的境界关系,消毒局部皮肤,铺盖无菌巾。换用消毒好的穿刺探头,在超声引导下将(18~19G)PTC针刺入囊肿预定的位置[1],拔出针芯,抽尽囊液后,向囊肿内注入适量的消痔灵注射液硬化5min后抽出,再次注入适量的消痔灵注射液留置[2],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

2 护理

2.1 术前评估 术前调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各项检查、化验是否完善,检查患者术野皮肤的完整性,询问并嘱咐患者排二便,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并作记录。与患者及其家属谈话,并向他(她)们介绍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穿刺治疗的安全性及重要性,使其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配合医师完成治疗。

2.2 术中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和面色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在生命体征观察单上,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2.2.2 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的变化 当穿刺针刺入脏器的囊肿内,少数患者会出现不敢呼吸或憋气现象,此时护士应一旁指导患者调整呼吸频率、深度(缓慢呼吸),并嘱咐患者不要说话、咳嗽、打喷嚏,避免穿刺针误伤周围神经组织和脏器。

2.2.3 疼痛和局部肿胀的护理 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疼痛、肿胀感,一般患者的疼痛感比较轻微均可耐受,无需特殊处理。对不能耐受的患者应了解疼痛发生的时间、范围及性质,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2.2.4 吸氧护理 持续低流量(2L/min)鼻球给氧,给氧前先试管道是否通畅,观察患者两侧鼻孔,选择合适的鼻孔塞入鼻球并用胶布固定,给氧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

2.2.5 局部皮肤护理 术程中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颜色,有无红、肿及出血情况发生,防止因操作不当误划伤局部皮肤或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术毕穿刺创口覆盖无菌敷料。告诉患者术日不可洗澡,如果局部有瘙痒感,应通知医生,切不可用手抓挠,防止穿刺点感染。

2.2.6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主诉,安慰、关怀病人,适当的向患者讲述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治疗的方法、护理措施的意义,告诉患者不要紧张、放松情绪,避免局部血管过度收缩或扩张。使他(她)们很好的配合医护工作,完成治疗。术毕嘱患者取舒适卧位,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30min后,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无明显不适主诉,遂由经治医师用轮椅或平车推回病房[3]。

3 结果及护理体会

(1)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穿刺治疗是一种既安全简便,又收费合理的治疗方法,且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容易接受,为临床医生开辟了肝肾囊肿微创治疗法的新途径。(2)本组354例患者通过跟踪随访(3个月、6个月~1年),治疗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3)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穿刺治疗改变了传统的外科单一手术法,加强术中护理可以实时不间断的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处理,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4)加强术中护理可以为患者住院期间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增进护患关系,促进健康,缩短了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麻烦,满足了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5)肝肾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病,随着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超声的发展[4],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的微创治疗已被临床医生首肯。同时加强术中护理可以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推进不同疾病治疗领域中护理服务更快更好、更深入的发展。(6)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查(3个月、6个月~1年),观察治疗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先存,左鲁生,田瑞霞,等.超声引导下注射消痔灵治疗肝肾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 (12):24-26.

2 朱先存,左鲁生,李艳梅,等.改良法注射消痔灵治疗脏器大囊肿的临床研究.实用全科医学,2007,1(5):40-41.

篇7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瘘;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营养支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肠瘘是术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5~7d。肠瘘治疗较难,病程较长。一般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营养支持,利用生长抑素,抑制胃肠液的分泌,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是治疗的关键,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0例,术后并发肠瘘15例,痊愈1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39~66岁,胰头癌51例,十二指肠癌10例,壶腹部癌9例。全部病例均病理组织学确诊,术后并发肠瘘15例,经过积极治疗,10例痊愈出院。

1.2 病情观察 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瘘时,病情严重,肠瘘愈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治疗过程中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由于体液及营养成分丢失过多,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的性质,并按病情予以精心护理。

1.2.1 腹部体征的观察 因大量胃肠液、食物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可引起腹膜刺激征: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或草绿色液体。应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倾听患者的主诉,应尽早发现和诊断肠瘘。

1.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肠瘘发生后,由于炎性反应刺激,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升高。大量胃肠液漏入腹腔、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体温的变化并记录,注意有无感染、休克、低蛋白血症、酸中毒等。

1.2.3 引流管的观察 肠瘘发生后,腹腔引流管引出黄色或草绿色肠液,引流管周围敷料可有黄色渗出,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观察切口敷料是否有渗出及渗出物的颜色、性质并记录。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肠瘘患者病程长,长期卧床,引流管较多,营养状况较差,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衣服清洁干燥,勤换药,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做好全身皮肤清洁与护理,预防口腔感染、褥疮、坠积性肺炎。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心理护理 因肠瘘愈合时间较长,治疗护理过程较复杂,患者情绪戒躁甚至悲观消极,对治疗丧失信心。护理过程中应做到耐心、细心、关心、爱心。详细介绍各种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予以心理指导,另外,各种操作做到轻、稳、准,减少不良刺激。

2.3 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的护理 15例肠瘘患者均采用黎式滴注式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双套管引流管,并发肠瘘时,在无菌操作下连接负压冲洗装置,内套管接副压吸引器,外套管接冲洗装置,内外套管分叉处用无菌敷料包裹,妥善固定,每日换药,引流管长短适宜,反止滑脱。调节负压,一般0.02~0.04 kPa,若压力过小,无吸引效果,负压过大会损伤组织及易在局部形成真空,冲洗液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24万U,每日冲洗量2500 ml左右,冲洗速度根据引流液的性质、浓度调节,重洗过程中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防止血凝块、组织碎屑堵塞内套管,并注意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

2.4 营养支持 患者并发肠瘘时应禁食,由于肠瘘病程长,机体丢失营养较多,可使用肠内营养:能全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规留置空肠造瘘营养管,试用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少量经营养管缓慢滴入,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可用0.75%能全力500 ml缓慢滴注,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主诉。逐渐增加剂量、浓度、速度。如患者有腹痛、腹泻不适,应减慢速度或暂停使用,冬天注意营养液的温化,以减少不良反应,保持营养管的通畅,每日滴注完用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防止堵塞。另外,可静脉滴注营养药物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低蛋白血症。

篇8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瘘的症状观察与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方法总结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科行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瘘的观察与护理。结果通过积极治疗有效引流,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营养支持,及精心护理,10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仔细的临床观察以防多器官功能衰竭,加强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尤其是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是护理的关键。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肠瘘是术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5~7d。肠瘘治疗较难,病程较长。一般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营养支持,利用生长抑素,抑制胃肠液的分泌,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是治疗的关键,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0例,术后并发肠瘘15例,痊愈1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39~66岁,胰头癌51例,十二指肠癌10例,壶腹部癌9例。全部病例均病理组织学确诊,术后并发肠瘘15例,经过积极治疗,10例痊愈出院。

1.2病情观察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瘘时,病情严重,肠瘘愈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治疗过程中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由于体液及营养成分丢失过多,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的性质,并按病情予以精心护理。

1.2.1腹部体征的观察因大量胃肠液、食物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可引起腹膜刺激征: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或草绿色液体。应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倾听患者的主诉,应尽早发现和诊断肠瘘。

1.2.2生命体征的观察肠瘘发生后,由于炎性反应刺激,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升高。大量胃肠液漏入腹腔、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体温的变化并记录,注意有无感染、休克、低蛋白血症、酸中毒等。

1.2.3引流管的观察肠瘘发生后,腹腔引流管引出黄色或草绿色肠液,引流管周围敷料可有黄色渗出,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观察切口敷料是否有渗出及渗出物的颜色、性质并记录。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肠瘘患者病程长,长期卧床,引流管较多,营养状况较差,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衣服清洁干燥,勤换药,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做好全身皮肤清洁与护理,预防口腔感染、褥疮、坠积性肺炎。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2心理护理因肠瘘愈合时间较长,治疗护理过程较复杂,患者情绪戒躁甚至悲观消极,对治疗丧失信心。护理过程中应做到耐心、细心、关心、爱心。详细介绍各种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予以心理指导,另外,各种操作做到轻、稳、准,减少不良刺激。

2.3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的护理15例肠瘘患者均采用黎式滴注式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双套管引流管,并发肠瘘时,在无菌操作下连接负压冲洗装置,内套管接副压吸引器,外套管接冲洗装置,内外套管分叉处用无菌敷料包裹,妥善固定,每日换药,引流管长短适宜,反止滑脱。调节负压,一般0.02~0.04kPa,若压力过小,无吸引效果,负压过大会损伤组织及易在局部形成真空,冲洗液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24万U,每日冲洗量2500ml左右,冲洗速度根据引流液的性质、浓度调节,重洗过程中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防止血凝块、组织碎屑堵塞内套管,并注意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

2.4营养支持患者并发肠瘘时应禁食,由于肠瘘病程长,机体丢失营养较多,可使用肠内营养:能全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规留置空肠造瘘营养管,试用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少量经营养管缓慢滴入,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可用0.75%能全力500ml缓慢滴注,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主诉。逐渐增加剂量、浓度、速度。如患者有腹痛、腹泻不适,应减慢速度或暂停使用,冬天注意营养液的温化,以减少不良反应,保持营养管的通畅,每日滴注完用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防止堵塞。另外,可静脉滴注营养药物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低蛋白血症。

篇9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整体护理干预

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非常多, 多数是由于脊髓的表面血管出现破裂所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类疾病, 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出腰酸背痛、意识不清楚、呕吐以及头痛等症状。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 都会对患者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甚至严重的会危及生命[1]。对于该类患者, 医务人员应该尽快给予治疗和护理, 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生活质量。本次实验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0月来本院接受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78例患者, 分别给与不同的护理方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0月来本院接受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78例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与对照组(36例)。其中实验组男21例, 女21例, 年龄26~71岁;对照组男17例, 女19例, 年龄21~ 66岁。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前, 均表现出意识不清楚、呕吐等现象, 且均已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临床观察, 并给予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密切监测 密切监护生命体征, 确保平稳, 同时还需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监测。

1. 2. 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会出现较强的负面情绪, 对治疗非常不利,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安慰患者, 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 2. 3 给氧护理 一般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病情都较为严重, 脑组织受到压迫会出现呼吸不稳定现象, 为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需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血氧情况, 及时进行给氧治疗。

1. 2. 4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饮食进行干预调整。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些能量较高的食物, 使患者的体力与抵抗力得到快速的增强。

1. 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呼吸正常, 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生命体征稳定。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呼吸恢复, 各项身体指标有所恢复, 生命体征稳定。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呼吸无恢复, 各项身体指标无恢复, 生命体征不稳定。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后, 两组患者均得到了改善, 在有效率方面, 实验组总有效率92.9%明显优于对照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类疾病, 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出腰酸背痛、意识不清楚、呕吐以及头痛等症状[2]。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 都会对患者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对于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 医务人员应该尽快给予治疗和护理, 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生活质量[3]。在本次实验中,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时刻的观察监测, 同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大减少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了改善的作用, 故整体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来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艳萍.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观察及护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71(33):56-57.

[2] 李哲,姬燕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41(19):44-45.

篇10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手术前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52-02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常表现剧烈腹痛、黑便、便血等症,临床常给予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顺利开展手术,及促进患者早期康复[1]。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38.6±2.3)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和胃镜检查确诊,其中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复合溃疡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护理 患者入院后,采取头足抬高20°,以保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供血,预防器官缺氧,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腔呕吐物及分泌物,避免误吸造成窒息。

1.2.1.2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脉搏、心率、瞳孔、神志等,若患者主诉头晕、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暴躁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休克迹象,若有休克表征应及早发现判断,通知并协助医生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病情恶化。

1.2.1.3 出血量观察 严密观察并测量患者出血量,若出血量>5ml时,大便试验检查呈阳性;>60ml者有大便呈黑色;>300ml者有黑便或呕血症状;500-1000ml者表现脉搏加快、心悸等循环代偿症状;>1000ml者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

1.2.1.4 实验室监测 加强患者实验室监测护理,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电解质等,其中监测血红蛋白浓度,可判断出血程度,一般早期出血,血红蛋白浓度无明显改善,待后期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开始下降,因此需持续性动态监测。

1.2.1.5 心理护理 患者因见呕血、黑便往往产生恐惧、紧张等负性心理,同时也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担心。为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并通过简单易懂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并让其认识到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此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消除恐惧不安心理,并讲解手术配合要点,争取患者的配合。

1.2.1.6 术前其他准备 为患者采血配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输血输液,并做好备皮、置胃管和尿管等,为及早开展手术治疗做好前提准备。

1.2.2 术后护理

1.2.2.1 护理 待患者术毕送至病房后,及时了解麻醉剂手术方式,并妥善固定引流管、氧气管、输液管等管道,对全麻患者去枕保持患者平卧6h,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舌下坠,待血压平稳后方可指导患者取半卧位,以利于减轻切口张力,促进呼吸通畅,预防膈下脓肿。

1.2.2.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隔30min监测一次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若出血量较多或术前有休克的患者,应每隔15min测量一次,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每1h监测一次。监测期间,预防静脉通道弯折、脱落,及早恢复血容量,并详细记录24h出入量。监测体温时,一般在37-38.5℃,无腹部症状,可给予物理降温。

1.2.2.3 胃肠减压护理 ①严密观察胃管24h引流的色、质、量,术后多为陈旧性血液,待术后24h后转为草绿色胃液;②持续胃肠减压,促进减少胃内积气、积液,促进吻合口吻合,降低腹胀、吻合口梗阻并发症发生;③预防胃管堵塞,若堵塞查明原因,并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冲洗,疏通胃管管道。

1.2.2.4 饮食护理 术后早期给予静脉补液,待术后72h胃肠恢复蠕动后,给予少量饮水,待无不良反应后,给予牛奶、蛋汤等流食,每次100ml,4-8次/d,并减少输液量。待给流食无呕吐、腹胀后,逐渐过渡到米粥、面条等半流食,2-3周后无异常,可给予易消化的普食,切忌生冷刺激饮食。

2 结 果

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经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前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治愈27例(96.43%),死亡1例(3.57%),死因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3例,分别为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梗阻1例。

3 讨 论

对于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控制溃疡出血,为进一步提高手术预后质量,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监测,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之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手术治疗;术后在加强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的同时,应做好胃肠减压、饮食指导,积极预防并发症,以此提高手术治疗质量[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愈27例(96.43%),死亡1例(3.57%),术后并发症3例,占11.11%。结果提示,加强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手术前后护理,有助于手术顺利开展,保障手术预后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