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如何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如何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

篇1

1 研究意义

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科学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从而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的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更好的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利于解决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所需的问题;有利于高校之间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更便捷地交流;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进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理论以及实践体系。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社会的发展变迁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同时造成学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呈现出多样性。经济原因、环境因素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形成、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调查发现,7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由于经济困难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23.6%的学生认为经济困难牵扯了他们大部分精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业[1]。同时,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只能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很少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还有少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在看到巨大的贫富差距后,产生了“仇富”心理,认为社会“不公”,对现行制度不满[2]。面对经济的窘困和生活的压力,每个学生的态度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时,都想“天将降大任于我也”,鼓励自己战胜困难。但是,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无法面对经济困难,懒惰、自卑、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悲观厌世情绪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3 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特别是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在此《意见》指导下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至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两奖一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显然,如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扶贫助学政策,真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读期间解除经济困难,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多年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准确、翔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证。若能建立既包括生源地认定信息系统,又包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系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高校与生源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及时、有效地加强沟通,准确、充分地交换信息,取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及学生第一手资料,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供真实可靠、及时有效的信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够切实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认定、跟踪、管理及资助等相应工作,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更好开展。

3.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资助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全方位地、动态地、时时地了解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同时引入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分析的认定模型,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民主认定、消费情况、所受到过的资助等情况转化为客观性量化数据,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计算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清楚明了地看出学生们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排名,从而我们可以把最大额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排名高、最困难的学生,把中等额度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排名中游、较为困难的学生,且不会出现把国家、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程度排名最低、甚至不困难学生的情况。同时,当只有一份资助(如社会团体或者个人设立的助学金只资助一名学生),但受资助备选人有两人以上且来自不同院系、经济困难程度较为相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计算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排名来将此资助给予备选中排名最靠前、最为困难的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把最相应的资助给予最需要被资助学生的工作目标。

3.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的特殊原因,如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导致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欠缺等,表现了来的综合素质相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差,如按照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既不利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然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时时对学生的各项信息进行数据库的动态管理,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考核和发展,重视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提升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重视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与国家、社会要求相一致,与素质教育精神相吻合,并以此推动学校的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教育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能大大提高提升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各项工作的实施时间不一致性(如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贷款工作、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实施时间均不相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的动态性、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流程复杂性以及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和学生变化的流动性,导致了在日程管理工作的琐碎、繁杂、工作缺乏效率性及系统性。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恰恰将日常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由办公自动化提升为到信息网络化。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管理和修改工作,可以直接通过系统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发放、勤工助学、学生社团活动等各项工作,并能方便快捷的通过系统进行各项数据的查询、统计、汇总制图及导出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登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很方便的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家教、学生社团活动的申请和信息查询、修改,从而免去了繁琐而又大量纸张的事务性工作,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篇2

关键词:贫困生 认定标准 助人自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84-01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传统思想下的农村家庭,这也随之引发了较大范围的贫困生问题。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近些年,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除此之外基金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高校设立了金额不等的奖助学金,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高校作为各类助学金评定的落实者,在保证助学金合理分配和发挥助人自助效果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民镇部门工作不实,家庭调查信息不准确

每年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开展时间为9月至10月,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也就是入学初期。按照要求,学生本人需提交由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镇部门核实、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相关证明材料。由于入学时间较短,班级同学和评定领导小组成员对提交申请学生了解程度有限,所以提交材料为最直接根本的评定依据,所以存在信息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等现象,导致一部分实际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进入贫困库。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存在“踢皮球”现象,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不知道具体应该在哪些部门进行办理,因此没有申请材料,无法顺利进入贫困库。

2.认定标准不实际,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要求,高校资助领导小组应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或专业)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标准常年没有更新,生活费标准不符合当前经济水平,因此在评定时,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评定结果受评定领导小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其中申请者本人学习生活中表现、与师生之间关系、评审小组对申请人了解程度都会影响评定结果,很难保证评定工作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3.贫困生数量大,育人工作压力大

就我校而言,目前家庭经济特困生比例约为10%,贫困生35%,占学生总数的45%。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落后的地区和家庭,英语计算机水平、知识视野、社会经验、生活质量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客观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内心孤独、自卑心强、耐挫力差和接受能力弱等特点,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力提高缓慢,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悲观,缺乏自信心。也有部分学生在长时间接受国家、社会或者爱心人士的资助后,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依赖思想,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养成了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奖学金,也不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慢慢地失去通过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消极地等待外界给予的资助,缺乏积极主动向上的动力。学校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也缺乏形式新颖、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活动,无法真正吸引学生,因此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

二、高校如何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1.公平公正的困难认定体系

公平公正的困难认定体系是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关系着校园的稳定和有序。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是困难学生进入贫困库的主要依据,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规范工作流程,认真核实家庭经济情况,对真正符合要求的学生出具证明。同时学校资助中心应根据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结合在校生人均消费水平,确定认定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在学生本人申请、评议小组讨论确定、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学校审定的过程中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的贫困生档案

贫困生档案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细致的工程。将学生入学前资料如高考成绩、兴趣特长等和心理普查结果、校园卡消费相结合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有利于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和服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把资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档案信息的不断更新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心理变化,提高资助“精准度”使其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3.助人自助的育人服务模式

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以科学理念为先导,要树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不能仅停留于经济资助,更应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引导学生真正独立、自信的学习与生活。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座谈会、知名企业家报告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联系企业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4.自主自发的学生组织

学生爱心组织应由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学生发起成立,统一组织公益宣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奖受助学生为主体,广泛吸纳其他学生。学生爱心组织的建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平台,通过有组织、有制度、有平台的设计教育引导获奖受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奉献。同时还可以提升受助学生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公平公正的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创新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篇3

一、民族高校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开创民族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具体体现。

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据2011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统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220余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6%,高于全国平均数。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地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团结稳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青海省的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和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民族高校要敢于挑重担,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长期有效地抓下去。

二、吃透“两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要吃透“上头”的精神。所谓“上头”精神,就是指中央及地方的各种文件、会议精神、政策规定和重要领导讲话。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和形势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国家关于西部高校、关于民族地区、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系列政策的传达、贯彻和落实。精神吃不透,落实就会打折扣,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除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规定的国家奖、助、贷等系列政策之外,青海民族大学还制定了《青海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意见》、《青海民族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评定发放实施办法》、《青海民族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建档工作暂行办法》、《青海民族大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办法》、《青海民族大学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试行)》等,并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奖学金和资助金,设立了“青海中航奖学金”、 “建行成才计划奖助学金”、等二十多项奖、助学金,了解和掌握这些,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

其次,要摸清“下头”的情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熟悉工作对象,了解工作对象的性质、情况及特点,否则就会导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我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本专科学生790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2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又依据民族、生源地、困难程度等内容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同时,还经常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群体特点、动态变化、工作效果等,及时调整策略,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三、虚功实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排忧解难

(一)加强信心教育,全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由于经济贫困导致的自卑感,是困扰和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生活、专心学习的最大障碍。若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极易引发“心理特困”或者“二度贫困”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他们的自卑感应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题。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内向,若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使他们性格扭曲,不能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把重视知识教育,完善学生素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围绕民族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健康心态,树立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加强技能培训和能力开发,全力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经济问题和生活问题。若空对空地谈思想、谈问题,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开发,帮助学生通过自立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教育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坚强生活、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并把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勤工助学活动,设立了宿舍协管员、办公室助理、保洁员等岗位,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上岗,每个月学校给予勤工助学的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积极与中介机构联系帮助学生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活动。

(三)加强典型教育,全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要从民族学生的实际入手,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对在他们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宣传和表彰,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通过积极宣传,形成“人人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把思想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同时,也要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点成线,带动一片。在处理“虚”、“实”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真正把“虚功”做到实处,在实践中体现“虚功”的深厚功底。

篇4

一、我国普通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它标志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确立,具有里程碑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呈现出“三多一少”的良性发展势头。

(一)资助项目逐年增多

从2006年至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资助种类在原有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逐步增加了绿色通道、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新生入学资助项目、校内资助、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就业补贴等。资助项目呈现出资助领域越来越广,资助内容越来越丰富。

(二)认定受助人数逐年增加

与政策颁布前的2006年相比,普通高校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由2006年的1530.27万人次增长至2014年的4064.25万人次,受助人数增长2.66倍。

(三)认定受助金额逐年增加

与政策颁布前的2006年相比,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金额,由2006年的167.29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716.86亿元,资助金额平均每年增长17.55%。

(四)因贫失学情况逐年减少

从目前国家对入学绿色通道、开展生源地贷款、高校助学贷款的落实情况来看,因缴不起学费而失学为低概率事件,我们以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对一所地方大学的学生退学情况进行的原因跟踪分析为例。三年间该校共退学445名学生,其中由于触犯学校规章制度76人、个人原因65人、学习困难51、厌学39人、提前参加工作40人、身体原因26人、不适应大学生活18人、专业问题14人、家庭原因10人、参军9人。因家庭原因退学的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2.2%,且上述2.2%退学学生的退学原因不是因为学费问题,而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其它心理问题导致退学。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从微观角度和政策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呈需解决,如: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标准不统一,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资助后期监管不到位等。

二、高校资助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体系与其它资助体系缺少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资助体系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信息操作平台,但不同层级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渠道,致使信息流通不畅通,间接增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成本,不利于资助工作的精确开展。以受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为例,高校资助管理机构因缺乏学生入学前的资助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掌握情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而失助。

(二)高校资助认定管理办法过于笼统

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管理办法为由学生本人提交申请,经过班级民主评议、学校评定确定资助对象。本人提交申请内容为《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各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上述管理办法虽简述了认定的整个流程,但部分规定过于陈旧,未及时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如:学生提交申请时应同时提供哪些佐证材料,在此方面高校有无权力清单,如何确保认定工作的公平与合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是否应配套相应的培训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等。

(三)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宣传教育对象过于局限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宣传教育对象为有受助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它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未受到足够重视。此种情况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得不到有效宣传,使宣传成效大打折扣;二是,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国家资助政策认知的缺失,增加了他们作为非利益攸关方参与困难认定的盲目性,无法保证认定结果公平合理;三是,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国家资助政策认知的缺失,不利于校园内高效监督体系的形成,不利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开展。

(四)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认定模式利弊共存

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有三种主要形式,它们分别是:指定、举荐和选举。三种形式各有利弊,“指定”即由辅导员或认定小组结合学生申请指定相关人选,这种做法省时省力,在老师指导下有利于决策,缺点在于个人的主观感觉会对认定对象产生不利影响;“举荐”即由辅导员或认定小组将名额平均分配给若干小集体(一般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由小集体决定具体人选,这种做法有利于参考学生日常消费,缺点在于绝对平均的名额分配政策不利于认定所有需要认定的学生;“选举”是指通过投票决定人选,优点在于操作方式简单易行,学生认可度高,缺点在于忽略了少数认定人群的特殊性。

(五)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资助后期存在监管漏洞

目前,高校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监督重点放在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上。资助后期监管的缺失使部分受助学生获得资助资金后,不是将受助资金用在改善基本生活与学习条件上,而是用于娱乐消费,购置奢侈品,甚至烟酒消费。上述将资助资金挪作它用,不仅背离了国家实施资助政策的初衷,而且对后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产生有害影响,不利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完善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政策研究

(一)整合资助认定工作先进经验,做好顶层设计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制度已经日趋健全,但不排除在部分高校存在集体或个人侵占受助资金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上级层面整合资助认定工作先进经验,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地域特点,整合域内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好的经验与做法,寻求共性,设计共性中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转化国家层面或地区层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实现制度的自动更新,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与时俱进,提高资助认定工作的实效性。

(二)分类宣传普及资助认定政策

高校应坚持以分类宣传为导向,宣传内容要有侧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可以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受助学生家长做好分类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侧重点在如何申请、使用资助资金,如何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宣传目的是通过了解国家政策和资助程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受助心态,感恩国家、回馈社会。二是,对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侧重点在国家发放资助资金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使学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让学生明白合理申请、发放、使用资助资金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学生要自觉维护受助学生的切身利益,积极监督受助资金的落实与消费情况,培养舆论监督氛围。三是,对受助学生家长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侧重点在告知受助学生家长学生在校期间受助信息以及受助资金用途;宣传目的在于通过宣传让受助学生家长感受国家资助政策,分享资助过程,参与到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和受助资金的管理。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的关键。定性分析衡量的是学生能否受到资助。实践证明,早期的以是否能交清学费作为资助的重要依据,存在道德风险的,容易造成资助资金的流失,使应助人群利益受损,坚持定性分析指标构成的多样化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定性分析可以从学生家庭成员构成、成员收支和主要致贫原因分析等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决定着学生的受助额度,以事实为前提,当家庭成员平均年净收入低于其所在省市或就读高校所在地年平均净收入者应认定为特殊贫困,高于其所在省市或就读高校所在地平均收入标准低于在校生平均月支标准的可作为一般贫困备选群体,具体可对比学生家庭实际困难和资助规模确定资助金额。总之,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成效的重要保障。

(四)开发学生资助一体化平台

就中小学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而言,中小学阶段资助对象多是在熟人社会里产生,实地调研成本低、易操作,其反应学生的贫困状况也更加全面、具体、真实、可信,这些优势正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短板,把两者进行有效衔接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参考。而实现途径即为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一体化平台。平台建设应以当前已有的资助平台为基础,开发研制全国性的涵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受助信息的一体化平台。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一体化平台,有利于为国家资助资金的分配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的动态化管理,亦有利于为非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提供可供选择的资助对象,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资助认定后期的监管力度

确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后期工作的“动态管理与过程监管”,实现资助管理工作的动态化和监督工作的日常化、群众化。

1.资助认定工作的动态化管理。高校在每学年均开展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做出适当调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动态化。

2.构建三级监督投诉渠道。构建以学校监督投诉为主导,班级、院系为辅助的三个等级监督投诉体系。每个层级都应开通咨询投诉热线(电话、微信、论坛、QQ群、信箱等),并做到热线上墙、上网,方便学生查询,及时了解掌握资助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处理资助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两种形式的检查。通过“定期资格复查”和“不定期随机抽查”两种形式,检查学生提交信息的真实性,检查学生受助后的消费状况,检查各层级是否按照资助政策要求开展资助管理工作。

篇5

关键词:双线资助 精神资助 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23-02

1 研究背景

1.1 精神资助体系不完整,双线资助势在必行

(1)经济解困为主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处于劣势。

1987年以来,国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还日益暴露出在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和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传统的资助工作偏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解困,对他们的成才障碍研究不够。

(2)综合素质有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功机会不平等。

随着中国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调查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及心理压力较大,学习成绩较一般同学差,对生活处境满意程度很低,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被推荐入党人数较少,毕业后工资收入普遍较一般同学偏低。这些现象都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障碍。

1.2 创新资助研究,提升综合素质是核心

(1)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新的方向。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问题涉及到政府政策制定、高校资助体系、市场就业形势等宏观层面和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扶持和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等微观方面。为此,作为高校可从微观方面入手,从就业扶持、就业指导、综合素质培训等方面入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竞争力。

(2)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并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新途径。

对于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而言,如何实现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并行的资助模式是目前资助探索的新路径,只有真正实现在物质资助的同时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2 实施方法及内容

沈阳建筑大学从2010年11月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计划”培训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培训中通过聘请从事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素质拓展培训等方面的优秀教师,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角色的开发与创造、就业面试、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员展开团体辅导培训、沟通表达培训、社交礼仪培训、立志成才教育培训。

2.1 科学实施“素质拓展培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软实力

沈阳建筑大学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为契机,通过聘请专业教练开展了一系列户内外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对于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团队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精心设计“四项培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团体辅导培训,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性格上通常表现为自立自强,能吃苦,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比较内向、自卑、敏感和忧虑。团体辅导培训通过开展自我接纳与自我认识的相关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人综合素质,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怎样理解接纳别人以及领导他人,构建对未来发展的积极看法。

(2)开展沟通、表达培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表达是通向成功的必备技能之一,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加上性格比较内向、自卑,自尊心又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众演讲、表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人际交往上常碰到一些困难。通过沟通表达辅导培训,利用模拟演讲、场景对话等模块来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表达或与人沟通时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从而达到沟通表达时能够思路清晰、表达顺畅。

(3)开展社交礼仪培训,扫除礼仪文化的盲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出生于贫寒农民和工人家庭,从小受这方面的教育机会较少,在一些正式场合难免有社交礼仪的盲区。计划中的“社交礼仪辅导”从细节入手,通过指导老师的亲身示范和互动演示,让大家对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宿舍礼仪、应聘礼仪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实践中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4)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培训,建立感恩信条。

“计划”策划组精选出一些事迹突出、具有模范榜样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以他们的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实际经验来指引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上的艰难困苦,用努力的意志去改变外在的环境,用坚定的信念实现自身的价值,用之恩感恩的信条去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以及正在帮助他们的人。

2.3 实施两个素质提升工程,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济资助只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眼前的困境,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帮助他们长远解决个人乃至家庭经济问题之道。为此,沈阳建筑大学推出两个素质提升工程,以计划为依托,着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即将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具体来说,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定人生方向、提供奋斗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在求职方面的竞争力;了解就业市场,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获得职业长期发展优势。

(2)着重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计划培训的重要意义就是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将进入求职阶段的大学生们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总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些问题,指导老师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模拟招聘、场景模拟等方式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差异化面试、结构化提问等与招聘面试相关的解答问题方法,学员从资深HR的讲解中学习招聘面试的要点。

3 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计划”培训活动,切实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双线资助”模式,使资助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提升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3.1 完善了资助工作体系

通过开展“计划”培训活动,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完善了学校的培育机制,对于提高学校综合培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大力推进“计划”培训活动,使得资助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选对象、发补助”这样一个比较初级的层面,而是逐渐上升到通过资助工作放大育人功能这样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资助体系上来。

3.2 丰富了资助工作形式

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资助工作形式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沈阳建筑大学通过“计划”的实施,使得资助工作从以往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渐过渡到经济资助、精神资助、能力资助三位一体的新资助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资助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资助工作、关心资助工作的积极性。

3.3 拓展了资助工作空间

在双线资助体系下,学校不仅没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学生,而且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他们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用他们自己的执著追求,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和各种专业知识竞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坚强,有力的带动了学风,净化了校风,也使自己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工作上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回访结果表明,三年来,沈阳建筑大学通过“计划”的大力推广,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踊跃参与到培训中来。一些原本比较自卑、胆怯的学生变得开朗、勇敢,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许多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业后以成功自信的心态奔赴各自的理想岗位,在事业上发展良好。

3.5 进行了学生个性培养尝试

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和未来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其个性化教育水平。沈阳建筑大学通过开展“计划”培训活动,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方式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今后,沈阳建筑大学还将加大投入,继续探索吻合沈阳建筑大学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卜长安,乔琨.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74-78.

[2] 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 陈立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及效用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S).

[4] 赵海信.教育平等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成才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7).

篇6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宣传教育、强化政府监管、完善认定体系等途径,科学界定困难学生的动态标准、范围及其程度,以切实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效能。

关键词 :教育公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认定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53-03

作者简介:王林(1981—),男,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高校民生工程,资助的公平与效率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高校有效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公平与效率的核心和基石。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监管、班级认定、第三方认定、构建指标体系、探索联动机制、提高自身解困能力等方式,如实反映真实情况,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及客观性,促进教育公平。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问题

部分学生因自卑、怕被瞧不起、伤自尊等心理顾虑,故意缩小困难程度或隐瞒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甚至有的学生打肿脸充胖子,用奢侈的消费来掩盖贫困的事实,出现心理贫困。同时,在趋利价值观、诚信意识淡薄影响下,少数学生不能理性地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夸大困难程度,不能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甚至出现“假贫困生”现象。

(二)“贫困证明”危机

《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困难证明是开展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必要条件。因各种原因,确实困难学生没能及时办理贫困证明而痛失机会;个别政府部门往往缺乏监督与约束,因审查不严,出现“来者不拒”、“掺水”等现象;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失真”、“虚假证明”等现象,导致认定可信度危机。

(三)高校认定问题

人为主观因素影响 传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显然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从认定的标准、依据、机构、程序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认定操作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很多,比如学生提供假证明、辅导员说了算、认定人员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同学,等等。同时,也无法避免同学之间的偏见或误解导致出现错误的判断,尤其是新生难度更大。

缺乏科学认定体系 认定人均月收入标准已跟不上发展形势,家庭人数缺乏统一界定标准,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子女在各自学校同时享受资助情况,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认定标准大多数是描述性概念,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可靠的甄别方法、动态信息等,导致认定可操作性不强、准确度不高等现象。另外,缺少有效的复核方法,因成本高,覆盖面小,效果甚微,加之任务重、工作量大,复核仅流于形式,极易呈现出表面化、敷衍倾向等。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奠定公平基础

加强资助宣传,营造公平氛围 多途径、多元化加大资助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公平享受资助政策,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使其内在潜质得以充分展现,为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完善帮扶机制,疏导心理贫困 结合贫困学生实际和特点,不断健全、完善贫困学生心理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现代心理学,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正确面对贫困,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强化诚信教育,如实反映困难 坚持德育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学生诚信教育,如举办诚信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增强贫困生自律意识。同时,结合资助反馈体系,动态监控学生实际经济状况,针对失信行为实施停发资助金、取消贫困资格等惩罚措施,促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后期认定工作奠定公平基础。

(二)强化执行监管,维护依据公正

强化政府监管,避免证明危机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是认定过程中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依据资料,如何做到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真实可信,主管部门应强化政府执行力与监管,提高责任意识,明确管理部门,落实责任单位,科学把关审核,做到规范认证,避免多头管理、标准不一;同时,公布学生资助证明材料办理的具体部门人员、操作流程及监督方式,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切实提高证明的可信度。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奖惩措施 完善出具、核实反馈贫困信息的激励机制,加强奖惩措施,要求经办人对所开出的材料负责,对所开具的每一份证明材料都要进行登记并保存备查。对出现“掺水”、“失真”等材料,应给予责任追究和违规处罚。同时,应该更多承担或配合高校进行资助核实反馈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另外,应尽快探索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贫困认证和信用体系。

(三)完善认定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完善评议机构,克服主观影响 (1)强化班级认定,科学分配指标。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机构已经比较完善,校级、院系、班级三级评议小组中,以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尤为重要。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成员选拔上要科学合理,能够切实了解并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家庭真实经济状况。同时,有必要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如消费、穿着等综合情况与提供的信息是否基本符合。指标分配应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尽量照顾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老、少、边、穷等地区;同时,辅导员不能简单地按班级人数平均分配指标,建议以辅导员所带平行班级为单位,统一认定、合理协调。另外,院系按照一定比例留有少许的机动指标,以平衡年级、班级整体贫困差异。如某个学生在自己班级相对不困难,却比有的班级已经认定困难的学生更困难。(2)引入第三方认定,克服主观影响。在高校之间或学校院系之间,可引入第三方认定评议小组,尽量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学生资助评议师生库,可分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三类,按照比例随机抽取评议成员5~7人,组成第三方认定评议小组,在班级认定评议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打分,排定贫困认定顺序,建议以院系为单位同步进行,提高评议质量和效率。同时,克服辅导员说了算、认定人员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同学等人为影响。

结合定性定量,构建指标体系 在尽量避免认定前期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定性与定量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尤其是设计定性描述的量化指标并赋分。同时,结合学生本人健康、个人消费、家庭情况和已获资助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科学合理地认定困难学生及困难程度。因此,我们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包括学生本人健康、家庭成员劳动力、人均月收入、遭受灾难、其他经济负担、个人消费、本人及家人已获资助等多项指标体系,并明确各项指标界定标准、范围、等级以及赋分要求等。同时要与时俱进,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应不断改进、完善指标体系及要求,使之不仅便于实际操作和认定,而且能够如实反映困难。

动态更新信息,探索联动机制 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和困难赋分;同时,因家庭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困难程度也是动态的,如严重疾病、意外变故、家庭成员陆续就业或找到致富门路等情况导致贫困或脱贫。因此,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与学生家庭、当地政府进行联系,动态更新学生信息库,避免出现“一纸证明定终身”现象。

借力公示成效,促进认定公平 多途径进行必要的公示,如班级、院系、学校公告栏、QQ群、飞信、微信以及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对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并记入学生诚信档案。同时,公示方式要适当,易于被学生接受,尽量避免带来消极影响,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有学生反映,经认真核实属实,应及时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消解班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负面影响。

强化监督机制,健全反馈体系 (1)强化监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多途径、多方式验证学生提供的信息和评定结果,应强化日常监督,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纳入监督体系之中。依据学生本人提供的信息和在校月生活消费实际情况而进行比较,甄别信息真伪,并监督、预防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等现象。同时,通过电话联系、寄送信函、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真实情况以及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如发现夸大事实、奢侈消费、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等现象,一经核实,视情节轻重,对学生应进行严厉的批评,停发或收回资助资金,取消资助资格,情节严重的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记入学生诚信档案。(2)畅通反馈渠道,完善反馈体系。积极寻求学生生源所在地乡镇、村委会(居委会)等机构配合,共同进行资助核实反馈工作,探索学校、政府、银行、乡镇、村委会联合认定机制,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如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出据证明、核实反馈、数据录入等工作;银行负责资助金发放、纳入并完善诚信系统,如我国即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高校负责信息汇总、具体认定、绩效评价等工作,并通过电话、抽样家访等方式核实真实情况,以不断完善反馈体系,避免核实反馈成本太高、覆盖面广、效果甚微等不利局面。同时,积极开发信息化操作的管理系统,不仅能提高认定实效,又便于开展网络评议、调查等,收集反馈信息。

提高自身能力,解困授人以渔 扶贫贵在扶志,扶志贵在明德。鼓励、指导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各类比赛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心理适应性,缓解心理压力,并体会收获的喜悦,坚定学习信心,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将思想教育、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化帮扶措施,使其真正走出困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暂时困境的同时,应帮助贫困生懂得解决困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贫困生自我解困能力。

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困难学生信息库管理系统、高校之间困难学生信息共享系统、动态化管理以及校园消费数字化建设等各个环节。利用高科技载体,积极探索实现全方位联动、信息化操作的管理系统,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路明,颖明.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分析[J].教育评论,2013(4).

[2]刘建国.趋利价值观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规范性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篇7

Abstract: Poor families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asis of various subsidized work.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Key words: poor families student;ident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82-02

0 引言

对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公平承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教育机会公平的具体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党和政府落实惠民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2007年5月,国家建立了奖、助、贷、补、免、勤为一体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 高校家庭经济学生的认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整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与基础,是合理配置资助资源,有效落实资助政策和措施的关键环节。认定工作是否公平,会影响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社会助学金等各项资助工作的质量和社会效应。

1.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出一种上升的态势。

1.3 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如何确保两者及时有效地匹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读》相关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但由于这一概念相对模糊,没有量化标准,各个地方各个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标准不一。

2.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依据和存在的问题

2.2.1 根据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民政所、民政工作站、民政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证明来判断。这一做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这种方法来判定学生是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做法的缺点是:由于开具证明的单位是证明方而不是出资方或受理方,因此缺少监督约束机制,而且开具证明的单位并不见得了解学生家庭真实情况,所以开具证明时常具有随意性,不负责任填开证明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和影响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评定工作。

2.2.2 根据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消费行为的观察和了解来确定 这一做法的优点是:信息来源相对准确、直接、客观。这一做法的缺点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自卑,害怕因家庭经济困难受到歧视,进而掩饰自己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所以存在“表里不一”的现象;辅导员在主观判断时会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推断作用难以保证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各个高校由于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数量不足,每个辅导员所带学生数较多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2.2.3 根据班级民主评议评选产生 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形式上公平、公正、公开。这一做法的缺点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标准,在评议时仅进行倾向性评价,实际评定过程中往往不能进行充分论证。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应该获得资助的学生没有获得资助,而不应该获得资助的学生却获得了资助。结果一方面导致资助面扩大,有限的资助资金更加紧张;另一方面并不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挤占了有限的资金,损害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权利,降低了资助的社会效益。

2.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关联方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6月26日颁布了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实行多年来,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问题主要集中在:

2.3.1 学生和家庭方面 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体,是潜在受益的对象。面对利益,学生及家庭其他成员态度不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和家庭缺失诚信,表现在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想方设法通过出具假证明来获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资格,进而获得学校各类资助,挤占公共资源;二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家庭由于心理自卑怕遭到歧视而隐瞒家庭经济困难的真实现状,不想参与学校的认定。

2.3.2 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缺失,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缺乏严肃性。根据相关制度,目前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只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或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进行核查认定,但对学生因上学而进行的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核查认定尚无制度安排,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缺失,造成了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证明盖章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

2.4 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其他因素

2.4.1 家庭收入的真实性无法核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认定档次可分为: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一些无经济来源或无固定经济来源家庭在认定时较为容易判断,如孤儿、烈士或优抚家庭子女、低保户等可认定为特困。但对于大部分有一定经济来源的家庭,由于其家庭经济的动态性、隐蔽性、地区不平衡性,很难准确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信息,这让高校在评议认定工作中具有被动性,呈现出资助资金相对过剩的反常现象。

2.4.2 传统的参考认定标准遭到质疑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辅导员除了让申请学生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之外,还往往根据学生是否使用手机、电脑等等来判断学生的真实经济状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标准已成为生活或学习必备用品,不适合用它去评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4.3 高校按照各二级学院(系)学生数所占全校学生数比例进行名额分配 部分高校为了缓解和避免由于认定人数和评定人数之间所造成的矛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往往是向各二级学院下达认定名额,虽然操作方便,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费各异、不同班级和不同宿舍间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比如艺术类专业收费水平较高,农林地质矿和师范专业收费水平则相对较低;有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集中,有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少,按这种一定比例控制名额的方式来进行认定,必然出现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给予认定,而家庭经济的真正困难学生却没有认定的问题以及存在“轮流坐庄”现象。表面上的公平导致了认定工作实质上的不公平。

3 对策及建议

3.1 构建可操作性的认定指标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是否健全决定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否准确有效。可操作性必须从学生的大量信息中进行去伪存真的淬取。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既要方便易行,又要抓住关键问题,既不能抽象笼统、缺少规范性,又不能过于繁琐而无法实现。

3.2 建立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由于我国征信系统尚不健全,还不能通过税收记录来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很难构建一个绝对量化的指标体系。因此,鉴于高校目前仍然只能以学生本人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作为认定工作主要依据的现实,应当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源地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应该明确认定归口管理部门,落实责任单位,强化认定责任。对提供虚假证明的部门,政府应加大追究责任的力度、明确造假者所承担的具体责任,从源头上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有效开展。而要做到以上要求,必须由教育部和民政部联合制定相关规章。

3.3 对辅导员加强资助政策的解读 辅导员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认定、评议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将党和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传达给学生,同时也要负责指导评议小组审核相关同学的申请。

3.4 坚持公示制度,加强舆论监督 在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认定评议结束后,将认定学生名单在各二级学院(系)进行公示。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客观性描述,不进行任何言语上的修饰。

3.5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的动态管理 学校可以通过采取面谈、走访等形式对院系认定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格复核。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及学生个人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随时复核更新。

3.6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学生资助工作者加强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为了维护自尊而隐瞒自身经济状况进行过度消费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要加强诚信教育,使这些同学的心态得到端正,行为得以纠正。

3.7 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制度 学校要组织力量不定期的对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学生,尤其是认定过程中存在争议的学生进行电话或者实地走访,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对于通过弄虚作假来获得资助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诚信教育,情况严重的,取消该学生的评优、入党资格并记录个人档案。

3.8 转换资助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以无偿资助为主(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临时生活补贴)、有偿资助(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校内贷款、勤工助学)为辅的助学体系。这种体系使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脱节,对许多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和吸引力,进一步刺激他们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增加了高校认定工作的难度。因此高校在以后的资助工作中,要加大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力度和奖学金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在国家完善奖助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取消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措施,使高校的资助体系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这样将避免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搭车”现象,有助于实现高校认定工作的客观和公平,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谢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

[2]陶柳清.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问题总结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邵兵,尹立一,苑颖.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院系工作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朱湘虹.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的困惑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4,(4).

[5]李贵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4).

篇8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信息;动态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37-02

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入学对已经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档案的学生,学校、院(系)、班级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跟踪调查,实施动态管理。每年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等级进行适度调整,有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销档次三种情况。

一、建立“四位一体”动态信息跟踪机制

生源地政府部门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比较了解,而高校则对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两者需要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才能对学生动态信息充分把握,共同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动态信息跟踪网络平台,实现政府、银行、高校等全面联网。在这个网络平台中各部门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互相监督。这个网络平台将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身份认定、资助管理、信息反馈、个人信用查询等一系列服务。在这一网络平台的设计中,应该在身份认定模块加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的指标体系,以提高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便捷性。通过这个网络平台,由高校来具体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工作。高校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表现,公正、合理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做好“贫困生打假”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进行跟踪管理。只有合理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明确资助对象,才能将有限的资助资源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实现资助的最大效能。

二、建立三级动态信息跟踪机制

所谓三级动态信息跟踪机制,是指“宿舍、班级、年级”三方的协调联动,确保信息的全面真实。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一览无遗,以宿舍为单位对家庭困难学生动态信息进行跟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宿舍为单位,各宿舍长组成评议小组,每学期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消费情况、服装购买情况、交际消费情况、娱乐消费情况等四大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对四大方面进行细化,将评定结果及时上报生活委员,生活委员将动态信息数据录入宿舍贫困生动态资料库。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活动的中心,以班级为单位对家庭困难学生动态信息进行跟踪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班委会定时组织召开家庭贫困生作风评定讨论会,对家庭贫困生的衣食住行及思想动态进行全方位的评定,结合宿舍评定材料,形成家庭贫困生个人评定表录入班级贫困生动态资料库。

年级相对于宿舍、班级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范畴,以年级为单位对家庭困难学生动态信息进行跟踪,能从宏观整体把握家庭困难学生整体情况。这一环节除各班班委外,还需要辅导员以及科任老师的介入,更显专业性和科学性。以班级贫困生动态信息评定表为基础,进行核查摸底,形成年级贫困生信息评定表,最终上报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如学生处或者勤工助学中心。

三、及时跟踪分类处理汇总信息

现今,班里助学金的名额基本都是由学校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下放,表面上的分配均匀的表现,但实质上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这会存在有需要的家庭贫困学生没有惠及到的漏洞,没有将助学金下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那么,对于已经上交助学金申请而没有申请到的学生,学院应该将此类学生情况及时上报校方,对其进行信息筛查和民意调查,并根据最终情况做出名额调整,确保能使最需要的家庭贫困生得到照顾。

及时编辑和统计档案中的各方面信息,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市教育局、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除了家庭贫困生档案库资料外,还应该不定期有针对性的通过调查问卷等相关途径,对贫困学生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力求得到有别于档案库资料的其他有用信息,使相关部门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完成学业。

四、做好学院奖助贷和勤工助学工作

与其他奖学金资助方式相比,助学贷款更具有优势,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助学贷款不具有名额限制,所以具有资助范围广、力度大的优点。从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来看,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不是学生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学校的帮助下向国家银行申请的一种资助行为。学生能否按期还款,不仅仅关乎学生的诚信,而且与学生的工作待遇,家庭环境以及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要细分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益相关方,明确各方的利益诉求与责任目标,构建有序的协同工作机制。从目前资助的现状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困难学生的最好选择,因此国家及高校要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断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的人数和额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贷款政策的宣传,做到贫困学生人人皆知,人人熟悉政策和流程,不仅仅只重视贷后管理,更要加强贷前的审核和管理,让国家助学贷款能真正落实到需要贷款的学生手里,切实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学生,让那些有诚信而且愿意用助学贷款渡过难关的同学得到帮助。从而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信用制度,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发展。

勤工助学也是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目前实际困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提前融入和了解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家庭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技能或诚实劳动获得报酬,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又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目的。高校作为勤工助学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既要充分地挖掘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又要对这些岗位进行审核,既要有走出去的魄力,又要有请进来的思想,不断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在岗位的安排上,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尽量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岗位,使学生不仅仅赚取了金钱,从而也锻炼了技能。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们可以利用高校园区、大学城的有利环境,开设大学生勤工助学园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环境优势,使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提高勤工助学的含智量。

1.加强建设、专款专用、确保贫困学生真正得到救助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应该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贫困学生助学管理工作,做到了救助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救助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救助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救助专干培训会、一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努力造就一支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奉公守法、甘于奉献教育救助队伍。三是加强对扶贫助学资金的管理使用。建立了救助资金专门账户,确保各项救助资金专款专用,增强资金的分配透明度,缩短资金拨付周期,使贫困生能够及时得到救助,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

2.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区别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升学生自助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帮扶经济困难学生提升自助能力。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作为校园经济补助的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一部分同学感受到“自助”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与校外企事业合作的方式,拓展校园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尽可能满足学生勤工助学的需求。各高校可以在各学院及部处科室设置学生助理岗位,并在校园内面向在校学生招聘各种报纸、EMS、申通快递等,在扩大勤工助学资金来源的同时,增加了勤工助学岗位,为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五、做好贫困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

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等原因,非常容易在心理上出现亚健康状态。以就业为目标,做好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对于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当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深层挖掘就业给他们带来压力的种种根源,并着力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1.鼓励学生自强自立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首先拥有的就应该是自强自立,他们已经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将来要肩负着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的重任。作为高校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育,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通知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未来。学校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勤工助学等都是在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自强自立,要让他们养成诚信意识,懂得劳有所得,传递关爱。

2.关心贫困学生的思想状态

贫困学生的思想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家庭困难学生在得到应有的帮助下健康、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不受其他同学的歧视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们很容易会自暴自弃,从而危害同学和他人,那么就算经济资助也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也要深入到心理层面,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其养成坚忍不拔的品格。

3.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重视感恩教育。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得到资助是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他们的,有很多学生认为我家庭经济困难就应该得到资助。所以加强感恩教育的学习,学会感恩,使经济困难学生感激资助者并有志于回报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早日成才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建立“四位一体”动态信息跟踪机制,建立三级动态信息跟踪机制,及时跟踪分类处理汇总信息对贫困生学生信息全面掌握,进而做好学院奖助贷和勤工助学工作,加强自身建设,专款专用,确保贫困学生真正得到救助,同时,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区别,做好贫困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学会感恩,从思想上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家庭贫困生工作的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财[2007]8号,[2007-06-26].

[2]钟央文,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篇9

关键词:学生工作 资助工作 管理工作 有机结合

高校的学生管理与学生资助工作是维护教育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如何实现这两个环节的有机结合,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现实的情况看,各个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方面仍然有这样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在相近内容的要求上不能实现有机的衔接。比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七条要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生活俭朴,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这个要求对全体学生是合适的,但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申请资助的学生来说还不够细化,还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

第二,两者的处理信息不能共享。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登记、管理信息处于部门内部管理的比较多,对外共享的比较少,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不能随意调取;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掌握的信息由于顾忌某些个人隐私也不便于共享。如此一来表面上看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一家人,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这样势必造成各自为战的工作状态。

第三,两者落实各自的措施过程中不能相互渗透。学生资助工作关注的是弱势群体,侧重“帮”,给予的多、关怀的多;而学生管理工作侧重的是“堵、疏、导”。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资助工作的“帮”往往被搁置在“堵、疏、导”之外,学生管理工作的“堵、疏、导”也往往在实施资助的时候被忽视,不能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谈不上相互补充、相互推进。

第四,两者对同一主体的研究不够。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没有确定具体的资助对象之前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同样,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也是全体学生,两者服务和管理的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一致的。这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诉求不是资助部门或者学生管理部门单独能解决的,需要包括这两个部门在内的多个方面共同辅助、教育才能凑效。现实的情况是各自采取的单兵作战的多,共同施助的少,就事论事的多,研究整体工作合力与构架的少。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某个部门的原因,也不是某个个人的原因,而是高校学生管理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特别是本世纪初高校的扩招,高校扩大规模的同时也给管理增大了压力。收费并轨给更多的学生一个上大学机会的同时,也给一部分人带来生活的压力。近年来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来温暖的同时也给资助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阶段性的问题,我们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坐下来认真分析现实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尽快建立健全资助与管理的联动机制,认真承担起学生工作的历史任务。

第一,要深刻认识学生资助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关系,从思想上解除误区,消除独门主义和小集团思想。1.学生资助工作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排忧解难的,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通过理顺对外关系,争取更多的助学贷款、社会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科学务实的工作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名单,科学配置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诚信教育,有效规避贷款风险,提高学生的诚信度,为学校的良性发展种下健康的种子。2.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多,包括学风建设,纪律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人生观教育,生活习惯的养成,传统美德文化教育,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等诸多方面。可见,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教育是多方位、多角度的。3.如何实现教育与管理的目标,仅凭某个部门不可能完成,需要多个相互关联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就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诚信教育内容来看,学生资助部门的教育更有抓手,通过贷款学生的还贷率等直观的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诚信状况,为研究学生的思想现状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便于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获取诚信信息环节上,学生资助部门有独特的便利条件,可以从学生贷款的整个流程上考察其信息填报可信度,可以从本人申请资助的材料上核查其可信度;在实施诚信教育的环节上,学生资助部门有直接的责任,通过宣讲介绍诚信系统的作用,建立网格巡查信息机制,阶段性寻访等具体措施,使得诚信教育有内容、有方法、有结果。学生管理部门的诚信教育可以直接移植资助部门采集的诚信信息到自己的门下,如果加上自身对学生日常的诚信观察和考评,那便是一份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了。再比如感恩教育、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都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所以,兼容并蓄,合作成器。

第二,使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前提是顶层设计要合理。学生资助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都属于学生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无论是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还是科研部门都要弹奏同一个调子,那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学生资助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基调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两者要兼容、互补、互助。比如学生管理条例对学生违纪有记过、警告等不同程度的处理规定,学生资助部门不能无视这些规定,而是要在评定奖、助学金的时候适量权衡这些违纪信息,适当降低资助档次;在工作机制上相关学生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重大问题、敏感问题要取得各部门一致的决策和执行力;学校关于学生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制度要求,其他的制度措施必须与之相一致,不能相背相离,也不能“两张皮”。

第三,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共享信息资源。学校对学生的信息采集来自多个部门,学生资助部门和管理部门只是其中的两个,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源。学生资助部门对学生的信息采集来自贷款流程各环节,来自家庭所在地的证明,来自银行的信用记录,来自对其家庭经济等基本状况的调查,来自部分生活消费记录,来自每年生成的资助材料,所有这些信息有的是可以公开的,有的是需要授权公开的,对学校内部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可以共享的,这些共享的内容或多或少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积极的作用。同样,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的信息采集也是多渠道的,他们采集的学生工作信息、纪律信息、操行信息、学业信息,日常行为信息也可以全部或部分共享,这些信息对实施资助措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资助本门调取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纪律信息,结合学生本人的申请资助信息就能更全面了解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否言行一致等全方位状态,从而确定是否资助。

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后有两个好处:一是信息共享后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信息采集渠道拓宽了,信息准确了,必然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原始的、客观的信息使得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更贴近工作需要,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二是信息共享后等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网,封锁了可供学生钻的漏洞,有利于推动整个学生工作上高度。

关于度的把握。学生资助工作在采用学生管理信息的时候要适度采纳。比如一个家庭经济状况极差的学生由于一时冲动打架斗殴受到处分,处分学生的信息是准确的、合适的,但是在实施资助的时候不能一票否决,还应当采取降档或缓发等手段来帮助他、教育他。学生管理部门在采纳资助部门的信息时由于涉及个人的信息,所以公布的范围上也应当慎重,防止触动个别学生伤痛的心灵。

第四,对学生工作的研究是一个不老的话题。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004]51号文件,要求高校成立学生资助工作常设机构,协调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2006年教育部也发文明确要求各高校成立学生资助工作常设机构,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措施。2007年秋季国家开始对在校大学生实施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措施,2010年秋季资助额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实施奖、助学金预拨付办法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开展,新工作、新问题不断出现。贷款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受助学生的感恩心理怎样?这不是一个资助部门能解决的。学生管理近几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要求更加明确,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更加及时,对学生的信仰问题更加关注,如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他们递交入党申请的很多,但是用心递交入党申请的有多少?这些学生工作的新动向、新举措都给从事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相连,谨小慎微不行,固步自封也会一事无成,现实需要我们各个部门互通、互信、互助,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采取办法解决新问题,共同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年轻一代的发展尽我们的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

[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51号.

[3]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教育部教学[2005]5号.

作者简介:

篇1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well the funding work for poor students, help them overcome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ideological issues in their learning and live to make them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get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has become the special tasks of college counselor. Effectively applying faith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ree educations and a persuasion) into the assessment of grants, leading the aid work by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breaking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is the essential sign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work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疏导

Key words: aid for poor students;credit education;inspiration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64-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高等院校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诸多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延伸和反映。资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和思想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涉及千家万户、利国利民的民生之举,也是做好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任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领地,提供了新内容。因此,资助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教育工作已经贯穿于学生求学的始终,这是当前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人性化的细化、渗透思想教育、深化教育效果的极好方式。

1 做好教育设计,明确“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方案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学生资助工作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在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公正地调查、认定和评审学生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资助的关心和温暖及时送到贫困生的心坎上,这是衡量高校辅导员政策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1]。把贫困生资助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拓宽教育面和扩大教育效果,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苦难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他们在得到经济援助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关怀和体贴,感受党和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从政治上尽快的成长进步,是这一工作的升华和发展[2]。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在资助工作中摸索出“以学生为本加强教育和思想引导,全体教育与学生个别教育相结合,“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思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应用,总结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工作中应坚持的工作方案:即将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贯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报国之志,坚持诚信为本,心怀感恩之情,正确面对贫困问题和生活困难,解除心理顾虑,走出因贫困而形成的心理误区,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变“输血”为“强体”,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励志成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为党和国家献身、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2 分解工作步骤,扩大“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教育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一次助学金的评定全程来解读在贫困生的资助教育流程,体现“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的教育原则,展示资助教育工作具体操作步骤。

2.1 做好摸底工作,打好资助教育基础 首先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摸底工作,认真理清班级学生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全面详细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分布情况和贫困原因,按照“救急扶贫不助懒”的原则,准确科学地确定资助认定对象。

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教育摸底分为两种,新生入学时认定和每学期认定。时间分别在新生入学两个月之后和每个学期开始之时,针对这两个摸底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便于能够在班级中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笔者制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表》,表中包含: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受助情况三项内容。在新生入学时学生可以自愿填写这一表格。每个学年度,通过谈话、调查等方式核实更新表中的内容,尤其重点记录学生的受助情况、学习情况和学费上交情况。这些内容为如何开展学生教育和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了参考。

在初步排查采集信息的基础上,要做好科学准确的分析排队工作。对新生入学摸底信息的分析,主要是全盘把握全体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重点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困难程度、家庭类型和原因。而对于老生学期的摸底,重点应放在家庭出现变故、消费方式突然发生变化、学习生活情绪急剧低落的对象排查上,同时兼顾了解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对欠费学生区别孤儿单亲、天灾人祸、地域贫困、多子女家庭、不当消费等贫困成因,以因析果,分类排队确定重点资助教育对象。

2.2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实施教育疏导 在摸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特殊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和普通学生四个区段确定班级内的学经济分布板块,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以上结果显示:在四个区段中,因为家庭的贫困状况不同在学生群体中占有的比例份额差异较大。“特殊困难”是指家庭出现突然变故或突遇自然灾害等类危困状况;“比较困难”是指孤儿单亲,下岗职工,父母伤残,多子女家庭,经济落后地区生源等类状况;除此而外,相对于“普通学生”凡提交了困难申请符合认定条件者均确定为“一般困难”[3]。辅导员资助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对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殊困难的三类学生,按照摸底的两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实施“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资助教育活动。

根据新生入学摸底分析结果可看出,此时同一班级的同学之间刚刚开始熟悉,对家庭经济情况等也只是初步了解,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上,除特殊原因外,宜适当扩大一般困难贫困生的资助面,加大理想信念和诚信教育的力度,辅之于必要的思亲别家排异心理疏导。如教育新生诚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提供个人真实有效的信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和面对家庭经济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可以采用利用周点名播放励志电影,邀请自强自立的老生或校友典型作报告,讲解国家以及学校的资助政策等,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式开展普遍性教育活动。

对于每学期的摸底分析,主要目的一是甄别出 “伪贫困”学生,二是发现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这两种情况的排查结果,对如何开展教育非常重要。针对“伪贫困”学生,如出现伪造贫困证明,在资助评定前后消费方式差异与平时的奢侈突变等情况,这些学生的行为严重影响评定的公平性,在学生中造成特别恶劣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助长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污染学生的心灵。对其绝不可以姑息迁就,必须严肃批评,在评优和综合评分中予以惩罚,行为记入诚信档案。此时的教育内容就以诚信教育为主,同时要关注他们造成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而针对第二种情况,在及时资助、雪里送炭的同时,以单独谈话为主重点对其进行励志教育和心理援助疏导,给予及时地关心扶助,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避免因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创伤,放下心理包袱。必要时还可以采用“集体援手募捐”的方式扩大教育效果。

2.3 公正透明评定,巩固教育疏导效果 在资助评定阶段,名额的分配、评定条件的制定和过程程序的控制是三个关键的步骤,特别是评定操作的公开透明与民主是教育活动的重点;“三个教育一个疏导”贯穿于评定活动的始终。

在评定结束后,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受助学生和未受助学生进行具体的教育和心理疏导。鉴于助学金的评定结果已经确定,对于受助和未受助学生的教育重点就要因人因事具体对待了,对受助学生,教育内容主要应围绕诚实守信、立志励志、感恩回报的教育内容展开,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国家资助的意义,心怀感恩、焕发热情、投身为国学习、为民成才的奋斗行列。在具体的操作中,通常采用直面谈话的方式,将预先设定好的谈话内容融入到“三个教育一个疏导”当中。与受助学生谈话应突出强调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正确理解国家助学金的设立意图,及时缴纳学杂费,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必要时辅导员还可以和家长联系,告诉家长学生在校表现、所获得资助的数额等,让家长了解国家、学校的资助体系和政策,实施有效督促监管,避免学生发生诚信危机,从学校和家庭多方面对学生的经济情况和消费进行监督,防止不当消费,将国家助学金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无论助学金评定有多么公开透明,受到资助者总是少数,总会有学生对评定结果不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这些未获得资助的学生,沟通的重点自然放在了励志教育、心理疏导和对奖助金评定工作的解释上。辅导员要及时对评选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说明,让学生懂得外部的资助是有限的,改变自身命运更多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不因未获得资助而影响情绪、学习和生活;注意尊重学生行使民主监督和提出异议的权利,无论何种意见和建议,都要给他们充分释放和宣泄的机会,以励志教育、失衡心理的疏导和必要的解释安慰为着力点,把失落的情绪及时转变为奋起直追、奋发有为、创造机会的动力。

从以上贫困生资助教育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及时有效地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部分。辅导员既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又要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最迫切愿望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以自己的卓越奉献回报祖国和人民。

参考文献:

[1]王传中.朱伟主编.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