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的护理诊断

篇1

1 患病特点

1.1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思维迟缓,因而病史采集较困难;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表述疾病的状况,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故应反复确认,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1.2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无法依据症状判断是何种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有些老年疾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无疼痛感,仅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以低热、腹泻或者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出现。癌症患者可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3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因全身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由于多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各钟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使病情错综复杂。

1.4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组织器官骨质疏松、压疮等多种并发症。

1.5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良 老年病进程缓慢,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对身体各器官损害加重、致残率高,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各种诱因激化,病情易恶化。

1.6伴发各种心理反应 老年人患病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虑为主要表现,当病情有波动时患者主要 表现为恐惧,如果疾病长期未愈则患者又会表现出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问题要给予重视。

1.7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药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对镇静剂、强心剂、利尿药等,一般成人常规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药物。

在对老年患者评估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特点,并注意个体差异,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老年人的治疗方面应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无人照顾使医嘱的执行能力下降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独特特点,护理方面也与成人护理有所区别。除了要做好疾病护理外,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尤其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评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损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接受信息和沟通能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量表筛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资料,准确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为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2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责任心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反应不敏感,健康状况容易发生变化,掩盖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误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科护理技术,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 判断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全身心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服务,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2.2.2注重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老年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2.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专业老年工作人员常常想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资源。老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逐渐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强化、巩固和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严。

2.3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2.4安全护理的普遍性 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警觉性和责任感,做到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信息。

篇2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有效沟通

1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

1.1失落与孤独 失落感基于老年人的较强的自尊心理。老年人在位与退休后的角色反差,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表现为性格暴躁、孤僻易怒、固执、自以为是、挑剔责备他人、顺从性差,喜欢周围的人尊重并恭顺他。住院后也要求护理人员能像对待长辈、领导一样尊敬、顺从他。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或事不如意时,就会感到失落,进而产生孤独、寂寞。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活动范围的缩小、家人的陪伴、照顾不周,与家人和外界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缺乏,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比如,老年患者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有时甚至会像小孩一样幼稚,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为一些细微的照顾不周而生气。

1.2恐惧和焦虑 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易产生各种老年病症状,加上原有的慢性疾病长期不愈的困扰,或某些急性病给患者造成的面对死亡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睡眠不佳、不思饮食,只关心治愈时间和预后,重者可产生妄想和幻觉。

1.3敏感和猜疑 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家人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的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等等。

1.4沮丧和悲观消极 这些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病,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重者可发展为抑郁症,出现绝望厌事的心理。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抑郁、束手无策,常暗自流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产生抗药心理,消极等待"最后的归宿"。甚至出现痴呆状态,有自杀企图及行为,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1.5返童和怀旧心理 有些老年人童心复盟,表现天真。喜欢怀缅往事,而且喜欢反复向他人讲述年轻时值得自豪与的事,常在他人面前炫耀,生病后表现更为突出。

2 社区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最重要的要做到有效沟通。沟通是心理护理最基本的方法。有效沟通是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后,从内心上接受、行为性格上有所改变,能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①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②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心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鼓励和赞扬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3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2.3.4增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3.5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①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②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③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④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⑤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田福.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0.

篇3

关键词 老年人 糖尿病 低血糖症 护理体会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糖尿病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占90%~95%。与非老年糖尿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易造成医生误诊,护士观察病情的误判,持续严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2009年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反应者18例,年龄56~91岁,平均73岁;全部为2型糖尿病,病程7天~28年;其中男12例,女6例,胰岛素治疗者3例,其余为控制饮食及加服降糖药治疗。

讨 论

维持一个相对高的血糖有利于对胰岛细胞的刺激:老年人发生感染或心脑血管意外时,血糖反应增高多为一次性的,一般<8mmol/L的老年人1~2次空腹血糖增高,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若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易导致低血糖反应发生,因老年人随年龄增高处理糖的能力逐渐下降,维持一个相对高的血糖水平有利于对日渐衰退的胰岛素细胞给予兴奋性刺激。如1例男性患者,64岁,入院前门诊体检,空腹血糖7.8mmol/L,给服“优降糖”2.5mg,日服3次,服药7次后突然晕倒,急查血糖2.6mmol/L,给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ml后即刻苏醒,此病例说明临床医生诊断标准过宽,未进一步明确诊断,滥用降糖药,作为第一线护士应作好把关工作,注意提醒医生,对老年人诊断糖尿病不能随意放宽标准,其空腹血糖<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mmol/L,一般不宜用降糖药治疗,建议通过饮食和锻炼改善血糖浓度。

脑部病变易致中枢神经对糖的调定点发生改变:老年人因不同程度脑细胞萎缩及脑动脉硬化,易导致中枢神经对糖调定点发生改变,因此老年人慢性高血糖是存在的,其机体处理糖的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血糖浓度虽在正常范围,但因无能力转化,细胞仍处于饥饿状态,而表现低血糖症状。护士在工作中应提醒医生,在判断老年人的血糖指标时应结合临床,老年人由于各功能衰减的因素不能以一般原则思考。

多系统疾病并存易漏诊低血糖反应: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低血糖时,可有血压增高,心脏供血不足及神经精神症状,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心绞痛而延误治疗,本组即有4例患者如此,说明老年人因多系统疾病并存,在发生低血糖时因顾及既往史,临床可能已以“脑血管意外”诊断,但护士在全面询问病史和查体后需提醒医生,注意鉴别,对老年人昏迷患者一般应常规送检血糖。

药物治疗中易发生低血糖: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降糖药在肝内代谢及肾脏排泄减少致血中浓度增高,故常规剂量用药也会发生低血糖反应,本组统计有2例患者,此外老年人胃纳不佳,也易发生重症低血糖。特别应注意注射胰岛素要准时、准量。注射后30分钟必须进餐,护士还应该了解降糖药的种类、剂量及药理学知识,以便在用药过程中根基药物的特点作好用药观察,还应特别注意药物在个体效应中的特异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致低血糖症状缺如或轻微: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作为低血糖信号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以缺如或轻微,而突出表现为脑细胞糖供应不足所致皮层下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组共11例),其原因可能为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生理性减退。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多有糖尿病神经性病变,从而失去对低血糖反应分泌肾上腺素的功能,表现出低血糖特有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所致的症状。老年人血糖低至25mmol/L时无症状,当血糖降至2.0mmol/L而突然表现出脑部症状,提示在老年糖尿患者治疗期护士应随时观测血糖,了解血糖指标。

糖尿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其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迟或早地会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而威胁患者生命。而低血糖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更大。因此,护士在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中应熟练掌握血糖指标,总结本文中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认识,使老年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长其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一清.糖尿患者健康教育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05,11(9):859.

2 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J].老年实用医学,2003,17(2):104.

篇4

目的:调查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为加强农村老年人防跌倒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宜宾地区农村老年人302人,进行跌倒发生情况、跌倒风险评估等问卷调查,分析跌倒发生率和跌倒风险,探讨农村老年人防跌倒的社区管理措施。结果:宜宾地区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约14.6%,男女无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跌倒发生率和跌倒风险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率较高,存在较高的跌倒风险,应加强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防跌倒社区护理和管理,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

【关键词】

跌倒;老年人;护理管理;农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跌倒也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原因,可致伤残、失能,甚至直接致死[1]。有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约18%[2]。农村空巢老人比例大,一个或一对老人带小孩在农村居住较为常见,加之农村特定的出入环境,导致农村老年人发生跌倒概率更高,后果更严重。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各种特殊性,积极开展跌倒的社区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农村老年人跌倒提供指导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随机选取宜宾地区5个乡镇,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309人,资料完整回收302人,回收率97.7%。其中男138人,女164人;年龄60~88岁,平均(68.3±4.4)岁,在农村连续居住时间超过2年以上。

1.2问卷调查

采用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包含4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健康状况、居住情况、心理情况等。②跌倒发生的回顾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过去1年内跌倒的发生情况、次数、原因、时间、地点、后果、是否接受过防跌倒健康教育等。③Morse跌倒量表[3](MFS)。预测跌倒发生可能性的量表,内容包括有6个条目:跌倒史、其他疾病诊断、使用行走辅助用具、静脉输液或使用肝素钠、步态、认知状态。每个条目评分为0~25分,总分为125分,评分越高表示跌倒风险越大,跌倒发生风险的建议诊断界值为45分。④修订后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4](MFROP-Com)。MFROP-Com是针对我国国情修订后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量表包括13个项目共1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nkert-4级评分(0~3分),得分越高跌倒的危险性越高。调查采取入户调查,调查前以村为单位开展宣传,征得老年人及家人的同意,调查前调查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现场填写调查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内容录入SPSS17.0,对分类资料直接录入,并以频数、率或比进行描述,对MFS和MFROP-Com问卷进行评分,分数以数值资料进行录入,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其中空巢老年人占59.6%,身体有疾病者占63.9%。

2.2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

调查对象过去1年内共有44人发生过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4.6%,跌倒发生率无性别差异(χ2=0.48,P=0.30)。按年龄进行分组,跌倒发生率有年龄差异(χ2=9.74,P=0.01)。

2.3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发生跌倒风险评估情况

所有调查对象MFS和MFROP-Com评分分别为(31.9±8.1)分和(18.4±5.6)分,MFS评分有性别差异(t=3.17,P=0.00),MFROP-Com评分无性别差异(t=1.11,P=0.27)。若按MFS≥45分定义为高跌倒风险,其中26人属于高跌倒风险,占8.6%。

2.4老年人跌倒发生地点、原因及受伤情况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跌倒地点中,室内跌倒比例占所有跌倒的构成比为54.5%;跌倒原因中,滑倒和绊倒占58.2%;受伤情况中,软组织挫伤和骨折占82.1%。

3讨论

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事件之一,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自理的威胁极大[5]。WHO报道:2002年全球有近40万人死于跌倒,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50%以上,70岁及以上者占40%[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跌倒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报道社区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13%~49%,我国关于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报道也不完全一致,发生率在15.6%~23.5%不等[7]。本调查结果显示: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14.6%,其中男性跌倒发生率为13.0%,女性15.9%,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跌倒风险评估中,MFS和MFROP-Com平均评分分别为(31.9±8.1)分和(18.4±5.6)分。室内是跌倒的主要地点,滑倒仍是主要原因,应在高危风险的老年人群中改善室内环境,减少跌倒的环境因素。

总之,老年人跌倒是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积极有效的开展跌倒预防已变得刻不容缓,有效预防跌倒,关键是要寻找可逆的跌倒风险因素并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干预。农村老年人存在明显“空巢”现象,应关注空巢老人,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管理和关心,积极预防农村空巢老人跌到问题。跌倒的危险因素有老年人自身生理方面的,也有环境方面的,老年人要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合适选择运动或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或平衡能力,增强跌倒的防范意识,家庭、社会要有足够的重视,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熊静 单位: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2]夏庆华,唐传喜,钮春瑾,等.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3):207-209.

[3]唐玮,甘秀妮,刘章会,等.汉化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中国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11):943-946.

[4]王利维,周立.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在我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17):12-15.

篇5

【关键词】 精神疾病;跌倒;因素;对策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多,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亦随之增加。人到老年,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老化衰退,五官、四肢的功能出现障碍,这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安全,其中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临床护理人员探索的课题之一[1]。因此,探讨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对避免纠纷,提高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且发生跌倒行为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3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在我院住院且发生跌倒行为的32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因神智改变所致的跌倒)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药物的使用情况、跌倒史及跌倒的时间、方式、所导致的后果等进行收集,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1~90岁,平均(77.03±6.59)岁;疾病诊断:均为脑梗死及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躯体疾病;56.3%的跌倒患者曾有跌倒史。

2.2 发生跌倒的时间、地点 见表1,2。

2.3 跌倒与服用镇静药物的关系 32例患者中有18例服用镇静类药物,占56.3%。跌倒与年龄的关系,见表3。

2.4 跌倒后所致的后果 见表4。表1 跌倒的时间表3 跌倒与年龄的关系表4 跌倒后所致的后果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1)从一般资料可见,老年人均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脑梗后遗症为多,同时合并2种或2种以上躯体疾病,影响老年人的稳定能力,引起平衡失调。研究证明,老年人患慢性病越多,跌倒的危险性越大[2]。(2)资料显示:56.2%的跌倒患者发生于夜间,这可能与夜间工作人员少,患者自行上厕所、活动所致;同时46.9%患者由于起床或坐起而跌倒,这可能是因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3)从资料可以看出,56.3%的跌倒患者服用镇静类药物,镇静药物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Galesb等[3]研究表明,服用此类药物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4)年龄是跌倒危险的主要因素,资料显示,跌倒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占43.7%,与陈月娟等[4]报道的50%相似。(5)大部分老年人跌倒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果,轻者,软组织损伤、出现开放性伤口,重者,导致骨折。这可能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体力衰竭,感觉反应能力下降有关。

3.2 护理对策

3.2.1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类药物、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3.2.2 加强巡视,了解患者的需求 Conley[5]研究发现,有7.9%的跌倒与身体活动有关,白天的活动(如用餐、洗澡、行走、上厕所),晚上起床大小便均可引起跌倒。因此,护士应主动给予帮助,认真做好生活护理,对患者采取适当的个体预防,关注个人需求,使护理策略更加灵活[6]。

3.2.3 协助患者进行活动 对于老年人应督促或协助其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做操等,并对他们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久病卧床及服用镇静类药物患者上下床、久坐站立时速度宜缓慢,动作幅度要小,以减少性低血压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并注意补钙、多晒太阳,防止肌肉萎缩无力和骨质疏松。

3.2.4 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段的护理力量 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故应合理调配夜间护理人力,并配备必要的护工。

4 小结

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要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对每位住院老年患者,仔细评价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以减少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行为的发生,提高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9-360.

2 张健,伍爱婵.广州3个城区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1,9(5):257.

3 Galesb J,Menards M.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select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1995,29:354-358.

4 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5,5(5):56-57.

篇6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86-02

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根据现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以下就常见的老年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干预方式。

1当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1失落和孤独现代老年患者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好,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别害怕孤独寂寞,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心理孤独的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1.2恐惧和焦虑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心肌梗死,患者可因持续性剧痛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里,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身患疾病,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睡眠不佳、不思饮食,只关心治愈时间及预后。

1.3敏感和猜疑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1.4疑老和悲观老年人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5沮丧和抗药心理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1.6忧郁的心理忧郁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且肾内及神经内科病房较其他患者忧郁症状更为突出。

2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民族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心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鼓励和赞扬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3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篇7

【关键词】老年及幼儿患者;护理保健;护理心得

1老年人及幼儿患者的特点与疾病观察

幼儿对疾病表现有很大的反应差,而且患病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的不明显,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感染等情况。而且幼儿的对疾病不适的感受不能完全正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更易哭闹,加重病情的发展,对幼儿疾病诊断方面起着阻碍作用。老年人的主要特征就是组织器官和内分泌功能衰退,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对环境的调节功能失衡,更容易产生多种疾病。并且患病后常表现为多个器官、多个系统、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疾病比较复杂难以确诊、疾病治疗与康复时间较长、预后效果较差并容易合并感染、并发症等。在心理特征方面,老年人患病后心理负担较大,他们更担心自己的身体的康复情况和日后病情的再度发展,常伴有孤独无助, 焦虑紧张。

2 对老年及幼儿患者的护理对策

2.1幼儿患者的护理对策

2.1.1对幼儿的护理需要细心的观察和丰富经验的推测幼儿对自己不适的描述不能很好的表达,通常只有哭闹。护理人员最重要就是察颜观色,通对患儿的面部、皮肤、瞳孔、反射等等多方面来推测他们不适的原因及部位。同时,采用其它测量仪器时刻关注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异常表现,以更准确地跟踪病情的变化采取治疗措施。

2.1.2作好病情变化与治疗的应对准备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素质与素养外,更离不开丰富的经验。患儿的病情变化快、诊断难的特点,就必须要求护理人员做到病情观察缜密,应对措施到位。例如幼儿的呼吸特点是腹式呼吸为主,容易表现呼吸困难或是呼吸暂停等病理现象,护理人员及时的给氧十分重要,同时还要防止患儿因氧气密度过高而造成的晶状体纤维增生或支气管发育不良等症状。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和诊断患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注意与患儿家属及主治医师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治疗的方案确认。

2.1.3保持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通常患儿对医院和护士总是易产生陌生和恐惧,很难拉近护患的距离。护理人在与患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要应用安慰性、赞美性和形体的语言,使患儿体会到安全与被认可。同时,良好安静的就医环境、新鲜的空气,清洁干燥的衣物,对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病情恢复更有利。

2.1.4保持微笑的语言沟通患儿虽然不懂疾病的严重性,但是护理人员如果能让患儿了解到自身疾病以及用药与治疗方面的知识,在行治过程中就更容易得到患儿的接受和配合。

其次,患儿对所患疾病在预防、治疗和护理方面有了全面了解后,对病情的发展变化更容易向护理人员表达。此时应向患儿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其情绪,减轻其焦虑恐惧感,提高他们对护士的信任度,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

抓住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护理。

2.2.1老年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很大,很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而形成无助、焦虑、失望、抑郁和康复求生欲强烈等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倾听,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孤独病人,给予他们热忱和温暖; 焦虑病人, 给予他们疏导和解释;抑郁病人, 给予他们开导和讲解;失望病人, 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急于求成病人, 给予他们热情和帮助;向他们介绍病情,介绍主治医生的医术,得到患者的认可和信任。

2.2.2在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时, 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的原则,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配合与合作。

2.2.3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护理人员一定要动作轻而柔,不能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紧张。同时,护理人员的言行一定要得体得当,对患者要礼貌尤其是老年人, 称呼时要用尊称,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用关心体贴的语言和行为耐心细致给予解释。

2.2.4在日常护理中要时刻保持对患者充分照顾, 积极的心理护理可起到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3 小结

老人和幼儿是社会群体中最为弱小的一部分人,他们患病的机率也相对于青壮年人要高。在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方面,除了一般的护理要求和原则外,更要针对他们特殊的疾病特征与性格特点,在护理实践中遵循特殊的规则和专业要求,采用不同的护理标准。科学的、专业的护理工作,对老年及幼儿疾病的治疗与健康的恢复起着重大的作用,提高治愈率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指数和老年人晚期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总结该方面护理的心得,希望护理工作能够不断的提升和改进,适应新时代的步伐,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齐玉强,李瑱 ,徐焕琴,吴成英. 枣庄市403例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02) .

[2]赵秋玲,于俊风,孙文健,冯玉英. 儿科病人家属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01) .

[3]张俊霞,孟晓军. 51例儿科护患矛盾产生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 (11) .

篇8

关键词:老年病;抑郁;精神护理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结果表明,焦虑21例,占38.8%;抑郁17例,占31.4%;焦虑合并抑郁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Chen和Hui-Chuan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护理融合在一起。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结论

在我国日趋紧迫的老龄化进程中,因慢性病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老年抑郁症产生的不同症结,广大医护人员应当因势利导,在完成基本的医疗救助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导,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邱忠霞,王涤非,马贺军.抗抑郁及心理干预对老年&型糖尿病抑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56-457.

[2]李娟,刘伟,徐琳.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4):270-271.

[3]袁瑾.老年高血压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识别和治疗[J].中国使用医药,2007,2(12):19-20.

篇9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篇10

通讯作者:胡银辉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我国也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老年人患病常表现为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多病共存,病情发展变化迅速,病程长、恢复慢且致残率高,易发生并发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治疗副作用多,心理、社会因素也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关键词】 老年人; 保健; 护理

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一旦患了急性病恢复期长且病情复杂,而慢性病是老年人群的主要问题,不但使老年人活动受限,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008~2009年笔者通过对新疆巴州且末地区和新疆巴州焉耆地区老年人的随访问卷调查,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如何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保健和护理,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质量,达到预防疾病,减少残障的发生。结合临床实践,现就护理工作中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谈几点体会。

1 睡眠异常的保健及护理

1.1 保健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早睡早起、限制白天的睡眠时间在1 h左右,以保证夜间的睡眠质量;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各种刺激,保持稳定情绪;做好睡前准备,如漱口、梳头、温水泡脚、开窗通风等;睡前进食有助睡眠的食物,如喝热牛奶、吃大枣等;睡前不饮咖啡、酒、浓茶或大量水及服利尿剂;进行放松训练,如气功、太极拳、肌肉放松训练等。

1.2 护理 找出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进行对因处理;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光线和温度适宜,床褥整洁;建立活动和休息时间表,白天适量增加活动,减少睡眠;集中进行护理活动,减少对患者的干扰;睡前排尿,晚8时以后限制饮水量;提供各种促进睡眠的措施,如不饮浓茶;摆放舒适;听轻音乐;读娱乐性书籍;身体不适者,按医嘱给药等;向老年人宣传规律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其参加力所能及的日间活动;夜间不宜下床入厕,以防摔伤,床边需放置便壶。

2 饮食的保健及护理

2.1 保健 保持平衡膳食,做到饮食不贪(不贪肉、不贪精、不贪硬、不贪快、不贪酒、不贪吃、不贪热),减少热量供应,少吃糖和盐,多吃高蛋白和蔬菜水果,注意补钙;食物要香、好、杂、少、细、松、软、烂、淡,温度适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

2.2 护理 提供舒适的进餐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保持舒适的进餐,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偏瘫者采取健侧卧位;鼓励老年人与他人一起进餐,增加食欲;条件许可,鼓励自行进食;不能自行进食者,协助喂饭;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上肢活动障碍者可以给予各种特殊的餐具,鼻饲者按照老年鼻饲要求进行护理。

3 便秘的保健及护理

查找便秘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解除老年人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规律生活,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调整饮食,适量增加粗纤维素、高维生素、含脂肪食物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在体力许可的条件下,指导其适量体育活动,卧床者,给予被动活动;每天起床前和入睡前,用双手顺结肠蠕动方向进行腹部按摩;必要时用开塞露、缓泄剂,小量不保留灌肠等帮助通便;在各种方法无效时,可采取人工去便。

4 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掌握老年人的饮食原则,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少渣少油的食物;严重腹泻时,可短期禁食,恢复期吃少渣少油及半流质。适当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给予诊断和治疗。保证补充足够的水分,防止脱水;做好皮肤护理,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涂10%鱼肝油软膏以防皮肤破溃;掌握老年人的排便规律助其排便;被疑为传染性腹泻的老人,应进行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5 尿失禁的护理

查明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建立规则的排尿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有尿意时及时排尿,不憋尿;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白天饮水2000 ml,睡前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以保证睡眠质量;必要时应用接尿装置进行外部引流尿液;对留置导尿者,做好相应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进行盆底肌肉收缩锻炼。

6 跌倒的预防及护理

经常监测血压,改善老人的视力、听力、认知和情绪,引导老人正确的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和活动能力,力所能及的照顾自己;指导家人熟悉老人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改善老人的居家环境和衣着,为老人提供方便的生活照护和安全、便捷的生活空间;夜间睡眠差可导致思维和判断力下降,易发生跌倒,所以应指导老人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导老人注意日常安全,如不要攀高取物,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镇静剂或安眠药等【sup】[1]【/sup】。

7 心理异常的预防及护理

离退休、疾病、空巢家庭等都会导致老年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自卑、迷茫、失落、抑郁、焦躁等负性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必定会降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调查发现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常伴有情绪障碍,所以医护人员要特别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要尊重、理解、信任老人,给老人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帮助老年人顺利度过情感危机期;指导老人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指导老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家人多安慰、开导老人,及早发现老人的异常心理;作为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性格的老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以减轻或消除老人心理障碍,延缓心理衰竭,增加其心理健康【sup】[2]【/sup】。

参 考 文 献

[1] 孙宗鲁.中老年病百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