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号:
院别:Xx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年级:20xx级临床心理学
活动地点:XxXx县Xx乡Xx小学
活动天数:14天
活动目的:熟悉农村,体验生活,通过教学及助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报告日期:20xx年7月27日
目录
实践报告题目
调查背景
实践目的
实践内容
一.教学总结
二.数学总结
三.素质总结
四.心智发展
实践总结
——艰难求学路.教育体制
调查背景:
根据20xx年暑期社会农村调查我们得知:尽管国家已经免除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但是仍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拿不起食宿费而辍学在家务农,每个月仅仅40元钱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完成上学梦。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这个团队进行为期14的支教和助学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家庭情况。
实践目的:
熟悉农村,体验生活,通过教学及助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对大学里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以充实暑期生活。
实践内容:
暑假里,在XxXx县Xx乡Xx小学支教,在其周边贫困的乡村展开助学活动。在那里我度过了忙碌又充实、辛苦而愉快的暑假。之所以辛苦是因为我不断地从内心去学习、理解、完善工作中的新事物;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战胜困难是我不变的目标,成功的喜悦是我永恒的追求。
通过总结,我将自己从暑期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收获分为以下四项:
一.教学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心灵很纯净——就像一块碧玉,就像一潭清泉,就像一片绿荫。
考虑到他们心智发展程度,我采取了“玩与教相结合的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我将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学时:利用多个游戏让孩子了解心理学,毕竟心理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第二学时:讲述若个故事让孩子从中总结道理,并让孩子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第三、四学时:教授歌曲《感恩的心》,引领孩子感恩社会、集体、父母、朋友、兄弟姐妹。
第五、六学时:教授歌曲《少年强》,激励孩子寻求梦想,做一个有关理想的游戏“美丽岛”,帮助孩子确定梦想,给他们鼓励。
第七、八学时:讲述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怎样高效率的学习。
篇2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3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急需生力军
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农民永远都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既有纯农户、亦工亦农的兼业户,也有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者、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开始多元化,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农民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他们不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不够,而且多数对农村社会事务漠不关心,尤其是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即所谓的“386061”现象,是农村社会管理不确定因素。因此,培育一大批新型农民带领广大农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农村社会管理成为农民的自我行动,显得十分迫切。
与此同时,作为农民带头人的村干部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角。但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村干部是无所不管、无所不包,显得力不从心以至无力关心。很多村干部表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占用了自己约80%的工作精力,对党建和其他村级事务性工作就很少有时间过问。尤其是不少村干部普遍存在着本领和能力的“恐慌”,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突破个人的局部经验和思维定式,分析形势没有新观点,研究情况没有新见解,发展经济没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没有新办法,特别是对农村出现的新矛盾、新情况,深感力不从心,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针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在全国范围开展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一大批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级组织。目前已有20万名大学生
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虽然大学生村官较快融入了农村工作,得到了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经验欠缺,独立处理问题较少,同时经受挫折磨炼不够,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大学生“村官”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特别是面对农村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家族势力关系,他们难以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驾驭能力明显不足。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管理“真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急需生力军。
积极培养大学生村官填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真空”
填补农村社会管理的“真空”问题,必须从新村官、新村干入手,不断拓宽选人视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目前,选拔村干部眼光不能只局限留在农村里的人,要从原来片面强调致富带头、致富能力的作用转向既能带头致富、又善于协调管理,把善于处理农村社会事务的人才补充到农村基层组织。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力军。除了当好宣传员、技术员、辅导员外,大学生还要当好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员,应时刻心系群众,情牵基层,多看多听多想,在蹲点调研、挂联帮扶、乃至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不安全、不稳定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况信息,能解决的马上调解,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机构,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矛盾纠纷早化解、存在问题早整改,有效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另外,大学生“村官”受过严格的教育,有一定知识,是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要有意识地去影响群众,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逐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新村风。
为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参与村级组织社会管理事务,不断提高做好基层工作、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一些地方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平台。江苏泗阳县依托民事纠纷调解、便民服务、劳力调查推介、远程教育管理、留守人员关爱等“十大平台”,结合镇村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围绕创业富民和社会管理两大方向,为每名大学生村官明确具体岗位职责和年度目标任务,促进大学生村官全面参与村级组织事务管理。其中,该县引导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事纠纷调解,让他们深入村组、深入农户,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求,拓宽村情民意表达渠道,协助村支“两委”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关爱,针对任职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现状,积极开展各类关爱活动,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老人和儿童,通过照顾家庭生活、辅导孩子学习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倡导文明新风,他们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创建工作,推动村居环境治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努力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扬州市引导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法科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担任人民调解员或调解志愿者,将大学生村官打造成基层维稳的生力军。该市针对商业用地、客商建设发包工程矛盾、涉农劳资纠纷、干旱缺水纷争以及农村承包地纠纷邀请大学生村官发挥专业知识特长,参与纠纷调解。在司法所设立大学生村官调解专席,制定大学生村官调解值班制度,通过调解实践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调解能力和水平。同时,引导广大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感情优势,利用治安巡逻、走家串户等时机,主动到群众中去,通过开展“一进百户知民情”和“再进百户谋福祉”活动,引导全市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户和企业,听取社情民意,撰写民情日记和调研报告,认真梳理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为及时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做出了贡献。此外,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涉农、拆迁宣传消除隐患。
而作为较早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北京市,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如有的大学生村官办起了法律学习班,每个月组织村民学习两次,为村民进行普法教育,讲解相邻权关系处理、违章建筑问题等多个专题,由于与村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村民们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探索农村社会纠纷和矛盾解决的新机制,已建立起法律咨询室、法制宣传窗和普法工作室,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引导激励新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重在参与。主体就是新农民。其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的回乡创业农民工就是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新型村民组织的建设者,对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不力,公用事业无人兴办,基层组织严重削弱,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农民工的大批返乡,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信息,更重要的是返乡农民工经过市场这所“大学”的培育,丰富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接受了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建设的人才瓶颈。尤其是农民工返乡,不仅带回了先
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如农民工返乡较多的村庄,村民的文化卫生意识、生育观念、娱乐活动、交往行为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农村社会管理注入了崭新内涵。
篇4
关键词:地方院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有别于过去运动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其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反哺政策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和改革积累的社会资源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当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跨度较长、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保证和制度创新,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城市和工业的全面反哺,更需要在人才支持、智力贡献、教育支援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地方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地方院校的参与,其建设的速度、广度、深度都将大打折扣。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院校的参与既是其神圣的社会职责,也是完善地方院校社会职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地方院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特别是如何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为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在我国高校体系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而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究其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长期以来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二是由于缺乏独立面向社会办学的制度环境,高校服务社会的交换机制还未建立,因而缺乏动力。偶尔一些为社会服务的行为还停留在非自觉意识层面。三是地方院校大众化背景下的差别化发展十分迟缓,追求升级升层的办学惯性仍然左右着办学行为,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不少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上,却难以落到实处。四是地方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变革等方面严重滞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还很弱。当然还有高教政策导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从地方院校的发展看,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所谓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就是要立足大众、立足地方,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摒弃那些向“高”看齐、向“大”看齐,搞不切实际的自我拔高、自我膨胀的陈旧观念。而是要把社会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谋求发展。其次要下大力气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改革。要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专业结构。要重视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市场,农业经济和农村社区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有能力建设新农村,有技术服务新农村,有志向建设好新农村的“三有”人才。在科技服务上,地方院校要注重高新技术与基础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科学意识教育与科学技术普及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做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的助推器。其三,地方院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科研上进行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和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经营指导的方式参股农户经济。要鼓励大学生参与村镇建设做科技引路人、市场开拓人、致富带头人。特别要鼓励大学生勇敢去开辟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新天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创业的用武之地。
必要的社会条件或环境是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的外部条件,而地方院校构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则是其长效机制建立的组织保证。地方院校在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中首先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说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就是为社会服务,但是服务社会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是培养人才就必然是为社会服务。因为所培养的人才其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判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历史要求呼应地方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三有”人才。地方院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当下也即是要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络通道,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改革的重点是培养“三有”人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三有”人才进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地方院校因此不仅提高了就业率,更主要的是将会获得比较好的社会评价,有利于提高办学声誉,提高知名度。在科研开发上重点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做足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这样新农村建设可以获得地方院校的智力支持,有利于科技兴农,促进生产,同样地方院校的科研开发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科研成果推广。科研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过来回报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由此而获得科研开发的动力,从而推动地方院校不断进行科研开发,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服务导向上重点是政策倾斜。地方院校要鼓励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当作重要任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开发地方院校要鼓励资助。科研成果转化后要让成果持有者持股参加分红。要采用学术假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要求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对地 方院校改革,对新农村建设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要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教师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鼓励其利用寒暑假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支持大学生写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文章和创业调查报告,为其毕业后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或主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创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式。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根本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三有”人才。而要培养“三有”人才就必须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交叉专业和复合专业。要降低专业重心,注重应用性和应用面,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把重点放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上。要改革老的课程设置思路,打破重专业体系、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培养方式上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改革重理论、重课堂的培养传统,注重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能够面向基层,能够下到基层,能够认同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用武之地,并且有志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服务基层的态度和情感,更是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其价值、找到自己有用武之地的过程。其三,必须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要构建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的绿色通道。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包括人才支持协议、教学实践基地协议、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等。在人才支持协议中,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既可以与地方院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也可以让新农村建设单位到地方院校选拔“村官”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签订一定的服务期限。在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地方院校借助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科技推广协议中,地方院校进行科技推广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尊重农户的选择,推实、推好。同时,地方院校要负责科技推广后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为科技推广保驾护航,确保农民生产丰产、收入增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走市场化道路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要体现服务“三农”的思想,要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进行产权转让或入股分红。地方院校也可以先行自我转让再进行科技推广以取得最大利益。总之绿色通道的联系是确保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通道。绿色通道必须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其四,地方院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地方院校要与城市社区,各群众团体建立联系,并通过一定形式如借助互联网开设新农村建设信息中心等沟通城乡信息,提供供求情报,反映新农村建设情况等引起城市反哺需要。地方院校在披露新农村建设信息的同时又负责收集城市社区、团体或个人的反响信息,并借助信息组织反哺资源开展服务。这样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就建立起来。地方院校在其中充当了反哺动员的角色。这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