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传染病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5-0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 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 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 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 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 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 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 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 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 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3]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

篇2

[关键词] 发热疾病科;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74-03

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是当代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学以及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医院管理、规范诊疗及护理操作、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积极改革机构及制度等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举措[1-2]。本院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通过成立发热疾病科,有效预防并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医院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采用系统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的弋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4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龄12~85岁,平均(44.6±14.3)岁;其中,流感发热322例,病毒性感染144例,药物引起白细胞降低致发热12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3例。应用1∶1配比法选择成立发热疾病科之前的住院患者68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龄10~84岁,平均(46.1±13.8)岁;其中,流感发热298例,病毒性感染157例,药物引起白细胞降低致发热1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为未建立发热疾病科之前收治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发热常规护理、消毒隔离措施等。观察组患者均为成立发热疾病科期间收治的病例,由发热疾病科监督指导并实施相关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发热疾病科

为强化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组建发热疾病科,主要接诊发热患者。科室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护士长,2名主治医生、2名医师、10名专科护士以及相关保洁、外送人员组成。科室设置留观床、抢救床、观察床、常规诊室以及备用诊室等。同时,明确发热疾病科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并指导辖区内各疾病防控机构的各项工作,负责全院各类发热疾病以及肠道疾病患者的诊治、外科特殊感染抢救和传染病患者的隔离观察以及救治,处置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配合感染疾病控制科组织、协调患者的登记、报告以及消毒隔离工作等。

1.2.2 健全管理体系

成立感染防控管理小组,由科主任以及护士长负责,并特设1名感染检测员,以负责全科的感染检测及检查工作。各个班次设置主责护士,以全面督促各类管理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就诊高峰期的分诊巡视工作,以缩短患者的等候以及就诊时间,从而缩短患者在院内停留的时间,从根本上预防医院感染。

1.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热疾病科应设置在较为独立的区域内,设置门诊接诊区、留观区以及医护工作区等区域,各个区域均应设置相应的装置及设备,同时,应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区域之间应设置缓冲地带。发热疾病科内应多处粘贴醒目的标识以及空间指示牌,合理布置各项医疗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以防止细菌的扩散以及疾病的蔓延。

1.2.4 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感染管理体系

1.2.4.1 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医院以及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指南,制订针对各科室的感染监控手册,并将其纳入到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控制标准之中,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强化疾病感染监测工作,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针对确诊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同时,建立感染管理小组,明确感染管理职责,落实分级管理目标,建立并落实完善的考核制度,落实医院感染防控目标。

1.2.4.2 完善传染病例报告流程 根据临床实际制订、落实并不断完善传染病例报告流程,发放传染病报告卡,使每位医护人员均能够掌握传染病例或者疑似传染病例的发现、处理以上班流程,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至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分析,以便于及时将感染病例上报、查询以及统计分析,有利于及时查找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以及感染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评价各类防控措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质量。

1.2.4.3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所有医护人员的职责,应将其作为继续培训的首要课程[3]。针对科室所有医务人员开展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教育培训,明确具体的职责和分工,落实科室各物品表面、地面、空气、体温表、房间紫外灯、医务人员的手、留观区以及特殊感染病房等的消毒隔离措施。设置专科感染检测员,主要负责不定期地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检查和记录,并将问题汇总,与护士长以及科室骨干进行分析讨论,及时制订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保证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能够得以全面、有效地落实。

1.2.4.4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制度 如何对医疗废弃物继续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医疗机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4]。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室具体情况,制订并落实严格、科学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首先,应继续对科室保洁人员进行有关医疗废弃物分类知识的专业培训;其次,严格分类放置医疗废弃物,要求垃圾工具专区专用,患者及位置均应定点专用,并设置明确的标示。医疗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垃圾以及特殊感染者垃圾等进行分类放置;对于医疗锐器容器,如装满3/4时应立即密封并贴上标示;收放时应将不同的垃圾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内进行分类保存,且所有的废弃物均应注明科室以及时间,将其统一送到指定的处理站;对于特殊感染者的垃圾,应标注有明确的科室、疾病名称以及时间,同时将其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或者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5-6]。

1.2.5 加强健康宣教

定期组织科室医院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以及岗位教育,设置医院感染疾病防控知识宣传栏,全面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与此同时,要求分诊护士不定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诊前宣教,并要求治疗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诊中宣教,并针对不同的疾病制订疾病防控宣传手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全方位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7-9]。

1.2.6 改善医务人员的卫生及健康条件

所有工作人员均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对于有不适感或者疑似传染疾病者,应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应根据需要予以注射相关疫苗,如有必要还可予以被动免疫或者药物预防[10]。要求医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自身感染疾病或者将病毒带出病房,防止将病菌传染给易感者。所谓个人防护,主要包括穿戴各类防护装备,如鞋帽、手套、防护衣物、口罩等,并严格洗手消毒制度。

1.3 观察指标

出院时调查统计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医患纠纷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医患纠纷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以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临床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医院感染一旦发生,可导致病情加重,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时还将危及生命[11-13],因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已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患者的病情反复,导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增加,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医院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严格制约了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之一[14],故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控工作非常重要。成立发热疾病科,有利于集中诊疗发热及感染或者感染高危患者,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及效率。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设置建设,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院感染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不断总结感染管理及防控经验,检查、指导并监督辖区医院感染防控机构的管理工作,大大降低了医院感染率[1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成立发热疾病科后,医院感染率及医患纠纷率仅为1.75%和1.02%,较建立发热疾病科前显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达98.25%,较建立发热疾病科前明显提高。提示成立发热疾病科,全面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及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有效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爱梅,于春艳.实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97-1898.

[2] 张乐乐,涂冬洁.预防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439-1440.

[3] 黄水香.规范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526.

[4] 宋晓莉,李艳芳,杨玉萍,等.发热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276.

[5] 张印兰,黄河清,李秀银,等.医院感染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079-5081.

[6] 殷群芳.加强医院感染在职教育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50-1750.

[7] 盖秀花.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37-138.

[8] 钟玉梅.普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与预防[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3):361-361.

[9] 李宁,殷国东.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96.

[10] 唐平.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广西医学,2010,32(10):1275-1277.

[11] 孙存琼.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04-406.

[12] 肖红菊,刘刚,杨晓秋,等.发热疾病科护理常规制定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02-1903.

[13] 王群,罗湘宁.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5-86.

[14] 朱继辉,魏跃,刘玉春,等.413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2):1829-1831.

篇3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隔离区内患者,只要在发热早期、治疗期、恢复期进行良好的治疗护理,均可痊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篇4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性质相反的证候。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基础通过八纲辨证确定疾病性质而表里这纲是指病位的深浅。外感病或热病的初期如肺痈湿温麻疹等还有外证如疮疡 、肿毒、癣类等病位在皮肤、肌肉、经络等部位者均称表证解表发汗是治疗表证的主要法则。

表证的辨证前人认为:“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因此容易辨别但在临床辨证时必须与寒、热、虚、实结合起来对疾病才能获得全面了解以便定立恰当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表证患者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少汗特征病室温度应保持在18~℃湿度5~56环境安静室内空气清新根据病情和气候的不同患者的衣被也要适时增减病室安静、整洁、适合病情为宜。切忌汗出当风。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面色及精神状况有无恶寒、发热、头痛等按常规对发热患者每~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并详细记录体温高低、有无汗出及恶寒。通过对体温、脉搏、呼吸的观察了解患者病情及用药后的疗效重点观察服药后发汗与发热的情况发热时嘱患者卧床休息要多饮开水;可配合针刺合谷、风池、迎香等穴高热加大椎曲池汗出湿衣要及时更换防止受凉。

观察舌象:通过对舌象的观察了解病邪的深浅。病变部位在表时舌质为淡红舌苔为薄白苔。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张仲景言:“饮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饮食对本病症状之改善和治愈起座积极的作用。由于饮食本身的复杂特性必须做到辨证用膳以促进患者康复。外感表证的患者以平补膳食为宜多用半流质或软食之类食物。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禁忌油腻、辛辣、生冷、烟酒煎炸之品。如是风寒表证可用姜、葱、蒜等作为调味品以辅助药力散寒去邪。风火热毒郁于肌表者忌食辛温补品特别是海腥、虾、鲤鱼、猪头肉、公鸡、等发物;一些过于寒凉滋腻食品也应禁食为宜。

用药护理:解表发汗之剂虽有幸温、辛凉之别但多属于清香散之品加水浸透分钟后用武火煮沸5~1分钟即可取之温热服服药后静卧。临床观察以微汗为宜不可大汗淋漓如汗出过多则应停服如药后无汗可如法再服。

情志护理:表证患者因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身体上感到不适精神也紧张情绪不稳。因此要经常关心体贴并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焦虑情绪解除其思想负担做好有效护患沟通及心理护理使患者畅志、愉悦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加重。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适寒温、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动静结合适当活动避免过劳如:室外活晒晒太阳、散散步打太极拳或做气功等以调节神经功能增强体质。避免外感邪气以耗伤正气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辨证施护

表寒证的患者就是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口不渴舌苔白滑头身痛脉匪紧患者腠理致密多无汗服麻黄汤会桂枝汤后辅以热粥助汗以微汗为宜汗仍不出者也可用姜、葱、熬水冲热服一般汗出身凉、脉静等为表证已解可嘱患者安静休息不可再用发汗剂。

表热证就是外感初起发热重恶寒较轻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佛数等以幸凉之剂解表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服药后应静卧温复取微汗。此类患者多有烟喉干痛可服用清凉饮料多饮温开水同时注意病情变化切忌大汗防止伤津耗液。

表证用解表发汗法是因邪在肌表因势利导使病邪从皮毛肌腠随汗而解因此表证出现高热也不宜采用凉水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因为冷敷使汗孔致密不宜汗出与药的功效和病势相反说以表证发热应忌物理降温法以防冰伏留邪之患。

表证为六之邪侵犯体表所致常有恶寒兼头疼、发热、鼻塞、脉浮等表现施护措施以发汗解表主要是运用解表发汗药物组成方剂用来开泄腠理扩张汗腺通过发汗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中医护理要根据临床使用不同的解表发汗方法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并运用好中医基础理论根据不同征候治疗法则分别进行辨证施护才能促进疾病的痊愈使患者早日康复。

篇5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老年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在52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5±6.33)岁;疾病类型:急性肾盂肾炎50例,慢性肾盂肾炎44例;合并疾病:高血压44例,心脏病21例,糖尿病2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尿痛,伴有畏寒发热,腰部肾区胀痛,双肾区叩击痛;尿检结果有红细胞、自细胞、尿蛋白;所有患者均无肾囊肿、肾盂改变以及肾功能损害。

2 护理措施

2.1基础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该注意充足的卧床休息,肾区有明显疼痛的患者应该注意观察腰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等;休息时环境应该保持温湿度适宜;有高热的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并做好记录;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屈曲位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护理人员及时上报医生并协助进行处理。

2.2排尿障碍的护理

肾盂肾炎典型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老年人耐受性差,动作迟缓,易发生尿失禁。对活动不便的患者,排尿时应有人陪伴在旁,防止意外发生。

2.3发热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对于发热的患者及时上报医生,并用温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必要时进行药物降温。出汗过多造成水流失较多,鼓励患者多饮水。

2.4用药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按时服用药物,确保药物用法、用量和疗程的准确。用药过程中如果患者持续48h临床症状改善不无明显,需要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考虑换药或者联合用药。

2.5饮食及饮水护理

应该给予患者比较清淡而且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发热以及全身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应该给予半流质或者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适量进食,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患者急性期市应该给予清淡并且含营养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可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上的细菌以及炎症物质,从而减少炎症对膀胱以及尿道的刺激。

2.6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非常重要。这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患者经常伴有恐惧、惊慌、悲观的消极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察觉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详细的给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平和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2.7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积极宣传预防肾盂肾炎的措施以及卫生保健,向患者讲解多饮水对肾盂肾炎的重要性,即使不口渴也需要多饮水、不憋尿、保持会的卫生清洁;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复发。

3 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退,尿常规、尿成渣以及尿细胞计数均转阴;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尿常规、尿成渣以及尿细胞计数均转阴;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均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3.2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治疗和护理稳定病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治愈患者63例,占67.02%,有效患者29例,占30.85%;无效患者2例,占2.13%。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30d,平均住院时间为(20.49±3.07)d。

篇6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化疗 骨髓抑制 感染 无菌室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3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于2004年4月~2008年10月利用单人无菌室护理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8~70岁,平均38岁;KPS评分为85(60~90)分,化疗方案均为国内常见的标准方案;其中肺癌8例,食管癌10例,乳腺癌8例,非何杰金淋巴瘤4例,卵巢癌4例。并与同期收住单人隔离房间护理的38例同类患者进行比较,其中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5(18~75)岁;肺癌患者8例,食管癌11例,乳腺癌7例,非何杰金淋巴瘤5例,卵巢癌7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及监测指标:患者为确诊后初次住院化疗或周期化疗,化疗后严密监测患者外周血细胞各组分的变化,当血常规中WBC≤1.0×109/L、ANC(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未发热、无肺部感染、口腔溃疡、肛周红肿疼痛等继发感染的征象时,即对患者实施单人无菌室护理。采用康联医学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TKBC-20-Ⅱ单人无菌室,床室周围用无毒透明围档围住,独立封闭,床室内装有照明灯及紫外线灯,隔离变压器,双路送风系统,净化空气由床顶部高效过滤装置向下送入,形成正压通风,使无菌室内达到无尘无菌的洁净环境,可让患者处于层流环境中。无菌室主要工作参数:洁净度100级,气流速度0.22m/秒,沉降菌数<1,可置于普通病房而空气环境明显优于普通隔离房间。同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提升患者免疫及营养支持疗法。每天查血常规观察血象情况、监测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发热程度、有无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感染持续时间等,对体温38.5℃以上或有感染表现者,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感染发生的判定标准:①无明显感染灶,体温>38.5℃,24小时内不自行消退,排外输血、药物等因素;②有明显感染灶者;③留取标本检验提示感染者。在使用抗生素前,均要求作细菌培养,根据经验或病原学报告使用抗生素。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X±S表示。P

结 果

观察组有8例继发感染,其中3例肺部感染,4例口腔溃疡,1例肛周红肿疼痛,感染发生率23.53%,发热起始时间4~6天,持续时间6~9天,使用抗生素7~10天,中位隔离天数8天。对照组中21例出现感染性发热,其中合并口腔霉菌感染2例,口腔溃疡7例,肺部感染8例,肛周红肿疼痛4例,感染发生率55.26%,发热起始时间2~3天,持续时间8~11天,使用抗生素9~12天,中位隔离天数12天。两组均经抗感染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好转,无出现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见表1。

护 理

单人无菌室护理:患者化疗后,当血常规中WBC≤1.0×109/L,ANC(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未继发感染时入住单人无菌室。患者入住前,对无菌室及使用环境进行祛污、清洁、消毒,启动层流装置,持续过滤通风及紫外线消毒2~3小时,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55%~60%。更换无菌床单被套、枕套等,患者沐浴、更换无菌衣服后进住单人无菌室。患者入住后启动单人无菌室风机,持续送风,根据需要来选择送风强度。每日常规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病房环境,床室内紫外线消毒2次/日,每次1小时,病人一切生活护理在床室内进行,对其实施无菌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均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预防交叉感染。患者亲属可在单人无菌室外与其亲切交谈。

感染的观察护理:观察患者有无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注意体温及热型变化,每天监测体温4次并记录,发热时提示感染存在,应寻找感染灶,报告医生及时对症处理。如发热伴咳嗽、咳痰,提示肺部感染等。

心理护理:肿瘤患者自确诊之日起,始终处于一种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情绪中,任何的病情变化或治疗并发症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很容易产生恐惧、压抑、孤独、沮丧情绪。主管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在进住单人无菌室前,告知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及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并用恰当的方式向其讲明病情、应对方法及治疗的有效性,解除心理顾虑,树立信心,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对预防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充分意识到保持口腔在一定的湿度,对口腔溃疡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嘱患者晨起、饭后、睡前用碱性水嗽口,保持口腔的清洁和湿润,用软毛刷刷牙,动作要轻柔,勿用牙签剔牙。每日询问并检查患者口腔情况,及早发现口腔炎以便做出有效的处理。患者出现口腔溃疡时,嗽口液内可加利多卡因,以减轻疼痛,用维生素混合剂涂于创面,有利于创面修复。

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要选择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所有食物经微波炉消毒后食用,对恶心呕吐严重者,可静脉输注营养液,补充各种维生素,以保证患者营养素的摄入,并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皮肤护理:嘱患者加强个人卫生,勤擦澡,更换高压灭菌内衣;洗头发、剪指(趾)甲每周1次;床单、被套高压灭菌消毒后,每周更换2次,随脏随换,保持床单的整洁;当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浅静脉留置针或保留胸腹腔引留管时,伤口处每周消毒换药3次,保证穿刺处无菌,敷料清洁干燥,有污染及时更换,以防局部炎症发生;发热患者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消毒衣裤,嘱多饮水。

肛周护理:由于括约肌多皱褶的特殊解剖结构,为细菌生长繁殖和隐藏创造了条件。Ⅳ度骨髓抑制患者肛周出现微小破损或护理不当,极易引起感染。嘱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日便后、睡前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肛周,保持肛周皮肤清洁。指导患者注意合理饮食,要多饮水、多食水果及含纤维蔬菜,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大便干结时,要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的通畅,避免黏膜损伤,而继发肛周感染。

讨 论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化疗中最危险的毒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在骨髓抑制期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是继发感染。

目前主要做法是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病房空气消毒,建立洁净病房和合理治疗。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积极有效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和护理操作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转归。

我科采用的单人无菌室护理,能相对地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确保患者与不洁空气隔离,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及缩短感染时间,明显缩短骨髓抑制期,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用无菌室护理,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既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相应降低了药物费用。所以单人无菌室护理是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最佳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燕.简易层流床对急性白血病大剂量Ara-C化疗感染影响分析.九江医学,2007,22(1):21-22.

2 张岗.肺癌化疗患者健康相关行为调查及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9.

3 郑冷,王春英.对口腔护理的认识.护理学杂志,2000,15(6):382.

篇7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防护;管理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由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1]。自2009年5月武汉市出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以来,武汉市第十四人民医院(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落实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的防治工作要求,采取了有效的隔离、消 毒、治疗、护理和转院措施,确保了患者无一例死亡和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及时控制了区内疫情的蔓延,获得社会各界和上级主管部门好评。本文就疫情期间加强医院感染防护和完善科室管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

限制医护人员在患者隔离病房实施直接的医疗护理。进入患者房间,所有医护人员均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戴无菌手套,穿无菌隔离衣,并进行眼部防护。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或脱去手套和其他防护物品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自来水洗手或用酒精进行手部消毒。所有医护人员进入甲型H1N1流感确诊或者疑似患者的病房,均戴上检测合格的一次性N95口罩。 甲型H1N1流感疫苗投入临床应用后,对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注射了疫苗,还同时进行抗病毒中药药物预防治疗。在护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间,每天监测医护人员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果医护人员出现症状,就停止工作;若仍在工作,立即停止对病人的医疗护理活动,并通知护士长和感染控制人员。在没有护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期间,仍然每天监测所有医护人员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医护人员非防护状态下在门诊或急诊室接触病人。只有没有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的医护人员,方可继续从事医护工作[2]。

2 做好患者的防护

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按指定路线进入病区。患者进入病区前均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院洗衣房统一保管。患者住院期间不能外出,其活动限制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此病区内完成。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管理。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患者出院、转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更换干净的衣服后方可离开病房。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经消毒后,方可交患者或者家属带回家。

3 严格消毒管理

3.1 消毒原则 加强对病室的消毒管理,做到消毒不留一个死角,对所有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开展全面消毒,保证发热门诊病室的绝对消毒安全。

3.2 消毒措施 一是开展随时消毒,即对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做好甲型H1N1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的随时消毒。随时消毒特别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诊疗用品、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等。特别注意对相关人员的手进行及时清洗或消毒。患者诊疗场所采取通风、照射紫外线等方式进行空气消毒。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剂选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于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使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煮沸10min消毒或使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防护眼镜、防护面罩使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0.2%的过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min后,清洗干燥后备用。二是开展终末消毒,即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使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注意家庭、医护管理室和患者病房的消毒。患者使用后的床单、被罩等物品用双层布袋封扎,煮沸10min消毒或者使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接触患者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使用70%乙醇擦拭消毒2遍,或整机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3]。

4 实施人性化护士管理

发热门诊护士工作劳动强度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护士长要以人为本,发掘每个护士的潜力,发挥每个护士的作用,充分激发他们的才干、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收治甲型H1Nl流感患者期间,本科室对护士实施了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护士长经常与护士相互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情况和对工作的感受。深入了解护士的需要,关心其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到尽量合理排班,使护士得到足够的休息,从而有利于激励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了解每个护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发挥其特长,让专业扎实、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搭配上班,共同护理甲型H1N1流感患者;由于甲型HlN1流感的传染性强,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需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交谈,以避免一切可能的感染因素;对于上班人员,每天均饮用医院配制的抗病毒中草药,以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4]。

参考文献

1 任平红.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及防护措施.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11):91-92.

2 黄玉华,林燕会,安丽.甲型H 1 N1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的护理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0(10):70-71.

篇8

【关键词】 急诊;分区就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42-01

急诊科如今是医院内急危重症患者集中抢救的场所,抢救工作繁重的重点科室,急诊具有工作量大,就诊时间突然、集中,病重多样化,病情复杂化等特点,随机变化性较强,而且整体可控性小的特点[1]。因此在急诊科室实施护理管理,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急诊护理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急诊科护理工作特殊性.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因此加强急诊的护理安全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技术,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因此我院急诊科室在2012年重新对急诊科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送至相关的就诊区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科2012年开展分区就诊的护理体系为研究组,2011年为实施分区就诊护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开展分区就诊护理体系具体如下:

1.2.1 我院将急诊科设为5个就诊区域 抢救监护室,处置室,留观室,普通患候诊区,其中普通候诊区又分为发热患者候诊区和其他疾病患者候诊区。

1.2.2 就诊区域的设置 抢救监护室内设有功能性抢救床5张,3辆轮椅,3台平车,留观室设有病床18张,候诊大厅排椅22张,横向座椅10排为发热患者及家属提供使用,纵向座椅12排供其它患者及家属使用,两区之间距离相隔1米远。

1.2.3 人员的合理配备 根据就诊的分区不同,护理人员分为责1,责2,B1,B2,B3班,其中责1和责2班为护士为当天的组长,责1班护士主要负责抢救监护室的抢救护理危重症患者工作,责2班护士负责留观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B1班护士为分诊班,所有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均要要经过分诊台护士明确分诊后方可得到医生的诊治[2],有一名护士协助B1班分诊,B3班护士负责在处置室配合医生进行缝合,清创,换药和包扎等工作。

1.2.4 具体分区就诊 根据急诊分诊标准将患者分诊为四类:第一类患者一般是会随时发生病情危机生命的患者,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急救措施,如:患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心率缓慢140次/分、突然晕厥,抽搐,大咯血,呕血,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多处骨折,多发伤以及复合伤的患者。第二类患者是指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第一类的,或者随时导致严重致残者:急性腹痛,胸痛,头痛、高血压(BP>180/120mmHg)高热(体温>40℃),肢体疼痛、急性中毒,急性尿潴留,无尿,闭合性颅脑损伤、外伤所致活动性的出血,闭合性骨折等疾病。第三类患者是指目前病情没有明确诊断在短时间内拥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安排患者立即就诊,如发热,肠炎等疾病。第四类患者是指目前疾病没有急性发病的症状,通常患者会有慢性疾病或轻微不适等主诉的疾病,他们候诊的时间没有限制性[3],第一、二类患者分诊时直接送入抢救监护室后由责1班护士负责,准确无误的配合医生做好相关的抢救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发挥抢救技能,及时完善抢救的相关护理护理记录单,同时协调救治的患者出入抢救室,外伤的患者就诊时到处置室后由B3班负责处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缝合,清创、换药和包扎等护理工作,对骨折患者协助夹板外固定,责2班,B2班护士负责留观室内患者的一切护理措施,包括办理住院,临时治疗,常规护理,离院等护理工作。第三、四类患者由B1班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分诊于发热候诊区与其他患者候诊区内等待处理,并定时巡视候诊区内的患者,严密观察患者的相关病情变化,与相关护理员一起协作为患者提供各种优质的便民服务[4]。避免出现急诊无值班人员的现象,当班护士要坚守岗位,不离岗不串班,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主动帮助患者完成就诊程序,让患者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抽取两组内的患者230例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实施分区就诊的护理措施后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急诊的分区就诊护理体系改善了护理工作陈旧的流程,为危重症患者赢得的抢救宝贵时间,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分工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工作意识,确保急诊的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分诊准确率,从而提高整体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使医院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现象。配合加强护士的急救技能、沟通能力、提高费用管理制度,病情对护士进行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培训,掌握急诊医疗护理发展新动态、新形式。力争提高新护理形势。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防范医疗纠纷的几点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15):32.

[2] 常云丽.浅谈护理实践中护患沟通技巧[J].医学信患,2009,9(9):196.

篇9

乙脑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可使患者产生高热、抽搐和意识障碍等症状,有效预防乙脑是降低乙脑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接种者个体因素和疫苗的免疫原性,接种疫苗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因此接种疫苗后对接种者进行对症护理能够有效消除不良反应,缓解接种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稳定维持乙脑疫苗对乙脑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38-0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可分为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两类。乙脑灭活疫苗与乙脑减毒活疫苗采用皮下注射接种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注射剂量为0.5ml,患有中耳炎、结核病和急性传染病等疾病者和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者不得进行乙脑疫苗注射。本文主要探究乙脑疫苗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护理措施。

1 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乙脑疫苗注射能够有效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促使疫苗接种者自身机体产生抵抗乙脑病毒的有益免疫反应,但由于个体差异和疫苗自身特性,接种后常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1]。家长需在乙脑疫苗接种后细致观察接种者是否产生不良反应,如发现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与疫苗注射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妥善治疗。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根据个人体质、疫苗耐受性等差异,分为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与变态反应。

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37-37.5度为轻度发热,37.6-38.5度为中度发热,39度以上为重度发热;此外,部分疫苗接种者伴有头晕、腹泻、恶心呕吐和全身无力等症状,此类反应通常并不严重且可于24小时之内消退。其中治疗发热可服用退烧药物,至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会随之消退,若高烧不退或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局部反应通常于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反应较重时可致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管产生炎症[2]。若红肿现象较为严重,可采取热敷方式缓解肿痛。变态反应则包括皮疹、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紫癜等,若症状严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2 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一旦产生,应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对接种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

2.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在疫苗接种后对接种者进行30min医学观察,由于接种者一般为儿童,遇事较为敏感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接种者进行耐心沟通和疏导,同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各项注意事项并请家长协助安抚接种者,从而减轻或消除接种者的恐惧紧张情绪。学校等场所进行疫苗接种时,接种者一旦发生群体性癔症,医护人员应及时将患者分开隔离,避免患者互相影响,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之后医护人员应逐一对患者进行适当心理疏导,采用暗示疗法稳定其情绪并消除其心理或精神障碍,同时告知家长不良反应基础知识,稳定家长情绪使其能够更好的对接种者进行安抚。

2.2 全身反应护理:

医护人员应根据接种者全身反应的不同种类对症予以护理。发热症状中治疗轻度发热只需保持空气流通降低体温并及时补充水分即可;中度发热则需服用解热性药物进行降温;重度发热应立即采取物理降温结合解热性药物以达到退热效果。对于头晕呕吐等症状,应提供止吐药剂或儿童型维生素B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腹泻症状,轻微腹泻者应及时补充水分,若腹泻严重应及时送至医院诊治。

2.3 局部反应护理:

对于红肿、热痛等症状,若症状较轻,应勤换衣物以避免接种者因炎症部位不适而频繁抓挠。但若接种者炎症反应较严重,除却勤换衣物外,还应使用干净的毛巾早晚各一次热敷接种部位10min,直至炎症反应完全消退[3]。

2.4 变态反应护理:

接种者接种疫苗后若出现皮疹,应注意皮肤清洁,避免使用热水、香皂清洗皮肤和使用刺激性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另外对于过敏性休克与过敏性紫癜等症状,应立即进行吸氧等抗休克以及脱敏性治疗等抗紫癜处理。

3 结束语

乙脑疫苗接种对乙脑的预防与控制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能够全面体现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和沟通疏导能力,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到工作流程规范化和具体工作细致化。为了达到上述要求,疫苗接种医护人员应自觉遵守乙脑疫苗接种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疫苗使用与接种方法要求,遵照疫苗接种程序,认真负责做好乙脑疫苗接种防治不良反应监测和护理工作,从而提升疫苗接种的技术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传播,最终提高广大人民健康水平,保障人民安全。

参考文献

[1] 杜子平,等.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872.

篇10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山东济南 25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麻疹病人;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43-02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2],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44例,女36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年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方法

1.3.1 体温护理 要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3]。

1.3.2 病房护理 每天病房保持通风2次为宜,确保病房空气的湿润、新鲜,湿度以50%~60%为宜,温度以18~22℃为宜,但是要避免直接吹见,防止患者着凉,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光线的柔和。

1.3.3 严格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比如若是患者处于高热状态,则需要采用物理降温进行处理,避免温水擦浴、减少盖被、或者是严格按照医嘱减少药物的剂量。但是一定禁用酒精等,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影响,或者是体温骤降而导致的循环障碍,为患者供给充足水分,利用患者散热或者是排泄[4]。

1.3.4 控制病毒感染 护理是要保持患者五官的清洁,如眼睛清洁用生理盐水,然后再用红霉素眼膏或者是0.25%氯霉素眼药水,1d2~4次为宜,勤于帮助患者排痰拍背翻身,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为了防止中耳炎发生,可以口服鱼肝油滴剂,然后滴入0.5%~1%的麻黄碱。

1.3.5并发症控制 ①要随着注意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变化,2~4 h监测一次,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②确保患者营养平衡,多饮水,供给水分充足,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切勿忌口,造成营养不良[5];③随时观察出疹情况与消退情况,进一步为患者病情做好鉴别与诊断,并且正确判断患者病情。

1.3.6 预防控制 要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减少传播与感染机会,注意个人卫生。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6],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患者科学的麻疹病人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发现麻疹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受损;③营养不足;④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根据本次研究总结麻疹病人的护理体会,具体如下:①体温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为此,必须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发热程度,及时处理,每天测温度和脉搏、呼吸。②营养护理:患者由于发热机体消耗量大,因此,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以半流质、流质食物为主,多餐少食,并及时补充维生素。③并发症护理:严格叮嘱患者遵照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体征与出疹的关系,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要立即上报医师并给予处理。④组织受损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会出现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口腔粘膜疹等,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组织受损的程度,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7]。⑤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应轻软,内衣柔软宽适并勤换洗。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口唇或口角裂者,应局部涂以消毒石蜡油,口腔粘膜溃疡者,先以1%~3%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8]。总而言之,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邢琳琳,刘丽莉. 172例麻疹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17(2):15-18.

[2] 卢美,任维利,朱桂爱. 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10,10(9):940-941.

[3] 陈芳芳,赖爱萍.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3(11):199-200.

[4] 周新凤.浅析66例麻疹病人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11,3(10):157-158.

[5] 唐燕雅,沈旭慧. 23例麻疹病人临床变异的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4(36):207-208.

[6] 王克勤. 62例麻疹的护理[J].安庆医学,2009,3(6):178-179.

[7] 胡天平. 浅淡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及预防[A].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C].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2009,23(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