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前言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时,能够综合运用技术、工具、技巧和知识等手段而满足项目需求和项目预期目标。项目管理理论在近年来受到大量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MBA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被广泛运用实践于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在创建旅游管理模式时,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和理念,以便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水平。本文中,作者主要是针对旅游项目的管理模式创建和实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创建旅游管理模式。

二、项目管理与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管理模式的创建和景点的开发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分析研究现有的旅游管理模式,减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加强对旅游管理环节的控制,创建和完善旅游管理模式以便提高旅游管理的实际效益。(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1旅游项目开发的特点

旅游项目开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项目众多,并且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较高。旅游项目纷繁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具有不同内容。随着旅游者需求品味的日渐提升,以单一形态出现的旅游项目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他们更喜欢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场所和旅游项目,以实现在一次确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多重满足,例如同时获得娱乐性、享受性、知识性、体验性等多重满足。这些关联项目各有特点,质量管理的模式和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二,科教兴旅成为共识。在旅游项目中,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利用最新尖端技术开发创新性产品。例如,太空旅游项目。(2)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或者革新。中华恐龙园的旅游项目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不断升级打造成现代新型恐龙博物馆。

2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旅游项目开发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不当、盲目开发、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配套设施不健全、营销和宣传不当、管理混乱、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技术条件薄弱。技术条件是指开发旅游项目过程中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方法、工具等以保证旅游资源能合理开发,由于技术条件薄弱,又强行开发,必然会造成相关问题。二,管理当局缺乏科学意识。管理当局不能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没有良好的科学管理、服务意识给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巨大危害。包括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过程的控制、实施应用当中的管理等方面的危害。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从现代质量管理学的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质量管理意识。旅游项目的开发首先要掌握相关游客的需求特性并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些特性。技术条件则是对于硬件设施的质量保障和控制,从物质的形式满足游客的需求特性。管理当局缺乏质量意识则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低下、管理水平的质量低下、服务质量的水平低下等等。由此可见,质量意识的缺乏是旅游项目开发的蛀虫,不仅影响开发的水平,还影响开发之后的管理运营。因此,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中亟待需要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

3朱兰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

朱兰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基础,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产品特性。由于其质量管理理论涉及方面比较广泛,本文主要介绍其质量管理三部曲理论: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质量计划:包括设定质量目标,辨识顾客是谁,确定顾客的需要,开发应对顾客需要的产品特征,开发能够生产具有这种特征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过程控制措施等。质量控制:包括评估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质量目标对比,对差异采取措施。质量改进:包括提出改进的必要性,做好改进的基础工作,确定改进项目,建立项目小组,为小组提供资源、培训和激励,诊断原因、设想纠正措施,建立控制措施以巩固成果。

4朱兰质量三部曲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

(1)旅游项目的质量策划。

当进行新的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应该进行一个完整的质量策划,其中最主要的是应当充分理解游客的需要,可以按照如下步骤策划。

第一步:明确游客是谁,并且充分理解游客的需要。对于旅游项目来说,游客可以是不同年龄段的个人,也可以是单位、团体或者组织。不同的游客具有不同的需求特点,例如老年人和青年人的需求特点就不尽相同,本地人和外国人的需求特点也不尽相同。应在掌握游客的需求特点以及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旅游项目产品。

第二步:明确旅游项目的目标。制定旅游项目目标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制定能满足游客需求的质量目标,并以最低综合成本来实现。这是保证旅游项目能够获得成功,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2)制定旅游项目的经济目标。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承担着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

第三步:对旅游项目实施阶段的策划。对实施阶段进行划分,明确阶段目标、负责人等。对于旅游项目中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接待设施建设、游乐项目建设四个方面。通常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报建、施工、竣工、验收等。对于旅游项目中的软件设施建设可以分为如下阶段:选定项目管理人员、组织培训、强化服务质量意识等。

第四步:确定主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项目计划图的控制、模型的建立、产品材料的质量测试方法、项目中主要依据的标准、相关文件完成的检查手段、资源的分配等。

第五步: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程序。

(2)旅游项目开发的质量控制。

对于旅游项目开发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质量控制。硬件设施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制定的质量目标来展开,其控制措施为:选择控制对象(包括材料、工期、关键路线等),规定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建立具体建设过程的作业标准,测量对象的实际质量特性,通过对比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采取措施并监控其效果,硬件设施试用,评估,验收。对于软件设施的质量控制一般采取的措施为:项目管理人员的招募、选拔、任用,制定具体的管理行为操作规范,组织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工作测评及绩效考核,对比规范找出差异,寻找改进措施,激励或者重新招募新人。

(3)旅游项目的质量改进。

①质量改进的因素测量。

质量改进因素在旅游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方面信息。二是项目开发完成后游客满意度质量方面的信息。二者的具体测量如下:

第一,与旅游项目开发过程相联系的质量方面信息,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所需材质材料的质量、工期进度、计划图控制、再建以及报废的设施、建设过程的调整、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

第二,游客满意度方面的质量信息,项目开发完工对游客开放后,需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对目标游客和潜在游客的调查,对同类型竞争性旅游项目的调查。满意度的调查在内容上包括:游客对于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了保证质量信息的有效性,一般这种调查要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

②旅游项目开发质量改进的具体内容。

旅游项目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朱兰质量管理思想下的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的质量改进,必然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在把握旅游项目开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质量改进工作,才会得到有效的改进结果。旅游项目开发质量改进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内容着手:

(1)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体系的改进。项目完工对游客开放后,影响旅游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系,由于责任不明确、相互之间推诿、只注重形式、行政职能过高等原因造成管理上的纰漏,甚至给项目带来巨大威胁与损失。鉴于此,项目管理当局应该积极探讨更适合旅游项目的管理体系,改进人员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促进旅游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服务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旅游的本质就是向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就是旅游的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创造游客满意度,保证旅游客源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服务意识、效率、态度、形象、能力等。其次,服务规范标准化流程,制定发放服务手册,统一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再次,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例如IPA、SERVQUAL、SERVPERF、EPI等评估法。不同的评估法具有不同的优点,应当谨慎选择。

5总结

朱兰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以顾客为上帝,其提出的“朱兰三部曲”对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项目多种多样,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是朱兰质量管理思想在这些项目开发中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其管理原则清晰明了,便于执行,对于提高旅游项目开发质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丽红.朱兰质量管理在科研项目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与经济,2008,(21).

[2]韩冰.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9).

[3]黄怡,林艳,王延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旅游产业也同时阔步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助推,使之发展现状良好。然而由于旅游景区内涵的单一化与重复化、管理模式的疏漏、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当代人对旅游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又让其对自然充满无限遐想和向往。因此,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巧妙结合,更加切合了这一时代和市场的要求,毫无疑问,这种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当下都市居民旅游的新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钱惠新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篇4

一、工作目标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达83亿元,同比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6%,同比增长3%;全社会消费品总额83.8亿元,年增幅16%。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一是推进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加快鳌江钢材市场搬迁,提升昆阳毛线市场和通讯市场,扶持和培育萧江华东农贸市场和水头皮件市场,启动轻工商贸城建设和鳌江地下商业广场招商工作,昆阳汽车交易市场和山门农贸市场实现开业。二是加快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加快昆阳特色街、鳌江江滨商业广场二期工程、鳌江花鸟一条街、萧江步行街和南雁商贸特色街建设,不断提升特色街区的品位,进一步发挥其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服务功能。三是培育商贸流通业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完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全年培育年销售额超10亿元企业1家,超5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21家。四是做好商业规划,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编制鳌江镇现代商业中心规划、万全轻工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规划,确定鳌江屠宰场选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百家电子商务活动,积极引进大型购物中心、综合百货、大型卖场、配送连锁等商贸流通新型业态。五是促进创意研发行业发展。积极发展创意研发等其他生产业,鼓励闲置厂房用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育广告策划、建筑设计、艺术制作、文化时尚消费设计、软件开发等创意产业。六是发挥在外商会和人营销网络作用,鼓励商会开展产品展销活动。七是构筑城乡一体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乡(镇)、农村延伸。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和“千镇连锁”以及“家电下乡”工程,完善农村服务网络,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八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流通市场监管,开展各类专项重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肉品、酒类等重要商品及煤炭、典当、再生资源回收等特殊行业的监管,强化小美容美发行业的整治。

(二)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依托鳌江火车站、甬台温高速、104国道和鳌江港口,加快建设以浙南物流园为中心,北港、万全和萧江物流园为节点的物流圈。编制完成全县现代物流规划,做好浙南物流园招商、万全物流园选址和萧江双赢物流园建设工作,积极引进新型管理模式和经营业态,改造传统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

(三)精心打造休闲旅游业。一是加快景区设施建设。以南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区20周年庆典为契机,实施南雁创省级旅游强镇活动,实现景区开发建设有大突破。抓好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入口形象改造和雁荡村整治,加快碧湖篁岛提升工程和顺溪知音涧景区延伸性开发项目建设。加快旅游接待设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重点推进三和大酒店、皇家大酒店、萧江晨光酒店和西湾头沙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二是精心设计,推出山上、海上、晚上、文化、乡村5条旅游线路,加快资源整合,发展特色旅游。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旅游宣传促销。举办好南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区20周年庆典、南麂国际海钓节、西湾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提升我县旅游品牌知名度。四是加强区域合作,打破地域界限,着力营造旅游大市场。促进旅游相关商品的开发,优化“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五是出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出台《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多渠道筹措旅游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再创体制优势。

(四)提升发展房地产业。一是积极推进城镇危旧房和旧住宅区综合改造、整治工程,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工作,不断改善老城区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二是鼓励合理住房消费。实行二手房交易税收减免,加大对自住型及改善型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衡健康发展。支持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开发建设,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针对普通居民住房需求,适当增加普通商品房开发。四是优化供应结构。规划一批住宅新区,增加经济适用房,不断改善中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严格控制独门独户建设,坚决打击非法联建套房。五是加强土地资源调控和利用。落实土地供应、项目规划和开发建设年度计划,把握土地出让节奏,控制建设规模,保障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鼓励房地产项目多建地下停车位,缓解社会停车难问题。六是不断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提升商务楼宇和精品楼盘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七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加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扶持一批信誉好、素质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队伍。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制度,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房地产市场预期和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

三、实施步骤

(一)部署动员阶段(8月上旬)。各有关乡(镇)、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根据今年全县第三产业项目建设计划(见附件)进行全面部署,结合各自实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时间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根据时间节点要求,加快进度;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二)推进提升阶段(8月中旬—12月上旬)。全面实施“三产提升年”各项活动,各乡(镇)要按照项目建设时间表,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计划顺利进行。深入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及时了解企业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三产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建立健全项目领导联系、上下联动、项目督查等工作机制,及时了解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讨论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难题。各乡(镇)(责任单位)要在每月25日前向县“三产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三产办”,设在县经贸局)上报项目进度和攻坚活动进展情况。

(三)总结考核阶段(12月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三产提升年”活动开展情况,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将活动开展情况上报县“三产办”。县政府将抽调有关人员成立考核组,对有关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依据之一。同时,为鼓励先进,县政府将组织评选“三产提升年”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时实施行政问责制,对因工作不主动、协调不及时、服务不到位而影响项目建设和发展大局的,将予以通报批评。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有关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三产提升年”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提升年活动作为“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的有力措施,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三产提升年”活动由县“三产办”统一组织实施,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三产提升年”活动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加强联系沟通,对项目推进遇到的问题,主管单位要主动协调解决,相关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篇5

关键词:荆州旅游;楚文化;楚文化旅游;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75-02

荆州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国家首批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胜古迹众多。但荆州地区的旅游业刚起步,旅游潜力远没有被开发利用。荆州只是作为游客的一个过境站。本文通过对荆州地区现有旅游状况的分析和对荆州地区楚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研究。以楚文化为切入点探讨荆州市旅游业如何推介自己的特色旅游。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荆州楚文化主题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帮。

一、荆州发展楚文化主题旅游的比较优势

1.1 纵向比较优势

ゾV菟淙挥幸恍兄名度的旅游产品如荆州古城墙、荆州博物馆、关帝庙、盆景园、章华寺等,但没有像北京的故宫、陕西的兵俑、桂林的山水等享誉世界、唯我独尊的拳头产品。松滋水风景区、石首天鹅洲湿地、石首桃花山、洪湖、监利瞿家湾等自然景观也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景观,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宜昌等地比较更是缺乏优势;三国旅游资源并非为荆州所独有(例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襄樊),且“三国旅游热线”没能真正热起来;水文化资源由于资金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其开发严重滞后,与周围城市的水文化资源相比明显落后;红色旅游在湖北本省也有不少优秀的经典线路,但荆州开发红色旅游受资源和本身旅游业落后等限制。

ツ敲,荆州最具特色的、“唯我独尊”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什么呢?荆州作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楚文化资源是荆州独具特色,“唯我独尊”的优势资源,其他旅游资源无法与之抗衡。荆州发展的三国文化主题旅游、水文化旅游、红色文化主题旅游等都是适应旅游业发展文化旅游的需要,但楚文化主题旅游的发展更应该作为开发重点。

1.2 横向比较优势

ナ紫龋相比较于襄、宜、随地区,秭归区,武汉区,荆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荆州作为楚国的发源地,楚文化中心区域中的中心,有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享誉全国的知名度。荆州楚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其他几个地区。

テ浯危荆州楚文化的可感性也是襄、宜、随地区等所不能比拟的。众多的遗址、大量的出土文物、“古化石”的地方戏曲等等。这些是荆州发展楚文化主题旅游的基础优势。

ピ俅危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临武汉、黄冈、与赤壁,南接岳阳、张家界和湘西凤凰,西邻“长江三峡”、神农架和重庆,北靠襄阳古隆中、武当山。沪蓉高速公路贯通荆州,万里长江奔流而下,是一个天然的旅游集散地。良好的区位条件也是荆州市发展楚文化主题旅游必不可少的条件。

プ詈螅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古建筑、宗教文化和特色村镇等人文类旅游资源感兴趣。相对于楚文化其他的几个地区,荆州旅游业处于刚起步阶段。荆州旅游起步晚给荆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可也使荆州在发展楚文化主题旅游上具有了可以大刀阔斧开发的可能。其他几个地区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开发已形成自己特色,开发楚文化主题旅游会对已形成规模的原有旅游资源造成冲击。

二、现状分析

ゾV荻猿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畏首畏尾的情况,虽然前几年提出了纪南城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与英国一家旅游公司的引资数亿欧元的协议签约。由清华大学制作的规划是以楚都遗址纪南城为中心,占地2万亩修建楚王城、楚王宫和楚人街等楚式建筑,再现楚纪南城故城的古朴繁华风貌,实地展出漆器、青铜器、丝织品等楚国工艺品及其制作工艺。但时至今日还没有能够得到落实。

ゼ湍铣堑钠灯当坏练从吵鼍V菔卸猿文物及遗址的保护力度补足,从侧面反应出了荆州对纪南城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发滞后。纪南城资源未能得到开发,未能给荆州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反而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而旅游工艺品发展依附于荆州旅游大环境的发展,所以荆州楚文化主题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工艺品的发展就受到制约。

ツ壳熬V莸姆鹿沤ㄖ和纪念建筑大多是明清风格或三国主题建筑,但也有寓意楚文化精髓的建筑。例如金凤广场的“金凤腾飞”城标,荆州古玩城里的雕塑――楚人崇凤。楚人崇凤,视凤为至尊、至善、至美的神鸟,惯以凤鸟为图腾。荆州古城以金凤腾飞为城标,既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楚地先民们尊凤崇火的历史渊源,又突出展示了如今古城人民意气风发、拼搏腾飞的精神风貌。但体现楚文化主题的建筑少而分散,文化内涵突出不够。多年来,荆州虽然对部分景点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和整理,但由于对景点缺乏统一的筹划与包装,突出楚文化特色和优势不够,使部分景点显得空洞无物,缺乏观赏价值和文化品味,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问题根源

3.1荆州对开发、发展楚文化主题旅游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还未形成强大共识。政府的开发力度不足,社会重视不够。楚文化主题旅游政策扶持少,缺少社会支持。

3.2荆州楚文化主题旅游没有完善科学的发展规划,不能突出楚文化主题旅游的发展优势。即楚文化主题旅游的开发、发展无科学完善的理论依据。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楚文化主题旅游无健全的体制管理。

3.4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资金不足,制约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

3.5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市场有待拓宽。即荆州楚文化主题旅游无知名度。

3.6缺少与周边城市的合作。

3.7缺乏氛围,缺少韵味。

四、荆州市开发楚文化主题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4.1依托周边大中城市

ゾV葜鼙叩拇笾谐鞘薪隙,大中城市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线网和通讯网络,较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舒适的购物、娱乐环境,为楚文化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荆州要发展楚文化主题旅游发展只剩的同时,必须与武汉、荆门、随州、襄樊、宜昌等城市相互配合,整合楚文化主题旅游的资源。即增加了这些城市的内涵也扩大了荆州自己的知名度。可以大大减少开发成本、增加游客数量。

ハ喽约中、统筹协调、形成整体优势

ゾV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由于诸多原因,不可能凡是有楚文物、遗址的地方都搞一个楚文化旅游景点。在进行专项楚文化旅游开发时,应做到相对集中。某些文化藏量较少、偏离旅游交通线较远的楚文化遗存,依据可移置原则应相对集中于楚文化的富集地区,尽量扩大每一个楚文化旅游景区的楚文化藏量。文化旅游资源有些是不可移动的,如古建筑、大型遗址、城址等,有些是可移动的,如出土文物、传世文物、民俗歌舞等,不可移动的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原地开发,而可移动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向不可移动的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集中。对可移动的楚文化进行相对集中开发,可以使分散的楚文化整合成更具吸引力,更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各楚文化旅游景区在内容的设置安排上,要统筹协调,切勿各自为政,搞小而全式的重复项目。小而全式的做法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不仅不能提高荆州楚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恰恰相反,会削弱它的吸引力,降低楚文化旅游的品位,破坏楚文化旅游专项产品的整体形象,所以应统筹规划,协调合作,各具特色,这样才能提高楚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发挥出整体优势。

ゾV菔卸约湍铣且胖返目发就很好的考虑到了集中优势资源开发的原则。

4.2主题鲜明、特色鲜明、系统开发

ノ幕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更强调主题明确性、特色的鲜明性、产品的系统性。楚文化旅游专项产品就是要向旅游者尽可能多地展示楚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楚文化是我国先秦时期在长江中游地区成起来的既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又有自身独立个性的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一种古老的文明,因此楚文化不能泛化,它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当然,楚国文化中一直被后代保留、传袭下来的民俗亦应纳入楚文化之列,它们是楚文化的活化。旅游决策行为研究表明,与旅游者所在地文化差异越大就越易于被选择,楚文化旅游开发的特色性,就是以发掘楚文化的个性文化为目标,为旅游者营造一种异域、异时、异族的文化风情氛围,将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旅游者吸引到楚文化旅游中来,特色性尤其显得重要。这种特色性不仅应体现在游览的具体内容上,还应体现在旅游项目的编排、旅游接待、娱乐等旅游活动的各方面,全方位地营造出一种楚文化氛围。文化本身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它由许多的子系统组成,在设计楚文化旅游景区时,应注意楚文化的系统性,根据各地楚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构筑不同小主题的具有特色的若干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楚文化旅游产品系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楚文化风采。

ダ硭程逯疲强化政府主导推动作用

コ文化主题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转变观念,明确思路,特别是开发楚文化主题旅游真正摆到重要位置。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开发中的主导推动和综合协调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领导,组建荆州市楚文化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并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在制定具体措施时,要把着力点放在理顺管理体制、制定优惠政策、有效整合楚文化旅游资源、发挥资源规模效益上,按市场化的理念和市场经济规律推动楚文化旅游开发,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楚文化主题旅游开发。 ヌ乇鹗亲プ》⒄埂岸跷魃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挖掘荆州楚文化特色、在总体规划布局和整体运作下,最大限度地整合自己的旅游资源,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大限度释放旅游潜能,展示旅游魅力,打造荆州市楚文化旅游名片。

五、整合文化资源形成精品名牌

5.1 加大楚文化主题旅游项目策划和包装力度

ノ绕“楚国故都,文化荆州”的旅游发展主题的发展思路,按照“先于游客,先于市场”的思路,对楚文化主题项目立足“起点高,定位高”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精心构造使其成为融合文化和旅游双重性质的最能代表荆州自身楚文化,最能形成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精品。

5.2 加大楚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

パ裼衅放啤⒂惺盗Α⒂杏攀频拇笮吐糜纹笠导团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发建设荆州楚文化旅游品牌景区。例如,、纪南城遗址公园与熊家冢遗址的开发。

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按照“全民招商”的思路,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拓宽招商渠道,有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项目有效落户。

六、广泛宣传

6.1多种媒体方式对外宣传

ダ用报刊、杂志专刊,制作荆州风光和“楚都荆州”的专题光盘以及旅游画册等全方位的开展宣传促销互动,进一步扩大荆州楚国故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2举办各种荆州楚文化特色的文体活动

ダ如,在高开全国性的屈原、庄子、“荆河戏”等等学术研讨会;以屈原为切入点开发荆州端午专题活动;承办“荆楚小姐”乃至“中国小姐”等有影响力的跨省性的全国性的文体活动。

七、结束语

ケ疚奶教至司V菘发楚文化主题旅游的优势与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对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开发楚文化主题旅游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论述,指出荆州旅游开发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荆州开发楚文化主题旅游的基本原则,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包括开发优势、产品、宣传、以及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圈内城市合作等相关问题,最终得出本文。以期能为荆州市如何推介“楚文化”主题旅游问题提供参考。

おげ慰嘉南祝

[1]Cooper, Chris. 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Beijing : Higher education yukon press , 2004.

[2]Holloway, J. Christopher. Marketing for Tourism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Ernie Heath Geoffrey Wall. Marketing Tourism Destinations: A Strategic Planning Approach.[M] Wiley

[4]晏昌贵. 略论楚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

[5]郭清霞,李娟文,郭康松. 湖北楚文化专项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理,2000,(03) .

[6]谭白英. 楚文化与湖北旅游业发展[J]. 江汉论坛, 2003,(02) .

[7]魏峰群. 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 旅游科学, 2006,(02).

[8]易德生,吴艳荣. 楚文化资源与楚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新议[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1).

[9]李培军.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8,(07).

[10]张卫星,艾 佩. 论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战略[J]生态经济, 2007,(04).

[11]王松青. 荆州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途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23).

[12]周 来. 荆州古城旅游特色创新浅析[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03).

[13]卢小琴. 关于荆州旅游开发的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2007,(02).

[14]翁文先. 荆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状况初探[J]. 山东纺织经济, 2007,(04).

[15]朱 珠,但 强. 试论楚文化旅游现状及其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03).

[16]李 艳. 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荆州旅游资源的整合[J].魅力中国 , 2010,(17).

[17]徐 涛,肖 璇. 湖北楚文化旅游进一步开发的几点构想[J]. 理论月刊, 2004,(12).

篇6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联动

张家口市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为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该市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认真做好文化企业建设和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工作,并且在政策环境、资源整合、整体谋划、合理推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以阳原泥河湾、张北元中都、桥西大境门、涿鹿黄帝城、怀来鸡鸣驿等诸多珍贵历史遗存为资源基地,整合蔚县剪纸、康保东路二人台、以及一大批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张北草原音乐节、涿鹿“三祖文化”;蔚县剪纸文化艺术节、崇礼滑雪节、宣化葡萄酒节等文化艺术品牌,截至到目前,张家口市已经谋划完成了150多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其中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就有17个,正式实施的建设项目已经达到了65个。整个张家口市的文化产业总投资达1041亿元。

一、文化企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张家口市作为后开放时代区域,自然与前期开放的城市有着一定的发展距离,但是张家口区位优势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替代的,这就为张家口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旅游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力量,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换,逐渐显现出各种文化要素联合发展的必要性。文化企业在改革之后不得不寻找新的突围路径,而旅游文化资源也需要有一个让人们知晓和认知的出口,这样的现实环境恰恰为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的联合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因此,文化企业当仁不让地主动接近文化资源,以寻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和获益点,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人才、宣传、创意等优势融入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争当中,在双方结合的过程中,使旅游资源成为文化企业实现效益增长的依托,而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企业的运作提高知名度,进而使一个自身无法获得效益的文化资源转化成能够实现效益的旅游景点。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能够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由文化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所决定的。

1.旅游资源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才能催生效益。

第一是解决好对媒介的依赖性。旅游文化产业是以满足消费者文化精神层次的需求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就决定了旅游资源属于隐性的经济形态,所以,旅游资源必须依靠文化企业的策划。创意、包装以及推广和宣传才能增强吸引力和受众率,进而拉升旅游对象的兴趣点,也即是说要善于借助文化企业这个载体将旅游资源的内涵外现化、有形化,例如:河北蔚县的民间艺术《打树花》,这是一个纯歌舞类节目,文艺工作者通过长达一个半小时歌舞节目《代国情》的打造,将古代蔚县在代国时期的民俗民风得以展示,歌颂了蔚县人民勤劳善良、忠诚爱国的风尚,增强了旅游者对蔚县历史文化、人文历史的了解。通过文化公司的运作,蔚县不仅形成以剪纸为主轴,同时串联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暖泉古镇的各种旅游资源、古代县衙以及现代旅游景区小五台山和空中草原度假村等旅游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企业的优势开展旅游品牌打造、推广和宣传,结合各种文化艺术互动将旅游文化产业推向全国市场,据蔚县旅游部门统计的数字显示,仅2012年一年,蔚县通过文化企业运作,吸引旅客33万人次,蔚县的剪纸年创产值1.3亿多元。整个蔚县的旅游收入占到了30%。

第二是要解决好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问题。对于一个文化消费者来说,无论休闲娱乐的满足感还是观赏景观的愉悦感,这些因素都关系着人的消费理念,因此,作为文化企业要认真考虑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取向,用满足消费者兴趣的文化,提升文化资源的品位以及服务性,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好的旅游产品只要符合消费者的心里需求,自然会受到旅游消费者的欢迎,同时通过人际间的宣传和推广,让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和消费性。因此,文化企业是旅游产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要重视产品的文化性和人文性,认真打造符合消费者心里的旅游文化产品,才是文化企业实现效益的正途。例如张家口盛景河山文化传媒公司与首都连环画博物馆合作积极开发张家口旅游产品,开发了以涿鹿三祖文化为原型的大型动漫连续剧《三祖传奇》,这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张家口古钱文化发展公司在开发产品时,把握张家口文化底蕴,独具特色地开发了《中国古钱五十珍》礼品,成为旅游者青睐的纪念佳品。此外该公司开发的《中华合符坛》《熔古铸今》等系列反映张家口旅游文化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和喜爱。

第三是要解决好产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旅游产业属于覆盖范围较广的综合性产业,其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显现出了旅游文化的特点,涉及到了一、二和第三产业的多个领域,这也决定了旅游文化交叉性和重叠性。旅游产业的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性,因此文化就成为了旅游的灵魂,不管哪一个旅游资源如果缺失了文化,那么不管是景点,还是纪念性产品自然不会拥有发展的生命力。旅游产业要想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动力,就离不开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打造和提升。文化企业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承担着塑造、传播和传承的责任,如果拥有一个好的旅游资源,文化企业就拥有了发挥其功能的平台,加快旅游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企业的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在发展中能够为彼此提供强大的后劲。我们可以认为,旅游如果失去了文化的赋予,那么就会缺光少彩,根本不会引起旅游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仅有文化而缺少旅游资源的支撑,那么文化就不会产生出新的活力。

二、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市场导向决定文化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文化企业一定要在开发旅游产业或者旅游产品之前要对旅游资源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实确定与市场有效对接的对策,要争取国家或者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的政策,在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寻求一系列支持,从而实现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联动。

2.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性原则。文化企业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打开山门寻找更多的突破,要充分吸纳文化要素加入到旅游文产业的建设当中来,通过吸引外资和融资的形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打造上进行合理投入,形成互动联合体,文化企业要协调和依靠各种力量介入到品牌建设中,使旅游产业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文化企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如举办文化论坛、摄影采风、项目交易会、投资洽谈会等形式,积极推进旅游资源与文化企业的互动,让文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的局面。

3.坚持效益统一原则。任何企业都与经济效益是相联系的,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文化企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建设和受益个体,对各个参与建设的文化企业要有明确的受益分配原则和目标,同时要作出年度发展计划,按期完成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等。

三、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旅游产业要想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拓展市场,而是要依托文化企业的人才优势做好有效的互动,才能是旅游资源发挥出较好的效益。因此要建立文化企业与旅游资源的互动合作机制,建立与国家政府以及地方机构的协调合作机构,让互动成为旅游产业做强做大的基础。

1.打造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复合型产业链。文化企业要依托旅游风景名胜区来吸引客源,就需要文化企业充分拓展旅游资源的文化元素,并且要集中优势力量在开拓文化市场,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让旅游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在文化企业内部要积极强化文艺形式的旅游文化展示,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文艺家、摄影家、美术家来采风或者举办活动,通过文化的形式塑造旅游文化品牌,要积极利用文化企业的优势出版与旅游相关的书籍,强化旅游资源和文化企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文化企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格局。

2.积极引进先进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企业具有国家政策掌握全面,文化信息先知先觉的能力,因此要结合旅游文化是,大力改进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例如张北中都草原度假村,在每年的草原音乐节开始后,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就能在这享受具有草原风情的文化娱乐活动,骑马驰聘、骆驼观景、影视拍摄、工艺美术品制作等,这些活动均已经转化为了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创意文化+科技”的新型模式下更具有吸引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3.打造旅游品牌,走联合化和品牌化道路旅游文化产业路子。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宣传推广十分重要,在文化企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上,文化企业要主动出击,多方合作,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用创新的理念、精巧的布局去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并且要有发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文化企业要主动与政府合作寻求支持,在品牌的打造上要注重文化特色的独特性,旅游品牌的精品型,服务质量的高端性,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石德望.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认识[J].新西部,2007(20):25.

[2]罗奕.产业融合理论及其经济效果[J].时代经贸,2007(61).

[3]袁朝阳. 文化资源跨越式开发的原则——以旅游开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08(2):63.

篇7

一、加快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意义

上海和丽水,两座城市,两种风格,各放异彩,丽水旅游接轨上海是优势互补,潜力广阔。

(一)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必要性

上海,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是带动21世纪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高收入水平、新生活理念、快生活节奏,加上久居大都市对绿色、自然的渴望,使得三千万上海人普遍养成了喜好外出旅游休闲、放松身心的习惯,居民出游率居全国第一。同时,上海又是极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吸引了全世界各地无数的游客。承接和分流数量如此庞大的上海本地游客以及到沪的全世界游客对推动丽水旅游发展的作用可想而知。此外,从交通上看,上海是我国通往国内外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以航空为例,目前,上海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560架次左右,航线覆盖73个国际(地区)城市、62个国内城市,上海虹桥机场以国内航线为主,日均起降航班也在540架次左右。丽水旅游要提高全国化和国际化水平,必须主动接轨上海,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二)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可行性

丽水,生态旅游资源丰厚、优势突出,有“中国生态第一市”、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等美誉。近年来,丽水重视旅游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上海等许多大都市,生态环境相对欠佳,市民更加渴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无污染的食品,因此普遍向往生态较好的地方,而纯净自然、绿意盎然、自然风光秀美的丽水正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为我们旅游接轨上海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契机。此外,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名气渐响的“中国摄影之乡”、“丽水三宝”文化、畲族风情,保存良好的老镇老街、古村落,这些都对上海人构成了巨大的诱惑。

(三)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现实性

近年来,丽水着力改善旅游环境,景区建设如火如荼,下辖九县(市、区)全部实现通高速。两年后,上海到丽水,高铁2.5小时,空中交通也为期不远。我市将开拓上海市场作为旅游工作重点来抓,成效日益明显,双方在经济、旅游、人才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我市制定颁发了《丽水市鼓励上海旅行社给丽水市4A级旅游景区送团的奖励办法》,并每年都在上海举办大型旅游推介会,有效提升了上海旅行社参与丽水旅游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上海铁旅的旅游专列、上海青旅的旅游直通车已先后开通,上海市民来丽旅游更加方便。而我市在中央和东方电视台的广告和大量上海游客良好亲身感受的口口相传,也让丽水旅游在上海民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明显提升,可以说,“丽水旅游”已逐渐被上海人认可和接纳。

二、丽水旅游接轨上海存在的问题

当前,与我市加快接轨上海,建设长三角地区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旅游产品问题

从旅游产品来看,尚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的重量级休闲旅游新产品;从旅游品牌来看,我市具有市场竞争力、特色明显的响亮旅游品牌还不多。随着对生态建设的普遍重视,上海周边主打绿色生态牌的区域越来越多,与我市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而它们往往占有先天性的地理之便。我市在认真研究上海旅游市场需求特点,将独特的生态、文化优势与旅游结合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产品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功能与结构问题

从旅游功能来看,目前我市还没有建成功能齐全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市场环境、咨询服务网络、自驾车服务体系、旅游停车场等系统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产业消费结构看,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都还较弱,高等级酒店建设滞后,购物、特色美食、消费、演艺等要素不充分,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能体现丽水资源禀赋特色的旅游区,旅游逗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三)知名度和影响力问题

从总体来说,我市城市形象虽有影响但还不够鲜明,尤其是在境内客源市场的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境外客源市场则几乎没有知名度。通过多年努力,丽水旅游在上海知名度有所提升,但还远远不够响亮,同时,在长三角邻省其他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不够。

(四)客观因素制约问题

交通方面,丽水相距上海500公里左右,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尚未直通高铁、动车和飞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在游客出行的欲望;另外,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上海这个庞大的客源市场,营销手段丰富多彩,竞争激烈,我市接轨力度和财力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加快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建议

目前,我国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规范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下一步,我市应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使丽水旅游更好、更快地接轨上海,抓紧做大做强。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上海及长三角的经济龙头地位明确,确保了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人口的高度集聚标志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区域个体的普遍高收入也确保了较强的消费能力,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各类经济文化活动对整个长三角有全面的引领作用。

2、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互补性、联动性极强的朝阳产业,地域间资源和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是产业发展的必需条件。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需求不断扩大,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更大范围的突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现实意义越来越重要。紧紧依托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抢占新一轮旅游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是我市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点。

(二)要努力提升丽水旅游特色和服务水平,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1、突出丽水特色,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和养生经济发展,形成一批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景点和产品。充分发挥生态休闲养生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四大主题,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大力推进高等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改变“有资源,没产品”和景点“小、散、远”的尴尬,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知名度的品牌景区,为树立“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奠定扎实基础。将文化体验、生态养生、运动休闲、避暑度假作为旅游业发展重点,加快千峡湖旅游度假区、缙云黄帝温泉谷旅游综合体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建议重点强化对养生(养老)经济的研究,加快推进休闲旅游景区、养生(养老)基地和养生乡村“三大平台”建设,努力打造“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五个特色品牌,形成丽水“养生福地”的鲜明特色,迎合都市人重健康重养生的时代需求。

2、加快无障碍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通景公路建设,提高等级,实现互联互通;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景区游客中心设立自驾游服务点,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救援服务;加快旅游景区以及其他旅游设施的建设,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特别是高等级酒店和特色购物、特色饮食设施建设;大力培养、发展高素质的专业导游队伍,增强旅游企业创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规范管理,全力为游客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3、做好游线设计。发挥本区域的客源、资源、地缘优势,科学组合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开发自驾游、双休游、亲子游、修学游、乡村游、度假游、休养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争取成为长三角旅游产品体系中最具吸引力的“热线”。

4、建设统一的旅游资讯平台。建设受欢迎的旅游电台、旅游频道,建立有效的引导和预警机制,及时区域交通信息、各重点景区客情及服务信息;开展丽水生态旅游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评选活动,加大对优质产品优良景区的扶持,制定丽水生态专项服务标准,促进旅游品质提升。

(三)要切实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深耕上海这一重要的客源市场

1、抓好宣传广告。要编印好丽水宣传画册和生态旅游服务指引、自驾导游手册,拍摄主题风光片,并建立稳定长效的宣传推广渠道。要在上海人流集中的车站、码头、地铁、机场、星级酒店、大型商场、高校、社区、政府办事中心、重要景点、旅行社等地长久持续地摆放精美的丽水旅游宣传资料供免费取阅。精心选择和编辑制作,加大在上海新闻媒体和机场、地铁、楼宇、商业中心及城市周边交通要道旁巨幅广告、电子广告投放,努力提升丽水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大旅游合作和推介力度。继续每年在上海举办旅游推介会,努力深化与上海各大旅行社的联系和合作,争取进入各大旅行社的重点推荐线路。鼓励我市旅游企业深入上海基层,与上海各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工会等机构加强联络,争取成为其召开各种会议以及员工疗养度假的目的地。进驻各社区,直接面对居民开展宣传,千方百计组织和吸引游客。积极邀请各国驻沪领事机构外交官考察访问,提升丽水旅游的国际知名度。

3、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切实借助旅游博客、旅游qq群、微信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特别要充分利用丽水“摄影之乡”的优势,通过图片、影像以及在线交流等方式,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丽水;充分发挥商会、同乡会作用,通过丽水干部群众和丽水籍老乡宣传丽水旅游,强化人际传播。

(四)扎实做好借力发展工作

吸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源,是丽水旅游接轨上海,加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1、引人才。要切实做好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引进工作,建立一整套科学的选人、用人、留人机制,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当前尤其迫切需要重视优秀影视作品对宣传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抓紧引人才,借外脑,立足丽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自然风光,拍摄出一部类似于《刘三姐》《阿诗玛》这样产生持久、巨大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快速提升丽水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重视与上海的知名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合作,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2、引资金。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沛,企业家群体目光敏锐、观念超前,丽水藉企业家也多。我市应予特别重视关注,要有针对性地推出好项目,接受好项目,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推动项目落地。

3、引管理。上海人见多识广,对服务品质要求特别高,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尽快提升丽水旅游服务质量。坚持服务品质精细化,和上海旅游院校、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学习和引进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的旅游服务标准,培育更多从事旅游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篇8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中国旅游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沈阳,也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大城市,其旅游业近年来亦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来沈阳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带动发展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营口、阜新、铁岭八城市旅游局共同召开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工作,但是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尚显不足,制约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信息一体化是构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保障。

一、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区域合力营销、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通过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可以打破原来的仅仅依靠市场导向、名人带动、大事轰动的营销规律,更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基于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库营销、手机营销、虚拟体验营销等新型的营销方式。此外,通过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各区域可以在共同的区域旅游形象的指导下,集中营销资源,形成合力,实现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通过辽宁城市带旅游信息一体化网络平台,可以与其他的区域旅游网站互相链接。从而使沈阳经济区的旅游知名度得到提高,使沈阳的旅游区域竞争阶段发展得更好。

(二)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信息,通过对区域旅游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区域内的多种形式、来源、分散的信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筛选、融合、类聚、排序等重新集成和组合,构成一个高效能的区域旅游信息资源体系,然后经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旅游信息的查询、检索、,以实现区域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岛,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通过该信息平台,旅游政府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可以适时监管政策;有利于旅游规划者全面方便了解区域内的资源信息和区域的客源市场信息,进行科学规划,克服资源开发同质化现象;有利于旅游企业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和了解游客需求,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有利于游客全面了解目的地信息,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形成适度的旅游期待、达到满意的旅游体验。

(三)有利于加强旅游产业链的整合程度、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旅游产业链是企业之间的结合方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旅游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的纵向结合形式,也就是上联企业与下联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即旅游产业中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可以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实现供需平衡及产业链的价值增值。而信息化是旅游产业整合的保障,信息整合是旅游产业链整合的核心。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可以打破上下游企业的行政区划壁垒和行业壁垒,实现景点景区、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的方便对接,以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实现。

(四)旅游市场新业态加快旅游产业信息一体化建设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国人生活方式、旅游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由行大幅度反超传统的组团游,个性化、自主化、家庭化和特色化的旅游新趋势成为市场主流。直面旅游新业态,应对市场新需求,解决当下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提供更多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一站式的旅游产品。而能担此重任的只有信息技术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同时,旅游产业信息化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新的商机将成为旅游产业提速发展的新引擎。

二、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一)对建设信息一体化的认识不到位

沈阳经济区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少数旅游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建设一个网站或者加入到一个专门旅游网站能进行景区介绍即可,而没有认识到景区信息化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源吸引方面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理解旅游业既是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又是信息依赖型产业的真正内涵。这些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广泛应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

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很低,大多数旅游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应用差,多个景区中除了少数景区有独立网站外,多数景区景点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只是在各类网站上链接了几个网页,文本和图像仍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形式,视频网页占总网页比例非常少。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节目、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交流;另一方面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普通旅游网站一般都有,但在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订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服务的旅游企业几乎没有。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好的信息服务中介,旅游信息化程度十分低下。 (三)管理手段仍然滞后

从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旅行社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管理尚处于初始阶段,管理体制落后,只有少数国际旅行社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外省同业有网络连接;星级酒店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不高,除了少数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外,多数酒店其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网上预定、网上销售无法实现。

(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沈阳市虽然加大了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但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却投入不多。目前经济区信息化建设资金均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来源缺乏,绝大多数县(市、区)缺乏硬件设施和服务器配置,有的旅游景区虽然有一些信息化设备,也仅限于低档的电脑进行微机管理,而没有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自动语音解说系统等配套设备,网络覆盖面小,信号接收不够顺畅。资金投入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五)信息化人才缺乏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主力军。沈阳经济区虽然培训了不少信息技术领域的实用人才,但从整体来看,不论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普遍缺少信息化专门人才,特别是旅游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人才比较匮乏。信息化培训机制还没有形成,培训场所和设施建设不足,多数旅游景点未设置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致使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三、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旅游智慧化向纵深发展

建立综合管理网络、电子商务网络和通用服务载体,建立经济区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企业信息化集群系统。提质升级沈阳经济区官方旅游网,实现集旅游政务、旅游商务、旅游咨询、旅游监管和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形成联网互通、资源共享的旅游网络体系。着力打造互联互通、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经济区智慧旅游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旅游管理部门要支持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建设智慧景区、智慧餐厅、智慧酒店、智慧商场和智慧交通。

(二)开通并巧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宣传

巧用微信公众平台,依托手机移动互联功能整合沈阳经济区旅游资讯,涉旅企业开展的各类特色优惠活动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是与用户互动,在互动中为用户带去服务,从服务中产生价值。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增强参与度,拉近彼此距离。同时,进行信息的推送,推送内容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结合等。

做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推广,3A级以上景区采用多媒体打造网上虚拟景区,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推广、产品预订服务等工作;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建立客房预定系统和餐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内对外的互联互通;旅行社与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及部分平面媒体合作,做强力推广,实现传统营销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

(三)强化信息一体化建设中组织保障的领导管理职能

旅游信息化建设作为事关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人,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建立适应旅游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组织架构。成立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旅游信息化政策措施,审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标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建设项目资金的论证,组织实施测评、检查和考核;指导八城市、县市区、景区景点的信息化建设等。

(四)多元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政策,设立旅游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提高八城市旅游产业引导资金,重点安排旅游信息化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强化市场驱动,引入多元投入,鼓励多种合作,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利益的分配实现共赢,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将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作为旅游企业新建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部门及旅游企事业单位,将旅游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单独列项,制定扶持政策,予以扶持奖励。加强与交通、通信部门的协同合作,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创造良好的旅游信息化发展环境。

(五)完善旅游信息人才保障机制

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支撑。旅游信息专业人才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知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非常大,因此要采取继续教育、办班培训等方式将现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掌握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技能。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可与旅游院校合作,采取定制化培养旅游信息人才,增设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系统培养既懂旅游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相应倾斜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四、结语

随着散客旅游者队伍的壮大,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一体化的建设与研究也将更加迫切,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大军的逐渐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更加鲜明化。文章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旅游业在发展,信息化也在完善,把旅游与信息结合起来的过程是需要时间与实践的,在不断发现漏洞与弥补之间发展,沈阳经济区走旅游信息一体化的战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提升沈阳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实现1+12的效果,促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沈阳经济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 婧.吉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4(1):29.

[2] 张世良,钱庆平.宁德旅游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凯里学院学报[J].2011(26):117-119.

篇9

(一)有利于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整体经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符合社会需要,使我国内部各产业之间能更加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合理优化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贯穿了诸多领域的信息文化,包括生活、通信、教育等,它促使整个旅游经济更加有效、快速地发展,对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提高了我国旅游产业在国际中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GDP 稳定增长率,旅游经济也从过去单一形式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人们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到现在已成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这也推动着我国经济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人数直线上升, 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总收入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数字,同时也提高了旅游就业人数,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规模信息化时代。同时,旅游产业发挥其联动带头作用使得其他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让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旅游经济已经作为现代经济组成的一部分,不断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二)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为了了解、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现阶段人口就业状况,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就旅游产业带动的就业人数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和预估,预计到2021 年中国旅游全部就业和旅游直接就业分别可达到8339 万人和2662.8 万人。从实际数据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带动的人员就业数量之多,为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分担了不少压力。而旅游产业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刺激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就业需求,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旅游就业率也随之增长。而作为国家产业转型改革中的朝阳产业,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我国在世界中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也出台一系列积极政策,保证全面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改革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旅游经济总量,同时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三)有利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目前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开始倡导以自然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并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也保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而相对过去单一化的传统旅游,与时俱进的生态旅游更加注重原生态的绿色生活方式,让游客回归本真,体会生活的原态,不仅积极深化了旅游产业的内涵,更降低了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为了保证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提高我国对资源能源的节约意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实现旅游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各旅游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发挥天然生态环境的有利条件,保留乡村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有利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四)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为了使旅游产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加强区域旅游间的协同合作体现了其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旅游业和其相关的一系列产业链,出现了强强联合的良好合作态势,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做出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转型,各省、各县、各区就旅游区域合作问题展开了深刻的研究、讨论及考察,区域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讨论得出良好的区域旅游协同合作对提高旅游产业区域的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最大利益化,更提升了我国旅游产业在国际旅游中的地位,也产生了巨大旅游产业经济效益,这一系列良好的循环效应体现了旅游区域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以旅游区域协同合作为契机,可以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按市场原则推进区域合作,逐步扩展合作领域,提高区域协调合作水平,形成良好的区域旅游发展态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域协调共同发展。

二、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不强

旅游产业作为我国服务业的领头行业,是一个与其他各领域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同时它又有极强的综合带动性。旅游业作为主导先行行业,不仅能直接带动很多个产业发展,更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产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势头强劲,各产业间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改革开放后的各产业、各个政府管理部门养成了各自为政的不良风气,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从宏观的长远旅游循环发展考虑,并有过度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造成各产业之间经济结构雷同,产业结构相似,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另外还有一些影响旅游产业联动力的因素,包括各产业合作间是否有优良的互补性,是否有良好的国际市场营销模式,是否对产业间合作发展模式及制度达成一致性,是否有政府的积极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的优劣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旅游产业发挥联动带头作用。

(二)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有着特有的城市文化内涵。以城市作为基础,依赖城市现有的经济基础和资源,可以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使城市中静态的建筑物变得更加生动,提升城市旅游的整体形象。而旅游形象对于游客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旅游形象不够鲜明独特,则无法引起游客对城市旅游的兴趣,所以一个旅游形象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它是否能被消费者接受。

许多旅游相关工作者对于旅游形象的理解也比较肤浅,只是从表面的环境是否卫生、安保是否严密等一些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去理解,无法深刻理解旅游形象对旅游发展建设的重要性,如果在旅游项目建设之初就对旅游形象模糊定位,既不鲜明也没有记忆点,将会直接阻碍旅游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要对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引起重视。

(三)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受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不仅对旅游环境造成了破坏,更是直接对文化资源造成了损害,从而动摇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而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进入白热化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高速不仅使旅游收入逐年递增,也使后来者看到旅游行业的暴利。随着人们的不断加入,旅游行业形成了独立化和普遍化的模式。旅游业是外向型的产业,既要进行国际竞争,面对国际市场,又要发展自身,提高国家的旅游质量总体水平。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市场需求持续膨胀,使得我国旅游业基本上一直处于紧张运营状态。急剧增长的旅游服务需求与我国旅游资源供给能力和开发需求存在着差距,这也是导致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原因之一。

(四)区域旅游合作力度不够

区域旅游合作是跨区间的协同行动。受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影响,各区域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合作原则,如果没有统一的建设化制度,则会对区域旅游合作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产生不利影响。且跨区域协作层面较多,各区域间利益分割比较复杂,无法形成共识,所以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很多旅游协作区提出资源共享、共同营销、共同操作、协同完成合作方案,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矛盾重重,无法达成共识。一旦合作中出现问题不去深究其根本原因,只从表面看问题解决问题,各区域都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没有统一的制度去规范,各区域在这些问题上的不予配合,就会给区域合作造成极大地阻碍和影响。

众所周知,旅游产业的受利益主体是区域协作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作为领头者和参与者,虽然出力最多,却不是获利方,这样有悖于市场原则的现象,使得区域旅游之间合作力度不够。另外少数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管理,致使旅游资源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各区域部门优先考虑自身利益,拒绝区域协作,也影响了区域旅游合作力度。

三、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政策主导作用

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产业政策的正向激励,需要宏、微观政策与之相配套,才能发挥出更强大的效应。政府应充分利用、整合各种资源,分析各区域旅游产业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优化资源的配置,对产业链之间的内部合作功能性加以重视,促进旅游产业间的联动性,优化产业合作功能性,主导产业合作的顺利进行,并对优势产业进行扶植,加强政府在产业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旅游行政部门等各领导机构则应协调配合,完善旅游产业领导机制,并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创建一系列规范制度,保证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在旅游产业上作为主导人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旅游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发挥产业联动作用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旅行社在各行业中居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它是连接各行业的纽带。因此,旅游产业不仅要起带头作用,还要合理地处理与其有关联的产业之间的比例问题。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分析和研究不同旅游行业的变化趋势,以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和其他各产业之间的合作仍不密切,所以我国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建设资源、人力资源等,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以旅游产业为合作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带动其他产业的协作和联动,实现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共享,共同创造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打造主体旅游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业的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游客对旅游景点主题形象的反馈得出,旅游景区主题形象的准确定位对游客是否决定出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着力打造主体旅游景区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针对如何打造主题旅游景区,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其一是主题形象的概括要客观而准确。从旅游区的名字要能准确客观地表达出旅游区的独特性质,包括地区的地域优势、气候特征、民族文化等。其二,主题形象要对现阶段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对旅游目的和景区形象要实际分析,对旅游市场的潜在目标人群要投其所好,制定方案既要符合实际又要能吸引消费者。其三,主题形象一定要以当地文化背景为根据开展,不能产生根本性歧义。尤其是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区的性质特征要正确定位,让当地居民能够对旅游区有最直观、全面的感受。同时也要通过主题形象的宣传和全民参与让当地居民能够快速认可主题形象。其四,主题形象必须独特、鲜明、真实可信,不能盲目借鉴套用。其五,主题形象景区口号要通俗易懂、简洁干练、朗朗上口,不要使用生僻深奥的词。其六,主题形象宣传不要庸俗、低劣、媚俗,要时刻围绕主题文化进行宣传倡导,将主题文化深入人心。其七,主题形象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作出调整,既要相对稳定,保证深厚的主题文化内涵,又要与时俱进,更好地被大众接受。

(四)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力度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区域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旅游产业在区域合作中的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快速有效的发展,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应该要加大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

首先各区域协作单位应有效地整合市场资源,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其次要明确各区域旅游间的协作关系,包括旅游资源之间的协作、市场之间的协作等,并且要正确规范各区域协作方的职责、权利关系。制定明确的协作组织章程,保证区域旅游合作能有效地进行。最后政府要发挥其领导带头作用,对区域合作中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加大对经济、行政、治安等管理权利的制约力度。

(五)完善旅游产业信息建设

国家已逐步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旅游产业也应该紧随其后。旅游产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才能加强核心竞争力,更加有效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同时也能更好地管理产业链,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高效。

旅游产业的管理从目标市场确定,景点规划、资源分配、客户信息、市场竞争策略等制度,都需要强大的信息平台的支撑。足见信息化管理建设对旅游产业高效、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鉴于这种情况,目前旅游产业应该完善自己的信息建设,政府应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管理旅游业,将所有旅游企业信息、消费者信息有效地整合起来。而旅游企业则应该配合相关政策,逐步完善旅游产业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