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1 21:1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篇1

1、础性目标:

⑴ 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⑵ 读准14个生字的读音,随文学习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发展性目标:

⑴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⑵ 通过换位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

⑶ 通过参与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方式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

【教学准备】

CAT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次去感受了黄山风景区的神奇美丽,那里各种各样的奇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课文介绍了哪些神奇的石头?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图文结合、合作学习

1、今天,老师要邀请孩子们乘坐黄山旅游专列去仔细欣赏那些神奇的石头。

2、孩子们,快看!美丽的黄山风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

3、教师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我们先来到今天旅游的第一站,这一站有“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三个景点,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动脑学习。

(点击CAT,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可小声读要求。)

5、学生自学。

6、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学情况。

7、学生分组汇报自己选择的一个景点,要点:

⑴ 仙桃石:

飞、落、仙。

⑵ 猴子观海:

动作、云海。

⑶ 仙人指路:

伸、指。

(汇报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各种读书方式,如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评价读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汇报时,各组同学在听取别人意见基础上,可提问,也可补充完善。)

5、现在我们要离开旅游的第一站了,来到旅游的第二站“金鸡叫天都”。

谁来想象一下“金鸡叫天都”应该是什么样的奇石呢?

点击CAT,教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6、学生自由发言、补充,要点:

金鸡叫天都:

鸡、太阳、天都峰。

7、点击CAT,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渎第五段,深入体会

1、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黄山的石头真是太神奇了,除了刚才我们欣赏了解的,还有别的吗?

学生自渎第五自然段。

2、学生汇报。

3、点击CAT,欣赏图片资料。

四、发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黄山还有好多好多的奇石,这会儿,老师就请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更多神奇的石头,向大家作详细的介绍。

2、学生争作奇石介绍,要点:

篇2

《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征稿启事

在新课改中努力建构“五位一体”高效课堂

构建简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反馈与高效课堂

实现英语教学质量和新课改理念双赢的策略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新课改中农村中学如何通过化学课实现素质教育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钻研教材的角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纰漏例析和修订建议

“探究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与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浅谈初中英语课的几种导入方式

优化作业设计巧妙诱思导学——对小学高年级英语作业的几点尝试

山东将限制中小学校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学校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浅见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

试论德国“柏林教学论模式”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启示

试谈对“课程定义”的解读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五个关注”

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起点——课程标准细化解读

湖北省将创建首批260所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教育因素探析

适度改变练出精彩——苏教版新教材习题改编例谈

天津“空中课堂”覆盖全市高中

《望岳》教学设计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教学

用心引导激发兴趣——歌曲《洗手绢》教学设计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

敲好课堂的第一锤——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设计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迈进新生活——“高一新生应如何交往”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探微

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流程设计

第一届全国作文教学研讨会征稿启事

从理念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之深度解读

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辩——基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实验稿)》的解读

倡导绿色语文提高学生素养

“三无”语文课误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达成数学情感教育目标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化”初探

新课程文化哲学与自主学习关系探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业支持的策略思考

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

试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利益——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为样本

五套新教材探究性实验的比较分析——“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体现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新课程理念——川教版《》一课的教学设计

飞向心驰神往的课堂——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互动生成

基于“框架”的物理问题设计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篇3

【关键词】 小学生;全天候阅读;实践探索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据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决定这个人的终生成就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品位的培养,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光靠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拓展小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成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近几年,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天的早晨、课堂、中午、傍晚这三个时间段,引导学生开展古文阅读、文本导读、美文诵读、故事阅读的“全天候阅读”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早晨――古文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我们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每天早上七点半,班级里总是会传来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些读书声与其它班级不同,同学们读的是“学而时习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之初,性本善……”等古文经典名篇、名段。这就是我引导学生开展的“全天候阅读”的第一个活动――相约七点半,阅读古文经典。

古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沃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很多专家、学者研究表明,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够有地开发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在晨间开展经典古诗文阅读。由于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再加上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古诗文阅读的作用,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指导的。

1.诗词比读。对比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对比阅读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相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同类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分析能力,点燃创新能力。因此,在“相约七点半,阅读古文经典”中,我采取的第一种形式是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比读。例如,可以把《渭城曲》、《别董大》这两首古诗同时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熟读以后会发现这三首古诗都属于送别诗,但同样是送别诗,却有不同。同学们经过细细品位,能够发现《渭城曲》是以乐景写悲情,《别董大》是以悲景写豪情。然后,让学生去细品这两首古诗的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他们的阅读眼界就开阔了,阅读思维也得到了有效发散。

2.古文接读。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文,具有阅读时朗朗上口的特点,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记、去背,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诵读疲劳”,为了避免让学生产生这一种“诵读疲劳”,实践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古文接读的形式。所谓古文接读,就是选定某一古文名篇,然后对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处理,供不同组的学生进行诵读。当学生通过诵读熟练地掌握自己分配到的古文段落以后,再在七点半进行古文的分组接读。这样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并且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创设古文诵读氛围,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名著“扮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留下了许多的名著,这一些古典名著的篇幅比较长,而小学生的阅读积极还是不丰富的。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实践中我采取了“扮读”的形式。“扮读”就是让学生根据古典名著的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的阅读形式,这一种形式正是因为迎合了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因此深受他们的喜欢。例如,对于《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内容,采取分角色扮读的方式,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孙悟空的机智,唐僧的迂腐,白骨精的狡猾,从而对名著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深刻的感知与体验。

二、课堂――文本导读,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课依然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我主要对学生进行课文导读,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抓“重点”。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导学应紧跟文本重点,以对“重点”的研究为基础,有机地展开对文本的教学。教学设计要以“重点”为圆心,再慢慢向边缘扩展,在把握住阅读学习延展性的同时不忘其整体性,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以抓住“天堂”这一重点内容进行学习,提问:鸟的天堂的哪里?这里为什么被作者称之为鸟的天堂?……通过对重点的把握,加深学生文本阅读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 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 整合 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我有机会经常到乡镇学校去听课。观察到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整体设计,通常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见到采用信息技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如此”了。而综合利用多媒体辅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将会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什么是“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呢?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下或简称为“整合”),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可见,熟练把握和运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理论和方法,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是必备的基本素养;深入实践整合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1.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教学形式丰富、内容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在以灌输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学生总是逼不得已地接受老师的讲课,教师有时也难以表达和传授抽象的概念、含糊的信息,特别是远离我们生活环境的事物。但是,“整合”的教学模式以特有的技巧性和形象性,在课堂中明显地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接受能力虽有参差,但都是愿意接受的,是容易接受的。《黄山奇石》一课,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黄山风景,课文的文字叙述已是趣味盎然,课文的一幅幅图对于小学生也很有吸引力。一位老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趣致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随着优美音乐和秀丽风光的出现,就更使全班学生兴致倍生,全身心沉浸到黄山的美景中了……。多媒体的辅助,超越了传统的仅靠口头讲述的枯燥,令学生心弛神往、自然地投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辅助教学,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角色明显。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强调了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听众”,学生把教师当成了“演员”。而在“整合”新课改中,学生不再是一味坐着听、坐着看的“被动人”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多方位展示课文内容,使教学立体化,实现学生主体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我曾经运用“整合”模式试教过散文《背影》。作为一堂散文教学课,教学重难点就在于让学生理解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领会文章表现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深刻透彻地感受这种伟大的父爱。在教学中,我预先制作好的课件,先展示一些事和物,如“火车站、橘子、年轻人搀扶父亲过马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归纳,如:“我有几次流泪?”、“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文中哪些文字最有感情?”等等,然后小组自由讨论,个人发言环节让小组长把归纳的答案在班中交流。整个过程包含了确定中心议题、小组分工探究、展示交流成果和相互评价几个环节。最后我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把握主旨,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节课是每位学生时而对着展示的问题指手画脚在讨论,时而静听朗读录音,时而“乱哄哄”地争辩,时而默默地思考……。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我边引导边启发,学生就在浓浓的兴趣中自主地学习了。

1.3 教学资源无限。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存储一直是个问题,在备课时需要查找一个词句或一个典故都要找遍大量的书籍。但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情况就不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设备储存能力是惊人的,一张4.7G的DVD光盘就相当于几个书柜了,而且还比较方便搜索和携带。除了文本,它还能储存视频、动画、图形等其他教学素材。倘若在校园网或Internet的环境中,信息资源更可谓无边无际了。这样的环境,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怎能不说是随手摘来呢,我们的学生的视野怎么能不是开阔的呢?在一节优质课课堂上,学生自主上网观看老师提供的《五彩池》的图片,然后学生分组朗读并在网络BBS上开展头脑风暴式发表关于“五彩池有哪些特点”等问题的帖子。这样,在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学生们不仅能听见其他同学的看法,而且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了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

可见,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不仅给我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好的教育技术,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主体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主辅颠倒、喧宾夺主,甚至牺牲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代价,我们应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基础,以改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不要生硬、机械地搬用信息技术。这样,我们才能把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许多语文教师正不断努力尝试实践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也成为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的课题。

2.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前提。

2.1 前提一:教师的素质方面

教师的素质在实现“整合”中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整体实施过程的布置和效果。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素质能力。

2.1.1 教师的新理念。在今天信息与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教师应当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中焕发出新的精神。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改变,要具有立体的教育思维。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不再是唯一的教具,自以为规范的范读课文也不再是权威的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而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形式应当转变为师生互动的主动学习方式。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地学习,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2.2 教师的课件制作、应用能力。以前,我们教师上课时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自由挥洒,简单的课前生字词学习,需要抄了大半个黑板,而且花上十几分钟时间;现在,我只要通过课件设计,把学习内容制作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教学,省时有效。通过课件,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也能见识“珠穆朗玛峰”的气势,同时还能看清“太阳、地球、月亮的整体运行原理”等画面。此外,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的组织还可以轻易地在网络上获取。这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掌握语文知识、教材教法以外,还应当学会几种多媒体制作软件工具,如PowerPiont幻灯片制作、Word文字处理和Authorware制作等,并且能利用网络搜索有关资料整合应用到语文教学上。在“整合”教学设计中,课件应用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支撑和辅助着整个教学的主线,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图、文、声、像并茂,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等作用。所以说,要实现“整合”,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课件制作和应用的能力。

2.2.3 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我所知,一些学校的老师都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只有参加公开课或教学竞赛了才愿意做课堂教学设计、才有时间制作课件、才有精神上好课,认为平时上课要是多方位多角度整合资料、使用课件教学那是一件烦琐的事情,然后就简简单单“赤手空拳上阵”。教师作为“整合”的实施者,积极态度和创新行为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开展的效果。如要教学《鸟的天堂》,他们可能需要准备“大榕树下群鸟纷飞”场面录像、“鸟儿欢快”的音乐、还有朗读课文的录音、色彩鲜艳的图片,以及有关课文的生字词、精彩句子文本等多媒体资料,这些资料的搜索和组织,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的撰写,还是课堂课外的谆谆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与我们教师的态度和创新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践“整合”教学,使教学进一步完善。

2.2 前提二:领导的重视和带头。领导的重视和带头作用也是“整合”的关键,因为领导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者。大家知道,学生学习和课堂组织效果跟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语文教师“整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提高和改进,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通过语文优质课竞赛的评比交流促进的,领导是否重视竞赛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决定着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这样,一环扣一环,形成了“整合”与领导的带头搭起了间接的、重要的桥梁。因此说,没有学校领导重视和牵头,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活动都很难开展的。学校领导应当从硬件投入和软件维护、从人员培训到管理应用、从本校教师到校外的组织交流都应当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2.3 前提三:学校的硬件设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支持的,例如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室、学生计算机配备、广播教学平台、上网设备等。如果学校没有这些硬件设施,那谈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科教学也只是空话,教师的素养再高、意识再强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说学校的条件设备是我们语文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首要条件。

由此,教师的素养、领导的重视和学校条件都是我们要实现“整合”必不可少的前提,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普及和发展“整合”,它们必须发挥各自独立的优势。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新课标改革的今天把握时代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的同时全面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积极实践探索,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一步改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5

感受美是审美的起点,也是教师进行美育的起点。美具有形象性特点,它以感性的形象直接作用与人的感官,并与人的心理、生理相协调,引起人们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审美感情。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全方位的、直观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将静止的事物动态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化远为近,给学生以完整的事物映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初步的审美感受。

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在美术教学《大自然的图形──水波纹》一课时,若只凭借语言文字和教材插图,学生很难观察到自然界各种水波纹的形状美、色彩美。教学时,如果用多媒体计算机对于水波纹相关的录象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再配上观赏音乐和解说,丰富的水波纹图形、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会全神贯注地听解释,尽情欣赏千姿百态的水波纹图形:横波纹、竖波纹、螺旋纹……,水波纹的色彩美、造型美,会激发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感情。

二、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时,不仅要欣赏事物的外在美,更应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美。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鉴赏美,能去掉事物的非本质因素,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重新构成现实,并将这种本质特征用明白易懂的形式逼真的表现出来。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如语文《瀑布》一课,若只凭借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通过声和形领会到瀑布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瀑布的录相片,再配上观赏音乐和朗读,学生一边听朗读,一边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游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间行走,远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哗……哗……轰……轰……的巨响,好似浪涛声,又似松涛声,可谓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学生从声音上领略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山路忽然一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绿色的高山衬着银色瀑布的壮丽画面:瀑布从高山上飞泻而下。串串乳白色的水珠闪着光亮,简直成了珍珠的屏。学生仿佛在和作者一同欣赏美得超乎寻常的瀑布。以往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的“如烟、如雾、如尘”的描写,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象教育后,学生很快领会了“风吹瀑布,如烟缭绕,如雾蒙蒙,如尘滚滚”的美妙意境。学生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会产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而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营造真实、生动、形象的动态化情境,大屏幕播放中呈现出的良好视听效果,极易将学生引入跨时空、跨地域的特定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经典的作品赏析,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及艺术专题片都是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播映,教师一方面帮助分析作品艺术特质、社会背景,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艺术创作的特定环境和具体过程,使学生既加深了审美体验,又对具体的艺术风格在美术发展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宏观的把握,为创造思维的开启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地鉴赏积累活动中调整和提升着自己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审美情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可通过美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功能,再创造出新的审美形象来。

在语文教学《黄山奇石》时,重点讲“仙桃石”、“石猴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奇”,让学生理解这些奇石在没有发挥想象之前,只不过是山峰上的一块石头,通过人们的想象才取出生动的名字。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其它东西,可以取出很多名字。教师用纸剪出一系列各种形状的石头造型,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屏幕上出现假石投影,让学生发挥想象,给这些假造的石头取名字,学生的想象便插上翅膀,取出了许多新奇名字,学生取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再创造。

再如在美术课《我的太阳》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审美教育,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各种太阳造型材料,再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一日之内太阳的色彩变化,让学生想象太阳公公的表情也是多种多样的:欢笑、忧伤、大怒、恐惧……,再让学生利用金山画王来绘制自己心中的太阳,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各种绘画工具,使用各种表现效果,画出各种各样的太阳,有的象春姑娘、有的象老爷爷、有的象卡通娃娃,再让学生在网上的“学生作品展览栏”交流展出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创造力和欣赏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总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发展。以上是我们在语文和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研究,还将在音乐、数学、自然等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电教》2001年3期《电教手段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8页 作者 费黑生

篇6

一、集中培训

本学期充分利用网络培训优势,开展岗位集中培训,共24学时。学习中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各教研组进行了集体讨论,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较好。讲座内容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法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经过参与、探究,主动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并使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教研培训

重视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集中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务处督促、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提高活动的含金量。

今年月,语文组组集体研讨了郑清老新的上岗课《黄山奇石》,课后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听课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还形成了书面反思,使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数学教研组也一样,在确定主题《认识钟面》后,全体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独立备课,最后统一达成一份教案,由周艳老师执教。课后,教师们认真评课,认真反思,把活动再一次推向。综合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研讨活动,根据研讨的内容确定一主题,教师们进行自我备课,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各自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后根据交流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一份优秀教案。选定一教师进行试教,进行认真评课、交流。

尤为突出的是教务处开展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校长、学校行政领导都能积极主动带头上课,带动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主动上课,集体研讨,反思实践,校园内教师热情高涨,教研氛围浓厚,使校本研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校本培训

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对“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20学时,2000字的笔记,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要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与失,找出理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研究。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写论文、随感、案例分析、优秀教案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教师们都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将学到的新思想加以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根据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其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每次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要写出培训讲稿,认真组织二次培训活动。老师们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将心得体会撰写在教学日记中。

四、存在问题,亟待改进,确保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

1、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忙于应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有些教研组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

3、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4、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